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18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s5n.html一直在看CFA,體力消耗甚大,這兩天經常看書看到11點才回到宿舍,有點累,就沒寫日誌。
今天十點就收工了,順手扒了一下CFA教材上所引用數據的出處。
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資料,發在了論壇上。
Jay R. Ritter有一篇論文《Economic growth and equityreturns》,該論文認為,儘管人們廣泛認為,經濟增長對於股市又正面的效應,但是根據1900-2002年的跨國面板數據發現,股市的真實回報率和人均GDP增長率負相關。告訴的經濟增長一般在高儲蓄和不斷增高的勞動參與或者技術進步時發生,如果新增加的勞動和資本都進入了新成立的公司,那麼這將不會增加現有公司的分紅,技術進步也不會增加現有公司的盈利,除非公司能持續獲得壟斷地位,而這種情形很少發生。高速增長的國家很少提供高的股市回報率,除非股市的估值很低。
而 Peter Blair Henry和PrakashKannan則對新興市場國家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回報率和經濟增長率弱相關,且回歸出來的相關係數為負數。參見《Growthand Returns in Emerging Markets》
ElroyDimson、Paul Marsh、Mike Staunton的《TRIUMPH OF THE OPTIMISTS——101Years of Global InvestmentReturns》也是動人的傑作,數據很詳盡。等考完CFA之後,在讀一讀這本書吧。
相關文獻都發在博客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下載。
RealPlayer歸來:骨灰級軟件18年血淚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700.html1995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 95,當時PC對大多數家庭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更不要說互聯網。然而就在那一年,有一家公司在互聯網上掀起了流媒體音樂以及視頻狂潮,在隨後的十餘年中,這家公司以及旗下的多媒體軟件幾乎稱霸了全球影音市場,它叫做Realnetworks,而這款神奇的軟件就是Realplayer。
時光荏苒,互聯網行業的滾滾車輪將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名字碾成了歷史,Realnetworks逐漸淡出公眾視野,Realplayer這個名字也極少在炫耀網齡之外的場景下被提及。
比它的消失更富戲劇性的是,這個和Windows 95同齡,僅比Netscape小1歲的互聯網骨灰級產品,它要回來了。
「你只看到我的輝煌,卻沒看到我17年的努力;你有你的RMB,我有我的RMVB;你嘆我曾陪你度過青春,我還會許你美好未來;你嘲笑我英雄遲暮,風光不再,我會證明誰才是Real Player;開拓,是注定沉默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責怪,但,那又怎樣?哪怕無數次被誤解,也要改變世界;我是Real,我為自己代言。」
2013年2月28日,伴隨著這條略帶戲謔的微博,RealNetworks中文官方網站全新上線,Realnetworks也宣告將帶著Real Player重新殺向中國市場。
在Realnetworks北京辦公室,Stanley Tam跟網易科技講述了Realplayer的故事。
追憶崢嶸歲月:顛覆者重新上路
1994年,在微軟工作了10年的的Rob Glaser創辦了RealNetworks,並擔任CEO、董事長兼財務主管,該公司相繼推出了RealAudio、RealVideo、RealPlayer以及Helix等產品。
最初RealNetworks在VCD-RM編碼的基礎上開發出了RM格式,可以在帶寬有限的情況下進行視頻播放,並在隨後又在RM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更小更清晰的RMVB格式,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影片的大小,擁有了接近於DVD品質的視聽效果,這在當時是一種顛覆。
1995年4月,RealNetworks開發了互聯網上首個媒體流播放軟件RealPlayer。除了音視頻播放外,RealPlayer還集成了媒體瀏覽器、媒體庫、視頻下載等功能,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不支持RMVB的歲月,這款強大的播放器曾經獨步天下。
在後續的版本中,RealPlayer曾被命名為RealOne Player、RealPlayer SP等,都曾名噪一時。然而在隨後的版本中,RealPlayer過於激進的商業化嘗試使得這款產品每況愈下。由於過於龐大的體積、惱人的彈出式廣告、捆綁的遊戲中心、傳送軟性色情信息以及篡改註冊表等行為,RealPlayer被《PC World》雜誌在2006年評委電腦產品最差排名的第二名。同時隨著其他播放器的興起,這個播放器霸主逐漸沒落。
不過RealPlayer並非RealNetworks的全部,在過去幾年,RealNetworks中國團隊一直正常運營,因為RMVB的編碼格式仍有巨大市場,截至2012年,RMVB 仍然是視頻共享論壇中使用最廣泛的主流編解碼器,使用RMVB的中國網民數量達到 5.27 億。正是有著這樣量級的用戶背書,RealNetworks憑藉將專利授權給OEM廠商以及芯片廠商維持著公司的營收。
另一方面,2010年1月13日,Rob Glaser 宣佈辭去 Realnetworks CEO 一職,並於同年6月加入紅點風險投資機構成為合夥人,2012年11月9日,Glaser重新執掌RealNetworks,回歸後的Glaser花了兩個月時間把公司重新定位,明確了方向並放棄了一些產品,開始了復興計劃,而中國市場則是復興的目標之一。
痛失中國市場:亂拳打死老師傅
在數字娛樂貧瘠的90年代,已經有國內用戶開始接觸Windows以及最早的數字多媒體產品。Rob Glaser發現有中國用戶開始下載Realplayer上的資源,Rob Glaser來華時遇到一位女孩,女孩對他說,你知道嗎,你把我的生活改變了,Rob Glaser問她怎麼改變?女孩回答:「我現在好喜歡Modonna!」。
在那之前,除了電視以外國內用戶甚至沒有渠道去接觸這些國外明星的影音資料。
在隨後的近10年時間中Realplayer一如它席捲全球一樣席捲了中國市場,Realplayer甚至一度成為盜版Ghost光盤中集成的裝機必備軟件。然而不幸的是,慢慢地開始有中國玩家加入這場遊戲。暴風影音、QQ影音以及PPS等產品的出現,使得Realplayer的霸主地位迅速被顛覆,因為用戶發現,這些播放器不但支持更多的格式,而且還可以提供免費的互聯網影音內容。在他們的帶領下,視頻行業迅速從技術主導轉向了內容主導。
Realnetworks並非沒有能力做這個事情,只是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雷池——在線播放和下載多基於P2P技術,而這一做法在美國是違法的,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Realnetworks並不願意以身犯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市場份額被剝奪。
另一方面,這些後生小輩並沒有給老大哥面子,儘管RMVB的專利仍然掌握在Realnetworks手中,不過他們並沒有收到一分錢授權費,國內的播放軟件通過技術手段繞過這道檻並直接兼容的RMVB,這讓Realnetworks很惆悵。
「我們曾經告過一個播放器,」Stanley苦笑著說,「最後贏了,判了十幾萬,到現在都沒拿到。」這樣的故事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並不鮮見,Realplayer輸給了國情。
慢慢地Realnetworks將更多的精力轉向了更賺錢的To B業務,而本來就不重推的Realplayer在國內也逐漸被淡忘。
規則與機遇:他們差點做出了iPod
在尊重規則的國際市場上,Realplayer有更多的騰挪空間,Realnetworks面前曾經有兩條通向未來的路:類似iTunes的在線內容商店和類似Napster的P2P內容下載平台。
多數業內人士都知道微軟曾經因為在Windows中捆綁IE而遭到反壟斷訴訟,卻很少有人記得在2003年RealNetworks就因Windows捆綁Windows Media Player而起訴微軟。最終微軟賠償了7.61億美元現金,並通過MSN推廣Realnetworks的服務,不過這並沒有結束微軟對Realnetworks的威脅,同時Realnetworks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尋找到新的業務模式。
在微軟的擠壓下,Realnetworks在尋求著自身的改變。2001年,Realnetworks推出了美國第一個流媒體音樂訂閱服務Rhapsody,這是一次大膽的正版化嘗試,用戶可以每月免費收聽超過25首歌,或者通過包月付費無限制收聽歌曲。
也就是當年,蘋果推出了iTunes播放器。當時Rhapsody有一名工程師提出要製造硬件產品,然而當時由於和CEO Rob Glaser意見不合,這名工程師一氣之下出走並轉投蘋果,於是這一年,蘋果有了iPod,這名工程師,就是後來被稱為iPod之父的Tony Fadell。
或許這是Realnetworks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個遺憾,而在美國被禁止的P2P服務則是Realnetworks的一大隱恨。
1998年,三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叫Napster的小程序,可以讓用戶搜索並下載檢索到服務器上的音樂,在2000年初,Napster網絡就已經擁有8000萬的註冊用戶,但是這一項風頭正勁的服務很快招致了音像界的不滿,音像界聯合提起訴訟,最終法院責令Napster終止服務。這裡有個小插曲,三個年輕人中有一個叫Sean Parker的小夥兒,後來成為了Facebook的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以及Spotify的投資人兼聯合創始人。
自那時候起,P2P服務在美國就一直是禁區,無人敢輕易涉足。
在一次次的錯失與壁壘中,Realnetworks試水了在線遊戲、廣告以及內容收費,不過均在對用戶體驗的巨大破壞中以失敗告終。
巨頭回歸:做跨平台視頻社區
Rob Glaser回歸後重新明確了方向,並對產品進行了調整,原有的RMVB編碼器授權仍然構成主要業務,而Helix Server和Helix Producer合併為Helix Broadcaster,提供安保、在線教育以及實時視頻服務。
To C市場方面,下一代的Realplayer也正在醞釀中。
「它不是一款播放器,將是一個視頻社區,用戶可以跨平台播放、分享音視頻以及圖片內容。」Stanley介紹,下一代Realplaye的內容來源由視頻內容提供方提供,不過這並不是重點,這款產品主要是針對個人電腦裡的視頻,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分享給好友,也可以分享到社交網站。
Stanley稱,從市場的角度看,在中國Realnetworks有兩個不做,一是不做播放器,因為做不過,也沒法做P2P服務,二是不會以內容作為主打,不會做視頻網站。同時Realnetworks將對RMVB編碼器進行改進,把它做成「比得上H.265格式的編碼」。
據瞭解,下一代Realplayer將在今年七八月份在美國發佈,而在中國尚無時間表。
對這款產品,Stanley並不願意透露太多,我們無法預知它的成敗,然而同時代的Netscape已經死去,更小輩的Winamp、Foobar等也正在逐漸銷聲匿跡,Realnetworks能從互聯網的蠻荒時代生存至今已經是一個奇蹟,它的成與敗已經不能用一兩款產品的優劣來概括,或許對今天的Realnetworks來說,只要還在創新,就已經是一種勝利。
上周更新 (12 May - 18 May)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05/12-may-18-may.html
上週組合加入路訊通(888), 銀河娛樂(27); 賣出永安(289), 部份聯想(992), 另外高位套現置富(778); 目前現金水平約12% (前週19%).
