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地展開德資爭奪戰 中國“德企之鄉”太倉有後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235.html

德企通快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掃描二維碼進行後續工序

中德合作不斷升溫,讓地方政府將招商引資的目光投向德國企業。德企以精密機械加工、汽車配件制造為主體產業,技術含量普遍較高,單位能耗少,效益高,成為地方政府的“新寵”。中國龐大的市場,也讓不少德企有投資意願。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吸引德資企業,加大對德合作,比如沈陽、天津、佛山、暨南、成都、蕪湖等,一些地方政府直接來太倉開招商會,有不少外國人參加,這讓我們有些緊張,壓力挺大”,江蘇省太倉市政府副市長朱萬里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太倉作為一個縣級市,早在1993年就開始吸引德企,目前230多家德企落戶太倉,年產值近300億元,被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授予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享有中國“德企之鄉”的美譽。

但近些年各地開始大力招商德資企業。去年底,國務院批複《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方案》,由中德兩國共建的沈陽中德裝備園迎來新的發展階段,今年1月已經有35個高端項目入駐中德裝備園。目前已有132家德資企業落戶沈陽。2014年德國總理默克爾率領企業家訪華首站放在成都,這讓當時有160多家德企聚集的成都變得更有吸引力,成都也更重視引進德資。

不過,朱萬里告訴本報記者,二十多年里落戶太倉的德資企業不斷增加,90%的德資增資擴產,德資青睞太倉的原因除了緊鄰上海的地域優勢外,也與太倉市政府的優勢服務緊密相連。

他稱,在德企落戶的太倉經濟開發區定位高端,借鑒了新加坡工業園區的整體規劃,對德服務也是經過專業培訓,德企認可開發區的環境和服務。

另外,他介紹,此前太倉市政府對德企采用24小時保姆式服務,不過隨著德企增加,政府做到對德企“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德企通快公司員工以iPad支架為例介紹工業4.0技術

太倉市政府的細致服務也得到當地德國企業好評。

上海德國中心首席執行官夏建安(Christian Sommer)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太倉市政府對德企很友好,他們調研了80多家在太倉的德企,談及他們以後在太倉與政府的合作時,他們反映很正面,積極肯定太倉市政府,這也促使德國方面決定選擇在太倉設立一個德國中心。

德國中心是專門為德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而建立的研究招商中心,向入駐中心的客戶提供辦公用房、市場咨詢、律師服務等全方位服務,被譽為“德國之家”。目前中國有3個德國中心,分別在北京、上海和太倉。太倉德國中心將於今年6月份開業,主要為德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太倉也在深化中德合作。今年3月底,太倉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全市對德合作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主要目標:努力把太倉打造成為亞太地區德資企業集聚地、中德創新合作試驗區、對德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中德經貿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國企業走進德國的橋頭堡,爭取獲批國家級“中德(太倉)合作創新園”。

朱萬里向本報記者介紹,技能性人才是德企落戶的一大關鍵。目前太倉有六家采用德國雙元制的學校,基本滿足了當地德企對藍領技能性人才的要求,但工程師還稀缺,而且太倉對高技能人才吸引力不夠,這讓德企用外地員工成本較高。

他表示,目前太倉已經促成東南大學和德國一所大學進行本科以上的雙元制教育計劃,培養德企急需的工程人員。未來這些學生第一年在東南大學學習,第二、三年則來太倉學習,3個月學習理論課,3個月去德企參加培訓,相互交替。最後一年則去德國的大學學習。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在德企上班,上學期間德企將會給其發工資。

朱萬里預計,中德兩所大學合作的雙元制學習班最快今年招生,最遲明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89

在華德企為何能經營逆勢增長?靠得就是這兩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633.html

在中國國內經濟放緩、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下滑時,在華德國企業卻逆勢增長,這得益於其擁有的兩大核心要素。不少德企繼續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對華投資還在加碼。

德企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江蘇省太倉市聚集230多家德國企業,有著“在華德企之鄉”美譽,也成為觀察在華德企重要窗口。

