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息比率高 就是高息股? 唐德玲
1 :
GS(14)@2013-01-30 23:01:34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2%A1%EF%BC%9F/72888
自從我在本欄建議姊妹們,累積幾隻高息股,作為將來退休之後「食息」之用,很多姊妹都來問我相關問題。但我發覺,部分姊妹混淆了派息比率和派息率兩個概念。她們普遍認為,派息比率高的股票,息率就會高,也就是我們要選的高息股!
首先,派息比率是每股派息,佔每股盈利的百分比,是股息與盈利的關係;而派息率是每股派息,佔股價的百分比,即是股息與股價的關係。後者才是我們主要分辨該隻股票是否高息的準則,而非派息比率。
港交所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近幾年港交所的派息比率都維持在90%的高水平,即是它幾乎將全年賺的錢派給股東,算是十分慷慨了(以此水平計,可能是港股之中派息比率最高的一家公司)。不過,它的息率就只有2.5至2.8%左右,不算特別吸引。
平衡增長與回饋股東
但我要補充的是,一般來說,如果派息比率高的股票,整體上,它是高息股的機會也會高一點。不過,從投資的角度,派息比率太高,其實長遠不是好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家公司將全年賺的錢都派了給股東,她還哪有錢去發展,或擴大投資。所以,傳統智慧是,只有那些業務穩定,但又不會再有巨大投資的公司,才會把大部分盈利派給股東。
我自己的看法是,將大約四成半至五成半盈利派給股東是最適中的,中石油(0857)就是每年都將四成半盈利派給股東的公司,這樣大概可以在增長與回饋股東之間求取一個平衡點。
自從上次我談過,以工商銀行(1398)作為其中一隻收息股之後,我收到一位讀者的電郵,當中提到工商銀行的股息雖然不俗,但近幾年的派息比率卻逐年下跌,由2008年的50%,跌至2011年的33%。
由於大型內銀股很多都不派中期息,所以暫時未知2012年工商銀行的派息政策。
留意「資歷」較淺的內銀股
其實,除了工商銀行之外,其他上市較久的內銀股,包括建設銀行(0939)和中國銀行(3988)等都有這個現象。
我認為,暫時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可能只反映內銀股近年的賺錢能力大幅提高,但股價卻相對落後。我會繼續觀察幾大內銀股的派息政策,如果有特別的情況,再跟姊妹們分享。
另一邊廂,其他「資歷」較淺的內銀股,例如農業銀行(1288)和民生銀行(1988)等,她們的派息比率卻一年比一年高。當然,所謂高,其實只是早前太低,現在普遍回升至30%的行內水平而已!
[email protected]
低派息壓制估值-東方日報20130325 王雅媛
1 :
GS(14)@2013-04-01 13:11:54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314120132273190577/
衛星股一直都屬比較冷門,即使大如亞洲衛星(1135),一年盈利達8億以上,其股票成交量仍是非常疏落。相信亦是有見及此,持有亞洲衛星約75%的母公司,中信集團及通用電氣組成的合營公司,曾先後兩次提出私有化計劃。一是於2007年,提出每股作價18.3元,但因美國國務院拒發批文而失敗。之後就是去年,作價提高至23.5元,但仍然被獨立股東反對。
公司剛公佈2012年業績,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每股盈利為2元。即是公司去年提出以11倍市盈率來私有化。如果是跟在外國上市的同行比較,11倍的確是屬平均水平之下,外國同行2012年平均市盈率達17.3倍。雖然亞洲衛星規模比它們小,不過考慮到公司在高增長的亞洲龍頭地位,市盈率差距不應該這麼大。公司上星期五收市價為27.9元,市盈率逐步跟外國平均水平拉近。而在港上市的另一衛星股,亞太衛星(1045)估值則更低,市值大約30億,公司剛公佈了2012年全年業績,盈利為3.5億元,要留意的是公司單是下半年盈利已達2.5億元。
