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前HTC CEO周永明被證實已離職,王雪紅究竟何去何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2/156800.shtml

前HTC CEO周永明被證實已離職,王雪紅究竟何去何從?
楊博丞 楊博丞

前HTC CEO周永明被證實已離職,王雪紅究竟何去何從?

面對眾多主管的離職,HTC今後的路該怎麽走?

i黑馬訊(楊博丞)6月22日消息,在HTC最新出爐的股東會年報中顯示,周永明的職稱已經變為“前總經理”,而昨日網上也有爆料稱HTC前CEO周永明已經從HTC離職。

隨後,HTC官方已經證實該消息屬實,並稱周永明已於去年9月份離職。

HTC官方回應如下:

HTC證實周永明先生於2015年9月擔任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董事長後即離開HTC原職位,並邀請他擔任顧問一職。

我們感謝周永明先生對公司業務的長遠承諾,並誠摯祝福他的未來發展。現在,我們很榮幸邀請周永明先生擔任HTC榮譽顧問一職,持續發揮其豐富經驗。、

業界認為,未來HTC董事長兼執行長暨總經理王雪紅、張嘉臨,以及沈道邦三人將成為公司的新鐵三角。

周永明於1997年參與創建HTC,期間一直負責該公司手機設計。

2015年3月,周永明卸任HTC CEO,由王雪紅親自接任,轉而主管未來開發實驗室,主要負責研發工作。

2006年HTC推出自有品牌手機後,送上了諸如Hero、HD2等眾多經典作品,可謂HTC的一代功臣。 

現在,周永明的徹底離開或讓許多人更加擔心HTC 的未來。沒有HTC的靈魂周永明,王雪紅今後的路該如何走?

HTC 周永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55

深港通利好兌現 A股反彈何去何從

8月17日,隨著深港通獲國務院批準消息的正式公布,A股市場也隨之開始了股市常見的利好兌現後的回落盤整走勢,滬深兩市股指漲跌互現,不過上證指數收盤還是守住了3100點整數位,兩市成交量則回落至6000億元的量級,股指的反彈之旅能否繼續也成為了市場人士最為關心的話題。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股指在早盤低開之後盡管一度出現一波快速沖高走勢,但短線獲利盤的兌現壓力使得股指很快沖高回落,上證指數盤中一度跌破3100點整數位。不過臨近早市收盤股指開始回升,傳媒、水務、鋼鐵等板塊整體漲幅居前,而尾盤的回落使得股指最後以十字星報收。

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109.55點,下跌0.49點,跌幅0.02%,成交2434億元;深成指報收10890.69點,微漲7.74點,漲幅0.07%,成交3751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208.20點,上漲7.10點,漲幅0.32%,成交942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為6185億元,較上一交易日萎縮一成多。

隨著8月16日盤後深港通獲批的消息公布,本周一股指在券商、銀行等板塊帶動下出現大幅上漲的原因也已揭曉。市場預期的政策利好的過早兌現,或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市場行情向縱深發展,而周二以寧波銀行(002142.Sz)為代表的長線資金撤出跡象,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長線資金對於股指長期走勢並沒有那麽樂觀。

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等認為,深港通推出後A股估值體系將進一步與國際成熟市場估值體系接軌。滬港通推出後A股估值體系逐步與國際估值體系接軌,深港通的推出將加速這一進程,將導致A股港股同一公司或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趨近。整體看,對A股大盤藍籌股有一定的估值修複作用,而對A股估值過高的小盤股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深港通利好券商經紀業務,尤其是在港券商。由於香港券商傭金費率更高,普遍在0.3%左右,高於內地券商0.07%左右,因此對於香港經紀業務貢獻更大,彈性更大。同時深港通的推出進一步擴大了不同資本市場的開放和互通,方便內地資金外出以及境外資金進入。深港通推出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其推出能擴大境外機構的人民幣資產配置,同時擴大內地機構對境外資產的配置。低估值有業績的白馬成長股、消費股以及高股息股票更受青睞。根據港股投資者偏好,深港通正式開通後,香港資金將更偏好業績良好的白馬成長、低估值有業績消費龍頭及高股息率股票。

中泰證券策略分析師羅文波則認為,從滬港通開通的過往經驗來看,由於資金額度較少,深港通的開放也很難成為驅動目前市場走勢的核心變量。考慮到深港通標的估值差異比滬港通更為懸殊,預計即使深港通開通,很有可能A股資金對港股的熱情更高。從滬港通開放以來統計數據顯示,港股通資金使用率高達 80%,遠高於滬股通的額度使用情況。類似於滬港通,深港通後市場最終可能像滬股通運行一樣,在某些事件沖擊下,資金可能呈現階段性的流入和流出,而不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個市場的估值相互收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53

PGC困局:平臺變心!失寵於資本!寒冬之中內容創業者何去何從?|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6/158417.shtml

PGC困局:平臺變心!失寵於資本!寒冬之中內容創業者何去何從?| 黑馬薦文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PGC困局:平臺變心!失寵於資本!寒冬之中內容創業者何去何從?| 黑馬薦文

潮水退去,檢驗誰還穿著短褲的時候來到了。

作者:李靜玉 編輯:李忻融

《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視頻的成功讓PGC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潮水退去,檢驗誰還穿著短褲的時候來到了。

去年年末開始到今年年初,PGC行業經歷了一個風口,紛紛取得融資,今年1月份,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發布網生內容白皮書,對PGC領域做出判斷,“PGC站上大風口”,其中提到,《關愛八卦成長協會》背後公司以1億元估值完成融資,《羅輯思維》B輪融資估值已達13.2億;垂直領域的PGC,如《明白學堂》(兩性、母嬰),《軍武次位面》(軍事)、《日食記》(美食)在2015年均已獲得融資。

行業格局初現,頭部內容突顯,垂直領域和泛娛樂領域各自為戰,看起來形式一片大好,然而沒想到的是,今年上半年的後半程,形式急轉,資本爸爸們換了新寵,隨著網紅經濟、直播輪番上位,網劇、網大風風火火,PGC倒成了被拋棄的“前任”。

風口過去,轉型困難,但是卻不能回頭,PGC的創業者們焦慮來襲,試水網劇、網大、網絡綜藝,有不願具名的從業者說雖然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麽,但是“焦慮了好幾年了”。身在上海的罐頭場創始人姜老刀卻說“死一批也很正常”,“行業本來就需要刷新,剔除掉投機分子”。

 

更有PGC創業者說“看到大家都焦慮我也就放心了”。

經歷了風口之後,流量被分流,原來砸下重金要扶植PGC的傳統視頻平臺不再寵愛他們。在這個已經廝殺慘烈的紅海戰場,PGC如何在流量被分流,被平臺拋棄的困境中殺出一條新路來?

