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股永遠搞不好的核心秘密

來源: http://xueqiu.com/9428236477/27057818

所謂市場化,就是有漲有跌,有賺有虧,進入市場的人,為自己的判斷負責,對了賺錢,錯了輸錢,此為天道,是公理,一個人只要在社會里長大,很自然的就會懂這個道理。搞了二十多年的中國股市新股發行制度,像一件衣服被七七八八的改了無數次,改到今天的結果是:連一件衣服的原型都快看不出來了,越搞越複雜,越改越亂,把一個簡單直白的公理搞成相對論那麽複雜,當下新股肯定能發的出去,但是整體大盤以市值迅速縮水來應對,融資300億,縮水3萬億,如此下去,怎麽持續?新股發行永遠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在於:新股是必然賺錢的,而且頂層設計上這個必然賺錢的利益就是明擺著給了機構的,中小投資者搖號中簽率遠遠不能和機構相抗衡;這樣一個幾乎包賺不賠的生意,來錢的速度連毒品交易都難以望其項背,而且沒有什麽嚴刑峻法的震懾,那麽各種各樣的大腦,對著它好好運作一番,這一世富貴,很快唾手可得。對此,任何一個正常的人,你、我、他,如果有這樣合法快速致富的機會,一定會道義放兩旁,不遺余力的鉆政策空白點。要回答為什麽在中國新股必然賺錢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查閱和學習很多背景知識,國際、國內,政治體制乃至投行業務運行等等,我想我不需要在這里搞長篇大論費筆墨了,大家看結果就可以了,本文開篇就說了,市場化的表現就是盈虧是常態,而且長期看基本持平,這是市場化的絕對體現,是一個公理,沒什麽可辯解的,二十幾年來新股發行必然賺錢,甚至到要搖號抽簽的搶手地步,這是你制度設計上的重大缺陷,只要有這個指導思想在,再換十次證監會主席,再搞100次IPO改革,結果都一樣,三高依舊,變本加厲!實際上中美投行業務流程大體上是相近的,獲取利益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就是上市輔導費和募集資金總量的提成,所以從功利角度上看,投行業務尋找好的標的,並努力使之超募是必然的,但是分水嶺在於美國投行最終要靠他的一系列工作贏得各類買家(基金、券商、各類資金)的認可,並以此建立商譽,所以最終的定價和估值是很計較,很嚴謹的,即便這樣也常常會讓眾多買家承受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的損失,但是商譽是依靠多年積累而來,綜合下來,某投行業務經手的新股發行讓各路買家獲益保障度較大,品牌也就樹立起來了,如這里面的佼佼者高盛。中國則不然,投行業務流程之後,首要的問題是能否獲得審批,買家不是問題,因為制度幫你設計好了,不需要擔心沒人來買,不僅積極,還要打破頭,眾多機構永遠在一級市場食利是一張明牌,他們申購後也完全有實力在二級市場上把股價哄擡上遠離發行價的位置,這種財富效應讓所有市場參與者欲罷不能,是最結實的市場教育,投資領域居然有包賺不賠的生意,所以盡管中簽率低,但仍然對所有投資者和資金形成巨大的吸引力。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造成的結果是,聚焦點不在公司業務和業績評判上,而是在於是否能獲得審批上,在這個架構下,出現四大惡果:1.權力尋租成為必然2.三高是必然的3.投行與買家的市場化互動與商譽建設為零,專業性素質提升為零4.中小投資者成為最大的犧牲者本來,這樣的制度設計已經是相當糟糕了,但是這道百毒宴的毒性還遠遠不夠,輔助性惡法還在後面,那就是當日不設漲跌限制,次日開始T+1並設漲跌限制,如此一來,操縱股價簡直如獲至寶;另一條,也是違背天道的做法,就是幾乎沒有退市,這讓新股上市越到後面,越成為大眾心理的重磅壓力砝碼,而新股必賺的制度設計並未改變,如此一來,抽老打新成為必然,增量資金想進來也被這如此毒氣昭昭的陣勢嚇到了,故而股市市值損失成為必然。世界上任何一個資本市場,沒有新股不敗的神話,國九條的起草者,如能看到此文,請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制度設計,抽了誰的耳光?上周市場大跌,投資者情緒激動,討伐證監會和肖鋼的話不絕於耳,但是希望大家看清實質,想中國資本市場變好,表面功夫都沒用的,根本在於建市思想,為誰服務?為什麽服務?怎樣服務?這些核心問題,肖鋼和證監會恐怕都沒什麽發言權,不知道要用多麽殘酷的市場下跌和市值損失來喚醒管理者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市場的建市思想,六年下跌,今天已經進入第七年,連希臘都能進入牛市,你價值回歸到何時?還是你所認為的價值,它根本就不是什麽價值?!國家核心資產的持續貶值和巨大的民怨一旦發生共振,經濟建設還搞不搞了?本來說清楚這個主題,140個字的微博足夠了,哪料想筆者寫完了卻發不出去,提示有非法內容,哪個詞敏感了?是新股還是證監會主席?肖氏新政雖然敗筆連連,但是大方向還是有肯定之處,只是當下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仍然擱置,如此下去,彼岸之花雖沒,怕是永遠無緣聞到那馨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53

透視全球評級機構——胳膊肘永遠朝裡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325

關於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當中起的作用,輿論早已有各種批評。現在可以再加上一條罪狀:國別偏見

據FT報導,海德堡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Andreas Fuchs和Kai Gehring研究了6個國家中9個評級機構,總計143個主權發行人。研究顯示,經濟和文化的紐帶使評級機構優待其祖國,而且這種現象從金融危機以來更加顯著。

評級機構從來無法與政治完全隔離,質疑之聲比比皆是。例如2010年,中國大公國際的董事長關建中就曾在FT的採訪中表示:「西方國家的評級機構非常政治化、意識形態傾向嚴重,不遵守客觀標準。」

談及大公國際,海德堡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寫道:

「簡單對比一下中國評級公司大公主權信用評級和美國三大評機構(惠譽,穆迪和標普)頒佈的主權信用評級,就能瞭解為何所在國家對評機構有重大影響了。大公不僅對中國領地中的香港、澳門評級較高,對其他金磚國家的評級都較高;而對西方經濟體的評級則低於美國三大評級機構。」

這項研究之前,這種國別偏見尚未有系統化的研究證據。不熟悉這份報告中九家評級機構的讀者可以參看下表。表中列舉了這些機構的名稱、總部位置、成立年份、業務涵蓋、過去和現在的股權、主權信用評級數量。

全球九大评级机构概况

研究發現,每個國家從本國評級機構得到的評價,平均比該國從其他國家評級公司得到的高一級。

涉及到銀行跨國業務和措辭,問題則會更加複雜:

「有證據顯示評級機構一般會優待那些和母國有經濟往來的國家。其他條件均等情況下,如果本國的銀行在某個國家承擔著一定風險,那麼該國就能得到更高的評級。另一方面,語言差異越大的國家之間,信用評級越低。」

至於哪家評級公司不公正,答案或許令人吃驚—S&P 2011年下調美國評級的作法為人津津樂道,事實上,美國應該再降一級才算公證。

「9家評級公司中的4家(CI、惠譽、R&I 、S&P)在這項調查中顯示出位置對評級的影響。惠譽和S&P總部位於美國,按照他們對其他國家的評價方式,美國平均高了一級;惠譽和R&I對塞浦路斯和日本的優待更加嚴重(高二到三級)。」

該論文的作者認為,大公應當在2012年中國經濟基本面惡化之後對中國進行降級,但是沒有。大公也是調查中唯一一家體現地緣政治關係作用的公司。

用聯合國的投票作為評判地緣政治的標準,作者得到以下結果:

「大公似乎對那些在政治上和中國政府關係比較好的國家評級較高。這種影響十分顯著,並且可以數量化。例如一個國家對中國政府的支持度高21%,那麼就能在大公的評級中多得一分。而21%,差不多正好是巴西(90%)和澳大利亞(70%)在聯合國大會上與中國投票一致比例的差異。」

綜上所述,企業要想降低資金成本,似乎還得靠外交部多多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46

新股永遠搞不好的核心秘密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m952.html

所謂市場化,就是有漲有跌,有賺有虧,進入市場的人,為自己的判斷負責,對了賺錢,錯了輸錢,此為天道,是公理,一個人只要在社會里長大,很自然的就會懂這個道理。

 

搞了二十多年的中國股市新股發行制度,像一件衣服被七七八八的改了無數次,改到今天的結果是:連一件衣服的原型都快看不出來了,越搞越複雜,越改越亂,把一個簡單直白的公理搞成相對論那麼複雜,當下新股肯定能發的出去,但是整體大盤以市值迅速縮水來應對,融資300億,縮水3萬億,如此下去,怎麼持續?

 

新股發行永遠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在於:新股是必然賺錢的,而且頂層設計上這個必然賺錢的利益就是明擺著給了機構的,中小投資者搖號中籤率遠遠不能和機構相抗衡;這樣一個幾乎包賺不賠的生意,來錢的速度連毒品交易都難以望其項背,而且沒有什麼嚴刑峻法的震懾,那麼各種各樣的大腦,對著它好好運作一番,這一世富貴,很快唾手可得。

 

對此,任何一個正常的人,你、我、他,如果有這樣合法快速致富的機會,一定會道義放兩旁,不遺餘力的鑽政策空白點。

 

要回答為什麼在中國新股必然賺錢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查閱和學習很多背景知識,國際、國內,政治體制乃至投行業務運行等等,我想我不需要在這裡搞長篇大論費筆墨了,大家看結果就可以了,本文開篇就說了,市場化的表現就是盈虧是常態,而且長期看基本持平,這是市場化的絕對體現,是一個公理,沒什麼可辯解的,二十幾年來新股發行必然賺錢,甚至到要搖號抽籤的搶手地步,這是你制度設計上的重大缺陷,只要有這個指導思想在,再換十次證監會主席,再搞100次IPO改革,結果都一樣,三高依舊,變本加厲!

 

實際上中美投行業務流程大體上是相近的,獲取利益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就是上市輔導費和募集資金總量的提成,所以從功利角度上看,投行業務尋找好的標的,並努力使之超募是必然的,但是分水嶺在於美國投行最終要靠他的一系列工作贏得各類買家(基金、券商、各類資金)的認可,並以此建立商譽,所以最終的定價和估值是很計較,很嚴謹的,即便這樣也常常會讓眾多買家承受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的損失,但是商譽是依靠多年積累而來,綜合下來,某投行業務經手的新股發行讓各路買家獲益保障度較大,品牌也就樹立起來了,如這裡面的佼佼者高盛。

 

中國則不然,投行業務流程之後,首要的問題是能否獲得審批,買家不是問題,因為制度幫你設計好了,不需要擔心沒人來買,不僅積極,還要打破頭,眾多機構永遠在一級市場食利是一張明牌,他們申購後也完全有實力在二級市場上把股價哄抬上遠離發行價的位置,這種財富效應讓所有市場參與者欲罷不能,是最結實的市場教育,投資領域居然有包賺不賠的生意,所以儘管中籤率低,但仍然對所有投資者和資金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造成的結果是,聚焦點不在公司業務和業績評判上,而是在於是否能獲得審批上,在這個架構下,出現四大惡果:

1.權力尋租成為必然

2.三高是必然的

3.投行與買家的市場化互動與商譽建設為零,專業性素質提升為零

4.中小投資者成為最大的犧牲者

 

本來,這樣的制度設計已經是相當糟糕了,但是這道百毒宴的毒性還遠遠不夠,輔助性惡法還在後面,那就是當日不設漲跌限制,次日開始T+1並設漲跌限制,如此一來,操縱股價簡直如獲至寶;另一條,也是違背天道的做法,就是幾乎沒有退市,這讓新股上市越到後面,越成為大眾心理的重磅壓力砝碼,而新股必賺的制度設計並未改變,如此一來,抽老打新成為必然,增量資金想進來也被這如此毒氣昭昭的陣勢嚇到了,故而股市市值損失成為必然。

 

世界上任何一個資本市場,沒有新股不敗的神話,國九條的起草者,如能看到此文,請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制度設計,抽了誰的耳光?

