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小朋友,大家好!」這是公共電視兒童節目中扮演「水果奶奶」的他。 「歡迎收聽九點強強滾。」這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他。 「劇團也適用波特五力分析??。」這是台大EMBA課堂上的他。 從電視藝人、水果奶奶、強哥、EMBA學生四種身份,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持續把歡樂帶給大小朋友,同時要面對劇團經營管理,每天穿梭在不同平台、不同角色,他怎麼做到?「我真正感覺到劇團需要有系統的規畫是在二○○三年!」歡樂的基礎,來自時間管理。 趙自強在二○○○年創立如果兒童劇團,剛開始,就像大多數藝人開餐廳當副業,他也抱持著把開劇團當副業的心態,找了很多人,卻不知道要他們做什麼? 除了劇團外,他仍主持節目、拍戲、接通告,把各種角色全攪在一起,甚至沒意識到劇團每月龐大開銷,是一筆沉重負擔。 就這樣度小月到了二○○三年,突然爆發SARS,一夕間劇團的票全賣不出去,所有演出取消,劇團爆出上百萬元虧損,面臨創團以來最大危機。 三色管理行事曆,輕重緩急一目瞭然 不得已,他一度想把房子退租、解散劇團。那段期間,雖然他的電視、廣播通告繼續接,但劇團停擺他無戲可演,也讓他靜下心思考,他首度意識到自己與劇團之間,時間安排出現問題。 「當時我的行程全部由經紀公司助理幫我打點,助理只在乎我上電視、主持、廣播、晚會的機會,卻沒有把我在劇團應該要有的時間排進去。」個人與劇團之間聯繫出現斷點,他常東奔西跑浪費時間,他心想,一定要把「斷點」連起來,改變這種「橋歸橋、路歸路」的安排方式。 很快的,SARS風暴過去,大小朋友們陸續回到劇場,他決定先處理「斷點」。第一步,他把行事曆的主控權從經紀公司手中拿回;然後,他與劇團工作人員討論,建立「三色一框」管理法。 「所謂的『三色一框』道理很簡單,就是透過顏色來分辨事情的大小、重要性、輕重緩急,」他說。如果當天有外出行程,助理會把錄影、與外部單位開會時間儘量一氣呵成,不浪費交通時間。有了三色一框提醒,他每天離開劇團前,只要看一眼上面有幾種顏色,心裡對明天事情輕重緩急就一目瞭然。 此外,這幾年他也利用手機的App,追蹤每一個專案最新發展。「我們會為目前進行中的每個專案開一個App群組,所有參與的人員,會把新的動態或注意事項放上去,讓大家都看得到,」他說。 App群組管理,一次追蹤十五個專案 一個人的行事曆執行起來很簡單,但一群人的行事曆怎麼管理就是學問。現在他會把劇團的年度行事曆寫在公司一進門的大看板。如果有十五個製作,就有十五個專案管理負責人,隨時透過App瞭解進度。 透過三色一框及App管理,劇團的營運逐漸上軌道,但他卻提醒自己保有「留白」。 「行事曆是規畫該做的事,但不應該把每天的行事曆全部填滿,因為規畫不就是為了想省下更多時間,把時間用在更值得浪費的事情上面?」他說。 與一般主管把行事曆排滿不同,他通常在會議與會議之間,或是劇本寫作的片段,空下一到兩個小時,到附近的舊書攤、公園,甚至什麼都不想就是逛逛、發呆。「有一次我利用會議之間的空檔到附近走走,不知不覺間走到一排矮房子旁,屋前楊柳被風輕輕吹起,一位滿臉白鬍鬚的老先生迎面走來,看了我一眼,當下我以為回到六、七○年代的台北。」他從中獲得靈感,寫下《你在對我眨眼睛嗎?》劇本。 趙自強知道,劇團透過管理可讓運作上軌道,但若過分強調SOP(標準作業流程)就會失去感動,故事與生命需要「意外」才會動人。他善用方法換得「留白」時間,成為創作持續下去的動力來源。 | ||||||
| ||||||
在這裡,一坪的蔥抓餅小店一年就賣出2500萬元;在這裡,商家竟願意縮小店面,投資百萬級油煙設備;在這裡,400個店家就創造150億產值。 這個商圈屢次登上國際媒體,為什麼「多讓一點」反而獲得更多?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老闆,我要兩份火腿加起司的蔥抓餅!」週末午後,台北市永康街上逛街的人潮洶湧,這家招牌掛著「天津蔥抓餅」的攤位前,綿延長長的排隊人龍,數一數,有四十三位客人在大太陽下,揮汗等候這塊香氣十足的餅。 這家永康街上人氣超夯的攤位,面積大約一坪不到,但我們在這裡按著馬錶細數,平均每小時大約賣出兩百片的蔥抓餅,如果以每片賣三十五元計算,一年下來,小小一坪店,獲利超過一千三百萬元。 再仔細一看,這家攤位前掛著大大的門牌號碼,「永康街六巷一號」。原來在永康街,連這樣一家小小的蔥抓餅都不是路邊攤,而是實實在在有門牌的「店面」,當然,也是一家典型的自慢商店。 所謂「自慢」,其實是日文漢字,意思是指一個職人最拿手、最引以為傲,而且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的一種商道。這種精神,在永康商圈裡,遍及無數。