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台iPad搞定點餐結帳 全聯老董押寶投資的iCHEF 這群年輕人 要當小餐廳的營運軍師

2015-04-13  TWM
 
 

 

外出用餐時,你是否曾看過店員拿著一台iPad就搞定場內場外大小事?靠著iPad上的App,iCHEF成為首個獲得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個人投資的新創團隊,同時也為自己拚出一.八億元的身價。

撰文‧何佩珊

台灣又多了一家估值破億的新創公司,在全聯董事長林敏雄以一五○萬美元(約新台幣四千六百萬元)投資iCHEF,取得二五%的股權後,這家初期資本額只有三百萬元,員工數不過二十人的小公司,頓時飆出一.八億元身價。究竟他們有什麼樣的本事,能夠讓林敏雄罕見地自掏腰包,做這麼大一筆投資?

如果你曾在知名餐廳麻膳堂用過餐,結帳時可能會注意到,櫃台放的不是傳統又大又笨重的POS(銷售時點情報系統),而是輕巧的iPad,而iCHEF的價值就藏在這台小小的iPad裡。

有別於傳統POS動輒數萬元,而且只能點餐與結帳;iCHEF只要月付二千元,就能從管理排隊叫號、點餐等,延伸到餐廳後台營運管理,被視為中小型餐廳的開店利器。

「一開始有人提議要做POS,我非常不看好。」iCHEF共同創辦人暨行銷長程開佑不諱言:「我看這個產業就是一片紅海。」包括提出這項建議的iCHEF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吳佳駿都坦言,「我們選的是最難、最容易死掉的題目。」但他堅信,「如果要完成後面更大的理想(成為餐飲管理平台),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一開始,他們花了四個月開發產品,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做出了不一樣的東西;但實際導入麻膳堂後發現,他們的App根本承受不了這麼大的使用量,後來在麻膳堂調整了八個月,才成為可以銷售的商品。

高效率 四人服務五百客戶「很多(做POS的)人可能在找初期客戶時就死掉了,因為一般客戶沒辦法忍耐你度過試驗的時間。」所以吳佳駿的舊識、iCHEF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徐安昇(全聯總裁徐重仁的兒子)旗下的麻膳堂,不只扮演幫助iCHEF了解餐廳需求的最佳導師,更是讓iCHEF活下來的最大靠山。

iCHEF合作夥伴foodpanda執行長 Ron Chan也認為,這個團隊的厲害之處在於擁有經營餐廳的第一手經驗,「安昇很清楚POS的問題。」他說。

漸漸地,開始有人注意到麻膳堂的不一樣,連鎖餐飲集團很快就上門尋求合作。這讓程開佑信心倍增,「市場真的需要這樣的產品!」但卻也讓他們陷入掙扎。他知道,如果幫大型餐飲集團開發專屬POS,賺進一、兩億元絕不是問題;但iCHEF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何明政直言,為某家集團做特別版,多一個專案就要多加一群人,但這群人的貢獻只會愈來愈低。

「我們想做得更大!」程開佑知道,他們不能變成用大量人力賺取微薄利潤的傳統軟體代工業。而且他們最初的目標,就是要幫助那些因資金、技術、規模門檻,而無法取得有效餐廳經營工具的中小型獨立店家,唯有平台化策略才是快速搶占這塊市場的最佳途徑。

因為對平台策略的堅持,iCHEF研發團隊雖然只有六人,卻可以集中火力開發一套系統,何明政預告,「慢慢的,平台上面會長出很多東西。」像是他們和中國信託與foodpanda的服務系統對接,新功能一上線就可以瞬間導入所有店家;也因此,不同於傳統POS產業,一個業務頂多只能負責十個客戶,iCHEF四個業務就能服務五百家店。

拚擴張 技術將輸出日、泰而且和多數網路軟體公司只專注於線上服務不同,iCHEF比誰都重視線下(Off-line)服務,包括專人到店說明、舉辦社群聚會等,都凸顯出iCHEF高效率經營的難得。

「一開始我們很抗拒(走到線下)。」程開佑擔心線下服務對人力需求的消耗,會拖慢公司成長;但他發現,線下服務的耕耘直接關乎使用者體驗,絕對會是差異化的關鍵。日楞咖啡的狄佳瑢就認為,iCHEF在客戶問題處理上,確實誠意十足,而且他們也會舉辦實體餐會,和小店家交流意見。

這就是為什麼程開佑有十足自信,「今天對手如果推類似App,我跟你保證他的滲透率絕對不會比我們高。」但不拖累公司成長,勢必得提高效率。首先,他們架設資訊清楚的網站,輔以網路行銷,讓客戶自己上門。「現在iCHEF每個月都會接到逾百通來電,」程開佑說:「業務到店說明,有高達四成的成交率。」也因為採雲端架構,「業務到現場只要接上網路、印表機,下載App,再輸入帳號密碼就完成了。」再加上以使用者情境為出發點的產品設計,大幅縮短業務教學時間。

此外,統一使用iPad作為載具,還有可離線操作等特色,都讓維護需求大大減少。程開佑指出,「客戶大概每半年才會需要一次現場服務。」營運漸上軌道的iCHEF,去年開始吸引創投關注,同時在徐安昇的引薦下,他們也爭取到向林敏雄提案的機會,並獲得認同。「這些年輕人真的很認真。」林敏雄表示,很開心看到台灣新一代在創造新局。

iCHEF目前用戶數已達五百家,在林敏雄的資金挹注下,今年除了要衝刺一千五百家店,並開始獲利;他們也將加快海外布局,暨香港之後,搶進日本和泰國市場。

iCHEF

成立:2012年 估值:1.8億元創辦人:徐安昇、程開佑(圖中)、吳佳駿、何明政主要業務:餐廳營運管理系統成績:2014年新加坡Echelon評審團特別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5

中國企業集體亮相米蘭世博會 中國館餐廳受歡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0888.html

中國企業集體亮相米蘭世博會 中國館餐廳受歡迎

一財網 郭麗琴 2015-05-21 16:19:00

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自5月1日開幕至今開館已達20天。中國展館部分包括麥浪造型的中國館、以“中國種子”為理念的中國企業聯合館和盤龍造型的萬科館。中國館客流保持在16000人次/天,是本次世博會最熱門的場館之一,其它兩個館保持在5000人次/天。

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自5月1日開幕至今開館已達20天。中國展館部分包括麥浪造型的中國館、以“中國種子”為理念的中國企業聯合館和盤龍造型的萬科館。中國館客流保持在16000人次/天,是本次世博會最熱門的場館之一,其它兩個館保持在5000人次/天。

