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搏和直覺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2774
最近每一天都很充實,雖然每天都是疲累不堪,工作的進展也不一定每天都很順利,但我是覺得愉快的。
有幾樣東西想分享一下。
首先,是值搏率的問題。
大家必需要承認,投資和賭博均涉及機會率(即運氣的問題),因此兩者之間有很多共通點。
每項投資均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所能做的,只是買入前所作的「廟算」,股價的走向並不是你買進和賣出的行為會有所改變。
所謂值搏率即是估算上望的空間相對下望的空間有多少(Magnitude),以及發生的機率有多少(Frequency)。
兩者都要考慮。(其實這觀念我以前都講過)
最決定我們投資的成效,通常是一些致命的錯誤,或者是一些巨大的勝利。Magnitude 的考慮,和部位的設置,是舉足輕重。
當發現下望風險無限,上望空間有限時,那就不要沾手。
當然,如何判斷上望空間和下望空間,這是大學問,是另一議題。
還要提一提「直覺」的問題。
直覺其實是一種經驗累積所造成的本能反射。
我有一位朋友講得非常好:
「直覺」是用來防守,並不是用來進攻。
當直覺認為這個投資很不對,那我們必定要退出然後想清楚才做。
當直覺認為這個投資很「掂」,那我們必需要有數據和基礎分析支持才去參加,不能盲目進入。
跳樓→正常→前景很好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2800
很多人是對股票非前景很好的不買,那可能是對的,不過以轉機股投資而言:
1. 跳樓價→正常估值(通常是市場認為一間公司扭虧為盈,或者盈利回復到出事前的水平)。這種情況也能夠很和味。
2. 跳樓價→正常估值→前景很好。那不用多說了,十壘打就是這裏來的。
因此,考慮的重點是:
A. 買入點是否跳樓價,或破產價。
B. 若A是對的,那公司有什麼情況或者能力由跳樓的狀態回覆至正常。
C. 若公司是應份要死,而且很有機會長期死去,那就不要買入。
D. 若公司是有機會重生,甚至前景是一片光明的,考慮的就是自己部位的配置了。
E. 若股票反彈有一定升幅,那麼要問,它現在是哪個階段?跳樓--正常--高估值
關於我對近期的觀點:
-我對自己手上的每一隻持股,仍然是抱貪婪的態度。和我相熟的朋友應該知道,三月的時候,「升到你唔信」是我的口頭禪。但是,當開始有人信的時候,那就要加入審慎的態度了。我現在的操作是,不積極買入,讓現金部位自然增加去等待機會,無為勝有為。
-黃金跌穿 $870。一、貨幣戰爭?哈!哈!;二、我們不是金本位;三、世界仍是以美元為中心。
-看到那位什麼日炒夜炒炒到嘔的基金經理,叫人不要爬逆水。看到他的戰績以及思維,我十分懷疑他那順勢而為的能力,可能他連勢是向那一邊也未必搞得清楚。那我寧願相信爬逆水那個叫乜東的人了。
披熊皮的牛(一)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2934
大家見到以上標題,已代表了我的立場,十分清楚而亳不含糊。
正所謂出得來行,預咗要還。公開言論,甚至是評論最好是有立場,那立場是否錯誤則是另一個議題。實戰更是如此,You have to commit to something before you can invest。否則這是與賭博無異。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永遠看空者」,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是看空,包括在2005-2006年開始已經看空。
當熊市到臨時,這一些「永遠看空者」會被傳媒捧出來奉若神明。
但我們這些稍為有經驗市場實戰的參與者會知道,那只是一個笑話。若然由05年開始看空至今的話,至少錯失了兩段升得最狠的行情。
在海嘯發生前已經看空的人很聰明,但一直看空到現在的人是否還是很聰明?那就很值得懷疑。
如果相信那個什麼什麼隆,或者什麼什麼兵,而一直選擇在旁觀看的話(更甚是被那一班人嚇到標尿而沽貨),那現在可能會很痛心。
近半年來我覺得最奇怪的言論是美國財赤很嚴重、貿赤很嚴重、印銀紙很嚴重、人民零儲蓄過度負債,將會衰敗、沉淪、甚至滅亡。
