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季度罕見財政赤字揭秘:並非僅僅是支出多了

經濟下行壓力下,貨幣政策走向穩健中性,而財政政策正積極發力,既發揮穩增速的作用,也精準施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今年一季度,我國罕見地出現了1551億元財政赤字。“一般來說,財政赤字出現在後半年,但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財政赤字,這是近一二十年所沒有的。這說明財政政策的力度比之前更大。”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化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另有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分析認為,今年一季度出現財政赤字主要緣於財政支出進度明顯加快,以及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規模創歷史新高。

不過,積極財政政策並非僅僅體現在財政支出加碼。今年4月份以來,5800多億元減稅降費政策正陸續實施,給企業減負來釋放經濟活力也正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要點。積極財政政策還通過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產業基金,撬動了萬億社會資本,激發市場活力,從而穩定經濟增速。

一季度罕現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66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917億元。財政赤字為1551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歷史數據發現,財政部網站自2009年開始公布一季度財政收支數據,而今年一季度是首次出現財政赤字。

吳化斌分析,今年一季度出現財政赤字一方面是因為財政支出進度比以前更快,另一方面則是今年財政赤字規模創歷史新高。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經濟下行壓力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政府投資,今年定調積極財政政策加力增效,財政資金盤活統籌使用力度加大,財政支出進度也有所加快。

4月中旬舉辦的財政部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司長李敬輝表示,今年預算批複下達進度比往年進一步加快。截至目前,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已累計下達80%以上。

具體來看,中央部門預算已經全部批複完畢且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下達了75%,比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1.63萬億元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也已全部下達。

馮俏彬認為,目前經濟增長新動能還難以對沖傳統產業調整帶來的壓力,一季度進出口數據雖然向好,但在未來拉動經濟方面並不可靠。在穩定經濟增長方面,貨幣政策空間有限,主要靠積極財政政策保持一定力度。

我國今年財政赤字規模也繼續創歷史新高。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

吳化斌認為,盡管相比去年財政赤字率沒變,維持在3%的較高水平,但隨著經濟體量加大,財政赤字規模也明顯增加,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也比以往更大。而且實際財政赤字率也高於3%。

馮俏彬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考慮到政府性基金預算賬本中的專項債券8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國家發改委萬億級的專項建設基金,我國實際財政赤字將超過3%,財政支出力度更大。

穆迪近期一份研究報告稱,預計中國政府今年實際財政刺激規模會大於預算赤字目標(3%)顯示的水平。除了溫和的官方預算赤字之外,中國政府還利用預算外資金和公共部門 (包括國有企業和國有政策性銀行) 的支出與收入來支持經濟。這種支持增長的能力對中國信用質量具有正面影響。

不搞“大水漫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撰文表示,當前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著力點在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調結構的功能更強大。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從關註總量性問題轉向更加關註解決結構性問題,所以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過去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基本圍繞“拉”或“穩”增速做文章,但現在財政政策逐步轉向綜合施策,加大民生保障,通過減稅降費等手段落實創新驅動,鼓勵研發創新。

吳化斌研究發現,從一季度財政支出結構上來看,主要的增長還是流向民生領域,主要支出流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以及科技等項目,財政支出結構正在逐漸改善,地方財政支出積極性較高。

財政部數據顯示,一季度主要支出項目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183億元,增長22.9%,教育支出6913億元,增長18.7%,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4106億元,增長29.4%。

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城鄉社區支出也達到4622億元,增長21.2%,住房保障支出1353億元,增長46.8%。

財政部部長肖捷

隨著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從4月起開始實施,二季度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或將更大。

4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了簡並增值稅稅率等6項減稅舉措,預計全年給各類市場主體減負3800億元。早一波的2000億元降費政策已經在3月份出臺,今年4月份開始實施。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次減稅政策很有針對性,比如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擴大,對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兩項新政,是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有利於創新。為幫助小微企業發展,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範圍再次擴大。為了促進養老、就業問題,原先到期稅收優惠政策延續。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減稅降費本身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在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說,今年主要經濟數據穩中向好,財政收入增速加快,我們既然有條件、有財力,就更要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

馮俏彬表示,積極財政政策內涵也更加豐富,包括通過PPP模式、產業基金模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來激發市場活力,而非政府直接發力。

財政部PPP中心數據顯示,截至 2016年12月末,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入庫PPP項目共計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其中,已簽約落地1351個,投資額2.2萬億元,落地率31.6%。全國入庫項目和落地項目均呈逐月持續穩步上升態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67

一季度罕見出現財政赤字 財政刺激力度加大

“一般來說,財政赤字出現在後半年,但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財政赤字,這是近一二十年所沒有的。這說明財政政策的力度比之前更大。”

近日,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召開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關註財政數據的該院助理研究員吳化斌發現,今年一季度罕見地出現了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根據財政部數據,2017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66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917億元。財政赤字為1551億元。

財政部網站公布了2009年以來的一季度財政收支數據,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發現,今年是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一季度財政赤字。

吳化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一季度出現財政赤字,一方面是因為財政支出進度比以前更快,另一方面則是今年財政赤字規模創歷史新高。

在4月中旬的財政部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司長李敬輝表示,今年預算批複下達進度比往年進一步加快。截至目前,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已累計下達80%以上。

具體來看,中央部門預算已經全部批複完畢且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下達了75%,比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1.63萬億元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也已全部下達。

我國今年財政赤字規模也繼續創歷史新高。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

吳化斌認為,盡管相比去年財政赤字率沒變,維持在3%的較高水平,但隨著經濟體量加大,財政赤字規模也明顯增加,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也比以往更大。而且實際財政赤字率也高於3%。

穆迪近期一份研究報告稱,預計中國政府今年實際財政刺激規模會大於預算赤字目標顯示的水平。除了溫和的官方預算赤字之外,中國政府還利用預算外資金和公共部門 (包括國有企業和國有政策性銀行) 的支 出與收入來支持經濟。這種支持增長的能力對中國信用質量具有正面影響。

今年一季度約4.5萬億元財政支出花在哪?

