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石油登陆欧洲炼油市场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15/100217178.html

在完成亚洲、欧洲炼油中心布局后,中石油接下来的炼厂收购目标很可能在美洲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竹
单页阅读

国际石油公司正急于从需求日渐萎缩的欧美成熟炼油市场抽身,中国的石油公司却指望借此时机,在觊觎已久的高端市场落子布局。中国公司追求的,究竟是眼下被低估的资产,还是蝶也愁的明日黄花?

    格兰杰莫斯炼油厂

1月10日晚间,中石油(601857.SH)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于今年上半年与英国大型石化企业英力士集团(INEOS Group Holdings plc)旗下的两家公司以合资的方式,共同经营位于苏格兰的格兰杰莫斯(Grangemouth)炼油厂和位于法国的拉瓦莱(Lavéra)炼油厂。

“该交易如能成功实施,对中石油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和市场配置,进入欧洲高端市场,建设欧洲油气运营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中石油在1月10日的公告中说。

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和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见证下,中石油母公司中石油集团还同英力士集团就炼化高新技术合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受欢迎的买家

早在2009年6月,市场就传闻中石油要投资苏格兰一家炼厂。2010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证实,中石油的确有意收购苏格兰格兰杰莫斯炼油厂的部分股权,并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这家苏格兰地区惟一的炼油厂位于福斯湾,可直接利用来自北海的原油和天然气,原油日加工能力21万桶,向苏格兰、英格兰北部和爱尔兰北部提供成品油,员工数量约为1300人。

2005年,英国最大的化工公司英力士从英国石油手中买下这家炼厂,原指望它会成为企业未来的利润奶牛,却不料2008年金融危机将欧洲成品油需求量一路拉低,“奶牛”成了累赘。

不仅是英国,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成熟市场成品油需求下滑,炼油商利润锐减,炼油能力整体过剩,欧美原油加工量进入历史低谷。2007年至2009 年,美国炼油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7.5亿吨下降到2009年的约7.055亿吨。2009年,经合组织中欧洲国家的原油加工量均低于 2007年和2008年水平。

炼油的中长期前景也不被看好。IEA预测,2014年至2015年,北美和欧洲的炼油能力将减少25%和30%。Wood Mackenzie咨询公司则预计,2015年至2016年,北美和欧洲将有1.14亿吨/年的炼油能力被关闭。JBC能源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欧洲将减少1.14亿吨/年的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将下降67%。

在这样的悲观前景下,国际石油石化公司们都在马不停蹄地清理资产。而清理工作异常痛苦。

一家炼厂的存亡直接影响到上千人的就业和所在地区的经济稳定,考虑到上述问题带来的政治影响,彻底关闭很难实现。较为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尽量缩减那些设备旧、销路不畅的小炼厂的规模,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譬如近些年欧洲柴油需求增加、汽油需求减少、节能减排要求加强),对运行状况尚可的大炼厂进行技术更新,降低生产成本,调整产品结构。

然而,技术改造也意味着要追加投资,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下获得现金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在如此不被看好的成熟市场,追加投资无异于追加风险。最好的出路,还是找个现金流充沛又乐意接手的下家。

2010年年中时,英国的八家炼油厂有四家处于待售阶段,分别是雪佛龙公司旗下加工能力21万桶/日的Pembroke炼油厂,英力士集团加工能力21万桶/日的格兰杰莫斯炼油厂,壳牌公司加工能力24万桶/日的Stanlow炼油厂和道达尔公司加工能力22万桶/日的Lindsey炼油厂。

随着中石油入股格兰杰莫斯炼油厂和法国拉瓦莱炼油厂的信息被正式披露,英力士集团成了其他炼厂卖家们艳羡的对象。在欧洲萎靡不振的经济大背景下,中石油的这一收购不仅没有招致当地的警惕或反对,反而被看作雪中送炭,广受欢迎。

格兰杰莫斯炼油厂项目经理高登·格兰特(Gordon Grant)十分平静地向社区群众解释说,“中石油是家现金充沛的公司,它的加入使得英力士能在全球信贷紧缩的情况下获得资金。”苏格兰国民党地方委员会成员安格斯·麦克唐纳(Angus MacDonald)也曾多次表示:“我们活在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因此对于任何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投资,我们都将表示欢迎。”

中石油将入股的另一家炼油厂拉瓦莱位于地中海沿岸原油贸易区,靠近马赛港和原油运输终端,原油日加工能力21万桶,可通过管道向法国、瑞士和德国南部提供成品油。

烫手山芋

国际石油公司一方面收缩成熟市场的炼油份额,一方面削尖了脑袋要挤进前景看好的亚洲。坐拥中国庞大市场的中国石油公司,却舍近求远去接手成熟市场的烫手山芋。这会不会是失策呢?

    格兰杰莫斯炼油厂

一位接近中石油的投行人士指出,中石油在欧洲炼油市场布下两颗棋子,主要是出于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考虑。

中石油十几年前便开始“走出去”,上游勘探开发资产已遍布中亚、非洲、南美等地,五个油气合作区战略布局初步完成。2010年,中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当量产量8673万吨,海外油气权益当量产量4430万吨,占其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强。

相比之下,中石油在中下游的海外扩张滞后许多,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前瞻意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石油公司开始意识到下游海外扩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新加坡炼油市场怀揣兴趣,却无奈缺乏进入时机,或者出价不具竞争力。

一场金融危机调整了全球供需格局,也改变了中国石油公司的市场地位。2009年,中石油决心扭转在海外没有炼厂的尴尬局面,提出要在亚洲、美洲、欧洲加快建成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于一体的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力争用8至10年,实现国际贸易量达到4亿吨以上,其中引进油气当量2亿吨以上。

中石油财大气粗,一旦定下目标,执行的速度也令人难以置信。2009年6月,中石油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从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权。新加坡石油公司最主要的资产,是在新加坡炼油公司(Singapore Refining Company Private Limited )中占有50%的权益。该炼厂产能28.5万桶/日,为新加坡三大炼厂之一。

中石油进入了亚洲石油炼化基地、成品油交易枢纽新加坡,市场的反应却没有那么兴奋,高盛预计该收购对中石油2010年的盈利增长贡献率不足1%。

但是,中石油副董事长兼总裁、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周吉平曾在中石油2009年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对新加坡炼油厂收购是中石油加强海外下游资产收购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加坡炼油厂之外,中石油还在继续探索其他炼厂收购。我们要加强炼化、贸易、海外运营中心的建设,要完善下游,完成我们下游资产的战略。”周吉平说。

2009年7月,中石油收购新日本石油公司(Nippon Oil Co.,下称新日本石油)大阪炼厂部分股权事宜。新日本石油是日本最大的石油精炼商,同时亦是该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商和营销商,拥有9家炼油厂,其石油提炼能力超过130万桶/天,占有日本汽油市场23%的份额。

一位接近交易的咨询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此次中石油之所以在众多有意抛售炼厂的卖家中选择英力士,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英力士没打算彻底甩手,而是保留部分权益,做中石油的长期股权合作伙伴,帮助中石油熟络欧洲陌生的市场和政治环境。此外,交易成功后,这两家炼油厂可继续与英力士旗下的化工业务形成一体化优势。

倘若今年上半年如愿入股英力士在欧洲的两家炼厂,则中石油所憧憬的海外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已有两个初具雏形,可以预料中石油接下来的炼厂收购目标很可能在美洲。

据本刊记者了解,早在2009年初,中石油就有意收购瓦莱罗能源公司(Valero Energy Corp.)旗下位于南加勒比海的阿鲁巴炼油厂。瓦莱罗能源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炼油公司。受美国成品油需求下降因素影响,不得已将日产量25.2万桶的阿鲁巴炼油厂于2009年7月停产,挂牌出售。

中石油之所以对这一炼厂感兴趣,市场分析认为是因为它靠近委内瑞拉,可就地加工委内瑞拉产重油,符合中石油美洲上下游一体化建设战略。但是考虑到设备升级需要追加巨额投资,而阿鲁巴国土面积小、距离遥远,中国对该国政治政策缺乏了解,这一交易一度搁浅。

