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的2012年投資總結 愛數錢的小石頭
http://xueqiu.com/1947129382/22738258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總結時間,以下為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的倉位及表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a00a30101aky0.html總體來看,投資組合在2012年較大幅度的跑贏上證指數,得益於最後一個月金融股的強勁反彈。但我想凡是在最近兩年超配金融股的投資者,應該都沒有錯過年底的糾正行情,甚至有更佳的表現,所以沒什麼特別。
跟去年相比,投資組合的最大變化是大幅降低了招商銀行的配置(2011年65%倉位至當前約20%的倉位)並清倉了蘇寧電器(僅留100股做觀察)。雖然金融板塊仍舊佔據最大比例,但基金的倉位有所增加,主要是ETF和封基,約佔總倉位的30%。
投資理念的成長:
去年我將自己的投資理念歸納為:好股好價,倉位管理。
今年,我將其修正為:價廉物美,倉位管理。
先說「價廉物美」和「好股好價」的區別。「物美」和「好股」其實是一個意思。而「價廉物美」,是把價格放到了第一的位置,這也是我今年學到的最重要的事,然後才是「物美」。甚至可以說,如果價格足夠低廉,物美不美,都沒那麼重要了。
判斷一個公司或一個行業的好壞,有沒有護城河,在博客上有很多高手,高手到我實在沒有辦法出來獻醜。有些大師對銀行股如數家珍,有些大師對消費板塊面面俱到,有些人甚至只研究一兩隻股票,對手中股票分析的無比透徹,我很感謝這些朋友的分享,我從他們的博客上學到了很多,他們對這些股票的能力圈遠遠大於他人。但請務必小心「能力圈」這個詞,它背後隱藏了太多的陷阱。
能力圈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感念,正如《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所言的認知的侷限性,沒有人的能力圈可以足夠大到覆蓋所有的未知,而對未知最好的緩衝,就是安全邊際,即價格。當我認識到這一點後,我不再對自己非常有限的能力圈耿耿於懷,再選擇股票時也似乎變得更輕鬆了,15倍PE以上的股票會令我不放心,2倍PB以上的股票會讓我覺得不划算。能力圈可以慢慢提高,便宜的股票也要多多買。
再說說「倉位管理」,其實也包含兩層含義,分別是「倉位的比重」以及「買入股票的方法」,「倉位的比重」是個老話題。有人會選擇把所有的錢買入一隻或兩隻股票,理由是這兩隻股票在他們的「能力圈」之內,我曾經也是這樣。還有一些人,會設定買入單只股票甚至行業的上限,比如單只股票15%,行業不超過30%等。博主
@管我財 在我去年投資總結的第一條評論中就說:過度集中於一隻股票是不好的。那時我不認同他,現在我非常感謝他。
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命題,因為每個人會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嘗試說服對方。我自己的感覺是,在分散還是集中的討論中,許多人忽略了資金量的問題。
如果一名投資者只有10萬元或20萬元的資金在股市中,那麼他把這筆錢買入一兩隻自己看好的股票的可能性就很高,因為此時適度分散的好處難以體現,而投資者很迫切的希望這筆「賭注」能幫其盡快擴大本金。
但試想如果你的資金量有1000萬,你會拿600萬去買招行一隻股票嗎?我想這樣的投資者會有,但可能會比較少。再加上我剛才說過,「能力圈」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確定性,而適度的分散則是除了價格安全邊際之外的另一層保護。
「倉位管理」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買入股票的方法」。也許有人會問,買入股票需要什麼方法?看好了買入就是了,可這樣的方法我並不認同。當經過分析判斷並決定買入股票之後,曾經的我也喜歡一筆頭殺進去,比如看好招行,就直接買入自己的極限,事實證明,這也是對未來不可知性的不尊重。現在的我更喜歡慢慢的建倉,尤其是發現自己經常買在半山腰後更是如此,慢慢建倉的好處就是可以不斷攤薄自己的成本。可如果買少了但股票開始漲怎麼辦?那便繼續等待好了。買少了並不會讓我虧錢,買多了卻可能讓我沒有迴旋的餘地。關於建倉,我從sosme的博客裡學到了很多。
價值投資的謊言與誤讀:
在剛剛接觸投資之時,許多人會熱衷的尋求前輩們的指點。老巴,格雷厄姆,彼得林奇這樣的大師自不必說,博客中也是臥虎藏龍,有許多民間高手。但是在接觸民間高手的博客時,我認為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可盲信。
我觀察到價值投資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當一個人形成一種觀點,他常常不顧一切的去捍衛這種觀點,能夠真正敞開胸懷博采眾長的投資者鳳毛麟角。所以各個投資論壇常常就會形成各類的「銀行幫」,「保險幫」,「基建幫」,「白酒幫」等等。我想這背後既有思維模式的問題,也有一個人成熟度的問題。就拿年底的白酒塑化劑事件來說吧,小小塑化劑,一個大舞台,多少價值投資「高手」現了形,這市場的精彩和美妙,如果不參與其中,又怎麼體味?
