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本面視而不見,交易員持續推高油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647美國基準原油價格在隔日昇至15個月的高點,與此伴隨的是汽油和精煉油價格的走高。儘管市場將此歸咎於埃及政局動盪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以及供應的收緊,但這些解釋似乎很難站穩腳跟。
此次油價的大漲更像是交易員們的一次傑作,他們以一種原始的賭場行為竭盡全力的給原油市場造成了長期的扭曲。為了驗證這種理論, Quartz對第一段裡提及的理由進行了驗證。
首先,儘管埃及政局動盪,但蘇伊士運河不大可能關閉。因為,埃及政府每年約從蘇伊士運河獲得50億美元的收入。退一萬步,即使蘇伊士運河關閉,其對全球原油供應量的拖累僅為2%,這僅僅比伊朗受國際制裁後減少的全球原油供應略微多一點點。
其次,對美國來說,供應的收緊並不會帶來大的影響。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數據顯示,美國上週原油庫存下降990萬桶,但美國目前的原油庫存仍位於20年來的最高水平。此外,美國原油產量也持續增加。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全球原油需求的整體形勢。全球最大原油消耗國中國的原油進口在上半年出現下降,這是中國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原油進口下降。這一點使得經濟學家們感到擔憂,因為原油需求是中國GDP的預兆性指標之一,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領先指標之一。
綜合以上三個因素:全球經濟風險溫和、庫存高企且供應穩定,原油價格大漲的理想條件並不存在。不過,這並不構成讓這些交易員們離開「賭場」的理由,那麼交易員們繼續推高WTI油價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眼下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的價差正在繼續縮窄,目前已經降至3美元的水平,這是2010年12月3日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為1.85美元),相比之下,其在2011年9月23日時曾高達29.59美元。這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早在2010年上半年的時候,WTI原油的常規成本是略微高於布倫特原油的,但後來加拿大和美國頁岩油田的原油瞬間湧入美國,而美國輸油管道的調整未能跟上其國內原油供應的變化,這就導致了庫欣和俄克拉荷馬州地區的原油庫存激增卻不能迅速的送往煉油廠。
庫欣地區WTI原油庫存的飆升就使得交易員們能夠持續將其價格壓低,這也就導致了布倫特/WTI原油價差的走寬。但近幾個月來,建築商們完成了人們夢寐以求的輸油管道的建設,這緩解了庫欣地區原油的庫存壓力,輸油管道的瓶頸基本上已經一去不返了。
因此,Price Futures Group的分析師Phil Flynn表示:
隨著WTI原油重新回歸到全球基準原油,WTI原油正在重新建立其主導地位。不過,目前交易員已經把油價推的太高,全球市場的基本面仍要求一個低油價。市場已經失控,而多頭掌握了控制權。
儘管交易員們對基本面視而不見,但他們的賭注正在變得越來越危險。
「只喝咖啡聊天和發郵件並不夠」,持續積累人脈得下功夫和用真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45.html不過,有效人脈的建立不僅僅是握手和交換名片。這一觀點來自近日召開的第14屆商界女性沃頓年度研討會,會議主題為「通向成功的階梯:先問答後行動」。與會者指出,最牢固的關係是通過分享經歷,靠思想、自我整理和注意力建立人脈網絡而培養起來的。人際關係不一定會在多年後有回報,重點在於:想要讓人際關係歷久彌新,這關係得先是實在的。
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MetLife)分管跨國政府和行業關係的副總裁蘇珊·格林威爾(Susan Greenwell)在其中一個下午舉行的名為「建立並利用有效的商業關係」的專家討論會上說,「在關係培養中產生高下之分的差別之一在於,培養關係時保持真誠,才會讓關係在生活和事業上助你一臂之力。」她說,人們往往「把培養關係當作任務來完成。」
培養關係的一個好辦法是,嘗試找出你現在與別人已有的聯結,然後在此基礎上發展。格林威爾說,「你得自然地培養關係,從你們的共同點、共同的聯繫開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不要只關注有權位的人,而應該與工作中碰到的人建立真誠的聯繫。」
