以下為徐小平演講全文。
大家知道,美國號稱有30萬天使投資人,(因此)美國的創業創新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剛剛我聽牛社(《創業家》雜誌社社長牛文文)講,他曾經發起一個運動,要(在中國)找到3千個天使投資人,最後才找到200多個。當然,中國遠遠不止200多個(天使投資人),但這個領域(確實)還非常弱、非常小。所以,現在對天使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我們做新東方時,創業環境那麼惡劣,但是我們也走出來了。我有過一個比喻,(上世紀)80年代,創業就像做賊一樣,政府隨時可能會抓你;(上世紀)90年代,創業像偷情;而20世紀頭十年,創業的政治風險不多了,但大家像孫子一樣創業,面臨各種各樣的干擾。但今年,尤其三中全會以後,這個時代是英雄般的創業,各位都是英雄!
我做天使投資,大家都說是感性派,把徐老師一忽悠,他頭一熱就投了。但如果誰能讓我頭一熱就投了,這個人也必定有一定的能力。天使投資沒有財務數字可看,往往只有一個夢、一個計劃,或者最原始的網站。天使投資最、最重要的就是人怎麼樣。
在新東方,我的主要工作是看人。說的好聽,我有看人的能力;說句不好聽的,我並沒有哪個行業的經驗,所以,我就抓住我的強項「看人」。我在新東方,一個一個跟人家見面,根據這個學生的素質,告訴他,怎麼走人生路才能走得寬廣。所以,交流能力、展現能力、自信心、價值觀、人品、人格、為人,這些東西都要看。而一個創業者要想做得偉大、成功,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沒有模式,或者模式很爛,但我覺得人很不錯,那我們也會幫助他。
但什麼是好人、值得投資的人呢?真格、真知、真我。首先是真格,品格要好。真知,俞敏洪在北大就是優秀的英語老師,我本人在北大就是做學生工作的。一次別人問我,說你搞音樂的,怎麼會創業做新東方?我說,我就是為學生找到方向。最後一個是真我。創業會使一個人全面爆發,所以,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將會決定你的成敗。
昨天是新東方成立20週年,我們在人民大會堂搞了一場隆重盛大的晚會,俞敏洪上台演講,說的一個事情,我特別感動。他說,當年到北大,經過天安門時,他的夢想是能夠到人民大會堂參觀一下;參觀後,他又想,能不能在這裡吃一頓飯;在裡面吃飯的時候,他又說,我能不能在這裡參加一次會議;等他做了政協委員,在這參加了會議,他又說,我能不能在這裡組織一個會議。這意味著什麼?一個人最最卑微、渺小的慾望,只要你堅持、努力就能夠實現它。在座的每位黑馬都有自己的夢,只要你堅持,毫無疑問,或多或少會有收穫。中國青年天使會希望能讓大家宏大的期待,能夠在這裡得到實現。
做天使投資,必須要賺錢,否則就是一個施捨基金、慈善基金。天使基金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回報率,看這個人能不能給我們帶來高回報率。
亞當•斯密說,我們之所以有我們的晚餐,並非屠夫、酗酒者的慈善,而是因為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當你做天使的時候,我覺得會更令人尊敬,因為你為這個社會創造了價值、創造了財富。而你帶著賺錢的慾望去投資,幫助創業者不斷做得更好,而不是抱著錢在家數來數去(當然,最後是越數越少),這個時候,你才真正為這個社會做出了偉大貢獻。
我們每天都在看項目,天天想,一個十億美元的公司誕生了,然後,慢慢看著它崩潰,然後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唯品會開頭非常艱難,聚美優品是個很好的項目,但今年渡過了多少艱難的時刻?這些項目我們也要支持一把,這是天使投資人的一個社會責任。
天天見項目,如果覺得這人還行,通常天使投資人都會虛偽地講一句:再聯繫吧!而我不這樣,如果這個項目不好或者人不好,我會直接指出來你哪不好,我覺得這是天使投資人的增值服務。當你這樣做的時候,這個創業社區才能更加成熟、完善,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
馬克.吐溫說,缺乏錢財是所有罪惡的根源。做一個天使,最偉大的社會責任,是為創業者創造社會財富。我相信,隨著中國青年天使會的繁榮發展,為中國創造財富的力量也會不斷加強。
你的市場部正在陷入怪圈:你家的文章僅在IT頻道傳播,受眾永遠是IT圈;你的市場部為了你在同行中有面子,拚命上科技媒體。
你知道別人在怎麼說嗎?
這是自欺欺人。一個產品功能的更新,妄想上升到一個影響行業的層面,在科技媒體上傳播。要知道,圈內的人都是專家,你的產品是否優秀,是否垃圾,不是你說一句就能改變他們的認知。
哎,沒有辦法,市場部每年花了大筆的錢,作為大佬的你們,IT媒體就是你們每日必逛的地方,市場部得讓你們知道銀子花在哪裡了,所以想盡辦法在你們眼皮子底下晃悠,才能顯得幹了事兒,才能讓你們在其他同行眼中有面子!
但你們是否想過,產品最需要的是用戶,你們最需要的是把產品推廣到普通群眾的眼皮子底下,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的存在,最終使用你的產品!
