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磅|65億美元參股希爾頓酒店成大股東 海航布局旅遊全產業鏈提速

萬豪與安邦爭奪喜達屋的競購戰剛落幕,另一家全球酒店管理集團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NYSE:HLT,下稱“希爾頓”)又迎來了來自中國的新投資方。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美國當地時間24日早上,海航集團、黑石集團及希爾頓酒店簽署協議,海航集團將從黑石的關聯公司收購希爾頓約25%的股權,交易總價約65億美元(約合440億人民幣),預計將於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

交易完成後,黑石集團在希爾頓中的股權將減少至約21%,海航集團則有望成為希爾頓的單一最大股東。

在此之前,海航集團已經先後參與投資了多家海外酒店資產,而除了酒店,航空、地產等優質資產也都是海航近年來海外投資的標的。如此大規模而高頻率的並購投資背後,到底是如何考慮的?

聯姻希爾頓酒店

希爾頓酒店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多元化酒店集團之一,旗下擁有華爾道夫、希爾頓、港麗等13個酒店品牌。數據顯示,其在全球10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4700處地產及超過775,000間客房,包括自營酒店以及管理和連鎖經營酒等。

根據希爾頓集團2015年年報,公司75%的營收來自美國,亞太地區則超過歐洲,占據營收10%的份額。

此前,希爾頓宣布預計將於年底左右開始實施Park Hotels & Resorts和Hilton Grand Vacations的分拆,根據三方簽署的協議,分拆後海航將在所有公司中都分別擁有約25%的股權,並分別向希爾頓、Park和HGV的董事會指定兩名董事。

“目前全球經濟還處於經濟危機後的爬升階段,酒店類資產的價格整體處於低位,在這一周期內進行股權投資,可以在未來的經濟增長中獲得投資收益,”業內專家林智傑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而對希爾頓的投資除了可能獲得的股權收益,雙方之間未來的資源整合和戰略協同也有不少想象空間。

在酒店領域,海航集團並非新手。在投資希爾頓之前,通過自建和投資收購,海航集團旗下已經擁有了包括高端奢華酒店、商務酒店、度假酒店、快捷酒店、產權酒店等多家酒店品牌,運營和投資近2000家酒店,超過30萬間客房。

除了已在國內多個城市布局的“唐拉雅秀”系列酒店和海航酒店,海航還收購了美國卡爾森酒店集團、大溪地希爾頓酒店和瑞吉酒店,參股美國紅獅酒店集團、南非Tsogo Sun酒店集團,並成為歐洲第三大酒店集團NH的第一大股東。

目前,包括“唐拉雅秀”系列酒店和海航酒店的會員系統已經打通,會員積分還會與海航集團旗下的航空公司做一些兌換機票或機加酒打包產品,而作為管理方,這些酒店的很多業主,也是海航集團旗下的相關地產公司。

“成為希爾頓的股東後,海航同樣可以與希爾頓進行類似的合作,並且利用希爾頓在海外的酒店網絡,打造機加酒高端定制遊產品,”林智傑指出,同時,海航在航空、金融、酒店業務的會員客戶,還可以成為希爾頓的潛在客戶群,海航線上線下的旅行社和分銷平臺也可以協助希爾頓在中國銷售其酒店產品,此外,海航旗下的地產、酒店資產及國內關系網絡,也可以成為希爾頓在華拓展業務的資源。

布局旅遊全產業鏈

事實上,對希爾頓的投資也符合海航集團拓展酒店業務的策略。海航酒店集團董事長白海波就曾透露,海航酒店在境外的擴張,除了重點考慮具備一定規模、輕重結合的酒店資產包和通航城市、旅遊熱門城市的單體酒店,也會尋求與全球領先的大型酒店集團或品牌,通過並購或持有股份等形式開展戰略合作,此外會借鑒國際酒店品牌的運營經驗,通過特許加盟、租賃等模式拓展規模。

“在投資區域上,我們會優先考慮海航的通航城市,其次是首都城市、歷史文化名城、著名景區等地區的酒店資源,以歐洲、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為主,另外,巴厘島、大溪地、馬爾代夫等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的海島也是投資的目標地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也是海航在區域投資的一個考慮重點。”白海波指出。

而除了在國內外投資收購酒店資產,近年來海航集團還參與投資了瑞士Swissport地面服務公司、維珍澳洲航空、瑞士Gategroup航食集團、巴西藍色航空等多家企業。

截至目前,海航控股和參股境外企業已超過30家,分布於16個國家及地區,涉及航空、物流、金融、地產、酒店、旅遊等多個領域,境外員工逾8萬人,境外企業總資產逾1400億人民幣,旗下航線網絡覆蓋亞洲、北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記者梳理海航的海外收購標的發現,海航投資的對象大都是在海外具有強大市場地位和優秀管理團隊的企業,希望通過吸收歐美企業的成熟管理經驗,打造完整的旅遊全產業鏈,所以業務布局主要是在航空主業、輔業以及旅遊、酒店等上下遊延伸。

對此,海航集團多位人士告訴記者,海航考慮投資並購的標的企業時,首先考慮的是這些企業所處的產業是否符合海航的國際化產業布局;其次考慮具體的企業是否能幫助海航打造和豐富全產業鏈,形成上下協同的效應;當然還要考慮企業的經營現狀和前景、業績優化成長的空間、收購和投資的成本和預期收益等問題,以保證收購行為的成功,以及投資者利益的最大化。

