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投資案例之喜詩糖果,以及給我帶來的思考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sh.html
 

1972年,巴菲特用2500萬美元收購了喜詩糖果。當時喜詩糖果的總資產為800萬美元,銷售額為3000萬美元,稅前收入為500萬美元,稅後收入為200萬美元,銷售量為1600萬鎊。

    2007年,喜詩糖果的總資產為4000萬美元,銷售額為38300萬美元,稅前收入為8200萬美元,稅後收入約為7600萬美元(按7%左右的營業稅計算,不清楚為什麼1972年稅前收入和稅後收入差距那麼大),銷售量為3100萬鎊。

    如果是按稅後收入,喜詩糖果每年的複合增長是11%;如果是按稅前收入,喜詩糖果每年的複合增長是8.3%。這35年,喜詩糖果的銷售量複合增長僅為 2%,銷售價格的複合增長為5.5%。重要的是,這35年來,喜詩的淨利潤每年都是100%分紅,紅利累計總額為12.6億美元(網上找到的數字,可能不 準確,但相差應不多),而累計的資本投入卻只有3200萬美元(巴菲特曾說過很了不起,因為一般的公司大概要投入4億美元才能達到同樣的銷售額)。

    1.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20%,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1360000萬美元(簡單按35年11%的平均增長率計算,實際應該更高,因 為喜詩從1972-1982的11年間,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約為19%),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淨利潤7600萬美元,簡單按10倍 PE計算,實際的估值應該更高一些),則巴菲特的這筆投資,約是19.9%的復合收益。

    2.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15%,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525000萬美元,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則巴菲特這筆投資,約是17%的復合收益。

    3.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10%,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232000萬美元,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則巴菲特的這筆投資,約是14.7%的復合收益。


    我的思考:

    一. 如果永續增長率不是5%,而是8%甚至10%會怎樣?

    我們在現金流折現方法計算內在價值時,一般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增長時期,第二部分是永續增長期。在計算永續增長期的折現時,不自覺的會將永續增長率定 為5%。可是喜詩這35年的現金流複合增長率卻達到11%,而且在下一個35年,其現金流的複合增長率可能也遠不止5%。

    一般用10%的折現率(這個數字也值得思考,國內和國外一樣麼?),所以如果永續增長率定為5%,那二十年之後的折現值,會變得越來越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是如果永續增長率能達到8%,甚至10%,甚至超過10%,那二十年之後的折現值,卻並不會出現明顯減少。

    我認為中國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遠遠超過統計局公佈的CPI,按照貨幣的貶值速度,估計在10%左右吧。未來很多年,人工工資還會不斷上漲,通貨膨脹率自然 也不會很低。中國那些有定價權的企業,比如茅台,比如張裕,在未來很多年如果能不斷提價,那即使銷量增長不明顯,可淨現金流達到8%,或者10%的複合增 長,是很有可能的。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很多優秀企業淨現金流的複合增長遠超過10%。


    二. 如果產生的淨現金流不是全部發放股息,而是全部留存(不用於再投資或再投資無收益)會怎樣?

    喜詩糖果每年將利潤的100%分紅,而且只需要很少的資金再投入,巴菲特將大量的分紅再投資其他的股權或者收購其他企業。如果喜詩糖果完全不分紅,而是將 淨現金流留存起來,那35年後,喜詩糖果就是一個賬上擁有12.6億美元淨現金(管理層還有可能亂花這些現金)、稅後收入約為7600萬美元的企業。對巴 菲特來說,這樣的投資結果,明顯會比分紅再投資得到的結果差很多。

    我想說的是,像茅台這樣賬上有大量無效的現金(再投入用不了那麼多現金),卻吝嗇分紅(近年有改善)的企業,沒有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2

電台聽到獨立思考的故事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25.html
有一日下班乘車回家途中, 聽電台有一段嘉賓批評香港教育的聲帶, 當中有一個獨立思考的故事, 十分有趣。

嘉賓在聲帶中提及他曾經被一位大學生訪問對政府的強制驗樓的看法, 事原大概是該學生要交畢業論文之類。當學生問嘉賓對政府的強制驗樓的看法時, 嘉賓就反問學生的看法, 而學生的答案都是在電視看到的一類答案, 例如這是好東西, 可以減少危樓之類。

而嘉賓就進一步問學生 :「按你所知, 政府有否任何資料把因危樓所產生的意外率, 跟自然意外率或交通意外率比較過呢?」學生在思考著, 沒有回答。

嘉賓再問 :「如果沒有的話, 誰能證明這是一個好東西及必須呢?  又或者轉另一個角度看, 這會否是一種迫遷的手段呢? 當強拍比例由九成降至八成, 這個是政府支持加速回收舊樓的證明, 要協助發展商加速收回舊樓重建, 強制驗樓亦可以是一把刀, 預期花時間精神在收舊樓的價錢及步驟上, 不如由政府發出警告書要強制驗樓, 一些老公公老婆婆的業主自然非常主動地想賣樓...」學生繼續沒有反應。

