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回購股份與增加派息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1380

在香港股票市場之散戶,大部份都只關心短線股價升跌,對公司的經營策略與長遠發展完全無興趣,就算是基金大戶,也只會關心上市公司之短線營運數據,理得你什麼什麼穩健經營,又什麼什麼長線複利增長,而許多上市公司之管理層,也經常為了討好投資者,而做出各種短視行為,並傷害公司長遠之利益,上市公司見自己的股價長期低迷,於是會做點事情去刺激股價上升,其中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回購股份與增加派息。

例如林奇兄的愛股鴻興印刷(0450),被創投基金持有大量股份,但手上淨現金,無負債,於是在上年開始持續回購股份,公司股數由一年前的9.19億股,減至2011年3月底止的9.09億股,連同中期息、未期息與特別股息,全年派息$0.27,以$3股價計,派息率達9厘,基金大戶與小股東當然開心,股價也因此居高不下,但如果細心想想,只有股價在公司估值之下,回購股份才對股東有利,如果公司有更好的投資項目,公司其實應該把現金再投資,生多幾隻會生金蛋嘅雞,好過將現金回購股份或發還股東。更有甚者,有些公司不顧負債上升,照樣回購股份與大派股息,正如近期美國生物化學公司Amgen(AMGN),宣布發行30億美元債券,年期分5年、10年與31年三種,股率為2.3%、4.1%與5.65%,用以回購股份與增加派息,公司在負債與權益比達44%之下繼續發債,雖然短期有刺激股價作用,但長遠只會損害股東利益。我們是長線投資人,應該選擇那些能夠持續產生循環現金流的公司,那才是真正會生金蛋的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45

蔡达标逾半股份被封 真功夫5月净利6万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05496.html

6

月30日,一位真功夫前高管透露,真功夫内乱已波及公司经营,近两个月以来真功夫利润急挫,5月份公司净利润仅6万多元。

“潘宇海给个别员工的加薪,部分人的加薪幅度更达到200%-300%,加上近期原材料不断上涨,但真功夫却没做相应的措施。”上述真功夫前高管认为,管理层的内乱对真功夫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再斗下去,真功夫多年的努力只会付诸流水。”

同日,记者获悉,蔡达标前妻潘敏峰诉蔡达标股权确认纠纷案,潘敏峰向广东高级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已经获准,广东高级法院近日裁定查封了蔡达标持有的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87%的股权和东莞市双种子饮食有限公司25%的股权。

危机隐现

3月17日,广州市公安局对广州市真功夫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个别高管人员涉嫌经济犯罪展开调查,并在广州、东莞两地与该公司部分管理人员接触并核实情况。5月11日,广东省公安厅在其官网发布公告证实,真功夫原董事长蔡达标已于4月22日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两个月以来,蔡潘两家的内斗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而真功夫副董事长潘宇海在蔡达标出事后,实际控制了真功夫日常管理。

“3月份以前,真功夫每个月净利润基本是保持在800万左右,但出事以后两个月,虽然每个月公司营业额都上涨,但净利润却一落千丈。”上述真功夫前高管告诉记者,4月份真功夫的净利润仅60多万,而5月份更跌至6万多元。

记者就此向真功夫方面求证,其总裁办主任袁文海表示自,没有被赋予对外透露经营情况的权力,因此不作回应。而真功夫公关总监郭帆则表示请示上级后给予回复。到截稿时为止,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未对此事有正面回应。

潘宇海在掌权后依然保持其一贯低调的作风,对于与蔡达标的诉讼则交由姐姐潘敏峰及其助理出面,自己专注于真功夫经营。

“财务、采购等重要的管理岗位,基本上都换了人,原来高层走了差不多一半,而中层流失更厉害。”上述真功夫前高管称,原来真功夫规定员工加薪幅度是 每年4%,“但这些规矩现在都被破坏了,现在门店一线员工服务态度比起以前也差了不少。”他认为,经过了一轮大换血以后,蔡达标原来建立的管理格局和流程 已经被打破,但新流程尚未形成,在目前原材料价格飞涨等诸多因素的挑战下,真功夫若不及时调整将岌岌可危。

据商务部数据,在6月20日至26日期间,全国肉类价格继续上涨,其中猪肉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5%。目前猪肉批发价已经逼近每公斤25 元,比今年年初上涨了30%。而近1个月来,鸡肉价格也应声上涨,以活草鸡为例,5月份的平均售价为17元/斤,6月份的价格上涨至19元/斤,环比涨幅 超过10%,较去年同期则上涨40%。

为了应对成本上涨压力,国内其他连锁餐饮集团都先后涨价。2月,肯德基在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的部分餐厅对部分产品进行调价,调价单品涨幅在 0.5元至1元之间;而从4月底开始,麦当劳的部分碳酸饮料每杯上调0.5元,这是麦当劳在一年时间内的第三次提价。但真功夫在全国范围内仍未提价。

“产品的调价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首先是食品研发,然后营销策划,方方面面都要进行统筹和整合,但现在都各自按照各自玩法玩。”上述真功夫前高管说。

真功夫曾表示,2011年全年计划新开店60家。

逾半股份被查封

记者获悉,广东高院在近日裁定查封了蔡达标持有的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87%的股权和东莞市双种子饮食有限公司25%的股权。

为实现真功夫上市,蔡达标在2007年10月引入今日资本和中山联动两家风投,联合向真功夫注资3亿元。于是,真功夫的股权结构为蔡达标、潘宇海各 占41.74%,双种子公司占10.52%(其中蔡、潘各占5.26%),今日资本和中山联动各占3%。后来,蔡达标通过控股中山联动,股权比例反超潘宇 海。

3月份,蔡达标出事后不久,潘敏峰便将其告上法院。潘敏峰要求蔡达标将其名下持有的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41.74%股权中的一半、东莞市双种子饮食有限公司50%的股权中一半转给原告,或折价补偿潘敏峰共4.7亿元人民币。

潘敏峰代理律师、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湘玲6月30日对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目前三个案子还在审理过程中,我们不好发表什么。”

另外两宗起诉是真功夫监事窦效嫘在天河法院起诉蔡达标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案,其中一宗是要求蔡达标返还其在担任公司董事长及实际控制人期间,非法 占用、使用公司资金3600万元。潘敏峰方面人士指认,该款绝大部分直接由真功夫公司划入东莞赢天公司(蔡达标的一人公司)。东莞赢天公司是中山联动 66%的控股股东,而中山联动持有3%的真功夫公司股权。

而另外一宗是要求蔡达标返还其在担任公司董事长期间,利用公司名义外聘两家专业中介机构从事“脱壳”、“去家族化”等非公司事务而产生的300万的费用。该案中,早前已经查封了蔡达标在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3%的股权并冻结了蔡达标名下相应银行存款。

倘若上述三宗诉讼有任何一宗胜诉,并且后两宗蔡达标若无力偿还需要拍卖股权,都将彻底扭转真功夫的控股局面。

届时,潘宇海将“名正言顺”成为真功夫的新的掌舵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0

謊言的欺騙 藍田股份造假事件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2/2MMzA0XzM1MjQ2Mw.html

你可能不知道ST生態,但你一定記得這個名字「藍田」。當時,在中央電視台鋪天蓋地的黃金廣告,讓人至今印象頗深。

藍田股份曾經創造了中國股市長盛不衰的績優神話,這只傳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創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這些不可能的背後隱藏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謊言與欺騙。回頭看來,這些騙術十分荒唐,經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當時很多人深信不疑。

頂 著「中國農業第一股」的旗號叱咤股市,卻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轟然崩塌。藍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經驗要學習,也有太多的教訓要吸取。中國 農業第一股藍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在成立的最初幾年裡,公司的主業並不突出。直到1993年,藍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洪湖藍田水產品開發有限 公司成立,產業結構轉變為經營農副水產品種養、加工和銷售。1994年8月,藍田的1828萬國家股劃歸農業部持有,農業部成為藍田股份的第二大股東。

憑藉農業部背景這個行政槓桿,藍田最終撬開資本市場的大門。農業部將3000萬股上市額度給了藍田,1996年6月18日,藍田股票在上交所掛牌交易,號稱「中國農業第一股」。

藍 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沒有為上市而剝離大量債務和冗員,輕裝上市。而且,藍田股份有優惠政策扶持。其農業產業基地又在物產豐富的洪湖邊上,人力成本也相 對低廉,還是藍田創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資2.4億元。藍田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極有可能成為一家具有持續競爭力的上市公司。正因為如此,在藍 田股份的招股說明書中,董事長瞿兆玉拋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4年後,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年稅利超過2億元。儘管此時,藍田股份年銷售額僅3億元,年 稅利僅3200萬元。