根據太倉市政府提供的數據,自2010年來,在太倉的德企中有90%都在持續增資。其中,去年首個進入太倉的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集團剛投資擴建1萬平米新廠,該集團董事會主席漢斯—傑克姆·斯坦姆表示,沒有什麽比新廠擴建更能代表公司對中國市場環境的信心和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

經常與德企打交道的上海德國中心首席執行官夏建安(Christian Sommer)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很高興看到中國經濟沒有之前兩位數的高增長,因為中國政府已經發現過去高增長帶來的很多問題。雖然經濟有所放緩,但按照中國目前的基礎條件,哪怕經濟增速放緩到6%其實也不用擔心。

德國中心是專門為德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而建立的研究招商中心,向入駐中心的客戶提供辦公用房、市場咨詢、律師服務等全方位服務,被譽為“德國之家”。目前中國有3個德國中心,分別在北京、上海和太倉。

“過去德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希望看到中國發展經濟時能避免德國出現的那些問題。經濟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會讓企業生產率和效率難以保持同步增長。而經濟放緩,會使得勞動人口提高自身技能素質,從而使得經濟保持良性循環”,夏建安稱。

漢斯—傑克姆·斯坦姆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到7%,但這一增速相比歐美等其他國家還是很高的。而且中國的市場廣大,如果中西部地區發展起來,能夠帶動中國經濟增速維持在6%~7%,所以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很有信心。

2016年春季,德國工商大會駐外代表處“經濟展望報告” ——中國區特別調查結果稱,德國在華企業並沒有因為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投資環境的改變而撤離中國。相反地,在華德企認為自身業務發展趨勢要好於中國整體的經濟形勢。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本土繼續攀升的銷售市場是自身在華發展的最大機遇。

太倉德國中心董事總經理馬悌思(Matthias Muller)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中國全球第一大市場,而德國是出口大國,不少德國公司很有興趣來中國投資。

馬悌思告訴本報記者,今年6月份太倉德國中心將正式運營,幫助德國中小企業在華發展。

擁有核心技術的“隱形冠軍”

受需求不足和工業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去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前一年下降3.2%。而太倉不少德國企業卻逆勢增長。

主營機床的德企通快(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永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過去十年公司在中國的銷售總額年平均增長26%,雖然近些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銷售額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這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

提供信息服務的德企迅捷公司技術經理林昀告訴本報記者,近些年公司業務發展飛快,從最初的3家客戶發展到目前的60多家,每年公司營業額翻番。

德企逆勢增長的一大原因,在於擁有核心技術。

據太倉市政府官員介紹,德企以精密機械加工、汽車配件制造為主體產業,技術含量普遍較高,部分德企在智能制造技術方面有相當高的水平。

而且,德資企業大都是家族式的中小企業,它們不貪大、也不盲目擴大規模或者跨界經營,而是守住一個細小領域做精、做深、做透,成為了行業內的隱形冠軍。

比如,通快公司的母公司德國通快集團具有90多年的機床生產史,作為德國機床行業代表進入德國工業4.0委員會,成為20個委員之一,其生產的激光加工中心是世界最好的機床產品之一。克恩—里伯斯集團專業生產的汽車安全帶卷簧,產品占據全世界70%的市場份額。克朗斯公司是一家專業的灌裝設備生產企業,世界上每4瓶飲料中就有一瓶是由克朗斯設備吹瓶、灌裝、包裝的。托克斯公司生產的沖壓設備,在同類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中占90%以上。而類似的“隱形冠軍”在太倉並不少見。

顧永麟告訴本報記者,正是擁有核心技術,通快集團在2008年金融危機銷售額出現明顯下滑後,第二財年快速反彈,此後保持強勁增長,而不少同行業公司銷售額仍低迷,至今未超過金融危機前一年的水平。

