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想玩借殼股?新手少碰為妙

2013-10-14  TCW
 
 

 

基因國際董事長徐洵平,今年三月在上海接受激勵講師陳安之的演講邀訪,當時胖達人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分店,讓基因國際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徐洵平不僅興奮的揭露基因股價飆漲的故事,更自稱是陳安之成功學的學生。

巧合的是,兩人都是股市的借殼大戶。

徐洵平借殼達鈺科技,躋身為上櫃公司老闆;名嘴陳安之則在去年四月入主卓越光纖,改名為卓越成功,不賣光纖改賣他的成功學光碟,也變成上市公司董事長。

做醫美的兼賣麵包,賣光纖的兼賣潛能開發光碟,賣IC產品的改賣家具,賣網通產品的改賣自行車鏈條……這些借殼公司都把業務內容大變動,就像老房子的都更改建效應。

其實,借殼跟老房屋都更一樣,不是壞事,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陳威良指出,原本業績不振、股價低迷的公司,透過新經營團隊進駐,改善營運狀況,不僅能讓上市櫃公司重獲新生,也能讓小股東解套。

此外,從歷史經驗來看,被借殼的公司,股價都很會飆,以金融海嘯至今五年來借殼上市的四十檔股票為例,今年前三季股價表現是漲多跌少,更有剛借殼的公司股價大漲逾一.五倍。至於被市場點名的借殼潛力股,股價更是活蹦亂跳,前三季漲幅達四○%到逾四倍。

不過,高報酬率必然伴隨著高風險,因為借殼股當中有好公司,也混雜著不好的公司。因此,投資人可掌握「三新」原則,挑選出值得信賴的新經營者、具有新成長動能的公司,並在新成績單浮現時再進場,才能趨吉避凶。

看經營團隊:高層異動或持股大量轉換者別碰

首先是挑對公司的新經營團隊。借殼的新經營者主要有三種,包括地產商、台商、港商等,投資人宜多了解新經營者的背景和動向,挑選口碑好、經營穩健的公司。

台股的「借殼大王」,當屬地產商。金融圈人士表示,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不准,但必須連續三年獲利的上市櫃條件,地產商就是難以符合,久而久之證券商也沒人敢送件申請,迫使營建、代銷等地產商都得循借殼之路。不過,台灣有不少實力堅強的營建工程公司,集團年營收上百億元,甚至有實力擁有兩個以上的借殼公司。

第二類借殼者是在海外經營有成、有意鮭魚返鄉的台商,包括自行車鏈條廠桂盟、借殼化工股中美實的金鷹等。第三類則是想複製過去紅籌股買殼上市成功經驗的港商,有些甚至有陸資色彩。以印刷電路板公司晟鈦為例,今年八、九月,這家公司經營團隊正式更換,新東家具有濃厚的中國色彩,包括貴州煤礦與地產公司董總。

想借殼上市的企業主,有的是真心想透過資本市場的集資管道優勢,把公司經營得更好,但也有不肖企業主,專門想炒作股價,甚至伺機掏空公司財務。因此,投資人買借殼股時,須考量新經營者入主的心態和背景,以及是否具備集團資源,能拿出多少銀彈挹注新公司等。

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提醒,如果發現新經營團隊出現異常動向,如財務主管辭職,或內部人士在短時間內大量轉讓持股等,都要提高警覺,以降低風險。

看成長速度:分階段灌業績、股價穩穩漲較優

第二則是挑選具有新成長引擎的公司,且業績逐步成長、股價穩定上漲的借殼股。

投資人追熱門借殼股時,應同步留意業績是否跟得上股價水準,陳威良建議,投資人可留意月營收狀況,如果業績起伏不定,甚至不賺反虧,可能股價下跌是警訊。

借殼雖然為原公司帶來新氣象,但股價最好不要短時間內肆無忌憚的飆漲,否則投資人介入後容易被套在高檔。

借殼網通公司訊康變身全球自行車鏈條廠的桂盟,堪稱借殼的經典案例。在桂盟之前,借殼公司經常是短時間內一波行情就告終,但桂盟卻能沉得住氣,股價分三年依照階段上漲超過十五倍。

桂盟借殼訊康的動作始於二○一一年上半年,這段期間公司清算、處分美國子公司等資產,並以私募導入新團隊桂盟,當時股價約八元。直到二○一二年五月桂盟團隊正式浮上檯面前,股價才猛的拉升約五倍。接著,以桂盟囊括全球自行車鏈條的七成市占率,灌入新業績,股價發動第三波漲幅,從去年中約五十元,一路漲到今年盤中最高一百五十餘元。

看成績單:耐心持股兩年,報酬可達數倍

第三則是挑新成績單出爐時進場。根據會計師觀察,現在台股借殼公司股價多半有三部曲的上漲特色,投資人可挑選新成績單浮現時再介入。

第一部曲是外人看到不明原因的飆漲,已暗示有借殼風聲傳出,最重要的徵兆就是減資再增資,以及私募定價,代表新團隊已進入取得新股。這時股價已漲一大段,當投資人注意到,已賺不到瞬間暴漲的階段,這時進場容易成大股東倒貨對象。

除非投資人確定公司營運成長或有獲利,股價也合理,否則盡量不要去追高,避免成為股價下跌時壓倒的最後一隻老鼠。此外,小股東的權益也容易在減資、再增資等股權結構重整過程中被犧牲掉。

借殼股大漲二部曲,是新團隊浮出檯面時,如果是實力雄厚的新經營團隊,即使還未交出亮眼成績,市場也會埋單。不過這時搶進,須提防股價異常、營運計畫未明而遭主管機關勒令停止買賣的風險。

以上櫃IC設計公司凌越為例,在具有生技醫療背景的新經營者入主後,股價連拉十七根漲停板,加上經營權異動後,營運計畫仍不清楚,結果,遭櫃買中心處以股票停止交易處分,投資人頓時賣不掉。

借殼股飆漲的最後一部曲,就是業績顯現之時。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在借殼股交出新成績單後,再進場較為妥當。投資界人士建議,如果認同新團隊的營運實力,可以持有股票兩年,耐心等待業績浮現,通常都會有數以倍計的豐厚報酬。

不過,近期金管會為杜絕「借殼上市」弊端,將訂出標準,強制「營運不佳、交易量太小、形式掛牌的股票」下市,以免被拿來借殼上市。在主管機關加強管制下,未來借殼案可能胎死腹中,搶先布局的投資人宜留意政策風險。

買借殼股就像垃圾堆裡撿黃金,由於借殼公司變身後,體質良窳不一,投資人應追蹤新經營團隊的動向,以及財報數字是否跟上股價漲幅,以免借殼失敗,不但賺不到資本利得、還會被套牢在高點。

【延伸閱讀】業績沒起色、股價照漲的公司要注意!——近5年借殼上市的40家公司成績單

總太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IC設計營收年成長率(%):733 每股稅後淨利(元):4.24 股價漲幅(%):39.3

昇陽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生技 營收年成長率(%):630.9 每股稅後淨利(元):3.41 股價漲幅(%):5.6

聯上發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營建 營收年成長率(%):544 每股稅後淨利(元):2.18 股價漲幅(%):12.2

亞昕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網路系統 營收年成長率(%):527 每股稅後淨利(元):2.86 股價漲幅(%):11.7

富宇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GPS 營收年成長率(%):469.7 每股稅後淨利(元):-0.24 股價漲幅(%):NA

三發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唱片銷售 營收年成長率(%):427 每股稅後淨利(元):3.45 股價漲幅(%):66.9

基因 產業:食品、生醫 入主前產業:IC設計 營收年成長率(%):267每股稅後淨利(元):2.06 股價漲幅(%):-20

桂盟 產業:腳踏車鏈條 入主前產業:網路系統 營收年成長率(%):267 每股稅後淨利(元):1.89 股價漲幅(%):156

名軒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成衣外銷 營收年成長率(%):200 每股稅後淨利(元):4.82 股價漲幅(%):36.8

安鈦克 產業:無線音訊配件 入主前產業:馬達及墊時器產品 營收年成長率(%):122 每股稅後淨利(元):0.88 股價漲幅(%):-16.9

海悅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記憶體模組 營收年成長率(%):97.7 每股稅後淨利(元):0.88 股價漲幅(%):NA

捷邦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粉末冶金 營收年成長率(%):57.8 每股稅後淨利(元):00.15 股價漲幅(%):-18.4

坤悅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系統整合 營收年成長率(%):52.6 每股稅後淨利(元):01.88 股價漲幅(%):5.2