 

上週市場大跌,投資者情緒激動,討伐證監會和肖鋼的話不絕於耳,但是希望大家看清實質,想中國資本市場變好,表面功夫都沒用的,根本在於建市思想,為誰服務?為什麼服務?怎樣服務?這些核心問題,肖鋼和證監會恐怕都沒什麼發言權,不知道要用多麼殘酷的市場下跌和市值損失來喚醒管理者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市場的建市思想,六年下跌,今天已經進入第七年,連希臘都能進入牛市,你價值回歸到何時?還是你所認為的價值,它根本就不是什麼價值?!

 

國家核心資產的持續貶值和巨大的民怨一旦發生共振,經濟建設還搞不搞了?本來說清楚這個主題,140個字的微博足夠了,哪料想筆者寫完了卻發不出去,提示有非法內容,哪個詞敏感了?是新股還是證監會主席?

 

肖氏新政雖然敗筆連連,但是大方向還是有肯定之處,只是當下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仍然擱置,如此下去,彼岸之花雖美,怕是永遠無緣聞到那馨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63

債券交易-大摩CEO心中永遠的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53

2011年初,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James Gorman認為他已經找到了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重建摩根士丹利債券交易業務的秘笈。James Gorman先從競爭對手哪里挖墻腳,雇傭交易員加入自身相對薄弱的業務組(比如政府債券交易臺),在此基礎上讓與交易員搭檔的銷售們充分挖掘公司客戶的潛在業務機會,來贏取更多的代客交易服務。 然而三年後的一個星期五,2014年1月17日摩根士丹利公布了去年四季度財報,凈利潤下降多達70%,這樣的結果迫使James Gorman宣布收縮諸如FICC在內的風險業務的規模,這也是大摩自金融危機以來第四次采取措施重整債券交易業務。近幾年來,摩根士丹利一直致力於減少所持有的風險資產,同時加大對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的拓展,使得後者對公司利潤的貢獻度越來越大。 但James Gorman這一次宣布的改進措施是否能奏效呢?一家投行能否在規模整體收縮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競爭力和盈利性呢? 債券交易屬於FICC業務(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歷來是投行的主打業務,也是對利潤能夠起到驅動性作用的核心業務,該項業務還可以為銀行帶來其它衍生業務機會,比如債券承銷和並購顧問服務等。但金融危機後不斷嚴格的監管措施和資本要求使得銀行從FICC業務上獲得的利潤大幅縮水。 去年四季度摩根士丹利的債券交易業務收入下滑14%,而高盛和花旗的該項業務也沒能避免出現業績下滑,全球的大型銀行都在面臨這一問題。 所以,如果該項業務的規模被收縮,利用債券交易來與客戶進行其它業務合作的優勢便會不複存在。舉個例子,如果一家銀行因收縮固定收益而導致在債券市場的做市商地位下滑,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減弱,那麽一家需要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的企業便不太可能選擇這家銀行作為主承銷商。 不過James Gorman表示即便收縮規模,摩根士丹利依然可以滿足客戶需求。他在上周五的分析師會議上拋出的最新方案包括組建一個中央核心管理團隊,來負責處理債券交易團隊的費用、設備、資本和資產表等事物,以此來分權,但這項措施卻遭到一些反對,據知情人士向路透表示,摩根士丹利全球利率交易主管Glenn Hadden因強烈反對該措施而被要求主動退休,但在本月初,Hadden僅表示離職的原因與新措施有關,並未透露更多細節。 Glenn Hadden於2011年3月加入摩根士丹利,在此之前是高盛的資深交易員。摩根士丹利董事會對Hadden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幫助提升大摩在固定收益領域的業績,但此後不久,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陸續出臺嚴重打擊了債券交易業務的盈利能力,與此同時大摩的信用評級亦遭調降,使得一些大型企業客戶不再與大摩敘做長期限的衍生品業務。 Glenn Hadden之後被提升為利率交易主管,而他的上司,負責固定收益部銷售交易業務的Michael Heaney和Robert Rooney企圖削減大摩所持有的與銷售交易業務有關的風險資產,並集中上收一些審批和決策權限。 在過去,負責銷售交易業務的主管會分配資本給各個交易臺,由每個交易臺負責決定每個交易員可以持有和交易的頭寸規模,而現在這些事物只能由銷售交易業務主管授權。一些交易員紛紛抱怨這樣的運控體系大幅降低了他們的風險偏好度,使得獲取獎金的潛力也受到限制。 對於James Gorman來說,把控風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清楚地記得金融危機時大摩所持有的按揭貸款類資產險些拖垮了整個公司,並迫使公司接受政府的救助。而金融危機結束後,時任大摩CEO的John Mack更是用謹慎的態度對待FICC交易業務,削減了一些崗位並降低了風險等級。 John Mack在那時的做法或許是正確的,但他的保守也讓大摩在2009年和2010年債券市場繁榮的時候錯過了機會,使得競爭對手們賺的盆滿缽滿,這其中就包括高盛。 而James Gorman上任以來的實施的策略之一是削減所持有的風險資產數量,大摩計劃在2015年年底之前削減一半以上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當前還有大約300億美元未完成。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一家投行在某個業務領域內的規模太小,便無法保持競爭優勢。所以摩根士丹利很有可能會步瑞銀(UBS)的後塵,後者在2012年10月宣布退出FICC交易業務。一家投行的公司高管表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放棄某項業務,某些企業不斷裁減業務規模,做出一系列改變,最終仍不可避免地退出這項業務。所以如果你把這項業務削減得過於薄弱,那你靠什麽來變強呢?“ 但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層們表示將不會過度裁減固定收益業務,該行依然需要固定收益部門來提供產品給客戶,而大摩也有足夠的實力保持債券和衍生品交易業務的主導地位,至少根據大摩現在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的戰略需求來看,它們依然需要FICC交易團隊來服務私人財富客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83

許禾杰從小樓管晉升跨國公司副總裁 永遠第一個到公司 跳級比人快一步

2014-01-13  TWM
 
 

 

除了前篇的林沛欣,也是跳級生的許禾杰,他每天最早進辦公室,這種讓一般上班族「不屑」的傻功夫,卻是讓這個沒有家世背景的鄉下小孩,從一名百貨公司小樓管,躍升為一家跨國科技公司副總裁的關鍵!