眾所周知,農業不可能快速增長,需要較長的發展週期。瞿兆玉要想在4年內銷售收入增長300%,稅利增長600%,必須走一條超常規的發展之路。

舉債擴張為圈錢從藍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資,瞿兆玉領悟到資本市場的力量。從1987年創業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時間,公司資產總額僅有2.77億元,淨資產僅1.72億元。而一次上市融資就達2.4億元。

由 於國家政策對農業的大力扶持,上市剛滿1年的藍田股份再次獲得融資資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進行配股,由於當時的藍田流通盤只有6000萬股, 此次共募集資金1.1億元。再次融資的成功,強化了瞿兆玉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超常規發展的意識。只要把資產規模做得越大,把「中國農業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 得越響,融資機會越大,融資越多則規模擴張越快。這是一個正循環。

藍田股份上市以來,每年都要上新項目,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的 擴張需要大量的資金,藍田當然寄希望於通過配股進行直接融資。但按照規定,每次配股與上次配股至少間隔1個財年。當配股融資無法支撐擴張時,瞿兆玉啟動另 一個融資槓桿——向銀行貸款。據農行總行信貸部負責人介紹,僅農行就給藍田貸款9億元。向藍田提供貸款的銀行還包括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

鑑 於農業投資回報週期較長,高額負債增大財務成本。藍田股份對配股融資渴求越來越強烈,而且想來一次大配股。1997年配股時融的1.1億元,因為盤子不 大。據規定,公司配股總數不得超過其股本總數的30%。要想多配股只有將總股本做大。1997年和1998年,藍田股份連續兩年以1:1的比例實施送股。 截止1999年,藍田的總股本由上市時的9696萬股猛增到4.46億股。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資源,但藍田已經不顧一切。為了多配股 來減輕債務壓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業績被攤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但令人驚奇的是,1997年藍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後,每股收益為0.64元, 比1996年高出0.03元;這就意味著1997年藍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長1倍多。1998年藍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後,每股收益竟高達 0.81元,又比上年增長1倍多。水產品要實現規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當藍田股份無法滿足報表上的業績增長時,除了母公司為子公司輸血外,剩下 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0

通威股份大股東財技揭秘:立立電子式荒誕情節A股重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30/4OMzA3XzM1Mzk4OQ.html

「立立電子」式的荒誕情節再次在A股江湖重現。

只不過故事的主角從「單晶硅」變成了更為炙手可熱的「多晶硅」。而相同的二次上市情節則從IPO模式切換為了借殼模式。

7月28日,已經暫停上市近兩年半時間的*ST遠東(000681.SZ),例行發佈恢復上市及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稱公司與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祥股份)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目前正在論證中。

對於*ST遠東的股東而言,永祥股份或許還頗為陌生,但在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SH)的投資者眼中,永祥股份卻是一個難以忘卻的痛。

作為一家已經擁有4000噸多晶硅產能的民營企業,永祥股份有著和立立電子頗為類似的際遇。

儘管永祥股份借殼*ST遠東的詳細方案尚未公佈,但是一個最新的掏空上市公司樣本卻就此浮出水面。而故事的主角正是通威股份和永祥股份共同的大股東——通威集團。

又一個立立電子

「這不就是另一個立立電子嘛。」上海某中型券商投行部的一位保薦人在聽說永祥股份的案例後坦言。

實際上,如果不是*ST遠東7月6日突然發佈的一紙公告,讓永祥股份再度浮出水面,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或許早已忘記了,通威股份也曾經涉足過新能源行業。

本以飼料為主業的通威股份,在2008年2月多晶硅行情最為火爆之時,通過收購永祥股份,涉足光伏行業。此後,一直到2010年4月,永祥股份還是通威股份旗下經營性資產。

而在此之前,永祥股份的控股股東與通威股份的大股東均為通威集團。

永祥股份的工商資料顯示,公司的前身樂山永祥樹脂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11月,公司早期一直從事PVC生產,直到2006年7月通過投資組建樂山永祥硅業有限公司,才開始涉足多晶硅業務。

本 報記者發現,通威集團早在2004年11月便已入股永祥股份,經過2007年2月和4月的兩次增資後,永祥股份註冊資本增至20017.05萬元,自此通 威集團出資佔比50.10%,成為控股股東。而原大股東四川巨星集團持股比例則降至46.38%,其餘48名自然人出資佔3.52%。

在完成上述增資後,永祥樹脂有限公司正式改製成為如今的永祥股份,並進行了一次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轉增後總股本增至3.08億元。

相關公告顯示,2008年2月通威股份從其大股東通威集團手中買下永祥股份的控股權。

當年的2月5日,通威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將從通威集團和巨星集團手中分別收購永祥股份48%和2%的股份,收購完成後通威股份將成為永祥股份控股股東,而永祥股份所從事的多晶硅業務則成為上市公司第二大主業。

上述交易以永祥股份截止到2007年底的淨資產為定價依據,並最終作價1.91億元,上市公司方面以現金方式完成了上述收購。

對於此次交易,通威集團認為其目的是「向公司注入優質資產,以利更好、更快地做大、做強上市公司,給投資者更大回報」。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通威股份將永祥股份納入懷中後沒過多久,便離奇地決定賣掉這塊曾經的「優質資產」。

「當時多晶硅行情非常慘淡,所以大家對上市公司主動剝離這塊業務還是比較歡迎的,但現在回過頭看當時公司的選擇還是有點草率的。」一位長期關注新能源行業的券商研究員坦言。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所指的「選擇」,正是通威股份在2010年2月所作出的賣掉永祥股份的決定。

2010年2月9日,通威股份與大股東簽訂《股份轉讓協議》,約定將其持有永祥股份50%的股份轉讓給通威集團。此次交易仍以永祥股份的淨資產為最終定價,最終作價2.48億元。通過此次出售,通威股份當年獲得了1785.41萬元的投資收益。

頗為巧合的是,此時距離通威股份從其大股東手中買下永祥股份,恰好兩年時間。

在出售永祥股份的公告中,通威股份給出的理由為,金融危機後「國內多晶硅價格大幅下降,永祥股份盈利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公司當初收購永祥股份以「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的目標難以實現。

在順利回到原大股東通威集團懷抱的一年之後,永祥股份又再度在資本市場現身,而如果該公司此番能夠成功借殼*ST遠東,通威集團旗下就將同時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雖然不是IPO,借殼也有可能會遇到一定障礙,畢竟有二次上市的嫌疑,具體還得看監管層怎麼把握。」前述保薦人認為。

實際上,永祥股份此前在上市公司的一進一出,不僅將要面對監管層的質詢,還需要解答更多的疑問。

多晶硅鬧劇

儘管自稱是因為不看好多晶硅的市場前景才決定放棄該項業務,但實際上就在2009年下半年,通威股份還對多晶硅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發現,在2009年8月底發佈的中期報告中,上市公司還曾表示「雖然多晶硅價格回升還較為緩慢,但行業的復甦已顯現。」

不僅如此,通威股份還在上述公告中特別強調「從未來太陽能發電與其它可替代能源相比,世界各國均將太陽能發電作為最具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方向,行業前景不容懷疑」。

但頗為諷刺的是,僅僅半年之後,「不容懷疑」的多晶硅業務卻首先遭到了上市公司自己的懷疑,並被賣還給了大股東。

在前述保薦人看來,這樣的前後矛盾同樣與立立電子的遭遇頗為相似。

據其介紹,立立電子的前身寧波海納本為上市公司浙大海納(000925.SZ,已變更為眾和機電)旗下資產,其從事的半導體行業,以及單晶硅和研磨片業務,在2002年曾出現小幅下滑。

但在當年的年報中,浙大海納同樣沒有對其喪失信心,甚至在年報中樂觀預計,2003年半導體行業將逐步復甦,而上市公司將抓住發展機遇。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到了2003年,浙大海納卻突然出售寧波海納,從而引出了後來立立電子上市的曲折故事,而浙大海納卻每況愈下,最終淪落至披星戴帽的地步,被浙江眾和機電借殼上市。

另外一邊,寧波海納的核心資產在改頭換面之後變身立立電子,並由浙大海納原高管層實現控股,在經過數年的低調經營之後,業績不俗的立立電子一舉實現IPO上市,但卻在二次上市行為敗露之後功虧一簣。

同樣是看好行業未來,同樣作出了莫名其妙的出售決定,出售後的資產又不約而同地尋求二次上市,永祥股份與立立電子眾多的巧合背後,無疑還有著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儘管上市公司方面因擔憂行業未來而主動放棄永祥股份,但充當「救世主」角色,主動接下包袱的通威集團卻似乎並沒有看空光伏產業。

