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雜感39——投資需要什麼樣的知識結構和研究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f967.html

 證券投資中,遇到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要對所考察的投資公司的經營業務有清楚的瞭解、還要對其執行經營的人有明確的判斷;此外,還需要理解市場的股價的意義。顯然,要做到這些,單一領域的專門知識顯然是不可能勝任的——這就是學歷與投資能力並無必然關聯的基本原因(尤其是,很多「經濟學」者或財務會計出身的人,以為股市就應是自己「專業」範圍內的事,結果總是對股市「百思不得其解」);也不可能有任何投資人具備各行各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同時又能對人的品性、能力的把握,以及對股價波動的認識都到很位。如此,股市上投資所要求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豈不是過高而難以達到了嗎?

   是的。投資正是這樣一個行當:看起來誰都可以做,但要想做好,其要求卻是非常的高。投資的技能並非天生或靠所謂的靈感天分,更非單一學科、專業的事(這也許就是學歷教育培養不出「專業投資人」的道理)。其實是一個人綜合的理解能力和行為方式的體現。查利.芒格因此稱投資(挑選股票)是「處世藝術的分支」,並有過這樣的比喻:「對於只有一把斧子的人來說,每個問題都像一個釘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只習慣的單一方法,或思維方法及知識構成很單一的人,他常常會用「一根筋」看問題或解決問題。這樣的人,常常不自覺地好走極端:憑藉自己的那一點「專業知識」掐指一算,要麼這家公司是「掌上明珠」式的公司,要麼那家公司是在「財務造假」;一會以為找到了投資的「訣竅」而豪情滿滿,一會又覺得是被市場捉弄而憤憤不平(指責市場不規範、不成熟);投資行為上要麼自負而大起大落,要麼膽小謹慎微沒有信心。

   對此,芒格給治好這類「拿斧子」的人的特效藥方:如果這個人有一整套各個不同學科的方法,自然地他就會選用許多工具。如果「A」是狹隘的專業教規,「B」是其他許多學科組合成的偉大並特別有用的概念,很明顯專業知識「A」加上綜合知識「B」,比單單一個孤伶伶的「A」強得多。

   世界上各種學科、各類行業間雖然「隔行如隔山」,但也並非都互相隔絕的,而是具有類似的規律。因此,投資雖然要求的知識面很廣,但並不需要對所有行業的專門知識都要成為「行家」,只要能通曉很多不同領域裡的思想方法,就可自如地處理投資上的大部分情況。芒格把這種通過多學科的學習,建立清晰的多種思維模型叫做思維的「格柵」。有了這種格柵,就可以按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經驗、知識將其擺放在格柵模型裡,長期積累成為一個投資人的投資能力。

   在徐星公司多年的投資研究和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證券投資首先是門科學——無論是公司價值的評估,還是市場股價的演變,與自然界的很多事物一樣,並非是不可把握的隨機現象,其研究方法和邏輯與其它領域學科類似;其次才是門藝術——以日常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各種現象的知識經驗為積累,通過合理的邏輯和類比來做的具體投資分析決策。因此,在投資研究中,「基礎研究」是徐星公司區別於同行的最大特色——其成果主要體現在每年都在更新的給客戶、員工的《價值評估》講義中;其次,才是日常的具體證券資訊收集、整理和公司分析(而這是目前同行們證券研究的主要內容)。通過吸收多學科思想而集成的《價值評估》理論研究,與具體的日常證券信息處理相結合的「格柵」,就是徐星公司證券研究、員工培養、客戶服務和培訓的主要內容。這些年來,在各種市場狀況下,徐星公司持續、穩定良好的投資業績和客戶關係都是這一工作的佐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27

投資決策需要理性, 但理性背後更需要信念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2/blog-post_25.html
堅持值博地投資,長遠的回報就是sum of Expectancy/time了,說起來好像挺容易的。可知道市場的機會多的時,每天也有股票上升,不同行業有周期,資金有周期,只要處理好那些周期,低買高賣就是了。然而,為何至今投資決策還是有那麼高的藝術成份,而非單純的數學或邏輯就夠呢?有多時時間, 投資者會在進退失據間迷失, 而被情緒操縱呢?

試想想,一個基金經理做投資決策是的考慮因素:

未買入:
為何現在要買?
買那種股票?
怎樣找?
找了怎樣知道是真的?
為何是這? 怎樣配合市場或估值因素?為何可以賺錢?
買多少?
怎樣買?
怎樣賣?
什麼關鍵因素?

已買入:
止蝕位是否需要調整?
止賺位是否需要調整?
是否應該加?
是否應該減?
何時賣出?什麼價位賣出?
什麼因素出現時,要買入/賣出?

組合上:
大市走勢如何?是否需要整體減持/增持?
宏觀經濟如何?是否需要整體減持/增持?
整體策略如何?
應該持有多少現金?
是否配合mandate?
有否違規?

每天都要想這些問題. 而個股的因素又會跟組合的因素相違. 市場上也會出現無窮的機會, 讓投資者考慮換馬. 沒有確實的信念, 很容易在複雜的市場中迷失.

同時, 偉大的投資者們, 用語都是I think, it sounds like, i feel etc的字眼. 實際上投資需要做的決策異常複雜, 而人類在複雜中往往會迷失, 做成決策錯亂.  因此, 要做好投資, 必需要認識市場, 認識自己, 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方法, 堅持地執行, 抱緊信念.漸漸優化. 