PGC困境出現:

流量下降 平臺不再重視

王成是PGC行業從業者,雖然王成在這個行業只有兩年,卻見證了PGC從好日子到苦日子的過程。“現在PGC進入了紅海時刻,現在廝殺的太厲害了。”王成稱:“現在市場上大約有5000多家公司在做PGC,但真正活的好卻並不多。”

據王成的觀察,之前平臺給各大PGC的優厚的推薦福利在今年已經開始削減,甚至完全消失。

據王成介紹,在去年各大平臺開始扶植PGC的時候,視頻平臺給這些PGC的推薦位都是很容易要到的,“之前一個節目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推薦位,首頁推完,頻道再推,現在基本上沒有同時幾個位置一起推的”,而現在平臺基本不會給PGC推薦位了。除此之外,王成還發現之前在明顯推薦位的會有原創內容,現在都沒了。

除了推薦位消失,平臺自己也在去中心化,整體流量分散比較嚴重,現在推薦位也變多了,“不論是移動端還是PC端,比如在PC端,之前一欄有4個位置,現在有6個。”王成稱:“之前包括內容創作到後期宣發,平臺都會有維護,內容方和平臺方會坐下聊聊怎樣才能使前景更好,現在基本上沒有這些了”。

這些跡象都表明:PGC們在視頻平臺那里失寵了。

在PGC行業最熱的時候,各視頻內容平臺曾經動作頻頻,扶持PGC發展,當時的新聞標題都是這樣的,“愛奇藝投入5億發力PGC”,“搜狐視頻戰略性推動PGC 2016年2億扶持出品人”,“樂視猛砸70億打造PGC,能吸引多少優質內容?”,以自頻道起家的優土也推出“邊看邊買”,探索PGC與電商結合變現的新模式,如今風口過去了,這些曾經的“海誓山盟”都好似落了空。

“平臺有自己的戰略,我們不太清楚,(我們)在意,但沒用”,有內容創業者稱。

除了推薦位消失,PGC的流量還在下降。雖然視頻平臺的整體流量在上漲,但是分到各個PGC頭上的流量卻在下降。

娛樂資本論向各方求證求證,愛奇藝相關負責人表示“(整體流量)應該有增無減”,“(PGC流量)差不多占到全平臺流量30%了”,騰訊視頻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最近廣電對於網生內容嚴打,但是PGC整體流量還是上漲的”。

火星文化CEO李浩認為之所以說PGC流量下降,一方面是因為(短視頻)節目多了,據統計PGC節目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對PGC節目造成分流;另一方面視頻網站大量推廣資源分流到了網大網劇網綜直播等。

寒風來襲,頭部內容也不能幸免於難。據行業人士稱,即便像暴走漫畫這種的頭部內容,雖然整體流量沒有下降,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的視頻分發到了秒拍、美拍、微博等新興渠道,所以整體流量是上漲的,但是上漲部分主要來源於新興渠道,傳統視頻平臺的流量實際上是下降的。

另外,有創業者透露,“平臺限流了,前一段點擊量太虛,最近在整頓,現在淘寶下單已經刷不上去了”。

不僅政策收緊,傳統視頻平臺的重心也變了。

有投資人觀察到,各視頻平臺“今年更重心的扶持放在網劇網大等等會員付費的內容上”,因為“今年是幾大平臺搏會員的時候”,但PGC卻不能為他們帶來會員。

相對於各種PGC內容,視頻網站自制部分開始發力,視頻網站的力量開始向自己的自制傾斜。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說“對於愛奇藝來說,相比於PGC內容,我們會更加重視自制內容”,這部分內容因為投入比較大,也比較重,在帶會員方面比PGC內容更加有效。”陳偉稱目前愛奇藝比較重視是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也就是更加專業的自制。PPC會有更強的會員轉化力,同時更有商業價值,更受廣告主的青睞。

這部分自制主要是由視頻平臺自己投入或者跟外部團隊合作,而門檻也越來越高,很多專業的制作人是紛紛湧入了PGC,使得之前早先湧入的草根們的生存空間被擠占。

第一波PGC內容創業收割完畢 投資熱度下降

就在今年六月份,一家叫何仙姑夫的PGC公司宣布完成A輪融資。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星座不求人、榴蓮娛樂、星戰TV、VSmedia、即刻、二更等各種短視頻項目也都獲得融資。

何仙姑夫創始人當時就告訴娛樂資本論,在他看來,第一波一起成立起來的短視頻團隊基本都已進入收割期,“轉行的也就轉行了,堅持下來的該取得融資的也都取得融資了”。

他說PGC領域即將進入洗牌期,不久的將來將要出現PGC領域的“BAT”,但是也有創業者說其實這個行業的所謂“BAT”已經出現了。

在PGC的大圈子里還有很多小圈子,比如“傳媒圈”、“中關村”圈、“紙媒圈”等等,所謂的傳媒圈就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從事短視頻內容創業的創業者們,比如青藤文化、鯨夢文化、最近新成立的奇育記等等,還有另外一些玩得比較好的,比如“何仙姑夫”劉飛經常和“關八會長”馬睿、“暴走王尼瑪”任劍,“一群好基友”,另外也有視頻網站以及紙媒走出來的內容創業者。

這一批視頻內容創業者一同成長,最終構成了這個行業如今的格局,但令人焦急的是,下一波PGC創業們的身影還未出現。

不過隨著視頻平臺領域格局發生變化,下一波PGC創業們將不再局限於傳統視頻平臺,而可能崛起於短視頻平臺或者直播平臺。

蜜月期之後,現在投資人對於PGC的普遍態度是偏謹慎,“反映在優質pgc公司的估值中樞有所回調,沒有去年下半年那麽熱”。

投資了《日食記》淺石創投合夥人鄭毅說“市場在降,我們自己還是比較積極”,“天使期可能比較難了,但A輪之後還是蠻火熱”,“因為微信紅利用盡,反而是每個細分領域的頭部內容更安全也更能獨大”,他認為垂直領域基本飽和。

但是在火星文化CEO李浩對於垂直領域卻有不同的看法,“垂直領域PGC公司湧現的速度太慢,優質公司數量不夠”,比如為什麽沒有做“釣魚”或者“圍棋”這部分垂直短視頻的內容公司呢。

因為能否良好變現就過濾掉一部分短視頻團隊,投資人對於PGC領域的相對謹慎主要是因為“現在已經沒那麽好起量了”,好的內容是流量入口,但是新的具備吸量的內容還未出現。

新的渠道產生,PGC開始尋找出路

困境出現之後,各個PGC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事實上,隨著視頻平臺分化、新平臺湧現,傳統視頻平臺早已不是內容創業者唯一渠道,而且在內容創業者全網策略之下,失寵於某一平臺並不造成生死攸關的影響。

傳統視頻平臺因為更加重視頭部內容的平臺策略必然要喪失掉下一波中小PGC成長所帶來的紅利,但愛奇藝負責人說“畢竟商業價值最大化是我們的重點”。

PGC們可以根據內容調性調整平臺策略,減少流量相對下降帶來的威脅。

以專註於垂直領域的青藤文化為例,他們的幾檔節目呈現出適應不同平臺的特性,明白學堂科普性知識、明白看世界旅遊向,兩個品牌節目因為娛樂性、話題性更強一些,在微博、秒拍等平臺的表現要好於傳統平臺,母嬰節目明白了媽因為專業性,且受眾是已經組成家庭的父母,在傳統平臺反而表現更好,而其另外一個二次元節目《凹凸君說》因為其二次元的屬性以及娛樂性也主要是在B站和微博上表現良好。

《日食記》姜軒表示“現在重點就是移動端平臺,b站現在也不錯”,火包胡同創始人李佳也說他們的內容在“秒拍、美拍、今日頭條”表現更好。

甚至還有PGC創業者直截了當地說“愛奇藝、騰訊、優土這些平臺都不好”,愛奇藝相關負責人也坦承“起步,垂直平臺更有優勢。發酵放大,愛奇藝更有優勢”,“愛奇藝的PGC目前不是靠強曝光的拉動來做的,在資源推廣,訂閱轉化,個性化推薦,搜索等來源上,比較平衡”。

