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士康的“百万雄兵”计划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24/140222.html


编者的话/

  10万?20万?有关富士康深圳工厂裁员的话题,在外界看来俨然成了一个数字谜题。

  在深圳当地,富士康内部熙来攘往,并没有明显收缩的迹象;深圳观澜两座启建的富士康新厂,更无法与裁员相联系。

  兵分三路,《中国经营报》记者再次深入深圳、成都、太原进行调查走访,惊人地发现富士康的更大企图。在饱受诸多外界质疑和抨击之后,“被围追堵截”的富士康却在日渐强大,针对中国大陆市场,“百万雄兵”计划已然成形。

  富士康“百万雄兵”计划之一

  深圳式扩张:富士康的“青苹果”乐园

  深圳观澜,7月的黄昏,太阳落下后的天空是紫蓝色的。

  暮色笼罩下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宝源工业区厂前大路边上,一条水泥小径平行通往1公里外的居住区。晚上7点左右,挂着富士康厂牌的工人摩肩接踵地往来于这条小径,西边一座小山坡下,是富士康宝源工业区的厂房。

  紧邻宝源工业区东的一块荒地上,两栋新厂房拔地而起。其中一栋内部已经开始投入生产。一些穿着富士康制服的工人三三两两地进出此间。记者看到他们的衣服上的标记为“SHZBG”,即鸿超准事业群。

  除了已经在观澜占了近70%员工的IDPBG数位产品事业群,鸿超准事业群是代工苹果产品机械及表面部件的主要事业部之一。有员工向记者透露,已经开工的生产线,主要是注塑压制等生产线,生产机壳、机架等配件,也是为苹果产品供应配件的部门之一。

  一边新建厂房,一边却在将一些厂房搬空。据记者调查,深圳龙华园区D5、FIH等厂区门前堆放了一些机器设备,有些车间内已将设备封装打包。此前,还有G区、E区等也有部分厂房有过搬迁情况。

  富士康深圳究竟在作怎样的调整?

  来与去的逻辑——业务重新梳理是关键

  按照富士康对外的说法,一些部门计划将部分产线迁移到内地。而产线搬迁计划即服从于“跟着客户走”的策略。比如,惠普在重庆落户,富士康的相关事业部便跟随客户落户重庆。

  不过,事实显然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

   在武汉,由于客户及配套厂商并不愿意在当地落户,富士康在当地的项目规模一直难以扩张,人员规模在14000人左右。有消息人士透露,郭台铭曾多次动员 上下游厂商落户武汉,但是收效甚微。直到今年7月中旬,才有消息称,武汉富士康今年计划再招17000人,但这部分人员是否一定在当地工作,也是未知数。

  来自太原的张龙(化名),现在是SHZBG观澜新厂房车间工人。前段时间,张龙因为在富士康太原园区与众多同事一起针对涨薪问题顶撞了工厂领导,结果与200多名工人一道,由带队主管监督一起被“遣送”到深圳来“支援建设”。据他说,3个月后他们会被再度送回。

  而在7月间,富士康这种“乾坤大挪移”在深圳当地频繁上演。

   当前富士康由于人员紧缺,因此不断从全国调派新员工来支援深圳。记者在龙华园区南门随机就能碰到来自武汉和湖南的新员工。据观澜厂区一名员工向记者透 露,目前富士康深圳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空缺,他们还在通过从学校招聘的方式来填补,还有很多是从省外各个园区调派的新人。而除了从全国各地将员工调入深 圳,也有一些事业部门规划将部分员工转移到四川、河南等地。但是,“在当前的生产计划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只可能少数部门迁移,根本难以实施全面迁移计 划。”一位课级干部告诉记者。

  正因为这样,深圳各园区之间,深圳与全国各园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员流动关系。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富士康的战略并非迁出深圳那么简单,在其人员调动的过程中,梳理内部业务部门并为内销铺路,才是关键。

  iPad现身工厂——鸿超准暗线布局

 自2010年5月26日的媒体开放日以后,富士康先后爆出系列消息,导致公众对其战略问题推测不断,但公司内部却对此守口如瓶。

   其实,早在2008年,对于富士康北迁计划,就有一个官方版本,即当下所说的“深圳留10万人的研发机构与出口产品产线”,其余外迁。但由于金融危机, 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施。直到今年5月,跳楼事件让郭台铭加速了北扩进程。而目前,外界传言的富士康深圳裁员20万,也概出于此。

