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期六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4.html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是近期的好書,作者Richard Rumelt是企管顧問兼商學院教授,他認為好的營商策略沒有公式或理論可循,要靠營商者個人對實際狀況的了解,因時制宜。更重要是,營商者願意接受前路 難測這個必然事實,憑個人的經驗作出合理的判斷,盡量預留空間讓日後有選擇機會,在執行上雖然貫徹理念,各個環節盡量配合。他舉出一個生動的例子,是大衛 大戰巨人歌利亞,如果根據一般營商理論,巨人一定贏,不過,大衛洞悉相方的強弱分野,傾向全力去執行計劃,出奇制勝。Rumelt說的營商沒有天書,是老 生常談,不過在今日注重速成的營商理論潮流下,這本書能指出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07

蒸酒師自傳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9.html

威士忌蒸酒師John McDougall在自傳Wort, Worms & Washbacks -- Memoirs from the Stillhouse,輕鬆幽默地講述他在酒業打拚的日子。做過多間大酒廠,包括Balvenie、Laphroaig及Long John的他,見證蘇格蘭酒業的變遷,包括酒廠現代化、工作習慣、地域文化等。

早期,他曾被派到多間酒廠,負責改善生產效率,往往發現問題出於工人偷酒飲,dramming在業界視為一種員工福利,在每班工作完結,工人可領取一兩杯 新酒。這樣來提高工作士氣在純樸的生活裡本來無可厚非,不過,酒廠多處於偏遠地方,管理不善的話,工人會愈飲愈離譜,有時連管工飲埋一份。

作者筆下的Islay島充滿人情味,連酒廠之間的蒸酒師也很熟絡,不時酒聚。這個位於蘇格蘭西岸的小島,氣候惡劣,吹大西風,而且對外交通只有靠渡輪,居 民生活艱苦,需要互相依賴,所以交往特別多,島上沒有甚麼娛樂,唯獨是美酒不缺乏。有喜慶節日,飲到通宵達旦很平常,即使是喪禮,一般長達四天,也無酒不 歡。

作者本人也是個酒鬼,同好者讀下去份外有共嗚,他說朋友之間以威士忌相待的話,份量有別於標準的25毫升一杯。煞有戒事地,他將兩者分開,一個叫 bartender's measure(酒保的份量),另一個叫gentleman's measure(紳士的份量)。他沒有說明紳士的份量是多少,總之差得遠。

威士忌知識不是此書的重點,作者輕輕帶過七十年代Laphroaig的擴大生產改變了原本的酒質,從此其酒質變得輕盈。傳統擁護者也許不喜歡,不過,較平易近人的口味從商業角度看來是好事。

不少人說Islay島的出品風格獨特,地理環境帶來海風、泥煤、水質等重要材料,但作者提醒說,人的特質也不能忽視。「風土」以外還有「人情」,真的教人嚮往!

Amazon.com: Wort, Worms & Washbacks eBook: John McDougall, Gavin D. Smith: Kindle Sto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4

拜拜2011,拜拜Saab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2/2011saab.html

2011年


Saab是我dream car,八十年代Saab在香港頗流行,外型似拿破崙帽,非常異相。到九十年代有次跟朋友試車,是出讓的易手Saab,從此對這隻瑞典車改觀,那倆易手車 行車里數相當高,但保養得好,引擎聲很獨特,車主打趣地說車廠以前兼製戰鬥飛機引擎的,所以汽車引擎響起來像戰機一樣。北歐真皮沙化是另一賣點,內籠寬 敞,行車穩定,外型也舊款的改善了,整體上十分典雅有氣派,從此就愛上了Saab。最近,車廠宣布破產。本來中國有買家有興趣,不過,母公司通用汽車不願 出售,寧願結束這家超過七十年歷史、瑞典人引以為傲的傳統,原因是避免Saab阻礙通用在中國的發展,這個理由都成理由,真是笑話,除了好笑,就是可惜, 二十年之久的盼待落空。當年朋友沒有買,否則應該會借來過下手癮,今日相信會有多一番回味。

198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5

泡沫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31.html

市場泡沫最吊詭的地方是置身其中的人感覺不到,情況就好像坐飛機,服務員給我遞飲品,我照常喝,不感覺到自己正在高速飛行,飲品不會愚蠢地往後移。 2006年美國樓市見頂,不少人說之前的升勢很勵害,對,不過這班人通常過早說了同一番話,狼來了喊得太多。另一班人自會搬出數據來,以圖證明樓市未見 頂。在某個時空,泡沫不泡沫,出現在哪裡,只有事後才知。 香港現在有沒有泡沫?在哪裡?