通威股份的投資者們或許並不知道,就在通威集團正式拿回永祥股份3個月之後,2010年7月7日,永祥股份二期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便正式開工,同時6000噸多晶硅項目也在這一天奠基。

「2010年7月多晶硅市場行情基本還處在底部,應該是剛剛開始回升,這幾年多晶硅行情最差的階段也就是那整個上半年。」前述券商行業研究員告訴本報記者。

但該分析人士並不認為永祥股份的二期投資開工是因為看到了市場回暖的趨勢,「投資決策肯定是早就做好了,畢竟是十幾個億的投資,更何況在開工前還有環評等等眾多環節。」

2009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在被上市公司出售之前,儘管多晶硅價格出現連續暴跌,但永祥股份當年仍然實現了盈利,並沒有淪落到虧損的地步。

上述數據顯示,永祥股份2009年營業收入達到11.97億元,實現淨利潤為622.07萬元。

「如果再等半年時間,多晶硅行情開始好轉了,投資者估計就不會同意這個議案了。」前述分析師表示。

儘管還未看到詳細的重組公告,但重新走上前台的永祥股份2010年的經營業績卻頗為引人關注。

「會裡對借殼資產一般都會有一個連續贏利的要求,所以它願意出來借殼,說明至少去年的經營情況不會比09年的差。」上海一家知名券商的併購部負責人分析認為。

另一個可供佐證的現象是,2010年多家從事多晶硅業務的上市公司均獲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

與永祥股份同處於四川樂山的樂山電力,目前所擁有的多晶硅年產能也為3000噸,2010年公司該項業務實現營收5.76億元,主營利潤高達1.14億元,毛利率接近20%。

在經歷2010年上半年的慘淡行情之後,多晶硅市場顯然正在持續回暖。

江蘇陽光剛剛公佈的2011年中報顯示,公司旗下多晶硅業務的毛利率已經高達33.58%,同比勁增58.42%。

前述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在經歷前幾個月相對低迷的行情之後,今年7月份多晶硅價格又開始了大幅反彈。

尷尬的是,一手培育起永祥股份多晶硅生產線的通威股份,如今對這個行業令人豔羨的高收益,卻只能臨淵羨魚。

「經營企業應該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今天看價格上漲就往裡投,明天市場不行了又往外撤。」前述券商保薦人坦言。

然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與剝離並未虧損的多晶硅業務相比,通威股份一直虧損的食品加工業務卻並未被清理。

實際上,就在通威股份宣稱剝離多晶硅以回歸主業的同時,申銀萬國行業分析師趙金厚就曾預計公司將陸續剝離陷入虧損的食品加工業務。

據趙金厚分析,2008年通威股份食品加工業務虧損近1個億,2009年該項業務再度虧損6000萬,其中禽肉加工和水產加工分別巨虧3000餘萬。

中信建投分析師毛長青曾在分析通威股份2009年中報時直陳,「食品加工業務仍在繼續拖累上市公司業績」。

「我們認為既然公司決心『戰略歸核』,在完成永祥股權轉讓後公司也會考慮剝離虧損嚴重的禽肉加工業務。」趙金厚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坦言。

與毫不猶豫地剝離多晶硅業務不同的是,通威股份卻一直沒有剝離虧損嚴重的食品加工業務。

2010年末通威股份旗下食品加工及養殖業務帶來的營收總額高達7.57億元,但毛利率卻僅有2.5%。

「如果大股東真是為了上市公司好,也應該先把這塊虧損業務買走,而不是急於把還在盈利的多晶硅資產拿出去,謀求單獨上市。」前述券商併購人士對此表示。

而另一個顯著的事實則是,在多晶硅業務被剝離後,回歸主業的通威股份並沒有為投資者捧出一份更為漂亮的財報。

據2010年年報數據顯示,通威股份當年實現營收96.22億元,淨利潤9434.32萬元,上述數據較2009年同比分別下降7.29%和32.74%。

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事實是,通威股份的市值從剝離永祥股份時的90.62億元,驟降至目前的52.60億元。

此外,博時精選股票型基金、廣發策略優選混合型基金和華夏藍籌核心混合型基金(LOF)等,當初為剝離多晶硅業務而投出贊成票的機構投資者們,在2010年一季度尚持有逾2000萬股的通威股份,但在投完贊成票後的第二個季度上述機構便紛紛撤離了通威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9

續加大組合股份種類和數目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284

巴黎:

這幾天忙於續步分散股票的數目,現在接近十九隻,

一百隻是我的目標,但我相信這個目標不會及得上在找尋過程中有更多的發現和價值。

Blog友一定會問,那有這樣多的時間?

其實只要慳回那些研究幾時是牛、幾時是熊,和開電視看財演的夢話,或自已說夢話的時間,任何人也會發現投資的時間馬上可以增加數十倍,同時分析股票的專注力也會大幅上升!

說也奇怪,從來不打算買地產股,最近卻加添了一隻。

以往我條數是這樣:

一:自已買樓,收租有3-4%,地產股的派息大部份低過我自已買樓。
二:因為代理人關系,大部份地產公司的所謂未派利潤,都會被內人咬了一大舊。同時這些地產股的升幅,多年來還跑得慢過實樓。

可是現在有D地產股息去到6-7%,拆讓有70-80%,貸款比率又低,只是名氣差點吧,只要分散卻能令我的投放於獨立一隻股票的資金較細,面對的短暫下跌壓力也能減輕,可樂而不為呢?


今次我學精了,找一些年年派息、十年的股數也沒有變化的股票,以妨又來一批朋友說向下炒是如何偉大的價值投資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8

[轉載]對比蒙牛乳業(hk.2319)看伊利股份(600887) 法國梧桐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0wp6z.html

   一、公司所處行業

    1、行業狀況:企業所處細分行業處於成長期,整個行業有還會有較高的增長(現在的顧客比較多,但未來的顧客還會更多)(符合中產階級的消費習慣和趨勢)(是能夠改變人們生活質量的行業,能夠給用戶帶來價值)(可以持續發展幾十年或永久發展的行業),但增長速度開始下降。

    具體分析:公司所屬乳品行業是近年來的一個新興行業。它的快速發展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後,人們消費習慣開始改變後,出現的一個行業。雖然該 產業已經經歷了近10年的高速發展,但未來10—20年內仍屬於需求增長中,2006年統計,世界人均年牛奶佔有量為102公斤,發達國家年人均消費牛奶 300公斤,發展中國家為30公斤,而我國人均牛奶消費僅25公斤(06為23公斤),(2006年中國乳品行業研究報告),是世界上牛奶佔有量較低的國 家之一。有句戲言,在中國,牛奶的產量不及白酒,價格低於礦泉水,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深刻反映出了產業所處階段。(目前我國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市人均奶 製品年消費量已經達到40公斤以上),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按溫家寶總理的話來說,就是希望能保證每人每天喝1斤奶(也是蒙牛的宣傳語)。但是我國跟國 外的飲食習慣差異較大,國外食用面包量大,配套的牛奶量自然不會少,所以我國消費量不可能達到西方國家的水平,但是世界的平均消費水平還是可以預期的。

    2、行業競爭情況:(行業非藍海行業)乳業的行業壁壘不高,但當前競爭階段使新企業有較高的入行門檻,但實力競爭者較多(國際巨頭),不是很少企業能參與的行業。行業屬於能夠建立品牌的行業,最終能形成市場的28原則,且屬於品牌效應非常強的行業。

    目前該行業正處在行業洗牌期的中後期,市場28原則正逐漸形成,經過幾年激烈的競爭,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乳製品行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率連年下 降,2002年是6.8%,2003年是6.1%,2004年降到了5.4%。與國內奶產量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相對應的是,行業的微利潤,國內奶業利 潤率在食品飲料行業中是非常低的。目前,中國乳品企業能盈利的佔整個行業的三分之一,持平的佔整個行業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企業處於虧損的狀態。 2005年有生產規模以上的690家乳品企業中虧損企業就有187家,2006年中國乳品企業因促銷而減少收入50億元,相當於全行業利潤的91%。但是 這個行業具有鮮明的規模效應特點,行業集中度處於不斷集中的過程中,全球的乳業發展過程也都遵循這個規律。國內乳製品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就最近10年的事 情,經歷了國內品牌驅逐境外品牌、國內品牌自身洗牌兩個階段,目前已經向著雙寡頭壟斷、地方雜牌軍苟延殘喘的格局發展。伊利與蒙牛憑藉自身的努力,在戰勝 了大量外資之後,又一次在國內激烈的競爭中處於優勢,目前處於行業的第一集團。

    3、行業利潤三維分解:客戶數不斷增加,客戶價值量不斷增加,行業利潤率由於競爭因素反而下降了,但當前正處於行業利潤率低谷,因此未來數年行業利潤率會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4、行業投入:行業不屬於輕資產投入行業,無論是產能擴大,還是品牌提升都需要不斷投入。

