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大佬孝 解構邵仲衡現象

1 : GS(14)@2015-06-17 12:19:44

2015-06-17 iM

這兩星期,有點神經錯亂。明明深夜看《大時代》丁家四蟹已將方家三姊妹掉落街,幾天後她們又復活過來,還與仇家丁孝蟹在商場出騷玩遊戲。明明昨晚才見大佬孝在熒幕中聲嘶力歇黑社會講數,今天陽光普照下,他卻和記者在Cafe暢談時政甚至港人身份認同問題。

大家見他黑黑實實昂藏六呎一,說話大刺刺,就下意識把整個大佬孝複印到他身上。現實中,他在港讀設計在美讀政治碩士、英文好、緊貼中港時事政治,看娛樂版但看得更多是中國與港聞版,讀練乙錚文章啃下長篇百萬字西藏小說。離開娛圈北上十年所賺的錢已夠退休,還因熟知國情而多了個「中國通」外號。

率真性格、學識經驗再加生活無擔子,令他在噤聲處處中能暢所欲言,引來九十後觀眾青睞,也引來知識分子add friend,工作接踵而來,收入短期內進漲七位數,人們從解構丁孝蟹改為解構邵仲衡。成功感滿滿的同時,他親身體會一個道理:今天的香港,對會說真話的,極度飢渴,「賣真」今天確實有價。

經歷逾月,港股的大時代逐漸失色,反而公仔箱裏的《大時代》卻因進入結局而續受追捧。銅鑼灣的商場裏,大佬孝邵仲衡夥拍被他幾兄弟掉落樓的方家三姊妹接騷抓真銀。活動過後,三姊妹由工作人員陪同離開,唯獨大佬孝施施然步向人群,數十粉絲蜂擁而上。認真看,舉機的過半是背心熱褲的八九十後妹妹仔。

「有時望真我都好奇,你點會識欣賞我呀?我做得你老竇有凸啦喎!」大佬孝說不惑但臉上卻甜絲絲。謎底解開,小粉絲說不單止喜歡戲裏的大佬孝有情有義,還真的欣賞此刻站在跟前這位「五張幾」的叔叔,說他講的做的跟現時的藝人不一樣。

敢言個性攖網民心

這段日子,他到底講過做過些甚麼?他應雜誌邀請拍片鑑別真假「Poschuen」手袋撑真普選;試過大爆內地種種荒謬生態,也公開批評舊僱主TVB……。這些,大概都是當今藝人不敢亦不會做的。慢慢地,「敢言率真」漸成了他的寶號,育成了他那套再戰娛圈的行銷術。

他說起初沒刻意「賣真」,「點知咁戇居連講真話都係賣點啫?」大刺刺說心底話,源於有些事看不過眼。回歸娛圈首套客串的電影,不少工作人員也是義助性質,但最後宣傳重點竟放到「陳豪復出」上。他覺得這沒抹殺了手足的好意,就按不住氣:「成套戲最強是個故事,陳豪復出有乜咁吸引?」前陣子網上有人重溫一眾藝人在八九民運後獻唱的片段,梅姐背後是成龍,他看得又火又唏噓:「當年的藝人可以咁有guts站出來聲討屠夫政權,但點解依家的藝人會咁樣?我哋唔係應該進步㗎咩?」

由那時起,「丁孝蟹效應」慢慢變成「邵仲衡效應」,觀眾開始重新認識戲外的他,工作接踵而來,媒體也追着他問東問西。總之藝人不願置評的事,落到他手中都成了省靚招牌的百潔布。慢慢地他也開始明白,今時今日在行頭裏「賣真」確實有價。

談起近月工作已為他帶來七位數收入、Facebook粉絲滿額要另開戶口,邵仲衡總是笑得開懷。但問及這回爆紅是否與社會氣氛有關,他卻愈說愈沉。他看到整個香港也太多自我審查,大家敢怒不敢言,又或者社會娛圈真的缺了一個他口中的「Common Hero」。剛好他輕鬆回歸,沒擔子包袱,說話也大聲點,正好把港人心中那塊空白填補了。

「好多觀眾話欣賞我,因我講『人話』,方發現原來已很久沒人說過似樣的話。我其實唔知自己講咗咩咁勁,對我來說如同呼吸、食飯。唉!點解我哋香港人會變成咁?」

fb無忌諱想說就說

十年前後的娛圈,最大分別莫過於個個藝人也變得擅打網戰。當大部分人的Facebook Timeline都充斥着大堆工作吃喝的照片,或者化着濃妝趟在床上說「今天很累,晚安」等帖子時,邵仲衡玩fb也玩得很「真」。

首先他會逐個邀請細心察閱。「朋友梗係要逐個睇啦!唔係一陣放咗隻唔知入來咪死!其實睇Timeline最好,無得呃,睇十多個Post大概都知佢係咩人,可能比真正做朋友仲了解得多。」

邵仲衡笑說,自己很誠實使用電腦,時間心機在哪頭,都能透過fb看得一清二楚。過去一周,他上載的帖子,有練乙錚評內地沉船事件文章,以及加拿大政府部門促請中國承認六四錯誤的新聞,他認為對的,忿忿不平的,想說就說。

邵仲衡說早在8年前已是fb活躍用家,「做咗幾十年人,係咪都有責任將我的經驗和所知道的Share出來呢?否則好多見解會慢慢失傳。這些年來,我經常花時間揀些有教育意味的帖放上網,例如大韓航空太子女被人話,等班後生唔好以為有錢大晒;北上做生意遊走過西藏、絲綢之路等,你唔知係點,我就話你知。唔係吓吓要捐錢,教育更重要,我深信知識改變命運。」

讀報上網緊貼時事

也許邵仲衡真的演活了大佬孝,心中總會暗許鏡頭後的邵仲衡應該也會像孝蟹一樣,是個「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的粗悍大丈夫。訪問過後,才知眼前人並不僅如此。

沒錯,邵仲衡的確是大佬,小時候父母離異,母親後來改嫁了一位在海事處工作的英國人,育有三子一女。小時候他跟母親同住,猶如戲中的孝蟹那樣幫忙帶大了幾個半唐番細佬妹,一家放開民主,相處融洽。後來後父退下來,與母親和弟妹搬回英國,定居天涯海角康沃爾Cornwall。

邵仲衡初中畢業後即負笈美國留學,數年後回流考入理工唸室內設計。後來邊從事本行邊加入TVB拍劇,直到九十年初離巢,開始其汽車賣買生意,由香港慢慢擴展至內地。而他的碩士學位,則是待生意上了軌道後才報讀,學校是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是政治策略。「本來想唸Marketing,但後來都是覺得政治Strategy那些比較矜貴。」

現時,他每天都會透過fb、兩份報紙、三個新聞頻道去接收資訊,書從來也是一本接一本的看,現在正閱讀的是內地名著《藏地密碼》,他口裏說着是一口極緊貼時事潮流的廣東話,也說得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他的訪問是在仆街、臭四與Sociopath、Provocative之間暢遊。

家庭背景、學識和經驗,令邵仲衡在一眾藝人中鶴立雞群。他認為,娛樂圈大部分人都醉生夢死,或者沒有時間心力理解這世界,而他的好處是沒離開過商業社會,變相比較「接地氣」。正因如此,他對近日大部分社會熱話,也很有自己的見解。

港人要保持高質素

政改下周便有定案,他這天氣沖沖跟我們談「袋住先」。「根本講呢樣嘢要袋住先,就等同判咗佢死刑!度出來那個真係豬咁蠢!」作為香港人,他認為這一仗絕不能妥協,反而我們要有推倒重來的勇氣,「唔緊要咪1,200個繼續選囉、拉布囉,You won't get any worse!」

不過,原地踏步的夢魘是有人可能連任,但邵仲衡仿如阿爺肚裏的蟲:「香港未來就是要選一個對的人,組個對的政府,依家呢個擺明錯啦。大家心知肚明,好多嘢根本唔Work。所以你話1,200人仲夠唔夠膽選返佢?阿爺都怕咗佢啦!」

除否決方案,香港人還可做甚麼?他認為,上街鳩嗚宣洩是可以的,但非最好方法。「香港人唯一要做的就是Keep好自己的質素。這是我們的生存價值,也是人家唔可以當我哋臭四的最後理由。為樽蠔油去投票是人家的事,自己唔做,教育下一代都唔好咁做就是了。每件事要講就講要做就做;對要支持錯要批評,咁先可以吸引到全世界的資本人才來港,我們香港才可以保護到自己。」

訪問到尾聲,他透露這是今個月的第58個訪問。記者問他,還有沒有想說而未說過的?他想了想:「香港人定啲嚟,中央搞咁多自貿區,到頭來爆起的還是滬港通、深港通,之後又話搞基金互認。為甚麼?因為全世界都信香港的制度,我相信我們有生之年香港也不會被任何一個內地城市取代,所以香港人要一邊放鬆;一邊加油!」

邵仲衡 David

年齡:51

家庭:已婚,兩子分別12及14歲。小時候父母離異,母親及後改嫁一位英國人。他是家中老大,對下有四個同母異父的「半唐番」弟妹。父母弟妹現居於英國康瓦爾(Cornwall)。