嘉賓強調他也只是假設, 而他的重點不在他的立論是否正確, 只是著眼於這名大學生的反應 - 「無言以對」。說明這就是典型香港教育的產品, 因為超出課本範圍, 於是便無法處理及分析問題。

我也不完全同意他的立論, 有點太過陰謀論, 先假設官商鈎結是必然的事才能成立。再者, 強制驗樓討論多年, 亦實在不是壞事, 很多樓宇沒有完善的業主法團, 樓房超過 50年從未維修過, 實在有危害公眾利益, 好像馬頭圍榻樓實在要正視。

但事實是香港這個教育系統是前英國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沿用的, 因為是殖民地, 政府政策不用公務員有創意, 只需要執行, 所以這是針對執行力的教育制度。香港人讀書成績好的一群都有很高的能力, 但都是語文, 數、理、化及背誦的資料, 以及考試技巧。但挑戰權威的思維及創意力就非常弱, 簡單一點, 就是被訓練得比較聽話。不過, 這個只是主流人士, 當然也有不少例外。

說到挑戰權威的思維及創意力, 令我想起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 中有一幕。工程學總教授指出由於太空環境特殊 (無重力, 無壓力, 極端溫度), 一般原子筆都不能書寫, 所以一群科學家就用超過 100萬美金研製出一支可以在太空中書寫的原子筆。然後教授就高舉手中的原子筆, 指手上就是這支原子筆, 他只會送給他認為非常好的學生, 不過多年來他都沒有找到一個這樣的學生, 所以一直保留這支筆, 希望這群學生努力, 有一天可以從他手上拿到這支筆。當一眾學生都用渴望得到這支筆的眼神看著這位教授時, 教授亦非常驕傲。就在這個時候, 主角 (其中一名學生)舉手問 :「為何在太空要用原子筆, 而不改用鉛筆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94

皓天金融(1260)的思考

前幾日,有人問了筆者一堆關於皓天金融(1260)的問題,於是本人就想了一下,作出一些粗淺的回覆,問題及回覆經修飾,歡迎指教:

1. 皓天財經雖然發佈盈喜,但是到2012年3月31日的盈喜到底是因為公司成長好還是因為此次上市資金呢?因為其實3月底前市場情況並不好。

應該都是前者。

根據招股書的行業分析,你看看那行業分析,其實行業排名已較前兩三年低很多了,由2009年及2010年的17單及22單,以及排及第4及第3,跌至2011年的9單,排名第10。

另外,筆者認為他那個會計政策滿激進的,發佈盈喜可能因為以下的原因。

根據核數師報告,他記錄收入的方法為「倘若已提供相關服務但尚未於報告期末向客戶開票,收益按上文所載之相關政策予以確認,而相關金額於報告期末計為應計收益。該金額在客戶開立賬單及發票後即時轉至貿易應收賬款之發票金額。」,照字面理解來看,即是不管上市成不成功,客戶付不付錢,總之做了服務他就記入收入。

這樣,可以使一些未完成的項目提早按比例入帳,變相增加收入及盈利,使盈利變得好看,但這導致了應收的增加,可以見到他在2009年的應收只是1,027.6萬,增至2011年9月的8,929.6萬,基本上可證明此一點。

另外,看看那個應計收益,其實已跌了不少,可以見到這家公司的生意其實大不如前了。

我認為它只是在把一些未實現的交易提前了入帳,美化報表收益,所以這盈利質素應該不太可靠。

2. 皓天有大部分的錢都是用於收購,是不是這種輕資產行業未來的增長只能靠併購呢?他們的自然增長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太大了,比如香港IPO市場一旦不好,那他們的業務肯定受損。您對這種靠併購來增長的公司有什麼看法?

其實這些公關公司反而不是靠併購,反而是靠人。


公關全稱公共關係,搞關係沒有人不行的,所以其實是人的生意,併購實際上只是買他的關係,個人的生意可以是客製化,但是集團的生意是較為冰冷,或者是機械式的熱情,其實優劣在此個角度上看已分高下。

但如果你用錢買下這公司,實際上是買它的人的資源,如果創辦這生意的走了,如果沒限制,自然可以另起爐灶,搶回這些生意,說到底,如果留不下關係,那你只是買了一個空殼。正如之前香港有一家主板公司卓智控股(0982),賣盤後聽聞也有高管自立門戶,搶原本公司的生意,他的盈利都下跌了

可以見到,併購其實在這些靠人的生意很難行得通的,所以絕不能靠併購。反而是靠內部提升服務質素,或者挖角的成本可能較低,又或者是買一些快退休公關的生意,或者可能成功。

但軟件的生意人的關係性輕一點,反而是使用者較為重要,如果大公司看準這小軟件公司有前途,投放更大的資源進去加快開發,反而使使用者的滿足感提高,亦使原有使用者有好的體驗,所以這些併購或者是好事。

講回IPO 這一樣,其實他不只做IPO的生意,也為一般上市公司提供服務,但是做一件IPO的案子可能等於幾十單一般的,所以IPO 應該是更好做,由此造成IPO 的情況對業務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這行業其實都很兩極化,大的買下來也沒能力,小的你買下來也好像上面的例子一樣。所以我絕不看好併購回來的東西。

3. 其實公關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脈,那麼如果公司文化不好或者留不住人,公司發展也會受到很大影響,但是這個公司的員工流失率其實並不小,這對他們來說是不是一個風險?您目前瞭解到的皓天財經的公司文化是如何的?