大家可知道,美國一直以來根本就是一個財 赤、貿赤以及印銀紙的國家(有什麼國家不印銀紙?),經濟就是一直增長(反而我記得克林頓時代有一次是財政盈餘,那個時候反而股市不振)。有誰告訴我赤字 去到什麼水平美國就不能負荷?或者印銀紙印到什麼程度美元就會漰潰?人民過份借貸零儲蓄?有沒有想過美國人最大的儲蓄其實來自投資的資本利得,這條數似乎 沒有在政府公布的數字算進去。如果算進去,美國人的儲蓄分分鐘高過很多其他國家。
只要大家開始思考以上那些問題,並開始想通了,對很多似是而非的迷思會有更清楚的了解,就不會被人牽住鼻子走,例如:decoupling?我是不信的。
黃金亦是另一個令人困惑的議題。最傻的建議莫過於是:「任何時候都要持有一定部位的黃金。」現實是,黃金長遠是大大跑輸股票。經通脹調整後,黃金連債券也跑輸。
通脹要買黃金是更加R頭,大家看看歷史的數據會知道,其實黃金和通脹沒有什麼關係。
要在黃金的市場賺錢,必須要炒賣,找一個很對的時機買入和很對的時機賣出。不過,假如某些人,例如那位日炒夜炒炒到嘔的基金經理,連股票也炒得一塌糊塗的話,我實在不知道他憑什麼能在黃金市場裏面炒贏。
披熊皮的牛(二)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2956
有一件事實是,股市有三份之二的時間是在上升。假如看空的話,即是會冒上三份之二的錯誤機會。像去年底或者今年初的大跌更加是希少。因此,要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並對自己的看法十分有信心,看空才能夠立足。如果一個典型的熊市是在熊市尾部的三份一完成大部份跌幅,我們可以看看恒指和道指的圖。由於道指三月初的急挫,恒指還有一個近乎雙底的走勢。
我沒有看過一次牛市的初期是不披著熊皮的,即正如熊市的初期總是披著牛皮一樣。大部份的經濟學者都不能預測/估錯一年甚至兩年後的經濟狀況。因此,假如閣下在書店見到一些二打六在預測2011年的經濟狀況,或者談論後海嘯什麼新時代之類的書,實在可以置之不理。什麼現時經濟狀況不能支撐股市的上漲,其實股市一直就是領先指標。多數的熊市觸底回升的時候,現實經濟的狀況都不是很好。到現實經濟狀況很好,或者經濟去到一些三流分析員或者財演也能看到好的時候,股市已經升了好一大段了,因為那些好的東西已經反映了在股價內。如何判斷熊市是否見底,要看觸發熊市的主要因素、其可能的進展以及其影響是否充份反映在股價中。實體經濟的數據是否十分漂亮,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考慮。當然熊市的長短每次是稍有不同,但我認為即使稍為早入場,總好過遲入場/甚至不入場。熊市見底回升並不像牛市見頂回落,熊市見底回升的速度是十分快速而幅度驚人。單單是錯過這一段回升,對投資的回報已是一項沉重的打擊。如果大家有做足分散投資的準備,並持有足夠的現金,在牛市初期的振盪中進場,即使在短暫回檔中偶然變蟹,往後巨幅的上升,必能很快由蝕變賺。那一些振盪,是我們趁低吸納的機會。要記住股市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上升,長期持有現金空倉,並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反之,這往往是過份自信以及後見之明偏誤的表現。
止蝕操作法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2977
機械式止蝕是最普遍和最多人使用的股場戰術,十分之吸引人。
這種止蝕操作者會挑一個自己喜歡的數字,例如10%、20%、15%,怎樣都好,總之就是有個數字。
很多人堅守紀律執行止蝕,並引以為傲。但很多時候,他們的表現就像傻瓜。
例如四十幾元買入滙豐,不到兩天跌到三十幾元就跑去止蝕沽出,一個月後滙豐飆漲到五十幾六十元,十足一個傻瓜。
可是,股價的波動是統計學家稱之為非序列 相關 (serially correlated)的事情,即是當股價朝著一個方向波動時,它保持那個方向或反轉的機率是五五波。很多實際資料都證實,歷史性的股價波動跟未來的股價 波動絕對沒有關係。股價下跌了多少跟它未來的走勢一點關係都沒有。
假如止蝕操作者認為止蝕有用,為什麼要選15%而不選10%或者20%呢?當股價下跌到觸及止蝕位的時候,它有五成機會繼續下跌,同時亦有五成機會上升反彈。他和擲銀仔做股票操作有什麼大分別?
