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盈科大衍地產(0432)的可換股債券的補充

上個禮拜寫出前一篇文章之後,回覆比較多,發現自己有錯,立刻改回那些數字,謝謝這位讀者的幫忙。但留意到有一位讀者詢問,「想問下2014年度可換股票據的換股價為$3.6。如果到期而432的股價在認購之下,果672,222,222股是否不會實現呢? 」
今日就回覆這個問題。

翻閱回電訊盈科(8,1186,前得信佳、盈科數碼動力)當年注入資產的通函,這批可換股債券贖回價是以票面值的120%計算,即是當年的24.2億可換股債券,到期時即需29.04億贖回,但誰不料這堆可換股債券過了9年尚未兌換,雖然以2011年底的現金水平28.55億相信足夠支付這項需要,但是因為回購Elliott的股份,導致現金大減,所以無力應付這項回購支出,故在回購的時候,順勢推出一項新的可換股債券,以使舊的可換股債券到期時可續期5年,至2019年,這批新可換股票據贖回價為票面值。概約細則如下:


至於在股數及每股淨值計算方面,假設並無重大重估,筆者會以兩種假設來計算,分別是(i)最低可換股價1.64元及(ii) 20交易日內的平均價格2.8865元的140%,即4.0131元,另帳面值經調整可換股債券贖回價值及帳面值之估計相差。

1. 假設(i): 新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64元

(1) 扣除盈科中心資產值


(2) 股本數


(3) 出售假設及折讓


2. 假設(ii): 20交易日內的平均價格2.8865元的140%,即4.0131元。

(1) 扣除盈科中心資產值


(2) 股本數


(3) 出售假設及折讓


可以見到,如以現時假設該批可換股債券延展至2019年後,其折讓也維持在約溢價10%至折讓30%以上,視乎情況而定,這公司是否大折讓呢,可認真的想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4

逆天的Dalio(五)——加入通脹聯繫債券的成型全天候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16

最後的成分:通脹聯繫債券

如果說Bridgewater是風險平價的先鋒,那麼把通脹聯繫債券納入機構投資組合的歷史上,Bridgewater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脹聯繫債券在全天候交易策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隻證券的基本價格與通脹數據之間的聯繫,早在18世紀就被出現了,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早期,通脹聯繫債券在機構投資組合還沒有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Bridgewater的其它發現一樣,這個發現也是來源於一個對話,或者一系列對話。一個美國基金會曾經諮詢了Bridgewater一個問題:怎麼才能連續保持5%的實際回報?章程規定,基金會必須每年支出其資產規模5%的資金,所以為了保持基金會能永遠運作,必須保持每年實現5%的實際回報。

回到構建給定目標的投資組合上,客戶的「無風險頭寸」不再是持有現金了,而應該是一個能提供實際收益的投資組合。通脹聯繫債券,這種債券會支付實際收益率外加實際通脹率的回報,所以只要找到一隻能支付5%實際回報的通脹聯繫債券,就能滿足基金會5%的要求。然而問題是,美國那時候不存在這樣的債券。這種通脹聯繫債券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一些其它國家已經很流行。作為一個貨幣和債券投資經理,Dalio和Prince知道怎麼以美元為基準對沖投資組合的匯率風險,消除掉匯率波動的影響。所以,Bridgewater嘗試構建一個全球的通脹聯繫債券投資組合,並以美元為基準對沖匯率風險,作為給這個美國基金會提供的投資解決方案。但是,當時全球的實際收益率只有約4%,所以需要對通脹聯繫債券增加一點槓桿才能達到基金會5%的要求。

Bridgewater給基金會做的工作明確證明了,相對於其結構相關性優勢,通脹聯繫債券是高效但被嚴重忽視的資產類型。在通脹上升的經濟環境中,通脹聯繫債券表現很好,但股票和普通政府債券都會表現不佳。結果,通脹聯繫債券填補了構建傳統投資組合中,分散投資風險的缺口。大部分投資者不會持有商品以外的資產來對抗通脹上漲的驚喜,這樣做會令整個投資組合出現小缺陷。從Bridgewater建立的經濟環境理論看來,通脹聯繫債券有助於平衡整個四宮格和其它資產類型,通脹聯繫債券的平衡作用是獨一無二的(通脹聯繫債券與大眾商品是負相關的,與增長是正相關的,這是一個另類的優勢)。毫不意外,當美國財政部決定發行通脹聯繫債券時,相關官員就諮詢了Bridgewater對構建這類證券的意見。Bridgewater在1997年提出的建議,決定了美國通脹保護證券(TIPS)今天的設計。

全天候交易策略

全面成型的全天候交易策略出現在1996年,當時Dalio、Prince和第三任首席投資官Greg Jensen(剛離開學校就進入了Bridgewater)嘗試提煉濃縮數十年的投資經驗到一個投資組合裡。當時的動力來源於Dalio的一個願望,他希望把所有託管資金放在一起,構建一個資產配置的組合,Dalio相信這個組合能在他離開以後仍能長期保持可靠。Dalio總結和歸納了Bridgewater發現的投資原理,把對沖麥樂雞的風險、幫助Rusty平衡投資組合和管理通脹聯繫債券的經驗,都放進了一個真實的投資組合裡。最終的投資配置方案如下圖所示,所有的資產都放進了描繪所有可能出現的經濟環境的四宮格框架中。

(四等分風險分配;高增長:股票、大宗商品、公司信用產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高通脹:通脹聯繫債券,大宗商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低增長:普通債券,通脹聯繫債券;低通脹:股票、普通債券)

