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當中起的作用,輿論早已有各種批評。現在可以再加上一條罪狀:國別偏見。
據FT報導,海德堡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Andreas Fuchs和Kai Gehring研究了6個國家中9個評級機構,總計143個主權發行人。研究顯示,經濟和文化的紐帶使評級機構優待其祖國,而且這種現象從金融危機以來更加顯著。
評級機構從來無法與政治完全隔離,質疑之聲比比皆是。例如2010年,中國大公國際的董事長關建中就曾在FT的採訪中表示:「西方國家的評級機構非常政治化、意識形態傾向嚴重,不遵守客觀標準。」
談及大公國際,海德堡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寫道:
「簡單對比一下中國評級公司大公主權信用評級和美國三大評機構(惠譽,穆迪和標普)頒佈的主權信用評級,就能瞭解為何所在國家對評機構有重大影響了。大公不僅對中國領地中的香港、澳門評級較高,對其他金磚國家的評級都較高;而對西方經濟體的評級則低於美國三大評級機構。」
這項研究之前,這種國別偏見尚未有系統化的研究證據。不熟悉這份報告中九家評級機構的讀者可以參看下表。表中列舉了這些機構的名稱、總部位置、成立年份、業務涵蓋、過去和現在的股權、主權信用評級數量。
研究發現,每個國家從本國評級機構得到的評價,平均比該國從其他國家評級公司得到的高一級。
涉及到銀行跨國業務和措辭,問題則會更加複雜:
「有證據顯示評級機構一般會優待那些和母國有經濟往來的國家。其他條件均等情況下,如果本國的銀行在某個國家承擔著一定風險,那麼該國就能得到更高的評級。另一方面,語言差異越大的國家之間,信用評級越低。」
至於哪家評級公司不公正,答案或許令人吃驚—S&P 2011年下調美國評級的作法為人津津樂道,事實上,美國應該再降一級才算公證。
「9家評級公司中的4家(CI、惠譽、R&I 、S&P)在這項調查中顯示出位置對評級的影響。惠譽和S&P總部位於美國,按照他們對其他國家的評價方式,美國平均高了一級;惠譽和R&I對塞浦路斯和日本的優待更加嚴重(高二到三級)。」
該論文的作者認為,大公應當在2012年中國經濟基本面惡化之後對中國進行降級,但是沒有。大公也是調查中唯一一家體現地緣政治關係作用的公司。
用聯合國的投票作為評判地緣政治的標準,作者得到以下結果:
「大公似乎對那些在政治上和中國政府關係比較好的國家評級較高。這種影響十分顯著,並且可以數量化。例如一個國家對中國政府的支持度高21%,那麼就能在大公的評級中多得一分。而21%,差不多正好是巴西(90%)和澳大利亞(70%)在聯合國大會上與中國投票一致比例的差異。」
綜上所述,企業要想降低資金成本,似乎還得靠外交部多多努力。
所謂市場化,就是有漲有跌,有賺有虧,進入市場的人,為自己的判斷負責,對了賺錢,錯了輸錢,此為天道,是公理,一個人只要在社會里長大,很自然的就會懂這個道理。
搞了二十多年的中國股市新股發行制度,像一件衣服被七七八八的改了無數次,改到今天的結果是:連一件衣服的原型都快看不出來了,越搞越複雜,越改越亂,把一個簡單直白的公理搞成相對論那麼複雜,當下新股肯定能發的出去,但是整體大盤以市值迅速縮水來應對,融資300億,縮水3萬億,如此下去,怎麼持續?
