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次狼真的會來嗎?澳氣象局稱厄爾尼諾可能性達7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65

Catastrophe

澳大利亞氣象局周二表示,熱帶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重新顯現。

澳大利亞氣象局將跟蹤系統從“觀察”(Watch)上調至“警報”(Alert),表明厄爾尼諾現象至少有70%的幾率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海面溫度升高。該現象每4年到12年發生一次。

厄爾尼諾將引發亞洲的炎熱天氣,並令南美、美國的氣候較以往更加潮濕。從印尼到巴西的農民,要麽將面臨極度幹旱,要麽將面臨暴雨。全球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市場將受到重創。

澳大利亞氣象局說,不是所有的指標都表明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概率已經加大。但其表示,無論厄爾尼諾現象是否完全發生,只要海洋溫度高過平均值就會引發一些類似厄爾尼諾的現象。

高盛分析師Jeffrey Currie表示,厄爾尼諾對農產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棕櫚油、可可、咖啡、糖等大宗商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78

氣象局:公眾氣象服務經濟效益評估價值超400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889.html

氣象局:公眾氣象服務經濟效益評估價值超400億

一財網 章軻 2015-12-30 15:29:00

公眾對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及時性、信息接收的便捷性、信息內容的實用性和天氣預報的準確性評價均有所提升,其中公眾對信息接收的便捷性評價最高。

30日,中國氣象局2015年12月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中國氣象局30日發布的消息稱,根據支付意願法對公眾氣象服務經濟效益進行評估,評估價值達407.5億元,而按照節省費用法來評估,則高達730.4億元。

公眾氣象服務效益主要是指公眾利用氣象服務合理安排個人和家庭活動所產生的效益。準確評估公眾氣象服務效益可以為政府向氣象部門增加投入、公眾合理使用氣象服務產品、氣象部門提高管理效能以及合理配置內部資源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支付意願是指消費者為獲得某種商品或服務所願意付出的價格,在完善的市場中,市場價格可以正確地反映消費者的支付意願。節省費用法是一種通過詢問氣象服務為公眾帶來多少直接經濟效益以評估公眾氣象服務效益的方法。

公眾氣象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社會福利性的服務,其產生的效益既體現經濟效益,更重要的還體現了社會效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早開展公眾氣象服務的地區之一,目前已推出的氣象服務有150余種。

有專家表示,隨著中國大氣環境評價、工程氣象保障等方面專業氣象服務範圍的擴大和氣象研究的深入,氣象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將不斷增強,在中國氣象領域,1元的投入,可以帶來40元經濟效益。

中國氣象局介紹,2015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公眾期望政府投入氣象服務的年度保障經費約為77.5億元。

今年9月1日至25日,該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和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聯合開展了2015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調查範圍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通過電話調查方式共計調查40020人。調查內容涉及公眾氣象服務評價、氣象防災減災信息傳播的現狀以及公眾氣象服務經濟效益評估等。

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為87.3分,較2014年提高1.5分,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分。其中城市滿意度86.3分,農村滿意度為88.4分,分別較2014年提高1.5分和1.4分。

中國氣象局介紹,公眾對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及時性、信息接收的便捷性、信息內容的實用性和天氣預報的準確性評價均有所提升,其中公眾對信息接收的便捷性評價最高。

調查發現,2015年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程度較上一年有所提升,且呈現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2015年公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程度評價為82.7分,較2014年增加了1.6分。其中農村公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評價為83.5分,比城市公眾對氣象信息需求程度的評價82.0分高出1.5分。

調查發現,2015年公眾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率較2014年顯著提升,有82.1%的公眾收到過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較2014年提升6.2。同期公眾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滿意度與2014年基本持平。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21