能率豐 產業:塑膠零組件 入主前產業:光碟 營收年成長率(%):51.1 每股稅後淨利(元):01.45 股價漲幅(%):70.7

寶徠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建材 營收年成長率(%):38.3 每股稅後淨利(元):0-0.31 股價漲幅(%):12.6

詩肯 產業:家具 入主前產業:IC通路商 營收年成長率(%):25 每股稅後淨利(元):02.78 股價漲幅(%):70

久大 產業:教育事業 入主前產業:網路 營收年成長率(%):23.6 每股稅後淨利(元):0-0.46 股價漲幅(%):182.4

海灣科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記憶體模組 營收年成長率(%):17.3 每股稅後淨利(元):00.28 股價漲幅(%):86

三圓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紡織 營收年成長率(%):13.8 每股稅後淨利(元):00.81 股價漲幅(%):4.7

櫻花建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營建 營收年成長率(%):10.6 每股稅後淨利(元):01.46 股價漲幅(%):61.5

達麗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電子通路商 營收年成長率(%):10 每股稅後淨利(元):00.41 股價漲幅(%):24.4

松崗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IT圖書 營收年成長率(%):5.3 每股稅後淨利(元):0-0.12 股價漲幅(%):NA

長鴻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營建 營收年成長率(%):4.8 每股稅後淨利(元):00 股價漲幅(%):8.7

松上 產業:印刷電路板 入主前產業:背光模組 營收年成長率(%):0.6 每股稅後淨利(元):00.02 股價漲幅(%):-27

新潤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半導體廠 營收年成長率(%):0每股稅後淨利(元):-0.76 股價漲幅(%):54

志嘉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營建 營收年成長率(%):-2.6 每股稅後淨利(元):0-0.89 股價漲幅(%):5.8

新洲 產業:包裝材料 入主前產業:電腦系統 營收年成長率(%):-6.8 每股稅後淨利(元):0-0.12 股價漲幅(%):5.3

卓越成功 產業:潛能開發 入主前產業:ㄒ光纖 營收年成長率(%):-6.8 每股稅後淨利(元):0-0.03 股價漲幅(%):NA

龍巖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營建 營收年成長率(%):-13.4 每股稅後淨利(元):02.02 股價漲幅(%):-1

華友聯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紡織 營收年成長率(%):-15.1 每股稅後淨利(元):0-0.19 股價漲幅(%):-4

和進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變壓器廠 營收年成長率(%):-17.8 每股稅後淨利(元):0-0.19 股價漲幅(%):222.2

展成 產業:LED控制IC 入主前產業:鋁質電容 營收年成長率(%):-23.2 每股稅後淨利(元):0-0.22 股價漲幅(%):169.4

德士通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網通廠商 營收年成長率(%):-25 每股稅後淨利(元):0-0.34 股價漲幅(%):7.6

潤隆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建材 營收年成長率(%):-31.6 每股稅後淨利(元):0-0.05 股價漲幅(%):-0.56

亨豐 產業:電腦周邊產品 入主前產業:連接線 營收年成長率(%):-57.69 每股稅後淨利(元):0-0.84 股價漲幅(%):NA

亞銳士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電腦通路商 營收年成長率(%):-73.4 每股稅後淨利(元):0-0.09 股價漲幅(%):6

愛山林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營建 營收年成長率(%):-90.5 每股稅後淨利(元):0-1.09 股價漲幅(%):NA

和旺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營建 營收年成長率(%):-92 每股稅後淨利(元):0-1.18 股價漲幅(%):-21.5

欣巴巴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化學藥劑 營收年成長率(%):-95.9 每股稅後淨利(元):0-0.31 股價漲幅(%):7.1

理銘 產業:營建 入主前產業:光學讀取頭 營收年成長率(%):-98.4 每股稅後淨利(元):0-0.54 股價漲幅(%):68.4

註1:股價漲幅計算時間為2013/1/2收盤至2013/9/30收盤,不含權息註2:營收年成長率為2013年上半年數據註3:NA指每日成交量不到50張或無成交,故不列入計算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傳出要賣殼,股價就暴衝——市場點名及進行中的賣殼公司

晟鈦 本業:印刷電路板 資本額(億元):9.1 股價(元):44.5 股價漲幅(%):452 EPS(元):0.44

秋雨 本業:印刷 資本額(億元):14.9 股價(元):9.68 股價漲幅(%):167 EPS(元):-0.43

宏大 本業:拉鍊 資本額(億元):4.8 股價(元):17.05 股價漲幅(%):110 EPS(元):0.99

世仰 本業:電腦周邊設備 資本額(億元):5.9 股價(元):13.7 股價漲幅(%):106 EPS(元):-1.32

裕豐 本業:紡織業 資本額(億元):10.2 股價(元):5.48 股價漲幅(%):74.8 EPS(元):0.16

台火 本業:土地開發 資本額(億元):9.8 股價(元):18.1 股價漲幅(%):67.1 EPS(元):1.59

耿鼎 本業:汽車零組件 資本額(億元):16.2 股價(元):8.8 股價漲幅(%):42.6 EPS(元):0.07

力山 本業:電動工具機 資本額(億元):18.1 股價(元):10.9 股價漲幅(%):40 EPS(元):0.66

註:股價統計至2013/10/4;股價漲幅為2013年Q1~Q3數據;EPS為2013年上半年數據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52

CFP即將借殼上市 李學凌又迎收穫季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953.html

【導讀】2012年,YY的上市讓李學凌聲名鵲起。不過YY並不是李的第一次創業,2000年他便與中青報同事柴繼軍創辦視覺中國集團。而正是這家公司也讓李學凌又迎來了一個收穫季節:8月15日,視覺中國集團與遠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一項協議。根據協議,視覺中國集團將借遠東實業的殼上市,只待證監會的最終批覆。

關於李學凌和視覺中國的故事,請看《創業家雜誌》2011年八月刊報導節選:

1997年春天,李學凌即將從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他開始找工作。這個胖乎乎的眼鏡男大學四年泡得最多的地方是信息管理系的機房,不是掛在雅虎聊天室裡聊天,就是在用彙編語言寫程序。那時候,互聯網熱潮剛剛萌發,網景的財富神話尚未被大多數中國人知曉。李學凌對於工作有自己的原則:一定要在一個企業裡從事主流業務。他獲得了去《中國青年報》工作的機會,擔任記者,並且解決了北京戶口。

從1997年到2002年,他採訪了大量的中國IT行業創業者:張朝陽、王志東、馬云、雷軍、周鴻禕……這都是些後來一度或者正在變成「神」的名字,但當年李學凌接觸他們的時候,這些公司才剛起步,不過三四十個人的規模。他看到了中國互聯網的小時候。

當然,這裡頭也包括丁磊。照李學凌的說法,「早在他股價跌到7毛的時候,我們就在北京三里屯一塊兒喝酒混了。」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他,但是每個人都對他有印象。李學凌是個刺頭,喜歡對抗式採訪。

他問Intel總裁貝瑞特:「你相信摩爾定律嗎?」

他問張朝陽:「你為什麼不做搜索?」

他對雷軍說:「金山毒霸沒有賽門鐵克好。」

問得多了,李學凌開始從CEO的角度想問題。「他們說我是個觀察家,其實我不是。我經常把自己想成是CEO。如果我是他,我要怎麼發現和解決企業的問題。這是哲學系四年帶來的思維習慣:追問事情的本質。」

李熱愛互聯網,並勤於思考。1998年,他找到周鴻禕,希望合作一個名片交換網站,叫做Lets Card。當時周鴻禕正在做3721,大約覺得一個記者的話不靠譜,沒怎麼太在意。後來,周鴻禕曾經多次跟李學凌開玩笑:如果我們堅持做了,豈不就是Facebook。李還跟周說過怎麼用搜索引擎來生成內容,這就是後來奇虎的雛形。幾年之後,奇虎一度找不到商業模式,氣得周鴻禕笑罵:李學凌你這個孫子,害我賠了3000萬美元。

李學凌的媒體同行林軍(曾任多玩網副總裁)說,「我把觀察者和參與者兩個角色總是分得很開,學凌不然,他做觀察者的目的就是為了從業,我當時感慨,李學凌遲早要自己創業的。後來我才知道,學凌那時已經創業。」

第一個創業機會和陳一舟有點關係。2000年春天,李學凌採訪陳一舟。當時,陳正在做Chinaren,大談互聯網。李學凌心裡想,這哪裡是做互聯網,這不是往死裡整、燒錢嗎?一天中午,他和中青報的同事、攝影記者柴繼軍一塊兒在食堂吃飯,說起了這件事。李學凌有點兒激動,說,這幫人就會燒錢,我們做個不燒錢、能賺錢的生意。

2000年4月,Photo.com圖片網站正式開始運營。李學凌給新浪總編輯陳彤打了個電話,問他要不要照片。陳彤給了他5萬塊錢,並且為每張照片定價50元。此後很多年,中國新聞照片都是這個價錢。

很快,公司更名為CFP視覺中國,並獲得了首次融資。李學凌希望把公司從專業的圖片網站轉型為圖片社區,遭到董事會的否決。2003年,不願因循的李學凌把自己持有的10%的股份賣給了投資人,得到10萬美元(2010年,CFP年銷售收入達到1.5億人民幣,大概是多玩網的四分之三)。

不過李學凌一直沒有遠離CFP,除了是CFP的股東外,與柴繼軍一直保持著「密友」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43

信威通信300億借殼背後

2013-10-21  NM
 
 

 

信威通信急於上市,是要在4G時代來臨之際搶佔市場先機◎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10月17日,中創信測(600485.