其實也要看看是甚麼人,其實客戶的要求也很簡單,只要有人能夠好好地執行他們的需要就行了。如果你把他們服待的好好的,應該就沒問題,由此推論出,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員工,影響不大,但是是一個深知客戶需要,經驗豐富的高管,把下屬也帶走,也就很大問題,正如當年保險教父楊梵城離職加盟,是一個千人組合陪他一起走,這就奠定了鵬利保險(後更名盈科保險、富通保險)的基礎了。

至於公司文化,我個人認為他們還是家族企業,基礎不算穩固,何況據招股書稱,有個很重要的高管離職,生意也以大國企為主,現在國企要上市的大都上市了,要估值應該回中國內地A股上市,所以我認為走不多遠。這公司也是幾次上市也不成,就是因為它太靠人了,也很靠市況

4. 皓天有40%用於收購內地同業,但實際上內地財經公關市場發展迅速,加上內地和香港的上市都不一樣,公關公司的定位也會有所不同,他們怎麼打開局面呢?

這個我不清楚他們了,文化不同很難併購,正如你說他們發展快速,做到盈利後在內地創業上市或許市盈率很高,所以想買些規模大一些的出價應該不低,籌回來那一點點資金真是沒有人看得上眼,所以其實我覺得只是說給投資界一個賣點,實際上只是沒有用。

何況它有些董事我也覺得有問題,估值也真是非常高,我覺得完全物非所值,只是資本界人士看得上眼,做實事的公司應該不是這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7

投資札記【370】「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讀後思考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1ll.html

佐羅讀後感:拜讀花蛤兄的美文,恰巧這也是我近幾日思索的一個課題,我的思考過程如下,

    如果是幾年前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長期持有一個優秀企業永不賣出是最好的選擇。後來對這問題我一點點剖析,客觀來看一下。

   萬科的確是一個優秀企業,這裡我暫且不用偉大一詞,但問題是如果能從看他的第一眼起就能對這個行業和這個企業有這樣的評價有多麼的的不容易和不現實。你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二十年前要知道房地產行業在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

2)、二十年前要知道萬科最後能拿下第一,並確保今天往後萬科還能市值成長,而不是長期萎縮。未來的二十年又如何呢??

3)、要經過歷次大熊大牛的折磨,而讓你的錢的的確確沒有用做其他方向的可能,而不是被迫持有。

4)、經過二十年,你的的確確沒有發現更好的投資標的,你沒看見白藥、格力、茅台、蘇寧、阿嬌、港口、重型裝備、黃金股、醫藥等超低估值時機、超成長機會等等的更加顯而見的數倍機會。

5)、或者你乾脆就不是個投資人,只是個隨意買股放在那裡的世外高人。

    針對以上問題我來看看我能夠做到的有哪些,以下為基本模糊概率:

1)、50%,雖然很淺薄,並不瞭解地產為何物,但如果有些靈氣的話有可能達到對半開的幾率。

2)、10%,第一個地產企業,有10%的蒙對概率。

3)、5%,大部分投資人經歷這麼長的時間,很難說那麼一筆錢對於自己生活改善無動於衷,除非是被迫持有。其實長期不能流通就是事實。最後雖然流通了,如果你已經家財萬貫了而不很年輕了,誘惑力顯然不如多年前了。

4)、1%,既然早期對地產行業的熟悉,我相信你很有眼力和魄力的,如果投資老人的話,面對地產業的未來你基本瞭如指掌,那麼關聯地產的一些消費行業呢? 不更有機會?或許你也許早期就投入地產行業了呢?二十年內顯而易見的大好機會也許你不會錯過。除非三點:第一不是專業投資人,並無法流通所持股。其二,有 其他的資金已經佈局了二十年內的最好機會。其三:我只是為了持有而持有,並不在意,放在萬科裡的錢只是毛毛雨。

5)、1%,關注市場的極大可能都是專業投資人。像劉先生一樣入股模式的非企業創建者,目前就幾乎只有風投們,他們更講究落袋,因為他們是拿別人錢做,還要分紅和必須有持續投資能力。

 

也許大家會激烈的駁斥我,但我只你能這樣認為:如果保證能做好了以上幾點,的確是股神的材料。以上的概率是相乘的關係,我計算了我能做到概率,結果是極其渺茫。

綜上所講,劉先生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值得敬佩和讚歎的,但要是客觀理性地研究,努力得出客觀結論:我們幾乎沒有做到的可能!!

