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地產公司的融資,瘦身 張化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2vlcd.html

張化橋5月8日在博耳電力(1685 HK)地產金融研討會上的發言。

在國內朋友都認為,歐美的資金便宜。非也!歐美政府債券的利率和存款利率都很低,大公司的貸款利率也很低。按揭貸款的利率也低於中國。沒錯。但是,大多數歐美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不低(7-15%不等)。而且大多數貸款也要有抵押品。

中國地產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有60多家(大大小小),多數也發行了美元債券,但是平均利率在10%之上(甚至包括恒大)。這個負擔可不輕。外匯還有匯入匯出的時間差。這也是成本。進來的錢只能通過對國內全資附屬子公司的增資擴股形式,也就是說,利息不能在項目進成本,不能抵扣稅款。另外,匯率風險也很可怕。

所以,我覺得大多數地產公司應該著眼於國內融資渠道。當然,瘦身和加速去化最重要。
建設銀行跟博耳的保理模式,性價比很高,簡單。

博耳電力(1685 HK)在香港上市了四年多,贏得了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輕資產模式,屬於服務業。博耳長期處於凈現金狀態,這兩年都有特殊分紅。實際上它幾乎把一半的利潤分給股東們。由於它穩健,銀行也更願意支持它,給它的授信額度也每年提高。建設銀行並且把它作為總行級客戶。博耳的保理模式實際上是把博耳的多余授信轉給它上下遊客戶。值得客戶重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36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也來說一句“60日均線”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hzk.html

    今天,股市大跌,尾盤跌穿60日均線4個點之後,最後稍彈上來收盤。有朋友說:“懸啊!要是後市連續3天跌破牛熊分界的60日均線的話,牛市沒戲了!”

    是嗎?我截下一圖,方框部分是2007年“5.30”之後大盤調整的第二次回探60日均線(綠色)的走勢。到了7月4日,大盤徹底跌破60日均線,並且持續了12天!後來,於7月20日突破60日均線,隨後掀起一輪更大的洶湧澎湃的波瀾壯闊的漲勢,直奔歷史最高點6124點!

也來說一句“60日均線”

    股市豈有“一根均線定乾坤”之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08

BAT決勝O2O電影業:內戰比外戰更精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0/151079.shtml

O2O這個圈子最近好不熱鬧,先是百度宣布向百度糯米砸重金200億,隨後阿里與螞蟻金服60億複活口碑網並推出新版支付寶。面對巨頭們的頻繁大動作,美團終於按耐不住,高調地曬出了2015年上半年的業績,並收購了酷訊網,一則告訴外界美團依然很有實力,不懼怕BAT;二則告訴投資人,要對美團有信心,同時也希望投資人可以繼續給美團投更多的錢。

巨頭們紛紛都打出了要連接一切服務的O2O口號,從阿里推出淘寶電影、騰訊單獨推出微信電影、百度糯米200億的第一彈投向暑期購影票送豪車並與《小時代4》深度合作來看,BAT都認定了電影將會成為他們布局O2O大生態圈的切入口。隨著BAT三家進入電影行業,電影行業電商化、O2O化的進程中,可謂是暗潮洶湧。

阿里內戰:幹爹鬥不過幹兒子

說起阿里與螞蟻金服投資60億複活口碑網實屬無奈之舉,幹兒子美團不聽阿里使喚,一心想要成為中國互聯網第四巨頭。面對在線電影這個巨大的O2O切入口,阿里無法掌控美團和貓眼,只能推出淘寶電影前來應戰。

淘寶電影在入口上可以借助手機淘寶、支付寶、UC瀏覽器等阿里系應用作為支撐,同時淘寶電影在資金上不缺錢,但是淘寶電影起步晚,而且用戶的消費習慣還沒有養成,目前在電影市場所占份額並不高,與此同時淘寶電影與口碑網並沒有打通資源、形成統一戰線,勢單力薄恐難以戰勝貓眼。

相比之下,美團貓眼依托團購積累的商家資源和客戶資源,在電影市場上則占據了先發優勢。目前貓眼的整個在線電影票務市場份額排第一,淘寶電影在短時間難以追上。從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淘寶電影幹不過幹兒子美團貓眼,但是淘寶電影依托阿里平臺強大的入口和資金實力是美團貓眼無法忽視的。如今美團不僅僅只是局限於團購領域,而是將範圍擴大到了各類O2O服務,包括各類上門服務。隨著美團戰線的不斷擴大,美團貓眼必然將面臨資金上的巨大壓力。

騰訊內戰:幹爹要拋棄幹兒子

阿里的內戰是要征服幹兒子,而騰訊的內戰則大有要拋棄幹兒子的意思。騰訊入股大眾點評之後,就對其開放了微信接口,無奈大眾點評在生活服務的市場份額上不但被美團甩得越來越遠,還大有被百度糯米超越的趨勢,在線電影票務市場上甚至還被百度糯米反超了一大截。很明顯,大眾點評的這種慢文化已經有點跟不上移動互聯網的快節奏。無奈,騰訊只能再度推出微信電影。

從線上的角度來說,微信電影借助微信在移動端龐大的用戶基數,同時線下商家也能得到萬達影業的大力支持。借助親爹的多方資源,微信電影在多方面已經超過了幹兒子大眾點評。在美團、百度糯米、大眾點評組成的團購三強陣營中,大眾點評是最危險的,獲得騰訊戰略投資並取得微信的入口資源,實際上對大眾點評並沒有多少幫助。如今的大眾點評追美團追不上,被百度糯米攆得上氣不接下氣,騰訊幹爹對其還不是特別重視。

不過讓劉曠有些不解的是,微信並沒有把微信電影放到與京東同等級別的入口位置,而是放在了與大眾點評同等級別的深入口,對於用戶體驗和購買來說,無疑打了個折扣,這樣微信電影只能借助微信朋友圈廣告這個入口來獲取更多的用戶資源。此外,據可靠消息稱,微信電影今年還要單獨推出APP,很明顯微信電影一方面是因為嵌入的Html5,在用戶體驗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微信給的深入口在導流上還是存在一定限制,否則大眾點評也不至於陷入今天的尷尬境地。

持久較量:資本與入口是基礎,服務才是制勝關鍵

BAT進入O2O電影業僅僅是個開端,在O2O電影領域的勝負遠沒有揭曉,換句話說,O2O電影其實是個持久戰。

從目前BAT的電影O2O對抗形式來看,阿里推淘寶電影其實知道自己很難做起來;大眾點評在電影票務市場儼然已經開始落後於貓眼和百度糯米,而同等入口的微信電影很有可能最後只是跟大眾點評一樣的結局;至於百度糯米豪擲200億,來勢洶洶,首戰就進攻電影,擺明了就是要跟貓眼一較高下。那麽,百度糯米與貓眼誰才會是未來電影O2O真正的王者?