置富繼續GOGOGO, 投資者仍然處超級亢奮狀態. 上週亦提及過, 置富優缺點分明. 無超級增長力, 股價愈高, 股息率便愈難趕上; 近月急升分分鐘已透支整年升幅, 難得有好價便值得陸續套現. 投資股票估頂估底最難, 因此永遠分段入, 分段出, 唔好扮聰明. 難以預測置富仲可以升幾多, 但2013年4厘股息率乃個人底線, 一旦超越便會陸續離場.
賣出永安, 置富, 換馬至路訊通(888). 上週除淨後有一定沽壓, 但問題不大; 未跌到加注位, 可以暫時不理. 繼續搏恆指新貴, 買入銀娛(27). 避免組合中前場兵力驟增, 被動沽出部份聯想(992). 理紙(2314)調整, 管理層股東會發放正面消息, 繼續牢揸.
有關銀娛(27), 其實仲有一點要補充, 就係期權. 銀娛本身有期權可買, 純粹搏染藍後有指數基金追貨, 其實用期權出擊會更合理, 主要都係成本問題. 理論情況如下:
明顯地期權會比正股更抵買. 取深度價內CALL而非價外, 一來相對上風險較低; 二來易於計算回報; 最重要係唔知基金買盤力度有幾大, 但換馬生效前銀娛引伸波幅則肯定會上升, 價外CALL變相比正常情況昂貴, 因此今次操作用深度價內期權會較為合適. 另外要注意, 有玩開銀娛期權都應該清楚此股期權買賣差價一向超級闊, 等6月14號收市前沽出, 很大可能賣唔到最理想價位, 所以計算預期回報時, 亦要打多少折扣.
上週四收市後MSCI公佈季檢結果, 翠華(1314)入選小型股指數, 有多少爆冷. 在我角度而言此股屬超貴, 根本無可能買得落手, 註定永遠絕緣. 正如留言所講, MSCI換馬相當難捉, 因此新貴自己不會沾手; 仍有可搏機會, 焦點反而應該放在香港指數被貶股 - 永亨(302).
美林估計, 今次永亨由香港指數被貶至小型股指數, 基金需要沽出接近1,100萬股; 對比永亨平均成交, 沽貨量竟達30.9日! 因此雖然永亨上星期四下跌近4%, 但當日成交不足200萬股, 幾乎可以肯定未沽完. 再留意近月沽空情況 (
Analystz.com), 亦可以略見原來4月尾已有淡友開始部署沽空永亨, 沽空比率一直維持50%以上, 到MSCI季檢前幾日才稍見收歛:
回顧過去5年永亨(302)往績P/B, 最低當然係金融海嘯時期, 曾跌至0.8; 及後反彈, 但最高只能達至約2.5倍, 其餘大部份時間則於1-2之間游走. 若只計最近3年, 即撇除海嘯時期, 最低P/B則為0.97倍, 平均約1.47. 永亨現價$75.4, 往績P/B 1.17倍, 以歷史數據比較, 似乎處於偏低水平, 而且距離底部不遠.
永亨目前市值僅2百多億, 本地銀行股中屬二, 三線類別. 加上派息比率偏低, 要追到中銀(2388), 恆生(11)等龍頭P/B 2倍以上估值, 根本上不大可能. 再用大新銀行(2356)作比較, 後者目前市值約145億, 較永亨細. 目前P/B僅0.8倍, 看似比永亨更抵買; 但過去3年大新平均P/B為0.7, 最高僅1.08; 原來估值上一向比永亨更低. 今次指數基金換馬會扭曲永亨短期估值, 搏特殊事件後公司回復正常估值水平, 單計牌面仍算有得搏, 尤其等股價愈接近NAV, 值搏率就愈高.
有投機永亨想法, 其實係因為自己上一轉都有買過MSCI香港指數受害股恆隆集團(10). 最後整套交易回報率7.5%, 與同期恆指比較其實並無特別; 但勝在夠膽買得大, 所以對整個組合仍有一定貢獻. 有過上次經驗, 今次搏永亨(302)肯定會等變動生效日或之後才出手. 上次買恆隆集團有恆隆地產(101)作參考, 而今次則以永亨自己NAV作參照; 作戰期同上次一樣, 為期3個月, 信心十足.
攜程收購快捷酒店管家:10個人幹18個月賣了幾千萬美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104.html梁建章是攜程新任CEO,連長是航班管家與酒店管家CEO,李銳是快捷酒店管家CEO。
看來攜程也開始學習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端的併購和投資策略了。先養魚,等魚差不多的時候,再出手捕撈。
馬云曾經說過,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慢了,彌補的策略是收購和投資,阿里巴巴相繼投資陌陌、美團、高德地圖等應用,被稱作移動互聯掃貨機。
2月21日,攜程創始人梁建章重返攜程被任命為董事會主席兼CEO,這被視為重振攜程的開始。
在基於PC的鼠標+水泥時代,攜程是在線旅遊領域當仁不讓的Big brother。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類在線旅遊應用風生水起,攜程缺席了。
上任3個月,梁建章出手了,實行的策略是收。
微信上問連長,嘿嘿一笑沒了下文,但其發佈的照片已經說明了一切。沒事,我們有的是線人,從在線旅遊圈打聽到如下信息:
攜程與快捷酒店管家已達成收購或者投資協議,快捷酒店管家成為攜程除自身移動客戶端之外的獨立發展業務,雙方交易額沒太確認,請知情人士透露下?傳快捷酒店管家估值數千萬美金,目前不確認攜程是全資收購還是部分戰略投資。
快捷酒店管家是什麼?看了下百度百科,描述繞死了。
快捷酒店管家與酒店管家(現在叫連酒店)都是航班管家旗下的酒店預定應用。酒店管家是2011年2月上線,專注中高端酒店預定,快捷酒店管家專注快捷酒店預定,號稱屌絲必備的訂房利器,就是本次緋聞的女主角。母公司叫航班管家,航班管家的公司名稱為北京市活力天匯科技有限公司。
活力天匯旗下彙集了航班管家、酒店管家、快捷酒店管家和高鐵管家等多款商旅類手機應用。
好亂的關係。
簡而言之,現在攜程從這一堆雜亂的兒童中挑走了快捷酒店管家這孩子,其他的不要。
這一堆孩子的爹叫連長,真名無從考證。國內移動互聯網相當早期的創業玩家。最早從航班服務應用航班管家入手,後來擴展到酒店預定應用。整個公司曾獲得A輪紅杉500萬美金,B輪經緯1500萬美金投資。
據說快捷酒店管家只有10個人,幹了18個月,一下子賣了幾千萬美金。
我的看法:
一、PC端的巨頭們開始收割了,有的是錢,買。
不消說BAT三巨頭早已金錢如麻,搜狐與攜程也各自坐擁10億美金嗷嗷待購。最近除了阿里巴巴像收割機一樣批量採購移動互聯網公司,搜狐也在意圖使用旗下產品去盤活整個集團資產,攜程的這一次出手,也可認作是梁建章新政向移動互聯網進軍的實質舉動。
4月25日,梁建章親自為攜程無線客戶端站台演示新功能,並提出攜程要從鼠標+水泥的模式變為大拇指+水泥的模式。這是必須要進行的戰略調整,對於PC端的巨頭們來說,已經是各種垂垂老矣,必須要在移動端卡位,沒來得及自己卡住的,那怎麼辦,窮得就剩下錢了,收。
二、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出路,巨頭來襲,賣。
和大公司相比,創業型企業具有敏銳的商業嗅覺與快速的執行能力,已在移動互聯網的各個十字路口駐紮,移動互聯網與PC端的幾個主路徑不一樣,人們的時間和行為被嚴重碎片化,他可能闖入到任何一個十字路口找到你的產品和服務,但這種偶然性增強,其實削弱了進一步的發展。
通過與巨頭聯姻,增強了品牌,交代了前期投資人,激勵了創業團隊。背靠大樹好乘涼,越來越多的移動互聯網開始向巨頭靠攏。這是不得已的趨勢,也是好事,對創業者與大公司來說都是最好選擇。
三、創業公司品牌背書被增強,團隊獲得激勵。
收購也好,投資也罷,其實是高品牌對小品牌的背書。快捷酒店管家被收購,傍上了乾爹,除了以後各種資源源源不斷,在自身品牌上,也摘掉了苦逼創業苦熬的標籤,創業團隊得到了新激勵,同時把其他同類競爭預定應用甩在了身後。
誰找到了乾爹,誰就跑得更歡了。
對於攜程來說,我覺得投資比收購要好很多。投資只出錢和資源,操盤的還是創業者。要是收購的話,創業者套現閃人,業務甩下,顯然不是好結果。
三個老男人,他們在一起了。不管怎麼說,恭喜這些在移動互聯網大河裡提前上岸的。
剩下的同類酒店預訂應用創業公司,看著快捷酒店管家的笑靨如花,可能略微有點蛋蛋的憂桑。
如果你知道更多信息,請留言,感謝。
招商銀行董事會的18張椅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417模糊的規則設置,為持股比例低的第一大股東影響公司決策創造了便利。
2013年5月31日,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下稱招行)召開股東大會,舉行換屆選舉。
47歲的田惠宇,此前為中國建設銀行零售業務總監兼北京市分行行長,被「選舉」為招行新的執行董事,並在隨後的董事會上,被聘任為行長,以接替64歲的老行長馬蔚華。
不過股東大會上,田惠宇的反對票達到了10.70%,反對票之多為3位等額選舉的執行董事之最。更有趣的是,根據參會的小股東描述,計票期間,有股東還在現場圍住時任招行董秘蘭奇,質疑為何要撤下馬蔚華,不讓老馬「再幹一屆」。
小股東們的「質疑」並非事出無因:馬蔚華雖年已64歲,但精力旺盛,其在招行任行長已達14年,期間以出色的業績和鮮明的個人風格,贏得各方口碑,是最具盛名的中國銀行家之一。
2013年3月28日,招行第八屆董事會第四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招商銀行第九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名單的議案》裡,馬蔚華繼續作為執行董事候選人入列。這被包括不少招行管理人員在內的眾人,認為是「老馬」將繼續擔任行長的徵兆。