通過研究,Bridgewater已經知道怎麼在不同的經濟環境歸類資產類型。他們也知道在四宮格中的所有資產類型可能會同時上漲。這就是資本系統的運作模式。如果央行印錢,那麼那些有好投資機會的人會把錢借走,用這些錢實現更高的收益。這些投資的證券主要有兩種形式:股票(所有權)和債券(債權)。因為央行印錢,所以四宮格中的資產分類並不能完全抵消對方的風險;但這些資產的總回報長期總能高於現金利率的回報。全天候交易策略中對經濟環境的頭寸已經被相互抵消了,剩下能賺取的就是風險溢價。

Dalio形容構建的投資組合「就像發明了之前從未試飛過的飛機」。它看起來是對的,但能飛嗎?Dalio開始用自己的資產「試飛」,而不斷重新平衡這個資產組合是另一名員工的業餘工作。這個投資組合的試飛結果與Bridgewater的預想一樣,但仍只限於Dalio自己的信託投資。全天候交易策略從來沒有被想過會做成一個產品。這個策略太複雜了,看起來沒人能做出來,但同時,這個策略也太直接了當了,似乎每個人憑自己都能做出來。在美國股市出現科網股泡沫的早期,Dalio已經開始提出平衡的概念,而最初只是可有可無的興趣。

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改變了一切。泡沫爆破證明了,股票市場沒什麼是「確定的事情」。科網股泡沫的爆破改變了一般投資者的心態,回想到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石油危機和1987年股市崩盤。很多資金管理者開始移除alpha,作為應對他們認為股市不穩定的一個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7

30歲交易員獲利20億美元 成就2012年最賺錢債券交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832

沒有研究拉美垃圾債十多年,恐怕別想拿到十年投資拉美債券371%的高回報。沒有把比特幣當成「信仰」,也不能在人家暴跌60%以前眼紅它可以兌換266美元創幣值新高

而要想知道2012年最有利可圖的華爾街交易是什麼,還得問對沖基金公司Och-Ziff Capital的全球信用負責人James Levin。
 
明星交易
 
2012年,Levin以75億美元押注結構性信用債工具。僅此一項投資,如果不計基金收費,他領導的14人全球信用團隊就為公司獲利20億美元,全公司上下468名員工加起來整年交易收入也不過34億美元。
 
據此計算,Levin去年投資這類信用產品約有27%的盈利。
 
結構性信用產品包括各種證券,擁有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購車還貸、企業貸款等現金流的各類債權,分為MBS等不同的證券,風險和相應的收益率也各不相同。
 
即使和Levin一樣選擇這類投資的不乏業內高手,比如DoubleLine的Jeffrey Gundlach、Baupost的Seth Klarman、LibreMax的Greg Lippmann,他也絕對是佼佼者,因為沒有誰像他在這種交易中有那麼大手筆。
 
美國新澤西州養老基金管理機構(New Jersey Division of Investment)的董事Timothy Walsh這樣評價結構性信用產品和Levin本人:
 
這不是獨角戲,但我們認為他是明星。
 
戲劇人生
 
有趣的是,這位明星今年才邁入而立之年,他的從業經歷很簡單,卻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好萊塢式的青春勵志片。
 
知情人告訴華爾街日報記者,Levin在哈佛大學拿的是計算機學位。但他在畢業多年前就認識了自己現在的老闆——Och-Ziff的一位創始人Daniel Och。
 
為什麼會認得Daniel Och?因為Levin曾經在夏令營裡教Och的兒子學滑水。
 
這份業餘教練的差事也許是Levin人生中最重要的兼職。
 
他畢業後進入對沖基金公司Sagamore Hill Capital工作,這第一份工作也是Och幫忙找的。
 
2006年加入Och-Ziff以前,Levin還在Dune Capital幹過一陣子,職位是問題債券和統計套利的分析師。
 
23歲來到Och-Ziff至今,Levin給同事的印象是為人隨和又細心周到。
 
可是,他投資結構性信用產品的策略就比較「冒進」,防範下跌做的保護要少些,所以比一些對手的風險要高。
 
一些交易員透露,Levin的團隊是住房和商業MBS相關投資的特大買家。
 
輝煌難續?

 
目前Och-Ziff管理資產總規模接近330億美元,今年初結構性信用債券的投資還佔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24%,與去年相差無幾。
 
華爾街日報左圖顯示了MBS、信用卡和車貸還款等結構性資產去年至今年1月1日在Och-Ziff的持有比例。
 
儘管去年戰績彪炳,一些投資者還是擔心Levin押注的投資太火爆,現在收益率已經沒那麼好。
 
知情人士稱,早期購買結構性信用工具的Elliott Associates現在已經減倉。
 
有的看好人士認為,這個市場還有足夠流動性可以撤離。
 
另一家對沖基金MKP Capital的創始人Patrick McMahon表示,結構性信用工具比其他信用工具的收益率更有吸引力,它的基本面是穩定趨好轉的,
 

以下是Och-Ziff網站對Levin的介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59

私募債券基金重估風險

 

2013-04-15  NCW 
 

 

經歷了盆滿缽滿的豐收後,風險正在悄悄逼近,私募債券基金需要主動減杠杆◎ 本刊記者 王申璐 文wangshenlun.blog.caixin.com 從2011年四季度開始,中國債券市場迎來新一波牛市。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債市牛市催生了一批私募債券基金,運用多重杠杆,賺了個盆滿缽滿。

進入2012年,私募債券基金的數量繼續增加,發行量亦水漲船高。2012年1月,僅佑瑞持投資公司一家就同時成立了12只債券私募產品。佑瑞持投資公司成立于2010年,2012年將其投資重心轉向債券。