從資本的角度來對比,百度對百度糯米豪擲200億,而貓眼卻正面臨著資金上的巨大壓力。從日前美團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業績來看,雖然數據非常好看,但是美團為何要突然號召所有媒體公布這樣的數據?很明顯,美團急切需要資本對其的信心,如果能夠融到巨額資金還好,融不到的話貓眼很有可能會輸。

從入口的角度來對比,美團在PC端和移動端都擁有一定的入口優勢,移動團購APP下載排名中,美團排第一,百度糯米排第二。從去年以來,百度將糯米拉入了核心戰略產品陣營,意欲把糯米打造成百度進入O2O的急先鋒。同時,也不遺余力地將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的流量導入糯米,實際上,在流量入口上,百度並不比美團差,甚至是實力更強些。

從大數據、智能推送的角度來對比,百度具有深厚的技術積澱,基於大數據、雲計算、深度學習、NLP、LBS等技術,能夠挖掘潛在需求,針對用戶隱形需求進行智能推薦,匹配最優的觀影組合(影片、院線、出行路線),將潛在觀眾轉化為實際觀眾。美團也並不服輸,同樣也推出了大數據分析,只是目前實踐較少,療效如何還未可知。

資本、入口、技術是O2O平臺的基礎,綜合來看,百度糯米電影略勝一籌,但是貓眼電影憑借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目前穩居在線訂票量第一的位置,那麽問題來了,在O2O電影持久戰的情況下,決勝關鍵是什麽呢?

實際上,O2O平臺的本質是滿足人的需求,換句話說是以人為本的服務平臺,O2O制勝的關鍵是服務,是用戶、商戶雙贏的結果。最初團購起家都是靠補貼打價格戰,價格戰的結果就是極大壓榨商家利益,用戶是哪家便宜去哪家,像隨季節遷徙的候鳥,毫無粘性可言。另一方面團購的低價也讓用戶的體驗極差,美團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價格犧牲了體驗。

好在美團和百度糯米都意識到了這一點,雙方紛紛表示進入“去團購化”時代。但目前看,似乎只有百度糯米給出了一個聽起來靠譜的解決方案——“會員+”。據此前百度方面的數據來看,百度糯米發起的“37女生節3.7元起看電影”“勞動節不勞動,看電影5.1元起”“718暑期大放價”等線上購票活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10萬張會員卡一朝售罄。影院的會員也沒有被強制洗掉,反而是自主經營,提高了院線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會員+”讓觀影用戶的體驗大大增加,除了低價購票外,影院的附加服務、尊享體驗也讓用戶有了新的觀影體驗。

百度糯米電影已經從院線、用戶雙向出發,正試圖探求一個共贏的商業模式。但是互聯網行業每天都在上演各種血戰,O2O電影之爭才剛剛開始,未來誰將獨占鰲頭,我想借用毛主席一句話:“一種是必亡論,一種是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所以,數風流人物,還看明朝。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微信聯系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797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應該“根本性看多”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ld8.html

    小Z,我昔日工作上的徒弟,就是我小文《要是不跌,那還怎麽玩?》(2015-6-28)描述的那個與我對話的炒股高手。這次迅雷不及掩耳的股災剛發生沒幾天,他靈敏度超強,見勢不妙,撒腿就跑!後來,他憋不住又殺進殺出地折騰了個把月,搞得有點精疲力盡了,頗為沮喪。昨晚,他發來一條微信:

    “師傅哎,目前大盤4000點不到一點,按照國家救市要求,要恢複到4500點,屆時就可重啟IPO、減持和自營出貨什麽的,這樣,上漲幅度也僅僅只有12%,即碰天花板了;而合理價值大約在3000點,甚至無底洞,這樣的話,下跌空間至少33%;這種上有天花板,下至無底洞,不知市場參與者是怎樣思考的?”

    我的媽呀!假如真是這樣的話,我們股市屁民統統要被活埋了不成?

    從股市運行機理看,由於股市是個長期多頭市場,永遠是向上行走的,因此上漲是無限的,而下跌倒是有限的呢。按照目前A股-10%跌停板規定,股票最低跌至0.04元/股為止,是不是?我們再打開滬深股市歷史走勢圖瞄一眼,常見跌50%而漲300%以上的情況,是不是?而許許多多個股就更是如此呢。大盤成立至今也已上漲42倍了。據此,你會相信4500點是天花板頂?我可不信!我說啊,不必到了4500點再開跌,即使此時再跌33%以上也無妨。怕個球!

    長期投資,必須真正搞懂股市的基本規律及運行特征,應該“根本性看多”才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991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不宜揣測走勢做股票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nr3.html

    近來,“市場先生”像似發神經,暴跌大漲,拼命折騰。展望後市,有的朋友認為,3000點企穩,盤整上行;也有的朋友認為,反彈之後還將繼續C浪下跌,起碼跌至2500點。

    “你覺得會怎樣?”有朋友問我。
    我在小文《由維納斯雕像引發的斷想》(2015-2-8)中說過:預測後市就好比是在既有的走勢圖的末端再事先添加一條延伸曲線,這比為斷臂維納斯複原雙臂還難。下面這兩張維納斯複原圖據說是很有水平的:
不宜揣測走勢做股票
    左圖,維納斯雙臂向上舒展,放飛和平鴿,股市上行就好比這個姿勢;右圖,維納斯雙臂下垂,羞羞答答地抓住下滑的裙子,股市下行就好比這個模樣。哈哈!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雙不同造型、千姿百態的維納斯雙臂吧?這也就是說,維納斯雕像斷臂是無法複原的,所以啊,尚未發生的後市延伸曲線你怎能確切地添加出來? 
    切勿把預測當做投資策略》(本人2015-7-19小文),不宜揣測走勢做股票。還是尊重和敬畏市場為好,老老實實地選擇實實在在的企業,任憑風吹浪打,堅持長期(價值)投資。
 

不宜揣測走勢做股票
斷臂維納斯(本人2006年攝於巴黎盧浮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85

復星國際2014年度業績發佈會精彩問答

復星國際建構的企業王國越來越像樣,不難成為一隻長期白馬股。

而看似複雜難解的業務,本質上是簡單的生意模式。

另外,管理人及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影響巨大,但常被忽略。

⋯⋯⋯⋯⋯⋯⋯⋯⋯⋯⋯⋯⋯⋯⋯⋯⋯⋯⋯⋯

复星国际2014年度业绩发布精彩问答

2015 3月26日,复星国际在香港举行2014年度业绩发布会,近300位机构投资者代表、分析师和媒体记者在会前踊跃报名并全程参会。大家围绕复星投资加保险战略的落地实施情况,以及复星在大健康、快乐时尚、大宗商品和互联网+方面的布局深入交流,现场场面火爆,人气爆棚,文字实录如下:
提问:在2014年海外投资爆发性增长之后,复星2015年的海外投资速度与规模是否还会进一步提升?偏重于买哪些资产?

