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債券違約風險不斷加大,債券受托管理人的重要度不斷升級。今年以來,監管層對債券受托管理人的制度建設、風險排查也在不斷加碼。
在此背景下,債券受托管理人慢慢地從幕後走到臺前。多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後債券的風險管理將是系統化、日常化的工作,從債券的承攬、承做、發行、銷售到後續的督導,50%乃至更多的工作量是存續期的督導工作。
但公司債受托管理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債券投資者利益,在實操層面面臨諸多難題。最為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實時獲取發行人的財務數據。發行人的不予配合讓工作難度系數直線上升,而監管層的強力監管也增加了債券受托管理人的工作難度。
監管層重新定位債券受托管理人
債券違約風險不斷升級,監管層不斷加碼債券管理。
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3月17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公司債券受托管理人處置公司債券違約風險指引》。
公司債的持有者一般是分散於各地的社會公眾,且一般不具備專業知識。因此如何防止債券持有人的合法利益被股東或是發行公司的董事違法侵害的問題始終是債券持有人保護的中心問題。債券受托管理人應運而生。它是根據債務托管協議而設立的維護債券持有人利益的機構,多由銀行或券商擔任。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我國債券受托管理人制度的立法最早出現於2003年10月8日證監會頒行的《證券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2007年8月14日證監會發布的《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正式確立了債券受托管理人制度。目前正在適用的是2015年1月15日證監會頒行的《公司債券發行與管理辦法》,具體規定了債券受托人的聘任資格、職責權限等。
但在過去幾年中,由於剛性兌付,債券市場幾乎未出現違約事件,加之制度建設過於籠統等原因,債券受托管理人一度“可有可無”,以至於後續債市危機真正爆發時,債券受托管理人處境較為被動。
以我國首次違約的“超日債為例,2014年3月13日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日太陽能”)債券違約,投資者們成立了“維權聯絡小組”搜集債券持有人的委托授權,計劃以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但是作為債券投資者制度上的法定管理人,債券受托管理人卻甚是被動。
2016年之前,債券市場的違約僅是零星出現。2016年之後,債券違約快速增長。據 Wind資訊統計,2016年國內債券市場上共有79只債券違約規模達398.94億元,同比增加兩倍。今年以來,債券違約事件也是此起彼伏。截至本月初,在一個月內,東北特鋼、大連機床、中城建及川煤集團等已接連出現兌付危機。2017年到期的存量信用債規模約4萬億元。
“從去年開始,我們切實感受到從證監會到交易所,監管層對債券受托管理人的角色有了清晰的定義,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從2016年年初監管層開始要求我們進行債券的風險排查,後讓主承銷商進行自查自糾。最近我們正在按照兩大交易所的要求對存續期的債券進行風險等級分類,而這很有必要。以前對於存續期的債券風險等級到底如何,不同的券商有各自的判斷,後續督導的程度各有不同。現在監管層開始對此有一個規範性的約定。”一位從事債券受托管理工作的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從“花瓶”到“主角”
券商對於債券受托管理人認知也逐步加深。前述從事公司債受托管理工作的券商人士對市場的聲音予以反駁稱,“債券受托管理人不是花瓶。”
“2015年以前債券受托管理人多由銀行擔任,他們僅是對資金進行正常的流轉,對於債券受托管理人的角色理解並不充分。但2015年證監會頒行《公司債券發行與管理辦法》後,公司債的受托管理人主要由發行人的主承銷擔任,自此券商開始成為公司債投資者的代言人。” 前述從事債券受托管理工作的券商人士表示,以前大家多認為債券承銷發行完就“沒事”了,但事實上債券從發行到進入市場流通,包括券商在內的金融機構要完成5大工作步驟——承攬、承做、銷售、發行和進入市場流通後債券的付息兌付,但是從早期發展到現在,債券市場多“重承攬、輕管理”。
該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剛性兌付被逐步打破,發債量成幾何形式擴張,存續期也越來越長。加之2012年債券發行火爆,到現在進入兌付高峰期,問題開出凸顯。尤其是2016年被視為債券違約年,這對於主承銷商和債券受托管理人均是一大警示,在對債券違約的處理過程中各家機構逐漸意識到要把風險做到前面。
類似於“售後服務”,盡管債券的受托管理工作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券商自身的動力也逐步增強。“如果券商發行的債券在市場上出了問題,以後再找發行人和投資機構,他們會把你視為風險等級高的對象列入黑名單。“另一位中型券商的投行受托管理部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想要促進債券業務的良性循環就必須把債券受托管理工作做到位。