SH)迎來了第十個漲停板,成交價暫時定格在21.93元,成交額持續地量,顯示盤口穩固。

中創信測的漲停板何時結束?現在仍不得而知。

9月27日,中創信測發佈重組預案,擬以8.60元 / 股的價格,向信威通信除新疆光大外的股東發行約31.26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信威通信96.53% 股權,交易總價約268.88億元。

同時,公司擬以不低於7.74元 / 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40億元。

重組前,中創信測總股本為1.38億股,以停牌前夕8月16日收盤價8.45元/ 股計算,市值僅為11.75億元。而其此次收購的信威通信,截至2013年6月30 日資產總額達79.81億元,預計2013年全年淨利潤可達33.6億元。

308.8億元資產和資金,注入約11.75億元的盤子,這是 A 股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借殼上市案。

信威通信的全稱是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三年前,這家公司因虧損重重而被大唐集團科技產業集團(下稱大唐集團) “拋棄” 。短短三年間,信威通信如何扭虧為盈並擁有不菲資產?“答案是——信威變了,人變了。 ”信威通信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如今的信威通信,是讓合適的技術找到了合適的市場。 ”

搶4G時機

“借殼上市確實考慮到時間問題。 ”信威通信一位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信威通信從2011年起就開始籌劃上市,本來朝IPO 方向努力,但基於各種因素一直未成功。現在,如果進行 IPO 排隊,輪到信威通信估計得兩年後了, “信威通信等不起” 。

自去年10月下旬浙江世寶 IPO 後,證監會一直緊閉 IPO 閘門。據金融服務公司同花順統計,目前正在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已經達到774家,其中83家已通過發審會。而今年以來,終止審核的企業有274家,其中不少都是主動撤銷IPO申請。

這位高管稱,信威通信一要在4G 時代來臨之際搶佔市場先機,二要大規模拓展海外市場,現在正是亟需資本支持的時候,慢了一步,可能就錯過了4G及海外市場的窗口期。他透露,信威通信的目標是找一個市值並不大、內部股權及債務關係不太複雜的殼,談了好幾家都不如意,最後選中了中創信測。

“中創信測主營業務是通信網監測 維護系統及通信網測試儀器儀表研製、開發、銷售,正好是信威通信的下游產業,借它的殼都用不著資產置出,其業務、人員可以直接併入信威通信。 ”上述高管介紹, “當然,中創信測的市值較小、內部關係不那麼複雜也是選中它的原因,它是一個比較乾淨的殼,且在儀表、監測領域份額最大。 ”財報顯示,2012年,中創信測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5億元,同比下降8.69%;利潤總額虧損4066萬元,同比由盈利轉虧;總資產約為6億元,其中負債約1.5億元。 “整體來看,這是一筆各取所需的交易,估值也比較合理。 ”德國電信國際咨詢公司高級咨詢顧問孟曉川分析,中創信測近幾年業績下滑得厲害,正好可以借此轉型;信威通信則能拓寬融資渠道,在4G 時代來臨之際大規模發展業務,擴大國內外市場。至於估值,若按信威通信2013年約33.6億元的淨利潤計,96.53% 股權對應的淨利潤為32.43億元,以交易價268.88億元換算,PE 為8.29倍, “現在二級市場通信行業平均市盈率在20倍以上,這次借殼交易的估值並不算高” 。

一位證券行業研究員則認為,盡管從借殼交易看,信威通信按收益法評估整體估值達到278.55億元,但這一估值包含了專利、品牌等無形資產,並非實實在在的現金流。信威通信目前的業務盤子並不大,資金實力有限,要想趕上G 時機大規模拓展市場,仍需大量的外部融資輸血,這也是信威通信近兩年頻繁引入投資者、急於上市且緊接著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的原因。根據財報,截至2013年上半年,信威通信總資產約 9.81億元,其中負債總額約為35.49億元。上半年營業收入約19.9億元,淨利潤16.8億元,與同為通信設備商的華為、中興千億級別資產相距甚遠。

此次交易仍需等待證監會核准。交易完成後,信威通信董事長王靖將持有中創信測11.97億股,占中創信測本次發行後總股本的31.66%,掌握重組後新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市場的質疑

盡管複牌後中創信測一路漲停,且並無太多大單乘勢拋售,顯示投資者信心穩定。但諸多市場人士仍對這只挾300億整體估值、2013年上半年淨利潤率高達84.42% 的“牛股”感到疑惑。尤其在通信業界,信威通信知名度不高,很多資深人士都只模糊知曉其做過大靈通,搞過專網,在老股東大唐集團手里甚至一度虧損得半死不活,現在如此“烏雞 變鳳凰” ,著實令人驚訝。

“按照公開資料,信威通信的主要業務在專網和海外市場,主打的McWill 技術是一種類似 WiMax、WiF 的非主流無線接入技術,它怎麼去和成熟的 LTE 或3G 技術拼呢?”華為一位內部人士說, “華為、中興、阿朗等老牌設備商早已涉足專網市場,海外市場更是拓展方向,客戶為什麼不選擇這些大企業,而去找信威通信呢?”但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專家司先秀告訴財新記者,從技術角度,McWill 雖 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但在專網領域確實有一些優勢:首先,McWill 技術完全是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在國內外使用範圍都很小,保密性較好,適合不同行業的專網需求,且其可從底層平台靈活更改,深度定制產品;其次,它的頻段低,覆蓋範圍廣,能夠在一定情況下減少基站數量,整體性價比較高;再次,McWill 技術現有應用案例,比如大慶油田專網等,顯示穩定性較好。

“從商業化角度,McWill 的產業鏈不夠完善,包括芯片、軟件、終端、基站等,似乎只有信威通信一家在做,因產業鏈不完善未形成規模效應,硬件及配套產品價格較高。不過,相較于價格,一些特殊行業可能更注重安全性,所以它還是有一定市場。 ”司先秀說。

通信業界的質疑集中在技術層面,而資本市場的質疑更多地針對其財務狀況。宏源證券研究員顧海波認為,市場普遍質疑信威通信公佈的業務發展狀況不透明,譬如專網市場、海外市場各自的營收及占比都沒公佈,無法判斷這家公司的真實情況及未來走勢。

高利潤、高增長是市場質疑的焦點。

顧海波認為,今年上半年信威通信淨利潤高達16.8億元,淨利潤率約為84.4%;相比之下,中興通訊同期淨利潤不過3.1 億元,淨利潤率約為0.82%。同時,信威通信在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淨利潤分別是0.38億、5.5億、24億元,平均增速超過40%,尤其2012年增長率高達336%。這到底是怎麼結算的?如此高利潤、高增長是否有操縱之嫌?即使高利潤、高增長是真實的,但這樣的業績對未來的發展有沒有參考性?

“信威通信的技術及產品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不需向他人交專利費,且信威通信的業務重點在於軟件和核心網,其他無線接入、硬件設備、工程服務則交由合作伙伴完成,自然利潤高。 ”上述信威通信高管解釋稱,至於業績的高增長,主要是烏克蘭等大訂單 的突破,信威通信採用的是買方信貸模式,貨一出海關即可結算。

德國電信國際咨詢公司咨詢總監方紅剛指出,買方信貸模式意味著信威通信需要為海外運營商提供擔保,其海外客戶的市場規模都不大、經濟實力也有限,一旦這些國家的運營商無法還款,信威通信就可能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

還令市場擔心的是信威通信的未來發展空間。顧海波說,受限于 Mcwil 技術,信威通信的市場主要是東南亞、亞非拉等地區的一些不發達小國。如今信威通信聲稱已進入了30多個國家,剩下的類似小國還有多少呢?