你知道嗎,曾經,我把某款好用的軟件介紹給了鄰居,她驚訝的說:哎呀,竟然有這麼一款好軟件,我從沒聽過,你給我把XX刪掉,我以後就用你推薦的這個!而這個XX,也是這類產品中的老大哥。這個小弟級別產品,卻因為實在好用,搶佔了老大哥的用戶。
我不是在黑某款產品,而是在想:為什麼這麼好的一款產品,沒有宣傳到普通人都知道?因此,營銷,一定要接地氣!至少讓大家都知道有這款產品的存在!要把宣傳做到用戶的眼皮子底下!
由此,有了我的淺知拙見,歡迎拍磚。
營銷走不出IT圈
在互聯網公司,在某款產品問世或功能更新的時候,他們總是偏愛找各大網站IT頻道、垂直媒體、新銳科技媒體。同款產品一天發佈好幾篇文章,一篇文章發佈幾十家媒體,整體就屬於砸錢,鋪稿的狀態,並要求布出來的每篇稿件都必須帶有產品名稱。
這樣的文章帶著永遠丟不掉的烙印「軟文、廣告」。看到標題,就知道是軟文了,這樣的文章誰有興趣看?
這是IT公司的通病,多年來都是如此傳播,已然成為固定的操作方式。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大佬你們是否有發現,因為你們發稿的媒體都選擇與IT相關的平台,那就意味著你們的營銷永久都沒有離開過IT圈!難道你只希望自己的產品使用人群都是IT圈的人嗎?
記得曾經和某產品經理聊天某款產品,驚訝的發現,該款產品使用者多為IT圈的人,但實際上,這款產品是誰都可以使用的某款手機瀏覽器。
這說明了什麼?一是傳播得好,IT圈內的人都愛用這款產品,二反向證明產品傳播得不夠好,懂行的圈內人都愛用的產品,說明本身確實很棒,但沒有傳播到大眾層面,沒讓普通人瞭解產品。
有誰敢說一款瀏覽器,生來只為讓IT圈內人使用!哪款產品的誕生,不是為了得到大量的用戶使用並實現最終的盈利?
受眾聚集地要重視
現在的用戶比較懶,用手機看新聞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有兩家門戶手機網首頁會顯示每篇文章的評論數。
仔細看,會發現這樣一個現狀:社會新聞及時政新聞的評論人數最多,評論數量上萬的新聞再平常不過。然而,科技頻道的新聞,評論數量上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些文章即使被編輯放在科技頻道首頁,也可能引發十多個評論,甚至有些科技新聞出現無人參與評論的尷尬局面。
這就引發了一個思考:都是放在首頁的文章,為何參與熱議的懸殊如此之大?
答案簡單:人們只對兩種新聞感興趣:一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二是可以看熱鬧的新聞!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無非是:社會新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它能引發其喜怒哀樂,觸動用戶利益思考的文章。這樣的新聞看的人多,參與熱議的人更是少不了。不管高興或不高興,也得評論上幾句。這不僅僅是參與感,而是看到這樣的新聞,可以聯想到自己。
舉個例子,你就能感受到其威力:社會新聞:小孩扶老人反賴被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某某貪官貪污XX萬。這兩類新聞參與評論的人何止百萬?!
再說看熱鬧,中國人自古以來愛看熱鬧的本事你懂的!看熱鬧的新聞就多了,娛樂新聞就是典型的一種,可能有部分人是因為確實是偶像,所以關注,可有些卻是為了看看花邊新聞湊個熱鬧。正是因為這兩類人,某個明星拍個爛片還能收穫不少片酬呢。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需要這樣的用戶群體來使用我的產品!
我只想反問一句:你確定嗎?你做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它高不可攀嗎?當年高不可攀的某款商務手機,現在不也是淪為街機?不也是為了中國人在慢慢改變?要知道,用戶數量大、實現盈利才是你最終的目的!
接地氣才能贏
所謂接地氣,就是讓普通人都能看到你的傳播,而不僅僅是IT圈的人。
在我未踏進IT圈的時候,我從未看過科技、IT、信息化、通訊頻道的文章。我相信我並不是個例。很多圈外人與我當初一樣,毫無興趣!連各大網站首頁展示的IT頻道文章都懶得掃一眼。除非真有需求要買某款手機,才會看看編輯推薦的文章。
如此可見,放在IT頻道的文章,真正有幾個用戶能看得到?
只有傳播接地氣,混進受眾聚集之地,向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娛樂新聞進發!衝進人群多地方,拿著喇叭,吼上幾嗓子,效果要比IT頻道傳播好得多。
接地氣的傳播,並非是要經過傳播立即刺激用戶買某款手機或者下載某款軟件使用,但至少也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這款產品的存在,擴大知名度!這樣的傳播模式,用在新產品上市,用戶基數小產品上效果尤為明顯。
當然,要想與社會新聞、時政新聞沾邊,這就得在於人謀——策劃!