格林威爾說,培養的關係要等多年後兩人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晉陞高位才有回報。比如,她今天合作的許多政府高官就是早年在工作中認識的,那時他們的職位還沒有這麼高。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股票部的董事總經理珊莎·奧茲根(Shantha Ozgen)說道,「今天和我關係最好的人,我在十二年前做初級銷售員時就開始和他們培養關係了。」奧茲根剛入職時,她的上司是三位高級銷售員,他們都配有最好的會計師,她的會計師則被認為職位較低,對公司不那麼重要。她說,「這並沒有影響我,我有我自己的花名冊。」
奧茲根努力地瞭解與她接觸的每一個人,記得他們生活中諸如子女生日之類的生活細節。她說,「就是那些小事讓別人記住了我。」不管她的熟人轉行或是搬遷,她仍然與之保持聯繫。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關係儲備已經在自然地發展。」
發展權力關係的重要性
女性成功培訓學校(Women's Success Coaching)創始人兼校長邦妮·馬庫斯(Bonnie Marcus)提醒大家,培養長期關係並不見得要忽視能影響自己職業軌跡的權力者。她說,「我們需要真誠等品質,但也需要搞清楚我們知道是誰說了算。我在職業生涯中有很多教訓,其中之一就是發展權力關係的重要性。」
馬庫斯是從與別人競爭升職機會的經歷得到這一教訓的。她說,「該做的我都做了,我想,沒問題,我很自信、有能力、有業績,而且我確實為公司增加了收入,還降低了成本。」她甚至直接要求升職,並讓她的直接報告替自己說好話。「我還是沒有升職。原因是,我沒有發展權力關係,我沒有與最終決策的人培養關係。」
在一場名為「從現在起:建立在世界五百強企業工作的職業生涯」的專家討論會上,蘇珊·柯普曼(Susan Keppelman)給出了一個與高層領導會面的策略。柯普曼在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跨國電力公司愛依斯(AES Corp.)任高級助理,她與其他四個MBA畢業生同時進入這家公司工作。
柯普曼回憶道,我們其中一個人「很聰明,提議我們一起去聯繫CEO」然後請他吃午飯,CEO同意了,「然後我們也聯繫了CFO和COO,這麼一路下來。」以小組為單位聯絡上司的方式讓她在認識高管的同時也加深了與其他四個MBA畢業生的關係。她很快注意到高層領導在走廊裡認出她並開始叫她名字、跟她打招呼。她說,這種集體聯絡的辦法「非常管用」。
中午聚餐並不是柯普曼利用集體來培養關係的唯一方法。出差時,她總是優先參加團隊活動,而不是獨處,選擇跟同事出去玩,而放棄去健身房健身。這些社交活動讓她有機會瞭解同事,否則大家在平時都是下了班匆匆回家陪伴家人。她說,「我覺得我最有意義的關係是在出差時培養的。不管什麼時候出差,我都決定了無論大家安排什麼活動,我都參加。」
與會者之一、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創業團隊楊森保健創新(Janssen Healthcare Innovation)商業試驗開發高級經理安妮·休伊特·費希爾(Anne Hewitt Fischer)認為,尋找機會與以前不認識的人一起工作也是另一個建立彼此聯繫、培養持久關係的辦法。
休伊特·費希爾說,「積累人脈不僅僅是靠喝咖啡聊天、打電話和發電子郵件。」她建議可以主動參與一個項目的工作,這會是在一個新團體中建立聯繫的好方法。在強生公司,她參加了一個輪崗項目,短時間內可以在幾個不同的工作組裡輪崗。
「有時人們以為在大公司積累人脈就能讓你得到想要的工作,但我發現其實為你想加入的團隊工作才是最有效的辦法,當他們真的有職位空缺時你就能成為候選人。因為你並不僅僅是在建立新的人脈,鍛鍊新的工作技能,同時也是在向這個團隊展示你的性格和工作成果。」
小改變帶來大效果
另一個培養關係的方法是利用現有人脈並加強已有關係。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品牌經理海瑟·艾斯普拉斯(Heather Aspras)在會上說,她是靠上司給她的引導來改善自己在公司的人際關係。「除了具體工作以外,我的上司常常和我一起想辦法來提高我在組織中的知名度,讓我在團隊中更受歡迎。」
一次,艾斯普拉斯和她的上司負責一個新產品的上市工作,為此上司要開一系列的會議。他們注意到,參加會議的人總是直接提問她的上司,雖然很多事情都是由她負責。她說,「因此我們決定由我來主持會議,現在人們開始漸漸更關注我了。這就是小改變帶來的大效果。」
艾斯普拉斯說,另一個可能有助於女性建立人脈的改變是婚後不隨夫姓。她當年就決定這麼做。她說,「名字是一個人的重要招牌,我們並不是始終知道人們什麼時候會注意我們的名字。」
艾斯普拉斯推斷她的這個決定在她應聘現在這份工作時起了作用。「我發現有幾個在葛蘭素公司工作的人是我曾經在另一家公司的同事,他們在簡歷上認出了我的名字,所以對我的評價很高。因此如果你要結婚,當你結婚時,要麼不改姓,或者如果改了也沒關係,但要在簡歷上寫上你的閨名,因為有些人只知道你的閨名。」
另一條關於培養持久人脈的建議是,僅僅為人所知是不夠的,還要讓人記得。百事可樂的份額管理董事希多·拉賈帕爾(Sheetal Rajpal)認為,做到這一點的訣竅在於充滿激情。