氣象局:未來十天西南多雨 北方高溫範圍將擴大

中國氣象局4日發布的未來十天天氣展望顯示,西南地區東部多降雨,6-9日北方高溫緩解,10日後高溫範圍擴大。未來十天,將有2-3個臺風生成,其中一個臺風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誌華介紹,未來十天,我國主要降雨區將位於東北地區東部、江南東部、華南、四川盆地及雲南等地,大部地區累計雨量有40-60毫米,部分地區有70-120毫米,局部有150-20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4成;主要降雨過程出現在6-7日、10-12日。

王誌華介紹,5日,內蒙古、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等地仍有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日最高可達38-40攝氏度;6-9日,北方高溫緩解;10日之前,南方無明顯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10-14日,高濕範圍擴大,華北、黃淮、江漢、江淮、江南、貨華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再次出現高溫天氣。

未來十天,將有2-3個臺風生成,其中一個臺風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

王誌華說,8月是我國暴雨、強對流天氣的高發季節,各地須繼續做好防汛減災工作。在東北、華北和南方地區,須防範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引發的各種災害。8月,東北、華北和南方地區強對流天氣高發,需防範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

王誌華說,8月是西北太平洋臺風生成最多的一個月,江南、華南等地需提前做好臺風應對。

中國氣象局還建議各地防範高溫天氣對公眾生活、人體健康和水電供應的影響。中國氣象局預計,8月各地的氣溫高,出現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部分地區可能會出現高溫高濕的“桑拿天”,公眾需密切關註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預警,註意防暑降溫。

8月是暑期,外出旅遊的學生、家長等較多。中國氣象局提醒廣大民眾尤其是學生,在外出旅遊時要提前關註天氣變化。

王誌華對記者說,預計8月份全國大部農區氣象條件總體利於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江漢中西部、江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降水偏多2-5成,部分地區可能遭受暴雨或漬澇災害。江南東南部、華南東部氣溫偏高,部分地區可能發生高溫熱害,對晚稻移栽後生長不利。另外,8月可能有2個熱帶氣旋登陸或明顯影響我國,將對沿海地區農漁業生產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中國氣象局提醒農區要加強水肥管理,促進秋收作物健壯生長和產量形成。王誌華說,8月,秋收作物進入產量形成關鍵階段,各地要做好田間水肥管理,提高結實率、增加粒重。棉區要及時整枝打頂,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及時追肥,提高座桃率。

王誌華說,南方地區要加強田間管理,防範農田漬澇、高溫熱害。江漢中西部、江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降水偏多地區,註意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範漬澇災害。避開強降水時段移栽晚稻,註意以水調溫,采取日灌夜排等措施防禦高溫對水稻生長的不利影響。沿海地區要註意臺風防範,減少農漁業損失。另外,各地做好病蟲害的監測防治,減輕危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94

中國氣象局:明後天京津及河北沿山有中到重度霾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華北中南部及黃淮等地將有兩次霧-霾過程。其中,3-4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有輕到中度霾,京津及河北沿山有中到重度霾。10-12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還將出現霧-霾過程。

中國氣象局預計,有兩股冷空氣將先後影響中東部地區。未來10天(12月3-12日),冷空氣活動頻繁,但勢力總體偏弱,新疆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北部、華南南部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全國大部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

4-7日,先後有兩股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冷空氣具體預報為:4-6日,一股中等偏強冷空氣自西北向東南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上述地區將先後出現4~6級偏北風,氣溫下降4~8℃,其中,內蒙古東北部、東北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幅度有10~12℃,局地可達12℃以上;6-7日,受另一股冷空氣影響,淮河以北大部地區氣溫將下降4~6℃。

未來十天,新疆北部、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累積降水量有1~5毫米,其中新疆北部和東北地區東部的局部8~15毫米,其中4日和7日,新疆北部塔城、阿勒泰、伊犁等地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青藏高原東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有5~15毫米;我國其余大部地區無明顯降水。

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提示,中東部地區須防範霧-霾天氣對交通和健康的影響。12月,中東部地區已進入霧-霾天氣的多發季節。各地須防範因能見度降低、空氣汙染物增多,對道路交通和人體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