林智傑對記者分析,從海航集團海外投資的思路來看,是希望將航空和旅遊產業鏈打通,以航空運輸、旅行社、酒店、金融及支付、技術等產業為基礎完善一站式旅遊服務,並將地區型航空公司以及海外參股的航空公司資源整合起來,加速“大旅遊”產業的布局。畢竟現在全球經濟低迷,海外資產價格下降,企業的估值普遍較低,此時可以進行低成本擴張,而後續的資產和業務整合對收購效果的落實也很重要,比如將海外航線與投資的海外酒店、地面服務以及配餐資源協同等。

據記者了解,目前海航集團在開展海外資產標的投資的同時,也在對內部資產和業務進行重整。比如整合旗下各產業資源成立了新平臺——海航旅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涵蓋了海航參控股的18家航空公司,運營及投資的國內外近2000家酒店,以及240多家旅遊門店,410余個貨幣兌換網點,以及1300余輛可租賃車輛,希望通過線上與線下、實體產業與資本市場相結合迅速推動產業布局,成為全球領先的航空旅遊產業供應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170

海航並購瑞士航空技術公司獲歐盟反壟斷審查通過 不存在壟斷問題

據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25日宣布,中國海航集團對瑞士航空技術公司的並購活動獲得歐盟反壟斷審查通過。

歐盟委員會在當日發表的聲明中表示,這一並購不存在壟斷問題,“由於兩家公司業務重疊部分非常有限,不會引發壟斷關切”。

瑞士航空技術公司是民用航空領域的維修、維護和運營服務提供商。公司總部位於蘇黎世。據瑞士航空技術公司官網,7月,其股東阿聯酋穆巴達拉開發公司同意向海航出售80%股份。

海航集團成立於1993年,目前已成為以航空、實業、金融、旅遊、物流為支柱的大型企業集團。2015年7月,海航集團躋身《財富》世界500強企業。

9月,歐委會還通過了海航對瑞士航空餐飲和招待服務公司佳美集團並購的反壟斷審查,認為不存在壟斷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31

新三板企業海外投資最大交易 海航旗下公司28億購GEE股權

11月9日,北京喜樂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全球鷹娛樂有限公司(Global Eagle Entertainment Inc.,GEE)聯合宣布,喜樂航將斥資約4.16億美元(約合28億人民幣)收購GEE 34.9%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將成為後者的單一最大股東。雙方還將成立中國合資企業,提供天地互聯和客艙娛樂服務。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這是新三板上市企業首次投資美股企業,是迄今新三板企業海外投資最大交易。

據介紹,本次交易將分兩階段完成。喜樂航將於第一階段認購新股持股9.9%,隨後通過認購新股和受讓老股增持至34.9%。雙方預計將在3-6個月時間內完成交易。屆時,喜樂航將成為GEE的單一最大股東,獲得相應的董事會席位,並與GEE一起任命合資公司主要管理人員,主導合資公司日常運營。兩個階段的投資和合資公司的設立,都要經過雙方股東的批準並通過中美有關政府部門的審核。

據了解,喜樂航是海航集團旗下專註天地互聯技術開發和客艙生態平臺運營的科技公司。目前已與海南航空、首都航空、天津航空等約10家航空公司簽訂航空互聯網改裝和平臺運營協議,擁有約500架飛機的改裝和運營權。GEE則是全球第三大IFC(天地互聯)解決方案供應商、全球第一大IFE(客艙娛樂)內容分發和供應商、全球第一大海上衛星通信運營商。

近年來,海航集團海外並購動作頻頻。包括全資收購全球最大的航空地面服務及貨運服務供應商Swissport公司、通過渤海金控的全資子公司Avolon收購CIT集團的航空租賃業務、入股法國藍鷹航空、加納AWA航空、維珍澳洲航空、巴西蔚藍航空、TAP葡萄牙航空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04

28億收購後 海航旗下喜樂航要發力天地互聯生意

在耗資28億收購了全球第三大IFC(天地互聯)解決方案供應商後,海航集團旗下的北京喜樂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喜樂航”,新三板股票代碼:837676),希望通過與後者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分羹“年均飛行時間達到10億小時”的中國空中上網市場。

“我們計劃與美國全球鷹娛樂有限公司(Global Eagle Entertainment Inc.,下稱GEE)成立中國合資企業,提供天地互聯和客艙娛樂服務,為海航集團內各家航空公司改造800架互聯網飛機。”喜樂航CEO潘運濱11月29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就在幾天前,喜樂航剛剛宣布斥資約4.16億美元(約合28億人民幣)收購GEE 34.9%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將成為後者的單一最大股東。GEE是全球第三大IFC(天地互聯)解決方案供應商、全球第一大IFE(客艙娛樂)內容分發和供應商、全球第一大海上衛星通信運營商。

據記者了解,雙方的合資公司將由喜樂航控股,並向其註入目前絕大部分業務。而GEE的註資形式將主要是現金,同時也會通過這個合資公司將全球最先進的航空互聯網解決方案引入中國市場,服務中國地區的航空公司。

在此之前,作為海航集團旗下專註天地互聯技術開發和客艙生態平臺運營的科技公司,喜樂航已與海南航空、首都航空、天津航空等約10家航空公司簽訂航空互聯網改裝和平臺運營協議,擁有約500架飛機的改裝和運營權。

潘運濱告訴記者,通過與飛機租賃公司的合作,合資公司還擁有再改造一千架互聯網民航客機的能力。“智能化客艙是航空業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國際領先的技術,來推動國內航空互聯網市場的快速發展。”

