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黑話”藝術現場版:澳洲聯儲“口頭幹預” 澳元短線急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44

昨天華爾街見聞曾經介紹過有關如何理解日本央行“黑話”,今天市場就深刻體會到了央行話語藝術的威力。在澳洲聯儲表示不排除幹預澳元的可能性之後,澳元快速下跌。
 
澳洲聯儲Kent稱,"澳元高於基本面估值,一旦美聯儲開始加息澳元可能將貶值。 並未排除幹預澳元的可能性"。 
 
澳元對美元在他發言之後,短線重挫60余點。
aud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59

雙十一現場》全球最大周年慶 馬雲再寫奇蹟 阿里巴巴一天吸金近三千億的祕密

2014-11-17  TWM
 
 

 

雙十一購物節又來了,這是阿里巴巴第六個雙十一,但也是在紐交所上市後的第一個,因此格外受到各界矚目。為了迎接這次挑戰,馬雲早已做足準備,以二八八五億元的成交金額,再次刷新市場紀錄,也又一次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撰文‧簡育棋

「五、四、三、二、一!」十一月十日晚上十一點,在阿里巴巴的中國杭州總部,從世界各地飛來的媒體多達四六○人,他們引頸企盼、高喊倒數;倒數結束的那刻,上頭掛著的黑色大螢幕開始跳動,一個又一個的數字湧了出來。是的,雙十一購物節又來了!

三十八分鐘過去,激情沒有退去,總部戰情室裡的情緒不斷高漲,因為雙十一購物節才剛開賣第三十八分鐘,交易總額就突破了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這個數字在去年是開賣了五個小時後才出現,今年卻不到一個小時就達到了。

這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舉辦雙十一購物節了,而是第六年,現在已經演變成全中國、甚至用全球最大的「百貨公司周年慶」來形容,都不為過。可是,今年的雙十一購物節對阿里巴巴來說,意義比前五年都重要。因為九月才在美國成功掛牌上市,寫下美國史上金額最高的募資案,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的壓力比誰都大,原因無他,因為阿里巴巴的所有股東們都在看,到底馬雲要如何再創雙十一購物節的奇蹟?

積極對外招商

BMW、亞馬遜都加入戰局「現在大家對我們期待特別高,壓力挺大的,因為阿里確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好。」在雙十一結束前一個半小時,身穿綠色毛衣的馬雲忽然現身戰情室,他抬頭看了看大螢幕上的數字,微微地說了聲:「挺有趣的。」雖然他強調自己並不在意數字有多大,但和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一樣,都對中國的內需潛力感到震撼。

「今年的雙十一已經不是在比便宜,靠的是新產品和新服務。」馬雲說:「我們是用新奇方法把中國內需挖掘出來。」他相信等到雙十一十周年的時候,全世界都將會因為年輕人的創造力而感到驚豔。

一位電子商務業者就這麼形容,現在說到雙十一,就好像是百貨業的周年慶,或是糕餅業的中秋節一樣,雙十一購物節之於電子商務業者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去年成交金額一八一○億元超越美國的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購物日後,雙十一購物節基本上已經穩坐全球最大購物節的地位。

但馬雲的野心可不僅於此,打從今年初起,馬雲就拍板定案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走出中國、向海外拓展。隨著阿里巴巴的規模日益壯大,雙十一購物節自然不能再停留在亞洲,阿里巴巴營運長張勇便直言:「這是第一年,我們想把雙十一從中國消費者的節日,變成全球消費的節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平台從年初就開始積極對外招商,找的都還是一線的國際級品牌,從國際精品等級的Gucci、Coach、BMW,到GAP、耐吉,就連美國最大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也入駐,賣起自家品牌的電子書Kindle。

根據阿里巴巴官方資料,光是今年新加入雙十一購物節促銷的國際品牌,就超過兩百家,總計今年光是天貓平台上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店家數,就超過二萬七千家。

用大數據預測

預估備貨、物流調度九成準有了國際品牌的加持,自然被雙十一購物節吸引的消費群,也會跟著打開。但是,阿里巴巴要想把產品賣到全球、賺全球消費者的錢,商家數、商品數、消費者數量都跟著爆炸性成長,後續配套如果沒有到位,只會砸掉阿里巴巴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而這次,他們拿出來的法寶叫做——大數據。

「創造這個節日,不是由阿里巴巴一家公司辦到的,要靠整個生態系。」張勇說的,正是造就這上千億元業績背後的龐大力量,除了阿里巴巴出動上萬人,同時間,還有一二五萬名快遞、近百萬名客服人員,在這二十四小時內,進行高張力的作戰。

為了在雙十一購物節再創高峰,阿里巴巴很清楚,他們引以為傲的大數據技術,將會是成功的關鍵。他們要用這個累積十五年電商經驗的大數據技術,幫助商家預測哪些商品會熱賣,幫他們做最精準的備貨量預估,就連各個區域的物流調度,阿里巴巴也用大數據來做預測,讓物流業者可以提前做準備。

參加過雙十一購物節的商家都知道,備戰雙十一,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最慢從三個月前就得開跑。像是連續六年都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圓通速遞總裁相峰,就好整以暇地坐鎮在上海華東轉運中心,因為早從年初,他就在為雙十一購物節做準備。

圓通速遞運營總監吳建飛指出,今年六月,靠著大數據的預測,阿里巴巴就已經提供他們對雙十一的訂單預測數據,這些數字不只有總量預估,還精細到連各地區的數量都有,讓物流業者可以提前安排。

你一定會懷疑,這個預測會準嗎?「從往年經驗來看,阿里巴巴的預測準確率可以超過九成。」吳建飛說。所以,圓通速遞今年新增了四十一個物流轉運中心,添購六一五輛車,近兩個月更是大量招募、培訓人力,找來三萬多人,都是為了雙十一。

商家戰線拉長

三個月前就備戰 全力衝刺「去年,圓通速遞雙十一的送貨量是一千兩百萬件,今年預估會成長到一千八百萬件。」吳建飛有信心在萬全準備下,今年絕不會發生「爆倉(指物流量太大,卡在轉運中心送不出去)」的窘境。

不只是物流業者做了十足準備,商家更是戰戰兢兢。場景拉到上海吳江的達芙妮電子商務倉庫,十一月十日下午兩點,超過兩萬坪的倉庫,除了滿滿的貨架,一條條新架設好的包裝流水線,同樣也是為了要迎接十個小時後將湧進的雙十一訂單。

