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书包:网上书店的“1小时商机”

1 : GS(14)@2010-12-10 17:52:3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07/172057.html

    24分钟,从在“快书包”网站上下单,到快递员到公司楼下,田田(化名)特意看了一眼手机来电的时间,她惊呼,太快了。
               
           24分钟,从在“快书包”网站上下单,到快递员到公司楼下,田田(化名)特意看了一眼手机来电的时间,她惊呼,太快了。
  在一定时间之前,通过手机、微博、网站下单,快书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一小时送达。
  浩渺的书海、拥堵的交通、复杂的供应链、焦急等待的购书人……徐智明和他的快书包能达到上述目标吗?
  一副眼镜搭配一脸憨厚的表情,眼前慢条斯理的徐智明选了一个“拼速度”的创业方式。“我一辈子都在跟图书打交道,这已经是第二次创业了。”徐智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15年前,徐智明第一次创业,他经营的连锁书店龙之媒,专注于广告专业图书的出版和销售,在广告和设计界小有名气。除此之外,徐智明还和太太高志宏一起合著了畅销书《我爱做书店》,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是最近两年徐智明很苦恼,因为书店的盈利空间已经大打折扣。互联网和盗版的挤压导致民营书店生存困难。2010年7月22日,徐智明曾在博客上写下这样的句子:由于无法负担租金高昂的地面铺面,龙之媒广州店将结束营业。
  一边是被互联网侵占的图书销售空间,一边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无暇放慢脚步再读书,在快与慢之间,徐智明寻找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解决之道。
  “7-11 麦当劳”模式
  “卖出一本图书有多难?”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徐智明自己知道。为了寻找最适合的渠道,徐智明曾在健身中心、电器连锁店、少年宫、电影院、加油站,包括咖啡厅等地方做了测试。效果最好的是电影院。去年10月,徐智明在北京万达电影院的电梯入口处摆放了两排书架,30天测试期,每天能卖出1000元。徐智明的书架没能在电影院长期留下来,原因是赚得还不够,“卖爆米花赚的钱是我的十倍。爆米花利润是90%以上,我的书才能给别人分百分之十几。”而网络,早已被当当和卓越占据大部分市场,再次复制似乎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
  直到某一天,徐智明无意之中在《哈佛商业评论》看到一篇关于精细化营销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所谓精细化营销的核心,就是满足消费者细微的心理感受”。这篇文章,让徐智明茅塞顿开。“这是一个需要速度的年代,当人们饿了,叫了麦当劳,1小时之内就可以送到;当人们想看书了,为什么不能1小时送到呢?”
  创业之初几乎所有的想法都是为了满足“节约时间、方便快捷”。一小时配送切入,这也是快书包最主打的概念。这就要保证各个环节都要“快”。
  “快”,为了满足这一核心客户需求,快书包提出了精选的概念。每个月,由快书包将几十个各类图书网站排行榜的畅销书统计出来,“目前精选的主要有500种左右图书、十几种流行杂志。”徐智明告诉记者,“当当有50万种图书,我只有500种。”徐智明形象地将二者的关系比喻成沃尔玛和7-11,“沃尔玛旁边是可以开7-11的,很多大超市附近是有便利店的,它们服务的半径和人群有差异,你买一瓶水去超市的话真的会很累。”
  “快”,在订书环节,快书包开通了网站、电话和新浪微博三个渠道。“你可以在新浪微博上发私信给我。”微博的私信,避免了电话占线和网站注册,自从发现了这个渠道,徐智明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变长了,“和网友交流变成了我一天重要的一个工作。”
  “快”,为了满足在拥堵交通中保证1小时配送,唯一的方法就是缩小配送范围,增加配送点。“我们每个小库房都有电话、电脑和打印机,当客户订单下达以后,由呼叫中心转移到小库房,每个小库房只负责周边的20~30公里距离。”
  7-11加上麦当劳,这就是快书包的商业模式。
  最大的困难
 2010年6月9日,快书包首次上线。对于这一天,筹备了近一年的徐智明记忆犹新,“6月9号开业那天顾客没有陌生人。”
  那天他从早晨开始发短信、发邮件,发MSN,邀请在快书包的配送范围内他认识的人来买书,还给他们下达了任务——反馈问题。徐智明罗列了很多问题给朋友们:掐表记录从下单到收到产品需要多长时间;送货员穿没穿工作服,戴没戴帽子;送货员是否准备好零钱;送书的时候是否用了蓝色印花布包裹(现在蓝色印花布已经成为快书包的标志);是否当面打开;是否礼貌用语……测试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网站信息指引不流畅,比如没带宣传单,特别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备好零钱。
  让快书包最火爆也是最尴尬的时期,是《独唱团》的售卖。那时候,快书包的物流受到极限的挑战,但是《独唱团》也给快书包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徐智明因此知道了主流客户的区域位置和公司的配送极限。徐智明为《独唱团》的发售作了充分准备,包括在《独唱团》上市前几天购买了谷歌和百度的关键词,“我特高兴终于有这么一个事可以考验我们,这是我们‘一小时’这个概念传播出去特别好的机会。”
  徐智明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短短几个月,虽然北京的市场还没有做成熟,徐智明已经开始在其他城市推广。
  8月24日,上海;9月9日,西安;9月15日,成都;10月,长沙……徐智明急于在模仿者进入之前,先一步抢占市场。人力是快书包最大的成本所在。这些配送员拿的是底薪加工作量提成,每个人每月的工资在1700元到1800元之间。
  “知晓程度不高,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我们的配送人员足够,但是工作不饱和。”徐智明直言目前的运营还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以北京来说,我现在的配送人员,每天可以配送700到800单,但目前每天只有100单左右。而优势则是周转快。”这是一个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行业,目前一个月的流水可以达到一二十万,图书行业的毛利在15%~20%。”
  “这次创业我准备了大概300万,到目前为止,用了大概一半吧。”徐智明告诉记者,“现在有钱就用来铺点了。我准备一个城市一个城市铺。未来的规模,在中国做到两三百个城市。明年年初会做三线城市的测试,先运营半年,看看和一线城市有什么不同。”是否要做同质化的复制,徐智明表示,一切都需要细致测试。“先不谈盈利呢,对于我们来讲,扩张和推广是第一要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96