一坪店的蔥抓餅如此,永康商圈裡的領頭羊「鼎泰豐」更是當之無愧,美食家蔡辰男曾說,鼎泰豐的老闆楊紀華,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顧店」;但他把店「顧」到最好、最仔細、最周到,因而成為台灣之光。 此外,麗水街上的「小茅屋炒飯」,在多少新式的多國料理潮流下,依然堅持「家裡廚房端出的老味道」,巷弄裡的「林三興米店」、永康街上的「錦龍木工店」,都有同樣的精神。 但自慢精神絲毫沒有削弱這裡的含金量,反而更閃閃發光。 除了一坪店年賺千萬元的蔥抓餅之外,這裡四十五年的老公寓,每坪創下一一○萬元的新高紀錄;鼎泰豐的年營收高達五億多元,是全台灣單點營業額最高的小吃店;信義路二段短短五百公尺內,有十四家銀行分行在這裡設據點……;整個商圈共有四百間店家,年產值高達一五○億元,如果將這裡的商家聯合組成「永康商圈控股公司」,肯定是最吸引市場目光的重量級個股。 永康商圈的驚奇,不只這一樁。也許你是永康街上的常客,也許,你是慕名而來的遠地客;但你是否發現,有別於其他商圈,這裡不髒、不亂,小吃店儘管每天生意興隆,門前卻看不到一般路邊餐廳常見的餿水桶,不會飄出異味;也沒有朝著逛街人潮直接噴出來的油煙,讓人渾身油味;就連攤販都少見,即使是一坪大的蔥抓餅店,也有門牌。 整齊、乾淨是一大特色,這裡更沒有招攬遊客的吶喊聲,沒有震天價響的擴音器,放送擾人的聲響,徹底推翻一般人對「商圈」的既定印象,它以獨有的魅力,吸引大批外國觀光客頂著大太陽,也要排隊吃上一碗芒果冰。 自慢商道第1 堂:不賺一時,要賺久長如果你有晚上路過永康街的經驗,更不難發現,過了晚上九點半之後,大半的店家已熄燈;十點過後,八成店家鐵門也已拉下,因為這裡不是「夜市」,更不想成為夜市。夜晚,還給當地的居民一個安靜的空間,是永康國際商圈內所有店家的共識。 看到這裡,你是否發現,看似簡單的永康商圈,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二○一二年九月三十日,台北捷運信義線上的東門站正式通車,在此之前,永康商圈曾經走過整整十年的交通黑暗期,有將近一半的商家,幾乎都在慘澹經營。如今捷運通了,帶進了人潮,也創造無限商機,這塊北起信義路二段、南到金華街、東至新生南路、西到金山南路止,面積僅僅○.五平方公里不到的商圈,共有一萬六千名居民落籍在此,卻能產出高含金量,令人咋舌。 不過,如果僅止於此,永康街可能只是「永康夜市」、「永康流動攤販」罷了,這個被文建會前副主委、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形容為「人間小樂土」,被美食生活家舒國治稱之為「最受稱道、又具文化魅力的歡樂園地」,絕對有其獨到之處。 「賺錢要賺長久財,」著名的永康刀削牛肉麵老闆陳建仲,一語點出永康商圈之所以與眾不同的關鍵。
自慢商道第2 堂: 房客提早打烊,房東少收租金以晚上九點半打烊為例,就不簡單。 這裡的租金平均一坪一萬元,要負擔如此高額的房租成本,營業時間想當然耳是愈長愈好。約莫一年前,永康街上開了一家新潮的髮廊,一開始就決定營業到十點半。 不料,髮廊必備的冷氣、水塔轟隆隆作響,吵得當地住戶立刻抗議,最後協調的結果,房東先做出退讓,答應降低一成租金,而髮廊老闆也願意提前一小時到九點半打烊,附近住戶則得以享有清靜的夜晚。 這種相互退讓的情況,在永康商圈裡屢見不鮮。 光是為瞭解決油煙問題,店家可說是卯足全力。據估計,在這裡要開一家三十坪大小的小吃店面,平均要投入七、八百萬元的資本,其中,就有五十萬元到一百萬元是用來添購整套的油煙設備。 「可不是一台抽油煙機加上煙囪就叫設備。」台北市滷肉飯大賽第一名的名店「大來小館」老闆蘇晁慶說,他的作法是先以活性碳系統過濾掉油煙的氣味,再架設靜電系統打掉大部分的油粒子,最後透過長長的煙囪繞道防火巷中,將油煙排放出去,讓油煙對鄰居的影響降到最低。光是這套設備,就要價七十多萬元。 從細微的噪音問題到油煙問題,只要是會妨礙居住品質與商圈發展的小大事,在這裡都能一一搞定。 自慢商道第3 堂:向店家募款,共付公園清潔費再以近年來廣受年輕人歡迎的「8% ice」冰淇淋專賣店為例,在永康街開店才短短一年,已經被新光三越邀請到百貨公司展店,業績同樣嚇嚇叫。不過開店之初,也曾經被鄰居投訴鐵製的樓梯會發出音響擾鄰,店老闆林孟潔趕緊在鐵梯上加裝隔音棉,把聲響降到最低。 「只要有住戶抗議油煙、噪音,幾乎不用多說,要在這裡營業,我們一定要求店家把設備裝好,」協調經驗豐富的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理事長李慶隆說。 這個商圈內共有兩個商家組成的協進會,彼此既競爭又合作,扮演住戶和商家的溝通橋樑,是創造永康商圈榮景的幕後重要推手,而近日李慶隆也出版《讓利,讓你無往不利》一書,細訴一路走來的甘苦。 「錢要細水長流地賺,這裡的住戶意識高,我們會希望商家出來多做一點點,多讓一點點,這『一點點』,往往就能獲得多數住戶的認同。」李慶隆說。 