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今年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廣州房價繼續領漲全國,今年以來連續5個月廣州新房房價同比漲幅都是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最高的。與2012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僅溫州一城同比下降3.8%,上漲的城市則有69個。
數據顯示,在新建商品房(不含保障房)方面,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65個城市新房價格出現上漲,佔9成以上,漲幅最高的桂林達2.9%,僅有唐山、常德、三亞這3個城市價格下降,瀘州和遵義價格持平。
與2012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僅溫州一城同比下降3.8%,上漲的城市則有69個。其中六個城市同比漲幅超過10%,漲幅最高的廣州同比漲15.5%。北京同比漲幅15.2%,深圳漲幅為14%。
結合此前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廣州新房房價漲幅一直居高不下,已經連續5個月房價同比漲幅領漲全國。
在二手房方面,與上月相比,環比持平的城市有3個,上漲的城市有64個,其中漲幅最高的北京達1.7%;大連、無錫和溫州3城二手房價格環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9月份以來,溫州二手房價格連續9個月均出現環比下降。
此外,與2012年同月相比,海口、溫州、煙台這3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出現同比下降。
對5月份房價數據,按照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的解讀,數據顯示5月份房價漲勢繼續減緩趨勢,體現為環比價格上漲的城市個數減少,環比下降的城市個數增加。以及環比漲幅收窄。其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個數均比4月份減少了2個,環比下降的城市個數比4月份分別增加了1個和2個。但他同時承認,房價環比和同比上漲的城市個數仍然較多,房地產市場調控還需繼續抓好政策落實。
而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目前房地產市場行情決定了相關參與者仍需繃緊心弦,調控壓力並未減輕。
而對於此次廣州領漲,嚴躍進認為,儘管廣州已遭遇了諸多樓市新政的打壓,但效果微弱,廣州此次房價態勢顯示出較強的上漲壓力。
房地產研究專家王海斌表示,自2010年開始的房地產市場調控至今已持續3年多,市場對房價調控政策開始失去信心,政策打壓下,市場需求仍舊旺盛。
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產經紀公司總經理楊少鋒則認為,只有從整個財稅體制開始改起,才能對房地產市場有較大的影響。
國家發改委日前公佈的《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將「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範圍」作為2013年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對此,楊少鋒認為,房產稅對房價並不會有太大的即時影響。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房產稅出台必然伴隨著土地出讓制度的轉變。未來,只有財稅體系從依靠土地財政轉變到依靠以持有物業徵稅,才能地價下降留足空間,從能使得房價有一個下降的空間。
據CoreLogic最新美國房價報告顯示,6月美國房價同比增長11.9%(包括受壓住房資產銷售數據),這也意味著美國房價連續第16個月上漲。
環比來看,CoreLogic報告顯示,6月美國房價環比增長1.9%。
