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傑:明年聯儲局是另一世界
1 :
GS(14)@2017-11-04 15:13:00【明報專訊】最新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市場預期美國聯邦儲備局今年12月加息的機會,已經由9月份的22%大幅跳升至逾80%。因此,末季再加息一次0.25厘機會是存在的。不過,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的聯儲局新任主席明年接任,屆時美國的利率政策將會有變,很有可能跟著特朗普的低息意向運作。
特朗普絕對是一個難以招呼的總統,聯儲局現任理事會成員將會在新主席來臨前盡量施壓,將自己的理想盡量實現。連現任主席耶倫近月來都可以突然間由利率鴿派變為鷹派,傾向加息,路線與希望採取低息政策的特朗普來個大相逕庭。
耶倫傾向加息的理由是對美國低於2%的低通脹難以理解,她相信拖累通脹的因素屬短暫,故聯儲局轉為傾向進取的加息鷹派。這樣最低限度反映她們在換屆前是有所作為,但明年換屆之後,則非她們能力範圍所能控制,交由新一屆理事會處理吧!
美國繼續低息機會不小
不管誰來做新一任聯儲局主席,都要經由總統提名,以特朗普的性格,必定揀選「自己友」進駐。他在聯儲局的影響力日漸擴大,早已陸續安排心腹入局,以落實自己的政治經濟理念。所以,明年聯儲局將會是另一個世界,有別於現時的路線。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明白低息環境對經商的好處,而且自己也曾表白這種傾向。只要他能夠在局內話事,推行低息政策的可能性甚高。現有勢力在利率政策與他不盡相同,在角力之後採取低息路線是有機會的,只要他能控制到局面,明年美國繼續低息的可能性不小。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28&issue=20171030
陳永傑:美國低通脹皆因窮
1 :
GS(14)@2017-11-12 16:38:39【明報專訊】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耶倫對於美國通脹長期處於2%之下表示不解。事實上,美國出現這個怪現象,一個「窮」字便能解釋得到。加息4次之後,美國政府及國民總負債經已增加至約68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人均利息負擔增至近6.2萬港元,何來消費,通脹自然低!
耶倫指出,聯儲局對通脹持續低於2%的目標,理解不足,相信拖累通脹的因素只會暫時。美國勞工部公布,今年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月上升0.5%,市場原本預期上升0.6%,核心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1.7%,按月只微升0.1%,遜於預期。
美國自前年底開始加息,迄今4次,各加0.25厘,合共1厘,加幅不算大,但從經濟角度分析,加息的確能夠壓止通脹上升。加息對於美國這個負債沉重的國家是百上加斤。因為美國目前負債總額高達約68萬億美元,家庭欠債是638萬港元,人均欠債亦達162萬港元,加息4次後,人均利息增至6.2萬港元,對於美國人的最新儲蓄率只得3.1%,加息一定削弱其消費力。美國負債重,當然可以用「窮」字形容,所以,美國通脹低企是事出有因。
國民負債沉重 加息削消費力
加息是打擊通脹的強力工具,今年底美國再加息0.25厘,美國負債再增,消費力當然再減,通脹自必回升乏力。通脹低企,美國亦難以大幅度加息,否則可能引起社會的激烈反彈。
雖然聯儲局有意在明年後年再加息,也要看通脹及國民負擔能力。加上美國負債有增無減,加息面對更大阻力。本港置業人士有需要關注美國息口,但不必過分恐懼,因加息基礎不穩。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92&issue=20171106
陳永傑:英國脫歐 香港漸見得益
1 :
GS(14)@2017-11-19 15:38:36【明報專訊】英國去年6月公投脫離歐盟,不但對英國及歐盟造成兩敗俱傷局面,更意外地令到香港經濟、金融及物業市場得益。因為歐盟陷入亂局,中國及香港政治經濟穩定,有一些世界級投資銀行打算將金融部門由英國倫敦搬遷來香港。
據說,有多達數家外資投行,計劃將金融部門由倫敦遷至香港,以管理更多亞太地區的交易活動。英國宣布脫歐之後,歐洲先後發生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獨立事件,意大利亦出現地方政府要求增加自治權益,都對歐洲政治經濟蒙上陰影。