「去年我們備了六十萬雙,今年要增加到一三五萬雙!」達芙妮首席運營官胡煥新為了雙十一購物節,早在三個月前就動了起來,整合系統、物流、商品組合和定價策略等各部門人員,甚至還成立雙十一準備小組,就是要抓住雙十一的商機。

胡煥新說,去年就是在包裝和出貨遇到瓶頸。所以他們一改過往用桌台檢裝產品的方式,首度採用流水線設計,還要求在雙十一購物節期間採取兩班制輪班,二十四小時作業。

除了這些實體動作,商家為了衝高業績,連網站上的曝光度、廣告位置與金額,也要搶破頭。像是國內網購女裝大廠OB嚴選營運長張祐誠就說,他第一年參加雙十一購物節時,天真地以為只要在十一月十一日零點零分把廣告競標金額丟出去,就可以安心睡覺,沒想到隔天醒來才發現,竟然沒有半點廣告曝光,也帶不進購買流量。

一天抵三個月

商家不惜流血降價拚業績

原來,雙十一這天的廣告價位不比平常,每分每秒都在變動,「假設平常買一千人曝光量的成本是人民幣七元,但雙十一購物節可能要出到人民幣一百元!」有了那次教訓,這些年的雙十一購物節,張祐誠都會提前幾天到上海辦公室現場,做沙盤推演,二十四小時緊盯廣告價位,由他親自來做即時競價。否則一不小心,比平常準備更多的貨量,恐怕就要在貨倉等著發霉了。

今年首度參加雙十一購物節的台灣美妝通路業者八六小舖總經理王閔麒就說,「第一年參加本來比較保守,但和天貓溝通完,還是決定打出流血價。」不過犧牲是有代價的,他預期單單雙十一這天的業績,就可抵得過三個月的銷售量。

隨著銷售金額一直向上跳,投資人已經率先在阿里巴巴的股價上表態,雙十一購物節才進行不到一半,阿里巴巴的股價就已經大漲四%,看來是相當滿意雙十一購物節的成績。確實,在時序走到十一日深夜十二點,雙十一購物節的金額來到人民幣五七一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八八五億元),較去年成長近六○%。這一仗,馬雲打得漂亮!

屢創全球網購銷售紀錄!

近6年淘寶「雙11」交易金額 單位:新台幣,億元阿里巴巴從2009年開創雙11購物節起,已邁入第6年,今年交易金額再創新高(左上圖),就連鮮少公開露面的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左下圖),也親自接受台港逾50家媒體聯訪。

2009 2.5

2010 45.4

2011 252

2012 926

2013 1810

2014 2885

今年11.11刷新的紀錄

100億元 活動開始

38分28秒,成交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12家 開賣12小時,商家成交額超過人民幣1億元的有12家小米機賣最好 單店銷售前5名:小米(連兩年奪冠)、海爾、華為、優衣庫、林氏木業(截至11/11 20:30)

香港人 最瘋 海外市場

成交金額前5名:

香港、俄羅斯、美國、台灣、澳洲(截至11/11 20:30)註:截至11月11日晚間8點為止,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國家╱區域數達到214個。

資料來源:阿里巴巴

台灣電商跨海取經

提前觀摩「雙11」

就在全球繃緊神經備戰雙11購物節時,十多家來自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悄悄地提前飛抵阿里巴巴杭州總部。這不是一般的觀光團體,因為在四天三夜行程裡,他們以朝聖心情,直擊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的總部,聽阿里巴巴高階主管分析趨勢,成了台灣商家的尋夢之旅。

其中,他們賣的產品可不是一般的消費性產品,甚至好幾個都是出身傳統產業,卻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走出世界。像是賣舞台燈的商家萬晉,老闆戴經洲投入專業舞台燈具市場已經超過20年,早年台灣藝文中心、展館、攝影棚等舞台燈光,都可以看到萬晉的舞台燈。

白手起家的他,公司全盛時期員工多達30名,卻因價格競爭,國內市場萎縮,最後戴經洲竟只剩下日本市場,員工數更縮減到只剩兩人。戴經洲很清楚,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為了走出去,他找到了阿里巴巴,從網頁設計、產品介紹開始學起,最後居然成功讓萬晉的舞台燈賣到法國、美國與阿根廷,營收也從只有200萬元衝到1100萬元。

萬晉不是特例,台灣美妝品牌萊慕思(LA FAON)負責人沈一傑,也從一人公司變美妝品牌,成功把產品賣進加拿大、越南、荷蘭、捷克。看到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壯大,更讓他們明白,為何中國電商們會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88

兩融現場檢查今啟動 融資保證金比例最高0.9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92

兩融,融資融券,證監會,A股,中國股市

證監會從今日起開始現場檢查部分證券公司的融資融券(兩融)、股票質押回購等業務。下發檢查通知前,多家證券公司已上調兩融的保證金比例,目前最低比例為0.5,融資與融券保證金最高比例分別為0.9和0.95。

一家大型證券公司信用交易部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表示,從此次證監會現場檢查的通知內容看,此次檢查的內容主要為信用交易業務,在指數波動較大情況下,管理部門擔憂的還是證券公司的風險管控能力,尤其是融資融券的“放大鏡”效應。

本月9日,滬指在臨近收盤的最後半小時狂瀉100多點,跌幅一度超過6%。此前兩周A股急速攀升,時隔四年後重上3000點。兩融被市場認為是A股“過山車”式行情的“攪局者”之一,引發監管部門高度關註。據Wind統計,上周融資融券的余額再創新高,突破9000億元。華泰證券的相關研究測算也顯示,由兩融余額推算這波行情的增量資金達2.5萬億元左右。

本月12日上周五,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證監會未對證券公司融資類業務進行窗口指導。不過,證監會將啟動第四季度現場檢查工作,對部分證券公司的融資類業務進行檢查。

在兩融業務現場檢查通知下發前後,華泰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廣發證券等證券公司幾乎都在以不同形式提升兩融保證金比例,尤其是提高了融資的保證金比例。《證券時報》統計發現,券商之中融資保證金最高比例為0.9。保證金比例最高的國海證券公布,1C類客戶融資保證金比例為0.9,融券保證金比例為0.95。