不過,非傳統視頻平臺也有各自的“弊端”,如B站相關負責人所說“b站能積累口碑,走不起量”,秒拍、美拍這些平臺雖然流量大,目前卻並無分成機制。

新片場創始人尹興良介紹說新片場的很多視頻主要開始往微博上轉,因為微博不僅有粉絲養成,而且微博和淘寶打通之後,可以直接形成購買力,視頻變現變得容易很多。

根據多個創業者的說法,流量相對降低雖然對於硬廣分成“多少有點”影響,但是影響並不大,有PGC創業者就對廣告分成下降不以為然:“其實本來也不多,根本不關註”,另一位創業者也說“這麽說吧,如果都等著分成活,就早死了”。

純粹的高點擊率意義遠不如高質量的粉絲轉化率。

日食記創始人姜軒說“其實流量這個事兒已經不是太重要了,關鍵還是你的內容最終可以沈澱下來多少活躍用戶”。尤其是對於頭部內容來說,他們已經在微信公眾號或者其他平臺沈澱了自己的粉絲。

據娛樂資本論了解,今日頭條這樣的平臺已經開始對短視頻內容有分成政策支持,不少PGC在今日頭條拿到的分成甚至高於他們在視頻平臺的分成,而還有平臺在醞釀招式更大的短視頻扶持政策。

不依靠與平臺的廣告分成,PGC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廣告植入、定制內容,除此之外,電商也占一定比例,根據PGC內容的不同屬性,電商部分所帶來的收益也高低不同。

不過,即便與平臺的硬廣分成減少對於PGC們並無太大影響,小娛卻了解到平臺開始對PGC的軟廣植入虎視眈眈了。

以前為了扶植PGC,平臺對於PGC內容的軟廣植入有較高的包容度,基本不幹預他們的內容植入,但是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隨著視頻網站內部市場部門壓力增大,他們也想要從PGC內容的軟廣植入當中分一杯羹,擠壓PGC的盈利空間。

不過,雖然平臺的態度不如之前親熱,但是對於PGC們來說,這樣的形勢之下,“更考驗我們從粉絲運營到商務運營再到發行能力的公司全能性”。

而未來電商、場景化消費也會是中小PGC們的運營重點,“我們不能再依靠平臺了,要從C端直接把錢掙回來”,紅龍娛樂CEO丁宇說。

新片場有一款視頻產品《造物集》就是依靠視頻轉化成電商。做造物集的是一對天津的小夫妻,夫妻兩個一個做手工制品,另一個負責拍成視頻。目前《造物集》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商,電商上線第一天就有十多萬的銷量。

也許對於PGC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被平臺牽著鼻子走,聚集沈澱粉絲,粉絲跟著內容走,PGC們才有更大的話語權。

對於PGC而言,對於平臺是否依賴還要根據PGC的內容,有一些PGC的內容是由粉絲產生的,例如關愛八卦者協會,他們的很多爆料都是來源於他們的粉絲,已經形成了粉絲沈澱,平臺是否推薦對他們的影響已經非常小。這部分PGC已經變成了強有力的頭部內容,他們對於平臺的依賴在逐步減少。

焦慮來襲 卻只能一路狂奔

風口過去,轉型困難,但是卻不能回頭,北京的創業者們晚上睡不著覺,那位不願具名的從業者說雖然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麽,但是“焦慮了好幾年了”,加上人近中年,正在經歷中年危機,但是又不能表現出來,“我要是天天表現得特別焦慮苦悶,團隊會因此沒有信心”。

“即使是以前專門致力於MCN的公司,現在也很難不涉及網劇和網大”,但是水花都不大,能夠真正做出來的並不多。

這個行業有5000家從業公司,每天都有內容創業者在死掉。

身在上海的姜老刀說“死一批也很正常”,“行業本來就需要刷新,剔除掉投機分子”。

他說,“很多職業團隊工作幾十年,為此準備良久,打磨內容到現在浮出水面這是合理的。但還有大部分團隊就是拍幾個demo,拉一些關系,套筆錢刷點數據做個PR,就堂而皇之的開始平臺化,IP化。身在其中,真的覺得很荒謬。”

娛樂資本論的剁椒娛投公眾號報道過不少PGC創業團隊,這些創業者們或多或少都會提到他們的迪士尼夢或者成為“PGC領域的光線”的夢,又或者他們有著“登上電影殿堂”的夢想,但是他們也清楚地知道要先活下去。

一個好的內容團隊絕不是一日煉成的,前不久,青藤文化舉辦了一場PARTY紀念團隊成立五周年,五年的時間,養活80人的團隊,不是容易的事情,在五周年感謝信中,青藤文化CEO紀方圓說“以往的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內容的競爭對手也開始增多,資本冬天也寒風凜冽......這里包含了我們與世界死磕,我們與世界對話,我們與世界和解的所有過程與故事”。

紅龍娛樂創始人丁宇說“不能說(風口)不在了,只能說浪潮過了,都上岸了,就要看真身了,看流水看盈利都是必須的了”。

《飛碟說》合夥人之一李國斌也感受到流量下滑,他告訴娛樂資本論,“整個內容市場的流量下滑”,“用戶之前喜歡的東西未必能長久”,“進入疲倦期”,雖然用戶對於娛樂總是有需求,但是對於固定的節目形式和套路化的內容也會感到疲憊。如罐頭場CEO姜老刀所說,“內容像互聯網產品那樣快速瘋狂的擴張和複制本身就是一個邏輯不通的事”。

如果說在這之前,內容是否可複制、是否能夠生產線化生產是投資人們評估一家PGC公司是否有盈利能力的重要標尺的話,那麽現在,對於這些內容創業者來說,如何創新節目形式,突破觀眾的疲憊期恐怕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

內容創業就好像一個愚公移山的過程,沒有盡頭,卻只能一路狂奔;就好像不斷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永無休止,但那石頭是他們悲慘的源泉,也是重獲幸福的踏板。

短視頻創業的紅利期確實已經過去,隨著更多人入局,將會是更加激烈的廝殺,而身在局內PGC們已經在期待行業門檻提高了,這樣他們才會受到更好的待遇。

( 文中應采訪對象要求,王成為匿名)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52

星巴克要來中國賣“冰搖茶” 傳統國茶該何去何從

2016年8月30日,咖啡巨頭星巴克宣布旗下高端茶品牌茶瓦納(TEAVANA)正式進軍中國,首先推出兩款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冰搖茶產品。 首次亮相,茶瓦納推出了兩款專為中國市場研發的冰搖茶產品——冰搖桃桃綠茶(或烏龍茶)和冰搖柚柚蜂蜜紅茶。

此前2012年,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曾於向全球宣布,為抓住千載難逢的茶葉發展機遇,將茶打造為世界第二大飲料,今後五年內星巴克將在中國開設1000家Teavana茶葉零售商店。這是繼立頓紅茶進軍中國之後,外國資本再一次發起對國茶市場的沖擊。

國茶市場300多億元,在國內A股市場,卻未有一家上市公司,業內甚至有一種說法,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

目前,我國現有茶廠6.7萬家,平均每個茶廠年生產茶葉20噸,但總的經營額卻不如英國“立頓”一家。

不僅如此,歐美國家消費者壓根兒就不喝“中國茶”。可以說,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種植面積和位居第二的產量,卻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茶品牌,甚至一提到茶,很多外國人最先想到的是日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89

8月外儲再創新低 3萬億關口何去何從

中國人民銀行9月7日公布,2016年8月外匯儲備31851.67億美元,較上月減少近159億美元,連續兩個月減少,且降幅有所擴大。盡管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8月份資本流出的壓力較上月有所趨緩,但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仍然存在。

