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免放榜 5A生高分落榜比比皆是 高喊免試 卻落入分分計較的輪迴

2014-06-30  TWM  
 

 

決斷力不足的教育部,在與地方首長、精英名校及眾多家長團體的角力妥協後,設計出荒謬的高中升學制度,讓十二年國教成了一場「四不像」的鬧劇,教育部再不拿出魄力改革,沸騰的民怨將繼續延燒。

撰文‧賴若函

今年首度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問題重重,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選填志願有如賭博。果然,六月二十日,第一次高中職免試入學放榜後怨聲四起,台中市一名羅姓女學生,五科A、作文五級分,填了五十個志願竟落榜;台北市黃姓女學生四個A++、作文六級分,填了三十個志願也落榜。

綜觀上述高分落榜案例,都和志願序的扣分機制、特色招生搶走免試名額有關。本來志願序扣分,是希望鼓勵學生就近填志願、落實高中社區化;而特色招生的存在,是為了招收具有「特色」專才的少數學生。但是在不良的制度設計、和被「精英主義」綁架的思惟中,卻原意盡失。

以基北區的遊戲規則為例,被選為第一志願者,會得到滿分三十分,差一志願就多扣總分一分,也因此,出現高分落榜情況。而明星高中特招名額高達總名額的五成至七成五,也限縮了學生在一免時進入這些學校的可能性。

「毀人不倦」的政策令人跳腳台大名醫施景中的女兒五A++、作文五級分,竟在一免中落榜。他氣憤表示,老師給作文分數本來就很難公平,但作文比重遠超過任一學科,令人憤怒。教育部號稱十二年國教是要成就每一個孩子,但實際上卻是毀了很多用功的學生,這是一個「毀人不倦」的政策。

除了基北區的作文比序引發爭議,台南區的超額比序更高達十一項,連體適能、幹部、競賽成績、服務學習都要比,一名楊姓家長感嘆,這套不倫不類的制度,拉大了社經地位的差距,也讓學生的價值觀變得扭曲。她舉例,有的人花費數十萬元,買來只要參加就有獎項的國際發明獎;也有人找里長作假蓋服務學習章;最糟糕的是,當學校老師請同學做事時,大家舉手問的都是:「做了可不可以加分?」會考五科未錯半題的台南市後甲國中陳品銓,因滿分二十分的競賽成績只拿到○.五分,還有體適能、幹部、獎勵紀錄等皆分數不足,成為高分落榜的犧牲品;台南市崇明國中施瑩群已拚盡全力,仍然未達體適能項目最低標,因此滿分八分卻一分也未得。他說,恨不得把自己手腳砍斷,至少可以倣傚殘障學生,取得四分。

在這場由教育部和地方首長、明星高中及眾多家長團體角力的鬧劇中,免試入學的願景遙不可及,又回到分分計較的邏輯中。過去以基測定生死,現在除了會考,還有超額比序、志願序扣分、特色招生,把戰線從五月一路拉長至八月中,學生、家長飽受煎熬。

一免放榜時,教育部長蔣偉寧說,錄取第一志願的人數高達六二.八六%、超過十三萬人,顯示有過半數的人都進入理想學校。三天後,各校報到率慘澹,蔣偉寧馬上被打了臉。

基北區報到率呈現U形化,前、後段高中職爆滿,中段學校冷清,如松山高中、景美女中、中正高中,報到率僅五成,連傳統前三志願成功高中、中山女高,報到率也不過六成和八成。顯見許多人的第一志願是以高分低就的方式,先填穩上的志願以「卡位」,然後放棄報到,轉戰以明星高中為主的特色招生,七月十二、十三日特招考試若未上,再搶攻八月九日的二免入學名額。

