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noether、timfwong: 若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愈來愈多人使用,會如何?(2月26日更新,請大家繼續討論)

(以下留言稍有刪節。)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2239

 

noether:
價值投資其實簡單, 只是前期學習較多, 但一旦明白了, 就是流水作業計算和分析. 相反, 技術走趨經驗難以作普遍原則, 多為勝則為準, 敗則例外.

greatsoup:

 

技術走勢反而更難學,因為真是太多模型了,況且我問過一些人,他說這些模型率成功率多過60%已很勁,何況太多人學曉這東西,成功率會下降。

但是價值投資卻是很簡單,只要那東西較其他東西便宜,就買,很容易明白,技術分析卻像接火棒遊戲,如果圖型適合,價值被忽略了,很容易輸錢。

 

timfwong:
「技術走趨經驗難以作普遍原則, 多為勝則為準, 敗則例外」
這是技術走趨得以長存的原因。是一種人性的普遍邏輯謬誤,還是另一種類似大數定律原理的可行歸納邏輯?我不敢武斷結論,沒有時間去研究。

....

 

「太多人學曉這東西,成功率會下降。」
以我理解,這說法應用在價值法較適合,在技術分析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方法的有效性愈強。但所謂「太多人學曉」是有限度的,所有人也學曉(操作原則)時,並假設所有人有足夠條件執行,所有方法都是無效的,不會出現任何獲利機會。

 

greatsoup: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timfwong: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以現實情況為基礎︰
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旨在找出某股的合理價值,假若有一個完美的計算方法可計出該合理價值,愈多人學懂,股價愈偏離合理價值時的購買力愈強,股價偏離合理價值的可能愈低,出現獲利空間的機會愈少。

技術分析︰技術分析旨在找出股價走勢在一定情況下會有必然的反應,假若有一個技術分析方法要旨是「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愈多人學懂,股價觸及50天線時的購買力愈強,失敗機會愈低,獲利機會愈高。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以極端情況為基礎,(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有能力使用)
基本分析︰所有人對每股票會得出唯一合理價值(設$10),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賣出股票,亦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買入股票。股票價格只會是($10)。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技術分析︰所有人均認為並深信「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50天線以下的價格沽出股票,50天線以下的價格不會出現,股價永遠也只會處於50天線之上。(50天線導致的)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但我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你自己試可唔可以解決到。

greatsoup:
第三個例子,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其實我們有機會其實日日都見到,假設我們日日去指定地方派錢,派足一個月,自然會明白啦。

timfwong: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以現實情況為基礎︰
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旨在找出某股的合理價值,假若有一個完美的計算方法可計出該合理價值,愈多人學懂,股價愈偏離合理價值時的購買力愈強,股價偏離合理價值的可能愈低,出現獲利空間的機會愈少。

技術分析︰技術分析旨在找出股價走勢在一定情況下會有必然的反應,假若有一個技術分析方法要旨是「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愈多人學懂,股價觸及50天線時的購買力愈強,失敗機會愈低,獲利機會愈高。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以極端情況為基礎,(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有能力使用)
基本分析︰所有人對每股票會得出唯一合理價值(設$10),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賣出股票,亦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買入股票。股票價格只會是($10)。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技術分析︰所有人均認為並深信「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50天線以下的價格沽出股票,50天線以下的價格不會出現,股價永遠也只會處於50天線之上。(50天線導致的)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但我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你自己試可唔可以解決到。

...

最後一個問題是不真實的,答案其實好唔重要。
其實如果每人都學懂一個完美的方法,要假設方法是真確的,並假設人們都有能力執行。要得出你所說的結論。
「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其實是你幻想中允許了人們能力上有差別,比方說人們不能同時去拿你手中所派的錢。
這問題有三個答案,你的情況可於其中一個情況出現。

情況一︰以基本分析的情況來說,所有人能一早預知將來。每個人都知公司收入如何,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而且不會變動。獲利空間完全不會出現,不需要「時間偏離」了。(這說法還有延伸的解釋,但會過份起來,哈哈)

情況二︰所有人不能一早預知將來,但允許人們能力上有差異。每個人對公司收入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但是若公司出現意外收獲,令 價值上升,獲利空間出現,利益分配由先知道有關資訊者,及執行能力較快者獲得,出現「時間偏離」了,時間長短視乎人們對有關資訊獲取速度以及執行速度。