今年1月,路透社披露,中石油再度就阿鲁巴炼厂的收购事宜同瓦莱罗能源公司展开谈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9

石油铁娘子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2-19/100227084.html

“Madam Wang”是个性复杂的人物——强势时胜于男性,尖锐时胜于西人,温柔时又充满母性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竹

  王莎莉被西方石油圈广为认识,就是2009年年中的那场招标。满大厅的黑西装里惟有一位穿着紫红上装的中国女性。石油领域的女高管本来就少,更何况是在伊拉克这样一个安全形势险恶的伊斯兰国家。

  王莎莉从不把性别差异当回事,“人看人,不是看性别,是看能力”。在西方人士眼里,“Madam Wang”个性复杂——强势时胜于男性,尖锐时胜于西人,温柔时又充满母性。一位美国能源咨询机构的专家第一次拜访中石油伊拉克公司时,王莎莉不客气地说,她不需要PPT讲解。“基本情况我都知道。你只需回答一个问题,沙赫雷斯塔尼卸任后谁会接任?”王莎莉问。

  伊拉克项目的沉重压力,似乎强化了王莎莉尖锐、直接的性格。她的很多决定不仅事关项目推进,还关乎同事的生命安全。将鲁迈拉营地搬离巴士拉美军基地展现了她的勇气。

  最初,在南部作业的所有国际石油公司都挤在巴士拉美军基地寻求安全庇护。这里虽戒备森严,却是反对派袭击的目标。在枪弹声、防空警报声、直升机盘旋声的笼罩下,人心惶惶,而且基地也根本腾不出办公区域。

  王莎莉几经周折才在巴士拉偏西方向约30公里的Berjesia找到一片150米×100米空地,毗邻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的职工住宅区,离鲁迈拉更近,车程将从1个半小时降到40分钟。

  有的同事不愿搬。当时,包括BP在内的其他国际石油公司也都不动。王莎莉的理论——“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老百姓中间最安全”——很难得到每个同事的认同。

  但王莎莉还是做出了搬的决定。2009年11月,Berjesia营地开建。中石油伊拉克地区公司办公室主任曹钧清晰地记得,2010年3月,王莎莉视察建设进展后面色凝重,离开前留下一句,“4月20日,我拎包入住。”

  王莎莉担心,如果营区5月前修不好,巴士拉的风沙季和58摄氏度酷暑,将摧毁士气,严重威胁IPT目标的实现。4月20日一早,她提着行李箱,和韩绍国等十多位高管出现在营地门口。

  实际上,王莎莉作为投资方代表,完全可驻扎在迪拜或阿布扎比。“我让别人这么干,自己不干,我没法安心。”王莎莉相信,这个举动本身就传递给伊拉克政府一个信号——“我来投资,我置身于这个国家,我是严肃的。”

  后来,贝克、哈里伯顿、安尼等公司也陆续搬出美军基地,都在Berjesia争取土地,证明中石油更换营地是及时正确的判断。同事们也士气大振。

  战争留下的地雷并未完全排清。2010年7月15日,大庆钻探公司员工乘车前往巴士拉途中遭袭,没有人员伤亡。2010年8月25日,绿洲公司承包商CPECC的分包商巴基斯坦公司一车辆在市内被炸,5名外籍雇员被炸死。

  核辐射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因素。巴士拉是美军投放贫铀弹最多的地方。有资料显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共向伊拉克投掷了94万多枚贫铀弹。这些有放 射性污染的土壤随着沙尘进入人体,多少会有损害。此外,巴士拉夏季温度常常达到50多摄氏度。在风沙季,巴士拉整天弥漫着沙尘,不见天日。

  在这样的环境里,高薪也难以弥补巨大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我能做的是和大家一道创造和谐的文化,让大家都happy(快乐)。”王莎莉说。 在由水泥墙、铁丝网和沙袋围成的长方形营地内,王莎莉和同事们种上小树,将中间一条小道称作“长安街”,四周环道是“二环路”,门前空地则是“天安门广 场”。每天早晨7点,王莎莉就站在“天安门广场”给那些等着上防弹车赶赴作业区的同事们送行。

  王莎莉的爱人在中石油秘鲁工作,三个月回一次国;女儿在中联油英国工作,一年回一次国。他们在北京的家,一年300多天都紧锁着门。“如果他们在我身边,我会忍不住分心。”王莎莉说。

  1月28日,王莎莉又飞回伊拉克,和坚守一线的同事一起过年。据说,这是中石油的传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0

中石油麵對蘇丹選擇題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3-05/100232686.html

中石油在蘇丹擁有海外最大最完整的油氣產業鏈。南部蘇丹獨立,給深耕細作了15年的中石油出了一道難題
《新世紀》週刊 記者 陳竹

  南部蘇丹全民公投的結果於2月7日公佈。南部390萬選民中,98.83%投票支持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部地區分離。這意味著,在經歷了長達50年時斷時續的內戰之後,南部蘇丹將於今年7月9日宣佈獨立。

  儘管在意料之中,這個事實還是讓外資石油公司忐忑不安。蘇丹石油產量主要集中於南部(約佔70%),而石油煉化和出口基礎設施卻基本建在北方。 根據2005年蘇丹內戰雙方簽署的《全面和平協議》,石油收益由南北政府五五分賬。但南部蘇丹卻多次抱怨分得太少,認為產油量很少的北方拿走了原本屬於南 部蘇丹的石油財富。此背景下,南部蘇丹獨立,直接意味著7月9日之後,外資石油公司將不得不同蘇丹南、北政府分別重簽協議。考慮到這些石油公司的上中下游 資產將被一條國界分拆至兩個國家,利益糾紛幾乎不可避免。

  據中石油駐蘇丹的一位管理人員透露,中石油目前在蘇丹擁有1/2/4區塊、3/7區塊、6區塊、15區塊四個上游投資項目,還參與投資建設了喀 土穆煉油廠、喀土穆石油化工廠、石化貿易三個下游項目,以及1/2/4區塊、3/7區塊和6區塊的原油外輸管道。中石油的好幾個石油區塊都位於邊界線附 近,目前局勢尚不明朗,充滿不確定性。

  同中石油一樣,外資石油公司都希望原有合約能繼續生效。但他們也明白,擺在面前的將不是單純的商業談判,更涉及南北蘇丹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未 來談判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邊界如何劃定,油氣資源和水資源如何分家,由誰來作為代表各自國家石油公司的主體,南部蘇丹是否建設自己的輸油管道,石油 債務如何分擔,稅收體系如何改革等等。

  另一需要擔心的因素是,南部蘇丹獨立後,中國在蘇丹的石油利益將面臨來自美國、歐洲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挑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中心副研 究員張春在最近撰寫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美國作為南部蘇丹獨立的最大支持者,很可能大舉重返。而歐洲石油公司、服務公司和二級承包商之前就沒有全面撤出 蘇丹,南部蘇丹獨立後,其重返步伐甚至可能快於美國。亞洲國家中,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均已在南部蘇丹油田中持股,而日本正與南部蘇丹就修建由南部 蘇丹通往肯尼亞拉穆港的輸油管道展開談判。

  據知情人士透露,是否參與這條南部輸油管道的修建,對中國石油公司也是難題。如果不參加,這條管道建成後,中國在北部蘇丹石油工業設施的作用將大大下降;如果參加,不僅投資回報率有待論證,還很可能招致北部蘇丹政府的不滿。

  據公開資料,中國石油公司目前擁有蘇丹石油業約40%權益,蘇丹開採的約60%的石油售往中國。其中,中石油是最早來到蘇丹的中國石油公司,在蘇丹擁有其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產業鏈,覆蓋上中下游及其相關港口設施。

