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買樓負擔全球最重

1 : GS(14)@2017-01-19 08:05:40

■香港穩守全球買樓負擔最重的城市冠軍。 資料圖片



【牛津研究】據彭博報道,香港穩守全球買樓負擔最重的城市冠軍,以一個本地入息中位數的家庭,要不吃不喝35年才可買樓。本地年輕人要在短時間內上車更難,市民指樓價高昂下,在香港買樓是件難事,畢業後至少要有月薪4萬到5萬元先有機會上車。牛津經濟研究院調查結果顯示,全球買樓負擔最重的城市頭五位中,亞洲城市佔四席,除香港奪冠外,印度孟買位居第二,其次是中國一線城市北京及上海,英國倫敦排名第五。


不吃不喝35年才可上車

調查以購入一個面積約970方呎的住宅單位為基準,本港去年的樓價與收入比率已攀升至35倍,即要不吃不喝35年才可「上車」。而孟買、北京與上海的同類型家庭亦要用超過30年,才可購入相同面積的住宅。報告指,過去10年的低利率市場環境,推升全球樓價,但美國已進入加息周期,並暗示今年或再加息三次,可能吸引更多資金熱錢回流美國,將會影響亞洲的樓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9/199015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78

港樓負擔連續7年全球最重 相當於18年收入 悉尼溫哥華緊隨其後

1 : GS(14)@2017-01-25 07:30:15

【明報專訊】調查機構調查機構Demographia一年一度的報告,指香港住屋情况近年急速惡化,2016年香港樓價平均為港人年收入18.1倍(見表),雖較2015年的19倍略低,但仍穩居全球最貴位置,遠遠拋離排第二及第三的悉尼及溫哥華,分別為年收入12.2倍及11.8倍。有趣的是,三地樓市最大的共同之處,是中國內地人參與樓市最活躍的地方。

明報記者 陳偉燊

根據Demographia報年顯示,香港樓市已經連續7年居於供付能力水平最惡劣的城市。整個中國市場合計,中位倍數亦高達12.8倍,與香港僅叮噹馬頭,香港在2010年時只是11.4倍。近年較多內地移民的城市如加拿大溫哥華、澳洲悉尼及新西蘭奧克蘭,全部打入十大最難供樓城市之列。

至於全球供付能力最好的11個地方樓市,則全部位於美國市場,平均供付年期的中位倍數,介乎2.5至3年而已。

美國樓市供付能力佳

近年亦有個別本地的發展商,按照華人移民及購樓的步伐,於海外發展樓盤。當中,遠東發展(0035)便到華人聚居的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澳洲,開發樓盤。長實(1113)亦分別於英國倫敦貴重地段及新加坡市場,發展物業。太古地產(1972)則到美國邁亞密開盤。

或未反映低息環境因素

交銀國際研究部聯席董事劉雅瀚表示,Demographia的報告,尚未反映低息環境的推動因素。他相信,在人民幣貶值效應下,內地居民會偏向購買美元資產。雖然他們會去到海外置業,但是相比其他地方而言,首選市場仍然肯定是以香港為主。他認為,在眾多發展商中,他較看好太古地產及長實。

澳元貶值吸引外地人置業

另一分析員則表示,最近的而且確有較多內地居民湧到澳紐地區置業,就算澳洲悉尼居民的支付能力比過往為差,但是若考慮到澳元兌美元在3至4年前處於0.95水平,相比今日只處於0.75而言,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供樓能力困難與否,還得要看匯率及用什麼角度去分析。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552&issue=20170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77

周顯﹕各地樓市負擔 難直接比較

1 : GS(14)@2017-01-25 07:31:50

【明報專訊】話說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每年都會公布多個大城市的供樓負擔能力報告,香港2016年的供樓負擔比例18.1倍,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澳洲悉尼的12.2倍高出一半,但比較2015年的19倍歷史高位則輕微好轉。

這報告結果十分誤導,記者的水平低,寫不出要點,很多評論員的水平也低,寫不出重點。因為此報告的計算方式,是城市的樓價中位數,再與家庭的每年收入中位數比較,計算需要多少年時間全家總收入才買得起層樓。

香港的平均樓宇面積是幾百呎,但在別的城市是千幾呎,怎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呢?這有如比較兩個城市的人花在食物上佔薪金的比例,大家都是用20%的薪水,但我吃的是麵包,你吃的是牛扒,點放在一起比呀?