除了普遍提升融資保證金比例,券商還調高了兩融的業務費和總額度。

申銀萬國本月12日公布,從12日當天起,融券業務融券費率由8.6%上調至10.6%、逾期融券費率由10.32%上調至12.72%。從12日起新開倉的融券交易執行新費率。廣發證券和光大證券同日分別公告,兩家公司分別將兩融總額度由不超過700億元提升至不超過1000億元和由400億元提升至450億元。

兩融交易又稱信用交易,是指投資者向證券公司提交保證金,在看漲時,從證券公司借入資金低價買入證券再高價賣出;在看跌時,從證券公司借入證券高價賣出再低價買回,從而獲得收益的交易方式。業內人士稱,兩融業務收入已迅速成為證券公司第三大創收利器,僅次於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和證券投資收益,占比已超過1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81

悉尼發生人質劫持事件 現場發現伊斯蘭旗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90

ilHyi47C0css

據澳大利亞電視網絡報道,在悉尼Martin Place的一家咖啡館內,一群人被挾持為人質,被迫對著窗口舉起上面印有阿拉伯文的黑色旗幟。這引發了公眾對於澳洲發生恐怖襲擊的擔憂。

大約六個穿戴頭盔和防彈衣的武裝警察駐紮在Elizabeth街和Martin Place的路口,離開人質所在的瑞士蓮咖啡廳入口約20米。

CBD廣場已經被封鎖,該廣場內有麥格理集團、澳洲央行和西太平洋銀行集團的辦公室。

澳大利亞電視臺提供的圖像顯示,人們在咖啡館內,雙手緊靠著窗戶,拿著印有白色字的黑色旗幟。

新南威爾士州警方證實,其正在Martin Place展開行動,並拒絕提供進一步的細節。

據天空新聞報道,因發現可疑包裹,悉尼歌劇院的人群已被疏散。

CNN消息,美國已與澳大利亞當局展開合作,希望能在識別嫌犯身份等方面提供幫助。目前確定悉尼咖啡館有1名持槍嫌犯。出事的咖啡館管理人員稱,該咖啡館內有10名工作人員。人質數目可能在13-40人間。 

目擊者稱,有約兩百人被攔在警戒線外,現場有消防人員。澳洲央行稱已將員工鎖在大樓內,員工均安全無虞。

據英國天空新聞(SKY)報道,已有三名人質從咖啡店逃離。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在網站上發布聲明說,事發後總領館第一時間與新南威爾士州警方取得聯系,核實是否涉及中國公民。“對方表示,目前暫不掌握人質中是否有中國公民,一旦有消息將及時通報我館。”

a53dce95gw1ena37g8z0wj20hm0in0u9

9月,澳大利亞將恐怖主義警告提高至10年來的最高水平,指出伊斯蘭國的支持者將對澳洲構成威脅。隨後,警察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反恐怖主義行動,挫敗所謂的斬首計劃。

澳大利亞總理阿伯特發表聲明稱,已與新南威爾士州州長對話,將提供一切聯邦支持和援助,以營救人質,希望澳洲民眾相信本國執法部門和安全機構。

澳大利亞悉尼人質被劫持事件仍未平息。澳元盤中走低。 

QQ圖片2014121511075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85

廣發、平安兩融現場檢查結束 業務基本合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84

據大智慧報道,包括廣發證券、平安證券等券商的兩融現場檢查已結束,這兩家公司的高管稱,從檢查反饋的情況來看,整體較為順利,基本合規。

報道引述廣發證券某經紀業務部負責人稱,廣發證券兩融現場檢查從上周一開始持續到上周五,包括證監會、當地證監局等領導均到總部進行了檢查,除了兩融業務之外,股票期權業務也被重點進行了檢查。從現場檢查反饋的結果來看,公司兩融業務基本合規。

平安證券的檢查情況與廣發類似,東北證券目前仍在接受檢查。大智慧提到,從目前檢查的情況來看,尚未聽說有券商因兩融業務被證監會處罰或者口頭批評。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提到,此次檢查的有關結果還將為已經啟動修訂工作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提供方向性指導。

“在修訂中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中擬對投資者的準入門檻以及融資融券的時間限制方面有所放寬。”

目前,為了控制信用風險,證券公司與投資者約定的融資、融券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大智慧引述東北證券人士稱,兩融規則修訂目前有兩大亮點:兩融開戶門檻的調整,兩融開戶時間擬從現行營業部辦理開戶手續6個月以上調整為從事證券交易滿半年即可開戶;允許客戶申請合約展期,最多不超過2次,這意味著客戶融資融券的期限將由現行的不超過6個月時間,最高延長至不超過18個月。

近來券商兩融業務迅猛發展。根據滬深兩市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上周五,兩市融資余額已達10001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今天午盤,券商板塊突然拉升,其中光大證券漲幅超過8%。

QQ圖片2014122213551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63

當電子業年薪被打三折 出走現場直擊!

2014-12-22  TCW

 

根據韜睿惠悅的報告,科技業高階主管薪資所得在台灣整體產業中,已經從九年前的中段班,在二○○八年之後落到倒數第二名,僅僅贏過產險業。從「科技新貴」到「科技不貴」,台灣科技競爭力出了什麼問題?

現場:竹北台元科技園區走進對門公司,就能在台領中國薪

你可能想像不到,一張門禁卡,就可以改變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優勢!