工業4.0助力

德國企業采用工業4.0技術,也是帶動德企快速發展的一大原因。

作為德國工業4.0委員會成員企業,通快公司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展示了通快公司花費5年研發的工業4.0成果:從客戶咨詢到生成訂單,再到生產、發貨等企業運作全過程,不需要一張紙質的生產單,全程采用計算機程序控制。機器基本上可以全年實現無人自動化連續生產。

通快工作人員點開iPad的“TruTops Fab”的生產管理軟件,輸入相關產品參數,下好訂單——一個iPad金屬支撐架。然後工作人員在iPad上點開這個訂單,整個產品工序依次顯示出來,每一道工序生產都有實時視頻,而且生產過程中的機床上也安裝有上述生產管理軟件,生產調度人員可以調用程序,通過二維碼來讓機床按照指令生產。完成後自動轉入下一個程序。生產管理者可以坐在辦公室里,通過一個ipad或者智能手機來對訂單進行實時管理、監控生產過程。

顧永麟告訴本報記者,工業生產大批量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定制化、個性化時代,而傳統的生產方式不適應這一時代,工業4.0技術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通過數字聯網減少了很多生產中間環節,能夠讓生產者實時了解機床運行情況,並對采集的生產信息進行分析,減少了產品準備時間,從而使得生產定制化產品有利可圖。

他表示,正是工業4.0技術讓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而且也契合當前中國轉型升級的需要,能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激光機床能實現高精度加工,滿足客戶需要,因此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97

不滿中企“買買買” 德國副總理訪華要為德企“討說法”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10月31日開啟其訪問中國的五日之旅。

行前,加布里爾不僅接受了德國媒體的采訪,又在德國媒體親自撰文,還派出經濟部副部長接受英國媒體采訪,以強烈的媒體攻勢宣告:德國向中方呼籲平等的夥伴關系;德國要力促歐盟設立投資審查,來自中國的投資尤其要重點考慮;加布里爾甚至還拿出“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說事。

“如果中國想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就應當表現得與之相符。”加布里爾在接受一家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

上周,加布里爾領導的經濟部決定重新審查中國企業擬收購德照明燈企業郎德萬斯(Ledvance)一案。此前,德國政府還撤回了中國企業對德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並購許可。有報道稱,這是因為美國情報機構向德方提出了安全警告,擔心中國將愛思強公司的芯片用於核項目,從而導致德方態度轉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28日例行發布會上表示,“評估兩國企業間本著商業化原則的正常投資行為,如果任由第三方勢力出於各種利益考量去幹擾,恐怕有悖於中德經貿投資合作的初衷,也不利於兩國企業和民眾的利益。”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

加布里爾:投資不是單行道

早在中國企業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時,加布里爾就強烈地表達了他的不滿,貿易保護主義的味道頗為濃厚。因此,不難理解加布里爾緣何在10月末開啟五天訪華之旅前選擇密集發聲,表達其對於中資在德國大舉收購的不滿。

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報告,中國在2015年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個,創歷史紀錄。

2016年,中國企業持續對德國投資的熱潮。據安永咨詢公司發布的信息,僅在今年上半年,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的投資額躍升至108億美元(約合97億歐元),接近過去10年總投資額的兩倍。其中,中國投資者共收購或參股37家德國企業。

然而加布里爾認為,這種投資不是雙向的:沒有人能反對中國企業在德投資。加布里爾還希望在其訪華行程中同中方進行討論。

加布里爾表示,歐盟企業在對待中國投資者的投資要求時具有歧視性,“但是中國卻在這邊開展了‘買買買’之旅,拿著一個感興趣企業的長單子,並對於有戰略重要性的關鍵技術有清晰的目的。”

德國經濟部副部長馬赫尼克(Michael Machnig)在接受英媒采訪時則表示,德國懼怕中資對德企的收入背後是中方希望得到德國的技術。“我們需要有授權來調查那些交易,是不是因為產業政策或希望得到技術轉移所導致的。”馬赫尼克表示,“如果必須,在一些非常例外的情況下,也許我們不會允許這種交易。”

