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0.html
調合式威士忌,是威士忌的始祖。嚴格來說,在十九世紀初,即二百年前,威士忌普通化的年代,沒有調合式與單一麥芽之分。
當時,玻璃酒瓶並 未普通,運輸不便,雜貨店採購威士忌,都是一桶一桶地從就近的蒸酒廠訂來,釀酒是天然的化學反應,每桶酒的味道自然有差異。為了保持質素平穩,店子自行用 幾桶酒左溝右溝,甚至添加怪靈精怪的材料,例如甘油、醋、綠茶以及用其他穀物製成的烈酒,以達到心目中的效果。飲家想飲酒,心目中沒有一個特定的威士忌品 牌,只知道那間雜貨店售賣的較為稱心,就到那間店子去。
情況如同今日的涼茶舖,售賣的廿四味,都各有各配方,甚至可能是從外面現成採購來的,我們也少理,總之習慣到哪間,便到哪間去,沒有品牌不品牌這回事。
科 技演進改變了一切。幾十年後,瓶裝和運輸技術的進步,溝酒可以集中在一處地方進行,然後運送到各個縣城,衍生出威士忌品牌這回事。以後,飲家無論到哪個店 子也好,只要認著心目中的品牌,便可享用到品質一致的威士忌。初期,不少成功建立品牌的經營者,就是雜貨店,他們最曉得左溝右溝,Johnnie Walker家族的雜貨店是其中一間,其出品是多達四十種基本原酒項混合而成的。
基本原酒項皆來由不同蒸酒廠,但各別蒸酒廠並沒有將自己的產品直接推出零售市場,產品都是供給Johnnie Walker這類酒商,作調合之用。原因是未經過調合的威士忌,尤其是不含其他穀物烈酒成份的,普遍認為味道太濃烈,不適合大眾市場。
到二十世紀初,幾個主要的調合式品牌已廣為人所共知,其中Johnnie Walker的人字牌商標,更是歷史上首個獲得全球性認識的商標,遠早於可口可樂和平治房車的商標。
單 一麥芽威士忌的普及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在1970年代,全球經濟衰退,調酒商減產,也減少對蒸酒廠的採購量,導致不少蒸酒廠結業。為了生 存,Glenfiddich、The Macallan和Glenmorangie三間蒸酒廠,開始推出自己產品直接供給零售市場。市場反應出奇地好。到九十年代,單一麥芽銷情暢旺,風頭還蓋 過調合式。
這是不是說,單一麥芽就從此獨當一面,不用再理由調合式的死活呢?答案是否定的。時至今日,蒸酒廠的產量,有九成半仍然是供給 調合式製造之用。只有極少量是以單一麥芽的型式出售。換句話說,假若沒有了調合式威士忌,蒸酒廠會閒置大量產能,根本做不著,最後連單一麥芽也要消失。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16.html
早前與一位好老師在澳門聚餐,談論到專業教育的問題,提起我興趣追問這個話題的,是他說讀書並不是為了知識,不求學以至用,學的是學思考。
剛巧讀到有關史密斯(Adam Smith)的理論,這位蘇格蘭十八世紀學者注重教育,他認為自由市場促進社會的文明,不過,日趨仔細的分工合作,縮窄了在職人士的眼界,每天專注在專門 的工作上,失去了對社會、文化和藝術應有的熱忱。史密斯建議教育要愈全面愈好,來彌補經濟現實的不足。可惜,到了今日,人們只關注分工合作的好處,推崇專 業,連專上教育趨向學得精,不需要博,讀書冒求搵到份好工。
現在很多中年人,需要重新培訓找事業生涯的第二春,由一個專業跳到另一個。老師說,社會變化太快,二十歲在大學學到的技能,二十年之後已不合時宜。我想, 史密斯的分工合作,到今日有新的演繹,就是工作分得太細,太專,社會稍稍變遷就很容易將那些工作淘汰。在某一特定時刻,每個人都是專門人員,但從人的一生 事業看來,每個人都東做一樣、西做一樣,並非專業。在學習方面,也一樣須要東學一樣、西學一樣。到頭來又是回到史密斯所提倡的博學。
阿曼諾餐廳是我的最愛,葡萄牙人老闆一做便是幾十年。要像他一樣,事業上一春到底,也許只能在小餐廳裡實現,假如你做得好食的話。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100.html
每年收到稅單都是場噩夢,我很樂意盡公民責任,但不明白為何要交那麼多,多是相對我的儲蓄而言。薪俸稅的上限是15%,那個15%是相對收入計算,不是儲 蓄。如果我將收入的85%花費在生活開支上然後將餘下的15%儲蓄起來的話,稅款將會等於儲蓄的100%,即是說,我須要將該年儲來的錢全部貢獻給庫房。
企業也要交稅,計算方式比個人著數得多。公司利得稅的16.5%是相對利潤而言,不是收入。假如有間公司將營業額的85%花費在成本開支上然後錄得餘下的 15%作為利潤。稅款是那15%當中的16.5%,即是相對收入的2.5%!根據以上的假設,個人所付的稅款是企業的六倍!