新股發行永遠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在於:新股是必然賺錢的,而且頂層設計上這個必然賺錢的利益就是明擺著給了機構的,中小投資者搖號中籤率遠遠不能和機構相抗衡;這樣一個幾乎包賺不賠的生意,來錢的速度連毒品交易都難以望其項背,而且沒有什麼嚴刑峻法的震懾,那麼各種各樣的大腦,對著它好好運作一番,這一世富貴,很快唾手可得。
對此,任何一個正常的人,你、我、他,如果有這樣合法快速致富的機會,一定會道義放兩旁,不遺餘力的鑽政策空白點。
要回答為什麼在中國新股必然賺錢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查閱和學習很多背景知識,國際、國內,政治體制乃至投行業務運行等等,我想我不需要在這裡搞長篇大論費筆墨了,大家看結果就可以了,本文開篇就說了,市場化的表現就是盈虧是常態,而且長期看基本持平,這是市場化的絕對體現,是一個公理,沒什麼可辯解的,二十幾年來新股發行必然賺錢,甚至到要搖號抽籤的搶手地步,這是你制度設計上的重大缺陷,只要有這個指導思想在,再換十次證監會主席,再搞100次IPO改革,結果都一樣,三高依舊,變本加厲!
實際上中美投行業務流程大體上是相近的,獲取利益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就是上市輔導費和募集資金總量的提成,所以從功利角度上看,投行業務尋找好的標的,並努力使之超募是必然的,但是分水嶺在於美國投行最終要靠他的一系列工作贏得各類買家(基金、券商、各類資金)的認可,並以此建立商譽,所以最終的定價和估值是很計較,很嚴謹的,即便這樣也常常會讓眾多買家承受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的損失,但是商譽是依靠多年積累而來,綜合下來,某投行業務經手的新股發行讓各路買家獲益保障度較大,品牌也就樹立起來了,如這裡面的佼佼者高盛。
中國則不然,投行業務流程之後,首要的問題是能否獲得審批,買家不是問題,因為制度幫你設計好了,不需要擔心沒人來買,不僅積極,還要打破頭,眾多機構永遠在一級市場食利是一張明牌,他們申購後也完全有實力在二級市場上把股價哄抬上遠離發行價的位置,這種財富效應讓所有市場參與者欲罷不能,是最結實的市場教育,投資領域居然有包賺不賠的生意,所以儘管中籤率低,但仍然對所有投資者和資金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造成的結果是,聚焦點不在公司業務和業績評判上,而是在於是否能獲得審批上,在這個架構下,出現四大惡果:
1.權力尋租成為必然
2.三高是必然的
3.投行與買家的市場化互動與商譽建設為零,專業性素質提升為零
4.中小投資者成為最大的犧牲者
本來,這樣的制度設計已經是相當糟糕了,但是這道百毒宴的毒性還遠遠不夠,輔助性惡法還在後面,那就是當日不設漲跌限制,次日開始T+1並設漲跌限制,如此一來,操縱股價簡直如獲至寶;另一條,也是違背天道的做法,就是幾乎沒有退市,這讓新股上市越到後面,越成為大眾心理的重磅壓力砝碼,而新股必賺的制度設計並未改變,如此一來,抽老打新成為必然,增量資金想進來也被這如此毒氣昭昭的陣勢嚇到了,故而股市市值損失成為必然。
世界上任何一個資本市場,沒有新股不敗的神話,國九條的起草者,如能看到此文,請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制度設計,抽了誰的耳光?
上週市場大跌,投資者情緒激動,討伐證監會和肖鋼的話不絕於耳,但是希望大家看清實質,想中國資本市場變好,表面功夫都沒用的,根本在於建市思想,為誰服務?為什麼服務?怎樣服務?這些核心問題,肖鋼和證監會恐怕都沒什麼發言權,不知道要用多麼殘酷的市場下跌和市值損失來喚醒管理者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市場的建市思想,六年下跌,今天已經進入第七年,連希臘都能進入牛市,你價值回歸到何時?還是你所認為的價值,它根本就不是什麼價值?!
國家核心資產的持續貶值和巨大的民怨一旦發生共振,經濟建設還搞不搞了?本來說清楚這個主題,140個字的微博足夠了,哪料想筆者寫完了卻發不出去,提示有非法內容,哪個詞敏感了?是新股還是證監會主席?