GEE CEO戴夫•戴維斯(Dave Davis)則指出,GEE在全球範圍內整合了包括衛星天線、服務器、調制解調器、整流罩等一系列航電硬件設備,與喜樂航成立合資企業,除了能提供整合社交媒體、實時互動、實時遊戲、實時廣告推送和在線電子商務等機上互聯網服務外,還將提供全面而精確的乘客行為等分析數據,在幫助航空公司更周到高效服務乘客的同時,也將為更多的合作夥伴帶來新的機上利益增長點。

事實上除了海航,其他國內航空公司在空中上網方面的布局也是摩拳擦掌。2012年8月,國航基於地面基站的互聯網航班首飛成功;東航和南航也有多架飛機實現了空中上網,廈航的波音787新飛機配備了空中wifi功能,就連定位旅遊大眾的春秋航空,也改造了自己的飛機,從而可以實現空中局域網上網。

不過對於現有的飛機來說,要實現空地互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對飛機進行改造。負責飛機改裝的東航機務工程相關人士就曾對記者介紹,從外觀來看,最顯著的改造是在機身頂部多了一個玻璃鋼整流罩蓋住的衛星接收天線。另外,飛機內部還要安裝相應的控制器、文件服務器以及6部無線網絡熱點設備。

這樣看來,機上wifi項目應該可以算得上“燒錢”的大戶了。不過在商業運營的初期,國內的航空公司還是選擇了對旅客免費的方式。

多家航空公司負責空中上網項目的人士就告訴記者,由於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和國外有很大區別,航空公司都在探索做互聯網增值服務收費的模式。比如說,金融服務看上去是免費的,可如果要做實時交易的話,就可以和券商合作來收一些合理的費用;再比如在飛機上預定酒店、車輛,就會產生代理傭金的收入;第三塊是廣告、推廣的收入,未來有了網絡就可以提供廣告的個性化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66

住百家再獲海航支持 一周兩定增金額超億元

住百家12月1日發布公告稱,擬向海航旗下的海航酒店集團定增1億元。這是其掛牌近8個月來開啟第二次定增——第一輪定增僅僅發布在三天前的11月28號,融資近3200萬元。也就是說,住百家在一周內連續發布兩輪定增公告,總金額達到1.32億。

公告顯示,本次股票發行對象海南國商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為海航旅遊集團100%持股公司。本次計劃發行數量為4,679,458股,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為100,000,017.46元人民幣。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為公司的未來發展提供支撐。

住百家是一家對歐美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進行本地化創新,以“Airbnb+凱撒旅遊”模式聚焦服務國人的出境遊平臺。住百家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及業績的快速成長,與海航海外戰略布局不謀而合,正是住百家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52

60億美元全購全球最大IT分銷商 海航看上的是供應鏈生意

12月5日,天海投資(600751.SH)的一份簡短公告,標誌著歷經近一年審批的一筆巨資收購交易即將成功,只等交割。

公告顯示,天海投資以現金支付方式收購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Ingram Micro Inc(下稱“英邁國際”)的交易已經通過並完成境內外全部審批、備案機其他前置程序,交易雙方已開始開展交割工作,預計交割完成時間為美國時間12月5日左右。

在近期中國多筆海外收購遭遇國外審批阻礙的大背景下,這一筆“蛇吞象”的交易達成實屬不易。根據天海投資2015年的年報,公司的營業收入7.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8億元,遠低於被收購的英邁國際2015年的收入(約2870億元)和凈利潤(約14.7億元)。

那麽,英邁國際到底是一家怎樣的企業?海航巨資收購英邁的這筆交易到底值不值?

英邁的困惑

英邁國際是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和供應鏈服務商,1979年成立,註冊在美國特拉華州,1996年在紐交所上市。2015年的營業收入為430億美元,是IT分銷行業第二名安富利(AVT)的1.54倍。

所謂IT分銷商,是連接蘋果、聯想等IT產品生產商與電腦城、電商網站等IT零售終端的紐帶,比如中國的神州數碼(000034)。

英邁國際則是全球唯一一家業務網點遍布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IT產品分銷商,共有北美、歐洲、拉美、亞太及中東非洲5個戰略區域,業務網點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與全球45個國家的1,800多家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為超過20萬家經銷商提供服務。其前十大供應商中絕大部分是世界500強企業。

與國內大多分銷商或供應鏈企業偏重倉庫、土地、運輸工具等“重”資產相比,英邁國際偏重“輕”資產運營,其主要的非流動資產是供應鏈管理系統及設備。業務板塊主要包括提供分銷及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為供應鏈的上下遊企業提供物流規劃、直運、數據分析、庫存管理、倉庫管理、訂單管理、訂單履行及退貨管理等)、移動產品生命周期服務、供應鏈解決方案平臺、雲服務等四部分。

記者查閱英邁國際的財報發現,2015年公司的營業收入430.26億美元,同比下降7.4%;凈利潤2.15億美元,同比下降19.3%,主要是北美與歐洲市場表現不佳所致。

而英邁國際在亞太地區的收入占比超過20%,逐漸成為其越來越重要的收入來源。其中2015年在中國的收入占比5.4%,但利潤卻占比23.1%。
 
不過,盡管早在1997年就將業務拓展至中國,但作為一家美國公司,英邁國際在中國還面臨不少政策限制,並且缺乏中資大客戶,在中國的業務收入規模較同行神州數碼等還有差距(以2013年為例,神州數碼在中國IT分銷市場份額為15.1%,而英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4.4%),英邁的雲服務出於安全方面考慮也至今未能進入中國市場。

長期關註TMT行業的資深評論人士王如晨則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對於傳統的IT分銷商來說,挑戰還來自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層面的變化,上下遊廠商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淘寶京東亞馬遜等大型電商崛起對渠道帶來的沖擊,品牌廠家甚至富士康等代工企業與電商平臺的直接合作越來越緊密,他們也在發力自身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比如神州數碼2012-2014年的營業數據就每況日下,主要由於分銷業務表現不佳,目前正依托IT分銷業務積累的資源尋求向雲計算轉型。

海航的算盤

那麽,傳統以航空旅遊、物流、金融服務等業務為主的海航集團,為什麽要花巨資收購這樣一家IT公司?
 