梁信军:去年我们的确在海外投资是非常多的,今年我们还会加大在全球的发展力度。

第一个方面我们还会继续增加保险资产投资和购入,除了保险公司之外,我们还会考虑轻资产保险资产的投资方式。所以我相信保险金的增长还是比较迅猛的,这个是比较安全的,海外低利率环境使我们负债端非常安全,我们又有非常强大的在资产端提升投资回报率的能力,这一点我们还会继续加强。

第二,我们会不断加强在整个OECD国家和地区对当地化平台的投资。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融资的问题,我们面临的是怎么提升这么大一个保险金收益率的问题。这个收益率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在当地的一些平台的投资和建设,比如说复星在2014年收购的日本不动产管理公司IDERA ,类似于日本IDERA的这种投资平台我们在欧洲也需要,在美国也需要。像固定收益的投资平台,既可以引进当地化的优势的人才,我们也非常愿意投资于当地化的企业。

第三,我们会支持我们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全球的整合并购。在行业整合并购上,我们也会加大力度。比如说像Club Med就是我们全球行业整合平台之一,我们会支持Club Med沿着他自己的生态圈,沿着它的产业链去做整合,用我们全球能力支持他在全球的投资和并购发展。复星医药、复星葡萄牙保险都是复星集团重要的全球投资平台。很短的时间内大家会看到,葡萄牙保险将不仅仅是一个葡萄牙的保险公司,也不单单是一个葡语区的保险公司,它是一个更加地域分布广泛的全球性公司。

第四,复星在全球投资方面也将贯彻“1+1+1”战略,将保险资金、地产开发这两个1,与健康、快乐时尚等产业的产品力、服务力这个1,融通搭配起来布局全球生态圈。我们过去“1+1+1”战略比较多的是在中国进行,今后大家会看到基于保险加医疗、加房地产的各种方式的“1+1+1”战略落地,未来在发展上、全球生态圈的布局上会越来越多。

提问:复星在目前操作了众多海外并购之后,如何调整公司的管理架构及激励机制,来促进旗下这些全球优质资源的整合?

郭广昌:复星向来主张多样化的激励体系,我们主张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激励的方式,包括合伙人这样的方式,像复星这样的平台是需要更多的及其优秀的人才来加入的。我们已经第一次启动了比较大规模的一个激励计划。我们这个也是第一步,我们逐渐会让我们优秀经理人,包括我们的员工与复星的长远发展联合在一起。当然我觉得靠这个是不够的,更多的还是靠员工本身和他工作这块的激励体系。

在整合这个问题上,我们去年不断探索之后,我们现在提出方案是有效的,这个方案不是说靠复星集团本身来做这个整合,我们觉得靠复星集团推动的整合是推不动的,而且推起来很累。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每个产业条线你要主动地形成1+1+1的闭环,要从你的角度出发去主动利用复星的资源形成自我闭环。这是我们去年年会提出来的,此后逐渐每一个业务板块都开始要有意识,比如说我们地产板块,它在开发蜂巢城市里面,就要学会利用复星的资源形成一种自我闭环、自我整合。

所以,我们讲的整合希望各个部门之间提高这种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一块都要从自我出发主动整合资源,所以我们“1+1+1”不是复星集团把它捧起来,由我来指挥去整合的。

提问:梁总和我们讲过互联网是复星过去几年来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郭总和马云关系比较好,基本上互联网的投资是在阿里这里。复星未来是不是想在互联网上做霸主,有没有能力全面的参与?

郭广昌:我们投资互联网,现在去追腾讯,或者追已经很成功的企业,这不是我们的最主要风格。但我们也在研究,这个只能是作为资产配制里面找机会了。某种意义上,我们感觉现在已经很成功的白马不是我们投资方向。复星要投资的一般是市场错配的,一般别人不看好的时候我们比较兴奋,人家都看好的时候,我们也不是很兴奋。

第二,对复星来说更重要的互联网机会是来自于传统行业的提升,如何从传统行业往互联网转,这是我们比较懂的。比如说我们地中海俱乐部怎么能够和互联网结合,我们要做的是两个事情。一个就是复星所有的内部管理要在移动互联网实现闭环;二是我们企业所有客户管理要在移动互联网上闭环。这是我们2015年基本目标。

提问:今年还要抄底大宗商品,这种情况下这个风险怎么处理?复星对于海矿和洛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管理它,把它提升?

郭广昌:你讲的非常对,洛克石油我们出手早了点,我不能保证每个投资时机都是对的,如果我晚一点投肯定更便宜。但是洛克石油并没有像你们讲得那么坏,因为我们投资的时候他帐上现金不少,虽然资产价格低了一点,但是现金总是在的,所以还行。

投洛克石油虽然贵了一点,但是给了复星很大的空间,如果没有洛克石油,现在石油价格跌到这个时候,我是不敢大规模去投的。因为有了洛克石油,再加上石油价格的下跌,因为我们这次投资带来很大的兴奋点,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把我们损失要赚回来。另外好的一点,我们海矿上市为复星在有投资价值的时候投资大宗商品也是提供了足够的弹药。我们在这方面做了钱的准备,做了人的准备,做了产业调查的准备,现在时机来了,我相信2015年,我们可以在这块上有所展获。

提问:复星近几年很重视互联网,提出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但我们看到复星在互联网方面的投资比重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郭广昌:这里有一个误解,我们说拥抱互联网,不是说我就去投纯互联网企业。我认为所有的传统产业全部要在互联网下生存,所以我们投了地中海俱乐部,也投了全世界第一个旅行社Thomascook。Thomascook就是传统的旅行社与互联网相结合,然后从底部往上走的典型。

我们投资互联网并不是只看中那几个互联网明星企业,因为这个行业不可能有那么多马云,也不可能有那么多马化腾。恰恰因为整个行业全部在移动互联网下生存,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提问:您如何看互联网公司目前的估值?是否存在投资泡沫?