“這個問題就像在問華為,你們已經進入了150多個國家,剩下的國家還有多少呢?其實,把這些既有市場做好就不錯了,我們可以在既有市場上不斷推出新業務。 ”這位信威通信高管說。

信威起源

信威通信的名字最初源於 Cwill。按照大唐移動高級技術顧問李世鶴的說法,“信威”二字當年取自 “在電信領域揚我中華國威”的深意。

李世鶴曾任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大唐集團子公司)副總裁和首席科學家,曾帶領團隊研發TD-SCDMA 無線傳輸技術,並使之被國際電聯(ITU)接受,成為國際第三代移動通信(3G)技術的三大標準之一。李世鶴在負責起草和完善標準的同時,還主持開發了全套 TD-SCDMA 系統設備樣機的任務,被稱為 “中國3G之父” 。他受大唐集團委派成為信威通信的首任董事長,與總裁陳衛搭班。

陳衛是 Cwill 的創始人。Cwill 是1995年成立于美國得州的一家通信設備公司,意為 Chinese wireless local loop (中國的本地無線環路) ,其兩位創始人都是中國出身,一位是斯坦福大學博士、國際頂尖的智能天線專家徐廣涵,一位是美國伍斯特理工大學博士、專攻信號處理及芯片設計的陳衛。

“上世紀90年代初,GSM、CDMA 爭市場主導權。從技術層面比較,CDMA 其實要比 GSM 先進些,但專利費很貴,這使中國很為難。時任郵電部科技司司長的周寰在美國遇到了徐廣涵、陳衛,看到徐廣涵研發的智能天線技術,提出希望與他們合作,以提升中國電信技術水平。於是徐廣涵、陳衛帶 領團隊開始研發SCDMA 技術。 ”上述信威通信高管介紹。

1995年11月,大唐集團旗下北京凱通達電信高科技總公司(下稱凱通達)與 Cwill 聯合成立北京信威,註冊資本200萬美元,其中凱通達以貨幣資金120 萬美元、技術折價10萬美元出資,占股65%; Cwill 則以貨幣資金40萬美元、技術折價30萬美元出資,占股35%。

“北京信威成立之後,徐廣涵、陳衛率隊在中國研發的 SCDMA 核心專利全部放入其中。Cwill 持有的部分SCDMA 美國註冊專利,北京信威于2006年耗資500萬美元買了回來。至此,SCDMA 全部專利完整盡歸北京信威。 ”信威通信高管說。

1997年,基於 SCDMA 技術的產品開始推向市場,一炮打響,訂單紛遝而來,1999年訂單額就已達到2億元。

2001年,大慶油田把專網訂單交給了信威通信。後來中國網通主推的“大靈通”無線市話業務,即利用 SCDMA 技術開發,在全國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06個縣市大規模使用,2013年“大靈通”在市場退市。

“那時移動電話不發達,大靈通無論從資費還是用戶體驗上都不錯,再加上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南北競爭態勢,SCDMA 本應大有可為。可惜當時的管理層思路不開放,把好好的一個市場搞死了。 ”信威通信高管回憶稱,2003 年,華為曾找到信威談合作,希望入股信威,然後雙方一起做產品、打市場,預計年銷售額可以超過500億元。大唐與陳衛卻拒絕了華為,希望自己搞一套“小而全”的體系,從芯片到終端,差不多每個環節都自己做,最終精力不濟,疲於奔命,產品規模商用的時間延後了兩三年,直到2007年中國電信與中國網通競合協議簽署及後來的3G 發牌,大靈通即成明日黃花。

在 SCDMA 基礎之上,徐廣涵提出引入時分多址(TDMA)技術,研發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即 TD-SCDMA,得到當時已轉任大唐集團董事長的周寰大力支持。1999年,北京信威向 ITU 提交了 TD-SCDMA 技術初稿,終與WCDMA、CDMA2000一道列入全球3G 主流標準。 “TD-SCDMA 核心專利共有14項,信威擁有其中最核心的六項。若按ITU的規定,信威可以像高通一樣按比例收取專利費,但為支持 TD- SCDMA 產業發展,我們沒有收,這是貢獻給國家的一筆財富。 ”這位信威通信高管說, “這6項核心專利同樣是TD- LTE的核心專利。 ”按 照 大 唐 集 團 戰 略 安 排,TD- SCDMA 產業化全部交由大唐移動做,信威通信再失依憑。在這種情況下,徐廣涵從2004年開始率隊研發基於SCDMA 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即McWill) 。

McWill 研發需要不斷投入,而SCDMA 市場已然消逝,TD-SCDMA 市場又不能染指。2006年,信威發生內亂,與大股東大唐集團理念不合的創始人陳衛被免去總裁一職,隨即IPO 申請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從2007年開始,信威通信連續三年虧損,在市場上漸漸 落寞。據信威通信一位內部人士介紹,業績最糟糕的時候,400人的公司虧損 了逾4億元,連辦公樓都出租了一部分給百度公司。

為甩掉財務包袱,大唐集團于2010 年轉讓所持的大部分股份,北京信威改製為信威通信,變身民營企業,投資人王靖接盤。

方紅剛認為,不能因為大唐集團旗下的北京信威做得不好,就否定現在的信威通信。 “過去可能是公司機制、內部協調、管理者等綜合因素造成的,而一個好的管理者、一套好的管理模式能夠極大地改變一家公司。 ”

掌舵人王靖

王靖出任信威通信董事長兼總裁後,信威居然奇跡般地起死回生,短短一年就走出了虧損泥潭。

王靖,圓臉,濃眉大眼,身材高大,出生于1972年12月,今年剛41歲,比信威通信的很多高管都要年輕,其背景在坊間傳聞中頗為神秘。

“他常住在位於中關村軟件園的信威大廈辦公室。 ”上述信威通信內部人士透露,王靖在辦公室里辟出來一間很小的房子,還在牆上掛了一幅書法,上書 “自得園”三字。只要在北京,他幾乎都住在這裡,白天忙信威通信的事,晚上處理來自香港、美國的事務。 “我們都笑稱公司不用打卡,反正誰來得早,誰走得晚,他一眼就能看見。 ”據信威通信一位高管回憶,信威通信的小股東博納德投資公司在2010年時主動找到了王靖,希望他能夠接盤。王靖通過博納德注資1.308億元,獲得信威通信8800萬股,占股比例達到41%,成為信威通信的實際控制人,並上位公司董事長。

王靖在對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稱,當年他接盤信威通信,是考慮 到 信 威 通 信 擁 有 SCDMA\TD- SCDMA\McWill 三項無線通信技術標 准,是中國自主創新企業的代表, “我不希望這些創新、技術就此消亡,堅信這些技術有更好的市場空間和發展” 。

“我覺得一開始王靖也不知道方向在哪裡,他當時就讓我們仔細地捋訂單,哪些訂單賺錢就把業務重點放在哪裡,後來才慢慢梳理出專網市場、特種市場及海外市場三大方向。 ”上述信威通信內部人士說。王靖一力促成的柬埔寨訂單令信威通信起死回生。2010年至2011年,就是靠著柬埔寨提供的4.6億美元合同,信威通信還清了負債,緩過 了一口氣。之後業務逐步向好。

不過,在王靖看來,單獨的一筆訂單可以讓企業活過來,卻不能讓企業變得足夠大。 “他覺得一家公司必須要將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聯繫在一起,才能走得更遠,於是提出了報效國家的理念。 ”信威通信高管說。

走進信威大廈大廳,迎面就是 “八榮八恥”等宣傳語錄。大會議室的背景牆是紅底黃字的 “報效國家” 巨幅字幕。

每天早晨,公司廣播里會播《解放軍進 行曲》 ,下午播放的則是 《打靶歸來》 。

信威大廈一樓的展覽大廳里,掛滿了多位國家領導人視察的照片。

王靖的管理方式直接而嚴格。據信威通信內部人士介紹,信威通信的管理架構完全扁平化,王靖常常直接給員 工交代工作。他和員工見面一般就兩句話——“這件事你能不能幹?” “這件事什麼時間幹完?”能幹的人就上,不能幹的人就下。王靖來後,信威通信里的一些只拿錢不幹活的人逐漸消失,原來的幾名副總裁被裁掉。

王靖馭下也很有些軍隊色彩,一方面很注意照顧員工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在工作上完全不留情面,不管是誰,沒做好工作,他當面就會大罵, “高管們其實都有點怕他” 。王靖的個人作風以及信威通信在特種行業的風生水起,讓外界不禁揣測他是否有軍方和高幹背景。對此,王靖曾出面澄清,聲稱自己出身于北京一個普通的家庭。