中國館

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是中國第一次在世博會將中國各領域優秀企業代表集體亮相,也是中國企業海外參展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展示。

中國企業聯合館

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總代表魏建華剛剛在中國貿促會例行發布會上對在場記者介紹說,這次是貫徹“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米蘭參展中國企業聯合館的企業包括寶鋼集團、中國航天、中國商飛、中國南車、中國電氣集團、世茂集團等標桿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擁有世界級水平,同時在呼應國家“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全球化發展道路上也是行業先鋒,與歐洲或者意大利都有實質性的合作與交流,此次參在中國企業聯合國,是期待與歐洲公眾近距離接觸。

他說,不同於傳統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這樣的傳統中國元素,這次三個場館都是使用整體鋼結構、現代建築語言。整體造型外方內圓。很多參觀的小朋友說,以前對中國的印象就是文明古國,這次發現,中國還是一個科技大國。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托斯卡納大區、威尼托大區、比埃蒙特大區、佩魯賈市、蒙紮市等10余個意大利大區、省、市和中國企業聯合館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

萬科館

這次萬科還單獨設置了萬科館。萬科館館長丁長峰介紹說,這次主要的理念來自王石,要向歐洲公眾展示,中國能帶給這個市場的是資源整合能力、效率管控能力。

目前,萬科已經將業務轉型到城市配套服務上,國際化,並實踐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未來整體戰略肯定是加大國際投資,結合全球資源。

他說,原先認為意大利經濟表現在整個歐洲並不強。從投資戰略上,在歐洲肯定選擇倫敦,但通過萬科館建設發現,意大利資源豐富,本土企業在設計能力、建造細節能力方面都很優秀。萬科也開始重新思考是否加大與意大利設計界的合作力度。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王錦珍介紹說,截至5月20日,中國館共接待了25萬位觀眾,成為世博園區內熱度最高、排隊人數最多的展館之一。在中國館開館儀式後首播了習近平主席視頻歡迎辭。

此次世博會以農業和食品為主題,中國也是第一次在世博會設立中國館餐廳,成為中國展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館以來,中國館餐館谷香九號一直受到遊客歡迎,許多人慕名而來,午餐和晚餐經常排起長隊,晚十點後仍有觀眾前來品嘗。

自5月1日開館後,中國館接待了比利時、盧森堡、韓國、芬蘭、法國、英國、泰國、柬埔寨等國家、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企業的貴賓團組共計41個,包括聯合國經法組織秘書長古里亞、比利時副首相兼外交與歐洲事務部部長迪迪埃·雷德爾斯、盧森堡副首相施耐德、芬蘭前首相埃斯特·阿霍等。意大利倍耐力集團總裁普羅維拉、百時美施貴寶總裁安德雷奧蒂等企業高管也先後參觀了中國館,表達了進一步開展中意企業務實合作的積極意願。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48

一年600萬外賣:一個小餐廳老板的互聯網思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6/149882.html

黑馬說:李健,1983年出生,安徽人,18歲開始打工,從餐廳服務生做起、做到廚師。2011年在北京大鐘寺附近創業開餐館“小廚小菜”,發現通過互聯網外賣平臺可以大大提高銷量,逐漸摸索出其中訣竅。目前,他位置偏僻的餐廳月每月外賣訂單達5萬份,最高日流水四萬元,月流水五六十萬起。他的成功引得整條街的餐館都在向他學習,把餐廳從傳統堂食向互聯網外賣轉換。

下面是他的自述:


為了對抗高房租,必須做外賣

其實外賣一直存在,從小我們看港臺、日本的電影,里面不就都是外賣便當嘛。我18歲出來打工,在上海呆了十年,從餐廳服務生做到廚師。當時在一個偏僻的桂林米粉店打工,中午高峰期的時候,他堂食只有兩三個人,我想那麽高的租金餐廳怎麽生存下去?其實就是靠接電話送餐。

後來我在北京創業,從廚師做起,直到2011年自己開餐館“小廚小菜”,一天能接電話外賣訂單60單。後來在五道口一家炸雞漢堡店,聽老板說起一中午能達到300單,我就很驚訝,他怎麽幹的?我才知道有網絡訂餐平臺的存在。

我接手前,這個店面換了四個老板,四家店全倒閉了。這餐廳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房租一個月也要一萬六千塊錢,還有人力、物力。150個平米的總面積,除去廚房,就算擺十個桌子,堂食一天最多能做到5000塊錢,肯定很忙很忙。這也是浪費物力、人力,何況房租本來就貴。我就想,一定要做外賣,你總要生存下去才能說改變一些東西吧。當時餐廳堂食占80%,我試著把外賣做到20%,慢慢各占50%,到現在90%全是外賣。

2011年,餓了麽網上訂餐進入北京,我們就合作了。之前電話接60單,可能就要用20分鐘,顧客電話還經常打不進來。他報五個菜名也要30秒,我用15個接電話的人也來不及。有了餓了麽提供的Napos系統,我可以一秒鐘就接一單,日訂單很快上了200單,我當然開心。

我覺得最大的收益就是,網絡把我自己實現不了的東西給實現了。我最初預計餐廳外賣最高峰能做每天1萬5千元,結果現在最高峰是4萬元。剛開始是每天200多單,現在平均每天都要1000多單,一個月50000單。原先接電話訂餐的接線員都轉去做客服。

過去,我自己印傳單宣傳,人力物力都投入了,但餐廳曝光率還是低,顧客對餐館不熟悉,也不會輕易下單。而且傳單的形式其實很不好,對客戶不禮貌,城管也制止。但訂餐平臺做到我們做不到的事,一是覆蓋區域廣,二是有評價體系。有了網絡之後,最初我們訂單一下多了將近兩倍,當時也沒有任何補貼優惠。

物流慢導致賠錢?一年把送餐時間降8分鐘

單量上來了,是不是就可以坐地收錢了?不是。去年外賣訂單剛開始上200單時,有一天下雨,有50多單一個小時還沒送到,顧客就退單了,一下子損失3千塊錢。當時我就蒙了,還沒有想自己錯在哪里。

送餐量大,速度就是個大問題。客戶投訴問餐為什麽沒送到,如果你2分鐘之內回答不了,人家就取消訂單了。有時候我們也比較冤,剛送到餐,顧客一分鐘前已經等不及取消訂單了。你天天給顧客一個半小時送到,誰還會買你家飯。

後來我就開始分析原因,先把流程慢慢改。之前我是自己炒菜,根本炒不過來。現在餐廳成了個小工廠,所有的原材料都必須經過一關一關過來,再到廚師這邊加工。時間很關鍵,如果一中午出700單,一個半小時就能消化掉,所有準備都要嚴格按照時間。現在餐廳有一半都工廠化了。流程化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對供應商提要求,從源頭控制,保證食材按時供應、保質保量。