學歷:初中後到美國升學,後回港入讀理工室內設計,多年後再到美國柏克萊大學修讀政治策略碩士課程。

工作:畢業後加入跨國公司從事室內設計,後經朋友介紹拍廣告,再參加「超級新星」選拔加入娛樂圈,奪冠後再進入訓練班,同屆有郭富城、麥長青等。

加入TVB八年共拍了約20套劇集,1995年離巢。先接拍亞視及內地劇集,再轉營貿易、汽車賣買等生意,後專營中港越野車生意,2007年北上擴展,2013年放下生意,以半退休狀態回流香港。

內地打滾16年 港人不着人字拖

邵仲衡很年輕便到過內地跑做生意,後來有機會到美國修讀政治策略碩士課程,他的畢業論文便是研究中國,題目從中美之間博弈看美國企業經營。「我在內地工作過有經驗,我澎澎聲便寫完份論文,年半畢業。」

這是二十多年前研究的題目,今天的實況是,他認為在內地做生意無好結果:「現在賺不到錢的,賺到都攞唔走,唔依佢規律會死,依佢規律都會死,但死慢啲。今天到內地不是想要做甚麼,而是想甚麼不要去做。」

對中國的認識,共非紙上談兵,在內地日日打開門做賣車生意16年,內地千奇百怪本應該見怪不怪,但偏偏沒有讓自己變成老油條,對內地問題如毒奶粉,迫遷,醫院亂幫病人打針……仍是不平則鳴。

對於一眾高官猛叫人北上發展,但自己的子女卻統統送去外國,他就是意難平:「香港人已去到某個階段了,你仲叫佢着人字拖通街走呀?唔准着皮鞋呀?唔可以咁㗎,香港人已經着緊Nike㗎啦,仲要揀Air Force One定Air Max,仲叫我哋買人字拖?顛嘅!」

不過他認為香港人對中國不用有過分恐懼,早前到網台接受訪問,遇上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令他啼笑皆非,「她說好驚大陸,但根本未返過大陸,回鄉證都過晒期,邊有人咁蠢驚啲未見過嘅嘢㗎!」

「香港人一路睇一路鬧TVB,但轉個頭又來問我,你幾時返TVB拍劇,這個例子正好說明香港人的思考模式,一方面好抗拒國內的東西,但轉個頭又要背靠國內。我們不要單單抱怨竭斯底里,改變要靠我們一步步走出來的。後生一代不要只埋怨,What should be done好重要,如在fb、WeChat,將自己認為對的錯的講出來。」

這位香港出生、在美國接受教育、在內地工作十多年的大佬孝,認真的談到身份認同問題,「身為香港人,不可以話自己是美國人,我們的皮膚明明是黃的,注定DNA coded是中國人,我也希望中國好,中國好香港自然也好,Let's do something!」

籲年輕人Relax租樓

邵仲衡的太太是做地產行業高層,女強人一名,對地產市道十分熟悉,以為兩夫婦自有一套投資物業心得,卻說十分滿意現時在黃金海岸租住近2,000平方呎的海景樓。他千叮萬囑現時不用急着買樓,「有腦的人都知現在樓價太貴,大家都忘了十多年前的負資產嗎?」

邵仲衡於黃金海岸向大業主信和租住了個海景大單位,每月租約3萬元。原來他早年在黃金海岸以二百多萬元買了另一個較細的單位,將物業出租,月收租金2萬多元,再補一點錢,便能享受海景大單位。

死人冧樓才好入市

收租回報足夠交租,兩夫婦無諗過再投資物業,更警告大家現時入市是高危:「如果現在入市,樓價一跌便負資產,你handle不到,難度又去燒炭跳樓?任何投資高位入市也不會有好結果,個個都死。所以一定要揀死人冧樓時機才入市嘛。」

「其實香港後生仔也不用太緊張買樓,租囉,有樓的人自然要將單位租出去,就好似車咁,你有咁多個籮柚坐咁多架車咩?年輕人唔使太緊張,Relax,租咪租囉,有甚麼問題?你以為買樓好過癮呀,買了樓唔使供的嗎?你見人好,佢供到眼癱癱俾銀行追數時你唔知啫。」

邵仲衡又痛斥那些叫人做二按三按的廣告,害人不淺。「你出來好開心咁叫人做二按三按,其實會將人家一生的精力積蓄化為烏有,不知幾慘。」

港人不看書好戇居!

邵仲衡喜歡看書及電影,他認為香港應多推廣閱讀風氣,「看書很重要,香港人書呀報紙呀也不看,戇居的!不可以,一定要看書。」訪問中他談了近期看的書及影響他深遠的電影。

◆最愛電影◆

《The Worriors》(1979)

美國古惑仔黑幫片,被視為街頭黑幫片經典之作,導演以瑰麗美術畫面設計來襯托暴力畫面,成為一代cult片。

「電影表面講黑社會,但卻自少影響我與社會的互動,助我面對各種挑戰,我常抽空拿出來看。」

《帝國驕雄》(Gladiator, 2000)

講述古羅馬麥師武將軍(羅素高爾飾)被貪官污吏迫害,更淪為奴隸,最終成功復仇的故事。「這片令我看到很多,是Revolutionize動作片的方式,一路影響着我。」

《黑鷹72小時》(Black Hawk Down, 2001)

描述1993年索馬利亞戰爭,美國陸軍因為情報錯誤而與索馬利亞武裝民兵進行持久的巷戰過程。「這部電影我是不停拿來看,這電影看到何謂百密一疏,便令整個局面扭轉,現實生活也是如此,因為某個小環節影響,可能不是你做錯事,但骨牌效應下令整件事搞垮。明明一天要搞掂的便拖足三四年,很多東西計劃不到。人生計劃很多事,但百密總有一疏,失驚無神一條綫斷了,所以我是不停執漏Review細節的人。」

◆最愛書籍◆

《藏地密碼》作者:何馬

藏地作家何馬的120萬字的長篇小說,以西藏和藏文化為背景的探險故事。2008年在網絡發表後,引發兩岸三地出版社爭相奪版權。

《火鳳燎原》作者:陳某

港人作者陳某的長篇連載漫畫,呈現一個縱橫幻想與史實的三國時代漫畫。「因我要飾演《火鳳燎原》舞台劇戰神呂布一角,於是開始看,這套漫畫十分複雜,又有很多文字,我看了10本左右。書中的呂布是Sociopath(反社會者),不合群,有自己看法,我覺得好啱我做囉。」

樸實人生 大佬愛逛街市

訪問藝人的經驗不算多,但遇上如邵仲衡的一腳踢藝人,卻是首次。我們先在fb約他,他很快自己回覆約好時間地點。訪問地點是觀塘工廠區樓上Cafe,兩點半,David自己駕車來到氣溫30多度人來人往的觀塘工廠區,早到足足半個小時,「我好少遲到的。」他說。

最高效的經理人

在Cafe坐下,然後便是不停的傳媒約訪來電,電話另一邊問:22號可以嗎?David說「等等」,然後在智能電話篤幾下看自己的時間表,接着又拿回電話說:「22號我3點至5點有空。」不消數分鐘一個訪問便搞定,不需甚麼助手或經理人。搞完未來數周約訪事,他把握最後10分鐘,先花5分鐘來吃午餐,點了一杯凍檸茶與三文治,一看檸茶用透明塑膠杯來盛,便很警覺問:「這裏是否全用即棄膠器皿」,後來知道三文治會用玻璃碟裝,才放心吃下去,一份三文治加沙拉,他大啖大啖吃畢,最後幾片沙拉菜他索性整隻碟拿起來掃入口,沒浪費半點。

還有5分鐘,化粧和更衣。拉開那個舊舊的背囊,拿出一個小化粧袋,一條毛巾及一件上鏡用長袖恤衫,便往洗手間去,數分鐘走出來,已是一個化好粧的大佬孝,他的乾淨俐落與高效率,叫人心裏拍掌。今天即使初出道的明星仔,也會有個助理來打點一切或應付傳媒,但大佬孝卻事事親力親為:「他們的心態,我年輕時也經歷過,一大棚人跟着,根本無需要。」

揀Job要看新鮮感

回歸娛樂圈,個多月來接受了近60個傳媒訪問(我們是第58個),收入達7位數字,他笑說現在工作滾滾來,揀Job報酬多少不是首要,工作有沒有新鮮感才是要考慮。

「其實我不是花很多錢,唯一的嗜好便是買車,但賣車咁多年,甚麼也買夠啦。一個月花數千元便可,花最多錢便是入油。」

當初回流返港,未有大時代熱潮,他過着天天做Gym跑步的低碳低消費生活,閒時與太太周圍玩,「平時最愛到荃灣街市買餸,那裏的食材全港最平最靚最新鮮最多選擇,有Choice很重要的,我未見過一個咁堅的街市!」

大佬孝愛到街市買平菜,對一些舊物也念念不忘,訪問中途他拿出銀包來取鎖匙,有點驚訝那銀包的殘舊程度:「十多年前在廣西陽朔買的,手工造很耐用,上面印有『為人民服務』幾個字。用了超過十年,無爛嘛,唔捨丟掉。踏實,唔浪費,是我一直奉行的生活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45

韋家輝親解構 《大時代》以後 電視劇之死

1 : GS(14)@2015-06-17 12:27:32

2015-06-06 iM


從《大時代》的股票交易所,到近年電影《單身男女》的投行世界,韋家輝寫劇本,似乎對金融題材情有獨鍾,現實是入行前他只曾在戲院做過停車場看更,中環世界其實離他很遠。4年前他接受本刊專訪時提及,全因太太和朋友多從事金融行業,才能把這些場景寫得細緻,金融世界的高低跌碰,更可刺激他的創作:「今日講到像末日一樣,轉頭又可完全翻身,這些跟人生或愛情都很相似。」

當年他在電視台寫的Melodrama(俗劇)如《義不容情》、《流氓大亨》,盡情將命運、人性等主題發揮,甚至為他帶來「煽情監製」綽號。《大時代》下周劇終,神劇愈接近落幕,愈是感概,靈魂人物韋家輝在劇集重播後,未有如台前演員露面談舊作,或者如老拍檔杜琪峯般,趁機向娘家進諫。為何香港電視劇,愈來愈難炮製經典呢?