今年年初,聯發科最精銳的手機研發部門裡,十一名員工投效港商鑫澤科技,這家公司位於竹北的台元科技園區,今年二月才成立,外界揣測是聯發科的中國競爭對手為了挖角而設立的台灣門戶。

今年晨星與聯發科合併之前,據傳晨星二十多名手機晶片研發部門的員工,已投效同在台元科技園區的訊崴科技,這是中國通訊大廠華為在台灣的分身。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不僅是中國最大晶片設計公司,也在手機晶片領域與聯發科對打。

台元科技園區裡,訊崴與聯發科就在同區;以前,台灣人才被中國公司挖角,還得細細盤算到異地工作的無形成本,現在,連這個都免了,因為聯想、展訊、華為、中興、獵豹等中國公司,以及許多披著「外商皮,中國骨」的企業已經在台灣設點。

想換工作?只要換一張門禁卡,走進對門的公司,就等於走出「國門」;傳統觀念裡,到中國領高薪,起碼要買張機票,搬幾個皮箱過去,現在,連這些都省了。

在台北南港、內湖科技園區裡,手機業者估計,已有近千名台灣員工離開宏達電、廣達、華碩、聯發科等,轉而替中國公司開發手機,壯大他們的全球影響力。

主角:面板業出走大陸員工新合約薪水打六折,仍比台灣高一倍

今年春天,曾啟新(化名)嘆了口氣,終於在工作合約書上簽下了名字。

約四年前,他是台灣面板公司出走到中國深圳,打造華星光電的兩百名種子部隊之一,當時華星開出相當於他在台灣三倍的年薪。短短四年多,華星從無到有,至今已經是中國第二大、全球第五大面板廠,第二座最尖端的面板八代廠,即將在明年底量產。

當初和曾啟新一起去的「華星一期」,超過八成都選擇留下來,但新一輪的合約裡,大家的薪水都被打了八折到六折不等。回到台灣工作,當然是他的一個選項,但是不成文規定裡,曾在中國同業上班的人都被封殺;更現實的是,即使在中國薪資被打折,也還是比台灣水準高出約一倍。

「如果沒有員工分紅費用化,我可能不會離開台灣,」曾啟新說。

這,只是一個縮影,台灣科技業薪資大不如前,成了員工往外走的最大推力,中國的大舞台、高薪資與更多的機會,則是強大的拉力,而這一推、一拉間,也讓兩岸競爭力產生激烈的消長。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李瑞華說,外商挖角台灣,不是現在才發生,而是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但二○○八年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實施,更猶如一把刀,在「電子新貴」與「電子不貴」中間,清楚切割。

科技業高階主管的薪資,更是從七折、五折、三折,節節下滑。

二○○九年台積電中階主管的薪水,大約比前一年打了七、八折,當時急於發展晶圓代工的三星,看準這點大力挖角。

就在這一年,業界盛傳三星一年就挖走台積電數十名中階主管,其中包含台積電前研發處資深處長梁孟松。據傳三星開價三倍薪資,簽約五年,當時一位台積電經理若跟隨跳槽,五年可能賺超過一億元。

員工分紅費用化前,晶圓大廠一位三十、四十歲的研發副理,鼎盛時期年收入逾一千萬元,目前僅約三百萬元。

另一家通訊設備大廠的經理,二○○八年之前年薪一百萬元、分紅卻高達三百多萬元,現在費用化加上實價課稅,一年合計薪酬還不到一百八十萬元,等於打了四、五折。

現場:業界最頂尖公司一軍出走兩、三百人,被當九牛一毛

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員工分紅費用化實現了所得分配不均的社會正義,卻也增加了台灣科技人往外走的動力。

一波波中國公司瞄準台灣人才,不外乎技術研發、工廠管理等領域,由於被挖角的多半是行業裡最頂尖的公司,原本人才吸納力就強過同業,因此不至於到一個團隊離開,就傷筋動骨的程度。

這群菁英出走,從台灣電子業從業人數一百多萬人來看,比率似乎不高。一位中國前面板大廠高層舉例說,台灣一家面板廠五萬名員工中,有技術含量的約兩萬人,就算一次出走兩百、三百人,也只不過是一%,不會動搖根本。

然而,這兩百人卻能讓一家中國面板小廠如虎添翼,從無到有,成為競爭對手倍數成長的養分。這才是值得擔憂的地方。

更現實的是,台灣企業在電腦時代稱霸全球之後,卻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軟體的新世代缺席,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聯想成為全球個人電腦第一大品牌、小米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華為是全球最大通訊設備公司,而明年全球有十八座面板八代線進入量產,八座都在中國,擴產腳步快,需求的人才更多。

新台幣六千億元,相當於台積電去年整體營收規模,這是中國今年十月成立的第一期半導體發展基金,將用來扶持當地晶片設計與製造產業,第一步已經以控股公司整合展訊、銳迪科(RDA)等設計公司,計畫五年內營收規模超越聯發科。

這幾年,中國不僅培養出大型科技公司,薪水也直追台灣,在深圳,博士畢業生的月薪已有約新台幣六萬元的水準,碩士生也有新台幣三、四萬元的薪水,已經與台灣差不多。

至於五年工作經驗以上的資深工程師,「北京、上海、深圳都比台灣高,資深經理可能年薪就有人民幣五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曾長年派駐上海的外商總經理觀察。

主角:不誘人的中型公司企業若沒本錢加薪,恐淪人才培訓班

台灣電子業的國際競爭力,隨著電腦的式微而流失中,人才的流失,也讓台灣電子公司面對「轉型」這個大課題時,資源不斷流出;只有少數跨入新領域的如聯發科、台積電、和碩等指標企業,才能明確說出下一個成長動能在哪裡,也才有持續加薪的本錢。

人才流動,也形成了現在電子業兩極化的狀況;優秀的人才擠破頭要進入尖端公司,中型公司沒有股票紅利的誘因,工作一樣辛苦,但開不出誘人的薪水,成長潛力又被畫上問號,最後往往淪為大公司的人才培訓班。

該走的都走了,產業優勢還會在?鼓勵出走人才創業,才是新正向循環

因此,現在的電子業正需要大破大立,讓僵化、沒有競爭力的大公司自然被淘汰,釋出人才、重新啟動創業的風潮,才能再有新的正向循環。

「人才需要環境讓他不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壯大,今天說不准去(國外),只能在紅樓戲院演小角色,怎麼可能出個『大導演李安』?」富智康前行政總裁程天縱說。

「我認為現在形勢比人強,台灣比不上中國、日本、美國,因為日本是大市場,有各種挑戰在那裡,假如我們這裡舞台已經不夠培養世界級的人,反而應該鼓勵台灣人才去中國盡量學,十八般武藝通通學回來,再鼓勵他們回來創業。」程天縱建議。

正是因為台灣電子業轉型失敗、原地踏步,現在的惡果是,就算台灣電子業人想往外走,被高薪挖角的最後黃金期,大約只剩下三年。

「現在中國對台灣電子業,除了半導體和晶片設計這些前端人才之外,其他的也不太感興趣了,最近已經明顯看到疲態,」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說,「中資以前是『非台灣人不可』,現在是『有台灣人也可以』,香港、新加坡的人才都行。」