不敢黃大仙求籤 因為太靈

香港講樓市的人,就是這樣的笨蛋遍地。

那天同朋友講起,將會由誰人做特首,我脫口而出﹕「我的個人分析當然是林鄭啦!但是我相信黃大仙多過我自己噃,黃大仙就貼咗曾俊華,我都係睇報紙講架咋!」

所以,我是信科學的,也寫科普作品,完全不信怪力亂神、風水相學、術數玄學,統統不信,但是,對於黃大仙,卻是信到十足的。

話說好多年前,我的哥哥求中了第一籤,那年果然發到巴巴聲,連續買了幾間屋。也是在好多年前,我還在念書,求學業,求中了第100籤,果然馬上給逐了出校,學業即時完結。在這之後,無聊求過幾支籤,都是靈驗到啪啪聲,其中一支是在幾年前,籤文說我會受到好多人賞識,結果我忽然多寫了好多個專欄,書本又暢銷,變得薄有名氣了。

正是因為它太靈,所以現在不敢求,反正求了雖準,也改變不了命運,沒有用。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76&issue=20170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97

港供樓負擔 連續7年全球最高

1 : GS(14)@2017-01-25 07:35:24

■香港供樓負擔比例高達18.1倍,即逾18年不吃不喝才能供甩層樓。 資料圖片



【本報訊】香港樓價貴絕全球!根據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公佈一年一度國際供樓負擔能力報告指,香港連續第7年成為全球供樓負擔最重的城市,負擔比例高達18.1倍,即超過18年不吃不喝才可以「供甩」一個住宅單位。


18年不吃不喝才供甩層樓

Demographia連續第13年統計全球樓價負擔能力情況,統計406個城市的樓價中位數與家庭每年收入中位數,計算需要多少年的全家總收入才能買得起層樓;但統計不包括中國大陸城市。該機構指出,香港2010年的負擔比例為11.4倍,之後每年上升,升至2015年的19倍歷史高位。雖然去年的負擔比例輕微下跌至18.1倍,但仍無礙繼續排名全球供樓負擔最高第一位。並且,更遠遠拋離第二位澳洲悉尼的12.2倍,即近六年。排名第三為加拿大溫哥華的11.8倍。近期一手市況明顯回升,樓市提早出現「小陽春」。德銀卻發表報告指,由於新盤供應量大增,全年可達2.5萬個單位,連同貨尾多達3.3萬伙,較去年銷售的1.65萬個單位多出超過一倍。因此刺激發展商大力推盤,吸乾市場的購買力。該行認為積極推盤反映發展商在加息周期與大量新單位供應下,經營環境充滿挑戰,加上之前有一批購買力因辣招而被壓抑,因而急不及待在農曆新年前賣樓。德銀料是次樓價反彈不會太強,是次屬於樓市下跌周期中的短期反彈,一般僅維持一至三個月;二來今次反彈距離上次只有三個月時間,而參考上次樓市下跌周期,每次反彈均相隔半年。不過,世邦魏理仕香港、華南及台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則認為,現時在多項辣招下,買樓門檻高,「入到市嘅買家實力都頗高」。就算今年會加息,料只加至3厘,與十多年前的5至6厘仍有距離,買家絕對不會負擔不到。而未來一手供應平均每年少於2萬伙,不會造成供過於求,估計今年樓價仍有5%至9%升幅,但升勢是緩慢向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4/199067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18

內企稅務負擔全球最大

1 : GS(14)@2017-01-27 07:38:26

【本報訊】今次特朗普令製造業回流的撒手鐧,是大減企業所得稅至15%。目前美國企業所得稅率為35%,表面高於中國的25%,但中國企業還要交最高17%的增值稅,以及其他各種苛捐雜費,包括員工「五險一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以及教育費附加、水利費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教授李煒光曾表示,中國企業稅費太高,企業難以承受,是「死亡稅負」。按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整體稅負佔企業利潤65%,為全球最高。已在美國設廠的福耀玻璃(3606)董事長曹德旺指,目前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如果美國再大幅減稅,對中國企業吸引力不言而喻。成本日益高昂、人民幣貶值、經濟下滑等諸多因素令內地資本紛紛逃亡。普華永道報告(PwC)指,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金額大增246%,達到2,210億美元,超過前4年中企海外投資金額的總和。其中,美國是內地企業投資重點,去年中資在美國投資456億美元,為歷史新高,比2015年的150億美元激增逾兩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7/199105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363