拉賈帕爾說道,「人們想瞭解你這個人本身。不要總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你對工作以外的事情感興趣,這種熱情就很有散發力……任何時候我只要談起我熱愛的事情,人們都會有共鳴。這是會傳染的,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你……因此要利用這一點。這會讓你被別人記住,而且會給你帶來長期的好處。」
與會者、德意志銀行紐約分行的董事總經理簡·迪弗洛里奧(Jane DeFlorio)也同意被人記住很重要。她在「人際關係」專家討論會上說,「你得找出讓你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在辦公室吸引人的辦法是我穿的衣服很誇張……有些和別人不一樣這很管用,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有效果……我發現一點點與眾不同能讓我變得突出。」
迪弗洛里奧說,不過要維持長期的關係,記住別人也同樣重要。她強調了在培養人際關係中自我整理的重要性。她說,「我會對我遇見的人做很多筆記。無論是一個會面三小時的客戶,還是在一個晚宴上認識的人,或者是一個坐在我旁邊的有意思的人,如果我想認識他或者想建立關係,我會給我自己發一封郵件。在與客戶會面結束後我會在餐館的盥洗室給我自己發一封語音郵件,總結我們當晚談話的內容,因為第二天我就不記得了。」
迪弗洛里奧對所有事情都做筆記,比如「工作以外的興趣、他喜歡特技跳傘、她喜歡刺繡……只要堅持記錄人們喜歡的東西,你會常常找到藉口回去找他們。」
總之,維護人際關係是個社交活動,如果一段關係是有趣的,就會變得最為持久。迪弗洛里奧說,「我把我的工作看作是一個巨大的社交藉口,這一點都不誇張。我把我的私人生活和商業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對於建立人際關係,她的首要建議,也是她希望她能早點知道的一點是,「學會開派對,如果你真的想專注社交方面的話……你要把人聚攏到你的身邊」。
全球最大鉀肥產商否認鉀肥價格會暴跌 稱BPC分裂不會持續太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446全球最大鉀肥產商POT.TO的CEO Bill Doyle表示,鉀肥卡特爾BPC的分裂不會持續太久,他否認了分裂會導致鉀肥價格暴跌的預言。
當地時間8月7日,Bill Doyle首次對BPC分裂事件公開表態。他說:
我認為分裂持續的時間不會太久,理由是這樣才合乎基本邏輯,我還沒見過特別多的人故意自我摧毀的。
我們不擔心,我們曾經度過許多次更大的挑戰。
Doyle還表示,他尚未看到Canpotex會作任何改變。Canpotex和BPC並列為全球兩大鉀肥卡特爾。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
全球鉀肥兩大卡特爾之一的BPC(Belarus Potash Corporation)在7月31日出現分裂,其主要成員俄羅斯的Uralkali宣佈退出這個出口卡特爾,這使得整個鉀肥板塊的股票大跌。
Uralkali(URKA)指責其白俄羅斯夥伴Belaruskali違反協議,在卡特爾之外出售鉀肥。
Uralkali預計鉀肥價格將在卡特爾破裂後下跌25%。
在Uralkali宣佈其決定後,全球七大主要的鉀肥生產商的市值總額蒸發200億美元。BMO資本的分析師Joel Jackson將其稱為「我們當前所理解的鉀肥市場已經終結了」。
此外,Uralkali方面的態度也有所軟化。Uralkali CEO表示,他對「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和解持開放態度。所謂「共同利益基礎」,應當包含Belaruskali停止在卡特爾之外銷售鉀肥。
豐業銀行分析師Ben Isaacson認為有4成幾率,Uralkali和Belaruskali會在2015年之前重建合作夥伴關係。
換句話說,產量優先[volumes over price]確實是Uralkali的新戰略,但正如它自己所承認的,這並不是它想要的戰略,我們認為,只要Belaruskali答應建立新的夥伴關係,Uralkali就會迅速放棄產量優先的戰略。
Ben Isaacson預測,截至2014年年底,鉀肥價格每噸將下降80美元。
美國農地價格持續上漲,土地泡沫正在形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21在今年糧食價格總體走軟的背景下,美國主要產糧區農地價格持續上漲。美聯儲低利率和缺乏其他投資選擇,導致富有農戶不得不囤積田地。
堪薩斯聯儲週四報告,2季度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農地價格年比上漲了25.2%,這是連續第九個季度漲幅超過年化20%。
芝加哥聯儲的另一份報告指出,包括伊利諾斯州和印第安納州的土地價格環比增長了17%。
但是農產品價格今年的走勢卻不支持農地飆升。
今年美國玉米收成預計將創歷史新高,而美國環保局(EPA)表示將首次提議降低替代能源(乙醇)的強制消費要求,這有可能將進一步減少對玉米等生物能源作物的需求。
在廣泛預期糧食收入將會下跌之時,土地價格程急劇增加之勢頭,將進一步引發關於農地價格的辯論:
這就是農業經濟出現根本性好轉,還是被人為壓低的利率環境導致的泡沫?