撰文‧黃家慧

寒冬時分,當多數人都還想躲在被窩時,約莫八點,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許禾杰,早已在百坪大的辦公室中打開了第一盞燈(威朋科技上班是九點半);即使前一晚,他是最後一個關燈的,但一早來,許禾杰卻依舊精神抖擻地端坐在電腦前,整理這一天即將到來的業務。

很難想像,一個十五年資歷的職場老鳥、一位貴為副總裁的高階主管,十多年如一日,永遠保持「比開門的總機還早到」的紀錄。在許禾杰的職場哲學中,上班就像賽跑,每天比別人早一點起跑,多一點助跑,就會快一點到達!

正是這種比別人「早一點、多一點」的助跑哲學,讓許禾杰嘗到了比別人「快一點」的跳級果實。這也就是何以今年三十九歲的他,出社會十五年就讓薪水翻了十幾倍,二十四歲還是衣蝶百貨的小樓管,只花了十一年,三十五歲就被一家版圖橫跨兩岸的網路公司聘為總經理;三年後,成為領導八十人團隊的銷售副總裁。二○一三年底,甚至獲得《動腦》雜誌評選的「年度行動行銷公司最佳經營者」大獎。

不在乎薪水,選工作看的是「價值」 而不是「價格」畢業於世新大學新聞系的許禾杰,有著出眾的外表、清晰的口條;正當一般傳播科系的畢業生都追逐著主播夢時,許禾杰卻清楚自己並不想當記者,當初學新聞,要的只是想在自己鎖定的廣告、行銷領域有比人強的市場嗅覺。因此,他一出社會,在當時媒體市場最需才孔急,新聞科班生奇貨可居的時代,他反而回到老家嘉義,選擇高職生都能輕易錄取的職務──在嘉義衣蝶百貨擔任「樓管」。

這個看似「大材小用」的工作,許禾杰卻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於是,有別於其他的樓管就像掛著臂章的「糾察隊」,僅處理櫃姐和顧客們的是是非非;他卻懂得觀察每個櫃位擺設的眉角、各品牌行銷活動竅門,甚至還主動跟著招商處的處長四處招商。

因此,短短幾個月,許禾杰就從這不起眼的工作習得了商場第一線的櫃位設計、管理、活動企畫。但就在業務步入軌道,公司有意將他升為小主管時,他卻告訴自己:「這階段該學的應該都學了,是該走的時候了!」於是,許禾杰放棄了生平第一次升遷的機會,來到行銷廣告主戰場──台北。一開始,在沒找到正式工作前,他還曾借宿朋友家,好幾個月,每天打完臨時工就睡在友人家中的鋼琴底下,好不容易進入了一○四人力銀行的廣告部,開啟了他廣告人的生涯。做了一年後,才剛升任專案經理的許禾杰,由於表現出眾,讓曾經和他合作過的YAHOO!奇摩主管來挖角。

但說是挖角,YAHOO!奇摩一開始開出的條件,卻不吸引人,不但薪水沒比較高,甚至還得從業務專員做起。當時認識許禾杰的人都勸他:「別傻了,跳槽沒人越跳越低的!」但在他心中,選工作看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對只有二十幾歲的許禾杰而言,能到像YAHOO!奇摩這種大企業見識,比頭銜、薪水來得重要;因此他又從一個小專員做起。

不獨善其身,要讓身邊的人都希望並且幫助你成功或許這真是自己的夢幻工作,在YAHOO!奇摩的那幾年,許禾杰尤其賣力。就拿上下班時間來說,一般業務通常都不被要求進辦公室,但許禾杰卻堅持每天抽空進辦公室。他認為,業務工作的完成,並不是自己在前端獨立接案子就好,還需要後台和其他部門的支援;在公司除了可以多一些和同事、老闆溝通的機會,也多一分準備。因此除非出國,他在外出跑業務前,會先進辦公室準備,外出後再回辦公室整理資料。當時公司的許多主管都好奇地問:「Bobby(許禾杰英文名),你都不回家的嗎?」正因為深諳「工作得靠團隊合作才能達陣」的道理,對於如何當個好業務,許禾杰心中始終有句座右銘:「沒有Top sales(超級業務),只有Super star(超級巨星)。前者是獨善其身把業務接到,而後者則是群策群力地把案子做好!」於是,有別於許多超業,只顧從外頭把案子接回,就把剩餘執行的瑣事丟給同事,許禾杰卻要求自己盡可能地協助同事處理後續的執行工作。正因為這樣,讓不搞個人主義、重視團隊的許禾杰在同事間贏得了好口碑,做起事來更如虎添翼。

最經典的一次,是他忽然接獲一位剛下了三百萬元大單的客戶來電要求更改檔期,否則會考慮撤單。由於這牽一髮動全身,時間一改,連同版面、設計、文案都得配合提前,讓當時正出差在外的許禾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沒想到公司內曾和他合作過的同事,居然一一挺身而出,只說了一句:「放心,我們會幫你搞定!」「Bobby不但很重視合作氛圍,而且私下也很好相處,他還常找我們去爬山、溯溪呢。」威朋科技業務總監徐健峰說。