個人經驗:
我曾經是一個可以長線投資的人, 因為我只懂這樣, 而我認為我做的投資都會賺錢的. 我是不會看錯的.(當時我認為是很少機會的) 然而, 後來我失去了這份天真, 我知道投資是會蝕錢的, 有風險了. 因此,  焦慮令我不能再承受很大的虧損. 當失去了單純的信念, 取代的是新方法的追求, 但種種方法, 除了讓我知識上能夠命名情況外, 並沒有讓我投資上有多大的作用, 反而信念混亂, 難以決策, 甚至成為Opinion shopping, 功力大減. 我體驗過value, turnaround, growth,  macro, sector rotation, policy, momentum, swing, focus, diversification, bottom fishing, quant, turtle, corporate fin, insider, dividend, chart pattern, options等. 各有道理, 但無理配合就像"擺你命三千"已而.

然而, 我心底裏知道, 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因為, 我不是人們告訴我可能, 我相信後便去執行的人. 我需要完全了解投資哲學及它怎樣理解日常不同的情況.  因此 我需要探索這個投資世界, 從眾方法中歸納出來, 歸於自己的方法. 重建投資哲學, 才能夠抱緊信念, 持續執行, 解除焦慮. 現在, 我以expentancy 末, money management為本, 價值為目標, 市場導向, swing + quant TA為輔, concentrated的投資方法. 當知道自己的方法時, 在日常決策及資源投放方便, 要可以得到簡化, 而機會降臨時, 便能更決斷地做出決定. 

焦慮是很好的投資的信號. 因為自己沒有方法應付萬變的股市時, 才會焦慮. 只有信念能夠解除焦慮,  而信念就是建基於身心合一的投資哲學及方法. 我比五年前, 更了解市場, 更了解自己, 更了解投資了. 焦慮出現的話, 便是時候檢討了, 不論方法還是組合.

簡化投資哲學及日常化投資過程, 是很重要的. 因為簡化及日常化將令表現更理性, 更輕鬆. 其實做到並不難, 但達到"能簡單做到"的階段並不易. 思考是唯一的道路. 即使別人告訴你方法, 但自己如何身心合一地相信, 甚至加以變化, 則需要一個很長的思考及內化的過程.

探索世界,  修練自我, 擇機而行, 獲取成功, 最後在投資世界中放下 , 便學滿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72

如果有上車需要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html
不少80後今天實在有上車需要, 是談婚論嫁之時, 真正要搬離屋企, 不買樓亦要租樓的話, 今天應該如何決定呢? 討論的前提是至少有穩定工作及首期, 沒有這兩方面條件的, 根本還未有選擇。又或者沒有急切需要者, 亦不用太心急在樓市高位樸入市。

如果手持60萬左右, 看今天的樓價如此, 沒有需要的, 實在不需要急著上車。但如果有實際需要, 應否拿儲蓄作首期, 還是租樓等樓市跌呢? 止凡認為先要弄清楚要樓市大跌的原因, 明白後再想想是否有價值租樓去等樓市跌。

政府不停出招, 每招都是對樓市中業主的結構做了手腳。炒家一早已經離場甚遠, 新上會的業主一定實力十足, 連新投資者想買多一兩間放租的也給趕盡殺絕, 今日的樓市業主已經大多是留下一層自住的。當然當中一定還有長線投資者, 但不少長線投資者見政府不停出招及樓市狂升, 早已賣出非自住樓套現了, 如果不賣的, 一定又是實力十足, 租金夠供樓有餘。

看見這些業主, 政府的每一招其實都沒有傷害他們, 包括沒有影響業主早前跟銀行簽下的按揭合約, 沒有業主的增大槓桿。早前也說過, 要樓市大跌, 必要有一間比一間低的成交, 如果業主們實力十足, 誰又會在這個時候減價求售呢?

每次政府出招, 樓價不跌而只會成交縮, 證明今天業主好市就可能賣樓, 不好市就收回, 根本不會有低樓價成交, 而過往又如何呢? 82年、97年至03年不是跌得很厲害嗎? 到底當時發生什麼事情?

首先, 跌市一定要有炒家, 他們一見後市不妥就第一時間減價放樓, 推低樓價。第二, 銀行利息加不停, 美國經濟好, 香港不好, 但要跟美國利息走, 80年代20多釐, 97年9釐10釐, 03年也5釐6釐, 但今天是相反, 美國經濟死, 香港跟內地一樣好。第三, 失業率高企, 業主供供下突然被裁員, 非賣樓不可, 又怕遲點賣會變負資產而賣不掉。第四, 前景暗淡, 看不好未來樓市。還有持貨現金流不夠, 租金回報比供利息還要低, 持多一天貨就蝕一天。

以上都會令業主紛紛掟貨, 而樓價一低再低時, 業主更會加把勁追跌求售。而今天能否出現呢? 要美國強、中國弱, 香港失業率勁高但又要跟美國高利息, 直頭像希臘跟德國的關係一樣, 10年內亦難有這樣的一天, 因為中國不像日本般聽美國的話。

就算我預期近年政府狂找供應, 目標每年2萬地造房, 大量供應出現也要在2015、2016年, 而實際上每年2萬又不是十分之多, 最多只算是供求平衡一點而已, 令樓價升幅沒以前般大。

李嘉誠先生說過, 不借太盡的, 夠實力的, 買自住樓幾時都是對的。這句話實在大部份時間都對, 只在80年代及97年是錯的, 因為當年租金回報率低而利率極高, 例如供樓要2萬, 萬8蚊利息, 而租樓只需8千之類, 當時租樓才是叻仔。但自回歸以來, 李生的買樓論都適用。