物流上我也開始想辦法。我在地圖上把整個區域內看了一遍,地圖上面我在搜索一下大概的方位,形成了一個調度制度。

現在我有13個專職送餐員,4個兼職送餐員,還有外包物流公司的配送人員,一共20來個人,其中有總負責人。距離遠的地方,我就放兩個人在那邊待著,餐廳的人像接力棒似的,25分鐘會過去一趟。高峰期就馬上放一個人過去,一趟送完再回來接力。中午最多是2個高峰期,11點半和12點。我也會按區域劃片,高峰期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人負責。我對送餐員也會有培訓,高峰期不同的線路會互相支援。

過去有個問題,是信息不暢通,送餐員必須要給顧客打電話,打完這個,顧客如果不接,你還要繼續打,時間就這麽過去了。我過去想,要是能一次給一個樓里訂餐的顧客打電話就好了,結果餓了麽開發出了蜂鳥系統。一個樓里10個訂戶,送餐員按一下系統按鈕,一次可以打10個語音電話,打不通你還可以再按。蜂鳥系統還可以查到客戶的詳細信息,配送人員知道哪個先送。這大大節省了送餐時間。

服務方面,我也在琢磨。比如包裝,最開始外賣用的是圓筒的餐盒,又占空間又容易灑,後來就改用方形餐盒。我也知道把餐控制到50多度,食物不會壞掉。

現在配送員個人送餐能力最少50單,高峰時有150單,我會讓他達到極限,餐廳也會達到極限。曾經一個配送員一中午給一個樓送過兩百單外賣,就用餓了麽的蜂鳥系統站在樓下統一打電話通知。

我家去年平均送餐時間是55分鐘,今年降了8分鐘。這每一分鐘要付出很多努力。餐廳在努力,送餐平臺也在努力。

區域交易額一年翻五倍,顧客開始學會預定送餐

這個市場從2014年開始爆發,當時我還沒考慮到美團、淘點點、百度外賣會介入。它們從2014年才介入這個市場。資本市場我不懂,但能感覺到外賣市場的火爆,而且整個市場盤子確實越來越大了。我自己預計今年外賣要比去年增長一倍,現在看應該不止。

我為什麽說外賣市場還在擴大?我的餐廳現在到極限了,我最高做到每天四萬的交易額,但我能覆蓋的區域里我只占了交易量的十幾分之一。我其實計算過這片區域的外賣總額度,就光說中午時段,去年最高峰是兩萬五千元,今年估計能到12萬甚至更高。你也能看出增長是非常快的,我一家根本吃不下。雖然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淘點點都在分市場,但是這個市場還是很大的。

顧客的意識也在轉變。兩年前,我讓顧客從網絡下單,他就是不會用。現在大家都知道外賣平臺了,連我們送餐人員自己吃飯也是從網上訂。以前大家點餐不會說提前預定,可能最早中午10點55分才訂餐,有時候11點20分才下單。但高峰期我送不過去,寫字樓電梯都堵死了,上不來下不去。今年不一樣, 9點半到10點半之間會有100單預定,餐廳就好提前準備,到11點開始出餐,11點半就能送到。

100單雖然不多,但這是顧客意識的轉變,我覺得肯定是互聯網在改變了人的思維。從一開始你要他網上訂,他不肯訂,到現在天天通過網絡訂,到現在都有了預定的意識。其實是顧客、商戶、平臺這些年都在共同進步。

我也發現一些規律,比如說客單價晚上比較高,顧客主要是周邊公司加班族,還有住宅客戶。夜宵的客單價高,單量會少一點點,但也在穩步的在增長。平時餓了麽上高校和寫字樓的訂單各占一半。寫字樓一般周一到周五訂單量大,周六周日高校的訂單量占大多數。中午一般寫字樓訂單量比較大,比較集中。這些我都一直在觀察研究。

餐廳紮堆學做外賣,固執的老板也被時間改變

餐廳營業額提高了,我壓力也更大了。我每天睜開眼睛就打開手機,看外賣平臺上的各種數據,看外賣行業的新聞,看互聯網的新聞,琢磨怎麽才能進一步打開市場。互聯網發展太快了,如果不抓緊時間學習,很快就會落後。

網絡提供了平臺,餐廳自己也在學習怎樣運營。你要天天等著平臺給你單子,那錯誤的。畢竟打開餓了麽平臺,排在第一個的也不是我們餐廳。你看餓了麽上這麽多家餐廳在做活動,應該說賣得好的也就十家或者二十家,基本上十家吃掉60%的單子。但我現在可以說,給我排到十名開外,我也能做到很不錯。

我覺得,外賣品質和服務都很重要。像我賣的牛肉之類,絕對是真槍實彈的。其實我不是一個賣飯的,我是幫客戶把關的人。我這里送餐超過一個小時免單,如果我的送派員不給客戶免單,回來之後就挨我罰款。我能做到這麽高的單量,其實都是靠一點一滴的服務換來的。

一些傳統連鎖店盤子太大,他們在網絡上可能沒我們這些店靈活。比如定期更新特價菜,定期搞推廣活動,這個里面的文章就看自己老板了,平臺幫不了你。

現在,我開始加收1塊錢外送費,客戶也願意買這個單,單量不但沒有下降,還上升了。我覺得,把事情做到極致了,就可以坐地收錢了。

我也和附近一些餐廳交流,他們堂食慢慢地在下降,每年房租在遞增,人員工資在遞增,他們也在琢磨怎麽彌補收入。最後的選擇就是做外賣。

我們隔壁的鹵煮火燒老板找我,他說要做外賣,讓我幫他找配送人員。旁邊有一家成都美食,在這里做了8年,老板說他也要做外賣。但我覺得,還是有30%的商戶還沒有轉過來,他自己固執,但早晚他會撐不下去了,就因為你沒有外賣。

有個餐廳老板做得比我們早,以前他家天天爆滿,現在一天的交易額也是堂食6000多元。但曝光率超低,附近學校的學生都不知道有這家店。我覺得這些固執的老板,時間會把他改變。

我這個區域去年沒有這麽多餐館,今年他們看到我的數據量以後,覺得這個區域好做,都來開餐館,都要到外賣平臺上開店。我覺得,人越多越好,大家競爭,可以更刺激我去學習。大家一起把餐飲行業改變一下。市場是倒逼著我們改進服務,很多服務不好的餐館慢慢地退出市場了。

有人說外賣市場虛火旺,但沒有優惠補貼的時候,我的小店一天外賣就好幾百單起,這個數字是虛的嗎?反正我覺得外賣肯定有人吃,而且會越來越多。現在的生活節奏也比較快,公司、大廈、寫字樓很少有食堂了,回家也懶得做飯,也不會說走個十幾分鐘我去找個餐廳。不叫外賣吃什麽?