然而,5月8日,中國銀監會宣佈免去馬蔚華的招行黨委書記一職,任命田惠宇為新的書記。5月9日,招行又召開董事會,通告說按照馬蔚華的「本人意願,不再參加第九屆董事會執行董事的選舉」,因此撤銷原有議案;改為田惠宇為新的執行董事候選人。
戲劇性的變化從何而來?董文標口中的「制度之害」所為何物?或許,這一切都和招商銀行獨特的公司治理結構相關。
股權分散的招行
作為A+H股的上市公司,招行的股權結構較為分散。招行年報明確說明「沒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
按照公司法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規定,及招行現行公司章程(2013年修訂版),董事長由公司的董事會選舉產生,董事會又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
根據公開資料,可以發現,作為A+H股的上市公司,招行的股權結構較為分散。
截至2013年3月31日,拋開代理持有H股的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不計,招行的前9大股東,全部股份相加,只佔到總股本的37.99%;第一大股東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招商輪船)持股僅為12.40%。
招商輪船是國務院國資委所轄央企——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招商局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招商局集團通過間接持股的方式,總計在招行中,持股18.63%。
在招行的股東中,國務院國資委所轄企業不少。
持股6.22%的第二大股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下稱中遠集團),也是屬於國務院國資委所轄央企。
持股2.93%的第五大股東,廣州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海集團),亦為國務院國資委所轄央企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下稱中海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持股1.78%的第八大股東中國交建,其大股東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亦是國務院國資委所轄央企。
不過,招行的年報和財報,明確表明該行「沒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因為按照招行公司章程規定,控股股東為「此人單獨或者與他人一致行動時,持有本行30%以上的股份」。由於包括招行在內所的絕大多數中國內地企業,實行「同股同權」的政策,每一股份的表決權亦相同。
因此,理論上,其他股東,包括「散戶」們,佔股比例超過60%,看上去有左右招行的董事會及管理層人選的可能。
但事實並非如此。
國有股東牢牢控制董事會
股東董事的9個席位,就全部被國務院國資委下轄企業所控制,這是招行董事會18個席位的一半。
在關鍵的董事及董事會產生規則上,招行其實做足了文章。
由於招行的公司章程,獨立董事和其他董事的提名機制,分配比例並未明確界定,模糊之處為國資股東控制董事會席位提供了保障。
招行公司章程規定,其董事長與行長分別設置,行長可以不是董事會成員,但其聘任或解聘的權力,屬於公司董事會。
董事會由十一至十九名董事組成,設董事長一名,副董事長一至二名。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由該行董事擔任,以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選舉產生和罷免。
董事的產生程序,分為兩類。其一,獨立董事,佔董事會成員的1/3。其董事會、監事會、單獨或者合併持有招行已發行股份1%以上的股東,可以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並經股東大會選舉決定。
截至2013年3月31日,招行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超過了1%,其中第十大股東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71%。即使考慮到十大股東之中的招商輪船、深圳市晏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楚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同為招商局集團的子公司,也應有至少7個股東,有權提名獨立董事。
但是,招行董事會提交給股東大會選舉的獨董候選人,只有6位,且是等額選舉。這6位候選人的提名權,如何協調分配,外人不得而知。
對於其他的董事,公司章程規定,可以由上一屆董事會提出建議名單;持有或合併持有3%以上股份的股東,也可以向董事會提出董事候選人。
截至2013年3月31日,招行的股東中,招商輪船、中遠集團和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生命人壽),持股比例超過3%,此三者的董事提名比例如何分配,與上屆董事會的建議又怎樣協調,亦未有明文規定。
2013年6月5日,南方週末記者就上述疑問,向招行的兩位現任獨立董事單偉建、潘英麗問詢。他們均回應稱,還不清楚其中的規則。單偉建亦是招行董事會提名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而潘英麗為提名委員會委員。
根據招商銀行2013年修訂的董事會議事規則,董事會提名委員會主要職責之一就包括「研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選擇標準和程序」。
不過從股東大會的資料和選舉結果,外界至少可以看到非獨立董事們的「背景」。
5月31日,招行的股東大會選舉,將其非獨立董事的12個名額,又分為兩類進行選舉:一類為股東董事,10名候選人,差額選舉其中的9人;一類為執行董事3人,等額選舉。這樣的分類,無論是在招行的公司章程,還是股東大會議事規則中,都找不到依據。
股東董事10位候選人,其中總計持股18.63%的招商局集團5人,分別是董事長傅育寧、副總裁李引泉、財務總監付剛峰、總裁助理洪小源、戰略研究部總經理熊賢良;持股6.22%的中遠集團2人,分別是董事長魏家福、總會計師孫月英;持股1.78%的第8大股東,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交建)1人,其執行董事傅俊元;持股2.76%的第六大股東,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保險)1人,其副董事長朱藝;以及中海集團副總經理王大雄——中海集團透過其全資子公司廣海集團,持有招行2.93%的股份,為第五大股東。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作為機構投資者,雖持有招行4.66%的股份,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有股東候選人入列。同時,5月31日的最終選舉結果是,來自第八大股東中國交建的傅俊元當選,而第六大股東的董事候選人朱藝落選,她所在的安邦保險也屬機構投資者。
於是,儘管提名權協調分配的過程並不清楚,一些有提名權的股東並未提出候選人的原因外界也不得而知,但可見的現實結果是,股東董事的9個席位,全部被國務院國資委下轄企業所控制,這是招行董事會18人的一半。
按照招行的公司章程,該行董事會的決議,只需經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通過即可;即使董事反對票與贊成票票數相等時,董事長還有權多投一票。
至於三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的執行董事:李浩,1997年5月即加入招行,2002年3月開始任副行長迄今;張光華,2007年4月起,擔任招行副行長迄今;另一位就是馬蔚華的接班人田惠宇——5月9日,在招商銀行的董事會上,田惠宇首次成為執行董事的候選人。
根據隨後發布的公告,兩位將等額選舉的執行董事田惠宇和獨立董事許善達,均為招商輪船所提議增補。另一位獨董潘英麗,也對南方週末記者坦承,她是由中海集團提名的獨董。
如此就意味著,共計佔股37.99%的「國資背景」股東,至少提名並佔有了招行董事會裡的12個席位,完全足以控制董事會。
國資控制的股東大會
只有國務院國資委或者更上層政府機構「看中」的人,才可能成為招行的董事長;也只有得到國務院國資委或更上層的政府部門認可的人,才可能被董事會聘任為行長。
當然,在程序上,所有的董事候選人,包括等額選舉的獨立董事、執行董事,還需要經過股東大會的投票表決;且需要獲得至少50%的贊成票。
什麼樣的股東大會方是有效?