梁信军:互联网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我这次准备年报,这么繁忙,也没有开过电脑,到办公室也是用手机审批、改稿子,回到家也是这样,一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六七个小时。互联网行业的规模和成长性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现在纯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真的有点高,去年复星痛下杀手投了超过5亿美元,其中有很多有名的公司,如大众点评。投资纯互联网公司,真的要下得去手,太贵了。

提问:那么复星在“互联网+”这个概念里,会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投资?

梁信军:传统企业,但拥有海量用户,且有企业家的驱动力,非常想进行互联网改造,这些企业如果想自我改造,一定能找到办法。这些传统行业中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的企业,会让我们以很低的价格买入。以前我们看专营,现在我们看用户,如果他们拥有海量用户,并有办法将他们转化为线上用户,这样的公司会很值钱,可以多投点这样的公司。另外还有O2O的转型带来的投资机会,但我说的也是那些醒悟了的传统企业。

提问:目前情况下,我们投资保险企业,包括国内有运营,包括海外的,从浮存金利用方式来看,会不会存在一些差异?

郭广昌:千万不要有一种误解,复星投资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回报率上去了,就是因为我们配制了很多风险资产。其实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这是谎言。如果这两个那么匹配的话,那还要各位在这里干吗,还要经理人干吗,还要企业家精神干吗。其实市场永远是错配的,总是会有错配的时候,我们要找的就是这种错配的机会。低风险,高收益总是有的,高风险,低收益也是有的。因为人性没变,人永远是贪婪和恐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找到由人性的贪婪和恐惧造成的市场错配,所以我觉得永远是有机会的。

提问:成功并购这么多海外知名企业,复星怎么通过文化上的共识让他们能够接受我们的价值观?

郭广昌:我觉得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但是核心文化一定是共同的。做得好的企业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就是企业家精神。所以我们不是说喝茶还是喝咖啡,吃中国餐还是法国大餐,其实都行。但是有一点要对结果负责,做好的产品,让客户满意,这些总是一样的。总不能反过来不对客户负责。做企业还是要有共识,我们要的是共同的东西,就是企业家精神,你要创造性的工作,对结果负责,让客户满意,盯着产品,盯着细节,要有效率等等,这些东西是相同的。

所有这些,还是要以企业家为核心,我们投资企业本身一定要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如果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我们几个人,要我们去推动的话,这个企业就完蛋了。我们一定是自我激励,需要每个细胞都是活的,所以我们用了“进化”这两个字。我们的企业如果把整个企业是变成一个螺丝钉,那就完蛋了。所以各块都要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细胞、生命力,有自我进化,自我激励的。我们更主张1+1+1,在协同上做文章,而每个细胞一定是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

提问:梁总也讲了现在还在跑道上,比如说去年20%的增长是不是跑道上的速度,也就是说未来是否会更高呢?比如说今年或者未来两三年,这种时间能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增速?

梁信军:我常识预测一下,希望能给你达成共识。第一是保险这一块,在近70亿利润里面只有11.5个亿来自保险。在今年,起码我们保险浮存金有望双倍。保险浮存金乘以它的净利差,我要是Jorge的还是非常有信心保持这样的速度,当然这个有压力,这个压力我们也会共同承受的。

第二如果你考虑到对复星集团层面,保险金如果双倍一下,我们收益率相比在我们投资之前,这些公司资产收益率比较低,收益率如果能够提高两个点、三个点,再乘以千百亿的话,这个数量非常大。总归有30%—40%的,这是一个期望。

还有我们积极推动企业投资上市,包括推动分众上市,分众上市市场也传了很长时间。在分众多这样一块未来能够重新上市,包括今天、明天、后天很可能还会宣布好几起复星投资的企业在A股过会,等待挂牌。这些企业退出资金量非常大,那个单位是几个billion。

第三希望大家能看到传统企业兼并的转型,过去你们想象的钢铁你们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净资产以下,但是现在南钢加上复星整个环保的PE投资之后,你怎么看?如果再过几个月我们控股非常强大的环保平台你怎么看,复星说的事情是能做到的,同样对于房地产过去很多人非常多的是忧虑,觉得你应该减值多少,我们今天发布说,我们要做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医疗养老的地产,你也亲自看到这些项目的转型,并且光这些项目已经有470万平方米了。所以我们地产的估值不是传统的估值方式了。无论在地产、钢铁,你的想象空间,未来的增长模式跟原来不一样,所以这部分的资产估值很容易被市场重新发觉和认识的。

刚才有记者提问说我们在互联网方面投资不大。其实我们去年包括VC在内投资超过5亿美金已经不小了,我觉得从风险配制来说,首先直接互联网投资就投入40多亿人民币,还有O2O转型投入大量资金。我们整个集团互联网服务能力的改造,包括人的思想的改化,这个对复星跨接融合也有很多想象。所以我认为是在起飞的跑道上,起飞之前的跑道上,而不是在百米赛跑的跑道上。

郭广昌:我们刚才讲进入快车道是两个意思,一是2014年,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转型,现在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时候。以前人家问我,复星怎么这么慢,你们提全球化,一年才投一两个项目;但现在又问我怎么这么快。其实快有快的理由,慢有慢的道理,核心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准备好了。另外一点,我们进入了快车道,尤其在规模上,复星这样一个架构,我觉得在未来5年或者8年,在现在规模的基础上乘上5到10倍是可能的,我们是Hold住的。这一个是系统的问题,第二是企业成长的宽度有多大,我现在自己感觉,我很兴奋愿意享受我的工作。未来20年,至少目前我能看到5到8年复星的规模乘以5到10倍是可能的。

提问:现在国内资本市场非常好,国内保险行业也是非常好,公司有没有想过在未来两三年参股或者并购在国内体量比较大的保险公司。

郭广昌:第一个问题,非常诚实的回答,我们很想,但是这个东西要有机会吧。我们在保险市场配制不少,第二如果有大的投资机会还是非常想的。看好一个行业,看好一组机会,但是有足够的耐心,我们有足够耐心,不是说我看好它,人家14岁还没有长成,你不能娶进家门的,你要等到18岁,你要自己觉得有信心给她一个好机会嫁进家门。

提问:你们去年参股25%的浙江网商银行,能不能分享一下你们以后这个网商银行的操作思路?