個人認為,價值投資者之間的交流,很重要的兩點是「尊重」和「開放」。觀其文,察其言,如果一個投資者在市場中摸爬滾打許多年,並且有據可查其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那我想這樣的「倖存者」首先該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事情才能活下來,無論他說的話你喜不喜歡,多聽聽也不會有害處。再比如,有一位投資者對海螺水泥有著非常細緻的研究,但對金融股的分析我實在是不敢苟同,那不妨用「開放」的心態去瞭解一下他背後的邏輯。投資者的交流不是擂台賽,大家都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去下注,未來只能「師母以呆」。當然,還有一些投資者,以一些私募大佬為甚,基本說的不是人話,這種情況下把他們忽略即可,千萬別當真。
那麼看大師們的著作是否就一定正確呢?這也未必。就拿巴菲特大神來說吧,其實巴菲特的每句話基本都是對的,但要看你如何去理解。如果理解不當,反而會成為投資的羈絆,當我發現這一點時,已經付出了不少的學費。所以讀大師的東西,要常讀常想,切勿形式主義。
舉例來說,誤讀第一名「長期持有」。所謂「長期持有」,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價值反映到價格上常常需要很久,所以為了等待價格回歸,大部分情況下必須「長期持有」,但許多投資者就以此為信條,死拿住自己的股票不放,基本面改變了不放,價格高估了也不放,硬是放棄了作為個人投資者靈活進出的優勢。
誤讀第二名「人生打孔機」,巴菲特說這句話是為了強調在買入股票時應該謹慎分析,而不能盲目。許多大仙將這句話奉為至理名言,要麼不買,要麼買了不賣,好像自己的人生真的只有20個孔,這也是對個人投資者靈活優勢的放棄。
誤讀第三名「能力圈 / 護城河」,這兩個詞在過去幾年在各個博客中可能都要被用爛了,我常常看到幾位大俠用幾萬字的長文來分析招商銀行的好,民生銀行的不好,又或者反之。有理有據,讀來大快朵頤,寫得的確是非常贊。又或者深入分析萬科A的好,保利地產的不好;中國平安的好,中國人壽不好;江鈴汽車的好,長城汽車的不好等等。首先我很佩服這些作者,因為他們的確有很強的能力圈,很專業的精神,讓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全面的瞭解這些公司。但我不認為他們能比這些公司的CEO更好的經營公司,就如同我也不認為這些公司的CEO本身能清楚的知道公司5年之後會怎樣。「能力圈」在一定範圍內是必須的,但超過了這個範圍,很可能陷入「能力圈」的陷阱。在認識自己的侷限性後,我做出了自認為很英明的決定,就是別再糾結,只要覺得好風險又可控就可以買。例如:買入20%的招商銀行,買入15%的民生銀行,我覺得兩家銀行都不錯,哪裡會有公司經營起來沒風險呢?反正倉位都在可控範圍內,漲了我都開心。倘若招行真的那麼好,漲了四倍,民生風險那麼大,虧個精光,最終我還是賺錢的。但我想實際的結果是兩個都會給我賺錢。若要我真的再花幾十個小時甚至十幾天的時間去分辨哪家銀行更好再動手買入,第一我仍舊做不到,第二我不如花這些時間再去瞭解一下別的我不懂的公司或機會。別忘了,這也是個人投資者的優勢,靈活一些吧。
關於這種誤讀還有很多,我推薦大家去看看一個叫
@微光破曉 的朋友寫的博客,有一個系列叫被誤讀的巴菲特,我覺得寫得非常好。裡面有一個例子我很認同,他說如果有一天巴菲特跟你是對手盤,你怎麼辦?即假設巴菲特賣出你持有的股票,你還會拿著嗎?我想我的選擇也是會立刻賣光。也許會有人說你太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了,但我想在獨立思考之前,更重要的是「自知之明」。反過來想,這與跟著史玉柱買民生是一樣的道理。
當前持倉的一分鐘分析:
老規矩,又到了彼得林奇的一分鐘自問自答時間(每隻股票自言自語為何買入,記得買入的理由,這樣將來就知道是否該要賣出),讓自己看看,手裡的股票是否能繼續買,還是應該賣掉。
1,招商銀行: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銀行業本身是一座金礦,其商業模式是絕對賺錢的買賣,整個行業仍將分享未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該行業目前所有的風險經過分析都屬於可控制的範圍。銀行業的核心優勢是能夠持續獲得低成本的資金,招商銀行在這一點上具有競爭護城河。股價仍舊低估,買入時五年四倍的目標仍可實現。」目前看來,我沒有什麼好補充的,五年四倍的目標似乎不需要改變,由於已經是20%以上倉位,不打算再加倉。
2,民生銀行:
作為2012年新持有的股票,民生銀行一直是市場爭議的焦點。我認為其在小微企業貸款領域的優勢非常大,這種先發優勢並非其他的股份制銀行可以輕易追趕。更重要的是,這一領域帶來的回報可能會遠遠超過看衰民生銀行者的想像。我認為民生銀行在風險管理和穩健程度方面的確遜於招行,但是這世間上沒有穩贏的賭局,關鍵看的是賠率。而且在當前中國討論銀行業的風險我覺得就像討論房地產泡沫一樣,只要民生在小微領域維持領先優勢並且不良率可控,我願意長期持有。只可惜我認識這一點晚了些,明年擇機可能仍會加倉。
3,金融ETF:
平安好還是人壽好?民生興業浦發還是招商?中信證券能不能買?看了太多這樣的爭論,但一個共識是金融板塊的低估。在認識到自己能力有限之後,減倉招行的部分買入了這個由29只金融股組成的ETF,作為不敢繼續加倉銀行個股但是又想分享金融股價值回歸的投資者,我感覺非常好。
4,萬科A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房地產業目前只是進入調整週期,並不是該行業已經沒有未來。相反房地產業在我國的發展空間仍舊很大,龍頭企業將受益於本次調整。萬科股價低估,未結算收益已經可以支撐未來兩年業績,買入並陪伴其走出寒冬,將來賺錢是大概率事件。我願意繼續持有並加倉。」今年看來,我覺得仍舊沒什麼好補充的,甚至寒冬都沒看到。2013年仍打算擇機加倉,並考慮在加大地產倉位時分散一些個股配置,包括保利地產,招商地產,富力地產都可進入考慮範圍。