如此一來,教育部期待的「一免就定位」成了空談。當我們喊「免試入學」,卻讓學生用更多變形、扭曲的方式,考更多的試、進行更多的比較。

以最快速度改變教學現場

「只要大家搶進明星學校、迷信精英教育,要『分分計較』,我們就沒有辦法實行真正五育並進、適性揚才的教育!」教養專家陳安儀感嘆,只要考試還在,教育永遠正常不了。她支持學區就近入學,因為她相信每個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都可以當一流的學生。

施景中認為,現在的作法令人質疑,還是在比成績,卻讓成績好的人落榜,一點也不公平。與其用現行的制度,倒不如恢復基測或聯考,「如果教育部認為明星學校應該消滅,乾脆不要辦考試,直接用學區入學或抽籤分發。」在扭曲的制度下,只會延伸出更多亂象。施景中說,這導致有能力的人把小孩送出國,不然就是去上私立學校,或去擠各種奇怪的、因應會考產生的補習班;如此一來,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均,平民學生更是永無出頭之地。

面對民怨,教育部必須大刀闊斧改變作法,在明年的免試入學制度中,限縮特色招生名額,淡化志願序扣分的比重,縮小學區範圍,用抽籤取代作文、體適能等超額比序。

十二年國教課綱委員丁志仁說,教育部應成立專責工作小組,分析國內外相關資料,和民間反覆溝通,不能只是閉門造車擬定製度。如此,才能在過程中連結贊成十二年國教的聲音,逐步形成社會共識。

想要落實高中社區化,說服家長拋下精英教育的觀點,接受孩子就近入學,教育部不能只在入學制度上打轉。首要之務,是建立均質、優質化的高中,編列預算,挹注資源扶植原有地方高中的品質;同時透過設立完全中學,解決偏遠地區高中數量不足的問題。

而在課程設計上,也該依據學生能力實施跑班制,讓程度好的學生選修進階、資優課程;讓學生依據興趣選修多元課程。如此一來,才能讓免試入學白皮書中,「引導適性入學」、「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的目標,成為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2

李嘉誠的私密投資清單:眼所及之皆是金礦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0 13:51 編輯

李嘉誠的私密投資清單:眼所及之皆是金礦
作者:姚恩育

摘要除了錢之外,大佬們的投資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即使大佬們只在少數場合才向人訴說他們對於未來的判斷,但他們所操作的每個投資項目帶領著我們穿越迷霧,成為厘清資本海水走向的洋流圖。

李嘉誠的私密投資清單:眼所及之皆是金礦 別人恐懼時他“貪婪”

如果將2014年的中國經濟動向繪成一張航圖,那麽投資事件無疑是揭示全年度飛行規則的標誌性向導。

我們不難發現大佬們的力量越來越成為舉足輕重的決定性力量。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人與他們執掌的商業帝國一起,以投資的力量,改變著世界經濟版圖的布局。

單以BAT為例,三家企業在2014年投資了逾千萬元。這些錢除了集中砸在京滬廣三地之外,影響力甚至開始蔓延向世界。美國、以色列、日本、韓國,全球都成為中國資本大佬逐鹿的疆場。

除了錢之外,大佬們的投資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即使大佬們只在少數場合才向人訴說他們對於未來的判斷,但他們所操作的每個投資項目帶領著我們穿越迷霧,成為厘清資本海水走向的洋流圖。

李嘉誠:眼所及之皆是金礦

國內的資本市場中,除了A股、B股、創業板等板塊分類之外,還有一類特殊的股票,叫做“李嘉誠概念股”。

這種被冠以首富之名的股票,往往是經由李嘉誠“金手指”加持:或參股、或投資,從而被看好,繼而被追捧。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世人對於李嘉誠投資眼光的崇拜,而追溯其緣由,則在於李嘉誠以年逾八十的高齡,保持著持續長達數十年的驕人投資業績。即使有時候李嘉誠的投資讓人“看不懂”,但時間卻是他最硬的“靠山”,最後總是證明李嘉誠是對的,旁人純粹只是沒看清而已。過去20年間,被稱為“李超人”的李嘉誠已經成為全世界資本市場執鼎逐鹿的標誌性人物。凡他落下足跡的地方,總被“淘金者”趨之若鶩。