有,第一個在奢侈消費品市場。周日早上,不知好死,我一家人到尖沙咀逛街,發現那個地方已不再為我們所認識。滿街都是國語人不在話下,找食店最攞命。我們 打算找間咖啡店吃些輕便的午餐,由海港城行到漢口道,以往光顧開的三四間店子都搬遷了,換了奢侈消費品商店,珠寶店之類。我帶女兒出街從來不用嬰兒手推 車,一是她自己步行,一是我抱,是抵不得讓她孤伶伶地待在座位上發呆,結果當天找東西吃特別辛苦,一次又一次地摸門釘又特別激氣。食店沒有生意,但奢侈消 費品的所謂名店,門外排長龍。可能我對人龍這回事過敏,每逢有人龍出現,我就覺得那裡有泡沫,例如新股上市銀行門外大排長龍,又例如新樓盤開售又見長龍。 當然,這是很粗陋的標準,畢竟,尖沙咀名店門外的長龍已不是新事物,誰都能拿出理據來支持這個現象的合理性,不過,找不到食店這個卻實令人不安,好像一個 城市已失去了服務本土人民的基本功能,這又似乎說得遠了。

第二個是本土飲食業,全民皆股、滿街股神是股市泡沫徵兆,全民皆好食、滿街食家又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6

車佬鬥數佬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13.html

車佬大戰數佬:為美國營商之靈魂而戰 (Car Guys vs. Bean Counters: 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American Business) 是一部很有趣的書,作者是通用汽車公司前高層,講述這家在五、六十年代風光一時的汽車王國,如何淪落到在2008年險些破產。

輿論普遍將 之歸咎於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機、之後的日本車廠競爭,以及美國車廠工會橫行,作者認為禍根在於通用汽車公司內部管理,曾服務底特律三大車廠,作者以第一身的 觀察,揭露管理架構的官僚化及制度的僵化,如何蠶食通用汽車的競爭力。管理人員只管按程序辦事,將工作表現與一大堆標準規格掛勾,以為制度化專業化就是 好,卻忘記了汽車既是工業產品又是消費品,要有個性。留意車前的鬼面罩,那是每款車子個性的立足點,作者比喻汽車和人一樣,個性先看面孔。

車裡小小的煙灰缸,日本凌志的是輕觸式開關,GM的會強力彈出,又需要用力推得實一實,全不優雅,GM的工程師反而引以為榮,能通過零下40度極低溫的操作測試!

作 者將通用汽車的弊端,延伸成美國企業的通病。他說營商本身是手板眼見功夫,在大學裡的商學院,就好像在藝術博物館裡的清潔工作組,教授們有種"sense of academic inferiority" -- 學術低劣感,於是刻意將商學科學化,引入數學理論,令到入讀商學院的學生無不是數理尖子,這些學生畢業後,以為做生意就是數學公式,可惜現實裡,側重左腦 思考的人是"too clever by half"。消費者是人,人是有感情的,他舉例Steve Jobs、Richard Branson是右腦人。

Amazon.com: Car Guys vs. Bean Counters: 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American Business eBook: Bob Lutz: Kindle Store:

'via Blog th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2

成功感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7.html

從車佬鬥數佬這本書,我感受到車佬的驕傲,一個所謂做實業的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有份製造出甚麼樣的產品,如果是造汽車、蒸酒的,好像再早前讀過的另 一本蒸酒師自傳,那就更添浪漫,即使未必人人都有星巴克Howard Schultz的地位,提供好的產品、服務始終令人自豪。反觀數佬的出品就抽象得多,做好一盤賬目,固然具有經濟價值,但其質感相起一輛車、一瓶威士忌差 得遠。很簡單,幾十年之後,車佬可以告訴孫兒,某款型號的汽車他有份設計。數佬同樣想認威,他跟別人說在某年某某汽廠之間的收購合併計劃上,他有份設計, 恐怕沒有幾多人會聽得上心。

