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公司大多死於自我毀滅,而非他人之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7/163807.shtml

創業公司大多死於自我毀滅,而非他人之手
經緯創投 經緯創投

創業公司大多死於自我毀滅,而非他人之手

因優柔寡斷而錯失良機,無疑是慢性自殺。

來源 | 經緯創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作者 | Mark Leslie

創業公司大多死於自我毀滅,而非他人之手。

——Paul Graham

自我毀滅

Paul 的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比起惡性競爭、經濟低迷等外力因素,絕大多數創業公司的毀滅都源於自身。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地探討這個問題,不難發現創業公司的自我毀滅主要存在兩種形式——要麽是創始人之間不健康的關系,要麽則是決策時過於優柔寡斷。而這些問題之間又存在著串聯關系,進而會導致定位、戰略、資金等方面的失衡。

決策機制是否健康有效,決定了創業公司能否良性循環、快速發展。時間意味著機會,而由於優柔寡斷而錯失良機,對企業而言無疑是慢性自殺。作為創始人,優化決策流程,在恰當的時點做最正確的抉擇,既要有廣開言路的胸懷,也要有孤軍奮戰的魄力。如此,企業才能走得更遠。以下,Enjoy:

優柔寡斷會帶來什麽?會使得企業過分追求內部的一致性,這就意味著整個團隊勢必面臨決策效率低下的問題。效率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是獲取成功必不可少的競爭優勢,所以優柔寡斷帶來的風險也會格外致命。除此之外,優柔寡斷還會加深企業對於失敗的恐懼。人人都推崇的決策往往是保守的、安全的路徑,也因此會使企業陷入過分求穩的困境之中。領導層內部的猶豫不決,會滲透到整個公司上下,不經意之間,就已經營造出一種恐懼失敗,過分求穩的氛圍了。

同時,決策效率低下也會致使企業發展停滯不前,消耗原有優勢,在競爭中失去先機,一步步走向失敗。

因此,對於領導者來說,構建一個良性的決策機制,保證企業能夠精準高效地做出決策、執行決策尤為重要。

我認為,導致決策止步不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

害怕孤軍奮戰

81

這應該是決策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了。通常情況下,人們害怕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

經常會出現的狀況是:整個團隊中每個人都互相試探,都在等待共識的出現,但就是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當團隊共識出現時,才會有一個人把它表述成一個團隊的觀點,而不是個人的觀點(你也許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表述:好像我們大家都同意)。在團隊觀點被分享之後,如果其他人同意,那麽這個共識就會被再一次強化,再被剩余的人進一步證實。

害怕暴露無知

82

這是在特殊的時間點人人都會有的自然心態。但這種恐懼會折磨那些知識淵博或者處於權威位置的人——對於資歷較長的人,他們會非常有可能因為被期待給出答案而無法輕松地問些他們面臨的問題。

接下來,這種害怕會慢慢滲入整個公司,它會使其他人形成這樣一種默契——私下里自顧自地琢磨想法,但不會明確地表達出來,讓所有人都聽到。但領導者需要明白是——但凡有一個問題沒被問出來,就會導致團隊錯失一種洞察的角度,整個決策過程實際上成為妥協讓步的過程,由於缺少事實的支持,從而無法做出出真正明智、合理的的決定。

害怕被批駁

83

這是一個會影響團隊里低層級員工的心態。如果領導者或者團隊中的其他人反對一個低層級員工的觀點,那麽這個員工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自在、不自信的感覺。這甚至比丟工作更可怕,這將使得低層級員工在表達觀點時放不開手腳,而放手讓那些身處高位的人做決策。

這些情形在許多團隊中都可見,因為它們就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心理狀態,而我們要做的是——面對和克服這些恐懼。領導者需要更積極主動地行動,來消除這些負面情緒,從而構建一種良性循環、人人參與的決策氛圍。

以下是三條我們反複灌輸和練習的核心思想:

異議義務

84

這是一個我們從谷歌借鑒來的警句。有義務去表達異議才是驅動決策的核心。

共識並不是“讓每個人都同意”。相反,它是逐步得出的對於公司和公司凝聚力來說最佳的想法。

得到這一個最佳的想法需要經歷一些爭辯和沖突。人們需要在一個開放的,安全的,可以表達相反的想法的環境中去表示“不同意”,去為自己的觀點辯護。

記住——正確的決定一定是最好的決定,而不是迎合大眾口味的決定。

那些與決策結果最相關的人,才是最合適作出決策的人。無論立場是什麽、權威性如何,都需要對於授權那些與決策結果最相關的人加以重視。這並不意味著盲目信任,因為在這個決策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有效的檢視和平衡,從而強化表達異議和辯護相反觀點的義務。

決策流程

85

在有效決策過程中,經過 6 個假設是必要的。

我們需要決策什麽?

什麽時候需要做出決策?

誰來決策?

在決策前,需要咨詢誰?

誰將批準或者否決這一決策?