 

沒有做到的可能是指沒有辦法只去持有一個企業成功二十年,恰巧他還正是萬科類。這說明,劉先生的現象只是偶然,但並不是說沒有二十年裡取得近似成績的可 能,並不否認有其他切實可行的辦法。我們可以分散買入幾個,我們可以在極度高估時候減倉或輕倉,我們可以在有把握的時候進行調整和換股,只要是堅持長期價 值眼光來做長期成長的投資,就有極大成功的希望!並沒有什麼絕對的長期持有的理論才是最正確的價值投資這一說法。從長遠來看,大多數資產可以與時俱進的得以增長,長期持有總會撈到甜頭,但如何保證你所選擇就是未來幾十年的「大多數」而不是一隻可能凋零的曇花,雖說有可能這是小概率,但往往是小概率毀滅了大多數投資人,風險控制是投資課程中永不過時的主題。

 

同樣,價值投資要作為一般投資者能夠成功的榜樣,哪怕是少數人的成功,也不能以偶然之舉來談必然,價值大家庭有不少成功的投資大師,如果能長期跟蹤花蛤兄 博客的人更會瞭解不少國際上的價值投資大師言行,因此我也主張投資一定要包容,一定找適合自己的東西,融會貫通後成為自己的風格。尤其是在成長中的中國,稍稍留意就有可能抓住未來高速成長的長期牛股。買股票的確就如買企業一樣,但不是說買企業就是為了簡單持有企業而去的,關鍵的是他能否產生持續不斷的利潤,是否能給你帶來長期的複利,並且他是優秀之中的最優選擇!

 

至於我在劉先生買萬科的事件上得到了些什麼幫助或有益的思考,正如花蛤兄以下所言,朋友們可以細細體會閱讀,相信會得到一些有益幫助。以上為我淺薄認識,希望得到大家指教,並相互討論!

 

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

摘自:一隻花蛤:http://blog.sina.com.cn/pubanyaobin

 

讓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那將如何?

劉元生如果賣出萬科,那麼現在他擁有現金在30億元以上。因為在2007年11月,萬科A最高價為40.78元,那時劉元生總共持有8251.07萬股萬 科A股票,以最高價40.78元計,市值在33.43億元。只要他選擇在37元附近全部賣出,就可以坐擁30億元左右的現金。但是劉元生並沒有這樣做,他 依然堅定地持有。到2008年9月26日,萬科A的收盤價為6.53元。雖然經過6月份的一次轉增,劉元生持有13379.12萬股萬科A股票,但市值僅 為8.68億元,減少了24.75億元,縮水70%以上。24.75億,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以此按現有價格再次買入萬科A股票,則可以買到3.7億 股。而如果以30億元再次買入萬科A股票,則可以買到4.5億股,相當於控股萬科A4%的股權。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但無論如何,選擇賣出確實獲利豐 厚,其財富不可想像。這樣就引出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如果劉元生賣出股票,他可以得到30億元現金;而如果他不賣,則將面對24億元的縮水,事實上他現在 正在面對著,這也是目前許多人一直高度關注的難題。

不少人一直認為價值投資並非長期持有,從邏輯的角度考慮,這是正確的。因為一個企業在發展中,必須經歷由盛而衰的過程,這也是絕大多數企業的最終命運,基 業長青的企業畢竟鳳毛麟角,因此如果準備長期持有,那將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比如沃倫·巴菲特,他之所以願意長期,甚至無限期地持有,其一是他 以買入企業的思考方式持有股票的,其二是因為他買入的企業能夠為他的公司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最後一個是因為他自己本身既是公司的老總,又是下屬公司的 董事,參與企業的管理,很清楚自己公司及其下屬企業運營的狀況,所以即使其股票嚴重高估他也無動於衷。當年他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一度達到8萬美元 一股,後來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又跌回4萬美元一股,使得巴菲特的市值坐了一次過山車,縮水在40%以上,但是從長期持有的角度上看,這並無礙他成為世界 首富。

當然,劉元生既不是萬科老總,也沒有參與公司管理,僅僅因為王石這位朋友讓他「認購」了萬科股票,他便持有到今天。我想其中劉元生也必定忍受許多常人不可 想像的痛苦與煎熬。看起來,劉元生如果要進一步成為中國的巴菲特,他就必須繼續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特別是數額巨大的縮水。也許他從不在乎,但實際上 他已經默默「忍受」了整整18年了,如果他沒有「忍受」18年,他是不可能將400萬演繹到今天這個奇蹟的。當初他動用400萬港元認購了萬科360萬 股,1992年變成370.76萬股,以後隨著萬科送股配股,加上他通過二級市場增持,擁有的萬科A的股票逐年增加。1993年為503.29萬 股,1995年為767萬股,2004年為3767.94萬股,2006年為5827.63萬股,2007年8251.07萬股,2008年超過1.33 億股。目前,劉元生持有的股票數量,不僅遠遠超過萬科董事長王石和總經理郁亮的持有量,而且超過了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萬科企業工會委員會、基金保險等各 自的持有量,現在劉元生是萬科最大的個人股東。