  上世紀60年代,因缺乏開發石油的資金和技術,蘇丹政府邀請意大利阿吉普和英荷殼牌在北部地區勘探。美國雪佛龍也同期進入蘇丹,先是1976年 在蘇丹港附近的蘇阿金(Suakin)發現天然氣田,後陸續在南部地區發現大型油田。蘇丹南方戰爭之後,雪佛龍三名僱員被反政府游擊隊殺害,公司決定放棄 開採權,撤離蘇丹。1997年美國政府開始制裁蘇丹。與此同時,1996年蘇丹總統親自出面邀請中國石油公司加入。

  1997年,中石油參與國際競標,獲得被雪佛龍拋棄的1/2/4區塊石油開發權。同年6月,中石油與三傢伙伴共同組建聯合作業公司——大尼羅河 石油作業有限責任公司,其中,中石油佔股40%,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佔30%,印度國家石油公司佔25%,蘇丹國家石油公司佔5%。參股者還共同修建連 接油田和北部港口的原油長輸管道。這條管道長約1506公里、管輸能力1250萬噸/年,始於蘇丹中南部的黑格里格油田,途經喀土穆,直達蘇丹港,是蘇丹 原油輸送的生命線,於1999年完工。

  2000年11月,中石油集團又中標蘇丹東部Melut盆地的3/7區塊石油勘探開發項目,目前有41%的權益,合作夥伴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擁有40%、蘇丹國家石油公司擁有8%、中石化集團擁有6%,阿聯酋國家石油公司擁有5%。

  除此之外,中石油還於1995年9月獲得位於蘇丹穆格萊德盆地西北部的6區塊的開發權,目前擁有95%的權益。2005年,中石油聯合馬來西亞 國家石油公司、蘇丹國家石油公司、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和HiTech公司,同蘇丹政府簽署了位於蘇丹東北部的15區勘探開發產品分成合同,中石油佔股 35%。

  在中下游領域,中石油於1997年承諾出資50%,與蘇丹能礦部合資建設了年加工原油250萬噸的喀土穆煉油廠,並在年產量2萬噸聚乙烯的喀士穆化工廠中佔有95%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4

中海石油化學(3983)2010年度分析 金魚佬投資扎記

http://yuloyulo.blogspot.com/2011/05/39832010.html


 

2010年收入68.67, 19%增幅.

 

尿素銷量198萬噸, 同比微升1%, 全年價格平穩, 而自8月開始價格持續上升,12月底仍保持1900/, 尿素收入(35.15)6%, 分部業績15.18, 7%.

 

 

磷肥售出48萬噸, 增加19%,因硫磺及合成氨價格上升推動, 令磷肥價格高位運行, 收入增25%12.34, 量價齊升, 分部業績2.34, 32%.

 

甲醇銷量有86.7萬噸, 增近8%, 因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及國內節能減排, 甲醇供應緊張, 甲醇即使年中出現回落, 但年底前依然上揚至2500-3000/. 收入更大增39%16.91, 主要是銷量及價格上升, 分部業績6.62, 大升73%, 12月初海南二期專案開始商業投產.

 

總體毛利維持在32%, 成本控制得宜, 利潤率維持17%.

 

所得稅開支升60%3.16,原因是適用稅率上升. 淨利潤有13.7, 6%, 股東應占溢利11.75, 每股賺0.25, 19%. 分派0.09, 同比是0.07.

 

估值:

1. 80萬噸甲醇項目已營運, 甲醇產能翻倍, 6萬噸蒙古聚甲醛項目已試車成功, 2011年收入應可以繼續上升. 大峪口的DAP 50萬噸擴產年底完成, 又增加了廣西富島農資的股權至51%. 山西河曲及黑龍江鶴崗煤制尿素專案(104萬噸)希望在2013年完成.

 

2. 尿素, 磷肥和甲醇價格2011年下跌可能性不大. 惟天然氣價格有上漲趨勢, 平均成本有上升風險.

3. 中海系的公司我一直都欣賞, 特別是成本控制和企業管理都十分優秀, 而且營運資料及訊息披露充足. 上次預計每股盈利0.24-0.27, 基本言中, 可是價格沒有回落反而繼續亢奮. 估計2011年盈利有0.30元至0.32, 現價6.6元左右, 可以找機會在5.8元至6元邊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22

買入賺錢利器中石油A,從沒讓我失望過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qykj.html

   個人投資兩次與中石油A及H擦身而過,不過都是極為短暫的,第一次是抽籤所得,上市首日47元左右拋售(傻子真慷慨),第二次是今年的港股,作為一次短期的投資對沖短線買賣,稍微盈利中,對沖,不多,不考慮長線持有,港股有更多好的投資標的。

 

   中石油A現價比港股貴不到20%,創出歷史溢價新低。為什麼不買H而選擇A,A股的中石油更安全,16元的發行價,套住了幾乎全部二級市場的投資者,10 元的底部堅實得很,甚至可以上升到比價值更重要的政治及穩定程度。而H股發行價低很多,現價仍有大批長線投資獲利者。在A股仍未達到五成的持股比例,個人 要逐步提高至五成的持股比例。中小板及創業板暴跌還不夠,仍是一個定時炸彈。今年回歸A股,一直逢低買進,連旅遊都沒去,五成是理想的倉位。

 

   關於中石油A的基本面,不用多探討,我非常贊同當初高價買入中石油A的很多利好因素及理由,除了價格,這 是一次防守性的投資(持有過多現金也是風險,而且今年失去打新股這種遊戲,傻子不肯接受更高價了)。另外持有寧滬高速,大秦鐵路,金融街,很慶幸,都稍浮 盈,都打算長期持有,她們都是賺錢的機器,傻子都能經營的暴利公司。而且都具有很強的防守性,股息率也很吸引,比放銀行甚至比理財產品更強。跟市場一樣, 我也很擔心經濟會硬著陸,但在恐懼或不安中買進的股票不會差。樂觀或貪婪買進的股票才是悲劇的源泉!!

 

   繼續耐心等待市場禍及池魚的機會,再次強調,遠離中小板及創業板,跌得還遠不夠。即使沒做實業生意的經驗,也要有常識,你家旁邊的小士多生意很好的話,旁邊立馬會有其他人來做,跟你競爭,攤薄你的收益!要做傻子我也不阻礙你,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社會資源其實都根本承受不了共同的富裕。

 

閱讀延伸:轉帖一篇,再次認識股票是怎麼一回事。

中石油去年大賺1399億 3年60萬股東割肉離場
  2010年實現淨利1398.7億!

毫無疑問,中國石油(601857,收盤價11.64元)再次憑藉令人瞠目的利潤額成為A股最賺錢上市公司之一。不過,對於經歷了2008年大熊市的
投資者來說,良好的業績依舊不能阻擋他們離開的步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後發現,自中國石油2007年底回歸A股以來,三年時間已有約60萬股東悄然離去,而從中國石油的股價走勢來看,他們賣價均未達到其成本,難逃割肉離場的命運。

淨利同比增35.6%

作為A股市場的一面旗幟,中國石油的2010年年報終於在各方關注下於今日(3月18日)閃亮登場。

年報顯示,中國石油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4654.2億元,同比增長43.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98.7億元,同比增長35.6%; 實現每股收益0.76元;每股淨資產5.13元。在交出漂亮成績單的同時,公司還提出了擬向全體股東每股派發0.18元的分配預案。

中石油表示,2010年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537億元,同比增長46.4%,仍然是公司最重要的盈利貢獻業務板塊。不過,受全年原油價格上 升和國內成品油價格未完全到位影響,煉油與化工業務板塊盈利空間收窄,實現經營利潤78億元,同比下降54.7%。作為公司新利潤增長點的天然氣與管道業 務,實現經營利潤204億元,同比增長7.2%。

對於2011年,中國石油認為世界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並將帶動能源需求順勢增長;與此同時,地緣政治、投機炒作等因素也可能衝擊原油供給和需求,也 將對油價的走勢產生重大不確定性影響。而世界能源利用將進一步向節能、高效、清潔、低碳方向發展,天然氣進入發展黃金時期。

