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交易案,最快第三季完成 獨家!台灣麥當勞新買主浮出檯面
2016-03-07 TCW
|
|
一筆引爆餐飲業大地震的買賣,買家以仰德呼聲最高,第三代兄弟檔積極布局,一旦入主成功,可望奪20年合約。 台灣麥當勞經營權交易案,進入買家現身前的倒數讀秒階段! 據知,擁有士林電機、國賓飯店、新竹貨運、新豐高爾夫球場與仰德高中等關係企業的老牌傳產業者仰德集團,將以黑馬之姿,成為入主台灣麥當勞的新經營團隊,雙方正進行購併前夕,相關財務與法律文書的查核作業,預計最快於三、四月間,正式對外宣布此一交易案。 條件嚴苛一波三折一年來十餘組買家上門洽談 此一市場消息雖獲餐飲業圈內多方證實,但由於交易雙方簽有保密協定,對於媒體查證,台灣麥當勞方面與仰德集團財務主管,均表示不知情。 事實上,自去年六月間,經本刊率先披露並獲台灣麥當勞證實,將出售在台近三百五十家直營門市經營權,改採「發展式特許經營」模式經營本地市場以來,這宗百億交易案隨即引發國內外大型財團關注,並在瑞銀集團等多家投資銀行牽線下,吸引不下十餘組國內外買家上門洽談。 其中,最早被接觸的統一集團、一度進行收購前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簡稱D D )的新加坡豐樹投資集團(Mapletree Investments Private Limited),與農曆年前也前往台灣麥當勞進行D D的仰德集團,則是過去一年來,不同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買家。 一開價就擺高姿態要賣逾300億,嚇跑統一集團 根據麥當勞總部規畫,此交易案原本預定二〇一五年底前敲定,也導致內部高階主管異動,如超過十五年資歷的台灣麥當勞行銷副總裁李意雯,即已於今年二月離職轉戰對岸連鎖品牌。目前確知的是,最遲三月底前,台灣麥當勞須提交買家名單給總部,由於大型購併案尚須經濟部投審會等行政程序核可,不排除要到第三季才能完成最終交易。 一位和經手此交易案的外商投資銀行有多次接觸的連鎖餐飲品牌高層指出,台灣麥當勞全台約四百家店面,每年約兩百億元營業額創造的龐大現金流,確實很吸引人,但由於麥當勞方面一開始持高姿態,開出的交易條件過於嚴苛,加上近來總體景氣劇烈波動,均是這宗堪稱國內餐飲業世紀交易案的買賣,一波三折延宕迄今,仍未對外宣布的主因。 據了解,麥當勞去年初,一度開價逾新台幣三百億元,包裹出售台灣市場經營權,及台北館前路、民生東路等,全台近二十筆精華區店面不動產,但因開價過高,精算後投資報酬率不具吸引力,嚇退統一集團等第一波買家後,交易價格開始下修,並提出經營權與不動產分拆,或配套附加其他交易條件等的銷售方案。 以某國內上市餐飲集團,去年下半年曾洽談的交易條件為例,除一百五十億元的經營權轉手費用,買方還要承諾至少維持五%年營收成長率,並須支付後續品牌使用權利金,但由於台灣麥當勞過去三年來大量展店,營收再成長的空間有限,對買方而言亦不具誘因。 地產估值出現落差景氣急轉直下,星財團退出 至於,先前呼聲頗高的新加坡豐樹集團,則因對全台近二十處店面的不動產估值,與麥當勞開出的賣價落差不小,已於今年初退出買家候選名單。 以地產投資與物業物流管理為主要業務項目的豐樹,一開始看上的,是台灣麥當勞北中南黃金商圈不動產的開發價值。據了解,由於去年底國內地產景氣急轉直下,豐樹傾向保守看待資產增值潛力,成為影響其來台投資意願的原因之一。 一位在去年第四季,也曾參與台灣麥當勞出售案談判的投資界人士指出,「麥當勞開出的條件不僅售價超過百億,合約一簽要長達二十年,而且還要求買主必須有企業第二代參與經營。」尤其是最後一項,要有第二代參與經營,這個條件就是麥當勞總部要確保新的台灣麥當勞買主,在台灣有長期經營的承諾,才真正符合麥當勞的長期品牌利益。 要企二代參與經營仰德拚餐飲一哥,挺進決選 由於豐樹屬私募基金性質財團,以財務投資為主,不在麥當勞的首要考量範圍內,以實業起家、成立逾半世紀的仰德集團許家已經進入第三代接班,最符合麥當勞挑選買家的條件,因而進入決選圈。 餐飲業界人士認為,仰德集團有意接手麥當勞在台的特許經營權,除資金實力雄厚,也十分符合該集團近年來,加速布局服務業市場的轉型策略,對買賣雙方來說,是具互補條件的理想合作對象。 尤其,在仰德集團第三代接班人、士林電機董事長許育瑞,和接受美式教育的國賓飯店總經理李昌霖,這對五年級兄弟領導人的帶領下,不只國賓飯店旗下的副品牌「意舍amba」設計酒店,近年來積極在全台拓點,他們更早已瞄準外食商機,接連開出三明治與手工漢堡等,總計六個朝連鎖化經營的館外餐飲品牌,這次若入主麥當勞成真,將一躍站上國內餐飲業的一哥地位。 此外,由於仰德集團也擅長土地開發的關係企業士林開發,購入麥當勞店面等不動產,長期持有或進行資產活化,亦有自家專業團隊操盤,故不論餐飲事業或地產開發,對集團事業成長都可帶來綜效,也被認為是其願砸重金,出手爭取台灣麥當勞經營權的關鍵。 撰文者尤子彥 |
|
16歲也可以應聘麥當勞!快餐業搶人開始動00後主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045.html
當90後還以為自己是職場新人,00後已經過來搶市場了。
“今年麥當勞新開店的數量預計超過250家,人員招募規模達7萬人。”廣東三元麥當勞廣州市場總經理張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記者了解到,今年也是麥當勞首次對外明確16歲也可以應聘職位,將快餐業的搶人大戰延伸到00後。