衛星營運商的性質有點像「物業收租股」,將衛星上的轉發器租予客戶,每年穩收租金。不過最大的分別就是隨著時間過去,衛星的價值會變到一文不值,而物業卻可保值,甚至升值。故此,可能把衛星營運商定義為更接近「公用股」比較合理。投資者買「公用股」通常為了兩個目的,一是避險,二是收息。衛星股同樣起到避險的作用,原因是衛星主要用來電視轉播,在全球經濟衰退時,轉發器需求仍然穩定。至於收息方面,筆者認為這是導致亞太衛星估值比亞洲衛星低了一大截的其中一個原因。後者除了2011年之外,一般派息比率近30%,2012年全年派息比率更達80%。相反,亞太衛星是近兩年才開始派息,而平均派息比率才10%。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昌明大派息 現不宜買 周顯
1 :
GS(14)@2014-04-17 10:09:3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這一篇絕對不是推銷細價股的文章,反而有de-sale的成分,敬請注意。
話說有一隻股票,名叫昌明投資(1196),是由一個老牌家族所控制,剛剛賣了殼給一名內地房地產發展商。這一宗買殼牽涉了一招有趣的財技,就是公司宣布特別派息不少於0.45元,但它在今年1月13日的收市價,也只是0.475元而已。
我在別的專欄約略分析了箇中的財技,結果呢,這股票略升了一成以上。因此,也有朋友興致勃勃地問我對這股票的看法。
我的回答是:這實在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我分析這家公司的財技,但並無意在此時此刻推銷這股票。對於這股票,我的意見是:如無意外,我多半會購進(理由暫時不說,買了之後才告訴大家),但絕對不是在現在這一刻。所以,現在的我反而是希望它的股價往下跌,而不是升上去。
等派息後再買不犯本
現時它的股價大約在1.1元至1.2元之間游走,全購價是0.7元,再加上0.45元的派息。從這一方面看,現在買它,再等派息收回部分現金,未免是太過犯本,也浪費了機會成本,倒不如等到它派息以後,才去買進,投資回報才是最好的。
有關派息之後才購進的分析,我的「筆記簿」(其實全在腦中,「筆記簿」只是腦中的記憶細胞)寫下了多條理由,都是有趣的財技,但版位有限,唯有等以後有機會再討論了。但讀者必須記的是,本文絕非推介這股票,至少不是游說大家現時買入。
[周顯 投資二三事]
八十後投機客: 派息,小股東你以為賺好多? 灝昇
1 :
GS(14)@2014-11-09 13:57:3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1102/18920331
股票市場秘笈甚多,其中一本各門各派都有所聽聞的秘笈叫作「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Bird in the hand theory)。其意為未到手的東西,即使再珍貴,也不及已到手的東西有價值。此理論由Myron Gordon和John Lintner提出,他們相信股息比股價憧憬更穩陣,因此高息股比不肯派息的股票,更受投資者喜愛。百麗(1880)近日的股價表現,正正印證了這個理論。上回提到一隻高息股互太紡織,於2012年面對一次嚴峻的考驗,其後管理層迅速作出反應,以及派發高息以獲股東們支持,讓公司有時間慢慢恢復元氣,然後再圖突破。最近百麗亦有類似舉動。不過,受惠最深的是否小股東們呢?
百麗截至今年8月31日的業績無甚亮點,但由於派發特別股息,成功消除小股東和基金經理們對百麗手持過量現金,但又無甚增長和找不到發展對象的憂慮。
目前百麗計及銀行存款、現金、銀行結構存款和定期存款,總金額高達97.5億元(人民幣.下同),佔總資產值324.1億元的30%。比率和現金皆與過去幾年相若,顯示過去幾年,亦無動用大量現金。由於資金過剩,結果大部份現金只作銀行結構存款及定期存款。據截至今年2月底全年業績顯示,該等銀行結構存款及定期存款所賺取的利率,僅約3%至5.5%,比過去幾年總資產回報率15%左右更低!事實上,公司過去擁有穩定現金流,留着現金亦無助公司發展。於是作為股東,當然希望管理層增加派息,一方面可回饋股東,同時亦為公司排洪。
影響管理自由度
然而派息是一場涉及企業管治的博弈賽局,管理層當然希望做得好,交得出業績令股東們高興,他們可以繼續留任,享受高薪厚職。但是派息其實對管理層自身無甚好處,因為派高息等同大量減少管理層的可控現金,可能會影響日後管理的自由度,更難以作出大型決策以爭取表現,於是當年初時有大行預料百麗有機會增派息,管理層隨即否認。但為何他們到中期業績時突然轉軚?