    5、行業總結:行業發展空間依然較大,但業績增速開始減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間仍以價格競爭為主,但正在向品牌競爭轉變;行業提價能力一般,但卻具有產品升級能力。
  
二、企業狀況

    1、07以前伊利總銷售額一直是國內行業第一名,07年被蒙牛超過,目前應為為行業第二名,實際上公司主要產品液體奶04年就已經落後蒙牛,並且差距在逐漸擴大。

    2、企業成長速度較快,主要得益於行業的高速發展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但發展速度遠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蒙牛。

    3、競爭之管理:由於企業的國資背景使企業管理團隊穩定性差,歷史上出現牛根生出走、獨董風波等事件都對企業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 但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使這一情況有所轉好,各界對以潘剛為核心的新管理團隊的經營業績還是評價較高的。就潘剛本人而言,除了05年體現出的危機處理能 力和年齡優勢可以確定以外,是否能成長為優秀的企業家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長遠來看,國內民營企業的接班人(第二代)問題與國有企業相比並不具備優勢, 伊利04年獨董危機的順利解決和伊利的國企性質是有很大關係的,但管理效率要落後於蒙牛這樣的民營企業。

    4、競爭之品牌:公司三大產品線:液態奶、奶粉、冷飲均有很高的品牌認知度,但均沒有形成壟斷性的品牌優勢。其中液態奶的品牌認知 度已經被蒙牛超越,市場佔有率與蒙牛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奶粉雖然銷售額已經排在第一,但品牌認知度還沒有和三鹿等國內品牌拉開距離,與惠氏、雅培等洋品牌 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冷飲方面憑藉巧樂茲、冰工廠等優勢產品,市場佔有率連續13年第一,品牌認知度算是三大業務中最具優勢的,但與競爭對手蒙牛、和路 雪、雀巢、新大陸等並未拉開明顯差距,特別是高端產品依然落後於雀巢等國際品牌。另外,國內市場的快速成長,使得國際資本紛紛投資於第二梯隊企業,如三 鹿、夏進、太子奶等均已獲得國際資本的巨大投入。再者許多世界乳業大鱷也擴大或開始與國內企業合作,藉機進入中國市場,如:三鹿與恆天然的合作。而且還有 一些是伊利、蒙牛自己請進來的,如蒙牛與阿拉、達能的合作,有可能是養虎為患,造成品牌與市場的流失,也有可能因為文化、管理的差異,而影響業務的正常發 展。同時娃哈哈等飲料企業也進入了乳液與飲料的交叉領域乳飲料市場,這都有可能使國內乳業競爭多極化,給伊利的發展帶來變數。

    5、競爭之產品及技術實力:公司產品主要包括液態奶、冷飲、奶粉三大類,三大類產品發展比較均衡,而且規模實力在各自分類產品中均 為行業前三。但是和國外的先進公司相比,具有很高附加值的酸奶、奶酪、黃油等高端產品所佔的比重還太小,液態奶仍然佔銷售收入的60%以上。伊利在產品結 構調整方面,公司在注重擴大規模的同時,加大了對高端產品方面的投入,推出了如金典純牛奶、金典有機奶、伊利營養舒化奶、LGG益生菌酸牛奶等產品, 2005年與世界乳業巨頭維利奧合作,享有了LGG益生菌在中國市場連續5年的獨家使用權,特別是在國際上高速增長的有機奶市場,2007年「伊利金典有 機奶」面世,標誌著伊利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完善有機鏈的乳品企業,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規模化生產有機奶的企業(引自伊利網站,由於伊利的營銷短板,國內 對有機奶的認識還不夠,給競爭對手留下了足夠的研發生產空間)。奶粉更在2005年成為國內市場上的銷量冠軍(這一點並不確定,說法出自伊利公司網站,但 三鹿也宣稱第一。另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奶粉行業2007上半年的數據調查顯示,伊利在全國奶粉市場的綜合佔有率穩居第 一,其市場覆蓋面和銷售額等各項關鍵指標均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權威調查機構AC尼爾森最新數據也顯示,伊利在嬰幼兒奶粉與成人奶粉均取得強勁的增長,分 別達到行業平均增長的5.5倍與26倍)。我國每年大約新增1700萬嬰兒,當前奶粉市場約為170億元/年,以6000萬嬰幼兒計,人均年消費僅300 元,現在行業整體銷售額只為城市兒童20天奶粉消費額,奶粉市場增長空間巨大。)在產品的研發和質量控制的投入上伊利在行業內是非常突出的,如在冷飲方面 伊利2006年度共推出新品65款,平均不到一週就會推出一個新品,產品線從低價格到10元包辦。另外,早餐奶、優酸乳、大果粒酸奶等多款產品均是伊利率 先推出。只是營銷的弱勢埋沒了研發的優勢,典型的例子就是伊利優酸乳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業績後,蒙牛推出追隨品牌「酸酸乳」,並借助「超女」之勢,飛速發 展,銷售收入從04年的8億元飆升至05年的30億元,成為成長最快,最成功的產品,市場份額也大大超越了「優酸乳」。另外,近年公司在高附加值的產品研 發上,開始落後於蒙牛,蒙牛的特倫蘇、真果粒等高端產品均先於伊利,在液體奶領域,伊利從市場領導者逐漸成為市場追隨者。

   產能的供不應求一直是困擾伊利發展的瓶頸,由於前幾年管理層忙於MBO,無暇擴張產能,導致產能對伊利影響較大。自潘剛團隊上馬後積極進行織網計劃,在 2006年投入12.8億巨資,先後在湖北黃岡、安徽合肥、山東濟南、成都邛崍、河北定州、蘇州等地的進行現代化乳品生產基地的擴建,配套基地的力量為伊 利在全國更大範圍內佔領二、三線城市提供巨大的資源支持。經過2006年的織網計劃,伊利面對全國的產能、銷售佈局已經基本完成,按伊利網站的說法是成為 第一家真正有能力同時覆蓋全國市場的乳品企業,伊利集團的產品也將在最短的時間內被送到消費者手中。伊利在各地的投資都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產能擴張 的阻力很小,瀋陽、黃岡、合肥、四川邛崍等幾個項目不僅免費拿到土地,還拿回現金1 個億,稅收方面還也有很多優惠,因為這些項目能帶動農民增收(真實原因和伊利的政府背景可能關係更大,奧運贊助商爭奪戰的勝出也不例外,政府的照顧對企業 短期是有利的,但長期未必是好事)。伊利的奶源控制戰略開始顯現效果。隨著國際奶源緊張,國際牛奶價格進入上漲週期,國內牛奶價格也開始慢慢進入上漲週 期,誰擁有最大的奶源,在這場奶業漲價裡面就會獲得最大利益。伊利簽約的農戶是500萬戶,蒙牛是300萬戶。伊利的擴張思路是兩路並進,一是在銷售地建 廠,二是在原奶供應便宜的地方建廠,通過搶佔有利的奶源以及靠近銷售市場的方式,對地方性中小企業形成壓力,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6、競爭之營銷:在營銷方面伊利在行業內一直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蒙牛,蒙牛在營銷方面算是絕頂的高手,他們的「神舟」事件營銷、 「超女」娛樂營銷、「送奶工程」公益營銷,迪士尼、星巴克、肯德基專用奶營銷,以及近期的「NBA」體育營銷,極大的提高了蒙牛品牌的知名度,為業界所稱 道。伊利在這方面在積極追隨蒙牛,他們的「政府」營銷、「奧運」營銷、「明星」營銷也算比較成功,伊利在「政府」營銷方面長期投入巨大,無論是對地方政府 還是中央政府,伊利都做得比較出色。2005年末伊利投巨資3000萬元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每年一度的「昭君」文化節;還與團中央發起「中國青少 年發展伊利夢想基金」,與全國婦聯等部門長期主辦對哺乳期嬰幼兒父母折科學哺育知識的普及教育。伊利在中央黨校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以「新農村?新發展?新機 遇」為主題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壇」活動中,由於伊利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做出了傑出貢獻,帶領500萬農牧民發家致富,榮獲「建設社會主義新 農村行業龍頭企業」稱號。另外,伊利的高利稅是其政府營銷最有力、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奧運會合作夥伴」的低成本獲得正是伊利政府營銷成功的最好例證。政府營銷的成功,使伊利可以獲取良好的經營環境和較低成本的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保 障。客觀的說:潘剛團隊以來,伊利在營銷方面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近兩年伊利的營銷工作提速較快,尤其是近期「奧運+冠軍」營銷,在消費品企業中算是比較突 出的,但總體而言,與有「營銷機器」之稱的競爭對手蒙牛比較起來就遜色很多了。具體而言,伊利的營銷費用比例一直是高於蒙牛的,但取得效果卻遠不及蒙牛。