3年股東戶數減少逾60萬

中國石油去年近1400億元的淨利潤讓很多投資者感到驚喜,特別是經歷了2008年和2009年的低谷以後,公司去年的業績又重新回到了歷史較高水平。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漂亮的業績依舊沒有擋住股東離去的步伐。

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底,公司股東人數已經下滑至122.7萬戶,而在三年前的2007年末,這一數字還高達188.4萬戶。記者在梳理了中國石 油近三年定期報告中的股東數據後發現,過去三年時間公司股東戶數除了在2008年一季度有所增加,達213.83萬戶之外,一直都處於下滑趨勢,累計減少 超過60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三年中,作為A股最賺錢公司之一的中國石油的股價走勢並不給力。在經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的單邊下跌後,雖然公 司股價隨著大盤反彈,也展開了長達數月的上漲,但也僅僅漲至16元一線,根本無法回到上市之初188萬戶股東的持股成本。更令投資者感到失望的是,此後時 間,中國石油股價又陷入了漫長的震盪盤整,就連2009年7月的16元一線也成為了階段高點。

有意思的是,中國石油在去年四季度曾有一波反彈,但這反而加速了股東出逃的步伐,較去年三季度末累計減少逾8萬戶。在中國石油股價走勢疲軟的去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股東戶數的環比減少分別約為3萬戶和4萬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51

南海石油開發兩難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7679&time=2011-07-09&cl=115&page=all

在頻頻引發爭端的南海石油開發問題上,坐視非良策,中國石油公司急需找到分擔和化解商業與政治風險的新路徑
財新《新世紀》 見習記者 王小聰 記者 孫慧霞

 

  即使深藏於蔚藍色海水之下,黑色的石油仍隨時可能觸發新的衝突。自去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表示南海問題涉及美國利益,「需通過國際機制解 決」,一些收到暗示的東南亞國家開始新一輪的「主權主張」。今年5月,軍事演習令南海問題驟然升溫。主權之外,石油天然氣這一稀缺戰略資源的開發,正是各 國角力的焦點所在。

南海石油開採平台。李滿青/東方IC


  當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在南海大肆行動之際,中國石油公司在南海資源最密集的南沙海域,卻沒有打出一口井。這是一個常令中國國民感到困惑甚至憤怒 的話題。為何中國公司寧可在遙遠並且經常爆發內亂的非洲國家火中取栗,或者花大價錢到中東拿服務費合同,也不願在自家的海域裡尋找石油呢?究竟是什麼讓中 國石油公司在富庶的南海猶豫不前?

開採行動進行時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在有爭議的南海腹地架起鑽井平台。

  各國對南海油氣的開發呈四周包圍中央之勢,已經出油的區域主要分佈在越南東側、馬來西亞東側、印尼和文萊北側、菲律賓西側,以及中國的南海北 部,即靠近中國南部海岸線的北部灣海域和珠江口海域。這些油氣勘探開發或臨近各國海岸線,或位於大陸架上,開採難度不大,多屬無爭議地區。

  由於技術能力和資金原因,東南亞各國的南海油氣開發基本由國際大石油巨頭主導,各國採取PSC(產量分成合同,Production Sharing Contract)合作開發模式。即:資源國以資源出資,外國公司負責勘探開發並承擔風險,收回成本後,雙方按比例分成。

  在周邊國家中,越南在南海的開發最為激進。1975年美孚石油公司在越南南部海域發現了石油。上世紀80年代,越南國家石油與天然氣公司 (PetroVietnam)和蘇聯石油公司Zarubezhneft成立合資公司Vietsovpetro,合作開發白虎油田。白虎油田至今仍是越南第 一大油田,一度佔越南原油產量一半。2004年,越南石油產量達到峰值,日產超過40萬桶,之後一直徘徊於日產30多萬桶上下。2009年,越南原油的淨 出口為每日5.3萬桶,其中一半出口美國。

  越南一直聲稱對南海擁有全部主權,南海石油是該國第一大經濟支柱,佔其國民生產總值的30%,不僅賺取了大筆外匯,也支撐著越南每年7%的GDP增長。為加大開採力度,2000年越南修訂了《石油法》,不僅使國際石油公司參與競標的過程更加公開、透明,而且條件非常優惠,合資公司裡外方股份可佔到80%左右。俄羅斯是越南國家石油公司最大的合作夥伴,埃克森美孚、BP、道達爾等西方巨頭近年來也赴越投資。

  另一個熱衷於南海開發的國家是菲律賓,其石油工業非常落後,2009年日均產量只有1.5萬桶,其中采自南海的不到1000桶,幾次國際合作勘探都沒有什麼成果。但今年6月底,菲律賓又宣佈了南海地區幾個區塊對國際招標。

  馬來西亞的南海策略則是少談主權多採油。2007-2009年,馬來西亞原油日產量分別為75萬桶、72.7萬桶和69.3萬桶,其中絕大部分 產自南海。馬來西亞日均出口石油19萬桶,約三分之一出口美國。馬來西亞石油與天然氣公司(Petronas)與外資合資通常三七開。

  據「全球安全組織」網站的數據,各國在南海的石油產量分別是:馬來西亞64.5萬桶/日,中國29萬桶/日,越南18萬桶/日,印尼4.6萬桶 /日,各國合計136.7萬桶/日。天然氣也是馬來西亞最多,年產1300bcf(1bcf為十億立方英呎),佔到南海目前天然氣總開採量的一半以上,而 中國只有141bcf。

按兵不動的背後

  相比之下,中國石油公司的行動要謹慎得多。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肇始於南海,但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後,中國海油勘探開採的重心從南海轉向了渤海灣,南海開發進入沉寂期,直到198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才在南海搭建了第一個油田平台。

  成立於1982年2月的中海油是中國第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海油集團在南海東部、南海西部、渤海和東海海域的44個近海油田中,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的就有23個。

  最近幾年,中海油幾乎每年都會宣佈一批南海開放區塊,供外國公司以PSC方式與中海油合作開發。但中海油的條件苛刻,嚴守51%的控股底線。今 年中海油亦拿出南海西北部的19個開放區塊,其中16個在珠江口盆地,兩個在北部灣,1個在瓊東南盆地。離中國海岸線最遠的瓊東南65/24區塊,有 3080平方公里,水深1000—2200米。這些區塊都不屬於南沙群島海域。

  在南沙海域這片南海腹地,中海油並非沒有嘗試。1992年,美國丹佛一家名為克里斯通(Crestone)的小石油公司找到中海油,簽訂了南沙 「萬安北」-21區塊PSC石油開發合同。克里斯通之前曾在菲律賓獲得兩個石油合同,他們推測南海的萬安盆地有豐富的油氣蘊藏。該區塊位於南沙群島西部, 距越南南部海岸280海里,但越南認為該區塊位於越南大陸架,與其對外招標的133、134、135區塊重疊。1994年,克里斯通公司開始勘探作業,同 年,中越海軍在萬安北附近發生交火。出於政治和外交上的顧慮,這份油氣合同被中國有關部門擱置。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在南海油氣勘探開發上一直面臨雙重考量:是「維權」還是「維穩」?如果要開採中國主張的南海腹地油氣權益,免不了會與南海鄰國起摩擦,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還是維穩為主的態度。

商業風險求解

  事實上,除政治上的顧慮外,商業上的高風險,可能是中國石油公司遲遲未進軍南海腹地的更重要原因。一位中海油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 海岸線與南海最遠距離有3000多公里,難以保障人力物力的供給。交銀國際分析師賀煒也舉例說,海上油氣作業中,鑽井平台的工作人員換班是一個大問題,從 南沙到中國大陸距離為2000—3000公里,「直升飛機飛不了那麼遠」。

  另一個難題是深水作業技術能力。從大陸海岸線往南海走,200公里以外水深就很快下沉至1500米。中海油副總工程師曾恆一曾表示,中海油在300米水深的石油開採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但300—3000米才剛剛起步。