  事实上,从富士康人员的频繁调动不难看出,裁员、北扩并非富士康战略核心。郭台铭的真实想法是,理顺其大陆的各个板块布局,进而集中最大的优势兵力出击。而深圳下一步即是建立以苹果为核心的事业集群。

  目前,在深圳龙华和观澜园区,补充进来的人员,大部分为鸿超准事业群。此前,观澜园区大部分事业部门的人员属数位产品事业群——苹果的核心部件生产基地集中在这里。相比之下,鸿超准事业群在产能上略显不足。

  当前产销两旺的iPad成为记者采访中频繁听到的一款产品。包括鸿超准在内的大部分苹果生产线上的员工,都知道自己参与生产的是一部当下俏销的机器。具体描述的配件形状,则与苹果公司前不久发布的新品iPad拆机配件相吻合。

  目前,iPad生产线设在富士康数位产品事业群和鸿超准事业群已是公开的秘密,这款产品当前在富士康正满负荷生产。这与媒体报道所称的“目前苹果产能严重不足”相对应。

  为了解决产能问题,SHZBG部门最初规划增加15000多台设备,后经高层决定压缩,实际准备增加9000台。参照这样的扩张规模,观澜两座新厂房的投产,也只是冰山之一角。

  “出口产品的事业部门将在深圳集中,然后将内销产品的事业部门向内陆分散,并为当地渠道进行战略上的配合。”深圳一位观察人士表示,所谓的大迁移,纯属误传。“富士康不可能迁出深圳!”

  由此,涉及到苹果等产品的事业部门如SHZBG鸿超准事业群,IDPBG数位产品事业群,PCEBG企业资讯系统产品事业群,在深圳的规模不仅不会缩减,反而会扩张。

  全面捆绑苹果

  从错综复杂的事业部门重构布局来看,富士康实际上在试图为苹果产品走向中国市场提前布局。

  鸿超准事业群一名员工告诉记者,该部门参与研发的一款苹果产品预计需求量很大,产品将要在四川生产。然而,这款产品处于刚刚测试完毕的阶段,并没有上线生产,它区别于已投产的iPad和已经上市的iPhone。但是,该产品具体是什么名称,不得而知。

  “近期有消息说,苹果正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移动通讯巨头谈合作,准备大举进军中国内地,富士康除了为苹果产品做代工之外,还在考虑在中国开设苹果专卖店的可能。”深圳一位观察人士表示。

   6月中旬,有台湾媒体报道,随着内地由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市场,包含鸿海、正崴和蓝天集团等台湾电子企业均积极布局中国渠道事业。由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 控股的正崴电子,准备经营苹果专卖店Studio A,已经得到苹果核准,可在上海和江苏做第一阶段的准备,今年开设10家店、未来3年开100家苹果专卖店。蓝天旗下的百脑汇店面则要提高到50家。

  苹果究竟什么时候进入国内市场,虽然各方只字不提,但无论是苹果还是富士康,都将这视为未来掌控话语权的阵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08