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表示,應關註冷空氣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進入12月,冬季風將明顯加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起伏較大,需防範強寒潮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公眾需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地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和心腦血管等疾病。關註低溫雨雪對生產生活的影響。12月份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增多,需防範雪災對農牧業的危害,以及局地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對生產和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對未來農業生產的建議方面,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表示,北方設施農業和畜牧業要做好凍害和雪災的防禦工作。東北地區大部、內蒙古東北部、新疆北部要及時采取保溫措施,防止設施蔬果受凍;雪後及時清掃積雪,以防棚舍垮塌。牧區要做好牲畜防寒保暖、飼料儲備等工作,防範強降溫和白災危害。

此外,北方冬麥區應加強田間管理,確保冬小麥安全越冬。目前尚未越冬的麥區要加強冬前管理,促弱轉壯,力爭壯苗越冬;已越冬的麥區要適時增施冬肥,提溫保墑,確保冬小麥安全越冬。南方地區要註意清溝理墑,促進作物生長。南方土壤偏濕地區要及時清溝理墑,苗情偏差田塊應合理施肥,促進冬小麥、油菜穩健生長,並註意在冷空氣來臨前及時采取覆蓋、熏煙等措施防止露地蔬菜、經濟林果等受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66

環保部氣象局回應“暫停霾預警”:正研究聯合會商發布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關於氣象部門停止發布霾預報預警一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氣象局今天對記者表示,根據《大氣汙染防治法》的有關規定,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氣象局正在研究聯合會商和發布的相關事宜。

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氣象局表示,每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發生前,環保、氣象部門會依法發布空氣重汙染和霾預警信息,各地方政府依據此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應對措施。由於評價指標體系、分級標準和發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環保部門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信息與氣象部門發布的霾預警信息有時存在不一致,給公眾認知和地方政府應對工作帶來困擾。

此前,互聯網上出現了一份某省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內部通知,引發廣泛關註。

網上流傳的《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94

氣象局暫停霾預報 霾預報標準制定者重申“霧霾”叫法誤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548

這是霧霾籠罩的北京東三環地區的樓群(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圖)

兩份網傳的通知讓不少公眾以為霾被“被消失”了。

2017年1月17日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和某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的兩份通知均提到“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

2010年6月,《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行業標準開始執行,在2013年1月的長時間全國大範圍汙染期間,1月28日中央氣象臺第一次專門針對霾發布了預警。此後,市民也可以在天氣預報和手機短信通知中看到不同等級的霾預警。

多位國家氣象局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了這個網傳消息,但氣象系統內部的霾預報預警業務還在調整,沒有對外正式發布結果。中央氣象臺網站的“環境氣象”一欄還有“霾預報”這項,但點進去顯示為亂碼。

霾並沒“被消失”

霾並非如公眾的理解“被消失了”。

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也轉發了網傳的通知。他回複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估計這是暫時的,以後霧和霾應該還會正常地進行預報和預警。對於霾的預報和預警,應該只會更重視、更關註。”

暫停霾預報的只是部分地區。1月18日,一位標簽為“氣象預報員”的知乎網友說自己並未接到通知,並貼出一個截屏:“中國氣象局僅通知了部分省份……未通知的省份繼續開展”。上海市氣象局的消息也稱,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只針對北方九省市,上海暫不涉及。

氣象和環保兩個部門都有霾、空氣重汙染的預警,在多個地區,預警由氣象環保兩家會商後再發布。在氣象局暫停霾預報的地區,環保部門還將繼續發布空氣質量預報,公眾也依然可以從手機軟件上查看身邊的實時空氣質量。

19日,據新華社報道,環保部和中國氣象局兩個單位正在研究信息聯合會商和發布的相關事宜。同時,兩個單位回應稱:每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發生前,環保、氣象部門發布的信息,由於評價指標體系、分級標準和發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信息有時不一致,給公眾認知和地方政府應對工作帶來困擾。