吳化斌研究發現,從一季度支出結構上來看,主要的增長還是流向民生領域,主要支出流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以及科技等項目,財政支出結構正在逐漸改善。地方財政支出積極性較高。

財政部數據顯示,一季度主要支出項目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183億元,增長22.9%,教育支出6913億元,增長18.7%,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4106億元,增長29.4%。

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城鄉社區支出也達到4622億元,增長21.2%,住房保障支出1353億元,增長46.8%。

隨著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從4月起開始實施,二季度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或將更大。

4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了簡並增值稅稅率等6項減稅舉措,預計全年給各類市場主體減負3800億元。早一波的2000億元降費政策已經在3月份出臺,今年4月份開始實施。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減稅降費本身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在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說,今年主要經濟數據穩中向好,財政收入增速加快,我們既然有條件、有財力,就更要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

財政部國庫司司長劉祝余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於價格對財政收入的拉動作用減弱、工業企業利潤增長放緩和減稅降費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今後一個時期,特別是二季度財政收入增幅可能會回落甚至明顯回落。

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高達14.1%,增長較快。

吳化斌表示,今年一季度稅收收入大幅增長除了價格上漲拉動作用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地與房地產相關稅收增速較快。隨著後期價格趨穩,房地產相關調控政策逐漸生效,預計下半年財政收入增速將有所回落。從財政收支結構來看,推進積極財政政策有必要詳細評估對經濟的短期刺激作用和長期機構扭曲,權衡得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71

影視股價罕見跌出三年新低,連傳媒分析師都要另尋新歡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2/1100696.html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又來到這個港口,沒有原因的拘留,我的心乘著斑剝的輕舟,尋找失落的沙洲……

影視行業時刻發生著故事和傳說,而影視股同樣也如戲劇般的在兩年時間中,驟然生變,曾經傳媒影視股是整個資本市場中最為風光的板塊,每家公司新上市都備受追捧,明星股東、名導股東閃耀在資本市場中,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無一不想與“影視”沾上邊,似乎誰戴上了這個充滿魔力的戒指,就能夠成為傳說。

然而,風光有時,落寞也有時;如今的影視股似乎已經褪去了舊日的光環;監管趨嚴、並購連連失敗、明星公司市值不斷縮水、機構冷遇……

影視股似乎成為了資本們最不待見的群體,成為了一片失落的沙洲……

曾經的風光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自此傳媒文化產業成為資本市場中最受關註的板塊。

2013年,華誼兄弟連創新高,市值一度居於整個創業板首位。

2015年,跌宕起伏股災下的中國資本市場中,傳媒影視板塊(申萬28個子行業)在這一年上漲了172%,成為當年表現最好的行業,沒有之一。

如今的落寞

而自2015年之後,傳媒影視板塊在多年的風光後情況調轉急下,從最受喜愛的行業成為了“重災區”。

按照Wind資訊統計,最近一年(近250日,截至4月28日),傳媒板塊下跌了20.40%,成為了28個子行業中表現最差的行業,比倒數第二的計算機行業11.95%的跌幅還幾經翻了一倍。

影視並購熱情不減,按照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6年傳媒板塊就發生並購278起。但是,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至今至少已經有20余家影視並購失敗。如:趙薇擬收購萬家文化、驊威文化擬收掌娛天下、暴風科技擬收購稻草熊影業、唐德影視擬收購愛美神等……

失敗的主要原因或主要在於監管政策收緊。

機構冷遇

最近,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向一位傳媒分析師了解傳媒影視板塊時,他坦言道:“我都開始看電子行業了,因為只看傳媒板塊估計會被餓‘死’了”。

與此同時,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近期的一場某龍頭影視公司今年的年度機構投資者交流會看到,以往坐滿各大券商首席傳媒分析師的場景已蕩然無存,盡管這家影視公司是2016年業績表現最好的公司,但遺憾的是,參會人員幾乎都只是各大券商的助理研究員。

【再看個股】

不少老牌傳媒股,股價都撐不住了,有的股價幾乎腰斬,跌幅創近三年新低。

 

即使去年新上市的“國家隊”老大哥中國電影,股價也從最高時的40.28元,跌落到如今的20元上下,幾經腰斬。

更別說一些跨界做影視曾經的牛股鹿港文化、富春股份,以及重組進入資本市場的歡瑞世紀、印紀傳媒……曾經的輝煌猶如過眼雲煙,如今的表現都是慘淡一片。

傳媒影視股成了一片失落沙洲。

但另一方面讓人疑慮的是,與影視股蕭條的市場表現相比較,整個行業似乎仍然維持著較強的生命力

從2011年到2015年,電影票房總額分別是131億元、170億元、217億元、296億元、440億元,從數據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穩步上升的過程,尤其是2014年到2015年,增幅接近49%。

2016年,盡管此前叫囂的600億票房夢碎,但全年總票房仍然有457億元,較2015年略有3.7%的增幅。

並且粗略統計,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仍然突出,2016年八成傳媒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長。

相較於其余行業逐年收入大幅下滑甚至面臨行業寒冬,影視傳媒行業顯然並不是那一行列之中。

那麽,為什麽機構不再喜歡傳媒股,甚至用互相“踩踏”的方式,試圖趕緊逃離這個曾經的輝煌之地?

有分析師說,泡沫太大了,前幾年給這個板塊賦予了太多“神奇”的光環,使得整個板塊估值越來越高,講故事講得越來越大。然而,投資最終回歸的是業績表現,影視股盡管業績表現不錯,但仍然與高企的股價不相匹配。

中域投資總經理袁鵬濤則向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表示,這些年政策提倡“脫虛入實”,這個“實”更多指的是實體經濟,而影視、文化、遊戲都屬於輕資產服務業,無論從國家產業政策、還是監管政策,對影視傳媒行業都不是太鼓勵的態度。從上市公司來說,雖然過去三、四年,影視公司上市的很多,它們利用資本市場資本運作,很多公司都長大了。但這些公司過度利用了市場的資源配置,好的公司應該多練內功,把產品做好,並購作為輔助,這才是優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脈絡。真正提高片子的藝術質量和商業價值,但如今,國內很多片子無論是藝術質量還是商業質量,這方面還是要積極學習國外的一些優秀大片。

事實上,只有內容起來了,好的產品出來了,才能帶來紮實的收入和利潤的變化,這才是投資者真正關心的。如今的傳媒影視板塊,雖然經過大幅下調,估值勉強算是合理,但向上的可持續業績以及內容質量的可持續提高尚卻沒有看到,再加上當下市場更追求業績的確定性,因此要有大的表現是比較困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76

專訪│罕見!文藝片突圍商業片,它的投資回報率高達200%,投資人這樣說…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3/1135213.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在商業片侵襲的市場,《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兩部作者風格濃厚的文藝片能夠登陸院線,而且《岡仁波齊》還憑借口碑發酵逆襲票房,令人看到文藝片並非一定要打“求排片”的苦情牌才能成功,其背後也透露出影片投資方的眼光和膽識。

為此,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專訪了兩部影片的投資人、北京天空之城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路偉。路偉投資的影片頗有特色,他投資過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創下國產紀錄電影票房紀錄),同時他還是票房最高的國產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出品人。雖然目前紀錄片、動畫片、文藝片在電影投資市場並不討喜,但路偉卻敢出手,而且收益不錯。