以往關注于權益類投資的一些私募基金,也開始轉向做債券投資。

根據融智 - 中國對沖基金數據庫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包括到期清算、提前清算、開放運行和封閉運行的債券私募產品共計349只,而2010年及之前共同才發行了15只。

業界估計私募債券基金總體規模應在千億元以內。這與25萬億元左右的中國債券市場規模相比,仍為九牛一毛。

與美國著名的固定收益投資管理公司太平洋(PIMCO)相比,後者實現8% 左右的常年投資回報率,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換言之,私募債券基金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雖然原則上私募債券基金可利用基金、券商、信托等各類渠道投資于銀行間市場及交易所市場任何品種的債券產品,但私募債券基金最主要的投資品是高票息的城投債。

根據Wind 資訊的統計,私募債券基金目前的市場存量大約在2萬億元。

當外界開始對債券基金興趣濃厚後,自2012年四季度到2013年至今,隨著資金的不斷湧入,城投債的收益率被逐步攤薄,而私募債券基金的募集成本,也即與投資者約定的收益率並沒有出現明顯的下滑,這壓縮了私募債券基金的利差空間,風險也在暗暗逼近。

是轉變策略,更加謹慎,還是繼續 利用杠杆放大,以此博取債券基金管理者更高的收益?這是一道風險與收益的選擇題。

“私募債券基金的興起發展有利於債券市場健康發展,但是如何做到陽光化、規範化,如何防範風險,同樣值得關注。 ”一位大型合資券商的固定收益部主管說。

“債券私募熱鬧了兩年了,接下來該考慮風險了。 ”北京樂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樂瑞資產)董事長唐毅亭說。樂瑞資產目前管理債券基金規模為70億元。

債市第三次牛市

近年來,債市不斷擴容,可投資的債券品種日漸豐富,尤其是高收益債券的跌宕起伏,直接刺激了私募債券基金湧現。

2011年下半年,A 股市場波動下行,年底兩個月上證指數跌幅超過15%。

2012年股票市場更是不振,2012年11 月,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而12月私募債券基金即新增成立15只產品。

伴隨股市的“漫漫熊市” ,投資者的理念在悄然轉變,尤其2011年之後變化更為明顯。經過2011年初雲投事件的衝擊,債市在當年7月到8月間陷入風聲鶴唳,經歷一波慘烈的下跌,主要城投債券種價格暴跌卻有價無市,債市的風險露出崢嶸。

但到了當年10月,隨著地方政府干預雲投重組,銀行間債市沒有發生實質性違約,整個債市的情緒發生顛覆性反轉,在零違約、剛性兌付的樂觀情緒下,高票息的城投債轉而成為投資者最熱愛 的券種。加之2012年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為穩增長,城投債的融資限制有所放鬆,同時貨幣政策方面兩次降息,城投債的基本面發生變化,年初建倉配置城投債的投資者,收益頗豐。

這是中國債券市場五年內的第三次牛市。據民森投資的副總裁蔡小輝參加第七屆私募高峰論壇時稱,前兩次是2008年股市大崩盤時期和2010年10月。

“我們投資的債券品種以信用債為主,城投債是占比較大的投資品種。 ”上海耀之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市場總監王鳴介紹。

在如此市場機會來臨之際,諸多固定收益界“大佬”相繼轉戰私募領域。

2010年11月,原景順長城機構部總監高蕾成立北京佑瑞持投資管理公司。2011 年4月,唐毅亭成立樂瑞資產,他曾相繼負責過農業銀行和安信證券的債券投資交易業務。2011年10月,原華夏基金固定收益總監楊愛斌創立北京鵬揚投資管理公司。

根據私募排排網發佈的《中國對沖基金2012年度發展報告》 ,從2012全年來看,債券信托產品實現了6.41% 的平均收益率,2012年清算的債券信托產品共有15只 ;從產品到期時的累計淨值來看,平均累計收益率為5.5%。

2012年收益率表現最好的為深圳民森投資旗下的五礦信托-民晟盤馬,年度收益率為 15.37%,北京樂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長安信托-穩健2號收益率約為9%,相比同時期的公募債券基金和私募證券基金業績較好。

“我們並不追求過高的投資回報,關鍵是要穩定。 ”唐毅亭說,其追求的長期投資收益率能在7% 到8% 就不錯了這是債券投資類產品能提供給客戶的真正價值所在。為了實現長期穩定的收益,私募債券基金以債券投資作為基本的手段,再配合其他的低風險投資工具,如其他偏權益類的資產,如可轉債、新股申購等,相機而動。

“債市的黃金十年剛剛開始。 ”4月9日,中誠信資訊科技公司副總裁郇公弟在其實名微博上熱情預言。

服務銀行理財

當前私募債券基金主要服務的對象是銀行理財資金。

“發展初期比較艱難,需要去說服委托方比如銀行理財資金信任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優勢,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現在基本上得到監管層、委托方、通道方、賣方等各方面的認可。 ”多位私募債券基金的管理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隨著銀行理財市場的高速發展,2010年前後理財資金產生了投資債券的巨大需求。

債市的主要投資者本來為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但這些機構受資產風險權重管理、監管限制,不太配比高票息的城投債。

但銀行理財資金的收益率,多在4.5% 到5.5%,一般債券無法滿足這樣的收益率要求。而商業銀行自身的激勵機制也無法使得他們自己有更多的積極性去管理,於是,商業銀行選擇將理財資金委托給第三方債券投資的專業資產 管理團隊,利用結構化設計確保所需要的收益率,成為方式簡便、成本可控的管理方式。