一來作為百麗管理層,最近幾年又難以找尋新的投資項目,原有業務增長放緩,更面對消費者模式改變等經營困難,管理層要「做好呢份工」,所以選擇派高息來安撫股東,可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二來百麗於5月尾採股份獎勵計劃,公司會於市場購入股份,並授予管理層以表彰及激勵他們,這就使得情況有所轉變。管理層成為股東一分子,增派息動機自然增加。說時遲那時快,公司於中期業績中表示已買入並授予1.15億股份,相當於總股本的1.3%,有此等激勵,管理層又有得益,他們當然務求對股東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
既然與管理層「傾掂數」,大股東當然要計算一下自己有否利益,始終派息等同把公司利益與大眾分享,若然對自身無益又何苦白費工夫。百麗大股東和管理層共持有約46%股份,而中期股息共0.505港元(或0.4人民幣),屈指一算公司共需付42.6億港元股息(或33.7億人民幣),而派出街的股息只有23億港元左右,其中19.6億港元又回到大股東和管理層的手中。受到增加派息消息刺激,百麗股價於星期三收市時為9.68元,比公佈業績前收市價8.48元計上升1.2元,大股東和管理層的賬面上已經有46億港元進賬,財息兼收,公司出錢,大股東們得益,令筆者想起中學時的一篇課文「小往大來」中的一句「青蚨在荷包裏發出去是令人心痛的,而小往大來的遠景卻是誘惑人的。」
對小股東而言,派息的確可以在短期內振奮人心,但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盛百椒已預示鞋類業務經營困難,至明年亦難有起色,且百麗即使調高派息比率至60%,到最後有多少股息能流入股東口袋亦取決於公司接下來的盈利,如果業務仍毫無起色的話,將來派息亦相對會減少,作為既無權管理公司資產,又無雄厚財力的小股東們,長遠來說只能期待公司改善盈利能力好讓公司重拾增長。
灝昇
濠賭改靠派息 穩住信心
1 :
GS(14)@2014-11-12 15:31:3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12/news/ec_eca2.htm
【明報專訊】濠賭股在暫別過往高速增長同時,近期紛紛出手派息,甚至試圖大幅「去槓桿」改善負債情。澳門賭股或有機會步上早年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公司的舊路一段時間,變成盈利呈低增長,靠穩定派息回饋捧場客。
投資龐大 仍未向股東抽水
儘管在收入大幅增長短期不再,但與外國同業不同,在澳門賭股人如鯽下現金流及水頭保持充足,亦罕有在未來三年應付總值逾2000億元的龐大度假村建設,未見出手向股東抽水。個別賭股如銀河娛樂(0027),更積極減債,變成淨持現金公司,開始派息。
另長期坐擁巨資的澳門博彩(0880),就算旗下路上葡京已動工打樁建設,至今仍保留超過260億元資金,經營現金流按年保持在90至100億元。金沙中國(1928)更多次大派股息。
或如美同業 變身「公用股」
雖然澳門賭股股價平均在過去10個月下跌最少35%,卻隨著銀娛及新濠博亞(6883)在過去一年內加入派息行列穩定捧場客的信心。
可是在普遍預期賭股短期缺增長動力,甚至個別大行德意志銀行擔心中場的增長動力放慢下,澳門賭股短期或有機會變成美國賭城同業般,盈利保持單位數字增長,靠派息支撐,變成另類公用類的局面。
首域:投資亞洲選穩定派息股
1 :
GS(14)@2015-04-27 17:55:1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427/news/ec_ecj2.htm
【明報專訊】受通縮預期打擊,亞洲地區(除日本)股市在過去幾個季度的表現一直被壓制。雖然自去年底滬港通的推出帶動A股市場一路走高,但內地政治與經濟方面的風險卻依舊延續。
在大環境難以捉摸的情況之下,選擇優質的企業以保證穩定的派息收入不失為一種穩健的投資策略。首域環球傘子基金-首域亞洲股本優點基金亦以此策略獲得晨星香港最佳亞太區股票基金獎。
關注現金流 內銀高負債非理想
外圍經濟不穩令企業擴大盈利難度增加,許多公司開始逐年削減派息率以維持公司自身運轉。首域盈信大中華投資總監劉國傑表示,若是在2003年,很容易在市場上找到年派息率在5%至7%之間的優質企業,但如今卻很難找到一些基本面良好且依然有3%至4%派息率的公司。