轉書為銀 茉莉二手書店

1 : GS(14)@2010-12-18 18:48:47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03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51

八方人物:舊書店老闆娘「為書找人,為人找書」

1 : GS(14)@2010-12-20 23:40:3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784388
陳麗英開的舊書店叫「掏書館」。掏,有挖取、摸取的意思,常說掏錢、掏腰包或掏耳朵,用作掏書的,很少。「原本用三點水的『淘』字,後來有同行說,你去尋書、搬書,都靠自己一雙手,為何不用剔手邊的『掏』字?」說來也有道理,反正玩食字,「掏」字以外,她還添加另一註腳,「為好書尋找下一個落腳點」。
為她店名畫龍點睛的同行,是另一舊書店的老闆娘,二人同樣姓陳,是本地少數經營舊書買賣的女性,「舊書如古董,大多是男人的玩意」。她說男人愛藏舊書,心態就像收集模型,「要儲齊一系列,差一件都要找到」;尋舊書也像覓戀人,要品相好,「封面要靚、冇爛」,最重要版次佳,「要初版,印量少」;接下來就講刁鑽,「找董橋最早期的繙譯作品、張愛玲的英譯本小說」。
客路多只怕沒貨源


男人愛上的玩意,花多少錢也覺值得,陳麗英不愁沒客路,最怕沒貨源。「跟賣新書不同,那些書受歡迎就去入貨,舊書是要給你遇上,才有機會入貨。」她是行內新手,除上網或二手書店外,也跑到廢紙回收店「掏書」。有次找到兩冊《大華月刊》合訂本,是 1966、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版,老闆娘不肯賣,「她對毛澤東的認識就是來自這書,打算留給女兒留念」。
後來她連續五天到訪回收店,終打動店主割愛,「夥計見我日日來,就叫老闆娘賣給我。」她說覓書要機緣巧合,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有次她在網上競投文學雜誌,交收前網主才遺失了,卻意外替她找到黃俊東 1979年著作《獵書小記》,該書在大陸被炒高至 4,200元人民幣,「賣家原來是一名老人家,朝早專程從新界把書帶到紅磡,託網主給我」。她說這是緣份。
陳麗英念歷史出身,畢業後投身傳媒當繙譯,後來轉職至另一報社當資料員,一做 16年,晉升至助理主任,其間經歷了三次「焚書」,「因為要搬倉,好多書要被迫扔掉」,包括她形容厚如枕頭、台灣出版的《共匪年報》,「記載當年兩岸關係惡劣到甚麼程度」;還有 70至 90年代的微縮本《人民日報》,也送進堆填區,她難過得很,「想去保留,但救不到」。
內地炒家來港搶書