5,蘇寧電器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蘇寧的大幅度下跌來源於市場對其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總體來說,我認為未來中國一定會有一家霸王級別的零售業尤其是家電零售業公司。電子商務僅僅是一個渠道,這個渠道無法吃下整個零售業的大餅,更重要的是其本質仍舊是物流和商務。蘇寧的重置成本非常高,其已經打下的堅固物流基礎和優秀的管理層使其維持競爭優勢是大概率事件,這同時也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未來發展的如何,蘇寧的敵人只有自己。我願意繼續持有蘇寧,賭一把中國的家電零售業。在未來進一步情況確定時,會考慮加倉。」現在看來,在蘇寧上我錯了,第一錯在倉位過重,第二錯在用個人經驗誤判了電商對實體渠道的衝擊(我個人不太在網上購物),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管理層今年的行為讓我看不懂,管理層似乎什麼都想做,進一步讓我對蘇寧的未來看不懂,這種感覺和招行不停下跌我卻勇於不停加倉是完全不一樣的。蘇寧曾經佔我倉位的20%,並與買入價相比讓我實打實虧損了接近40%,極大拖累了賬戶的表現。今年做的最正確的事情是在蘇寧大幅下跌之後當機立斷的賣出(僅留100股紀念),而不是幻想著反彈,然後把這部分錢買入了萬科A和格力電器並攤薄了損失。我不認為這樣的錯誤在未來我可以避免,但吸取教訓,以後我將不再用個人經驗去判斷公司的情況(尤其是到公司轉一圈看看生意旺不旺這種),此外我也已經開始使用倉位控制的方法來減少此類錯誤帶來的衝擊。
6,格力電器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空調製造業本身不是一個讓人最舒服的行業,但是目前該行業的情況是想賺這個錢的沒能力進入,有能力進入的不願意把錢投在這個領域。這個辛苦錢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同時,格力電器在專業領域精耕細作,已經連續多年通過不可撼動的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並將持續這一優勢。不同於美國,未來中國最有可能形成國際大型企業的行業是科技製造業,這是中國的優勢。空調市場仍舊有較大潛力,格力的股票價格也非常好,可謂難得的好股,我願意繼續持有並加倉。」去年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幾次增持後,格力已經接近我持股的上限。從大方向上來說,我仍舊看好格力,也算是跟城鎮化搭邊了。但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格力有點熱,價格雖然不算高估但也不低,關於格力強勢佔據上下游資金吃利息的問題看了許多分析也看不懂到底是安全還是危險,基於此,不打算加倉了,拿住吧。
7,海螺水泥
海螺水泥是今年新增加的股票,我認為水泥行業是無法被取代的行業,尤其在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水泥的需求仍舊是剛性的。水泥業最大的問題是競爭激烈,利潤較低,並且有較強的地域性。海螺水泥的核心優勢是其良好的管理,超低的成本,地理位置優越,可以保證其在激烈的價格戰中仍能賺錢。尤其是當前水泥已經形成兩大巨頭壟斷的情形,這筆錢賺起來很辛苦,但確定性很高,再加上行業處於低谷,配合未來行業景氣度的提升,有機會形成一次確定性較高的戴維斯雙擊。海螺水泥只是象徵性的買入了少許,買入後就直線上升使我沒機會加倉,2013年或許會擇機增持。但由於整體估值已經反彈不少,所以增持力度應該有限。
8,中國神華
中國神華是今年新增的股票,能源股其實是很棒的投資標的,誰又能離開能源呢?與兩桶油受政府強烈管制以及海外油價影響虧錢不同,煤礦的自由度高很多,且中國的煤礦儲備非常豐富,在可以看見的未來,中國能源對煤的依賴仍舊很強。煤礦當前處於行業景氣的低點,買入不景氣的行業本身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再加上神華獨特的競爭優勢:產業鏈完整(包含大量的火電廠),抗週期性強,其銷售主要是合同煤等等。神華的估值仍不算高,2012年表現最差的就是它了,2013年我會找機會增持,相信大宗商品再次起舞的那天(一般是在股市升天之後),神華也會有不俗表現。
9,其他
上證50ETF和基金裕隆完全是對自己缺乏信心而買入的低估值高確定性品種,自己的投資歷史仍舊很短,還不敢自信滿滿的說我已經找到了在市場活下來的方法,所以我仍舊需要這些穩健的品種來分攤我的倉位。基金裕隆2014年中即將到期,可能接下來會適度減持。上證50ETF就安心拿著吧,反正裡面的許多股票如神華,大秦和各家銀行等也是我喜歡的東西。
剩下的話和2013年:
2012年在投資上花的時間不多,連年報都沒怎麼看過,一些書也是隨便翻翻,主要是工作太忙了,所以寫出來的東西是定性為主,定量的沒有。最大的投入可能是每天晚上2個小時看看各位高手的博客,但這2個小時其實對我來說完全是種休閒的美好時光。想要感謝的投資前輩有很多,一如既往的如小兵,
@管我財 兄等等。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只要別是「時間的玫瑰」),讀他們的文章讓我學到很多,但他們自己也許並不知道這一點。心中一個小小自私的念頭,就是希望他們可以繼續長久的寫下去。因為自己當前還很菜,怕誤人子弟,所以以閱讀為主。未來隨著能力的增強,我也會多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
2012年終於開了港股賬戶,接下來可能會加大在港股的試水。2013年希望把美股賬戶也開了,今年工作上的最大收穫是增長了全球的視野,資本市場無國界,哪裡便宜就去哪裡,自己的投資也應該如此。另外,希望2013年能夠多讀幾份財報,把手頭幾本好書認認真真的讀一下,做一個合格的價值投資者。
我的一英呎欄-2012年總結 tyman
http://xueqiu.com/4130506808/22954067我的一英呎欄-2012年總結
另見2011年版:我的一英呎欄-知已知彼的投資理念
2011年虧損快25%,超出我最壞的預期,即虧損不超出20%。2012年盈利快40%,賺了這兩年來的利息,因為上一年度虧損嚴重,只能說結局不錯,馬馬虎虎。這兩年是我全心投入的兩年,看了很多經典,入市3000點,滿倉2700點至今,還將一直保持滿倉到4000點以上,所有操作都基於獨立思考,不跟風,代價雖然慘烈,總算有驚無險。
這兩年是播種的兩年,期待並堅信收穫必將來臨。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一招鮮,吃遍天。雖然真正全心研究投資才兩年,但堅守常識和原則,仍然可以有好的收穫。我不賭,我追求的是一輩子的成功。暫時成敗絕不掛懷,但前提別讓自已置身萬叝不復的境地。
2011-2012年個人思路雜想:
方向與理念:一招鮮,吃遍天-選擇自已的一英呎欄,我思考我自信:
一如既往,堅守我的一英呎欄,有多少本事,吃多少飯。如果我只會一招,那就苦練這一招,如同程咬金的大斧,以拙勝巧;如同烏龜,笨是笨了點,方向正確,堅持不懈,賽跑未到終點,誰說他會輸?如同失聰的蝸牛,聽不到市場唧唧歪歪,一路向前,終於修成正果。當然,總有一天,一英呎會變兩英呎,但投資上過於自信是大忌,戰戰兢兢地堅守,自信並專注自已的一畝三分地,一直也將永遠是我最基本的原則和信條。
