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元最近兩周來一改非美貨幣中“硬漢”形象,對幾乎所有幣種都出現了大級別下跌。政策方面,澳大利亞的宏觀審慎措施對澳元加息前景造成打擊,大宗商品價格近期的暴跌拖累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從套利空間上來看澳元的優勢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匯價與之形成明顯背離或限制澳元兌歐元日元等低息貨幣後市的下跌空間。
首先,澳元的下跌跟近期大宗商品價格集體下跌是有直接聯系的。澳大利亞是個資源大國,經濟依賴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所以一旦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澳大利亞的資本流入將會減少,澳元勢必承壓。
由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澳元匯率走勢與鐵礦石(黃線),銅價(紫線),鋁價(綠線)之間的走勢是緊密相關的(對數坐標):
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下跌近40%,銅價下跌近9%,鋁價此前雖然上漲,但也在9月出現了大幅回調,所以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明顯的情況下,澳元很難獨善其身。
此外,澳洲股市最近的急挫顯示資本可能出現外逃,這也給澳元施加了下行壓力,兩者出現下跌的時點非常接近:
值得註意的是,大宗商品市場今年都處於熊市,為何澳元到最近兩周才下跌呢?這里必須要考慮到此前套利交易對於澳元的支撐。
套利交易則依靠兩種貨幣間的利率差異大小驅動,盡管澳大利亞政府和澳聯儲都在暗示不會過早收緊貨幣政策,欲使低利率維持更長時間,但從實際的利率來說,澳大利亞依然處於高位,尤其是和實施負利率的歐元區對比,兩個地區的利差水平在最近兩周加速升高。
掉期交易是外匯套利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我們使用澳元和歐元的1年期及2年期掉期利率之差作為基準,可以看到在大部分情況下,澳元/歐元的走勢與利差的走勢是相一致的,可見利差是推動匯價的重要因素:
近5年歐元/澳元匯價(白線)、1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黃線)、2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綠線)
由下圖可以看見,盡管最近兩周盡管澳大利亞和歐元區利差水平在加速擴大,創下近1年半以來新高,但澳元兌歐元反而出現了加速下跌的情況。
近4個月歐元/澳元匯價(白線)、1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黃線)、2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綠線)
回顧過去5年的歷史走勢,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下圖底部綠色山形線顯示了歐元/澳元走勢與歐元、澳元2年期掉期利率之差的相關性,上一次相關性降至負值還是在2013年5~6月之間,當時投資者對美聯儲即將taper的預期升溫至頂峰,市場波動性大增,導致套利頭寸解除,所以盡管當時利差空間有所擴大但歐元/澳元依舊強勢攀升:
澳元/日元是傳統的套利交易盛行的貨幣,我們加入市場波動性指標(VIX,紫色線)後看出,去年5、6月份同樣出現了匯價與利差走勢相關性下降的情況,而且再仔細觀察的話,幾乎每次VIX飆升時,匯價與利差的相關度都會有所下降,顯示市場中的套利交易有所收斂:
回到當前的狀況中,自美聯儲8月會議以來,市場對美聯儲將提前加息的預期不斷升溫,市場波動性躥升,澳元匯率在大宗商品暴跌及澳聯儲鴿派貨幣政策言論的壓制下與利差出現了明顯背離走勢。但從中長期來看,澳大利亞資產擁有AAA債務信用評級和G8國家中最高的收益率,將繼續吸引來自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的資金,尤其是在歐元區及日本央行都在考慮進一步擴大貨幣刺激的情況下。
高盛資產管理亞太固定收益業務主管Philip Moffitt上周曾表示:“我們在湧向澳大利亞資產的資金中看到了強勁、穩定的需求,個人投資者、退休金基金和央行都在增加它們的投資頭寸。”