“只需16周歲以上,無專業限制,無工作經驗要求,只要感興趣就可以馬上申請(職位)。”張越說,他們可以擔任實習或全職的見習經理、餐廳員工、接待員或咖啡師。目前在麥當勞的餐廳里,67%的員工是90後,近30%的餐廳管理人員是90後,“我們打造了多維度的年輕人信任計劃”。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統計數據,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65萬人,青年就業群體達1500萬,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畢業生供過於求,為何麥當勞還要不斷將招聘之手往前延伸?與快餐行業的人員流動率快速有關。

其實,今年已是麥當勞連續四年舉辦全國性招聘活動,翻查過去的數據,麥當勞每年對外公布招聘人數達7萬人或以上。按照麥當勞目前披露,全國擁有2200家餐廳,員工總數超過12萬名的數字,但每年仍招聘7萬人,也可側面窺見快餐行業的用人流失率。張越沒有正面回答記者關於行業流失率問題,只表示,“麥當勞的人才流失率在餐飲行業一直保持在合理且健康的水平”。
張越說,麥當勞今年招聘7萬人有幾個原因,首先是新開店數預計超過250家;其次是2015年,麥當勞中國有超過2萬名雇員獲得了晉升,58%是90後,需要更多新鮮血液加入,建立完善的人員儲備機制,最後是業務多樣化的需求。
今年,招聘90後已不是新鮮事,因為用人巨頭們已經將目光以移向00後。張越提到,最年輕的00後也在今年初入職場,開始人生第一份工作。這也是麥當勞首次明確將16歲也列入招聘領域。麥當勞有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16歲入職實習職位,全職要求18周歲以上。”
這種“延伸”的背後,與餐飲行業用人緊缺有關。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披露的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十大城市崗位需求與求職排行榜顯示,餐廳服務員、廚工是天津、上海、武漢、昆明崗位缺口排名前三的職位,以上海為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達到9:1,即9個職位只有1個求職人士應聘。
麥當勞涉在法國偷稅3億歐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8/1008439.html
法國檢察部門26日說,警方上周“突襲”麥當勞(123.25, -0.54, -0.44%)法國總部,“收繳”財務文件,懷疑這家美國餐飲巨頭在法國偷稅。
法國檢察部門26日說,警方上周“突襲”麥當勞(123.25, -0.54, -0.44%)法國總部,“收繳”財務文件,懷疑這家美國餐飲巨頭在法國偷稅。
突襲查抄
法國國家金融檢察官辦公室當天宣布,專門打擊金融犯罪和稅務欺詐的警察突擊搜查了位於首都巴黎西郊的麥當勞法國總部,查封了一批公司文件。法新社以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警方人士為消息源報道,搜查行動是在18日。
檢方懷疑麥當勞法國公司將在法國境內的收入登記到其位於盧森堡的歐洲總公司的賬簿上,以這種非法的方式逃稅,緣由是盧森堡的企業稅比法國低。
麥當勞法國公司26日告訴法新社記者,這家企業過去已經“就這個問題說了很多”,“現階段沒什麽可以補充的”。
此前,代表巴黎西部16家麥當勞餐廳900名員工的工會投訴麥當勞法國公司進行有組織的逃稅。今年年初,法國檢方對此展開初步調查。
這家麥當勞工會的秘書長吉勒·邦巴德表示,麥當勞法國公司逃稅致使員工收入減少,因為“不交企業稅,就沒有員工獎金”。
法國商業雜誌《發展》月刊上月報道,執法部門認定麥當勞法國公司未交稅款達3億歐元(約合3.3億美元),其中1億歐元(1.1億美元)為罰金。
報道說,麥當勞在法國開設1400家餐廳,雇傭7.3萬名員工。
引發公憤
就在此次麥當勞法國公司被突查前兩天,24日淩晨,法國警方和數十名電腦專家同樣以涉嫌逃稅為由突擊搜查了美國谷歌(732.66, 8.54, 1.18%)公司巴黎總部。檢方懷疑作為互聯網巨頭的谷歌公司在法國拖欠16億歐元(17億美元)稅款。
谷歌公司首席執行官孫達爾·皮柴今年2月訪問巴黎時辯解稱,谷歌“的確在每個國家遵守當地稅法”,但“我們強烈支持建立一個更簡單的全球稅收系統”。
法新社報道,谷歌歐洲總部設在愛爾蘭,那里的企業稅全歐洲最低。
不只是谷歌和麥當勞,不少美國大型跨國公司近段時間也在歐洲面臨類似逃稅調查。這些企業通過在不同國家分部間進行收入轉移,搭起一張複雜的金融操作網,以享受極低的稅率。法新社說,這種“最優化交稅”的做法已引發公憤。
美聯社同樣認為,對麥當勞、谷歌等美國大企業的調查,反映出歐洲對這種賺取巨額收入卻想方設法逃稅的行為越來越憤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吉野家、麥當勞,勝利法則竟成敗因 安心感失魅力 連鎖餐廳大崩壞
2016-06-06 TCW
|
