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的教訓——做品牌別忘了品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157.html品牌只是冰山一角
品類就是這座冰山。冰山的大小和深度決定了品牌的價值。
人們很容易把品類和品牌混淆起來。餐廳的服務生問:「想喝什麼?」顧客會想:「我是要喝啤酒、雞尾酒、紅酒還是軟飲料?」
想了一會兒,顧客也許會說:「我要一杯可口可樂。」
品類用品牌來表述,但是顧客的第一決定是對品類的選擇,品牌是其後的選項。
消費者用品類來思考,再用品牌來表達品類的選擇。看起來品牌成為支配性的決定,但其實不是。
品類和品牌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品類這座冰山融化了,品牌也就消亡了。這就是為什麼右腦思維的營銷派最關注品類,其次是品牌。
例如柯達,1999年,英國的國際品牌集團(Interbrand)把柯達列為全球第16位最具價值的品牌,價值148億美元。
之後每一年,柯達的排名和價值都在下降。到了2007年,國際品牌集團把柯達位列第28,價值只有39億美元(到了2008年,柯達已經榜上無名)。
在此8年中,柯達所在的這個品類冰山已經融化了74%。
柯達是什麼
它是最好的攝影膠片品牌。柯達的不幸在於,這個行業已經轉向數碼攝影了。
幾年前,我們與柯達的執行官討論這一情況。數碼攝影取代膠片攝影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我們建議柯達推出一個新品牌。
「不必了。」執行官答覆說。柯達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膠片,它代表「信任」。
消費者相信柯達是攝影膠片,為什麼他們不相信柯達也可以是數碼攝影呢?這對左腦思維者來說是合情合理的。
營銷無關乎「情理」。柯達是攝影膠片這個品類冰山的一角。迄今包括柯達在內,還沒有哪個品牌佔據數碼攝影這座品類冰山的頂峰。
事實上,所有的數碼相機品牌(索尼、尼康、奧林巴斯、賓得、卡西歐、三星、松下等)都是其他品類的生產線延伸品牌。
沒有人在用品類思考。大家都想著品牌,「如何利用我們現有的知名品牌去佔據冰山一角?」。
伊士曼·柯達公司已經毀在它品牌導向的戰略上了。在20世紀的最後7年(1994~2000年),公司的銷售額是1 041億美元,稅後淨利潤額為73億美元,也就是說,只有7%的淨利潤。
在21世紀的頭7年,伊士曼·柯達公司的銷售額是907億美元,淨利潤只有3.8億美元,也就是0.4%的淨利潤(股市也對柯達這一品牌失去了信心)。
關於柯達這一情況,令人不解的是柯達公司早在1976年就發明了數碼相機。如果柯達早前能給它的新發明一個新的品牌名,它會是大贏家。
主導一個品類
這才是一項營銷策劃真正的目標。一個無法主導品類的品牌通常是一個弱勢品牌。
紅牛主導了能量飲料的品類,星巴克主導了高端咖啡店品類,谷歌主導了搜索引擎品類,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主導了自然化妝品品類,全食超市(Whole Foods)主導了有機食品品類,黑莓(BlackBerry)主導了無線電子郵件品類。
感到驚訝嗎?這些近期成功的品牌都是由企業家創造的,而不是既有的公司始創的。
沒什麼好驚訝的。大公司都在忙著為它們的品牌增光添彩,而企業家則是在尋找主導品類的出路。大公司用品牌思考,企業家用品類思考。
品牌很重要,但只有在能代表一個品類時才有價值。根據國際品牌集團的數據,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品牌是可口可樂,但是它的品牌價值已經開始下跌,在1999年時它的價值達到838億美元,而今天只值667億美元了。
為什麼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下跌了?