    7、稅務劣勢:伊利的稅負很高,2006年伊利納稅10億元,蒙牛因為是外資企業,蒙牛在2006年納稅只有3億元左右。伊利管理 層自己的說法是一家上交的稅能頂奶業的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總和。伊利的巨額納稅,嚴重侵蝕了伊利的淨利潤,同時,在競爭中伊利的高稅負使其處於長期不利位 置。2006年伊利的淨利潤3.4億元。10億的納稅額和不到3.4億的淨利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種稅負和淨利潤倒掛的現象在主營業務額超過50億元 的上市公司中是很少見的。兩稅合併涉及的企業所得稅給06年只有1億多所得稅的伊利帶來的好處並不大,但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的降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增 值稅,卻能給伊利帶來實在的好處,伊利在2006年繳納的增值稅在8億左右,佔了10億稅負的絕大部分,至少降稅的幅度和時間進度還是未知數。

   8、國際化:伊利的國際化道路已經慢慢開始。2008奧運營銷對國際化的作用還不好定論(不是所有奧運贊助商都能像三星奧運 營銷那樣成功)。07年,伊利集團在紐約正式宣佈牽手美國最受歡迎的職業棒球運動,與職業棒球大聯盟王牌球隊揚基隊進行合作,伊利牛奶產品將適時出現在揚 基隊的賽場上。效果目前難以確認。同時,由伊利生產的28.8噸黃油經內蒙古檢疫局檢疫後,以每噸1.5萬元的價格順利出口埃及。這意味著,伊利已經拿到 了通往非洲市場的第一張船票。專家分析,伊利黃油的首次出口是我國乳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首先,黃油營養極為豐富,是奶食品之冠,但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 取二斤左右的黃油,珍貴程度同樣是奶食品之冠,因此,對工藝和技術的要求一直較高。也正因如此,中國乳業此前的產品結構一直偏重於液態奶。在黃油和奶酪生 產供應方面尚匱乏,口感上無法和進口黃油媲美,這方面的缺憾一直是中國乳業「最大的短板」。
事實上,為了使中國的乳產品能夠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伊利在生產現代化方面做了不少功課。伊利是乳品行業第一個將超高溫滅菌技術引進國內的企業,也是第 一個將無菌灌裝技術應用到液態奶生產中的國內企業。而除了液態奶的加工技術,伊利還大量引進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奶粉和冰淇淋生產技術及設備,以完成產品 生產技術與國際的對接。2007年4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土左旗投資新建的大型乳製品綜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包括亞洲最大嬰兒奶粉生產基地、研發 中心和乳品檢測中心、大型液態奶生產線和中國首個乳業博物館。其中,奶粉生產項目的投資近5億元,設備全部從德國、丹麥引進,整個生產工藝全部微機程序化 控制,全部達產後可年產各種配方奶粉6萬噸,其中,嬰兒奶粉單機生產能力和工廠生產規模目前屬亞洲最大。

    9、從股權激勵計劃看管理層的問題:先看激勵計劃的具體內容,股權激勵實際有兩部份組成。一是伊利股改方案中對追送對價股份的承 諾:根據公司股改方案,非流通股股東將獲得轉增股份中的1200萬股於股改方案實施日劃入第三方賬戶,用於追加對價安排。如果公司2006、2007年度 報告正式公告時,當年較上年度淨利潤增長率低於17%;或者公司當年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除標準無保留意見之外的審計報告,第三方賬戶中1200萬股股票 50%部分將在該年度財務報告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的10個工作日內,追送給追加執行對價股權登記日登記在冊的無限售條件的流通股股東。反之,該部分股份 將轉送給公司激勵對象(特指伊利股份經營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及業務骨幹人員)。二就是5000萬股票期權激勵。大致內容為:行權條件,1、根據《內蒙 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實施考核辦法》,激勵對象上一年度績效考核合格。2、首期行權時,伊利股份上一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 潤增長率不低於17%且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0%。3、首期以後行權時,伊利股份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與2005年相比的複合增長率不低於 15%。自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授權日一年後,滿足行權條件的激勵對象可以在可行權日行權。激勵對象應分期行權。激勵對象首期行權不得超過獲授股票期權的 25%,剩餘獲授股票期權,激勵對象可以在首期行權的1年後、股票期權的有效期內自主行權。這個激勵計劃爭議主要在兩個部分,一是行權條件太低,不能發揮 激勵的作用,加快公司成長步伐,股權激勵約定的17%和15%的淨利潤增長率,均低於2000年以來公司實際增長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說,即使伊利股份的管 理層無法讓公司保持過去五年來的平均甚至最低增長率,但仍然可以從容的獲得巨額股份。二是對所有股東而言股權激勵所帶來的超額收益遠遠小於實施股權激勵所 付出的成本。按照伊利股份2005年實現的2.93億元淨利潤計算,2006年、2007年每年保持17%的增長速度,則分別可以比2005年增加利潤 4981萬元和5823萬元,合計10804萬元。按照股改後非流通股東25.86%的持股比例,兩年後因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長所獲得的超額收益僅為 2794萬元,而非流通股東卻需要因此付給管理層1200萬股股份,按照伊利股份目前30元以上的股價並考慮轉增後的除權效應,用於股權激勵股份的價值在 3.6億元以上,即使按照股改時18元的股價計算勵股份的價值也在2億元以上。也就是股東付出2億元以上的獎勵,只要求管理者為我們多賺1億就行了。這個 方案的出台我認為管理層並不是一個以股東利益為重的管理層。當然對管理層最大的擔心不是激勵計劃本身,而是由於管理層過渡關注自身利益而變得不誠信(或根 本就不誠信),通過操控財報來操縱股價,在行權的過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2006財報顯示淨利潤增長17.4%,將夠行權條件,07年報還沒有出,但 07年底首次行權僅象徵性的行權千分之一,雖然07年三季報淨利增長僅有12%,但管理層似乎對未來的行權充滿信心,顯然管理層關注的不是能否行到權,而 是何時行權才可以是利潤最大化,由於行權成本與股價和行權價的差價息息相關(稅務),所以管理層希望在低股價行權高股價派現(行權一年後),因而操縱股價 理論上是可以控制獲利的多少的(這裡的分析只能以最壞的預想,中性的分析應該是管理層瞭解公司的業績不會出現爆髮式增長,而對08年股市形勢看不清楚,對 伊利在二級市場的表現沒有足夠的信心)。由於當前管理層的利益與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對公司管理層應該持一定的懷疑態度,另外根據新會計準則,行權代價計入員工成本,如果一次計入將會造成公司帳面淨利潤虧損,分年計入,將會造成公司帳面淨利潤多年下降,雖然對公司的實際業績沒有任何影響,但卻會影響二級市場的股價走勢。

    10、關於公司營業費用、淨利潤和銷售額:2006年伊利的銷售額、銷售費用、淨利潤分別為160億、33億及3、4億,銷售額/ 竟利潤=47,營業費用/淨利潤=10。這樣的獨特財務特點將導致:淨利潤對產品價格以及營業費用非常敏感,營業費用降低10%,就足以給公司帶來 100%的淨利潤增長,反之營業費用增加10個百分點,公司就可能會虧損,同理產品價格(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上漲2個百分點業績就能翻番,降價兩個百分點 公司就可能虧損,所以估值伊利且不可依賴市盈率。

    11、關於淨利潤率:伊利06年2.1%的淨利潤率,是伊利96年9.04%高淨利以來的最低點,07年可能會更低,從財務指標看 利潤率逐年下滑,企業經營風險很大,但結合行業競爭週期淨利潤增長看,伊利在淨利潤率下滑4倍以上的情況下,淨利潤卻保持10年20%以上的增長,在上市 企業裡確是少有的。結合行業競爭階段,未來利潤率提升是必然的。實際上,按照這類型企業的發展規律來看,目前處在「搶佔市場,樹立品牌」的階段。為了快速 搶佔市場,樹立品牌,就勢必要大量投資,大量廣告,大量促銷,大量鋪建銷售網絡,建立物流配送體系,由此帶來的財務費用、廣告促銷費用、各類進店費、管理 費、配送費用等等急劇上升。但隨著市場佔有率的提高,上述費用最終將穩定下來並逐漸降低,企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後,營業費用會降低,銷售收入的擴大將更多 的轉化為利潤(從雙匯的營業費用比例曲線可以反映一定問題,但這最終要看乳業未來競爭格局的發展,低利潤率可能還要維持相當一段時間)。