這是驗證投資的兩年,看慣了「大師」的表演,兩年來我堅持自已的一英呎欄,雖然入市時菜鳥一隻,但堅守常識,堅守自已的一英呎,仍遠遠超越大盤指數30%以上。三年前,我相信小盤股必崩,我相信大象們(銀行地產等藍籌)必定能起跳舞,2012年初地產發飆,年底銀行發瘋,這就是常識。中國銀行一定不會倒閉,便宜就是硬道理,這就是常識。投資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理論。投資就是做生意,從生意角度看問題,一切就會簡單。好生意,好企業,2-3折的價值憑什麼不敢貪婪?(前提是,這是好生意嗎?便宜並不一定是好生意)。什麼是好生意呢,對我來說,好生意就是會讓股東賺錢的生意,暫時的股價漲跌於我無關,只要我確信是好生意,我可以等三年,甚至5年。銀行全是錢,在淨資產附近買股價,只要銀行不會倒,這就是好生意。(更不要說,銀行居然說他們賺錢賺到不好意思,呵呵)雖然我從2010年起就開始看空中國的房地產,未來必定大跌,但是對於金融街,除掉各種負債、存貨、現金,76萬平方米的自有物業,絕對的金牌地段,算起來1平方米平均約1-2萬的價格,相比北京目前5-6萬的房價,跌一半還是狂賺1-2倍,這就是划算的生意。再比如廈門建發股份,除去實業投資(約20-30億)現金等,俺本人在廈門,其自有物業,湖裡的廠房寫字樓就有30萬平,(市場均價約2萬),島外工業區廠房和倉儲超100萬平(均價約7千),按市值折算他們的物業平均一平約2千,廈門房價相對泡沫又小;其福建地頭蛇的地位,大把的自有碼頭貨櫃,牛逼的供應鏈,PE只有5,同時接近破淨資產,這難道不算好生意?(我的買價5元)-----不過,話說回來,整體來說,真不好說是銀行好生意還是部分地產好生意,所以目前我持有的銀行就有招行、民生、興業,地產有金融街、華僑城、建發股份,目前銀行佔比是地產一倍。-----目前持有其它行業如復星醫藥,新希望,豫園商城,友誼股份,雅戈爾等都是一樣的思路。這就是我這兩年的水平,目前仍沒什麼長進。未來將慢慢開拓新思路,發現好生意和好價格。。。。但這兩年,基本上所有的創業板、中小盤、消費和醫藥酒類,我都無法下手,TMD的貴。大部分週期股,還屬於是讓股東變窮的企業,也不敢下手,也許他們都會漲瘋了,但與我無關,不是我的菜,不是我的一英呎欄。
我理解的好生意之經典案例:
1- 漲價式:貴州茅台,10年來,茅台酒連年漲價,股東賺瘋了。現在末路是後話。
2- 資源類:中國石油,巴菲特賺了十倍。因為買入時油價才20-30元一桶,漲到07年的200多元。黃金類股,鹽湖股份,江西銅業類似。因為貨幣會貶值。不過目前資源類等大宗商品價格高高在上,現在買,不算好生意。同茅台,現在買叫後知後覺。
3- 擴張類:如網絡股,騰訊,阿里巴巴;如連鎖百貨蘇寧電器,那個擴張,嚇人啊,股東賺翻了。不過,現在買,也差不多後知後覺,僅供自已學習和思考,呵呵。
4- 大趨勢類:社保基金有牛人Wjmonk(王璟)和歸江,有個文章提到他們如何選股,看透未來。比如2005年他們認為房改後,房地產必火;同理,基建的工程設備必火;百姓賺錢買車的越來越多,汽車必火;他們重倉的上述相關個股,當時那個便宜啊,那個賺錢啊,俺都流口水了….萬科據說十幾年漲了400倍。未來什麼必火?我不知道,我也很想知道,不過新能源,環保,我真沒興趣,TMD貴。熱門股,俺一點興趣也沒有。不過是一個最重要的方向,幫助思考,等待好機會。(對我而言,我更關心的是,我會不會陷入科技陷阱,比如新能源的光伏,那個慘啊—科技股,不屬俺的一英呎,也許以後是,俺要確定性,首先不能虧錢)
5- 林奇類:包括困境反轉(俺喜歡),隱敝資產(俺最喜歡,因為俺的耐性比較好,慢慢等待別人發現,不漲收分好也好,如銀行地產類),
6- 巴菲特和段永平類:即人人喊打逆向型-或者叫災難投資法(我最喜歡,因為可以撿便宜貨,當然有時也撿到垃圾,如兩年前的銀行地產,現在的一部分百貨,但我的毛病一直沒改,買入太早,一買就套,倉位也控制不佳。。。便宜貨裡淘金,呵呵,有時並不容易。)。。。我個人理解的是,不要為逆向而和市場對著干,逆向思考的第一原則是,你真的確定你沒有過於自信???你真的確定,你的研究是對的嗎,你真的確信市場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嗎,你真的確信你完全瞭解企業價值嗎?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已,即過於自信,大部分人炒股都很自信,認為自已最聰明,結果死得最慘。冠軍魔咒就這麼來的。在股市投資中,成功的經驗往往帶來的是致命的失敗,因為這形成了思維定勢,就如同2008年後,小盤股熱火成名的常士衫,羅偉廣,結果呢,清盤出局。我三年前就認為炒小盤股的傢伙被洗腦了,現在該市場再給他們洗洗腦,大象股並不是不會漲,沒到時間而已。。。。說別人呢,我自已呢???---2010年盈利30%並清倉(怕小盤股崩盤),結果就自信心暴了,2011年再次3000點追高,2700點滿倉,結果是2012年巨虧近25%!!!---而要改變自已曾經成功的經驗帶來的方式,要有多難就多難。如同芒格的拿錘子的人,看什麼東西都是釘子。。。。。真正的原則只有一個,不要預測,做好生意的理性客觀的研究,並耐心等待好價格,爭取做好每筆生意,並給一定時間。段永平說,如果你認為價值投資很難,很累,很寂寞,很痛苦,那只能說明你做買入生意的時候,根本沒用心,你根本不清楚你很做的生意,如果你完全像他做的幾筆經典投資生意(網易漲100倍等,據說還請律死研究分析),你會很坦然,會像巴菲特一樣歡迎股票下跌,並每天跳舞去上班(這個境界我追求,呵呵,我相信未來三五年來,我也會進化,和他們一樣出自同一個動物園,呵呵)----想到這裡,忽然想起所謂專家炒股,常不如凡人,高學歷也如此,因何?專家炒股,皆因太自信,太高估自已了。兩三年前,我曾評論過一篇博客,此人是資源類專家,他高價買入了紫金礦業,因為根據他的瞭解和計算紫金的黃金儲量最多,性價比最高,他買入價是資源總價的1/10.結果一路套牢,我估計這又是一個中石油,一輩子這股也回不了本.可惜當時沒有保侟這個博文和評論,呵呵.我是做國際貿易的,我和同事在2010年都買過中遠航遠和中海發展,我還賺20-30%跑了. 還好啊,現在握著,不怎如何死.-專家炒股,最大的毛病在於太過自信,然後經常高價買股,套牢在山頂.因為太過自信,他們無法像商人一樣斤斤計較,四處比價,貨比三家;或像獵人一樣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當然也會套,但損失會小很多,最佳時機,就是巴菲特的名言,人恐我貪,還沒有人人喊打,有人跳樓,炒股的哥們上非誠匆擾馬上被滅燈時,都不算真正的恐慌)還有最著名就是牛頓這位科學天才老兄,股票投資南海股份差點破產,不得不令人反思,並警醒自已,投資股市,別忘了離破產只有一個月,風險意識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一不小心,所有的收穫就要流入大海,一去不返.