作出決策後,需要告知誰?

社交資

86

社交資本是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人際貨幣,社交資本是有限的,但可以賺取。與金錢不同的是,社交資本是有上限的,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的社交資本有且僅有這麽多。

為了形成一個帶有堅定信念和效率的決策氛圍,決策需要去中心化。這里有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如果所有的決定都由單一決策人做出,那麽可想而知這個決策是不靠譜的。

決策過程去中心化依賴於授權給那些與決策結果最相關的人來做決策。為了形成這樣的氛圍,領導者必須關註社交資本,並清楚需要在什麽時候介入,采取行動。

決策 社交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75

華潤創業(0291)50.8%股東大多數贊成借貸方案

1 : GS(14)@2010-12-25 13:03:3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01222120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21

孤獨少年長大多病痛

1 : GS(14)@2012-07-03 22:45: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03/16480166
青少年時期人際關係欠佳,不但影響社交,更為中年患上多種慢性病埋下計時炸彈。瑞典一項長期研究,邀請老師評估逾1,000名16歲學生的社交狀況,包括在學校有否被孤立、參與課外活動的情況等,然後在這群學生平均43歲時進行體檢,包括量度血壓、血糖、膽固醇及腰圍等,確定他們有否患上代謝綜合症。
結果發現34.5%男性及19%女性有代謝綜合症病徵,屬患上心臟病、中風及二型糖尿病高危族。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被老師評估為不合群,或社交不活躍,中年時患上代謝綜合症的風險增加36%,研究雖然未能解釋兩者的關連,但呼籲家長及教師不要忽視「孤獨少年」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043

港大多內地生致教學困難

1 : GS(14)@2016-05-19 02:27:05

【質保局報告】【本報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質素保證局,昨公佈港大質素核證報告讚揚港大多項課程,包括港大在本科生及研究院課程均達卓越學術水平,但在吸納非本地生方面,有職員指大量內地生令教學出現困難;報告更指有港大高層人員冀望非本地生能更多元化。



讚本科生達卓越水平


質保局繼2009年後再以第三者身份向港大做第二輪質素核證。質保局評審小組詳述學術標準、學生成就等。報告指港大針對當年報告建議作跟進,讚揚港大本科生、修課式研究生(MA、MSc)及研究院研究課程(MPhil)均達卓越學術水平。報告指港大有健全方法確保課程質素,但資料並沒系統地呈交教務委員審閱,鼓勵檢討教務委員會職權。研究生課程方面,報告指現時沒機制助學生或港大得知,個別MPhil學生是否達到教育目標,評審小組鼓勵港大處理。修課式研究生則屬港大不可或缺的一環,惟小組指較少證據顯示港大有系統地以課外活動,提升修課式研究生課程體驗;沒系統記錄個別學生課外活動資料,及活動如何達至教育目標。吸納非本地生方面,報告形容十分成功,其中內地學生佔大多數,但報告指有高層人員向小組表明冀非本地生更多元化。有職員指因內地學生佔大多數,令某時候的課堂討論及授課受限制。另有職員則指大量非本地生令教學工作更困難。港大教師及職員會主席、有任教電機電子工程系研究課程的張星煒承認,近年增加內地生讀碩士課程,但程度不比本地生差,認為毋須因應內地生改變教學方式。■記者蕭洛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7/196152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04

達觀心戰:沉默大多數不再

1 : GS(14)@2017-10-09 03:05:36

何君堯的「殺無赦」論,鬧得滿城風雨。據《文匯報》當天的報道:「他指自己有勇氣站出來對抗歪風,是因為不能容許學生被荼毒下去,要喚醒有良心的沉默大多數。」「沉默大多數」此術語,可以說是政治的萬能key。幾乎何時何刻都可以說沉默大多數站在自己的一方,因為打從定義上來說,沉默的多數是根本不會駁嘴的。把此話發揚光大的是美國總統尼克遜,他在1969年11月3日發表了長達半小時的電視講話,尋求沒有參予反越戰的國民支持他的主戰立場。他說:"And so tonight──to you, the great silent majority of my fellow Americans──I ask for your support."尼克遜的寫手 Pat Buchanan事後表示,他與總統討論講稿內容時,曾提出了「沉默的美國人」和「被遺忘的美國人」等字眼。尼本人最後親自撰稿,選用了「沉默的大多數」。英國18世界中「墓園派」詩人Edward Young在他《復仇》悲劇劇本裏,就有以下一句對白:"Life is the desert, life the solitude, death joins us to the great majority."到了維多利亞女皇時代,「沉默的大多數」便成為了統稱所有己經死去的人之婉辭。設於美國華盛頓首府的人口參考局估計在2011年,當時活着的人相對於人類歷史中累積死去的人之比例為1:14,死人顯然是沉默的大多數。不過時至現在,全球人口已超越75億,活人首次超越了已故者之總和。易言之,嚴格說來,今時今日再沒有沉默的大多數。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1/201596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