儘管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愈發困難,但首域亞洲股本優點基金仍然在2015年被晨星評為「亞太區最佳股票基金」。劉國傑表示,穩定的派息率與現金流為他們的基金表現打下了基礎,亦是作為長期投資者所關注的重要指標,但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視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例如負債率。
劉國傑指出,一些公司雖然分派的股息相當誘人,但其背後的高負債率很有可能會令其隨時「爆煲」。如澳洲的第二大房產信託GPT就在2008年宣告破產。
同樣的例子亦體現在內銀股上。劉國傑表示,儘管內銀派息率遠高於市盈率,但由於其較高的負債率令其吸引力下降,未來出現滑坡的空間巨大,當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倒下的例子就是前車之鑑。
看好蒙牛領匯長和
通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劉國傑和他的團隊致力於挖掘出市場上估值合理且有穩定派息的企業。在通過篩選與評估後,現時他們對於商品市場持保守態度,看好消費必需品,信息科技以及一些防守型股票。劉國傑表示,目前投資者應該更關注公司的業務是否具有彈性,能否在市場不明的情況下保持穩定,而有時估值往往成了第二要素。
對於消費必需品,劉國傑表示更看到那些具有可預期盈利增長空間,並且能夠通過與競爭對手加以區分來獲得價格優勢的企業,看好價值鏈不斷提升的蒙牛乳業(2319)。而領匯(0823)作為一隻較好的防守股也因穩健的現金流得以降低經濟周期對其產生的影響。另外,劉國傑也看好長和(0001),作為其投資組合長期持有的一間公司,其多樣化的業務與強勁的資產負債表能夠經受脆弱的香港房地產市場與美國加息的考驗。
中國存隱憂看好印度市
儘管滬港通的推出,有利於外國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但劉國傑卻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以及樓市的供過於求以及低企的原材料價格都是值得投資者擔心的問題。
除此之外,劉國傑亦表示,印度新政府的改革措施,為不少消費與基建相關的公司都提供了較好的增長機會,印度市場現在也已經成為其投資組合中的重要一環。
華置狂派息 大劉3年袋180億 變相免費「私有化」新港THE ONE
1 :
GS(14)@2015-06-16 10:37:4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16/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早前以最高77.81億元,向大股東「大劉」劉鑾雄出售The One的華人置業(0127),昨日宣布派發每股2.6元特別息,按大劉持股約75%計,將收息達37.18億元。翻查資料,華置近3年先後5次宣布派特別息,大劉合共收息逾163.8億元,倘加上一般年度派息,他收取的股息共超過180億元,變相「免費」買回同期收購的新港中心及The ONE等貴重物業。大劉一輪資本操作,既保留對華置的控制權,從華置手上取得的收租物業亦愈來愈值錢。
邊向大股東售產邊派息 始於04年
華置一邊向大股東出售資產套現,一邊大舉派特別息的做法,早於2004年已開始。當時大劉在SARS後翌年,以6.4億元向華置購回白加道獨立屋及古董,並且向股東派息,藉此減省部分收購資產成本。
在之後更多次故技重施,收購的資產規模亦愈變愈大。就以去年9月提出打包出售澳門原「御海‧南灣」地皮及新港中心的交易總額,便高達140.9億元。
購新港澳門地The One 大劉僅付54.9億
綜合2013年度至昨日華置宣布派發每股2.6元特別股息計算在內,大劉在前後5次派發特別息中,共可以套回高達163.8億元,同期他以總值218.7億元的最高代價,收購新港中心、澳門偉龍馬路土地及The One,真正付出僅54.9億元,倘撇除市場視為「豬頭骨」的澳門地皮,他更是不費分文便獲得新港中心及The One兩個每年營業額超過11億元的貴重物業。