對同事而言,許禾杰是個值得相挺的好夥伴,對客戶來說,他更是個值得信賴的好業務,只因為他對業主,從沒有「應付」兩個字。有一回,許禾杰要去爭取某國產汽車品牌的廣告,一般業務頂多約略了解一下該品牌的來龍去脈,就前去洽談;但從來不懂車的他,居然花了幾天時間,把所有在台販售的國產、進口車一一做足了功課。在洽談時,許禾杰氣定神閒地分析汽車產業的生態,讓對方直呼:「你比我們自家的業務還內行!」相談甚歡後,自然順利地接下案子。

然而客戶對許禾杰的死心塌地,更與他發自內心的熱忱有關。有一次他承接前同事留下來的老客戶,由於該公司規模小,下單金額也不大,是同事眼中的小咖,以前同事們總是對其愛理不理。但許禾杰卻沒有大小眼,不但主動打電話前往問候,還對客戶的要求親切相應,這讓對方「受寵若驚」。這對許禾杰來說,就算是只下一元的單,都是「A咖」!

正因為如此,讓該客戶後來只要有預算,一定向許禾杰下單,甚至隨著營運規模越來越大,當年的小客戶漸漸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咖,而當年培養出的革命情感,自然是對許禾杰不離不棄。

不安於現狀,為了挑戰更高位 毅然捨棄打下的江山就這樣,許禾杰在YAHOO!奇摩任職的六年,又從一名業務專員,一路升到了業務經理。正當他氣勢正盛時,適逢日商廣告公司貝立德行銷部前來挖角。當時YAHOO!奇摩台灣區總經理全力慰留,對著他說:「Bobby,業務做得好好的,你怎麼捨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去做從沒做過的『行銷』!」沒想到許禾杰竟語氣堅定地說:「我想和你一樣當位總經理。留下來,我永遠只是個超業,走出去,我才有機會和你一樣成為總經理!」這句話十足展現了許禾杰勇於挑戰的企圖心,也說服了當時的老闆忍痛割愛。

正因為比一般上班族更懂得不計較眼前利益,懂得投資自己,而且勇於接受挑戰,才得以平步青雲。熟識許禾杰多年的《動腦》雜誌社社長王彩雲說:「許禾杰是個很積極、勇於挑戰極限的人。」三十四歲的許禾杰,來到日商廣告公司貝立德擔任數位行銷部門協理;一年後,又被陸資的糯米網聘為台灣區總經理;三十八歲被現在的公司威朋科技看中,擔任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

回想起當年那個樓管小子,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唯一不變的是,他仍然每天早上八點踏進辦公室。一路走來,許禾杰的故事都在告訴著我們,跳級沒有訣竅,只是一種堅持把對的事情做到最好的態度。

許禾杰

出生:1974年

現職: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經歷:糯米網台灣區總經理、YAHOO!奇摩資深業務經理

學歷:世新大學新聞系

勇於接受挑戰

小樓管變副總裁—許禾杰職場升遷過程38歲 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35歲 糯米網╱台灣區總經理34歲日商貝立德媒體╱數位行銷部協理29歲 YAHOO!奇摩╱資深業務經理27歲 YAHOO!奇摩╱業務主任25歲 104人力銀行廣告網╱專案經理24歲 嘉義衣蝶百貨╱樓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6

員工永遠不會告訴老板的七個真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64

每個人都有老板,也都想成為老板。有朝一日你成為老板,千萬不要忘了你為人打工時的心里也曾徘徊過這些想法: 1、“我討厭開會!” 或許你會認為你的周例會、月例會是一個很好地管理工具,可以讓大家工作步調一致,所有員工都將其作為一件大事。但員工們可能並不這麽想。而且,CEO教練Rick Gilbert還發現,事實上67%的執行官們也討厭開會。 所以請盡可能地減少會議次數,提高會議效率。如果你不得不開會,那麽務必只邀請必要的人員到場,嚴格控制好時間,不要讓員工耗上一整天。 2、“我的薪水應該更高!” 很可能,你的員工認為他們理應拿到比現在更高的薪水。蓋洛普最新調查顯示,76%的美國人每個月的工資都用來還賬單,基本沒有存款。 如果你的員工工作很棒,拿出一點額外的錢來獎勵他們。為你優秀的手下加薪,這在長期來看對你是有利的。如果一個員工離職,你付出的代價將是他年薪的五分之一。 3、“當我說假期里隨時可以接聽電話時,我不是真心的” 你給員工放假,但如果假期里他們的電話仍然響個不停,這只是名義上的假期。所以,當你的員工休假的時候,放下你的電話,讓他們好好享受陽光吧。 4、“我很樂意給你反饋,但我卻害怕說實話” 員工並不排斥給出反饋,而且他們同樣渴望講真話。但不幸的是,大多數員工都在與老板或上級分享真實想法時都會覺得很別扭。你的員工可能對如何改進工作有很棒的建議,但你從來不會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讓他們願意說出來。 5、“我不想參加辦公室聚會” 你或許會覺得辦公室聚會很有趣,但這對其他的參加者來說卻是個折磨。一些人參加聚會只是希望能夠逃離辦公室一段時間,而其他人則是不願意駁了老板的面子。 根據2010年Adecco的調查,40%的員工覺得在工作聚會中備受煎熬。 6、“我希望你能把大家團結起來” 在CNN的一次調查中,3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公司里書面和口頭的交流非常糟糕。無效溝通每年會浪費掉公司25%至40%的預算。 你需要想辦法加強溝通。和所有的人明確公司的目標,頻繁確認是否已經達成共識,以便讓每個人都明白公司的前進方向。 7、我覺得你不信任我們 研究者John Helliwell發現,工作中的信任度和生活滿意度存在高度相關。那些感覺自己受到信任的員工很樂於給出反饋和建議。他們還會覺得自己是決定公司成敗的一部分,並高度投入,充滿了工作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09

嘀嘀快的補貼戰升級:快的稱永遠高對手1塊,嘀嘀升至最高20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35.html