比如昨天一則社會新聞《小偷抄寫手機通訊錄上千號碼還失主》,網絡上非常火,評論人數特別多,這覺得不是水軍干的事兒。可能是由於我的職業病,看到標題,還以為是某款通訊錄軟件策劃出來的產品植入新聞,點開看卻是一則純新聞。
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可以是借政府部門、某條政策的光環去下文章。傍大款傳播思路不用我多說,懂得營銷的人都明白其好處。
在此就不必多說,只有三個小建議:一是多看相關部門的政府網站,看看最新政策,沾上光也能出彩;二是反映一定要迅速,時政新聞時效性非常強,一定要有時政新聞的敏感度。三是尋得官員的評價,讓平媒記者去採訪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並詢問對你這產品的評價,領導總得有個反饋,那一句話就夠你去傳播了!
再說說看熱鬧的娛樂新聞,娛樂圈別的不多,多的就是各種謠言。只要不中傷明星,讓娛樂圈的爆料大號去爆個料,給你半天的傳播時間就夠使了。其實還有女性頻道,各種女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新聞,比如「我X生活不幸福 家庭XX」,看這類文章的人也很多,想個辦法策劃一個感情故事,植入產品信息,在潛移默化中產品就得到了認可。
一個新聞網站,多個子頻道,必然有它不同的受眾群體。以上列舉的不過是觀眾最多的頻道,其他頻道也是可以考慮進行傳播的。
還有,傳播一定要多方結合,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的傳播並不是獨立的,兩者結合效果才是最好,才能更大範圍的達到傳播效果。
結語:走到群眾中去,獲得群眾的支持,用大家關心的新聞去營銷,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產品,才能在創造知名度的同時,贏得產品的口碑,達到產品誕生的最終目的。
圈外的人
2013年11月26日
| ||||||
「人生就是時間的微積分」能用最簡單的筆觸,牽起科學與哲學思辨的,大概只有畫了一輩子漫畫的蔡志忠辦得到。去年冬天,他開始將自己入行50年的所思所想凝練成新書《蒲公英的微笑》,內容不改其雋永風格;而他的人,卻是年紀越大越像個頑童。 撰文‧鄭淳予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漫畫家蔡志忠畫過好多好多的經典哲理;今年六月,他又出書,畫的、寫的高深如昔,只不過這一回並非向古人取材;入行五十年來第一次,蔡志忠解剖自己的傳奇。 十年前,《今週刊》曾經寫過蔡志忠的賺錢神話,說他懂行銷、敢突破,一天進帳七十萬元;十年後,他的賺錢速度有增無減,除了「日進七十萬」的幾本著作繼續熱銷,前年,他成了香港股王騰訊的首席動漫顧問,去年又出了四本新書。此時此刻,至少還有六家出版社捧著合約盼他落筆。 然而對於這些成就,蔡志忠的自我解讀早已不是懂行銷或敢突破,他將過去五十年的所思所想凝練成新書《蒲公英的微笑》,「在該開花時開花,該傳播種子時傳播種子。我才不理隔壁那棵雄偉的千年大樹,因為他是他,我是我。」書裡這麼寫到。 太高深嗎?書裡另有一句比較直接的解釋:「成功就是如實地做自己……,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蔡志忠要傳達的,是一種滴水穿石的生命力量。 天分比別人高 中學畫作一鳴驚人 出版社要聘他來上班談到過去的種種成就,「這些,全靠我的一隻手和一個大腦。」蔡志忠一邊堆起笑容說著,手上的畫筆一邊落下,畫的是一幅觀音。畫筆在紙上從容流轉,算一算,蔡志忠已這樣畫了五十年,「我從第一時間就知道,我只是漫畫畫得比別人好。」蔡志忠所說的「第一時間」,可以回溯到在彰化茄苳度過的童年。四歲那年,父親給了他一片原住民魯凱族蓋房子的岩片與小黑板,蔡志忠樂不可支地拿來畫畫。為了畫畫,他可以茶不思、飯不想,連忙於農事的母親都忍不住恐嚇這個「只知道」畫畫的小孩:「你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以後只能去撿牛糞!」結果,蔡媽媽根本沒有機會擔心孩子的前途,蔡志忠才讀到初中二年級,主動寄到台北集英出版社的四張畫作,就讓他接到人生的第一封聘書。 「我來台北的時候想學會三件事,吉他、游泳、跳舞。跳舞我才學兩天就放棄,結果,三項都沒有學會。」蔡志忠幽幽說著:「但我最大的優點,就是知道什麼是我最厲害的。」他繼續廢寢忘食地畫畫,第一個月領到六百元,到了第四個月,就領到三千元。不到二十歲,他已經畫了超過兩百本漫畫書。 「所以你告訴自己要很努力?」記者問。 「錯了,錯了!老師、父母都告訴你,努力才會有成就,那是騙你的!」看起來很努力的蔡志忠,竟然輕易就推翻了「努力無上論」。 投入比別人深 融入自己瘋狂的事物 所以不累不睏「我家有隻北京犬,每當我們在三十公分高的榻榻米上吃飯,牠就一邊汪汪叫,一邊設法跳上來,無奈腿短身長,牠活了十四年,一次都沒跳上來過,你以為牠不夠努力嗎?我家另外有隻波斯貓,跳上跳下像隻松鼠一樣,這與努力也無關啊。」彷彿看完一則「蔡氏風格」的漫畫,蔡志忠笑咪咪地說出最後一格漫畫的結論:「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分,也有障礙。」這番說法呼應了他在新書裡的自剖:就像魚要在水裡才能隨心所欲,鳥要在天空才能快樂翱翔,重點是,要先將自己擺在對的位置上,然後才能讓能力發揮到極致。 