除去受壓住房資產銷售(房屋賣空和REO交易),6月美國房價同比增長11%,環比增長1.8%。
此外,今年上半年美國房價同比漲10%,CoreLogic首席經濟學家Mark Fleming表示:
「美國房價這種上漲趨勢創下了1977年以來最快的速度。」
CoreLogic報告中還包括一些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細節情況:
內華達州的房價上漲(包括受壓住房銷售)最快,達26.5%,而密西西比州的房價下降最多,降幅為2.1%;
除去受壓住房銷售,房價增長最快的州也是內華達州,上漲23.6%;該項數據中美國所有州房價都呈上漲趨勢;
從2006年的峰值至2013年6月,美國房價下跌19%;
CoreLogic待售房屋價格指數顯示,預計7月美國房價將同比上漲12.5%,環比增長1.8%。
下圖為2002年至今CoreLogic美國房價走勢:
辛苦忙一年趕不上房價漲幅的情況如今不只出現在北上廣,如今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的人民也切身感受到了房價的瘋狂。
據FT報導,倫敦房價漲速遠快於英國其他地方,據ONS數據,倫敦在截至7月份的12個月內房價上漲9.7%。
考慮到倫敦房子的均價為43.8萬英鎊,這意味著房價上漲了38,279英鎊。相比之下,ONS公佈的最近的數據顯示,2011年的倫敦家庭平均稅收收入為38,688英鎊。
當然,這樣的比較並不嚴謹,但這也足以看出倫敦房市的火熱。
顯然,這樣的財富效應也推高了人們的預期,據Markit的月度調查,如今倫敦居民對房價漲幅的預期創出該統計實施以來的最高值。
| ||||||
天兔颱風打亂中秋假期,澆熄的不只是遊興,連房市都遭殃。 下半年預售推案最大檔期九二八,隨連假起跑,卻因颱風攪局,看屋人潮較平日銳減三、四成,不過,冷清的不只是案場。根據《住展雜誌》統計,今年九二八檔期,北台灣推案金額近一千八百億元,雖為五年來次高,但已較去年縮減近兩成,不若預期再創新高。 「表現應該……不會太好,」京城建設經理周敬恆話說得委婉,事實上,為吸引台北客源南下看屋,京城建設搶搭黃色小鴨熱、加碼祭出包含高鐵車票的「購屋雙人遊」行程,卻還是不敵房市低潮。九二八檔期向來被業內視為下半年的景氣指標,第四季更是傳統的購屋旺季,是什麼原因,讓建商也鬆口認輸?關鍵,就在五月以來的內憂、外患。 五月,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首度提出量化寬鬆政策(QE)退場議題,讓全球籠罩在利率調升、可能重挫房市的陰影下。六月,國內奢侈稅上路期滿兩年,財政部進入檢討階段、產官學界意見紛雜,修正方向讓人霧裡看花;九月,馬王政爭爆發,政局不穩,連帶使得奢侈稅修法一延再延。 國內外利空消息不斷,逼使置產客縮手、自住客觀望,全台八月房市交易量萎縮一成至三成、台北市更創下二月以來新低;最熱的夏末,房市傳來最冷的消息。 QE地雷解除低利率將延長房市多頭 不過,一紙意料外的宣言,卻可能扭轉局面。九月十八日,聯準會隔海宣布QE暫不退場,低利率環境可望持續至二○一五年;消息一出,象徵國內房市埋下的外在地雷暫時解除,間接牽動建商明年的推案布局。 「房市這一波史上最長的多頭,要再延長幾年了!」永慶代銷總經理葉凌棋分析,目前無實際證據,證明海外游資確實流進台灣房市,因此,QE的影響多半顯現在國內投資人的選擇上:在大印鈔票、造成通膨效應的預期心理下,選擇將資金投入相對保值的房地產。 此外,QE延後退場,也象徵升息腳步將更趨緩,「利率的影響比QE更大、更直接!」他說,只要持有成本偏低,國人對房地產的興趣便有增無減;雖然興趣不等於交易量與高房價,但低利率對建商來說就是「安心保證」,沒有外力干擾下,只要利率一天維持低檔,房價就幾乎沒有下修的可能,相當於為建商又多爭取了幾年的應變時間。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也指出,要房價鬆動,利率是最直接的殺手,「現在國內房貸利率約在二%以下,只要到三%,房市肯定崩盤!」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則分析,經過試算,升息每多一個百分點,還款總金額就多一成,預估利率到四%,消費者便無法負擔,成為價格反轉的臨界點。