如果平時生活、養家活女,我不小心花多了,稅一樣要照交,慘,甚至要撲水。反觀企業,如果成本上漲,例如娛樂開支增多了,利潤縮水,稅款還會相應減輕。
花了的錢不是自己的,儲起來的才屬於我,主觀上,稅率是100%,這場噩夢每年重複一次。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2.html
我仍然考慮怎樣告訴鬼佬,若果你不願意接受加租,請搬走。
祖母在鄉下有個住宅單位,租給一位美國人,鬼佬後來跟還在生的爸爸做了好朋友。爸爸有幾年時間在國內做生意,與鬼佬個鄰居,離開家人孤身作戰,能談得靠攏 的,恐怕只有這位豪邁不拘、而且才氣揚溢的鬼佬。後來,爸爸返回香港,仍有跟他聯絡,爸爸愛翻譯唐詩成英文詩,找鬼佬校對。我結婚,鬼佬也來飲。爸爸走 了,他也有來。不知從何時起,我做了這位租客與其業主之間的中間人,祖母懂的英文只限於自己的英文譯名,在她的那一代人當中已很了不起。爸爸與我的性格相 反,我就此認定,能跟爸爸做上朋友的,與我都合不來。這個想法一點也不科學。
鬼佬年近七十歲,在國內娶了他第三任妻子,年紀做得他女兒,聽說,還育有個上小學的兒子。他在內地當英文老師,太太也有打工,家庭收入相信緊緊夠。我近年 回鄉掃墓好幾次,從沒有探望過他,在電郵卻有來往,他有次代理了一批進口sangria西班牙紅酒特飲,廣發電郵推銷。次有問及家中的冰箱置換等事宜,我 也替祖母回返。也有時在twitter讀到他的tweets。
最近幫他辦理一些政府簽證有關的手續,祖母醒起,這位老朋友的租金八年來從來未有變過。著我向他提出加租,由一千二百元加到一千四百,加幅二百。鬼佬不 肯,要講道理,恕我真的不懂這一套。「你要加租?那麼你會為我多付的金錢提供些甚麼新的東西?」聽來合理,加租前是一個住所,加租後又是同樣的一個住所, 沒有多一寸。講人情味,我也不懂回應,「我給你爸爸多麼的歡樂時光」聽到這個,我鼻子酸了一酸,快樂是無價,知己更難求。
設身處地,我自己也是租客,應該算是最良善的幾個,試過多次面對加租的要求,只知道如果肯加租就繼續住,否則自己找新地方,沒有話說,也不懂說。
我企圖將鬼佬的說話轉述給阿嫲,至少給鬼佬一個公平的發言機會,誰不知阿嫲聽不入耳,我說了不到一半就給她打繼了,八年未加過租,這也是事實。年過八十的阿嫲,說到想拍臺,反應比我果斷得多,幸好業主與租客沒有正面交烽,否則我這個翻譯員將不知如何解圍。
周一早上,我會致電鬼佬,爸爸在天之靈可給我一點啟示吧!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3.html
全球資本多,但追逐的方向有點選擇性。
瑞銀集團宣佈縮減投資銀行業務,將焦點轉移到基金管理業務。多間大型銀行宣佈裁員。這些企業決定具一定前瞻性,不應視之為滯後數據。基金管理有可為嗎?