因為可樂這座品類冰山在融化。自千禧年開始,美國每年的汽水軟飲料消費量比上一年下跌一兩個百分點。儘管可口可樂公司每年要花費超過3億美元用於廣告投放,也仍無法阻止銷量的縮減。
品類會消亡,品牌也會
1993年,國際品牌集團把萬寶路(Marlboro)列為全球最具價值品牌之一,價值470億美元。到了2008年,這個品牌的價值只有210億美元。
隨著香煙這座冰山的融化,萬寶路這個品牌也總有一天會變得毫無價值(或許尼古丁口味的口香糖品類會讓這個品牌值幾個錢)。
隨著小型計算機品類的消亡,數字設備(Digital Equipment)這個品牌也消亡了。隨著文字處理器品類的消亡,王安(Wang)這個品牌也消亡了。隨著即時成像品類的消亡,寶麗來(Polaroid)這個品牌也消亡了。
很多左腦思維的執行官都是品牌導向的,他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拯救我的品牌」。
於是數字設備公司(DEC)推出了一系列個人電腦並用了數字設備這個名字。王安推出了一系列個人電腦,也沿用了王安這個名字。
寶麗來推出了大量的新產品,包括傳統相機和膠片、打印機、掃瞄儀、醫學成像系統、安全系統、視頻磁帶等。當然,這些產品都用了寶麗來的名字。
一切都是徒勞的。寶麗來在2001年宣佈破產,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手續最終在2005年交託給美國派特斯集團(Petters Group)處理。
那一年,當寶麗來的新任董事長被問及寶麗來在2010年會是怎樣時,他回答說:「寶麗來會以它優質高價的炫酷產品聞名,成為電子消費品的領導者。」
在消費者的心智海洋裡,並沒有一座叫作「優質高價的炫酷產品」的冰山,可以預見的是,寶麗來的第二次轉世也不會比第一次更成功。
兩種冰山
第一種冰山窄而深,第二種冰山則寬而淺。可能第二種品類冰山能提供更大的銷售潛能,而第一種冰山則提供更大的利潤潛能和品牌穩定性。
(就像一艘船,龍骨越深就越穩定。)
窄而深的品牌不會輕易被對手擊敗,此外,它們通常能帶來更大的收益。想想奢侈手錶品類中的勞力士。
有很多品牌都符合這一特徵。
█好樂門(Hellmann抯)蛋黃醬
█塔巴斯科(Tabasco)辣椒沙司
█WD-40潤滑劑
█邦迪(Band-Aid)創可貼
█Q-tips棉花棒
█高樂氏(Clorox)漂白劑
█宜家(Ikea)未裝合家具
當一座冰山開始融化時,左腦思維者就會試圖拯救品牌,這雖然符合邏輯,但並不是好策略,最好看看四周有沒有剛形成的新冰山。
然後推出一個新品牌去主導這座新冰山,這是右腦思維者會去做的事。
我們永遠記不住房產市場興衰的教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954 美國和英國部分地區房產市場再度繁榮,加拿大房產繁榮的步伐亦無人可阻。但最新這輪房市繁榮最令人不可思議之處在於,除了價格上漲之外,即便是行家也對此一無所知。
金融危機之後的幾個月,甚至幾年裡,我們從房產市場中得到慘痛教訓。但即使再三犯錯,我們過後又好了傷疤忘了疼。
路透最近對房產市場分析師和經濟學家的調查結果,不禁讓人聯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情景。
畢竟,利率更低、股市飆升至歷史新高、英美加三國家庭債務高速膨脹驅動房產市場走高。英國一名經濟學家哀嘆該國疲軟的貿易,稱此輪經濟復甦是「由房地產中介推動的」。
美國房屋建築商協會(NAH)經濟學家David Crowe表示,阻礙房產市場復甦的最大威脅並非美聯儲最終結束購買MBS。至少截止當前,美聯儲的購債行動,以及維持近零利率已經牢牢將按揭利率固定在低位。而美聯儲結束購債也不是經濟增速放緩,或就業增長疲軟的威脅。
「經濟復甦的最大威脅在於政府支持企業(GSE)改革的欠考慮嘗試,這類改革令次級按揭市場脫軌,大大降低了按揭市場信貸可得性。」
當然,我們知道像房利美、房地美等政府支持企業的高速擴張,助推了高槓桿化有毒證券的處理,這些有毒證券往往是基於低質量的按揭貸款。
隨後經濟衰退到來。
英國政府並未對蓄意點燃房產市場火苗道歉。新任英國央行行長卡尼明確表示,他並不認為,倫敦房價回歸兩位數增長是個問題。
英國民調顯示,大部分英國人都不想看到房價走高,他們知道房地產繁榮不會萬古長青,但分析師的看法則截然不同。
在被問及倫敦房價是否是資產價格泡沫的例證時,按揭貸款經紀商Jon Charcol的Ray Boulger說:
「並非如此,因為倫敦房價是受其他市場不同動能的推動,除非財政大臣對房地產市場增稅,否則這些動能不太可能改變。」
Monument Securities的Stephen Lewis表示,「泡沫」意味著價格可能突然、顯著下跌,但似乎有足夠多的國際買家,能避免該情況的發生。
不過獨立房產市場分析師Jonathan Davis這樣說道:
英國房市陷入泡沫已長達10年。所有的泡沫最終會破裂,不過大規模政治干預令此輪泡沫持續的時間比尋常情況來得更久。
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Peter Dixon表示,
「如果我們把泡沫定義為價格上漲難以持續,那麼我認為倫敦房產市場並不是泡沫,房價上漲純粹反映供需不平衡。不過倫敦房價上漲迫使其他地區房價也跟著走高,日後可能顯現出泡沫的特徵。」
反觀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金融危機前夕至今,加拿大家庭債務增速一直處於全球最高水平,激盪的房產市場增長基本沒有停止過。
即便在美國房產市場下跌逾1/3,隨後開始復甦的時候,加拿大房產市場也從未修正。隨後美國房市開始復甦,加國房市再度起航。
房產分析師Will Dunning稱:
「政府繼續錯把房產市場形容為『過熱』,而加拿大房產市場只不過是出於平衡狀態。而所有的房價指數都顯示加拿大房價增幅在3%區間內,這是合理的水平。而近期一些地區房市火熱,特別是多倫多和溫哥華,我認為這只是對利率變化的極短期回應。」
花旗集團的Dana Peterson表示,房價和房市活動可能顯著下跌,但不會是美國式的全球信貸市場事件,因為加拿大本土因素可能吸收了大部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