  更大的商業風險或許是浩瀚的南海究竟哪裡能打出油來。一個被媒體反覆提及卻難以證實的數字是: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30億—300億噸,有 「第二個波斯灣」之稱,其中70%蘊藏於南海深海區域。而美國能源機構(EIA)一份報告引用美國地質協會數據估計,南海石油儲量總計在280億桶(約合 38.2億噸)左右。兩個數字差異甚大。

  「當你不清晰的時候,可以給它任意高的評估。」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中海油高層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稱南海是「第二個波斯灣」還為時過早, 南海腹地是很大的沉積盆地,理論上推測應該資源豐富,「但由於至今沒有打過一口井,很難確切證實有多少油氣資源」。目前,各國在南海地區的石油年產量為 6835萬噸,不包括中國的數字是5350萬噸,大致相當於中海油2010年全年的國內油氣產量。越南和馬來西亞的產量還呈逐年下降趨勢。

  2004年前中海油一直是中國海洋油氣資源的專營者,但中海油上下向外傳遞的信息是:中海油是一家講求績效的國際石油公司,要對股東負責,注意資產負債表的健康,不能貿然對遙遠的南海腹地展開深海油氣勘探開發。

  一位外資石油公司中國區負責人表示,中海油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多元化發展,在大型煉油石化、煤化工項目和LNG業務等中下游產業投入甚巨。中海油 的公司願景也是要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能源集團,其六大產業板塊還包括金融與新能源。

  在這樣的戰略之下,中海油對於深入政治和商業風險都很大的南海腹地持審慎態度,符合商業邏輯。2004年7月,中國國土資源部曾向中石油發放了 南海海域勘探許可證,允許勘探和開採18個南海南部海域的區塊。但這些區塊,不是位於南海腹地的深海,就是位於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地區。中石油遇到和中海 油類似的困境。

  但面對東南亞諸國的激進開發態勢,坐視顯然不是上策。一位中海油服前高層建議,中國石油公司可以考慮更大程度對外開放,也可集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之力,在南海合作開發。他還認為,由於商業風險太大,國家應建立相應基金,支持「三大油」提升深海勘探開採能力,開發南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2

天大油管 - 10倍PE 的石油設備股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25622

安徽天大石油管材(839)2006年尾上市,2007年從創業板(8241)轉至主板。產品為油井管(鑽油用),其他油氣化工管(輸油用,船舶管及鍋爐管。其中,油井管為最主力產品,產能25萬噸,其他產能5萬噸,共30萬噸。

.

中國的油井管大部份為中鋼級,主要用於中國東北一二千米深的油田,而西部四千米以上的油田及海洋油田大部份都仍靠進口。天大是少有高鋼級的油井管生產商。20071月,天大完成10萬噸油井管的熱處理技改;0771,完成車絲生產線技改。  此乃安徽省861計畫的第一期,第二期項目於2009年會再增加30萬噸產能,用於再高級的高鋼級油井管生產 。新產品可耐腐蝕,可用於3000以上的深井及含毒性地質的內陸及海洋油田。20081月從天大的網頁消息見到,http://www.td-gg.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index.html 公司已攻克海洋石油油管領域,正式成為中海油的合格供應商,即現時客戶名單將包含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油企。如果再計及2008年技改帶來的5萬噸新產能,2010年會有65萬噸的產能,是07年總產量的255%

.

在中國的鋼材出口中,石油相關設備是增幅最高的一類,連續幾年以近90%的增長率增加。2006年下半年起,中國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由13%減到現時的3-5%,低增值的產品甚至要徵30%的出口關稅。但石油管材屬於國家鼓勵產品,到今時今日仍然有13%的出口退稅。出口量由07Q3技改後開始急升,07Q4出口噸數比06年增加128%,出口量佔總產量亦由YTD07Q314.7%急升至07Q425.5%。這13%的出口退稅及產品檔次的提高應可幫助提升毛利率。預期美國會進入衰退,但油價高企及發展中國家需求強勁,只要一日採油有錢賺,相信採油積極性都不會減低。就算打個和,仍有中國等國家為戰略性因素開採,最重要是有沒有新的油田被發現。

.

 

 

 

 

 

 

 

 

 

新發現油田會越來越深,這是一個大趨勢,因為深較淺的油田都已經被發現,將來的油田必定是因新技術應用而變得可行的深井;老油田如天大的客戶大慶油田,挖了幾十年仍有油出也是因為越挖越深之故。越深的油井就要用越多、越強、越厚的的油管,這是非常淺顯易明的道理。跟據主席所講,現時出口46%為東南亞國家,美國佔比例不高,將來會集中火力開拓中東、非洲及南美客源。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美國已就較低級的中國焊縫鋼管向WTO提出仲裁要求,但天大的鋼管全部都是高端的無縫管,是完全不同的品種,所以不受影響。

.

 

 

 

 

 

 

 

 

睇數。

1198789-839.xls 在招股書及年報覆蓋的2004 – 07Q3,經歷過中國鋼鐵業景氣度的高低潮,包括前幾年鐵礦石加價71.5%導致鋼價急升的期間,鋼鐵佔天大原材料成本的88%,但似乎天大的毛利率相當平穩,而且還不斷上升,產品應有相當轉嫁能力。2008年鐵礦石加價65%導致鋼材上漲,應該有望抵禦得到。07Q2開始清還銀行貸款,已開始有淨利息收入。07年的稅率是33%08年會減至25%,這裡又會有大概12%的增長。由於天大是06年尾上市,06EPS的平均股數並沒有計及上市新發行股份的攤薄效應,07EPS06EPS 看起來會似全沒增長。但如看08年盈利增長,計及銷量增加、稅率改變及人民幣升值,如果毛利可保持,盈利增幅至少為67%,這應該是相當保守的假設,原因如下:

 

  • 作了毛利率不變的假設,但較高毛利的油井管產能利用率遠低於較低的其他管,即新增銷量的毛利應較高。出口百份比持續增加帶來13%退稅,不斷的技改也會繼續提升毛利率。

  •  

  • 為簡單計,盈利增長率跟銷量增長率一樣,沒有考慮固定成本及利息開支減少的影響

  • 07年頭兩個月人民幣已升值2.5%,國家已說明會增加人民幣匯率彃性,10%升值假設應屬保守。

  • 另外09年中石油南堡大油田預計會正式開採,應會令國產海洋石油油管更供不應求。

如以discounted cash flow 看之後的銷量、稅率、及人民幣升值3個因素帶來的成長性,並以12% 成為折現率,天大應值21.5PE ($8.06),是未轉主板前trade 開既20-30PE的最低值。如假設股災將發生,最壞情況下所有盈利50%以上增長的股票都只值10PE計,一年後亦應值$6.27。轉主板後股市大跌,新號碼亦鮮為人知,令現價遠低於817 的$4.5 ,現價$3.8僅為07 expected PE10倍多一點,屬於非常便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3

中石油蘇丹考驗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2545&time=2011-08-19&cl=115&page=all

蘇丹南北分治陰影下,中石油可能不得不為投資政治不穩定地區的項目付出更多代價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小聰

 

  隨著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南蘇丹的誕生,和所有外國石油公司一樣,中石油在蘇丹這一海外油氣重鎮的前景,開始變得不確定。

2011年7月9日,南蘇丹民眾在其首都朱巴參加獨立慶典,慶祝建國。南蘇丹的獨立,令中石油在南北蘇丹的前景成為外界關注焦點。David Azia/人民圖片


  南蘇丹於7月9日正式宣佈獨立,南北分治的邊界劃分爭議自此升級,軍事衝突頻發,而中石油在蘇丹最大的兩個石油區塊恰好位於爭議區域;同時,控 制大部分原油產地的南蘇丹和控制運輸、冶煉的北蘇丹,在石油利益分配上矛盾重重,南蘇丹已提出重新檢視分治之前簽訂的外國合資合同,這令中石油深陷兩國利 益平衡之難,其自身業務前景面臨變數。

  南北分治前,蘇丹開採的約60%的石油售往中國,以中石油為主的中國石油公司擁有約40%的蘇丹石油業權益。中石油在蘇丹擁有其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產業鏈,覆蓋上中下游及相關港口設施。