現在還能讓中國科技公司用「新台幣換人民幣」,等同五倍高薪挖角的,只剩下尖端公司裡最尖端的人才,「一年半前,中國挖角工程師還開出一.五倍薪水,最近只有一.二倍。」晉麗明說。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李瑞華也表示,三年是台灣科技業被高薪挖角的最後期限,「該走的都走了,剩下的也不值得挖了。」李瑞華嚴肅的表示。

這幾年獲利不佳的面板業更是如此,一位顯示器公司董事長說,中國對台灣人才還是開出一.六倍的薪水,只是「現在不必他們來挖,台灣面板業的人,自己會打聽有沒有機會去中國。」

過去,台灣人才的能力明顯高於中國,但是現在兩邊已經急速拉近,只剩下部分半導體仍有顯著優勢,如果台灣電子業老闆的心態,仍然只是抱怨員工被高薪挖角、而忘了給員工們有希望的未來與成長的空間,才是整個產業發展最真切的隱憂。

程天縱說了個笑話:兒子看完《西遊記》,跟爸爸抱怨說,這書不合邏輯,因為孫悟空把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去取經的路上,遇到小妖魔卻都打不過,還得跑回來找如來佛求救兵,這是怎麼回事?爸爸說,天兵天將都是專業經理人,小妖魔都是自己出來創業,都是拚命的。

程天縱說,台灣過去三十年,產業政策和資源太過集中在大型企業,培養的都是專業經理人,現在中國冒出頭的新公司,則是一些拚命創業的人,雙方交戰,台灣就沒轍了。究竟是薪資低落、人才太委屈,還是我們培養的人才無法因應變化,這才是科技業薪資滑落背後最值得探討的議題。

【延伸閱讀】3股推力 逼走科技菁英!

1. 員工分紅費用化後》高階主管薪資被打3折

2. 中國企業高薪挖角》到大陸工作年薪最高多5倍

3. 海外薪資不如以往》薪水仍比留在台灣多1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77

你在現場嗎?

2015-01-12  TCW

 

每年的國際書展,是台灣出版界的大事,我們公司通常會有數十個攤位,遍布展場的各個角落展出,從展前的布展、現場的展出,一直到展後的撤展,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動員龐大的人力,小心翼翼,才能順利完成。

還記得國際書展的前三年,我身為城邦的總經理,從書展前的規畫開始,我就參與,仔細討論工作流程的每一個細節。前一天開始布展、運書、搬書、上架,更是親力親為。書展開始,我更在現場為讀者解說、介紹、親自賣書,在整個書展的過程,我無役不與。

一直到三、四年之後,書展作業已逐漸上軌道,我才逐漸撤出,不再參與,讓直接主管負責督導。

這是我的原則:我永遠在現場、在意外、在困難、在複雜、在新生事務的現場,只要我不確定我的團隊能順利熟練的完成工作,那我一定會在現場,和他們一起共度困難,和他們一起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白手起家的創業者通常是現場主義者,因為創業的過程通常是老闆自己先做出來,再交給員工來做,任何事一定是老闆在現場,身先士卒解決困難。「現場原理」是公司草創過程的必然道理,只不過這個真理在公司創業有成,稍具規模後,就開始質變。

現代企業通常是層級組織,從最底層的第一現場員工到最高決策者,通常要歷經三、四層,因此訊息向上層層轉達,而上級的決策指令也向下層層轉達,導致行為者與決策者不在同一個現場,難免出現誤差,解決問題最有效的「現場原理」從此不復存在。

我是創業者,我深知「現場原理」的重要,因此不論層級多高,我永遠保持在現場的原則。組織中只要遭遇複雜的事、困難的事、意外的事,或者過去從未發生過的事,這些事我的團隊處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也有一定的風險,那我就會到達現場,和他們一起工作、一起尋找解決方案。我的到來,通常會激勵他們的工作士氣,也會使他們信心倍增,讓問題更快速解決。

現場永遠是發生問題的地方,也是解決問題的地方,現場擁有最完整的訊息,這些訊息隱含解決問題的方法,只不過公司的組織越大,決策的主管就離現場越遠,而離現場越遠,決策錯誤的可能性也越大!

我維持了一項習慣,一段時間一定要找基層的工作者聊聊天,了解一下他們的工作實況,也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這可以幫助我了解全公司的實況,也讓我保持著永遠在現場的感覺。

主管不可以關著門做決策,要永遠保持在現場。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33

現場直擊 沒錢沒設備 水公司還用三十年前那一套 全台5.9萬公里管線 只靠67人徒步抓漏

2015-03-30  TWM
 
 

 

三月二十三日,旱象未解的大台北地區,我們隨著一位水管抓漏師傅穿梭在人車雜沓的新北板橋鬧區。

他在幹什麼? 原來他在聽,在尋找地底下漏水的聲音,在這個時刻,每一滴水都彌足珍貴。

台灣自來水漏水率高達一八%,每年漏水量足以提供全台兩個月以上的民生用水。

單就管水能力這一點,就無法說服大家,台灣是先進國家,更何況我們的抓漏技術,還停留在三十年前??。

辛勤,不等於效率台水的測漏員還在使用尋水棒、聽音器等測漏「古法」,小小的團隊,一年要走上千公里。但將近6萬公里的自來水管,土法煉鋼,何時才能巡得完?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曾乙申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早上六點三十一分,桃園天空發出兩聲巨響。那是驚蟄春雷,像爆炸一樣的雷聲,從龜山到台北信義區,震醒許多人。然後是傾盆大雨,從台北下到桃園,讓好多人期待,已經乾涸的石門水庫,是不是進帳了?