「要把能力發揮到極致,總需要過人的努力與毅力吧?」記者又問,但這個提問又被否定了。 「狂熱比努力更重要啊!」他說,努力是為了達成自己期待的目的,需要毅力來支撐。狂熱是融入於自己所瘋狂的事物本身,所以不累不睏,甚至讓你樂此不疲。 回顧蔡志忠的這一路,的確,若非狂熱,否則真的很難一路迭創驚奇。 一九七一年,二十三歲的蔡志忠從四格漫畫跳入動畫的世界,六年後創立「遠東卡通公司」、「龍卡通公司」,專做卡通廣告短片。一九八一年,他買下漫畫《老夫子》的電影製作版權,當起導演。 回想當年,「為了拍攝《老夫子》動畫電影,我花了一個月去戲院看電影,學會了兩件事,第一,觀眾的反應在電燈亮起那一刻決勝負;第二,要拍出最吸引人的預告片,那時全台灣的孩子最風靡的就是《好小子》和李小龍的電影,我預告片的前三個鏡頭就要有這兩個元素。」果然,在蔡志忠的精心設計下,《老夫子》動畫電影不僅賣座高達新台幣七千餘萬元,還得到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動畫影片獎。 以這樣的成就來看,要說蔡志忠是台灣第一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火車頭,絕對不為過,而他也對文創工作者有些「大哥級」的期許:「你必須認知,自己身處產業中,就對產業有責任。」他以自己逛書店得到的體悟舉例,一年購書花費超過十萬元的他發現:「一名讀者,沒有去看電影而是走進書店,沒有買別人的書而是買你的書,如果對你的書失望了,他不是從此不買你的書而已,甚至可能從此不進書店了。」 努力比別人多 凌晨一點就起床開工 數十年如一日每位文創工作者都有夢,對此,蔡志忠說:「讓美夢成真的唯一方法,就是從夢中醒來!」醒來之後,確定目標,然後全神貫注抵達目的地。過程中有兩個法則: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不斷地做。 法則一,蔡志忠說:「我的一生中只有兩次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第一次,只花了一個早上??」他清楚記得,「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日,我的第三部老夫子動畫沒有入圍金馬獎,起床後一時心煩意亂……。直到中午要出門吃麵前,我決定再拍完一部動畫,就要結束公司,繼續畫漫畫。」「另一次,是有天凌晨一點醒來,沒來由地不知要做什麼,但我半小時後就決定去讀書。」在此必須解釋一下蔡志忠的作息,他每天都是天黑即睡,凌晨一點起床,開始畫畫,數十年來如一日。 凌晨一點,當許多人還活在「昨天的延續」,蔡志忠已經開始「今天的工作」,「五十年來,我幾乎每天畫畫。我一生都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從來不覺得累。」他先是這麼說,但很快的,他又補充一句:「或者該說,我一生從沒工作過,有的,只是享受完成夢想的過程。」「所以我不是鼓勵大家不要努力,而是要維持樂在其中的狂熱。」他有感而發地說著:「即使你把我關在監獄裡,十年來每天只給我一餐飯,但讓我能每天作畫,我也覺得自己置身天堂。」有過長期合作關係的出版社都知道,「蔡老師」沒辦手機,也從不留電話,只能用email與他聯繫。「因為我不想讓任何人切斷我的時間。」這才讓人注意到,他連戴手錶的習慣都沒有。 與蔡志忠同期進入光啟社工作的神父丁松筠也說:「他有非常固定的習慣,一次買六套完全一樣的衣服,邀朋友吃飯都在同一家餐廳、點同樣的菜色,他把精力都放在內在的思考。」 好奇心比別人強 發現數字有異 用三大張紙驗算找出錯誤從中國古籍經典到科學,蔡志忠總能掌握其中精髓,關於這樣的「超能力」,他也歸功於重複的力量,「我從小時候開始,讀書之後必寫心得;如果你每看一本書,都把自己當成大師去寫一篇心得,這樣重複做一萬次,你一定也會成為大師。」有一次,蔡志忠看見某本書上有個二的六十四次方的數字「有點怪怪的」,當場演算:「二的零次、一次、二次、三次是個位數,四次、五次、六次是二位數,七次、八次、九次是三位數,所以我抓出規律,這樣推算到六十四次方,怎麼也不可能是十七位數。」接著,他用了三大張紙驗算,果然印證自己的懷疑是對的。 今年六十六歲了,也終於以自己為主角寫了新書,這位大師接下來還有什麼夢想要圓?蔡志忠語帶神祕:「接下來,我只會做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事,我最想做的,就是顛覆所有人的觀念。」他開始為筆下的觀音上色,嘴裡說顛覆,臉上仍是那樣的平靜安寧。一如過去五十年,他總在靜默而重複的過程中,創造無數驚奇。 蔡志忠 出生:1948年 現職:漫畫家 經歷:成立遠東卡通公司,拍攝《老夫子》、《烏龍院》等動畫電影;代表作為《老子說》、《莊子說》等中國古籍經典漫畫 學歷:初中肄業 成績:1985年獲台灣10大傑出青年,作品在30多國出版,總銷量4000萬冊家庭:已婚,育有一女 |
問:兩年前用41x萬入左荔枝角四小龍(付3成首期,供30年,H+1.3,Cap P-2.95)自己1個上左會。現在升到約500萬左右,能加按來買多層小樓收租呢?想法是新買的小樓自住,四小龍出租,新樓用老婆名上會。
答:若以正路的思維,將物業加按,500萬可以按七成借到350萬,以讀者提供的資料,供了兩年,欠本金應減到270萬左右,大約可以借到75萬(要扣大約5-6萬駛費)。