就過往經驗推敲,若聯準會延後至二○一五年升息,台灣央行多半會在一季至兩季後跟進,房市可能至少還會有兩年的好光景。 奢侈稅走向不明業者乾著急,消費者觀望 如此看來,在聯準會「延後考試」、為低利率掛保證的情況下,建商似乎沒有不把握時機、加碼推案的理由;但是,拔除了QE退場這顆炸彈,房市裡,還有一個無法偵測位址、也難以評估殺傷力的奢侈稅地雷。 「QE影響心理,決定價;奢侈稅則左右行為,決定(交易)量。」信義代銷經理林朝昌說,QE延後退場,當然會提升建商推案、消費者的購屋信心,但是,國內政策與稅制,才是決定「出手」與否的關鍵。 他說,經濟的影響緩慢,即使升息,都會循序漸進,讓業者有時間反應,但政策一下,消費者見苗頭不對、說縮手就縮手。以奢侈稅為例,上路不過八個月,光台北市的買賣移轉棟數就從近四千六百棟,腰斬至二千三百棟,因此,無論建商或置產客,心裡打的如意算盤,都和政策、稅制脫不了關係。 「不過,最傷房市的,往往不是政策『做或不做』,而是『不知道會怎麼做』的不確定性!」他說,奢侈稅不是新稅制,就算真的延長年限、加課囤房族,只要確定了,大家自然有方法應對;但修正方向遲遲未定,整個產業都只能乾著急,反映在消費者身上,就是「觀望」:寧願等,也不要輕易出手;今年九二八檔期,就是被這股「測風向」氣氛拖累的最好例子。 不過,觀望心理雖帶來負面效應,竟也間接讓建商提前布局明年檔期,三二九大戰搶先開打。 「現在QE不退場了,明年三二九肯定會爆大量!」葉凌棋分析,最慢,明年第一季奢侈稅修法將會定案,屆時國內外利空出盡;加上年底有七合一大選、下半年建商能避就避,種種考量下,推案一定會集中在上半年的三二九黃金檔期。 林朝昌預估,明年三二九,各建商將以大案應戰、精銳盡出,因為光台北市南港,就有總銷近千億的三大指標建案,可能選在上半年同時推案。 看來,QE延後退場的時間表雖然未定,但已意外在國內房市引發戰火。至於屆時消費者埋單與否,業者只能各憑本事。 【延伸閱讀】329檔期與928檔期 329檔期:因農曆年後多為淡季,業者故選擇年後第一個長假:329青年節(過去為假日)、春假一齊推案、拉抬買氣,做為上半年主推檔期。 928檔期:鬼月淡季後,第一個國定假日928教師節與國慶日結合成的假期,便成為下半年的重頭戲。 【延伸閱讀】內憂外患,今年928檔期落空!—近5年北台灣928檔期推案量 資料來源:《住展雜誌》 | ||||||
誰在推高中國房價?貪婪開發商還是精明的丈母娘?「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為何吃力不討好?回顧十年房價漲跌,答案或許昭然若揭。
中國房市有如迷宮。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中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為標誌,舊福利分房模式的告一段落,住房貨幣化改革進程全面開始;進入新千年後,房價持續上漲成就富豪榜上多位地產富豪之餘,也順帶成就了多空雙方的各位名嘴,民眾悲喜更是滄桑百態,電視劇《蝸居》、《裸婚》的熱播不過其中一粟。
曾有媒體報導,大連每平米3萬人民幣的房價令某巴薩球星大為咋舌,據其經紀人透露,他在自己國家的房子附帶游泳池,卻遠低於這一價格。誠然,無論從相對價格還是絕對價格,中國房價可能率先實現「超歐趕美」。
那麼,是誰在推高中國房價?官員往往歸咎於貪婪的開發商,開發商又說是精明的丈母娘,丈母娘們則埋怨黑心中介,而中介們都推給無恥的投資客——於是,幾乎每個房價上漲故事中,不乏一個拿著破皮箱全款付清的外地口音形象閃現:這一形象一方面無可考證,另一方面亦無道德上的優勢,換而言之,既方便上層推諉,也方便下層怨恨。
於是乎,「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走了計劃經濟的老路,「限購」、「限貸」之下,祭出「戶口」之類手段,也見怪不怪了。以往數次中國房價調控,往往注重從供給端發力,而本次調控則從需求和供給兩端發力,強制降溫。饒是如此,房價仍居高位。
房地產調控為何吃力不討好?簡而言之,這一政策的利益同盟過少,而對立面太多。其討好的對象來自希望購房的人群,但這一群體人數並不佔大多數,且心理預期陰晴不定;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甚至持有房產的人都因這場調控不同程度受損。受損方從以往調控經驗出發,往往會以「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應對,這也是地方政府一方面空喊保障房而另一方面不時放鬆的現狀寫照,至於房地產商,也往往寧願惜售也不肯大幅降價,甚至繼續高價拿地。