如在北京的秋冬季節,市民常會收到“市氣象臺”發布的“霾預警”或“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

不只是發布單位不同,劃分等級也不一樣,空氣重汙染預警有藍黃橙紅四級,霾預警只有黃橙紅三級。但在大多數市民感知中,二者似乎一樣,都是“霧霾汙染預警”。所以當兩種預警出現差異,比如一紅一橙的時候,市民就懵了。

暫停霾預警是部門之間的一次統籌協調。以後如何發布霾預警,氣象部門也正和環保部門商議細則。

氣象局和霾的這一輪關註讓人聯想起2016年底的新聞,當時北京市擬將霾寫入《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霾是否為氣象災害也引起了很大爭議。

“霾列入氣象災害的不只是北京,中國氣象局2005年‘天氣預報等級用語業務規定’中即有所表述,廣東省等地早就列入了。”暨南大學教授吳兌說。在2017年的跨年霾中,1月3日11時,山西省氣象局就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霾)Ⅲ級應急響應。

“爭議的根源在於不能用‘霾’指代空氣汙染,更不能用‘霧霾’指代空氣汙染。”吳兌強調。吳兌自1980年代開始相關研究,是《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這部與霾預報最相關的氣象行業標準的第一完成人。

霧≠霾≠霧霾

PM2.5、霾、空氣汙染、能見度差,這幾個概念在很多公眾心中是一回事:霧霾。

吳兌認為,要減少爭議,首先需要重新理清這些概念。

霧是由水滴和冰晶的消光造成的能見度降低現象,這些水滴是平均尺寸在6-10微米左右的大粒子甚至巨粒子,人眼都可以觀察到。鄉村和濕地容易形成霧,但在城市里,霧很難形成的。一年可能不到1次。即使在濕度如此大的廣州,霧也很少見。

霾是次微米粒子消光導致的低能見度現象。在2010年《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標準之前,對於霾的觀測偏描述性,而標準將霾的定義定量化,明確了能見度、顆粒物濃度、消光和濕度等指標。

霧和霾都會造成能見度降低,但濕度,顆粒物大小和消光原理都不一樣。形成霾的顆粒物就小得多,大都是小於1微米的“次微米”,或可稱為PM1,大部分是汙染物,也包含在PM2.5範圍內。

吳兌強調,霧霾同時出現幾率很低。霧和霾不能劃等號,更不能合並為“霧霾”,從而“集美好與猙獰於一體”,這是“新時代的指鹿為馬”,毀掉了霧原有的仙氣和禪意。

國家氣象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在氣象系統內部,霧和霾是要嚴格分開的。比如2016年1月7日中央氣象臺的媒體通氣會上,專家介紹“霧-霾天氣”的ppt中,就有一個小橫杠。

以前的霾是自然現象,後來主要是人為汙染造成,為了區別二者,吳兌曾一度建議將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霾叫做“灰霾”,從英文gray haze翻譯而來。

而對於“霧霾”,他認為在行政、法律中均無此說法,英文中也沒有對應的翻譯。英文中的專業術語smog來源於smoke和fog,翻譯成“煙霧”,比如倫敦煙霧、洛杉磯煙霧事件。

對此,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也建議,應進一步區分塵霾和灰霾。

2011年秋,PM2.5進入公眾視野時,媒體用詞還是以“灰霾”為主,之後“霧霾”頻繁出現。在中國知網搜索發現,標題含有“霧霾”的報道和論文已有8072篇,遠大於“灰霾”的1086篇。

霾≠PM2.5≠空氣汙染

霧和霾都是氣象術語,空氣汙染則是環保術語。環保部門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以及公眾手機軟件上的數據,都是基於AQI(空氣質量指數),參評的汙染物包括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數據來自於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436個監測位點。