肖氏新政雖然敗筆連連,但是大方向還是有肯定之處,只是當下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仍然擱置,如此下去,彼岸之花雖美,怕是永遠無緣聞到那馨香了。
| ||||||
除了前篇的林沛欣,也是跳級生的許禾杰,他每天最早進辦公室,這種讓一般上班族「不屑」的傻功夫,卻是讓這個沒有家世背景的鄉下小孩,從一名百貨公司小樓管,躍升為一家跨國科技公司副總裁的關鍵!
撰文‧黃家慧 寒冬時分,當多數人都還想躲在被窩時,約莫八點,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許禾杰,早已在百坪大的辦公室中打開了第一盞燈(威朋科技上班是九點半);即使前一晚,他是最後一個關燈的,但一早來,許禾杰卻依舊精神抖擻地端坐在電腦前,整理這一天即將到來的業務。 很難想像,一個十五年資歷的職場老鳥、一位貴為副總裁的高階主管,十多年如一日,永遠保持「比開門的總機還早到」的紀錄。在許禾杰的職場哲學中,上班就像賽跑,每天比別人早一點起跑,多一點助跑,就會快一點到達! 正是這種比別人「早一點、多一點」的助跑哲學,讓許禾杰嘗到了比別人「快一點」的跳級果實。這也就是何以今年三十九歲的他,出社會十五年就讓薪水翻了十幾倍,二十四歲還是衣蝶百貨的小樓管,只花了十一年,三十五歲就被一家版圖橫跨兩岸的網路公司聘為總經理;三年後,成為領導八十人團隊的銷售副總裁。二○一三年底,甚至獲得《動腦》雜誌評選的「年度行動行銷公司最佳經營者」大獎。 不在乎薪水,選工作看的是「價值」 而不是「價格」畢業於世新大學新聞系的許禾杰,有著出眾的外表、清晰的口條;正當一般傳播科系的畢業生都追逐著主播夢時,許禾杰卻清楚自己並不想當記者,當初學新聞,要的只是想在自己鎖定的廣告、行銷領域有比人強的市場嗅覺。因此,他一出社會,在當時媒體市場最需才孔急,新聞科班生奇貨可居的時代,他反而回到老家嘉義,選擇高職生都能輕易錄取的職務──在嘉義衣蝶百貨擔任「樓管」。 這個看似「大材小用」的工作,許禾杰卻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於是,有別於其他的樓管就像掛著臂章的「糾察隊」,僅處理櫃姐和顧客們的是是非非;他卻懂得觀察每個櫃位擺設的眉角、各品牌行銷活動竅門,甚至還主動跟著招商處的處長四處招商。 因此,短短幾個月,許禾杰就從這不起眼的工作習得了商場第一線的櫃位設計、管理、活動企畫。但就在業務步入軌道,公司有意將他升為小主管時,他卻告訴自己:「這階段該學的應該都學了,是該走的時候了!」於是,許禾杰放棄了生平第一次升遷的機會,來到行銷廣告主戰場──台北。一開始,在沒找到正式工作前,他還曾借宿朋友家,好幾個月,每天打完臨時工就睡在友人家中的鋼琴底下,好不容易進入了一○四人力銀行的廣告部,開啟了他廣告人的生涯。做了一年後,才剛升任專案經理的許禾杰,由於表現出眾,讓曾經和他合作過的YAHOO!奇摩主管來挖角。 但說是挖角,YAHOO!奇摩一開始開出的條件,卻不吸引人,不但薪水沒比較高,甚至還得從業務專員做起。當時認識許禾杰的人都勸他:「別傻了,跳槽沒人越跳越低的!」但在他心中,選工作看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對只有二十幾歲的許禾杰而言,能到像YAHOO!奇摩這種大企業見識,比頭銜、薪水來得重要;因此他又從一個小專員做起。 不獨善其身,要讓身邊的人都希望並且幫助你成功或許這真是自己的夢幻工作,在YAHOO!奇摩的那幾年,許禾杰尤其賣力。就拿上下班時間來說,一般業務通常都不被要求進辦公室,但許禾杰卻堅持每天抽空進辦公室。