離開傳媒工作後,愛書的陳麗英走去創業。她把多年來收藏的舊書,先在內地網站試賣, 30本書一星期內售罄,在回收店找到一批舊拍賣場刊,更賣得好價錢,生意越火紅,越惹來內地炒家眼紅,紛紛來港搶書,或要她合作做批發,炒起舊書市場。她不欲牟暴利而拒絕。
「為書找人,為人找書。」她說賣書要賺錢,也為找知音人。這個經營哲學讓她結識到各地志同道合的藏書家。一名移居新西蘭的香港人,無條件寄給她 20本線裝書,只盼古書覓得新主人;另一名顧客因沒地方存書,見她滿腔熱誠,便出讓約千本舊書,包括 1944年初版、附有張愛玲版權印章的散文集《流言》。套用她的說話,就是機緣巧合。
賣書人最怕沒書賣,舊書終有掏空的一天。陳麗英下一步計劃到內地或英國修讀古書復修課程,「延續舊書的生命」,她說一本書能代表一種文化、一段歷史,「也是對現今的啟示」。
記者 王家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70

敦南書店傳結業誠品稱營運至2020

1 : GS(14)@2016-02-03 14:43:16

去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選為「全球最酷書店」的台北誠品敦南書店,近日傳出結業消息,因為所在的敦南金融大樓有傳會改建成五星級酒店。但誠品昨回應,表示會按租約照常營運至2020年。24小時營業的誠品敦南店共五層,是不少港人到台北必遊之地,最近有報道指誠品敦南座落的敦南金融大樓,傳出申請都巿更新,重新規劃為地上26層、地下7層的商業大樓,主要開五星級酒店。一度被指是大樓業主的台灣國泰人壽昨澄清,已在前年出售大樓內所有物業,現時大樓由霖園集團三少蔡鎮宇持有。誠品昨發聲明,強調會按租約繼續營運至2020年,書迷暫時可鬆口氣。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3/194768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152

書店職員股東失蹤逾百日公安首證拘留3人

1 : GS(14)@2016-02-08 02:53:10

桂民海【失蹤111日】■桂民海早前曾在央視節目承認12年前醉駕撞死人,受良心所責而「回國自首」。



【他們在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43

欣宜書店俾老外抄牌

1 : GS(14)@2016-05-25 10:04:53

鄭欣宜昨日到商台宣傳新專輯,下周一是她的29歲生日,她表示到時會放4天假期,到有陽光與海灘的地方度假慶祝:「會同一個女性朋友一齊飛過去,因為大家都驚我一個人危險。」不再瘦身的欣宜直言沒刻意買性感泳衣到時曬太陽,亦不打算裸曬,她笑說:「好危險,我曬燈先會,喺外國我呢啲好受歡迎,香港就冇人贒。」欣宜又自爆早前和周秀娜到巴黎工作,吸引許多外國人的目光,她說:「有個司機話我so spicy(火辣)。」是否比娜姐更受歡迎?欣宜自豪的說:「相信係,我好受黑人歡迎。早兩日我去書店都有男仔抄牌,佢係我中學同學,失去聯絡11年,畢業突然間失蹤,見番面好開心。」採訪、攝影:王連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25/196258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472

【紐約租魔】難頂租金加一倍 老牌中文書店執笠

1 : GS(14)@2016-06-06 02:53:55

紐約皇后區其中一間歷史最悠久的中文書店「中華書局」,不敵租金被勁加超過一倍,日前光榮結業。從台灣移居美國,打理書店20年的老闆王明道接受《蘋果》專訪透露,業主要求由原本月租2萬美元(約15.6萬港元),漲至近5萬美元(約39萬港元),感嘆道加租後幾乎沒有利潤,「替房東打工,(等同)白做,算了」。駐紐約記者:鄭柏齡對於長時間生活於紐約的華人,屹立華人聚居地法拉盛(Flushing)20年的中華書局幾乎無人不曉,記者在結業前多次採訪,目睹不少顧客與王明道告別。王老闆指,打理一間成功書店,最重要是「跟得上潮流」,多年來他幾乎天天待在店內與讀者交流,逐漸建立深厚感情,「很多客人說不捨得,我跟他們說,我還可以找得到,但書店找不到」。據了解,業主早前要求加租,由原本月租2萬美元大增至近5萬美元,加幅達1.5倍。王明道坦言書店生意穩定,惟加租後經營壓力巨大,「幾乎沒有利潤,在替房東打工」,無奈選擇結業。部份熟客得知書店未能續約,提議另覓新址開店,但66歲的王明道指自己年事己高,「沒有第二個20年」而謝絕好意。結業在即,不少書迷趕到與老舖道別。居住長島的蘇先生自書店開業已成為擁躉,對結業感到非常失望:「少了一個精神食糧的地方,我從台灣搬到美國後,想找中文書都會來。」他慨嘆紐約中文書店越來越少,「非常可惜,是華人的損失」。除紐約華人外,王明道透露,中國旅客亦最愛到書店尋找「敏感」政治書,連同健康相關書籍幾乎佔中華書局一半生意:「有客人在紐約過境,特意叫車過來,十幾分鐘買了幾十本書,趕飛機就走了。」在美國經營書店,難以想像會發生像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王老闆指事件發生後,中華書局的政治書亦更加搶手,他從香港空運政治書到紐約,最快出版後第五天到貨,「我賣書不代表甚麼立場,我只是提供平台,不需要顧這個那個」。回望匆匆20年,王明道指最高興一刻,曾有台灣客稱讚書店「很像誠品(書店)」,「我從台灣來的,只是一間小小書店,而誠品有那麼大規模,聽得我很開心、很安慰」。不過,他相信第二代、第三代海外華人中文水平不高,加上電子書充斥市場,「五年後可能真的沒有海外中文書店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03/196396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778