7- 真刀真槍類:華為這隻狼算,可惜沒上市;郭台銘這隻虎算,可惜也沒在A股;格力電器算,真是牛逼,Wjmonk說他們調研時,發現員工幹勁十足而且喜歡加班,因為有空調。呵呵。這樣眾志成城的企業,是個好企業,可惜現在買後知後覺,沒什麼賺頭,目前沒買的打算。。。這類企業,對我來說調研的難度很大,未來的思考重點方向。
8- 其它:待續
永不賭博!!!
追求一輩子持續的成功!!寧要明明白白的虧損,不要糊塗的賺錢。
永遠從生意角度出發,保持理性客觀,看透本質,接近真相。要永遠問自已,這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賺錢了,是運氣,颱風來豬都會飛,我是那隻得意的豬嗎?是我水平高,還是水漲船高,我是那隻池塘的鴨子嗎?
幾大檢查項:
第一關注:風險,冠軍魔咒---風險之離破產只有一個月
股市投資有風險。不知道風險有多少,而冒然行事,就是賭博。長賭必輸。所以,做任何一個決策,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賺多少,而是可能虧多少和能承受最大多少虧損和最長多少年。這也是我這兩年曾經虧損巨大,但仍非常樂觀和淡定的原因。不過真的運氣很好。我好像運氣一直不錯,thanks god。雖然錯誤不少,買入過早,高位站崗(3000點入市),但畢竟也算在最壞的預期左右,而且持的計劃本就制定為3-5年,和家人也能夠坦然溝通,沒造成矛盾。
我的風險checking list:
1- 你有敬畏之心嗎?讀一遍:你知不知道世界上最牛的企業家,最牛是因為他們一直最卑微地認為,「我離破產只有一個月」,首先不要虧。。。
2- 你是否過於自信?讀一遍:股市投資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已,尤其是你的過於自信。你認為是你是冠軍選手,你可知冠軍魔咒?你認為是「專家」,股市投資之路有多少磚家只會碰腳?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古今多少人死於斯;你確信你不是颱風中的那隻豬,池塘的那隻鴨嗎?----拿出報告!!劃上重點,在做決策前放上一星期。。。
3- 反過來想過嗎?讀一遍:這個生意可能會讓我變窮嗎(可能變窮的生意很多喲)?我可能會死在那裡嗎,我真的理解這門生意嗎,這家企業真的在創造價值並能持續增值,我真的願意不在乎股市漲跌,真心願意做股東?----市場先生真的錯了嗎,錯的離譜嗎?為什麼錯,理由是什麼?(比如銀行,我的一英呎欄2011年版中就有足夠很好的理由)錯的理由寫出來!!檢查理由真的客觀,理性,接近真相嗎?檢查一下死亡清單,想像一下最壞的情況,現在的價格可否有足夠的安全邊際,3折還是2折?如果有,確認一下,現在是最壞的時候了嗎?你確認你已經耐心等待過?你確認你不怕他跌,因為你還準備好足夠的加倉能力?或相應的組合?你願意為之等待多久?---這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價格好嗎?人可靠嗎?未來有前景嗎?----檢查一下壞生意列表和好生意列表。
死亡清單:
1- 熱門股:不碰。比如銀行如果漲3-5倍,pe超過20即熱門,我肯定跑路。人多的地方別去。炒股要聽老婆的話。2010起,我就對吃藥喝酒,新股創業板中小盤瘋狂避之三尺,比如茅台,酒價漲到2000元,真是詫異,業績居然連年暴增,眾多茅粉趨之若鶩,生活中我真的很少見誰自掏腰包買茅台,只能想像中國的腐敗有多嚴重。對於茅台,我的看法就是,10年前你發掘並持有到今,英雄也(我多希望我也找到一堆類似10前的茅台啊,努力!!)。酒價漲到天價的2000元後,你還湊熱鬧,只能說你被市場先生洗腦,缺乏常識,並且賭性較重。比如現在的新能源(且不說之前的光伏,虧死一片了)和環保,也是火得發紫,但我個人不湊熱鬧,就常識來說,美國這兩年發現了頁岩氣,石油產量暴增,世界油價一路陽萎,科技的發展,對能源方面來說並不如想像般確定性強和樂觀。2007年48元買入的中國石油的兄弟們,想保本真的只能靠想像。環保行業,誰將是華為狼,鴻海虎,笑傲江湖?要發現難度夠高,更何況,TMD貴,輸多大於贏。俺不玩。也許以後有可能,但原則一樣,除非我有足夠的水平,證據和理由看得懂,並價格合理。。。。玩熱門股,個人認為是缺乏遠見的投資。有本事,就應在未熱門前,挖掘出來,做自已的T-bag,捂緊讓他漲十倍才牛。賺點蠅頭小利,冒天大風險,堅決不干。
2- 新股:不干。看懂的可能基本為零。同時,包裝上市的企圖最明顯。你只能看到他們好的一面。你看中國中冶,一群烏合之眾組成的臨時成立公司,國內國外買了一大堆礦山,以資源來估好像值個10元20元的,但這群傢伙是典型的業餘敗家子,是絕對讓股東變窮的典型企業,現在2元都TMD貴。可是上市時候,你看招股書你能看得出來嗎?經過這幾年,看這群傢伙幹了什麼事才知道。你再看看我們中字頭的大象國企,中國石油(最低8元),中國平安(最低25),中國人壽(最低14),中國鐵建(最低3.5),一上市就買入的兄弟,套牢了吧。再如股市上著名的騙子公司如億安科技,藍田股份,銀廣夏,瓊民源,綠大地,紫鑫藥業等等。
3- 讓股東變窮的公司:張化橋寫的<高收入的窮光蛋>,深以為然.這些企業真的要萬分小心(並不絕對,但要小心).包括:
****強週期行業之鋼鐵,航空,海運,化工,造紙,紡織等,甚至汽車(但在中國估計還有很多年好日子);
****科技股:四川長虹,柯達,松下,索尼,摩托羅拉,巨頭們要麼已死,要麼生不如死,科技要小心.
****人員包袱: 天地俠影有一個博文說大秦人員效率只有美國鐵路公司的幾分之一,又有巨大退休養老福利,認為大秦表面好像有價值,但真的是個會讓股東變窮的公司.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通用汽車,百年企業,單單員工退休養老金就差點超過公司盈利,所以破產清算了.招行的員工效率高,這也是我喜歡招行的原因之一.管他漲得不如民生,我還是買招行大大多過民生和興業.