2016年5月,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提出以每股6歐元的價格收購愛思強。德國經濟部卻於上周表示,撤銷此前批準中國企業收購愛思強的決定,給出的原因是“出於安全考慮”。隨後德國《商報》進一步爆出這項決定的隱情:21日,在美國駐柏林大使館中,美國情報機構人員向德國政府代表出示了愛思強產品也可以用作軍事用途的證據,美方擔心這有可能令中方將其產品技術用作軍事用途。

推動歐盟層面投資審查

加布里爾行前在德國《世界報》撰文,表示要敦促歐盟對中國采取更嚴格的投資審查制度。他甚至表示,如果中國不改變行為,就沒有希望得到市場經濟地位。

馬赫尼克則表示,德國政府歡迎外資投資,但是擔憂這些交易背後有過多國家引導的影響,並指向德國科技,而非將德國當作投資地。

“我們總說我們需要一個歐洲方式來解決公平問題和公平的競爭環境問題,”馬赫尼克表示,“有跡象表明,歐洲很多國家都希望對此進行討論。我們需要找到更好的規則。”

此前,德國經濟部推出了題為“歐盟層面投資檢查關鍵點建議”的文件,並計劃推出以下措施:第一,如果歐盟外國家外資收購者收購股份達到了董事會投票權的25%以上,政府有權阻止這一收購行為;第二,如果投資身後有外國政府身影,那麽歐盟有義務做出幹預。

上述第二點又分為四種情況:第一,投資受到產業政策引導;第二,政府補貼投資者;第三,收購企業為外國國有企業;第四,投資者來源國中,德國企業進入該國的準入十分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19

奧巴馬將阻止中資收購德企愛思強?中國外交部:不應受政治幹擾

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宏芯投資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公司愛思強是正常的商業並購案。既然是正常的商業並購,就應按照商業原則和市場規律加以實施和把握。“我們不希望外界對這起正常的商業活動賦予過多的政治解讀,更不應對其進行政治上的幹擾。”

此前,據彭博社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奧巴馬將阻止中國福建宏芯投資基金(FGC)收購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知情人士表示,奧巴馬可能會在周五接受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的建議,禁止愛思強出售給宏芯。

而據路透社報道,愛思強尚未接到來自白宮的任何裁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08

美阻止中資收購德企,外交部:反對將正常商業並購政治化

關於美國總統奧巴馬阻止中企收購德半導體企業愛思強一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5日表示,中方反對任何將正常的商業並購政治化甚至從政治上進行幹預的做法,希望美方停止對中國企業捕風捉影。

據報道,美國財政部2日發表聲明說,奧巴馬已簽署行政命令,禁止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收購愛思強及其美國分支機構,稱這一交易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當日的記者會上,陸慷在回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政府一貫鼓勵中國企業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在遵守當地法律的基礎上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中國企業收購德國半導體公司愛思強純系市場行為。中方反對任何將正常的商業並購政治化甚至從政治上進行幹預的做法。

“希望美方停止對中國企業捕風捉影,為中國企業投資提供公平環境和便利條件,這符合各方共同利益。”陸慷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52

“德企之鄉”的民企有了新機會:太倉支持德企購買本地民企產品

推動本地民企與德企的融合發展,在融合發展中實現民企的高質量發展,成為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發展的重中之重。

4月13日,中德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大會在太倉舉行。根據計劃,大會永久會址將花落太倉。太倉市委常委、太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紅星對包括第一財經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太倉發展經歷了階段性特點,第一階段更註重招商引資,把德國企業引進來,但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要推動本地民企與德企的融合發展,在融合發展中實現民企的高質量發展。

從1993年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戶蘇州太倉開始,25年來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太倉逐步成為中國德企集聚度最高的地區。目前,太倉市德資企業已達300家,項目總投資達45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500億元。

瞄準智能制造

在2017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中,太倉位列第七。

如今太倉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全球制造格局的重大調整以及生產模式的革命性變革,近年來,憑借對德合作優勢,瞄準智能制造,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已成為太倉制造業發展和變革的主攻方向。