但是,隔天水利署水情公告,石門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只增加○.一一%。四月一日起的第三階段限水,照常實施。一場雨,救不了岌岌可危的台灣水資源。

當人們仰頭望天,求老天爺降雨時,有另一群人也在求水,只不過他們的目光是緊盯著地上看||他們是台灣自來水公司︵以下簡稱台水︶的抓漏專家。當台灣水情告急,他們的工作更顯重要,因為台灣自來水漏水率竟高達一八.四%︵日本東京只有三.一%︶,甚至比中國北京還要高。

台灣的水,同時面臨高山陡峭、儲水不易的先天不足,以及自來水管理落後的後天失調。

按照台水和北水配水量統計,台灣一年漏掉約七億噸的水,足以供應全台兩個多月的民生和工業用水。而這七億噸的重量,全壓在這群全台為數只有六十七人的抓漏師身上。

還在用﹁尋龍尺﹂

外國已用大數據測漏 我們仍在土法煉鋼採訪的這天,只見趙師傅拿著自製的尋水棒,在路上找水管。這根L形的金屬棒,又稱「尋龍尺」,握在手上,在水栓附近走一走,棒子突然自己轉向。「啊!水管在這裡。」這不是台水的找水管標準配備,「這是我自製的啦!」問是什麼道理,趙師傅一時說不出口,「大概是磁場吧!」「尋龍尺」是古代尋找水源時用的,但卻出現在現代,新北市的板橋熱鬧市區裡用來定位水管。這群台水漏水防治處檢修組師傅的任務,就是找出我們腳底下自來水管的暗漏,我們像目睹了一場現代「水巫」。

會用這招,因為台灣自來水管線圖已經年久失修不精確,早已無用武之地。「我們到現場前,當然會看水管的管線圖,但是現場與管線圖,有很大的差別。」台水漏防處檢修組組長盧烽銘說。

台灣漏水率高,不是沒有原因。當北京和上海都已經開始使用有3G訊號的無線自動水表,透過超音波流量計,每天回傳好幾兆MB的資訊,用大數據測漏水,甚至可以預測在漏水前的異常時,台灣,卻還在用「尋龍尺」找漏水。

確定管線位置後,趙師傅拿著尋龍尺,背著擴大器,戴上耳機,拿著上面有膠帶補釘的測地麥克風,沿著看不到的水管線走一步,聽一步。「這裡水聲比較大!」走了一陣,他停下腳步說。

打開旁邊大樓骯髒破舊的水表蓋,師傅拿出長長的銅製聽音棒,一頭壓在水表上,「如果水表沒有動,但是有水聲,那就是漏水了。」一聽,果然有轟隆隆的水聲,師傅討論了半天,確定這是漏水,然後,他們在地上用白漆噴上大大的「水」字,等待後續檢修。「如果漏水量很大,像地下水道,也是一天好幾百、上千噸都有。」趙師傅說。

很難想像,全台灣五萬八千多公里的自來水管,就是用這樣土法煉鋼的方式找漏水。台水漏水防治處處長李丁來說,台水北中南的九個專責檢漏人員分隊,加上管線隊,只有六十七人,平均一個人要維護近九百公里長的水管,可以來回高雄台北三次。

這些路,都只能用走的。但近六萬公里長的水管,盧烽銘和他的組員,一年辛勤地走了上千公里,也走不到一半。所以,台水測漏水的週期是「兩年一巡」。也就是,如果一個地方漏水,等下一次測到,可能就是兩年之後。

管線舊、沒錢修

水價過低 讓一切變得惡性循環用這個方法,面對台灣破舊的自來水管,如同用紙包火。盧烽銘說,台灣的自來水管,為了求快、求便宜,有一半都是塑膠管,使用的年限是二十年。但是,台灣現在有八成以上的水管,都已經使用超過三十年。

已經硬化的塑膠管,只要水壓一大,就會破裂。「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加壓永遠不夠,高樓一定要有水塔,但在國外沒有這種東西。」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說。

台灣的自來水網絡,就像一艘破舊不堪的大船。每年台灣降雨量約九百億噸,但能供給自來水的,只有不到四十億噸,又有一八%的自來水漏掉。要補這等同三座石門水庫的水,台水公司手上有的工具卻很落伍。

「我從一九八二年進到台水,就是用這個方法在檢漏。到現在三十幾年後,我們還是用一樣的方法。」盧烽銘說。方法古老,引入現代的漏水管理方式,他坦言:「很難啦!」「漏水是結果。」李丁來說:「真正問題是資產設備管理。」漏防處是去年九月才成立的新部門,專門治台灣的高漏水。但是,李丁來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資源。

李丁來指出,從一九九四年,水費凍漲到現在,面對台灣自來水需求越來越高、供水率也越來越密集,台水管線長度增加兩萬多公里。資產中的機械及設備,從原本的六百億元,增加到現在的一千六百億元;但在水費不漲的情況下,業務收入只從一三九億元增加到二五一億元。

台水有一六○○億元的資產,占大多數的是自來水管線,但台水一年只有十一億元的維修預算,「算起來,維護成本不到資產的一%。你買一百萬元的車,開了二十年,每年還只花一萬元修車,你覺得這輛車能開嗎?」李丁來說。

他舉東京的例子,東京自來水供水人口約是台灣的七成,但是漏水率僅三.三%,遠遠低過台灣。而東京都自來水事業,每年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的營業額中,投入漏水改善資本支出就逾三成。比照台水常年虧損,「管理維修費用要提高一%,都很困難。」環境工程出身的李丁來,常年走訪日本、德國、新加坡等水資源管理先進國,看到國外紛紛引入高階的檢漏設備和管理系統,他也心急。但是,現實擺在眼前,要治漏水,必須先投資。他舉例,要把現在的傳統水表,換成能夠自動監控漏水的AMR水表,僅硬體設備成本就比現在使用的傳統水表高過一倍以上。

檢漏管理要成本,把已經超過使用年限的老舊塑膠管(PVCP),換成材質更好的耐衝擊管(HIWP),成本更高。目前汰換一公里管線花費,粗估為六七五萬元,塑膠管全部汰換,要一六○○億元。台水目前每年的水管汰換率是一.五%,但是李丁來計算,只能用二十年的塑膠管,每年要五%的汰換率才夠。

「水價過低,是現在水資源管理最大的問題。」經濟部常務次長兼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說:「水價越低,台水的營收就越少,漏水管理能力就越差,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是,他也指出,調升水價的阻力,來自於民眾對台水管理能力存疑,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台水的組織和經營,需要大幅進化。