派出巨額特別息 華置財務影響微
若連同華置每年正常派息計,大劉單從華置派息方面,合共收到超過180億元。華置每年單從租金收入及銷售樓盤的生錢功能,暫未見明顯削弱。至今為止,市場內亦未見大劉轉售有關物業的消息。大劉同時亦保留對華置近75%控制權,在派出巨額特別息後,亦不見得華置的財務狀產生重大影響。
仍持多項貴重物業 資產淨值或回升
在華置連環出售新港中心及The One之前,隨近年香港零售物業市道上升,令到手上的物業價值水漲船高。其資產淨值更由2010年度時的342.1億元,按年增長至2014年底止時的416.5億元。經抽出新港中心及The One「瘦身」後,華置仍然保有多項貴重收租物業,但是資產淨值則因此有機會重回300多億元左右。
另因為近年華置減少涉足證券投資,亦有助減少對資產負債表及盈虧的波動性,轉為注重香港商廈租務、內地銷售樓盤收益及涉足小量英國地產投資。
明報記者 陳偉燊
2 :
GS(14)@2015-06-16 10:38:3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16/news/ea_eaa2.htm
大劉號稱股壇狙擊手
2015年6月16日
【明報專訊】華人置業(0127)大股東劉鑾雄近年趨向低調,不過在早年他其實以性格火爆見稱,在股壇上曾經非常活躍,與世紀城市(0355)主席羅旭瑞等號稱「股壇狙擊手」,曾狙擊嘉道理家族旗下大酒店(0045),並將老牌「收租佬」華置收歸旗下成為今天的上市旗艦,後來更開創先河將控股母公司愛美高私有化,令股壇中人刮目相看。
早年狙擊大酒店華置 近年趨低調
劉鑾雄與劉鑾鴻昆仲早年以從事工業及生產電風扇起家的愛美高作為旗艦,因此市場一度給他冠名「風扇劉」。愛美高後來趁莊士家族手持的能達科技股權愈攤愈薄之時,發動狙擊戰賺得巨額資金,繼而向嘉道理家族的大酒店,以至東亞(0023)創辦人李冠春及馮平山家族的華人置業埋手,發動收購戰。在他一舉成功購入當時坐擁娛樂行及華人行的華置後,再進一步透過供股集資方式壯大,將旗下的中華娛樂、中娛策略等多家公司相繼私有化同時,亦向置地公司埋手,連環購入皇室大廈及灣仔夏愨大廈等貴重物業,成就今天的規模。
進入1990年代後,隨股市制度變化令狙擊難度大增,大劉重鞏固華置的基業,城中富豪李嘉誠亦曾經入股,並且開始增加向股東派息。他後來一度活躍於新股投資,聯同新世界(0017)創辦人鄭裕彤攜手抽新股。他近年因為因為澳門土地收回事件影響,處事比以前更加低調。
3 :
GS(14)@2015-06-16 10:40:2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16/news/ea_eaa3.htm

3年回報逾3倍 鄧聲興:爆發力有限
2015年6月16日
【明報專訊】華人置業(0127)雖然近年逐步將貴重物業逐步脫手,但是包括銅鑼灣皇室堡、灣仔萬通大廈及夏愨大廈,以至羅湖商業城商舖等多項貴重物業,仍在手上。即使華置股價一度受到澳門「御海‧南灣」項目被收回事件所累,致股價最低曾見8.96元,但是未計近年屢派特別股息,以昨天收市價26.85元計,回報率已高達1.99倍。連同2013年起所收股息計高達12.66元,總回報率高達3.4倍,遠遠跑贏一般大藍籌地產股。
華置在完成出售The One及近年多次大派特別股息後,仍保留早年從置地購入的灣仔及銅鑼灣貴重商廈外,近年亦在西九龍持有奧海城三期及中港薈商場小量權益,以至羅湖商業城商舖及上海商廈等租盤,絕非一文不值。同時受到屢次派巨額特別息的效應刺激,華置股價亦保持在高位水平,令持貨者的股票價值水漲船高,完全未見受到澳門項目被政府收回事件拖累。
多次出售物業 整體規模已縮小
不過,君陽證券行政總裁鄧聲興表示,就算華置股價表現不俗,但經過多次出售物業後,整體規模已經明顯縮小,加上投資者早前已經因應該股出售物業及派特別息的消息炒賣一輪,相信之後該股股價再升的爆炸力將會變弱很多,除非賣殼則另當別論,惟在當前的情下,賣殼的機會未必太高。
里昂:未來兩年樓價跌17% 廉宜地產股屬「價值陷阱」 選平穩增長派息股
1 :
GS(14)@2015-10-22 02:19:58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21/news/ec_ech1.htm