低調的韋家輝,2011年獲香港國際電影節選為「焦點影人」時,曾在當年出版的特刊,罕有談及香港電視劇之痛,也許已經道出為何過去培育無數精英的少林寺,只剩下23年前的舊作當遮醜布:「《大時代》雖然能出街,甚至變成經典,但當時絕對可能拍到一半,TVB內部審閱時叫停。如果有導演或演員投訴太殘暴,亦有可能拍不下去。」

他憶起拍攝時形容如「接生」,出街前都未知作品會否胎死腹中。他在書中說,八十年代無綫曾有「故事創作人」(Storymaker)崗位,當年他不用寫分場細節,只需帶一班師弟,構思故事劇情發展,「很快就有自己的東西在作品」。不過升任監製後,他親身感受到高層掣肘,對電視台新一代監製的處境,他感同身受,慨歎要自主更加困難:「我算幸福,有話事權,說要開拍甚麼通常通過,但一眾高層在場,你一言我一語,刪改了很多東西……現在高層賜條蹺給你,不接受也不行。」

韋家輝1981年進編劇班後,上課十多天就因諗頭多多,破格提拔到戲劇組。創作大膽、百厭又火速上位,劉天賜叫他做「韋小寶」。由編劇到編審,再擢升為監製,韋家輝只是用了7年時間:「慶幸當時主事人如劉天賜,容許有一小撮『生番』,嘗試新事物不會死得徹底,其他部門亦崇拜『生番』,讓你變得大膽。」

他的創作班底在書中說,雖然韋家輝不會如拍檔杜琪峯破口罵人,但跟他寫劇本更累人,每個字甚至標點符號都要「磨到最好」。編劇彼此間已互有默契,不可說半句無聊話,每當韋家輝開口,大家立即用錄音筆記下每個重點,再去寫劇本工作。

過往韋家輝拍電影,許多時候都是邊拍邊修改,可以先拍半頁寫好的劇本,看到畫面後再在現場續寫。這本特刊寫於2011年,該年起他開始北上拍戲,十多年來堅持的風格亦悄然改變:「合拍制下劇本要先送審,離題太遠會好麻煩……《大隻佬》、《我左眼見到鬼》,有賭有鬼都唔得。」《高海拔之戀II》、《單身男女》等近作,可以說是韋家輝編劇作品的分水嶺,見證着他由本土色彩濃的作品,轉為炮製愛情電影,進軍內地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47

解構白頭髮成因食芝麻糊無助變黑

1 : GS(14)@2015-10-10 23:35:15

【本報訊】人未到中年卻已見到白髮增加好閉翳,究竟白髮越來越多,與工作壓力、用腦過度及憂傷心情是否有關?多吃芝麻糊、黑豆等黑色食物能否以形補形白髮變黑?香港大學內科學系皮膚科臨床助理教授陳俊彥表示,年輕人有白髮,與基因、壓力及情緒有關,亂掹白髮隨時破壞毛囊,導致永久失去這根頭髮,最好是將白髮剪去,要預防白髮,關鍵是要保持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健康。記者:梁麗兒



Q:用腦過度會生白頭髮?

答:無關。頭皮毛囊內的基底層藏有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令頭髮變黑。隨年齡增長及老化,黑色素製造減少,正常50歲起便有白髮。早生白髮或與遺傳有關,承受沉重壓力、遭受重大打擊及患情緒病,色素製造會減少,可令頭髮數月內變白,但不會一夜白頭。


陳俊彥

Q:白髮掹1條會生3條?

答:無根據。但大力掹走白髮,隨時令毛囊壞死,永久不能長出頭髮,較理想處理方法是剪去白髮。



Q:白髮與患病有關?

答:除心理因素如壓力大外,部份疾病也與白髮有關,如癌症病人體內營養會被癌細胞吸走,影響黑色素細胞的健康及黑色素製造。嚴重感染患者的營養多供予抵抗外敵,都會阻礙黑色素製造。白蝕病患者因免疫系統錯攻黑色素細胞,也會令頭髮變白。



Q:吃芝麻糊等黑色食物可增黑髮?

答: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健康,才能讓頭髮烏黑,但吃黑色食物與該細胞健康無關,關鍵為保持頭皮健康,即減少染髮、電髮或使用美髮產品、避免太近距離吹頭、保持心情開朗、多運動、均衡飲食及多吃抗氧化蔬果如含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包括奇異果、橙及檸檬等,可減慢黑色素細胞老化。



Q:白髮可隨時再變黑?

答:若白髮是由壓力大或情緒問題引致,當相關問題改善,黑色素分泌恢復正常,頭髮便可回復黑色。臨床上有癌症患者康復後,黑色素細胞分泌回復正常,令白了的頭髮變回黑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09/193264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64

真.主播 解構100毛現象

1 : GS(14)@2016-01-20 23:26:51

2016-01-16 EW

《100毛》辦公室,在葵涌某工廈一樓,沒有間隔的工作間,坐滿樣子稚氣的年輕人,人人埋頭對着電腦剪片、排版;另一邊的Studio,深受年輕人歡迎的毛記主播在錄影節目,一個個用嬉笑怒罵形式諷刺時弊的節目,就在這工廈單位每日誕生。

這一班網絡紅星,挾着累積的人氣,周一(11日)走到伊館開騷辦《毛記電視分獎禮》。當晚港人在fb瘋狂洗版,頒獎禮舉行前後4日,網上討論人數已達138萬人,連難得出席頒獎禮的小鳳姐、電台殿堂級人物俞琤都到場支持。平日沒有看過《100毛》雜誌或《毛記電視》的人,都不能不留意這新媒體。

原被視為小眾,一夜間被各方解讀,成為一股香港新現象。我們訪問當中關鍵人物,由他們親自檢視這股熱潮,永遠頭帶繃帶的東方昇,這天已戴胸圍談特首施政報告。「作為香港人,我覺得有事看不過眼,便要用自己方法講。如果背後意義大過要我戴胸圍,(戴胸圍)我無所謂會照做。」以戲謔方式說大道理,100毛最擅長。

100毛現象,更走入主流商界,Shell贊助分獎禮,回響之大超乎想像,成廣告及市場推廣界一個奇迹,之後引伸有關環保的討論,更是一堂很好通識課。

100毛熱潮也燃起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話題,意外由一位澳洲出生、但來港28年的三綫藝人帶出,最愛吃叉燒飯的河國榮用字正腔圓廣東話說:「我當然係香港人啦。」

100毛主播專訪精華片段,可登入iMoney Facebook觀看。

毛主播:我們只是沙律 香港需要正餐

分獎禮贏盡掌聲,兩位台柱主播「東方昇」王嘉偉和「盤菜瑩子」Myth,認為證明有想法有創意,突破前人自然會受賞識,但掌聲背後他們也明白,節目在網上回響再大不代表成功,他們只求做一碟開胃沙律,讓冷感港人有興趣了解時事,改變現狀,他們期待是有能力改變香港的「主菜」出現。

iM:記者 東:東方昇 盤:盤菜瑩子

iM:平日你們工作情況是怎樣?

東:我平日多參與《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三位老闆陳強、阿BU和林日曦,會每日輪流負責。通常早上8點多就回公司,開會傾今日新聞或者網絡熱話,再決定做咩題目,之後我和同事會開始度稿,拍片即日出街。

盤:我不是負責Creative(創作),平時我做主播主要讀稿,間中才會給意見寫稿。我在公司會負責不同的項目,例如搞分獎禮我會幫忙訂衫、整道具、公仔,公司接的Project我都會跟。

iM:你覺得《100毛》和《毛記電視》為何會成功?

東:我們做到前人做不到的事,背後主要靠一班後生同事的創意。其實我今年29歲,在公司算很老,身邊同事只是20歲出頭,兼職同事甚至18、19歲。以前我跟「腦細」林日曦在天比高(商台在天水圍合辦的多媒體創意企業)工作,都是一班無包袱經驗的後生仔去做創作,不會有老Seafood(老餅)搞辦公室政治、跟習慣常規去做。因為後生仔最強的特質是唔驚死、有拼勁。公司氣氛好,佢又做自己喜歡的事,自然會盡力做好。

好似《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我初初聽到個Idea,都覺得無可能,因為要好似新聞台趕出街報道,但要有創意幽默、可以令人笑的劇情。最初未熟習又少人,經常做到凌晨2點才有片出街,第二日又要8點返工,日日做18個鐘,但大家慢慢摸索到要訣,後來愈做愈快。好像星期三《施政報告》,11點梁振英開始宣讀,雖然要聽完才知做甚麼題材,但有特別話題(梁振英在報告強調40多次「一帶一路」),幾小時就做到。

iM:年輕人為何喜愛你們一班主播?