招行公司章程規定:該行「根據股東大會召開前二十日收到的書面回覆,計算擬出席會議的股東所代表的有表決權的股份數。擬出席會議的股東所代表的有表決權的股份數達到本行有表決權的股份總數二分之一以上的,本行可以召開股東大會;達不到的,本行應當在五日內將會議擬審議的事項、開會日期和地點以公告形式再次通知股東,經公告通知,本行可以召開股東大會。有關公告在符合有關規定的報刊上刊登。」
這意味著,不管出席大會的股東代表所持股份多少,只要完成公告形式,招行的股東大會,均可以有效召開。
5月31日,招行的股東大會,出席股東持股比例,佔總股份的56.48%,略高於50%。
事實上,僅僅是國務院國資委背景下的四大公司——招商局集團、中遠集團、中國交建、廣海集團,總計就持有總股份的29.56%,如果他們全部出席——就佔到出席股東大會總股份的52.34%。
唯一需要差額選舉的股東董事,其投票方式,是「直線投票制」(股東可將自己的選票平均地投給自己的候選人,即簡單多數原則),而不是更能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累積投票制」(即股東既可用所有的投票權集中投票選舉一人,也可分散投票選舉數人)。因為中國證監會出台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也只規定:「控股股東控股比例在30%以上的上市公司,應當採用累積投票制。」
於是,所有的意外,幾乎都不再可能發生了。
這也最終決定了,只有國務院國資委或者更上層政府機構認可的人,才可能成為招行的董事長;也只有得到國務院國資委或更上層的政府部門認可的人,才可能被董事會聘任為行長。
一位銀監會官員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招行的董事長,一直由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兼任;而招商局集團屬於國務院國資委所轄央企,其董事長的任命,實際由中組部考察,由國務院任命。
至於行長的人選,招商局集團和中國銀監會擁有相當的發言權,因為行長的組織關係在銀監會黨委,銀監會有對招行行長的幹部管理權限。
5月31日,招行董事長傅育寧也在股東大會上證實,招行新行長人選的產生,前後經過了1年多的時間,特別是銀監會反覆要求以五大國有銀行為主的商業銀行推薦候選人,這才最終選擇了來自建行的田惠宇。
並非個案的空白地帶
這些銀行的公司章程,並沒有違背公司法。
招行的做法,並非獨家所有。即使在中國的銀行業上市公司中,這樣操作的也不是個案。
浦發銀行,合併後最大股東上海市國資委,實際持股24.319%;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首鋼總公司持股20.38%;興業銀行,第一大股東福建省財政廳,持股比例僅為17.86%;這些銀行,基本都是通過類似的方式,實現第一大股東對公司的掌控。
北京銀行更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案例:公司名義上的第一大股東是外資的ING銀行,持股13.64%;北京市國資委所屬的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第二大股東,持股8.84%;第三大股東,北京市政府國有獨資企業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08%。
第二、第三股東,兩者相加的股份為13.92%,略多於ING銀行,但仍然實際控制了北京銀行董事長人選——雖然公司法認為,「國家控股的企業之間不僅因為同受國家控股而具有關聯關係」。甚至在2013年1月,上述股東還違背公司章程,強力干預北京銀行監事及監事長任免,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一位專注公司法律業務多年的律師事務所主任向南方週末記者坦言:在公司章程中,模糊董事提名機制,虛化股東大會制度,是一些持股比例低的第一大股東,特別是當第一大股東是國有資本時的普遍做法,其實質就是便於他們控制公司。
上述銀監會官員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作為監管機構,主要考量的是這些公司章程是否違背了公司法的要求,至於具體企業的董事和董事會產生程序,只要符合公司法的規定,監管機構不做干涉。這些銀行的公司章程,並沒有違背公司法。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曾子穎/圖)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曾子穎/圖)
聲音
中國銀行體制改革千頭萬緒,所以抓住其頂層設計非常重要,惟此才能綱舉目張。銀行業改革的頂層設計在於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產權多元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同樣也是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內容。
銀行產權改革不能停,降低國家股佔比,提高國有法人股、非國有法人股、機構投資者股和個人股佔比,實現均衡的股權結構,從而鞏固十多年來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輝煌成果,才能邁向銀行業長治久榮之路。
中國自2003年以來,匯金公司、財政系統以及國資委系統為銀行業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僅使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恢復健康,還與監管部門一起促使銀行業初步建立起良好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和現代銀行管理制度。當前仍處中國銀行業的黃金年代,工、建、中、交四行股改後四年上繳的利潤總額就超過了當初國家對它們的注資。
同樣,國家投資者(財政)需要「見好就收」,不必留戀銀行業股權,及早有序降低持股比例。「十二五」規劃提出改革要進行頂層設計,銀行業改革的頂層設計就是繼續推進產權改革。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提高資本金要求、提高撥備覆蓋率、提高流動性比例要求,這些財務性的措施也重要,但其作用主要在於輔助宏觀調控,銀行產權多元化才是根本。
銀行產權改革的總思路是大幅降低國家股,同時大幅提升法人股,形成由財政(匯金)、法人(國有、民營、外資)、機構投資者(基金和PE)以及個人均衡型的持股結構。
股權的高度分散和制衡,幾乎已經成為大銀行股權結構的通例。匯豐銀行的股東數22.17萬個,最大股東(JP Morgan Chase & Co)持股比例為7.02%。花旗銀行的股東數19.15萬個,最大股東(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corp.)持股比例為3.84%。德意志銀行股東數64.06萬個,最大股東(Black Rock Inc)持股比例為5.14%。美國銀行股東數同樣眾多,最大股東(State Street corp.)持股比例為4.53%。洛克菲勒家族曾是原大通銀行長期的大股東,但其持股比例最高也僅為4%。韓國大型集團對大型銀行的交叉持股曾嚴重危及金融業健康,也妨礙實業間的公平競爭,以致韓國在1982年修訂了銀行法,嚴格限制產業資本在銀行的持股比例。
銀行業的公共性和敏感性,使得它要避免一股獨大,以利於保持銀行業經營管理的獨立性。銀行業又是受到嚴格監管的行業,監管當局的嚴格監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股東的監督,使得較為獨立的銀行管理層也不至於做出過於損害股東利益的事。
——摘自黃金老《銀行產權多元化改革時不我待》,《中國改革》,作者現為華夏銀行副行長。
2013-06-18 工作記錄 Jacki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m0u5.html今天繼續做中石油,把2007年看完之後花了點時間簡單分析了一下老巴為什麼買入賣出中石油,分析比較簡單,不曉得對不對。
1、買入
老巴在2003年買入中石油,共計2,347,761,000股,老巴的信中寫的是持有2,338,961,000股,總成本是488百萬美元,每股成本約為0.2086美元。
2003年的港股價格在1.54~4.475港元/股,2003年美國ADS的價格在19.10~58.2美元/股,看來老巴買的是H股,而不是ADS。
媒體上說其買入的平均價格為1.62港元/股,2003年的每股盈利是0.40元,2002年的每股盈利是0.27元,按照2003年1港元兌1.06人民幣的匯率來折算,對應2002年的市盈率是6.36倍,對應2003年的市盈率是4.3倍。(查了美國幾家石油公司,像康菲、美孚、雪佛龍還有幾家小的石油公司,都比中石油高,有8~10倍。)
2003年的每股淨資產2.06元,2002年的每股淨資產1.83元,對應2002年的市淨率為0.94倍,對應2003年的市淨率為0.83倍。(查了幾家美國的石油公司,有的在2倍,有的4倍,都比中石油要貴。)
2002年和2003年的ROE分別為14.62%和19.39%。(當時,查了的幾家ROE都在20%以上,都比中石油要高一些。)
2003年的原油銷售價格為27.2美元/桶,比2002年大漲21%,而2002年較2001年是下跌5%的。整個公司的利潤有90%以上都是勘探和生產,主要就是賣原油,有的年份甚至能達到100%的比例,所以其他的板塊可以不看,主要關注這個即可。
這是中石油自上市以來的股價圖,2003年才開始步入漲勢。

2、買入原因
(1)有利
老巴是在2003年買入的,根據媒體給的成本價,估計是在2003年中之前購買的,因此考慮其判斷依據為2002年及之前的報告。
2002年之前,中石油沒幹什麼新活,原油的儲量基本維持原狀,天然氣是在2002年正式開工西氣東輸之後才出現較快增長的,天然氣這塊也無需考慮,只需要分析原油這塊即可。
2002年之前,中石油算是在處理98年石化行業大重組的事吧,幹得最有意義的幾點就是裁員和處置一些小的非盈利資產,但是像化工和煉油這種長期虧損的資產是根本沒辦法處理的,所以只能處理一些小的資產。不過裁員倒是非常迅速,從上市的48萬人,裁減到2002年的42萬人,整整6萬人被裁掉了,每年節省的人員開支就有20個億。當然,這些都算是小錢。從上市到2002年,制定的節約成本的目標是90億元,2002年也實現了。雖然這些錢都不多,畢竟可以看出還是有點管理的意思,不至於像老國企那樣。
開採成本從上市時的4.76美元/桶下降到2002年的4.34美元/桶,這個幅度感覺還是蠻大的。
每年紅利很客觀,有45%的分紅比例,這倒是很合老巴的胃口。(美國那邊的石油公司基本上分紅都是20%,很少有能到30%的)
(2)不利
每年為了維持原油儲量的不變就需要花費400多億元;並且,像原油儲量、銷量、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等等實物量上都沒有實質性的上漲,實物量根本看不出有什麼很好的跡象。
從2002及之前來看,覺得中石油賺得就是原油價格波動的錢,沒有靠管理、經營得來的利潤。
(3)個人估計
老巴可能看中了中石油的分紅、低估值,而其盈利能力應該跟美國的那些個石油公司相差不大,所以老巴才捨棄本國的石油公司,選擇了中石油。
3、賣出
老巴是在2007年出手的中石油,當年的價格區間為8.51~20.25港元。媒體稱其在2007年7月~10月間以11~14港元/股的價格出售,假設以中間價12.5港元/股來看,資本利得上是每股10.88港元/股,合計為254.48億港元!
