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7/ibond.html
認購iBond奇遇記 (作者: Bittermelon)
自iPod、iPhone、iPad產品等相繼面世以來,仿佛沒有i字行頭的東西就是過時老套,不值一晒,難怪連特區政府也要將「通脹掛鈎債券」加個i字,將其包裝成「iBond」以吸引公眾。
香港會計師公會不妨也依樣畫葫蘆,索性改名成為「iCPA」,藉此提升公會形象。
講笑完畢,言歸正傳。香港奉行自由經濟,受外圍因素影響繼而引起的通脹是無法避免。日常開支大幅增加,但收入卻追不上,開源節流是不二法門。
除此以外,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會因通脹高企而被蠶食,為了保住辛苦儲來的血汗錢,iBond就受到如筆者般不願承受高風險的人所歡迎了。
政府補貼不要浪費
雖然預期我等蟻民最終只能獲派一手,縱使對抗通脹的作用不大,而且據說人民幣存款的回報更加吸引,但iBond始終是政府給市民的一點補貼,不要就有點浪費。
為了盡拿這個「着數」,筆者和內子各自分開認購。由於內子在銀行早已有一個投資戶口,又是通過網上認購,不計算早前閱讀發行通函等文件的時間,她不消五分鐘就完成整個手續。可是,筆者因沒有投資戶口,所以就必須親身到銀行開戶及辦理認購了。
約十年前筆者也在銀行開立過投資戶口,而且香港各大銀行的服務以高效見稱,滿以為這次最多只會花十幾分鐘就能完成。
可是,筆者早上九時進入銀行,最後要到十時半才能出來,足足花了接近一個半小時!為甚麼?只怪筆者孤陋寡聞,原來現在開立投資戶口的程序一點也不簡單。
當問明來意後,銀行職員首先引領我到一個叫「投資區」的地方,此區其實是個獨立的小房間。心想,我又不是甚麼尊貴客戶,受到此等禮遇實在有點受寵若驚。登記了些基本資料後,投資經理即時着我填寫一份合共六頁的《客戶投資取向》問卷調查。
填完以後,再由另一位非銷售的銀行職員口頭覆述整份問卷一次,並即場錄音為證。
保障投資者流於形式
之 後,投資經理根據調查結果,為我開立合適的戶口組合。由於當中包括高息貨幣掛鈎存款,儘管筆者表示略有認識,而且不打算此類投資,但投資經理也要詳細解釋 當中的風險,而且還需要即席聽一段為時大約十幾分鐘的錄音聲明,並且現場錄音以證明我有聽過。錄音另一段錄音,回想起來實在有點荒謬。
完成了以後,投資經理為我填寫一份共八頁的開戶申請表,其實大部分內容都是一些聲明與授權之類的條款,怱怱看一遍就簽名作實。約在十時許,投資戶口終於成功開立,下一步就是認購iBond了。
認購程序相對簡單,再次說明當中的風險和回答了筆者的幾個問題後,投資經理就為我填寫一份共六頁的申請表,當中差不多四頁是聲明和條款,在每頁簽上名字,再簽了轉數單後,認購終於完成。
筆者拿着一疊厚厚的文件副本、聲明及通函等於十時半離開。
為認購一手iBond搞這麼一場大龍鳳,我也按捺不住下問了投資經理所為何事,據說這是證監與銀監的規定,旨在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
而且相比早前認購人民幣債券,此程序已經簡化了不少。我倒覺得程序流於形式,而且看來是保障銀行的利益多於投資者。
筆者絕對明白保護小投資者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措施究竟有多大成效?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至少對筆者就作用有限。
就以聽高息貨幣掛鈎存款聲明的錄音為例,筆者初時是很認真去聽的,但到了中段已經沒有耐性聽下去了。再者,不計算筆者的所花的時間(time cost),單是要一位投資經理花費一個半小時來侍候一位小客戶,銀行也不划算。
此文只是一位小市民的心聲,希望當局考慮再優化一下相關程序,在保障各方利益之餘,也盡可能減低程序對銀行及投資者的影響。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ibond-bittermelon.html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6.html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30.html
內審的其中一項日常工作,而且也是非常困難的,就是要如何去「攞料」,甚至是「套料」。這裡講的攞料不是說警察查案的那種,而是如何向被審者 (Auditee)拿取我們需要的資料。例如要一份部門的支出報表,一套流程,一些數據等等。雖然公司一般都會賦予內審索取任何資料的權利,但除非到了非 不得已的情況,我們都不會隨便使用。
所以,就算是初級審計員的職位,也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人,可能來自不同部門,地方,背景等等。而對方的性別,年紀,職級,性格等等也要顧及到。
要成功攞料,沒有既定的方法,全靠審計人的經驗和臨場發揮。例如我們攞料時用的態度和語氣,一般都是客客氣氣,軟的多,硬的少。但遇著某些情況,我們就要硬起來,而有些時候則需要軟硬兼施。
至於套料就更為複雜,通常是在進行特別調查時採用。要成功向對方套料,最重要是得到對方信用。要做到這一點,光在套料時向對方保證是不足夠的,審計員還要在日常工作時給與別人「拉鍊嘴」的印象。
除了On purpose的套料外,日常也會與其他部門的人打交道以保持良好關係去「索料」。以我的經驗,多些與其他部門的人閒聊,吃吃飯,飲咖啡,甚至喝喝酒,「好料」往往在這時套得到。
當然,以內審的身份去和其他部門保持友好關係並不容易,因為其他人或多或少對內審存有介心。要打破這層隔閡,就要看你有大的誠意了。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22.html