如果用物業申請二按又會不會借到更多呢?按揭證券公司對於較高金額物業的按揭金額設定上限,400萬以上物業已經不能借到九成:
物業價格 | 最高按揭成數 |
400萬港元或以下 | 90% |
(貸款上限為360萬港元) | |
400萬港元以上至450萬港元以下 | 80% - 90% |
(貸款上限為360萬港元) | |
450萬港元或以上至600萬港元 | 80% |
(貸款上限為480萬港元) |
假定讀者沒有其他現金投入,75萬七成按,只可以買到230萬左右的物業;若果做二按的話,大約可以買到420萬的物業。
假定業主將現有物業賣給妻子,然後用妻子名義去借二按按揭,以500萬成交價計,無需要給佣金,印花稅6%是30萬,按揭保險上會,樓契連律師費5-6萬,以下就是供款計算:
出售物業得款500萬,扣除欠銀行270萬,差額是230萬,其中100萬支付二按的首期,30萬支付印花稅,樓契連律師費5-6萬,七除八扣之下,得款是94萬左右,每月供款將會增加4,000元左右。
可見搞一大輪手續,相差的只是19萬,而所得款項所買到的物業,又是否適合讀者用作自住?一定要買多一層樓,就要另作資金投入才見穩健,還要計及未來加息之後,供款會進一步增加。
筆者以為,買樓收租是一項投資賬,要計清楚所有的開支,並且要衡量或然的風險,是否足以彌補?若約以租金收入計算,只有3%的租金回報,連買藍籌股都不如,若果期望物業增值,又會否變成紙上富貴?
從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第一次正式發佈,到今天,不到三年時間。上週我們發佈了上半年的業績,我們手機的銷量已達2611萬台,銷售額達到了330億元。
我們用鋼鐵一般堅硬的事實證明了小米的階段性成功。
不過,有朋友開始問我小米的明天能不能持續。作為一個有25年創業經驗的IT老兵,我見過無數企業的榮辱興衰。科技行業發展日新月異,任何企業,只要你不進取,都會遇到波折,這是行業規律。
但是我認為,無論小米的未來如何,小米創立並實踐的小米模式,一定可以持續。
小米模式是什麼?
我們講,小米所實踐的互聯網模式的核心是「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有朋友跟我說:這不就是努力做產品,贏取好口碑的意思嗎?好像每一個企業都在這麼要求自己啊,為什麼小米與眾不同?
我細細想了想,我覺得可能,還差一點態度。這個態度對於小米來說,就是誠意。
第一個誠意,是你能不能拿出誠意來,去聽傾聽戶的意見。
傾聽用戶意見這事兒,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們通過互聯網渠道,通過社會化媒體,終於打通了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隔閡,但是蜂擁而至的用戶意見又讓我們難以抉擇。很多時候,用戶們的意見之間的分歧和爭議是很大的,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怎麼才能聽懂用戶真正想要什麼,並且達到用戶的要求?
這要求我們拿出誠意來,真正的和用戶在一起。
小米公司上下,從我們合夥人,到產品經理和開發工程師,都直接面對我們的用戶,隨時接受用戶的意見和建議,和用戶一起開會,探討產品需求。剛開始有的同事不理解,說他這麼牛的工程師,居然每天要浪費時間去和用戶聊QQ,這不是耽誤工作嗎?我告訴他們,這不是浪費時間,相反,這樣的工作讓我們能夠7×24小時的隨時修訂我們的產品,確保我們的產品方向始終是符合用戶的需求,我們會避免因為我們閉門造車帶來的方向性風險,不走錯路,這是對時間最大的節約。
第二個誠意,是你能不能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做產品。
中國是一個世界製造大國,擁有豐富業界人才和做產品的經驗,最關鍵的是大家有沒有決心下那麼大的功夫和投入,去做出一款有誠意的產品。
同仁堂真材實料的做產品,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成就了百年品牌。所以我認為對於任何企業來說,它的本質就是永遠做誠意產品。
小米從一開始,就堅持選用世界上最好的元器件供應商,選擇最好的代工廠做性能上不打折扣的好產品。也許小米手機是這個市場上噱頭最少的產品了,我們就堅持三點:性能高,系統好用,性價比高。我們用產品的誠意就打動了用戶。
第三個誠意,是你做完這樣的誠意產品之後,能不能給它定一個有誠意的價格。
網上有句笑話叫「別談錢,談錢傷感情。」為什麼會傷感情呢?因為大多數人談錢的時候,沒誠意,都想著自己佔便宜。你要占人家便宜,當然傷感情了。
當我們用有誠意的態度,做出了有誠意的產品,如果我們不能給出有誠意的定價,當用戶要用錢包投票的時候,恐怕用戶是不會埋單的。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市場上有的手機產品做的不錯,廣告砸的響,宣傳做的好,但是最終銷量比較起小米卻有巨大的差距。根本原因是當用戶在網絡上單純的討論一個產品的時候,自然有多種評判標準,但是當要他們掏自己的腰包來為這個產品埋單的時候,用戶看重的就是你的誠意。產品不夠好,自然沒人願意買。產品做的不錯了,但是如果太貴,用戶恐怕也要費心掂量一下,到底值不值?