富士康转嫁工资成本正与客户商谈提价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23/118436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富士康(02038,HK)究竟能不能将工资上调的成本转嫁给客户,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总财务长黄秋莲日前表示,公司正与客户沟通提高产品价格,上调的幅度将因客户和产品而异,但最终方案尚未成型。
此前,富士康宣布大幅上调部分大陆工厂一线工人工资。
日前,黄秋莲表示,公司将要与客户讨论提高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以抵消员工工资上调所产生的影响。她还指出,价格上调的幅度将因客户和产品而异,因工资上调要到10月份才生效,公司尚未拿出最终方案。至于客户的意愿,她仅表示,正努力沟通中。
富士康随后发布发声明称,将在第三季度完成与客户的价格谈判,以减轻工资上调的影响。
鸿海代工的客户包括苹果、戴尔和惠普等知名电子品牌。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代工行业,如何来应对人力成本的上升?黄秋莲表示:“大陆成本增加是必然趋势,是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除了薪水,富士康员工的居住环境也一直备受外界争议。黄秋莲当日表示,当初为了安定员工,解决员工食宿问题,才设立员工宿舍;但社会环境变迁,宿舍反而让员工与外界社会脱节,加上深圳龙华厂员工人数太过密集,集团已经决定将员工宿舍进行剥离。
其中,深圳龙华厂自有宿舍会在7月先完成剥离,8月进行龙华厂外租宿舍剥离,预定9月整个富士康集团宿舍完全剥离,交由物业公司代为管理,公司仅负责监督,让富士康员工可以较容易融入社会,对社会是有正面效应的。
在宿舍管理制度改变部分,黄秋莲表示,“这可让员工融入社会,生活层面也会更宽广。”
黄秋莲还表示,郭台铭将暂缓鸿海在台湾的相关投资计划,重新进行评估。不过,黄秋莲并未明确点出暂缓的包括哪些计划。据了解,鸿海集团目前进行中的重要 台湾投资,包括2008年郭台铭承诺的高雄软件园区,兴建研发大楼及云端数据中心,以及在高雄打造 “亚洲运筹中心”。今年初,郭台铭曾透露要宣布加码投资苗栗。之后一度传出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协助鸿海集团取得卓兰镇白布帆地区的25公顷地皮,鸿海集团拟 投资上百亿元,投入硅晶圆太阳能电池与模块厂的投资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2

现代后勤:“洗白”富士康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30/141174.html


 庞大的产业工人数量催生了一个巨型服务市场。

  近日,深圳市现代后勤产业集团(下称现代后勤)董事长陈德勋正忙于在河南寻找合适的项目地址——随着沿海外资企业的北移,内地企业的后勤社会化意识日益增长,作为国内最大的洗衣外包服务商,现代后勤不想错过这一轮扩张的好机会。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商业社会里这是普遍法则。但是,洗衣服这种“私人内务”也能专业化、规模化运作吗?现代后勤以其每天几十万件的洗衣量肯定的回 答了这个问题。珠三角、长三角庞大的制造业群落,诞生了一个巨型的服务市场,深圳现代后勤集团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市场并掘到一座“金矿”。

  低利润的洗衣行业

  1999年7月,富士康在深圳龙华厂区已有1万多名工人,随着公司人员的扩大,工人洗衣晒衣带来费水费电、增加污染等问题,脏衣服还影响了车间的环境和气味。素有军事化管理之称的富士康决定将工人洗衣承包出去,而价格要低于员工自己洗衣所用的水电人工成本。

  富士康想到了请专业的洗衣公司来洗衣。不过,当时一些洗衣公司开出的价格高达100多元/月/人。

  陈德勋当时任富士康机电技术部高级主管,临危受命,接手洗衣这一项目。陈德勋认为集中机洗是可以解决污水排放问题的好办法,相信为中国的产业工人提供这种专业服务,必定能成为一个趋势。

   1999年9月,陈德勋成立了现代后勤第一家洗衣公司,接下了富士康16800多名员工的洗衣重任,洗衣价格仅为每人每月36元。以人数计价,洗衣数量 不限。当时由于编码方式原始,错乱衣服难免,陈德勋派出收发人员100多人,高峰期发衣的场面壮观,人头涌动,还不得不临时抽调外援人员才搞定。陈德勋记 得当时还亲自出马洽谈员工丢失衣服的赔偿问题。

  陈德勋苦心研究,终于找到一种适当解决问题的编码方式,从而减少了衣服的错乱率,也减少了收发的人工。当然直到今天,编码方式的探索仍然没有停止。

  一件衣服自己洗,还是通过公司统一洗,每月耗水有一个对比账。在富士康内部刊物上曾刊载相关文章称,仅测算可量化的分散洗衣成本,每人每月就高达54元。相比之下,洗衣外包可节约企业成本每人每月18元,富士康50万人每年节约近1亿元!