據記者了解,完成並購後的英邁國際,將被納入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物流”),成為海航物流供應鏈管理業務的主體。
 
物流業是海航集團的主要產業之一,海航物流則是海航集團旗下承載物流業務的五大產業集團之一,總部位於上海。
 
此前,海航集團在物流領域的拓展一度涉足航空貨運、航運物流、船舶制造等重資產,這從天海投資的傳統業務範圍(並購前,天海投資主營航運業務,主要為集裝箱運輸業務和貨物代理服務業務,經營及管理以天津、上海、寧波、青島為基本港,至韓國的國際近洋及國內沿海多個口岸的集裝箱班輪貨物運輸航線),以及海航物流旗下的金海重工等子公司就可見一斑。
 
不過最近幾年來,海航物流一直在低調地醞釀著向輕資產模式轉型,希望依托投資和科技雙輪驅動,重點打造實體物流(3PL)、供應鏈管理(4PL)、物流金服(LFS)三大業務平臺,成為全球物流行業投資商及物流金融服務提供商。
 
目前,海航物流旗下的產品涵蓋航空貨運、物流倉儲、冷鏈物流等第三方物流服務,電子產品供應鏈、跨境電商、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等第四方物流服務,供應鏈金融、物流保理、物流租賃、資產交易所、物流銀行、物流支付等物流金融服務;同時海航物流孵化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海航智造集團,擁有金海重工等企業。
 
而收購英邁,是海航物流完善供應鏈管理布局的關鍵一環。
 
王如晨對記者分析,由於英邁國際具有較強的第四方物流管理能力,能以輕資產方式整合和管理物流環節中的運輸、倉儲、報關等公司,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一體化物流增值服務,年處理超過4,400萬份訂單、7,000萬個裝箱及5億件貨物,這與海航物流的供應鏈管理(4PL)業務模式正好切合。英邁在行業內遍及全球的基礎設施和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及先進的物流倉儲管理模式,可以為海航物流的轉型提供人才、技術和經驗支持。
 
值得註意的是,作為此次收購英邁國際的主體,天海投資自2015年起就發布了業務升級和轉型公告,希望向物流上下遊產業以及相關配套金融產業延伸,打造物流金融基礎信用平臺及物流運輸資源與業務交易平臺、逐步搭建物流全供應鏈金融服務產業體系。此次收購英邁國際,也是公司打通國內至全球物流資源配置的落地,進入IT供應鏈綜合服務行業。

未來的可能

根據天海投資此前披露的細節,這次並購總價約60.09億美金,其中30%的權益資金由天海投資通過自有資金出資87億人民幣、國華人壽出資40億人民幣組成,剩余70%通過銀行並購貸款解決,並購貸款由中國農業銀行牽頭組建銀團,中國銀行、光大銀行、華美銀行、印度國家銀行等參與。

收購完成後,英邁國際將從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成為海航集團成員企業,但會繼續獨立運作,財務並入天海投資(合並比例為68.51%),公司目前的管理層團隊將會留任,總部將繼續留在美國加州的爾灣市。

IT分銷行業資深研究者王里吉預計,在並入海航後,英邁國際未來在亞太等新興市場的收入占比將會提升;同時英邁的海外運營經驗、經銷商資源、全球供應鏈體系也可以幫助中國的IT 企業“走出去”;此外,過去英邁並沒有重點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而中國的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融資難的問題,海航集團又擁有金融全牌照,幫助英邁在國內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預計也將是未來的業務拓展重點。

如果進一步分析,海航旗下航空、實業、資本、生態科技等多領域,都可以與英邁國際形成資源協同。比如航空運力網絡可以結合英邁的物流網絡,鞏固跨境電商物流配送體系;海航實業可以利用英邁的物流服務平臺,提供商業分銷服務,供銷大集可與英邁開展供應鏈管理、智慧雲平臺和IT批發零售平臺整合;海航資本可以轉化英邁的供應鏈買方、賣方和物流服務商資源,打造供應鏈金融業務;英邁的雲服務分銷平臺業務,則可以通過與生態科技合作將雲服務等技術引入中國市場。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對記者指出,對於海航集團來說,如何在收購完成後管好、留好英邁國際的人才,將是面臨的一大挑戰,而信息技術人才也是英邁國際的核心競爭力。
 
據記者了解,目前,英邁國際的信息技術團隊共有1115人,由在英邁已經供職13年的CIO帶領。根據交易的細節,英邁國際原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將全部註銷,原股權激勵計劃也相應終止和取消;英邁原普通股股東獲得38.90美元/股現金對價,原股權激勵計劃的持有人獲得相應償付。這次交易的成交金額種,英邁全部普通股價值約為57.78億美元,公司股權激勵計劃部分的償付對價就達到2.31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92

海航集團宣布贊助法國高爾夫公開賽 投資3500萬美元

1月9日消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海航今日將宣布一項投資額3500萬美元、為期5年的協議,贊助法國高爾夫公開賽(Open de France),這是歐洲高爾夫巡回賽(European Tour)中最知名的賽事之一。