除擁有信威通信36.97% 的股權,王靖還有更多的投資業務。6月14日,王靖旗下香港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下稱 HKND 集團)獲得尼加拉瓜運河發展項目獨家商業協議,計劃耗資400億美元開鑿一條全長286公里、橫貫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作為回報,HKND 集團擁有50年運河及周邊地區的經營權,之後還可再續約50年。

此外,王靖還經營著北京冠威體育文化交流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天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大洋新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

這些公司多數為王靖百分百控股或控股99%,主要分佈在運河、航空、石油、體育項目等領域。 “這些都是我的個人投資,與信威通信沒有關係。 ”王靖表示。

一位通信行業資深人士認為,信威通信的業務其實與王靖個人投資領域有互補性,信威通信可以借著王靖的影響力深入航天、石油、礦業等行業市場,王靖則能借信威通信發現新的投資機會,譬如運河項目就是信威通信為尼加拉瓜建網後碰撞出來的機會。

未明的未來

王靖接盤後,信威通信的業務全面轉向特種行業通信市場、行業專網市場、海外市場三大方向。

特種行業通信市場概指涉及國防、軍事、公共安全等具有國家保密性質的領域。特種市場利潤豐厚,業內曾流傳“特種市場入場難,一踏進去吃十年” 。而進入特種市場需要關鍵的兩個因素——資質和訂單。

據上述信威通信高管介紹, 2010年,信威通信獲得了武器裝備承制資格、國家二級保密證書、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 可證,並且通過了國軍標質量體系認證 現場審查,具備了向特種行業銷售產品的資質。

他透露,信威通信已參與了特種市場大量的平台系統測試,並且已經為一些部門提供試驗網;未來,除根據特定用戶的需求提供深度定制化產品,信威通信還將開發符合特種通信行業基礎通信需求的“底層通信平台” 。

據業內人士估測,特種市場試驗網的規模較大,現在已知的實驗網單筆訂單都達到了5000萬元左右。在特種市場信息化領域,真正做系統的玩家主要是中興、大唐、信威三家,參照以往市場水平,信威樂觀估計自己每年可拿到百億規模的訂單。

因特種行業通信市場的私密性質,這一業務的具體細節注定難以向公衆披露。信威通信高管對財新記者稱, “現在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2015年信威通信估計可以在特種市場迎來豐收。未來特種市場業務將會獨立于上市公司之外運作。 ”行業專網市場則是信威通信的老本行,早在2001年,北京信威就開始為大慶石油部署覆蓋2400平方公里的SCDMA 無線通信專網。只不過,現在的信威通信,已將行業專網的範圍由石油拓展到政府、煤炭、電力、航空、鐵路等多個領域。

“其中,政府是我們最基本的客戶。

我們幫助政府部門搭建一套完整的、安全性能好的專網系統,未來還將嘗試專 網運營,並依托政府專網進入更多的行業,譬如交通。 ”這位高管透露,在政府專網市場,信威通信已在北京、江蘇等地多個城市獲得訂單,並已經為一些城市建好專網,年內就會投入使用。

無論是特種市場,還是專網市場,信威通信最大的依憑是其自主知識產權。據信威通信另一位內部人士介紹,信威通信掌握著SCDMA\TD- SCDMA\McWill 的全套源代碼,安全性較其他標準高,且能夠根據客戶需求從底層修改設計。在各國越來越重視信息安全的今天,這無疑是信威通信的一大優勢。

此外,工信部為 McWill 專門分配了1785MHz-1805MHz 總共20M 的應用頻譜,Mcwill 的專網產品統一按該頻 段設計,不需像其他設備商那樣,還在試圖將用于公網的3G 技術改成適合特種市場或行業市場的專網技術。

至於海外市場,信威通信現在走的是華為、中興的早期模式,在一些尚未獲得信任的地方自己去做運營商,在證明設備的可行性之後獲取更多訂單。

此外,信威通信也像華為、中興一樣,提供買方信貸,以增加自身業務的競爭力。

目前,信威通信已在海外30多個國家銷售產品與服務,並在柬埔寨、烏克蘭等國獲得公衆電信運營牌照。

“在公網市場,McWill 並不是最好的技術,但性價比較高。 ”信威通信內部人士稱,McWill 技術一是不用交專利費,二是專屬頻譜價格低,且符合一些特定經濟、人口等條件下國家的使用需求。

“改製之後,信威通信為自己的技術找到了合適的市場,也許它的技術並不是最先進的,但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最適合的。 ”孟曉川認為。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信威通信高管表示,信威未來的發展路徑是,在堅持特種行業通信市場、行業專網市場、海外市場三大方向的基礎上,全面轉向運營,並依托運營進入移動領域,開展多種增值業務。

孟曉川認為,未來,信威通信仍需要考慮業務發展的區域和客戶規模,畢竟現在它主要側重亞非拉小國,且運營商規模都很小;同時,信威通信還需要考慮McWill 技術的後續演進及創新,這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84

中國賽特(0153)前傳: 新加坡借殼上市失敗篇

中國賽特這隻股票,帳目上很有正面因素,例如業績持續增長,現金水平高,並無負債等等,但是這間公司在新加坡的經歷,真是使我有點怕。

在2007年,根據招股書所稱,因當年宜興上鼓勵當地企業取得上市地位,所以這公司前身希望友海外上市,因當年香港可能上市規格嚴謹一些,最終選了新加坡上市。宜興市政府亦介紹一家當年有新加坡上市地位的公司上市,所以經政府官員的商討,並考慮之前已上市公司的架構後,結果就把集團旗下主要經營公司江蘇賽特鋼結構有限公司作出重組,以開展上市計劃,並成立Site Holdings Pte. Ltd. 以控制江蘇賽特鋼結構有限公司。

Site Holdings Pte. Ltd.在2007年成立,公司當時只有1股,由卓僑興代由童惠建及創辦人蔣建強分別持有51%及49%,其後購入江蘇賽特鋼結構有限公司,作價8,946.84萬人民幣,資金全由童惠建撥付,估計這作價是考慮到上市公司的價值釐定的,並無溢價。並由卓僑興負責上交計劃,但是因為可能因為這公司內部問題,導致上市計劃時間較長,及以高昂代價購入無作用公司後,其後亦無繼續進行計劃,至於卓僑興最後先把股權轉予自己持有的境外公司綽基國際有限公司,其後把股權亦全部轉予兩人。但根據資料,童惠建在網上資料並不多,當年是如何擁有這些錢,完全沒有提及。在這次重組中,其實有很多急就章的地方,例如當時注入計劃,股權仍是由卓僑興,相信注入時亦是希望由卓僑興先注入,然後慢慢把股權透過轉讓或分派又或是配股方式減持予這兩位股東,但或者更可信的是,童惠建也可能只是人頭,資金可能是由卓僑興或者地方政府相關人士利用能力先撥付給他們支持收購,再圖後計,所以股權是寫卓僑興名字,而不是寫童惠建的名字。

至於卓僑興,他的名字原來真是響噹噹,他是新加坡ICH Capital的總裁,專門負責把山東、福建及宜興等地的地方公司上市,其中筆者一直認為的造假股俊知集團(1300)他亦為股東之一,其創辦人錢利榮也是出自同市的、也是在新加坡上市的亨鑫控股(1085)。

這間公司當年要賤價把股權出讓,資本投資者完全是低價取得股份,並不取直接上市,還要借殼上市,可以見到這隻股面幾年前的真實度有如何高的了。況且這股發源地宜興,卻是產生出不少帳目有水份的股票,除了上面提及的公司外,例如中國龍新能源(395,前稱亞洲鋯業)、中國稀土(769,前宜興新威)和同老闆的泛亞環保(556),以及另一隻由同一組管理層產生的華耐控股(1020)。至於華耐控股的新股東陳洪,也是兩隻現金多多,其中一隻疑似是假股票的中國安芯(1149,前博智國際藥業)及中華網(8006,前香港網)的主要股東,這些公司情況差不多,帳目也是出現差不多的情況,所以希望大家要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58

海潤影視欲借殼申科股份上市 孫儷或將晉陞為億萬富豪

http://www.iheima.com/thread-4477-1-1.html
早前擬赴香港IPO的民營電視劇製作「大鱷」海潤影視近日宣佈,擬採用借殼上市方式登陸A股市場,「目前公司已選定殼公司,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北京市環保局網站信息顯示,海潤影視擬上市融資,目前正在接受上市環保核查公示,公示期為5月5日至9日。儘管未披露更多相關信息,但上證報記者從海潤影視官網掛出的文件中獲悉,公司擬採用借殼上市方式登陸A股市場。