就好像以上例子,滙豐跌到三十幾元,觸及 了那位人士的止蝕位,例如20%(我作的),但滙豐U盤時到了那人的買入價25%左右就觸底反彈,一直就飆到六十幾元。他輸了20%,付了手續費,還要考 慮換股還是什麼才好的。他能保證下一支買入的股票會升嗎?萬一新買的股票又是跌的,豈不是左一巴右一巴?歷史證明沒有任何止蝕的水平 10%又好20%甚至30%又好,是可以令人長期跑贏大市。
例如我在 50元買入滙豐,滙豐一直漲到100元。骷X會此時以100元同樣買入滙豐,但它後來跌到80元,即由高位回落20%。我和骷X會都應該在80元賣掉滙豐 嗎?或者只有骷X會應該賣,因為骷X會買入的成本較高?這其實是令人R頭的問題,因為之前的股價走勢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股價走向。
有人建議設下止蝕就永遠不會陷入熊市。可是,在正常的牛市調整,止蝕往往就會讓你在低點賣出股票,表現得像個傻瓜。我們不是應該低買高賣嗎?靠這種隨機的硬套式止蝕紀律法,實在很不可靠。
當然,財演或者證券商很鼓勵這種做法,因為個個人都咁做法,他們至少能多賺你賣出的佣金,甚至你再買其他股票的佣金。
牛熊之辯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063
主流的言論還是牛熊之辯。
十分明顯的是,我站在牛的一方,我的立場是十分明確。
我是不擅於長篇大論說服別人的那種人,所以我簡略講講自己的看法,或者更正確一點是,簡略評論一下別人的看法。
別人:實體經濟未能支撐股市的上升/經濟數據未能支持股市上升。
笈笈:股市是較實體經濟為領先。大家可以回顧返以前幾十年來股市由熊底回升,是否同時實體經濟很好,還是經濟還是很差的時候已經開始變成牛市(經濟很差的指標包括 GDP 增長、失業率不斷創新高等等)
別人:市場一片樂觀氣氛,投資者對後市過份樂觀。
笈笈:樂觀的情緒是比幾個月前增多。但大部份「專業」投資者,例如財經人士以及大量基金經理,均對後市抱審慎態度。而小弟心目中「燈神」名單中的幾位成員都告訴我大市會下跌,例如萬三點才能吸貨,甚至會再試新低,那麼,我怎能不樂觀呢?
別人:啊邊個邊個(那位先生以前睇市好準的)話海嘯的影響未完結,經濟復甦仍是困難重重。
笈笈:這算是訴諸權威嗎?再者,有邊一次經濟由衰退變復甦不是困難重重的呢?