再者, 買樓有「安家」的效果, 除非喜歡作「過客」 的感覺, 否則先安家, 往後個人發展及投資會比較到位, 因為有自置居所後, 一家上下不用再為住屋煩惱, 始終租客一、兩年就被煩一次。

手持首期但租樓等跌市的大有人在, 認識有不少前業主早年已放樓為租, 因為見樓價升了不少, 租樓等樓市跌後再買。這些人, 2010年有, 2011年又有, 2012年也有, 有些朋友一等等了3年, 手上的現金都送給了包租公。

當然, 世事難料, 中日可能開戰, 北韓可能發顛, 某某核電廠可以爆之類, 但這是否應該不顧一切在等待的事件呢? 今天樓市高, 跌多少才夠呢? 跌兩成、三成? 誰會在今天樓價跌掉兩、三成後賣樓給你呢? 這些問題值得細想。中原指數是要有成交才成, 你看今天樓價有上無落, 政府出招後就零成交, 可見業主核心結構實力之強。

話說回頭, 如果你有信心運用手上資金得到很好的投資回報, 而又不需要有「安家」的感覺, 租樓可能更合適, 所以投資理財還是因人而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51

Fred Wilson:尋找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355.html

最近一段時間,我和馬克·萊斯利(Mark Leslie)一起吃過午餐。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和CEO,現任教於斯坦福大學,並作為一些初創企業的董事會成員。他告訴我,他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了一篇名為《銷售學習曲線》的文章。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文章,我認為其中想要傳達的一些思想也是我想說的。

文章的開始是這樣陳述的:

當公司推出新產品時,公司通常會要求銷售隊伍盡快獲得客戶。然而,根據我們幫助創業企業推出新產品這二十五年的經驗來看,我們發現,當企業過快招聘和組織壯大銷售隊伍,經常會對企業產生反作用,非但沒有為企業銷售帶來幫助,反而增加了許多問題。我認為,為了企業銷售隊伍能夠更高效地銷售產品,整個銷售隊伍都需要去學習消費者會怎樣看待新產品和如何使用,整個過程我們稱之為銷售學習曲線。

不僅僅是銷售團隊需要瞭解客戶如何使用該產品,對產品本身可能也是如此,有時它並不一定就是市場所需要的。換句話說,產品的推出並不意味著一定適應市場的需要,贏得市場份額。所有新產品都需要通過時間的檢驗,有的需要半年,有的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適應市場。

根據多年來所觀察到的結果,我發現一般具有強烈銷售主導意識的創始人或者CEO,往往會掩飾產品的缺陷,因為他們致力於追求產品和市場的完美組合,他們會努力說服自己的產品滿足市場的需要,而市場能夠回饋給他們所想要的回報。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有時企業無法從產品中立即獲得收益,因為產品無法適應市場需要,也因為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當他們抱有這樣一種意識或者觀點,這足以隱藏所有問題。

我想到那些沒有名氣的小公司,在強烈希望獲取早期收益的驅使下,有的只好低價出售自己,並且試圖進行融資,他們迅速壯大銷售隊伍試圖快速銷售產品獲得回報,然而這樣往往會流失已有的客戶群,使得公司處在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公司繼續保持很高的燒錢率,最後,公司在嚴重燒錢情況下走向滅亡。在我看了,這樣的公司從來沒有發現真正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

如馬克·萊斯利在《銷售學習曲線》中提到的建議所說,過快擴大銷售隊伍規模對於銷售隊伍建設是非常危險的。只有在你確定你擁有對的產品和對的人的情況下才能支持和促進銷售。許多早期它是危險增加員工人數和燃燒,直到你確定你有正確的產品和正確的人員和流程,在組織支持的產品。一個充滿激情的創始人通常都會受到早期利潤的驅使,做出錯誤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02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kwt.html

   常有朋友來談論擇業、創業、理財、投資等問題,千言萬語,我歸結一句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你熱愛什麼行當,那就去幹,這就是你最需要去的地方。

   你有創辦企業的志向,那就去辦,這就是你最需要去的地方。

   你有錢想理財,那就不妨考慮把錢借給信譽好但資金短缺的老闆,這就是你最需要去的地方。

   你要做投資,那就把錢投到資本將要流向的窪地,比如,目前股市就是塊窪地,這就是你最需要去的地方。

   ……

   簡單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27

經營所需要的元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596.html

必須集中公司能量專注於顧客價值

 

因此,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工作的場所需要從公司的辦公室轉移到顧客的身邊,經理人需要關注的不是企業內部人員如何工作,而是需要關心顧客在做什麼。換句話說,經理人需要把自己的」工作焦點」與」顧客」重疊起來。強調」關注顧客」不是什麼新的觀點,全面質量管理(TQM)及顧客滿意度的概念的核心,便是由此產生,美國的馬爾科姆·鮑德里奇國家質量獎(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更是此概念的延伸[11]。這一切早在《市場領導者法則》[12]一書中就明確地表述出來,該書的寫作前提是」無任一公司能同時應付各種人」,並鼓勵經理人要」選擇顧客、集中焦點、掌握市場」。無論經歷什麼樣的市場環境變化,所有成為市場領先的企業所表現出來的共性是:經理人能夠聚焦於顧客。

市場營銷觀念提醒人們必須注意一個事實:要跟上環境的變化,就必須研究消費者的欲求和價值觀並做出響應,必須針對同行提供的選擇快速做出調整。這個事實還特別提醒人們注意另一個事實:競爭經常來自行業外部。這一切提醒的背後,是在闡述這樣一個概念,那就是:沒有比顧客更重要的。當經理人對顧客投入關注,並能夠取得豐富資料的時候,整個組織便轉變為顧客導向的組織,顧客不再只是業務、營銷以及現場人員的責任,顧客成為全公司所有員工的事業,從生產作業、研究開發到財務人員等都清楚:公司的成功來自於顧客的認同,而他們也必須為此負責。