去年6及7月筆者寫過兩篇文章,分別是「英脫歐影響不大 欲置業可落實」及「英脫歐後資金湧港 樓市轉旺」,指出英國脫歐無損香港,甚至會有得益,預測看來逐漸應驗。
英國脫歐成為定局之後,當地的負面影響陸續浮現,德國法蘭克福及法國巴黎相繼出招,爭奪成為歐盟金融中心,不但加強兩個城市的金融營商條件,並積極拉攏英國倫敦的金融機構到法蘭克福及巴黎擴展業務。倫敦受損已經成為事實。
多家投行加強香港業務
但因歐盟還有其他成員鬧分裂要求獨立或提高自治條件,造成不穩定性,令一些世界級金融機構對歐盟市場產生疑惑。最近有些大型投行加強在香港擴充業務,英國脫歐變成有利香港。
投行擴充香港金融業務,帶來更多工作機會,自然需要羅致大量金融專才,他們在香港工作,自然需要住宅及商廈樓面,對本港樓市都有好處。而且中國市場繼續高速發展,投行在本港金融生意就要有更長遠的發展準備,有利經濟前景。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82&issue=20171113
陳永傑:末季樓市全面起動
1 :
GS(14)@2017-11-26 14:26:18【明報專訊】中國與美國關係改善,預期今年餘下時間,會有大量資金流入本港,樓市及股市將全面起動,並以豪宅最突出。
今年10月,中國內地及香港都出現對樓市利好的消息,首先是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她第一份《施政報告》,由過往打壓樓市變為鼓勵置業,令樓市氣氛轉活過來;其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內地政治經濟路線變得更明確,今年經濟增長6.5%很有可能超標完成。這兩個因素,都將內地及香港投資吸引力大大提高,因歐美都存在不少隱憂,加上兩地股市位高勢危,資金自然要尋求新出路。
港股雖則升上10年高位,卻是全球少有未創歷史新高的股市,恒生指數平均市盈率只得13倍,十分吸引。因市况偏低,明年吸引力依然。金融市場好景,樓市亦間接受惠。
明年股市仍旺 帶動樓市
中國政治經濟昇平,外國投資者無論在實體經濟以至金融方面,都想再捲土重來踏足內地及香港,而且美國與中國關係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將會進一步修好,更有利中港的經齊、金融及樓市投資。
自10月份開始,本港大中小型銀碼樓盤成交量逐步上揚,不但一手新盤有表現,二手樓市亦告升溫,相信今年餘下時間會全線起動,並以豪宅走勢最悅目。今年首9個月價值1200萬元以上的豪宅(包括一手及二手)買賣合約登記錄得7109宗,總值1846.09億元。金額剛突破去年全年總和,較去年1808.77億元上升2.1%。宗數亦剛升穿2010年6975宗的高位,並較去年的5812宗上升22.3%,同創1996年有紀錄以來22年歷史新高。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87&issue=20171120
陳永傑:美元陰乾 買樓夠實在
1 :
GS(14)@2017-12-03 18:06:52【明報專訊】雖然投資金句說「Cash is King」,但假如在不適當時間持有太多美元現金,可以輸得很嚇人。所以近十年來,愈來愈多人持有本港物業,原因是美元長期貶值,再加上通脹,陰乾程度嚴重。
轉眼又到年尾,2017年個多月之後便畫上句號,暫時各種熱門投資工具,本港股市獨領風騷。截至11月上旬,恒生指數以32.36%升幅領先,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作代表的本港二手樓市以11.82%升幅居次。但如果持有美元作資產,在全球投資市場大旺市之中,逆市勁跌8.09%,處於陰乾狀態。假如再計入今年本港1.7%通脹,美元貶值幅度接近10%。代表港股的恒生指數勁升32%,如果不是買入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投資者在港股回報會有很大落差。投資股市選股是勝負關鍵,如果不幸買錯弱勢股,不僅跑輸大市,更甚者是逆市而跌。運氣更差的,買入單日可勁跌八九成的股票,損失就更慘重。所以,恒指升,不等同持有股票也有同等回報。
投資本港住宅物業,雖然有可能要付出約達樓價一半的三種印花稅,但亦因此會令投資者採取長線投資策略,不再有短炒的預期,安心作長線持有。今年住宅樓價無疑跑輸給港股,但表現也不俗,暫時錄得11%升幅。
置業可抵消租金升幅