數佬的無奈,Fault Lines的作者,兼著名經濟學家,也察覺到。他說,正因為基金經理、投資銀行家的服務如此抽象,不能帶來成就感,迫使他們唯有用收入之高低來確立自己的成就感,變成外界指罵的吸血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4

On China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2/02/on-china.html

基辛格的新書On China,論中國,嚴格來說是論中國與西方的外交關係。在清朝,鴉片戰爭及以後的矛盾,反映相方的誤解。西方國家希望 與中國通商,無意侵略中國,西人不明白貿易有甚麼大不了,軍事侵略才值得抵抗吧。對於中國來說,軍事侵略反而較容易接受,中國不時受外族入侵的威脅,更有 金人和滿人成功入主中原,不過最終都被中華文明所淹沒。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的外交,只有外國進貢卻少有平等貿易,中國為天下中心的基礎觀念一旦打破,恐怕 中華文明也受到挑戰。因此,在當時中國人看來,平等外交關係較軍事侵略更可怕。

這位前美國國務卿,用宏觀的角度觀察政局。中國人愛下圍棋,西方人下象棋,兩者反映不同的想維模式,圍棋志在圍,志在建立一種形勢在克制對手。象棋是寸土 必爭的功防戰,冒求耗盡對手一兵一卒。作者用這個分別解釋中美在五六十年代在台灣海峽上的搏奕。美軍在下象棋,旨在佈防。中國用圍棋的眼光去看,誤以為美 軍有意圍堵,所以特別反感。

接著,他用三國演義的情節講中國、蘇聯和美國的三角關係。不對,正確來說,首先提出的是毛澤東的幕僚。

也許,作者提出的觀點已不再新鮮,不過,以我對政治學的淺見,很少見有這樣顯赫的西方政治家,寫一部以中國為專題的書,而又成為暢銷書。這或者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求知態度,由以往的好奇,變到今天的認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8

教育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30.html

最近與親友閒聊,離不開子女教育問題。原來現在的小孩子很多同時就讀兩間幼稚園,上下午各一間。對這類資訊,我的反應漸漸由初頭的驚訝到現在的持開放態 度。有個問題,我一直都找不到答案。就是教育方向和人才表現好像南轅北轍,教育要求小孩外向、主動、大膽,面對陌生人不設防地對答如流,再長大一點,要有 領導才能,對於任何議題都能雄辯滔滔,總之由細到大,都要贏、贏、贏。好了,辜勿論這是好是壞,但從我親身接觸的小孩,以至時下年青人的普遍的工作表現, 又好像兩回事。愈是所謂讀名校的,愈是內向、被動、怕羞、對陌生人不理睬,年青人也不見得有辯論的意欲,亦顯不出有任何爭勝的決心。究竟欠了甚麼,他們不 能將在學校裡過五關斬六將的本領拿出來呢?我猜想,會不會學校愈迫得緊,愈有反效果呢?例如我們以前說,填鴨式教育,令我們對書本產生厭惡感,要考試時就 拚命讀,放假時,以至畢業後,就見到書本都怕。現在的小孩子對「贏」都有了類似的反感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9

對我聖誕過後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
每年聖誕假期過後,圖書館重開,設於大門傍的自助還書收集箱都積滿書。吃過蛋治配奶茶的她,早上第一件工作就是處理那批書本。奇怪的的,是跟往年一樣,書本當中有一份禮物,用紅色彩紙包好的。根據經驗,她清楚知道,彩紙包著的是屬於本館的書,照樣會拆開、登記、分類,再放回書架。至於為什麼有彩紙包袱著,她則毫無頭緒。圖書館是公共場所,有不同人進出,更有一兩個精神有問題的常客,不過大至上,來的都是斯文人,她在這裡年資不淺了,習慣事事處之泰然,不過,她倒著緊保護書本,不希望有人濫用公共資源。拿書本來玩遊戲算不算濫用? 這份禮物,無名無姓,送給誰的? 天知曉。看彩紙袱得整齊,似是認真的。但哪有一個認真送禮的人會送贈從圖書館借來的書? 不知道是否今年聖誕天氣特別冷,圖書館冷清得很,同事很多還在休假。