情況三︰所有人不能一早預知將來,但不允許人們能力上有差異。每個人對公司收入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但是若公司出現意外收獲,令價值上升,獲利空間出現,但價格會在沒有成交下即時跳升至合理水平,不需要「時間偏離」了。

greatsoup:

我覺得街頭智慧中,每個人所得到的資源是不一樣的,這種的資源導致各位有不同的情況,但在一個只有幾款選擇的地方,大部分的人都是會選那幾個選擇,只有很少數是例外。

就以派錢為例,第一天知道的人會很少,所以有些觀察敏銳的人會拿到,派的時間都會較長,但第二、第三天,隨著人們的廣泛傳播,假若派的錢是真的,就應該會 愈來愈多人拿,派的速度會愈來愈快,但過了幾天,情況逐漸穩定,有部分人覺得成本太高不再拿,但是有部分人仍覺得值都會去試試。但到了最後幾日,這種情緒 會達頭高潮,到了期後一兩天,草著先機的人已不會再去,但還有一堆人以為有錢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就你的三個情況來說,一三暫時我真的沒有意見,但我認為二的情況,較類似真實,所以我認同,但是我認為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所以永遠都有一個時間偏離的,何況亦忽略了群眾壓力的作用。

就你的文章來說,其實只要想到的話,一星期一篇也沒有問題啊。況且寫東西的確真是有壓力,但寫得多就會有題材,其實我只是沒有時間寫,不是沒有題材,多看報紙雜誌就有大把。

timfwong:

不用觀察敏銳才知道派錢吧,你試試就在旺角街頭派,那你會發覺大部分人都會是觀察敏銳的,哈哈。用不著兩三天,兩三個字你都不得了啦 (我想像的是一千大鈔一張張地派,而不是一毫子)。幾天都在派,真不見得場面會如何穩定下來。成本太高要看你派什麼啦,一千元的話…你知道有多少人的時薪 超過一千元嗎?只要花一小時能搶到一千元,想想會有幾多人覺得值得而會去試試。什麼是最後幾日,派錢是公開通知的計劃嗎?公眾不會知道你派到何時吧。草著 先機為什麼不會去,他們過了癮不就會再試試嗎,嫌錢多?後來才去的人一定拿不到錢?不明白。當然如果你話派錢係派一毫子,就沒有人會睬你的。
重點是,你說的例子跟我們討論的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所以永遠都有一個時間偏離的,何況亦忽略了群眾壓力的作用。
「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是什麼意思?「群眾壓力的作用」是什麼?
要詳述一點。

那些只是其中數個的原因。你的興趣範圍廣,要講日日可以講,財經話題每天遍地開花。我不會對覺得不有趣或不切身的事情去了解,所以話題不多,平時我思考的東西只為自己去想,通常見人在討論一些東西不大同意才會加嘴。

greatsoup:

我知道自己認識不夠多,但是我也沒到說派多少錢,假設我派50元,應該會現形到。我也講到明是派一個月,並稍作公告,應該會控制到吧。

早著先機的人,覺得太多人搶的,成本太高,他就不會去啦,如果值得搶的,應該還是會去。

後來才去會拿不到錢,因為我派的是定額,等得較久當然不會等啦,又唔係好多。

這個例子,派錢就是那個方法,等的人就是使用這種方法的人,這個方法其實在解釋任何產業發展都是幾適用的。

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因為你假設水平有差異嘛,是不是會導致每個人都計出不同的結果。群眾壓力的作用,這個就要你買幾本雜誌睇下,去證券行了解下,多看財經節目,就會感受到啦。

timfwong:
我認為對派錢例子的討論可以止於這裡。

要用例子去嘗試解釋某些東西應該要夠簡單易理解,
這樣下去沒有結論的,因為這個例子的推想空間太廣,我們很難有一致的推論過程。

若果要討論,應返回我所寫的最簡單的情況。
或許你可能把#34的內容也放到你上面開的題目,如果你認為有矛盾或推斷錯誤可以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4

投資風險篇》好公司愈來愈少 小心踩到地雷「矮子裡挑將軍」 未上市投資四大風險

2012-5-28  TWM




近年來要在未上市股中投資,有如在矮子裡挑將軍,愈來愈困難。投資人除了要避免四大風險,也要注意「富爸爸」光環已消失,因為許多富爸爸變成窮爸爸,很難再挹注旗下轉投資的企業了。