每家分店都賣相同口味餐點,曾是連鎖餐廳優勢,但近三年來,日本連鎖餐飲業來客數連年衰退,除了受消費低迷影響,另個原因,是其模式被時代淘汰。 豬肉丼飯三百三十日圓 (約合新台幣一百元)。 二〇一六年四月,日本大型牛丼連鎖店吉野家暌違四年,再次推出低價餐點,這正是餐飲業陷入困境的象徵。 吉野家官方說法是:「這項商品極受歡迎,應顧客要求推出。」當月份業績也開出紅盤,但某關係人士卻表示:「說穿了就是來客數銳減的對策。」吉野家曾於二〇一四年底調漲牛丼價格,由三百日圓漲至三百八十日圓,結果二〇一五年度的來客數,比前一年度銳減二.五%。食材存貨激增,當年度獲利大幅縮水。 三年前,餐飲業搭上安倍經濟學帶來的「擺脫通縮」熱,開始走「餐點小貴」風。吉野家在二〇一三年底推出要價近六百日圓的「牛肉壽喜鍋膳」,一炮而紅;連業績長期低迷的大眾餐廳也認為「即將翻身」,像樂雅樂就推出超過兩千日圓的牛排,集話題於一身。 然而,薪資成長的腳步不如政府預期,消費者很快的開始縮減外食花費。二〇一五年度樂雅樂的營收、獲利同步轉為衰退,截至今年四月底,現有店面的來客數已連續十七個月減少。 前十大業者,獲利連衰四年再看看上市公司中,營收前十名餐飲業的營業利益,即可知業界正處於危機中。 日本前十大餐飲業最近一 次的營業利益顛峰,出現在二〇一一年度,合計達九百四十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億元),之後一路下滑,二〇一四年度只剩三百三十億日圓,是顛峰期的三分之一;二〇一五年度看來會進一步下滑,可能跌破三百二十億日圓。 最嚴重的,是餐飲業龍頭日本麥當勞的低迷。二〇一五年度該公司虧損達二百三十四億日圓,是前一年度的三倍。 日本食品服務協會資料顯 示,二〇一五年餐飲業的來客數減少三.一%,是過去二十年來首度連三年減少。某大眾餐廳社長表示:「靠漲價提高客單價的經營方式,已經到達極限了。」就是源自顧客不再上門的危機感。 這並不只是價格的問題。追根究柢,應該是消費者越來越不去連鎖餐廳用餐,因此漲價不被消費者接受,更加速了顧客不再上門的趨勢。另一方面,過去靠連鎖展店累積的採購力不再發揮作用, 業者也面臨難以降價 的窘境。 衰退中的餐飲連鎖 店,罹患三大「疾病」如下。 菜色無趣, 不敵個性單店 到每一家店都可以 吃到一樣的餐點,讓 人覺得安心——這是 以往公認大型連鎖店 的優勢,然而這項武器現在卻成為缺點。 根據《日經Business》 主導的消費者調查結 果顯示,許多消費者否定大型連鎖店,因為「到哪一家店都一樣,很無趣」、「缺乏新鮮感」等。現今「正因為是連鎖店,所以不想去」的消費者更不少見。 因為大量展店,連鎖店已經像是陳舊的存在,加上連鎖店重視企業倫理,打造店面時無法發揮個性或創意,導致顧客越來越不想上門。另外,也不能忽視餐廳搜尋網站普及的影響力。 首先,消費者可以輕易取得餐廳資訊,大幅降低踏進從未光顧過的單店餐廳的心理障礙。這麼一來,連鎖店就失去了「安心感」的武器。M M D 研究所的調查顯示,針對「曾用手機搜尋,並參考別人寫的評價來選擇餐廳」的提問,共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回答「常常這麼做」、「有時這麼做」。 此外,全新集客工具的問世,讓地點條件不佳的單店餐廳,也有了足以和連鎖店相抗衡的環境。 某搜尋網站關係人士表示:「非一級戰區的餐廳,租金也較便宜。可以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充實餐點、服務上,更容易展現個性。」消費者之所以遠離連鎖店,應該也是單店存在感大增的結果。 大型不動產開發商中,商業設施餐飲區的業務負責人更挑明的說:「最近我們幾乎不找連鎖店。」因為缺乏個性,相同而無變化的連鎖店,無法成為有集客力的「門面」。 採購食材,不再能壓低成本隨著商店數增加,食材採購量大增,就可以發揮規模效益,壓低成本率。但這個連鎖店信奉的成功方程式,已經失效了。 四月中旬,吉野家控股公司二〇一五年度(二〇一五年三月至二〇一六年二月)的法說會上,社長河村泰貴的表情始終嚴肅,「進口食材的採購競爭輸給中國企業等海外公司,越來越難穩定供給一千二百家店所需的食材了。」吉野家的牛肉一〇〇%來自北美,但最近來自中國或東南亞的買家急速增加,牛肉進口價格年年高漲。雙日食料畜產原料本部牛肉部部長小穴裕就表示,採購食材「有如一場金錢遊戲」。 隨著中國生活水準提升,牛肉消費量也逐年增加。自從「小肥羊」掀起火鍋熱之後,這十年來以肉品為號召的火鍋店激增,今後也必須意識到中 國十四億人口的 影響力。 因為全球供需變動的影響,時代已經演變成即使一次採購一千家店的用量,也不一定能發揮規模效益;而且必須和海外買家競爭,也讓穩定採購的風險越來越高。「大量採購」這項武器,成了一把雙面刃。 人力不足,取消24小時營業有些連鎖餐廳以「二十四小時營業」為賣點,現在卻陸續取消深夜營業。日本麥當勞在二〇一五年一月至三月間,大幅縮減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 面;到了二〇一六年三月 底,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面只占全體約二八%。積 極增加二十四小時營業的 店面,曾是該公司二〇〇六年起祭出的方針,然而 因為業績惡化且人力不 足,不得不改弦易轍。 正因為店面數量龐大, 人力不足對於連鎖店經營 的打擊非常大,這並非縮短營業時間即可因應。近幾年來連鎖店漲價盛行, 人事費用高漲也是原因之 一。結果卻造成來客數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黑心企業」的批判, 對於連鎖店求才的影響力 也不容小覷。連鎖店因為知名度高,萬一形象不佳,對聘雇的「副作用」也相對嚴重。輕視勞動法規,只講求效率展店至今的後果,現正大舉反擊連鎖店;加上求才環境正處於結構性的改變,未來恐怕會面臨更嚴峻考驗。 (Nikkei Besiness (c)2016 Nikkei Busjness Publications,Inc.) 譯.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
|
什麽都愛買的三胞集團又出手了!這次瞄準麥當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496.html