昨日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攜10億元重磅出擊,“使用嘀嘀打車並選擇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每天3次,新乘客首單立減15 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機用微信支付收車費,每單獎10元,每天10單,其他城市的司機每天前5單每單獎5元,後5單每單獎10元,所有城市的司機使用微信支付首單立獎50元。”當然快的打車也不甘寂寞,對外宣布從18日起升級補貼方案: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掃碼支付的乘客每單返現11元。快的方面表示,其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會比同行高出一元錢。而i黑馬今日收到消息,嘀嘀打車宣布,從18日零時起,將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車費,最高可獲得20元補貼。另有媒體報道稱,從下個星期起,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將獲得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相關道具,包括獅鷲戰機、8888枚金幣、200枚鉆石,以及核彈等。嘀嘀打車遊戲補貼”模式具體措施:1、乘客使用嘀嘀打車,並且使用微信支付車費,每次能隨機獲得12~20元不等高額補貼,每天3次。2、嘀嘀打車與騰訊遊戲聯手,將對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時下最熱門微信遊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1架,未來一周將送出100萬架飛機。據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介紹,和騰訊遊戲合作贈送遊戲道具,是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的重頭戲。這次騰訊提供的是價值300鉆石、玩家可以永久擁有的獅鷲戰神,另附送8888金幣、200鉆石以及核彈、超狂熱驅動等遊戲裝備,整個裝備包總價值超過100元。今年1月初,嘀嘀和微信支付展開活動,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2月10日,雙方推出第二輪營銷,將返現額度減為5元;2月17日,嘀嘀打車恢複乘客補貼10元的政策。快的打車COO趙冬:“燒錢”補貼 沒有結束日期1月初,嘀嘀打車推出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很快跟進;2月初,嘀嘀打車降低對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宣布補貼繼續進行;這次,快的打車喊出“永遠比同行多1元”的口號。業內人士認為,似乎快的打車有意挑起了價格戰。為此,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話了快的打車COO(首席運營官)趙冬。NBD:為什麽突然增加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趙冬:不是突然增加,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的策略。比如之前的免單人數,就是比競爭對手多。NBD:乘客和的哥雖然很歡迎,但是不理解打車軟件的盈利模式,這樣燒錢推廣,未來在哪里?趙冬:乘客和的哥理不理解不重要,關鍵是他們喜不喜歡。當然,我們也還是沒有太想清楚未來,但這是一個有價值的事,值得做。NBD:補貼燒錢,何時休?趙冬:沒有日期,看市場需要。NBD:推廣中最難的是什麽?觀念還是年齡?趙冬:如果的哥接受不了打車軟件,那肯定會被討論。從經濟規律來講,古老的生產方式效率很低,先進的生產方式效率高,這跟年齡沒多大關系。從上海來看,的哥大多數是45歲以上,但上海接受度很高。關鍵是是否願意做,不願意努力怎麽賺錢呢?NBD:如何看待競爭對手嘀嘀打車的策略?微信是不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趙冬:微信用戶量雖然很多,但我們用戶數比嘀嘀打車多很多,從百度指數、Appstore排名都說明這個問題。因為第三方打車體驗跟原生打車體驗有差距的,微信、支付寶都是輔助,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做好,打車軟件不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競爭,關鍵是我們兩家的競爭。NBD:您認為何時才能改變傳統打車習慣?趙冬:什麽時候是頭,沒有預期。不過有些現象可以看出問題,比如打車軟件1月20到現在,Appstore下載排在前10名,改變非常迅速,對傳統的習慣影響非常巨大,我認為改變很快會到來。燒錢大戰始末2014年元旦,快的打車宣布,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車的新用戶將獲得30元的話費返還。活動持續一個月,預計總投入超過1億元。面對快的打車的來勢洶洶,嘀嘀打車終於使出“大招”。1月10日,嘀嘀推出補貼推廣活動: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筆車費減免10元,且額外補貼10元給司機;同時,提供10000單免單,抽中的用戶車費全免。推出僅一周,嘀嘀打車的補貼金額已超過2000萬元。此舉被對手迅速跟進。1月20日,快的打車推出了幾乎同樣針對乘客、司機的雙向補貼政策。業內人士稱,打車軟件目前普遍處於“燒錢”階段,以補貼司機和乘客等方式來培育市場。1月22日,支付寶和快的打車聯合宣布再投5億元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只要乘客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乘客每單獎勵10元,司機每單獎勵15元。2月10日,“嘀嘀打車”宣布結束微信支付返現10元優惠活動,另有消息稱,背靠阿里資金支撐的“快的打車”返現活動預計不久後也將告一段落。隨後,快的方面表示,在本次競爭中,快的在業務量和補貼力度上都明顯高於嘀嘀,這意味著快的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如今第三輪戰火重燃,昨日有消息稱首都機場已限制打車軟件的使用,不知這場打車戰爭還會持續多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6

買「好公司」永遠正確麼? 時間投資

http://xueqiu.com/2102149688/27999215
首先,我所定義的「好公司」並不是「快公司」。我測試了一些標準,最終決定採用三個指標來定義所謂的「好公司」:毛利率,總資產回報率(ROA)、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然後找到每一家上市公司在當年所有上市公司中對應的位置組數(比如,ROA高於88.95%的公司),然後將3個數據取每組內位置的再一次平均值,由高到低,將當年所有的上市公司分為5組。

     下表是最近5年的測試結果。我所有的測試都避免了look ahead bias,每年的股票價格採用當年的4月30日收盤價到次年的4月30日,這時公司上年年報的財務數據已經公佈,這一點下文不再贅述。

     所有的上市公司被等分為5組,序號1是最好的公司,序號5是最差的公司,然後觀察在Quality這個維度上從「好公司」到「壞公司」的變化。

查看原图
    由以上數據可見,2011~2013年,是買「好公司」的絕佳年份,這幾年,好公司(即第一組數據)的表現大幅超過全部公司平均值。但同時注意到,2009~2010年,「好公司」的表現卻是很差的。(2010年,好公司的一組淨收益率-0.51%,當年全體A股是9.62%)