我覺得即便沒有補貼,外賣的需求也不會降低。這幾天他不訂你的餐,但外賣早晚他還要吃。我也跟學生聊過,食堂天天吃會膩,或者在宿舍打遊戲不想下樓,都需要外賣。90後已經跟80後的人不一樣了,他們什麽都從網絡上來,他肯定是選擇外賣的幾率比較大一點。

寫字樓周邊,開餐廳成本越來越高,房租、人工都在漲。我之前見寫字樓里一個店面,月租金要4萬,我就當時說,當時我說這個店,不會過半年,結果昨天我看見已經倒了。寫字樓周邊吃頓飯成本這麽高,外賣肯定是必要的。去年沒有補貼的時候,有的寫字樓一中午就有40多單,客單價超過80元。所以我堅定地做外賣。

我現在和餓了麽獨家合作,餓了麽其實占了很多優勢,他們一直在專註做外賣平臺,訂單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客戶,是做了三年的客戶,包括一些寫字樓里公司的客戶,所以大家對這個平臺比較放心。我三個外賣平臺同時上過,去年競爭比較激烈的時候,中午時餓了麽是700單,美團是500多單,百度是100多單。

接下來我想開一個分店,在網上樹立我自己的品牌。現在餐廳對外賣平臺是有些依賴,但我覺得外賣平臺總是要存在的,網絡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和外賣平臺合作的這段時間里,我和餐廳都改進了很多。其實,餐廳、客戶、外賣平臺過去一年都在共同進步,這個時代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化。\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i黑馬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8

開餐廳打知名度 做出世界第一的台灣啤酒 音樂人領軍 金色三麥釀八億年收

2015-06-29  TWM

撰文•黃家慧

《今周刊》二○一四年的商務品牌調查中,金色三麥奪得啤酒類第三名,僅次於台灣啤酒與海尼根。漸漸站穩根基的金色三麥,今年將加速中國展店計畫與新開女性啤酒餐廳,希望在十年內成為華人世界的啤酒領導品牌。

夏日炎炎,來杯沁涼的「蜂蜜啤酒」吧!這是台灣啤酒品牌金色三麥的招牌飲料,光去年就熱銷六十萬瓶。二○一四年第一次參加有「啤酒界奧運會」之稱的世界啤酒大賽(World Beer Cup),即奪得蜂蜜啤酒類冠軍。

門外漢製酒 把廢區變熱點這個釀出台灣世界級冠軍啤酒的金色三麥,去年營業額達八億元新台幣;登陸三年的蘇州分店,也創下兩千萬人民幣(約八千萬台幣)的年營業額佳 績,奠定西進中國的基礎。幕後推手,同時也是龍運集團執行長的葉冠廷表示,未來三年,中國華東區將展店十家;而集團醞釀的第二品牌咖啡小酒館Petit Doux也即將在八月粉墨登場,專攻女性市場。

○二年台灣開放民間釀酒,原本從事紡織業、現任龍運集團董事長葉榮發看準當年啤酒市場僅有單一品牌,商機龐大,隨即買下朋友的酒廠、召回還在加拿大就讀音樂的兒子葉冠廷回國協助經營。

毫無釀酒背景的他一回國,直接被父親發配到汐止山區的酒廠,從搬麥子、清洗酒桶學起,「半勞力」的辛苦工作,還意外讓他練出八塊腹肌。

金色三麥原只打算走一般通路的銷售,無奈剛從一般餐廳下手就碰壁。葉冠廷表示,他堅持啤酒一定要冷藏,但一般餐廳只願將冷藏空間留給珍貴食材,認為啤酒只 要加冰塊喝就行,葉冠廷完全無法接受,「全世界哪有啤酒加冰塊的!」這種台灣人自創的啤酒飲法根本就破壞啤酒原本風味。

基於對自家啤酒品質的堅持,因此成立第一家餐廳,設在環亞百貨周圍的一塊露天空地上。啤酒、美食、露天區,營造出歐美特有的戶外飲酒氛圍,不但打開知名 度,也創下月營收三百萬元的好成績。在光鮮亮麗的背後,葉冠廷苦笑回憶,「那是個人家不要的廢區!下雨時沒客人,服務生還要搭遮雨棚,颱風天更慘!」環亞 百貨分店在○七年租約到期隨即結束營業,但目前全台仍有十家金色三麥餐廳。

好市多搶貨 下一步進超商金色三麥酒類業績有兩成來自啤酒,但是主力戰將「蜂蜜啤酒」可不是一開始就存在。葉冠廷勇於創新,堅持每一季推出一款季節性啤酒。蜂蜜啤酒正是在這種堅持創新的信念中醞釀而生。

蜂蜜啤酒○七年推出後,經過逐年調整配方,在○九年獲得東京國際啤酒的「金賞獎」,終於在國際上揚眉吐氣。其實葉冠廷說得很保守,龍運集團品牌事業處公關黃婉旻表示,蜂蜜啤酒銷售在○八年占比就高達五成,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得獎後,更大幅度地帶動整體業績上漲。

金色三麥「龍眼蜜」是由全台最大蜂蜜供應商蜂之鄉供應,該公司業務經理葉麗貞回憶,一三年剛和金色三麥採購團隊接觸時,從接洽、測試到下單,就花了一年時間才決定,可見其對品質要求之嚴謹。

○九年美式賣場好市多也找上金色三麥合作,第一句話就問葉冠廷:「你們有爆肝的準備嗎?」當時金色三麥的月產能才六十噸,好市多第一次下單就高達二十噸。 葉冠廷心想,無論如何也要接下這張訂單,立即成立大夜班,還親自率領同仁釀酒、裝酒至凌晨。現在好市多的供貨就占金色三麥的四成,去年全家也找上他們做預 購合作。葉冠廷意氣風發地說,未來勢必要在7-ELEVEn、全家等上架。

中國展店 鎖定高端巿場金色三麥酒廠員工數約七十人,規模僅次於台灣啤酒。葉冠廷將自家啤酒定位為高端產品,期許未來能在華人圈占有一席之地。一二年,第一家進軍中國市場的金色三麥餐廳,在蘇州開幕。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教授段國仁研究啤酒多年,他分析,台灣啤酒業者要打入中國市場,品牌形象經營相當重要。他以南僑在上海開設的寶萊納餐廳為例,推敲成功原因正是德國寶萊納集團在國際啤酒業享有高知名度。