撰文‧林宏文

未上市股的投資向來風險不小,尤其過去一年多來,未上市股的表現大起大落,如果要避免踩到地雷,有四大風險要特別注意。

風險一:

產業未成熟或有明顯景氣循環未上市股投資要注意的第一點,就是在選擇個股時,要留心其所處行業有哪些風險。有些產業尚未成氣候,只靠一時的流行或炒作;有些產業則有明顯的景氣循環,具備這兩大特質的產業,向來是套牢最多未上市股票投資人的標的。

例如,兩年前以綠能概念崛起的電池產業,就套牢不少投資人。當時,由於電動車概念熱炒,也掀起未上市電池股的投資熱潮,生產技術層次較高的鋰鐵電池正極材料廠,例如長園科技、尚志精密化學等公司,股價動輒超過百元,長園科技甚至還漲到二百元以上。

不過,由於電池品質及穩定度都還未達水準,電動車配套的充電站又有執行上的困難,因此至今產業仍難普及,電池概念股也成為票房毒藥。如今長園在八十元左右,尚志已跌破二十元,必翔電能、能元、鋰科、有量及宏瀨等相關公司,股價都僅剩高價時的一成到二成。

此外,景氣波動劇烈的記憶體、面板、LED(發光二極體)及太陽能等「四大慘業」,更是去年讓投資人傷痕累累的產業。在記憶體產業中,包括擎泰、宜陽、常憶科技等,股價從高檔跌落至低點,跌幅都有五成到九成,相當慘烈。

至於LED產業的聯勝光電,上游的藍寶石基板廠鑫晶鑽、晶美等,由於去年都虧損,股價也跟著大跌。太陽能股跌幅也相當慘烈,由益通前總經理蔡進耀主導的宇 通光能,以較創新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出發,但遇到太陽能產業崩盤,宇通難以承受大虧損,已成申請紓困案獲准的首例,如今股價跌到僅剩○.五元,投資人叫苦連 天。

風險二:

「富爸爸」加持的光環消失去年未上市股票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富爸爸」光環消失。過去,很多人喜愛追求擁有富爸爸題材的個股,但如今許多富爸爸都已自身難保,例如面板業的友達與奇美電,連續兩年大虧,也因此旗下許多公司業績都難有起色。

例如友達轉投資的瑞鼎,儘管年年賺一個股本以上,多年來被視為未上市股的黑馬,甚至可能成為股王候選人。但因業務量集中而無法上市櫃,加上股價跌到八十元上下,本益比只剩七倍不到,讓投資人耐心盡失。

即使富爸爸沒有變成窮爸爸,但由於投入的行業景氣實在太差,例如台達電投資的旺能,去年一樣照虧一個股本;而有富爸爸鴻海投資的鑫晶鑽,或是宸鴻入股的達鴻、展觸等公司,股價也照跌不誤,例如達鴻一度跌破十元,已是當初宸鴻買價三十一元的三成,投資人損失不小。

華鴻創投集團投資長鄭明松說,一家公司若沒有競爭力,即使找到富爸爸也沒用。甚至,有些富爸爸轉投資,是為了集團布局策略,反而不會要求被投資公司一定要賺錢,未上市投資人不應再存有富爸爸的迷思。

第三個風險,則是愈演愈烈的專利侵權訴訟。近年來科技業競爭劇烈,以官司訴訟阻止競爭者進逼已成常態,不僅蘋果、三星及宏達電等國際企業的專利訴訟打成一團,國內中小型業者也一樣告來告去。未上市股中有不少類似案例,其中立錡控告力智的案子,就是值得一提的經典。

風險三:

恐涉專利侵權的公司要小心居國內電源管理IC龍頭的立錡科技,分別在二○○七年及○九年向台北地方法院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遞狀控告力智產品 侵權。力智的主要經營團隊來自立錡,原董事長為力晶副董事長蔡國智。在經過多年官司訴訟後,力智難以承受高額的律師費及訴訟支出,並且輸掉幾次關鍵宣判, 造成公司業務流失,從原本高獲利到賠大錢,競爭力大受影響。

不過,最近力智獲得原股東華碩增資入股,華碩投入三.三三億元,取得力智電子過半股權,最後決定將力智併入華碩,讓原本曾被視為未上市傳奇股的力智就此走進歷史。不過,能夠併入華碩,創業團隊至少還有努力目標,也算是不太壞的結局。