Moffitt補充道:“如果澳元/美元跌至0.85,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而非更少投資資金流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事實上,真正的O2O沒那麽複雜,除了巨頭外,創業者還有很多機會。本文從國外媒體中精選出了8個小而美的案例,讓我們來看看放下身段的O2O到底能煥發怎樣的魅力。
1、Douche Parking——讓亂停車的混蛋無處遁形
俄羅斯各大城市的亂停車現象非常嚴重,堵門口、擋別人車、占人行道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而總部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在線報紙The Village推出了一款名為“Douche Parking”(呃,意為“SB停車”)的LBS免費應用,旨在曝光亂停車行為並利用數字媒體的輿論壓力勸誡人們規範停車。
Douche Parking的用戶看到亂停的汽車後,可以拍下照片並輸入汽車型號、顏色、車牌號等信息,然後該應用就會通過IP地址鎖定該汽車所在地點附近的電腦用戶(往往包括亂停車者的眾多親朋好友、同事同學、街坊鄰居哦!),讓他們在The Village及其合作網站上看到非常顯眼的廣告條,上述“XXXX(車牌號)在此討您厭了,就像它在XXXX(街道名稱)路上一樣”——更絕的是,要想去掉這些廣告條,就得把亂停車輛的信息分享到Facebook上。
2、Hiscox——利用Wi-Fi熱點賣保險
英國上市保險公司Hiscox利用Wi-Fi熱點針對小企業潛在客戶投放廣告——人們在Hiscox戶外廣告附近登錄英國電信BT Openzone Wi-Fi無線網絡時,會看到相應的數字廣告並且可以直接撥打電話咨詢保險業務;Hiscox的廣告也會出現在Wi-Fi登錄頁面上。
Hiscox的潛在客戶主要是小企業,所以其廣告會利用Wi-Fi用戶資料信息和機場、車展、旅店、商務中心等地點信息針對這些潛在客戶投放廣告。因此,這些廣告的點擊率比傳統在線展示廣告的點擊率高了5倍。
3、麥當勞——高效推廣24小時營業餐廳
2012年初,英國三分之一的麥當勞餐廳開始實行24小時營業,而麥當勞需要推廣這些餐廳——經過觀察與分析,麥當勞發現大多數會在深夜來就餐的顧客都是遊客和上夜班的人而不是那些流連夜店的“派對動物”,於是麥當勞在遊客和夜班族經常出沒的取款機和加油站打出廣告,鼓勵他們下載新的“Restaurant Finder”(找餐廳)應用,並且在人們常在夜里訪問的網站上投放宣傳該應用的移動廣告。該應用能把用戶帶到離他們最近的麥當勞24小時營業餐廳,還能利用“地理圍欄”技術向來到餐廳周圍的用戶發送消息。
這一推廣活動贏得了多個業內獎項,並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staurant Finder”應用在推廣期間被訪問5.3萬次,而麥當勞投入的每1英鎊都帶來了2英鎊的銷售額。
4、Meat Pack——從耐克和阿迪達斯店里搶生意
南美洲危地馬拉的時尚運動鞋墊Meat Pack在旗下名為“Hijack”(意為“打劫”)的顧客積分移動應用中添加了一個插件,當用戶走進耐克、阿迪達斯等競爭對手的店里時,GPS功能就會向他們顯示倒計時優惠信息——一開始的優惠幅度高達99%,然後每過1秒鐘就減少1%,直到用戶走進Meat Pack的店里才停止倒計時。
一周之內,有超過600名顧客從競爭對手的店里跑了過來,其中有個人拿到了89%的超值折扣。
5、豐田汽車——讓孩子在後座一起“開車”
豐田汽車推出了一款叫做“Backseat Driver”(意為“後座司機”)的LBS移動應用,它能給坐在後座的孩子們帶來很多樂趣,同時方便開車的家長們專心開車。該應用為用戶提供了一輛造型很萌的虛擬汽車,而它的行駛路線與GPS識別出的真實行車路線相同。通過Foursquare的API,用戶可以沿途收集各種地標的積分,並用積分換取虛擬汽車的個性化裝飾物。
該應用2012年4月上線後,在半年里被下載了超過10萬次。
6、塔吉特——進店送積分,可兌換禮品卡
2012年5月,美國塔吉特(Target)百貨公司與移動優惠券應用Shopkick進行合作,推出“進店送積分”活動。顧客走進商店即可獲得60分的積分,在某些促銷日還能獲得更多積分,而掃描某些特定商品也能獲得額外積分。這些積分可以用來兌換塔吉特禮品卡、Facebook點數、iTunes下載以及其他多種獎勵。
7、樂都特——GPS結合AR吸引顧客尋寶