葉冠廷表示,沒有將第一家店設在上海的原因,正是要先耕耘,從試吃、試飲開始,以客養客,打開知名度。但上海的成本太高,禁不起這樣低調的經營,而蘇州分店前半年的來客率僅一、兩成,現在已達到四成(假日有七成)。

去年,葉冠廷正式全權掌舵金色三麥的營運。今年年初成立「龍運集團」,他擔任執行長一職,除了積極推廣金色三麥的酒廠與餐廳,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催生全新 品牌Petit Doux,由曾任美食部落客的吳建辰負責籌備。今年八月,這家專賣特色料理、法式甜點、還提供啤酒調酒的咖啡小酒館,將在台北巿永康街開幕。

葉氏父子的啤酒大夢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台灣已是最知名的啤酒餐廳,中國大業也將隨著上海店七月開張拉開序幕,後年列車將北上開闢日本疆土。

每個國家都有一支特色的啤酒,談到未來的目標,葉冠廷堅定地表示,「希望金色三麥成為華人圈的領導品牌!」讓台灣的啤酒文化也能站上世界舞台發光發熱。

龍運集團

董事長:葉榮發

執行長:葉冠廷(圖)(1981年生)事業體:金色三麥餐飲(2004年)、龍昇釀造製酒廠(2004年),咖啡小酒館Petit Doux(2015年)營業額:2014年8億元

業務:啤酒、餐飲

重要客戶:好市多、全家等

金色三麥的創意煉金術

1. 化腐朽為神奇

將別人不要的空地,改造成飲酒天堂。

2.靠主力品牌闖天下

創新研發蜂蜜啤酒,打出國際知名度。

圖說:打造成德式酒莊的龍昇釀造酒廠,成就葉冠廷輝煌的啤酒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63

行動員工餐廳 4千種便當任你挑


2015-08-24  TCW

中午吃什麼?公司附近餐廳早吃膩,還得頂著大太陽外出用餐。現在,不用羨慕大企業,就算是只有二十人的小公司,「行動員工餐廳」也能為上班族天天送餐。

「員 餐到(Shashokuru)」服務,由日本外食企業Star Festival推出,每天向簽約企業提供外送便當,為員工爭取寶貴的午休時間。員餐到像是一個便當整合平台,提供三百家店,一共四千種選擇,價格從一個 銅板的五百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三十元)起跳,其中不乏名店壓低成本,例如名廚監製的牛肉懷石御膳、勝博殿炸豬排便當等。

從去年十一月試營運起,已網羅五十家企業用戶。小公司十份起直接外送,四百人以上的中型企業,則派專員面對面販售。企業也可選擇負擔部分費用,讓員工以更實惠價格飽餐一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40

餐廳後端B2B:這里的大戰“靜悄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5/152369.shtml

近日,餐廳後端采購O2O重磅消息不斷。

據美團內部人士透露,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後,美團發布生鮮市場專業服務平臺“美團菜市場”。在整個外賣市場,為占領更大市場份額,餐飲外賣平臺已向超市、鮮果、甜點飲品、品質外賣、鮮花蛋糕、送藥上門等領域延伸。

不只美團,在今年8月份,另一家外賣大亨餓了麽在上海試點食材供應鏈O2O平臺“有菜”,從米面糧油雞蛋等日常生活用品切入,食材由地方特產專營、菜園直供。

餐廳後端采購無疑是餐飲行業的大痛點,當年的百團大戰對餐廳老板們進行了系統的互聯網教育,時至今日,餐飲采購正上演著當年百團大戰時的激烈場面,只是由於這是一場To B端的大戰,因此顯得有些“靜悄悄”。

百鮮大戰——

對不起,你來晚了

前不久,一位經驗豐富的投資中介開始忙碌起來,他在為一個叫“小農人”的生鮮O2O項目爭取投資,風口行業、相關領域連續創業者、經驗豐富的投資中介……如此多有利的因素,本以為會順風順水地拉到投資,可是沒想到竟失敗了。

早在2014年,百度外賣、美團、餓了麽等打響的餐廳前端外賣大戰硝煙彌漫之際,餐廳後端采購的爭奪也激戰正酣。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和投資人開始緊盯這個領域時,他們突然發現,自己來晚了。

“餐廳後端采購是To B端的項目,其‘戰火’肯定不如前端To C端的引人註目,但其實同屬風口,競爭激烈程度絲毫不比前端弱。如果‘小農人’這個項目是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起做,會很容易拿到投資,可是現在入局,已經失去機會了。”一位不願具名的知名天使投資人表示。

背後有龐大的餐廳資源、每年有超過5000萬美元營業額的全球在線訂餐服務提供商外賣超人(Delivery Hero),在今年5月份開始於北京回龍觀商圈進行試點、嘗試以“餐廳123”這個項目殺入這一領域時,竟也力不從心。

7月1日,他們停止了該項目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推送。

從2014年下半年起,就有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瘋狂湧入餐廳後端采購O2O領域,經過一段時間的拼殺,重模式的美菜、鏈農、飯店聯盟殺出重圍,輕模式的天平派也做的風生水起。

從那時起,北京生鮮一級批發市場新發地、諸多商圈的三級批發市場和周圍的中小餐廳里,出現了許多背著雙肩包的年輕推銷人員。

這種慘烈的廝殺程度堪比2010年的百團大戰和2012年以來的百車大戰,創業者們戲稱這場戰役為百鮮大戰。

輕重之辯——

形式之變與本質之變

對於餐廳後端的生鮮O2O項目,啟動之初,首先要想清楚業務鏈包含的內容,說簡單點就是模式。而現在百鮮大戰的格局中,輕模式(平臺模式)與重模式(自營模式)之爭一直是業界討論的核心問題。

而這個核心問題的背後,是運轉成本、可複制性、盈利能力、對產業鏈的控制力、整合能力等因素的綜合比拼。

這些綜合比拼的因素,大致可整理劃分為現行成本、管控能力、盈利能力和未來預期四大塊。

一位在業界耕耘多年的人士表示,現在業內對這四大塊的已經有了詳細的評定指標。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目前行業對四大板塊的詳細評定指標:

就現行成本來說,按照生鮮商業流程,主要分為采購、倉儲、分揀、物流四個方面,根據投入成本力度的不同,又被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分別是-2、-5、-3、-4;

管控能力則與餐廳終端用戶的體驗緊密相連,主要考查生鮮質量、配送時間、場景服務態度、售後(退換貨)。根據餐廳用戶重視程度,又分別被賦予權重5、4、1、2;

盈利能力主要考核盈利渠道多元化和持久性,分別賦予權重4、4;