或許,這是一場從開始就注定無果而終的戰役,無論目的還是手段。經濟學認為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如何分配將成為關鍵,這決定了長期來看,市場價格最終是由需求決定,自發交換往往是最優效率的一種方式,短期的人為干擾只是擾動,管制需求更是緣木求魚。
如果房子少了就限購,車子多了就限行,人多了就計劃生育,那麼空氣不夠又將如何?任何困境,都一個「限」字當頭,即使短期之內可以控制局面,卻無改需求不平衡本質,甚至造成房價報復性上漲的預期,這也是為何當前調控不僅未能改變房價只漲不跌預期,而且也未能撼動當前房價根基。
再看目標,中央政府希望房價合理回歸,但是多少合理呢?房價高低的衡量標準,通常用的標準就是房價收入比,也就是房價與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就是多少年收入可以買一套房。國際水平一般在3到6之間,超過7就要引起警惕。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的一份名為「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報告,2011年中國總體房價收入比為7.4,東部城市集體偏高,第一名深圳為15.6,上海12.4名列第四,北京以11.6排名第五。
為什麼看似如此之高的房價收入比,卻沒有如預言家所言走向崩盤?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源自收入統計的缺失,譬如兼職收入以及灰色收入並沒有統計在案,另一方面則是各種隱性福利分房政策的存在扭曲了市場信號,譬如各地開花的公務員小區。
平心而論,中國房價上漲,是一連串因素的結果,與城市化、人口結構、經濟發展、自有住房率偏高乃至貨幣供給等等因素都息息相關。也正因此,無論從什麼水準衡量,中國房價目前確實過高,但並非高得完全沒有道理,頻頻出現高價地王及天價樓盤的消息揭示了「樓市泡沫」的另一面:存在即合理,這看似不合理的價格背後,有其一定合理性的存在根基。
回顧最近十餘年的房價變化,筆者曾經整理過全國房價的數據作為參考。粗略地看,其中2004與2009年可謂房價起飛的兩個加速點,時間點上剛好對應著土地招投標制度鋪開與四萬億推出,誰是最大的獲益者,誰在推動房價答案昭然若揭。
在房價本應正常上漲的週期之中,不當的政策加劇了市場扭曲,不僅促成了房價的狂飆,也透支了中國房地產業的未來空間:2003年以來土地出讓政策,使得地方政府高度依賴土地出讓金,土地財政模式得以固化,2010年土地出讓金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高達76.6%;而2009年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導致隨後的信貸狂歡,洶湧的貨幣缺乏投資渠道,大舉流入房市,不是房子貴了,只是錢更不值錢了。
如此一來,在房價只漲不跌甚至越調越漲的預期之下,買房成為過去十年的最好投資,而「拆」字更是走紅大江南北。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2010年中國家庭淨資產總值高達69.1萬億美元,高出同年美國家庭淨資產總值(57.1萬億美元)21%之多——其中,高房價居功至偉。
換而言之,高房價不僅是分配機制不合理的直接產物,更是中國貧富不均的生動寫照。在這場財富盛宴中,接近權力與資本一方,往往可以先知先覺地鞏固自身先發優勢,拿走蛋糕上最豐厚的一層奶油;而一般民眾,最多不過是追隨者而已,即使奮力趕上了這幾輪房價上漲順風車,卻同樣要承受因房價上漲而帶來的全面生活成本上漲。高房價對每個人都是一種隱形的「稅收」,從鐘點工到高端白領,概莫能外——無論你是否買房,財富的「馬太效應」都在那裡。