《中國制造2025蘇州實施綱要》提出,蘇州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技術進步。要推動“蘇州制造”向更高層次發展跨越,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大批制造業隱形冠軍藏身於太倉,數據顯示,2017年太倉以智能改造為重點的技改投資完成164億元,入選《太倉市2017年智能制造計劃項目庫》的企業項目共計124個,計劃總投資59.26億元。

去年9月底,工信部公布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範項目名單,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名列其中。在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率達75%,規模企業智能制造普及率超50%,工業機器人密度達116臺/萬人,入圍省市縣各級智能車間示範項目130余個。

一批德企率先開始了智能化改造升級。

今年3月16日,舍弗勒全球首個P2混動模塊在太倉投產。這種高度集成的P2模塊,即插即用,為汽車廠商提供最快速的解決方案。實現它的,正是該企業建立的工業4.0智能化生產線。

通快集團在太倉建立了工業4.0工廠,智能、敏捷的自動化工業操作管理平臺,使生產過程更加柔性、智能、可靠,不僅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也可向有需求的中小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方案。

德企通快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掃描二維碼進行後續工序

推動民企發展

德企在加大本土化創新和智能化改造升級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在與德企的互動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太倉全市400多家本土企業與德資企業在產業分工、研發創新等方面展開廣泛深入的對接合作。這些企業著力突破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五大關鍵技術,努力實現設計數字化、設備自控化、管理網絡化和商務電子化。

然而,相比德企的體量,目前太倉本地民企發展總體上實力還不強。

去年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工業產值總量1000億元,德企與以民企為主的其它企業的產值各占50%。但從數量上講,這里德企不到300家,但民企數量達到三四千家。

王紅星也指出太倉本地民企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根本的問題是基礎創新能力不足。首先企業家要轉變觀念意識,要增強對研發的投入,要持續不斷地招引人才,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持一種發展的定律,久久為功,德國優秀的中小企業都是百年老店,這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強化。”

在德企的研發投入上,王紅星以通快為例談道,“去年通快拿出10%做研發投入,它的研發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應用型研究,即德國制造到了中國本土化的研發;第二塊是考慮五年至十年後的基礎性研發;第三塊是應對顛覆性技術做的研發。”太倉本地民企在研發上還需要不斷強化。

在幫助本地民企提升發展上,王紅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本地政府就組織太倉的民營企業組團參加“德國太倉日”,讓他們真切感受和學習借鑒德國制造。同時,政府還有意識地搭建中德企業溝通合作的平臺,總的來講,已從原來比較粗放、低端的合作發展到現在比較深度和融合的合作。

目前,當地一些民企走出了一條從外向配套到科技項目合作再到自主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比如,科耐邁克聯合德國研發團隊,填補了國內低溫泵用機械密封部件核心技術空白;東南佳與德企開展技術合作,其生產的碳滑板用在了中國高鐵上;凱通集團以德國分公司為平臺,整合尖端技術和高端制造裝備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等。

“政府在做好規劃的前提下,也出臺一些政策支持民企與德企合作,也支持德企購買本地民企的一些產品。“王紅星對記者說。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為本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和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人才支撐方面,太倉也已有布局。

今年4月9日,江蘇省政府與西北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和太倉校區。此前的3月26日,太倉市政府與西交利物浦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太倉將與這些高校聯手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機械工程、產業+網絡、大數據等領域全面深化合作,通過集聚各類創新要素、人才資源,為未來的發展增添新動能。

此外,太倉還將依托中科院計算所、技物所等科研單位在太倉分支機構的優勢,集聚、培養一批智能裝備、電氣自動化、工業控制、軟件和集成電路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46

德企之鄉盯緊科創與新興產業 太倉要搶占長三角合作先機

在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德企、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如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入了全面融合的時代。太倉也為自己量身定制了新的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靠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推動的階段,中國需要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的地方。作為蘇州里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太倉還是要把文章做在科創和新興產業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月4日,由太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上海經濟學會共同發起、陳憲主持研究的《太倉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戰略研究》(下稱《戰略研究》)發布。《戰略研究》提出,太倉應以建設現代化創新創業城市為長遠目標,盡快建成臨滬科創產業高地。