未來預期主要考核複制速度、成本等,賦予的權重分別為5、-4。

輕重模式之爭在這些指標之下變得直觀且具體。

若設定,模式發展效率=現行成本+管控能力+盈利能力+未來預期。假設某種模式不可避免某一因素,定乘數值為1,部分避免統一定值為0.5,完全避免定值為0。據此,根據兩種模式不同的具體情況:

重模式發展效率=(-2)*1+(-5)*1+(-3)*1+(-4)*1+5*1+4*1+1*1+2*1+4*0.5+4*1+5*0.5+(-4)*1=6.5

輕模式發展效率=(-2)*0+(-5)*0+(-3)*0+(-4)*0.5+5*0.5+4*1+1*1+2*0.5+4*1+4*1+5*1+(-4)*0.5=19.5

一個6.5、一個19.5,輕重模式發展效率之爭的結果不言而喻。

或許有人質疑,文中的權重系數設置和其他權重系數設置有出入。但是無論權重怎樣設置,你會驚訝的發現,算出來的模式發展效率差距之大都會令你震驚。

有可能還有人質疑,文中的要素選取是否科學。事實上,通過求證多位業內人士,上述指標已涵蓋兩種模式所涉及的業務全鏈條的所有重要節點。

因此,本文提出的模式發展效率問題,是值得作為模式之爭得參考的。

為什麽差別那麽大?

“其實,重模式並沒有對原有行業格局進行多少實質的改變,只是形式上變了、利益主體變了。重模式打掉了原來的中介要素,自己建代價高昂的倉儲物流,於是,他們自己變成了原有的中介,由於成本巨大,最後只能像原來的中間商們一樣去賺錢。因此,重模式除了帶來工業化時代的規範化、規模化以外,並未真正給行業帶來互聯網時代的附加值。而輕模式是在代價極低的情況下去完善、變革、整合原有行業資源,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二者的關系類似於神州租車和滴滴專車。”上述知名天使投資人表示。

從發展效率來看,在生鮮O2O領域,輕模式領先重模式太多。也有人表示,從目前發展階段來講,重模式已然相對成熟,輕模式還在探索打通鏈條的階段,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上述業內人士稱,普遍來講,重模式比輕模式開始要早一年的時間,但中國有句古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用鈍刀砍柴,即使你已經提前砍了半座山,等人家刀磨好,很快就會追趕上。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餓了麽“有菜”選擇做輕模式平臺,為菜場的商戶和購買食材的餐廳及用戶提供平臺,不做自營采購、分揀及配送。餐廳提前一天在平臺選擇附近賣家,第二天早上開工前食材到店。

而最早以輕模式平臺介入餐廳後端采購O2O的天平派,目前業務也做的風生水起,規模不斷擴大。

利弊兩端——

互聯網時代,靠物賺錢還是靠連接賺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李善友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在互聯網思維下,基於事物本身賺錢的商業模式即將消亡。

誠然如此,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Uber沒有一輛出租車,全球最熱門的媒體Facebook沒有一個內容制作人,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務商Airbnb沒有任何房產,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沒有一件商品庫存……

李善友根據自己多年的商戰經驗提出:基於關系的商業模式是時間的朋友,基於事物的商業模式是時間的敵人。你願意做時間的朋友還是願意做時間的敵人?

中國移動逼著微信收費,就是逼著微信從關系的商業模式回歸到基於事物的商業模式,但是,這個歷史是回不去的。

神州租車想通過線上出租車公司的重資產模式打敗連接現有剩余資源與需求的滴滴專車模式,也被現實給予了重重一擊。

即使是在最傳統的輕資產模式——二手房中介領域,領頭羊鏈家也開始取消出租中介費,做幾乎免費的丁丁租房,通過傳統做品牌,通過品牌做金融。

馬化騰講過,騰訊的終極目標就是鏈接一切。事實上,馬化騰的話還沒有講完。鏈接一切是為了什麽?鏈接一切就可以拿到相對可靠的大數據,誰最先、最快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多樣化的盈利渠道。

而生鮮O2O重模式的弊端在於,無法迅速憑借一家公司的能力改造一整個行業從而獲取大數據,實現盈利渠道的多樣化。

而輕模式的優勢便在於,其生來的使命就是鏈接一切並從中獲取不同餐廳後端采購和不同供應商銷售商的大數據,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業務服務,拓展盈利渠道。

“不僅如此,輕模式的實質上是合作,重模式是單打獨鬥。”天平派創始人及COO朱保舉說,“比如,輕模式是與現有二、三級供貨商合作,發揮各自優勢與重模式競爭。二、三級供貨商在源頭采購、物流和分揀上與重模式競爭,輕模式在二、三級到餐廳配送這一階段與重模式競爭。這樣,輕模式和二、三級供貨商都可以集中全部力量與重模式的一部分力量對打,從而壓縮競爭成本,實現競爭的可持續性和占據競爭的主動性。”

圖一 :

1

圖二:

2

如圖一圖二所示,標紅部分為輕重模式所需要付出的競爭成本部分,標綠部分為輕模式合作供貨商所需要付出競爭成本部分。如果讓合作供貨商自己單獨跟重模式打,作為個體小供貨商,一定會被重模式取代。但如果這些供貨商在輕模式的有效組織下形成集群,並與輕模式高效合作起來,便可以抵禦重模式的替代性進攻,只需要在上遊部分集中兵力與重模式對打即可。同理,輕模式只需要在下遊集中兵力與重模式對打即可。

而重模式需要左右開弓,分散兵力,上下遊同時應對供貨商集群和輕模式的成本血拼,且其靠差價而獲取盈利的模式與輕模式集中平臺及供貨商群的資金資源,拓展各種衍生盈利,實力對比以及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當然,從長遠未來的角度而言,輕重模式之間也會相互融合借鑒,發揮比較優勢。最終勝出的公司絕不是本本主義的模式論者,而是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者。”朱保舉說。

本文作者馬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695

地產大亨侯西峰 要靠美食再闖股市 海港餐廳從南夯到北 貢獻漢來美食四成營收


2015-12-07  TWM

侯西峰從國揚建設的輝煌,到大舉負債請辭國揚董座,他沉潛十七年,重整旗下事業,漢來美食就是從漢來大飯店衍生的事業體;挾著漢來海港、漢來蔬食以及新引進的香港名人坊,年底將再闖資本市場。

今年年底自助餐「南霸天」漢來海港餐廳揮軍北上插旗,不但挑起台北自助餐界的敏感神經,且一億元優惠票券,分十天限量搶購,日日秒殺,北上以來展店的新據點接連創下訂位連滿半年的成績,在在讓人見識到漢來美食來勢洶洶的實力。