經理人需要知道,如果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時代,就必須集中企業的能量專注於目標顧客。能量不能夠集中,或者市場範圍過大,都會導致面臨困境,這是經理人必須有的邏輯思維,具有這樣邏輯思維的經理人就可以帶領企業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新的企業為什麼能夠取代強大的老企業,就是因為新的企業能夠專心一致地集中力量尋找突破口,而傳統的領導地位的企業,反而因為擁有太多的信息和機會,經不住誘惑以及資源雄厚的條件,設定了太多的目標,結果失敗。其實,回顧今天在市場中領先的企業,都歸功於它們的專注和一心一意。做到這一點,就要求經理人具有清晰的目標及方向。經理人需要敏銳的市場感覺,並能夠明確表達企業的定位及方位。經理人需要做的就是使得公司的流程、作業系統、分工以及激勵政策等都以顧客導向為基本前提,調動公司的所有資源圍繞著顧客需求展開。

打破企業和顧客之間的邊界

世界知名品牌如蘋果、谷歌、微軟、豐田、IBM、可口可樂、維珍航空,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呢?其共同的特點就是每一個品牌都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你使用什麼樣的語言,無論你習慣於什麼樣的文化習慣,這些品牌都不會讓使用者有任何的障礙,換句話說,這些企業已經和顧客實現無邊界融合。

企業需要打破和顧客之間的界限,與顧客融合在一起。我常常驚訝於新興企業的快速成長,百度、阿里巴巴、攜程、騰訊等,這些企業也和上述企業一樣,因為尋找到顧客生活的需求,並有能力以最快捷的方式滿足顧客的需求,讓企業自身和顧客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就有了生存的空間,並獲得了快速的成長。

在傳統觀念中,顧客是企業提供產品的被動需求目標。顧客和企業之間猶如獵手和獵物的關係,而銷售人員就像是獵人。這樣的關係導致了企業不斷地推出新的產品,銷售人員不斷地尋找顧客,循環成為一個惡性的閉環,讓顧客和企業站在了對立的立場上,企業無法持續生存,顧客也厭倦了產品和企業。

當顧客可以全程參與價值鏈的所有環節的時候,顧客和企業之間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與顧客之間的共同創造,企業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顧客及其趨勢的變化,顧客能夠根據自己的觀點和需求,來指導企業為他們創造價值,從而達成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看看思科公司的案例。思科創新性的網絡化信息技術系統使其能夠做出獨特的實時反應,然而這一系統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思科公司2001年20億美元的庫存積壓。思科公司的供應鏈包括一些按照要求直接為客戶提供產品的契約製造商,同樣這些製造商也依賴於一些大的零件製造商和芯片製造商,而它們則依賴於更大的全球供應商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27

別碰需要營銷的公司 張化橋

http://xueqiu.com/4035610190/24067804
別碰需要營銷的公司   摘自《避開股市的地雷》

我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每次上飛機前,我都要買幾本財經方面的雜誌。我最喜歡的雜誌是《新營銷》、《商界》和《環球企業家》。其中我最喜歡的文章是關於營銷的,特別是關於消費品營銷或者電子商務的故事。

但是,在投資股票時,我儘量不碰那些需要營銷的公司的股票。我喜歡基本上不需要營銷就能賣產品的公司,比如港交所(0388.HK)、燃氣公司、領匯房產基金(0823.HK)、收費公路和中小銀行(雖然它們需要競爭,但是高成長性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投資銀行搶生意很累,原因是每個投行在太多方面都一樣。發新股做IPO、併購諮詢、發可轉換債券等,每家銀行都會做。這種同質的競爭就只有靠關係,靠運氣,聲嘶力竭的叫喊或者一些十分偶然的不重要的因素(比如某個投行的PPT做得比較好,某些投行的人來公司不太勤,或者說對了或說錯了幾句話,分析師可能在名氣上稍微響一點,等等)。對於今天世界上的10大投行來講,好在它們的家數隻有10家(感謝幾十年的整合),很難看到一個IPO有某家投行能做而另外的投行

做不了,或做得比較差一些。甲投行的研究團隊今年排得靠前明年則靠後;甲投行在可轉換債券方面做得比較多,而IPO做得比較少。在配新股方面,乙投行在全球做得比較多,而在亞洲做得比較少,或者這兩年倒霉,做了幾單不太成功的生意。

每個投行在送給公司客戶的宣傳小冊子或PPT上面,都有獨立的權威機構所做的「本投行在某某方面的排名第幾」。有不少公司的高管十分混淆。為什麼10個投行都有如此互相牴觸的聲稱?究竟誰第一、第二,誰第九、第十?事實上,每個投行講的也許都是實話,但是「你講的是最近兩年第一,我講的是過去五年我總分第一,你講的是在美國IPO主承銷總量第一,我講的可能是在亞洲的股債發行量第一」。如此等等。

最高境界是避開競爭

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當然是很風光,但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儘量避開直接競爭。

從花旗銀行、瑞銀到美林和貝爾斯登,幾乎都把銀行的老本全部虧空了。為什麼?我想主要是正面交鋒和直接競爭的結果。問題的起源從發放按揭的商業銀行開始,商業銀行錢太多,無處可貸,所以連根本無力還款的人也獲得了大量住房貸款,而且投行還把這種垃圾貸款幾千億美元、幾萬億美元買過來,打造成一個組合,再以此為抵押,發行多種花裡胡哨的債券,還煞有其事地分級、評級、做保險。想想看,這些是不是激烈競爭的結果?