《皮繩上的魂》主創團隊見面會,路偉(左一)在成都百麗宮宣傳(每經影視攝影)

》》“不看到作品不會去投資”

《岡仁波齊》上映首日排片率只有1.6%,以《變形金剛5》為代表的幾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

隨著支持這部影片的觀眾和影院越來越多,《岡仁波齊》走出了一條漂亮的票房上升曲線,在國產片整體質量不高的2017上半年影市中憑借口碑突圍。有了《岡仁波齊》的“逆襲”,外界也對它的“姊妹篇”《皮繩上的魂》也充滿期待。今日(8月3日)每經影視記者獲悉 ,《皮繩上的魂》宣布把原定於明天(8月4日)上映的時間改為8月18日,而8月4日也會開啟“全國點映”,觀眾們仍可以在當天率先領略它的風采。

▲改檔海報(片方供圖)

每經影視:《岡仁波齊》的票房表現有沒有超出你的預期?這部影片你的投資比例是多少呢?

路偉:這部影片的投資回報不錯,因為之前沒有一部藝術電影能賣得這麽好,我電影圈的朋友發微信給我說,你又弄了一個現象級的事兒出來。影片成本在1200萬元左右,我們是最後一家投進來的,他們之前拍完後也放著一直沒做,我們算是完成最後一塊拼圖的人。投資方一共四家:和力辰光、樂視影業、尚立文化和我們的馬燈電影,四方的投資比例差不多。

每經影視:《皮繩上的魂》的投資方是什麽情況?

路偉:與《岡仁波齊》是一樣的。

每經影視:《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並不是主流的商業電影,你為何選擇投資?張楊導演笑言提醒過你可能虧本。

路偉:我對類型沒有偏好,只要是好電影就行。雖然《岡仁波齊》是個文藝片,但它的回報率可能比很多商業片還要好,有個電影產業記者告訴我,這個電影可能是今年上半年回報率最高的一個項目了。

每經影視:但現在不少投資人比較迷信流量演員、知名導演、知名公司這樣的搭配,覺得有這些組合就成功了一半。

路偉:我投資影片不會投在劇本階段,至少是在制作過程中,每個公司都有自己投資的風格。現在市場比較亂,爛片太多,知名導演、知名演員、知名公司也不見得能出好作品,只能看準了再投。我投資電影,都要看成片或者半成片,沒看到影片是不會投的。特別是文藝片,更是要看到東西才行,因為文藝片本來就是個作者電影。

▲截至8月3日,《皮繩上的魂》電影收獲票房18.3萬元(貓眼專業版/圖)

》》“投資電影的核心是要懂電影,懂市場和觀眾”

路偉投資的電影類型頗為豐富,既有藝術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也有紀錄電影《喜馬拉雅天梯》。2015年,他擔任出品人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創下了國產動畫電影最高票房,這部影片也直接推動了熱錢湧入動畫電影行業。

其實,路偉很早就涉足電影投資,15年前他還在中國銀行工作時,就投資了中國首部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

每經影視:你投資的電影,有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也有創下國產動畫電影最高票房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今年又是兩部文藝片,目前來看上映的電影市場反響都挺好,但它們都不是市場最多的商業片類型,你對觀察電影作品有何獨到見解?

路偉: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菜,有的人喜歡看明星導演,有的喜歡看大牌出品公司,這是某些投資人的風格,我們只看作品本身,這是我們的核心。對各種類型的電影足夠了解,是做電影投資人必須的功課,否則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看、去分析電影,如果這方面知識沒有,我建議還是別做電影投資。

▲路偉出品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收獲9.57億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每經影視:文藝片的市場相對小眾,文藝片的排片率相對同期商業片也會低一些,今年你做了兩部文藝片,上映前對其市場前景是否會有擔心?

路偉:沒有擔心,有信心才會去做,我們也不缺項目。我認為把該做的做好,如果都做了,市場沒起來,那是命。我覺得做電影應該有些使命感,有些積極的心態,有點拼命三郎的勁兒。一部電影應該有它要傳達的核心東西,讓電影找到它預設的觀眾,讓觀眾找到他喜歡的電影,如果建立了這種電影與觀眾的聯系,這個電影在市場上是否成功,就要看命了,誰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電影行業本來風險也很大。

每經影視:你投資電影的理念是什麽?過去你投資過文藝片、紀錄片、動畫片,但可能這些不是投資人最熱衷的電影類型。

路偉:核心是懂電影,其次是懂市場和電影的觀眾。現在的表達方式太多,互聯網、傳統媒體、影院等,如何建立聯系是挺有挑戰的事。

我不認為有大導演、小導演、老導演、新導演之分,主要是看作品。好萊塢有幾位頂尖的導演、制片人,他們是對全球觀眾都很了解的,能做出全球化的產品,中國還沒有。即便是邁克爾·貝,那麽有名的導演,在《變形金剛5》上不是也折了嗎?

》》“我要為資本說句話,資本從來不亂”

過去幾年資本湧入電影行業,助力產業發展,票房數字不斷刷新。然而從去年開始,行業轉入陣痛期,影片產出數量不斷增加,但國產片整體質量下滑,即便是2017上半年票房前列的國產片,口碑基本都不及格。與此同時,資本與電影聯姻,行業出現了不少亂象,比如註水票房,影視公司高估值簽下巨額業績對賭,讓行業呈現浮躁之氣。路偉在2002年就投資過電影,經歷電影行業起伏的周期,他又如何看待資本與電影的合作?

每經影視:您具備金融從業背景,很早涉足投資電影,2015年前後各路資本湧入電影行業,行業顯出浮躁之氣,國產片數量增長,質量反降,行業還出現不少亂象,你覺得資本和電影結合,目前的痛點在哪里?需要如何解決?