  而在“洗衣外包”模式在龙华工业区试验成功后,从2002年起,现代后勤围绕富士康先后在昆山、太原、烟台等地投资建厂。同时还与其他国际知名制造商合作,如圆裕电子、大宇造船等,如今已在9个城市设立了分厂。10年来,现代后勤的营收年均增长超过50%。

  规模效应的市场竞赛

  大型产业公司可以依靠现代后勤的洗衣外包服务降低成本,由于目前这一产业还没有足够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一旦与现代后勤展开合作,产业公司就会对现代后勤产生“依赖”,使得现代后勤提供的服务具有高度黏性。

   低竞争蓝海加上规模经济产生的利润,让陈德勋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一些洗衣公司趁势跟风而上。向来喜欢寻求成本洼地的富士康,正好借此引进了竞争机 制,搞项目招标,这导致洗衣价格大幅下降。目前的价格已经低于25元/月/人,这直接导致现代后勤的运营压力加大,近而不断提高洗衣数量。

   煤炭、煤油等原料涨价,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的洗衣服务市场越来越难盈利。富士康对服务品质标准一提高,便有企业承受不了。兴成洗衣公司2001年进来,但 是做了几年就面临效益低下的问题,并于2005年退出;小白免2005年进入,2006年退出。同样进入后“被退出”的还有竞洁、深圳洗衣厂、宏富达等。

   要想将洗衣“外包模式”做大,必须将盈利模式确立下来。现代创立之初,陈德勋对洗衣设备如洗衣机、烘干机、锅炉等潜心研究,从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口,实 现节能减排,压缩成本。经过技术改造后,洗脱机节电60%,烘干机节能50%。而废水热循环回收利用系统,也让用水和能源成本缩减了近半。

经过一系列长时间的技术改进,陈德勋将公司一次承接的业务量压缩到6万件。也就是说,保证每天代洗6万件以上的衣服,公司就能赚到钱。

   在给制造业工人提供“洗衣外包”的同时,陈德勋发现,围绕庞大的工人群还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厂区清洁、餐饮、宿舍租赁、超市等服务。在“洗衣外 包”主业的带动下,一系列相关的服务性生意都开展起来,公司利润来源实现多元化。目前,宿舍管理服务的营收在现代后勤总营收中的占比已超过10%。如何维 持经营上的优势,现代后勤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包括制服和布草的租赁、新型纤维的研发应用,与客户深度结合的大后勤模式等等,以构筑行业壁垒。

  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基础上,陈德勋对客户进行“横向拓展”,以制造业为基础,客户链条拟伸向其他行业,如酒店、学校、部队、医院、出租行业、社区等。

  “凡是参与了洗衣服务的企业,现在都离不开专业洗衣了。”陈德勋对这点很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99

富士康全国广撒网印度工厂被曝停产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27/1207501.shtml


 每经记者 严翠 发自深圳
昨日(7月26日),媒体突然曝出富士康印度工厂因毒气泄漏遭到停产。据印度当地媒体报道,富士康集团位于印度清奈附近的手机零件厂近日疑因杀虫剂残留,造成235多名员工吸入中毒赴医治疗。据悉,目前大部分员工已经出院,只有少数人仍不适留院继续观察、治疗。
对此,印度当地官员公开表示,目前富士康厂区没有任何气体罐,并称公司员工从26日起向公司在斯克里伯鲁布德的工厂转移。不过,鉴于已经造成一定的人员伤害,泰米尔纳德邦当地政府已经要求工厂暂时停工检查,确定安全无虞后再恢复生产。
据了解,富士康上述工厂本来已经停工九个月,后因订单增多而复工,谁知复工23天后又陷入停工状态。截至记者发稿,富士康方面仍未就印度工厂员工中毒事件给予正面回应。
近日,富士康集团亦对备受关注的内迁事宜给出了肯定答复。
据悉,鸿海集团主席郭台铭在近日召开董事会时确认,公司将增加五项投资案,其中一项便是投资五亿元的 “西进计划”。按照富士康的规划,深圳厂区将加速西移,只留下技术层次较高的苹果组装线。
同时,网络上还广泛流传着富士康详细的内迁方案——郑州主攻手机业务,PCB厂则转移至河北秦皇岛,山西晋城则主攻光电业务,山东烟台以游戏为主,笔记本电脑则在重庆落户。
此前有媒体报道,武汉和天津也将成为富士康的主要“阵地”,其中天津主要做手机电池和手机外壳,而武汉则是电脑事业部。另据有关人士透露,河北廊坊政府早在2006年就与富士康达成了投资协议,投资额为37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富士康北方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不过,有业内人士提出,富士康在到处撒网的同时,已经分散了其深圳总部的定位,将来会重点培养哪些城市还是个疑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25

富士康6400万美元投资郑州成都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6/yMMDAwMDE4ODYyMg.html