「目前公司已經選定殼公司,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公司行政總監王存林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海潤影視IPO的初衷並非A股市場。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早在2010年就已開始籌備上市,本有望於2011年在香港上市,後因香港股市低迷而推遲上市計劃。王存林也表示,公司不在香港上市是因為覺得香港市況不太好,所以轉回A股市場。

據悉,海潤影視已與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等中介機構合作,制訂具體借殼上市計劃並付諸實施,目前各項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成立於2001年4月,註冊資金7759萬元,目前囊括了影視策劃、製作、營銷、廣告(電視劇植入)、經紀等多種娛樂業務,並擁有孫儷、甘婷婷、趙麗穎等眾多簽約演員。公司曾因拍攝作家海岩的劇作而一炮打響,「海岩劇」一度成為海潤的金字招牌,其製作發行的代表作品有《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一米陽光》、《亮劍》等。

網絡消息發佈消息稱,《甄嬛傳》女主角孫儷用202萬元價格獲得海潤影視2.6%的股份,海潤影視要借殼浙江諸暨的申科股份;並透露同時入股的還有許多明星。
  
海潤影視已拍攝的電視劇超過80部,總集數超過2500集,目前年產電視劇700集左右,為國內產量最大的影視集團之一。對比素有「國內電視劇第一股」之稱的華策影視[-5.29% 資金 研報],其年生產量為300集左右,海潤影視的製作實力可見一斑。

正因有著不俗的實力,海潤影視在2012年底的一輪私募融資中,吸引了20家機構競相關注,其中包括宋城集團旗下PE公司七弦投資、啟明創智、潤熙投資等。據瞭解,當時的私募提供了三種退出途徑:除了IPO常規之路外,亦可由GP安排上市公司完成對海潤影視的併購,2015年前完成退出,或者選擇在2015年底前由海潤影視大股東回購完成。如今看來,海潤的選擇已明確,這為潛伏其中的PE機構提供了退出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華策影視、光線傳、華錄百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影視傳媒類企業的上市熱潮進一步湧動,上述三家公司目前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50.19倍、203.50倍、111.02倍。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國內民營電視劇製作商中的翹楚,若此次海潤影視成功借殼上市,其未來估值空間可以想像。」

文章來源:鳳凰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26

海潤影視停牌5個月後,25億欲借殼申科股份圓上市夢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74
前幾年赴港IPO未果的海潤影視終於實現了上市夢。停牌整整5個月之久的申科股份(002633)昨日晚間公佈了海潤影視的借殼方案:公司擬將除募集資金餘額以外的全部資產和負債置出,並擬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置入資產海潤影視100%股權。

而即將變身為影視公司的申科股份昨日也發佈重組方案稱,申科股份將持有海潤影視100%股權。屆時,海潤影視將借殼申科股份A股上市,而作為公司股東的藝人孫儷等簽約明星持股比例達5.6%。

  

交易完成後,申科股份將持有海潤影視100%股權,主營業務將由滑動軸承生產銷售轉變為電視劇製作發行,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劉燕銘。公司股票今日復牌。
  
從申科股份停牌前兩三個月的走勢來看,明顯有「聰明」的資金深度介入和潛伏。公司股價從去年12月3日最低點7元起步,到今年1月24日停牌收盤價9.29元,漲幅超過30%。
  
根據方案,申科股份擬將除募集資金餘額以外的全部資產和負債作為擬置出資產,整體作價為44463.96萬元。其中,擬置出資產中等值2.94億的資產和負債與劉燕銘等50名交易對方所持海潤影視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剩餘部分價值15063.96萬元將全部出售給何全波,後者以現金方式向申科股份支付。
  
擬置入資產與擬置換資產之間的差額部分,由申科股份向劉燕銘等50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經交易雙方協商確定,擬置入資產海潤影視100%股權作價為25.22億元,扣除2.94億元的置換部分,剩餘差額部分22.28億元由公司發行股份購買,發行價格為8.28元/股,合計發行數量為26912.64萬股。
  
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是我國目前最大民營電視劇製作公司之一,主營業務包括影視策劃、製作、營銷、廣告電視劇植入、經紀等娛樂業務,並擁有孫儷、甘婷婷、趙麗穎等眾多簽約演員。海潤影視早期以「海岩劇」在市場聞名,曾推出《永不瞑目》、《玉觀音》等作品,隨後電視劇製作範圍逐步擴大,目前已拍攝的電視劇超過80部。其中,2013年共拍攝16部電視劇,約700集。
  
經審計,截至2013年末,海潤影視總資產為13.985億元,淨資產為7.587億元,其2011年度至2013年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8億元、3.58億元和6.2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574.93萬元、2079.36萬元和13066.30萬元。
  
在此次的借殼預案中,海潤影視還給出了《業績補償協議》。補償義務人承諾,擬置入資產2014年至2016年合併報表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80億元、2.40億元和2.91億元,合併報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72億元、2.28億元和2.7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與華誼兄弟類似,藝人資源豐富的海潤影視擁有不少明星股東。據媒體報導,國內知名女演員孫儷持有海潤影視股份數為202萬股,佔總股本7758萬股的2.6%,從海潤影視此次作價22.55億元來測算,孫儷持有的股份價值高達逾6500萬元。另外,男演員連奕名持有43.5萬股,女演員蔣欣則持有3萬股。

文章來源:商報、中國經濟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97

歡瑞世紀27億借殼上市 泰亞股份迎楊冪等明星股東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8/144240.html
在停牌長達半年之久後,泰亞股份今天揭開了重大資產重組的「面紗」:公司擬以所持的全部資產和負債,與歡瑞世紀全體股東所持的歡瑞世紀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差額部分由上市公司向歡瑞世紀全體股東非公開發行股份並支付現金購買,擬置出資產則由林清波及丁昆明以3000萬股上市公司股份向歡瑞世紀全體股東購買,林松柏以2.2億元的現金參與定增作為配套募資。整個交易完成後,公司主營業務將由鞋底生產與銷售轉型為影視劇製作發行及相關衍生業務。

精巧設計規避借殼
 
據預案,歡瑞世紀100%股權的預估值約為27.38億元,擬置出資產的預估值約為7億元,兩相抵扣後,由公司以7.95元/股的價格向林松柏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2.2億元,現金購置鐘君豔所持有的歡瑞世紀相應股權,剩餘部分則由公司以發行股份方式向歡瑞世紀全體股東按股份比例購買,發行價格同為7.95元/股。以此計算,公司此次合計需發行約2.56億股,其中向林松柏發行約2767.30萬股。林松柏是公司現任總經理,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林詩奕的父親,其通過泰亞投資目前持有上市公司10.18%的股份。
 
儘管交易完成後,公司的整個業務發生徹底的改變,但預案稱此次交易並不構成借殼上市,理由是其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化。
 
整個交易結構設計的精巧之處由此體現:泰亞股份原控股股東為泰亞國際,持有其總股本的53.17%,在今年3月(公司停牌籌劃重組期間)進行了一系列轉讓。其中,林詩奕受讓34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9.23%),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丁昆明受讓2000萬股;林清波受讓1600萬股;林健康受讓1400萬股;林建國受讓1000萬股。這種特別的股權安排為後續的操作留下了空間,加上此次交易過程中向林松柏的定增募資,最終保證了林詩奕和其父親的實際控制人地位。據預案,此次交易結束後,林詩奕與林松柏直接和間接持有泰亞股份的股權比例合計約18.39%,仍是第一大股東;而歡瑞世紀控股股東陳援、鐘君豔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泰亞股份的比例合計約為13.33%。

明星股東云集
 
該交易的另一個看點是詳細披露了對置出資產的處理,由林清波及丁昆明以3000萬股上市公司股份向歡瑞世紀全體股東購買。由於該筆資產在交易過程中估值達7億元,以此計算,每股上市公司的股價將高達23.3元,是定增價格7.95元的2.93倍,歡瑞世紀全體股東願意支付此代價,有著類似「殼費」的意味。
 
與其他影視類公司一樣,歡瑞世紀同樣擁有不少明星股東,如杜淳、賈乃亮、楊冪、楊樂樂、劉穎、李易峰、姜鴻等。其中,楊冪在2011年10月出資30萬元參股,並在今年6月出資507萬元又受讓了20萬股股份,最新的持股比例是0.46%;楊樂樂是在今年2月第一次介入,以1000萬元的價格受讓了50萬股;賈乃亮則是在今年6月第一次成為公司股東,以50萬元的價格獲得20萬股公司股份,每股成本僅2.5元。此外,上市公司光線傳媒、掌趣科技也是歡瑞世紀的股東,此次交易完成後將分別持有泰亞股份3.09%、2.75%的股份。
 