「敦親睦鄰才會創造住商雙贏,」永康裡里長黃學貴也認同,永康街的商家都非常尊重二樓以上的住家,從不會看到有攤位擋在樓上住家的樓梯口,這也是為何永康街始終可以吸引觀光客不斷來訪的主因。 例如最近有住戶反映,假日人潮實在太多了,而且市府清潔人員週休二日,永康商圈的中心點永康公園,每到週末常顯髒亂,因此李慶隆向公園週遭的小吃餐館老闆募款,希望店家每個月拿出五百元,湊足假日額外請清潔人員打掃的薪資,以維護公園整潔。 這一點,與亞洲首富李嘉誠掛在嘴邊的「互惠天下,以『合』求得共贏」的精神非常一致,他常要身邊的人懂得「讓利」。有一次在長江實業的董事會上,李嘉誠說:「這個案子我們拿一○%的股權是應該,最多可以拿到一一%;但我決定只拿九%,因為拿九%會讓我們往後財富滾滾而來。」這席話,當時在座者包括他的長子李澤楷都不以為然,但後來證實,李嘉誠才是對的。如今,這個著名的「李氏精神」在永康商圈的市井小吃店店主身上,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小吃店的食物容易帶給環境髒亂,多做一點點,應該的。」在永康公園旁經營「府城台南清蒸蝦仁肉丸」的林老闆說。 一一年底,師大夜市爆發住戶不堪其擾,將商家趕出商圈的新聞事件,最後造成住戶與所有商家、房東三輸的局面,與師大夜市僅一公里之遙的永康商圈「隔空相望」,從此謹記在心。 「師大夜市的憾事,絕對不會在永康商圈上演。」李慶隆斬釘截鐵地說。當時,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介入協調,為了讓類似事件不要再發生,希望全台北市共五十九個商圈都能夠彼此約束,訂定自律公約,過沒幾天,永康商圈第一個迅速交出幾乎八成店家都簽名同意的共識,「直到今天,仍只有永康商圈和事件主角師大夜市訂定自律公約。」台北市產發局長黃啟瑞相當肯定永康商圈的自律。 一般商圈總難免帶來嘈雜、髒亂,這兩大特質向來都是要求居住品質的高資產住戶所難容忍,但永康商圈能夠在「商圈」與「高居住品質」之間,取得和諧,一路走來,的確不簡單。 自慢商道第 4 堂:「老樹」是住戶意識重要指標此外,外界恐怕很難想像,「老樹」在這個商圈裡,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居住品質與建商之間的角力拔河。 有一次,麗水街巷弄內,一塊約三百坪土地被國有財產局標售給建商,但是土地的邊緣剛好長著一棵四層樓高的麵包樹,枝葉繁茂,如果建商著手進行土地開發,這棵麵包樹勢必要被砍掉。 為了護樹,居住在附近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委由李慶隆居中協調,請來台北市文化局勘驗,最後這棵老樹以符合《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得到「七六三」的樹木保護編號,得以保存下來,也為這個商圈的住戶留下一棵美麗的老樹,讓路過的行人一抬頭,就可以享受大樹的綠蔭。 一九九五年,台北市政府由於要打通永康街到金華公園的計劃道路,必須移走永康公園內的五十棵老樹。此時,一位住在附近的台大女學生跳出來,發起捍衛老樹運動,並且就在公園內發起公民投票,後來以壓倒性的八成通過「不移樹」的決定。據說台灣真正第一次的公民自決護樹運動,就是這次在永康公園內進行的,北市府後來也決定順應民意,老樹得以繼續保留在這裡。 如果「老樹」可以拿來當成當地「住戶意識」的指標,那麼永康商圈的住戶意識肯定是全台北市數一數二的高。 「住戶意識」一直是永康商圈裡的重要資產,幾年前,也是在住戶的堅持下,共同決議寧可犧牲通訊品質,也不要架設基地台,從此之後,就沒有任何一家電信公司在這個商圈架設基地台,不僅還給商家和住戶一個乾淨的天際線,也還給所有人健康的生活環境。 只是,如何在如此高漲的住戶意識下,還能夠長期與商家和平共處,需要全體住民的高度智慧,這或許也是創造永康商圈保有文化氣息的重要一環。 若是從台北市信義路二段轉入永康街,走在這條以美食聞名的街上,沿途有鼎泰豐、高記、芒果冰、蔥抓餅,再進去則有台南小吃、拉麵店、以宜蘭小吃聞名的呂桑食堂,巷子裡還有刀削牛肉麵,相信很多人都如數家珍。 自慢商道第 5 堂:品人開品店,住品居再轉進巷子,你會發現這裡的行業種類豐富,包括有高達六、七家之多的茶莊,是這個商圈的重要特色之一,一進門,喝杯茶,小吃商圈的快節奏步調,一下子就慢了下來;此外,有許多品味極高的文物小店,許多店主自己也住在永康街上,李仁芳形容這是「品人開品店,住品居」,地氣人氣相輝映。 當然,永康商圈還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打造今天如此風貌的一環,包括隔著新生南路,獨攬全台北市面積最大的大安森林公園,是這個商圈享有高品質生活的要件之一;而商圈內又有雙語小學與多所大學城區部,使其在商店不斷進逼的同時,依然保有濃濃的文化氣質。 但無論如何,店家與住戶的共同努力,仍是放眼全台各地商圈中,難得一見的美事。 