据媒体25日报道,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对成都及郑州两地的6400万美元投资计划。至此,长达两个月的富士康内迁之争终于落幕。

公告显示,因机顶盒、平板电脑、手机等产能需求,鸿海集团将投资富泰华精密电子(成都)1200万美元、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2000万美元、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2000万美元、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1200万美元。

据悉,鸿海在这两个地区都是首次投资。按照鸿海的解释,这两个地区将成为国内的“重点区域”,成都将以平板电脑和机顶盒为主,而郑州将以手机为主。

富 士康在华版图已经基本清晰,形成了三大生产群体。北京、郑州和廊坊将主要进行手机生产,重庆和成都则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机顶盒,而对生产条件要求较 高的苹果则继续留在深圳生产。此外,一些中型业务群也将逐渐内移,PCB(电路板)将移到秦皇岛,光电设备移到晋城,游戏机则落在烟台。

有 业内人士分析,富士康选择郑州主要是从“万马奔腾”计划出发,因为富士康所代工的三大手机品牌已趋于稳定,诺基亚由北京生产,摩托罗拉则由廊坊和天津生 产,而苹果的生产一直没离开深圳。郑州地处中原,对“万马奔腾”的供应链将十分重要。富士康通过内迁,重新梳理了业务版图,形成了局部的规模效应。而富士 康将围绕产地加强通路的建设,如果“万马奔腾”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富士康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

同一天,鸿海还宣布将重启发行上限达10亿美元的海外无担保转换公司债(ECB)。有财经人士解读,鸿海已定下今年增长三成的目标,而发行ECB也表示富士康看好下半年以及未来三年的市场情况,从而筹集资金,加速建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30

中環在線:富士康當黑印度200員工送院 李華華

2010-7-27  AD





 

台灣首富郭台銘(圖)近排黑仔到痹,唔通虎年犯太歲?幾個月前佢大陸嘅工廠不斷有員工跳樓自殺,搞到要搵人打齋,郭老仲親自走去深圳安撫員工,最後要全體大加薪,件事先叫做靜咗落嚟。點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噚日輪到富士康集團喺印度欽奈(Chennai)間工廠出事嘞!話說嗰度發生有毒氣體洩漏,被勒令停工;據報有成200幾個員工出現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要送去醫院o忝!

富士康發言人梗係急急出嚟解畫啦!佢話欽奈廠係新廠,生產手機零組件為主,啟用前用過殺蟲煙劑,懷疑員工吸入殺蟲劑先搞到身體唔舒服。佢仲話多數員工已經出院返咗屋企,留院觀察嘅得28人,工廠仲會喺一個星期內復工。印度係佛國,唔知郭老今次會唔會去祈個福、求個平安呢?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57

武汉埋单60万平方米厂房争夺富士康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6813.html

作为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内迁计划”一经公布,包括武汉、郑州、成都、烟台等众多二线城市竞相争抢。
“哪个地方创造的条件最好,就最先考虑往哪儿搬!”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非正式言语,道破了竞争的严峻态势。

即将于本月上旬破土动工的武汉园区二期工程,以及可供8万~10万人居住的廉租房便是武汉招引富士康落户的大礼包之一。

赞助60万平方米厂房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从权威渠道获悉,60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并非富士康出资扩建,而由武汉市埋单;富士康则根据实际需求向政府有关部门租用厂房。

记者了解到,二期工程规划共建厂房25幢,其中有5幢将于明年4月1日正式投产,作为台式电脑产品线内迁扩产后的主要车间。

“其他产品的生产线是否迁往武汉,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洽谈。”富士康武汉园区所辖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招商机构有关人士表示,“天津、重庆、烟台是武汉的主要竞争对手。”

事实上,相比上述城市,武汉早在2007年便引入富士康,为其制定了17个重点配套项目的方案,包括土地征用,专用铁路线建设等。正因为如此,在此轮竞争中,为富士康定制60万平方米的厂房、未来划入保税区等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及长年的默契合作将成为武汉的巨大优势。

记者注意到,富士康原定3~5年内在武汉累计投资10亿美元的计划,因2009年遭遇金融危机而放缓进程,目前其在武汉的投资额刚刚过半(5亿美元),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将延期至2019年。