別人:美元下跌,正在崩潰中。國債被炒爆才會進入股市。笈笈:A. 美元下跌不代表崩潰。B. 美元下跌不代表股市會不好。C. 市場的資金是跟回報而流動,股市回報比國庫債券好,那資金自然就是由債市流向股市,這就是為何股市上升前總是債券價格上升。若然不是這樣,我們做股票的, 分析債市有個屁用?還有,債市有調整,不代表炒爆或者債券災。亦不代表會有股災。
我的主要看法是,股市七成時間都是在上升,熊市(比年半時間更長的)更是少之又少。牛市永遠會隨時有10-20%的調整,但這樣不代表我們要死抱大量的現金,甚至有些人提議的黃金。
可能性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085
大家經常以為我講的東西好兒戲,好像玩玩下。
但其實以認真和嚴肅態度對待股票投資,是我的宗旨。(這是林森池教的)
我希望能嘗試以多角度來分析點解自己覺得牛。
股市沒有什麼的,大盤漲跌不外乎幾種因素:
一、經濟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情緒因素。
其實一和二我以前的文章一直都有講及,若果大家唔知我的觀點,只有兩個原因:
A. 我表達得很差。
B. 我的料子有限。
一定與閣下無關,可以放心。
以下講一講情緒的因素:
我依稀記得自己大約萬六至萬七點左右出來講披熊皮的牛。
那麼我就用萬六點來作一個 reference point 來講。
以我個人的觀察而言大部份人(主要是財經人士、傳媒及基金經理們)都是看 1. 再升多少少; 2. 會調整一點,例如到萬四至萬五點;較少人(用炒到嘔基金經理的口頭禪),只有死硬派才繼續認為會再破底或者大跌。
股市只有四個可能性:
一、大幅上升(升到你唔信)
二、升少少
三、跌少少
四、大幅下跌(跌到你唔信)
首先,我用經濟、政治甚至歷史的機會率等角度斷定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極微。
其次,主要觀點都是一係升少少,或者跌少少。
如果要遠離群眾,那麼剩下的可能性是什麼?
----------
最後一定要講講,當 disclaimer 又好當什麼都好,我認為:
1. 即使是升到你唔信的牛市,隨時都會有 10-20% 的牛市調整。但這不代表我們要胡亂沽出股票,或者亂估牛市的小浪頂。
2. 要搞好自己的資產配置。要達到良好回報,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遠大於選股。資產配置的意思有兩個,一、現金、債券、物業、股票、基金等比例;二、投資於什麼國家、種類和行業的股票。(我個人認為在牛市全面投資股票絕對是正確的決定)
3. 要經常認為自己有出錯的可能,要分散投資。投資的項目多不是問題,只要你能夠管理得來以及明白每一個項目就可以了。成副身家只持一支股票,好運時的確很過癮,但行衰運或自己睇錯時,那就是十分傷。持有股票項目少,不代表那個人對那支股票認識很深。
引用(0)
惡性通脹(上)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02
最近看了一篇由剛自立門戶的基金經理寫的 blog。兩年前我對他頗為欣賞,至少他寫的書是OK,對著傳媒訪問也是似樣的。但自從今年滙豐事件後,以及他多了在報紙寫專欄甚至 blog 後,我對他已經「刮目相看」。
這些基金經理又是講「將來」會「環球惡性通脹」,以及「環球惡性通脹」下,投資者應點樣點樣做。
我雖然唔係太想講呢個 Topic,但似乎唔講唔得。
「將來」會「環球惡性通脹」,基本上連阿懋阿壽都識講,連骨頭會的燈神都識講,甚至有睇《交易現場》的師奶都知。因此,「將來」會「環球惡性通脹」一事,必定已在市場反映了。
可是,大家到這個時候要先搞清楚幾個問題:
一、「將來」即係幾時?
二、什麼的通脹才是「惡性」?
回應問題一。首先,幾乎大部分的財經人士,都不能準確預測未來一至兩年的經濟狀況。我實在很難明白那些告訴我三年內或者三年後點點點的人有什麼說服力。其次,咁即係幾時會發生呢?係咪現在就要馬上進行「防範惡性通脹」的特殊投資呢?