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事件愈演愈烈,目前市場公開消息顯示,已經有多家企業參與競標麥當勞股權。對於已經被曝光的提交了標書的企業名單,麥當勞中國公關總監Regina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麥當勞中國確有引入戰略投資者計劃,但是對於外界傳聞的競購者名單,受到信息披露相關規定,不予置評。
餐飲巨頭要引入戰略投資者,當然引發諸多企業的興趣。
而第一財經記者6月23日從三胞集團獲悉,該集團確定參與此次麥當勞的競購,而且三胞集團並非一家“孤軍奮戰”,其將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有傳言稱,與三胞集團聯手的包括首旅等。
緣何引入投資者?
今年3月,麥當勞宣布其將在亞洲主要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充分釋放市場的發展潛能,並進一步推進公司的未來發展。而麥當勞所說的亞洲主要市場是指中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
對於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原因,麥當勞發給第一財經的回複稱,麥當勞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競爭優勢及增加資源,實現更本地化的發展策略。未來資本投入的增加,也將推動餐廳擴張與升級。
目前,麥當勞在中國和韓國共經營超過2800家餐廳,目前大部分為直營。上述市場屬於麥當勞的高增長市場,即發展速度較快,有較高特許經營潛力的市場。麥當勞方面稱,未來五年,上述市場預計將新開超過1500家餐廳。

事實上,不僅是麥當勞,其“老對手”肯德基也在尋求引入戰略投資者甚至上市。
去年年底,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集團宣布打算分拆中國區業務,讓百勝中國在紐約證交所或香港上市。隨後又傳出多家企業計劃購買大部分或全部百勝在中國分公司的股份。
業界指出,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多地大規模放開特許經營,甚至將股權出售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按照其全球運作的慣例加大特許經營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迫於來自運營方面的壓力。
食品行業研究專家李誌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巨頭在中國發展多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過去簡單地將海外的模式搬到中國來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在他們心中,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品牌形象已經不及老一輩心目中那樣“高大上”,他們對餐飲有這更高的訴求,甚至很大一部分在遠離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認為屬於“垃圾食品”。
不僅如此,這幾年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麥當勞、肯德基也屢屢被卷入,也加劇了麥當勞、肯德基轉型的壓力。
“麥當勞或者肯德基下一步亟需轉型,扭轉形象,但單靠自己是很困難的,需要尋找強有力的戰略投資者幫助扭轉形象,完成轉型,並分攤風險。”李誌起表示。

競購者的算盤
麥當勞中國擬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眾多投資者的青睞。
有消息稱,麥當勞目前已經收到幾份收購提議,有意買家包括北京首都旅遊集團(Beijing Tourism Group)、三胞集團(Sanpower)、和中國化工集團(Chem China),價值約30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麥當勞將為買家提供期限20年的盟主特許經營協議,但同時設置了條件,阻止一些私募股權公司參與收購。其他競標者也準備在6月27日之前提交首輪競購,這些公司包括麥當勞的中國合作夥伴北京首都農業集團(Beijing Capital Agribusiness Group)以及格林豪泰酒店集團(GreenTree Hospitality)。目前尚不清楚這兩家是否已經推進了競購。知情人士還表示,一些全球收購公司包括貝恩資本(Bain Capital)、TPG資本(TPG Capital)、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已進入競購程序,他們考慮與某些中國戰略買家結盟。
三胞集團方面6月23日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其的確參與了麥當勞的競購,且不僅僅是三胞集團一家單獨競購,而是其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至於是否包括聯手了首旅,則三胞集團表示暫無信息可透露。
被曝光加入競購麥當勞股份的企業之一首都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官方渠道尚未表示參與競購,具體情況目前還不方便披露。
緣何三胞集團等如此青睞麥當勞呢?
