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9月7日公布,2016年8月外匯儲備31851.67億美元,較上月減少近159億美元,連續兩個月減少,且降幅有所擴大。盡管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8月份資本流出的壓力較上月有所趨緩,但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仍然存在。
今年以來,外匯儲備在3.1萬億~3.3萬億元之間呈現出小幅的有增有減。接下來,面對3萬億這個微妙的關口,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跌破3萬億,中國外儲仍遠超安全線,但是,對於市場預期的管理卻不容忽視。
資本外流進一步緩解
央行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1851.67億美元,較上月余額下降158.9億美元,降幅為0.5%,7月降幅為0.1%。SDR價的外匯儲備同樣負增長,8月末 為22843.5億SDR,7月為22973.3億SDR。
影響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因素主要包括,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外儲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等。
知名外匯專家韓會師告訴本報記者,8月份美元對主要貨幣的波動比較小,因此匯率方面的影響比較小,影響相對較大的可能是投資標的資產的估值變化,如8月美國國債收益率有所上揚,這會對儲備投資中的美國國債估值造成負面影響,但影響外匯儲備的因素還在銀行結售匯方面,也就是資本流出。
8月人民幣匯率在6.70之下窄幅震蕩,但貶值壓力仍未消散。另一方面, G20會議召開之前,不少市場主體認為,匯率維穩只是暫時現象,或許會在G20之後進一步貶值。這種心態作用之下,很容易刺激購匯、抑制結匯,從而導致外匯儲備的減少。
盡管從數字來看,外匯儲備余額進一步減少,而且降幅較上月有所擴大。不過,專家認為,這並不代表資本外流加劇,相反,資本外流的情況有所緩解。
7月份的銀行結售匯逆差317億美元。而8月外匯儲備減少159億,“就算是全部來自於銀行結售匯逆差,那也要比7月有很大程度的緩解。”韓會師對記者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丁誌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8月外儲的小幅減少在情理之中。但並不一定代表資本外流壓力增大,而是反映了企業應對外匯管理變化的效果。
“有一個因素不得不考慮,那就是從去年四季度以來,當局加強了對資本流出的管理,尤其是對國內的機構、企業外匯的使用和匯出政策有所收緊,因此一部分企業不願意將外匯收入匯回國內,而是將美元滯留在境外循環使用。這一因素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境內外匯市場的供給,也造成了人民幣的走弱。”他說。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也對本報記者表示,“8月人民幣匯率、居民和企業資本流出的需求都保持了一定的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沒有出現過大幅度的變化。”他說。
外儲仍遠超安全線
外匯儲備是觀察匯率壓力和匯率走向的重要指標。“8·11”匯改以來,去年9月至今,外匯儲備余額總共下降了將近3300億。但最主要發生在去年的四季度以及今年的1月份。今年以來,外匯儲備呈現出小幅的有增有減,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1月份跌破3.3萬億至3.23萬億,2月繼續小幅下滑,3月和4月小幅反彈,5月跌至3.19萬億,6月卻意外掉頭重新站上3.2萬億關口,但7月和8月再次連續下滑。
在丁誌傑看來,這樣的變化或許是央行樂於看到的。首先,我國大體實現了國際收支的平衡,外匯儲備小幅有增有減。其次,人民幣匯率盡管存在一定的貶值壓力,但還是相對穩定,對外貿的壓力有所減輕。第三,外匯儲備仍在適度規模之上,但同時也停止了不必要的增長。
丁誌傑認為,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余額還是遠遠超過滿足基本需求的適度規模,還有很大的主動下降空間。
據丁誌傑測算,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安全線在1.5萬億到2萬億足矣。這樣的數字來源於中國目前的對外凈債權1.6萬億,國際收支總體還有較大的順差等多種因素。
“中國的外匯儲備大幅超過適度規模帶來了很多問題,政府應該順勢把外儲降下來。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和市場的溝通很重要。”丁誌傑強調稱。
不過,在不少專家看來,3萬億對於中國外匯儲備來說,仍然是一個比較微妙的轉折點。
“外儲是觀察匯率壓力和匯率走向的重要指標,如果跌破3萬億,或許會加速市場預期的自我實現,從而就會弱化外匯儲備對匯率的支撐作用。”趙慶明對本報記者稱。
韓會師對本報記者稱,3萬億美元對央行來說並非是一條必須要守的“紅線”,但市場對於外儲變化的反應,才更值得關註。“如果外儲跌破3萬億美元,央行發現市場投資者很在意,購匯規模快速增大,這就會變成一個關鍵的數字。但如果外儲一點一點下滑,且銀行結售匯逆差還能夠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那3萬億就不是一個必須堅守的陣地。”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