代建职工廉租房

与此同时,为配合富士康集团下达的宿管剥离新政,武汉市还将为富士康解决员工住宿问题。富士康武汉园区有关负责人日前告诉本报记者,富士康武汉园区 二期工程将不再自建生活区。现有14栋自建宿舍已从本月初开始,陆续交由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接管,“下一步将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协商宿舍回购事宜”, “明年4月1日二期工厂投产所招募的新员工将住进佛祖岭街道办事处兴建的廉租房内”,届时富士康武汉园区将完成宿管剥离。

富士康方面透露,廉租房由政府出资出地修建。一期工程将于明年3月前交付,按40平方米/间,每间最高限住8人的规格,提供可供2万人入住的廉租房房源。廉租房协议价每月500元一间,富士康为员工提供最低120元/月的租房补贴。

武汉正在以各种优惠措施向富士康示好,但富士康集团总部的态度始终是“雾里看花”。一方面,富士康表示,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但同时又强调,减少深圳龙华的代工比重绝非一蹴而就。

就在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加入富士康产能转移争夺战的同时,富士康已悄然启动了一场更大规模的业务转型。记者日前在富士康武汉园区内看到了一间名为 “飞虎乐购”武汉园区自提点的小仓库。富士康武汉方面介绍,这是供集团旗下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的,但该人士没有就公司新业务发表言论。

此外,位于武汉江夏区汤逊湖不远处的一个名为“轩盛·湾郡”的别墅在建项目,其开发商是富士康科技集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8

富士康台式电脑生产基地迁至武汉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6518.html

据新华网8月5日援引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消息,富士康科技集团已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订协议,承诺将年产台式电脑6800万台(件)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移至武汉。
报道称,与富士康台式电脑生产线同时迁至武汉生产的还包括打印机生产线,电脑显示器生产线等。而为满足开工需要,富士康将在武汉高新区内开工建设约60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新生产线将于明年4月投产。

据报道介绍,富士康武汉园区于2008年投产,现有职工2万余人。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产值71.6亿元,出口7.73亿美元。明年新生产线投产后,预计2014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员工规模达到10万人。

此前,深圳富士康集团iPhone产品研发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按照富士康集团规划,未来苹果iPhone生产将全部放在河南郑州, 苹果iPad生产将全部放在太原。而富士康武汉生产基地则将成为富士康台式PC在大陆的重要生产基地,烟台生产基地的台式PC生产线也将搬至武汉基地。

截至15点39分,富士康国际(02038.HK)跌0.97%报6.1港元。





年产6800万台电脑基地落户武汉 富士康内迁路线图初具雏形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806/2010080602340426.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8月5日,全球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河南郑州举行盛大招聘会。据当地媒体报道,设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051、052号展位的富士康招聘现场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而就在同一天,位于湖北武汉的富士康科技园内,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组装一台台电脑。据武汉东湖高新区有关人士透露,富士康近日已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订协议,承诺将年产台式电脑6800万台(件)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移至武汉。

        武汉只是富士康内迁的科技园区之一。目前,集团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布局已全线展开:昆山、郑州、烟台、天津、重庆等多个城市,均成为富士康棋盘中的重要棋子。

富士康“落子”10余城市

        2007 年4月,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正式奠基。仅过3年,在2010年上半年,武汉富士康出口就达到7.73亿美元,占到武汉市出口总额的将近1/5,富士康已 在武汉经济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富士康武汉园的展示厅内,有一张富士康全球布局图。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2009年出口创 汇508亿元。其代工客户全都是大名鼎鼎的IT业巨头,如戴尔、惠普、索尼、诺基亚、苹果、西门子等。

        庞大的武汉科技 园,连同昆山、郑州、烟台、天津、重庆、西安、太原、廊坊等多个城市,在富士康棋局中遥相呼应,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据富士康集团人士粗略介绍,全国布局 战略中,郑州主要生产苹果手机,武汉生产台式电脑,PCB厂将移到河北秦皇岛,光电落在山西晋城,游戏机落在山东烟台,手机在河北廊坊,笔记本电脑重心选 在重庆落户,深圳则主打研发和技术要求更高的苹果组装线——庞大的富士康可谓全面转移、“多点开花”。

        富士康相关负责人早前在深圳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富士康龙华工厂最终将只保留10万人的规模。而以深圳共40多万的员工总数来计算,北迁人数将占3/4。