梁信军:网商银行我们和阿里都是主要发起人,还是以阿里为主导去思考与把握这个节奏和进度。去年9月份已经得到头批的许可,最近也是按照监管要求尽快申报的。

郭广昌:我是给马云打电话,你看人家腾讯银行开出来了,我说你要重视。马云说我也在重视,一般的银行有什么意义,我们一定要是最好的银行,最有特色的银行,是和别人不一样的银行,如果只是做一般的银行开业很简单,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银行,做最有特色的银行,这是马云的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82

鮮洋過期食材 凸顯「吃到飽」危機 精彩饗宴集團「從上到下」都被點名

2016-02-01  TWM

台南鮮洋食品爆發過期食材案,據台南市衛生局資料,無論是過期食材的來源與流向,都與鮮洋同屬精彩饗宴集團相關業者;在同業眼中,此案恐是「吃到飽」文化所引發的惡質經營。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接獲民眾檢舉,「鮮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設於德安百貨十四樓的倉庫,存放大量逾期冷凍食品,一月十八日衛生局會同檢調赴現場查察,發現倉庫內遍布油漬與血水,散發惡臭,當場查獲大量魚子醬、臘腸、熟魚卵等過期成品,以及近十噸的梅花豬肉、近四噸的冷凍生鱈魚卵等過期原料,數量龐大,堪稱歷年遭查扣之最。

鮮洋問題原料 創查扣之最但,一家資本額僅四千四百萬元的食品公司,為何需要製作規模如此龐大的冷凍食品?原來鮮洋負責供應精彩饗宴四個餐飲品牌的食材。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鮮洋食品過期原料中,梅花豬肉、鱈魚卵分別來自姮興開發與福有企業,而兩家公司與鮮洋食品也不無關係,姮興開發董事長賴偉琨,同時也是福有企業的董事長;福有企業為「精彩饗宴股份有限公司」獨資經營,而鮮洋食品,同樣隸屬於精彩饗宴集團,賴偉琨也在精彩饗宴擔任監察人。

目前,鮮洋食品的所有董事及監察人(三董一監)均為精彩饗宴法人代表;精彩饗宴旗下共有大大茶樓港式飲茶、上閤屋日本料理海陸百匯、精彩火鍋、快樂小館牛排西餐、威靈頓街一號茶餐廳、精彩烘焙坊六個品牌,經營項目橫跨中、西、日式料理。而據台南衛生局公布的資料,大大茶樓、上閤屋、精彩火鍋、威靈頓街一號,均為本次過期商品的下游出貨流向。

值得注意的是,精彩饗宴集團旗下的「點金整合行銷」股東名單中,還有德安美麗信集團董事長黃春發,再加上精彩饗宴及鮮洋董事長賴粵興曾經擔任過德安購物中心總經理,顯見其與黃春發關係匪淺。

成立時間僅六年的精彩饗宴集團,在餐飲界資歷並不長,這幾年靠著購併大大茶樓、上閤屋兩家原本在業界頗具知名度的品牌餐廳,才逐漸壯大集團規模。目前大大茶樓店數最多,在新北、台中、台南、高雄有四家分店;原本從北部起家的上閤屋,今年元旦才關掉台南店,目前僅剩台中店、高雄店兩據點,營運狀況似乎逐漸走下坡。

星級飯店搶市 競爭更激烈餐飲業者指出,上閤屋尚未併入精彩饗宴集團前,原本只是台北市永康街一家日本料理攤,創辦人蔣正男為了衝業績快速展店,還曾進駐台北信義計畫區Neo 19購物中心,後因承受不了高租金而收掉,一一年將品牌頂給精彩饗宴集團後,上閤屋就往中南部發展。

雖然中南部店面租金較低,但卻同樣面臨食材成本不斷攀高處境,尤其在五星級飯店集團君品、漢來,分別設立館外自助餐廳「品花苑」、「海港城」搶市後,像上閤屋這類日本料理吃到飽餐廳,不容易在夾縫中求生存。

餐飲業者進一步指出,鮮洋使用逾期食品的現象遭揭發,只是凸顯台灣吃到飽餐廳遭遇的困境。

目前,自助百匯餐廳為了要有現金流,不斷在團購網站或旅展預售餐券,已造成業績的惡性循環。團購網為了刺激銷售,都會要求餐廳給極高的折扣,「一張七百元的餐券,扣除給團購網的佣金、優惠,餐廳實際上只拿回三、四百元,等於賣一份賠一份。」「用以前的價格是無法經營吃到飽餐廳的!」一位上櫃餐飲公司副總舉例,以天然海鮮食材最豐富的澳洲來說,自助百匯餐廳一客都要新台幣二千元才經營得起來,在台灣一客竟只賣一千元,其實都是賠錢賣,因為以原物料成本估算,在台灣吃到飽餐廳最少要賣一客一千五百元才能回本。

餐券衝刺業績 利潤再壓縮既然毛利不高,為何吃到飽餐廳仍在餐飲市場方興未艾?「賣餐券、衝營收,如果餐券回收率低,業者就有潛在獲利空間。」新北市一位不願具名的燒肉吃到飽業者透露,很多餐廳賣餐券預收的現金,就與早年健身房會員費一樣,「反正錢先收了再說,根本沒有把物價上漲墊高的成本算進去。」因此在利潤壓縮情況下,最後只好節省食材成本,或是採購劣質品或使用過期食品。

雖然精彩饗宴集團發出聲明,宣稱食品來源明確合法,從未購入逾期食品,所有食品與加工品絕無任何不法成分與人工添加物,但在黑心食品消息層出不窮,消費者對食安信心逐漸喪失之際,一紙公告究竟能否挽回消費者的信心?有待時間觀察。

鮮洋食品製作的冷凍食品逾期,並流入旗下餐廳,查扣的規模龐大。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68

直播越來越精彩

剛過去的星期日,巴黎兄直播請了股壇老兵鐘記作嘉賓,兩位在直播中的討論內容很豐富,節目不知不覺亦超過了一小時,仍然有意猶未盡之感。




正如巴黎兄於直播中所提及他看淡無線電視的前途,其中一個原因是今天觀眾實在有太多選擇,好像這些直播節目也是其中之一,一部手機就可以作這些精彩的節目出來。

直播中止凡也提出了即時問題,問及鐘兄的背景。原來鐘兄是投資界的專業,前身為分析員、買手、上市公司資產管理人員,有二十多年投資經驗,近年有退休打算,閒時把一些投資心得與大家分享,我們有幸能看見鐘兄的分享,實在感恩。