今年以來,外匯儲備在3.1萬億~3.3萬億元之間呈現出小幅的有增有減。接下來,面對3萬億這個微妙的關口,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跌破3萬億,中國外儲仍遠超安全線,但是,對於市場預期的管理卻不容忽視。

資本外流進一步緩解

央行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1851.67億美元,較上月余額下降158.9億美元,降幅為0.5%,7月降幅為0.1%。SDR價的外匯儲備同樣負增長,8月末 為22843.5億SDR,7月為22973.3億SDR。

影響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因素主要包括,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外儲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等。

知名外匯專家韓會師告訴本報記者,8月份美元對主要貨幣的波動比較小,因此匯率方面的影響比較小,影響相對較大的可能是投資標的資產的估值變化,如8月美國國債收益率有所上揚,這會對儲備投資中的美國國債估值造成負面影響,但影響外匯儲備的因素還在銀行結售匯方面,也就是資本流出。

8月人民幣匯率在6.70之下窄幅震蕩,但貶值壓力仍未消散。另一方面, G20會議召開之前,不少市場主體認為,匯率維穩只是暫時現象,或許會在G20之後進一步貶值。這種心態作用之下,很容易刺激購匯、抑制結匯,從而導致外匯儲備的減少。

盡管從數字來看,外匯儲備余額進一步減少,而且降幅較上月有所擴大。不過,專家認為,這並不代表資本外流加劇,相反,資本外流的情況有所緩解。

7月份的銀行結售匯逆差317億美元。而8月外匯儲備減少159億,“就算是全部來自於銀行結售匯逆差,那也要比7月有很大程度的緩解。”韓會師對記者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丁誌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8月外儲的小幅減少在情理之中。但並不一定代表資本外流壓力增大,而是反映了企業應對外匯管理變化的效果。

“有一個因素不得不考慮,那就是從去年四季度以來,當局加強了對資本流出的管理,尤其是對國內的機構、企業外匯的使用和匯出政策有所收緊,因此一部分企業不願意將外匯收入匯回國內,而是將美元滯留在境外循環使用。這一因素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境內外匯市場的供給,也造成了人民幣的走弱。”他說。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也對本報記者表示,“8月人民幣匯率、居民和企業資本流出的需求都保持了一定的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沒有出現過大幅度的變化。”他說。

外儲仍遠超安全線

外匯儲備是觀察匯率壓力和匯率走向的重要指標。“8·11”匯改以來,去年9月至今,外匯儲備余額總共下降了將近3300億。但最主要發生在去年的四季度以及今年的1月份。今年以來,外匯儲備呈現出小幅的有增有減,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1月份跌破3.3萬億至3.23萬億,2月繼續小幅下滑,3月和4月小幅反彈,5月跌至3.19萬億,6月卻意外掉頭重新站上3.2萬億關口,但7月和8月再次連續下滑。

在丁誌傑看來,這樣的變化或許是央行樂於看到的。首先,我國大體實現了國際收支的平衡,外匯儲備小幅有增有減。其次,人民幣匯率盡管存在一定的貶值壓力,但還是相對穩定,對外貿的壓力有所減輕。第三,外匯儲備仍在適度規模之上,但同時也停止了不必要的增長。

丁誌傑認為,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余額還是遠遠超過滿足基本需求的適度規模,還有很大的主動下降空間。

據丁誌傑測算,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安全線在1.5萬億到2萬億足矣。這樣的數字來源於中國目前的對外凈債權1.6萬億,國際收支總體還有較大的順差等多種因素。

“中國的外匯儲備大幅超過適度規模帶來了很多問題,政府應該順勢把外儲降下來。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和市場的溝通很重要。”丁誌傑強調稱。

不過,在不少專家看來,3萬億對於中國外匯儲備來說,仍然是一個比較微妙的轉折點。

“外儲是觀察匯率壓力和匯率走向的重要指標,如果跌破3萬億,或許會加速市場預期的自我實現,從而就會弱化外匯儲備對匯率的支撐作用。”趙慶明對本報記者稱。

韓會師對本報記者稱,3萬億美元對央行來說並非是一條必須要守的“紅線”,但市場對於外儲變化的反應,才更值得關註。“如果外儲跌破3萬億美元,央行發現市場投資者很在意,購匯規模快速增大,這就會變成一個關鍵的數字。但如果外儲一點一點下滑,且銀行結售匯逆差還能夠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那3萬億就不是一個必須堅守的陣地。”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900

超過一成直播平臺倒閉,直播創業何去何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3/159208.shtml

超過一成直播平臺倒閉,直播創業何去何從?
羅超 羅超

超過一成直播平臺倒閉,直播創業何去何從?

再做一個直播平臺複制映客、花椒什麽的是沒戲了,更別說要做“直播版的微博”了。

文|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國慶長假期間,直播平臺鼻祖Meerkat正式宣告下線,這個平臺在2015年聲名鵲起,然而隨著Facebook Live和Twitter Periscope的推出,Meerkat開始走下坡路,最終下線,令人唏噓。創業者被後來居上的巨頭擠出市場在互聯網圈從來不是新鮮事,事實上,中國直播行業同樣在上演類似的故事。

創業型直播平臺倒閉潮已現

關註直播行業都會記得下面這張包含有數百家直播平臺的圖片,它生動地反映了直播創業的盛況,在春節前還是“百播大戰”,最近已有“千播大戰”的說法,直播市場之繁榮可見一斑。然而,這種“繁榮”還沒持續多久,泡沫就要破滅了。

1463623519720557ni

盡管在AppStore能檢索到數百家直播App,但能在媒體或百度檢索到相關消息的只有100來家,其余200多家本身就沒什麽用戶和內容,就是說直播App雖然很多,實際上真正“存活”的只有100家,說“千播大戰”還是太誇張了,“百播大戰”更貼合實際。

且之前有一定知名度的100來家直播平臺中,至少已有8家無法登陸或宣布關閉:愛鬧直播、網聚直播、趣直播、微播、凸凸TV、ulook要看直播、美瓜直播、貓耳直播;有2家幾乎沒有活躍,即meelive和逗播;還有2家已經下架,即咖喱直播、熊抓直播。

100來家真正存在過的直播平臺,已經有10幾家事實上倒閉,這顯然不是個例,倒閉占比超過10%,說是倒閉潮也不為過。正如外賣App、打車App和團購大戰的過程,泡沫破裂不會轟然倒塌,直播市場已進入殘酷的淘汰賽階段。

直播創業遇到三只攔路虎

直播是2015年-2016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驚喜。在O2O和智能硬件大潮之中,內容創業接棒領跑互聯網創業,而內容創業中最璀璨的明珠非直播莫屬。

首先,直播誕生了映客、花椒和鬥魚等明星直播平臺,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現象級公司;其次,微博、陌陌等公司扮演收割者角色,借助於直播概念賺的缽滿盆滿,微博和陌陌市值2016年翻了好幾倍,分別進入百億美元和五十億美元俱樂部,前者直逼Twitter,後者直逼優酷。即將上市的美圖秀秀估值50億美元同樣仰仗美拍直播;最後,騰訊、網易、淘寶等平臺都在引入直播來升級其業務,比如資訊直播、電商直播。

我甚至認為直播是中國互聯網領先全球的標誌性業務,不論是秀場還是別的直播,中國都走得更快,產品創新更多,商業模式更成熟。獵豹、百度等公司已在海外開展直播業務就表明這一點。