在發布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沈覓表示,太倉將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各園區、鄉鎮的融合對接,更加主動地在產業轉型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借力借勢實現更大發展。

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

太倉與上海地域相連,與嘉定區、寶山區接壤,主城區距上海虹橋機場僅30分鐘車程。近年來,太倉把融入上海作為推動太倉發展的重大戰略。

比如,太倉始終堅持把打造對滬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融入上海的首要工作。目前,太倉已有G15沈海高速、204國道、346國道、華瀏線、飛滬路等5條道路與上海道路實現互連互通;開通太倉至上海地鐵11號線、7號線和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跨省城際快速公交線路等。

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太倉堅持緊盯滬上產業發展方向,搶抓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建設及“四新”經濟發展等歷史機遇,積極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效應,每年在上海舉辦招商投資說明會,已成為上海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協作配套區。承接了上海複星、滬工智能等一大批產業項目轉移,服務完善了上海的產業鏈配套。

“要在這輪長三角區域合作中搶占先機,太倉的重點突破口在於集聚科創資源和發展新興產業,不可能再去走其他路。”陳憲對記者表示。

以深圳與周邊城市來對比上海與太倉,陳憲為記者分析道,目前中國在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方面,成長最快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深圳,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其實包含了“科創”這個概念。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就是深圳、廣州等九個城市加港澳,香港以金融見長、廣州以商貿見長、深圳以“科創+信息產業”見長,其中深圳周邊城市是完全依托深圳的。“未來太倉應該也會在環杭州灣大灣區里,太倉利用與上海的地緣優勢,就是要去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

《戰略研究》提出,太倉要爭取形成“一城一區一中心”現代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即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沿江現代物貿產業區、太倉雙創集聚中心;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產業優勢,建設先進產業承接板塊、新材料產業板塊、生物醫藥產業板塊、特色農業創新示範板塊等四大功能板塊。

其中,在建設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上,陳憲指出,太倉要發揮七大對德合作平臺作用,加大對德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德資工業產業鏈集群,以高新區為核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

同時,《戰略研究》提出,太倉還要強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城際公交等)。

陳憲在發布會上談道,如果解決上海周邊1小時都市圈範圍內的城市網絡狀軌道交通問題,將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轉移承接產生很大的影響。“太倉的區位條件在交通設施的推動下將進一步提升優勢。”

發展瓶頸和制約

同時,陳憲也對記者談到,太倉在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上還存在瓶頸和制約,比如科創產業優勢並不突出,面臨昆山、吳江、嘉善等地的同質化競爭;在自身內部經濟中,太倉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產業鏈,優勢和特色產業集聚程度不高。

《戰略研究》指出,目前太倉企業大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多為生產中間產品,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自由度和話語權,更加缺乏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一大批從事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企業和產品知名度不高,盈利空間不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

《戰略研究》還指出,目前太倉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現在太倉規模以上企業1020家,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基本沒有,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一兩百萬,最多幾千萬。

在對接上海這個問題上,上海創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怡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太倉應該跳出這個框框,自己尋找一個產業鏈比較長並且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打產業,這樣就可以依托上海的人才優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建議太倉往綠色產業發展,比如大健康方向考慮。”

“關於如何對接上海,很多鄰近上海的城市包括昆山、嘉善等都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現在一些企業會離開上海,但有幾種情況:一是上海商務成本比較高;二是一些企業會把附加值比較高的部門放在上海,比如研發和銷售中心,生產基地則會搬到周邊地區去。這樣,實際上,周邊城市基本上還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所以我建議太倉要跳出這個框框。”陸怡皓對記者補充道。

今年年初,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利物浦大學兩所高校的落戶,也為太倉今後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陸怡皓對記者談道,希望這些高等院校設置的專業能夠和太倉今後所確定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關,這樣可以真正形成人才、研發、產業的正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