堪薩斯聯儲在報告中警告:「預期由於玉米和大豆等作物未來數月價格或急劇下降,預期農民收穫收入可能下降,但是目前作物收入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均已經下降,但是二季度農地價值仍然在飆升」。
堪薩斯聯儲的解讀認為美國農場主整體相對富裕的財富水平,加上低利率和缺乏可替代的投資選擇,相比較農作物收成是推動農地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FT認為到目前為止,對美國農地泡沫的憂慮仍然被下述三個事實掩蓋:
農場主的債務相對資產仍然相對較低,投機者只是少數,而糧價仍然相對較高。而本季度堪薩斯地區農地貸款利率小幅上漲至5.38%,這是兩年多以來貸款利率首次上漲。
華潤或聯手樂購競標百佳,李嘉誠持續拋售中國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867 昨日,華潤創業首席財務官黎汝雄表示,集團樂意與和黃合作,已經以合適價格入標競購對方旗下的百佳,認為百佳的品牌及管理團隊良好。黎汝雄稱,公司正與樂購(Tesco)商討,是否連手收購百佳。他強調,對收購百佳並非志在必得,報價根據自身能力及回報而定,但他說公司有足夠能力出價。
消息人士稱,華潤創業出價只屬中等水平,外資公司出價更高,不過仍不超過300億元。彭博稱,和記黃埔尋求以30-4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百佳。
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超市是香港地區兩大連鎖品牌之一。據AC尼爾森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百佳超市的市場佔有率為40%,最近競爭對手為33%。另據Euromonitor的信息,截至2012年華潤萬家超市在中國香港地區的佔有率為7.8%,百佳約為33.1%,僅次於惠康的39.8%。分析稱,無論是依據哪個機構的數據,華潤創業若競購百佳成功都將超過競爭對手惠康。
近期李嘉誠家族大力進軍歐洲等其他海外資產,同時試圖拋售中國的資產。
此前華爾街見聞報導,香港政府徵收額外的交易稅,收緊按揭貸款背景下,長江實業及其競爭對手今年銷售的物業數跌至近5年來最低。為了彌補銷售放緩衝擊,李嘉誠一直試圖通過剝離包括酒店和商場在內的資產。
什麼樣的公司值得持續投資?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60444.html當創業板再度創出新高,銀行等大盤股繼續被遺棄之時,關於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行不行的問題,又被拿出來說事。
那些為低估值藍籌股吶喊的投資者,明顯有英雄落寞之感。民生銀行算是挺爭氣的了,在今年2月份股價越過了2007年的最高點,至今也算維持在高位。可這背後,是民生銀行淨利潤從38億元增長到了375億元,6年近10倍的利潤增幅換來的僅僅是股價6年不漲。至於大秦鐵路、長江電力、中國建築的表現,就只能用悲慘來表示了。
是哪裡出了問題?價值投資在中國真失效了嗎?
在10年前,A股市場有1177家上市公司,至今漲幅超過10倍的有28家,前5名分別是貴州茅台(34倍)、云南白藥(32倍)、上海家化(27倍)、包鋼稀土(26倍)、格力電器(25倍)。把這28家公司做一總結,最多的是醫藥、食品飲料和白色家電。
中國的長期投資理念自2005年開始覺醒,之後這些大牛股才得以出現。但另一方面,在2007年之後,大牛股的表現卻分道揚鑣,前述拿著銀行、中國建築之類的投資者遭到虧損,而拿著醫藥、格力電器等的投資者則揚眉吐氣。
同樣是業績增長的公司,同樣是長期持股,同樣是行業龍頭,卻為什麼會出現迥異的結果?
有人說,那些股價跌的都是週期股,這類公司一向難出持續牛股。的確如此,當中國經濟由高增長進入到均衡增長的市場環境後,週期類股就只存在階段性機會了。比如美國市場的標普500成份股,在近10年中股價漲幅超過10倍的公司中也都是以消費、醫藥為主,包括蘋果23倍、再生元製藥15倍、萬事達卡12倍。
不過,在A股的消費類公司中,這些年也出現了分化。比如五糧液、張裕、四川長虹、華蘭生物等都出現增長不可持續的問題。在不久的未來,這種分化將會更明顯,甚至一些老牌牛股會面臨新的衝擊。
相對麥當勞、沃爾瑪、思科等上市後漲幅幾百倍、經歷過幾輪經濟週期的跨國公司來說,中國的上市公司還太顯稚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基本維持著高速增長,但當賺快錢的時代漸漸過去,上市公司的持續競爭優勢更多將體現在持續的創新、高效的管理、完善的治理結構等方面。一些公司將穿越週期,從單純依賴資源、制度、成本等優勢向更全面的、更優秀甚至偉大的公司發展。這些公司,才是投資者需要尋找,並持續投資的標的。
哇,說說持續督導! 榮呆會
http://xueqiu.com/4412835691/24978774題記:IPO過程是個被虐的過程,這一點眾人皆知,並且對各種虐是津津樂道的。但持續督導也是被虐的,還是與IPO之虐稍有不同的方式。督導如果做不好,根據保薦工作指引,交易所也能處罰保代,而且通報證監會的。看一群
@榮呆會 的投行人怎麼吐槽的~!這是沒有預設主題的討論,參與者眾多噢!