漢來海港去年營收達八.五億元,是「漢來美食」主力旗艦事業,貢獻營收高達四成,伴隨海港自助餐的營業爆發力,從高雄飯店霸主漢神大飯店分割出來的漢來美 食,預計年底在興櫃掛牌,屆時,可望與同列觀光股的王品、瓦城比價,炒熱市場,同時這也是集團創辦人侯西峰暌違十七年後,再登資本市場的新作。

十七年前,侯西峰的國揚建設借殼上市以來,股價節節高升,一度飆至八十二元高價,創下八八五億元的市值,同年,卻因過度轉投資,爆發財務危機,國揚名下負債達一九八億元,侯西峰為此黯然辭去國揚董事長一職,也踏上還債的漫漫長路。

還債拚重整 找出餐飲利基此後,正當四十四歲盛年的侯西峰,積極重整旗下事業,進行一連串瘦身,把心力集中在國揚建設、漢來大飯店及漢神百貨。這次即將上興櫃的「漢來 美食」,即是二○○三年從漢來大飯店的餐廳所衍生而來的事業體;而侯西峰家族目前持股超過八成。

漢來美食旗下含括十五項品牌,超越王品集團的十四項品牌、瓦城集團的五項品牌。一四年的營收近二十二億元,四成來自海港貢獻、三成業績來自宴會廳、另外還有一一年急起直追的「漢來蔬食」、一五年新引進的香港「名人坊」等,都是新納入集團旗下的潛力小金雞。

侯西峰以漢來美食重返股市,若想維持亮眼股價,第一根支柱當然就是知名度最響亮的海港,這也是他苦心經營二十年的品牌。

一九九五年,高雄漢來大飯店開張,海港原是飯店內的自助餐廳,海派的裝潢、豐盛的海鮮美食,成功打開市場,等到海港開進小巨蛋,超值澎派的定位,業績更是一路開紅盤,自此奠定漢來海港在自助餐「南霸天」的封號。

一三年,侯西峰任命主掌飯店「宴會廳」業務的戰將林淑婷掌舵,擔任總經理。林淑婷深耕市場二十年,業務能力一把罩,在她領軍下,吃下高雄飯店宴會市場超過五成市占率,成功把「宴會廳」拉拔長大後,近年林淑婷又扶植「漢來蔬食」,一舉成為排隊名店。

蔬食獲肯定 緊抓養生商機漢來蔬食的成立,有段與星雲法師的淵源。○八年,星雲法師在高雄巨蛋舉辦世界佛光大會水陸法會,席開百桌的素食宴由漢來宴會廳負責,一開始, 佛光山的法師們還擔心宴會廳無法應付蔬食料理,沒想到結果圓滿,連星雲法師都對菜色表示滿意,種下日後邀請漢來進駐佛陀紀念館開設蔬食餐廳的因緣。不過, 曾經吃素長達十多年的林淑婷則說「我一直很想做這塊,覺得這是趨勢。」近年來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大為提高,吃得健康養生更成為顯學,林淑婷看好市場,積極串 連資源,把飯店的港點師傅請來設計菜單、廚房教學,同時大量選用有機無毒的食材,成功打造漢來蔬食特色。

她表示,漢來蔬食客群不同於傳統素食,以年輕人為目標客群。翻開菜單,松露鮮蔬鍋貼、香茜菌菇腸粉等新型料理,多是傳統素食餐廳找不到的創意佳餚。目前漢來蔬食在全台有四個據點,平均單店年營業額高達三千萬元,儼然是漢來美食旗下的新一代生力軍。

今年六月,林淑婷再添新軍,拿下香港二星級米其林名廚鄭錦富粵菜「名人坊」全球代理權,名人坊也率先坐落漢來大飯店十二樓,吸引熱愛粵菜的老饕上門,開幕至今,日日滿座,每月貢獻達千萬業績,估計單點每年將為集團增添一.二億元收入。

品牌拚西進 漢來三箭齊發過去兩年,林淑婷不只積極開出新品牌,也持續北討西征,海港、漢來蔬食等品牌不單單跨出大高雄,也西進中國,去年漢來海港便跨海登陸至西安漢 神購物廣場,明年海港、名人坊、漢來蔬食更將三箭齊發進駐中國一線城市上海。林淑婷指出,海港、蔬食預計進駐上海七寶萬科廣場,正是看中該區多條地鐵匯集 區的便捷性。

除了積極拓展事業,漢來美食還有一個特色:把店務交由主廚負責。「我們董事長是西餐主廚;事業靠廚師支撐,便由廚師當家。」林淑婷說。漢來美食旗下三十二間餐廳,由三十二位主廚當店長。

主廚當店長 客訴處理有感其中,中餐、海港體系兩大系統則由兩位年資超過二十五年的主廚擔任品牌長。負責海港餐廳的品牌長劉子銘指出,如果客戶對菜餚的抱怨由外場人員 傳達,待在廚房的廚師未必能體會;若站在第一線,當客人對食物的好惡影響業績,負有業績任務的主廚店長就會更有感。

餐飲的靈魂是主廚們,為了穩住這批美食事業拓展的主力部隊,林淑婷也向侯西峰爭取員工認股,她認為認股能提高員工的認同與打拚的動力,於是,二○一四年, 以每股六十元讓所有正職員工認股,「為什麼我們要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其實就是員工分紅的概念。」一五年,漢來美食又辦理現金增資三千張,現增價 為一五○元,換句話說,兩年前的員工認股,帳上已淨賺一.五倍。

漢來美食目前規畫拚今年年底上興櫃、明年轉上櫃,成為第五家投入資本市場的餐飲集團,屆時股市新添一支小而美的生力軍,而曾在股市大起大落的侯西峰能否霸氣回歸,市場都在看。

精品老店SOGO敦化「拉皮」喚回三倍人潮全台百貨周年慶剛結束,最資深的精品百貨SOGO敦化館繳出一到九月年成長兩成的佳績,比起平均僅成長5.2% 的同業,表現令人驚豔。沒人料到,原本因面積過小、裝潢老式、人潮稀疏而一度考慮關門的SOGO敦化館,居然演出逆轉勝。

20年前,SOGO敦化館是全台第一家精品百貨,盛況時的年營業額曾經衝到30億元,但近五年平均營業額只剩18億元,只有當年的六成,SOGO集團一度想討論關館。

幸而SOGO副總吳素吟力排眾議,她看準敦化館位於忠孝東路、敦化南路、仁愛路交界的地利優勢,認為只要抓對切入點,就有機會恢復昔日榮景。去年,她成功說服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百貨董事長黃晴雯同意,今年初起前後斥資5億元進行改裝。