  現在,這些產業將受到南北分治爭端的多大影響?中石油在當地的一位負責人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影響肯定會比較大」,但他拒絕透露細節。另一位在蘇丹3/7區塊工作的中石油人員則表示,目前形勢尚不明朗,很多問題懸而未決,3/7區的石油生產暫時未受影響。

  一個值得注意的事件是,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8月8日至9日分別訪問了蘇丹和南蘇丹,石油問題當是其此行的重點關注對象。據蘇丹當地媒體報導, 楊潔篪此次出訪蘇丹,代表中國政府與蘇丹政府簽署了三份價值總計3.25億元人民幣的合同,同時蘇丹政府還授予中石油三個新石油區塊的勘探開發權。楊潔篪 隨後也與南蘇丹總統基爾(Kiir)舉行會晤,但並未簽署任何具體協議,並且基爾表示要重新審視與中國簽訂的石油合同。

  楊潔篪在接受蘇丹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一段時期以來,中方多次與蘇丹和南蘇丹雙方接觸,勸和促談,並在多邊場合積極斡旋。」在中國如何與南北蘇丹同時保持友好關係這一政治難題之下,中石油等一大批中資能源企業在當地的市場命運,亦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其中。

無處不在的中石油

  中石油在蘇丹地位特殊。一位在蘇丹生活多年的中國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石油是惟一一家每週四晚上可以喝點酒的公司。他說,在穆斯林國家,週四晚類似於週末,蘇丹北部因信奉伊斯蘭教而禁酒,因此酒很貴,中石油員工能在週四晚上喝酒,就意味著公司效益不錯。

原本在石油收益分配問題上罅隙叢生的南北雙方,現在諸多矛盾一觸即發。Pete Muller/人民圖片


  中石油在蘇丹擁有其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產業鏈,覆蓋上中下游以及相關港口設施。1995年,蘇丹總統巴希爾訪華,曾和中國簽署協議,開發位於木格拉德盆地(Muglad)的6區塊石油,次年中石油得以進入蘇丹。

  囿於自身技術和資金實力的侷限,蘇丹政府把產油區劃分成20多個石油勘探開發區塊,以吸引外資進入合資合作勘探開發,並由蘇丹國家石油公司(Sudapet)代表政府與合資方簽訂產品分成合同(PSA)。

  在南北蘇丹現有的石油工業格局中,約75%的探明石油儲量位於蘇丹南部,大的油田區塊也多位於南部或南北交界處,但是這些原油要想賣出去或煉化為成品油,則要通過北蘇丹的石油管道,運到位於蘇丹北部首都喀土穆附近的煉廠,或直接運到蘇丹港,經由紅海出口。

  在上述蘇丹石油產業鏈中,處處有中石油的身影。中石油是在蘇丹擁有最多石油區塊的外國公司,其中包括1/2/4區、3/7區、6區、13區和15區。

  1/2/4區面積5萬平方公里,目前日產20萬桶石油,由大尼羅石油公司(GNPOC)承包運營,1997年3月獲得開採執照。在大尼羅公司股 權組成中,中石油佔40%,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s)佔30%,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佔25%,蘇丹國家石油公司 (Sudapet)佔5%。

  3/7區面積7萬平方公里,目前日產25萬桶石油,是蘇丹最高產的石油區塊。它由PDOC公司(Petrodar Operating Company,俗稱小尼羅石油公司)承包運營,2000年獲得開採執照,中石油佔股41%,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佔40%,蘇丹國家石油公司佔8%,中 石化佔6%,Tri Ocean(一家總部位於開羅的埃及公司)佔5%。

  6區由石油能源作業公司(Petro-Energy Operating Company)承包運營,面積接近4萬平方公里,1995年獲得開採執照,公司組成為中石油佔95%,蘇丹國家石油公司佔5%,目前產量大約為7萬桶/日。

  另外,中石油在北蘇丹也有兩個區塊,分別是13區和15區。在13區作業的是CPOC公司( Coral Petroleum Operating Company ),中石油佔40%的股權;在15區作業的是RSPOC公司(Red Sea Petroleum Operating Company),中石油佔35%的股權。13區和15區都臨近紅海,產量均不及南部的1/2/4區、3/7區或6區。

  除了上游石油開採,中石油還幫助蘇丹建立了石化下游產業和原油管道。2000年中石油承包建設了喀土穆煉廠(KRC),該煉廠由中石油和蘇丹政府各佔50%股權,年處理能力達到250萬噸。

  2002年,喀土穆化工廠投產,年生產聚丙烯能力達到1.5萬噸,中石油控股95%,蘇丹政府佔股5%。同時中石油還作為承包商,修建了連接1/2/4油區以及3/7區到蘇丹港的輸油管道。

  7月9日南蘇丹的獨立,令中石油在蘇丹的前景成為外界關注焦點。3/7區一位中石油工作人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油田的生產都在正常進 行,仍能達到25萬桶的日產量;原油通過管道運輸和港口出海,也未受到影響。但他同時表示,目前南北蘇丹政府談判還未有成果,所以最終會產生什麼影響還需 要時間來觀察。

  6區一位中石油工作人員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6區處於北蘇丹境內,因此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生產和運輸情況一如既往。但他也聽到傳言,1/2/4區、3/7區因為處在南北交界處,原油運輸已受影響。

陷身爭議區

  蘇丹北部居民多為阿拉伯人,南部多為土著黑人,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南北蘇丹就內戰頻發。

  2005年,南北蘇丹簽署《全面和平協議》(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下稱CPA),結束了自1983年以來長達20多年的內戰。《全面和平協議》賦予了南部自治權。在2011年初全民公投 中,98.83%的選民選擇南蘇丹獨立。由此,蘇丹和南蘇丹在邊界劃分、石油收益分配、居民身份等問題上的矛盾逐步浮現。

  在「分家矛盾」中,最核心的還是石油收益的分配。因為石油對蘇丹和南蘇丹極為重要——石油收入佔蘇丹政府財政收入的60%;而沒有其他工業的南蘇丹對石油收入的依賴度更高,達到98%。

  在CPA協議中,針對石油產生的財政收入,曾規定南北政府五五分成,有效期從2005年7月9日至2011年7月9日。現在,CPA已然到期,原本在石油收益分配問題上罅隙叢生的南北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南北蘇丹過去就在石油收入數據方面互不信任。2009年,總部在倫敦的「全球觀察」組織(Global Witness)發佈報告稱,蘇丹政府公佈的石油產量數字低於在蘇丹作業的石油公司公佈的數字,在2007年大約低了9%至14%,在2005年甚至低了 26%。報告稱,由於喀土穆方面控制了蘇丹石油的運輸和銷售,所以實際的石油收入能否在南北方公平分配存在很大疑問。報告作者之一羅西·夏普(Rosie Sharpe)那時即指出:「除非蘇丹和南蘇丹能就石油收入公平分配達成一致,否則南北之間的不信任會危及和平協議。」

  因為控制著石油管道、煉廠和港口,蘇丹政府列出了過境費、煉油費和港口費三項,要求南蘇丹每出口一桶石油,就要向喀土穆方面支付32.8美元。按當前油價計算,蘇丹政府要求南蘇丹支付的費用,大約為國際原油價格的三分之一。南蘇丹政府表示難以接受這個價格。

  同時,南北雙方還無法就邊界線劃分達成一致。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石油最重要的兩個區塊1/2/4區和3/7區,都位於南北蘇丹的邊界線爭議區,現在常被南北雙方的軍事衝突困擾。

  其中,1/2/4區位於阿卜耶伊(Abyei)地區。張春表示,阿卜耶伊地區在蘇丹南北衝突交界線上,2005年的CPA協議並沒有明確它的歸 屬,但是規定要在南部公投的同時,在阿卜耶伊地區舉行另一個公投,讓阿卜耶伊居民決定它的歸屬。但由於人口統計方法南北雙方有爭議,這個公投今年初並沒有 同步舉行。目前,在阿卜耶伊地區,北蘇丹是實際控制者,但南蘇丹也有很大影響力,今年四五月份雙方曾交火,後來進駐了維和部隊。