中國海航集團希望通過在高爾夫領域的最新投資,擴大其全球休閑業務版圖。盡管全球其他地區對高爾夫運動的參與度下滑,但海航押註亞洲對這項運動的興趣會持續升溫。去年10月,海航斥資1.375億美元在美國華盛頓州買下了8個高爾夫球場。

海航集團副董事長陳文理表示:“我們將作出的投資歐巡賽的承諾……讓海航集團有機會去進一步推動高爾夫在亞洲消費者和旅遊者中日益得到普及。”

海航表示,將繼續尋求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體育運動有關的交易。一位接近該集團的人士表示,相關方面曾接洽海航贊助其他體育賽事,海航目前特別密切關註的是高爾夫和網球賽事。

海航一直在采取行動走出國內市場。海航認為,中國出境遊具有增長空間。根據里昂證券亞太市場部(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去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到2020年,預計中國出境遊人次將達到2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369

海航部隊打游擊拍財仔掃鋪走資

2017-01-15  NM

2016,是滿街黑天鵝的一年。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人民幣「失控」貶值,快將重回與港紙一兌一的水平。2017年一月一日,中央即殺出第一道禁令:個人購外匯要填寫《申請書》,明確不得用於境外買樓買股票。內地愈管愈嚴,尤其「大刁」,內企自不然要見招拆招 。手揸五千三百億資金空降香港的海南航空集團(簡稱海航),去年一口氣搶下兩幅啟德地,呎價一幅比一幅高,嚇窒港人。本刊調查發現,屬於海航旗下、香港航空(Hong Kong Airlines)的聯席董事長蒙建強,近月密密夥拍本地財仔、康業信貸家族的李根興,掃入香港閙市地鋪。這些專屬掃鋪的公司,還以「新香港一號」、「新九龍二號」等編碼,如此類推,大有風雨欲來之勢。每間鋪涉資只是幾百至上千萬元;這樣將資金「斬件式」外流,將會是2017年的走資新玩法。

獲內地銀行五千三百億元信貸額度的海航,操控中港起碼十四家上市公司,旗下員工逾十七萬人。過去一年在環球瘋狂掃貨,既於上年買入希爾頓集團兩成半股份、又購入倫敦金絲雀碼頭等等,耗資近二千億港元。在香港,海航亦有取代誠哥、四叔之勢,連環以天價奪得兩幅啟德住宅地。海航在香港掃入的航空、金融、建築等公司,往往冠以「香港」兩字,有宣示主權意味;未想到海航中人掃入香港民生地鋪,亦愛好此道。

與海航千絲萬縷

本刊在一間專炒鋪的公司盛滙商機中,發現一則新聞稿,當中環球大通投資(905)主席蒙建強稱:「公司過往投資八成股票、其餘債券,為了令公司投資範疇更多元化,今年起將加重比例於房地產,投放更多資源給盛滙於街鋪上作出中長線投資!」這家盛滙,老闆是地膽財仔、康業信貸家族的李根興;至於與盛滙合作的蒙建強,表面上只是一家上市投資公司的主席,但實質上他的另一身份,是海航的靈魂人物、亦是海航攻港的先頭部隊。蒙建強與海航董事長陳峰一樣,是海南人,曾在海南發展房地產。○六年,海航欲以旗下的新華航空收購中富航空(即現時的香港航空),此舉引起港府疑慮:若由中資經營港航,港航業務根據地會否留在香港。結果新華航空只買入港航四成半股份,其餘股份由持香港身份證的蒙建強買入。港府「開綠燈」後,從一三年上交所的文件顯示,海航其後即增持港航至超過六成,蒙建強持股則下降至0.3%。蒙建強角色如「代客泊車」,現時他仍為香港航空的聯席董事長。至於港航的姊妹公司香港快運(HK Express),海航於○六年同樣只買入四成半股份,何鴻燊持有另外五成半。○八年何鴻燊向蒙建強出售一成半股份,變相令海航有過半數股份,擁有控制權。一五年改名海航國際投資的首長科技(521),同樣出現蒙建強的蹤跡,他○八年開始出任首長科技執董,一三年海航掃貨,蒙建強便開始出貨。在買入港航同期,蒙建強掃入鼎洋投資(905,現改名環球大通投資)五成半股權,惹來港航借殼上市的憧憬,股價一度勁升兩倍。

編碼進軍香港

蒙建強宣稱要攻入香港鋪位後,本刊翻查土地註冊處記錄,發現他在鋪市留下的第一條腳毛,是油麻地廟街188號、即吳松街臨時熟食小販市場旁。鋪位面積八百呎,附設自建七百五十呎閣樓,去年七月以一千一百七十八萬元成交。翻查地契,買入鋪位的公司叫NEW OPPORTUNITY TWO LIMITED(新機會二號)。這間「二號公司」由NEW OPPORTUNITY ONE LIMITED持有。「一號公司」的股東,佔股七成是李根興,另三成則是蒙建強兒子蒙品文為董事的公司。第二單尖沙咀山林道九號鋪位,去年九月以一千一百萬元成交,購入公司叫「New Kowloon two」(新九龍二號)。該月尾,這批原班人馬又以五百多萬元,掃入九龍城賈炳達道六十七號三個鋪位,購入的公司,則叫「New Infrastructure Two」(新基建二號)公司。與此同時,李根興在公司註冊處亦註冊多家公司名稱,當中包括「NEW HK ISLAND THREE」、「NEW HK ISLAND FOUR」、「NEW KOWLOON THREE 」、「NEW KOWLOON FOUR」等等。一系列冠以NEW起首的公司再配以地區數字,恍如要大舉搶灘,將香港「重新劃地」!太子珠寶鐘錶主席鄧鉅明卻不認同上年是掃鋪好時機,「受惠自由行嘅商鋪租金未反映,回報率簽新約後會下跌。民生鋪唔會受大影響,不過民生鋪唔會大升。」