中國房價高企,卻被認為風險不高,原因之一就在於居民債務槓桿不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中國長期處於金融抑制狀態,社會福利缺失,導致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2012年5月末居民儲蓄餘額已經突破了36.7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接近3萬元。
金融體制不健全之下,居民高儲蓄與長期負利率並存,事實上造成了雙重剝削,一方面儲戶為政府以及企業部門提供不少廉價資金,另一方面也使得利用按揭買房的人群間接剝削了儲蓄的人群。反過來看,風險通過槓桿事實上傳遞到政府以及企業部門,一旦經濟下行,房地產的風險不會過多體現在居民部門,而會體現為政府以及企業部門面臨痛苦「去槓桿」過程。
也正因此,審視中國房地產業,一方面需要正視其高房價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對於其風險不能掉以輕心。身處現代經濟之中,房地產的消費性與投資性俱備,須知大部分交易應該留給市場去做決策。
房地產價格隨經濟增長而增長,具有其內在經濟規律,政府行為只是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力量之一,過分干預往往是自咽惡果。在房地產市場之中,政府的功能應該定位明確:第一,防止房地產泡沫對整體經濟安全的威脅;第二,防止房價過高帶來的社會問題。當下政策(限購與直接打壓),不過是以過高的代價部分達到第一個目標,對於第二個目標用處不大:房價仍舊在上揚、房屋銷售面積卻在下降,也就是更少的人被解決了房屋問題。
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深度介入,往往會導致了邊界與權限的模糊,不僅使得自身深陷普通商品房、限價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種種泥淖中等無法自拔,而且使得市場正常運行受到干擾,這也就是為何這一輪調控始終無法撼動「房價回歸」的根本原因。
高房價的存在,誠然加大中下階層痛苦指數,也透支了不少年輕人的夢想,但高房價並非依賴行政手段就可以打壓,屢次調控不利反而近乎一種「飢餓營銷」。反觀中國人固有的「居者有其屋」夢想,往往反映在過早買房以及過高的自有住房率上,這一方面源自民間對日益高漲房價的集體焦慮,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產權稀缺環境下的無奈應對。
如何避免高房價的負面效應?如果高房價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社會問題,政府應該有所作為,但筆者更看好廉租房而不是經濟適用房。不過,廉租房這一模式的運行,同樣應該以市場化的方式來組織,否則其間的腐敗與浪費將必然難以避免:供應端由政府組織市場內企業來招拍賣建設,需求端由政府直接對低收入租戶進行房租券補貼,廉租房管理也應採取市場化方式。
於此同時,政府應該鼓勵市場以市場的方式,探討解決房價過高帶來的社會問題,例如推進租賃市場的積極發展、解決小產權房、探索土地私有化問題等;更進一步看,不僅從限購還是土地供給都應該考慮適時放開,拋去諸多計劃主導市場的意識形態束縛,至關重要。
2013-12-09 TWM | ||
民營企業興旺、地下金融盛行的溫州,因經濟轉型受創甚深,房價重挫連跌二十六個月。儘管政府出手協助,但當地經濟體質仍有待恢復。 撰文‧周岐原 如果你辛苦買來的房子,價格持續下跌超過兩年,你會怎麼做?這正是數十萬浙江溫州房地產業主,此刻面臨的難題。 十一月十八日出爐的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報指出,今年全中國房價普遍上漲,只有溫州,房價連跌二十六個月。「七十個大中城市,和去年同月相比,價格下降的有一個,上升的有六十九個。」統計公報開頭呈現的這行字,顯示全國房市一片榮景,但也更凸顯溫州的特別。 中國前三季經濟成長率有驚無險地成功保住七.五%,而全國唯一房價下跌的溫州,經濟究竟怎麼了?正當全世界拿起放大鏡,仔細檢視中共三中全會後發布的「全面深化改革」決議文,早在三十五年前就發動經濟改革、步伐領先全中國的溫州,卻還陷在房價泡沫消退的緩慢調整。 數字會說話,曾經穩坐溫州全市地王、位在商業區的豪宅建案「鹿城廣場」,二○一一年開價每平方米約人民幣十萬元(約新台幣四十九.