在負面經濟消息不絕的今日,資產管理市場份外地熱鬧。私募基金公司Bain Capital收購日本快餐連鎖店雲雀,是日本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私募基金收購。黑石季度業績錄得虧損,不過,受惠於源源不絕的客戶加碼,黑石所管理 的資產總額之多是前所未見的,他們最近收購了德國老牌相機廠徠卡的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另一間私募基金TPG在印尼集資,所籌得的資金之多,成效之迅 速,都是空前的。
在香港,寶鋼集團發人民幣債券,是銀行業以外企業的首次。經典商業書Barbarians at the Gate的主角KKR公司計劃在港大舉擴張,據說這間富傳奇色彩的私募基金看中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所帶來的收購機會。
另外,中國的地方政府有意發債,英國的律師行業開寬了監管限制,將來可申請在交易所掛牌上市,最近已有基金入股律師行。
上述一連串事件,前提是資金充裕,而且各地都有新的投資概念。資金推動經濟發展,既有資產市場的危機可能迫出更多創新。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891.html
1985年畢業後,阿強投身地產代理行業,1997年樓市大瀉,地產代理沒有生意,阿強1999年決定轉行,在資訊科技公司編寫電腦程式,2000年科網 泡沫爆破,2003年,阿強失業,到2005年他進入了美資投資銀行,專門銷售高息投資工具,後來稱之為迷債。今年四十四歲的阿強,已婚,有個十歲大的女 兒,在屯門住自置的物業。前幾個月,他跑進大陸,說要自己開公司,搞個團購網。
對阿強來說,他一直以來靠自己搵食,算唔錯。對他妻子和女兒來說,阿強是個有承擔的好男人。
對商業社會來說,阿強的一生事業都是泡沫。他做的所有事情,每累積幾年就被一次過write-off。在商業的角度上,阿強從頭到尾都是錯的,他的存在以至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價值的。
對政府來說,阿強是個良好公民。他的工作貢獻了GDP,同時幫助降低失業率,他交的稅落入庫房。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7.html
摩根大通就回購股份的申請,據報,被美國監管當局阻止。回購股份,銀行太喜歡自己手上持有的資產,想要多一點,但不願意外出再買別的。原因是銀行股價太 低,外面的資產又不算太平宜。市場利息特低,外面的定息資產不會平。銀行股價卻受限於低增長的前景,所以對比賬面值出現折扣。但將現金花在回購上,資本水 平下低,萬一資產大幅貶值,銀行沒有資金應付,就會造成危機,故有一定風險。摩根大通的理財以審慎著稱,連他們都放膽去馬,是看好金融市場前景嗎?還是他 們挾著大到不能倒的優勢,即使出事,仍有美聯儲局做靠山呢?
另外,由前高盛行政總裁主理的經紀行MF Global,受所持的63億元歐債拖累,股價下挫,信貸評級下降,要賣盤。這可能只是更大的危機的前奏。
金融機構股價低迷,引起投資者興趣,對沖基金Nelson Peltz已入股State Street,這間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是迫使企業分拆業務上市,以求企業股價因此上升,早前成功應用在快餐連鎖店Wendy’s和珠寶商 Tiffany’s身上,現在轉戰金融機構。有傳瑞銀可能分拆其投資銀行業務,而擁有金融業務的通用電器亦可能成為對沖基金的新目標。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8.html