風險四:

公司業外投資失利牽連本業第四個風險則發生在個別企業身上,風險各有不同。這些讓投資人損失慘重的地雷股,有時就像被從天而降的石頭砸到,只能自認倒楣。

例如,去年發生總經理黃建宗操作日圓即期外匯,造成啟耀光電幾乎大賠一個資本額,就是最讓投資人意外的案例。這位闖出大禍的總經理,還出身奇美集團財務 處。啟耀光電處於景氣循環明顯的面板產業,本業已有極大風險,加上這個業外大虧損,也讓啟耀淪為雞蛋水餃股,大跌到僅剩三塊多。

近年來,由於國內產業創新力不足,許多好公司也已陸續掛牌上市櫃,要在未上市中找到值得投資的公司,有如矮子裡挑將軍,實在困難。投資人除了避免上述四大風險,還是要注意公司是否具備差異化的技術、產品及商業模式,才能找到還有上漲空間的未上市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39

童文欣接董座 富士康愈來愈像控股公司

2012-12-31  TWM
 
 

 

在香港掛牌的富士康國際日前宣布,將由執行董事童文欣接任董事長,由於童文欣出身投資銀行與財務等領域,市場推測,富士康將有可能走向產業布局與投資事業雙主軸的控股模式。

富士康是鴻海持股七成的公司,主要手機客戶包括諾基亞、LG等,不過,由於成長性最佳的蘋果訂單一向由鴻海承包,富士康主要客戶成長性都不好,也讓富士康業績從二○○七年起直線下滑。

童文欣曾在荷銀洛希爾、Jardine Fleming、Robert Fleming及IBM台灣分公司擔任要職,在投資銀行與財務領域有二十餘年經驗,產業界預期,郭台銘對於富士康未來角色,顯然已有新的思考。

據了解,富士康其實早就在太原、深圳、武漢、上海及重慶等地,取得許多商住用地進行開發;此外,在電子業重要上游礦產材料的布局也不遺餘力,例如在郭台銘老家山西省取得鎂礦等,這些都與手機業務有所區隔,未來手機事業仍由執行長池育陽負責,但房地產與礦產等轉投資項目則由童文欣負責,兩大業務同步推動,也讓富士康的未來發展更值得觀察。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65

殼股愈來愈貴 不如「種」一隻? 撰文:蘇麗珍

1 : GS(14)@2011-07-27 23:04:35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5840ddce-bbfa-4431-9ec9-4930463834c6-405482
2 : Sunny^_^(11601)@2011-07-28 09:50:50

隻現代教育...應該都係其中之一.
3 : GS(14)@2011-07-28 22:30:52

近排創業板那幾隻都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550

聯邦快遞﹕客戶落單愈來愈急

1 : GS(14)@2012-04-10 22:19:2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410/News/ea_eab1.htm
08年重價錢 09年緊張艙位

梁銘添說香港已感受到箇中轉變﹕「訂單愈來愈遲落,要求赴運時間愈來愈急……我們了解到,客戶是因應目前形勢改變生意模式,先將首批小量的貨運給採購商觀察市場反應,反應良好才很急趕的補貨。」

他指出,客戶落單習性的改變是經濟形勢最好的反映,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客戶問最多是價錢可否便宜點」;2009年下半年開始經濟好轉,「客戶不再計較價錢,而是緊張夠不夠艙位,要提前很多落單」。而從去年開始,歐債危機不斷加劇,梁銘添注意到客戶的急單要求有增加趨勢,同時運貨規模也傾向小批量。

訂單變小及遲 最急曾要求即日赴運

由於不同行業對急件定義的不同,梁銘添說難以給出一個平均數據反映整體的急單情,但他也透露,一些生產線在南中國區域的客戶有時甚至提出落單後即日赴運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713

【am觀察】加州萬稅:重稅如何令政府愈來愈窮? (2012年06月01日)

1 : GS(14)@2012-06-04 23:22:2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062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00

本地的混人笨人也愈來愈多 周顯

1 : GS(14)@2013-04-17 12:40:27

2013-04-15 MP

上星期四下午,一位小朋友來電,問我: 「某股票復牌之後,升了5 倍。它剛賣了殼,原來的殼主仍然持有10%,沒賣,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玄機呢?」按: 「某股票」究竟是幾號,我已忘記了(編者按:編號0169 的恒力商業地產)。

....