        毫 无疑问,随着富士康的内迁布局雏形初现,落户城市和富士康之间,都将在对方未来的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仅以武汉为例,在此轮布局中承担了富士康台式 电脑主生产基地的角色。富士康武汉园区每年台式电脑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规模将达到6800万台(件),武汉光谷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最终,全 园区年产值预计会超过1000亿元,人员规模将达到10万人左右。

内迁将促进珠三角产业升级

        随着新项目 的迁移,富士康一大批配套企业也将内迁。每一座城市的富士康工厂周边,预计都将有几十家生产产品结构件的配套企业落户,今后甚至还将达到100多家配套企 业聚集。这也被一位业内人士称作为  “母鸡带小鸡”的模式。“首先是惠普、戴尔等巨头内迁,形成了第一级厂区,进而影响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第二级阶梯的代 工工厂跟随其后,第三级阶梯则由那些作为富士康配套的企业组成。三级阶梯形成的产业集群,足以使得内地城市‘拱手相迎’。”上述业内人士分析。

        而 在新落户城市快速形成新产业集群的同时,将是富士康深圳龙华基地的急剧萎缩,甚至逐步变为空壳。目前,经深圳龙华出关的电子消费品数以亿计,涉及的产品包 括手机、电脑、显示器和游戏机。而这些整装待发的难以计数的集装箱,绝大部分均通过深圳盐田港和赤湾港出海,运往全球各地。

        据湘财证券研究报告称,如果形成大规模的代工产业转移,由此形成的物流业也将随之移位,珠三角港口尤其是深圳港集装箱生成量势必明显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富士康工厂外迁对珠三角代工经济具有深远意义,可以推断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分析人士认为,富士康在深圳的加薪行动以及在多个城市的全面布局,将吸引大批用工内移,并在深层次上将提升工人对于薪资以及办公条件上的隐形要求,从而迫使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而实际上,目前在珠三角,用工荒现象已经有所显现。

        富士康一名内部人士表示,郭台铭真切希望他的加薪和内迁策略能搅动中国代工业。如果郭台铭成功了,他也有望重画世界“代工版图”。从目前的情况看,郭台铭正一步一步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

心理素质成招工考核指标

        不可否认,富士康最为引人关注的焦点仍是其员工关怀和安全问题,这也正是富士康方面所重视的。

        富士康武汉人力资源处经理张中良日前便对媒体公开表示,招聘工人“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智成熟”,富士康已将员工的心理素质纳入了重要的考核指标行列。面试时将有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应聘者进行面谈,以了解其心智是否成熟健康,从而决定是否录用。

        富士康方面介绍,目前,富士康武汉公司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资为950元每月,10月份还将进行一次调薪。此外,每天超出8小时的工作属于加班,平时加班可拿1.5倍工资,周末加班可拿2倍工资。

        2010 年上半年,令富士康焦头烂额的莫过于发生在深圳龙华的系列跳楼事件,从1月到5月,富士康员工曾连续发生“十二跳”恶性事件。这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富士康内 迁的直接原因之一。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跳楼事件加速了富士康内迁,从而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但本质上来讲,还是因为成本原因以及富士康所服务的企业 内迁连带所致。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员工问题在富士康内部正从敏感转为开放。据集团内部人士介绍,日前富士康方面一改往日的封闭与隔绝,主动带领记者等外来人员参观多个园区。




富士康: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从A迁到B”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5/5NMDAwMDE5MDQ5Nw.html


富士康关于媒体近期iPhone生产线搬迁至郑州、PC搬至武汉等种种搬迁猜测、无端图解,已经深感无奈。8月4日,富士康集团就此对本报作了电话回应,其意总结如下:

其一,产业迁移是全球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是富士康从80年代始台湾迁至大陆以来一直在发展演变的事情,是一个产业链重新整合布局的过程,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持续在发生,并且产业迁转关系到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不是简单的“从A迁到B”的关系;

其二,河南基地注册才30天,不可能有大规模生产。并且产业链重新布局后,一个产品的生产、出货可能是在成都,也可能在深圳、也可能在烟台……这些都要根据客户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不能简单理解为手机就搬到A生产,PC就搬到B生产;