這跟買股票有什麼兩樣?因為別人都看好這個項目,所以你也就看好;因為別人都追捧某隻股票,所以你也就高看一線。

在生意場上,你可以因為贏得一個項目而全軍覆沒,也可以因為輸掉一個項目而躲過一顆子彈。所以,還是避開競爭最好。

美國人喜歡競爭,所以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改變遊戲規則。我覺得最高境界是改變遊戲。

中國目前在很多領域的競爭之激烈,可能已經超過世界任何地方。兩年前,福建省的體育鞋公司匹克(1968.HK)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到美國和俄羅斯尋求發展。雖然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反對公司這樣做,但是我卻很贊成。我覺得,避開國內的激烈競爭,匹克很可能開創一片全新的天地。這個利益會是長期的。別碰需要營銷的公司

我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每次上飛機前,我都要買幾本財經方面的雜誌。我最喜歡的雜誌是《新營銷》、《商界》和《環球企業家》。其中我最喜歡的文章是關於營銷的,特別是關於消費品營銷或者電子商務的故事。

但是,在投資股票時,我儘量不碰那些需要營銷的公司的股票。我喜歡基本上不需要營銷就能賣產品的公司,比如港交所(0388.HK)、燃氣公司、領匯房產基金(0823.HK)、收費公路和中小銀行(雖然它們需要競爭,但是高成長性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投資銀行搶生意很累,原因是每個投行在太多方面都一樣。發新股做IPO、併購諮詢、發可轉換債券等,每家銀行都會做。這種同質的競爭就只有靠關係,靠運氣,聲嘶力竭的叫喊或者一些十分偶然的不重要的因素(比如某個投行的PPT做得比較好,某些投行的人來公司不太勤,或者說對了或說錯了幾句話,分析師可能在名氣上稍微響一點,等等)。對於今天世界上的10大投行來講,好在它們的家數隻有10家(感謝幾十年的整合),很難看到一個IPO有某家投行能做而另外的投行

做不了,或做得比較差一些。甲投行的研究團隊今年排得靠前明年則靠後;甲投行在可轉換債券方面做得比較多,而IPO做得比較少。在配新股方面,乙投行在全球做得比較多,而在亞洲做得比較少,或者這兩年倒霉,做了幾單不太成功的生意。

每個投行在送給公司客戶的宣傳小冊子或PPT上面,都有獨立的權威機構所做的「本投行在某某方面的排名第幾」。有不少公司的高管十分混淆。為什麼10個投行都有如此互相牴觸的聲稱?究竟誰第一、第二,誰第九、第十?事實上,每個投行講的也許都是實話,但是「你講的是最近兩年第一,我講的是過去五年我總分第一,你講的是在美國IPO主承銷總量第一,我講的可能是在亞洲的股債發行量第一」。如此等等。

最高境界是避開競爭

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當然是很風光,但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儘量避開直接競爭。

從花旗銀行、瑞銀到美林和貝爾斯登,幾乎都把銀行的老本全部虧空了。為什麼?我想主要是正面交鋒和直接競爭的結果。問題的起源從發放按揭的商業銀行開始,商業銀行錢太多,無處可貸,所以連根本無力還款的人也獲得了大量住房貸款,而且投行還把這種垃圾貸款幾千億美元、幾萬億美元買過來,打造成一個組合,再以此為抵押,發行多種花裡胡哨的債券,還煞有其事地分級、評級、做保險。想想看,這些是不是激烈競爭的結果?

這跟買股票有什麼兩樣?因為別人都看好這個項目,所以你也就看好;因為別人都追捧某隻股票,所以你也就高看一線。

在生意場上,你可以因為贏得一個項目而全軍覆沒,也可以因為輸掉一個項目而躲過一顆子彈。所以,還是避開競爭最好。

美國人喜歡競爭,所以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改變遊戲規則。我覺得最高境界是改變遊戲。

中國目前在很多領域的競爭之激烈,可能已經超過世界任何地方。兩年前,福建省的體育鞋公司匹克(1968.HK)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到美國和俄羅斯尋求發展。雖然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反對公司這樣做,但是我卻很贊成。我覺得,避開國內的激烈競爭,匹克很可能開創一片全新的天地。這個利益會是長期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80

吃飯,需要新常識!

2013-06-17  TCW
 
 

 

食品添加物,就像「食物化妝品」,讓食物返老還童,以醜變美。

「添加物如同化妝品一樣,適度的擦它,會變得比較漂亮,擦過頭就是傷害。」這是台灣最資深的第一線食品衛生稽查員、少數參與三聚氰胺案,並在稽查現場數度遭受生命威脅的食品專家對「添加物」的註解。

吃進太多「化過妝」的食品,會有什麼後果?過敏、暴躁、免疫系統變差,都是副作用,嚴重者還會導致頭痛、嘔吐、生育力降低、記憶力衰退,甚至形成癌症。

「近年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的孩子們,日益增加,我無法斷言這和添加物一點關係也沒有;孩子們變得易怒、暴躁的現象,我也無法否認其中與添加物的關聯性。」有日本「食品添加物之神」之稱的安部司,在其著作《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一書中坦承以告。全世界常用的一千五百種食物添加物,約有一成出自他之手。

癌症,吃出來的添加物避不掉,一塊蛋糕就有四十種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加工食品或即食食品,估計每天會吃進大約四百到五百種的添加物。」安部司說。例如,上頭布滿奶油糖花的蛋糕,就有抗氧化劑等四十種添加物;油炸無骨雞排,達三十種添加物,就連牛肉麵,也可能加了十種!