問題二我告訴大家,我是不懂字面上定義「惡性通脹」。那麼我找找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3%A1%E6%80%A7%E9%80%9A%E8%84%B9&variant=zh-hk
有段咁既解釋:
在經濟學上,惡性通貨膨脹是一種不能控制的通貨膨脹,在物價很快地上漲的情況下,就使
貨幣失 去價值。惡性通貨膨脹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標準界定。一般界定為每月通貨膨脹50%或更多,但很多時在寬鬆上使用的比率會更低。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的定義為 「一個沒有任何平衡趨勢的通貨膨脹循環」。 當越來越多的通脹現象隨着週期反覆發生會產生惡性循環。有關惡性通脹的肇因雖有很多爭議,可是當貨幣供給有異常的增加或錢幣大幅的貶值,且常與戰爭(或戰 後)、經濟蕭條、及政治或社會動盪聯繫在一起時,惡性通脹便日益明顯。
惡性通脹定義
1956年,Philip Cagan撰寫的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一般被視為最早研究惡性通脹的書目,他當時把每月50%以上的通脹,稱為「惡性通脹」,又或「超通脹」。現時
國際會計標準29指惡性通脹具有四項特徵:
公眾不願持有現金,寧可把金錢投放在外國貨幣或非貨幣資產。 公眾利用外國貨幣,結算自己本國貨幣的資產。 信貸是按借款期內的消費力損耗計算,即使該時期不長久。 利率、工資、物價與物價指數掛鈎,而3年累積通脹在100%以上。 在日常 生活中,公眾輕易感受得到惡性通脹的影響。在一些知名例子中,德國在1920年代初的物價,曾在每49小時增加一倍;1940年代初的希臘被德國佔領時, 物價每28小時上升一倍;匈牙利戰後曾每15小時增加一倍。1945年以後的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期間,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大家吃麵的速度都非常快,因為一 碗面的價格有可能就是在幾分鐘內發生改變↓。這種極端例子一般在戰事發生,即使近數十年亦時有出現。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南斯拉夫每月的通 脹就高達3億1300萬%;烏克蘭、秘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亦在1980或90年代面對嚴重通脹。最近期例子為
津巴布韋。
藍色字的維基百科內容我容後再講。
作為投資者或者投機者,我認為我們最想知的是未來一至兩年的事情。那麼未來一至兩年內所謂的惡性通脹或者其實是「很嚴重」的通脹,其實有多大機會發生呢?
當大家無條件接受這惡性通脹觀念時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印銀紙就等於惡性通脹是錯誤的觀念,基本上我是由去年講到現在。或許有人會話,而家唔發生,遲早會發生。OK,咁即係幾時?回顧近代歷史,我們永遠是通脹的時間多於通縮。
MV = PQ 這條方程式,其實已講過多次。一定要再搬返出來。(M=貨幣供給;V=貨幣週轉率;P=商品及勞務價格;Q=商品及勞務數量)
所謂高通脹或者惡性通脹,即是指 P 升得很厲害。
再簡單一點講,要 P 上升,那就要貨幣的供應(貨幣週轉率高即變相增加了市場的貨幣供應)多於商品及勞務的供應。
去槓桿化,係人都識講,那些告訴我惡性通脹會來臨的人,也識得告訴我金融海嘯令去槓桿化十分嚴重。即是,貸款大幅萎縮。亦即是 V 大幅下降。(據我所知,一筆銀行貸款能令貨幣一年大約周轉六次左右。)
V 幾時上升返?現在正在上升中。大家看到銀行新增貸款的數字就知道了。但要由嚴重的去槓桿化水平,回升至海嘯前高通脹的水平,要多少時間?雖然有些數字說貸 款開始回暖,但之前人們還不是經常憂慮銀行不積極放貸嗎?我相信銀行在現時環境放貸絕對是有利可圖,開水喉是絕對合理。但要重建高的槓桿水平也不是一朝一 夕。
至於 M 呢?