2012年6月,為了宣傳2012秋冬新款成衣和一些設計師的作品,法國服裝零售商樂都特(La Redoute)在法國的10個城鎮開設了虛擬商店,顧客只有使用樂都特推出的“Street Shopping”(意為“逛街購物”)增強現實應用才能訪問這些虛擬商店。此外,該應用還在56個城鎮開展了虛擬尋寶活動,用戶根據GPS的指示找到虛擬寶物,即可有機會贏得樂都特、耐克等品牌提供的獎品。
8、弗雷澤百貨——與運營商合作為用戶提供Wi-Fi和購物指南
2012聖誕購物季期間,英國弗雷澤百貨(House of Fraser)與移動運營商O2進行合作,在11家商店內免費向顧客提供O2的Wi-Fi無線網絡。O2的實時定位服務能根據顧客所在位置提供一系列促銷活動信息,其中包括配有生動圖片和視頻展示的富媒體消息;而弗雷澤百貨自家的移動應用會進一步向顧客提供更多特價優惠和店內活動信息。
從餐飲到賣場,從LBS到電商,上面的八個小例子都獨具魅力,與其塑造在O2O市場高大偉岸,不如讓小而美的創意使O2O深入每個人生活的細節。而以上的八個例子沒有一個附帶大互聯網企業背景的,也證明O2O行業的細分特質不是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都可以以偏概全的。不可謂造平臺容易,做親和產品難那。
目前,O2O還處於too young too simple的狀態,創業機會良多。套用喬老爺的一句話:致繁源於致簡。或許更適合當下的O2O市場吧。
李克強總理的歐洲行來到了俄羅斯這一站,中俄總理將進行第十九次定期會晤。根據華爾街見聞此前的報道,李克強此行將簽署50多項協議,涉及天然氣、高鐵等項目。不過與此同時,中資銀行對俄企業的放貸卻日趨向緊。普京對抗歐美制裁所依賴的“中國大牌”還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成為焦點。
俄方代表透露,本周一中俄就將簽訂“東線”天然氣供應相關文件。它們是俄方能源巨頭Gazprom與中石油今年5月簽訂的天然氣供應合同的必要文件。該合同規定供應期30年,涉及金額高達4000億美元。
然而這一曾被普京視為大勝利的協議似乎進展並不順利。一筆250億美元的預付款(Gazprom認為是協議的一部分)尚未支付到位,Gazprom副總裁Alexander Medvedev日前表示,這筆款項的問題仍“懸而未決”。
和中俄高層頻頻會晤示好相比,金融行業的實際進展卻並不理想。多名俄羅斯企業高層表示,中國銀行業給予的幫助十分有限,對於中美關系的擔憂使得中國投資者在俄的發展趨於停滯。
盡管四大行之一的農行也最終在俄羅斯設立了子銀行,但是四大行在俄的業務十分有限。如果按照銀行的資金量相比,四大行的子銀行在俄的規模都未能進入前100。中國銀行一名高層就明確表示,“雖然中行願意開展業務,但是潛在的風險也是必須考慮的。如果因為在俄業務而影響到歐美地區的利益,那麽公司就要做更多的斟酌。”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9月,工行對俄企業的貸款僅為33.5億盧布,中行的放貸額為21.5億盧布,建行更是只有13億盧布。這和俄羅斯企業總量達到1340億美元(2015年底前)的外債相比,顯然是杯水車薪。
分析認為,中國銀行業可能會考慮俄羅斯零售貸款這一業務,不過和企業貸款一樣,中國各家銀行所承擔的政治風險同樣存在。因此對於中俄高層以及金融活動而言,歐美的制裁如何演變可能十分關鍵。如果普京執意利用中國來對抗歐美的話,最終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反之,處理好和歐美國家的關系,並試圖解除制裁或能更好的吸引中國資金的更多幫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20 08:55 編輯 中國還能在通縮門口抵抗多久?——從9月CPI展開的跨時解釋和推理 作者: MFI團隊 江勛 李想 熊婷婷 現在,我們面臨一個問題,就是通縮是不是“狼來了”? 我們幾個月前曾論述說,中國理論上是要追求通縮的,但這有條件假設,即2014年內外部通脹都會起來。但在現實中,當通縮陰影在全球主流經濟體系統性蔓延(現在甚至也令美國開始擔憂起來),中國的持續緊縮政策就變得危險起來。7月以來,全球金融市場不斷醞釀了類似於歐債危機時期的恐慌,這對人民幣資產價格也形成了挑戰。 9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9月CPI和PPI;16日公布了9月的宏觀金融數據;9月17日,外媒報道稱央行將通過SLF向股份制銀行註資2000億元,但亦有說法稱是PSL,對此央行未予以確認。我們將這三件宏觀事件合並起來處理。 CPI進入1時代的邏輯性 9月份的各項數據恐怕都令人擔憂。