可見,霾和空氣汙染指數AQI都有PM2.5這個指標,但二者並不能劃等號。

吳兌和多位環保部門人士都提醒南方周末記者,霾關註的是低能見度而空氣汙染指數AQI關註的是人體健康。

霾中的有害物質主要是超細顆粒物PM1,但在空氣汙染指數AQI中,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2.5、PM10等共6種汙染物,其中二氧化硫與臭氧分別是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罪魁禍首。

將霾等同於空氣汙染就會忽視藍天下的汙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PM2.5濃度下降時,臭氧濃度卻在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67

氣象局暫停霾預報 霾預報標準制定者重申“霧霾”叫法誤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548

這是霧霾籠罩的北京東三環地區的樓群(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圖)

兩份網傳的通知讓不少公眾以為霾被“被消失”了。

2017年1月17日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和某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的兩份通知均提到“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

2010年6月,《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行業標準開始執行,在2013年1月的長時間全國大範圍汙染期間,1月28日中央氣象臺第一次專門針對霾發布了預警。此後,市民也可以在天氣預報和手機短信通知中看到不同等級的霾預警。

多位國家氣象局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了這個網傳消息,但氣象系統內部的霾預報預警業務還在調整,沒有對外正式發布結果。中央氣象臺網站的“環境氣象”一欄還有“霾預報”這項,但點進去顯示為亂碼。

霾並沒“被消失”

霾並非如公眾的理解“被消失了”。

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也轉發了網傳的通知。他回複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估計這是暫時的,以後霧和霾應該還會正常地進行預報和預警。對於霾的預報和預警,應該只會更重視、更關註。”

暫停霾預報的只是部分地區。1月18日,一位標簽為“氣象預報員”的知乎網友說自己並未接到通知,並貼出一個截屏:“中國氣象局僅通知了部分省份……未通知的省份繼續開展”。上海市氣象局的消息也稱,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只針對北方九省市,上海暫不涉及。

氣象和環保兩個部門都有霾、空氣重汙染的預警,在多個地區,預警由氣象環保兩家會商後再發布。在氣象局暫停霾預報的地區,環保部門還將繼續發布空氣質量預報,公眾也依然可以從手機軟件上查看身邊的實時空氣質量。

19日,據新華社報道,環保部和中國氣象局兩個單位正在研究信息聯合會商和發布的相關事宜。同時,兩個單位回應稱:每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發生前,環保、氣象部門發布的信息,由於評價指標體系、分級標準和發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信息有時不一致,給公眾認知和地方政府應對工作帶來困擾。

如在北京的秋冬季節,市民常會收到“市氣象臺”發布的“霾預警”或“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

不只是發布單位不同,劃分等級也不一樣,空氣重汙染預警有藍黃橙紅四級,霾預警只有黃橙紅三級。但在大多數市民感知中,二者似乎一樣,都是“霧霾汙染預警”。所以當兩種預警出現差異,比如一紅一橙的時候,市民就懵了。

暫停霾預警是部門之間的一次統籌協調。以後如何發布霾預警,氣象部門也正和環保部門商議細則。

氣象局和霾的這一輪關註讓人聯想起2016年底的新聞,當時北京市擬將霾寫入《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霾是否為氣象災害也引起了很大爭議。

“霾列入氣象災害的不只是北京,中國氣象局2005年‘天氣預報等級用語業務規定’中即有所表述,廣東省等地早就列入了。”暨南大學教授吳兌說。在2017年的跨年霾中,1月3日11時,山西省氣象局就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霾)Ⅲ級應急響應。

“爭議的根源在於不能用‘霾’指代空氣汙染,更不能用‘霧霾’指代空氣汙染。”吳兌強調。吳兌自1980年代開始相關研究,是《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這部與霾預報最相關的氣象行業標準的第一完成人。

霧≠霾≠霧霾

PM2.5、霾、空氣汙染、能見度差,這幾個概念在很多公眾心中是一回事:霧霾。

吳兌認為,要減少爭議,首先需要重新理清這些概念。

霧是由水滴和冰晶的消光造成的能見度降低現象,這些水滴是平均尺寸在6-10微米左右的大粒子甚至巨粒子,人眼都可以觀察到。鄉村和濕地容易形成霧,但在城市里,霧很難形成的。一年可能不到1次。即使在濕度如此大的廣州,霧也很少見。