看完鐘兄與巴黎兄的直播,其中一個感覺是兩位同是價值投資,但選股策略很不一樣。他們也有討論這話題,鐘兄較近似Philip Fisher或Charlie Munger的一套,即巴菲特後來的理念,傾向發掘與買入一些增長股。而巴黎兄較近似巴菲特早期的理念,或其師傅的價值投資理念,即買入價格低於價值的「煙蒂屁股」,亦較著重其財務的穩健性。投資沒有對錯,而兩種想法,所選出來的股票可謂南轅北轍,甚至相反,很有趣。

鐘兄給我的感覺,與專業操盤人有點不同。專業操盤人給我的感覺是冷冰冰的,看數字作決定,不太理會公司是怎樣一回事,最重要是數據決定一切。而鐘兄則不同,他會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公司管治、遠景發展等,不是單看數字,甚至數字不太好的公司,他也會給予時間空間讓它改進,不是冷冰冰,而是有點「情意結」,每支持股都說得很有故事性。

鐘兄也有在其blog內分享過他的持股,當中有一部份比例是科技股、電動車類股等較「新潮」的行業,他持有每支股票都有其背後原因。例如金蝶軟件,他指已經追蹤這股票好多年,亦知道它在做什麼,所以很有信心地持有。金山軟件則看好其主席雷軍的實力,加上其小米手機,以前已經賣出8000多萬至一億部,小米用戶可能像iphone一樣一代手機換一代手機也是用相同品牌的手機,未來的銷售不會太有問題。

巴黎兄與鐘兄在討論比亞迪時,正是不同價值投資學派有不同考慮的極致。鐘兄指如果大家聽過比亞迪主席王傳福的演說,會了解到未來電動車將會是辛命性的,加上今時今日內地的污染問題,配合國家政策,對他很吸引。但近年油價大跌,之前公司又蝕本,近景不多好,但遠景絕對不錯。當談到這公司的債務時,巴黎兄指他最不喜歡高債務的公司,而鐘兄坦言比亞迪的確債務水平頗高,亦不停在「債冚債」,但強調前景不俗。

單看比亞迪,兩者的意見都頗分歧,鐘兄會為未來、增長、前景,作多點風險的承擔,巴黎兄則完全不會沾手這些股票。而當談到另外的一些例子,包括匯控、渣打、內銀與領展,兩者的立場仍是分歧,例如鐘兄似乎對內銀帳目沒有信心,亦對領展的未來發展部署不太看好,差不多與巴黎兄的看法反過來。

這兩者在討論中完全能做到和而不同,理性討論,而這也為我帶來很多思潮。我嘗試盡量理解兩者背後的理念,其中一大原因是兩者的能力圈,與投資取態的關係。

如果你跟我說金蝶與金山,我可以話完全不清楚它們在做什麼,我沒有追蹤過金蝶,亦不知道金山有小米手機這個「搖錢樹」,亦不太清楚小米手機的銷售是如此厲害。可能巴黎兄大概也是差不多吧,但鐘兄對它們的業務前景似乎掌握非常。

相反,鐘兄重覆了很多次他沒有研究過渣打,對匯控的投資也是以簡單的股息折現法,而對內銀的評論主要也是不相信其數字,是擔心其off balance sheet的數字問題。而對這些大銀行厚厚的年報,巴黎兄反而嘗試用心用力去看及理解那幾百頁的文件,這未必是一般投資者會做的事情。

看見兩位高手過招,雙方所下的苦功都在不同的地方,對能力圈以外的地方都不想花太多時間。而投資取態亦各有不同,是穩陣買入折讓股?還是買入增長股?是買「物超所值」的?還是買前景未來?每個投資者都有其性格與想法,演化出適合自己的操作,所以常說「問股票號碼」實在沒多大用途的。

本來在直播中還發了一條問題,可惜文字顯示的時間不太長,兩者在直播時沒有留意到。這問題是:「除股票外,有否其他投資,例如債券、物業、商品等」。我希望藉這問題了解鐘兄的投資部署及理念,這些資產的部署,亦會影響到我們如何理解他的投資理念,希望鐘兄有機會可以補充一下就好了。

好像施永青的資產佔比,物業、股票、債券或現金、黃金,分別為4成、3成、2成、1成,他的3成股票的持股選擇,可能因為有4成物業的資產而有所不同。又例如,曾淵倉博士的身家財產主力在物業之上,其股票投資其實佔比不多,所以他在文章中所談及的抽抽IPO也好,買賣細價股也好,可能只是抱著考考眼光的心態,輸了無妨。

看這些直播,其實都有點私心,就是很想看到其內容更豐富,從而吸取養份。我自己則始終喜歡寫作多於這些露面的交流方式,但又要對巴黎兄表示支持,所以也曾經親身上去作一次嘉賓,更建議更多blogger上去作嘉賓。今天看到這樣的效果,激發出不少好點子,獲益良多。

其實,還有很多方法,例如多位嘉賓以座談會形式討論,或者邀請的不一定要是blogger或高手,可以邀請一些願意分享的blog友或讀者,分享一下他們的個人投資理財故事甚至一些人生經驗,這將會很有趣。再大膽亂想一下,巴黎兄直播可能會變成另一個Ted Talks,這就更好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450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DCF估值模型及思維 502的牛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2wvp3.html

    貼現現金流法(Discounted Cash Flow)是金融界廣泛使用的一種公司價值評估方法,它是把公司未來特定期間內的預期自由現金流貼現為當前現值。而自由現金流是公司產生的,在滿足了再投資需要之後剩余的現金流量,這部分現金流量是在不影響公司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給企業資本供應者的最大現金額。DCF估值要求估值者除了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還要求掌握正確的方法。

DCF估值模型及思維

 

    CFt:第t年的自由現金流,r:反映現金流風險的貼現率。

    註意,公司的全部價值屬於公司各種權利要求者,這些權利要求者包括股東和債權人,因此,公司自由現金流是所有這些權利要求者的現金流的總和。這里的公司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計算的就是公司總的價值,包括股權價值和負債價值,如果想要得到股權價值,需在此基礎上減去有息負債。公司自由現金流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公司自由現金流=NOPLAT+折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支出。

NOPLATNet Operating Profits Less Adjusted Taxes):扣除調整稅後的凈營業利潤,即息前稅後經營利潤,是指稅後扣除與非經常性損益之後的公司核心經營活動產生的稅後利潤, NOPLAT = EBIT ×(1-所得稅率)