與過去相比,近年來,李嘉誠明顯加大了對於新興產業尤其是生物科技的關註度。而這主要由其旗下的科技投資機構維港投資(HorizonsVentures)完成。這家成立於2007年的投資機構由李嘉誠在香港出資成立,負責人是被外界視為李嘉誠“紅顏知己”的周凱旋。

根據周凱旋在問答網站“知乎”上的說法,維港投資所投的項目主要分為數據用量和顛覆性科技兩大類。其主要業務是對技術、媒體和通信領域的創業公司進行早中期階段的投資,核心團隊只有8名成員。

雖然人數不多,但維港投資一向被視為業內風向標。維港投資所投的項目主要分為數據應用和顛覆性科技兩大類。在維港投資已經公布的交易金額中,最大的一筆投資是2007年對Facebook的1.2億美元,這是維港投資成立以來最成功的一筆投資,也一舉奠定了維港投資在矽谷風投圈中的地位。除了Facebook之外,Skype、Spotify、Waze、Siri、DeepMind等等響當當的成功故事背後都有維港投資的身影。這些案例也進一步推升李嘉誠在投資界的聲譽與“光環”。

可以說,維港投資代表著李嘉誠投資轉型的路徑。














































附:李嘉誠的四個投資秘訣

別看2014年“李超人”的投資清單十分“高大上”,但年逾八旬的他縱橫資本市場這麽多年,並不僅僅只依賴於個別產業的興衰成敗。

2014年對於李嘉誠而言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錨點,維港投資也只不過是龐大的李氏王國中一個錨而已。在時間的長河里,李嘉誠的諸多投資歷程描繪出來的巨大海圖中,也隱隱能看到過去數十年來世界經濟洋流的走向。穿越重洋,風雨卻只讓他變得更強,這樣的李嘉誠自然也有其投資秘訣。

秘訣一:別人恐懼時他“貪婪”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名言“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亦應是李嘉誠的投資哲學。

例如:上世紀70年代,當英資公司從香港大規模撤離導致股價蕭條,李嘉誠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香港電燈、青洲英泥、和記黃埔等英資企業。1989年之後,外資從中國大陸紛紛撤離,李嘉誠反其道而行之,積極到大陸開發房地產,日後獲得超值的土地收益。

秘訣二:抓住“入口”

“管道”和“端口”思維是李嘉誠遵循的重要投資理念,截至2013年和記黃埔在全球重要港口布局278個輪船泊位,形成海運網絡。在互聯網時代,其對電信牌照投資更是例證,2014年和記黃埔以2.25億英鎊投得英國4G牌照。而維港投資所投資孵化的Facebook、Skype、Spotify、siri、Waze、Summly等產品亦均帶有互聯網入口特質。

秘訣三:淡化“人的因素”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李嘉誠一直青睞於那些對組織能力依賴度較低的業務,如房地產開發、物業出租、汙水處理等基建項目,這類生意受“人的因素”影響較小,易於形成持續、穩定的收益。

秘訣四:高現金流、低負債率

高現金流、低負債率不僅有助於安全渡過經濟危機,更提供了反周期操作的資金。

從和記黃埔2013年財報可以看出,從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間,和記黃埔負債凈額在總資本凈額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從最高的37.1%降至20%。

這不禁令人聯想起前兩次金融危機時李嘉誠的操作:他嚴格控制旗下企業的負債率,保證現金流的充裕,因此得以安全渡過1997年、2008年金融危機,並從中斬獲抄底機會。


來源:投資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11

法律通識題材俯拾皆是(十二) - 絕對的新聞自由?

相信若說到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除特區政府官員外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是崇高價值,對於事業心重的人而言工作認真也是必然責任…但,這是不是絕對?