【明報專訊】香港樓市交投淡靜,繼早前瑞銀預測香港樓市將大跌後,里昂亦加入到「唱衰」大軍中。里昂昨日公布最新報告表示,香港樓市現時正加速惡化,儘管發展商甚至為買家提供八成半的按揭貸款,亦無法支撐交易量,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樓價仍有2%的下行空間,而到2017年,本港樓價將累計下跌17%。里昂建議投資者遠離開發商並持有穩定派息類的地產股。
里昂在報告中指出,香港私宅升級換樓需求急劇下滑,需要因購買第二套房以上而需繳交的雙倍印花稅的宗數從4544宗下跌至2952宗,下跌約35%,連續四個月下滑的同時更創下近12個月的新低。二手市場成交量亦同時創下新低,每周僅有41個單位成交,甚至較SARS時期2003年第一季度的低谷再低40%。本月截至日前一手樓售出率亦從早前的90%暴跌至65%,而由於新盤數量持續增加,且79%均為細過700呎的小型單位,料未來租金亦將受壓。
二手成交新低 料租金續受壓
報告續指,香港房地產購買力已經開始耗盡,2015年第二季度一手市場銷售價值佔GDP比重攀升至8.6%,為過去15年內新高。發展商如今向買家提供85%的按揭貸款已屬近年少有,而新盤定價亦愈發貼近二手市場,預計未來將繼續減價。
里昂預測,持續上升的樓價現階段已經沒有流動性且不可持續,料未來27個月內香港樓市將下跌17%,其中今年內將繼續下跌2%,而2016年全年則將下跌10%,至2017年再跌多5%。
里昂稱本港目前估值廉宜的地產發展股屬於「價值陷阱」並勸投資者遠離,皆因其將受累於樓市下行以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穩定調整期,同時建議投資者選擇買入平穩增長派息的股份,首選包括領展(0823)、希慎(0014)、恆隆(0101)與長地(1113)。
明報記者 尉奕陽
基金顧問反對國源售金礦 貝萊德:應將套現資金派息
1 :
GS(14)@2016-03-02 14:27:21【明報專訊】獨立國際機構投資者投票諮詢公司ISS及Glass Lewis發表報告,建議國際資源(1051)股東就出售印尼Martabe金礦交易投反對票。公開呼籲國際資源股東投反對票的基金貝萊德,表示已接獲部分零售投資者正面回覆。不過,由於今次國際資源出售金礦只屬非常重大交易,因此持股逾16%的大股東中科礦業(0985)仍有權投票,過關門檻只需出席票數50%,外間投資者對貝萊德能否集合股東力阻交易仍抱觀望態度。
明報記者 陳偉燊
國際資源對貝萊德採取行動方面,不予置評。該公司的股價昨日則升逾3.6%,收報0.228元。ISS報告表示,國際資源未見有逼切需要去出售印尼Martabe金礦,因此建議股東就有關出售交易投票反對。ISS稱,國際資源只參與新業務少於一年時間,以近期的金價走勢,令投資者認為可以取得更多價值。Glass Lewis則質疑,國際資源在核心資產Martabe經歷多年低潮,估值較低時出售資產對公司非有利,故亦建議股東投反對票。
曾提議董事會派息 回購股份
貝萊德亞太區企業管治團隊主管Pru Bennett接受本報訪問時稱,若國際資源離開本業,而又未找到適合人選照顧新業務運作時,應先將出售金礦套現所得回饋投資者,並在之後讓投資者決定是否繼續持有。她說,他們曾向國際資源董事會提議派息及回購股份,但是董事會及獨立非執行董事,均未給予令人滿意的答覆。她對國際資源獨立非執董柯清輝是否合資格經營新業務,不予評論,只謂貝萊德從來是以該公司董事會一體視之,沒有特別區分。
至於貝萊德能否取得逾10%國際資源股東,召開特別股東會,要求國際資源「回水」時,Pru Bennett認為,除了貝萊德之外,國際資源是次出售交易,據她理解,已經觸發其他股東關注,其公開信亦獲零售投資者回應。同時,她認為去年5月的股東周年大會上,有逾30%股東反對授權董事發行新股,已可見集合股東提出動議,並非不可能。
她強調,在Martabe投入運作才兩年時間,尚未獲正現金流下,國際資源在2013年提出供股集資12.11億元,貝萊德亦有支持,因此她對國際資源偏離低成本運作的印尼金礦這項良好資產,而去參與新業務,又欠缺充分披露,感到失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02/news/ec_ech1.htm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