今年樓價升勢不及恒指,但樓價升幅已經完全抵消美元匯價的跌幅,並且解決到居住甚至投資這兩個重要問題,可謂一舉數得。最低限度,置業之後,業主不必面對今年首10個月租金累升6.3%的問題,不用為將來加租以至搬遷而頭痛,搬屋及加租都非常麻煩。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13&issue=20171127
陳永傑:港經濟向好 樓市受惠
1 :
GS(14)@2017-12-05 00:40:51【明報專訊】本港貿易、旅遊、零售等僱用大量人手的行業,近期已見觸底反彈,令今年經濟展現升勢。經濟動力增強,對本港樓市建構成更強大的承接力,預料後市升多跌少。
過去幾年,本港經濟受到旅遊業不景影響,多個相關行業皆處淡靜期,但樓市仍然穩步上揚,撐住全港經濟大局。假如連樓市也支持不住,本港經濟環境更堪虞。現今多個表現欠佳的行業也扭轉頹勢,得以改善,部分相關企業業績更爆升,預期未來經濟情况會更好。
政府公布,2017年首3季經濟增長實際數字為3.9%,加上今年餘下時間即使在去年第四季比較高基數之下,經濟仍可望繼續穩健擴張,預期2017年全年最新經濟增長預測為3.7%,高於8月時公布的3%至4%預測範圍中間數。
就業市場好轉 加強承接力
過去幾年,香港經濟不景之際,樓市依然表現堅挺,逆市而升。最主要原因是港人的居住需求龐大之外,投資市場普遍無甚可為,買樓收租低至2厘至3厘的回報率,已經跑贏許多投資產品。由於住宅物業能夠同時解決居住及投資兩個難題,本港樓市多年來穩步向上。樓市上升,並不是香港獨有,北美洲、歐洲、中國、澳洲及新西蘭,這幾年都是樓價上揚,買樓作投資已經是全球大趨勢。
以往本港樓市在經濟不振之時逆市而升,現在本港經濟逐漸復蘇過來,多個主要就業市場皆告好轉,將會建構好更強大的樓市承接力。雖然全球尚有不少不明朗因素,但只要香港經濟回穩,過去幾年能夠逆流而上的樓市,將會更為穩健,後市升多過跌。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41&issue=20171204
陳永傑:完成供樓 必經息口升跌潮
1 :
GS(14)@2017-12-18 03:35:03【明報專訊】本月美國加息0.25厘應無可避免,但無論是否加息,作為港人如果是居住在私人住宅的話,解決居住問題也是同樣避不過的。難道加息我們就不用居住?既然要居住,買樓回報又勝過租樓,還是趁着目前息口低企,買樓總比較划算。
現在買樓可以肯定地說一句,只有長揸沒有短炒,絕大部分都是用家或長線投資者,因為政府所實施的3D印花稅,造成交易成本太重,樓價假使有短期升幅皆抵消不了3D印花稅的支出,所以,樓市基本上是無得短炒,自然沒有炒家。現在所剩下來的不是用家便是長線投資者。用家買樓要完成一個供樓程序,長達二、三十年,因此,幾乎必然面對息口升跌周期。雖然目前要迎接的是息口上升時期,但相對也有機會遇到減息的日子。而美國這次加息已經講了長達五、六年時間,如果本月加息成真,這些年來只加5次0.25厘,共1.25厘,加幅不算多。最多只令按息由超低息環境去到低息環境,距離高息環境還有很遠時日。
美經濟似回落 難大幅加息
不過,美國經濟強勁日子好像已由高峰回落,明年面對負面的政治經濟因素看來愈來愈多,大幅加息的難度增加。倘若美國經濟走勢凌厲,過往5、6年就不會只加得1厘息這麼小,便是因為經濟不大好,無力大手加息。
租樓無回報可言,租客儘管租了幾十年樓,最後是一無所有。無疑租樓有其靈活性,租客不滿意現時居所,約滿便可搬走,再另找自己覺得合意的居所,揀到滿意才搬進去。但新業主將來加租,租客又可能上屋搬下屋……。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79&issue=20171211
陳永傑﹕新盤售價 裂口高開
1 :
GS(14)@2018-01-07 13:52:34【明報專訊】由於土地儲備補充緩慢,近期發展商開始改變賣樓策略,由過去的首批單位以優惠價發售,改為裂口高開,以惜售代替廉售。長期以來,發展商在本港售賣一手新盤,慣常以優惠價格開售首批單位,然後分批加價。目的是以吸引價錢開售營造熱鬧氣氛,然後才逐步溫和加價,令首批買家有賺頭。
發展商補充土儲不易 變惜售
但因發展商發覺補充土地儲備面對不少困難,競爭大,成本又高,低價開售可能會「開錯價」,更甚者削弱公司盈利。有部分發展商逐漸改變賣樓策略變惜售,不想開價過低,賣樓賣得太快。
筆者預期未來開出的一手新盤,樓價不會便宜,想在首批單位抽籤買到低廉一些的機會愈來愈小,幾個百分點的折讓都將會消失,取而代之是逐漸要付出更高溢價,這樣才有機會享受得到高成數按揭的一手新樓。