處理了好幾本書,精神未能集中,她拿起那本禮物書,Call No. F BAR,沒意識地查看借書人的記錄,借書人是圖書館常客,借書記錄累積成長長一條清單,電腦屏幕顯示詳細資料。且慢,禮物書的名目在清單上出現了兩次,借書人今年八月已借出一次並如期歸還,聖誕前重複再借。她想,自己讀一遍,送給別人讀一遍,很合理。好奇地,她希望留意一下,那個借書人的面目,猜想大概是其中一個呆子。

**

過了幾天,那個怪人終於出現了,用身份證借書確實毫無私隱可言。

「你上次借的書,包成禮物般模樣,下次不得這樣,知道嗎?」她以一貫的官僚口吻說。

「是嗎? 我不知道。」穿著格子布恤衫、帶眼鏡,一派書生樣子,老套服飾可能令他看來老成,實際上說不定較她年輕。他抵著頭回答,眼神晃了晃。

「你不是第一次犯了,違規的話會被檢控,你明白嗎?」她的語氣略為加強,希望了結這件事,同時掩飾自己理虧,書沒有逾期,也沒有損壞,犯的是那一條規章? 立場堅定有時收效。

「不好意思,聖誕節,我借來送給弟弟的。」他有點冒昧地說。

她微笑了,多謝他友善的分享,還希望補償自己不當的語氣。

察覺她的微笑,他放鬆了些。「那本書的作者叫Julian Barnes,是個英國著名的文學家,那是他最新出品,還贏了Booker Prize,我認為是他歷來最出色的。」他似個大孩子般描述心愛的玩具。只不過別人崇拜的是高達模型,他的對象是本館的藏書。

不由衷地感到自豪,她繼續微笑,好像靜心地聽下去。

「你知,外面書店售價貴,你們圖書館又有得借,不要買,所以我便想起借來送禮這個主意。」

「你每年都是這樣?」

「記不起從哪年開始了,聖誕節嘛,我每到這個節日,就會揀選過去一年讀過的書之中最好看的一本,作為聖誕禮物。這份禮物很有意思的,雖然是免費,但我花了一年心血來揀選的,一年下來,讀過的都有七、八十本呀!」

「不過,你弟弟好像不太領情啊!」她想繼續說,但又怕令他難堪。弟弟原封不動,轉手就歸還給圖書館。

他做出無奈的表情,之前的眉飛色舞已消失了,拿起新借的書,點頭道別。臨離開時他回頭道:「下次照拆便行,無須理會的。」暗示下年也會照舊。

**

她習慣省卻午餐,下午茶時間,買過7-11的燒賣配奶茶,她一邊吃一邊回想早上的事情。他算不算是個好哥哥呢,如果自己有個哥哥同樣對待她,她會有甚麼感受?她沒有哥哥,只有個妹妹。記得很久以前,姨姪女出世,妹妹聽從媽媽的指示,不愛新的嬰兒服,只收集舊的,從親戚朋友之間得來的其他嬰兒穿到不再合身廢置了的,媽媽說最好,說舊衣服滿載別人的祝福。的確,姨姪女活潑可愛,快進初中了。不知道送書跟嬰兒服一樣嗎?別人細讀過、感動過的話,會否積累一份靈氣?對下一位讀者有沒有益處?