然而,繁榮的直播創業在維持不到一年之後就已出現倒閉潮,體現出直播創業已進入寒冬的事實。為什麽入冬這麽快?在我看來主要有這些原因:

1、群狼環伺的巨頭入場。

跟Meerkat的遭遇一樣,微博、騰訊、百度、阿里、網易、陌陌和YY等巨頭入場是創業型直播平臺最大威脅。YY稱自己是中國直播鼻祖,在娛樂、教育、綜合、遊戲等直播領域均有不同產品;陌陌憑借著天然的寂寞派遣需求快速成為直播的收入之王,Q2直播在其收入中占比已高達58%;微博上線一直播之後基於明星優勢和海量用戶基礎直接卡死了創業者做“直播版微博”的可能性;BAT和網易則從資訊、電商等不同垂直內容角度來切直播這塊蛋糕。中國創業直播平臺的威脅比Meerkat在美國的遭遇更慘,中國直播市場堪稱群狼環伺,巨頭們已在圍追堵截。

2、懸而未決的監管政策。

與團購等行業不同,直播市場面臨的監管不確定性大得多,甚至比出行市場還要更大。直播是視頻形態的新媒體,實時性意味著更大的傳播風險,相關部門監管更嚴苛。

9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通知要求開展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必須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並對機構和個人主播設置了準入門檻,一方面是證書要求,另一方面是直播內容規範。眼下只有映客、YY等平臺有“視聽證”,大部分處於無證狀態,它們正在想辦法拿證,或者通過收購、被收購等方式來獲得牌照。沒有能力拿證的或將倒閉,一個可資參考的例子是,智能電視盒子在監管政策確定之後就倒下了一大批。現在直播政策還在吹風階段,然而其已是直播創業的懸頂之劍。

3、始料未及的資本遇冷。

這是中國直播創業者面臨的特殊待遇,資本市場進入寒冬是大環境,這個除了時間誰都改變不了。幾年前,巨頭不一定會自己做新業務,而是會收購投資,會花血本打補貼大戰。在直播行業,這些現象沒有出現,巨頭們都挽著袖子親自幹了,為什麽?在今天的大環境下,巨頭們在休養生息,補貼燒錢是不大可能繼續了,就算投資收購也會比過往謹慎得多。除了巨頭,其余資本對於直播同樣開始謹慎。當然,資本冷處理直播市場,與巨頭入場和監管政策也有聯系。

除了上述三點外,直播平臺還存在著“帶寬、內容和營銷”三大成本高企不下,貨幣化手段以秀場為主太單一,以及刷數據惡性競爭等問題。不過,長期來看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直播創業最大的不利因素還是來自於政策風險、巨頭入場和資本環境。我倒是樂觀地認為,作為一種全新的內容形態,直播行業不會死,且會更加繁盛,但能活下來的一定會是少數,直播市場終會進入BAT勢力範圍。

直播創業依然還有不少機會

對於創業者來說,入局直播市場還有沒有機會?我認為是有的。

具體來說,我現在更看好這些方向的直播:

1、企業級直播。

不論是智能硬件還是O2O還是App,C端艱難之後去B端找出路已是條件反射了,直播行業同樣如此,直播在C端積累了用戶、養成了習慣、催熟了技術,這意味著更多行業、更多企業會借助於直播去開展業務,所謂直播+,譬如旅遊行業用直播宣傳景區,本地商家用直播營銷推廣,教育行業用直播去做教育。這些行業的企業要做直播,就需要直播解決方案,需要視頻直播技術服務,需要個性化定制如邊看邊買功能……

現在企業級直播領域比較有名的是微吼,2010年開始做商務直播,企業要召開發布會這類活動,就可使用其服務,聽說現金流不錯,已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元。除了微吼,還有易直播、趣直播、視秀等平臺。不過,這些玩家只是剛開了一個頭,就跟互聯網+一樣,能與直播結合的行業太多,不同行業、不同客戶需求不同,直播創業者可以通過給他們提供技術、營銷、服務、內容、平臺諸多直播服務盈利。

2、直播營銷服務。

App方興未艾時,誕生了一大波類似於多盟這樣的廣告平臺,幫助App更好地通過廣告變現。自媒體大潮中則興起了類似於微播易這樣的平臺。直播凝聚了大量註意力,是天生的營銷平臺,可以切到大量的廣告營銷預算,比電視廣告的蛋糕還要大,那麽,這個市場是否需要連接廣告主與直播平臺,連接廣告主與主播的平臺呢?當然需要。

除了廣告平臺之外,幫助廣告主更好地投放直播廣告的資訊服務,也是需要的。比如直播網紅大賽、網紅資源平臺、網紅排行榜,直播數據監測(類似於收視率監測之於電視)、直播行業報告,這些估計已經有人在做了。還有就是關於直播營銷的技術服務,比如自動化地進行直播廣告植入的技術,相信是許多直播平臺需要的。

3、直播內容創業。

這個很簡單,做不了微信公眾平臺可以運營公眾賬號;做不了今日頭條可以做頭條號。直播平臺有了,用戶和註意力有了,缺的是優質內容。別看現在主播一抓一大把,但內容同質化實在太嚴重,UGC模式為主的內容不專業甚至很low,優質內容一定要專業團隊策劃和生產,圍繞直播內容端的經紀公司、制作包裝策劃服務、綜藝節目創作,都充滿著機會。

4、直播專業硬件。

直播不專業,不只是生產內容的人不專業,設備基於手機也不專業。如何解決一個主播多平臺直播的需求,如何解決在運動狀態下的畫面穩定性,如何實現空中視角的直播畫面?這些都需要專業硬件,大疆已與微博合作搞無人機直播了,但我想未來還會有更多面向直播的硬件,比如手持雲臺、直播手機、直播無人機、VR直播錄制設備等等。然而,做硬件是一個巨大的坑,沒有硬件基礎的沒戲,至少我了解到現在折騰直播硬件的玩家之前也是在做硬件的。

總的來說,再做一個直播平臺複制映客、花椒什麽的是沒戲了,更別說要做“直播版的微博”了,直播創業者在牌照、巨頭和資本寒冬的壓力下已經如履薄冰,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直播行業會衰退,直播行業前途光明,創業者依然還有許多機會。

直播 倒閉 創業 泡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614

還在寒冬中的創業者,你該何去何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7/159261.shtml

還在寒冬中的創業者,你該何去何從?
南極圈 南極圈

還在寒冬中的創業者,你該何去何從?

「資本寒冬」,從去年下半年一直蔓延到現在,似乎看不到回暖的跡象。下面這三個問題值得思考。

本文由南極圈(微信ID:nan_ji_quan)授權i黑馬網發布。

「資本寒冬」,從去年下半年一直蔓延到現在,似乎看不到回暖的跡象。很多創業者每天殫精竭慮,不敢去想自己什麽時候會倒下。

創業從一種“潮流”,變成了對創業者的終極拷問——

1)為什麽處在資本寒冬的是你而不是別人?

2)你真的是一個“好”的創業者嗎?

3)在寒冬里要如何提高“生存”幾率?

1

哪些創業公司最可能遭遇「資本寒冬」 ?

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外部傳播這樣一個信息——資本寒冬到了,VC(風投)都度假去了。

其實這個是不真實的。很多投資人都還是在努力看項目。

同創業者迫切的需求相比,資本對於項目的相對冷靜直接造成了兩者之間的不對稱,外界所看到的資本寒冬便因此開始出現。

哪些創業公司最可能遭遇「資本寒冬」呢?