“我在2010年就感覺到了市場上的這個重要變化,看到了銀行理財資金對債券投資的需求。於是,我從安信證券辭職,在2011年4月成立了樂瑞資產。 ”唐毅亭說。

一位券商從事固定收益業務的主管指出,目前有投資債券需求的理財資金有三種渠道,一是銀行自建的資產管理中心,二是銀行委托券商、公募基金,前兩者占絕大多數比例,2011年之後也有一小部分選擇私募債券基金。

融智評級研究中心分析師彭麗娜認為,債券界“大佬”主要是看重私募基金相對靈活的機制更有利於發揮資產管理人的投資理念和投資能力。楊毅亭認為,客觀上私募基金受到的監管和要求不如公募集金那麼嚴格。而公募集金在近幾年的經營環境下,過分追求業績和規模,忽略了客戶真正的需求,做私募可以更認真地聆聽客戶的聲音,提供定制化服務。

“實際上,私募比起公募並沒有太大優勢,分辨優秀的團隊更重要。 ”他認為。

一位合資券商的固定收益部主管介紹,除了上述從銀行、公募基金轉向私募債券基金的人士,私募債券基金的資產管理人還有一類,即民間自發形成的機構, “比如以前在發債主體公司從事發行債券的人士,對債券交易也很熟悉,幾個人一起湊點自有資金,就能成立了” 。

一位公募基金固定收益部高級研究員指出,私募債券基金最早的業務模式是借助信托平台、券商集合理財計劃、期貨資產管理專戶、基金一對多專戶等渠道發行債券型產品,或者以信托作為有限合伙人成立合伙制企業。

目前,市場上多數私募債券基金,採取最早支持陽光私募的信托渠道發行產品。根據融智- 中國對沖基金數據庫統計,2012年全年349只債券私募產品中,信托產品227只,券商集合理財有122只。

但隨著證監會對券商、基金創新業務的放開,再加上2013年6月,修訂後的新《基金法》實施之後,私募基金被納入監管,允許符合條件的私募債券基金髮行自己的私募產品,私募債券基金不必再僅僅依賴信托公司作為通道。

“通道業務,法律上我們不是真正的資產管理人,而是投資顧問。通道是可以拒絕我們某些投資建議的,比如,通道可以不徵求我的意見直接止損。 ”唐毅亭指出。

杠杆內有乾坤

從這些債券基金的公開收益率看,平均6.41%,似乎波瀾不驚。對債券基金的管理者而言,卻是另有乾坤。

同其他私募基金類似,私募債券基金的產品也分為結構化分級型產品和非結構化主動管理型產品。在私募債券基金髮展的初期,多數都選擇了發行結構化產品,2012年新發行的162只私募債券基金產品中,結構化產品有117只,占比72%。

結構化產品募集資金來源分為優先級資金和劣後級資金,配比比例通常為9 ︰ 1。其中優先級資金通常來自銀行理財資金,劣後級資金多為私募債券基金的自有資金。

優先級資金所要求的收益率是固定的, “大約在5% 到6%左右的年化收益率。 ”一位國內證券公司債券銷售主管說,高于同期的國債收益率,與公募基金髮行的分級債券基金產品的優先級收益率大體相當;剩餘收益則歸劣後級資 金所有。

“銀行理財產品有保底的需求,甚至會主動找上這樣的私募債券基金,願意提供9 ︰ 1的資金配比,希望具有專業債券投資能力的機構能夠進行管理。 ”大型合資券商的固定收益部主管說。

這意味著1億元規模的私募債券基金,自有資金如果是一成即1000萬元,銀行配比的理財資金9000萬元,假設約定6% 的固定收益,1億元資金買了年息8% 的高收益債,收益是800萬元,給銀行理財支付收益600萬元,200萬元即為私募債券基金管理者的收益,與之投入的成本1000萬元相比,僅僅持有到期,收益就是20%。

私募債券基金還可以通過將債券做正回購的方式抵押融資,再買入債券博取收益,如此,再放兩三倍的杠杆,收益率就非常可觀。

“去年通過回購的杠杆實現40% 到50% 的短期收益率是很常見的情況,好的甚至到了80% 到100%。 ”上述合資券商固定收益部主管說。

不過, 按照現行的《信托公司管理辦法》 ,信托公司是不能做回購業務的。但是券商、基金等其他通道可以通過做正回購來繼續放大杠杆。 “但是回購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基金進行債券回購的資金餘額不超過基金淨資產的40%。 ”一位公募基金固定收益部高級研究員說。

唐毅亭指出,委托人即銀行理財也會對杠杆比例做出限制,比如做一個資金比例為1 ︰ 5的分級產品,可以通過回購來放大杠杆, 但總量不能超過1︰9,這是市場通行比例。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一些大銀行如工行等,理財資金已經下調了分級產品的資金配比比例,一般1 ︰ 5或1 ︰ 6,以控制風險。

遍地黃金不再

“現在已經很難找到2011年中期那種遍地撿黃金的行情了。 ”王鳴說 2013年情況已然大變。3月27日,銀監會發佈《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下稱8號文) ,限制資金投向非標準債權資產。

海通證券債券研究分析師姜超認為 : “相比其他資產,信用債與非標準債權資產支持理財產品替代性較強,因此追逐高收益的理財需求仍然旺盛,而供給減少的情況下,資金轉移至信用債的概率大。 ”唐毅亭表達了對今後一段時間城投債的擔心: “信用風險很難說會不會爆發。但應該沒有系統性違約風險,因為有一系列監管措施,控制了平台融資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楊愛斌則持區別對待的態度: “對監管層限制的那一類城投債我們會謹慎,對政策所支持的那一類,隨著大家對經濟弱複蘇的共識,比如保障房、副省級城投債,還是具備比較好的相對投資價值。 ”長期看來,8號文利於債券類私募或公募基金的發展。短期來看,理財資 金湧向債券市場,造成了目前供不應求的現象,壓縮了利差空間,給債券基金的操作增加了難度。