回到基本面,歡瑞世紀主營業務為影視劇的投資製作與發行,以及演藝經紀及影視周邊衍生業務。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歡瑞世紀的資產總計9.1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合計5.07億元;2013年度營業收入2億元,淨利潤5125萬元;2012年度營收2.59億元,淨利潤8385萬元。歡瑞世紀原股東共同承諾,2014年至2016年淨利潤不低於1.75億元、2.27億元和2.95億元,扣非後分別不低於1.6億元、2.06億元和2.7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46

借殼風死灰復燃 混血陸企搶頭香

2014-07-14  TCW  
 

 

新加坡淡馬錫基金公司前操盤人、軟銀中國資本國董事合夥人、中國小肥羊前財務總監,這些人湊在一起的,竟然是為了資本額不到七億元,且營運連續虧損四季的股票上櫃公司台蠟。七月一日,印刷電路板(PCB)股王健鼎賣了逾七個月的子公司弘捷,終於順利成交。台股的借殼風再起,這次的特色是多了一些陸資色彩。

連虧四季上櫃股台蠟易主董監事台、中、星籍大混血

以台蠟來說,它是台苯子公司,為國內唯一會製造精蠟的公司,受制於原料價格節節高漲,營運每下愈況。從去年第二季開始迄今年第一季,每一季營運都出現虧損,仍不妨礙有心人士的企圖。

過去,要把公司賣掉容易,從金融海嘯迄今五年多來 ,就有超過四十宗的股票借殼案。自從「胖達人」事件,台灣證券交易所在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發函的「借殼上市」監理規範,等於是把想要借殼上市的條件鎖得更嚴。

以往,新的經營團隊只要帶進業績就可以讓營收、獲利快速增加,股價隨之上漲。講得露骨些,就是炒股票的方式之一。如今,為了符合新政策,經營團隊只能藉由逐步灌業績,持續改善公司獲利讓股價墊高。倘若改變的過程太快太急,依照現行法規,股票就有可能面臨暫停交易六個月罰則。從短打變成長打,想要利用這條路徑借殼掛牌,時間與成本都要提高。

這一道命令,輕輕的掩上了借殼上市的大門,沒想到,卻因為金管會把F股掛牌大門關上,意外重啟借殼風潮。

再生事件,讓金管會重視來台掛牌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國籍問題,要求公司的控制權一定要由真正的台商掌控。中國最大合成雲母供應商中晶,掛牌遭退件,轉向韓國掛牌,更凸顯F股之路坎坷難行。

F股掛牌大門被關上,影響最劇的是正在準備申請掛牌的六十家公司。雖然主管機關緊急在七月七日急轉彎開放,還把陸資持股放寬到不超過五○%就可來台上市,只是政策搖擺不定,仍令許多企業心慌慌。

混血台商或陸企,想在台灣資本市場掛牌,必須要連闖這兩個禁忌。而中國震撼3D集團,就是挑戰兩個禁忌的公司。

二○一三年四月,總部位在中國上海的震撼3D集團董事長卞模良,特地來台舉行記者會,還對媒體說,準備來台以F股掛牌。十五個月後,他的名字卻出現在台蠟改選後的董監事名單中,並擔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成了F股風向球改變後,第一家轉向的公司。

「這兩年,有少數陸資背景的企業,通過第三地方式,成功的買入台灣上市上櫃公司股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前理事長黃齊元說。陸資以借殼的方式進入台灣資本市場不是新聞,政府對F股政策時嚴時鬆,將加速此一現象。

入主台蠟後, 董監事全數改換,翻開新的董監事名單,可說是標準的中、台混血企業。董事長林哲印是連全投資公司總經理,扮演的是金主角色。卞模良則是華裔台灣人,在中國、泰國發跡,分別在杭州、曼谷設立震撼3D集團。這一次,他想要把3D技術與台蠟的蠟燭結合,讓台蠟營運止血。

另外,董事之一的Eddie Taw Cheng Kong是新加坡人,為新加坡淡馬錫基金的前操盤人,二○○○年曾捲入收賄,鬧得沸沸揚揚。據瞭解,他離開淡馬錫後,到處尋找投資機會與標的,這一次在卞模良的力邀下,首度在台灣「亮相」。另一位董事謝慧雲,則是台灣人,目前是香港掛牌公司東鵬控股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曾擔任大陸小肥羊中國事業部財務總監。

邀請來的獨立董事也大有來頭。劉天民曾在中國同方公司擔任副總裁兼同方數字集團本部總經理,他在○九年加入軟銀中國,負責投資與管理。軟銀中國就是挖掘阿里巴巴、分眾傳媒,在美國掛牌的幕後推手。

董監事們都是看過大場面,操作過大公司。Eddie Taw Cheng Kong和劉天民均有投資震撼3D集團,這一次,他們三人再度攜手,會端出什麼樣的牛肉讓台蠟改頭換面,令人好奇。

借殼老手買弘捷先補虧損,才能上市回本

繼台蠟被陸資入主後,健鼎子公司弘捷也完成交易,買方是曾在聯發科研發部任職的涂兆均所組成的團隊。二○一三年以他為首的團隊,入主展成,並改名為遠昇科研公司。他們也是勇於向法令挑戰的一群。

這一組團隊買下的公司還不少,從二○一一年開始,陸續入主展成、振維和弘捷等公司,這些公司不是董監事、就是大股東名單重疊。儘管主管機關對借殼上市法令趨嚴,但對已從股票市場享受到股價翻倍的他們而言,似乎沒有太大影響。

此次,這組團隊買下的是弘捷的私募股權,依照規定,必須先彌補帳上的虧損後,才能向主管機關申請股票上市。否則花了近三億二千萬元買進的股票,猶如冷凍櫃中的股票一樣,無法在市場上交易。

「公司乾淨、花多一點錢買沒關係。」健鼎發言人林修立轉述買方想法。「至少要花兩到三年時間,才能讓這家公司營運脫胎換骨。」一位會計師說。

想乘勢投資借殼股獲利,可不是樁樁成功,一不小心踩到胖達人地雷,恐怕很難笑得出來。「看誰借殼,灌什麼進來。」瑞展產經研究董事長陳忠瑞說。還是要先弄清楚背後花樣,才不會翻船。

儘管主管機關想藉由一道道的關卡來防堵陸資,但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有人搶,只要能賺錢,多花點錢或時間,依舊可以繞道而行,借殼風再起,而且陸資夾雜其中,接下來要如何出招再度考驗主管機關。

【延伸閱讀】陸資入主,股價最高漲幅88%——具陸資色彩的借殼案

●遭借殼公司

一、佳營入主公司:中國冠科電子入主時間:2013/3宣佈入主後股價最高漲幅:88.4%

二、晟鈦入主公司:貴州房地產、煤礦商入主時間:2013/9宣佈入主後股價最高漲幅:59.0%

三、欣巴巴入主公司:中國浙江比奇廚衛入主時間:2012/1宣佈入主後股價最高漲幅:51.4%

四、承啟科技入主公司:中國電腦通路商七彩虹公司入主時間:2013/11宣佈入主後股價最高漲幅:32.0%

註:欣巴巴前身為興達,於2013/1由國內江城建設入主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99

阿里雲OS攜手魅族:一個是借殼上市,一個為討好基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22/147026.html

  i黑馬:魅族、阿里之間的緋聞早已有之,當時還是傳阿里要註資魅族,結果不了了之。但進入10月份,魅族和阿里似乎卻像熱戀中的男女(或者說好基友),以一系列動作展開“吸睛大法”。曖昧、爭吵、複合,最後真正“在一起”,玩得好一出跌宕起伏的“無間道大戰”。

  這對好基友在一起的粘合劑是阿里雲OS 3.0,作為阿里旗下在移動端的重磅武器,魅族顯然不會輕易讓一個系統進入自家手機中,Flyme還在一旁抹淚呢,肯定會有更大企圖。而通過此次合作,阿里想在當前移動互聯網中得到更多話語權,進而擴大自家生態系統。只是無論阿里雲OS如何折騰,始終改變不了它想“借殼上市”的事實,而魅族也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試驗品而已。


  


       無硬件即無市場,阿里雲OS找不到“附身之體”

  早在2011年,阿里雲OS就已問世。當時自信滿滿,以為背靠阿里這顆大樹就能征服任何手機廠商,因此根本沒打算推出自家智能手機,而是準備以“附身”的辦法與手機廠商進行合作。當時阿里雲OS的高層或許認為阿里是一家純粹的互聯網企業,只要通過阿里雲OS定制阿里各項服務,由此掌控流量入口即可,根本不需要下大力氣再在手機硬件方面下功夫。這樣既能讓阿里雲OS容易被手機廠商接受,也避開了殘酷的手機市場競爭。