定量分析

    通過與蒙牛對比進行分析。

    1、淨資產收益率,除97年外一直低於15%,但主要原因是行業競爭加劇,淨利潤下滑近4倍造成的,應該看到2001年以來公司淨 資產收益率(01年當年淨資產收益率高,是由於較高的財務槓桿)保持了上升的態勢(8.15%-13.2%),從三項組成看,01年以來淨利率還在逐年下 滑(4.43%-2.11%),公司總資產周轉率在逐年上升(0.93-2.17)財務槓桿小幅上升(2.31-2.88)。

   對比蒙牛:蒙牛淨資產收益率一直高於15%,上市以來,一直保持增長(16.3%-24.2%),從蒙牛的三項組成上看,蒙牛上市後資產周轉率逐步提升(1.51-2.09)財務槓桿小幅提升(2.44-2.59),淨利潤率基本保持不變。

    2、自由現金流量,兩個公司由於處於投資發展期,都未能創造穩定的自由現金流量,但近兩年蒙牛要好於伊利。

    3、成長性:伊利上市10年來,銷售額平均增長速度為40%,淨利潤平均增長速度為22.6%,蒙牛從01年以來,銷售額平均增長 速度為90%,淨利潤平均增長速度為87.9%,蒙牛的成長速度遠高於伊利,但03年開始增速都出現了下滑,伊利銷售額增長從57%降至34%,淨利潤增 長40%降至17%,蒙牛銷售額143%-50%,淨利潤114%-59%。伊利的營銷費用增速有所下降,從02年74%至06年30%,蒙牛增速從 139%降至59%,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兩家企業營銷費用的增速基本與銷售額的增速基本匹配,蒙牛的高增長對應了高營銷投入的增加。從數據分析,符合整個 行業競爭處於洗牌中期後期的判斷,高營銷投入拉動高增長,且營銷投入增速有所回落。

    從存貨的絕對值和增長速度上看,兩家企業與銷售額增速相比大致一致,具體細節06年伊利存貨比例偏高,蒙牛上市前存貨比例佔流動資產比例偏高,上市後有所好轉,但除06年外也高於伊利。

    4、盈利能力:伊利毛利率高蒙牛6個百分點左右,但營業費用比例高蒙牛7個百分點,由於大陸和香港會計準則的差異,雖不好做比較, 但大致可從兩個方面看,一是伊利促銷費用計入營業費用,蒙牛促銷費用計入成本,二是伊利銷售額中毛利率高的冷飲和奶粉比重較大。同時注意到伊利蒙牛毛利潤 從02年以來均有所下降,但從04年開始的近三年蒙牛毛利率基本穩定在22%點多,但伊利從29%逐年下降至27%點多。另外,從營業費用比例上看,兩家 公司02年以來均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伊利屬於逐步下降,蒙牛04年以來有所回升。

    銷售淨利率蒙牛遠高於伊利,主要原因是蒙牛的稅務優勢,另一原因是蒙牛的管理費用比例低,體現了蒙牛在管理上的優勢,但值得注意的是,02年以來伊利的管 理費用比例正逐年降低,蒙牛04年以來卻有所回升,兩家公司管理費用比例正在逐年縮小。這點體現了伊利管理層向蒙牛學習精細化管理的說法。

    5、財務健康情況:兩家企業近年來流動負債均和流動資產差不多,但蒙牛流動、速凍比比較穩定,雖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而伊利流動 速凍比近年大幅下降,值得警惕。縱向比較伊利近年資產負債表,短期借款,應付款項,預收帳款近年來增速均較大,流動負債中應付款佔一半左右。以06年報和 07年中報對比蒙牛,伊利應付帳款分別為19.6億和30億,蒙牛為10.3億和13.9億,對比其他款項:伊利06年報流動資產為35.7億,其中現金 10億,存貨15億,應收款4.5億,預付款3.4億;蒙牛流動資產29.4億,其中現金13.3億,存貨10.7億,應收和預付款均為1.8億。兩家公 司流動負債情況,伊利06年流動負債為43.6億,其中短債8.6億,應付帳款19.6億,其他應付款5.6億,蒙牛06年流動負債30.8億,其中短債 2.3億,應付帳款10.3億,其他應付款14.4億。但到07年中報,伊利流動資產41.9億,流動負債52.4億,蒙牛流動資產45.1億,流動負債 38.1億,蒙牛流動資產中的現金增到28.5億,流動負債中的應付款項增長不大為14億,而伊利流動資產中的現金增至16億,應付帳款增至30億。綜上 對比,兩家公司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差距主要集中在現金和應付帳款,短期銀行借款也有一定差距但不是主要因素。結論:相比較蒙牛的財務更加健康。

    6、產品結構比較:液體奶都在增長,但蒙牛領先優勢明顯,銷量超伊利04年、05年為4%點多,06年至22.4%,07中報至 45%,領先優勢正在擴大。冷飲方面,雖都在增長,但伊利領先優勢明顯,銷量超蒙牛04年76%,05年14%,06年25%,07年中報至52%,領先 優勢正在擴大。奶粉方面,兩家公司不具可比性,伊利處於絕對領先,但應持續關注蒙牛奶粉的崛起,當蒙牛奶粉銷量達到伊利的50%以上時,應對伊利保持警 惕。

    7、行業內主要企業的一些財務數據對比:

   (1)主要乳製品企業淨資產收益率
淨資產收益率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蒙牛 20.78% 24.25% 19.60% 16.34%         
伊利 15.17% 13.20% 12.92% 11.57% 10.23% 8.15% 14.36% 12.87%
光明 8.27% 
4.56%  7.04%  6.18%  14.45% 15.18%   
三元 1.93% 
1.94%  -8.49% -16.05%        
——2007年數據均根據半年或前三季度數據預計
(2)主要乳製品企業銷售額增長率
銷售增長率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蒙牛 
     32.8%  50.1%  50.1%  77.2%   144% 130%    
伊利 
     18.1%  34.2%  39.4%  38.7%   57.1%  48.4% 79.5%
光明 
     11.9%  22.2%  -0.09%  29.8%  9.63%    
三元 
     9.62%  3.48%  -4.79%     
不管是從企業最終市場佔有率增長情況,還是從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和銷售增長率來看,蒙牛和伊利都是乳製品行業中的佼佼者,必將成為未來在中國乳業市場上的主角,因此,從整個行業來講伊利無疑是具有競爭力的。
(3)蒙牛伊利盈利情況表
銷售淨利率
 
     2007  2006  2005  2004
 
   蒙 牛 4.84% 4.48% 4.22% 5.44%
伊 利 2.2% 
2.11% 2.41% 2.74%
毛利率
蒙 牛 24.46% 22.91% 22.29% 22.27%
伊 利 26.68% 27.71% 29.03% 29.72%
經營性費用比重
蒙 牛 18.84% 17.34% 16.51% 16.36%
伊 利 23.15% 23.99% 24.74% 24.96%
所得稅率
蒙 牛 2.53% 
8.07%  9.98% 4.50%
伊 利 19.82% 31.62% 30.95% 32.16%

    風險因素:

    1、新生代的消費品牌中,伊利是其中的佼佼者,存在成為壟斷型企業的可能。但是就現階段而言,它離這個目標還十分遙遠。乳品行業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已經進 入白熱化的階段。伊利不但沒有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而且淨利潤率逐年下降到2.1%,淨資產收益率低下,淨利潤增長率遠趕不上營業收入的增長率。這些財務 指標說明了伊利現在處於最激烈的自由競爭時期,並不是能獲得高收益的企業。

    2、在與蒙牛的競爭中已經處於下風,蒙牛的競爭力是不可小視的,自2004年液態奶的銷售額超過伊利佔據全國第一把交椅以來,蒙牛依然以及快的速度向前發 展,2007年蒙牛液態奶增速超過了35%,而伊利僅為12%,其超強的競爭能力可見一斑。如果伊利與蒙牛的差距不斷擴大的話,那麼其前景將不容樂觀。

    3、潘剛未被時間充分證明的商業領袖能力和備受質疑的性格也是伊利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

    4、伊利高額的流動負債和近年的財務惡化也值得警惕

    5、食品安全出現問題

      結論:伊利在乳品行業內是一家穩健增長的優秀企業,但正面臨著比之更加優秀的競爭對手的殘酷競爭,短期內為股東獲得超額回報是比較困難的。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買者自負)

                         諾亞方舟於2008年1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5

中交股份環保門後續:子公司中交煙臺已被起訴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1-10/13/c_122150766.htm

《經濟參考報》在4月22日和10月10日分別刊發《中交股份回歸A股遭遇環保門》和《中交股份A股上市疑存硬傷》等文章,對中交股份刻意隱瞞其全 資子公司中交煙臺環保疏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煙臺公司”)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進行了披露,該事件引起廣大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10月12日,《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受污染事件影響的受損失企業已將中交煙臺公司起訴至法院,法院已立案,目前該案件正依法審理。