一、盲目入場,缺少明確的經營思路和商業模式的機會主義者。(無立足點)

二、缺少創新,沒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墨守成規者。(無競爭力)

三、只談情懷,缺少盈利模式和變現機制的理想主義者。(燒錢買賣)

四、缺乏耐心,沒有認定追求價值的創業者。(無法打持久戰)

2

你真的是一個“好”的創業者嗎?

第一,問問初心。你為什麽創業?你的初心還在嗎?你這個初心里頭有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

這個很重要,現在寒冬了,你是不是還跟當初一樣有足夠的激情,覺得這個事情OK的,你非做不可的。

第二,問問士氣。到目前為止你團隊士氣到底怎麽樣?

寒冬里面人心散了沒有、低了沒有,團隊的士氣會告訴你很多。

第三,問問用戶。尤其到了寒冬,你做的東西到底用戶喜歡嗎?是他們想要的嗎?他們願意為你付錢嗎?你在自嗨還是真的讓用戶覺得便利了解決問題了?

第四,問問家人。你家人的狀態,其實可以反映出你創業是處在良好還是糟糕的狀態的。同時,如果你身邊最親密的人始終支持你,即使你在這個過程中很難,你也會堅持下去。

3

在資本寒冬中的7個建議

第一,一定要對環境有個清醒的認知。

千萬不要陷入“顧影自憐”的狀態。積極思考自己遭遇寒冬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該做改變的時候,一定要果斷。

第二,現金為王,先要保證活下來,別在寒冬中凍死。(節流)

好好問自己:我還有多少錢?我真的需要花多少錢?怎麽樣能夠開源節流?怎麽樣能夠打平?

有些本來看起來非常明朗的業務,但是因為資本有了挑戰,可能就需要去考慮,是不是先只專註做那幾個現金流比較好的業務;還有團隊是不是需要削減。

把一個事情做好讓自己現金流能變正,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尋求更多的投資和機會。

第三,在“估值”和“速度”上,要選擇速度。(開源)

部分創業者在資本寒冬中,糾結自己要不要堅守自己的“估值”,錯失了很多機會。

在不同的時期,要有不同的策略,資本可能不能做很多事,但至少能幫你在非常時期,更快讓你的市場落地。

但另一方面,也不要盲目引進資本。一定要想清楚資本到底能給你帶來什麽?對你會產生哪些維度的影響?並註意保持創始人本身的「話語權」。

第四,重新思考你自己的方向和你的模式是不是OK的,要不要做轉型,要不要調整賽道。

有些風口過去了,一些賽道其實已經處在關閉的情況下,你的出路在哪里?這個時候你需要跟你的團隊共同思考,你的方向和模式要不要做優化和調整,這個是很現實的事情。

但一定不要跟風,看著什麽火就去做什麽。投資人的投資方向可以隨時調轉,但創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重要的還是從企業本質出發,你憑什麽贏得用戶?

第五,在有巨頭的市場里,差異化打法很關鍵。

如果你是一個小公司,你能夠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你跑得足夠的快,你是有機會的。

很多人都秉承一個理念,向Google看齊,做出盡可能好的產品出來,市場可能就是我的。

實則不然,只有走差異化的道路,打破慣性思維,尋找新機會的存在,才有可能去啃巨頭們的份額,也更能讓投資人在對比中看到你的價值。

第六,實在找不到突破口時,就先抓用戶。

如果你有很好的用戶數據,前提當然是這個數據真實,比如用戶的重複購買率,有效穩定的在同類里非常突出的增長率,你一樣可以拿到投資,你抓住用戶的心就會抓住投資人的心。

所以這個時候,你很痛苦的時候,建議你冷靜下來,看一看你的整個模式里頭有沒有一個點,能夠讓你真正抓住用戶的心,冷靜下來思考你的用戶到底是誰,他為什麽會為你買單。

哪怕從一百個種子開始,你可以用一百個種子用戶對你的力挺,去說服投資人你能抓住100個就可以1000個1萬個甚至更多。

第七,在寒冬中真的挺不住了,至少你還可以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留住你認為最重要的幾個核心人才。

創業就是這麽回事,你可能一次創不成還有第二次,但是你一定要找到跟你一起走的人,尤其跟你一起失敗過一起哭泣過的人,他們更有可能成為你真正的合夥人,和你一起迎接下一個成功。

第二件事,保持住一個創業者的基本品質。

不管怎麽樣不要造假,不要跪舔,否則今後整個創投圈都可能沒人敢投你。同時,保持樂觀千萬不要不敢創業了,要看到你在倒下中收獲了什麽。

資本寒冬 創業 創業者 投資 投資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95

開源?節流?中國的企業級服務將何去何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027/159450.shtml

開源?節流?中國的企業級服務將何去何從
托比研究 托比研究

開源?節流?中國的企業級服務將何去何從

何謂“開源”?何謂“節流”?

本文為托比研究對i黑馬的投稿。

據易觀《中國企業級SaaS CRM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顯示,SaaS CRM市場規模在2015年達到了23.1億人民幣,增長率為124.1%,這一市場規模預計在2016年能夠達到37.8億人民幣,增長率將達到71.2%,企業及SaaS市場成為了當下互聯網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之一。

投資人對行業的青睞很好的反映了行業的火熱程度,僅今年上半年就出現了幾次巨額融資:銷售易獲得1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六度人和獲得1.7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紛享逍客獲得7000萬美元E輪融資,這給了中國的SaaS從業者無限的信心,而隨著更多創業者的加入,中國的SaaS CRM市場廠商也越來越多。對於企業服務來說目前有很多分類方法,托比研究認為,從企業的需求或者CRM的功能出發,可以將SaaS CRM分為“開源”與“節流”兩大類。

何謂“開源”?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通過尋找潛在客戶、提高轉化率來增加營收;何謂“節流”?幫助企業提高效率、節約成本。開源與節流最本質的區別,一個“主外”,一個“主內”。

開源與節流,中國企業更需要什麽服務

細數中國企業服務的開端,是從中國企業管理信息化開始的,成立於1988年的用友和成立於1993年的金蝶是此次信息化在企業服務領域的典型代表:將國內大型企業視為服務對象,為企業提供ERP、CRM、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信息化產品與方案。這一階段的企業服務更關註的是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從內部為企業節約成本。但從近十年的營收來看,無論用友還是金蝶,都沒有出現飛躍式的發展,近年來的營收增速更是趨於平緩,市場的考驗似乎說明中國企業對“節流”興趣不大。

這與中國企業用戶的特點不無關系。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統計,截至2013年全國工商註冊的中小企業總量超過42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比2007年增長了49.4%。對於這些占中國企業絕大多數的中小微型企業來說,相較於通過內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來節流,如何增加營收、如何活下去才是最為緊急的事情。用友旗下為中國小微企業提供以財務服務為核心的各種數據、金融服務的暢捷通公司,自成立至今營收一直保持在3億人民幣左右,與早已以千萬計數的企業級用戶相比,這個數值似乎說明中國企業對於暢捷通提供的服務並不熱忱,也在側面印證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如何增加營收才是最為迫切的。