周顯:港樓更細 負擔比率自然跌

1 : GS(14)@2017-02-02 01:00:12

【明報專訊】近日Demographia發表了每年一度的報告,說香港2016年的供樓負擔比率是18.1倍,雖較2015年的19倍歷史高位稍為好轉,但已是全球「七連冠」了。

這報道被廣泛傳閱和引用,但我發現,無論是寫的記者,抑或是引用的人,都完全不知道這數據其中的含義。事實上,我告訴大家,在香港,炒樓好叻的人也許有不少,但真正明白房屋政策的人,一個也沒有,他們都是蠢得像豬,不消說的,今日房屋政策的問題,就是因為這些笨人充斥在社會之所致。

不用呎價計算 各城市無法比較

供樓負擔比率的計算方式,是以樓價的中位數,去除市民的收入,這種計算方式,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在於,樓價的中位數是一個絕對數值,並非呎價的中位數,因此,在其他城市,一個單位的平均面積是一千呎,在香港,一個單位的平均面積是四百呎,這兩者價格中位數,又怎可以相提並論呢?

至於為何2016年的供樓負擔比率會稍微倒跌呢?這並非因為香港市民的負擔輕了,而是因為新樓的面積減少了。在數學上,假設呎價不變,新樓面積減少,相等於樓價的中位數也減低了,因此,計算出來的供樓負擔比率也減少了。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數學陷阱,只是用來騙騙無知的笨蛋,只是由於環顧香港,無知的笨蛋實在太多了,所以雖然有很多評論樓市的人,但卻並沒有人看得出來。

用來評估泡沬風險 非樓價水平

對,我是直指,財金官員是笨蛋,立法會議員是笨蛋,房屋政策評論員是笨蛋,我係咁寸,因為我是周顯大師,我識嘢,佢哋唔識,誤盡蒼生,我用事實證明這些人統統是笨蛋,這是有料之人取笑無料之人,我寸得起,吹咩!

最後一提,供樓負擔比率的用途,不是用來評估樓價有多高,而是評估樓市的泡沫風險,這些分析數據的基本知識,當然也是很少人會留意到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143&issue=20170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74

美加息7次 供樓負擔增3成

1 : GS(14)@2017-03-04 10:14:33

【本報訊】息魔再臨,大摩發報告指,預計至2018年底前,美國可能將加息7次,其中今年加3次,明年加4次,共加175點子,香港按揭利率可能由現時2%升至3.75%,令每月供樓負擔至少增加兩至三成。


地產股現價不吸引

資深地產分析師張一鳴認為,樓價上升是一種不理性的「恐慌蔓延」,造成買家瘋狂,「驚買唔到樓,已經無獨立分析」。在經濟、外圍均無正面因素下,明知加息周期已開始、中國落閘仍在炒作中國資金概念,都會面臨樓市下行風險。張一鳴明言,現時地產商能加價一定會加價,若不加價,買家「無個urgency(逼切性)買樓,個個都唔會買,如果唔加,啲瘋狂買家係會消失㗎」。他提到,香港仍有多個原因導致樓價下行,包括樓價已達歷史高位,息率、供款能力均已在歷史低位,樓價已無大升空間。香港經濟不景,滙率、租金、競爭成本高,即使很多聲音指本港房屋供應不足,但實際上供應已在增加,現刻的剛性需求並不可信,只要樓價不再上升,需求就會大量消失。新盤大幅加價,但地產股仍普遍下跌。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市場主要憂慮美國在3月中加息的機會大增,抵銷新盤加價的利好消息。他認為在最壞情況下,美國未來可能3個月加兩次息,對樓市帶來衝擊。以現價計,本港地產股股價並不吸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04/199468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689

波仔董品春:售價要考慮負擔能力 去年收入按年升三成 轉標誌研素食菜單

1 : GS(14)@2017-04-04 08:25:20

【明報專訊】波仔「叮叮飯」的形象深入民心,不過,陽光一代董事總經理董品春似乎不甘於此,集團近年積極引入多個品牌產品進駐門店,又研發蔬菜包及素食飯盒等新款產品,甚至「踩過界」,準備推出快餐店及自動販賣機,就連波仔傳統的紅黑色標誌,亦換上以綠色為底色的英文名稱「Eat East」。董品春更反覆強調,「我唔會刻意喺框框入面搵答案」,解釋了他的多種嘗試。不過,他堅持波仔產品走廉價路線,平均僅索價20多元,令品牌維持「窮人恩物」這個金漆招牌。