盤:我們好像棟篤笑咁,用一種時事嘲諷、娛樂的方式去反映現實發生的事,唔係好假咁日日風花雪月。有人覺得我們是呃Like、吸眼球,我覺得我們只是用自己方式去表達。

東:我們主播扮的角色會好真,好貼近生活會遇到的人和事,大家才會鍾意,例如專家Dickson很受歡迎,雖然他給人感覺係毒男,但他代表到社會有想法和智慧的人。大家覺得,不是個個出鏡的都要是靚,有想法有創意,都應受人注意欣賞。

iM:你們的支持者以年輕網民居多,但較年長的觀眾似乎很難接受。

東:我們做網一定會跟得很貼,好似我們講「仙氣」、「洗頭艇」,年紀較大的人都會問,這些名詞是甚麼意思,他們心入面都想其他人話給他知。我覺得有需要令一班會上網的人,關心香港時事多點,和身邊人一起與時並進,令社會進步。

盤:其實我覺得老一輩對我們做的事沒有興趣,仲未打入到他們的世界。好似平時工作,一些想在我們平台落廣告但傳統的客戶,他們仍然未Buy(不接受),心態都是十五十六、博一舖,但我有信心我們用良心捧出來的Idea,通常都係Work的。

iM:如何有好創意?為客戶廣告創作度蹺,遇到最大困難是甚麼?

盤:可能他們知道有個平台,很多年輕人鍾意,他們想用個Platform(平台)接觸我們的觀眾,令個餅造大一點。有些廣告客戶最初提出的要求是要夠新、夠爆、夠創意,但傾了三四次後,才發現他們不接受破格的創意,最後都要睇個Idea過去有沒有往績和成功例子,但新點子無可能有Reference㗎嘛。

東:從創作角度來睇是有點失望,其實依家唔再係有個藝人拎樣產品出來,就會令讀者觀眾鍾意,要引起他們共鳴、發自內心地笑和喜歡,這個才是(網民)Like的源頭。我們跟這個社會好貼、很快,可能會有點難追,客戶對我們有懷疑我好理解。我覺得在香港創作最大問題,是一個議題被炒熱時,大家一窩蜂去做。其實從創意的角度來睇,唔應該係人有我有,做一些前人無做過的事,創作先可以百花齊放。

iM:《100毛》是打工天堂,還是地獄?

盤:當然不可以只諗好的方面,好似我咁最初只是想朝九晚六番工,會諗有無得補假,但後來我都接受了(沒有),但我可以說這份是開心工,同做創作的人一起工作好煩,他們要求好高又經常會嘈交,但見到製成品出街會好有滿足感。

東:睇吓你點睇,其實做Creative、媒體的人都是人工唔高但要付出很多。我們的創作方式消耗很大,有時候有經驗未必有用,一些你以前用過的方式,不能重複再用,好像政改通過不到,我們打電話關心議員問感受有很大回響,但現在不會再做,因已無新意,新人反而會帶來新衝擊。

iM:希望未來發揮甚麼影響力?

東:我們知道自己的角色,只是一碟開胃的沙律,令大家笑一笑、有興趣理解一些(政治社會)議題,好像分獎禮一開始我話「要點人數」,結束時講「唔想少了你們任何一個」,是因為香港這個時勢,(有人)會突然唔見了。香港需要的是正餐,一些可改善到現況的實際行動,這是我們希望但很難做到的事,所以我們現在還是繼續做好沙律角色,之後點做,都要看社會情況有甚麼變化。

盤菜瑩子憑怪CV獲聘 港女變高登女神

毛記電視捧紅了幾位主播,各有粉絲,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盤菜瑩子,其Facebook專頁擁有近5.6萬名粉絲,為各主播之冠。盤菜瑩子能迅速走紅,除了因為樣子甜美,笑的時候兩粒小酒窩,加上歌喉不俗,迷到不少網友。精通日語的她早前以日語拍片呼籲釋放銅鑼灣書店東主李波,更讓她成為高登女神之一。由平凡女生變網絡女神,盤菜瑩子如何誕生?故事由半年前誤打誤撞加入毛記電視講起。

應徵當晚即做主播

盤菜瑩子在城市大學修讀日文,畢業後曾赴日本工作。當時一家日資飲食集團開拓中港市場,聘請了10位香港畢業生到日本的高級餐廳受訓,「是一個人會光顧50萬日圓(約3.3萬港元)的高級餐廳,擺隻杯歪了也被人投訴,工作壓力很大。」留日工作約一年便離職,回港到日資公司做文職,過着每天穿套裝的OL生活。去年毛記電視開台不久後招聘演員,她覺得節目頗有趣便應徵。

「我當時寫了一篇好奇怪CV:『我知道自己唔靚,我俾咗張相你,但有圖都無真相㗎!不如你見吓我啦。篇文好長,仲懶係好幽默。」奇怪CV竟打動了《100毛》老闆,3個老闆親自面試,主要以尖銳問題考驗口才。面試完畢本以為要回家等消息,他們竟然問盤菜瑩子當晚是否得閒,要她即晚做主播,從此踏上毛記主播生涯。

由於她懂日語,公司最初塑造她成港女,「有少少看不起窮人,又攀附權貴。」她也只是依照公司形象飾演,「有新聞便報,有得做就做。」慢慢卻發現做毛記主播的意義。

毛記是最開心的工

盤菜瑩子fb粉絲達5.6萬名,人氣勝過其他主播,她卻謙虛地說:「我不想忘掉本心,我要用自己人氣,令自己居住的城市,變得好少少、易居住少少。」她常在fb專頁對爭議的社會議題發聲,多次發帖聲援網絡廿三條、銅鑼灣書店東主李波失蹤等。她勇於發聲卻又自言悲觀,「我好Buy墳總(墳場新聞創辦人青永屍)話,不抗爭的人,你俾咩佢都唔會抗爭。」分獎典禮當晚盤菜瑩子感動落淚,網民傳她即將離開毛記電視。她澄清說沒有想過離開,毛記工作再辛苦也甘願,即使生活不再朝九晚六、假期返工也甘之如飴,「如果凌晨一兩點收到個電話要你幫手,你都好願意去做,仲覺得是俾錢你去做鍾意的事,咁這份一定是令你開心、好筍的工。」

盤菜瑩子Profile

真名:Myth Or

年齡:秘密

學歷:城市大學修讀日文

工作經歷:曾赴日本任日資飲食集團見習行政人員、香港日資公司文職

Facebook專頁粉絲:5.6萬

毛記年資:半年

師承俞琤林日曦 愛國笑匠是這樣煉成的

東方昇是《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的創作大腦,每朝由8點跟老闆度蹺、拍片、剪片,他全程參與。開台之初以赤裸上身的「肉類分割技術員」造型一炮而紅,其後又扮過水貨客搭港鐵、政改否決後電話問候建制派,日前更戴肉色胸圍展露「一戴一露」,東方昇公認是毛記最強笑匠。自言沒有底綫,他透露創意訓練來自大學時代在天比高兼職,跟隨俞琤及林日曦的「木人巷」訓練。

當時東方昇一邊在公開大學修讀心理學,一邊兼職,每天放學後搭車到天水圍的天比高工作,做到11點又要坐個半鐘車返屋企。「當時真的很辛苦,林日曦要求很高,俞琤更是要求極高!但是真心學到嘢,當時我是公司最低層,職位是見習創作人,即是說甚麼都要做。所以我是文字部也識拍片、攝影、跟Artroom(美術部門)夾,密集地做好多嘢,同其他部門合作。」

心理學出身活學活用

後來東方昇加入商台創作部,見識到大公司和細公司的分別,「細公司你甚麼都要識,但所有嘢你都有話事權,好快可以跟其他部門去夾,最後作品出來同你最初Idea可以好似。但大公司你只負責寫,跟着給其他部門,怎做很難干涉。」

他直言不太喜歡大公司文化。毛記電視去年5月18日開台前一個月,林日曦找他加入隨即答應,主理《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最初要求只是寫稿,沒料到竟然要親身上陣出鏡。雖然他沒受過演藝訓練,「愛國主播」東方昇卻極速入戲,七情上面地「演繹」愛國情操。原來他在天比高曾參與內部戲劇演出,心理學出身更讓他對人性的觀察更透徹,諷刺中國人劣根性相當到肉。

「好似在內地排隊,大家癡得好埋是因為怕人打尖;想搵人幫手影相,唔敢俾部相機人,驚搶了去。這些觀察可以變得好好笑。」他原很嚮往中國鄉村純樸民風,但現在大家卻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猜度、信任扭曲。

別人笑他太瘋癲,他笑別人看不穿。瘋癲背後,東方昇對很多社會問題均有己見,如世代矛盾,「香港人太多標準答案,要讀大學、搵份幾萬元的工,宜家年輕人都唔係咁諗,但好多家長仍然係咁諗。兩代爭執就是這樣來。同事的媽媽見到工時長、人工唔高,都會叫佢哋唔好做,我很高興依家年輕人唔係咁諗,一個社會應該係要追求自己所想。」