    由下圖更加顯而易見,最近3年是買「好公司」的絕佳年份。但09~11
年,「好公司」是5組中表現最差的一組。看來,選擇「好公司」並不一定會賺錢。

查看原图
    那麼「好公司」的表現時好時壞,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看下面的表:

查看原图
    首先,我選擇PB(市淨率)作為衡量公司相對價格的因素,(我測試過,鑑於在A股所有的價格指標的表現都不怎麼好,不如選一個最真實最不易被操縱的,恩,PB)。Quality PB是每一年中A股「最好」的20%公司的平均市淨率。(Again,這裡好公司的定義是毛利率、ROA、ROIC三個數據在所有上市公司內相對位置的平均值,市淨率去除了極端值),Overall是當年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市淨率。

     可以明顯看出,好公司在以市淨率衡量的價格上相對全部A股公司存在溢價(這個當然,因為他們好啊),這個溢價大約在20%~40%之間。(即Price Premium一項)

     上表中,Performance Premium一項,是當年的「好公司」相對所有公司的股價表現變化。在11~13年,「好公司」跑贏大盤,09~10年,「好公司」跑輸大盤。如果我們將Price Premium和Performance Premium進行線性回歸,可以發現非常明顯的相關性。如下圖:

查看原图
    R2達到0.83,已經是統計上比較顯著的相關性了。上圖說明,「好公司」應該是存在溢價的,但這個溢價有個範圍,以A股最近6年的數據來看,應該是30%左右的溢價空間。那麼在過去的3年,「好公司」相對大盤的溢價空間從來都不超過2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好公司」是正確的,給投資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回報。

    那麼現在呢?我採用的數據截至2014年2月17日,這時的情況看下表最後一列:
查看原图

     「好公司」在2月中旬的平均市淨率達到5.5035,以PB衡量的溢價已經超過全體上市公司的42.06%,為近六年來的最高點。按照上面的回歸規律,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這20%的公司已經被高估,持有這組「好公司」的一年收益率可能會是低於大盤7%。

     那麼應該怎麼辦?

    下圖中兩條線說明了A股給不同公司的價格區間。從左到右,1是最好的公司,5是最差的公司。紅線是好公司被低估的2012年,藍線是好公司被高估的2010年。可以明顯見到的規律是,A股往往給最好的20%公司以額外的溢價,而且這部分溢價往往大起大落。但是,次好的公司(僅次於最好的公司)卻似乎並沒有獲得足夠的溢價空間,經常最差的公司差不多。這點似乎顯示了一個A股投資的規律,即,當最好的公司不太貴時,買最好的公司能獲得非常好的回報。當最好的公司很貴的時候,次好的公司卻並沒有明顯的估值溢價,也就是說,當好公司明顯很貴的時候,應該投資於次好的公司。

查看原图

     上述分析也說明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離開價格,談任何公司指標都是耍流氓,無論多麼好的公司,買的貴了都是不划算的。而現在A股的「最好公司」似乎已經出現了價格過高的趨勢,這時,可能選擇一些不是最好的,但質量上乘的」Good enough」公司,可能會是更好的投資。(William, 任職於某金融集團投資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80

三立資深副總張正芬 永遠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問題 夯劇行銷教母 讓張榮華破格拔擢的祕密

2014-03-03  TWM  
 

 

三立製播的偶像劇向來是華戲劇中的收視保證,除了劇情,張正芬犀利的行銷手法更功不可沒。

然而這些行銷大策,幾乎都是由無數的問題中收斂而來的……。

撰文‧洪依婷

還記得二○一一年創下高收視率的戲劇《犀利人妻》嗎?劇中的男女主角溫瑞凡與謝安真,以及「小三」黎薇恩之間錯綜複雜的感情,高潮迭起的橋段總是引人入勝。除了拜劇情所賜之外,電視台為戲劇的行銷包裝,創造無數的話題更是功不可沒;而幕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三立電視行銷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

養成日後不怕被問倒的好習慣正因為能靠著觸動人心的行銷策略,替戲劇畫龍點睛,張正芬除了讓三立偶像劇總能包裝出好成績外,更成為金鐘獎的常勝軍;○七年、○八年、一一年,分別以《天下第一味》、《命中注定我愛你》、《犀利人妻》勇奪金鐘獎節目行銷獎,並為自己贏得「戲劇行銷教母」的美名。張正芬傑出的表現,讓她得以在三立脫穎而出,是開台以來,唯一一位從經理之職跳過協理,直接被三立總經理張榮華破格拔擢為副總經理。一身典雅裝扮的張正芬,細膩的眼神、有條不紊的談吐,都透露出她過人的敏銳與邏輯。問起她何以能在職場上無往不利?她總是語帶玄機地說:「因為我是在『問題』中成長的!」「《大成報》的新聞是怎麼回事?」張正芬回憶起十多年前在台北之音擔任行銷公關部經理時,有天一早就被當時的上司──台北之音執行董事王偉忠急切的電話聲給吵醒,這突如其來的質疑,讓才剛甦醒的她十足錯愕:「慘了,我根本還沒看報紙……。」機警的張正芬故作鎮靜,按捺住老闆的情緒,「讓我去查清楚!」原來是台內一起不願意公開的人事案,居然被記者曝光了。

別讓自以為是的答案 遺忘了事情的初衷在回王偉忠電話前,張正芬閃過了一個念頭:「不對,老闆要的應該不只是『怎麼回事』,而更應該是『怎麼處理』。」於是她立刻想了幾套危機處理的辦法。張正芬先向記者探出「消息來源」,並擬好了「新聞稿」,聲明公司對人事案的立場,這才向上呈報。仍在盛怒中的王偉忠,雖不免抱怨公關資訊掌握不足,卻也對後來的應變速度予以肯定,最終化險為夷。