路偉在這里我必須要給資本說句話,資本從來不亂,亂的是電影圈里的人。行業里,決定錢的配置的是制片人和導演,資本在全世界都是最聰明的錢,資本是財務投資人。行業內的一些人利用信息不對稱,賺資本的錢,現在不能把亂象歸結到資本身上。

每經影視:不少影視公司簽下高業績對賭,創作人似乎被資本裹挾,急功近利,現在我們看到市場上不少作品,粗制濫造。

路偉:對賭,不是資本急功近利,而是那些影視公司急功近利,不然為何簽下對賭?全世界的資本只有一個屬性,安全的盈利,資本是不帶性格進入這個行業,而帶著性格的是產業內部的人。根本上來說,是雙方溝通不好,有的人為了拿錢,做出“海闊天空”的承諾,其實很多資本並不是那麽懂這個行業,最後承諾實現不了,投資人也很有壓力。我們應該問問,做電影的初心在哪里。圈內人認為有錢了可以快速出作品,但電影是屬於時間的作品。如果沒有劇本幾十甚至上百稿的碰撞,那麽多鏡頭NG,一個完成度高的電影很難在短時間實現。資本是助力產業,不是資本害了行業,是行業害了資本。

每經影視:《皮繩上的魂》映後見面會,您提到從這部片子可以看到一些知名作品的影子,你一下列舉了多部電影,感覺您和一些投資者不同,您看過很多電影,非常了解電影藝術本身,才能這樣去講述。

路偉:曾經在互聯網圈有句話大概是這麽說的,“在你做的事情上如果有了一萬個小時的積累,你就可能能成功”。電影行業也是這樣,沒有10年的積累很難說自己是專業人才,沒有必要的閱片量可能無法有效的給你做的電影做出定位,無法在電影類型里給出參考坐標。沒有足夠的劇本閱讀量,可能看到的只是個好的文學層面的故事,不一定可以翻譯成畫面故事,電影歸根到底還是用畫面來講故事的。當然,文學故事很重要,但只是一方面。真正經典的電影都是在塑造人物、角色,無論是《教父》《威尼斯商人》《七武士》《霸王別姬》等,塑造的都是人。這些是世界的經典電影,但過去3~5年有這樣經典的電影出來嗎?故事可能大家全忘了,角色也不能留在腦海中。

創作層面需要足夠積累,包括文學故事和電影的閱片量,否則沒法判斷此事,這是基本功。所以我說好多投資人目前還不是太熟悉這個行業,因為他們站的角度不一樣,他們站的是資本立場,不是電影立場,而圈內人是影片立場,又不是資本立場,雙方有矛盾是必然的。一個很好的投資合作,一定是換位思考。你要理解導演、作品,才能翻譯成影院經理、媒體、觀眾記得住的東西,這跟自身積累有關。

投資電影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一部電影需要2~3年積累,有的甚至是10年,比如張楊導演的這兩個作品,準備了10年才熬出來。電影是複雜的多工種集合的綜合藝術作品,對導演、制片人的成熟度要求非常高。

每經影視:好電影需要時間沈澱,但這樣的時間,可能不符合一些資本進出的周期。

路偉:資本和電影公司並非門當戶對,當前一個常規的基金的投資回收期在三年左右,但電影不一定,它們之間不太匹配。我認為,電影公司自身造血能力要夠,資本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如果把資本當成雪中送炭的功能,90%玩完。電影公司還是應該以自己的項目、團隊、現金流為核心,這樣創業公司和資本雙方都可以很好合作,資本可以幫助做更多、更好的事情。資本是加分項,不是支柱,否則這不是電影公司,是電影金融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53

集中投資:罕見的“理性戰勝傳統”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yor.html

集中投資:罕見的“理性戰勝傳統”

原創     2017-12-05     姚斌
個人微信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集中投資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有人卻以此為題寫了一本書,這就是《集中投資》,其副標題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推崇的投資策略”。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讀到以“集中投資”為題的書。這本書的體例與基爾科·卡堅贊的《華爾街金融大鱷》相似,選取了八位著名的投資者,介紹了他們集中投資的方法,並總結了他們的共同特性。這些大名鼎鼎投資者分別是:盧·辛普森、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巴菲特、查理·芒格、格倫·格林伯格等等。

正如這本書的作者艾倫·波尼洛在“序”中所指出的,他觀察到值得他欽佩的投資家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在構造投資組合的時候,都遵循高專註度的原則,只在少數幾只股票上進行投資,而不是建立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

集中投資的策略在市場向好時會很受歡迎,因為它能放大收益;而當市場轉壞時,這種策略經常會被拋棄,因為它會加大波動。實證研究,在每一筆投資都足夠分散的條件下,持有的股票數量只要超過一個很小的數額,投資優勢就會減弱。而數目相對較少的股票(比如10-15只)構成的投資組合,與廣泛分散的指數基金相比,其產生的投資回報差異巨大。

如果投資者想要尋求超越指數表現的投資回報,集中投資則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盡管這種投資策略是一把雙刃劍。與集中投資不同,投資的股票數目越多,分散投資的好處似乎也越多,投資組合的波動性也越小,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長期的投資回報也越低。請註意,這個“長期”被定義為至少20年。

這本書介紹的八位投資者,他們一般都將投資專註於5-20只股票上。考慮到他們掌管的股票資產通常都在數十億或數百億,這樣的股票數目確實很集中。雖然這些投資者的背景不同,但最終在投資哲學方面卻不謀而合。作者認為,是性格使他們具有共同之處,並區別於那些在股票市場上碰運氣的投資群體。以下讓我們一起審視其中三位投資者的投資哲學。

■盧·辛普森的“保守而集中”

辛普森是巴菲特麾下傑出的投資者。在掌管蓋可保險(GEICO)有記錄的25年(1984-2004)里年均所得20.3%,而標普500指數僅13.5%,其成就非凡,擊敗了市場的平均收益水平和大多數投資經理。因此,被巴菲特描述為“財產保險行業里最棒的投資經理”。

辛普森的投資哲學共有5條,來自他的“個人檔案文件”。

1、獨立思考。盡力對傳統的知識進行質疑,並努力避開周期性席卷華爾街的非理性行為和情緒。不忽視冷門的公司。

2、投資那些為股東帶來高收益的公司。盡力鑒別出那些能穩定地保持高於平均水平盈利能力的公司,剔除那些不能帶來正的凈現金流的公司。

3、只支付合理的價格,即使面對的是優質企業。如果價格太高,即使世界上最好的企業也不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

4、進行長期投資。為股東利益而運轉的優質公司的股票,代表著能夠長期提供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回報的絕佳機會。頻繁買進賣出股票則會大幅削減投資收益。

5、不要過度分散投資組合。投資組合越分散,其收益表現也越傾向於市場平均收益。我們將投資集中在滿足投資標準的幾家公司身上,只要在風險收益比對我們有利時,明智地承擔風險,就有機會獲取高額回報。

辛普森是集中投資的典範,但這一過程也是漸進式地發展的。1982年,蓋可保險在33個公司上持有價值大約2.8億美元的普通股,後來削減至8-15個之間。1995年,辛普森在僅僅10只股票上投資了11億美元。辛普森不認為如此集中有什麽風險,按照巴菲特的話說:“盧始終都投資那些被低估的普通股,這些投資分開來看,是不可能給他帶來永久性損失的,合起來看,更近乎零風險。”