搵黃秋生賣廣告

過去因成立香港商機、及是康業信貸家族成員而為人認識的李根興,去年初曾宣布首創「眾籌」炒鋪,但雷聲大雨點小,首六個月都沒有購買物業的消息。直至七月,化身「盲公竹」,泊住了大碼頭蒙建強,他才食到大茶飯。不過蒙建強的「大茶飯」,可能並不止於此。李根興最新還搞了另一壇、標榜「全港首個依法網貸眾籌平台」的MoneySQ。

MoneySQ近月於大台不停賣廣告,「銀行家,你係,佢係,個個都可能係。」黃秋生化身《華爾街狼人》中的李安納度,帶領一班「準銀行家」,將象徵香港金融的IFC推倒,叫着不明所以的口號,要在本港推動一場「金融革命」。但廣告播出即惹來高登仔圍插,認為是全港最「膠」的廣告。對於MoneySQ這場金融革命,香港第一信用財務主席冼國林一頭霧水:「我無留意到,依家喺大陸。都不知MoneySQ係咩,邊個做o架?做咩嘢o架?」李根興聲稱已極速籌到兩億資金,資金來源在廣告中黃秋生有同林二汶解釋過,「眾籌平台?即係網絡金融科技囉,即係一班人出錢幫另一班人。」MoneySQ的原理,是眾籌資金、再在網上借出。眾籌的工作,由李根興旗下的「盛滙基金」進行。盛滙向專業投資者籌集資金,提供的利息為5至5.5厘。這批資金會轉往平台MoneySQ借出。MoneySQ透過與信貸評級公司環聯合作,得知借貸人過往的信貸記錄,從而決定借貸的利息,一般為6厘至15厘。MoneySQ就如一個做債主債仔配對的中介,賺取息差。不過其運作,多多少少滲出了內地網貸平台的影子。

MoneySQ「金融革命」原理

5厘息不保證

記者放蛇查問,盛滙提供的息口,原來並非保證:「我哋有兩個class,class A息口5.5%,就一百萬元起。Class B十萬元起。(息口?)呀,這方面自從雷曼後,整個市場都找不到這個證明了,會subject to condition(視乎情況)。(即是盡量給5.5%?)我們的目標回報。」至於負責放數的MoneySQ,一般期限由半年至五年,但實際情況交由審批部決定。曾有網友指出,在MoneySQ借錢年息達58厘,只是比大耳窿好少少。本刊曾查詢李根興,他只找公關解釋並無其事,反而試過只收三厘息借錢出去。而公司股東身份、與蒙建強的關係等問題,他未有回覆。冼國林指,現時財仔市場競爭大,借貸生意已經很難做,「如果做first mortgage,有八、九厘已經很好。市場好多銀行都做私人貸款,我哋財務公司都係佢競爭對手。康業做開樓按,依家可能想做私人貸款囉,唔係無得做,但競爭大,要慢慢累積客戶。」李根興的客路,其家族生意康業信貸一定幫到手。康業信貸現由李根興大哥李根泰揸旗,是全港最大的財務公司之一,賣廣告一樣揼本,但一樣被網友插爆。康業經常用明星拍攝,再配上「阿嫲按層樓俾孫仔創業」等溫馨故事包裝。其中13年的「緊要事、更要有力支持!」廣告,用上已故歌手陳百強的經典歌曲《等》,遭網民插爆。這類廣告最被詬病的是:「講到借咗唔使還咁!」

由超市到樓按

創立康業信貸的,是李根興父親李常盛與母親李碧蔥。兩人都是印尼華僑,李常盛在印尼出世,籍貫福建,十幾歲回大陸讀書,並考入福建農林大學橡膠專業。李碧蔥同樣出生於印尼,籍貫惠州,為華僑大學醫科畢業生,當過護士。一九七二年,二人移居香港,最初李常盛跟兄弟將中國絲綢出口到印尼、將印尼食品引入香港、開設食品工廠、又做過車房、牆紙、經營六千呎的太平超級市場等生意。後來他在超級市場的樓梯間,發現一個約六十呎的空位,就用來做地產代理生意,開展致富之路。

當周街都係地產鋪時,他們即轉戰樓按貸款,一九九七年二人創立康業信貸。李碧蔥曾提到︰「快,是我們經營所追求的一個理念。一般來講,企業是因為極需要資金周轉,才會選擇貸款。所以我們打出二十四小時解決問題的口號。」

一向做開地產生意的李氏夫婦,雖然轉做貸款,但仍深明揸磚頭穩陣的道理。翻查資料,李碧蔥曾以私人名義持有四個物業,分別在○九年及一一年易手。除了九八年買入的大埔寶馬山單位蝕了二百八十二萬元離場外,其餘都獲利,如深灣軒單位及美輪大廈地鋪分別賺三十八萬元及六百八十萬元。而美國大學畢業的李根興,過往搞不起香港商機及盛滙商鋪基金,便與媽媽李碧蔥一起炒賣零星鋪位。