盡管遭遇轉型挑戰,但不可否認,無論是百勝還是麥當勞,在中國的運營還是很順暢的,其品牌影響力也屬於餐飲行業的佼佼者。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近年來洋快餐遇到一些影響,其個人還是看好這些巨頭在中國區業務的前景。

“且對於三胞集團而言,要做的就是大消費產業和吸引人流的有效營銷,麥當勞的餐飲業務可以很好地補充三胞集團的大消費產業鏈,並吸引客流。”接近人士透露。
記者註意到,三胞集團一貫的風格就是“買買買”,此前三胞集團收購南京新百、英國老字號百貨“HOF”,之後又以億元收購南京IFC 打造南京新街口最大百貨,去年年底,三胞集團悄然收購了美國Brookstone(博斯通),如今,三胞集團正謀劃整體零售業轉型。麥當勞也算是三胞系整體產業鏈的一大補充。
但是,消費者更信賴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品牌,若是百勝變成了中國公司,是否會帶來消費者的流失?
對此,邊疆表示:“不排除消費者會有一些想法,但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洋快餐巨頭被中國公司收購,一般來說,只會是股東發生變化,原有的業務模式以及人員都會保留,並不會增加食品安全風險。消費者不應過多擔憂。”
全聚德高層集體辭職 為首旅收購麥當勞特許經營權鋪路?
7月10日晚間,烤鴨第一股全聚德(002186.SZ)連續發出5份公告,聲稱,7月8日,董事長王誌強、總經理邢穎、董事會秘書施炳豐、董事張冬梅因工作變動原因向公司董事會申請辭職,董事會秘書施炳豐先生的辭職申請,董事長王誌強、總經理邢穎仍保留董事職務,董事會秘書施炳豐仍留任副總經理。對於公告中提及因工作變動的辭職原因,有分析師猜測是為全聚德母公司首旅集團為“備戰”此前針對麥當勞中國特許經營權的收購。

今年3月,麥當勞宣布其將在亞洲主要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充分釋放市場的發展潛能,並進一步推進公司的未來發展。而麥當勞所說的亞洲主要市場是指中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
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消息放出後,吸引了多家公司參與競購。第一財經記者6月23日從三胞集團獲悉,該集團確定參與此次麥當勞的競購,而且三胞集團並非一家“孤軍奮戰”,其將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有傳言稱,與三胞集團聯手的包括首旅等,三胞集團對該消息不予置評。
公開資料顯示,首旅集團是北京的大國企,旗下擁有共有80多個餐飲品牌,除了傳統的京味餐飲、滿漢全席和涮肉,還有特色西餐廳等國際美食。其中就包括國內很多老字號餐飲,例如全聚德、東來順,以及豐澤園、仿膳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全聚德門店達到80家左右;“東來順”品牌累計開業門店據稱已達到200多家。
並購經營麥當勞必須有餐飲管理運營經驗,具有資本運作、財務管理經驗。據外媒消息,麥當勞目前已經收到幾份收購提議,有意買家包括北京首都旅遊集團(Beijing Tourism Group)、三胞集團(Sanpower)、和中國化工集團(Chem China),價值約30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麥當勞將為買家提供期限20年的盟主特許經營協議,但同時設置了條件,阻止一些私募股權公司參與收購。而全聚德這幾位老總正好組合成一個管理運營團隊,具有資本、財務、管理等經驗。如此興師動眾,或許首旅集團勢在必得。
對於目前市場傳聞及分析,麥當勞中國公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的確在引入戰略投資者,但對於那些投資者參與競購暫時還不能透露,同時對於外界的傳聞我們無法做任何點評。

食品行業研究專家李誌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巨頭在中國發展多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過去簡單地將海外的模式搬到中國來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在他們心中,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品牌形象已經不及老一輩心目中那樣“高大上”,他們對餐飲有這更高的訴求,甚至很大一部分在遠離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認為屬於“垃圾食品”。
不僅如此,這幾年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麥當勞、肯德基也屢屢被卷入,也加劇了麥當勞、肯德基轉型的壓力。
“麥當勞或者肯德基下一步亟需轉型,扭轉形象,但單靠自己是很困難的,需要尋找強有力的戰略投資者幫助扭轉形象,完成轉型,並分攤風險。”李誌起表示。
全聚德發布媒體報道澄清公告 未參與籌劃收購麥當勞
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今日在深交所發布關於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稱公司部分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請辭為正常人事調整,並非傳言集體辭職,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近日,有媒體陸續發表題為《全聚德高層集體辭職,為首旅收購麥當勞特許經營權鋪路?》、《全聚德將加速推進資產整合?》、《全聚德 4 名高管請辭 港媒:或為競購中國麥當勞》等新聞報道並被網絡媒體廣泛轉載。全聚德對報道中涉及事項進行了核查。