所謂誠意,誠懇的心意,是不欺人也不自欺。
我們敞開心扉,和用戶交朋友,邀請用戶來參觀我們的生產線、倉庫,和用戶一起做產品,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把龐雜的渠道營銷費用砍掉,直接以成本定價,給用戶提供又好用又便宜的產品,帶頭重整中國紛雜的Android生態體系,帶頭建設Android平板的生態圈……
所以,網絡上那些沒有誠意的評價是不用去理會的,只要堅持問自己,有沒有誠意聽用戶的意見,有沒有誠意去用最好的材料來做產品,有沒有誠意去定一個有誠意的價格?把誠意拿出來,然後,感受到我們誠意的用戶,會用他們的錢包來投票。
我相信,未來10年,是中國製造企業轉型到中國創造的重要10年,這個機遇就好像80年代之於日本,90年代之於韓國一樣。
只要我們有誠意,未來中國一定會誕生幾十家上百家的世界級企業!
| ||||||
台灣第一代創業家,歷經三、四十年打拚,如今紛紛屆齡交棒,掀起台股最大接班潮,更有許多六年級生「繼承者們」陸續浮上枱面,他們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發現?台股投資人不能不關注這波新趨勢。 撰文‧鄧麗萍 台股三十年來最大接班潮來了! 過去五年,台灣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異動的次數,就高達一千五百多次,其中,逾一百家的家族企業已由第二代、第三代接棒。 《今週刊》獨家調查,近五年來,有二十八位六年級生的二代接班人逐漸浮上枱面,接任董事長或總經理,或實質掌權,不僅為企業帶來新氣象,更影響到許多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這是一波台股投資人不能不知道的新趨勢。 這股接班潮,還成為熱門議題,今年四月底,經濟部主辦的一場中小企業傳承論壇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受邀主講「家族企業之轉型與傳承」,竟吸引了四、五百名聽眾,而且大部分是企業家父子檔,這場論壇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傳承」。 六月分股東會,也是市場注目焦點,永豐餘投控總經理兼執行長何奕達、寶成執行長蔡佩君、泰豐董事長馬述健、鳳凰董事長張巍耀、皇翔總經理廖宇翔……,他們都是今年在股東會期間正式亮相的家族企業新生代;更讓這波台股接班潮,推升至今年高點。 世代交替迫切 六年級生冒出頭,創五年新高企業接班議題,何以值得投資人關注?回顧台灣在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成立、且快速成長的企業,以傳統產業為主,經過三十多年打拚之後,如今這批創業家紛紛屆齡交棒,由於華人企業第一代認為,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才有往前衝的動力,因此傾向由子女接班。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的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業,董事學會發起人、也是法國巴黎銀行董事總經理蔡鴻青指出,如今這些家族企業,已進入必須面對世代交替的階段,「這是很迫切的問題。」同樣地,中研院社會所學者李宗榮的研究也發現,近年來,台灣家族企業在上市公司董監事佔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意味著,企業主正在交班給自己的後代,或利用家族聯姻交叉持股。因此可見,這波有許多台灣的家族企業優先選擇由下一代成員接班。 當上市櫃公司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浮上枱面,由於養成過程、學經歷等,都和父執輩不同,因此他們的管理、經營特色、行事作風等,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對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 發現一 喝過洋墨水抱團拓人脈,展開異業結盟相較於第一代創業家靠技術或本業,白手起家,新的這批第二代多半留學海外、念MBA(企管碩士)。「第一代的學歷普遍較低,通常會讓小孩去學他沒有學過的,例如金融、企管、法律等。」蔡鴻青指出,二代通常是MBA,正好彌補上一代的不足。 不僅如此,新一代抱團結社,借力使力,更勝於單打獨鬥的第一代。 例如去年九月,國泰金控小王子、現任資深副總經理的蔡宗翰,與華泰王子飯店董事長陳天貴的兒子、同時也是飯店副董事長陳炯福,聯手打造台灣第一座投資達二百億元的購物中心。 兩位年輕接班人在美國念高中時期是同學,因此牽成了這項異業合作案。而這次合作,可說是大膽創新之舉,既展現出不同於上一代的經營思惟,更打破了家族企業的傳統經營方向。 薛明玲分析,企業家可以傳承給子女的三種東西就是——財富、企業家精神,以及社會地位或人脈。傳承財富最簡單,通常是透過股權移轉;企業家精神則是視子女的能力和接班意願而定。 至於人脈和社會地位,企業家第二代往往透過參加校友會、同業公會、二代聯誼會等社團,彼此分享管理經驗,也藉此培養革命情感,延續上一代的人脈,不僅鞏固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甚至展開異業結盟。 發現二 企管系出身 帶領企業轉型、組織再造 「二代接班後,都想有點作為。」蔡鴻青和一些年輕接班人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想要做出一番成績」的焦慮,並且急於得到外界的肯定。 企業歷經第一代的輝煌盛世後,舊的成長模式面臨極限,第二代背負著第一代的光環與壓力,如何帶領企業轉型,成了他們最迫切的挑戰。 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健和興,是國內老牌零組件廠,第二代鄭景壬一三年接手總經理後,帶領公司從傳統端子應用跨足電動車,在營收和獲利都繳出好成績。 同樣於一三年掌舵的嘉泥第三代張剛綸,讓這家老字號水泥廠轉型為建商的態勢,也極為明確。嘉泥去年雖然獲利十二億元,但並非來自水泥本業挹注,而是靠處分土地與轉投資事業。