劉元生有今天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當作企業的所有者,然後長期持有,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當然,長期持有的前提必須是優秀的、可持續發展的企 業。北京天益泰德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史軍說得好:「如果每隔一段時間,比如一個季度,你對持有股票未來的可能回報進行衡量,結果是滿意的,那就繼續拿著 它;如果一直沒問題,那又何必是10年?」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長期持有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我想,如果劉元生賣出萬科股票,他確實可以坐擁30億,但是他的財富可能也就到此戛然而止了;而如果他繼續長期持有,雖然今天他縮水了24億,但若干年 後,誰敢說他的財富不會增值到百億呢?其實股票一時的漲跌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當我們買入一家企業的股票,就意味著買到它的資產,而有時這些資產所產 生的收益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5

芒格當真瞧不上格雷厄姆嗎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1797176
    作為價值投資者,作為巴菲特的粉絲,如果不瞭解巴菲特兩位最親密的朋友兼精神導師,本.格雷厄姆和理查.芒格,那充其量就是個僵粉。

 

       兩位大牛分別吹了巴菲特上下半場的哨,上半場短了些,觀眾少了些。下半場依然熱火朝天,觀眾持續爆棚。

 

        格雷厄姆與芒格在價值投資上的差異從他們對於女人的興趣上可見一斑。格雷厄姆一生緋聞不斷,在不斷的尋找與吸足後的丟棄中折返。芒格一生雖結婚兩次,但鍾愛並便隨一生的只有他的第二任太太,發現質優並長期持有

 

       在 與芒格相關的傳記圖書中,似乎不乏瞧不上格雷厄姆的言辭。他對於格雷厄姆的一些觀點嗤之以鼻,「我認為很多都是無稽之談,完全無視現實情況」,「本.格雷 厄姆思想中有盲點。他沒有意識到有些生意值得前期投入」等等。這些的不屑一顧大部分指向了「煙蒂理論」,芒格推崇的是「好生意」理論。在芒格遇到了巴菲特 後,在沒有開始實質的合作強,就一直堅持灌輸好生意的概念。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以帳面價值的三倍購買了喜詩糖果,開始了他們尋找超級明星公司集中買 入長期持有的好生意日子,這也是巴菲特說的從猿轉化到人的開始。

 

       然而,在甄別好生意的方法論上,芒格對格雷 厄姆的內在價值卻倍加推崇。「價值的最基本概念就是當你買進賣出證券時,衡量依據是內在價值而不是當時的價格--我認為這種理論永不過時。」巴菲特在 2012年的股東大會上再次重申了格雷厄姆對於價值投資的貢獻,其實質就是內在價值,這是價值投資的方法論,是「術」!

 

       有術無道止於術!術可以解決技巧和戰術,但無法代替戰略。即使通過內在價值找到了超級明星股,沒有「集中長期持有」這看似為術,實則為道的戰略指引,巴菲特很難有今天的成就,「好傢伙,要是我只聽本的話,我可能比現在窮的多。」

 

       芒格和格雷厄姆對於價值投資的貢獻,巴菲特說到:「格雷厄姆教會我買便宜貨,而查理把我推進了不要光買便宜貨的投資方向。這是他對於我最大的影響。要把我從格雷厄姆有侷限性的觀點中釋放出來需要巨大的力量,那就是查理的意志力。他讓我視野變得更開闊。」「我開始非常熱衷於以合適的價格購買優質生意。」

 

       盲從是價值投資信徒們最大的業障,保持獨立思考要知其然並要知其所以然。芒格修正的下半場是格雷厄姆「將股票視為生意的一部分」道的昇華,既然是好生意,為什麼要賣掉呢?

 

二元思考寫於2012年5月11日23: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3

學會換位思考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531


  我在IDEO最早做的項目之一大約是在11年前,時隔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那個項目的客戶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一家醫療機構,當時帶著這樣一個問題來找 我們合作:「我們的患者體驗是怎樣的?」要知道,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他們很長時間,之前他們還曾找過另一家大型的管理諮詢公司。


  那是一家非常傳統的諮詢企業,提供的無非是一大筐分析數據,各種有關效率和病人流量的複雜模型等。我記得自己試著看了看那份報告—整整729頁的報表 和電子表格,沉甸甸的一大疊。客戶讓我們對報告進行評估,並要求我們幫助解決兩個棘手的問題,一個是「我們的患者體驗到底好不好」,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 「我們應該怎樣改善」。要在這樣密密麻麻的數據中找到兩個問題的答案著實令人無從下手,最後我們還是決定回到問題的源頭,從最基本的入手。