2006年和2007年的每股收益為0.79和0.81元/股,市盈率分別為15.82和15.43倍。(美國8~12倍,這個就比國外貴了。)
2006年和2007年的每股淨資產為4.87和5.79元/股,市淨率分別為2.57和2.16倍。(美國1~4倍,這個基本上差不多。)
2006年和2007年的ROE為24%和20%,原油價格達到65.27美元/桶的歷史最高點。(美國平均25%,中石油還是稍微低一點。)
PS:在2006年和2007年,不知道康菲出啥事了,ROE下降了7個點,並且每股收益大幅下降;其他像美孚、雪佛龍都是大漲的。不知道為什麼在油價高歌猛進的時代,康菲居然表現如此之差。等到看康菲的時候再解決吧。
如果沒有2006年頒發的特別石油收益金,中石油2006和2007年每年還能多出200多億的稅後利潤,每股收益也能增加將近2毛錢!
分紅收益,剔除2007年的末期分紅,2003~2007年間,老巴共拿到了1.34元/股的紅利,合計為31.34億元。(註:自上市以來,中石油每年都有豐厚的中期和末期股息,總計約佔每股收益的45%以上,每年都是如此!看了一下,每年的年報都會說是分45%的紅利,但是由於沒有招股說明書,不曉得這是不是一個承諾事項,個人感覺應該是一個承諾。)
如果按照1港元兌1人民幣的匯率折算,老巴總共賺了285.82億元!
後來這幾年,每年為了維持原油的儲量,每年都得花費1000多億元,當然這裡面也有勘探天然氣的成本。
利潤的主要來源依然是原油,隨著西氣東輸的逐漸完工,天然氣的利潤開始慢慢增長,但是相對而言依然很少;由於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化工板塊也有一點利潤,但是也很少。因此其利潤的最主要部分還是原油這塊。
4、賣出原因
估值上基本與國外相當,還稍微貴了一點。分紅比例依然很高,盈利能力也可以。
當時,老巴僅僅知道中石油要回歸A股,但是發行價格區間等信息都不知道。但是老巴肯定知道A股的估值已經到達瘋狂的程度,5000多點啦!
原油價格從2003年起,就開始突破原來的最高點,基本上是一路上揚,老巴賣的時候更是達到了七八十美元/桶。
從這來看的話,老巴賣中石油可能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估值相對美國老牌石油公司已經略高,但個人覺得這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二是,中石油啟動回歸A股,雖然老巴賣出的時候還不知道中石油可能的發行價,但憑藉A股整體瘋狂的估值水平,很有可能出現超乎尋常的發行價。但是A股和H股的傳導機制似乎不是很強,因此這可能並不是賣出的主要原因。
三是,政府開始對石油行業徵收重稅,2006年開始徵收石油特別收益金,但是這是2006年3月份的事了,也不至於等到2007年才賣出,應該也不是這個原因。
四是,原油價格瘋漲,已經很高,而中石油的利潤情況幾乎完全依靠原油價格,這可能是老巴賣出的一個主要原因。假設未來能維持80美元的原油價格,按照老巴賣出的價格來看,也需要15年多才能回本;更何況如此高的油價的持續性到底有多大。這個的風險已經很大了。
原油價格歷史走勢:
巴菲特投資案例(18):吉列剃鬚刀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284696吉列(Gillette)公司由金.吉列創建於1901年,金.吉列發明了一種用完後就丟棄的刮鬍刀片,一副刀架配若干刀片,刀片用完後再購買。吉列剃鬚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均為美國士兵的軍需品,由此開始了快速發展,成長為國際性品牌,其在剃鬚刀領域的全球佔有率長期高於60%。
1989年,吉列公司股價約為42美元,總市值(包括可轉換優先股)約46億美元,淨利潤約2億美元,市盈率約23倍。吉列當時發行了一種可轉換優先股,年利息為8.75%,並可以以每股50美元轉換為普通股票,強制贖回期限為10年。
巴菲特用伯克希爾的資金買入了6億美元的吉列可轉換優先股,而沒有買入普通股。巴菲特認為投資可轉換優先股,在任何條件下都能確保安全,當公司業績不佳或股票價格下降時,能夠收回成本並得到8.75%的股息,若公司的股票表現良好,也可以轉換成普通股而獲利。在1989年,為什麼巴菲特買入了吉列的可轉換優先股而沒有購買其普通股票,可能與吉列當時的股價高有關,約25倍市盈率可能不符合巴菲特的安全邊際原則。
巴菲特認為自己對吉列所在的剃鬚刀行業有比較好的瞭解,能夠對未來做一個合理的預估。他將吉列與可口可樂並舉,認為吉列與可口可樂是當今世界上最好公司中的兩家,吉列的品牌和品質造就了競爭優勢,不可戰勝。一方面,吉列剃鬚刀的價格便宜,平均每年的用量不多,顧客對價格不敏感,不會為了便宜一點而選擇品質和品牌更低的產品,因此用戶黏性強;另一方面,由於用戶不會隨意更換剃鬚刀品牌,因此吉列的新一代產品也會很快被顧客接受。
1991年,吉列公司提前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巴菲特只好在4月1日將可轉換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到年底,伯克希爾持有吉列股票的總市值為13.47億,是購買成本6億的2.25倍,收益率為125%。
查看原圖1991-1997年,吉列的淨利潤從2.82億增長至9.53億,年均增長率為22.5%,公司市盈率和股價都快速上升,市盈率在這期間皆維持在30倍以上,在1997年底更是達到了58.8倍。在這期間,伯克希爾持有的吉列股票市值從13.47億增長至48.21億,年均增長23.7%。
1996年,吉列以78億美元收購了電池生產商金霸王,該筆收購代價過高,對吉列的公司價值產生了負面影響。
1998年,吉列在海外的收入出現下滑,公司利潤開始下降,對金霸王的收購也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1999年,新任CEO邁克爾.霍利上任,吉列加速下滑,市場佔有率、利潤、股價皆向下走,包括巴菲特在內的吉列董事會迅速採取行動。2000年10月,任職僅一年多的邁克爾.霍利被迫辭職。2001年2月,空降CEO詹姆斯.基爾茨走馬上任,以善於控制成本著稱的基爾茨逐步扭轉了局面,利潤開始增長。
到2004年底,吉列的總市值為443億,仍然低於1997年底的高點560億。
2005年,寶潔以總價570億美元收購了吉列,其中60%換股,40%現金。巴菲特選擇了換股,每股吉列股票換0.975股寶潔股票,換股後共持有9360萬股寶潔股票,並以約54元每股的價格追加了3.4億美元購買寶潔的股票,總持股數為1億股,總投入成本為9.4億美元,持有股票的年底市值為57.88億。
查看原圖2008年,巴菲特開始減持寶潔的股份,到2012年底,共減持了寶潔公司約一半的股份,減持期間的市盈率約15-20倍,市淨率約3倍。寶潔的淨利潤從2010年開始下降,而股價從2006年開始直到2012年底基本處於橫盤狀態。
*******************************************************
巴菲特致股東信:
1989年:我們將出售債券所得的收入連同期初賬上的現金與年中所賺取的盈餘,買進了三種可轉換優先股。第一種是在7月份,我們投資6億美金,購買了吉列年利率8.75%十年強制贖回的可轉換優先股,轉換價格訂為每股50美元;之後我們又花了3.58億美金投資美國航空年利率9.25%十年強制贖回的可轉換優先股,轉換價格訂為60美元;最後我們在年底又以3億美金投資冠軍企業年利率9.25%十年強制贖回的可轉換優先股,轉換價格訂為38美元。
吉列這家公司與我們喜愛的類型非常相近,查理和我都熟悉這個產業的環境,因此我們相信可以對這家公司的未來做一個合理的預估,(若是沒有試過吉列新的感應式刮鬍刀,趕緊去買一個來試試!)。但是我們就沒辦法預測投資銀行業、航空業或是造紙業的未來前景,(我們在1987年買下所羅門公司的可轉換債券)。當然這並不表示他們的未來價值就是個負數,基本上我們是不可知論者,而不是無神論者。所以由於我們在這些產業上缺乏強而有力的論點支持我們,因此我們在這些產業上改採的投資方式就必須與那些顯而易見的好公司好產業有所不同。
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我們預期這些可轉換優先股都可以讓我們收回本金加上股利無虞,然而若是我們真的只能收回這些,那麼這樣的結果無疑是相當令我們失望的。因為我們必須被迫犧牲流動性,這有可能讓我們在往後的十年內錯失更好的投資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只能獲得一般優先股所能獲得的利益,而後者卻是我們根本就不會想要去投資的,所以唯一對伯克希爾最有益處的是,我們投資的公司本身的普通股也能有優異的表現。