話說呢,持續督導是要評ABC的,有人是很認真的去做了,還是只得個B,不得A的感覺,很不爽!更有人,折騰了一年多,還是不能滿足要求,很無奈滴說,還要怎麼努力才好呢?!有人呢,被督導的公司得了個C,嘿,這下子,每季度都得去檢查一次,那是真心不放心啊!有的券商還被教育提高質量,有的則被發過內部監管函,這是相當正式的提醒啦,可見督導這事,絕非小事。
而督導的內容,真的很細,監管對此的要求,也是很嚴的。 證監局經常能挑出各種毛病,比如,公司會計政策、會計處理過於嚴謹,負督導責任的券商就會被談話;地方局的美女們,看見某控制權變更的權益變動,都可以電話質問這要不要督導一下;監管發現企業的一個基本不用的八股制度相比規定範本少了一句話,就會很嚴厲滴問過來,券商的人趕緊認錯解釋,說是公司無相關事項,而這個制度是由律師做的,否則監管真有可能給出個持續督導不勤勉盡責的意見呢!
類似細節還有很多。三會記錄沒有手寫,以決議代替記錄這是不行的;印章使用登記用了活頁紙,這是有作弊嫌疑的;報的材料,因為是逗號而不是頓號就不行,因為是0而不是寫無也不行;券商覺得這是太嚴格了呀,但監管可能見過太多作弊案例和文檔烏龍,也真的只能更慎重些啦,可這還得企業自己多多努力,若是要求券商對企業的公告和文件逐字審核,那也真不夠現實噢。
細節只是瑣碎問題,此外還有很多,要不要做,該怎麼做,是否做得下去,對公司有沒有影響的問題。 例如客戶的履約能力,IPO審核階段就有故事:當年某公司給通用公司的賬期較長,預審員問壞賬風險,董事長拍著胸脯說:你說是通用汽車能破產?啊你真認為通用能破產?搞得預審員好沒面子。結果通用申請破產保護的第二天,預審員就電話打過來:把你們客戶認為不會破產的那家的應收賬款按我國會計準則處理一下!這是特例,通用之外的很多大公司,怎麼判斷呢?到了督導階段,這個理念是被傳遞下來啦!比如公司和中國電信簽了個大單,要券商和律師對某電信運營商的履約能力發表意見,券商就真去這巨頭家拿資料,被那巨頭揶揄的,灰頭土臉啊。這裡就有問題了:對方是上市公司,是不是憑對方的年報和信息披露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現場核查?客戶都是10多年的穩定客戶,業績也沒有異常,真的有必要跑去被揶揄嗎?
再例如關聯方問題。某公司有個世界500強的日本上市公司客戶,要求核查是否關聯方?券商趕緊的給這日本公司發調查函。日本公司上市多年啊,和全世界多少上市公司都有來往,硬是沒有見過調查函這種東東,立馬十分謹慎,以為某公司犯了多大的事情,反過來進行調查,差點影響到正常的業務呢。
其實,各地監管的溝通難易情況,也是不同的。遇到溝通不暢的情況,監管可能對一家不大的公司,短期內檢查兩次還搞不完。一般而言,在經濟發達地區,由於轄區上市公司不停增加,證監局對上市公司的特性、中介機構的做法那都是嫻熟理解,所以券商感覺真的很好溝通,督導效率也就真的明顯好一些。但是,地方局的要求,普遍會比證監會的要求一點都不寬鬆那是真的。然後就是,業績好沒負評的公司監管好些,業績不好又有負評的,監管和那都會相當的關注啊。
換位思考一下,監管方自有其邏輯。有的證監局人員對問題的反饋,在券商看來是有些小題大做,但試試換位看看,很多監管的工作人員也很年輕,面對任務,仔細小心是王道,公司要在他們手裡出了問題,被領導吼是輕的,市場的影響怎麼辦?監管也是政府部門的人,對經辦的事情他們必須得用心,所以呢遇到理解不一致的地方,券商就趕緊去口頭解釋吧,口頭解釋不完的,好好弄弄材料書面匯報解釋,出紅頭文件,監管也要close file啊,要是還不行,那就得坐下來,面對面認真從專業角度剖析,古今中外ABH全搬出來說說啦。
督導的承接和承做,由於內外環境關係,也有不少啼笑皆非的小故事。某券商有個持續督導項目,原來是其他券商做的IPO,某券商接了發行股票購買資產,為了信息保密,就把持續督導也接過來了。後來,這單併購沒做成,持續督導卻已經接了,這是接了個燙手山芋啊。去年證監局現場檢查,指出一大堆問題,說督導不力,還得約見公司合規總監。其實,局裡說的大部分問題,都是上一家券商督導時犯的,也全歸某券商了,這接盤俠當的,真是虧啊。
費用報酬也是糾結的。某券商現在保代的簽字費,分兩部分,持續督導部分(佔一半)在持續督導期間按月發放。目測可知,IPO階段的一半簽字費,活少但風險大,持續督導階段的一半簽字費,活多但風險小。這家券商是自行分割,別的券商可不都這樣。比如券商現在收200萬保薦費,沒有哪家券商會認為這是由100萬保薦費+100萬持續督導費組成的,能給督導部分留出些錢就不錯了,能達到一半的沒幾家,有的券商是每月固定給些津貼,有的壓根就沒有什麼錢,導致離職人員的督導項目沒人願意接手繼續督導。
市場如此情態,說到和上市公司有關的事情,不免有些思考。首先,督導的作用,有期望的那麼大嗎?督導動作做好了,券商和監管倒是免責了,但公司們真的就好了嗎?公司們的好,是經營出來的,還是督導出來的呢?花很多精力去做的督導,效率如何評價呢?