張剛綸在今年股東會表示,「仍不放棄水泥本業,但未來營收成長動能,將來自資產開發。」目前,張剛綸也積極推動嘉泥轉型的新佈局,和知名餐飲品牌的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合作,在台北市大直開發餐飲大樓,正式進軍餐飲業。事實上,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執行副總葛世中,正是嘉泥發言人、張剛綸表妹王立心的夫婿,兩集團的合作是親上加親。 此外,由於企業家第二代幾乎都有MBA學位,往往展現與上一代不同的經營風格。他們接班後的當務之急,就是強化制度,導入更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降低人治色彩、建立遊戲規則,並且強調專業分工。 葡萄王第二代曾盛麟,一○年回台擔任父親曾水照的特助,英國史崔克萊大學企管碩士、行銷學博士的他,面對父親創辦的公司仍停留在磁碟片時代、員工平均年齡達四十五歲,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推動組織再造與創新(詳見p.95)。 「接班,就是制度的落實。」資誠企管顧問林瓊瀛指出,第一代經營者高度仰賴自身的領導權威,許多事情一把抓,隨著企業規模變大,可能出現無效率、組織怠惰的問題,因此,幾乎所有第二代對於公司治理最大的共識,就是希望能夠強化制度的力量,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組織流程等制度。 發現三 擅財務操作擁抱資本市場,股價亮眼曾有一種說法是:「第二代接班,先賣股票再說。」原因是,第二代可能無法延續創業家的經營成績,甚至可能不務正業、炒作股票。然而,從部分企業第二代接班後的股價表現來看,反而寫下亮眼的漲幅。 過去,很多苦幹實幹的創業家,即使公司掛牌上市後,也鮮少和法人接觸。相較之下,金融科系畢業的第二代接班者,更加熱情擁抱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展現出強烈的決心與魄力,也同步反映在企業獲利的成長,以及股價的多頭走勢之上。 國際羽絨原料大廠光隆實業就是一例。光隆掛牌近十四年,從未舉辦過法說會,直到第三代詹賀博於去年六月升任董事長,在十一月底就破例舉行法說會,並繳出破紀錄的獲利成績單,被市場解讀為「公司派作多企圖心強烈」。而詹賀博接班後,外資持股比重從一.七三%攀升至目前三.一三%,光隆股價近一年漲幅更高達一.五倍。 追蹤上市櫃公司第二代接班以來的成績單發現,少主接班後,企圖心都相當強,不僅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股價也展現強勁的多頭走勢,漲幅逾五成至二倍的,就有十三家公司。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表示,當企業更換領導人,通常會帶來新面貌,如果經營績效不錯,就會吸引法人買單,帶動股價上衝。 其中,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帶領公司轉型,開拓新業務,去年創紀錄獲利四.二億元,更激勵股價一度突破五十元的歷史大關。 主要生產鋁質電解電容的立隆總經理吳志銘一三年接班後,深耕4G、車用電子、風力發電等領域,獲利創下十三年新高,更激勵股價創十二年新高。 發現四 科技業挑戰高老臣輔佐,少主隔代接班從上述案例可看出,於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創立的傳產企業,近年來正好達到世代交替的階段;至於高科技、精密機械、電子相關代工業,則在一九八○年代之後興起,接下來台達電、台積電等也都面臨接班議題。 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的交棒與接班,除了考量兒女的意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相較於科技業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產業變動快速,不見得第二代有能力接棒;而傳統產業的變動較小,通常較容易培訓第二代接班。 林瓊瀛也指出,高科技業的專業門檻相對較高,受公眾監督的情況也較一般傳產更為普遍,通常不是老闆說了算,必須在更多勢力如家族成員、老臣、大股東等之間拉扯,接班的挑戰也比傳產更加嚴峻。 因此,有些科技業老闆採取「隔代接班」,台達電就是一例,董事長鄭崇華於一二年交棒給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在台達電歷練二十四年的大兒子鄭平出任執行長,展現了老臣搭配少主的接班佈局。 打破魔咒關鍵 繼承上一代企業家精神 輪調、見習,則是企業常見培養未來領導人的方式。 今年啟動接班佈局的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也坦言,雖然兒女已進入董事會,並在公司任職逾三年,但目前仍需歷練,不排除先從經營團隊中找出一位董事長,在過渡時期經營公司(詳見p.92)。 不過,根據資誠的研究顯示,台灣家族企業由第二代接下經營權的比率有五七%,只繼承股權、但經營權交給專業經理人的比率為一七%。這意味著,家族企業交棒給第二代的比率,遠高於由專業經理人來經營。 「傳子或傳賢,並非一戰定江山的局面。」林瓊瀛指出,家族企業極少有絕對的傳賢或傳子,尤其是企業規模日益龐大,加上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概念在台灣日漸成熟,即使家族成員接班,也必須透過專業經理人團隊的協助。 隨著台股接班潮的到來,在新生代接班後,許多上市櫃公司將出現轉型,或展現不同的新面貌,未來這批六年級生的第二代經營績效如何,備受市場矚目。 薛明玲說,「成功是失敗之父」,第一代創業家的成功,如果傳承的過程不順利,很有可能造成「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事實上,《家族企業雜誌》(Family Magazine)曾統計,只有不到三○%的家族企業,成功由第一代傳承到第二代;而能再從第二代傳承到第三代的成功率,又只剩十分之一;至於成功傳承到第四代的,只有四%了。 「創業家是用生命來經營公司。」