「因為不想贏錢沒自己份。」我說: 「試想想,如果有極度優質的資產注入,股票一升便是幾倍,原殼主不留一手股票,豈不是呻笨?」

....「那是因為這些股票很多時是橫手貨,連買家也不知道,只要賣家偷偷的把它們藏起來,就可以了。」我說: 「所以只是你看不見,並不代表它不存在。」統計解決不了經濟問題

那天看到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兩位發表了一篇有關自由行問題的電話調查統計調查報告,其中包括了自由行「改善本地就業」、「令本地商戶租金上升」、「推高本地物價」等等問題,不禁大笑: 「這個城市多麼的反智,反智到連大學之內的統計也這麼混,怪不得本地的混人笨人也愈來愈多了。」

有一些東西,是可以用統計學去作調查的,例如說,你喜不喜歡梁振英的施政,因為這是觀感問題。另外有一些東西,是不可以用統計學來作調查的,例如說,相對論是否正確,因為這是科學問題。

關於自由行的,明明是經濟學的問題,這兩位卻企圖用統計學,去解決經濟問題,真的是混得可以,其中的一位還是副主任呢!真的是浪費公帑。.....
2 : 鱷不群(1248)@2013-04-22 02:33:22

econometricssmiley
3 : GS(14)@2013-04-22 21:23:53

2樓提及
econometricssmiley


當年迷迷糊糊讀完都唔知他講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582

免費早餐 - 梁天卓 愈來愈貴的免費電視 2014年05月26日

1 : GS(14)@2014-06-09 00:18:06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08613

第一次和大家見面,我講講和欄目「免費早餐」有點關係的免費電視吧。上年年尾宣佈取得流動電視牌照時,當時以為開台在望的王維基曾提出,「free TV」所代表的含義不應只是免費,更應是代表自由自主。很可惜,現在free TV和自由自主愈來愈遠。細台當然不消說,即使是大台現在也好像身不由己,變得愈來愈「是是但但」。
至於free TV是否如王維基所說是免費呢?有睇開「免費早餐」的讀者都知道,這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如果大台是真正免費,它的市值不會過百億元,王維基這生意人亦不會千方百計要取得一個「真正」的電視牌。雖然觀眾不用每月付費,但是他們仍要忍受每15分鐘便會出現的廣告。可以這麼說,廣告的質素和長度是收看免費電視的一個價。產品(相對)優質價錢自然比較貴,所以我們可以理解黃金時段的廣告較長,在大台內較受歡迎的頻道的廣告亦較多(至於細台的廣告是否較大台少,我讓有興趣看細台的讀者自行探究)。
免費電視從不免費,近年更愈來愈貴。細台近年忙於搞重播,免費電視觀眾由原本「二揀一」變成現在的「無得揀」,在近乎壟斷下,大台的「收費」自然有恃無恐。雖然通訊事務管理局對免費電視的廣告內容和時間有作出限制,但「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大台當然會挑戰極限。在一套飛機師追女仔的劇集裡,有人拿著某牌子飲品飲得津津有味、又有人拿著同一牌子的飲品聞到再三回味、更有人用同一牌子的飲品來砌心心逗得女角歡天喜地。這類植入式廣告近年十分多,已幾乎到達無孔不入的地步。
最近大台高層投訴通訊局對植入式廣告的執法不公,他們還用了早前大熱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來比較:為甚麼人家可以有大量植入廣告而我們不能?很多坊間的說法是「星星」的植入廣告做得很自然。
經濟學者反而會問:為甚麼人家的植入廣告這麼自然而我們不能?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競爭程度不同。正如我所說,植入廣告也是一個價,在南韓價太高觀眾會按遙控器轉台,在香港價太高觀眾則只會打電話向通訊局投訴。
大台高層在同一記招投訴通訊局的執法不一「搬龍門」。我其實十分認同:如果通訊局和政府沒有「搬龍門」,港視可以開台增加競爭,我們便不用捱愈來愈貴的免費電視!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29