辛普森認為,投資組合應當由一系列已經合理估值的公司構成,並且投資者應當有信心地認為,這些公司在三至五年後,規模會變得更大,贏利能力會更強。他將自己描述為“自下而上的擇股人”,一個對行業或分散化的不可知者。當他深信某些投資有價值基礎時,才會做出投資決定。他堅持自己長期以來精煉的投資原則:在內在價值基礎上折價投資,公司品質要高,管理層質量也要高。辛普森總結道,跑贏指數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信心十足的證券,然後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它們身上。“集中投資可能是我唯一能夠給投資帶來增值的方法。”這意味著他對投資組合調整得很少。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價值投資

大名鼎鼎的凱恩斯早期也從事投機交易,但在經歷了1929-1932年股災之後,他徹底轉向了價值投資哲學,並將余生致力於此。我們無法確定凱恩斯是否知道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投資哲學,但幾乎在格雷厄姆發表《證券分析》的同時,凱恩斯也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投資哲學:證券的價格有別於其內在價值。實際上,凱恩斯似乎拓展並超越了格雷厄姆的觀點,並發展了自己對價值投資的獨到理解。因此巴菲特認為他是一位“實踐中的才華與思考中的智慧相匹配的人”。

凱恩斯在1934年8月15日的一封信中闡述了自己的投資哲學:“隨著時間流逝,我越來越堅信,正確的投資之道是將大筆資金投入到你認為自己有所了解,並且對其管理信心十足的企業中。指望廣泛投資那些你不甚了解,也沒有理由抱有信心的企業,借此把控風險是一個錯誤……一個人的知識和經歷無疑是有限的,而那種能讓我在任何給定的時間下,都對之抱有十足信心的企業,很少能超過2至3家。”

在凱恩斯掌管的切斯特基金19年(1927-1945)里,獲得了年均13.06%的投資收益,考慮到英國市場收益率在19年里年均竟然為-0.11%,切斯特基金的收益率相當出色。在致國王學院的一封信中,凱恩斯從三大原則的角度闡述他的投資哲學核心:

1、仔細地挑選一些投資機會(或者一些類型的投資)。選擇的標準就是:這些股票相較於若幹年後其可能的實際內在價值或者潛在內在價值,以及相對於當時市場上的其他備選投資機會,已經顯得很便宜。

2、重倉買進這些股票,無論發生什麽情況,堅定的持有。持有期也許會是很多年,直到實現了預期的收益,或者有明顯證據表明當初的投資是錯誤的。

3、註意平衡倉位,即,盡管每次股票的投資規模很大,但是依然存在各種風險,如果可能的話,對沖這些風險。

很顯然,凱恩斯回避了後來發展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極端分散化的投資思想,並在所持有的核心股份上巨額集中投資。集中投資有風險嗎?當然有。但是,在凱恩斯眼中的風險是,“重倉買進你堅信的股票,好過將資金分散在你缺乏同樣信心的領域。但是也有一種可能,你基於錯覺建倉,以為自己擁有了最好的投資機會。”對於那些缺乏價值投資技巧的投資者,凱恩斯認為他們更適宜的選擇還是完全分散的投資策略。

■格倫·格林伯格的高度集中

格林伯格,酋長資本管理公司的掌舵人,在26年(1984-2009)的投資運營里,他創造了18%的年均收益率。

格林伯格偏愛持有高度集中的投資組合,這意味著他持有不超過10只標的,有些標的會占到投資組合總資本的15%至20%。“我會考慮所有的加減和不確定性,最終決定哪10個我看中的標的是我一直認定的和最值得加入投資組合的。”格林伯格如是說。

他有一個簡單法則來支持自己的安全邊際:“持有集中標的的訣竅是買一個你不會虧太多,同時你知道自己為什麽有可能賺很多的公司。”對公司了解得越多,避開的噪音也越多,“這就是做一名集中投資者的美好之處。你可以調查所有事情,但你不必對所有事情發表觀點。在你說‘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前,你不必下結論,你不用對自己感到不確定的東西胡亂猜測。”

格林伯格認為,集中投資者應該關註穩定的公司,避免那些變化很快的行業。其滿足的條件是:牢固的特許經營;有一些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競爭不太多和以股東回報為導向的傑出管理層。他通常不會投資周期性行業,但有時也有例外。

格林伯格強調集中標的持有一個足夠長的時間周期:“我們的時間窗口是兩到三年。如果公司持續成長而估值並未上升,那我們可能持有10年。但我們進入一項投資時的思考過程是,‘我們考慮未來兩到三年,我們能獲得可觀的回報率’。我們對公司更加了解,然後靜觀其變。”

對於以合理價格出售的公司,買進後如果遇上大跌,格林伯格會將其視為機會。“如果你買進股票後股價下跌是因為你錯誤的分析了企業價值,遺漏了一些細節或新出了一項大大降低企業價值的監管規定,那這就是問題。但如果原因是市場處於慌亂,而你確定你的分析是對的,那這就給了你一個真正賺一筆的機會。”

格林伯格並不認為集中使他的投資組合更具波動性。他把股價波動看做圍繞核心標的變得便宜或昂貴而不斷買入賣出的機會。盡管許多成功的投資者也采用集中投資的策略,但格林伯格認為他們在氣質上不適合集中投資。因為集中投資需要對投資過程的自信和隨後的判斷力。所以一個人必須有耐心,因為投資可能不會在幾個月內而是會在許多年後才得到回報。

■罕見的“理性戰勝傳統”

集中投資者是一種罕見的“理性戰勝傳統”的策略。這些優秀的投資者之所以敢於大膽實踐並獲得成功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性格是關鍵。正如巴菲特所說的,你需要的是正確的性格;你需要能夠將自己從從別人的觀點或看法中抽身出來;你需要能夠看清一家企業,一個行業的的真實情況,並且能獨立評估一家企業而不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

“具有優勢的投資者是那些頗具性格,能看清一家企業、一個行業,不在意身邊人群的看法,不在意自己在報紙上讀到了什麽報道,不在意自己在電視上看到了什麽描述,不聽那些把‘某事就要發生了’掛在嘴邊的人說的話。你需要基於存在的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你缺乏足夠的事實達成某一結論,那就忘了它。你還需要有能夠遠離人們眼中簡單事情的意誌力。很多人不具備這種能力,我不知道為什麽會這樣。人們問過我很多次,這種能力是你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我不確定我是否知道答案。我知道的是,性格很重要。”對於性格這個問題,查理·芒格的看法是,“性格這種東西無法傳授”。