  中石油的3/7區,位於山區的青尼羅河州。張春說,以前南北蘇丹內戰時,山區地形複雜,游擊戰比較多,南方勢力較強。CPA協議把青尼羅河州劃歸了北蘇丹,引起南蘇丹的強硬派對南蘇丹基爾總統的不滿,目前青尼羅河州也有不少軍事衝突。

第一遭遇挑戰

  7月19日,在宣告獨立後的第十天,南蘇丹就成功售出了第一批石油,共計100萬桶。據路透社報導稱,這批石油的買家是中石油子公司中國聯合石油公司。

  但8月初風雲突變。一艘載有60萬桶原油的貨船在蘇丹港被蘇丹政府扣下,理由是這船貨沒有繳納海關關稅。在中國外長楊潔篪訪問蘇丹的前兩天,這 艘船被蘇丹政府放行,因而外界猜測這艘貨船是中石油購買的南蘇丹的原油。據蘇丹廣播電台稱,南蘇丹總統基爾對楊潔篪表示,希望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同時 希望中國政府敦促蘇丹政府不要關閉石油管道。

  目前蘇丹境內的管道以及蘇丹港,是南蘇丹石油通向外界的惟一出海口。正因為蘇丹握有南蘇丹石油出口的生命線,蘇丹才要價每桶32.8美元的費用,並且立場強硬。

  南蘇丹政府認為北方開價太高。南蘇丹能源和礦業部秘書長大衛·顧伯克(David Loro Gubek)說,「喀土穆要求的金額很不合理」。他表示,如果北方堅持這個要價,南蘇丹可能會考慮興建另一條輸油管道。

  根據南蘇丹當地媒體報導,顧伯克對外稱,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中東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興趣資助南蘇丹修建一條通向肯尼亞的新輸油管道,這條管道的出海口將位於印度洋。他估計,修建這樣一條從南蘇丹通向肯尼亞港口的輸油管道,大約需要兩年時間。

  但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從南蘇丹到肯尼亞的地勢逐漸升高,修建輸油管道得花費數年,兩年時間絕對完成不了;同時南蘇丹百廢待興,很難籌得資金來興建輸油管道。因此,有評論認為,南蘇丹政府聲稱的新建輸油管道,很可能只是為了增加與北部的談判籌碼。

  另據蘇丹當地媒體《蘇丹論壇報》報導,南蘇丹政府曾在7月5日表示,將重新評估蘇丹在2005年全面和平協議前與外國公司簽署的合同,特別是石 油合同。南蘇丹政府能源和礦業部部長加朗·奧昆(Garang Akuong)稱:「南蘇丹政府的政策很明確。如果合同本身沒有問題的話,我們不會中止任何合同。但是我們要重新評估這些合同,因為這些合同簽署時,蘇丹 (和南蘇丹)是統一國家。現在我們要看看在新政策下,南蘇丹與這些合同公司展開合作的可能性。」

  實際上,南蘇丹已經對原有的石油合同存在諸多不滿,比如合同給予承包商的區塊面積過大。以道達爾公司擁有權益的區塊為例,奧昆稱,這個區塊幾乎 佔據了整個郡羥裡州(Jonglei),「我們正在考慮把這個區塊分為2至4塊,我們不會允許由一家石油公司壟斷我國的資源」。

  基爾在中國外長楊潔篪訪問南蘇丹時,也曾表示南蘇丹需要重新審視與中國簽訂的石油合同。

  其實,目前的中石油不僅需要面對南蘇丹政府在業務合同方面的不確定性,而且還要面對西方石油公司的新一輪競爭。

  早在20世紀50年代,英美法等國石油公司就已進入蘇丹進行石油勘探活動,後因蘇丹內戰,美國對蘇丹進行制裁,雪佛龍等美國公司被迫撤出蘇丹。 長期以來,不僅僅是美國能源公司,幾乎所有美國公司都很難進入蘇丹。一位在蘇丹生活過三年的中國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喀土穆的街道上見不到一家麥 當勞或肯德基。

  南北蘇丹分治之際,美國積極聲稱「南蘇丹是沒有任何歷史包袱的新國家」,對原蘇丹的制裁自然不會沿用在南蘇丹身上。根據《以色列郵報》報導,一 些美國公司目前已經開始重返南蘇丹。現在,一家名為路易斯·貝格(Louis Berger)集團的美國公司正幫南蘇丹修建公路。

  與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各國從未全面撤出蘇丹,像瑞典輪鼎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瑞士克里夫頓公司等,一直在南部蘇丹油田合資公司中控股;此 外,在蘇丹石油行業的12家二級承包商中,來自歐盟國家的多達6家。因此,南蘇丹獨立後,歐洲各國的競爭步伐可能還要快於美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6

渤海事件鬧大是因為新董事長不懂得海上石油業務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06.html

中海油的前景,取決於:

1)蓬萊油田何時複產。能否短時間內複產。
2)渤海灣內沒有別的油井出事故。

8月初的中期業績會上,中海油今年產量計畫由3.55億桶減到3.31億桶,下調幅度是7%,與蓬萊油田6.2萬桶日產量的比例一樣,說明高層當時已經心知肚明事情的嚴重性,知道會停產,可恨就是不說。

渤海油田占中海油產量一半以上,因為技術問題,全部給外國公司開採。中海油自己只能開採南海和珠江口的淺海油田。

蓬萊油田95年簽約,99年勘探成功,合約期多長也不知道,但在2012年中海油有權收回作業權。這也是康菲石油這次違規操作,導致出事的主因。

看新聞報導,才知道中海油非常弱勢,連上康菲石油油井的權利都沒有,一切任由他們。

中海油的董事長,之前都是內部培養,內部提拔,身經百戰;新的董事長是中石油過來的,對海上採油業務不熟,是這次事故鬧大的主要原因。

如果他懂得業務,早就應該把主導權搶過來才是。王宜林恐怕要問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15

環保部敗給石油巨頭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58.html

油品質量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基本上掌握在中石化、中石油等油企手中,環保部有責無權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蔣昕捷 崔箏 王小聰 實習記者 肖爾亞
在推進機動車排放標準的過程中,汽車行業的技術革新問題不大,倒是油品質量拖了後腿。任東 /中新社

 

  岳欣開車有個習慣,不願跟在高污染排放的「黃標車」後面,因為「味兒大,還冒著黑煙」。

  這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移動源污染控制研究室的研究人員,自1999年起就從事與機動車減排相關的工作。他漸漸意識到,在推進機動車排放標準的過程中,汽車行業的技術革新問題不大,倒是油品質量拖了後腿。

  後來,岳欣加入了負責制定車用燃油標準的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面的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他驚訝地發現,在這個掌握 標準話語權的37人委員會中,石油企業的人士佔到七成以上,而來自汽車行業的只有三人,像他這樣來自環保系統的只有兩人,而委員會的秘書處也設在中石化。

  「這種壟斷局面若不打破,滿足排放要求的車用燃油標準制定和實施仍將步履維艱。」9月5日,在「國四標準順利推進對策」論壇上,岳欣的建議包括拆分石油企業,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競爭。

  但他的觀點很難被油企接受。一位來自中石化的代表在隨後的發言中稱:「岳欣說要多成立石油公司,我覺得可以成立中國地溝油公司。」

  在岳欣的印象中,自1998年國務院叫停車用含鉛汽油以來,這樣的交鋒和分歧已經持續了十多年。其間,環保部門由「總局」升格到「部」,卻仍然 沒有明確獲得決定油品質量標準中環保參數的權力,更無法左右標準實施時間和細則。時至今日,環保和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這個以環境保護為主要職責的政府 部門,面對巨型國企時依舊力不從心。