其次,督導者的責任邊界清晰嗎?督導的是什麼,不是去保證業績和經營,邏輯上講,企業從事一個行業多年才會上市,行業和經營的問題,那是市場的事情,是企業的事情,保薦機構無權干預。持續督導是因為企業剛剛登錄資本市場,對資本市場的相關規定製度不熟悉,所以要保薦機構持續督導。但是,現在持續督導變成了對經營業績的持續審核,這個邏輯通順嗎?
IPO或其他行政許可項目執行過程中的保薦機構責任,就好比一個保健醫生在調養一個人健康的責任,如果發行後,是由於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問題而導致投資者受損,保薦機構當然責無旁貸,就如同那個人由於調養不到位或者虛報身體條件,保健醫生有責任一樣。但如果那人當時沒毛沒病,但未來三年,這人本該獨立生活自主工作,如果還和IPO之前一樣,事事都是保健醫生的責任,他摔傷你得負責,他酗酒過度你得負責,他婚姻失敗你再繼續負責,這樣沒有邊界的責任,真的好嗎?真的有利於市場嗎?看規定,「信息披露情況、規範運作、守法經營、合理使用募集資金等」這是要督導的東東,可實際執行起來,是有可能要券商核查公司成本的真實性啊,這動作,和財務覆核有一拼呢,只要監管有要求,券商們就真的會努力去做,但是為什麼做,這樣做是表示對此負責嗎,如果不負責為何要做呢?
然後,持續督導改為自選動作行不行?就是說強制的持續督導改為可選,有沒有督導可以選,誰督導也可以選。上市公司可以聘請中介機構進行持續督導,也可以不聘請。聘了持續督導的,上市公司出了問題,受聘的中介機構承擔責任;沒聘持續督導的,上市公司出了問題,上市公司自己承擔。等於有錢人自己請個私家保健醫生。做上市保薦的中介機構可以考慮自己的風險和收益,再決定是否受聘為持續督導機構。公司如果有問題,無論對監管和券商怎麼指責,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公司,這個無可替代;因此,從責任角度,應該是公司自覺主動聘請督導,而不是強制他們請;不是監管非要管他們,而是他們得自覺謹慎往好的方向做,做好和免責是公司自己的需求,不是中介和監管的,這樣才夠合理。
再就是,督導到底該怎麼做的問題。核查或者是審計,都要講究風險導向和邏輯,審計也不是一味的加大現場工作和樣本數量才是好審計,要有一個合理風險導向,否則審計成本大了,審計的和被審計的都吃不消,審計效果還不一定好。券商的督導也是一樣道理。主要客戶破產這些事情是誰也無法早幾年就預見的,可以要求進行風險披露,甚至是重大提示,但不能要求通過核查來量化,甚至是擔保。所有的懷疑都要有邏輯和理由,不能沒有說清緣由就要求去查。
還有,持續督導要督導什麼的問題。如果把持續督導認同為對企業經營的督導,對盈利的督導,再多的錢也不能解決問題。券商有權要求企業為了監管的要求,放棄市場嗎?持續督導,就應該是一個簡單的程序過程督導。企業某項交易,是否履行了相關程序,是否按照規定進行相信制度的表決?而不是去質疑交易本身?這個才是保薦機構能幹的持續督導。券商應該督導的資本市場特有的東西,而不是全面負責。現在的督導實務,已經不是合規性導向了,而是真實性、合理性、甚至是盈利性的導向。保薦不是全面擔保,哪家機構也無法負這個責任,因為機構只是中介,不是人家上市公司董事會。
多一些溝通和不同角度的認識,也許會更有助於對問題的理解和判斷。在才智和思考能力上,沒有人能夠證明投行的人會顯著超越監管機構的人。讓券商做督導,是監管的策略之一。但在項目中,沒有人為券商說話,監管不會,公司不會,股民更不會。市場不理想了,督導的壓力也會大,這就像一條繩子,總是越勒越緊,沒有放鬆的那天。
職責和出發點,公司、券商、監管,出發點和歸宿都不一樣。管的過於瑣碎和複雜,又看不到直接的市場效果,難免有流於形式的疑惑,如果有機會聽聽公司們對此的看法,應該又是很有不同吧。如果能跳出強制管理、責任無邊的桎梏,從企業經營和市場角度來考慮並解決問題,那才真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技術活。
自2004年起,督導制就伴隨保薦制降臨人間,從來不曾暫停,做的是越來越嚴、越來越細。當下的狀況,似乎已經嚴到極致了。一刀切掉的取消是不可以的,因為督導制和保薦制一樣,對A股市場的作用和意義甚是重大。但,督導標準,也是不可以一刀切的,因企業而異,寬嚴適度,抓要點,棄瑣細,淡化形式,直指市場目的,才是理性做法。
按現在的制度,持續督導只能幹好,不能干壞。工作量很大,大家還都是認真努力做下去。在做的同時,多一些溝通和不同角度的認識,也許會更有助於對問題的理解和判斷。我們
@榮呆會 的人有理由相信,這塊的未來,會有更智慧更有效的辦法。
美聯儲Rosengren:放緩QE為時過早 且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數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29鴿派的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表示,9月美聯儲沒有宣佈放緩QE是因為美國經濟增長低於預期,以及財政政策問題給經濟前景帶來的風險。