由此可見,集中投資並不適合每一個投資者。只有那些性格合適,並且準備開展穿透式研究的投資者,才是合適的。而對於大部分不適合進行集中投資的人,最好還是進行完全的分散投資。

第二,深刻理解凱利公式。凱利公式大家並不陌生。凱利公式可以簡潔地表述為:擁有優勢時就大筆下註,沒有優勢時就不予下註。這個公式還可以簡化為優勢/賠率。也就是說,當概率有利於投資者時就最大化收益率,否則就避免損失,公式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成功的集中投資者們對此深諳其道。

正如書中所寫的,按照凱利公式確定投資標的數目的大小,意味著有利的機會和高成功幾率會導致大筆與總投資額成比例的賭註,如果這些賭註沒有成功,它的下跌會使投資者承擔太多的損失。其解決的辦法是“分數凱利下註法”或“半數凱利下註法”,它在一半波動率的情況下提供四分之三的收益率。在這種情況下,凱利頭寸被看作是最大賭註。超過凱利頭寸的部分不會增加可能的收益率,但會增加損失的風險。凱利公式表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按凱利規則下註的投資者的總投資額最終會超過任何采用其他策略的投資者的總投資額。以上有點晦澀,但是沒關系,只要我們記住這一點即可:凱利公式計算最優頭寸大小的精美之處在於他準確地衡量了風險。

對此塞思·卡拉曼建議,為了將投資組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所需要持有的股票數目也不多,通常情況下,持有10至15只股票就足夠了。本傑明·格雷厄姆提出有限的分散,最小的組合應包括10只,最大的應包括30只。巴菲特則說他如果運作5000萬美元、1億美元或2億美元,他會將80%的資金“分散”在5只股票上,並在倉位最重的那只股票身上投入25%的資金。而查理·芒格在其個人投資組合中甚至只持有3只股票。這樣的投資組合都與凱利公式原理一致。總而言之,作者最後總結這本書的內容是:“少賭,只有在機會對你特別有利時才去賭,並且要賭得很大,長期持有,並控制下部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78

進口“救命藥”上市提速 罕見病藥品可直接提交境外臨床數據申報

5月23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相關公告稱,對境外已上市的防治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疾病的藥品,經研究認為不存在人種差異的,可提交境外取得的臨床試驗數據,直接申報藥品上市註冊申請。

長期以來,我國在藥品審評審批制度設計上存在短板,審批速度慢,大量申請積壓,加上此前國外臨床試驗數據完全不被認可,外國藥品即使已上市也要在中國重新進行臨床試驗,這讓申請時間拉長。本次這一公告的落地實施,將進一步改善中國患者此前無望用上最新藥物的困境。同時,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中,進口新藥可在國內外同步遞交臨床試驗申請,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後,藥品可直接申請在中國上市。這一系列提速“救命藥”的改革後,重複實驗減少,上市效率提高,急需的新藥有望更快進入中國。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關於優化藥品註冊審評審批有關事宜的公告

(2018年第23號)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廳字〔2017〕42號)、《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44號),提高創新藥上市審批效率,科學簡化審批程序,現將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進一步落實藥品優先審評審批工作機制,對防治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疾病以及罕見病藥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以下簡稱藥審中心)建立與申請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機制,加強對藥品研發的指導,對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範圍的註冊申請,審評、檢查、審批等各環節優先配置資源,加快審評審批。

二、對於境外已上市的防治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疾病以及罕見病藥品,進口藥品註冊申請人經研究認為不存在人種差異的,可以提交境外取得的臨床試驗數據直接申報藥品上市註冊申請。對於本公告發布前已受理並提出減免臨床試驗的上述進口藥品臨床試驗申請,符合《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及相關文件要求的,可以直接批準進口。

三、基於產品安全性風險控制需要開展藥品檢驗工作。藥品臨床試驗申請受理後,藥審中心經評估認為需要檢驗的,提出檢驗要求,通知申請人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或委托檢驗機構對臨床試驗樣品出具檢驗報告;藥審中心經評估認為無需檢驗的,不再通知開展檢驗工作。2017年12月1日前受理的藥品臨床試驗申請,藥審中心經評估認為無需檢驗的,通知相關檢驗機構終止檢驗並繼續審評審批工作。檢驗機構已作出不符合規定的檢驗結論的,藥審中心不批準其臨床試驗申請。

四、取消進口藥品再註冊核檔程序,進口藥品再註冊申請受理後,全部資料轉交藥審中心審評審批。對於本公告發布前已受理的進口藥品再註冊申請,包括進口再註冊核檔意見為無需質量標準複核的註冊申請,統一轉入藥審中心進行審評審批。將目前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作出的各類臨時進口行政審批決定,調整為由藥審中心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名義作出。

五、對《進口藥品註冊證》和《醫藥產品註冊證》實施新的編號規則,進口藥品再註冊及補充申請獲得批準後,不再重新編號(具體編號規則見附件)。

六、本公告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本公告中未涉及的事項,仍按照現有規定執行。

特此公告。

附:

進口藥品批準證明文件編號規則

一、進口藥品再註冊批準後,原註冊證收回註銷,核發新的《進口藥品註冊證》或《醫藥產品註冊證》(以下簡稱核發新證)。其註冊證號保持原註冊證號,不再重新編號,如原註冊證仍在有效期內的,新註冊證有效期自原註冊證有效期截止之日起5年有效;如原註冊證已到期,新註冊證有效期為自批準之日起5年有效。每個註冊證僅收載1個規格,可收載多個包裝規格。

二、進口藥品分包裝用大包裝再註冊批準後,原註冊證收回註銷,核發新證。其註冊證號保持原註冊證號,不再重新編號,註冊證有效期與小包裝規格的註冊證有效期相同。並在備註項註明專供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分包裝用的內容。

三、改變生產廠地址(生產廠實際生產地址變更)的補充申請批準後,原註冊證收回註銷,核發新證。其註冊證號保持原註冊證號,不再重新編號,如原註冊證仍在有效期內的,新註冊證有效期自原註冊證有效期截止之日起5年有效;如原註冊證已到期,新註冊證有效期為自批準之日起5年有效。

四、對於增加規格的補充申請批準後,核發新證。其註冊證號按批準時所在年份的順序重新編號,註冊證有效期與原規格的註冊證有效期相同。

五、分包裝用大包裝規格的補充申請批準後,核發新證。其註冊證號按批準時所在年份的順序重新編號,註冊證有效期限仍為原包裝規格註冊證的有效期。在備註項註明專供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分包裝用的內容。