  一週後,我們在客戶的會議室向他們展示了一個短片。這部短片時長7分30秒,由IDEO人因專家團隊(一個由文化人類學家、人種學家和調研科學家組成 的全球團隊)的成員Kristian Simsarian攝製。隨著我們按下「播放」鍵,我開始留意客戶的表情。短片呈現的是醫院的天花板,畫面有些搖晃,因為是手持拍攝的。從畫面中可以看到 天花板、螢光燈,伴隨著各種聽不太清楚的聲音。短片就這麼一直播放著。在某個時間點聽到鏡頭外有人在問:他是誰?然後有人回答說,「我以為你們是一起 的」,感覺他們說的是一件沒有名字的商品,而不像是在稱呼某個人。還有好長時間你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也沒有人過來,什麼都沒有,幾乎令人抓狂。


  就像很多假裝購物的神秘消費者一樣,Simsarian當時自稱扭傷了腳踝,以匿名病患的身份在醫院呆了一天,醫生怎麼吩咐就怎麼做:躺在床上,從一 個地方被推到另一個地方,然後被安置在走廊左邊的某一處,再後來就是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盯著髒兮兮的天花板和忽明忽暗的螢光燈,除了等待還是等待。短片 正是從他的視覺角度拍攝的,所以直接反映了他看到的一切。這裡呈現的就診體驗雖然非常簡單和直接,但卻極具說服力,而且挖掘出了一個關鍵的洞察,直指客戶 問題的核心。


  短片播完後,有一陣很長時間的沉默。之後有人問:「這說明什麼呢?」「你們曾問我們患者體驗是怎樣的,這就是答案。」我們回答道,「在你們醫院看病的病人,他們的真實體驗就是這樣。」


  又一陣沉默。


  這個故事帶來了兩個啟示。首先,不論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用戶永遠都應該是放在核心位置。但我們發現,企業在尋找解決方案的時候,往往只是從企業內 部找答案,而不是從用戶本身出發。如能從終端接受者的角度看待問題,那麼你就會立即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視角。這樣,你也就做到了我們所說的「以人為本」。


  另一個就是要簡單化,尤其是在當今複雜的商業環境下,基於人的、實實在在的洞察顯得更為必要。我有個客戶總是斬釘截鐵地表示:「Excel再管用,也 設計不出未來。」我不得不說,對他的觀點我持雙手贊成。數學計算和電子數據表格自然有它們的用武之地,但簡單的事實同樣也有重要的作用。還有位客戶說得就 比較委婉:「設計師是用眼睛思考。」對此我一樣表示贊同,因為觀察能直接讓你看到比以往更多的事物,而我們的設計方法就是從換位思考著手。


  在幫助客戶認識到必須採取更為注重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法之後,我們贏得了客戶的信任,以團隊為單位,共同開發各種簡單可行的創意並製作模型。最終有35個創意得到了落實,並一直沿用到今天。而那份729頁的分析報告的命運又如何呢?我無從得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38

價值投資還真不是年輕人幹的活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0ef0.html

   本文探討的價值投資特指巴菲特和芒格於1972收購喜詩糖果後,從煙蒂昇華至尋找具有長期競爭力的特許權超級明星企業並長期集中持有的投資體系。巴菲特生於1930年,芒格生於1924年。他們第一次見面是1959年,第一次合作是1965年購入藍籌印花。而買入喜詩糖果在1972年,那時巴菲特42歲,芒格48歲,才開始了本文探討的價值投資之旅。

 

   隨著學習巴菲特.芒格體系價值投資的深入,我愈發理解「價值投資還真不是年輕人幹的活」。價值投資的基礎要求「能力圈」就不是年輕人短期可以擁有的能力,而且時間槓桿對於年輕人更是反人性。价值投资还真不是年轻人干的活

 

   巴菲特在1996年致股東的信《必須避免播下罪惡的種子》中提到:「智能型投資並不複雜,當然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給予所選擇的企業正確評價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這個字,你不必像很多專家一樣同時研究許多家公司,相反的你要做的只是選擇少數幾家在你能力範圍之內的公司就好,能力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要緊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是巴菲特所說的投資「能力圈」。价值投资还真不是年轻人干的活

 

   巴菲特在2012年的股東大會上再次詮釋了能力圈:「我們將力圖不碰為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東西。這不是說我不知道一家企業是干什麼的,我的意思是我無法合理地推斷未來5年它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地位。」价值投资还真不是年轻人干的活

 

   能力圈的核心不僅是熟悉、理解這個行業乃至這個公司,而且具備推斷標的公司未來5年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地位,這似乎並不像1996年致股東的信中提及的:「有志從事投資的學生只要修好兩門課程,亦即『如何給予企業正確的評價』以及『思考其與市場價格的關係』即可」那麼簡單。价值投资还真不是年轻人干的活

 

   讓我們通過《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看看具有推斷盈利和競爭地位的能力圈究竟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一、公司治理的知識和經驗: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試問如果一個年輕人沒有做過股東,做過總經理,能夠理解股東和總經理的一致和矛盾嗎?能夠理解投錢的和出力的價值如何認定嗎?此兩點不僅是年輕人,就是中國大多數的民營職業經理人也沒有想清楚。

 

   二、財務與投資的知識和經驗:市場先生?套利?如何理解「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什麼是貝塔(beta)?什麼是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安全邊際?價格與價值的定義和區別?亞當.斯密、凱恩斯的理論架構?