東方昇Profile

真名:王嘉偉

年齡:29歲

學歷:公開大學心理學系

工作經歷:天比高見習生、商台創作部

Facebook專頁粉絲:4.8萬

毛記資歷:9個月

專家Dickson 真.毒男掀共鳴

上周一舉行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憑毒男形象爆紅的專家Dickson登台一刻,全場歡聲雷動,他被黃慘盈怒摑一幕在網上瘋傳。記者走訪「100毛鍍金雙子塔」,不忘上前「慰問」其左邊臉。Dickson靦腆地笑說:「不痛,是幸福的一巴!」這一把打在Dickson身,卻傷透不少女粉絲的心,人氣愈來愈旺的Dickson卻連聲否認,「真係唔係,行街係有人認到,但都係男人居多,好多女仔埋身係假象!」

馬經編輯變毛記專家

Dickson日前在fb專頁上,多謝《TVB血淚屎》的作者偽文豪將他介紹給《100毛》老闆。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Dickson,加入《100毛》前,曾是報章的馬經編輯,又愛寫愛情故事,是多變宅男。後加入毛記任編輯,工作兩星期後,毛記電視的內容經理請他飾演專家Dickson這角色。「好多謝佢創造這個角色,這工作為我帶來很多第一次,如上台唱歌、跳舞,甚至台上換衫,沒有媒體可讓我得到這樣多掌聲!」

Dickson演活了毒男神態,一方面是做返自己,另一方面也有集體創作。如fb專頁的兩性關係文章和「Dickson愛情信廂」都是自己創作。毛記同事則會指導他的動作和對白,常常陪伴他的女朋友「小莉」也是毛記同事創作。Dickson望望「小莉」說,希望很快「有個真實的女朋友啦!」

由一張紙到一個分獎禮

《100毛》雜誌由《黑紙》原班人馬創辦,一切也由灣仔唐樓富德樓開始。三名創辦人林日曦(徐家豪)、阿Bu(姚家豪)及陳強(陸家俊)同是八十後,均因曾任商台而相識。

在三子之中,最為人熟悉相信是林日曦,本身就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設計系,中途輟學加入商台負責聲音剪接及網站管理,及後又自薦參與商的幕後創作,亦曾任社企天比高創作夥伴的創作總監,也是神級填詞人林夕的徒弟之一;阿Bu曾為吒咤903《1872遊花園》主持,並有著作《77歲前一定要做的7件事》;而陳強則曾與森美主持電台節目《森美移動》。

面世3個月收支平衡

2010年,《黑紙》租用軒尼詩道富德樓一個800平方呎單位作為創作基地,幸得大業主廉租單位予多個團體,包括學民思潮等,《黑紙》當年月租只需2,000元,一年後續租加租五成,也只是3,000元。

至2013年,三子投資共100萬元,出版號稱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100毛》,每周結集100條最注目話題,每篇文字只100至500字,標榜「看得完、剛剛好」,每本賣10元。創刊不久已經常賣斷市,二人稱當時印刷量每期達9萬本,銷量高達八、九成,後來加印至10萬本,雜誌面世3個月已收支平衡。

《100毛》的封面經常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令人會心微笑,而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中,雜誌更多次以戲謔方式報道叫人沉重的運動,結果大受年輕人歡迎。例如雜誌找來在電影《新紮師妹》中扮演「方中Sir」而深入民心的許紹雄,穿上警官制服幽「四點鐘許Sir」一默;找來林夕扮演黃之鋒;又試過找來「真?元秋」拍封面影射立法價議員蔣麗芸,以及找來DJ藝人Bob裸露上身,與影帝張家輝操練六舊腹肌的電影拳王形象成對比等炮製不少話題封面。《100毛》在半年內已達收支平衡,同年再出版免費雙月刊《白卷》,至2015年5月創辦毛記電視,以惡搞形式、二次創作談政治時事,搶攻年輕人市場,由一個網媒做到找到冠名贊助、電視台直播、令人撲飛的分獎典禮。

贊助毛記賺Hashtag Shell #多謝網民

過往大型活動後,精采的內容可能令觀眾回味很久,不過贊助商的名字,又有多少觀眾記得?在「毛記電視第一屆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上,出現一個例外,近一個月,港人的fb被贊助商香港蜆殼Shell的名字標籤(Hashtag)「#多謝Shell」洗版,分禮獎中觀眾更齊聲高喊「多謝Shell」,Shell頓成大贏家。有人說,這是史上最「抵」的贊助,香港蜆殼零售業務部市場推廣經理曾穎思反而多謝毛記電視,「其實我都多謝他們,介紹一個好的平台讓我們宣傳。」

由下而上說服高高層

曾穎思坦言,贊助分獎禮前,只知道有毛記電視這平台,並沒深入了解,雖然毛記曾為他們拍過一個3分鐘廣告,不過認真看毛記的製作,還是11月底收到毛記計劃書的時候。她記得有天在公司開會,收到市場推廣部年輕同事電話,同事語帶激動說:「林日曦來做Presentation啊!你來不來聽?」她淡淡地回應,「我開會,唔得閒。」之後同事們將毛記的計劃書交到她手上,她才開始做功課,「我見到同事聽完Presentation那麼開心,覺得自己都要花時間去做功課,看100毛的作品、創辦人的訪問等,嘗試了解他們。」同事還打開毛記早前為Shell製作的廣告,將毛記的主播逐一介紹給她認識,「這是東方昇,好好笑㗎佢!這是黃慘盈……」她一來被同事感動,二來覺得毛記的製作能夠帶給顧客歡樂,正好適合公司儲分卡的宣傳,於是點頭答應。

不過,正如毛記在分獎禮上所言,計劃書到很多公司手中,「過到高層,都過唔到高高層」,距離分獎禮舉辦不足兩月,時間倉促,曾穎思覺得自己一人難以逐一向公司其他「高高層」解釋,於是「拉大隊」將高層們帶到毛記辦公室,與三位創辦人面對面聊天。

花錢宗旨令客戶開心

過往蜆殼公司贊助的多是國際性賽事,如F1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法拉利車隊,少有贊助香港的大型活動,這次贊助毛記分獎禮是新嘗試,她最記得毛記創辦人分享如何捉住消費者的心:「我們就是帶出一些可以觸動到你情感的內容,觸動你的喜怒哀樂。」正好蜆殼高層們最關注的並非宣傳功效,而是活動能否帶給顧客歡樂,透過三位創辦人現身說法,終於說服了「高高層」。

這次分獎禮尋找贊助商並不容易,毛記創辦人林日曦曾受訪指,事前遭很多公司拒絕,部分有商業考慮,亦有公司高層不認識毛記,更有公司認為分獎禮涉及社會議題,覺得很敏感而卻步,Shell可有顧慮?「我看到毛記製作麥當勞一打雞的廣告和GATSBY的俾女飛正傳廣告,覺得真係好好笑囉,其實我們一直的討論都是圍繞開心的事,如何令顧客開心。」

為博客戶一笑,Shell放下審查,成功贏得了一浪浪的「#多謝Shell」回饋。曾穎思未有透露贊助金額,不過林日曦曾在fb指,如沒贊助可能要蝕7位數。落實贊助後,曾穎思形容,她的同事像毛記同事一樣興奮:「明知往後一個月不能放假,工時不穩定,都不介意,原來一個Project大家做得開心,會去到好盡。」

獎座紙牌籌號呃Share

分獎禮引起撲飛潮,舉行前約兩星期,Shell便舉行「以Shell bonus card到油站消費滿800元即換分獎禮門票」活動,並選擇在Facebook即時公布換領地點,先到先得。雖預計會出現人龍,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公布後一至兩分鐘,已有人將車駛進油站換飛。她與每位顧客聊天親身了解客戶反應:有父母幫子女換、有人在地鐵看到公布後立即回家取車趕至現場。

加上年輕同事的點子,更令活動掀起網上熱潮:「我們預計會出現人龍,於是製作籌號,原本的籌是普通一張紙,只有號碼和公司名,但有一位年資淺的同事,想到將籌製作成獎座形紙牌。當日她看到客人拿到籌,像得獎一樣,立即放上網分享,即時引來很多轉載和評論。」她十分欣賞年輕同事對時代的觸覺,好蹺不斷。「當同事投入,創意就會出來。」

這位市場推廣經理坦言,這次與毛記合作,明白到網上平台已是市場營銷的新趨勢,而且即時的網上分享和流傳力量更不可小覷。「自從智能電話普及,大家接收資訊的模式不同,很多時我未必是從一個媒體接收到品牌的宣傳廣告,而是在朋友的社交媒體上看到的。」

被翻鑽油舊帳 「港人好可愛」

網上雖掀起「#多謝Shell」熱潮,不過網上聲音從來不會一面倒。毛記分獎禮翌日,兩個國際組織的香港Facebook專頁,分別出現批評Shell這家跨國油企的帖子,隨即引來另一番討論。

綠色和平指,2012至14年間Shell在北極阿拉斯加的鑽油項目多次發生事故,Shell後來停止在該處鑽油,但當奧巴馬政府否決Shell延長鑽油牌照的申請,Shell即提上訴。另外,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亦發帖,指Shell在2008年在尼日利亞涉及兩次漏油事故的賠償問題。

Shell公共關係發言人回應,「公司沒有計劃恢復這活動(北極鑽油),這些是網上猜測。」至於尼日利亞漏油的賠償問題,發言人指如果發生漏油事故,會有機制處理,務求對環境影響減至最少。

兩則醜聞隨著多謝聲傳開,曾穎思認為這正是香港人的可愛:「有分獎禮後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這正正是香港可愛的地方,因為不同人可以有不同意見。」