唐毅亭指出,現在確實需要關注城投債的利率風險。 “現在利率太低了,從高點差不多跌了200多個基點。 ”他表示,2013年要提高風險意識,準備應對措施,同時做一些規範化的工作。 “也許這個市場還會繼續上漲,但是我們覺得現在的風險已經承受不起了。 ”唐毅亭透露,樂瑞資產目前對城投債做了較大幅度的減倉,現在的倉位比例不到30%。

鵬揚投資總經理楊愛斌判斷,2013 年的債券市場可能是一個小牛市行情,在這種行情下,如果一段時間漲的特別快,就會產生價格回調的風險。出于對城投債信用風險的擔憂,並認為2013 年監管層對地方債務擴張的態度趨於謹慎。鵬揚投資2月已經對評級較低的城投債進行了調倉,對低評級城投債進行減持換倉,換成相對來說更加安全、絕對收益率也不低的中期票據。

“債券基金的利差空間已被壓縮得很小了,只要再跌30個基點就要爆倉。 ”券商從事固定收益業務主管人士指出。

雖然如前所述,債券基金的魅力在於杠杆能放大收益,但這時一把雙刃劍。

與股市不同的是,債市約定的平倉線一般只有10% ,實際操作中,債券價格跌5% 甚至更低就要強行平倉。因為債市流動性很差,一旦有風吹草動,債券只能砸在手里賣不出去。 “2011年9月爆倉跳樓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券商固定收益部主管人士說。

債券基金中的謹慎者正在主動減杠杆。 “鵬揚今年基本上不考慮發行分級產品,今年總體形勢相對謹慎,不適宜發行大規模的分級產品。 ”楊愛斌說。

2012年年中,鵬揚資產、樂瑞資產首先開始嘗試,上海耀之也準備于2013年推出非結構化主動管理型產品。

“今年管理型產品是鵬揚投資的側重點,需求較大。另外還有一些創新策略的分級產品。但個人認為應該偏謹慎一點。 ”楊愛斌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68

中石化發行35億美元債券,創亞洲近十年最高紀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073
隨全球投資者對亞洲債券的興趣不斷升溫,中石化於4月18日完成了亞洲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債券發行交易。中石化週四發行了35億美元債券,認購金額超出發債規模四倍。
 
據Dealogic數據顯示,中石化這次發債使得今年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債券(包括美元、歐元及日元計價債券)發行總量達到599.1億美元。這是今年至今的最高紀錄,同比增長16%。而2012年已經是亞洲債市非常繁忙的一年。
 
Dealogic表示,這次發債是中國企業最大的一次美元發債,也是亞洲十年來最大的一次企業美元債券發行交易。這是亞洲第三大外幣(美元、歐元或日圓)債券發行交易。另外兩筆規模更大的交易分別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在2003年進行的50億美元債券發行交易;韓國在1998年進行的40億美元主權債券發行交易。
 
儘管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意外放緩,但中石化的債券需求依舊強勁。全球投資者,包括美國機構投資者在內,總的認購金額超出發債規模四倍。據知情人士透露,多數買家為亞洲機構投資者和銀行,但美國投資者的認購規模佔這批債券總額的三分之一。
 
這批債券由中石化子公司中石化資本有限公司發行。標準普爾和穆迪分別給予該債券A+和Aa3的初步評級。債券由3年期、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四種不同期限組成,收益率分別為1.25%、1.875%、3.125%和4.25%。
 
中國石化週五發佈聲明稱,發債所得資金計劃用於中石化集團收購海外油氣資產,並為公司的海外業務投資提供資金,以及償還銀行貸款。
 
中石化已經開始進軍能源開發和能源產品資產,作為其成為全球綜合性能源巨頭的一個步驟。最終成為能與埃克森-美孚公司並肩而立的能源巨頭。
 
花旗集團、美銀美林、瑞銀、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野村、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中信證券國際、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及匯豐擔任此次發債的聯席簿記行及聯席牽頭經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4

為什麼一時間所有人都湧向債券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113

曾在今年年初,幾乎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認為從債市到股市的「大轉換」時代已經來臨。當時,市場情緒偏好於風險資產;經濟數據超預期的好,投資者大量拋售手中的國債,國債的收益率節節走高;

但人們從沒有想到,「大轉換」理論失效的是如此之快;從下圖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走向可以看出,債券市場正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

PIMCO在日本央行大寬鬆政策下,增持美國10年期國債;緊跟PIMCO步伐,投資巨頭貝萊德公司也在4月初大舉購買美國30年期國債;市場參與者似乎如達成共識一樣,紛紛將投資的重點轉向美國國債市場.

Brean Capital交易員Russ Certo表示,在我從事交易的20年裡,大家普遍看跌債券是比較常見的,但在看漲上達成一致確實比較常見;

Certo指出儘管美國國債的價值較過去而言已經升高,但相對於其他國家同期國債收益率而言,價值的升幅卻不那麼大;比如美國30年國債收益率2.87%,但德國,日本,加拿大三國同期的國債收益率分別是2.17%,1.61%,以及2.34%;

Certo認為投資者湧向債市的原因如下:

第一,投資者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債券是一種較好的避險投資。當經濟增速減緩時,債券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投資熱點;許多投資這都認為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另外,上週花旗的經濟意外指數變為負值;從以往來看,在該指數變為負值之後,通常會持續走低一段時間;這意味著未來的經濟數據將遠遠低於預期;

哈佛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和 Kenneth Rogoff發現,公共債務與GDP比例超過90%的國家的增長率中位數比其他國家低1%。美國的債務比重正在逐漸增加,這將最終減緩美國經濟增速;