「如果美國財政問題不是那麼不確定,美國真實GDP數據和就業數據更加強勁,美聯儲應該在9月份就採取行動了。」Rosengren週三表示,他今年擁有投票權。
上個月FOMC會議美聯儲維持QE的決定震驚了投資者,在國會討論如何結束政府關門,以及是否提高債務上限時,美聯儲保持了貨幣刺激。
Rosengren表示,他「明確地強烈」支持美聯儲上個月的決定,「未來經濟前景依然面臨很大的下行風險,」如果經濟像官方預測的那樣增長,那麼「美聯儲將在未來幾年逐步放緩QE。」但是他也警告,「如果經濟出乎意料地放緩,我們可能將實施比現在預計的更大的刺激計劃。」
Rosengren同時還表示,美國政府預算問題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利率上升危及部分地區的經濟表現,這讓美聯儲保持了QE刺激。
至於美聯儲何時開始放緩QE,Rosengren稱,「我們需要看經濟數據,看它在未來3年內是否像我們所預期的那樣達到充分就業,是否達到2%的通脹目標。」
他強調,美聯儲的行動不是由華爾街想要我們做什麼或者我們應該做什麼來決定的。
如果政府關門持續,「很難計算對經濟的影響」,Rosengren表示,「我們將從私營部門獲得數據,但是如果我們無法獲得可靠的政府統計數據,那我們很難衡量現在的狀況。」
他表示,隨著美聯儲即將召開下一次會議,九十月份的數據將非常重要,如果無法獲得這些數據,那將很難要求改變刺激措施。
111的最新持續關聯交易分析。 浪漫盧梭
http://xueqiu.com/3714977098/25799781昨晚,111發佈了最新的關聯交易更新公告,表示對於2013年---2015年,公司與大股東的持續關聯交易可能會超出上限,有必要加以更新。內容鏈接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1022/LTN20131022514_C.pdf …既然有了官方公告,其實大家去看即可,完全不必要再有什麼說明了吧?可是投資猶如盲人摸象,同樣的東西在那擺著,大家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樣,如此,我就正式新聞說些我自己的理解,供共同關心的投資者探討和評論,想來還是有必要吧。本人持有該證券,還請廣大投資者注意筆者立場,客觀看待分析,謝謝。
1.發佈公告的事件和理由:
今天已經是2013年10月24日,據2013年財經年度還有2個月零6天,這時候111發佈修正持續關聯交易上限,一定是已經或者即將發生大交易,我們來看內容公告,截止2013年9月30日,實際的關聯交易金額是:第一類和第三類,共85萬8000,上限是990萬,第二類是125萬,上限是990萬。可是,即將修訂的上限金額,第一類和第三類各是1.5億,第二類是1.1億。四,五,六類可以先忽略不計。這個公告,已經預示了中國信達的IPO上市,可能馬上就要公佈了。否則,修正的金額達1,5億近乎天方夜譚。
2.六大交易分類的內容和意義:
在這份新的公告中,雙份的關聯交易分成了六大類,對比之前的關聯交易內容,可以看出。之前的關聯交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625/LTN20120625356_C.pdf …,是跟華建國際簽訂的,內容很籠統,上限也只有990萬,表示當時111與大股東並沒有協作關係。現在的關聯交易是跟中國信達簽訂的,第一類交易,就是包銷和分銷中國信達的證券,第二類是融資顧問和重組顧問,第三類是資產管理。後面四,五,六類是反向的。從金額來看,前三類上限分別是1.5億,1.1億,1.5億,後三類是2千萬,1千萬,1千萬。這表明,將來的結構主要是111為母公司服務,從規模上來看,這也是很明顯的,中國信達上市後會是一個超千億的大公司,而111目前的市值是6億多港幣。
3。關聯交易對111的意義:
關聯交易只有上限而沒有下限,說明上限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可是,制定上限的依據還是預測,基本上是以今年的為準,所以,在2013年的最後兩個月,隨著中國信達的上市,111的業務會有飛速的發展。這是基本可以確定的了(除非發生大的變故,信達終止IPO計劃。這是111暫時可見的利好。在隨後,六個交易分類的設定和上限的預測,也表明從事資產處置和管理的中國信達,會有很多的業務需要通過111在港股市場上處理。所以,111的前景,就比較明朗了。
4.111的股份構成,隨著劉央退出5%以上的股東身份,現在可以追蹤到的是111前三大股東佔有約81%的股份,而剩下的19%股份約1.2億股才是可流通的,所以,這仍然是一個蚊型公司。
長期高複利不可持續
來源: http://xueqiu.com/2100654541/26829392