陳景祥﹕書店風波 掀動立會特首選情

1 : GS(14)@2016-06-20 05:26:09

【明報專訊】銅纙灣書店店長林榮基上周四向媒體披露被捕過程的細節,及在內地協助調查時的經歷;他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人要站出來向強權說不」,結果上周六的一場遊行,參加者達6000人(主辦單位數字,警方指高峰時1800人,不管哪個數準確,兩天內有大批人自發上街,說明事件觸動人心,有「迅速動員」的效力!)事件不斷發酵,勢必影響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和明年3月特首選舉。

觸動一國兩制底線

相信參加遊行的人不一定都去過銅鑼灣書店購書,也未必喜歡閱讀該書店內主打出售的大陸政治秘聞類書籍,他們上街,是因為「書店風波」觸動了一國兩制的底線 : 到底大陸執法人員是否曾經在香港拉人?銅鑼灣書店5人犯的是什麼罪?處理這次事件的到底是哪個部門?特區政府是否知情?有幾名香港人「協助調查」,為何特區政府會表現出對事件一無所知?

上述問題都牽涉最基本的公民權利和人身安全,含糊不得,然而「書店風波」中港人得到的信息都不盡不實,跟常理不符,一般人即使沒有特別的政治傾向,對這宗風波引起的問題都會有不少疑慮。在往後兩場選舉,候選人都不能迴避從這宗風波引發的政治問題。

候選人不能迴避相關問題

從林榮基披露的細節,書店風波的「案情」留下諸多疑問,例如林是在深圳被帶走,為何要押送到寧波?林被關在寧波一個房間長達5個月,顯然是被扣留協助查案,然而「案件」沒有開審,為何林又可以回港?據林說,他回港是要拿書店客人的資料,等於是拿取「證據」,但為何取證不是由執法人員處理,反而由涉案人去做?

另一主角李波上周也公開現身,否認向林榮基說過自己是「被擄走」,又指從未使用書店電腦,也沒有打印任何顧客名單,及把名單交給公安。不過李波首次透露,配合調查的是寧波公安機關,到底風波為何與寧波有關?至於李波堅稱返回內地不是「被擄」,但不使用回鄉證而經不明所以的方式進入內地,顯然是不尋常的做法,何以如此?內地和李波本人始終沒有一個清楚說法,令人無法理解。

中國政府要勞師動眾針對一家小書店,其中一個原因應是要起清撰寫「禁書」的作者是誰?或是誰提供這些「秘聞」?要查這些問題,涉及的是高度敏感的資訊,但卻不能「依法處理」,故此調查只能循「非常」途徑,而調查過程又不能公開。不過事到如今,連國際社會都高度關注,內地應該由相關部門出面澄清,透露風波的詳情,才能平息各方的疑慮。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393&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51