一手新盤要多付幾個百分點的溢價,只是說普通新盤,超級豪宅就更乖乖不得了,價位何止會裂口高開,更是破頂屢創新高。5、6萬元以至10多萬元一呎實用面積的超級豪宅相繼湧現,更將會是高處未算高。因為本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弱點已經被識破,而且各地資金持續湧入,爭相購買物業等實物作為保值,尤以豪宅,原因是物以罕為貴。想購買一手新盤的買家,要有承受高樓價的心理準備。
以往買不起二手樓的買家,流入一手新樓市場享受低首期、高按揭成數的情况有所調整。因為愈來愈多一手新盤售價高開,將會促使有多一些一手新樓買家回流到二手樓市,令平淡多時的二手樓市稍為回暖。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59&issue=20180102
陳永傑:屋租難有友情價
1 :
GS(14)@2018-01-15 01:49:56【明報專訊】不少人覺得住宅樓價升得太快,很難上車,租樓居住罷了。但單看近兩年的租金升幅也不小,不但為業主「打工」,也蠶食了閣下的財產。橫豎都要居住,咬緊牙關置業,為自己「打工」好過為業主「打工」。根據中原地產新簽租約統計,去年11月全港107個大型私人住宅屋苑每實呎平均租金最新錄35.8元。去年首11個月租金累升7.5%,升幅顯著高於前年全年的4.4%,顯示去年香港經濟明顯復蘇,刺激租金走勢平穩向升。隨着樓價及經濟持續向好,相信租金走勢繼續上升,估計去年底將迫近36.0元高水平,全年升幅約8%。
雖然前年租金升幅為4.4%,算得上是「友情價」,但不是維持太久,因為租金大市大漲,業主也難以給予太多友情價。無論租金升幅如何相宜,租客都是為業主「打工」,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去到最後亦一無所得。
幫業主「打工」不如為自己「打工」
這6年美國加息之說頻傳,兩年來只加得5次各0.25厘,合共1.25厘,但香港的銀行完全沒有跟隨,維持超低息。遠的不說,近兩年本港樓價上升約20%,只需仍是業主,便能將得益「私有化」。非但財富有所進帳,資金調配能力亦大增,所以,既然要居住,「打工」免不了,為業主「打工」不如為自己「打工」。自己做業主,物業的資產升值所得就是你的。
美國政府及國民負債巨大,再大幅加息自己也吃不消,否則不會講了6年加息只加得1.25厘那麼少。買樓面對加息壓力不會太厲害,但租樓卻很難避得過加租的命運,一來一回,得益與支出相距甚多。做業主勝過做租客!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824&issue=20180108
陳永傑:美元貶值 資金尋出路
1 :
GS(14)@2018-01-22 05:16:54【明報專訊】本港樓市愈升愈有,去年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計算,升幅逾13%,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樓市亦有某程度的升幅。港樓之所以上升,不僅有用家需求,亦有許多投資者眼見美元匯價弱勢,資金尋求出路,買入物業作保本增值之用。
去年在投資市場中,樓市、股市、金市及外幣大多數有突出表現,只有美元獨憔悴,貶值約一成;所以,大量資金從美元流向各式各種的投資工具,避開貶值的美元。
北水流入港樓市 供不應求
筆者去年繼續看好港樓,因為供應量應付不了本地買家之外,還有大量外來買家亦希望買入港樓,理由是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價值比較一般城市為高。香港樓市經已不是港人市場那麼簡單,單是以中國大約14億人口為例,只要有1%人口要買港樓,就是1400萬人,一人要一個單位便是1400萬個住宅單位,香港不會有1400萬個單位那麼多。
據粗略估計,香港私人住宅大約154萬個單位,公營房屋約121萬個單位,合共約275萬個單位。如果有1400萬個買家,同時到來買樓,香港賣清現有單位亦供不應求,再加上全球各地買家更加不得了。而且建樓需時,香港根本應付不了,最終結果是唯有樓價上升。
過去幾年,世界各大城市的樓價多數是上升的,因為資金需要尋求投資對象,樓市是其中之一,香港是主要金融中心,樓價上升實屬必然,各地股市亦大漲。
2018年到來,美元跌勢依然,與筆者預期沒有兩樣,估計全年也是弱勢難改,投資者維持棄美元增持樓股等資產。美國今年息口溫和上升,亦阻不了港樓升勢。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121&issue=2018011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