限水 其實可以避免

漲水價之前 台水經營效率得先提升例如這次新北新莊、板橋的第三階段限水,其實可以避免。原來,「板新二期改善計畫」(簡稱板二),其實從○七年就開始施工,計畫在去年完工,目的就是讓板新能接起水量充沛的翡翠水庫,減輕石門水庫的供水負擔。「但是,台水在遇到困難時,例如用地取得,就沒有那麼積極。」楊偉甫說,一延再延之下:「這個計畫如果它(台水)速度夠快的話,板新可以從翡翠(水庫)引水,這次石門水庫的緊張就會比較輕。」「台灣的漏水率,其實在這幾年有降低,但台水還可以更快。其中關鍵的技術和設備,台水願不願意做投資,這是它要檢討的。」綜觀台灣的水情,每年愈趨極端,要停止每年缺水,卻每年漏水的惡性循環,除了台水要努力提高經營效率,全台灣民眾能否接受合理水價,也是改善的重點。

妥善處理漏水

就能延長供水2個月

以全台去年的用水量估算,每年漏掉的水,足夠台灣民生和工業多使用67天。

漏水率 每年漏水可供天數基隆 新北 (註2)29% 22天台北 16.7% 66天新北(註1) 11.91% 43天桃園 17.62%64天新竹 15.36% 54天台中 23.38% 84天彰化 16.82% 62天嘉義 16.17% 59天台南 10.7% 39天高雄14.7% 54天台東 26.63% 106天花蓮 23.8% 90天宜蘭 18.59% 66天註1:涵蓋範圍包括板橋、新莊等區。

註2: 涵蓋範圍包括淡水、汐止等區。

資料來源:台灣自來水公司、台北自來水公司、水利署註1:涵蓋範圍包括板橋、新莊等區。

註2: 涵蓋範圍包括淡水、汐止等區。

資料來源:台灣自來水公司、台北自來水公司、水利署為什麼台水改善不了漏水?

人力缺乏,一個人要維護879公里台灣水管線長58944公里,但是專職檢查漏水的人員只有67人,平均一個人要維護879公里的水管。

經費不足,維修比率不到1% 台水一年花在維修管理的成本只有11億元,面對1649億元的資產,比率不到1%。

水費凍漲,業務收入成長不到1倍1994年水費凍漲至今,台水管線等資產從615億元增加1649億元,成長近2倍;但是業務收入卻只從139億元成長到251億元,成長不到1倍。

漏水率最高,但水價卻最便宜——台灣的水價是亞洲主要城市中最低的,但漏水率卻最高漏水率(%) 水費負擔率(%)台北市 16.7 0.16 全台平均 18 0.16 北京 12.5 0.27 韓國首爾 7 0.32 新加坡 4.6 0.39 日本東京 3.1 0.96 註:水費負擔率=家庭用水每年200度水費╱人均GDP 資料來源:IWA、台灣自來水公司、台北自來水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5

現場直擊:挑戰蘋果,樂視光有標配還遠遠不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14.html

黑馬說:4月14日,樂視超級手機終於掀開了蓋頭。發布前,樂視已經進行了一系列造勢,基本上都是圍繞蘋果進行對標,賈躍亭的一封公開信更是給樂視超級手機貼上了蘋果挑戰者的標簽。發布會上,樂視模仿蘋果當年最著名的那則1984廣告,還制作了樂視對蘋果的1984挑戰視頻。但是,樂視真的能成為蘋果的挑戰者嗎?

蘋果並非不可戰勝,即便是成神的蘋果也有著不少弱點。賈躍亭在發布會上對蘋果封閉生態和app用戶體系以及蘋果雲服務等都進行了批判,但可惜的是問題提出了,樂視的解決辦法卻語焉不詳。而且光有“硬件+操作系統”這個手機標配,是遠遠不夠的。

 
\文 | 本刊記者 余一
編輯 | 崔婧
 

屬於蘋果的1984真的打不破嗎?
 
樂視超級手機發布會的口號是從1984到2015。蘋果是1984的“老大哥”,樂視要做的就是打破蘋果的專制,把蘋果拉下神壇。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話題性的口號,通過對蘋果的批判,樂視把自己和中國其他的手機同行們進行了區分:“樂視不是蘋果的模仿者,而是蘋果的顛覆者”。
 
賈躍亭想講一個關於顛覆者的勇士故事,但是故事會變成現實嗎?
 
這個問題現在當然無法立刻給出答案,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的故事。正如賈所說,蘋果已經是行業的巨人,從0成1,從人成神。iphone之後,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是“類iphone”產品,所有的智能手機廠商都在學蘋果定下的遊戲規則,連發布產品的方式都要緊跟喬布斯,就像這次樂視超級手機美國發布會的地點就和蘋果發布會地點一樣。可見蘋果對智能手機行業影響之深。
 
依靠完整的軟件生態鏈和接近藝術品的硬件,蘋果走上了神壇,也席卷了這個行業大部分的利潤。現在,市場都認為最近3年是智能手機市場劇烈洗牌的階段,但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蘋果將是被洗牌的一員。
 
蘋果真的是不可戰勝嗎?答案是否定的。
 
從古至今沒有不滅的王朝。在互聯網領域,王者的誕生和覆滅更快速。蘋果之前,誰都沒有料到巨人諾基亞會倒得如此快和徹底。在中國企業的圍剿下,曾經安卓的王者三星也在一兩年的時間里就呈現日薄西山之態。
 
蘋果自然也無法回避這個命運。對於蘋果而言,體驗極佳的硬件是它的第一張牌,出色的品牌是它的第二張牌,圍繞APP形成的用戶生態體系則是它的第三張牌,也是最重要的法寶,蘋果曾經靠它打敗了諾基亞在內的一幹老牌功能機廠商,同樣對APP用戶系統或者手機形態的顛覆,也許也將是壓倒蘋果的稻草。
 

\樂視的挑戰故事
 
蘋果並非不可戰勝,即便是成神的蘋果也有著不少弱點。賈躍亭在發布會上對蘋果封閉生態和app用戶體系以及蘋果雲服務等都進行了批判,但可惜的是問題提出了,樂視的解決辦法卻語焉不詳。對蘋果的挑戰還是更像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但是在國內,樂視超級手機的確是一款競爭力較強的產品。
 
在生態方面,賈依舊走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生態模式戰略。賈躍亭說要用意識流交互方式沖擊app用戶生態,讓服務、內容、應用去找人,替代人找App模式。可樂視並沒對此進行詳細闡述,這項技術成熟恐怕需要時間,但在記者看來這是最具有想象力的地方。
 