第二,投資者普遍認為投資機構的債券持倉量較低

隨著美聯儲的資產購買規模的擴大,投資機構想大量持有國債將會變得越來越難;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搶在美聯儲之前購買國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75

債券黑幕調查:證監會稱銀行的問題比基金更大

http://www.xcf.cn/tt2/201304/t20130426_434103.htm
一場從基金公司開始的債券市場監管風暴,正在將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捲入其中。 

  

  但騰訊財經調查得知,實際上基金並非是真正的源頭,銀行的商業賄賂案件才是公安局此次調查的原點,而長期以來積累了大量風險的債券市場,也已經到了不得不還債的時候。 

  

  「基金絕不是重災區。」4月23日,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對騰訊財經表示,證監會暫時沒有參與此輪債券市場的集中監管,但未來會不會參與,還存在不確定性。 

  

  一位券商債券分析師對騰訊財經指出,一直以來由央行主導監管的債券市場,存在著運作不透明,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即使制度安排頗具雛形,但發展速度仍難令人滿意,債券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一直困擾著市場的參與者。 

  

  而處於債券市場監管風暴核心地帶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一部分人因違規而付出代價,另一部分人敏感地嗅到了套利的機會。 

  

  監管由公安部發起而非證監會 

  

  這場監管風暴最早爆發於4月15日,市場傳出萬家基金的固定收益部基金經理鄒昱被公安局調查,當日鄒昱管理的萬家添利分級基金B級在二級市場出現罕見的深跌,跌幅達2.84%。次日此消息被官方確認。 

  

  不久之後,易方達基金、中信證券、齊魯銀行等多家機構的固定收益類投資負責人被確認有違規行為,這一違規行為實際上是債券市場長期存在的一種潛規則。 

  

  一位保險行業的資管人員對騰訊財經表示,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固定收益類投資經理的業績,並不完全取決於投資能力,因債券買賣以詢價交易為主,「人脈」決定了投資經理是否能以預期的價格拿到自己心儀的債券,這一點對業績的影響至關重要。 

  

  如今這一潛規則浮上水面,同時這個被稱為「代持養券」的行為,也開始被人所關注。本來債券的槓桿交易是一個表內行為,通過抵押所持有債券,在市場進行融資,放大自身資金頭寸。但部分投資經理會把債券過戶給他人,在約定時間以約定的價格進行回購,這種代持養券的行為,因已將損益遷移至表外,存在著可能發生利益輸送的灰色地帶。 

  

  隨著監管行動的深入,此輪監管的發起人、動機以及潛在的監管對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因證監會稽查基金「老鼠倉」的行動名聲在外,且前期事發機構中存在兩家公募基金公司,因此證監會在傳聞中被認為是此次監管的主導者。 

  

  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對騰訊財經表示,證監會並未參與此輪監管。該人士指出,這輪監管由公安局發起,是在查銀行的商業賄賂案件中,牽扯到了部分固定收益類投資經理,事隨人走,所以查到了基金公司。從證監會目前掌握的情況,監管可能僅僅開了個頭,基金不是此次監管的重災區,銀行裡可能會有「大魚」。 

  

  該人士表示,從監管的角度來看,目前基金公司出現類似情況的概率,比銀行要低。早在2003年、2004年,基金行業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問題爆發後,證監會承受了較大壓力。當時由於表外槓桿過高、持券久期過長,公募固定收益類基金產品出現了流動性問題。 

  

  2005年,證監會出台了《關於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等相關問題的通知》,這一通知在槓桿率和持券久期方面的規定,不僅針對貨幣市場基金,對債券型基金同樣有效。該接近證監會的人士指出,此次證監會之所有沒能在公安局之前,查獲相關基金經理涉嫌違規的行為,主要是違規行為的界定較難,如果沒有代持方提供證據,僅判斷基金經理個人意願,很難評定其有違規行為。 

  

  該人士指出,類似事件並不是中國的債券市場獨有,全球的債券市場都存在類似的監管難題,但此次出現問題的基金公司已經受到了證監會的格外注意。 

  

  「穩健的高管走了,換上了一波兒膽子大的。」該人士表示,證監會對頻繁更換高管和風險敞口較大的基金公司似有不滿。其中,剛剛更換了高管的萬家基金,已經被證監會所關注。此外同花順數據顯示,2012年底,多家基金公司的純債基金所持債券市值佔資產淨值的比例在200%左右,其中鵬華豐澤分級債的槓桿最高,比值達216.57%。 

  

  即便如此,基金受到監管仍要嚴苛過銀行。該人士指出,證監會規定基金公司債券交易價格,不得偏離中債收益率曲線上下30個BP,否則將被視為異常交易,而央行給銀行的空間是中債收益率曲線上下200個BP。「銀行的空間是基金公司的好幾倍。」 

  

  債券市場一直存在利益輸送漏洞 

  

  由於銀行監管的寬鬆,以及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造就了一批頗具「人脈」的固定收益類投資經理,而這些人往往在跳槽後仍在利用已經形成的圈子便利。 

  

  目前基金行業去銀行、保險挖角固定收益類投資經理的意願明顯,且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一位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類投資總監對騰訊財經表示,大部分基金公司主要是看中了這些投資經理的從業背景,其在銀行、保險行業的人脈,決定了這個人的身價。而這些人的到來,確實能給公司的固定收益類業績帶來明顯的改善。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從業人員對騰訊財經表示,一般來說,固定收益類產品的久期和槓桿都有著明確的限制,債券普遍收益率波動性小,所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不應該差距太大,但現實情況是,債券基金的收益率差距已經引起了證監會的注意。 

  