前陣子,一位在此住了幾十年的老先生,臨終前竟然希望吃到永康街「呂桑食堂」的食物。這個願望傳到老闆方國昌耳裡,正好是店裡最忙之際,雖然客人滿座,但他二話不說放下所有事,轉身另外開了火,親手烹煮這道佳餚,再請人趕緊送到老先生家裡。 「這沒什麼,應該的。」害羞的方國昌一連搖手,卻道盡了住戶與商家之間和諧共處、共榮共利的精神。 也因為在全體住民的同心之下,擦亮了永康商圈的光環,房地產價格不斷創下新高,全台北市的店面王,就誕生在永康街上的「無骨夢幻鹹酥雞店」,一三年五月,寫下成交價一坪一千七百萬元的天價紀錄。 更特別的是,這裡的住宅價格也居高不下,與一般商圈鬧區內的住宅價格偏低,大不相同。本文開頭提到的四十五年老舊公寓,就位於永康街巷內,日前成交單價一一○萬元,幾乎寫下全台北市老公寓的最高價紀錄,與信義區的住宅行情相較,絲毫不遜色。 儘管高房價帶來極高的入住門檻,但從另一種角度看,也等於市場以最直接的價格,印證了永康商圈多年來的努力成果。 在這極不簡單的永康商圈裡,有許多人長期奔走、辛苦的汗水,這是住戶與商家、甚至是所有逛街人潮一起創造的環境。下次,在這裡歡愉逛街的同時,你其實也正在共同寫下台灣商圈發展的新典範。
永康商圈的源起 永康商圈,是指以台北市永康街為中心,包含金山南路、新生南路、信義路與和平東路在內的街廓,為國際觀光客來台北自由行的黃金路線之一。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就已將這一帶規畫為日本高官的宿舍區;台灣光復之後,留下的舊房舍逐漸成為台大、台師大及政府機關宿舍。最早的商圈,是民國60、70年代,從核心的永康公園週遭開始出現一些零星的攤販,例如永康街名店「大來小館」老闆蘇晁慶,當時就在公園附近擺攤賣小吃,生意極佳。後來攤販越聚越多,加上附近高階公務員宿舍的加持,逐漸形成兼具文化特質的消費生活圈。
(梁任瑋、劉俞青)
永康商圈
面積:約0.5平方公里
人口:16000人 街廓:北起信義路二段,南至金華街,東到新生南路,西至金山南路底蘊深厚,國際商圈的10個驚嘆號自二○一二年捷運東門站通車以來,永康商圈終結長達十年的交通黑暗期,擺脫生意黯淡的陰霾,人潮湧入,商機與產值跳空成長,但同時也帶來生活品質的疑慮。 令人驚羨的是,永康商圈並未發生師大夜市住戶趕走商家的遺憾,在這裡,住戶與商家相互禮讓,取得平衡,創造出一個共榮共利的商圈典範! 年產值一五○億元! 商圈大小商店共四百家,年總產值(營收)一五○億元。 台灣美食地標! 全台餐廳單點營業額最高店面——鼎泰豐總店,每年營業額約五億元。 燙金店面! 全台最貴店王在此,單坪售價高達一三五○萬元。 最搶手的老住宅! 四十五年老公寓,每坪創下一一○萬元成交高價。 黃金門牌! 面對大安森林公園第一排,住宅售價一坪破二○○萬元。 含「金」量高! 信義路二段五百公尺內有十四家銀行進駐,搶食永康商圈現金流大餅。 捷運帶動商機! 東門站僅次於圓仔駐守的動物園站,是去年北捷旅客量成長第二高的站,今年一月每天平均進出逾二十一萬人次。 文化小店齊聚! 永康街底的「昭和町」市集,由約二十間販賣各式古董文物的店舖組成,市集旁標語「門雖設而不關,只翻不買不生氣」。 居住意識強! 住戶與商家環保意識強,寧可忍受通訊死角,也不設通訊基地台。 擠破頭的明星學區! 台北市明星學校新生國小、金華國小、金華國中入學新生爆滿,家長至少要租屋滿三年或設籍兩年半才有資格排序。 讓利,讓你無往不利──永康國際商圈推手李慶隆的故事出版:圓神出版社(2014年2月)台北市產發局局長黃啟瑞:「房東」是商圈發展的關鍵角色「東門站要開通之前,台北市政府以副市長層級,至少開了六次以上的專案會議因應;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師大夜市的事件絕對不能再重演。」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黃啟瑞說。 永康商圈在捷運開通之後,人潮湧入,但住戶與商家之間,仍然能夠維持一定的和諧,北市府產發局功不可沒。「人潮對商家生意當然是加分,我們當時擔心的是對住戶品質的影響。」黃啟瑞說,捷運開通的第一個月,市府全面繃緊神經,一方面全力穩定當地住民的情緒,每天檢視市民專線「1999」的反映,另一方面派員加強取締,尤其針對流動攤販、噪音、垃圾等影響居住品質的項目,違規立刻開單。 黃啟瑞分析,一個商圈的形成,除了商家與當地住民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即是「房東」。因為房租的漲跌不僅影響商圈的發展,還會牽動產業類型的調整,一旦房租大漲,最後可能只剩下毛利較高的小吃餐飲業,而把原來的文化產業全數趕出商圈之外。 「所幸目前為止,永康商圈的房東與商家其實非常自律,」走過最緊繃的階段,通過捷運的洗禮,永康商圈依然以獨有的風貌,屹立於最繁華的台北市東區門戶,「這是全體台北市民之福。」黃啟瑞說。 |
問:這場運動會是怎麼辦起來的?