霾是次微米粒子消光導致的低能見度現象。在2010年《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標準之前,對於霾的觀測偏描述性,而標準將霾的定義定量化,明確了能見度、顆粒物濃度、消光和濕度等指標。

霧和霾都會造成能見度降低,但濕度,顆粒物大小和消光原理都不一樣。形成霾的顆粒物就小得多,大都是小於1微米的“次微米”,或可稱為PM1,大部分是汙染物,也包含在PM2.5範圍內。

吳兌強調,霧霾同時出現幾率很低。霧和霾不能劃等號,更不能合並為“霧霾”,從而“集美好與猙獰於一體”,這是“新時代的指鹿為馬”,毀掉了霧原有的仙氣和禪意。

國家氣象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在氣象系統內部,霧和霾是要嚴格分開的。比如2016年1月7日中央氣象臺的媒體通氣會上,專家介紹“霧-霾天氣”的ppt中,就有一個小橫杠。

以前的霾是自然現象,後來主要是人為汙染造成,為了區別二者,吳兌曾一度建議將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霾叫做“灰霾”,從英文gray haze翻譯而來。

而對於“霧霾”,他認為在行政、法律中均無此說法,英文中也沒有對應的翻譯。英文中的專業術語smog來源於smoke和fog,翻譯成“煙霧”,比如倫敦煙霧、洛杉磯煙霧事件。

對此,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也建議,應進一步區分塵霾和灰霾。

2011年秋,PM2.5進入公眾視野時,媒體用詞還是以“灰霾”為主,之後“霧霾”頻繁出現。在中國知網搜索發現,標題含有“霧霾”的報道和論文已有8072篇,遠大於“灰霾”的1086篇。

霾≠PM2.5≠空氣汙染

霧和霾都是氣象術語,空氣汙染則是環保術語。環保部門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以及公眾手機軟件上的數據,都是基於AQI(空氣質量指數),參評的汙染物包括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數據來自於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436個監測位點。

可見,霾和空氣汙染指數AQI都有PM2.5這個指標,但二者並不能劃等號。

吳兌和多位環保部門人士都提醒南方周末記者,霾關註的是低能見度而空氣汙染指數AQI關註的是人體健康。

霾中的有害物質主要是超細顆粒物PM1,但在空氣汙染指數AQI中,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2.5、PM10等共6種汙染物,其中二氧化硫與臭氧分別是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罪魁禍首。

將霾等同於空氣汙染就會忽視藍天下的汙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PM2.5濃度下降時,臭氧濃度卻在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68

氣象局停發霾預警捱轟

1 : GS(14)@2017-01-19 08:07:50

內地當局要停發霾預警?前日晚上開始,內地網絡流傳一張「關於暫停霾預警業務的通知」圖片,圖中文字稱中國氣象局通知各省市氣象單位,要求即時停止霾預報預警工作。圖片隨即引網民譁然痛罵,認為當局又要對霧霾問題遮遮掩掩。氣象局人員隨後證實圖片內容屬實,稱此前氣象局和環保部門在發佈霾訊息時常出現不一樣情況,故暫時停發霾預警,以待一眾單位協商統一發佈機制。



稱協調部門統一發佈

網傳圖片顯示,通知由內地某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發佈,文字寫道前日傍晚「接中國氣象局預報司電話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霾預報預警工作。請各單位接到本通知後,即刻停止製作和發佈霾預報預警產品。對於出現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情況,可根據相對濕度,按照霧開展預報預警工作」。圖片引網民調侃:「放心,不報幾天很多人就要忘了霾了!」內媒前晚向中國氣象局求證,局方人員稱這只是內部通知,停發預警是因氣象局與環保部門此前在發佈霾訊息時常現不一樣情況;又指相關單位正一起會商出台新機制,以統一由一個部門發佈霾訊息,目前機制細節還在徵求意見,不久將很快公佈。資料顯示,目前內地發佈重污染預警和霾預警分由環境部門和氣象局負責(見表);諸如北京早前便出現過紅色重污染和霾橙色預警同時發佈的情況。分析稱新機制是要避免出現此類情況令民眾混淆。不過網民依舊調侃:「統一發佈霾預警,霧霾便沒有了?」上海澎湃新聞網/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9/199017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06