  上述接近證監會人士印證了這種說法,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債券市場的監管不夠完善。 

  

  中國的債券市場起步於1988年,當時財政部在全國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的試點,銀行櫃檯現券的場外交易模式出現。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開始接受實物債券的託管,並在交易所開戶後進行記賬式債券交易,形成了場內和場外交易並存的市場格局。1994年後,出現了以代保管單的形式超發和賣空國庫券的現象,市場風險增大,由此催生出了銀行間債券市場。 

  

  1997年,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其所持有的債券統一託管於中登公司,並可進行債券回購和現券買賣,銀行間債券市場就此形成。2005年,為了能與債券回購相配合,幫助債券投資人避險和提前鎖定收益,央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了債券遠期交易。 

  

  在基本的制度安排都已經具備的情況下,債券市場仍沒能成為公司融資的主要渠道。對此 

  

  一位債券行業分析師指出,由於債券市場以央行監管為主,多部門的監管為輔,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有時管轄界限並不明確。同時,債券發行利率與二級市場存在明顯利差,債券品種不夠豐富,缺乏衍生品種,這些都是中國債券市場沒能發展起來的原因。尤其是一級半市場的套利,令債券從發行開始,就存在著利益輸送的漏洞。 

  

  上述北京大型基金公司的從業人員稱,目前債券市場在設計上無法規避人性弱點。 

  

  監管風暴下的拋售與逐利 

  

  在整個債市的原罪中,丙類賬戶充當著特別重要的角色。丙類賬戶區別於以銀行、大券商為代表的甲類賬戶、以保險、基金、信託、小券商為代表的乙類賬戶,主要以非金融機構法人為主。 

  

  丙類賬戶不僅活躍於一級半市場的灰色地帶,同樣是涉嫌違規的投資經理們代持養券的中間人。上述接近證監會人士稱,此類賬戶本身沒有確定的監管機構,因此也增加與其相關聯的甲類、乙類賬戶的監管難度。 

  

  有媒體報導稱,通過此次債市監管的深化,央行已經決定向丙類賬戶出手,未來或取消或升級丙類賬戶,目前此消息尚未證實。不過分析師認為,央行應該採取更優化的監管方式,取消丙類賬戶,可能會影響債市的流動性和增量資金的規模。 

  

  不過此次監管確實為逐利者創造了一個好的條件。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從業人員對騰訊財經表示,在萬家基金事發後的三天裡,債券整體價格下跌50個BP。「一般來說,這一跌幅需要4到5個月才能形成,此次由於監管風暴的影響,金融機構恐慌性拋債,給了我們抄底的機會。」該人士表示,由於與債市緊密相關的基本面沒有變化,事件型的套利讓他們公司大賺了一筆。 

  

  據消息人士透露,恐慌性拋盤主要來自基金和丙類賬戶,丙類賬戶急於撇清自己,而基金則是因為需要大量現金應對贖回。 

  

  騰訊財經獲悉,大型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類基金沒有突出的贖回現象,反而部分固定收益類產品出現了淨申購。而中小型基金公司承擔了較大壓力,贖回申請主要來自以中國平安為首的保險公司,而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緊隨其後。 

  

  一位市場人士指出,如果保險公司賣掉自己的部分債券,隨後贖回債券基金,基金公司將被迫拋售債券,保險再藉機買入,可在短期內完成套利。對於是否贖回債券型基金的問題,中國平安回應騰訊財經稱,不能透露投資的詳情。 

  

  4月25日,央行取消丙類賬戶的消息傳出,債市出了一身冷汗,嗅覺敏銳的基金經理們又找到了一次套利的機會。 

  

  債市監管正漸入高潮,在有人可能深陷囹圄之際,越來越多的資產管理者在關注監管行為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將一場意欲償還經年「債務」的監管行為,變成逐利者的盛宴。但這並不是監管層希望看到的。(騰訊財經閆錚 發自北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80

「債券型」股票走俏美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71
WSJ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分析師的預期中,快銷巨頭寶潔今年的每股收益的增速大約為6%,而谷歌的增速預計是18%。那麼你認為那隻股票會更受投資者歡迎呢?
 
答案是:寶潔。寶潔股票在今年預計利潤基礎上的PE為18倍,股價處於5年均價上方。而相比之下,谷歌的PE為16.6倍。且股價低於5年均價。
 
而吸引投資者的正是寶潔3.1%的年股息率,這使得投資者至少可以在這個以業績可靠著稱的股票上獲得適當的回報。而谷歌則不分紅。
 
正如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美股飆升背後的一個主要驅動因素是美國公司持續實現分紅增長、宣佈更多的股份回購。
 
投資者對更高收益的追逐已經推高那些支付紅利企業的股價,這也讓一些人開始質疑那些傳統的穩健型股票是否已經變得過於昂貴。一些人認為美聯儲的寬鬆政策將至少持續到2015年,這將確保這些股票的需求。而質疑者則稱投資者遲早會發現自己為這些股票付出了過高的價格。
 
而投資者的這種行為也使得股市出現非同尋常的景象:那些穩健的、低增長的企業卻比那些利潤快速增長的企業獲得更高的估值。這在牛市尤其罕見,而道指剛剛創下歷史新高。
 
MFS Investment的首席投資分析師James Swanson接受WSJ採訪時表示他能理解這些分紅型股票在零利率時代受到熱捧的原因,但這對估值的影響是「其職業生涯所見最大的」。
 
他說道:「科技股有著兩位數的利潤增速、零債務、龐大的現金餘額,但現在的PE是預期收益的12倍,而一家在偏遠小城的公用事業公司卻有著16倍的市盈率。除非投資者認為衰退即將到來,否則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
 