他認為,業務工作的完成,並不是自己在前端獨立接案子就好,還需要後台和其他部門的支援;在公司除了可以多一些和同事、老闆溝通的機會,也多一分準備。因此除非出國,他在外出跑業務前,會先進辦公室準備,外出後再回辦公室整理資料。當時公司的許多主管都好奇地問:「Bobby(許禾杰英文名),你都不回家的嗎?」正因為深諳「工作得靠團隊合作才能達陣」的道理,對於如何當個好業務,許禾杰心中始終有句座右銘:「沒有Top sales(超級業務),只有Super star(超級巨星)。前者是獨善其身把業務接到,而後者則是群策群力地把案子做好!」於是,有別於許多超業,只顧從外頭把案子接回,就把剩餘執行的瑣事丟給同事,許禾杰卻要求自己盡可能地協助同事處理後續的執行工作。正因為這樣,讓不搞個人主義、重視團隊的許禾杰在同事間贏得了好口碑,做起事來更如虎添翼。 最經典的一次,是他忽然接獲一位剛下了三百萬元大單的客戶來電要求更改檔期,否則會考慮撤單。由於這牽一髮動全身,時間一改,連同版面、設計、文案都得配合提前,讓當時正出差在外的許禾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沒想到公司內曾和他合作過的同事,居然一一挺身而出,只說了一句:「放心,我們會幫你搞定!」「Bobby不但很重視合作氛圍,而且私下也很好相處,他還常找我們去爬山、溯溪呢。」威朋科技業務總監徐健峰說。 對同事而言,許禾杰是個值得相挺的好夥伴,對客戶來說,他更是個值得信賴的好業務,只因為他對業主,從沒有「應付」兩個字。有一回,許禾杰要去爭取某國產汽車品牌的廣告,一般業務頂多約略了解一下該品牌的來龍去脈,就前去洽談;但從來不懂車的他,居然花了幾天時間,把所有在台販售的國產、進口車一一做足了功課。在洽談時,許禾杰氣定神閒地分析汽車產業的生態,讓對方直呼:「你比我們自家的業務還內行!」相談甚歡後,自然順利地接下案子。 然而客戶對許禾杰的死心塌地,更與他發自內心的熱忱有關。有一次他承接前同事留下來的老客戶,由於該公司規模小,下單金額也不大,是同事眼中的小咖,以前同事們總是對其愛理不理。但許禾杰卻沒有大小眼,不但主動打電話前往問候,還對客戶的要求親切相應,這讓對方「受寵若驚」。這對許禾杰來說,就算是只下一元的單,都是「A咖」! 正因為如此,讓該客戶後來只要有預算,一定向許禾杰下單,甚至隨著營運規模越來越大,當年的小客戶漸漸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咖,而當年培養出的革命情感,自然是對許禾杰不離不棄。 不安於現狀,為了挑戰更高位 毅然捨棄打下的江山就這樣,許禾杰在YAHOO!奇摩任職的六年,又從一名業務專員,一路升到了業務經理。正當他氣勢正盛時,適逢日商廣告公司貝立德行銷部前來挖角。當時YAHOO!奇摩台灣區總經理全力慰留,對著他說:「Bobby,業務做得好好的,你怎麼捨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去做從沒做過的『行銷』!」沒想到許禾杰竟語氣堅定地說:「我想和你一樣當位總經理。留下來,我永遠只是個超業,走出去,我才有機會和你一樣成為總經理!」這句話十足展現了許禾杰勇於挑戰的企圖心,也說服了當時的老闆忍痛割愛。 正因為比一般上班族更懂得不計較眼前利益,懂得投資自己,而且勇於接受挑戰,才得以平步青雲。熟識許禾杰多年的《動腦》雜誌社社長王彩雲說:「許禾杰是個很積極、勇於挑戰極限的人。」三十四歲的許禾杰,來到日商廣告公司貝立德擔任數位行銷部門協理;一年後,又被陸資的糯米網聘為台灣區總經理;三十八歲被現在的公司威朋科技看中,擔任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 回想起當年那個樓管小子,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唯一不變的是,他仍然每天早上八點踏進辦公室。一路走來,許禾杰的故事都在告訴著我們,跳級沒有訣竅,只是一種堅持把對的事情做到最好的態度。