其三,搬与不搬,要根据产业链重新布局后的需要,也不可能都往一个地方搬,媒体不要妄加猜测,并要客观、严肃地看待产业迁移。

同时,富士康强调,即便减少生产制造部分在深圳的比重是一个远景目标,但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多久,五年?六年?七年?我们也不知道。”

被放大的远景,被忽略的现实

从“A搬到B”,这个关于代工巨人富士康产业转移的最新故事主角,A还是其中国大陆的总部及第一基地——深圳,B则是劳工输出大省河南:8月4日,有消息称,富士康已经开始着手将位于深圳的iPhone生产线,搬迁至河南郑州新的生产基地,并已经开工生产。

而事实的真相,或许已经被大大的放大。据本报记者8月4日在郑州本地了解实情为,富士康位于当地的生产基地建设仅处于开工建设状态,所谓的“开工生产”只是有小规模被富士康租用的厂房有生产迹象,生产什么,不得而知。亦无证据证明,富士康在当地已启动大规模生产。

本报记者查阅当地的工商注册资料获悉,富士康郑州生产基地也是在富士康母公司台湾鸿海旗下,注册名为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生产基地”)

该公司于7月5日正式注册成立,生产经营范围包括:第三代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手机、基站、核心网设备以及网络检测设备及其零组件、新型电子元器件;从事金属与非金属模具的设计、制造。郑州生产基地注册资金3400万元,投资规模1200万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设立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大街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的代工厂,从注册成立到生产线开工仅30天时间。

“目前部分开工的生产线,是在原有的厂房上改造建成的。”一实地探访富士康郑州工厂的人士说,尚不清楚已经开工生产线的具体业务,“但从外部看,规模并不大”。

该人士作出判断,所谓的“开工”,可能最多是 “一边建厂房,一边搞生产”。

郑州当地媒体称,富士康郑州厂房“将在2011年8月份以前分三批交付使用,届时将达到日产20万台苹果手机的生产能力,年出口额将达130多亿美元。”——富士康官方对此不以为然。

一个基本事实是,按照富士康过往烟台等基地的进度,一个基地成熟过程至少为4-5年。

对深圳的影响?

据本报了解,在5月底举行珠三角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某官员曾直言,富士康要把低端产业链转移到外国或其他地区,把在深圳的规模由40多万人降到10多万,从而为深圳和广东的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这个持续多年的言论(事实上,早在数年前,深圳市政府亦与富士康达成共识:深圳将来将发展成为富士康以研发为主,少量生产的基地,员工规模控制在15万人以内)或许加重了媒体的猜测。

然而事实是,数年前的预期进展到今天,富士康深圳员工规模仍达40万人——产业转移之艰巨、之复杂,由此可见。

“我不能简单回答你,iPhone生产线是搬还是不搬。”富士康深圳人士回应记者说:“任何做产业的人都知道,这涉及一个产业链布局的问题,手机将来出货有可能是深圳,也可能在浙江,也可能在西部,这些都涉及和客户需求和产业布局的问题。”

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的生产线,此前主要落地深圳,有iPod、iPhone、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基地主要集中在深圳龙华和观澜两大基地内。

基于大客户苹果公司近年如日中天的行业地位,iPhone产品线被当然地视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代工业务之一。一位熟悉富士康业务的业内人士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iPhone从深圳的搬离,代表着富士康制造业务重心的内迁。

但这只是一个远景。富士康深圳人士说,富士康这些年一直在华东、华北、华中、西南等地布局新的产业基地,但并不代表深圳基地会被瞬间“掏空”,事实上深圳至少在富士康全球近80万的大军布局图中,仍然是体量最大、比重最重的一个。

“iPhone作为富士康最重要的产品线,其产业配套极为讲究。”一富士康离职员工告诉记者,从显示屏到内部原材料,iPhone都是专门的供货渠道和物流配送。

“富士康的生产流程设计,从物流配送到供应链管理都极为精细。”上述人士认为,iPhone产品线的搬迁,还涉及到其配套物流供应链的变更:“因为苹果产品的配件都是专供,搬迁后其供应链能否及时补缺,很关键。”

也就是说,产业转移,不仅取决于企业和承接地政府的意志,还取决于交通、配套、人才、客户服务半径等经济要素,缺一不可。

(本报记者丘慧慧、刘涌对此文亦有贡献)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