陸振球﹕樓價與成交愈來愈背馳

1 : GS(14)@2018-08-18 09:51:16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063&issue=20180818
【明報專訊】上周本欄提到過去數十年每逢港股大跌後,樓巿沒多久也會出現明顯調整,但今年1月港股見頂至今已有7個月,香港樓價卻繼續創新高,剛公布的中原樓價指數便又破頂,實在令人驚訝!不過,美聯統計的全港35個屋苑最近一周的二手成交卻見了約1年新低(圖1),7月份居屋及公屋第二市場成交宗數也合共只錄97宗成交,按月急挫約28.1%,並是自2015年12月後首次失守百宗水平,見31個月新低(圖2),至於最新8月(截至15日)更僅得13宗,反映樓價與成交量愈來愈背馳。

若以技術分析,港股恒指的月線已明顯跌穿了自2016年初以來引伸的上升軌,形勢實在不妙,過去被視為股王的騰訊控股(0700),今年更跑輸恒指,業績亦由高增長變成13年來首現退倒,之前騰訊股價狂飈,甚至有知名基金經理預期兩三年後股價可升至1000元,主要是認為該公司每年能保持30%至40%的盈利增長,但只要偶不達標,甚至如今次般出現倒退,則其高達40多倍巿盈率的估值將如何維持下去?

港樓「市盈率」高如騰訊要小心

說到40多倍的巿盈率,現時香港的各類住宅租金回報率只有1厘多至2厘多,如以之比作股票的盈利,並計算出樓巿的巿盈率,隨時高達40多倍甚至更高。當港元大手定期存款利率也高達2厘或以上,最近銀行也開始紛紛調升按揭息率,香港銀行體系結餘也已跌穿1000億元以下(圖3),一旦資金大舉流出香港,香港樓巿的40多倍巿盈率可以維持下去嗎?

其實騰訊未公布最新業績之前,股價已由高位跌了兩成多,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向前看,不能看倒後鏡揸車。第一太平戴維斯最近的一份物業報告顯示,今年首季各個大型商場的營業額按年急升(圖4),但也是否如騰訊的業績一樣屬滯後數據,在股巿大跌後會否出現負財富效應,零售業或已響起警號?

零售好,商場房託如領展(0823)也會受惠,領展近年業績不錯兼公司不斷回購,單計年初至今該公司已經動用48.3億元回購,令其股價本月初創出78.05元的新高,可說是港股大跌下的不錯避險股。不過,根據聯交所資料,原來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卻在本周二合共沽出150萬股,套現1.15億元,究竟是不是王國龍先知先覺,認為香港零售業會轉差,所以先行出貨?據傳媒「了解」,王國龍沽領展並不是看淡前景,而只是近期想為一對子女置業才賣領展,現時他仍持有領展317萬個單位,市值2.44億元。

領展CEO減持套現1.1億 零售響警號

和朋友談及這件事,朋友就話如王國龍真的用1.1億元為子女置業而要賣股,那豈不是每位要付5500萬元,則其「父幹」實在非常偉大,只是就算真是為子女買樓,會否全部花光了1.1億元,還只是用了其中的一兩千萬元?如果是這樣則似乎是趁高套現,為子女買樓只是藉口而已。

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他發表的最新網誌提醒大家除要小心貿易戰的不利影響,也要留意利息向上的風險,並指出港人家庭一半資產和物業有關,一旦樓巿調整難免會受影響。

當然,當樓價仍在高位甚至續創新高之時,大家都會覺得財富集中在物業並無不妥,甚至會後悔為何當初不多買一些「磚頭」,就算以高槓桿也是應該,甚至是聰明的做法。

不過,正如去年人們投資股票的時候,縱使大巿升了三成多,也會有人說為何當初不瞓身買騰訊又或買Bitcoin,若是便早已大富大貴了。只是任何投資,過去表現不代表未來,如果今年初高追騰訊的話,其跌幅已比恒指大,如在年頭買了Bitcoin,隨時損失達七成,而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人們也會說樓只會買貴不會買錯,最後卻隨樓價下跌出現了超過10萬個負資產家庭!

高追樓價 倘有意外難轉身

當然,筆者是不預計樓價必然很快便大跌,只是想說當大部分家庭都是有磚頭的話,樓巿升固然值得開心,但若出現意外便不一定可以趕及轉身,所以如中原老闆施永青,雖然是從事代理行業,自己也盡量只將四成資產投資物業,三成投資股票,兩成為債券或現金,其餘一成是黃金,為的是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0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