 

   三、金融產品的知識:垃圾債券、零息債券、優先股、普通股。巴菲特為什麼喜歡優先股?

 

   四、兼併與收購的知識即經驗:巴菲特為什麼喜歡100%買入質優公司,巴菲特為什麼喜歡GEICO保險?巴菲特收購公司什麼時侯使用股票,什麼時侯使用現金?槓桿收購的實質?購併對於中國人意味著什麼?這不僅是知識學習可以帶來的,必須從實踐中理解為什麼國人的企業兼併總是失敗。

 

   五、會計與股價的知識:中國、國際、美國會計準則瞭解多少?核心原則是什麼?如何從財報中知道公司值多少錢?公司怎麼賺錢?經理們幹的如何?什麼是「透明盈利」?經濟商譽與會計商譽?所有者權益和現金流的關係?內在價值、賬面價值和市場價格?納稅政策?

 

   這個能力圈簡單嗎?看到這裡,年輕的同學還有興趣搞價值投資嗎?如果有,那麼您可以自信地回答以上所有的問題嗎?可以!恭喜,您絕對是大牛!最後一個問 題:「您可以買入一個股票持有10年嗎?」天哪!那不是要殺了我嗎?暈倒,徹底暈倒!年輕人的優勢在於創新,關注的是FASHION!

 

   想想自己的經歷,沒有趨勢投資的經歷,也許不能深刻理解價值投資的意義。人生就是濃烈的嘗試,年輕的時侯完全可以多些睜眼的嘗試,而不必是巴老所描述的打盹的時侯賺的比睜眼多。我看還是趨勢投資比較適合年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3

思考的碎片--5/11很碎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pk8.html
思考的碎片--5/11 很碎片

1. JP morgan的倫敦鯨 讓我想到幾個案例
A.不調花的天然氣
CE在2006年錄得317%的高額回報。當時,能源諮詢公司Gelber & Associates的總裁Art Gelber這樣評價CE:「他們已經用觸角測量了天然氣市場所有口袋的流動性深度。他們從不凋花的麻煩中賺錢顯然是可能的,他們是這個市場中很大的玩家,並有足夠的能力理解為什麼不凋花的頭寸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inance.ifeng.com/fund/jjrw/20100206/1806455.shtml

國內的資料不詳細。好像最後是JP不給他同意他的倉單抵押。
Brain Hunter當時32歲哈。我剛看到。
賭的也太大,佔市場30%倉位。
WSJ有專門文章分析這個case比較有趣。寫的真好。

B.147 的石油
好像最後short squeeze是挪威人搞的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1/may/25/business/la-fiw-oil-traders-20110525

2.期貨是負和遊戲
這遊戲中如果是底牌給人偷看到的話,那真是吸引群狼!我如果沒記錯Citadel最後通過接受Amaranth的倉位賺到錢鳥。so哪怕是JP morgan被人偷看到底牌搞不定一樣完蛋。
這次好像搞得很大我記得上月看到的新聞是JP的倉位1萬億。

3.資本開銷極大的所謂高科技或許都是陷阱
今天看到sony 松下裁員的新聞。反思了下這個事情
記得巴菲特說過整個航空產業都不值得投資。
聯想到最近的爾必達倒閉。做flash整個產業好像最後是虧損的
面板廠家也是如此。
這三個行業都有一個特徵就是高資本投入,激烈競爭。產品可描述性極強。
整個行業的博弈特徵非常明顯。即如果我擴產上新線。對手不上我大賺,對手上大家就比資金雄厚。拖垮你,我大賺。
我這裡想到一個詞「排他性」
即房地產是排他的。畢竟我在外灘建設一棟樓。這個地點上你無法再建。
但是航空/flash/面板都是非排他的。
你建我也可以建。
反而機場幾乎是排他的。
so我的思考還不完善。但是排他性這概念會很有趣。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這個排他性也就是非競爭性。
藝術作品注重唯一性。這樣也就是排他性。so用拍賣來玩這遊戲。拍賣=排他。
工藝品就沒這價值比如iPhone最多是工藝品。當然有人開始玩限量版。也就是追求排他性。
這是從版畫這上面學來的。

4.tipping point好像真的存在
其實我這個博客原來沒想過公開。
只是有朋友要求公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5