口中吃進的食品,若不能完全代謝,添加物就會在身體裡面堆積,久了,就累積成「一座山」,各式病痛找上你,癌症也在其中。「癌」,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食品吃得像山一樣多而得病。」

二十世紀初,常用的食品添加物約五十種,現今則攀升到一千五百種,平均每年增加一百五十種,這還不包括不應放入食品中的「工業用添加物」,若把它們算進來,少說有萬種以上。

食物經過魔法師「添加物」的魔棒一掃,立即變得美味。「調味,要用『化學調味劑』;保存,用的是『己二烯酸』;防止褪色,要用『抗氧化劑』;酸味,則用『酸味劑』」。安部司在著作中寫明。

「再難吃的食物,只要經過『鹽』、『化學調味劑』、『蛋白質水解物』,這三者組成的『黃金三重奏』調整過,就可做出美味可口食物。」原本要廢棄的「垃圾肉」,也因加入大量添加物,搖身變成「美味食品」。非常接近添加物的「蛋白水解物」味道非常濃厚,成了大多數人舌頭對「美食」認定的印象。

三餐,吃進這些早餐嗑了亞硫酸鹽,喝茶誤食順丁烯二酸

猜猜看,一位外食的上班族,一天會吃進哪些添加物?

早上,吃了用「人造肉」做成的漢堡、喝進加了「蘋果酸、黏稠劑、防腐劑、乳化劑、pH值調整劑」的還原果汁。中午午餐,吃了泡過「亞硫酸鹽」溶液的鮮脆生菜沙拉,以及灑過「二氧化氯」的切片水果、加了「防腐劑」的飯糰。

晚上,吃了由「化製澱粉」做的米粉、用「豬骨粉」以及「高鮮味精」泡出來的湯頭的米粉湯,還吃了一碗摻有「化製澱粉」的蚵仔麵線,還追加了一盤用「色素」染成的豆乾、用「黏稠劑」做成的豆腐、用「鉛」浸泡出來的皮蛋。消夜,來塊由添加物大集合的奶油糖花蛋糕、喝了用「化製澱粉」與「順丁烯二酸」做成的粉圓奶茶,為忙碌的一天畫下句點。

商人為了製造美味,在實驗室中雇用了一群天才化學家,進行各種添加物的研發,然而,這些化學添加物卻編織了天羅地網,將人們緊緊綑在裡頭。不只外食族深陷其中,即便費心料理三餐的婆婆媽媽、主婦主夫,也很難逃離。

走進超市、傳統市場,看來新鮮的雞鴨魚肉,肉質看似有彈性,買回來後,也不用急著放進冷凍櫃、冷藏室,甚至,放在外面幾天也不會壞。原來,他們都被添加了「鄰苯二甲酸」,目的是用來防腐。

這麼多添加物,怎麼辦?

「只吃自己生產的食材」,固然是拒絕添加物最好的方法,卻是不可能的事。主婦主夫們時間有限,上班族的人際關係、事業登梯,許多都從「吃」的互動中,衍生出來。

只求美味不顧健康,或是只顧健康不管工作,都不是一般人想走、能走的路。此時,辨識它、降低它,與它共存,是唯一可行的第三條路。

好壞,這樣分辨食物太美太好、不合邏輯就有問題

走這條路,首先你得回歸「常識」來判斷。食品專家以多年第一線經驗傳授,食物不合邏輯,往往就有「化妝品?」:

違反常識案例一:菜市場、超市賣的雞、魚、蝦永遠新鮮?

很簡單,裡面放了保鮮劑亞硫酸氫鈉、碳酸鈉、雙氧水或次氯酸鈉,雞肉、魚肉看來鮮活,用手一按肉質還會彈起;蝦子,頭上兩根鬚也會不停晃動,好像告訴你牠很新鮮。其實不然,蝦子在運送過程中身體早就被同伴壓到癱瘓,靠著保鮮劑,頭上鬚角才能晃動,成了十足的「殭屍蝦」。

違反常識案例二:中國人搶購奶粉,嬰兒奶粉不斷漲價,成人奶粉價格卻能文風不動?

國內嬰兒奶粉受政府高度保護,業者不得更改其中成分、配方,澳洲、紐西蘭乳源漲價,反映成本自然要調高售價。但成人奶粉限制沒這麼嚴,為降低成本,業者將奶粉品名更改,即可在奶粉中大施魔法,各式各樣添加物進入奶粉罐,罐中奶粉被改由低價的糊精(澱粉不完全水解物)取代。原來只能包裝成一罐奶粉的分量,加了添加物後可以變成近兩罐。所以,你還以為成人奶粉俗擱大碗嗎?

違反常識案例三:想喝鮮奶又怕胖,買脫脂高鈣的就行?

鮮奶中的脂肪會驅動成分中的鈣質,一旦脂肪抽離乾淨,天然的鈣少了驅動介質,表現不出來;有些業者只好添加較便宜的碳酸鈣,反而不利健康。因此擇「低脂」牛奶比「脫脂」還營養。

違反常識案例四:蜂蜜蛋糕冰好幾天,還是軟軟的很好吃?

天然蜂蜜放進冰箱中,因為低溫而變硬,使用天然蜂蜜做成的糕餅,放進冰箱一樣也會變硬。糕餅冰過後還保持鬆軟,代表糕餅中的蜂蜜,並非天然蜂蜜,是由化製酸化水解糖的蜂蜜做成的。

違反常識案例五:湯頭香濃,一定用大骨熬煮的?