營收的增加必定來源於企業外部。除了留存舊客戶,吸收新客戶的“拉新”成為了開源、進而增加營收的重中之重。在互聯網1.0時代,百度廣告投放成為了中國企業拉新最為重要的外部渠道。托比網整理了2003年至今金蝶、用友與百度廣告在各自財報中的營收情況:

blob.png

從圖上明顯能夠看出,百度廣告的營收增速要明顯高於金蝶與用友,在2008年這個節點上,百度的營收達到了31.94億人民幣,大於金蝶8.75億與用友17.26億的營收總和,此後,百度廣告的營收與金蝶、用友逐漸拉開差距,到2015年,百度廣告營收達到了640.37億人民幣,同年用友、金蝶與暢捷通的營收分別是44.51億、13.95億與3.46億人民幣。百度廣告的營收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以中小微型企業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對“開源”的熱情。

blob.png

開源:從互聯網1.0到2.0

廣告大師約翰·沃納梅克曾說過,“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的,但我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這句至理名言堪稱廣告營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隨著互聯網廣告投放技術和精準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廣告投放逐漸從購買媒體走向購買受眾,互聯網廣告DSP應運而生。

從盲目投放廣告到基於數據的用戶定向技術,如何更加精準的找到潛在客戶、甚至能在廣告環節與潛在客戶實現互動成了互聯網2.0時代企業主的夢想。但對於網絡廣告來說,除了投放的精準度外,內容處於單點狀態無法形成網絡更是痛點之一。隨著企業運營從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過渡,CRM客戶管理系統逐步成為了企業的新寵。

CRM對於企業的價值,也能夠從國際巨頭的動作看出。去年,辦公軟件巨頭微軟宣布通過徹底重寫將本地部署的原有Dynamics搬到雲端,另一企業軟件巨頭Oracle擱置原有旗下本地部署的CRM產品Siebel,轉而推出了全新的雲端CRM。這兩大巨頭此種業務布局瞄準的是以CRM起家的雲計算巨頭Salesforce。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其上個財年年報仍然可圈可點,股票表現也十分穩定,頻頻傳出被收購的消息更是讓大家意識到或許CRM的價值一直被低估了。

中國的CRM經歷了兩次創業熱:第一次是2004年針對企業銷售管理困難的問題;第二次是2011年,這次創業熱的推動力更多的來自於移動互聯網風潮的到來和LaaS基礎設施的普及。中國早期的CRM功能更多的放在“安內”上,例如從企業銷售管理切入的銷售易、百令;從外勤管理應用切入,管理快消行業銷售軌跡的紅圈營銷、外勤365;從營銷切入的,以挖掘客戶線索、分析潛在機會、獲取訂單為重點的金蝶、數雲;融合EIM的阿里釘釘以及主要用於企業內部溝通、協作和知識管理等目標的明道等。

以開源為目的的CRM需要什麽樣的基因?

這些CRM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對外開源的思路,此次釘釘3.0版本宣布邁出企業內部是很好的印證。那對於當下中國絕大多數急需開源的企業來說,什麽樣的CRM功能才是他們更加需要的?從留存與拉新兩方面來看,托比網認為不乏有以下幾點:

1、解決因企業人員流動帶來的客戶流失問題;

2、打通各部門信息與資源,多渠道滿足企業對內與對外的溝通需求,解決客戶在不同部門轉接過程中的信息丟失問題,提高客戶體驗;

3、將與用戶的單向互動變成能夠接受用戶反饋的雙向互動;

4、依靠BI能力與大數據庫,更加精準的尋找到更多的潛在客戶。

針對第一點,上文提到的紅圈營銷、外勤365等CRM涉及到了外勤營銷人員的軌跡記錄,並未將銷售人員個人手中的客戶資源線上化,更多的還是Offline的概念;對於當前中小企業來說,止步於自身擁有的數據庫去挖掘潛在客戶肯定遠遠不夠,如何尋找到足夠大的數據庫,並能夠從海量數據中快速精確的找到潛在客戶是最為關鍵的。

以開源為目的的CRM需要什麽樣的基因?對標目前國外企業的開源拉新方法,從微軟大手筆收購有企業版Facebook之稱的社交平臺Yammer和專註商業的社交媒體LinkedIn,可見企業服務巨頭對社交媒體的重視,對於Twitter將被哪家並購的猜測此起彼伏也側面證實了社交媒體對於企業開源的價值。究其原因,社交媒體天然的通路帶來的網鏈狀擴散帶來的傳播效應彌補了單點式網絡廣告的短板,而在幾乎全民線上社交的背景下,社交媒體累積下的大量C端數據更成為了企業主們眼紅的“藏寶箱”。

如此看來,社交網絡對於以開源為目的的CRM來說是必備基因。與國外相比,社交網絡的分布幾乎落在騰訊手中,QQ、QQ空間與微信均是中國最活躍的社群與社交網絡。這對於想把社交作為一種能力加上來的其他廠商而言存在挑戰,尤其是阿里旗下的釘釘,這個問題在來往上有相似性,不充分的用戶數無法出現用戶的整體遷移。相反,騰訊通過企點產品,在進行社交網絡商業化的探索,占據了一個不錯的入口。同時通過與合作夥伴的合作,有機會搭建一套Social CRM的生態系統。至於企點是否能成為騰訊在企業服務領域的“微信”,時間是最好的裁定者。

SaaS 企業級服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812

三年貶值70% 新能源二手車該何去何從?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30/1048814.html

每經實習記者 段思瑤

不要再感嘆30年前1輛桑塔納與現在物價水平的比較,因為這已經不是新聞了,你應該看看你3年前買的新能源車現在還能值多少錢?

最近,我國新能源車未來10年擁有量成為熱議話題,似乎未來是新能源車天下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新能源二手車話題問題再次站上輿論高臺。

一輛江淮iEV4,3年8.6萬公里,當時享受補貼後的購置價6.5萬元,現在二手車成交價2萬元。

“有的新能源二手車,估計3折也不好成交。”一位流通領域資深專家對NBD汽車表示。

一道很簡單的數學題,3年時間,這輛新能源車貶值接近70%。與傳統燃油車3年45%左右的貶值率相比,新能源車貶值率更高,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因為新能源車太新了,購買新能源新車的人就已經很潮了,買二手新能源車的應該屬於潮潮人了。”一位業內人對NBD汽車半開玩笑說著。看似玩笑背後,隱含了一個新能源二手車貶值原因:受眾人群太少。

“新能源二手車目前還未形成市場“,上述流通領域資深專家對NBD汽車表示。

今年1~9月,新能源乘用車總體銷量21萬輛,同比增長122%,其中純電動車銷售14.5萬輛,增長170%,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新能源車發展在高速發展。

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新能源二手車市場的“空白”?

保有量低

根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新能源車保有量達58.32萬輛,再加上今年前9個月的21萬輛,目前我國新能源車保有量約為79.32萬輛。這個數字與全國汽車保有量1.72億輛相比,確實微乎其微。

一位國內二手車平臺負責人告訴NBD汽車, “由於新能源二手車用戶太少,目前平臺沒有具體成交數據”。

二手車電商如今成為接觸二手車市場最近的一個平臺,在這方面也沒有數據就足以表明,保有量低已經影響到新能源二手車市場。但隨著國家對新能源車的繼續補貼,逐漸顯現的新能源二手車問題不容忽視。

維修成本高

購買一輛新能源車,售價只是其中之一,其他還包括燃料、利息、保險、稅收、維護和維修等小的費用,而大的就是你轉賣這輛車的費用,也就是二手車價值。

今年,在新能源車市場上,出現了售價僅為9萬多元的新能源車,維持費用高達14萬元的現象。由於車輛電池系統、充電器相繼出現問題,加上已經過保,銷售店向其開出了將近14萬元的維修費用。這意味著,修車費用比當初的購車費用還高出一半。

另外,新能源車電池容量虛標的現象很普遍,一輛新能源車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它的電池。例如一塊新能源車電池出廠時續駛里程為300公里,5年後續航里程可能只有150公里。而更換一塊電池的費用占整車價格的一半以上,因為一輛新車,其電池成本就要占到汽車成本的60%。

產品質量有待考量

三星手機鋰電池爆炸再次將電池安全推向前臺,而部分純電動車出現過自燃現象,也使消費者對新能源車質量產生懷疑,以致出現觀望的態度。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在新能源車發展最快的北京地區出現了“有指標不購車”的怪現象。據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的最新統計顯示:在京完成備案工作實現銷售的純電動乘用車有16家企業的55款產品。截至10月9日,個人及單位新增上牌純電動小客車1.63萬輛,同比增長近2.5倍,累計達到5.59萬輛。

也就是說,至少還有4.37萬個拿到新能源車指標的人尚未購車,占比高達72.8%。由此來看,真正想購買新能源二手車的人又有多少?