二五萬元),目前售價降到四萬元;另一頭,面對全浙江最大溼地公園的「香緹半島」,則從每平方米人民幣七萬元跌至三萬元。房價尚未止跌,顯示溫州這一波經濟調整,似乎還沒落底。 從數字來看,溫州只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個案」,不過,近來卻有愈來愈多的質疑,擔心溫州現象終將蔓延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葉檀在十月中旬就發表文章,名為「何時中國皆溫州」,在她看來,中國如今已經出現了些許「溫州病」。 地下金融斷鏈 重挫房價什麼是溫州病?首先是資金斷鏈。二○一一年,《今周刊》採訪團隊曾經直擊溫州,當時的溫州,資金需求火熱,導致地下錢莊盛行,貸款平均月利率高達二五%;九百萬溫州人當中,身為借款或債權人的比率,竟然高達九成。 然而,銀根隨經濟降溫急遽緊縮,資金鏈在短時間內斷裂,影響所及,年營收人民幣二.七億元的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因負債累計達人民幣二十億元,不支倒閉遠走美國,成為最「大咖」的跑路老闆。地方版「錢荒」風聲鶴唳,逼得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一度親赴溫州,商討解決對策。 對比目前中國整體金融環境,雖然人民銀行不斷強調流動性充裕,但銀行同業拆款利率始終維持「穩定高檔」,民間向銀行借款利率的升幅,則更高於銀行同業拆款利率。 利率上升所埋下的資金緊縮伏筆,成了經濟學者眼中的一項隱憂。瑞士信貸亞洲首席分析師陶冬稍早前即表示,以目前的流動性狀況,市場對貨幣緊縮未必會有直接感受,但這是「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他並強調,溫州對於目前的中國雖然只是特例,但必須注意的是,信貸收縮,正是溫州房地產市場當年一夕之間由盛轉衰的催化劑。 搶救經濟 成習、李難題至於第二個溫州病,則是經濟問題。一○年後中國經濟加速轉型,當人民幣匯率緩緩升值,勞工薪資每年漲一成,缺工人、更缺訂單的溫州,加工出口業受嚴重衝擊。 舉例來說,溫州生產打火機的公司曾多達五千家,全球市占率高達八成,如今只剩下一百多家。「溫州主要靠外來的訂單,現在這些靠外貿的廠,開工率都很差,人也變少了,所以經濟比以前差了。」在浙江經營消費通路事業的張君生說。 某種程度來說,搶救溫州,儼然已是習、李團隊進行經濟改革的一個小實驗場;救得了溫州,才能從中得到避免中國房地產崩潰的經改訣竅。的確,隨著習、李團隊上台後推舉的改革思惟,已讓受創的溫州經濟重現曙光。 「政府開始輔導成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資金流動就枱面化了。」溫州台商協會會長許燦欣說:「另外,政府還成立民間資本中心,你要找項目(投資),或找資金,可以找這個中心撮合。」十一月二十二日,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又通過《溫州民間融資管理條例》,規定民間融資允許借貸雙方商定利率,但須以法律規定為準,這部新法,算是為溫州「影子銀行」的龐大金流,邁出合法化的一大步。 「這是中國第一部民間借貸的地方法,對拯救危機之中的中小企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為金融體系奔走的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說。他感慨:「這真的讓我很振奮。」放眼三中全會的決議全文,開放民營企業成立中小型金融機構,是習、李團隊改革政策中,最受矚目的重點;進度最快的連鎖家電銷售企業蘇寧雲商、由溫州老闆集資成立的華瑞集團,已經在當地取得工商登記許可;另外包括騰訊和復星集團,也緊鑼密鼓在溫州籌備民營銀行。 在這條改革路上,溫州這個實際案例的得失經驗,顯然是中國開放金融業的重要參考;在改革努力下,房價「全國皆漲它獨跌」的溫州未來或有翻身機會。重要的是,這一趟期待中的起死回生過程,也將提供中國房地產「軟著陸」的重要操作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