今年雪球被幾位收益500%以上的大牛帶動得春意盎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紛紛在心中暗暗勾勒出未來投資暴富的宏偉藍圖。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那些賺283%的高手真心地說自己水平很差,賺100%的都不怎麽敢吱聲了,賺20%的基本就是要羞憤而死了。我個人今年收益也不怎麽樣,沒吃到的葡萄肯定是酸的。個人覺得這樣好像有點浮躁,容易讓大家對股市產生過高的心理預期,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應該說點潑冷水的話。@小小辛巴 的大作中對於均值回歸和高複利不可持續的論述,曾令我醍醐灌頂,瞬間擊碎了我投資暴富的黃粱美夢。他書中對此有全面詳細的闡述,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回顧一遍這個道理:比如說,你對於投資的理想預期是5年10倍,也就是15年1000倍,幾十萬的本金就變成幾億,15年實現財富自由,世界很美好。把目標分解,5年10倍就是每年收益率60%,感覺上並不是高不可攀,但其實難比登天,關鍵就難在需要保持多年持續不斷的高收益,從不失手。下面考慮一下幾種可能的情況:- 5年中有4年賺60%,1年虧30%(這已經是很高的成功率了):5年後本金漲至 1.6 * 1.6 * 1.6 * 1.6 * 0.7 = 460%,年複合收益率下降至35%(5年中只失手一次,收益率就下降一半,賺大錢難啊!)- 5年中有3年賺60%,2年虧30%(這也是不錯的操作水平了,對多錯少,大賺小賠):5年後本金漲至 1.6 * 1.6 * 1.6 * 0.7 * 0.7 = 200%,僅僅是漲了1倍,複合收益率下降至15%(5年中失手2次,收益率就下降至如此低的水平)- 5年中有2年賺60%,3年虧30%(這對於高手來說也是經常發生的):5年後本金變為 1.6 * 1.6 * 0.7 * 0.7 * 0.7 = 90%,白忙活5年,最終還虧了10%(5年中失手3次,即使有兩年60%的成功,最終也還是虧的)。這就是為什麽高複利不可持續的原因。你不能犯錯,一次小虧損就會把前面大的盈利抵消掉。比如你今年賺了60%,明年虧了30%,結果是本金變為1.6 * 0.7 = 112%,兩年只賺了12%,和存銀行差不多。要知道賺60%很難,虧30%可是家常便飯。因此在漫長的投資生涯中,最重要的首先是避免大的虧損,其次才是如何賺大錢。那麽能不能以攻為守,用每年翻幾倍的收益去抵消可能虧損的年份呢?世間確實有這樣的高手存在,今年賺5倍的高手們可能明年還能賺5倍,但那是人家的水平(和運氣),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簡單模仿的,就像你在電視上看到表演胸口碎大石的,如果你也以此為人生目標,每天也拿鐵錘往自己胸口上掄幾下,那麽很可能最終你硬氣功沒練成,胸口倒是砸出個坑來。獲取高收益需要多方面的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天賦、勤奮、高人指點、團隊協作、大勢配合、運氣等等。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你還不具備相應的水平、能力和機緣,就強行把年收益目標定得過高,就很容易變得心浮氣躁,喪失平衡的心態,出現錯誤的行為,例如:- 急於求成,忽視風險,過於集中持股,孤註一擲,沒有止損之類的保護措施;- 為提高收益而頻繁操作,追漲殺跌,試圖抄底逃頂;- 沒有耐心等待,不斷換股,希望提高資金利用率;- 放棄自己熟悉的操作理念和模式,不顧自己的能力圈,勉為其難地去模仿別人的風格;- 過度使用杠桿,融資融券,借貸炒股;- 操作被貪婪和恐懼所控制,心態隨股價漲跌而大幅波動。其實對於高手們的輝煌戰果,我們只需要去欣賞、祝福、學習、感悟就夠了,沒有必要真的去和他們比收益率,就像你不會去和李嘉誠比財富、和郭德綱比幽默感、和影星比收入、和貪官比性福指數,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不斷地戰勝和超越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慢慢實現資產的增值,老此一生也就夠了。那麽到底年收益率的目標定為多少就合適了呢?對於價值投資派,追求的是穩健複利,該定什麽盈利目標我就不亂說了;如果是做小盤成長股的,我看定個30%就相當可以了,已經比巴菲特的三十年複合收益率高出一大截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偶爾一年賺到30%很容易,連續幾年平均30%在大盤走好的時候也能達到,但要想數十年穿越牛熊地達到30%的複合收益率,放眼全球也是鳳毛麟角了。盈利目標定得不太高,就容易保持平和樂天的心態,對於漲跌都不會過於在意,反而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獲。新春將至,一年一度的春季行情即將到來,祝大家都有好的收成!@小小辛巴 @獨立財經分析師 @為夢想轉型 @釋老毛 @股香海南 @侯文寬 @老刀101@firstrump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