國策透視:書店事件恐陸續有來

1 : GS(14)@2016-06-20 05:43:09

銅鑼灣書店事件再起波瀾,店長林榮基挺身而出,而內地方面至今反應強硬,不惜破壞一國兩制形象。香港一直有多家獨立書店、政治雜誌,專門報道內地政壇八卦、中南海內幕,不少內地遊客喜歡購買,但多年來都相安無事,為何中央突然封殺?習近平上台後,高層政治動盪,文革後首次有政治局常委下馬,打破以往慣例,周永康被判無期,其中一條罪名是洩露國家秘密。之前有習近平家族財產等機密在境外廣泛報道,有指是周永康黨羽部署。另外,曾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令計劃落馬至今未被判刑,其弟令完成匿藏美國,揚言要爆大鑊。中共預先出手對付境外出版商,欲造成寒蟬效應,是為了阻止將來流亡海外高官所爆的醜聞,廣泛流傳。過往中共內部有紅線,政治鬥爭不能延及香港,破壞一國兩制。銅鑼灣書店事件本質源於內地權鬥,但今次可見,該條規律已被肆無忌憚破壞。中共高層的政治需要大於一切。2017年是中共十九屆領導班子換屆年,在此之前,高層權鬥只會越來越激烈。銅鑼灣書店事件先例一開,等於打開魔盒,日後各種強力部門、欽差大臣、中央專案組,來港辦事的情況只會不斷出現,對香港股市、樓市衝擊不在話下。這種政治風險,日後成為港股的巨大折讓因素。黃尹華
http://fb.com/decodepolicy本欄逢周一、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20/196610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07

銅鑼灣書店事件掀白色恐怖 內地大追查境外書籍 網上買書 公安上門

1 : GS(14)@2016-07-09 06:21:43

董橋



【本報訊】銅鑼灣書店風波未了。本報獲悉,內地公安最近搜查網購境外書籍,重點是深圳網上書店「壹仁網」在內地(包括在淘寶網)所售,由銅鑼灣書店供應的書籍。公安根據網店記錄買家資料作全國大追查,拘捕賣家、約談買家,並逐本收書,連與時政無關的文化類書籍亦不能倖免,內地文化界瀰漫一片白色恐怖。知名作家董橋指「網上買書,警察上門,確實稀奇,讓人大開眼界」。中國組


有本港資深出版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近日他收到不少內地讀者抱怨,指他們在內地網上買書受到公安騷擾。其中安徽蕪湖網民繭齋桑在微博透露,他在淘寶網買了一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董橋著作《夜望》,公安竟上門收書,被他拒絕,因他是合法在網上購買的。其後再三交涉,公安准他以「學術研究需要和善意第三方權益」為由,讓他暫時保留書籍。



「不交書就是妨礙公務」

北京某出版社編輯Te5la也在微博表示,近日收到派出所警察致電,指他去年在網站買了書,「日子說的挺準確的,我的姓名以及地址說得都很清楚」,公安直言「賣書人已經被處理了,要我拿着書去派出所,好像是要備份拍照留存資料」。該編輯稱,應是他網購的兩本境外出版書《儲安平傳》和余華的《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出事。內地網民aller亦有同樣遭遇,「派出所的人說不交出書就是妨礙公務。警察把讀書人都當賊了!」他直言淘寶網等有不少賣港台書籍的店主被查,公安按買書記錄找買家收書,「京津滬粵都有,波及全國」。香港知名作家邁克也表示,有內地讀者告知,買他的書也被當局要求「交代」。身在荷蘭的北京知名作家章詒和昨對《蘋果》指,「內地現在亂得很,查書查得要命,真是的,太過份了!」章指有網友告訴她,警方查到該網友網購了境外出版的一本中國著名律師張思之回憶錄《行者思之》,命令他上繳,要他帶身份證和打印買書紀錄去派出所。章怒斥警方「這屬於憲法哪條!」



深圳壹仁網負責人被捕

知情人士指,今次內地公安「大收繳」境外出版物,仍是銅鑼灣書店事件一部份,與一家名叫「壹仁網」深圳網上書店有關。該店售賣的境外書籍是由銅鑼灣書店供應,壹仁網除自行設網售賣,也在淘寶網開店賣書,今年4月被查封,住深圳南山區的女性負責人被拘捕。當局今次白色恐怖疑似針對銅鑼灣書店,而非針對作家。但有消息指,一些海內外知名作家,如董橋、夏濟安、高華、章詒和等,作品首當其衝被查。知名作家董橋向《蘋果》記者說:「中共明裏暗裏從來排擠異己,主政之前之後都如此,我這樣的老一輩人看多了,一點不訝異。這陣子香港不聽話的人越來越多,乾脆掀開鍋蓋讓你看看燉的是甚麼材料。網上買書,警察上門,確實稀奇,讓人大開眼界。禁我的書就禁吧,我還能怎麼樣?其實我的書大陸版老早不准出版了。」但記者昨在內地淘寶網搜尋,仍見有董橋其他的書籍售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07/196849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