經核查,全聚德聲明:1.未參與籌劃媒體報導的有關事項,亦未收到控股股東首旅集團發來的任何關於其正在籌劃的可能涉及到上市公司有關事項的通知。2. 本次公司部分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請辭為正常人事調整, 並非傳言集體辭職,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公司將於本周召開董事會,選舉董事長、聘任總經理,並增補董事候選人。3. 公司董事會確認,公司目前沒有任何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 等有關規定應予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或與該事項有關的意向、協議等;董事會也未獲悉公司有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等有關規定應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對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信息。


麥當勞日本子公司將與Pokemon GO展開合作
時下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Pokemon GO了,Pokemon GO在試運營期間,在北美、大洋洲以及歐洲的測試受到過大量玩家的好評。在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地區發售之後迅速攀升至下載榜第一位,之後兩周內遊戲收入達到3500萬美元,下載量突破3000萬。
據外媒報道, 麥當勞日本子公司日本麥當勞控股株式會社周三稱,計劃與熱門智能手機遊戲Pokemon GO展開合作,但該公司未透露雙方合作時間以及何時會在日本推出Pokemon GO。
知情人士周二向表示,麥當勞日本國內餐廳將成為Pokemon GO遊戲玩家獲得道具、與其他玩家競爭的重要場所。受此影響麥當勞日本股價今日繼續大漲,一度上漲10%。
盡管, 在此期間因由服務器資源有限以及不明黑客的DDoS攻擊,導致大部分玩家無法進行流暢的遊戲登錄操作,也間接減慢了遊戲登錄其他地區的速度,但運營商之後承諾 Pokemon GO 會在七月底進入日本區域。
在這一個“IP為王”的時代,各個有關的企業公司都不願放棄Pokemon GO這張大餅,據外媒,傳奇影業與POKÉMON公司將成立實景拍攝片制作公司。首部真人電影“名偵探皮卡丘”將於2017年開拍。
Pokemon GO帶來的經濟效應還在慢慢顯現,或許等Pokemon GO完全開發中國區之後,新一輪的IP大潮又將到來。
(綜合來源:人民網、財聯社)
麥當勞第二財季營收下降3.5% 美國市場表現不及預期
麥當勞26日盤前公布了第二財季財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收入62.65億美元同比下降3.5%,符合此前分析師預期。但第二季度的同店銷售增長3.1%,低於市場預期的3.6%。特別是美國市場表現遠不及預期,(同店)銷售僅增長1.8%,遠低於分析師預期的3.2%的目標。
財報顯示,綜合收入下降了4%,合並營業收入相對持平,其中包括約2.3億美元的此前宣布的戰略規劃,包括相關的非現金減損支出持續費用計劃,以及決定搬遷公司總部的花費。
財報還顯示,第二季度麥當勞凈利潤為10.9億美元,合每股利潤1.25美元,下降了1%。其中包括戰略費用總計為每股虧損0.20美元。而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2億美元,合每股利潤1.26美元。除特殊項目,第二季度每股利潤1.45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測的每股利潤1.38美元。
股東通過股票回購和紅利返還41億美元,截至2016年的三年內,這些累積回報給股東帶來了約244億美元的收益。
受營收下降影響,麥當勞周二股價下跌,截至收盤,報價121.71美元,跌幅4.47%。
附 麥當勞財報部分原文:

麥當勞的“賣”計劃
三胞集團和麥當勞,這兩家企業聽上去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是做電子零售產品起家的本土企業,後者則是源自美國的快餐業巨頭。
不過很有可能,接下來它們就有關聯了。因為麥當勞中國正擬引入戰略投資者,目前已經有多家企業參與競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期多方調研和采訪了解到,三胞集團已經確定參與競購,而且頗為誌在必得,為了確保“拿下”麥當勞,三胞集團甚至還“拉攏”了不少夥伴一起競購。
這場尚未明確的“世紀大收購”背後,則是洋快餐巨頭們這些年在華發展遭遇種種問題後,希望在資本和經營模式上進行轉變,以尋找突破。對於本土零售業者而言,若可以獲得麥當勞這類拉攏人氣的外資消費類品牌,則可以極大限度地獲得人流,甚至捆綁自己的生意一起發展。

兩大洋快餐都在賣
麥當勞中國公關總監ReginaHui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麥當勞中國確有引入戰略投資者計劃,但是對於外界傳聞的競購者名單,受到信息披露相關規定,不予置評。“我們可以公布的就是3月31日的信息,對於中間的進展,我們現在無法作評論。”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今年3月31日,麥當勞中國宣布,將在其亞洲主要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充分釋放市場的發展潛能,並進一步推進該公司的未來發展。麥當勞方面稱,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競爭優勢及增加資源,實現更本地化的發展策略。未來資本投入的增加,也將推動餐廳擴張與升級。