官方下令天氣預報禁提霾 氣象局奇招應對「佛地魔」變霧霾代名詞

1 : GS(14)@2017-02-05 10:55:12

■北京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昨早預報霧霾,配上《哈利波特》電影中的佛地魔劇照。



霾「絕迹」?!昨日北京重污染,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早上的氣象預報,竟借用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魔王佛地魔(內地譯伏地魔)比喻霧霾,「預計封印伏地魔的時間大約在今天半夜前後」。這則可愛的預報都是逼出來的,全因早前官方下令,氣象預報中不再出現霾字。網友揶揄中國治霾的確有成效,至少在氣象預報裏,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北京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氣象北京」昨早9時許上傳一則預報,「預計封印伏地魔的時間大約在今天半夜前後」,並借用《哈利波特》電影裏佛地魔灰飛煙滅的劇照,配上設計對白「我恨大風!」,圖文並茂引起關注,有網友笑問:「伏地魔是個甚麼東東?」由各地氣象部門自行發佈、主要指標是能見度和PM2.5濃度的「霾預警」1月17號被叫停,「即刻停止製作和發佈霾預報預警產品」的內部通知還指引,如出現能見度過低,各地氣象局可據相對濕度當「霧」處理及發佈預警。昨日中央氣象台官方發佈大霧預警,稱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等地有大霧,部份地區有能見度低於500米的濃霧,局部地區有能見度低於200米的強濃霧;河北省氣象台發佈大霧黃色預警。官媒報道有:京城「大霧」能見度低、大霧襲擊河北影響民眾出行,境內京港澳高速、邢衡高速、青銀高速、大廣高速等多條高速關閉。說真話太難。到昨日下午,「@氣象北京」充滿創意的佛地魔帖子已被刪除,換上了另一個哈利波特被老師訓斥的圖,但很快又是被刪除。網友表示同情︰「心痛你們一秒鐘,你們的現實竟然比我想的還要慘。」「做人難,做說實話的小編更難!」「@氣象北京」小編回應:「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工作的動力。感謝理解。」



■當局禁用「霧霾」字眼報天氣,有民間機構改用「不可描述」的天氣現象取代。

■南京昨遭霧霾籠罩。路透社


官員「吹風」治霾

「以後也甭廢話了,直接說風向好了。」網友在「@氣象北京」留言稱現今治霾主要靠「風吹」,北京北風起霾就會散,吹南風就會帶來污染物;也有網友反對,「明明靠環保部專家和官員的嘴吹」。氣象部門不再發佈霾預警,當時官方辯解是因氣象與環保部門在發佈霾相關資訊時,兩套不同標準、不同顏色的預警引起誤解。廢霾預警後,只剩由環保局提議發佈的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指標是AQI空氣品質指數,除PM2.5外還有其他五項參考標準。北京前晚啟動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即空氣品質指數(AQI)200以上,並預測持續24小時。《蘋果》記者


【網民有話說】

‧心痛你們一秒鐘,你們的現實竟然比我想的還要慘。‧伏地魔也能被刪?‧你再也不撒謊了?‧估計領導讓刪了心痛小編一秒鐘。‧伏地魔刪了?剛剛還看評論呢!我真是。小編工作難做。多的也不敢說了。‧當然啦畢竟連名字都不能提,還是叫他黑暗君主吧!‧中國治霾的確有成效了,至少在氣象預報裏,霧霾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資料來源︰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5/199184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