資本性支出:購建固定、無形及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減去處置固定、無形及其他長期資產而收回的現金。

營運資本支出:存貨增加額+經營性應收項目增加額-經營性應付項目增加額

    要想對上述數據作出合理預測,就必須先對三張財務報表預測。其中,NOPLAT涉及到利潤表的凈利潤、折舊、攤銷和利息費用,資產負債表涉及到資本支出和營業資本支出,利潤表中的折舊攤銷又跟資產負債表的資本支出相關,資本支出又跟借款相關,借款又最終通過利息費用在利潤表上得以體現。要將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聯系起來還得要通過現金流量表,例如通過經營活動現金流、資本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加總得到的現金流則會反映到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及等價物。財務的預測原理詳見此前章節,而想要深入了解DCF模型的各種細節話則需要閱讀相關專業書籍。本節僅探討DCF模式的思維方式及從這種思維方式去理解公司價值的意義。

    DCF模型理論完美,但實際中自由現金流如何預測,高增長階段的期間確定,永續階段長期增長率確定,貼現率確定,都是問題。模型中大部分價值來源於永續階段,永續階段增長率變動一點點,模型輸出的結果變動很大。一般而言,貼現率取值8%~12%,永續階段增長取2%~4%DCF模型一方面需要運用到大量的數據,使用起來非常麻煩,另一方面,DCF模型對錄入假設參數的變動又非常敏感,輸出結果變動區間過大以致失去意義,因而,被實戰派束之高閣,還被認為是精確的錯誤。

    上述只是事實的一方面DCF估值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對公司各種影響因素分析的過程DCF涵蓋了影響公司的各種因素,要想對一個公司了解比較清楚就必須把握到影響公司的關鍵因素,因此,DCF模型對公司進行系統和量化的思考不失為一種好的分析方法。如果你真的通過DCF模型對公司深入研究,就可以對各種因素如何影響公司的業績做出非常具體的量化評估,利如,油價上漲對石油公司業績的影響程度,提升存款準備金究竟影響了銀行多少的利潤,新增的固定資產投資會導致折舊多提多少錢等等。雖然這些問題都是術的層面,但如果能對這些問題做出解答,說明你對公司的核心本質已經有了道的層面的認識。如果骨髓里缺乏對公司系統而深刻認識,那麽即便使用DCF模型也只是垃圾數據輸入,垃圾結果輸出

    此外,公司自由現金流=NOPLAT+折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支出的公式也告訴我們自由現金流不等同凈利潤。有的公司賬面利潤很好,但營運資本支出大,錢都被存貨、應收賬款等科目占用了,實際經營性現金流很差,這種富貴就叫紙面富貴。而有的公司賬面利潤很好,但卻需要不斷加大對設備的改造、固定資產的投資等資本支出,才能夠使得利潤增長或者維持利潤,這種財富賺到了也不能夠從企業中取出來,一旦碰上一次行業大蕭條,那些機器設備、固定資產就基本成了破銅爛鐵。因此,長期巨額的資本支出和營運資本支出都會使得公司價值下降,從而我們也可以理解即便利潤和增長速度一樣的兩個公司,但對應不同的投資性現金流和經營性現金流,公司的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用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凈利潤來衡量凈利潤的質量,該指標高於1,凈利潤質量有保證,且越高越好。而投資性現金流凈額/凈利潤可以衡量凈利潤的增長效率,在同等利潤增速下,該指標越小越好。事實上,有公式可以衡量利潤增長速度、投入資本回報率與投資現金流(用投資率來表示)的關系。

    凈利潤增長率=投資率(投資現金流凈額/凈利潤)×投入資本回報率(可以理解為邊際投入資本回報率或者固定資產投資收益率)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公司利潤是如何增長的。需要將一定比例的凈利潤留存在公司用於投資擴大再生產(投資率),而這部分留存收益的投資回報率就決定了來年新增利潤的多少。那麽為什麽有的公司或者行業需要大量的留存利潤再投資才取得不高的利潤增長率,而有的公司或者行業僅需留存一點利潤再投資卻可以取得很高的利潤增長呢?關鍵就在於固定資產投資收益率,該指標高說明了資本投資的效率高,也說明了公司所處的行業並不依靠有形的資產盈利,更多的是依靠無形資產在盈利,競爭形成了差異化,偏向於輕資產運營。那些固定資產比例很高的行業,重資產運營,例如鋼鐵、航運、航空業顯然需要把盈利大量投回生產,公司自由現金流低,公司價值低。在同等增長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回報率越高,可供分配給股東現金股息也越大。

    很多投資者嘲笑DCF沒有意義,但他們其實並不理解DCF公式背後所蘊含的邏輯和思維體系。

   
    該文專為本人新書《超額收益:價值投資在中國的最佳實踐》所作,收錄在第七章系統的價值評估里,如果覺得不錯,購買一本支持一下唄,書里還有更系統和深入的內容。  
京東:http://item.jd.com/11917163.html   
當當: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57760.html   
淘寶:搜索“超額收益+價值投資”即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15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由朋友買房問題聊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e6s.html

    前幾天,有位寧波的青年朋友發來信息問:“今年寧波的房價又漲了,這讓我更加糾結於買不買房的問題了。買吧,怕自己收入不高,以後就像蝸牛背上了殼,變成個房奴;還有,怕買後房價下跌。不買吧,現在貨幣超發,政府護盤,房價繼續再漲……這可如何是好?”

    這想必也是很多人糾結的問題吧?我籠統地回答:“你若買來自己居住,現已有一定的公積金積累,又有能力按揭貸款,則可考慮購買,無需考慮漲跌因素。若是買來用作投資,則要考慮資金實力怎樣、與其它投資品比較怎樣、等等因素。”