“麥當勞的全球振興計劃已初見成效。同時我們高度重視麥當勞中國的發展策略,不斷尋求變革,以加速業務發展,讓我們更貼近顧客和社區。”麥當勞全球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SteveEasterbrook)表示,“我們堅持在中國內地長期發展的目標,今年將繼續開設約250家新餐廳。引進戰略投資者是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的重要舉措,也是良好契機,實現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這也將提升我們的決策效率、提高市場滲透力。”
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則表示,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麥當勞需要積極主動創新提升競爭能力,快速做出適合本地化的決策。“我們未來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必須高度誠信、財務穩健,深入了解中國市場,並具備獨特業務模式和競爭優勢,共同推動麥當勞在中國快速發展。”
其實不只是麥當勞,其“老對手”肯德基也要引入戰略投資者。
百勝集團發公告表示,打算分拆中國區業務,讓百勝中國在紐約證交所或中國香港上市。百勝集團還表示,拆分中國業務並讓其上市之前,該公司或將向股東返還至多62億美元,資本返還將可能采取多種方式,包括股票回購、股權收購或特別股息。
有消息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支持的財團表達了收購百勝中國業務大多數股權(100%)的意向,這筆交易對百勝中國的估值可能在70億~80億美元,目前這個投資團體正在對中國子公司進行盡職調查,投資團體成員包括KKR和BaringPrivateEquityAsia等。淡馬錫、春華資本也在競購百勝中國的股份。百勝正在考慮所有選擇,可能會決定出售少數股權,或者推進此前宣布的業務剝離。

走下“神壇”意在加盟
緣何一直給人強勢感的麥當勞和肯德基都會有“賣”計劃?
事實上,這兩年,麥當勞與肯德基的業績均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中國區域的銷售還一度出現下滑。這一現象的出現反映了洋快餐的市場正在發生悄然變化。
近年來,百勝以及麥當勞兩大西式快餐巨頭正逐漸走下“神壇”,不僅頻繁受到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禽流感影響,還受到中國乃至全球健康飲食趨勢的影響,基於油炸的西式快餐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追求健康的年輕消費者說“不”。盡管肯德基、麥當勞也在嘗試推出更加健康的菜品來迎合健康趨勢的發展。
“一方面,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巨頭在中國發展多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過去簡單地將海外的模式搬到中國來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在他們心中,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品牌形象已經不及老一輩心目中那樣‘高大上’,他們對餐飲有更高的訴求,甚至很大一部分在遠離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認為屬於‘垃圾食品’。”食品行業研究專家李誌起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分拆後,百勝中國區或將作為百勝餐飲集團在中國的特許加盟商,成為獨立上市公司。分拆預計在2016年底前完成,屆時將有百勝餐飲集團以及百勝中國兩個獨立公司體系。同時,百勝集團會以肯德基、必勝客的中國收入為基準向中國業務公司收取3%的特許權使用費。
有接近人士透露,其實麥當勞中國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模式也和肯德基有類似之處,麥當勞也應該是在尋找一個大加盟商,這次誰與麥當勞最終達成戰略投資合作協議,則誰就可能擔任相當於麥當勞中國市場的大加盟商的角色。
“與其說是麥當勞、肯德基在賣股權,不如說他們是在尋找一個可以共同投資,分攤風險,還可以為洋快餐品牌方做未來布局和選址的強大本土夥伴。再說得直白一點,直營模式之下,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投入產出都是自己的,可一旦有了大加盟商,則相當於投入是加盟商的,產出可以分成。這對於需要轉型,減輕壓力、控制成本並希望擴張業務的洋快餐而言是不錯的選擇。”長期研究連鎖產業的資深零售專家丁浩洲認為。
據悉,麥當勞在中國和韓國市場共經營超過2800家餐廳,目前大部分為直營。麥當勞方面認為,亞洲屬於麥當勞的高增長市場,即發展速度較快,有較高特許經營潛力的市場。

“土豪”的機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三胞集團獲悉,該集團確定參與此次麥當勞的競購,而且三胞集團並非一家“孤軍奮戰”,其將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有傳言稱,與三胞集團聯手的包括首旅等。
如果說,洋快餐是需要本土夥伴助力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並轉型,那麽“土豪”們的算盤是什麽呢?