明報記者 溫婉婷

波仔品牌在2001年誕生,當時由維他奶(0345)羅氏家族成員羅開彌旗下、原主攻學校及醫院飯盒供應的陽光一代成立,與「同宗」企業大快活(0052)及大家樂(0341)亦有往來;直至2014年,則改由蔬果供應商創新蔬果食品董事長董品春接手。董品春解釋,陽光一代與創新蔬果合作長達十多年,後來羅開彌有意退休,董才以「合理價錢」接手。

力推健康產品 強調無添加

從事蔬果供應出身的董品春,接手波仔之後亦特別關注產品健康,因此,他上任後首項大計並不是加價,而是提高波仔健康食品佔比達20%至25%,甚至專門研發了6款素食產品,他指這些素食產品絕不馬虎,「我哋係用蔬菜本身煮出嚟嘅湯汁當調味料,呢個係突破嚟嘅,有原汁原味嘅感覺。」他又信心滿滿地說:「我哋優勢係無添加、健康。」

「菜頭菜尾」轉售環保公司 慳成本

董品春增加波仔收入的方法不是加價,事實上他對於開發新產品非常積極,除了飯盒,集團亦推出多款即炒即食蔬菜包、叮叮菜及沙律菜,方便上班一族在公司食用。他表示,一包400至500克即煮蔬菜包,索價約10多元,雖然單價不高,但現時已佔門店銷售額25%。

董品春表示:「每款蔬菜只取中間12厘米」,餘下的「菜頭菜尾」則可轉售予環保公司作飼料,節省部分成本。

售食材予連鎖餐廳 收益勝門店

除了一般蔬菜包,波仔去年起亦供應容量更大的「用家裝」蔬菜包、意粉及醬汁等予本地連鎖餐廳及飯店等,收益佔比已超過門店銷售。

他又透露,集團於2015年全年已經錄得逾千萬元收入,去年收入按年再升逾三成;展望今年,他則稱會「努力啲,希望(今年收入增幅)會唔止三成。」

董品春稱,波仔食品毛利率介乎35%至50%,具體視乎食材而定,「食材貴,但我哋唔會因為咁就賣到好貴,要考慮大家嘅負擔能力。」他續稱,由於本身經營蔬果生意,可減省部分成本,並以中央採購形式購入肉類食材,以減輕成本壓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11&issue=201704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958

姚思榮:年金保費不宜封頂 解決中產資金出路 紓緩政府負擔

1 : GS(14)@2017-04-22 10:10:30

【明報專訊】本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加上社會爭拗全民退休保障多年仍未達成共識,市民退休生計問題成為一大隱憂。政府最近推出年金計劃,讓長者把儲蓄和資產,轉化成穩定和長期的收入,盼能紓緩上述問題,而外界亦普遍認為回報率合理。立法會旅遊界議員、香港中國旅行社副董事長姚思榮認為年金計劃可取,但可提高規模,或保費不要「封頂」。

年金計劃提供予65歲以上人士參與,入場費5萬元,保費上限100萬元;以投保100萬元計算,每月可獲發5800元。年金內部回報率3至4厘,姚思榮指高於強積金,更形容政府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 只是「小吵小鬧」, 一年只有數百元回報,不能協助中產人士。他個人表態願意參與計劃,但擔心需求大,期望政府不要設立保費上限。

他又相信年金能解決中產人士的資金出路,帶來相對穩定收入,成為退休保障和減輕政府負擔。政府亦迅速回應了他的相關疑慮,財政司長陳茂波上周六在網誌撰文表示,若年金計劃受歡迎,或會擴大認購規模。

回報高於強積金iBond

現年65歲的姚思榮已符合香港普遍法定退休年齡,他對未來退休生活亦有一套計劃,透露現時投資方式會較進取,股票比例較高,甚至會購買外匯如美元賺取匯價,因為尚有收入。惟他退休後將調低股票比例,改為投資固定資產如銀行和政府的高息項目;並認為退休後投資維持3厘回報的項目已經足夠,例如政府和知名公司債券,因為有4厘回報的資產較為罕有。

一般人都會傾向在退休後採用較保守的投資工具,姚思榮亦不例外,傾向選擇投資儲蓄人壽保險,因為回報合理和穩建,定年期每年供款後收取本金和利息。儲蓄人壽保險與定期存款同樣提供儲蓄功能,只是增添人壽保障。他又指債券利率高於銀行,因此亦會考慮,但目前沒持有。