    買房自己居住為何不必考慮房價漲跌因素呢?道理很簡單:
    1、買房居住是為了消費,再貴也得買,不然你就難以改善居住的舒適性(住房條件的舒適和住自己房子的心理舒適)。這就好比是,糧食再貴你也得買,不然你就要挨餓。
    2、巴望房價下跌而買得便宜,這恐怕是個一廂情願的想法。由於房子日益成為金融資產,所以其漲跌運行拐點是難以預料的。盡管房價總有一天會跌下來,但問題是,究竟何時下跌?跌幅多大?這就誰都難以預料了,連專家、政府也都說不準。“房價就要下跌”都喊了快28年了吧?你看跌了沒?政府屢次調控房價,結果都變成了空調,屢調屢漲。若你拉長時間段看,縱觀全世界,不管在哪里,只要房子具有金融資產屬性,那里的房子都是往上漲的。是不是?就拿離我國大陸最近的香港來說吧,即使是1997年遭受金融風暴猛烈沖擊,房價被腰斬,如今還不是差不多漲回來了?可見得,房價漲跌根本就由不得你怎樣,你怎能掐準?把眼光放遠來看,買房是個隨機事件,你買房居住消費與房價漲跌並沒什麽關系。你總不能覺得房價要跌了,就趕緊把房子賣了,去睡大街或租房,等跌到底了,再買回來住吧?你有這個高拋低吸的能耐?並願這樣折騰?
    我以前有個徒弟,好多年前,要結婚,想買房,但他看房價高企,遂想等到跌下來再買,結果房價越等越高,他呢越等越郁悶!後來,我對他說:“你買房是居住消費,所以不必去管它漲跌,什麽時候要想住了,什麽時候買都對。而一般來說,晚買不如早買。”於是乎,他一咬牙,買下一套。現在回頭一看,呵!這房價漲了將近兩倍了呢!
    我在小文《百姓一間房,心酸訴不完》(2016-03-15)中說到過,那年,我大哥在房價最高時,同時正值股市最低迷時,無奈地拋掉大部分股票,幫他兒子首付買了一個小套二手新房用於結婚。即使如此,現在這套房子也快要上漲一倍了。
    讓人實在無可奈何的是,這房價你根本就不知道何時會跌,會跌多少,這讓你怎麽去等?媽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從目前來看,縱觀已經買房的人,你說,有哪個買錯了或買虧了?說到這,我驀然想起,前些年,廣州市市長安慰市民說,請大家不要著急買房,只需再耐心等待幾個月,房價就會降下來,可結果房價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一路漲到現在!名家牛刀也一再叫喊“房價就要大跌”!若聽他們,肯定懊惱不已!所以說,比“房價就要大跌”更糟糕的是,你想買房卻一直沒買。
    接下來,再扯開一點,閑聊一個房價漲跌的因素。
    我國目前的房地產問題錯綜複雜,早已不只是一個經濟領域中的問題,而是社會、經濟、政治、民族、文化、習俗等綜合性問題,但本文只從經濟領域方面而論。
    由於房子業已成為金融資產,具有投資功能,所以它的漲跌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益及其相應風險決定的。很多人買房並非只是為了居住消費,而是冀望以後升值或保值。只要人們依然預期房子將會增值,認為房價還會上漲,那麽任憑你采用什麽供求關系措施來調控,比如,再怎麽限買限賣,再怎麽加息,再怎麽收緊貨幣供給數量,再怎麽提高首付比例,再怎麽增加房產交易稅,再怎麽限制人口,再怎麽加大房子供給能力,哪怕空置率再高,鬼城再多,等等,房價就是降不下來,反而越調越高。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運用普通商品的經濟學供求關系原理是不能根本性地解決房價上漲問題的。應該用金融學原理來對待才是:改變人們對房子的上漲預期。其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實行房產稅制度。比如,如果買房者每年要繳納3%或更高的房產稅,那麽購房潮還會那樣洶湧澎湃嗎?勢必會有所退潮吧?這是因為,連年不斷地繳納房產稅,就相當於房子這項資產向外不斷地分紅,而一項資產不斷地向外分紅將使其價值不斷下降,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資產也就越來越不值錢。(這里穿插舉個例子:巴菲特很喜歡高分紅和派息公司的股票,但他自己哈撒韋·伯克希爾公司“摳門”得要命,幾乎從來一分錢都不分紅。為什麽?因為巴爺深知,分紅會降低公司的價值和減少股東們的利益。而他的股票隨著公司價值的不斷提高,其價格目前高達22萬多美元一股,是世界上最貴的股票。)然而,這個在大多數國家或海外地區普遍實行的房產稅制度,為什麽在我國則不能順利地實施呢?原因很複雜!比如,目前抵制房產稅的人認為:1、現在我國的總體稅負太高,不宜再開征重磅新稅,欲要開征房地產稅,就要先減少其它稅收,比如,大幅降低增值稅和優化所得稅。如果實施房產稅造成總體稅負增加,房產稅就是不合理的。2、我國實行的是土地公有制,房主只有70年的土地使用權,卻沒有所有權,而要對缺乏所有權的對象征收房產稅,從法理上說不通。3、目前,我國實行房產稅的條件還不成熟……等等。複雜啊!
    有人把我國房地產發熱現象與西方國家的房地產危機直接做比較,認為,我國房地產這樣膨脹馬上就要引發美國當年那樣的房地產次貸危機。這個判斷是把我國房地產發展情況與美國的相提並論了,其實,兩者有著很大區別。美國次貸危機的前提是房貸過分證券化,先是投機炒高房價,然後把房子打包成投資證券,再由保險公司再投保;還有,美國購房,首付很少(只有5%);這樣一來,就像加大杠桿炒股似的,結果一遇風吹草動,引起連鎖反應,人們奪路狂逃,紛紛拋售房子,導致房價狂跌。還有,美國佬很不安分守己,熱衷於消費享受,見房子稍有增值獲利,就會賣掉房子去換消費,所以房價尤其敏感和脆弱。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沒有美國式的這種過度證券化結構;買房首付比例又較高或很高,這樣,其實已經支付掉了很大一部分房子成本費;尤其是,中國人深受農耕文化影響,大多數人買房不是為了像炒股那樣的去投機(實際上,在我國,由於房子變現速度很慢,房地產流動性很低,所以也就根本沒有一個可讓你頻繁交易的投機場所),而是為了長期擁有,等待漲價出售或者留給後代;這樣,從目前來看也就不太容易產生像美國那樣的次貸危機。是不是?
    “購買力無法支撐高房價”,“房地產泡沫即將破滅”,等等,這些言論不知說了多少年,而房價硬生生地漲了多少年。真可謂,我國的房地產“在罵聲中發展與成長”。這說明,金融市場是不可預測的,經濟危機也是不可預測的。不過,我想,等到哪天再也沒人說房價高了,並都一致認為還會大漲,那時也就差不多到頭了。這與股市的情況一樣。
    當然,我國房地產問題多多,甚至非常嚴重,可我們平頭百姓又有什麽辦法呢?適者生存。

鏈接閱讀:《由牛刀文章引出的資產定價問題》(2015-02-28)
                 少存銀行,多買資產》(2010-07-20)
                 聊了一句“房產稅”》(2013-03-06)
                 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2012-07-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