先來看一看三胞集團這個本土“隱形富豪”,並購是其一向喜好的手段。
三胞集團自創了宏圖三胞,之後又拿下南京新百(600682.SH),隨後,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還擊敗法國老佛爺百貨、中東潛在買家、英超紐卡斯爾聯隊老板的臨時“狙擊”,以2億英鎊拿下英國百年老店HouseofFraser(下稱“HOF”)89%股權。三胞集團也涉足商貿流通、金融投資、文化傳媒、信息服務、健康養老等產業。
如今,三胞集團正謀劃整體零售業轉型。
“在‘互聯網+’頻頻被提起的時代,我們提出了‘實體+’的概念,就是以實體線下為基礎,插上互聯網技術、供應鏈和消費金融、全渠道支付、體驗和場景化銷售、滿足人們消費的社會化精神需求等有力的翅膀,形成一個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的完整商業體系。實現從供給側、需求側的雙側改革,適應市場變化,提高未來競爭力,創造獨特的客戶價值。”宏圖三胞總裁辛克俠透露。
據知情者透露,只要麥當勞方面“點頭”,三胞集團對“拿下”麥當勞項目誌在必得,而且聯合其他商家一起競購也是為了加碼,這和三胞集團提出的上述“實體+”轉型,概念是一致的。
“因為對於三胞集團而言,實體零售產業需要的是人氣,而麥當勞這類品牌就是最能拉動人氣的,如果可以捆綁麥當勞門店一起發展,那麽未來就可以將三胞系的麾下門店與麥當勞一起開發,很多區域的優質商圈會非常喜歡引入麥當勞,甚至在租金和其他條件方面給予優惠,這相當於用麥當勞當‘敲門磚’,實則大力擴展三胞系的品牌。而且以後三胞系的手機等電子類產品也都可以借力一起發展。”上述知情者透露,若借助麥當勞能讓三胞系獲得客人引流,擴大業務版圖和布局,則對於“不差錢”的三胞集團而言是非常劃算的一筆生意。

加盟真的好做嗎?
如果三胞集團或其他競購者真的如願“拿下”麥當勞,是否就如其所願,前途一片光明了呢?要發展麥當勞、肯德基的中國區加盟業務真的那麽容易嗎?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麥當勞系統在中國市場有兩種特許經營的發展模式,分別是CL和DL。CL的英文是:ConventionalLicense,稱之為傳統式特許經營。DL的英文是:DevelopmentalLicense,稱之為發展式特許經營。
麥當勞的傳統式特許經營和發展式特許經營有以下兩個重要區別:第一,特許經營範圍不同——傳統式特許經營是指被特許人在一個具體的、明確的位置運營一家現有的麥當勞餐廳,被特許人也可以同時運營多家餐廳。而發展式特許經營是在一個特定的地理範圍內(比如一個省),非排他性的授予被特許發展商運營現有餐廳和開設新餐廳的權利。第二,投資不同——在傳統式特許經營體系中,麥當勞確認特許經營的餐廳地點,相應支付租金以及相關物業費用;麥當勞將這些餐廳轉租給被特許人,由被特許人承擔餐廳的設備、座椅、招牌以及裝修等費用。而在發展式特許經營的體系中,是由被特許發展商自行進行店鋪選址,直接向業主支付租金,並承擔開新餐廳所需要的所有費用。
要成為麥當勞傳統式特許經營人,必須願意在經營期10年內全職且對餐廳的日常經營工作全力以赴。申請人本人需要9~10個月的時間全職投入並完成特許經營前的訓練和評估。還要有足夠的財務條件:個人擁有至少200萬現金或等同現金的股票、債券,以及房屋等可變現的資產。
再看百勝中國區,其對加盟候選人有嚴格的篩選流程。從遞交申請到資格確認,通常會歷時6個月以上。其中包括4個月的餐廳培訓,確保對方能夠勝任餐廳經營。一般情況下,百勝采取“不從零開始的特許加盟”模式,即將成熟的直營店轉讓給加盟者,從而避免了自行選址、籌備開店、招募及訓練新員工等大量繁複工作。毫無疑問,從百勝接手一家成熟的肯德基或者必勝客餐廳,加盟商的風險會大大降低。
記者了解到,在百勝中國區的體系內,加盟餐廳和自營餐廳采用相同的營運體系。在考核方面,加盟店和直營店均執行相同的標準。無論是神秘顧客評估,還是運營稽核等等,每一個細節都不會松懈。百勝還提出了員工加盟理念,鼓勵符合條件的資深員工申請加盟。
值得註意的是,肯德基在中國市場推行的“不從零加盟”最初定的是800萬元門檻,之後肯德基加盟費將大幅降低至200萬元起,當時“對手”麥當勞的加盟費是300多萬元。而在連鎖業界,一個超市的加盟費有時只有數萬元,一家酒店的加盟費在30萬~50萬元,相比之下,10年前就要200萬~300萬元價碼的兩大洋快餐巨頭加盟門檻實在太高。而且麥當勞和肯德基對於門店的選址和其他條件也有諸多要求。
或許是因為要求嚴苛,麥當勞、肯德基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但是一直以來,兩家很少對外界放開經營權,包括發展加盟,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後逐步放開,直到兩年前,記者專訪百勝高層時,該高層透露肯德基加盟店只有不到10%。隨後肯德基逐步放開加盟,但是最新的加盟比例肯德基方面拒絕透露。
去年,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前首席執行官曾啟山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擴大特許經營門店比例,預計2015年將會達到20%~25%,而截至2014年底特許經營門店僅占15%。隨後麥當勞一直未公開中國區域特許經營門店的比例。直到今年宣布引入戰略投資者。
在業界看來,麥當勞和肯德基這類品牌的加盟有著非常高的門檻,並不是一般加盟者可以企及的。即便“土豪”們可以從資本層面“拿下”洋快餐巨頭,但其若要成功發展特許經營模式,也並非易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