網上廣告 捱過4秒的秘密

毛記製作為Shell製作的宣傳片及歌曲《幾好相與》,找來30年前扮羅文唱《幾好瘋語》的盧海鵬演出,令人笑破肚皮之餘,又令港人想起看歡樂今宵經典MV的回憶,曾穎思認為這是引起客戶共鳴之處:「在數碼平台大行其道的年代,網上廣告雖多,但人人看廣告片數秒後都想按『略過』鍵,我很有信心,他們條片可以過得到4秒,有些片不看到最後也不知道它是一個廣告;有時明知它是一個廣告,也不介意重新看一次。」

真.港仔生活 河國榮的紐時與叉燒飯

寫河國榮,可以寫得很煽情。但記者深明這點子不能再賣,因為寫甚麼,都比不上他前兩天站在台上唱「同熱愛這片土地」那麼令人動容。我們的熱淚都被他賺去了,今天就不如平白地改說他的「真港仔」生活。

那晚在毛記電視分獎禮中連掃兩個大獎,事隔幾日他坦言還未開心完:「好多感動仲慢慢滲緊出嚟,諗返當晚係有啲超現實。我自己最感動係,你哋揀呢首歌俾我唱,證明了一份認同,超級有意思!」

為唱Rap苦練400次

很多人都想知,當初他接到這份Job時的反應如何,及後又怎樣練兵?「毛記在聖誕前送呢份大禮俾我,知道要Rap好驚,唔敢拖,一收到就練。」那時他正趕着回澳洲陪家人過聖誕,歌詞帶在身邊,用兩程長途車就把歌詞記入腦,然後開口練:「用腦記唔夠,要用埋Muscle Memory,肌肉自然跟住去,咁先追得切。」他認真的數算,從首次開口到踏上舞台,一共練了400多次。

關於河國榮,很多人都知他當年因愛上哥哥張國榮的《Monica》,以致在澳洲有醫科唔讀來港闖天下,到今天一首「香港地」令他一夜成名,連老家澳洲的ABC新聞也以「From Gympie schoolboy to Asian Popstar」形容他衣錦還鄉。兩首改變人生的廣東流行曲中間,悠悠29年,一切該怎樣說起?

「我在澳洲鄉下地方長大,屋企一家五口唔係有錢,即是你們所說的出身基層,普通人一個。」他的故鄉名為Gympie(金皮市),按他的定位是從布里斯本向北駕車兩個鐘,與沿海度假聖地Sunshine Coast相距個多小時的車程,昔日是淘金的熱點,他說那裏的孩子包括他個個識淘金。

「我雖然無錢,但我讀書好叻,公開試考97 Percentile。」按公開試「拉Curve」概念,自少記憶力強的他,是最頂級3%尖子。順理成章,及後入讀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院。「當時的Hall住了好多香港學生,有日行過走廊聽到好好聽嘅歌,唔記得Leslie定阿倫,我就敲門問同學借來錄,一聽就迷上。」

在北角舊樓裏尋夢

大學三年級,河國榮經常流連唐人街。最深印象是跟那位香港同學一起派報紙賺外快。「我們一個開車;一個一路跑一路將報紙拋去門口。做完收錢,就去食漢堡包、打波子機,打完又無晒錢!」年少輕狂揮霍青春,最後換來「留班」惡果,然而在重讀4個月後,他知道自己的路已不在這裏,遂決定退學打工,又千方百計「搭路」成為港歌手澳洲演唱會的工作人員,儲錢逾年買了張單程往香港的機票,「1987年5月31日晚上9時,我在香港!」

最初來港,河國榮坦言對前途茫無頭緒,只知喜歡唱歌和很愛這地方。為了糊口,他選了份最「正路」的工:西人教英文,並落戶北角舊洋樓。

就像很多香港人一樣,提起八九十年代,心頭自然軟化。不用問,他便滔滔談起舊時。「當時我住在北角僑冠大廈,那套房是騎樓間出來的,幾十呎,廚廁共用。樓下是百貨公司,街邊有好多小販,有我最鍾意的熱辣辣油炸鬼。當時有間檔仔,啲果蒸糭好食到你唔信!我好多時行去銅鑼灣返工,沿途聽住叮叮,叮叮咁。那時的香港,人人都好樂觀、勤力、開心、簡單。」其後,他在1988年簽入TVB旗下:「30歲唔夠便飾演警務處長,之後係點大家都知啦,不斷做警司、牧師、律師、機師……好多好多師,一做20年。」

TVB捱廿年上唔到車

同步的過去,就有相近的視覺。問他:今天的香港呢?「絕望!如果絕望係100,我哋依家都去到80幾啦。好辛苦的,樓價係咁升買唔到,租又難,好多人住劏房住床位。以前去唔同的商場有唔同嘢睇,依家全部一樣!戲院少咗,睇戲亦唔似以前咁有氣氛。音樂唔同晒啦,當年好精采,阿倫開31場演唱會,係31場!」

河國榮和太太一直租樓住,直至10年前打算入市,在律師樓動筆簽約的一剎,業主收到電話,說有人願意加多30萬元,結果一切作罷。他笑說:「我係演員,但都真係覺得嗰下好似拍緊戲!」他坦言,一直有再上車的打算,現在等樓市「跌多陣」,下半年有好價就入市。

河國榮表示,在TVB當合約演員的廿年裏,大部分時間每月都最少接四五個Show,低薪由數千增到最後萬四元,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惟後來公司因緊縮開支以Cut Show,轉做每年一Show。「係好難做嘅,外面接工作又唔方便,加上鬼佬永遠係閒角,再做警司都唔係辦法,8年前決定離開。」

問及知不知道很多年輕人「唔妥」TVB,他輕輕一笑:「太多年啦,佢無變嘅,觀眾睇悶咗。非常大的一個困難,市場分散了,觀眾娛樂多咗,可以上網睇韓劇美劇日劇,點解仲要睇你TVB?另一方面,廣告收入少,自然要慳,減人、拍嘢要更加快,拍出來效果唔會好,這是惡性循環。」

雖說TVB「唔變無運行」,但似乎現眼的是,河國榮離開了大台後亦不算好運。過去一段日子,他以拍電影、舞台劇和接Show維生,工作都有日沒日,他卻不以為然。「有工開梗好啦,無嘢做我就放狗、打機、睇電視,普通人嘛!我唔大使的,唔食貴嘢,茶餐廳、叉燒飯最啱我。」

真.港人Mix & Match

這天走在深水埗的街頭,他告訴記者,幾星期前電腦的風扇壞了,落鴨寮街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個新的。然後又問:「樹記你有無食過?全舖頭嘅嘢都好好味!」值得一提的是,他說自己看得明九成中文字,睇劇本從來不用繙譯,和記者WhatsApp來往,也是全中文。看不明的時候呢?「咪查字典囉!查部首我識吖!」

過去數年,他一直籌備自己的廣東大碟,包括作曲錄音,但遲遲未完成,這次分獎禮熱潮後,他拋出一句成語「打鐵趁熱」說打算今年推出,一圓這個發了30年的歌星夢。工作以外的「正經事」,是學日文及上網跟以色列老師學習希伯來文,上了40多堂,現在學到第二級。他又堅持每天讀《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知悉國際大事,要他說幾則最深印象的報道,他選調查機構AC Nielsen被質疑「造馬」,以及GNC的標籤疑有誤導成份。「香港新聞我比較少睇,但有大件事我都係知嘅。」例如最近他就知道「有個Bookseller唔見咗」。

說到這裏,你會明白為何那麼多人會被他那句「同熱愛這片地,大家一句到尾,愁或喜,生與死,也在香港地」所感動。他不是在街邊拮串魚蛋食底雞蛋仔就當自己是本地人,他與很多香港人一樣,會為搵食、買樓而煩惱;他可以迫港鐵、吃茶記過草根生活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與世界接軌,是典型香港人的Mix & Match。

同樣地,他會為不公平的事躁動,他仍相信香港是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好地方。他骨子裏藏着很多香港人這幾十年一路建立起的價值觀和想法,令你沒辦法不把他當成「自己友」。所以記者臨別時跟他說,「下次上台不要再多謝香港人啦!因為你自己都係香港人!」
2 : GS(14)@2016-01-20 23:27:02

報酬$300 「無所謂啦!」

河國榮在得獎時說過:「無諗過影一個封面會變得今晚咁!」他所指的,就是前年扮足球員岩布仙尼賀亞視台慶的《100毛》封面。他坦言當初接受邀請時,也不知《100毛》為何物,也不知道這班後生仔搞乜鬼。

「佢哋起初都驚我唔肯幫,但我好快就答應咗,都係當一個角色咁演囉!」結果,雜誌職員告訴他那期封面大賣,創下創刊後最高銷量紀錄,同時亦引起了年輕人和網民關注,成了他「彈起」的第一波。

其後,《100毛》數度邀他合作。到去年8月,河國榮獲邀成為何韻詩演唱會的嘉賓,初試啼聲首嘗在數千人面前演唱的滿足感,直到最近走上伊館舞台,成為最受歡迎男歌星。「這個圈有人是睇人接job的,但我覺得你永遠唔會知將來的機會係邊度嚟,亦唔會知邊個會變咗大人物,加上佢哋(100毛)好正,有創意有意思,又好玩,點解唔幫?錢無所謂啦,有時可能得300蚊車馬費。朋友問我無錢點解接?我覺得唔係咁嘅,值得做就做,依家班朋友咪無聲出囉!」河國榮重提那個「80分絕望」的香港,他寄語香港人,在乾涸困乏時不要想太多,覺得值得就去做,也可想想毛記由零開始,最終辦出了一場叫人稱許的節目,想到這裏就應知道,香港仍是奇迹處處,當中,包括河國榮自己。