豬肉粉沒豬肉、牛肉粉沒牛肉、蛤蜊粉沒蛤蜊……,這些粉末,都是由添加物調製成的沒有什麼油,卻成為我們去餐廳喝湯、吃火鍋、吃拉麵的湯頭原料;就連知名餐廳,使用化學製雞粉、大骨粉做湯頭,也比比皆是。

違反常識案例六:麵糰Q彈有嚼勁,師傅用力揉出來的?

麵糰要Q彈,天然做法是選老麵、均勻揉麵與添加維生素C;速成做法是,在麵粉中添加架橋劑、磷酸鹽類、過氧化物、鹼化合物,做出來的食物既彈牙又有Q感。此外,把工業用的雙氧水添加在麵腸中,既可以防腐,還能漂白、更Q、賣相佳。只是,麵腸經雙氧水處理後,原有的味道與香氣都不見了,如果須進一步加工,只好借重色素與香料,「以假亂真」拼湊出最接近食物的樣貌。

因此,要從添加物的天羅地網中脫身,常識很重要,凡是不符常識的食品,裡頭定有蹊蹺,我們首先要懂得辨別。

過去,人們對美食的定義是Q彈、入味、鮮脆。現在,要改變觀念,降低食物化妝程度,須破除以下三迷思:

迷思一:健康不一定健康,壞蔬菜吃多更慘

專家要我們多吃蔬菜,豆芽菜也是蔬菜,可以大量吃?錯!坊間生產的豆芽菜,會在栽植的容器中添加生長劑、螢光劑與二十四小時燈照。一般豆芽菜生長需要至少五、六天,添加生長劑的豆芽菜,兩、三天就熟成,而且斷裂處還不會變黑,永遠長得白白胖胖的。吃了過多的豆芽菜,等於把生長劑、螢光劑也吃進肚,對健康不利。

鹽巴中含有太多的鈉,易造成腎臟負擔,所以要改吃健康低鈉鹽?對年長者或特殊需求的人來說,低鈉鹽中鉀的含量較高,適合食用;但對一般的青壯族,低鈉鹽,就是把鹽中的鈉含量降低,反而添加了鉀與不知名的添加物;更糟糕的是,可能還添加了摻有黑色微粒的工業鹽巴,簡直把一堆化學品直接吃進肚。倒不如選擇最便宜的「高級精鹽」,裡面加碘,可補充人體所需。

迷思二:營養不一定營養,高檔奶粉奶量低

「營養奶粉」的營養成分較高,所以要多喝?錯!營養奶粉中添加了二、三十種添加物,使得奶粉中牛奶的含量降低,是否真正能達到「營養」目的?還是花了冤枉錢,用高價買進一堆便宜的糊精?

時間來不及卻又想要吃得營養,來份總匯三明治?小心!一份總匯三明治使用了約八十到一百種的添加物。

首先是麵包,為了達到蓬鬆、易於吸收水分的效果,商人使用的酵母食物或乳化劑等,其中就有十到二十種的添加物。而使用在火腿中的添加物,有增量劑、結著劑、著色劑等二十到三十種。鮪魚沙拉則可能含有,調味劑、乳化劑、pH調整劑等十到二十種,但將每種食材加起來,添加物的種類可是多達八十至一百種。

迷思三:無菌不一定好,蟑螂也是觀察指標

「廚房很乾淨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使用,二是裡面有蟑螂、螞蟻都不敢吃的東西,」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前副研究員張凱甯說。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家中的廚房清理得再乾淨,偶爾還是會看到蟑螂橫行的畫面,因為家中烹煮的料理,大多以食材的原貌為主。

常見民眾拍下某知名牛肉麵店廚房裡有蒼蠅飛舞、蟑螂爬行,認為環境不衛生,向主管機關檢舉。環境衛生才能做出安心入口的食物,只是廚房做出來的美食,若連蟑螂、螞蟻都不願「賞光」,代表這家店食材中,有可能放進不好的添加物。許多業者為了符合政府要求,食物中不得殘存「大腸桿菌」,而在食物中大量使用防腐劑、磷酸鹽,把細菌殺光光,果然符合標準。但「零污染」的背後,消費者卻吃進更多的添加物,對身體造成更大的負擔。

口渴,是種警訊兩組檢測幫手,減少吃進「妖怪食物」

那麼,有沒有簡單的原則,能降低添加物攝取呢?其實,老天爺早已幫我們準備檢測工具,只是過去我們不常使用。

一、「眼耳鼻口」,就是你的把關部隊。

只要外觀不合乎常識,食材出乎尋常的脆度、過於香濃的味道,與食物吃進肚後不斷的喝水,就要提高警覺。譬如傳統市場、超市中賣的黑木耳又大又漂亮,在家裡浸泡的乾木耳,泡了七、八個小時還是小小的;外面賣的黑木耳浸泡過程中,可能添加膨脹劑,體積才會「長大」許多,睜眼細看就會明白其怪異。

「口渴,代表身體的水正被吃進去的分子大量吸收,一旦身體濃度改變,會加重腎臟、胰臟的負擔,」張凱甯認為,「吃了不口渴,就是美食」。

二、「空氣與陽光」,是另一組檢測員。

沒有防腐劑的食物,在室溫下放置久了就會發霉、發臭;一旦擺久還不壞,就是加了防腐劑或其它添加物,才能拖長腐壞時間,成了千年不壞的「妖怪食品」。所以要確定吃進肚裡的食品有沒有過量的食品添加物,最好方式就是放在室溫一段時間,陽光、空氣會自動幫你檢驗,抓出壞分子。