思考的碎片--5.12/ 123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q09.html
 
思考的碎片--5.12

1.AR看好!
http://video.sina.com.cn/v/b/76670595-1099702007.html

2.evernote是神器
主要是感謝@viviflik
告訴我有Chrome plug-in 這下做鼠標左鍵即可直接保存到evernote實在太方便鳥。
唯一問題是我分了幾個文件夾,為毛每次都只能保存到一個文件夾,沒法選擇。而且文件夾裡的內容也沒法遷移這好像不舒服。我相信一定有方案的只是我現在還是土鱉。



3.@silence_2013分享的coach case很棒,值得認真讀。這裡有個思考分享下

A:回購代理零售業務已經是趨勢。從化妝品的露得清開始!包括大眾從大昌行手裡買下賓利都是這個趨勢!

因此在那年全球都在削減成本的時候,Coach卻不惜重金從香港俊思集團手中購回中國地區的代理零售業務,由此改為直營,從那以後Coach也開始在中國大展拳腳。在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中,Coach品牌在整個大中華地區已擁有85家門店,在中國完成銷售額1.85億美元。

B:Peter Lynch說過從母公司分出來的子公司可以看好!11年26倍!我靠一點不輸給搞科技公司!
這是一個案例。
直到2000年,因股票表現欠佳而精簡業務的Sara Lee也集中於自己的主營業務,Coach從Sara Lee再次獨立,也開始艱難轉型。1995年隨著Coach全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Lew Frankfort以及執行創意總監Reed Krakoff的加入,Coach開始擴充產品線,在手袋之外推出鞋子、皮帶、太陽鏡等更多時尚產品,Coach也變得彩色豐富起來。隨後Coach就多次以市場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8.1.4 公司從母公司分析出來

公司的分公司或部分業務分拆上市變成獨立自由的經濟實體,例如SafetyKleen公司從芝加哥生牛皮公司分拆出來以及美國玩具反鬥城公司從洲際百貨公司分拆出來,經常會給投資者帶來回報驚人的投資機會。

大型的母公司根本不願意看到分拆上市後的子公司陷入困境,因為這樣可能會對這家子公司產生非常不利的公眾影響,反過來又會使母公司受到非常不利的公眾影響。因此,分拆出去的子公司通常具備十分良好的資產負債表,為今後能夠成功地獨立運作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旦這些子公司從母公司中獨立出來,它的管理人員就能夠自由地大顯身手,它們能夠進一比削減成本,採用富有創造性的改革措施來提高短期和長期盈利水平。

分拆上市公司對於業餘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尋找大牛股的風水寶地,特別是近期的兼併和收購浪潮更是早就了大量的投資機會。成為惡意收購對象的公司為擊退惡意收購者通常會把子公司賣掉或者分拆出去,這時分拆出來的子公司的股票本身也和母公司的股票一樣能夠公開上市交易。當一家公司被收購時,它的部分業務通常被出售變現,這樣它們也變成了投資者能夠投資的獨立公司。如果你聽說某公司進行了分拆,或者如果你分配到一些新獨立出來的子公司的股票,你應該馬上研究一下是否應該再多買些這種股票。分拆完成一倆個月後,你可以查看一下新公司的管理人員和董事這些內部人士中是否有人在大量購買自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就表明他們對新公司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6

思考的碎片---5/12 萬事皆有動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q4e.html

也許他過於輕鬆自在或者過於關注美好的一面。十年多之後,由於他可能花掉了所有還沒有賺到自己手中的錢,現在他可能失去一切。正如媒體廣泛報導的那樣,他 用自己持有的綠山咖啡股份做抵押向銀行借貸,用以滿足自己日益奢侈的生活需求。去年夏天,他告訴我,早在綠山公司股價飛漲之前,他就已經抵押了自己持有的 綠山公司股份,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各種與售股相關的鎖定期的限制,作為公司內部人士的他不能出售任何股份。

用不斷升值的股票做抵押來借貸不會有多大問題,但當這些股票開始下跌時,情況就會迅速變得非常糟糕——就像斯蒂勒所面臨的那樣。本週早些時候,為了支付貸 款的追加保證金,他被迫出售了500萬股綠山公司股票,這相當於該公司約3.2%的流通股。之後,他被免去公司董事長一職。斯蒂勒持有的剩餘綠山咖啡股份 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處於抵押中。據說,他表示自己會爭取奪回董事長的職位。


這個或許就是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GMCR)作假的動機。業績做好才能兌現更多。股票早抵押鳥!

股價必須上漲!

so 綠光還真有點道理!牛B!

從母公司分離出來的子公司其實也是一樣。子公司老大等於太子做大自然有動機和動力做好公司業績。這和@老農魯庶 的湊份子邏輯一樣。只和私企湊份子不給TG湊份子。


"GAAP-uccino" - David Einhorn's Full Short Green Mountain Coffee Presentation 

David Einhorn presentation on shorting GMCR: "GAAP-uchin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