市場上最保守的股票如今的估值高於成長股同樣也是美聯儲寬鬆政策的後果。Vaughan Nelson的CIO  Chris Wallis認為:「我們理解是那些傳統上投往固定收益產品的資金如今流向了股市。他們尋求債券的替代品,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資金會立場或轉向強週期股或現金。我認為他們會繼續留在這些股票上。」
 
而另一個支持這些紅利股票的理由在於許多美國企業,尤其是科技和金融企業,開始首次動用那些現金儲備支付紅利或者加大現有的分紅力度。Strategas的Emily Jones認為:「這無疑是股東在要求回饋更多的資本,因為人們是如此渴望收益率。」
 
高估值的另一個理由是:嬰兒潮一代。隨著美國嬰兒潮一代進入退休年齡,分紅型股票所產生的收入需求只會增加。
 
然而,摩根大通資管公司的Andres Garcia-Amaya向WSJ表示:「一旦經濟數據開始顯示出強勁的復甦勢頭,投資者的膽子就會更大,持有現金的會轉向債券,持有債券的會轉向分紅型股票,而持有分紅型股票的會轉向週期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85

巴菲特:現在投資債券很可怕,美股還會走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45

巴菲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就股票,債券,以及美國經濟狀況進行評論。華爾街見聞將巴菲特核心觀點整合如下:

股指將走高

巴菲特表示,未來股指仍將走高。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股票指數的變化情況。一旦股指走低,那麼這將是最佳的買入機會。

另外巴菲特認為股市未來很可能出現回調,建議投資者將投資戰線拉長,不要太多關注短期交易。

巴菲特還表示:「儘管股票價格升高,但這種升高並非是不合理的。過去幾年股票價格一直很低,現在是在合理的範圍內上漲。」

債券被人為操縱

在談及債券市場時,巴菲特表示:「由於美聯儲的資產購買方案,債券的價格被人為推高了。當利率逐漸上升時,投資者將遭受巨大損失。我現在不喜歡持有債券,因為現在去投資債券是很可怕的。」雖然巴菲特並無法預知何時利率將出現上升,以及利率將上升多少,但他認為利率上升是毋庸置疑的。

儘管巴菲特過去曾經購買過債券;相比於固定收益投資,他更傾向於「有效率」投資資產。

美國經濟緩慢復甦

巴菲特表示美國經濟處在緩慢復甦的道路上。雖然內需有所回升,但速度非常緩慢。但他認為美國房地產確實出現了明顯改善。

巴菲特認為零利率政策對拉動內需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菲特表示:「當利率很低時,人們人為利率將在一段時期內維持在低水平,這就推高了資產的價值。」

巴菲特用「勇敢的傢伙」來讚揚伯南克為美國經濟做出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91

為什麼要持有債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97

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共有兩次公開回答過這個問題。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債券和股票呈現高度相關性。股票上漲的同時,債券價格下跌;反之亦然。投資經理只有肯定資產多樣化不能帶來好處的時候,才會將所有的資產押注在股票上。不幸的是,我們現在都知道多樣化的表現很好。

雖然投資經理現在也會做出相同的決定,但原因卻有所不同。美聯儲將利率壓低至歷史性低點,債券的收益率令人失望,特別是對那些資金不足的養老基金。債券收益率的下降,伴隨著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很多經理人不得不重倉持有股票。

另外一個使得投資者從債券轉向股票的原因是,他們相信利率也許「明天」就會上升。我要澄清一下,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收益率短期之內是不會上升的。

對資產管理者而言,抓住時機就是一切。「太早」在投資裡的同義詞是「錯誤」。如果你在兩年前購買日本股票,那麼現在可能證明你是對的(日本股票半年大漲50%),然而這是在經歷浮虧20%以後的事情。

債券是否存在泡沫?

流向債券基金的資金流要比流向股票的資金流充沛,特別是2009年以後,投資者激進地尋求收益率。但這就一定意味著債券市場存在泡沫?

答案顯然是否定,大轉換尚未發生。首先,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家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賣出債券,買進股票。這就意味著市場必然有一個人會賣掉股票。這是個零和遊戲。

與眾多評論的觀點相反,其實現在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頭寸並不低。從下圖可以看出,美國有超過40%的家庭資產投資於股票,是所有資產投資比重最高的,而投資債券的比重最小。

「各主要經濟體都存在財政赤字;如果國家是貸款人,那麼央行就是借款人。因此,QE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持續。

除非美聯儲確實看到明顯的消極影響,否則QE將會被持續下去。伯南克主席已經重申過很多次了,目前尚未看到任何QE消極影響存在的證據。而且接任美聯儲主席的熱門人選耶倫,也表示沒看到QE的消極影響,至少在2025年以前,QE政策都是合適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持有債券顯然是合理的。債券的收益率未來將只會更低,不會更高。

股市怎麼看?

很多人認為QE助推了股市。雖然事實是這樣,但人們普遍存在一個誤解。儘管很多證據顯示QE助推股價上漲,但QE操作並不是美聯儲免費發放的股市「看跌期權」。而事實是,QE操作是美聯儲免費發放的美國國債和抵押證券的「看跌期權」。

所以只要QE存在,就應該持有債券。

一些投資想法

美股牛市在4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現在處於美股牛市即將終結的階段。

不要僅僅因為高股息收益而去購買股票。沒有任何人能確保高股息收益率股票的長期表現要好過債券。另外我再重申一次,短期利率不會上升,債券收益率也不會上升。「

Gundlach認為至少有四大理由支持利率短時期內不會上升: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現在的勞動參與率是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家庭收入中位數是19年的最低值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QE將持續為美國政府預算融資

利率不會上升,因為這將扼殺經濟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