價格水平上,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1.6%;PPI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1.8%。由於這份數據明顯的低於大家的預期,雖然我們的同行們已經做了充分的結構性分析,我們認為仍然還有一些重要的整體性邏輯需要引起市場重視。 CPI出現比較罕見的全面冷化狀態,從分項看,無論是核心CPI(扣除能源及食品)還是非核心CPI,表現均告萎靡。環比來看,吃喝拉撒玩中,只有供給上有約束的豬肉和成本剛性的服務產業價格有明顯上漲,其他如運輸和車用燃料受制於油價下跌、通信受制於創新性破壞均出現較大跌幅,而居住價格漲幅非常小, ![]() 值得註意的是其中租房價格只漲了0.3%,同比只有2.6%。如果我們觀察居住價格(包括租房及水電燃氣和裝修等居住費用)及租房價格的同比漲幅,進一步的展示了房地產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已經見頂無疑。租房價格漲幅已持續而顯著地低於居住費用之漲幅。9月份居住費用的環比漲幅遠大於租房價格漲幅。 ![]() 要註意的是,食品價格與非食品價格的拉動同步下跌已經持續兩個月,農村CPI漲幅低於城市CPI漲幅已經持續3個季度,且暫未看到回暖之勢。曾經屢試不爽前期亦頗為高層擔憂的豬周期,看起來中途夭折了,而且還帶來了不良影響。 如果我們把環比的CPI數據拉通來看,則可以看到更為顯著地變化:2012年以來,CPI環比的波動朝著接近於0-0.5這一地帶收斂。而此前,我們大體可以清晰的看到兩個旗形的波動周期。 ![]() 這樣看上去,事情就比較嚴重了,是否我們已確鑿的進入一個緊縮周期了? 我們來分析下。從邏輯上講,CPI受到兩個短期變量的左右,一個是貨幣發行量,另一個是PPI。 從貨幣主義的立場看,所有通脹都是貨幣現象,從長期來看,貨幣供給增速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實證研究發現系數接近於1;但短期來講,貨幣供給對物價的沖擊式顯然,因為貨幣供應量有不同的定義,在不同的口徑之間,產生了短期波動長期回歸這樣辯證統一的關系。對中國這樣高儲蓄的國家,實際上對CPI的短周期影響最大的是M1,而不是M2,因為中國CPI的核心構成是消費品,而M1的核心部分也是居民和企業備應日常支出的存款,M2口徑則對資本品價格更有效。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下圖: ![]() 實際上,M1—CPI—庫存,三個周期高度融合,只是M1向CPI傳導一般需要大約6-9個月的時間。理解了這個邏輯,我們就不至於對目前過低的數據大驚小怪。 M1在2012年年初見底,從2012年年中開啟的新的CPI—庫存周期。但是顯然,這一輪周期出現了此前從未出現的雙底結構,2014年1月份,MI又創下了1.2%的新低,那麽CPI理論上也會出現雙底結構。按照6-9個月的傳導期,8月份CPI漲幅1.9%,9月CPI漲幅1.6%,正好落在這一區間,10月份大概率也會低於2%。然後,物價會經歷一輪反彈,持續到明年7月份左右,然後重歸跌途。 但是9月的M1數據也很糟糕,僅增長4.6%,邏輯上,明年的物價水平依然不盡如人意。當然,這還需要觀察貨幣當局的救市力度。這里有兩種可能,一是如果當局仍然以定向寬松工具(如SLF)為主,那麽有70%概率中國經濟在經歷短期反彈之後,在明年三季度開始陷入通縮;如果當局連續兩次以上動用高能貨幣工具(降息或降低存款準備金),輔以更大力度的房地產和基建救市政策,那麽最好的結果就是滯漲。 這又並不僅僅取決於貨幣當局的施政意願,很大程度要取決於國際貨幣市場環境,如果美聯儲內部鴿派重新取得主導權,明確的延緩加息節奏,那麽中美尚有重新達成寬松性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我們觀察到近期美聯儲的鴿派講話是異常的,中美兩國貨幣當局可能在嘗試重建一些互信。我們還觀察到IMF政策的戰略性轉向,在本屆秋季年會中,IMF正在修正本輪危機以來過度凱恩斯化的錯誤,轉向訴求各國的結構改革,這可能也會要求美國軟化其貨幣政策立場,以為全球改革之陣痛留下空間。當然,從根本上,這還要取決美國經濟後續擴張的動能。 PPI與CPI關系之變異 我們應進一步思考,也是被研究者們忽視的問題是,為何本輪CPI-庫存周期會出現雙底?為什麽本輪周期無論是物價還是實際經濟增長都如此疲軟?這樣的結構導致預期中作為經濟複蘇、商品牛市及債券熊市的2014年表現出迥異的形象。這是什麽導致的? 我們的答案是,受到更高級別的大周期的下行趨勢的壓制。