許禾杰
出生:1974年 現職: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經歷:糯米網台灣區總經理、YAHOO!奇摩資深業務經理 學歷:世新大學新聞系
勇於接受挑戰 小樓管變副總裁—許禾杰職場升遷過程38歲 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35歲 糯米網╱台灣區總經理34歲日商貝立德媒體╱數位行銷部協理29歲 YAHOO!奇摩╱資深業務經理27歲 YAHOO!奇摩╱業務主任25歲 104人力銀行廣告網╱專案經理24歲 嘉義衣蝶百貨╱樓管 |
| ||||||
三立製播的偶像劇向來是華戲劇中的收視保證,除了劇情,張正芬犀利的行銷手法更功不可沒。 然而這些行銷大策,幾乎都是由無數的問題中收斂而來的……。 撰文‧洪依婷 還記得二○一一年創下高收視率的戲劇《犀利人妻》嗎?劇中的男女主角溫瑞凡與謝安真,以及「小三」黎薇恩之間錯綜複雜的感情,高潮迭起的橋段總是引人入勝。除了拜劇情所賜之外,電視台為戲劇的行銷包裝,創造無數的話題更是功不可沒;而幕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三立電視行銷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 養成日後不怕被問倒的好習慣正因為能靠著觸動人心的行銷策略,替戲劇畫龍點睛,張正芬除了讓三立偶像劇總能包裝出好成績外,更成為金鐘獎的常勝軍;○七年、○八年、一一年,分別以《天下第一味》、《命中注定我愛你》、《犀利人妻》勇奪金鐘獎節目行銷獎,並為自己贏得「戲劇行銷教母」的美名。張正芬傑出的表現,讓她得以在三立脫穎而出,是開台以來,唯一一位從經理之職跳過協理,直接被三立總經理張榮華破格拔擢為副總經理。一身典雅裝扮的張正芬,細膩的眼神、有條不紊的談吐,都透露出她過人的敏銳與邏輯。問起她何以能在職場上無往不利?她總是語帶玄機地說:「因為我是在『問題』中成長的!」「《大成報》的新聞是怎麼回事?」張正芬回憶起十多年前在台北之音擔任行銷公關部經理時,有天一早就被當時的上司──台北之音執行董事王偉忠急切的電話聲給吵醒,這突如其來的質疑,讓才剛甦醒的她十足錯愕:「慘了,我根本還沒看報紙……。」機警的張正芬故作鎮靜,按捺住老闆的情緒,「讓我去查清楚!」原來是台內一起不願意公開的人事案,居然被記者曝光了。 別讓自以為是的答案 遺忘了事情的初衷在回王偉忠電話前,張正芬閃過了一個念頭:「不對,老闆要的應該不只是『怎麼回事』,而更應該是『怎麼處理』。」於是她立刻想了幾套危機處理的辦法。張正芬先向記者探出「消息來源」,並擬好了「新聞稿」,聲明公司對人事案的立場,這才向上呈報。仍在盛怒中的王偉忠,雖不免抱怨公關資訊掌握不足,卻也對後來的應變速度予以肯定,最終化險為夷。 自此之後,她養成了每天早上八點前看完報紙的好習慣,也時時準備就緒,隨時問自己:「老闆會問我什麼?我該準備好什麼?」因此,不論她再怎麼忙,也會抽空向上司報告重要專案和危機處理的進度。威名投資執行長蔡致中說:「張正芬被交付的任務,會確保每個環節都能不打折地執行。」早一步弄懂老闆的問題,向來是張正芬做對事情的先決條件。 有一天,張榮華無預警地丟給她一個想法:「我們來辦一本雜誌怎麼樣?」這句話讓遇事習慣先自問的她,起了一連串的疑問:「我們明明是電視台,怎麼會要辦雜誌?」「這將會是怎樣的一本雜誌?」