O2O、眾籌、互聯網思維
楊守彬:一個月的時間,不花錢辦一場3000人的線下運動會,還都是創業者,這事兒一看就不靠譜,有意思的是居然辦成了。
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創新實踐事件,其中涉及O2O、眾籌、移動互聯網思維。創業家有自己的流量入口,《創業家》雜誌、i黑馬網以及微信微博等媒體資源(註:《創業家》傳媒集團是針對創業者的細分媒體,所以可以快速到達大量的創業者),這相當於《創業家》創業服務平台的入口,可以以此在線上來吸納大量的(創業者、投資人)資源。
老牛(牛文文)是一個有創意,思維特別敏銳的人。他不但有創意,還知道怎麼圍繞一個點,拉出一條線,然後打出一個面。也就是說他知道怎麼把自己的創意做出一個體系,把它做實做厚。
首先這次事件有創意,創業者運動會,把兩個不相干的元素碰撞在一起就有一種反差感,引起大眾好奇。同時這是一個O2O實踐,因為大家都在用手機關注這場活動,想參與的創業者可以通過手機迅速的報名,然後大家進入微信群成立組織,最後再一起策劃到線下開展活動。
並且這個運動會特別有參與感,《創業家》的創業群體組織「黑馬商圈」講究的是「非權力影響力」。也就是說你加入這個群體,大家都是平等的,黑馬商圈內部沒有人去授予權利,無論你是大佬還是初創公司創始人,只有你對群體貢獻得越多,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你在組織中的影響力才越大,所以大家才願意主動的出錢出力,搞眾籌。
這個地方太有參與感了,既能貢獻價值,也能索取價值。在這誰都別裝逼,你敢瞧不起誰啊?你看看觸控科技的陳昊芝,三年前加入《創業家》黑馬營時還是個小創業者,現在每年賺幾億,已經準備去美國上市了。這裡面牛逼人太多了,說不定哪個黑馬企業就發展起來了。
問:為什麼這麼多創業者想來參與這場運動會?
創業者需要一個Party
一件群體事情能成,肯定是充分的滿足了群體的需求,而黑馬運動會就滿足了創業者的需求。
《創業家》做了一條非常好的產業鏈,從黑馬大賽、黑馬會、黑馬營再到黑馬資本,形成了一個產業閉環。老牛是做媒體出身,他把媒體當做一個入口,把所有的創業者和投資人資源都吸納進來,然後做成一個能夠共享的圈子。
來參與黑馬運動會,你將能獲得跨行業,跨層次的資源。首先是有從電商、旅遊、TMT、旅遊等八大行業,3000名創業者,你想找什麼合作資源都有,而且都是創始人級別的。
第二,你獲得的資源也是跨層次的,你可以接觸創業大佬、創業導師,例如我們TMT團的團長就是王小川,他在微信群裡組織帶領TMT。此外,創業者也可以在線下直接接觸到最廣大的投資人,而投資人也可以在線下直接接觸到最廣大的創業。
在這兒,我們還經常組織私人董事會,導師授課,同行業交流。都是實戰經驗,互動學習,每個人都可以當老師,也是學生,進步非常快,容易形成成體系的商業思考。
運動會還能滿足創業者群體的心理需求。不在一個頻道上的人,差別比人和猴子還大,而創業者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孤獨、寂寞的群體。黑馬運動會引發了參與對象的熱情和需求。
例如我,在做投資之前就是一個創業者,我常常感到很寂寞,找不到同類,加入這個群體就好多了。首先是心靈上有一群能互相認同的同類,然後對自己的創業、投資,甚至人生都很有幫助。這是一個創業者的大Party,有3000個創業者參與,8大行業,任何創業者都可以找到與自己類似的人。
參與運動會能獲得了好的朋友和商業資源,只要你敢於擁抱「黑馬商圈」這個組織,你就肯定有所得。我希望「黑馬商圈」這個創業集體的兄弟們,成則擊掌相慶,敗者共同進退。
目前黑馬運動會一共有八個團,夏華、姚勁波這些創業明星都有帶團,我在王小川的TMT團裡。我們通過互聯網非常快速的召集了500名創業者報名的團。然後發動了一個眾籌,8個小時完成30萬。這事兒是有參與感的,你可以出錢、出力。
(貢獻也是有回報的,文化創意團一名成員眾籌了3萬元,之後迅速得到了與文創團團長蔡明的合作單子)
(楊守彬)
【題外話時間】問:聽說黑馬大師兄你…也是個逆襲的屌絲?