****管理層:這點很難判斷,卻是極端重要的.現代投資等高速公路不知有多少蛀蟲,當他們的股東,只是公司賺錢,股東基本只能做貢獻,不良管理層,再好的企業,再賺錢的企業,股東的你,分不到半點好處,甚至有時不如強週期行業留下的破銅爛鐵還能賣點錢.至於如何判斷好的管理層,這就必須通過查看過去三五年來他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和如何應對危機.比如李石養寫的<地產股攻略>關於金融街的管理層看法,我很認同.這也是我投資研究的重點之一.他說金融街在牛市搞高價增發,2007年高價賣寫字樓收回資金進行投資等等,很中肯……不是你不懂,一定是你不去想辦法.呵呵.我將專門整理一篇如何想辦法研究管理層,判斷公司前景,新業務,新研發,負債,及未來行業展望等等.
4- 騙子公司:你要不知道哪裡會死人,可能下一個死的是你。如果可能,每天都要讀一讀死亡清單。如果我無法看清騙子本質,我就可能被騙。反過來想,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就不去那裡了,芒格的話,要像聽老婆的話一樣(人多的地方別去,呵呵)
******著名騙子公司和著名的質疑:--這個應該同時列入死亡清單,呵呵。
1-藍田股份事件:
http://baike.baidu.com/view/3365718.htm,著名質疑文章:劉姝威《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僅600字內參而已,一針見血!!2-銀廣廈事件: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0425.htm,質疑文章:施東,《財經》封面文章:銀廣夏陷阱;3-綠大地欺詐上市,面臨巨額索賠:
http://biz.cn.yahoo.com/ssgs0023/;綠大地案例分析
http://www.doc88.com/p-279835798629.html;近三年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例及分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2265083.html;
綜合類:夏草揭批上市公司造假:
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xcjpssgszj/;夏草-IPO財務質疑案例,
http://wenku.baidu.com/view/5d268f6e7e21af45b307a86d.html;30年股市書之十大股案(包含藍田/銀廣夏等):
http://wbs.wut.edu.cn/forum/showtopic-2072.aspx;2012股市十大囧事 哪些公司最缺德;2011-2012發生的質疑事件:夏草-康美藥業財務問題深似海/天地俠影質疑廣匯能源/
關於做研究:
1- 以質疑精神為主,不信專家,關於券商報告,只關注數據,並驗證數據可靠性。這一方面,港台和海外的幾個知名人士,如天地俠影,黃生,管我財兄等值得學習。多聽商業人士說什麼,別理會紙上談兵的所謂專家和券商。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樣的信息可以讓你賺錢?最主要的是要自已思考。寧可用血淚買明明白白的虧損,不要糊裡糊塗買的盈利。我堅持的銀行和地產是如此,堅持雅戈爾也是如此,買了兩年多,(我共有10幾隻股),2012年無數利空,人人喊打,雖然鬱悶選擇買入時機不夠好,倉位有些過重,上市董事拋售仍是堅持加倉,但真的沒想過賣。因為我願意為之再等待兩三年,我仍然像相信如我的地產和銀行一樣,雅戈爾會有春天的,因為那些利空真不算什麼,就像銀行的利空一樣,not big deal。最壞的打算,我也不會虧,我要用時間驗證自己的理念。再說了,我買入是深思熟慮的,他的利空來利空去,無非是幾塊破地買得貴了,股權投資遇上爛行情了,又如何?拿著大把的錢不投資,難道放銀行好嗎?難道不充許人家犯錯嗎?李如成實實在在的努力著,賬上大把資產,大把的自有商舖,主業繼續精彩,我一直很放心。我買入任何股票,最少覺得這股有漲二倍的實力,這三五年,如果有需要,我打算用血淚來驗證自已的理念。-----如果我無法獨立思考,寧可不做投資!!!股市本來就是80%的專業投資者失敗的場所,絕不跟風,堅持理性,我就是要擠身那頂尖的5%以內,為了光明的理想,我願意快樂地去堅持和等待,修練自已的身心,只要基本面在預期之內,漲漲跌跌何必掛懷,如這兩年的銀行,真的從沒想過賣,是不是固持,是不是鐵錘人看釘子,銀行地產漲了並不表示我高明,雅戈爾不漲並不代表我弱智,我認為我的理由是正確的,我就堅持,拭目以待吧。
*****對盈利質量/盈利增長/盈利增長可持續性的質疑:如蘇寧電器,過去的增長靠不斷的開店,但在網購競爭開始時,2011盈利即使大幅增長,也該避之大吉.這是典型的盈利質量陷阱,基本面變壞了,pe就不夠用了,只能改用pb了。至於蘇寧的易購,我個人還是喜歡上淘寶和京東,易購最少目前差近得很。再如茅台,2012年預告增長50%,茅粉們開心壞了,但實際上,從第四季度開始,已大幅下降了。禁酒後果,導致2012年的利潤暴增一點含金量都沒有,因為2013年鐵定大走下坡路,pe無效了,只能用pb,8-9倍pb,估計只能往150跑,甚至更低。再說,茅台年年業績暴增,實在令人懷疑,2000元的高價酒(40元的成本),生活中有幾個人自掏腰包買?90後的有多少人喝茅台?只能想像中國的腐敗TMD,或我寧可相信茅台在鋪貨,社會庫存無數當作黃金收藏了(呵呵-40元的黃金,傻了吧),我覺得這種不合常識的增長,就是龐氏騙局。當然,對於週期股之有色,鋼鐵,航運等,盈利質量更是陷阱,如果非要買,最佳時機反正他們盈利最差,pe最高的時候,因為這時候才是行業低潮,反轉前的最黑暗時候,逆向投資的最佳時機。中國遠洋,曾經的百元大股,馬上就要被ST了,能不警醒?---換句巴老的名言,有的企業賺錢,是因為運氣好,這時候賺錢再多,你都得小心,要麼不買,要麼隨時準備開溜。兩面針就是典型,主業一塌糊塗,靠買的股票支撐業績。網絡上天地俠影對廣匯能源和大秦鐵路的質疑就很經典。對於熱門股,我對網絡上的各種分析,皆持質疑態度,比如大牛股之大華股份,管我財說他的實業朋友認為大華根本不怎麼賺錢,皆因各路資金力捧。