各有成就

李常盛從小就跟三兄妹講明:「你們三個長大後做乜都得,但要自己做、要分開做,不可以做埋同一盤生意。因為要各有各發展,兄弟妹感情才好。意見可以交流,但一個人話事!」大仔李根泰一直跟父親學做生意,理所當然接管家族生意即康業信貸,而二仔李根興跟么女李鈺涵則自己創業。李鈺涵跟哥哥一樣,喜歡投資物業。她曾向傳媒透露,雷曼爆煲後,以二千六百萬買入一座豪宅,一年後已升至四千五百萬元︰「只要我舉出預算金額,家人就會替我分析,建議我買什麼單位。」取得美國Boston College會計學位的李鈺涵,畢業後任職投資大行,以少一半人工投身公關界。後來她轉到一間IT公司任高級公關經理,科網爆破即被裁掉。當年僅二十三歲的她,就在二○○○年創立自己的公關公司AQ Communications。目前AQ Communications總部及支部設於香港、上海、北京及廣州,分公司遍布北京、新加坡、東京、台灣等地。客戶包括DHL、信和、英皇、周大福等等,當然亦包括哥哥創辦的MoneySQ。

中央辣招禁走資

1/1/2017

個人客戶購買外匯時,要填寫《申請書》,明確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等,違者將列入「關注名單」,當年及之後2年不再有個人額度。

31/12/2016

今年7月起,金融機構報告「大額現金交易」的標準,由20萬元降至5萬元人民幣。

28/11/2016

指示銀行在辦理單筆購匯、付匯、本外幣支出等值500萬美元的交易前,必須向外管局進行大額申報,在有關部門完成審核並同意後,才可辦理。

6/12/2016

要求境內企業作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時,實行宏觀審慎管理,並要求經辦行和放款人做好額度控制。

25/11/2016

從嚴控制規模在100億美元或以上的「特別大額」對外投資項目;包括國企境外購買或開發中方投資額在10億美元及以上的大宗房地產;中方投資額在10億美元及以上的非主業大額併購及對外投資。

25/11/2016

要求加強對外省市資金流入上海自貿區的盡職調查,警惕以虛假大額境外投資借道上海自貿區流出。

29/10/2016

禁止內地居民,通過銀聯卡於境外購買旅遊消費相關項目以外的保險。

4/2/2016

限制內地人用銀聯卡來港買保險,每次碌卡上限為5,000美元。

撰文:孫樂祈、黃嘉慧攝影:財經組插圖:祝健中、詹震寰[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75

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不達標 今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將下滑至-186.68%

屋漏偏逢連陰雨。繼兩大股東轉讓股份、公司股權結構生變之後,新光海航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持續惡化,已經持續低於最低監管指標。

新光海航人壽近日披露的2016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由2016年三季度的-69.78%下降至四季度的-116.45%,並預測今年一季度將下滑至-186.68%。

償付能力不達標 被評級為D類保險公司

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在“償二代”考核體系下,保險公司應當具有與其風險和業務規模相適應的資本, 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保持50%和100%以上即滿足監管要求。

由於償付能力不達標,在監管評級中新光海航人壽表現不佳。報告顯示,根據中國保監會財務會計部《關於 2016 年第 2 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評價結果的通報》、《關於2016年第3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評價結果的通報》內容,公司在保監會2016年第2季度、第3季度監管評價中,均被評定為D類保險公司。經分析,公司被評為D類公司的主要原因及風險點,集中在“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

而償付能力不達標引發的暫停開展新業務、新設機構等一系列監管措施,已經令新光海航如履薄冰。目前,保監會已經對新光海航人壽采取了如下監管措施: (1)暫停公司增設分支機構; (2)監管約談,要求雙方股東於 2015 年 7 月底之前提出改善償付能力方案; (3)責令公司自 2015 年 11 月 23 日起停止開展新業務。

新光海航人壽方面表示,就公司現階段償付能力狀況,管理層已經多次向監管機關進行匯報,同時公司正積極采取措施,以緩解償付能力不足的相關風險,具體如下:一、協助推動股權轉讓。公司於 2016 年第 4 季度推動召開了公司董事會,就股權轉讓議題進行磋商,並作出股權轉讓決議。二、再保險安排。公司對現有產品進行再保險安排,通過辦理再保險,降低對最低資本要求,增加實際資本。三、投資管控 公司采取了高現金比例,低權益投資比例的投資策略,以確保公司資產穩健及流動性。四、費用管控。公司已經減少營銷費用及日常開銷,並暫緩執行非緊急、必要的重大資本支出計劃。五、持續監控。公司目前定期對本公司持續經營能力進行評估。

大股東生變 股權變更一波三折

事實上,除了償付能力不達標,新光海航人壽成立以來的經營狀況並不理想。2015年新業務已被暫停以來,使得公司的財務狀況愈加不堪。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末,新光海航人壽保險業務收入0.27億元,凈利潤-0.30億元,凈資產-1.27億元。

公司經營狀況的持續虧損,發起成立的兩大股東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紛紛轉讓股權, 2016年新光海航人壽經歷了股權結構的變更。

2016 年 11 月 4 日,公司第二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新光海航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權轉讓》案,經參會所有董事舉手表決通過了《新光海航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權轉讓》案。

公司兩大股東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各自轉出持有的公司2.5億股份,此前其持股比例各占50%。新光海航人壽股權的接盤者為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國展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光匯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但是,股權退出似乎並不那麽順利。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並未實現2.5億股份的全部退出,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國展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接盤其轉讓的股份數量分別為0.75億股、0.5億股,也就是說,新光人壽股份有限公司依舊持有新光海航人壽股份1.25億股。

經過此番股份轉讓,海航集團實現了50%股份的全部退出,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轉讓了25%股權。