  在媒體曝光該污染事件後,中交股份對媒體稱: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灘涂養殖戶並未就民事侵權索賠事宜起訴乳山市港航基礎工程有限公司和中交煙臺公司。

  記者查閱到,中交股份招股說明書的簽署日是2011年9月21日,但是記者在《乳山市新嘉華水產有限公司關于中交股份子公司施工造成特別重大污 染事故的聲明》看到,新嘉華公司已將中交煙臺公司起訴至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要求認定中交公司因施工造成“特別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並承擔污染侵 權責任,訴訟標的為1.85億元,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1年8月12日立案,目前該案件正在依法審理期間。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董事兼總法律顧問李純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對記者表示:中交股份以及中交煙臺公司對中交煙臺公司被起訴一事不知情,我們希望新嘉華公司等養殖戶起訴我們,這樣有助于事件的解決。(王文志 肖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7

中交股份豆腐渣公路污染事件被披露 兩硬傷為何能上市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1-10/12/c_122145279.htm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交股份”)是一家很大的公司,業務橫跨海陸,難免會有難堪的事情發生。 眼前有,甘肅豆腐渣式的高速公路問題被披露,先前有海域工程操作中的重污染事件發生。但這些事關企業品牌,信譽以及社會責任的事件不會影響其上市進程。9 月28日,中交股份過會,欲在低迷的股市再“抽血”200億元。投資者疑惑,震驚,別無他法。

  軟肋:“豆腐渣”公路

  9月26日,據媒體報道,投資87億多元建設的甘肅省天水至定西段高速公路,通車不足半年竟出現坑槽、裂縫、沉降等重大“病變”,部分路段必須重鋪。

  據了解,這項工程的施工方為西安萌興高等級公路工程公司(下稱“萌興公司”)。雖然在中交股份的招股書和官網中都沒能找到萌興公司的名字,但幾 番調查之後發現,原來萌興公司的原名為中交二公局萌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名字將其與中交股份全資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交二公 局”)聯係到了一起。自此,萌興公司與中交股份的爺孫關係浮出水面。

  在中交二公局官網的子公司鏈接中,記者找到了這家萌興公司,但在中交二公局十多個子公司鏈接中,這家處于風口浪尖的公司的鏈接卻失效。

  資料顯示,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全長202公裏,全線投資80億元,其中國家安排中央專項基金16.02億元,其余資金由甘肅省財政、省公路建設資金和國內銀行貸款籌集。工程建設總工期4年,全線竣工時間為2011年5月31日。

  9月29日,甘肅省新聞辦發布消息稱,已經成立聯合調查工作組,欲對天定高速公路質量問題展開調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原因,界定責任。主管這條高 速公路的甘肅省交通廳工程處處長談應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天定高速路之所以出現質量問題,“主要是施工管理中各個環節沒有嚴格遵守施工工藝要求。”萌 興公司存在施工控制不嚴的問題。

  作為項目施工方的萌興公司顯然不能置身其外,一旦責任界定,作為控制人的中交股份同樣不能豁免。面對如此大的不確定性,中交股份是否還能安然上市?

  硬傷:海洋環境污染

  如果說“豆腐渣”公路是過會後的問題,負面影響力有限,那麼,面對由來已久的環保質疑,中交股份是否還能繞道?

  今年4月,坊間盛傳中交股份即將回歸A股,當時有媒體曝出,中交股份旗下公司中交煙臺環保疏浚有限公司(下稱“中交煙臺公司”)2010年在山東省乳山港工程施工中發生“特別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

  據報道,2010年3月,中交煙臺公司採取吹填的形式對乳山港航道進行疏浚。施工後不久,乳山港附近海域發生重大污染。對這一環境污染事件,山 東海洋與漁業廳所屬的山東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作出的《司法鑒定報告書》顯示,是中交煙臺公司在乳山港航道疏浚吹填作業中產生的懸浮物,導致其周邊海域 內懸浮物含量超漁業水質標準,降低了原有的水質質量,改變了當地漁業水域環境狀況,影響了養殖貝類正常生命活動。

  《司法鑒定報告書》鑒定結果認定,該污染事故造成養殖貝類經濟損失1176萬元,涉及乳山市鎮數十個企業和村莊,污染海域面積780萬平方米,約合11700畝。

  而中交股份對乳山港事件的描述是,2010年2月4日,本公司二級子公司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中交煙臺公司與乳山港航道建設工程業主方乳山市港航基礎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乳山港航”)簽訂了《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合同》成為該工程項目的施工方。

  期間,乳山港附近灘涂的22戶灘涂養殖戶以疏浚施工造成其在乳山港周邊海灘養殖的海產品死亡為由,向乳山港航提出索賠要求。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 日,乳山市政府已經對其中的16戶賠償了合計841萬元,其余6戶灘涂養殖戶,因對賠償金額不滿,拒絕接受賠償款。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6名灘涂養殖 戶並未就民事侵權索賠事宜起訴乳山港航和中交煙臺公司。

  中交股份的態度是,根據國家海洋局青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以及乳山港疏浚施工所在地海洋環境主管部門——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分別于2011年5 月10日和2011年5月26日出具的書面證明,中交煙臺公司在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過程中,遵守國家海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沒有因疏浚施 工污染海洋情況的相關處罰。

  但中交股份一直未對山東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鑒定報告書》,以及這份司法鑒定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出解釋。

  “證監會對申請上市企業有連續36個月的環保核查要求,內容涉及是否存在受過環保行政處罰,是否存在環境糾紛以及其他環保違法違規行為等。乳山 港的問題雖然有司法鑒定,但環保主管部門卻沒有開出罰單,因此,中交股份並不算‘觸線’,但這個事件至今還沒有完結,不排除事態有超出控制的可能,這無疑 是中交股份上市進程中的隱患。”江蘇一家合資券商投行部項目經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8

中交股份A股上市疑存硬伤

http://jjckb.xinhuanet.com/2011-10/10/content_335763.htm

9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公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股份”)首 发获通过。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查阅中交股份申报资料时发现,中交股份刻意隐瞒其全资子公司中交烟台环保疏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烟台公 司”)2010年在山东省乳山港工程施工中发生的“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这一环境事件造成万余亩海洋被污染,环保业内人士称,这次污染事故 是近几年来山东海域最严重的区域生态灾难之一。
时至今日,这一污染事故尚未妥善解决,专业人士认为此次环境污染事故是中交股份回归A股的硬伤,其A股上市存在重大法律障碍,应当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

  祸端 子公司污染事故尚未解决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称:中交股份的四项核心业务——基建设计、基建建设、疏浚和装备制造 在相应行业中均处于领导地位。在疏浚领域,中交股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疏浚企业,同时在国内沿海疏浚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该项业务盈利水平较高、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本公司最为有力的利润增长点之一。
恰恰是中交股份引以为豪的疏浚业务在山东海域酿造了祸端。《经济参考报》记者了 解到,2010年2月,山东省乳山港业主单位乳山市港航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乳山港公司”)与中交烟台公司签署《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合同》,由中 交烟台公司采取吹填的形式对乳山港航道进行疏浚。2010年3月6日,中交烟台公司开始施工。施工后不久,乳山港附近海域发生重大污染,当地多位养殖户告 诉记者,因该项目施工造成污染,当地海域的养殖户都遭受巨大损失,养殖的贝类几乎全部死亡,涉及的养殖户近百户,涉及污染海域面积达万余亩。
对这一环境污染事件,经当地政府协调,山东海洋与渔业厅所属的山东海洋与渔业司法鉴定中心作出的《司法鉴定报告书》(鲁海渔鉴<2010>渔 鉴字第7号)显示,2010年6月17日,实地勘验乳山港疏浚吹填作业现场,发现自溢流口排放入海的吹填废水异常浑浊,黑色浑水自溢流口向周边海域辐射分 布明显,滩涂淤泥严重,吹填废水改变了作业区周边贝类养殖区原有的生存环境,扰乱了贝类的生活规律,造成大面积养殖贝类非正常死亡。中交烟台公司在乳山港 航道疏浚吹填作业中产生的悬浮物,导致其周边海域内悬浮物含量超渔业水质标准,降低了原有的水质质量,改变了当地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影响了养殖贝类正常生 命活动,对其部分人工养殖的菲律宾蛤仔、缢蛏、青蛤等养殖物造成了伤害。
《司法鉴定报告书》鉴定结果认定,该污染事故造成养殖贝类经济损失1176万元,涉及乳山市新嘉华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嘉华公司”)、乳山市海洋所镇、乳山口镇等数十个企业和村庄,污染海域面积780万平方米,约合11700亩。
对此鉴定报告,很多养殖户存有异议,认为鉴定结果较实际损失低了很多。上述《司法鉴定报告书》认定新嘉华公司损失为238万元,但该公司负责人认为这一 标准极低,不符合常理,“不包括间接损失,我们直接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鉴定受损失的结果仅为238万元。这是鉴定部门和有关单位协商的结果,而不是 科学的鉴定结果。有领导明确告诉我们,鉴定结果要考虑到施工单位的赔偿能力。这个事故至今未得到解决,我们计划对中交公司提起诉讼。根据专家测算,中交公 司给我们公司造成的实际损失接近亿元。”记者还了解到,因为鉴定的损失和赔偿标准低,有多位养殖户到当地政府反映情况。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规定,“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污染事故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由此可见,即使按照山东海洋与渔 业司法鉴定中心作出的鉴定结果,乳山港的这次环境污染事故也属于“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山东省环保厅一位工作人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次污染事故是近几年来山东海域最严重的区域生态灾难之一。