特首梁振英過去政綱中曾提出要實現 「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居」,至於成效如何相信社會有目共睹,現時不少長者亦需為退休後的生活擔憂。姚思榮認為市民退休前必先解決居住問題,並需要500萬元流動資金,便可維持基本開支,包括旅行等消費。他以退休生活20年估算,退休金額需應付每月2萬元開支,而一年有4厘回報。

截至去年底,一般家庭輪候公屋時間進一步延長至4.7年,意味市民「上車」愈見困難,「老有所居」未來或只能成為一個夢想。姚思榮亦坦承如果市民退休時仍需租住物業則較「頭痛」,因為將來物業升值可能帶動租金上升;並相信長者擁有物業,能提高一家人同住的機會。他引用現時單位平均月租約1萬多元,相當於需要每月開支3萬多元,反映800萬至900萬元流動資金才足以在退休後維持中產生活,但最終金額仍視為個人會否為此調整生活質素。

伙家人置業 退休長者解住屋之困

對於沒有物業的長者,姚思榮建議可選擇與家人合資購買物業,因為長者有一定儲蓄,可先支付物業首期,餘額由較年輕的子女供款。不過,他建議「無殼」長者不要急於透過短期投資取得高回報,因為仍需要預算應付20至30年的退休生活。他稱現今樓價與收入脫節,如果退休人士沒有穩健的財政收入、單靠積蓄置業便需小心計劃。至於擁有物業的長者,他建議可申請逆按揭,認為都是一條出路,讓退休人士無後顧之憂。

投資珠三角物業 攻守兼備

港人向來喜愛投資海外物業為退休生活打算,例如購買多倫多和溫哥華的房地產,而姚思榮則偏好投資內地房地產,認為有關海外物業的資訊不多。他建議擁有一定資產的長者,可於內地投資物業自住 。他解釋隨港珠澳大橋快將建成、深中通道將於2023年落成,由深圳前往廣州西部地區交通會更方便;而且現時深圳樓價高,中山和珠海相對較低,因此可於這兩地置業自住,作為退休度假的選擇。他稱一旦樓價上升時便把物業放售,反則自住,既不會影響個人儲備,同時能提高生活質素。

明報記者

[年金專題 王俊騏]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64&issue=20170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37

【專題籽】國際學校學費昂貴 居港法國夫妻:負擔不起

1 : GS(14)@2017-05-18 02:14:51

Caroline與丈夫長居香港,但為了下一代亦不得不考慮回法國生活。



【專題籽:法國五月】大家也許估不到,香港現居有約二萬五千名法國人,是全亞洲最多法國人居住的城巿,他們在這裏定居、工作、生兒育女,在彈丸之地過着法式生活。



擔心小孩子未來的法國父母,還有居港超過11年的Caroline Fieux。最初利用獎學金在台中逢甲大學完成中國語文課程後,就來香港展開新生活,喜歡戶外活動的她,在龍舟隊中結識同為法國人的丈夫Guillaume Illien,婚後誕下女兒Léonor,一年後又懷上第二胎,憂慮就開始出現,「國際學校的學費非常高昂,我們只能選擇送她到本地學校,或舉家回法國。」她表示香港讀書壓力過大,學生每天都有學術性的課外活動,功課亦十分繁重,甚至聽過香港家長說兒女做功課至晚上10時才能睡覺,「他們才只有六歲!」她反覆說。「相比之下,法國的教育制度寬鬆得多,評分制度上,除了頭三名同學之外,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班中的名次,只知道自己是否達標,需要如何改進。」她續稱孩子們的課外活動都是無關學術,例如音樂、運動、做童軍等等。「在香港不時都聽到學童自殺,大都因為學業壓力,在法國我都從來沒有聽過。」然而要選擇,她亦表示法國的制度還是過於寬鬆,最理想是兩者間取個中庸。如今女兒一歲半,與所有香港家長無異,Caroline已經為她申請了一些學校,今年10月就要參加面試,「她生活在法英雙語世界中,一般會遲一點才懂說話,面試時也許只懂說5至10個字,我實在不清楚老師能如果評核,但還是要去面試,至少為她確保有幼稚園學位。」如此的生活壓力,只要居於香港,任何國籍亦是無一倖免。



面對即將出生的兒子,Caroline首要教導女兒Léonor愛錫弟弟。

一家人居住於上環多年,家中有不同中式擺設。

家中處處擺放着一家三口的照片。

記者:黃穎妮攝影:王國輝、張志孟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5/200192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