誰主導的汽油無鉛化

  在9月5日舉行的前述論壇上,岳欣指出,由於2011年7月1日國內石油公司並未如期供應國三柴油,也未說明何時可以供應,這可能導致中國進一步推遲實施國四柴油標準。

  中國石化科技開發部技術監督處副處長付偉則列舉了石油企業的諸多困難,包括原油質量差、技術升級改造沒有完成、煉化成本上升價格受限等。

  「這類說法十多年前就開始講了。」岳欣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1998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力推汽油無鉛化。因為有證據表明,鉛污染會傷害人的神經系統,尤其對兒童智力有影響。早在上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已開始推行汽油無鉛化。

  石油企業當時態度並不十分積極,推搪的理由也包括準備時間不足、工藝體系還不成熟等。在汽油中添加鉛,主要是為了改變汽油的辛烷值(反映燃料抗爆性能和影響發動機功率的重要指標),工藝相對簡單,成本也較低。

  最終主導汽油無鉛化的並非環保部門,而是更高級別的行政力量。1998年,國務院發出129號令,限期停止生產銷售使用車用含鉛汽油。截至2000年7月1日,中國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完成汽油無鉛化。

  由於當時全國94%的汽油由中石化、中石油生產,兩家石油巨頭在禁鉛工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國家環保總局2001年在一份報告中稱,中石化於1999年7月1日起全部生產無鉛汽油,2000年1月1日起所屬加油站停止出售含鉛汽油,提前六個月達到國務院的要求。

  「這說明在國務院的行政主導之下,石油企業還是很有效率的。」岳欣笑言。

  經國家環保總局測算,淘汰含鉛汽油後,全國每年減少向環境排放鉛1500噸,同時也為採取電子噴射加裝催化淨化裝置創造出條件。根據當時廣州市環保局對道路兩旁的空氣質量監測,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鉛分別下降約8%、12%和61%。

  汽油無鉛化,帶來了巨大的公共健康效應。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沈曉明、顏崇淮教授研究組公佈了一項持續追蹤十年的研究。 上海在1997年率先推行無鉛汽油,該市1歲-6歲兒童平均血鉛值從當年的83微克/升下降至1998年的80微克/升和1999年的76微克/升。十年 以後,該市1歲-6歲兒童中血鉛含量超過100微克/升的比例,更是從當年的37.8%下降至3.9%。

  汽油無鉛化,使得1999年成為中國完善油品質量標準的重要年份。當時國家環保總局出台《車用汽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這是中國第一部以環保要 素為主的油品質量標準。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制定的油品國標也於1999年出台,其中設定不同的實施階段,國一、國二等油品標準即由此而來。除了禁鉛,國標 還對硫、苯等有害物質的標準做了規定。

  聯合國環境署技工與經濟部交通處Vered Ehsani女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硫是在鉛之後最值得關注的油品質量指標,因為它可能引起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尤其是它衍生的顆粒污染物會對呼吸 道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聯合國環境署一項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研究顯示,對煉油設備每投資30億美元改善油品質量,可以帶來250億美元的健康效益。「對於 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都是一項很好的投資。」她說。

  在健康之外,岳欣指出,如果國四標準的車使用國三標準的油,其中超標的硫會影響機動車後處理裝置,削弱減排效果。如果清淨性達不到要求,也會影響車的使用和排放。

  他說,在硫、芳烴、苯等有害物質的含量設定上,油品國標基本參照歐盟的標準。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石油企業卻並不像當初推動汽油無鉛化那樣雷厲風行。

環保部有責無權

  根據歐美等國的經驗,只有同步實施油品和車輛標準,並且輔以有效的實施和執法措施,才能令汽車實現最佳的排放性能。

  但近幾年來,中國的油品質量供給屢屢滯後。岳欣指出,國三輕型汽油車排放標準實施是在2008年7月1日,而國三汽油標準2010年1月1日才 真正供給,延遲了一年半(其中九個省又延遲了半年)。國三重型柴油車排放標準於2008年1月1日實施,但直到2011年7月1日的規定日期之後,國三柴 油還沒供上。

  「問題出在過渡期上。」岳欣認為。油品標準發佈和實施之間所謂「過渡期」的提法,既沒有依據,也沒有具體實施方案,本質上就是為石油企業製造了空白期或者拖延期。

  作為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的委員,岳欣發現,環保和車企代表明顯人微言輕。有時候他發言,與會的石化企業代表並不反對,卻很少在文本中真正得到體現。

  原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紀正昆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具體到標準委員會委員席位的差別,在決策過程都有相關規定法規和辦法,應該說在委員會中,「各個方面的代表都有了」。

  一些汽車行業的人士,也對油品標準滯後頗為不滿。他們找到環保部門抱怨,汽車企業已經升級完成國四甚至國五標準,油品卻達不到要求。

  2010年12月,環保部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回函稱,由於國四車用燃油標準尚未出台,無法確保在全國範圍內供應相應車用燃油,機動車國四標準實施日期暫定推遲一至兩年。

  來自石油企業的代表同樣不認可當下的協作方式。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一位研究員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缺乏一個將石化和汽車行業代表放在一起協商的機制。在發達國家,石化和汽車行業會坐下來商量著改進各自的排放技術,最終達到環保部門的減排要求。

  上述研究員在考察法國標緻汽車廠時,曾經向法方詢問:「我們國內油品中烯烴含量比較高,硫含量比較高,要達到你們歐三排放標準,行不行?」對方回答說:「那我的發動機需要重新設計。」

  這位研究員抱怨說,國外煉油、汽車廠、環保、尾氣轉化器四個環節同時做工作,彼此都做一些改進。他認為,中國的環保部門相對更重視汽車行業的聲音。

  一位環保人士則認為,國家標準被石油企業壟斷,實際上也是標準化管理部門的責任。

  此外,對於石油企業的多頭管理也是執行環保標準不利的原因之一。比如質檢總局管油品質量檢測,質檢總局旗下的標準委管標準,工商局管商品油,發改委控制價格。環保部主管環保和減排,但在這個關乎全民利益或是國際承諾的問題上,卻是有責無權。

寄望制度建設

  相比較而言,國外的環保部門具備制訂油品環境標準等諸多權力,頗為強勢。據介紹,日本的大氣法就規定,環保標準優先於產品標準,環境大臣確定有 害物質指標,經濟產業大臣只能在此基礎上提升工業質量標準。而在美國,環保署有權規定油品質量,達不到標準的油企不予登記,即不能在市場上銷售。

  「按說,環保部作為政府部門,有權要求企業如期實現環保標準和油料供給。」岳欣說。但是眾所周知,國內的石油企業比較特殊,其級別和地位不亞於環保部。石油企業的一把手經常獲任省部大員。

  岳欣建議,目前環保部門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相關的法律和管理體系。比如在《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的草案中,把油品有害物質和環保指標納入環境管理。

  據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主任湯大鋼透露,該法案第四章有可能被改成防治交通污染,內容將比過去更加全面。

  2011年2月,環保部時隔12年後,發佈了兩個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車用汽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第四、五階段)和《車用柴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 (第四、五階段)》,在編號上延續了1999年出台的《車用汽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所使用的GWKB1,充分體現了油品質量中的環保需求。

  岳欣認為,未來這兩個車用燃油的環保國家標準,可以完全納入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制定的油品國家標準,或者成為與之並行的 標準。此外,還應針對油品標準中的過渡期開展調研並制定具體可行的過渡實施方案,在這方面,國務院的支持必不可少。同時,在標準委中也應增加汽車、環保等 領域的席次,或是給予環保一票否決權等。

  另一個讓岳欣等環保方面人士寄望的,是減排指標的壓力。在「十二五」減排的約束性指標中明確,重點地區的氮氧化物要比2010年要減少10%。 以國四油取代國三油為例,實施國四排放標準則機動車氮氧化物將減排30%左右。而在氮氧化物污染中,機動車造成污染量約佔三分之一。

  「通過試驗研究可以算出,因為油沒及時供上,將導致少減排多少萬噸氮氧化物。」岳欣盤算著,這或許是現階段惟一能讓各方感受到些許壓力的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