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來研究影響CPI的另一要素,PPI。 由於PPI長期處於0以下,大家似已習慣。但9月同比下滑1.8%也的確令人不安。采掘、原材料等上遊行業PPI低迷的態勢沒有改觀,兩者同比跌幅達6.7%和2.7%,反映上遊行業的工業生產購進價格指數跌幅更大。 一般來說,CPI與PPI之間有一個傳導機制,而且一般是PPI向CPI傳導,傳導關系及時間差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結構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使用CPI-PPI這一剪刀差去前瞻性的判斷經濟走勢,剪刀差見底通常意味著企業盈利見底。我們從下圖可以發現,過去十年,這一工具總體都是有效的,但是2010年之後就迥然不同了。 ![]() CPI-PPI這一剪刀差與GDP的前瞻關系不複存在。2012年年中以來的這一輪周期中,剪刀差持續維系在4個百分點左右高位遲遲不能回歸,且波動率非常之低,同樣GDP增速在7%-8%這一區間低位徘徊。這說明,雖然高位剪刀差賦予的利潤空間,對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來說,刺激作用已經嚴重式微。這正是進入經濟從利潤表擴張轉向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顯著特征。 這樣,PPI向CPI的傳導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正反饋模式切換到了負反饋模式。工業品價格上漲向下遊傳導時候,消費品價格在經過非常短暫的反彈後迅速施加向下的作用。 ![]() 對此,如果我們理解為總需求不足。那顯然就需要進一步的凱恩斯式投資,但目前的困境可能正是2008-2010年過度刺激的後果,這顯然已是一個宏觀悖論。實際上,就我們的理解,凱恩斯主義本質上並非是一個總量需求工具,而是一個結構調整工具,但是政客們對此產生了普遍的功利性的誤解,濫用的結果無疑是加劇結構失衡。 PPI之所以不能再正常的向CPI傳導價格波動,原因是PPI與CPI的錯配,即產出結構與需求結構已嚴重不匹配,這一矛盾的實質是資本品嚴重過剩與消費品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兩面統一於一個根源,即財富分配的嚴重畸形,資本利得過高,而其他生產要素(人、環境)利得過低。——這是近期政治向左轉,重提階級鬥爭的原因。 從經濟周期來看,2008年年底展開的新的朱格拉周期(生產設備周期),在透支性刺激之下,在2010年就已經創出了歷史高點,剩下的6年左右時間都處在漫長的調整期。對應於實體,我們看到的是,已經無法通過擴大內需來消化過剩產能,工業企業繼續擴大生產設備投資的動能消失。——這是2013年下半年來外交路線轉向“以空間換時間”的原因。 ![]() 從更高級別周期考慮,自1998年開啟的庫茲涅茲周期(房地產周期),也與2013年見頂。 這樣,在兩個高級別周期的下行趨勢的高壓之下,出現了本輪CPI-庫存周期的雙底結構,及一系列疲軟不堪,若即若離的經濟數據。讓金融市場深感疲憊周折。在強調一次,8-9月經濟數據的惡化,只能被視為雙底結構的表現,而不是經濟周期反彈的結束。另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的是LPI(物流景氣指數)。 ![]() 在雙底結構中,2014年從預期中的高點變成一個實際上的次低點。我們還要說,最糟糕的時間還沒有到來。高企的CPI-PPI剪刀差,實際上意味著經濟系統巨大的出清壓力。明年下半年,大概率我們將感受到它的威力。 實際利率問題及央行救市 實際上9月數據對我們沖擊最大的是實際利率問題。我們分別以1年期國債收益率-CPI,及1-2年期信貸類信托產品收益率-PPI,計算了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的實際利率。 ![]() 近一年來,雖然個別利率品種下跌,名義收益率曲線已經像飛機場那樣平坦,但實際利率則一直在高位,尤其是居民部門的實際利率,9月顯著反彈,已經接近2002年及2009年年初的高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註意。 實際情況要比上圖複雜,但這樣的實際利率結構,至少告訴我們如下三點: 第一,無風險利率下降造就牛市的理論65%是錯誤的(對此,我們還會專文探討)。 第二,實際利率高企,實際上意味著貨幣當局努力想挽留居民儲蓄,而不是推動貨幣脫媒,但即便如此,銀行仍然發生了流動性短缺,說明貨幣的衍生及流通機制存在很大隱患。 