六、變更公司和生產廠名稱、地址名稱(生產廠實際生產地址不變)、變更(包括增加或減少)包裝規格以及變更藥品名稱等的補充申請批準後,原註冊證收回註銷,核發新證。其註冊證號保持原註冊證號,不再重新編號,註冊證有效期限仍為原註冊證的有效期。

七、其他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的補充申請事項,一律以《藥品補充申請批件》的形式批準,不核發新證。

八、進口藥品在中國國內分包裝的補充申請(非首次申請)批準後,以《藥品補充申請批件》的形式批準,藥品批準文號保持原藥品批準文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72

網誌促成千萬豪宅成交 罕見現象 靠代理勤力更新資料

1 : GS(14)@2010-10-27 23:05:5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596389
【本報訊】市民網上搵樓置業蔚然成風,地產代理透過網上發放物業資訊促成交易亦有增加趨勢。如馬灣珀麗灣剛錄得島上歷來最大宗二手成交,便是外籍銀行界人士透過代理網上個人網誌搜尋單位,終以 1500萬元買入 26座頂層連天台「特色戶」。業界指出,透過網上促成物業交易多以中小型單位為主,或以租務佔多,涉及千萬元豪宅買賣則較罕見。另有業者指,經該網頁促成交易的比例,每年都有雙位數增加。
記者:湯家明 朱連峰

樓價攀升,連帶較冷門的小島馬灣,本月亦頻錄逾千萬元成交。中原分行經理黎子華表示,剛易手的 5期 26座頂層連天台單位,面積 1766方呎,附設 668方呎露台及天台,成交價 1500萬元,呎價 8494元,為珀麗灣有紀錄以來最大銀碼二手成交,同時為「珀麗天際屋」首宗二手買賣。原業主 07年底以 1342萬元一手買入,賬面賺 158萬元,升值 12%。
上載單位相片吸引準買家
放大圖片

12345678910

據促成上述交易的中原地產高級營業員陳煜祺表示,該名買家為任職銀行界的外籍人士,原居於西環,經上網瀏覽代理網誌物色珀麗灣特色單位後,再透過電郵查詢,其後相約睇樓,參觀單位後一周拍板買入。他指出,與市區相比,馬灣交通較為不便,準買家透過網上搜尋心水單位,會傾向選擇附有相片單位,反而「叫價貴啲都無所謂」,故他亦盡量將放售單位相片上載至個人網誌,增加吸引力。
該類特色戶僅設 12伙,以附設天台及大型露台為賣點,發展商按買家需要於天台提供按摩池設備。該類單位尚餘 1伙一手貨,連全屋裝修意向呎價 1.1萬元。二手市場約 3個放盤,最平叫價每呎 1萬元。美聯營業經理姚潤琪指,本月珀麗灣暫錄得 3宗逾千萬元成交,上月僅得 1宗。
互聯網興起,科技資訊發達,代理將買賣個案及放售資訊上載網頁,以供市場參考已成趨勢。美聯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指,資訊流通性越來越高,代理上載大量樓盤於網頁內,成資訊平台,市民可隨時查詢圖則、價格等資訊,間接推動物業成交。雖然交易平台增加,惟相信網上置業未必能完全取代傳統實地睇樓的買樓方法。
業界料難取代實地睇樓

中原地產董事總經理陳永傑表示,隨着 iphone等智能手機興起,上網搵樓已成趨勢,相信亦會成為市民未來搵樓主要渠道之一,而經該行網頁促成交易的比例,每年都有雙位數增加,以今年為例,比例高達兩成,較去年上升逾一成。
美聯集團執行董事兼集團住宅部行政總裁陳坤興亦指出,市民現時只要有手機,就可睇樓及掌握市場最新動向,如造價等,相當方便,該行未來亦會因應市場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業務。
馬灣珀麗灣本月大額成交

• 1座高層 D室* 面積: 1496方呎 成交價: 1421萬元 呎價: 9499元
• 26座高層 D室 面積: 1766方呎 成交價: 1500萬元 呎價: 8494元
• 5座高層 C室 面積: 1546方呎 成交價: 1220萬元 呎價: 7891元
資料:中原
*為一手成交
2 : GS(14)@2010-10-27 23:06:12

善用科技
80後經紀靠網突圍
正當 80後嚷着置業難之際,對於從業地產經紀僅一年多的陳煜祺而言,或許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他去年中投身地產代理業,今年首 10個月營業額已達 130萬元,扣除與公司拆賬,個人收入已達約 30萬元,戰績絕不遜於資歷較深的地產經紀。
今年才 25歲的陳煜祺,原為製衣廠文員,因公司倒閉,去年 7月轉投地產代理業, 10月獲取牌照後,主力馬灣物業買賣。他指,「近年興上網,馬灣又少 walk-in客人」,因而憑對科技資訊的掌握,將獲委託的盤源上載網頁,增加交易機會。他直言促成交易中, 70%客路是透過集團網頁上的「代理個人筍盤 Blog」而來,當中包括剛促成的千萬元物業。
該個人網誌最多可上載 60個放盤,可租可賣,他透過不停更新網誌內容,以及盡量提供單位相片,瀏覽量有增無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13

罕見黔菜館 折耳根爽辣香

1 : GS(14)@2014-12-24 02:06:05





吃辣的人,往往對重慶菜或雲南菜情有獨鍾,但卻忽略了同樣以辣為賣點的貴州菜。貴州簡稱為黔(粵音鉗),其菜式辣中帶香,與雲南的酸辣及重慶的麻辣略有不同。這菜系在香港亦較罕見,最近深水埗便出現一間名為黔館的小店,專賣貴州菜。甫入餐廳,飄來的是一陣令人為之一振的辣香味,這種辣味並不嗆鼻,即使不嗜辣的亦能接受。先來的是酸湯魚,這道是貴州苗族的獨有菜,以當地盛產的烏江魚下饌。大廚先以酸湯醬底、糟辣椒及一些中草藥來煮出湯底,然後將活魚下鍋,味道辣中帶微酸,而酸味中帶點番茄香,吃過魚肉後湯底亦可用來做火鍋,在天寒地凍下品嚐便最好不過。自問對酸辣興趣不大,反而愛其辣辣香香的感覺,我便推介涼拌折耳根,以胡辣椒炒香,入口很爽脆又帶辣勁。折耳根是貴州一種常見的植物,當地人會用來炒香做涼拌、炒臘肉外,還會做成藥材,不過它一離開泥土接觸空氣便會很快變乾及變老,所以要全部空運到港,保持新鮮。記者:區佩嫦 攝影:伍慶泉