自此之後,她養成了每天早上八點前看完報紙的好習慣,也時時準備就緒,隨時問自己:「老闆會問我什麼?我該準備好什麼?」因此,不論她再怎麼忙,也會抽空向上司報告重要專案和危機處理的進度。威名投資執行長蔡致中說:「張正芬被交付的任務,會確保每個環節都能不打折地執行。」早一步弄懂老闆的問題,向來是張正芬做對事情的先決條件。

有一天,張榮華無預警地丟給她一個想法:「我們來辦一本雜誌怎麼樣?」這句話讓遇事習慣先自問的她,起了一連串的疑問:「我們明明是電視台,怎麼會要辦雜誌?」「這將會是怎樣的一本雜誌?」「我們有人可以執行嗎?」在千頭萬緒之際,聰明的張正芬明瞭,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老闆辦雜誌的目的」。於是,張正芬回問張榮華後,才瞭解,原來老闆一直不想讓韓劇專美於前,因此想在現有的電視頻道之外,多個平面媒介來宣揚華人戲劇,也就是所謂的「華流」(相對於韓流)。

這本雜誌的核心價值就是為本土偶像抬轎,因此雜誌編輯團隊懂明星遠比懂雜誌來得重要。於是,張正芬以自家電視台的行銷成員來主導內容編輯,並將雜誌直接定名為《華流》。果然,《華流》一出刊就對足了張榮華的胃,而通篇都在報導本土戲劇的大小事,也滿足了粉絲的偷窺慾望,並進而對華劇產生宣傳的助益。

「在出刊之前,副總都會耳提面命『原始的初衷』,讓雜誌的調性不偏離軌道。」與張正芬工作超過十年的行銷經理廖翎妃說。最經典的一次是在去年底,三立特別辦了一個偶像劇版的金馬獎,以拉抬華劇的聲勢與價值,由於相關新聞已在各大媒體曝光,因此到了《華流》要出刊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舊聞,主張以兩頁篇幅報導就好;但張正芬反問編輯團隊:「《華流》的核心價值不就是報導戲劇和偶像?服務對象不就是粉絲?粉絲不也最喜歡蒐集偶像照片?何不多登一些漏網鏡頭?」在張正芬的堅持下,硬是把兩頁的報導擴充至十二頁,由於內容中大量秀出偶像活動照,許多粉絲為了收藏這些照片而買雜誌,讓當期鋪貨六萬本的《華流》,第一週就售罄。三立行銷公關部副理王宗彬說:「副總一定會再次詢問粉絲想要的是什麼?」可見懂得向下屬提問,的確能讓團隊少走不少冤枉路。

「學著怎麼問問題」是關鍵即使操盤行銷對張正芬來說易如反掌,但她從不堅持己見,始終歸零思考,緊抓核心架構。對此,張正芬說:「其實,我會這麼懂得質問和自問,除了偉忠哥,最該感謝的是張總(指張榮華);因為和他討論事情時,他只會提問,不會說出最終結果,讓我自己思考!」因此,每年年終部門歲末餐敘時,張正芬也不忘讓基層員工有機會親自與老闆交流。張正芬會藉由這樣的場合,「拋問題給老闆」,例如公司的核心主張,讓老闆親自回答。「這麼做不僅能讓部屬知道我的問題,也能藉此確認老闆與自己提的問題有共識。」張正芬說,這些問題也許是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關鍵點,原來老闆不說,卻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彼此默默達成協議。

「產品若好賣,就不需要行銷人員了;業務若容易宣傳,有傳真機就夠了。」多年來,張正芬對於職場始終抱持的信念就是:「學做事之前先『學問』,學會問,才有學問。」自己「問」出好成績單的她不吝和大家分享:「只要站在老闆的角度問,思考就會廣了。」

張正芬

出生:1967年

現職:三立電視行銷暨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經歷:台北之音行銷公關部經理、蘋果電腦行銷專員學歷: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張正芬的私房提問單── 5W1H法,以老闆要辦雜誌為例What?

任務是?

老闆要我去辦什麼類型的雜誌?

Who?

讀者是?

這本雜誌到底要

賣給誰?

Why?

目的是?

老闆到底在想什麼?

他的目的是?

Where?

地點是?

未來這本雜誌

主要的通路是?

When?

時間是?

什麼時候出刊?

How?

要怎麼編?

應該是委外還是

內部自組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91

永遠の…?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27.html
這個星期西方傳媒的封面令筆者感到費解,其一是『TIME』在「The Patriot: Shinzo Abe Speaks to TIME」一文中以「愛國者」形容日相安倍晋三,同一時間『The Economists』在「Kidnapped by the Kremlin」一文中以「侵略」來形容同樣是民選出來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何謂「愛國者」、「侵略者」真是天曉得!  
欣聞近日名博客『微燈岸』中「我所看重的金融指標-信貸息差」轉載拙文「金融海嘯後信貸違約互換的反思」,其中拙文提及引伸波幅(Implied Volatity)或VIX和信貸息差(Credit Spread)的關係。剛巧2014年4月25日DJIA大跌140.19點,收16,361.46點,同日VIX上升至14.06,似乎DJIA在2014年已經三次未能破52週高位16,631.60點。 
回顧2014年4月24日美國公司AAA、BBB、CCC信貸息差分別收52點子、154點子、699點子新低。信貸市場訊息顯示當今美國經濟乃自2007年金融海嘯後最好的時間,看來美國股市不宜看得太熊。
拙文「金融海嘯後信貸違約互換的反思」曾指出VIX和美國公司AAA及BBB信貸債息差關連值(Correlation)分別有66.06%和72.48%。筆者想借機進一步補充,VIX和美國公司CCC信貸債息差關連值更高達85.00%。可見引伸波幅或VIX和信貸息差的關係非常高。

近日「永遠の0」在日本大收旺場,據說首相安倍晉三觀後亦稱深受感動,並激起了一片日本意識形態右傾的爭議,這些可會是偶然事件麼?!

(見拙文『引伸波幅系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