第三,人民幣2014年的動蕩是一場預演,近期人民幣的強勢帶有避嫌屬性。明年的實際利率水平在趨勢上已經很難維系目前高位,當局毫無疑問已意識到通縮的威脅正在逼近。 從廣譜利率的角度看,當局通過銀行間市場的擴圍和直接幹預,確實能拉低利率尤其是貨幣市場利率,但這仍然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時間成本很高;二是從銀行間市場到實體經濟的傳導鏈條,仍然面臨著商業銀行逆向選擇的障礙。 因此,盡管9月17日,外媒報道稱央行將通過SLF向股份制銀行註資2000億元,從邏輯上,它可以視為前期5000億SLF效果不佳的加碼。但是我們認為這恐怕也是杯水車薪,難以改變貨幣供給真正的問題,放出去的貨幣仍然大量淤積在同業市場。我們寧願希望是2000億的PSL,只有這個工具目前可以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同時降低中長期利率。 不管怎樣,央行開始備戰通縮。央行抵抗中長經濟周期的下行高壓的效果,首先取決於動用工具的級別,如果貨幣政策效果不佳,那麽就必須再度擴張財政杠桿或加大地產及基建刺激政策。如果當局錯誤的將年底及明年上半年的CPI-庫存反彈理解為救市產生了效果而重新袖手旁觀,那麽明年下半年進入通縮的條件,就比較充足了。 讓我們再強調一次,中國救市的空間受制於於外圍貨幣空間。 |
截至上月底,無論是被視為國際基準的布倫特原油價格,還是美國的WTI原油價格,與今年6月巔峰期相比跌幅都超過20%,石油市場跌入熊市。
華爾街金融機構紛紛下調原油預期價格,認為除了全球經濟加劇下行,近期油價大跌的原因之一還包括供應增加,而目前的一大供應源就是美國的頁巖油。不過,開采頁巖油要克服的難題是高成本。假如油價跌破生產商的盈虧平衡水平,頁巖油就失去了商業開發的吸引力,生產商自然會考慮采取減產等行動。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在新近報告中就提到上述問題。該報告寫道:
“基於儲量,在美國以非傳統方式采油的平均盈虧平衡點是每桶76-77美元。在企業層面,這種平衡價位可能更高,這也意味著,如果油價持續在目前水平,(能源企業)就要減少支出。”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提到,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上月不但未減產,還主動下調售價,打響了價格戰。分析人士對近來OPEC打響“價格戰”的真實目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這是沙特與美國聯手打擊伊朗和俄羅斯經濟的行動。有人認為,OPEC是要制止北美頁巖油產量增長。
假如OPEC壓價是為了迫使開采頁巖油的美國企業減少供應,摩根士丹利上述報告提到的盈虧平衡油價可能就是壓垮那些美國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上述報告預計,油價持續處於低位將導致能源企業大幅削減支出。一旦出現這種被分析師稱為“資本支出懸崖”(capex cliff)的情形,整個經濟都會受影響。
以下摩根士丹利圖表展示,據全球能源研究與咨詢機構Wood Mackenzie統計,一些重要的美國頁巖油產油區若要達到盈虧平衡,油價需要至少處於什麽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南北戰爭於1865年正式結束,然而,債券市場早就知道美國南方軍無法贏得內戰。
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的研究發現,美國內戰期間的歐洲債券市場顯示,南方最多有42%的可能贏得美國內戰。
研究人員利用市場認為的債券的償還概率作為南方軍隊獲勝的概率。
在1863年7月的葛底斯堡戰役(battle at Gettysburg)後,南方贏得內戰的幾率在1863年9月暴跌至28%。而債券市場在1864年5月的數據顯示,南方贏得內戰的概率僅為10%。
然而,內戰到1865年才正式結束。下圖顯示了南方軍如何在內戰中節節敗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去兩周內,全球三大主要央行因出手刺激經濟而再一次站到全球市場的聚光燈下。盡管市場為此歡呼雀躍,但令人擔憂的是,危機歷時7年多後,事到如今全球經濟複蘇依然脆弱,仍在“拼媽”——不得不靠“央媽”出手相救,決策者們卻還未找到解決經濟複蘇難題的正確答案。