       阿里雲OS一石二鳥的算盤打的好,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問題——硬件其實是手機操作系統的最佳承載體,只有智能手機與阿里雲OS磨合好,才能真正被市場所接受。阿里雲OS單純與手機廠商合作的下場就是沒有將系統、硬件一手掌控,用戶體驗得不到保障。為了快速將阿里雲OS推向市場,甚至沒有經過高強度、長時間測試就與天語、海爾等手機廠商進行合作。結果是雖然依靠淘寶渠道銷量勉強上得了臺面,用戶體驗卻極其糟糕。最後,天語大黃蜂系列只能在用戶的罵聲中默默地退出市場。

  如今阿里雲OS變換了下面貌,以3.0的版本出現,雖然在功能、UI界面、響應速度等方面有所提高,卻依然執迷不悟地去與手機廠商進行合作,依然尋找“附身之體”,這次被阿里雲OS相中的是魅族。只是雖然魅族以1799元的MX4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但就其出貨量和目標群購買力來看,依然還只屬於小眾產品。1799元的MX4本身利潤就極低,魅族還指望著依靠Flyme系統的增值服務賺取,又豈能讓阿里雲OS給攪黃了好事?雖然這兩位好基友最終是走在了一起,但看起來更多地是魅族想討好阿里,為了之後會有更加深度的合作,讓阿里雲OS進入自家系統,只是權宜之計而已,後面的“大戰”還會繼續。

  “雲”只是噱頭,市場隨處可見

  當前手機市場中,幾乎每家手機廠商都在旗下手機中搭載自家經過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統。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VIVO的Funtouch、OPPO的ColorOS、中興的MiFavor、華為的Emotion……幾乎都已經擁有固定的用戶群體,也聚集了諸多鐵桿擁躉。阿里雲OS想在已經確定格局的手機市場中分一杯羹,難度很大。即使阿里雲OS宣稱的1000萬用戶沒有水分,但比起其他廠商動輒數千萬的銷量,也不能產生太大沖擊。在與魅族合作之後,阿里雲OS只是附著在Flyme系統上,似乎不堪大用。

  此外,其他手機廠商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統都有各自特點。而阿里雲OS的賣點又在哪里?阿里雲OS是基於網絡的,與“雲”有著緊密聯系,這就是其最大賣點。但時至今日,哪家的手機操作系統是與網絡隔離的?全部都是基於互聯網之上。當“雲”不再成為獨家武器,阿里雲OS的賣點只是一個噱頭而已。

  借屍還魂!阿里雲OS在逗馬雲玩

  阿里雲OS想借助魅族手機硬件“附體”,全盤搭建生態系統的願望註定落空,魅族不會將已經拱手打下的江山雙手贈送於人。魅族副總裁李楠此前就說到,搭載阿里雲OS 3.0主要是加入支付和電商方面的功能,其他變化不大。在二者舉行的發布會上,官方表述二者合作方式為:“Flyme powered by YunOS”。也就是說,交互操作層面與之前的Flyme並無不同。這意味著阿里雲OS在魅族身上也看不到希望,到最後換來的將是更多的失望。

  甚至從某個角度看,阿里雲OS急著與魅族合作,只是在逗馬雲玩。按照阿里雲OS以往的表現,這個部門其實應該被撤掉了,如今只是想借魅族手機之體來“還魂”。甚至魅族這麽巴結阿里,甘心讓阿里雲OS進入自家手機中,也只是為了“騙”馬雲的money,進而擴充自家地盤。想必魅族現在就在心中高喊:阿里快來投資啊!而現實一點的就是,魅族想要借助阿里當隊友進一步擴大移動互聯網入口。此次發布會上,魅族直言不諱地表示要聯合阿里反擊“小米模式”。

  其實如果魅族真心想和阿里合作,完全可以更深度一些,推出阿里定制版MX系列手機。在其上全部搭載阿里系產品——天貓、淘寶、一淘、聚劃算、支付寶、優酷土豆、高德、美團、貓眼電影票,一個都不放過。只是魅族肯定不會放權,阿里雲OS自然沒可能真正出位。這也使得阿里雲OS註定難獲成功,即使3.0版本再怎麽炫酷,功能再怎麽高大上,但借來的“軀殼”終究不是自己的,不可能與其他手機廠商站在同一個高度。若是日後被馬雲洞察到這些小動作,阿里雲OS的下場就可以想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45

證監會修訂並購重組法規 創業板公司不允許借殼上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2513.html

證監會修訂並購重組法規,進一步減少和簡化並購重組行政許可,在強化信息披露、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保護投資者權益等方面作出配套安排。

新網10月24日電 據證監會官方微博消息,證監會今日發布修訂後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和《關於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決定》。證監會表示,本次修訂以“放松管制、加強監管”為理念,進一步減少和簡化並購重組行政許可,在強化信息披露、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保護投資者權益等方面作出配套安排。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優化企業兼並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精神和8月31日《證券法》修改的具體要求,進一步推進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市場化進程,促進上市公司深入推進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證監會今日發布修訂後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重組辦法》)和《關於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收購辦法》)。

本次修訂以"放松管制、加強監管"為理念,進一步減少和簡化並購重組行政許可,在強化信息披露、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保護投資者權益等方面作出配套安排。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取消對不構成借殼上市的上市公司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行為的審批;取消要約收購事前審批及兩項要約收購豁免情形的審批。

二是完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對發行股份的定價增加了定價彈性和調價機制規定。

三是完善借殼上市的定義,明確對借殼上市執行與IPO審核等同的要求,明確創業板上市公司不允許借殼上市。

四是進一步豐富並購重組支付工具,為上市公司發行優先股、定向發行可轉換債券、定向權證作為並購重組支付方式預留制度空間。五是取消向非關聯第三方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門檻限制和盈利預測補償強制性規定要求,尊重市場化博弈。六是豐富要約收購履約保證制度,降低要約收購成本,強化財務顧問責任。七是明確分道制審核,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督促有關主體歸位盡責。

兩個辦法的征求意見稿自2014年7月11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以來,市場各方對證監會簡政放權、市場化監管給予了高度關註。社會各界對兩個辦法的修改持肯定態度,認為兩個辦法對促進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具有積極意義,是適應當前國民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舉措。在為期一個月的征求意見期間,共收到意見和建議39份。社會各界對兩個辦法的意見和建議主要集中在借殼上市界定、發行定價機制、強化中介機構的履職責任等方面。

對於借殼上市界定完善問題。既有建議一定程度放寬個別標準的,也有建議要防範規避借殼的。鑒於借殼上市的定義是否需要調整還存在不同認識、還有待實踐進一步檢驗,因此保留征求意見稿的相關表述。同時,證監會加強對個別規避借殼的行為監管,並不斷總結實踐經驗。

對於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定價機制問題。有意見提出,應取消20個交易日的定價時間窗口,僅保留60日、120日窗口;也有建議提出,發股價格不得低於市場參考價的70%。鑒於20日均價及發行價格不得低於市場參考價90%的規定已執行多年,且與2006年發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保持一致,市場各方比較熟悉,因此保留征求意見稿的表述。

關於強化中介機構履職責任的問題。對於《重組辦法》和《收購辦法》取消行政許可後如何強化財務顧問、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責任,督促其勤勉盡職,有意見提出應進一步列明證監會可以采取的監管措施。對此,證監會予以采納,在《重組辦法》第五十八條中進步增加了責令公開說明、責令參加培訓等監管措施。

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並於當日發布實施。其中,《證券法》的修改是取消要約收購事先向證監會報送要約收購報告書、15日出具有無異議意見的制度。為此,證監會在征求意見稿取消要約收購事前審批的基礎上,落實《證券法》修改的內容,對《收購辦法》相關條文進行了進一步修改,依法取消了要約收購需提前向證監會報備及等待15日無異議期等規定。證監會9月18日己發布證監會公告[2014]43號,明確了不再需要行政許可,並己制定了工作流程,明確了證券交易所、證監局各自的工作職責以及取消行政許可後的信息披露監管銜接。

關於兩個辦法的過渡期安排施行新老劃段的具體安排,7月11日證監會《答記者問》中己予以說明。鑒於8月31日《證券法》已修改並於當日實旋,《答記者問》中的"《收購辦法》實施之日起,要約收購人己報送符合規定條件的要約收購報告書的,自證監會受理之日起滿1 5日後可公告要約收購報告書"表述不再實施。

本次修訂的《重組辦法》和《收購辦法》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活動,有利於上市公司增強競爭力、提升公司價值,有利於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保證《重組辦法》、《收購辦法》順利實施,與之相配套的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也己同步修改,將於近期發布。


(編輯:明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