跟網友說起一老故事,故事前半很清楚,但後半有兩個版本:記者Kevin Carter在戰亂中的蘇丹拍了一張照片,一頭會計師…噢,不,是一頭禿鷹望著一即將餓斃的小孩等候“開餐”,這張名為「饑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of Sudan)令他獲得普立茲獎,但次年他卻自殺了;

故事後半有兩個版本,一說是有人問曰那小孩下落如何而他說不出,被人攻擊他見死不救而令他受不了壓力自殺,另一說卻是那小孩其實是在救援站邊,其父母正輪候分派的食物,所以在拍照後轉眼間便開餐了,根本啥事都沒有;

所見資料矛盾甚多,實在搞不清那一個才是事實,個人當然希望後者才是真,畢竟不希望有人能冷漠得只顧“做好了份工”而對世事漠不關心,但即使前說是假,從眾人聽後的負面反應也可想像大多數人都有在完成自己職責外,包括記者也應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對需要的人施加援手的期望;


說到底引起戰爭令平民受苦都是政治家的作為(維基圖片)。


     *          *          *          *


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有時也可能有一點妥協的時候,就以號稱最有自由的帝國為例,近的如八九十年代一度盛行劫機,帝國政府想出要求傳媒低調報導,令從事劫機者以為這方法影響力有限,到九十年代便逐漸棄用;

再說遠一點,二次大戰時帝國自恃遠在海外,但日本人卻想出利用氣球將炸彈送上高空,利用平流層的西風送到帝國上空,適時跌下來時便能“轟炸”帝國本土,當時科技根本攔截不了這超高空武器,於是帝國政府也著令傳媒不要報導汽球炸彈消息,令日本人在美語傳媒遍找不著,以為收效極微甚至炸彈根本沒有飛到帝國本土而沒加以大力發展(事後帝國人也慶幸,幸好愛用細菌的日本人只用炸彈,沒想到裝上生物武器),帝國亦因這“新聞封鎖”幸而沒有化成一片焦土;

當然不是說傳媒應為政府服務,傳媒的其中一、甚至可說是幾乎最高的神聖使命便是監察政府,從深究尼克遜水門事件中的勾當令其辭職、以至近代揭發意大利總理貝蕾科妮荒淫貪污,新聞從業員都是不可缺少中的一員;


     *          *          *          *


那兩者界線應劃在那裡?或許非常簡單:只要想想後果是為了社會福祉還是單單當權者的利益,如前者若記者以知情權為名大肆報導劫機、汽球炸彈,恐怕後果是這兩者愈演愈烈,只會對平民百姓造成更大災難,如是或應認真考慮政府的建議是否合理;

但對於尼克遜、貝蕾科妮的勾當,若加以順從不是只為了他們個人利益,再說白一點是為了當權者個人而害苦了國家,那不用力狠狠報導便有負作為新聞從業員的使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68

獨獨地:一切皆是Bullshit

1 : GS(14)@2017-01-07 00:28:04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惟煩膠財經預測總是揮之不去。近來,無論是國際金融機構,還是香江財經演員都對2017年作出一番預測。這些財經預測素來說服力低及詼諧,其功能實在於娛樂萬千投資者。不過,由於今年乃「政治年」,這些2017年預測更是bullshit。因政治一日都嫌長,當中詭變萬端,涉及心理學、社會學與政治學,投資者若冀以經濟學解讀政治世界,只會徒勞無功。去年初,投資者萬萬想不到英國脫歐成真、「狂人」特朗普入主白宮以及意大利修憲公投失敗等事件會發生。然而,這些政治驚嚇劇都已上演。展望今年,法國、荷蘭及德國將舉行大選,極右勢力恐乘勢崛起,進一步撕裂歐洲。另外,英國首相文翠珊3月底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英國與歐盟脫歐談判過程必定震動環球市場。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本身已是一個「風險生產地」,誰人能明白狂人內心世界?既然歐美地區政治前景不明朗,及一切財經預測皆是廢話,投資者應把資金投放在不同類別的資產,「不要將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永遠是投資世界的真理。雲斯頓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6/198875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