周五,中國人民銀行意外宣布降息,這是自2012年來的首次降息,此前其他經濟刺激政策均收效甚微。同一天,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也表示,歐央行準備好采取新措施來刺激通脹,歐元區目前的通脹已接近零,通縮風險加劇,這是德拉吉目前為止最強有力的信號,暗示可能將會踏上歐元區全面QE之路。而上周,日本央行剛剛在經濟重陷衰退後,宣布進一步增加購債規模。
上述這些貨幣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都是危機後美聯儲行動的縮影。然而,當中國、歐元區和日本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美聯儲自己卻開始“回頭是岸”。隨著美國經濟逐漸好轉,上個月美聯儲剛剛結束了六年之久的量化寬松計劃,而且已經開始討論何時開始上調短期利率。
上述行動也意味著,在那些經濟複蘇並不理想的國家,決策者們正竭盡所能地試圖刺激經濟,尤其是當全球需求疲軟拖累通脹下降。
德拉吉周五表示:“我們無法自滿——我們不得不非常小心,不讓低通脹侵蝕經濟,讓經濟狀況和通脹前景進一步惡化。”歐元區上個月的年化通脹率僅為0.4%,遠低於歐央行2%的目標水平,是經濟增長疲軟的顯著信號。
全球多個主要央行仍然在貨幣寬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對於投資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卻不無風險:包括醞釀資產泡沫,通脹隱患,以及忽視各經濟體一直以來都想要糾正的結構性問題。
這些也曾是美聯儲“糾結”的問題,因為正是美聯儲最先發起了低利率和“QE大實驗”。2008年12月,美聯儲降息至零利率,並承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維持在這一利率水平。這還不夠,之後美聯儲推出了好幾輪購債計劃,旨在降低長期利率並讓投資者更大膽地購買高風險資產,並鼓勵借貸、投資和消費。
但美聯儲的政策並沒有導致很多批評人士所擔憂的惡性通脹或資產泡沫。事實上,美國經濟現在複蘇得比歐洲或日本都要好得多,這意味著,這些貨幣措施的確幫助刺激了增長,盡管經濟學家們對這種“幫助”的程度仍然眾口不一。
美國和英國用了QE,但歐元區沒有碰QE。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可以後悔的話,那麽唯一遺憾的是,QE沒有來得更早。
但也有觀察人士對此持強烈質疑態度,尤其是現在的情況下,寬松貨幣政策是否還能奏效?
《金融之王》一書的作者利雅卡特•艾哈邁德(Liaquat Ahamed)認為,“央行已經盡全力了”。他表示,日本目前正面臨高度低效率的國內經濟,而歐洲經濟的問題則是內部分化和脆弱的銀行系統。就算對這些經濟體註入廉價信貸,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他們的問題不同,但卻想複制美國的做法。”艾哈邁德說:“這個世界太依賴央行了。”
美聯儲官員仍然很不情願地看到,事到如今央行仍然是美國經濟複蘇的依賴對象,而執政政府和國會卻在財政政策上僵持不下,拖累短期經濟的同時,對長期財政赤字問題無所作為。
發達經濟體的增長放緩,短期利率已經降至零利率水平,因此央行不得不走向“非常規貨幣政策”。中國卻是另一個故事。中國的利率水平要比發達國家高得多,讓中國央行在認為有必要刺激借貸和消費時,仍有更多余地去降息。
直到周五,中國央行都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降息。因為一些央行官員擔憂,一旦打開了信貸水龍頭,中國的債務問題會進一步惡化,讓經濟面臨更大風險。因此央行選擇了定向寬松的方式,將信貸傳送到對中國經濟最重要的部門,包括中小企業、紅葉、政府融資的低收入保障房項目等。
上個月,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即便經濟增長放緩,中國也不需要采取廣泛刺激計劃,大規模刺激只會導致信貸流向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例如鋼鐵和房地產。
但周五央行還是在一片驚呼中降息了。馬駿表示,雖然經濟增長速度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就業情況良好,結構調整也在取得積極進展,沒有必要采取強刺激。適當下調利率,尤其是貸款利率,有利於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