這些可轉換優先股的報酬當然比不上那些具有經濟優勢卻還沒被市場發現的好股票,或許也比不上那些我們可以買下80%以上股權的優良企業購併案,但大家要知道後面這兩種投資機會相當的稀少,實在是可遇不可求,尤其是以我們現在的資金規模,實在是很難找的到適合的投資標的。
總而言之,查理跟我認為這類的可轉換優先股投資應該可以讓我們獲得比一般固定收益債券更好的投資利益,同時我們也可以在這些被投資公司扮演好具建設性的少數關鍵角色。
1990年:就像我去年曾經提到的,我希望我們的透視盈餘每年都能夠成長15%,在1990年我們確實大幅超越這個比率,但1991年結果卻差很多。我們在吉列的可轉換優先股投資已經被贖回,我們將在4月1日把它們轉為普通股,雖然這將會使得我們每年的賬面盈餘減少3,500萬,透視盈餘也會跟著減少。另外我們在媒體事業的盈利,包括直接盈餘和透視盈餘,也可能下滑,但不論如何,我們每年還是會向大家報告透視盈餘的計算結果。
我們持續持有先前向各位報告過的可轉換特別股,包括所羅門7億美金、吉列6億美金、美國航空3.58億美金與冠軍企業3億美金。我們吉列的特別股將會在4月1日轉換為1,200萬股的普通股,在衡量利率、債信與普通股的價格之後,我們可以確信在所羅門與冠軍企業的投資現值應該與我們當初的成本差不多,吉列的價值比成本高,至於美國航空的價值則遠低於當初的投資成本。
很遺憾,我必須在報告末段,以我的好朋友科爾曼(吉列的CEO)在今年一月過世做為結尾。除了 「紳士」這個代表品格、勇氣與謙和的字,沒有其它字更能貼切形容科爾曼這個人。除了這些特質之外,再加上他所擁有的幽默與超凡的經營能力,所以大家應該可以想像與他共事是多麼令人感到愉快的一件事,這也是為何包含我在內的許多人,會對他感到特別懷念的緣故。
在科爾曼去世之前幾天,吉列受到福布斯以封面故事大加讚揚。標題很簡單,這家公司在刮鬍刀產業的成功,不單單只靠營銷手段(雖然他們一再展現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更源自於他們對於品質的追求。這種思維設定使他們持續將精力放在推出更好的產品之上,雖然現有的產品已是市場上最經典的,福布斯對于吉列的形容,就好像是在描述科爾曼本人一樣。
1991年:我們在1991年所經歷賬面數字的超額成長是一種不太可能再發生的現象。受惠於可口可樂與吉列市盈率的大幅飆升,這兩家公司就合計貢獻了我們去年21億美元淨值成長中的16億美元。三年前,當我們大筆買進可口可樂股票的時候,伯克希爾的淨值大約是34億美元,但是現在光是我們持有可口可樂的股票市值就超過這個數字。
可口可樂與吉列可說是當今世上最好公司中的兩家,我們預期在未來幾年,他們的獲利還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相對地我們持股的價值也會以等比例的程度增加。然而另一方面,去年這兩家公司股價上漲的幅度,卻遠高於其本身獲利增長的幅度。所以說去年我們是兩面得利,一方面是靠公司絕佳的獲利能力,一方面是市場對於公司股票的重新評價。當然我們認為這樣的調整是經得起考驗的,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每年都發生,展望未來我們可能只能靠前面那點而獲益。
1992年:雖然我們在吉列優先股的投資還算是成功(在1991年轉換為普通股),但整體而言,這類協議談判所取得的優先股投資的績效,還是略遜於從二級市場所取得的投資。不過這種結果我們早已預期到,這與我們相信一個聰明的投資者在二級流通市場的表現會比初級發行市場來的好的道理是相同的。
1995年:我們在1989年以六億美元取得吉列可轉換優先股,之後轉換為4,800萬股吉列的普通股(分割調整後),然而要是當初我們選擇直接投資該公司的普通股,這筆錢可以買到6,000萬股,因為吉列當時每股的市價為10.5美元,而由於那次的私募對於我們有諸多的限制條款,所以拿到5%左右的折扣應該不成問題,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我認為當時要是我們選擇直接以取得普通股的方式投資,該公司的管理階層可能會更高興。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雖然在這兩年內我們另外還收到額外的優先股股息(這是普通股所沒有的),如果當初我選擇普通股而非優先股的話,截至1995年止我們將可多獲得6.25億美元的利益,當然還要再扣除7,000萬美元的優先股股息。
2005年:在2001年詹姆斯.基爾茨進入吉列之前,這家公司正在苦苦地掙扎之中,特別是為資本配置上的大錯而痛苦不堪。吉列收購金霸王電池(Duracell)讓股東們支付了幾十億美元的代價,而這種代價在傳統財務會計上根本看不出任何反映。簡而言之,吉列在併購中獲得的商業價值與其付出的併購成本並不相等(令人非常吃驚的是,這種非常簡單的衡量標準在管理層及其投資銀行家討論併購時幾乎總是被忽略)。
伯克希爾1997年股東大會:
巴菲特:我只能堅持我剛才的看法——在食品行業,你永遠無法獲得你能在類似於剃鬚刀這種單一消費品行業中的不可戰勝性。如果我現在用的是吉列感應剃鬚刀,很顯然,當這種剃鬚刀的下一代產品出來的時候,我會接著使用新一代產品,就是現在的超級感應剃鬚刀,但我絕對不會在其他品牌之間亂換。使用吉列產品剃鬚的顧客——包括女性——中有很高比例的人都對產品感到很滿意。
並且它還不貴。對一個普通用戶來說,一年的花費也就是20多美元。如果你使用的產品性價比很高,你是不會隨便更換產品的。
巴菲特:很顯然,食品行業對價格也比較敏感。
芒格: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對比——在一年中,你在漢堡包上花的錢要比剃鬚刀片多得多。所以,改變剃鬚刀片不會節省多少錢。
巴菲特:沒錯。每年每個美國人平均購買27片超級感應剃鬚刀片,也就是說,每13.5天換一次刀片。我不知道刀片的零售價是多少,作為吉列的董事會成員,我們用的刀片都是免費送的。不過,如果每張刀片的價格是1美元,一年就是27美元。一年花27美元得到的剃鬚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當然,這就是全球各地的情況,人們在使用便宜的雙層刀片,人們對剃鬚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吉列是直接的受益者。
如果好的剃鬚刀和一般的剃鬚刀之間的價格差別是一年10美元或者12美元,不會有太多的人改變他們對剃鬚刀的選擇。
巴菲特:順便說一下,女士版的感應剃鬚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女士版的剃鬚刀推出後,售出的數量比當初男士版面市時多。我沒想到市場竟然會這樣擴大。在女士版的剃鬚刀出現之前,女性都是用一次性的剃鬚刀或者借用他們的丈夫或者男朋友的剃鬚刀。謝天謝地,現在她們終於有了面向她們的剃鬚刀。
註:版權所有,引用刊登請註明出處。
說史130716傑弗遜傳(18) 馬歇爾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16/%E8%AA%AA%E5%8F%B2130716%E5%82%91%E5%BC%97%E9%81%9C%E5%82%B318-%E9%A6%AC%E6%AD%87%E7%88%BE/說史130716
傑弗遜傳(18) 馬歇爾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九)—-「馬伯利訴麥迪遜案」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北非柏柏海盜諸國,杮子揀軟的揑,欺那新生合眾國未成氣候,兼且遠隔重洋,對美國商船諸多敲詐,擄人勒索。 傑弗遜於十數年前獨立之初,曾出使北非,深知與此等匪類,根本不能透過談判解決問題,遂毅然發兵東征,意圖一下子根治這個困擾多年的痼疾。 美軍在此五年的戰爭中,表現出智勇雙全、剛柔並濟的力量。 戰爭的勝利讓這個新生國家的國際聲望提升不少,也為美國商船在地中海掙得了幾年的安逸。
然而,橫跨傑弗遜兩個總統任期的這五年,美國國內當然不可能風平浪靜。 其中第一件要提到的,一定是1803年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馬歇爾John Marshall審理的「馬伯利訴麥迪遜案」。**** 這件案在美國司法史上留下無比巨大的影響。有人認為,這案件奠定,甚至是創造了美國的「三權分立」! 馬歇爾大法官也是很多美國人心目中,史上最偉大的大法官。 他雖然是傑弗遜的「敵人」,但卻與傑弗遜一起,建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美國」!