至於樂視一向擅長的視頻領域,手機也進行了集合,樂視超級手機將采用多種桌面切換模式,未來還將實現用戶自定義桌面。而目前設計的三款桌面中就包含為視頻設計的live直播桌面。但是和電視、平板相比,尤其是目前流量費用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視頻對於手機的意義並不大,習慣用手機看視頻的用戶也非常少。最高達到6g的定向流量包政策,也是為了彌補這一短板。
 
具體到手機上,配置也在發布會上被大書特書。本次樂視發布了三款手機,樂視超級手機1、樂視超級手機1 pro、樂視超級手機MAX,3款手機各項配置和市面上已發布的手機並沒有很大區別,基本保持市面的高級配置,甚至有人稱之為lephone mx4、lephone htc one和lephone plus,這也與目前手機行業競爭的整體形勢有關,前幾年在配置上的大躍進,讓安卓手機在配置上能講的故事越來越少。在不落後於國內同行的基礎上,樂視還是講了一個超窄邊框,配以全金屬、懸浮玻璃、視頻、相機、HIFI和指紋解鎖的故事。
 
經過數年的配置轟炸,消費者的口味越來越高,配置故事也已經不像幾年前一樣吃香,個性化和體驗成為目前評判的重點。使用高配置、多重桌面以及意識流交互的樂視手機能否避免安卓手機一貫的卡慢問題,是lephone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和蘋果PK,第一落點還是手機本身,如果在體驗上無法克服安卓一貫的弱點,也就談不上後面生態的PK了。
 
價格上,樂視超級手機依舊是國內手機一貫的高性價比路線,lephone1pro定價2499元,lephone 1價格1499元。而lephone max的價格並沒有在發布會上公布,賈躍亭表示這款手機將實現全民定價。另外樂視還將實現一年影視會員直降300的購買優惠,也是樂視獨有的優勢所在。
 
在手機行業,樂視屬於趕了個晚集。挑戰蘋果屬於夢想,更多地是給自己打上不同於國內同行的標簽,彌補晚發的劣勢,為自己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加一個砝碼。
 
但這個路絕對不那麽好走。正如微創新提出者金錯刀評論就指出,賈躍亭做手機最大的敵人將是流量。硬件配置以及EUI手機操作系統只是這一波做手機的標配,但是,還遠遠不夠。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從流量這個根源上基本分為三大流派:傳統渠道派;互聯網手機流派;電商流派。樂視如何尋找風口級流量是一個挑戰。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余一,編輯崔婧;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竊聽風雲2 現場版 老狐狸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5/08/%E7%AB%8A%E8%81%BD%E9%A2%A8%E9%9B%B22-%E7%8F%BE%E5%A0%B4%E7%89%88/

早前老狐貍覺得勢色不對下增持現金,最高水平逾55%,隨者大市下跌,幸好亦令小弟損失大幅減少,從而有力量係昨天重新建倉,買入了廣船 (317.HK)和哈爾濱電氣(1133.HK)去配合中既政策慢牛市,今日亦買番一D之前我好有信心的股份,遇巖個市反彈中,叫做正方作賽,感覺良好。

今早老狐貍如常地工作時,突然我的Whatsapp和微信都狂炸我,原來市場人仕都係度討論緊新科狀元的出現,大家係度大揼其心口,更有人講要回家睇下有無剩低一兩萬股現貨係個倉度沽漏左,咩狀元咁巴閉呀?登登登,就係恩達集團(1480.HK)。

1
睇個圖可以話係無乜特別,只係3日前開始有郁動,但點都估唔佢由2014年12月以每股$1.23上市,短短半年唔夠可以炒到今日最高位的$102蚊,無錯,係$102蚊,即係82.9倍,如果你招股時有一萬幾千係個倉度或者係床下底,你已經變成一個有百萬資產的有產階級了。

其實老狐貍一直都好鍾意紀錄呢D歷史時刻,有幸地老狐貍都CAP呢個圖喎,就同大家分享一下。

2
事發時係11:21 分,當老狐貍收到第一個Whatsapp時,應該係約10:30,個時係$60蚊,短短一個鐘頭,老狐貍可以話係用竊聽風雲2,阿祖同同叔玩貨源歸邊的情況黎比,但情況更勁,沿途就係呢間行不停掃,有2,000掃2,000,後來更似阿聖雲叔話齋:「死咯,你睇,連d盲毛都入黎搶咯!」咁就掃到$102蚊,寫到呢一刻,股價已回番去$60蚊(11:46am),不過查就查硬架啦,如果唔係有乜勁人入股的話,就升得高,跌得痛楚咯。

世事就係咁,有狀元就有榜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榜眼飛尚無煙煤(1738.HK)又再觸動市場眼球,由11:05am的約$16蚊,一口氣炒到最高的$51蚊,有幸地老狐貍又再cap到呢一刻喎,分享下先。

3
係呢兩隻之後,其實又再開始禾雀亂飛了,包括集成傘業,寶姿等都飛升。

好,不如又黎睇一睇狀元同榜眼有無乜共通點。

行業?

無關係喎!

大股東?

無關係喎!

大股東持倉?  

恩達集團:      大股東持有75%

飛尚無煙煤:  大股東持有52.44%

股份分佈?   

恩達集團:       頭5 大劵商連同現貨:

飛達無煙煤:  頭5 大劵商連同現貨:   98.45%

好似乾係其中一個共通點喎,咪住先,我講過好多次乾只係一個較大的誘因去炒高,同炒的速度會快好多,但唔係代表一定乾就升,「你老豆有鬚,但有鬚唔係一定你老豆一樣」,否則老狐貍講過好多隻乾股啦,隻隻都95%以上,又唔見佢飛左上天?而當日隻華富都唔係好乾者,又會升幾倍?

感覺上,呢個浪已經升到一D無受政策影響的中細價股,亦開始惠及一D本地莊家,相信黎緊必定愈演愈烈,幸好老狐貍呢兩日都買番唔少貨,否則升市無份跌市就中會死得好慘的,但我相信我D股近架啦….(強烈主觀意願中)。

此文章只屬分享,不涉及遊說或投資建議,投資涉及風險,請量力而為,小弟亦沒持有上述之股份。

如大家有興趣,歡迎大家加老狐貍的FANPAGE交流下啦

https://www.facebook.com/oldfoxfanclub

老狐貍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