廣告人曾錦強:品牌玩政治要精明

毛記電視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成為全城焦點,贊助商Shell是贏家之一,不少粉絲心甘情願「#多謝Shell」。《100毛》創辦人林日曦日前透露,尋找贊助商是分獎禮一大難題,有部分公司認為他們常涉社會議題很敏感,而拒絕贊助。資深廣告人曾錦強認同,不少品牌向來不想太涉及政治議題,因為政治涉及「take sides(歸邊)」,很多品牌也不想得失任何一邊。不過,如果品牌願意用一個較幽默的模式去踩綫,有時可以得到更大效果。他舉去年美國朱古力棒品牌Snickers「肚餓語錄」廣告,惡搞公眾人物失言,以及近期HKTV Mall的「__終於冇欠薪今晚要劏雞還神」系列廣告,諷刺了欠薪電視台等,這些廣告也涉及了一些政治議題,玩得精明,「無論政治上take任何side也不反感。」

過去多個品牌找《100毛》及毛記電視拍廣告的,計有麥當勞、GATSBY、Samsung等等,恰巧都是跨國公司。曾錦強坦言,國際性品牌向來較少自我審查,「真的有政治迫害的話,我相信本地品牌會較驚。」經過1月11日後的分獎典禮,有評論認為香港媒體生態變天,一個小小網媒舉行的分獎典禮引起很大社會回響,曾錦強同意網媒來勢洶洶,傳統媒介角色稍有減弱,但「傳統媒介的聚眾能力很強,如TVB黃金時段有20多點收視,也是百多萬人,要短時間接觸這麼多人,要傳統媒介才有此聲勢。」

他特別留意今次網媒與傳統媒介結合的效應,毛記電視在分獎典禮前一周與NowTV傾妥直播安排,NowTV的參與壯大典禮的聲勢,「傳統媒介向來給公眾較有公信力、大品牌的形象,當傳統媒介願意直播,再反回網絡世界討論再發酵,整件事聲勢便壯大不少。」

音樂人周博賢:港人想要一種共鳴

一班小朋友在電視直播,大唱要日夜無間做功課「討好老母」。觀眾笑過不停,著名音樂人周博賢看到一班小孩的表演卻哭了:「我本身無小朋友,但見到他們扮喪屍,面容好辛苦。我立即諗起立法會TSA公聽會,小三細路仔都要去議會抗爭,點解香港人生活,要忍受咁多政策的不公義。」他為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小孩而哭,也為萎靡不振的廣東歌樂壇而哀。

今年45歲的周博賢,平日只是間中看《100毛》,反而《毛記電視》影片看得較多。身為填詞人的他,十分欣賞節目《勁曲金曲》的改編歌。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在網絡煥發出新的生命:「《100毛》強的地方是可以即時做到一些二次創作,講到大部人心聲又好笑。這些歌的旋律和新聞內容,觀眾本身已好熟悉,好容易消化。」

周博賢自問跟得上潮流,早年他炮製一連串批判社會現象的歌曲,令合作的歌手謝安琪走紅。其實近年香港樂壇不乏歌手,以社會議題作歌曲主題,但都不及《100毛》抵死啜核的改詞效果受落。周博賢認為很值得音樂創作人深思:「香港人好似變得愈來愈即食,大家生活、遇到的事愈來愈窒息,似乎無空間接受一次創作,只是想快些笑番和出返啖氣。」

他形容分獎禮是網絡平台一個「歷史性」活動,由觀眾爭相買票入場、到社區自發組織集體觀看戶外直播,氣氛可和早前中港足球大戰相提並輪。

在香港人價值和信仰被不斷挑戰的今日,《100毛》富本土味的二次創作,令不少港人力撑這年輕新媒體:「好像現在很多中港合拍電影,作品好離地,連結唔到我們的喜好和品味。大家變成想要的,是一種共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68

子華神之謎解構棟篤笑預言書

1 : GS(14)@2016-07-06 07:59:05

子華開騷了,但不是棟篤笑,是跟陳法拉合演舞台劇《前度》,探討現代愛情觀,題材嚴肅,不談政治,唔搞笑。雖然舞台劇加場加場再加場,反應熱烈到不得了,但睇睇討論區留言,網民最想睇嘅,始終係子華神嘅棟篤笑,畢竟棟篤笑實在太「神」。認真一問,點解子華神叫做子華神呢?其一說法,就係子華喺棟篤笑講過嘅笑話,十居其九都會變成事實。換以言之,一係佢係神的化身,能主宰一切;一係佢就係大預言家,世事早被他看透。究竟佢歷年嘅棟篤笑入面,講中咗幾多樣嘢?等我哋為大家解構。



預言一:特事特辦犯眾怒

「點解今時今日香港會搞成咁呀,各位?因為有條友睇咗《低B做特首》囉!」——《冇炭用》(2003)你可以話佢當年寸緊董建華,但我地今日嘅特首,都唔見得頭腦精明好多,一單原本好濕碎嘅遺漏行李事件,因為有人疑濫用特權,演變成為國際新聞。香港人要聽命這一男子,自求多福了。



預言二:愛國人士頻獻媚

「我係絕對唔會懷疑有一日,我地能夠全民轉軚親中嘅能力。」——《秋前算賬》(1997)子華神在《兒童不宜》說過,「呢個世界一切事物,不外乎利益兩個字。」所以,你也不需要懷疑一干「愛字頭」的團體有幾真心。搵食啫,犯法呀?係咪咁話。



預言三:一國兩制瀕崩解

「過咗九七,香港唔會再有被動嘅嘢出現,所有嘢都好主動,債主唔需要追債,債仔自動回歸。」——《秋前算賬》(1997)有一期香港興起「被乜乜」、「被物物」,誰想到近日連「被失蹤」都有。銅鑼灣書店的李波,疑在非情願的情況下被捉返內地,事後還要發聲明指用「自己的方式」返大陸協助調查,當中疑涉及公安跨境執法,一國兩制變相形同虛設。



預言四:死先有得做業主

家即管放心去死,死咗就有業主做嘞!」——《末世財神》(1994)樓價高企唔係今時今日嘅事,就算你唔去日本唔去睇戲,大部份打份牛工嘅都係一樣買唔到樓,公屋就更加冇你份。子華神呢番說話當然係講笑,不過係咪死咗就做到業主呢?其實都好值得懷疑,依家寶福山一個骨灰位動輒幾十萬,真係窮人免問。



預言五:十年之後有十年?

「經過呢十年,有邊個估得到自己可以過得到呢十年呢?同埋過多十年會變成點呢?」——《拾下拾下拾年棟篤笑》(1999)只要係香港人,都會感受到呢十年轉變得太快,社會撕裂、中港矛盾、官商勾結、新聞自由被扼殺。政治敏感的電影《十年》,更被無理封殺,誰能料到香港十年後會變成點?子華唔搞棟篤笑嘅原因,係因為香港呢幾年根本笑唔出。唔通佢已經預示到香港會有排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05/196812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586

【歐國盃】挖鼻孔+搔下體 解構德國教練怪癖

1 : GS(14)@2016-07-09 06:52:08

德國教練路維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擁有卓越的戰術造詣,但同時有惡劣的個人衛生習慣。



歐洲國家盃進入倒數階段,表現穩定的德國,教練路維除了領軍出色,最令人印象難忘的,應該就是他不注重個人衛生的核突怪癖,不雅程度他認第二,相信無人敢認第一。


這位教頭當眾「採礦」挖鼻孔已非新鮮事,誰不知今屆還行動升級,接連公然搔重要部位,搔癢後還將手放到鼻前聞一聞,非常重口味。雖然路維曾在記者會上就這些壞習慣公開道歉,聲稱是過於投入比賽,令腎上腺素飊升,在無意識下做了那些行為,並承諾將來多加注意。可惜他在十六強對斯洛伐克時,再被鏡頭拍到摸腋下,摸完又將手放到鼻前,聞一聞自己的「味力」。



在德國對烏克蘭的一場球賽中,路維以三個動作「聞」名天下。第一招:「採礦」挖鼻

第二招:公然搔重要部位,視他人如無物,非常重口味。

第三招:手伸鼻前聞一聞,回味個人「味力」。



從運動心理學角度,他的行為有何解釋?ISPA香港國際運動心理學院總監翁健輝(Nathan)解釋,挖鼻孔、摸腋下甚至咬指甲等行為,一般可稱為「重覆性身體相關小動作」(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urs,BFRB),「其實都是些不太衛生不太好看的行為,成年人會不經不覺,尤其在大賽這類需要高度專注的環境下,有機會不自覺做回一些童年時期習以為常處理壓力的行為。」對於他解釋因為腎上腺素飊升,才無意識做出那些行為,Nathan指腎上腺素的作用是處理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令人進入緊張及作戰狀態,並非導致BFRB的主因。



