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7-18 讀信筆記3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5lr.html

今天讀完了巴菲特1961年致股東的信,寫一點筆記

1、時代背景

    是年道瓊斯指數繼續上漲了22.2%。但是如下圖所示,到了1962年,道瓊斯指數很快又被打壓到了600點之下了。在信中巴菲特也憂心忡忡的表達了這一點。但是如他所言,熊市中他的表現會更好。

      

          2013-7-18 <wbr> <wbr>读信笔记3 <wbr> <wbr>Romney
      必須指出的另一個時代背景是,美國當時正處於第三次併購浪潮當中(1961年應該只是算是第三次併購潮的前夜),參見:http://wenku.baidu.com/view/cd43b6f64693daef5ef73deb.html

     美國經濟在六十年代經歷了到那時為止的戰後最長的一次經濟景氣,如果說科技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的話,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繫帶來的以美元為核心的雙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各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下的各成員國減讓關稅的安排及長期只有一美元一桶的低石油價格大概可以說是另外幾個十分重要的推動因素。科技的推動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公司的併購,在美國六十年代經濟大增長的同期,興起了第三次併購浪潮。」

   有統計指出,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的收購,1948年至1960年每年平均只有1.3次,1961年至1966年是5次,1967年升至24次,1968年31次,1969年20次,1970年12次。」

       因此,巴菲特將重組股投資也列為其盈利的重要來源之一,這是有其時代背景的。而大藍籌的猛漲,也是有其處於景氣循環以及公眾認為「大就是好」這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在裡面。

 

 

2、巴菲特的盈利來源

    巴菲特將他的盈利來源分成三種:低估的價值股、重組股以及獲得公司控制權的收購。

    在當時,巴菲特的盈利更多的來自於前兩種。

    但是在當時他已經看到,隨著資金規模的擴大,如果繼續做一個財務投資者,必然會對業績造成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前兩種投資隨著投資規模的擴大,已不可持續,而最後一種投資,則隨著規模的擴大,能獲得越來越大的優勢。

    其後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資金規模的擴大,巴菲特越來越將精力傾注於公司的收購之上。其主要的盈利來源,越來越向第三種盈利來源傾斜。

    當然,在1961年,重組股投資以及公司收購還只是巴菲特用於規避熊市風險的小暗器——重組股投資以及公司收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一些。其主要的盈利來源,還是低估的價值股。

 

3、保守的標準

   conservative在英文世界中,是一個褒義詞。巴菲特對於保守的定義為:在熊市中經受住考驗,且依據事實和邏輯做決策。

   保守並不以其投資的品種作為判斷標準,在當時的美國,人們認為投資於大藍籌才是保守的,但是在高估值的情況下,投資大藍籌或許也並不保守。因為其高估值未必可以經受住熊市的考驗。

   真正的保守,是依據事實和邏輯做判斷,並能在熊市中經受住考驗,不至於產生永久性損失,並且從長期來看,能保持其購買力的投資。

    這才是真正的保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