吳素吟將SOGO敦化館重新定位為「精品生活館」,新增男性SPA品牌,加上原有的女性SPA、生鮮超市,讓老客戶不只來買精品,更能享受生活。為了年輕 化,身為老東區人的吳素吟,引進「開飯」平價餐飲品牌、歐美城市自行車概念店VELO CITY吸引年輕人,現在20到30歲客人明顯增加。

再加上引進有「自助餐南霸天」之稱的漢來海港餐廳,排隊人氣強強滾。

邊改裝邊營運,今年SOGO業績就達到逾兩成的成長率,「經由改裝,SOGO敦南館12天周年慶人流是以往周年慶的3倍。」副理黎冠里表示。還沒全部改裝完畢,成長力就傲視群雄,也讓人好奇明年內外完工後,成長力將如何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66

食器餐廳,激發你對餐桌的想像

2015-11-02  TCW

近年來台灣人對器皿雜貨的狂熱可說到了一個顛峰,不只要好吃,美感也得具足。打造餐桌上的風景,日本人可說是翹楚,他們深信:「器皿就是飯菜衣裝。」餐桌 就像是器皿的伸展台。「Studio m'」這個來自日本的知名食器品牌,在台粉絲眾多。除了造型、尺寸正好符合現代人多樣卻少量的飲食習慣。簡約樸實的手感風格,反而讓盛裝在裡頭的食物看來 更有滋味。今年十一月,海外第一家餐廳也將由「小器生活道具」引進台灣。開幕之前,《alive》飛到了日本中部的愛知縣,深入Studio m'總部,專訪一手打造品牌的社長加藤健司。

總部位於愛知縣瀨戶市,地處靜僻,四周就是農田。門口停了二輛可愛的骨董車,是社長的蒐藏。愛騎重機,毛帽、T恤、牛仔褲率性打扮的加藤健司,一點都不像 印象中的日本社長。他原是當地丸光陶器的第二代,Studio m'是他創立的品牌之一。瀨戶市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陶瓷之都,三十多年前,丸光就像鶯歌的陶瓷批發商,去各地大窯廠收一些略有瑕疵的不良品,再轉手賣出, 很好賺,卻也很單調。

加藤健司說,當時的窯廠主要都外銷歐美,某天他到岐阜縣一間工廠收貨,看到一個漂亮的碗,老闆說:「那是法國人用來喝拿鐵的。」當時日本還沒時興這種咖啡 文化,他看著拿鐵碗,心想,居然有這種飲料,還特別有個碗來搭配它?不禁開始想像法國人的生活。「食器原來能帶起人心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想做這樣的器 皿!」後來,供給他們大宗貨源的窯廠倒閉,「我反而覺得開心,終於能擺脫這樣的工作模式,做我自己想要的東西。」Studio m'應運而生。

有別於歐美器皿,Studio m'的設計針對現代日本人的日常飲食,和洋混合,全公司加上社長本人,共三位設計師負責研發。加藤健司說:「實用、耐看是設計的原則,我不希望器皿本身太有個性,因為料理才是主角。對我來說,器皿要在使用之後才算是完成品。」為了溝通這個概念,開餐廳,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Studio m'在愛知縣有兩間餐廳,一間是即將引進台灣的「Macaroni Cafe & Bakery」,以義大利麵為主。走在街上行人屈指可數,沒想到一推開門卻是人潮滿滿,包括工作人員,清一色都是女性。木作吧台、家具,空間沉穩又舒適, 餐點也符合女性喜愛的特質:分量少但款式豐富。使用當令食材蔬菜,從醬料到麵包都是自家製,甜點有水準。即使點一樣的餐,端上桌的器皿也完全不同,可以看 到料理在不同顏色、形狀器皿上的視覺變化,這種差別,成為餐桌上熱烈的話題。

另一家位於名古屋市的食堂「Pecori」則像個可愛的鄉村小木屋,提供的是日式簡餐,在這裡,看到更多樸實又有現代感的日式食器,也更貼近我們在家的飲 食習慣。長角皿上放著蔬菜凍或烤魚、豬口杯裡盛著醃漬小菜或清湯,手捧著表面粗糙的陶碗,不禁開始揣想回家後可以怎麼設計自己的一頓飯。

「日常生活中,就算只是一個杯墊,你也用心選擇,就是美好生活。」加藤健司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09

良心餐廳食安出包 擬「麥當勞化」再挨批

2016-01-18  TCW

「當良心招牌蒙塵,轉向黑心做法,死忠吃客可能最先跑票。」財經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警告,近半年來墨西哥捲餅連鎖店奇波雷(Chipotle)遭逢食安危機,「麥當勞化」是最不可取的解方。

奇波雷一向標榜供應在地食材、現點現做的「良心食物」,但二○一五年七月起大腸桿菌、諾羅病毒災情連環爆,全美約三百人遭殃,拖累股價下跌;最近一起危機發生在波士頓,逾百名食客上吐下瀉,加速股價急墜,半年多來重跌近四成。

《彭博商業週刊》透露,奇波雷不僅養出一批花錢買美德的忠誠食客,甚至讓產業龍頭麥當勞等跟進試推有機產品。然而,二○一五年一份內部報告已指出,新鮮食材比冷凍原料更適細菌孳生,在店烹飪的風險也高於中央廚房供貨。

捨棄原則被罵背叛粉絲

奇波雷打算據此調整政策:原在門市處理的番茄、洋蔥等食材,將改由中央廚房裝在密封袋裡分送;辣椒、檸檬也會汆燙後上桌。

整體而言,未來它將降低使用在地食材,期達食安標準。

「若奇波雷想藉此挽回流失人氣,」商業內幕直言,「此舉無疑自打嘴巴。」因為,唾棄現代化農場的黑心做法,堪稱奇波雷的神主脾;未來若真改道中央廚房路線,並將小農拒於門外,那就是「麥當勞化」,無異背叛粉絲。

餐飲產業分析師艾法瑞斯

(Andrew Alvarez)觀察,奇波雷當然不是第一家出包的連鎖餐廳,但犯錯並非致命傷,是敗在經驗不足:它處理危機不僅慢半拍,還錯用戲譫態度回應各方質疑,讓負面輿論見縫插針。他說:「企業在擴張時要做得比良心更多。」

二0一四年初,奇波雷股價衝過蘋果,因此成為商業雜誌《快企業》(FaStCompany)筆下「改變美國飲食產業」的革命先鋒;眼前,危機還在延燒,但 財經網誌Motley Fool舉同樣曾被大腸桿菌襲擊的塔可鐘(Taco Bell)為例,事發隔年股價便從跌逾一成反彈超過兩成:「不必對奇波雷過度反應。」

文:柳定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