無論如何,有人來借書始終是好事,近年政府給圖書館的預算緊拙,添置新書的數量愈來愈少,架上的多是陳舊的,紙張都早變黃了,好彩多得這班老街坊支持,否則圖書館沒甚麼存在價值。她看看膠盒裡僅餘的一粒燒賣,十粒一模一樣,但總是最後一粒最好吃。

之後,他每次借書,都不太說話,但明顯地較以前有善。她想問,為什麼他只看英文小說,明明是個講廣東話的本地人。又想知道,他幹什麼工作?莫非失業?但他多是周末來的,平日可能要上班。哪他沒有家庭嗎?周末又不用倍家人?他每次借三數本書,看來很得閒。還有,他為人那麼吝嗇,哪有人送借來的禮物?做他太太的真不幸,如果有人嫁給他的話。這些問題沒有答案,她也不會花心機來找。只是下午茶時偶發的推敲。借書送禮這件事,她沒有跟其他同事分享,也好像沒有人注意到,成為她與他之間的秘密。

**

時間過得很快,又一年了。聖誕後好幾天,他一進門,她就叫住了他,說:「你借的書逾期歸還,要罰款。」

「不可能的,明明準時還。」

「這麼肯定?是你來?還是弟弟來?」

他一時語塞。書的確沒有逾期,今次,她翻看大門的閉路電視,發現他口中的弟弟跟本不存在,借與還都是同一個人,就是他。

「為什麼不好好打開再看一遍?」她關心地問。

「已經讀過了。」

「至少拆開彩紙...」她明白,自己送禮物給自己,沒有甚麼大不了,不算是件不光彩的事。當然,向別人承認的確會有點難堪,所以他才用編用弟弟的故事。她不明白的,是為何不好好接受自己的禮物,要像圾垃一樣掉回圖書館呢?莫非,他討厭自己?連帶討厭自己送來的禮物?那麼,他年復一年地重複,豈不是正走進一個自虐的死胡同?真可憐啊!

她拿出前幾天收回的禮物包,彩紙沒有拆開,吸一口氣後說:「這是我送給你的」

他有點不知所以,托一托眼鏡,聽得自己說:「多謝!」

他接過禮物,掩不住笑容,慢慢地拆開彩紙,問:「這本書是你挑選的嗎?」

這問題有點無聊,她盡量迎合他,不希望傷害他這一刻脆弱的心寧,說:「是。」

「是不是千挑萬選才決定的?」

她準備答「是」,但未開口,已被他打斷。

他半帶自言自語地說:「應該不是。如果這份禮物是經過千挑萬選的,甚至花上一年時間才找到的,它會很有意思。太有意思,我會好好地保存,好多好多年,不捨得放手。人家千挑萬選的嘛,花了很多心機嘛,掉了,實在太沒有良心。唉,問題是,這是圖書館的書,一定要還,否則會罰錢,一日五毫子,條數好噤計。」

「即是說,假如這份禮物是我精挑細選的話...」她還未說完。

「我不能收。」他停下了手,認真的答。

「不,不,這份禮物.... 我隨便揀就是了。」她笑著說,用手掩著咀,禁止自己哈哈大笑。

「當真?」

「當真,你不喜歡嗎?」

「是Will Self的新作,一流!」

「這就好了。真湊巧,大概會很好看吧,我也不太清楚。」

「Merry Christmas!」

「過了,過了很久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30

Home Office Office Home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hk/2013/05/home-office-office-home.html
很多人談論Home Office的好處,在家上班可節省成本又方便。但對於有小朋友的人,尤其是做爸爸的,home office不單只不可行,連home home都難。家中太嘈吵,不可能專心工作,就算將自己關在房間裡,小朋友都會全日騷擾你,想你陪玩。想休息也找不到一個角落。為免引誘小朋友食零食,我甚至會躲在洗手間吃我深愛的黑朱古力,你又發覺廁所裡的香皂氣味突然變得很討厭。既然home home不行,再退一步就是office home,即是在辦公室做本來只會在屋企做的事情。我有時借故說公事忙,星期六返office。只要有WIFI,office 已足以供提日常的娛樂文化、社交通訊、購物、閱讀,當然在非辦公時間,公司比屋企更寧靜,可以坐著睡覺。公司作風保守,沒有趕上home office的潮流,反而office home就靜悄悄起革命,周末的辦公室長期有一二個常客,都屬於爸爸級的。即是說,我現在的模式是office office + office home。理想一點,我想行walking office,聽說Steve Jobs喜歡邊散步邊工作,無論是開會、傾生意、請人,還是創作,散步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我信,可惜我不是老板。自己可以控制的,唯有是walking home,這也好,不想悶在家中,落街散步,甚至可以帶小朋友一起行,大家都開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