充電難問題依然存在

老生常談的問題,電池和充電樁是新能源車發展助推力。

截至今年年中,國內的充電樁保有量達13.1萬個,可其中卻有近4萬個充電樁只是擺設,成為“僵屍”充電樁。

另外,購電方式繁多。因電費和停車費原因,充滿車輛所需費用差異明顯;操作方式差異化大明顯等缺陷亟待進一步解決。

據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超過1.2萬座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以及480萬個分散式充電樁,滿足超過500萬輛的電動車充電需求。

與傳統車價格差距小

“一輛新江淮IEV4豪華智能版廠商售價12萬元,除各項補貼外,售價為5.4萬元。”一位北京地區的經銷商對NBD汽車說。

對此,NBD汽車查看了國內一家二手車電商平臺,發現一輛去年的豪華智能版江淮IEV4的價格也是5.4萬元。

新舊車同樣的價格,更多的人自然會選擇一輛新車。目前在新能源市場上,補貼之後價格多普遍在5萬~10萬元之間,這個價格與新能源二手車的價格間距很小。

新能源二手車未來歸宿在哪里?

“最終還得培育市場。”上述流通領域專家對NBD汽車表示。

目前已經有比亞迪、北汽等新能源企業著手做回收處理。那麽問題又來了,新能源二手車評估標準是什麽,回收之後企業利益怎樣保證等等。

因此,新能源二手車市場還是需要國家政策引導,同時也需要相對應的基礎設施完善。否則,新能源二手車空白期可能還要更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30

特朗普這只“黑天鵝”將使全球經濟何去何從?

美國當地時間11月9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獲勝美國總統,成為全球繼英國公投後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全球市場盤中大跌。經過一天的市場消化後,全球資產價格終於全面逆轉。

而隨著美國新一任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登上歷史舞臺,也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業內分析,特朗普的上臺,不改美聯儲加息預期,美聯儲加息節奏有望加快,帶動美元進一步走強,不僅將對今年以來有所回暖的大宗商品市場構成新的沖擊,同時會帶動新一輪的全球資本流動。

市場對美國大選快速消化

11月9日,在競選過程中,特朗普投票占優勢隨即引發國際資本市場的巨幅波動,標普、納指及MSCI新興市場股指集體下跌,黃金大漲,美元指數大幅下挫。

對於當日全球市場劇烈波動的原因,招商證券宏觀研究員劉亞欣在電話會議中分析,由於大選前金融市場普遍看好希拉里,而特朗普在競選中勝出,被視為資本市場是重要風險事件爆發,因此,競選過程中資產價格呈現避險走勢,大宗商品價格和全球股市下跌,避險資產黃金價格上漲。

中誠信國際也認為,特朗普勝選是本年度繼英國脫歐後最大的黑天鵝事件,短期內將對全球資本市場帶來巨大沖擊,中長期來看其相對激進的政策導向將對全球主權信用水平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本次結果立即引發國際資本市場的巨幅波動,標普、納指及MSCI新興市場股指集體下跌,黃金大漲,美元指數大幅下挫。

而在獲勝演講中,特朗普明確表示在政策重視基建,競選激進政策沒有再提及,安撫了市場情緒,市場表現恢複平靜。

11月10日,亞洲、亞洲股市全球上漲,歐洲股市開盤後幾乎錢不漲逾1%。美元指數上漲,歐元、英鎊、人民幣、日元兌美元均短線下跌,全球債券市場普跌,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漲至公投以來最高。在大宗商品方面,黃金價格小幅上漲0.7%,有色金融一路狂飆。

對此,劉亞欣分析,由於大選結束到新任總統上任推出政策還有一段時間,全球資產價格全面逆轉,美元指數走強,常償債利率上漲,全球市場對美國大選的反應呈現快速攀升和快速消退的態勢。

美元加息預期走強 美國財政刺激將加大

盡管特朗普在昨日的演講中,貨幣政策取向上不明朗。但是,業內人士普遍預計,新總體的上臺並不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造成影響,而今年以來市場對美元加息的預期情緒並未改變。

對於美元加息的可能性,劉亞欣分析,12月美聯儲是否加息的決策主要視經濟基本面情況而定,傾向於認為加息概率加大。美國通脹率上漲、就業指數上漲,因此,三季度美國通脹和經濟評價更為激進,具備加息基礎,因此,美國經濟基本面支持加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國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向好,有加息的需求,而且特朗普反對低利率環境,盡管加息的影響存在,但是預計同意加息,因此,特朗普的當選增加了美聯儲加息的概率。

不過,劉亞欣分析,影響加息的另一市場因素在於,美股處於歷史高位,如果未來資產價格發生變化,將影響美聯儲加息的進程。因此資產價格的調整將影響財富變化,過快的資產價格調整將影響金融穩定。特朗普競選成功後目標轉變為獲取更廣泛的群體支持,采取的行為將更加溫和,潛在的不確定性值得關註,短期內更多是預期的變化。

除了貨幣政策外,新任總統實施的財稅政策、貿易政策和外交政策也將產生深刻影響。中誠信國際認為,特朗普對減稅方案和拉動基礎建設投資將有利於居民消費增長以及私人投資複蘇,在短期內起到明顯的經濟刺激效果。中長期來看,其所奉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排斥移民的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美國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在財政政策方面,中誠信國際認為,由於激進的減稅計劃以及加大基建投資,預計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將有所擴大,同時進一步推升政府債務負擔。而由於本次競選所凸顯的美國國內的分裂和政治不穩定局面預計將在一段時間內延續並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大

“由於競選結果大大超出此前市場預期,短期市場波動性將顯著上升,不確定性會推高避險資產價格,主要國家股市匯率將持續震蕩。”對於美國大選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中誠信國際如是分析。

中長期來看,特朗普所主張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將對目前全球的自由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國家經濟將受到較為明顯的沖擊,導致本就持續低迷的全球貿易面臨停滯的風險。

中誠信國際分析,在趨緊的貨幣政策帶動下,美聯儲加息節奏有望加快,帶動美元進一步走強,不僅將對今年以來有所回暖的大宗商品市場構成新的沖擊,同時會帶動新一輪的全球資本流動。

在此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預計將受到來自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及資本外匯流出的雙重打擊,對其經濟增長和主權信用構成負面影響。

對於未來的人民幣匯率走勢,招商證券首席分析師謝亞軒分析,美元指數的走勢將影響人民幣的匯率。特朗普上臺將影響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和美聯儲加息的節奏。

中誠信國際認為,人民幣匯率預計短期內出現震蕩,美國貨幣政策收緊也將對人民幣的長期匯率穩定形成一定壓力,但不會構成本質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