唱片連鎖店店HMV股價大跌,華納有望收購英國唱片公司EMI,愈來愈少人買CD。以往,唱片公司用大量資源集中捧紅少數明星的策略,隨著網絡媒體的發達 已過時。前幾年還聽到有電台高呼反盜版,號召人買正版,豈料他們企圖維護的,只是個愈縮愈小的圓餅。幾年前當開始寫網誌時,我以為自己緊貼潮流,問起身邊 的朋友才知,原來只有明星和才子至有自己的網誌,好似好駕勢。以前寫網誌,如有人讀得不順心,還會惡意攻擊。現在,有了臉書和微博,人人都有自己發言台 階,就介意不到別人寫甚麼。藝術家Andy Warhol曾預言,每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我想不只十五分鐘。
當某人在臉書上分享一些有關自己的瑣事,而又能吸引到一班人長期追看的話,我認為他就是明星。原因是他已達到明星的特質,明星不一定要有超凡的才華,但一 定是一舉手一投足都萬人觸目,繼而引起大眾討論、跟進,例如他最近穿甚麼衣服、到過哪間餐廳等等,在臉書上如果你經常分享你新買的襯衣和光顧的餐廳而又有 很多人回應或讚賞,那麼你就是明星了。在香港行街,每十步就遇到一個明星,一點也不出奇。至於有人在臉書上分享有趣的貼文或者有意義的生活體驗,他們不是 明星又是甚麼,他們很可能是朋友。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1.html
昨日與老麥到卓記吃粥,他眼利,察覺店子張貼了啟示,說卓記將搬遷到市政大樓繼續營業。我們吃了米王、煎腸粉、炸兩。他多買煎蘿蔔糕外取。吃罷,傍晚時 份,到處逛逛。街上的面貌跟一年前變化很大。粥店對面的老酒舖已沒有了,換上了中原地產。新中華也消失了,隨之消失的是那裡的鳳爪排骨飯。我估計街坊未改 口,小巴落車仍照舊叫「新中華有落」。斜對面的水上人魚蛋粉還在,我推介那裡的魚麪。可可店還在,宵夜很受歡迎。轉入後街,準備推介好吃的意大利菜,才發 現La Baguette已結業,那裡的無花果巴馬火腿沙律一樣不辭而別。經過新開業的酒店,以及無數的地產代理店,來到厚和街的一間舊式生麪店,我從來不去管店 子的牌坊,大概知道有食家推介過,只懂得有打邊爐就到那裡買生麪。昨晚,伊麪和馬仔賣相幾吸引。到這條街來看看新興茶樓,有機會的話,早上六時許到那裡會 有很多驚喜,食客和店員前呼後應,熱鬧氣氛有開胃作用。在海傍酒吧遏了遏後,帶著微醉一起趕電車去。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1/tbtf_11.html
暢銷書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是電影【奪命金】的現實版,人人在茫茫的股海中掙扎求存。
不懂投資的又豈只是師奶和蠱惑仔,即使是投行總裁,到了危險關頭一樣失去理性,放棄一切營商原則,睇住個市做人,股市上落定生死。要麼評擊沽空者希望股價 有起色,要麼找個買家當水泡。作者是個財經記者,用述事的手法寫2008年金融海嘯的幾間主要金融機構的決策者的反應、協商和鬥爭。美國電視台還將此書內 容拍成劇集,我沒看過電視版,不過,原著也不乏戲劇性、娛樂性。
主角是當年美國財長保爾森,他有點像【奪命金】的劉青雲,兩個都在危機中扮演調解員角色,劉青雲為社團兄弟撲水,保爾森就為出事的金融機構串聯買家,個人的高盛背景更令他沾上一點江湖味。
作者沒有刻意為金融海嘯找成因,卻多次提及到投資銀行利用短期債務來投資,當市場對銀行所投資的資產失去心信,短期債務的債主抽走資金,投資銀行便周轉不靈,需要傳統商業銀行打救。情況就好像【奪命金】的胡杏兒借股票打孖展來買樓。
電影中演出十分出色的蘇杏璇,她演一位師奶為求提高回報,向解釋投資產品的銀行職員重複地說:「完全明白」,書中描寫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以至雷曼,其管理層實在與蘇杏璇相差無幾。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本書,可以找到兩個重點,第一,高盛和政府的人事關係千絲萬縷,高盛的外號叫"Government Sachs",當中涉及很多利益衝突。第二,高盛是華爾街第一,骨牌推到餘下二間大行,高盛和大摩的時間,高盛管理層祈求大摩不要倒下,原因是如果大摩倒 下,下一個、亦是後最一個受害者就是高盛。換言之,高盛永遠站在最後,難怪拒絕入股拯救雷曼的股神巴菲得,也押注在高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