薛明玲表示,第二代接班,通常會比專業經理人經營得更好,因為他們較有使命感。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若要打破接班失敗的魔咒,則考驗著這一批台股新接班人,能否繼承上一代的企業家精神了。 這些六年級生,掌握一兆元市值—29家上市櫃企業接班人登場繼承者 公 司 職 位 接班時間 出生年 學 歷 公司市值(億元)楊舒涵 程 泰 副董事長 2014/6/24 1978 美國加州大學多媒體碩士、東海大學國貿系 83.8 何奕達 永豐餘 投資控股 總經理兼執行長 2014/6/18 197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 234.9 侯傑騰 東 鋼 董事長 2014/6/181973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 263.5 張巍耀 鳳 凰 董事長 2014/6/17 六年級 美國奧克拉荷馬社區大學 31.6 馬述健 泰 豐董事長 2014/6/13 1974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商學院 93.5 駱怡君 台灣工銀 副董事長 2014/6/6 197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波士頓大學企管系 150.4 廖宇翔 皇 翔 總經理 2014/5/8 六年級 — 128.2 謝國棟 大魯閣 總經理2014/3/19 1972 日本山梨大學 38.0 施宣輝 宏 碁 自建雲暨平板產品事業群總經理 2014/1/1 1973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博士、輔仁大學應用數學系 687.8 林傳捷 新美齊 董事長 2013/12/9 六年級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企管系 16.7 詹賀博 光 隆 董事長 2013/6/20 1977 文化大學國際企研所碩士 49.6 張剛綸 嘉 泥 董事長 2013/6/19 1972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管理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學系 117.3 林明昇 國 產 董事長 2013/6/11 1973美國加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法學博士、喬治城大學企管系 160.3 張永傑 櫻 花 董事長 2013/6/4 六年級 — 58.1 張國煒 長 榮董事長 2013/1/1 1970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經濟學碩士、南加大經濟系 482.3 鄭景壬 健和興 總經理 2013/1/11973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經濟系 68.2 曾盛麟 葡萄王 執行副總 2012/7/27 1973英國史崔克萊大學行銷學博士、企管碩士、格拉斯哥大學資訊管理系 187.2 吳昕恩 新 紡 董事長 2012/6/27 1976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 121.4 蔡佩君 寶 成 執行長 2012 1979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財務金融系949.4 蔡宗翰 國泰金 資深副總經理 2012 1976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律碩士 6449.1 朱博瑋 龍邦國際 總經理2011/12/16 1979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 120.8 陳翔玠 三商美邦 副董事長2011/6/28 1971 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學士 272.3 張元賓 愛地雅 富 喬 董事長 董事長 2011/1/1 2010/8/6 1973 美國華盛頓大學財務工程碩士 23.1 49.4 鄭舒云 正 隆 董事長 2010/6/11 1975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 133.6 楊慶祺 橋 椿董事長 2010/5/21 1971 美國加州大學企管系 93.6 吳旻潔 誠品生活 總經理 2010 1978 英國雪菲爾德廣電新聞所碩士79.4 溫銘漢 力 肯 董事長 2009/6/10 1974 美國加州大學香檳校區、台大土木系 8.3 吳昕紘 新 產 董事長2009/3/18 1974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78.5 註:以近五年(2009~2014年)人事異動篩選,依接班時間排序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各上市櫃公司年報 整理:鄧麗萍、楊政諭這13家公司二代接班後, 股價漲幅逾50% 公 司 接班時股價 股價(7/29,元) 接班迄今漲幅 (%) 新 產 8.53 24.80 190.74 葡萄王 50.10 141.50 182.44 中 砂 29.10 81.90 181.44 永 光 12.51 34.80 178.18 台達電 77.40 206.00 166.15 光 隆 20.95 53.00 152.98 大立光922.00 2310.00 150.54 立 隆 19.05 43.65 129.13 永 裕 16.27 33.60 106.52 健和興21.75 44.00 102.30 協易機 7.93 15.15 91.05 菱 光 13.48 25.45 88.80 統 領 25.2441.65 65.02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