  隐瞒 对烟台子公司及污染事故只字未提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向相关部门了解,这一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已过了一年多,但至今无一人被问责。中交股份在公开披露资料里刻意隐瞒了中交股份与中交烟台公司的股权关系,隐瞒了这起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在《中交股份招股说明书(申报稿)》的“本公司的分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简要情况”中,中交股份称:“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本公司拥有36 家二级控股子公司,其中,基建设计板块10家,基建建设板块15家,疏浚板块3家,装备制造板块2家,其他业务板块6家”;并一一列举了这36家控股子公 司。但是,在该名单中并没有中交烟台公司。
中交烟台公司党委副书记赵善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交烟台公司是中交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是其所属的王牌疏浚子公司。
记者从乳山市政府获得的《乳山港航道疏浚污染情况》显示,中交烟台公司在此次污染事故中主观和客观都存在过失,其施工作业、施工方法的完备性和安全可靠性存有缺陷,是导致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负主要责任。
《中交股份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不但隐瞒了这一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对乳山港污染事故只字未提,反而在其“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章节中 称:在报告期内一直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监管规定。本公司及各下属公司设有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监管本公司的劳动、卫生和安全状况,以及监控与 空气、水、噪音和固体废物污染有关的法定环保规则的遵行情况。在运作工序的各个阶段,本公司均会实施安全和反污染措施,并定期进行内部安全和环境检查,尽 可能减少与工作有关的事故和伤害、职业病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违法 中交股份A股上市疑存法律障碍

  “这么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不可能不了了之,总得有承担责任者吧。我们已经向环保部、国家海洋局、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提交了举报材料,要求有关监管部 门依法查处中交公司在乳山港建设中发生的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给我们这些受损失的养殖户一个交代。因为该污染事件,这片海域在3年之内都无法 恢复养殖生态,我们的损失是巨大的。环保部、国家海洋局、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已经受理了我们的材料。中交股份因其子公司的此次污染事故而不符合上市条件。” 新嘉华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此前,《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相关工作人员处获悉,此污染事件已经批转至中国海监总队调查处理,中国海监总队已经转发至中国海监山东总队,要求组织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
根据《中交股份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公布的公开披露电话,记者就该环境污染事件致电中交股份董秘刘文生,接线人员对记者表示:该电话不能转接至刘文生或证券部等部门。
根据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必须符合“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有数位投行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对于申请上市的公 司是否受过环保行政处罚,是否存在环境纠纷以及其他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环保部门会对其进行环保核查,时段为申请上市环保核查前连续36个月,特别重大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属证监会认定的重大违法行为之列。因为善后事宜处理不力,中交烟台公司在乳山港的特别重大环境事件是中交股份回归A股绕不过去的坎;中 交股份A股上市存在重大法律障碍,应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9

中交股份回归A股遭遇“环保门”

http://www.jjckb.cn/2011-04/22/content_304499.htm

央企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股份)正准备以“吸收合并+首发上市”方式回归A股。然而,中交股份全资子公司中交烟台环保疏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烟台公司)去年在山东省乳山港工程施工中发生“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造成万余亩海洋区域被污染。
有学者认为,一旦监管部门因乳山港工程施工污染事件对中交烟台公司予以处罚,必将影响中交股份在A股上市的进程。

事件
疏浚施工致万亩海洋区域被污染

2010年2月,山东省乳山港业主单位乳山市港航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乳山港公司)与中交烟台公司签署《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合同》,由中交烟台公司采取吹填的形式对乳山港航道进行疏浚。
据介绍,中交烟台公司是具有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的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从事航务工程、吹填造地、河湖疏浚、滩涂整治及相关工程任务的设计和施工,是国内环保疏浚“金牌企业”。
2010年3月6日,中交烟台公司开始施工。施工后不久,乳山港附近海域发生污染,在当地海域进行水产养殖的养殖户发现,养殖的贝类发生大规模死亡,涉及污染海域面积达万余亩。
“我们公司经政府统一规划,并核发了《海域使用证》,在乳山港附近有3000亩贝类养殖区。在乳山港施工后,养殖区出现海水浑浊,贝类几乎全部死亡。我们项目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造成的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乳山市新嘉华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日前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反映。
当地多位养殖户告诉记者,因该项目施工造成污染,当地海域的养殖户都受到巨大损失,养殖的贝类几乎全部死亡,涉及的养殖户近百户。
另外,记者了解到,有两名海参养殖户养殖的海参因海洋污染出现死亡,为此去年年中将中交烟台公司起诉至青岛海事法院烟台法庭,涉及诉讼金额800万元。对这次污染事件,山东海洋与渔业司法鉴定中心作出的《司法鉴定报告书》(鲁海渔鉴渔鉴字第7号)显示,中交烟台公司在乳山港航道疏浚吹填作业中产生的悬浮物,导致其周边海域内悬浮物含量超渔业水质标准,降低了原有的水质质量,改变了当地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影响了养殖贝类正常生命活动,对其部分人工养殖的菲律宾蛤仔、缢蛏、青蛤等养殖物造成了伤害。
《司法鉴定报告书》认定,养殖贝类经济损失1176万元,涉及乳山市新嘉华水产有限公司、乳山市海洋所镇、乳山口镇等数十个企业和村庄,污染海域面积780万平方米,约合11700亩。
“即使按照上述鉴定结果,乳山港的这次环境污染事故也属于"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威海市环保局一名干部对记者说,根据《山东省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污染事故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中交股份所属企业违规施工造成乳山港附近海域污染,不是偶然的。”中国海监威海市支队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由于海洋环保意识薄弱,中交股份下属企业违规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举例说,2006年10月25日,中交股份所属的深磊泥驳1号船在葫芦岛某港港池清淤作业期间,违规向海洋中倾倒500立方米废弃物;2009年5月13日,中交股份所属建隆319号倾倒船违规将约600立方米淤泥倒入海中。上述违规行为被中国海监葫芦岛市支队发现后,分别给予了相应处罚。

处理
中交烟台公司至今无人被问责

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位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疏浚施工单位充分注意到附近海域的环保问题,合理制定施工计划,合理安排进度,对施工船舶的污染物、排放物的控制进行监督管理,实时对施工区海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必要时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及作业面,海洋污染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中交烟台公司党委副书记赵善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承认其施工造成大面积海洋环境污染,但认为中交烟台公司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称责任不在公司。
记者从山东省乳山市政府获得的《乳山港航道疏浚污染情况》显示,乳山市职能部门认定,中交烟台公司在此次污染事故中主观和客观都存在过失,其施工作业、施工方法的完备性和安全可靠性存有缺陷,是导致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负主要责任。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因“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此外,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责任事故等,国资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企业负责人降级、扣分处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发生重大(含重大)以上环境责任事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据记者向相关部门了解,这一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发生后已过了一年时间,但至今无一人被问责。

影响
“污染事件”是中交股份回归A股绕不过去的坎

记者了解到,这一污染事件发生后,目前尚有部分养殖户未拿到赔偿,善后事宜未解决。
今年3月10日,路桥建设公告,其母公司中交股份拟对路桥建设进行换股吸收合并,同时发行A股在A股市场实现再次上市。
中国证监会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必须符合“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
“对于申请上市的公司是否受过环保行政处罚,是否存在环境纠纷、环保诉求信访或上访,以及其他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环保部门会对其进行环保核查,时段为申请上市环保核查前连续36个月。重大环保违法事件属证监会认定的重大违法行为之列。”山东省环保厅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该人士表示,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目录的通知》要求,中交股份回归A股,环保部门要审核该公司上报的核查资料,并进行现场检查。“因为善后事宜处理不力,中交烟台公司"特别重大环境事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对记者表示,一旦监管部门因乳山港施工污染事件对中交烟台公司予以处罚,必将影响中交股份在A股上市的进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