這案件的前因得由1801年阿當斯卸任總統之前說起。 1801年初,雖然第三任總統的人選還沒有決定,但阿當斯的失敗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了,聯邦黨在同時舉行的國會選舉中,亦被大多數選民所摒棄。
為了對未來的執政共和黨政府作出足夠的制衡,阿當斯在2月4日委任了自己國務卿 馬歇爾為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正當傑弗遜和伯爾在「多輪投票」中爭持不下之際,聯邦黨把握了他們最後的權力,在2月13日於國會通過《1801司法法案Judiciary Act of 1801》(其為對之前《1789司法法案》的修訂),以免除大法官奔波於各巡迴區之苦為由,將「聯邦巡迴法院Circuit Court」由3個增加到6個,並增加了16個聯邦巡迴法官的職位,以代行大法官的部分職務,讓大法官可以坐鎮中央,不必舟車勞頓。(這就是今天「聯邦上訴法院Courts of Appeals」系統的前身了。) 2月27日又通過在新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設立哥倫比亞特區法院。
3月3日,「末日總統」阿當斯連夜任命42名哥倫比亞特區的「太平紳士Justice of Peace」(或譯「治安法官」),這些法官被戲稱為「午夜判官Midnight Judges」。*** 不問而知,阿當斯任命的所有巡迴法官和「午夜判官」,清一色都是聯邦黨人。他們希望在喪失行政和立法兩權的同時,還能在司法部門保留「發言權」。
隨著子夜鐘聲敲響了十二下,阿當斯和他的國務卿馬歇爾的任期結束了。 不過,根據《憲法》,馬歇爾的大法官任命卻是終身的。 由於時間過分緊迫,以致馬歇爾未及將所有太平紳士的委任狀,在自己任期屆滿前送出。 當第二天傑弗遜上任時,仍有十七份已蓋國璽(美國國璽由國務卿持有)的委任狀,放在國務卿辦公室的案頭。
上回曾經提過,傑弗遜有一條簡單的人事任免原則,就是由傑弗遜當選到就任期間這一段「過渡期」中,阿當斯任命的所有官員,全部「冇得留低」。 況且,他已打算向國會提案,要求裁撤包括這批「太平紳士」在內的「司法冗員」。 故此,傑弗遜指令新任國務卿 麥迪遜,將這批委任狀「留中不發」,以便拖延至國會通過他的「裁員法案」。
按照《1789司法法案》中的規定:「公民有權向最高法院提訴,要求最高法院向下級法院或是政府官員,頒下採取適當行動的執行令」。 其中一名「待任午夜判官」莊園主 馬伯利William Marbury,遂聯同另外四個處境相同的聯邦黨友,按此條規定到最高法院控告國務卿麥迪遜行政失當,要求法院命令麥迪遜立刻把委任狀送出。
對剛剛才卸任國務卿的首席大法官馬歇爾而言,幾乎一上任就要與最高行政機構正面交鋒,實在是一個難題。 純就案情而論,就算真的是椅子還沒有焐暖就要被「炒魷魚」,也總該讓人家過一過「官老爺」的癮吧! 按照程序公義原則,麥迪遜明顯「打茅波」。 故此,若判馬伯利敗訴,無疑就是宣告最高法院對行政機構沒有制約權。 這樣一上場就自斷雙臂,則何以報答對自己委以重任的阿當斯老細的「知遇之恩」?
馬歇爾曾稍作試探,他向新任國務卿麥迪遜發出非正式公函,邀請麥迪遜回函或到庭解釋其扣留委任狀的原因,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按此情況,即使法院真的強行作出判決,結果恐怕也是一樣。 畢竟,一切還是掌握權力的說了算。這並非一宗單純的官司,在法律問題以外,這更是一次微妙的政治較量。
馬歇爾很清楚,委任狀是老闆和自己不久前批出的,若判麥迪遜「扣狀有理」,老細和自己豈非顏面盡失? 反過來說,法院本身並無執行其判決的能力,若「正義地」判麥迪遜敗訴,但行政部門卻對法院判決置之不理,豈不是更無「飛士」? 似乎無論如何判決,馬歇爾自己,以至整個司法部門,都註定要大出洋相,被行政部門「落面」。 面對這痛苦的兩難,這位還沒有「知天命」的首席大法官陷入了深思。
趁著馬大法官費殺思量,苦思冥想的空檔,我們正好先借點時間,了解一下這位聯邦黨籍的,被譽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首席大法官。***
馬歇爾John Marshall(1755-1835年),曾先後出任維珍尼亞州議員、美國國務卿,並擔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三十四年之久,是史上任期最長的首席大法官。他出生於維珍尼亞日耳曼鎮German Town附近的一個典型北美農民家庭。像其他大多數的農民一樣,馬爸爸曾參加維珍尼亞的民兵,保家衛土。 他是小馬歇爾心目中的英雄。 馬歇爾沒有高貴的出身和顯赫的家世,整個童年時代幾乎就是跟隨著父母,為尋找更好的耕地,在荒涼的維珍尼亞邊疆不斷地遷徙。 稍大的時候,父母把他送到一所私立學校就讀。 該學校的教育並不系統,卻以刻板和嚴格聞名。 馬歇爾在學校勤勉刻苦地學習,打下了對古典文學和法律知識的堅實根柢。
1775年,反英抗暴的風潮席捲整個北美大陸。 中原板蕩,投筆從戎。當年春天,剛滿二十歲的馬歇爾毅然步武他尊敬的父親,加入了維珍尼亞的民兵。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列克星敦的槍聲響徹雲霄,馬歇爾不久被整編入大陸軍。少年行旅的生涯,培養出馬歇爾堅毅執著的品格。他性格雖然有點刻板,但辦事果敢而高效。
1780年,戰爭接近尾聲,馬歇爾退役並繼續學業。他進了維珍尼亞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威廉和瑪莉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修讀法律,師從著名法律學者 威夫George Wythe教授,威夫教授就是傑弗遜當年的恩師。 在明師指導和刻苦努力下,他很快就獲得了律師資格。
1782年馬歇爾小登科,律師事務所生意也是蒸蒸日上,同年更首次當選州議員,三喜臨門。這是馬歇爾首度擔任公職。
論資排輩,馬歇爾屬於新生美國傑出人物中的「第二梯隊」。 他的年齡相比華盛頓、阿當斯,以至傑弗遜和麥迪遜都差了一截。 漢密爾頓的年紀和馬歇爾雖然差不多,但像漢密爾頓一般少年老成、鋒芒畢露的天才畢竟萬中無一。 獨立戰爭開打時,馬歇爾還很年輕。 在立國之初諸如《獨立宣言》、《費城制憲》等的重大事件中,都還沒有機會站在第一線。
縱然馬歇爾沒有漢密爾頓獨當一面的軍事天才,但和漢密爾頓一樣,五年的軍旅生涯,讓他深明當時邦聯體制的無力,從而認同建立強大聯邦的重要性。 故此,1787「費城制憲」之後,他在維珍尼亞議會大力主催通過《憲法》。 當時維珍尼亞議會對《憲法》的態度還是不很明確。雖然《憲法》是以麥迪遜撰寫的「維珍尼亞方案」為藍本,但加入了「康涅狄格妥協」後,不少維珍議員都因「大州利益受損」而心有不甘。 馬歇爾深恐建立聯邦國家的偉業功虧一簣,在州內各處奔走,並在議會中大力聲援麥迪遜。《憲法》草案最後得以在維珍尼亞議會,以僅過半數(與紐約州一樣是52.5%)的支持「低空掠過」,馬歇爾也實在是功不可抹。(參見《第二集》)
《憲法》通過後,聯邦政府成立。 馬歇爾很自然成了「聯邦黨」的一員。從政治理念方面而言,他非常認同漢密爾頓的觀點。對漢密爾頓的一系列經濟政策,馬歇爾也抱支持態度。 「準閣揆」漢密爾頓對馬歇爾也相當欣賞,曾打算將他羅致於政府之內,讓馬歇爾擔當一些重要的公職。然而,在立國之初,大多數公職都是(近乎)沒有俸祿的。馬歇爾「仔細老婆嫩」,雖然律師業務不錯,但也是「手停口停」,前往中央任職將會嚴重影響他的收入。加上他對漢密爾頓其人本身並無太大好感,因此拒絕了漢密爾頓的邀請。
1797年美法關係緊張,阿當斯總統派出三人代表團前往法國談判,馬歇爾正是其中一人。此次法國之行結果卻遇上了XYZ事件。 美國使者拒絕了法國人的索賄,其中馬歇爾更是義正詞嚴地批駁法國「中間人」的卑鄙要求。 使節團最後雖然無功而還,但包括馬歇爾在內的三名代表「有型有款」的形象卻在全美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99年,在聯邦黨「反漢密爾頓派」大老、維珍尼亞地方領袖(曾先後任獨立後及立憲後的首任維珍尼亞州長) 亨利Patrick Henry的大力支持下,馬歇爾當選國會議員。他在議會中成為阿當斯的少數堅定支持者之一,與總統一起抗衡漢密爾頓領導的聯邦黨主流派。