老牛沒有照片上帥
楊守彬:我從小在山東平度農村長大,家裡很窮,1996年去北京上大學之前都沒有進過城。我父親是個小商人,所以我也受到一些熏陶,當時就想學商科。我那年考北京大學國際金融系差了6分,之後被劃到了北京商學院(現北京工商大學)。
我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家裡負擔不了那麼多錢,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大學裡的生活費用都是我自己掙來的。我一開始是做家教,後來做廣告推銷,再後來做品牌策劃。北京火車站的第一塊燈箱廣告牌就是我賣出去的。
我大二就開始看老牛主編的《中國企業家》床頭堆了厚厚一摞,那時還叫過《鄉鎮企業家》,後來才改的名字。我大二開始接觸很多前沿的商業思維,那時為了掙錢就去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抄信封,每個信封1毛1分錢,就和裡邊的人都混熟了,幫他們組織了很多會務,那時就聽了很多官員和經濟學家的前沿思想。我大學就見過大場面,所以後來在給《創業家》擔當「業餘主持人」時,才那麼順溜。
我有互聯網創業情節,想做出一個10億美金的公司。我還在大學時就做電商網站,那時才是1999年,我們做了一個自己做配送的辦公用品電商網站「明天到」,後來還贏得了一個國家組織「中國世紀創意大賽」創業比賽的50萬獎金。
我大學畢業論文是《電子商務的第三方物流未來發展》,我預見了電商物流熱潮的到來。可是我畢業後並沒有直接創業,為了北京戶口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工作了幾年。
2003年我開始出來創業,當時非典之後,國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我就去做了一家健身器材公司,一直做到2007,賺了不少錢,我就把公司賣了幾千萬,繼續去做互聯網。
當時太超前,做了一個家庭服務O2O的項目,叫做「家裡會」,想用攜程的模式去做家庭服務,針對高端別墅住戶,把他們的住戶情況錄入CRM+ERP,然後再根據實時需求去滿足住戶。
但這個項目太超前了,規模做得越大就越不經濟,我因為手裡有些錢,所以開始沒有融資,最後堅持了4年燒了很多錢,也就放棄了,決定轉做風險投資。
2011年我加入了《創業家》黑馬商圈,加入之後我得到了很多好友和商業資源,從創業者轉變成了天使投資人,再轉變成為投資機構創始人。但加入後,我才發現老牛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我以前看他主編的雜誌,覺得他是個很酷的文藝青年,後來發現他本人沒有卷首語上貼的照片帥。
| ||||||
日前,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報導,走紅挪威的「慢電視」節目新形態,已經播完六齣,最短七小時、最長一百三十四小時的實境直播秀,最高創下五○%收視率。究竟,一鏡到底的記錄性節目有何魔力?網友說:殺時間超好用。 最近一季的代表作是記錄「西洋棋王子」卡爾森(Magnus Carlsen)的馬拉松式棋局,全程一百小時;還有製作羊毛衣的過程,十二.五小時。綜觀這類節目的特色是:沒有主持人、毫無劇情,但所有細節「全都露」。 一位當地觀眾接受《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採訪時表示,慢電視讓他從觀看簡單的事務中得到單純的樂趣。例如,他從羊隻剃毛開始、梳理羊毛、紡成毛線,看到最後編織成一件毛衣,十多個小時邊看、邊學下來,有一種彷彿自己也成了毛衣專家的錯覺。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慢電視內容好看還只是其次原因,關鍵在於,觀看慢電視的主控權在他們手上,他們可隨時中斷,放心去完成其他活動,回頭再看還是接得上。再者,少了主持人及來賓淨對話一些沒營養的內容,除了圖耳根清淨,也是打掃、聊天,或從事靜態活動時的完美背景。 柴火、織毛衣,都變主題 慢電視至今只在北歐地區播出,無法像韓劇橫掃全亞洲一樣風光,美國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歸因於天候,畢竟此地冬季酷寒、漫長,已經讓居民磨出過冬的好耐性;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旗下網路媒體今日(Today.com)則主張,柴火、織毛衣在挪威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只在挪威才行得通;唯有英國《衛報》(Guardian)認為,在各式充斥影音效果的節目中,慢電視的小清新風格已闢出自己的市場。 第一齣以慢打快的節目在二○○九年開播,全程七小時,只用四架固定角度的攝影機拍下行進中的火車窗外風景。根據挪威廣播公司,這個節目原本是用來墊檔,卻意外創下二○%收視率,等於每五人就有一人收看。已經製作多部慢電視的節目經理赫倫(Thomas Hellum)打趣表示,既然慢電視拍攝的是每分每秒的過程,「所以下一部應該要直接拍攝時鐘,看時間怎麼流逝!」 |