我對此沒研究,但熱門股,我會跟蹤一小部分,但基本都是在觀望和仰望,以便驗證自已的思路,之如茅台。我堅持要做的,就是究根追底地發掘冷門股中的寶貝,慢慢等他們變熱門。我渴望也能像林奇一樣發現嬰兒股本,巨人品牌,而且是冷門股,便宜貨,可惜在中國A股,目前難於上青天,林園的這個觀念影響整個市場,新股/創業板/中小板裡找寶貝,好比要男人生孩子。暫時放棄,還是握好自已的藍籌,耐心等待小盤股再次崩盤。
*****對管理層誠信/持行能力/戰略遠景的質疑:就一個原則,看他說什麼,做什麼,如何應對危機,如何使用資金,說一套做一套,斃掉。計劃不靠譜,吹大牛的,斃掉。不知形勢,沒有遠見,亂花錢的,亂併購的,亂多元惡化的,斃掉。有錯誤不懂反省的,斃掉。(當然什麼是錯誤,需要常識和遠見);比如鹽湖股份,多好的一個賺錢公司,搞什麼多元化,花上千億上馬產能過剩的項目,據說是響應政府的號召,無語。再便宜也不買。
*****對員工效率/離職率/制度和激勵的質疑:天地俠影的大秦鐵路質疑,讓我警惕。對於大國企,如中石油,中石化,有大部分的路橋公司,兩年前覺得如何他們接近淨資產是可以買的,現在則是謹慎,國企效率太低,福利太好,企業賺大錢,可能弄不好都得給員工養老去,如果冗員多,通用汽車破產的結局並非不可能。除非便宜的無可救藥,否則避之大吉。-----別只看盈利,別只看pe,兄弟,那邊可能會死人的。
*****對IPO等財務質疑,俺沒有夏草和劉妹威的專業,所以也懶得質疑,遠離就好了,不過時時關注,多多瞭解,那肯定是必須和必要的。我可以不會下蛋,但要懂得品嚐是好蛋,或是壞蛋,我不做壞人民,但要瞭解壞蛋如何使壞,呵呵。
其它:待續○接別 big deal
2- 獨立思考,如果所有大師經典無法引導你思考,白讀了.如果你無法獨立思考,無法獨立研究,趁早別玩了;如果你無法弄清事件背後的真相,無法分辨現象與真相,那就要加倍努力再努力了;---如果你2-3年一個週期仍虧錢,那肯定是你的研究工作沒做好。失敗絕不能怪市場,絕對是自已沒做好功課。
3- 好奇心和提問題之究根究底:如果你無法保持好奇心,你會無所事事,你無法與時俱進,更無法保持客觀理性, 但沒有好奇心,你的思考就會如無源之水,隨時斷流,如此一來,你就只好聽別人的了,聽小道消息,聽專家,聽股神,將命運交與他人,追漲殺跌,其結果就一定是好不哪去,或絕對無法持久。那還不如買指數基金。因為好奇,你就會提出很多問題,並會去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從而漸漸培養出先知先覺,先人一步(先人太多也很慘,如李馳持有金融真的過早,趨勢有時候會持續到你不敢相信);我喜歡羅傑斯有訪談《羅傑斯VS朗咸平》(三原則Sceptic質疑+Curiory好奇心+Persistance堅持);追根究底是王永慶成功的秘訣,我喜歡王永慶的《人生就像跑步一樣》,投資也一樣,要追根究底的千百度追問,要吃苦耐勞地做功課,想輕輕鬆鬆做股東,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呢。------我想,我需要整理一篇符合自已的成功追問方式,真的極其重要,要真相,真相是問出來的!!問!!!!質疑,再質疑,再問,問到底,頭腦風暴,而不是紙上談兵,然後走出去看看並生活中驗證。
4- 遠見-20/80原則: 遠見基於獨立思考,基於好奇心所驅動的追根究底的真相,就如同老巴和芒格早在2000年前就斷言次貸危機一樣,詳見芒格的《窮查理寶典》。Wjmonk和歸江在2005年關於茅台和相關行業的判斷也很有遠見。未來會怎樣,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思考中;80%的人只會跟風,或投機,略有遠見的,卻不敢堅持;敢於堅持的,卻不夠理性或遠見;所以市場中80%的人注定給20%的人做貢獻,這是世界性已被證明的真理,要起成為那20%的人,你要有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我目前擁有和培養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我水平只有一英呎時,我堅持我的一英呎,用我的一招致勝,靠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常識,靠狼一樣的堅忍專注和等待,靠戰戰兢兢的獨立思考和摸索的笨辦法,靠不斷的學習和反思再反思,靠無盡的好奇心和質疑精神,靠志存高遠的理念和踏實的功課。
5- 客觀,理性,緩一緩,想一想:衝動了嗎?思維定勢了嗎?最壞的時候了嗎?反過來想過了嗎?我會死在哪裡嗎?現象還是真相?給我報告!!
小總結:做研究,就是要有好奇心,並不斷質疑,不斷提問,追根究底,不斷思考中尋求真相,並在生活中實際中上市公司所作所為公司產品銷售現場中驗證真相的過程。一次次千萬次的追問和思考和驗證,漸漸地遠見就來了,你會看得更遠,先人一步,而不是跟風,跟大戶,後知後覺。
眾裡尋問千百度,真相就在燈火通明處。----努力的重點和方向。
關於投資專業術語:
1- 股票投資:投資不是賭博。如果非得說是賭,從長期來看,謹慎理性的投資,盈利是百分百的不會輸的賭。因為股票不是賭權,而且股權,對應的企業,社會發展,誰賺錢?企業賺錢。你是股東,也會賺錢。貨幣貶值,企業會賺越多錢,因為東西都貴了,比如一個油條,以前賣1角賺5分,現在賣1元賺5角。呵呵。所以才有萬科上市20年400倍的神話,茅台酒原來一瓶酒幾十元漲到2000元現在股東也有上百倍的回報。類似的多了去了。美國的股市回報就更多了,因為國家穩定發展,巴菲特獲得萬倍回報!!整體股市上百倍回報。---看不懂股市真正的意義,看不懂貨幣貶值趨勢,看不懂社會穩定發展趨勢,看不懂股市整體向上的趨勢,看不到中國養老金遲早入市分享社會發展趨勢,在股市低迷的時候,你就會失去信心,而不敢做到人恐我貪,低買高賣的最佳機會。未來,股市回到6000點很正常,趕上香港2萬點則可能需要很多年。這是肯定會的,只是時間不確定。