CPI of US:
現在美國貨幣的供應量,並不是在歷史的甚高水平。
當然我們在談論環球通脹,我建議大家找找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系的貨幣供應情況。
然後,你可能會想想(可能你看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供應情況)。嗯,美國都可能不是太離譜吧。
(待續)
﹝由於我只是個連會考也沒有考過經濟的人,有錯務請各位指正﹞
所謂的賽後檢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42
在網上見到基金經理的賽後檢討:投資是機會率的遊戲,就算一個行動有 7成贏面,也代表有 3成輸面,正確的決定,不是保證有正面的結果......周二午市大幅減持後周三便大升,回看是無悔無疚,總有狼來了的時候,但知足撤退並無大不妥,如果死守而遇上市場大跌,輸錢之餘更輸信心。要學會長期按牌理出牌,不可以因為一時欠運而放棄章法。
我認為這並不是賽後檢討的良好態度。
表面上是承認自己的失敗,實質心理上卻是逃避悔恨 (Shunting Regret),只是令自己好過一點,顏面好看一點。
不是我要死啄住某人,而是由於這種負面而阻礙投資 EQ 發展的心理十分常見,所以值得討論。
看錯就話自己欠運、正確的決定不保證有正面的結果;贏就是自己的實力使然、眼光奇準?
投資的確是含機會率的遊戲,但一個令自己虧損的決定,以投資角度來講,那就肯定是錯誤的決定。投資的世界是沒有正確而虧損的決定,只有虧損而又自己不知錯在哪裏的決定。
亦由於投資的確是含機會率的遊戲,我認為正確的態度是,在自己贏的時候堅信運氣的因素存在,當自己輸的時候堅信是自己確實在某地方必定做錯了什麼。
只有在不斷確認和累積自己做錯的經驗,而同時承認自己成功的幸運因素,才能夠令自己的技術、知識和思考上更上一層樓,而同時減少自己過份自信的機會。
無知和過份自信是投資的大敵。
自己在去年思捷一役的挫敗,一兩日間不見7%回報的經驗,是拜以上兩點所賜。而我被一些不喜歡我的網友寸到我一棟都無,這也是自己徹底的抵死。
07年滙豐 $130 走哂係咪我眼光奇準?唔見得。有幸運成份。我當時將資金換入兩保也造成虧損,只不過沒有持有滙豐那樣嚴重吧。
因此,在所謂的檢討,有否徹底的洗心革面從新面對現實,那是成長的關鍵。
去年我學到的事實是,認知宏觀經濟是十分重要、堅持 top-down approach、資產配資重於選股、分散投資、多讀點書的重要性。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的組合有 +54.4% 的回報。係咪我實力非凡眼光奇準?我可以老實告訴各位並不是,那肯定有很大的幸運成份在裏面。
在實際操作上,大盤到目前這 種水平,我對增持恒指走勢相關甚大的股票或者熱門板塊的股票是失去了興趣,但暫時還未想減持股票,而我手上亦有一定數量的現金(減持宏利、清倉利豐的資金 還有大半係度)。我現在反而對和恒指走勢沒有什麼相關的股票作出關注,有興趣可能買入作為分散投資用途。
最後要講一講另一種危險的思維。像一個網誌所講:看罷YYY的新書後, 我越來越懷疑, 未來XX的時間會比我們想像中的長. 而根據他所指, XX一般在M2/M3XX後的XX個月才會出現. 這也進一步確定了我早前說的"XXX,XXX"的想法.
這是訴諸權威而惰於求證的問題。我希望傳達一個訊息是,在接受一種觀念前,最好是親自考證一下,而不是無條件接受,然後以別人的觀念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可以是很危險。我自己以前也常犯這種錯誤。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