| ||||||
二○一四年《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結果近期出爐,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第一名分析師,又是楊應超。這位外資圈重量級分析師,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繞著地球跑,讓人好奇的是,搭機時,他都在做什麼? 撰文‧施禔盈 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楊應超,近期再度獲得權威《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票選為「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最佳分析師」;而這個光環,正是他一年當中,有一半時間繞著地球跑的辛勞與絕佳效率的最佳回報。 一年搭機里程數 可繞地球五圈早自一九九六年以來,這位超級分析師每年光是搭乘國泰航空所累積的里程數,就超過十二萬英里,足足可繞行地球約五圈之多。而至今他已經飛行了兩百萬英里,年年都是國泰航空公司的頂級鑽石卡會員;也因此,他購買的商務艙機票,有一半的時間會升等至頭等艙。 要成為頂尖分析師,不能只是飛得遠,更重要的是,飛得有效率。問楊應超面對這樣不斷飛行的日子,會不會很厭煩?他充滿熱情地回答:「不會!因為在飛機上可以完全不受打擾,工作起來效率最高。」事實上,二○○二年宏達電上市首日,一份驚豔外資圈的報告,正是楊應超在飛航途中所完成的。 「宏達電一開始的市場鎖定在歐洲,整個亞洲根本看不到相關產品,加上公司對第一支手機異常低調,公關窗口也是神祕不回應。後來聽說請宏達電代工手機的德國電信業者T-Mobile,將在宏達電上市前幾日在漢諾威展出這支手機,所以我立刻跳上飛機,從香港飛到德國漢諾威。」談起多年前的得意之作,楊應超依舊興致昂然。 找到T-Mobile的展出攤位,楊應超花了兩天的時間把玩這支新手機,也與展售人員聊天,瞭解客戶的反應。就這樣,從德國回到香港的航程上,楊應超以約十小時的時間,完成外資圈第一份宏達電評估報告。 這趟香港到德國的出差行,楊應超前後總共只花了四天的時間,兩天在機上度過,兩天看產品,回香港一下機,馬上打開手機,第一時間把在機上完成的報告傳至公司,及時在宏達電上市的同一天,將這份報告送達客戶手中。 報告中,他預測宏達電上市後將創造七根漲停板,結果宏達電股價不偏不倚地按照他的規畫路線行進,引起外資圈廣泛矚目,也再次證明他的重量級地位,而這次精采的戰役,正歸功於他有效利用搭機時間的管理力。 有趣的是,楊應超在飛機上不僅會善用時間,也會善用人脈。他提到,一次搭機前往中國出差時,剛好旁邊就坐一位研究中國電力的教授,而當時中國缺電嚴重,對於很多產業影響頗深,這位教授因此給了他很多寶貴訊息,包括下機後可以找哪個研究機構詢問,也提及中國關於電力的政策走向,讓他撰寫的報告展現多面向分析。 不託運行李 節省等候時間對於楊應超而言,出差像是打仗,因為他是一位永遠把第一名當目標的分析師,凡事分秒必爭。因此,對於經常需要飛行各地的他來說,如何好好利用「零碎時間」,成了他站上巔峰的武器。 楊應超說,只要整個出差是三至五天的短期行程,他就不會託運行李,以節省check-in和落地後等候提取行李的時間。「有時候一天要在歐洲跑三個國家,根本沒時間等行李。」來到機場劃位,楊應超繼續「斤斤計較」。他隨身攜帶飛機型號一覽表,什麼型號的飛機要挑什麼座位,他一清二楚。而他一定挑最靠近前面、且位於走道的位置,「這樣在飛機上可以方便做事情,一到目的地,又可以迅速下機,免於過海關排隊等待的時間。」進到機艙就座後,楊應超會立刻把手錶調成目的地時間,然後跟著目的地時間安排作息。例如,從香港飛歐洲的航線,通常是晚上十一點起飛,但香港的十一點是歐洲的白天,這時候他會選擇不休息,開始看文件、準備報告的資料,並且安排下機的時間表,包括與誰見面、要參加哪些會議。 「其實在飛機上工作,是滿舒服的狀態,沒有人打擾,也沒有電話要接,完全的獨處時間,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很多事情。」楊應超提到,很多靈感都是在飛機上竄流出來,因為平常生活緊張,在飛機上反而可以得到寂靜的力量。 帶防水隨身聽 游泳也聽新聞事實上,他所著的書||《改變的勇氣》,就有大半內容是在飛機上一字一句親筆撰寫的。完成一本近三百頁的著作,這對於連睡覺都嫌奢侈的外資首席分析師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楊應超就是能夠擠出時間,把一個小時當三個小時用。 如何做到?一個場景能刻畫說明。「上飛機後,有段時間是所有電子產品都須關機的狀態,這時我會拿出報紙開始閱讀。等到電子產品可以開始使用時,若精神狀態還不錯,就打開筆電寫報告,若感到疲累,則打開手持裝置,選一本有聲書,邊聽邊養神。」日常生活中,楊應超搶時間的能力一樣讓人望塵莫及。就連從事最喜愛的游泳運動,他同樣不讓時間輕易流洩,他會帶防水的隨身聽下水,邊運動邊聽新聞。