2- 專家、股神與預測:我從來不信。2005年當人家勸我不要買股票說股市都可能要倒閉,我第一入市。我只信常識。雖然第一次只賺指數不賺錢(1200點入市跌到998點虧40%,2200點出來賺手續費,資金量小,追漲殺跌,但總算嘗過什麼是熊市恐慌)。2010再入市則理性很多。對我而言,專家就只是專家,就同我做國際貿易的一開始就只喜歡海運和國際貿易股。專家最容易愛上自已的股票,而失明失聰,看不清大局和全局,更不會像獵人和商人,堅忍和精明。股神更不靠譜,冠軍魔咒說明這一點,他們往往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反而陷入過於自信,往往死於自已最成功的地方。預測就更不靠譜。相信預測的傢伙,肯定不適合投資,投機也許行。反正我不信。但我尊重我眼中真正的投資者,如巴菲特和段永平,Wjmonk,枯榮,管我財等。但即使他們,我也是僅供參考。因為只有適合自已的,才是最好的。黃金對於人類是寶,對於小鳥不如一粒果實來得實在。我就是那個小鳥,我尋找的是我的果實,別人是虎,是狼,能跑善沖,我不羨慕,我會飛,我就做好我的小小鳥。呵呵。
3- 洗腦、思維定勢、遠見之先知先覺與後知後覺、趨勢投機之索羅斯:股市中最怕的就是過於自信,最怕的就是暫時的成功變成後面失敗的障礙。2008年後,中小創業板暴炒,持有大盤藍籌的被笑死,而市場也的確讓那些人得意非凡。可是2012年風格改了。堅定持有創業板的死了有多少?這就是思維定勢。這就是冠軍魔咒。這就是拿著鐵錘看什麼都是釘子的人。當然,2008年以前,大盤藍籌得意非凡,哈哈,風水似乎總在輪流轉。巴菲特在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泡沫中,市值狂跌,而持有互聯網股的漲個5倍10倍,老巴被笑老矣。結果呢,互聯網股票跌得連零頭都沒有,巴菲特反而賺翻番了,而且連續幾十年平均收益達30%以上(?),市值增長一萬倍以上。80%的人總是不斷被市場洗腦,當茅台10年10元沒人要,10年復合價400元反而搶,禁酒後仍是眾多茅粉非茅台不買,用無數的理由和證據來證明自已的買入決策,根本不屑於銀行地產,無論他們多麼便宜。這就是洗腦的威力。也許,幾年後,銀行pe 在20倍以上時,茅粉又開始搶銀行,非銀行不買,那時他們估計又會找到一堆證據和理由,而且絕對是專家提供的(銀行一漲,所有利空忽然不見,笑死人)。80%的人總是被市場一次又一次的洗腦,一次又一次買在高位,賣在低位,左右被市場先生戲弄。因為大部分人總是需要股票漲價來證明購買有價值,而不是其本身有價值。追漲殺跌,80%人的零和遊戲,浪費時間而已,相信你什麼也不會留下。
4- 關於估值:
****PE/PB/PS: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我的理解是市盈率用來衡量整體市場的溫度很合適。總體pe超過40-50絕對要跑路;整體pe在10附近一定要進場並全倉。銀行地產用市淨率較合適,pb在1附近,是非常好的機會,就怕你等不到;資源類的相同,可惜資源類不會給機會,因為資源價值經常遠超1pb;ps只能混合用,我5元建倉建發,10-13元買入新希望,ps超低也是原因之一;對於優秀企業,pe越低越好,問題多低才是買入機會?因人而異。我12-13元買入招行,5-6元買入民生,12元買的興業,說不上對錯,只是因為當時買招行和民生的時候,招行很高,而民生很低;興業買的便宜是因為跌得歷害實在便宜忍不住調倉買的,建發買的便宜也是因為當時沒咋想買,跌到5元時忍不住賣了其它票換的,誰能抄在最低點?雅戈爾分紅前是12元買的,不斷加倉到成本10元,是因為當時一起買招行民生時,它很貴。我沒想到它會跌到7元以下。同樣的,當時一起買的中國人壽22元(19元已賣出),遼寧成大17元(19元已賣出),中信證券13元(12.5元賣出),結果呢,一個跌到14元,一個跌到11元,另一個跌到8元,(最慘的是試驗倉中國鐵建,7元買的,跌到3.5元)所以2011年真是慘不忍睹,但是誰能想得到呢?誰能買在最低點呢?----囉嗦一大堆, --------原則之一:就是,不要太愛上自已買的企業,不要太過於自信,招行和雅戈爾是被我愛上了,買得太貴了;我不咋在意和喜歡的民生和建發反而基本買在最低點。當然,2011年買入太急,當時研究功課做得不夠而且很差,看看我2010年曾買入寶鋼,鞍鋼,中遠航運,中海發展,中國石化,新安股份等股票(當時幾近30只股票)就知道了當時的水平了。只是確定一下大方向,就建立組合。
-------原則之二:倉位控制,不要太樂觀,現金要保留20-30%,以備隨時加倉。
-------原則之三:難度較高。瞭解大環境,適當估計當時總體形勢,銀行股等大象藍籌股的確低估,小盤的確瘋狂,但市場趨勢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買入過早,先知先覺過早,是非常令人痛苦的.要儘量避免的話,我想一是趨勢未明時(這個真難!!),倉位漸進式,分批買入,倉位控制,留有足夠現金; 然後就需要努力去發現市場轉機的信息,比如社保,中金,QFII入市或加倉,新股停發,持有金融的滿街被笑,上非誠匆擾被全部滅燈,有人跳樓自殺,或者房價崩盤,房地產資金入市,或者養老金入市,或者其它….總之,我也在思考中……不要像李馳一樣被套4-5年,我算走運的.
小結:估值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但只按pe/pb/ps估值,那只能是個笑話,那投資太TMD容易了.估值是個綜合的活,還需要各種因素,如盈利質量,盈利持續性,未來前景,行業特點,淨資產質量(銀行地產現金股權等的資產質量最好),成長性,管理層品質,核心競爭力等等; 其中成長性和核心競爭力最為關鍵,這需要更多的內容,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質疑,甚至需要很強的想像力和遠見……總之,一言難盡.
5- 關於何時買,何時賣: 便宜就買入,先建試驗倉進行關注,然後慢慢加倉.由於滿倉,只能調倉.什麼叫便宜,因人而異.何時賣,原則上最少漲一倍,漲二倍減倉一半.但根據情況,基本面沒變,基本就不賣,原則上指數上4000點時,我就會減倉一半.其它時間,根據情況進行調倉,但會一直滿倉.堅決不輕易做買賣的決定.套牢的也不會輕易加倉.雅戈爾真是例外.中信證券,中國人壽,遼寧成大,跌成狗屎價我都沒加倉,就加倉雅戈爾,暈,真是愛上就沒轍,反思啊.
6- 關於分散和集中:我目前的水平不宜集中,只能分散.我的分散的原則是,特別看好的行業,買入3-4支(尤其是看不懂的銀行),所以目前金融/類金融3-4只,地產類地產3-4只,百貨醫藥農業各1-2只;其它類2-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