「我們有人可以執行嗎?」在千頭萬緒之際,聰明的張正芬明瞭,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老闆辦雜誌的目的」。於是,張正芬回問張榮華後,才瞭解,原來老闆一直不想讓韓劇專美於前,因此想在現有的電視頻道之外,多個平面媒介來宣揚華人戲劇,也就是所謂的「華流」(相對於韓流)。 這本雜誌的核心價值就是為本土偶像抬轎,因此雜誌編輯團隊懂明星遠比懂雜誌來得重要。於是,張正芬以自家電視台的行銷成員來主導內容編輯,並將雜誌直接定名為《華流》。果然,《華流》一出刊就對足了張榮華的胃,而通篇都在報導本土戲劇的大小事,也滿足了粉絲的偷窺慾望,並進而對華劇產生宣傳的助益。 「在出刊之前,副總都會耳提面命『原始的初衷』,讓雜誌的調性不偏離軌道。」與張正芬工作超過十年的行銷經理廖翎妃說。最經典的一次是在去年底,三立特別辦了一個偶像劇版的金馬獎,以拉抬華劇的聲勢與價值,由於相關新聞已在各大媒體曝光,因此到了《華流》要出刊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舊聞,主張以兩頁篇幅報導就好;但張正芬反問編輯團隊:「《華流》的核心價值不就是報導戲劇和偶像?服務對象不就是粉絲?粉絲不也最喜歡蒐集偶像照片?何不多登一些漏網鏡頭?」在張正芬的堅持下,硬是把兩頁的報導擴充至十二頁,由於內容中大量秀出偶像活動照,許多粉絲為了收藏這些照片而買雜誌,讓當期鋪貨六萬本的《華流》,第一週就售罄。三立行銷公關部副理王宗彬說:「副總一定會再次詢問粉絲想要的是什麼?」可見懂得向下屬提問,的確能讓團隊少走不少冤枉路。 「學著怎麼問問題」是關鍵即使操盤行銷對張正芬來說易如反掌,但她從不堅持己見,始終歸零思考,緊抓核心架構。對此,張正芬說:「其實,我會這麼懂得質問和自問,除了偉忠哥,最該感謝的是張總(指張榮華);因為和他討論事情時,他只會提問,不會說出最終結果,讓我自己思考!」因此,每年年終部門歲末餐敘時,張正芬也不忘讓基層員工有機會親自與老闆交流。張正芬會藉由這樣的場合,「拋問題給老闆」,例如公司的核心主張,讓老闆親自回答。「這麼做不僅能讓部屬知道我的問題,也能藉此確認老闆與自己提的問題有共識。」張正芬說,這些問題也許是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關鍵點,原來老闆不說,卻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彼此默默達成協議。 「產品若好賣,就不需要行銷人員了;業務若容易宣傳,有傳真機就夠了。」多年來,張正芬對於職場始終抱持的信念就是:「學做事之前先『學問』,學會問,才有學問。」自己「問」出好成績單的她不吝和大家分享:「只要站在老闆的角度問,思考就會廣了。」 張正芬 出生:1967年 現職:三立電視行銷暨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經歷:台北之音行銷公關部經理、蘋果電腦行銷專員學歷: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張正芬的私房提問單── 5W1H法,以老闆要辦雜誌為例What? 任務是? 老闆要我去辦什麼類型的雜誌? Who? 讀者是? 這本雜誌到底要 賣給誰? Why? 目的是? 老闆到底在想什麼? 他的目的是? Where? 地點是? 未來這本雜誌 主要的通路是? When? 時間是? 什麼時候出刊? How? 要怎麼編? 應該是委外還是 內部自組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