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買「好公司」永遠正確麼? 時間投資

http://xueqiu.com/2102149688/27999215
首先,我所定義的「好公司」並不是「快公司」。我測試了一些標準,最終決定採用三個指標來定義所謂的「好公司」:毛利率,總資產回報率(ROA)、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然後找到每一家上市公司在當年所有上市公司中對應的位置組數(比如,ROA高於88.95%的公司),然後將3個數據取每組內位置的再一次平均值,由高到低,將當年所有的上市公司分為5組。

     下表是最近5年的測試結果。我所有的測試都避免了look ahead bias,每年的股票價格採用當年的4月30日收盤價到次年的4月30日,這時公司上年年報的財務數據已經公佈,這一點下文不再贅述。

     所有的上市公司被等分為5組,序號1是最好的公司,序號5是最差的公司,然後觀察在Quality這個維度上從「好公司」到「壞公司」的變化。

查看原图
    由以上數據可見,2011~2013年,是買「好公司」的絕佳年份,這幾年,好公司(即第一組數據)的表現大幅超過全部公司平均值。但同時注意到,2009~2010年,「好公司」的表現卻是很差的。(2010年,好公司的一組淨收益率-0.51%,當年全體A股是9.62%)

    由下圖更加顯而易見,最近3年是買「好公司」的絕佳年份。但09~11
年,「好公司」是5組中表現最差的一組。看來,選擇「好公司」並不一定會賺錢。

查看原图
    那麼「好公司」的表現時好時壞,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看下面的表:

查看原图
    首先,我選擇PB(市淨率)作為衡量公司相對價格的因素,(我測試過,鑑於在A股所有的價格指標的表現都不怎麼好,不如選一個最真實最不易被操縱的,恩,PB)。Quality PB是每一年中A股「最好」的20%公司的平均市淨率。(Again,這裡好公司的定義是毛利率、ROA、ROIC三個數據在所有上市公司內相對位置的平均值,市淨率去除了極端值),Overall是當年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市淨率。

     可以明顯看出,好公司在以市淨率衡量的價格上相對全部A股公司存在溢價(這個當然,因為他們好啊),這個溢價大約在20%~40%之間。(即Price Premium一項)

     上表中,Performance Premium一項,是當年的「好公司」相對所有公司的股價表現變化。在11~13年,「好公司」跑贏大盤,09~10年,「好公司」跑輸大盤。如果我們將Price Premium和Performance Premium進行線性回歸,可以發現非常明顯的相關性。如下圖:

查看原图
    R2達到0.83,已經是統計上比較顯著的相關性了。上圖說明,「好公司」應該是存在溢價的,但這個溢價有個範圍,以A股最近6年的數據來看,應該是30%左右的溢價空間。那麼在過去的3年,「好公司」相對大盤的溢價空間從來都不超過2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好公司」是正確的,給投資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回報。

    那麼現在呢?我採用的數據截至2014年2月17日,這時的情況看下表最後一列:
查看原图

     「好公司」在2月中旬的平均市淨率達到5.5035,以PB衡量的溢價已經超過全體上市公司的42.06%,為近六年來的最高點。按照上面的回歸規律,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這20%的公司已經被高估,持有這組「好公司」的一年收益率可能會是低於大盤7%。

     那麼應該怎麼辦?

    下圖中兩條線說明了A股給不同公司的價格區間。從左到右,1是最好的公司,5是最差的公司。紅線是好公司被低估的2012年,藍線是好公司被高估的2010年。可以明顯見到的規律是,A股往往給最好的20%公司以額外的溢價,而且這部分溢價往往大起大落。但是,次好的公司(僅次於最好的公司)卻似乎並沒有獲得足夠的溢價空間,經常最差的公司差不多。這點似乎顯示了一個A股投資的規律,即,當最好的公司不太貴時,買最好的公司能獲得非常好的回報。當最好的公司很貴的時候,次好的公司卻並沒有明顯的估值溢價,也就是說,當好公司明顯很貴的時候,應該投資於次好的公司。

查看原图

     上述分析也說明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離開價格,談任何公司指標都是耍流氓,無論多麼好的公司,買的貴了都是不划算的。而現在A股的「最好公司」似乎已經出現了價格過高的趨勢,這時,可能選擇一些不是最好的,但質量上乘的」Good enough」公司,可能會是更好的投資。(William, 任職於某金融集團投資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