雖然路維曾在記者會上陋習公開道歉,不過很快他又再打回原形。

後防謝路美保定換出時,大家發現他都不敢和路維握手。



Nathan補充,若然有關行為達至病態,會形式強迫症,令當事人在事後倍感自責和內疚,屆時就極有需要進行心理治療,例如提升當事人對自身行為的認知程度(awareness)或追溯到早期成長階段構成該不雅行為的原因等等。當經過有關治療,令人困擾的BFRB就會相應減少。



從運動心理學角度,挖鼻、摸下腋,然後聞自己「味力」等,都可稱為「重覆性身體相關小動作」,在需要高度專注應付的環境下,有機會不自覺做回一些童年時期習以為常處理壓力的行為。

ISPA香港國際運動心理學院總監翁健輝。



參考資料:
Ellen J. Teng, Douglas W.Woods, Brook A. Marcks, Michael P. Twohig."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Effects of Affective Variables on Behavioral Expression".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March2004, Volume26, Issue1, pp55-64記者:余瑋攝影:徐振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708/19685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059

雞排妹解構雞字

1 : GS(14)@2017-01-29 10:31:37

■雞排妹過農曆新年時,與家人打麻雀。攝影:沈健程



有「雞排妹」之稱、來自台灣的鄭家純今年24歲,生肖屬雞,日前來港與擁有雞排胸的大隻型男趙勁皓(King)為本報影農曆新年專訪。身穿低胸超短紅色旗袍的雞排妹,與穿背心仔的King交換兩地有雞字的俚語,King就教「騰雞」、「吹雞」,而雞排妹就指雞的諧音有罵人同男性生殖器官的意思。



■King和雞排妹互教對方雞字俚語。

雞排妹透露過年會回鄉,她說:「跟家人一齊圍爐吃飯,然後打麻雀,因為我的外公非常的喜歡打麻雀。」今年犯太歲的她,已計劃3月底去日本進修學日文,她說:「目前規劃會去個半月,如果適應的話,再考慮留長一點。」而King就十分期待與女友Dada的B女,將於3月出世,更笑言BB未出世已收到利是和禮物。採訪:嵐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29/199118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601

【手機撼合桃】邊部唔會花?收機佬解構唔爆芒之謎

1 : GS(14)@2017-02-26 13:24:52

今次進行第二次揼合桃測試的手機共有4部,分別為由左起的Samsung S7 Edge、LG V20、NOKIA6及ASUS ZenFone3 MAX。



早前NOKIA6揼合桃測試,引來了不少回響,好多人與記者一樣感到疑惑,到底是只有NOKIA6可以用芒開合桃,還是所有手機都能做到?為了這份求知精神,我們在市面上找來了多部熱賣手機,看看以之揼合桃的後果?它們分別有以開合桃成名的NOKIA6,同樣是千餘元入門價錢熱賣的ASUS ZenFone3 MAX,及兩部機王級手機LG V20及Samsung S7 Edge。



揼合桃測試會分成兩部分,首先會以輕輕力開合桃為原則,以4至5次的屏幕撞擊,試開合桃;在這項測試中,基本4部手機都能完成整項測試,而且亦沒有出現爆芒或刮花等問題,由此可見,其實NOKIA6可用屏幕開合桃,絕非如一般人想般困難;因為不論平價或高價的手機屏幕硬度都相當高,但為何大家平時還會經常跌爆芒呢?為此請教據營二手手機買賣及維修的PhoneBook老闆阿然:「這是不同的,我們測試是一件事!平時跌手機,很多時都會以角位落地,不是平鋪跌下,而角落地跌爆芒的機會會高得多。」



揼合桃測試,一樣會在開着手機的情況下,以屏幕揼爆合桃。

在第二輪的重擊測試中,ASUS ZenFone3 MAX有點點暗傷,收機佬然哥發現正中位置有8-10條連相機鏡頭都難以拍出來的花痕。

LG V20的清況與ZenFone3 MAX情況相類似,都有8-10條連相機鏡頭都難拍下來的花痕。

測試進入第二部份,就是「超重擊測試」,記者會用4部手機的屏幕,以一次過的重擊揼開合桃!這樣的重擊能力,就有如手機屏幕平鋪跌落地上時,在屏幕的正中位置撞着石仔一樣,相對受力會重得多。這項測試中,4部手機都能基本完成測試而未有即場爆芒,至於屏幕有否刮花這個問題,我們一樣找來然哥以二手收機佬的挑剔心態來檢測:「4部測試手機中,S7 Edge所受到的刮花痕跡最為明顯,基本在屏幕正中位置,我發現了一道0.5cm左右的花痕;至於ZenFone3 MAX及V20的花痕感覺不太明顯,只在屏幕的中間位置,出現了8至10條好難察覺的細紋,一般人相信會好難發現,不過我們做收機的人,可能會為此調低$500-$800的回收機價;至於最後的NOKIA6,就算以我們的專業眼光,都未能發現有任何花痕,這部機的確令我感到相當驚喜,如果是千餘元價錢,我覺得值得考慮。」



相對Samsung S7 Edge情況較明確,明顯在屏幕表面出現了一個0.5cm左右的「米」字形花痕。

NOKIA6在今次測試中保持硬朗,完全沒有發現花痕。

然哥指出,測試不同現實!在測試中手機屏是平鋪下撞擊合桃,所以較難會撞爛;但相對如果手機以角位跌落地,跌爆的機會就會高上很多。

記者:朱崇德攝影: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26/199401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167

【讀書好】余杰解構 天下大一統史觀

1 : GS(14)@2017-03-24 17:08:35

【文化籽:讀書好】中國人的歷史就是政治,初中歷史教程就是國民政治教育的「變種特攻」。其實,大家不必將這種歷史政治化,歸咎於共黨意識形態洗腦,他們一套建基於黨國體制的史觀其來有自:根源在於蘇聯列寧主義布爾什維克病毒,黨國意識形態凌架於政府之上,追查來龍去脈,實始於1927年北伐後建立的國民黨南京政權。「國學大師王國維聽到黨軍北伐節節勝利的消息,毅然赴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盡。此前,王國維可以忍受北洋政府的統治;此刻,卻不願忍受即將到來的國民黨的統治。他留下「以共和始,以共產終」的預言,未來中國政局的走向被他一語成讖。發人深省的是,北伐軍即將打到北京的消息,在清華園引起兩極反應:青年學生欣喜若狂,國學院的「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壠超、陳寅恪和趙元任卻個個憂心忡忡」。余杰在《1927民國之死》如是說。


北洋大軍閥

國共兩黨均執迷於天下歸於大一統,所以九七前香港傳承之國民黨史觀,對蔣介石武力統一全國加以肯定,不敢稍加批評,這種凡大一統必好,分裂必亂的「政治正確」,已經成為華人思想DNA。為了否定分裂,我們自小便接觸各種醜化北洋時代的大眾娛樂,例如以張宗昌為原型的電影《大軍閥》,這些大帥滿身勳章、目不識丁、鹹濕貪財,總之就是「冇個好人」。但究竟1927年建立的南京政權,是代表進步,還是帶領中國陷入往後九十年的歷史深淵呢?余杰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角度,解讀北洋及南京時代,他認為一九二七年是誕生了十六年的中華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是其滅亡之時。這一年中華民國已經夭折了!他認為若以1927年為分界線,這一年之前與之後,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國」。「一九二七之後的南京政府,拋棄北京中華民國政府之法統,國旗、國歌均被變更。蔣介石雖然血腥清共,南京政權仍亦步亦趨仿效蘇俄體制,以黨國一體化、黨軍一體化、黨政一體化為依歸。在其冠冕堂皇的五院制當中,具有獨立立法權的國會和具有獨立司法權的最高法院,是不存在的;民選各級官員、代議士的制度和程序,也是不存在的。南京政權實質上是一黨獨裁,卻以『軍政、訓政、憲政』之『三部曲』欺世盜名。」換命話說,今天大陸獨裁統治及暴力是源於九十年前的南京政權的黨國體系。


民國版《萬曆十五年》

余杰仿明史學者黃仁宇經典作品《萬曆十五年》的敍事手法,揀選了廿五位民國時代人物,以他們在1927年前後人生的轉變,解構中國由帝制邁向憲政民主失敗原因。他肯定北洋武夫張作霖、孫傳芳政績,認為張作霖治下的東北,實現了難得的和平穩定,經濟發展比關內好得多,經營東北最佳是日治滿洲國,其次是張作霖,再其次是國民黨,最差是共產黨。至於孫傳芳治下的浙江,重用學者丁文江發展大上海,當時浙江、湖南及廣東曾出現聯省自治運動,實現地方聯邦制,但最後敗於黨國體系武力統一的孫文、蔣介石一系。此書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以映照出黨國體系大一統前夕民國社會的多元、自由及開放,如現代觀光之父陳光甫、前清舉人向閻錫山抗稅的劉大鵬,來自台灣、認同日本、熱愛上海的「東方波特萊爾」作家劉吶鷗,他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同步,也大力推介蘇聯愛森斯坦的電影蒙太奇理論。撫今追昔,今天所謂偉大民族復興、強國崛起,顯示中國人仍未掙脫大一統迷思及威權崇拜,香港一百五十年有別於黨國威權崇拜的另類發展歷史,本來就難以套入這大一統主調,看來只有削足就履!



南京總統府內擺放了蔣介石、宋美齡的蠟像。

流亡美國內地作家余杰曾是共產黨獨裁下的抗爭者。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4/199676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690

「炸彈之母」解構圖

1 : GS(14)@2017-04-15 23:24:58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15/199908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