前述中型券商的投行受托管理部副總經理稱,從債券的發行到後續的督導,他們一般以上的工作量是存續期的工作。這包括對募集資金的使用督導、債券存續期內對公司發行人的經營狀況、行業狀況的跟蹤、對發行人發生重大事項的督導。項目組工作人員也會定期對發行人的重大經營數據做回訪,出具定期的風險管理報告和臨時報告。
事實上,對於債券受托管理人的重視度,券商分化較大。從內部架構而言,有的券商設置了存續期管理崗即專人專崗;有的成立了專門的小組負責債券存續期的督導工作;有的成立了受托管理部。“我們成立了5人組的受托管理部。”前述投行受托管理部副總經理說,“今後債券的風險管理一定是系統化、日常化的工作。”
難題猶在
然而,公司債受托管理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債券投資者利益,在實操層面面臨諸多難題。最為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實時獲取發行人的財務數據,首要的問題是無法對發行人的賬戶進行實時監管。
某大型券商的公司債受托管理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發行人的資金核查是我們的核心工作之一,但這是後置性的核查。如果資金在運用中出現違規操作或挪用,我們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也無法控制此類資金的流動。由於銀行流程繁瑣,我們和其溝通難度很大,從發行人那里直接獲取資料的可能性最大。”
在與發行人的直接溝通方面,債券受托管理人也面臨諸多難題。
前述投行受托管理部副總經理表示:“當前券商受托管理人工作細致度參差不齊,這也使得發行人在面臨不同的受托管理人時,配合程度也不同。”
這位副總經理建議,監管層不僅要重視債券受托管理人制度的建設,在制度上也需完善對發行人的要求,並加強對發行人的培訓。
在采訪中,有從業人士對記者抱怨監管層的動作有“用力過猛”之嫌,有的要求會給債券受托管理人的實際工作平添難度。“譬如監管部門要求我們每月要拿到發行人新增的借款數據,但很多非上市公司無法提供此類數據。”另一位中型券商的投行受托管理部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還曾接到窗口指導,一旦發現上市公司有違約的傾向,就需披露相關信息,但這有時候反而在實際中加速了公司的違約進程。
面對高通和蘋果的專利大戰,原本只想安靜的做個吃瓜群眾的富士康,一不小心就上了被告席。
美國時間5月17號,在與蘋果的訴訟還沒有結果前,高通又針對富士康等蘋果代工廠在加州南區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原因是後者拒絕為其制造的蘋果公司產品向高通支付專利許可費。和富士康一樣,要為蘋果“背黑鍋”的還有其他三家代工廠商:和碩、緯創資通和仁寶電腦。
一份來自高通的資料顯示,上述廠商表示,他們就使用高通的發明所應承擔的付費合同義務本身並無異議,只是必須遵照蘋果公司的指令,停止支付費用。言外之意,不交錢,是蘋果讓幹的,其實大家對交錢沒意見。
廠商的尷尬顯而易見。
雖然蘋果是衣食父母,但對於終端電子產品的生產廠商來說,高通的專利大棒才是“硬骨頭”。
以手機產品為例,由於高通在3G、4G領域擁有多達1400多項的核心專利,並且在無線芯片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幾乎每家手機廠商都需要為高通繳納專利費用,蘋果三星也不例外。作為制造代工大廠,富士康與高通的合作也開始於蘋果合作前,交專利“保護費”也成為大家心照不宣的“規定動作”。
從產業來看,這種專利授權的商業模式雖然被外界詬病,但在過去五年卻讓高通在芯片領域獨占鰲頭,據了解,其授權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1%。
從這一點也許可以看出蘋果與之較勁兒的初衷:在智能手機利潤逐漸下降的今天,高通依然“不勞而獲”。蘋果認為,高通公司的業務建立在較陳舊的傳統標準之上,但通過排他性戰術和過高的專利使用費來加強其地位。
為了向高通施壓,蘋果選擇在iPhone7中首次采用英特爾基帶芯片,同時在今年1月起訴高通濫用支配地位,拒絕支付10億美元專利費。更重要的是,蘋果已經在今年第二季度停止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
對於高通來說,蘋果的這一舉動直戳要害。統計數據顯示,高通上個財年超過40%的收入來自蘋果和三星兩家手機巨頭公司。
高通2017財年二季度總營收為50.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5.5億美元下降10%,歸屬於高通的凈利為7.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6%。高通稱,蘋果是否會在三季度繼續不足額支付版稅尚不清楚,但這將影響公司下一階段的盈利預期。
看上去,蘋果在第一階段占了上風,這不是高通願意看到的。為了反擊,高通開始尋求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申請禁令,禁止美國進口蘋果的iPhone手機。但從流程上,兩年內未必會有結果。
這就不難理解高通為什麽要在此時向富士康等發難。選擇先掃外圍,再打中心,無疑是在雙方訴訟陷入僵局時所走的一步妙棋,只不過,面對強勢的蘋果和高通,富士康等代工廠只能被動“受過”。