經過股權變更後,新光海航人壽的第一大股東為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55億股,持股比例51%,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退居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25%,深圳光匯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持有公司0.7億股,持股比例為14%,深圳市國展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持有公司0.5億股,持股比例10%。

新光海航人壽是由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和海航集團共同組建的合資人壽保險公司,成立於2009年3月,註冊資本5億元。

截止到2016年末,新光海航人壽認可資產7.37億元,認可負債8.18億元,實際資本-0.81億元,核心一級資本為-0.81億元,附屬資本均為零,最低資本0.69億元,凈現金流-0.2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15

【獨家】籌建多家新產業集團 海航又在下一盤怎樣的大棋

變,才是海航集團的常態。

最近幾天,一家名為“海航現代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的新公司(下稱“現代物流集團”)在西安完成工商註冊,這是海航集團著力打造的新的產業集團。

與此同時,去年一直在加速海外並購的海航集團,開始調整內部業務板塊,整合生態科技和部分原物流集團的資產,還成立了另一家產業集團創新金融集團,希望培育未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物流“遷址”西安?

陜西省發展改革委網站前兩天發布的一則消息,應該算是現代物流集團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消息稱:陜西省發展改革委方瑋峰主任會見海航現代物流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偉亮一行,張偉亮重點介紹了海航集團下一步省企合作計劃,為加速在陜西建設“中國孟菲斯”計劃,海航集團新年伊始就整合集團現代航空、物流產業的相關資源,正式在陜成立海航物流集團,首批劃轉36家公司,總資產1562億元,2016年總收入626億元。該集團定位為全球現代物流產業控股集團,圍繞航空貨運、機場、物流倉儲、物流金服、電子商務五大核心業態,發力打造收入千億級的世界級現代物流產業集團。

之所以選擇註冊在西安,與陜西省希望發力物流產業的規劃不無關系。陜西省委書記婁勤儉就曾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出,“陜西是中國大陸的幾何中心,到每個城市的直線距離兩點間最短,從物流的這種規劃上來講,它是最經濟最方便的。又加上陜西空域條件好,西安這個地方正好可以做航空物流的重要的基地,打造一個孟菲斯沒有問題。”

與此同時,作為國內八大機場之一的西安鹹陽國際機場,1小時航程可覆蓋我國中西部主要城市,2小時航程可覆蓋全國70%的領土和85%的經濟資源,3小時航程能覆蓋所有省會和重要旅遊城市。不過與航空客運的高速增長相比,西安機場的貨郵吞吐量卻增長緩慢,航空貨運的發展落後於中西部地區的幾大機場。

在陜西省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5-2020)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壯大物流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全球布局物流產業鏈;爭取國家第三、五、八航權試點,改進航線補貼方式;多渠道增加物流業投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物流領域。

這與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王健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去年上半年與婁勤儉的一次會談中,王健主動提出與陜西合作,要在西安建中國最大、面向世界的物流基地,雙方隨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圍繞航空、旅遊、物流、實業和金融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

如今看來,合作協議的落實速度迅速。據記者了解,隨著現代物流集團的註冊成立,海航已開始從各地調配管理人員到西安,原海航物流集團旗下的相關貨運、物流等多家公司,以及原屬於海航實業旗下的多家機場公司的管理關系或股權,也在逐步劃轉到現代物流集團。

(圖為海航集團官網對海航機場的描述)

調整產業集團

事實上,物流業一直是海航集團的主要產業板塊之一,早期海航集團涉足物流業成立大新華物流時,投資一度聚焦航空貨運、航運物流、船舶制造等重資產,不過最近幾年來,海航物流一直在低調地醞釀著向輕資產模式轉型,希望依托投資和科技雙輪驅動,重點打造實體物流(3PL)、供應鏈管理(4PL)、物流金服(LFS)三大業務平臺,成為全球物流行業投資商及物流金融服務提供商。

這里說的“海航物流”,總部位於上海。海航集團官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9月,海航物流總資產近800億元,旗下運營企業逾40家,包括A股上市公司天海投資(600751.SH)、新三板掛牌企業海航冷鏈(831900)、喜樂航(837676)、至精供應鏈(837310)。

去年12月,海航物流還完成了收購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和供應鏈服務商企業英邁國際,這一交易由天海投資作為收購主體,耗資60億美元。

不過,伴隨現代物流集團的籌建,總部位於上海的海航物流也開始被重組分拆,包括英邁國際、海航智造等原屬於海航物流的資產,被並入去年上半年才成立的海航生態科技集團,後者定位為高科技產業控股集團,下轄新三板掛牌公司易建科技、海航通信、海創百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10多家創新業務企業,如今的新名字是“海航科技物流集團有限公司”。

而除了物流板塊的變化,新成立的創新金融集團也成為海航正在培育的新產業集團,此外,海航集團旗下的原航空、旅遊板塊也於去年整合為全新的“海航旅業集團”,下設航空、酒店、旅遊、食品、商業、文化娛樂等投資集團,以為消費者提供“行、住、遊、吃、購、娛”一體化服務為核心業務,通過金融投資和創新業務帶動,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航空旅遊產業供應商。

(圖為海航集團官網對海航旅業集團的描述)

 “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航旅模式,以及加速海外並購,海航集團旗下物流、旅業、資本、實業等板塊的資產規模在迅速擴大,預計這樣的擴張方式在2017年仍會繼續,”行業內人士林智傑對記者指出,而全球500強資產買回來能不能賺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海航集團下一步重點考慮的問題,在中美關系及全球經濟走勢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引進、跨文化整合管理和境外融資能力的提升,以及流動性風險的防範也是需要加強的,這也許是成立創新金融集團的初衷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1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