■折耳根又叫魚腥草,為貴州的常見植物,一般只吃其根部。

涼拌折耳根 $35■入口爽脆夠特別,辣勁慢慢滲出,很過癮。





■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867

零售吹淡風 鐘錶珠寶店也投降羅素街舖罕見求頂租

1 : GS(14)@2015-04-29 02:29:55

■英皇鐘錶位於羅素街8號地舖分店(紅框示)尚餘兩年半租約,罕有推出市場頂租,索價276萬元。 陳海威攝



【本報訊】曾多次登上全球舖租最貴街道的銅鑼灣羅素街,自零售市道下滑後光環不再,更出現近年罕見頂租個案。市場指,由英皇鐘錶珠寶(887)租用的羅素街8號地舖,租期尚餘兩年半,現以每月約276萬元推出市場頂租。記者:程俊華


舖位供不應求的羅素街近年成為最搶手地段,業界形容,一直只有租客搶位,舊租客多數被踢走而非自願撤出,但現時生意額已難抵貴租,須調整策略。出現頂租個案實屬罕見,如承租力最強的鐘錶珠寶店逐一撤離,核心區租戶組合勢將進行洗牌。




月租276萬 尚餘兩年半租期

英皇鐘錶珠寶現時租用同系英皇國際(163)的羅素街8號英皇鐘錶珠寶中心地下3及5號舖,面積約3,068方呎,作為卡地亞(Cartier)專門店,租金原為210萬元,剛在去年續租,加至每月約276萬元,呎租900元,租期至2017年11月。由於過去數月貴價鐘錶生意不景,消息人士透露,英皇國際現推出該舖位頂租,叫租與現租價相若,如有租客出價承租,將踢走同系鐘錶店。若果舖位成功頂租,英皇鐘錶珠寶可慳共30個月租金支出,即共約8,280萬元,否則仍要完成整份租賃合約才可遷出。本報向英皇國際執行董事張炳強查詢有關詳情,他表示對市場消息不予置評。其實此舖位原本一直由英皇國際租予其他零售商,過去十年曾租予A|X Armani Exchange及慕詩國際(130)等時裝品牌,每月收租逾75萬元。不過,鐘錶珠寶在2010年起積極搶租羅素街舖位,包括周生生、周大福(1929)及太子珠寶鐘錶等都在附近一再擴張,所以英皇國際亦將舖位租予同系公司以保競爭力。現時英皇鐘錶珠寶在銅鑼灣共有五間分店,全部位於最核心的羅素街,連同上址在內共有四個舖位業主為英皇國際,每月向其交租約1,502萬元。至於另一間向「舖后」兆安李太租用長達12年的羅素街59號地下B1至B3號舖,現時月租250萬元,最近被加租擬棄續約,或於今年9月底搬走。租金下跌,銅鑼灣周邊舖位亦見劈價,有投資者剛向兩名業主購入利園山道9及11號兩個地舖,面積各1,500方呎,成交價分別為1.72億及1.748億元,合共近3.5億元,較業主叫價低最多26%。


■林太

【市民心聲】

林太:「銅鑼灣吉舖增加,覺得與旅客唔來唔關事,主因啲租太貴,相信會有其他品牌來租呢啲舖。」


■劉先生


劉先生:「嘥咗啲舖,呢度黃金舖嚟嘛,呢啲黃金地段,後面全部名牌……名牌個舖減租啦,一定貴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428/19127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019

21歲仔患罕見腫瘤籌30萬救命

1 : GS(14)@2015-10-23 07:43:56

【本報訊】21歲的聰仔正值人生黃金年齡,卻不幸患上每百萬人中才有一人患上的極罕見「腎上腺惡性分泌瘤」,現時病情去到第四期,腹部腫瘤長一呎,癌細胞更擴散到肝和肺,現正接受化療及服食特效藥希望縮細腫瘤控制病情,但半年藥費達36萬元,家人正為藥費煩惱。記者:潘婉玲 攝影:周子惇書櫃裏的高達模型,電腦內的線上遊戲,顯示聰仔與一般二十出頭年青人無異,媽媽指他除患哮喘,身體一直健康,直至5月底情況逆轉,「佢食完飯就話個肚頂住,頂住」。媽媽多次陪他到急症室及私家診所求醫,醫生皆指可能胃氣脹。聰媽指兒子重達200磅,「見佢個肚脹,以為肥咗,冇諗過咁後生有咁嘅病」,故不以為意。至7月初,聰仔肚痛加劇,再到私家醫院求醫,驗出右腎附近有腫瘤,即時獲轉介公立醫院檢查,終確診患有罕見腎上腺分泌惡性瘤,並已到第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肝和肺。因腫瘤超過一呎,醫生指須靠化療及服食特效藥縮小腫瘤,惟藥物因不列入醫管局藥物名冊,每粒售價100元,半年療程藥費高達36萬元。家人無力負擔,最終先定300粒,藥費近3萬元。聰仔是么子,兩年前職訓局畢業,兄長已婚遷出,聰媽說:「佢雖然讀唔到書,但好孝順,我寧願有病嘅係自己,我都幾十歲冇所謂。」聰仔19歲工作,現時做消防設備維修,月入9000元會給媽媽家用2000元。患病後,他曾排隊數小時買手機送給媽媽,但其間累得坐下休息,令媽媽十分感動。8月至今,聰仔已進行3次化療,每次留院3天,聰媽每天探望兩次,聰爸下班後亦趕去醫院給他打氣。父母疲於奔命,讓聰仔內疚,「呢個年紀應該係我照顧媽咪,而家變咗一家嘅負累。」剛做完化療的聰仔,躺於床上,精神尚算不俗,「我想快啲好返」!現時,聰仔每天服食4粒特效藥,聰媽指兒子腳腫已消失,胃口有改善,但腫瘤有否縮小,則待月底檢查後才知結果。「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派出關顧主任了解「聰仔」的情況後,得悉他醫療費高昂,盼善長慷慨解囊,讓他毋須為購買藥物而惆悵。「聰仔」暖流編號:C3997網上捐款:http://bit.ly/applecharity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電話:29908688傳真:23076307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網址: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蘋果基金facebook專頁:http://bit.ly/facebook_adcf蘋果基金YouTube頻道:http://bit.ly/youtube_adcf蘋果基金接收捐款戶口滙豐銀行:580-198836-001恒生銀行:368-006565-001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如捐款至指定個案,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捐款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基金除接受市民捐款外,《蘋果日報》亦捐出1%盈利予基金,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基金一切行政費用由《蘋果日報》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受惠人所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務求按照捐款人意願,把善款送交指定受惠人。然而個別受惠人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繫,甚或受惠人已經逝世或拒收捐款,有關善款將撥入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23/193444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