食品有添加物已經是「回不去」的事實,但若留心多一點,仍可少吃三分之二添加物,把每日添加物降低到一百五十種以下,不必回歸陶淵明般的生活,也能常保健康。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抗氧,但會破壞維生素抗氧化劑:可以阻止或延緩食品氧化變質,但會使食品中的油脂變質、破壞維生素等。吃多了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不壞,但會讓你中毒己二烯酸(Sorbic acid):又稱為山梨酸,可抑制酵母菌及黴菌生長(不包括細菌),有良好防腐效果。食用過量可能會造成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美味,但會致癌蛋白水解物:將水中大豆分解,加以中和,製成複雜的胺基酸分解,會破壞味覺,是食物美味的根源,常吃的火腿肉、拉麵中就有摻。但使用鹽酸製作「蛋白水解物」,會產生副產物「氯化物」,被懷疑具致癌性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無菌,但會傷害呼吸道二氧化氯(CLO2):是種帶有辛辣氣味的黃綠色氣體,為強力殺菌劑、高效能氧化劑和漂白劑,攝取過多會導致呼吸道不適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變白,卻會害你腹瀉雙氧水:又稱過氧化氫(H2O2),可做食品殺菌劑,具漂白、防腐效果。過氧化氫食用多了會引起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48

(轉)工行董事長說「餘額寶」(馬云:啊?還需要資本金啊?) 凌云_v

http://xueqiu.com/3098924638/24203837
昨天聽了一個講座,主講人是工行董事長姜建清,主題是關於利率市場化的,講座內容很充實,以至於不得不犧牲深度,最後,大家都意猶未盡。在提問環節,有人提了這麼一個問題:姜董事長怎麼看馬云最近搞的「餘額寶」?

  姜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馬云和他跟美國前財長某某某一起吃飯,馬云對那個老美說,他要搞一個銀行,拯救中國的小微企業。然後,那個老美就嘿嘿一笑(那個老美搞過銀行),就問姜怎麼看。姜問,打算出多少錢搞這個事情。馬云說,他打算出5個億,但是,央行希望他們出10個億。然後,老薑對他說,工行搞的小微企業的貸款大概有一萬億,按10%的比率粗略估算,就要消耗1000億的資本金。馬云當時就懵了,驚訝地說,啊?還需要資本金啊?

  並不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是銀行,銀行的特殊性就在於可以吸收存款,但這意味著一系列的監管,尤其是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馬云要搞「餘額寶」,那麼,客戶在裡面的餘額算不算存款?如果算存款的話,那就意味著,他要受到央行、銀監會的監管,需要按照央行、銀監會的章程辦事兒:把資本金補上,接受指導利率,他也就無法給出那麼高的「活期存款利率」。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它不是存款,它是淘寶上賣的貨幣基金,是某家基金很聰明地利用淘寶的渠道賣基金罷了。

  哎呀,又是政府在裡面橫插一槓子!!!OK,你覺得政府的條條框框都是王八蛋,馬云的初衷是好的,政府不應該管這些美好的創新者。我們假設政府不管他了。那麼,我悄悄地問你一句,如果馬云把支付寶的錢都借給了小微企業,那麼,你還敢把錢都放在支付寶裡麼,你不需要他有些擔保麼?這可是給陌生人借錢啊。如果他不拿著這些錢給小微企業,你又希望他做什麼?干跟其他銀行一樣的事情?那無非是多了一家馬字頭的銀行罷了。

  attheverylast,我要說,馬云要拯救小微企業,初衷很好,你沒那麼多錢,只能拿別人的錢,所以,你得吸收存款。嗯,很高興,你也是銀行了,所以,請把資本金交出來,請接收央行和銀監會的監管。

  銀行挺不好幹的——表面上是存款和貸款的緊缺,但實際上不是。它最缺的,一個是資本金,另一個是信息。沒資本金你有錢也貸不出去,沒信息你有客戶也不敢貸。

  其實,馬云好好幹還是挺有前途的,他掌握的客戶信息可以幫助他從小微企業中甄別出優質的潛在客戶。他缺少資本金,而且網點,ATM等基礎設施也很費錢,沒關係,與其重複建設,不如跟現存的大銀行合作,這樣會更有效率。

  所以,我覺得,馬云做貸款擔保還是蠻有前途的——不是馬云打倒了銀行,而是,馬云讓一些肯動腦筋的銀行活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12

一個優秀創業團隊需要的6種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729.html

1、「慫恿者」:

慫恿者,是那種會推動你,讓你思考的人。他會一直地讓你有動力早起做事,嘗試並將事情變為可能。你會希望這個人充滿活力並保持熱情。這是靈感之聲。

2、支持者:

他是一個大粉絲,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並且還是一個為你和你的工作進行狂熱傳播的人。讓他得到獎勵,持續讓他們參與。這是動力之聲。

3、懷疑者:

他是魔鬼的代言人,常常會指出一些尖銳的問題,還能提前發現問題。你會需要他的這種態度。因為他們常常能看到你角度以外的事,並希望你的成功會與安全同行。這是理智之聲。

4、嚴厲者:

他是讓你把事情做好的愛找茬的「大聲公」,也是衝動的管家,他會確保團隊目標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目標。這是前進之聲。

5、連結者:

他會幫助你找到新的途徑和新的盟友。這個人打破路障並為你找到魔法實現的方法。你需要他幫你接近你所不能接近的人和地方。這是合作之聲。

6、標竿:

他是你可信賴的顧問,你的北極星,也是你想要趕超的那個人。他是你的指導單位,是作為時刻提醒你,你也可以做神奇事情的存在。你需要讓他感到驕傲。這是權威之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