更為的尷尬的是,像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自身仍然需要面對多重選擇,從業績角度來看,高通與蘋果都不是能夠得罪的合作夥伴。
以富士康為例,與蘋果產品在前期的深度合作已經讓雙方的業績緊密掛鉤,蘋果利潤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富士康股東大會的氣氛。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顯然不願意看到蘋果因為高通訴訟而在美國被禁售的結果。此外,出於制造工廠布點的全盤考慮,富士康剛剛對外宣布正在考慮將生產線移至美國,那里是蘋果的大營。
除了蘋果,富士康仍在發展其他品牌的代工業務,並且在5G上多有布局,從合作共贏的角度來看,高通成為其不可忽略的結盟夥伴。在手機等代工產品上,授權費用更是成為調和各種關系中最為微妙的因素。
所以,“吃瓜群眾”怎麽做也許都是錯的,作為“老大哥”的蘋果,這時候是不是應該發話了?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隨著綠色債券和可持續發展債券的市場越來越大,香港也想在其中分到一杯羹。香港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稱,金管局一直重視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主題的投資,更強調整個外匯基金應該都有ESG的元素存在,同時,香港也應該在相關市場中扮演好“橋梁”角色。而市場人士稱,目前市場上綠色債券和可持續發展債券的市場反應都很熱烈,比普通債券回報反而更好。
余偉文稱,金管局一直很關註長期回報,這與ESG的投資主題非常契合。在過去幾年,金管局投資基建項目比較多,而在基建項目投資中,以能源項目居多,如果能夠參考ESG投資主題,那麽對於金管局了解更多新趨勢和機會都非常有利。比如在投資一個風力發電項目的整個過程中,金管局就學習了如何管控不同的風險,這對其整個基建板塊的投資都有很積極的意義。
余偉文稱,金管局還會尋找市場上有經驗的投資人共同投資,比如在做某些項目時會有私募基金介入合作,共同參與項目投資,而在整個過程中,這些私募基金投資人對於基建和能源項目如何估值以及風險管理都非常專業,借鑒專業投資人的經驗,也會讓金管局得到合理的回報。
香港金管局助理總裁劉慧娟稱,外匯基金對於ESG投資元素的存在,不會有硬性規定,但是隨著綠色金融的發展,相應的比重一定會增加。
而港鐵財務總監許亮華用港鐵發行綠色債券的實際經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實際上綠色債券的回報率只會比普通債券更好,由於大部分綠色債券的投資人都是非常優質的,所以回報率非常理想。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綠色債券確實供不應求。中國銀行5月31日就成功在境外發行了可持續發展債券和綠色債券,涉及債券發行定價約14億美元,其中可持續發展債券約占30億港元。中國銀行稱,此次債券發行認購反應熱烈,以港元計價的可持續發展債券最終有效訂單達到45億港元,是認購倍數的1.5倍,以美元計價的綠色債券最終有效訂單17.5億美元,為認購倍數1.75倍。
目前,內地和國際綠色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還沒有完成接軌,余偉文認為,香港可以從中扮演重要的“橋梁”角色,香港目前是亞洲第三大債券發行市場,僅次於中國內地和韓國,2018年1月至5月,至少有13筆綠色債券在香港發行,金額超過50億美元。發行人既有來自香港和內地的知名機構,也有多邊投資機構和政策性銀行。
而香港特區政府對於綠色債券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早前計劃推出上限為1000億港元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香港金管局助理總裁李永誠稱,這1000億港元的債券發行計劃非常有彈性,今年可能會率先推出,在第二年則會看準機會進行部署,1000億港元是香港的長遠發行目標,並不急於一時間全部發完。
美銀美林亞洲ESG事務研究部負責人Sameer Chopra預計,亞洲未來五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這將為該地區發展低碳經濟所需的投資提供部分支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2017年增加了1.4%,達到325億噸,去年的增長是在經歷了三年的持平排放後出現的。
美銀美林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年度綠色債券發行量將達到550億美元,日本和印度各自將達到150億美元,澳大利亞和韓國分別將達100億美元。亞洲未來三年和未來五年的累計發行量很可能分別達到2500億美元和6000億美元,預計中國將占到總發行量的近一半。
3樓提及
佢喺8,90年代有套劇担正,角色叫"趙德",果次都算TVB少有搵"叔"輩做主角,之後要到元華喺"男人四十打功夫"先有
7樓提及
而家亞視播緊天蠶變,佢都有份做呀~~~風雷雨電~好型 :P
7樓提及
而家亞視播緊天蠶變,佢都有份做呀~~~風雷雨電~好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