楊應超的好友、媒體人陳文茜就打趣說,楊應超是個除了工作之外沒有人生的人,不會生活、不會花錢,每天只會認真工作,但也因此造就他今天在外資圈Top 1的地位。 說起楊應超吸收資訊的「量」,一般人難以想像,他每天必看七份報紙,包括中文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電子時報》、《蘋果日報》,以及英文的《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香港在地的《南華早報》。通常這些報紙都在上午開七點晨會前,就被他閱覽一遍,能夠在一般人還睡眼惺忪時,就把當天重點新聞全數吸收的他,是因為他瞭解自己是清晨無敵的人,天天四點起床,讓「效率時段」充分發揮功能。 在資訊的吸收上,楊應超有一個祕密武器是Podcast(播客,該軟體可自動下載新內容),CNN每小時的新聞、ABC、NBC及CBS的每日新聞,都會一併下載至手持裝置;不僅掌握國際新聞,還要追蹤台灣幾個新聞性談話節目,包括《新聞面對面》、《新聞追追追》、《文茜世界週報》……都是他必下載的節目,「我看的台灣新聞節目,不會比住在台灣的人少。」家在香港的楊應超認真地說。 利用科技將所有資訊自動下載後,楊應超不會在平常工作時間閱聽,但是只要一上飛機,或在移動時的等待時間,他馬上就會戴上耳機,開始讓腦袋「充電」。「對我們來說,資訊量永遠嫌不夠,而時間比金錢還寶貴,『空檔』沒理由放過。」至於面對大量的書報雜誌,楊應超的應對方法是:訂閱電子版。採訪過程中,他拿出平板電腦,點進雜誌專區,所有大家想得到的雜誌一應俱全,而且都是當期最新資訊,「最簡單的過濾法是,看封面,只要有科技老闆的臉出現,例如郭台銘、林百里等,就一定要點進去看,其餘則是快速瀏覽目錄。」分輕重緩急 才能點「時」成金另外,在他的一支iPhone手機裡,則存有上百本的原文有聲書籍,「我大概每個月都要買一、兩本書,十多年來的習慣,累積的量便很可觀。」特別的是,同一本書,楊應超經常會花三倍的價錢把紙本、電子版及有聲書一併購入,目的是因應不同場合,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形式充電,最終就是希望在任何時刻、任何場所,都可以不間斷吸收與學習。 即使絕不浪費時間,楊應超還是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所以對於時間管理,他採行八○╱二○法則,「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他傚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顧問建議的作法,每天早上把當天要做的事寫在一張紙上,再把最重要的標上第一,然後第二、第三這樣下去,只要每天照順序做,即使無法把所有事做完,至少最重要的已解決。永遠抓重點,平日是這樣,飛行時也是如此,這是楊應超點「時」成金的能耐。 楊應超 出生:1967年 現職: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暨亞太區下游硬體科技首席分析師經歷:花旗環球董事總經理、瑞士信貸亞太區科技硬體研究部首席分析師學歷: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工程碩士、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班5個招數+3C不離身, 楊應超高效利用時間 1.拍照建檔 例如有關鴻海的重要報導,利用手機的相機功能拍下來,歸檔在平板電腦的資料夾。 2.自動下載 利用科技自動下載最新新聞及當期雜誌,讓資訊零時差,不論通勤或運動都會戴耳機聆聽。 3.細排行程 運動、睡覺、和太太或小孩吃飯都要排時程,如果不安排,時間就會浪費於無形。 4.清晨無敵 每日清晨4點起床,上午7點開晨會前已做完運動、消化來自歐美客戶的1、200封e-mail、看完7份報紙,好整以暇應付當天工作。 5.只用簡訊 不接電話只接發簡訊,因為一通來自客戶的電話,東拉西扯可能耗費掉一小時,務必避開無效率的工作形式。 這 3本書,楊應超讀超過10遍楊應超即使天天與時間賽跑,但每天晚上必定空出30分鐘聽有聲書,而他最常閱讀勵志叢書,許多書甚至聽、讀達10多遍。以下3本就是他一讀再讀的好書。 《喚醒心中的巨人》(Awaken The Giant Within) 作者:安東尼.羅賓心得:潛意識控制著我們的生活,如果能對自己的心靈與感情控制自如,將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創造出想要的生活。 《祕密》(The Secret)作者:朗達.拜恩心得:人最大的問題,往往是逃避,而不是問題本身!這本書說明:要改變你的狀況,首先必須改變你的想法。 《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作者:戴爾.卡內基心得:這是大師卡內基的思想精華,深刻剖析人性弱點,從中能學習如何用尊重、理解與真誠來提高語言溝通能力並增強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