1799年華盛頓去世,聯邦黨內的分裂表面化。 阿當斯在其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全面撤換內閣中的所有「漢粉」。 1800年,馬歇爾經過近廿載的經營,財政壓力已稍感舒緩。 加上阿當斯總統知遇恩隆,委以「國相」重任,幾經考量,馬歇爾毅然接受挑戰,就任美國第四任國務卿。 雖然他的任期只有不足一年,但甫上任就要面對棘手的問題。 其時美法關係持續惡化,「準戰爭」隨時有演變成「真戰爭」的可能,以漢密爾頓為首的「新英格蘭派」(鷹派)聯邦黨人不斷鼓吹向法國宣戰。 馬歇爾雖然也有聯邦黨人「先天」的親英傾向,但卻與阿當斯一樣,不希望發動一場「無謂的戰爭」。 故此,他竭力協助阿當斯在英法之間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並試圖把與法國的爭端折衝於樽俎之間。
馬歇爾擔任國務卿後的三個月,美法終於簽訂《楓丹白露條約》,法方放棄了雙方在獨立戰爭期間簽訂的「法美同盟條約」中,美方的大部分義務,雙方並重申「公海自由」原則。 《楓丹白露條約》的簽訂,對美國而言,體現了一種「外交孤立主義」,可視為後來《門羅宣言》的先聲。*** 然而,對法國而言,則可視為一次外交上的轉向,即拿破崙大帝已放棄了全面控制美國,或直接借美國之力對付英國的意圖。 不過,在漢派眼中,「中立」等同「親法」,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聯邦黨陷入進一步的分裂,(參見第六集)而馬歇爾則繼續努力,並成功促成了與西班牙等歐洲諸國的談判,令美國從此得以在歐洲列強的紛爭中,真正地處於「中立」的地位。
2013-7-18 讀信筆記3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5lr.html今天讀完了巴菲特1961年致股東的信,寫一點筆記
1、時代背景
是年道瓊斯指數繼續上漲了22.2%。但是如下圖所示,到了1962年,道瓊斯指數很快又被打壓到了600點之下了。在信中巴菲特也憂心忡忡的表達了這一點。但是如他所言,熊市中他的表現會更好。

必須指出的另一個時代背景是,美國當時正處於第三次併購浪潮當中(1961年應該只是算是第三次併購潮的前夜),參見:http://wenku.baidu.com/view/cd43b6f64693daef5ef73deb.html
「美國經濟在六十年代經歷了到那時為止的戰後最長的一次經濟景氣,如果說科技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的話,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繫帶來的以美元為核心的雙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各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下的各成員國減讓關稅的安排及長期只有一美元一桶的低石油價格大概可以說是另外幾個十分重要的推動因素。科技的推動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公司的併購,在美國六十年代經濟大增長的同期,興起了第三次併購浪潮。」
「有統計指出,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的收購,1948年至1960年每年平均只有1.3次,1961年至1966年是5次,1967年升至24次,1968年31次,1969年20次,1970年12次。」
因此,巴菲特將重組股投資也列為其盈利的重要來源之一,這是有其時代背景的。而大藍籌的猛漲,也是有其處於景氣循環以及公眾認為「大就是好」這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在裡面。
2、巴菲特的盈利來源
巴菲特將他的盈利來源分成三種:低估的價值股、重組股以及獲得公司控制權的收購。
在當時,巴菲特的盈利更多的來自於前兩種。
但是在當時他已經看到,隨著資金規模的擴大,如果繼續做一個財務投資者,必然會對業績造成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前兩種投資隨著投資規模的擴大,已不可持續,而最後一種投資,則隨著規模的擴大,能獲得越來越大的優勢。
其後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資金規模的擴大,巴菲特越來越將精力傾注於公司的收購之上。其主要的盈利來源,越來越向第三種盈利來源傾斜。
當然,在1961年,重組股投資以及公司收購還只是巴菲特用於規避熊市風險的小暗器——重組股投資以及公司收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一些。其主要的盈利來源,還是低估的價值股。
3、保守的標準
conservative在英文世界中,是一個褒義詞。巴菲特對於保守的定義為:在熊市中經受住考驗,且依據事實和邏輯做決策。
保守並不以其投資的品種作為判斷標準,在當時的美國,人們認為投資於大藍籌才是保守的,但是在高估值的情況下,投資大藍籌或許也並不保守。因為其高估值未必可以經受住熊市的考驗。
真正的保守,是依據事實和邏輯做判斷,並能在熊市中經受住考驗,不至於產生永久性損失,並且從長期來看,能保持其購買力的投資。
這才是真正的保守。
2013-7-18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5nw.html做了浙江美大的卡片,53%的毛利潤率實在是太誘人了,這樣即便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高達28%,公司依然可以做到24%的淨利潤率。但是這個未必可以持續。53%的毛利率幾乎可以勾引人犯罪了。以中國人的精明,會不去做這個生意?集合灶的技術含量似乎並沒有足夠強到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近年來,也有大量的競爭對手進入這個領域,公司也在年報中承認,擔心低端競爭對手打價格戰。在我看來,這種價格戰幾乎是必然的。53%的毛利潤率,無論如何對於一個技術壁壘不是那麼強的行當,是不可持續的吧。
一旦價格戰,那麼淨利潤率就會滑下去。那麼股價或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吧。但是價格戰後活下來的那幾個公司,或許會成為下一個格力空調吧。一切才剛剛開始。且觀察之。
浙江美大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ROE | 29% | 24% | 25% | 10% |
扣非ROE | 24% | 20% | 23% | 10% |
毛利率 | 56% | 54% | 53% | 53% |
淨利率 | 30% | 19% | 23% | 24% |
員工人數 | | | 0.07 | 0.07 |
銷售收入 | 2.9 | 3.3 | 3.5 | 3.6 |
淨利潤 | 0.9 | 0.6 | 0.8 | 0.9 |
總資產 | 4.5 | 4.3 | 4.6 | 10.0 |
淨資產 | 2.9 | 2.7 | 3.3 | 8.6 |
公司概要 | 公司於2012年5月IPO,IPO融資淨額為4.5億,董事長夏志生一家為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技術出身,浙江民企。公司主營業務為集成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該市場集中度還較低,近兩年出現大量同業競爭者。單台產品售價約0.35萬元。貨幣資金佔公司總資產的69%,重資產佔比25%。存貨+應收賬款僅3.4%。公司生產人員佔比63%,技術人員佔比6%,銷售人員佔比10%。大專及大專以上佔比24%。人均工資5.3萬,人均淨利潤12.9萬,人均銷售收入53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高達28%,財務費用為負,公司正在積極擴張產能和營銷網絡體系。上市以來分紅總額為5000萬。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