當過內審的,必定受過很多人的閒言閒語。有修養的會在你背後講,狗娘養的則會兜口兜面向你講。除了以「金手指」、「秘密警察」、「大內密探」、「東廠」、 「西廠」等來形容我們外,通常還批評我們「事後孔明」、「馬後砲」、「狐假虎威」和「無牙老虎」等。坦白講,這些形容詞和批評我實在毫不介意,因為他們不 明白我們的工作才會這樣說。
就好像「事後孔明」和「馬後砲」,很多時我們的確是有必要這樣做的。為什麼?不是我們懶惰,而是因為內審事事要講求證據。沒有實據支持的話,不單只會給被審單位反駁,更甚者是我們說的話不可靠,最後弄致沒有誰再會相信我們。
舉個極端的例子,雷曼未倒閉前,如果你說迷債風險高,公司應該避免投資的話,管理層肯定把你當傻仔看。又例如美國信用評級仍舊是AAA時,如果你說美債不是Risk-free,公司應該減持並分散投資的話,公司不把你炒掉才怪。
所以,當找到風險控制的漏洞時,我們都要想盡辦法去找實質的例子及數據去支持,而實質的例子往往都是「已發生」的。因此,我們就經常給別人一個「事後孔明」或「馬後砲」的印象。
另 外,如果虎牙等於業務實權的話,那麼稱職的內審就要永遠做一頭「無牙老虎」。當發現公司的制度或風險控制出了問題,內審只可以從旁指導,向相關部門及管理 層說明利害,好讓他們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作出適當的補救措施,但內審就絕對不能擁有權力,去逼令他們去做。因為這是涉及內審的根本-「獨立性」。
對內審來說,維持「獨立性」比一切都重要。因為一旦「獨立性」受損,內審就很難再可以做出客觀的評價。內審不客觀,公信力也會因此而受影響。
親 身見過一個例子,某公司的內審部門因做得很出色,所以被管理層「升格」,公司命令所有超過某金額的採購,其價格及供應商的選擇都必須經過內審的審核才可以 執行。經過幾個月的運作後,採購部見甚麼採購都被內審審核一翻,為免麻煩,索性就由內審去決定選那個供應商好了,久而久之,內審變成了一個審批部門。之後 的某一天,一宗由內審決定的採購出了大問題,內審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最後落得整個部門關門大吉收場。
所以,內審必須要做一頭「無牙老虎」,必要時也要站在管理層的前面,好樣我們「狐假虎威」一翻。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10/clients.html
在工業學院畢業的那年,我進了一家本地的中型會計師樓工作,在那裡待了幾年,甚麼客戶也遇過,當中算得上是「審」佳宜的,十家裡最多只有一兩家。
最 討厭的那些客戶,除了是其賬目一塌胡塗、缺乏憑證、銷售無法對上採購、採購又無法對上貨存外,最不堪的是自以為賬目造得很好的那些。這些「衰客」,我們多 問幾句就會推說賬上已有記錄著我們自己去找,再問就會老羞成怒「發老皮」。閒時又會走過來說自己如何受公司重用,我們這些在會計師樓工作人的無前途云云。
在 那些年,記得最「審」佳宜的客戶是一家港資電子廠。由於這家公司的CFO曾於我們的會計師樓工作過,這位大師兄對我們一眾師弟妹都特別照顧。基本上,所有 報表內重要項目的Schedules已經在年審前準備好,我們只要審閱以及抽查就可以了。每年年結點貨時就更加是安排周到,因為主要廠房都在國內,除了為 我們安排上好的食宿外,還會親自帶我們去,遇到任何問題時就可以當場解決。
回想起來,在會計師樓工作的那些年真的很開心。包括我在內,當 年會計師樓從各區的工業學院一共聘請了十五位應屆畢業生。雖然來自不同的學校,但年紀和背景相若,所以份外投契,難得的是因為大家都是Juniors,彼 此沒有勾心鬥角的利害關係,大家一起出Job一起Stocktakes;收Job回到公司,大夥兒坐在豬肉檯前,一邊工作一邊偷偷閒聊吃零食說是說非;有 同事在埋數時發現Trial Balance兩邊不平,找了好半天終於把那幾角錢的差異找出來,大家為他奮臂高呼,嚇得老闆也從房間走出來看過究竟;Deferred tax reconciliation 怎樣 "Rec" 也不成,大家又幫忙去看(雖然往往是幫倒忙),還有加班後一起落Pub喝酒,考試前一同溫習,考試後又一起BBQ、行山、打波、唱K,還有參加公司的周年 派對,抽獎時大家的興奮心情,還有我暗戀你,你明戀他的暖昧關係,實在有太多愉快的美好回憶,在我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那些年令我畢生難忘。
回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戲,我很喜歡它的結局。雖然看後令人有些遺憾,但puppy love就是這樣嘛!如果最後柯騰和沈佳宜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話,這部戲就變得不真實,不耐看了。
當初並不明白,見到心愛的又或者深愛過的人跟別人相愛,自己怎會不妒忌呢?看了這套戲後,再回想惜日你的那位沈佳宜,現在會否很渴望知道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幸福快樂呢?
P.S.如果還未看這部戲的話,緊記在字幕播放完後畢後才走,因為還有一幕的。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11/qpacca.html
經常有網友問我,在香港要成為會計師,考HKICPA的QP(Qualified Programme)還是ACCA好。其實答案因人而異,全在乎自己的情況和需要。為了幫助網友選擇,我把需要考慮的地方詳列如下:
1)執業與否
由於HKICPA是目前香港唯一的認可會計法定團體,倘若日後打算執業要成為執業會計師的話,考QP是唯一的選擇。執業會計師做甚麼的?就是那些可以為企業簽發核數師報告的會計師。
若果日後沒有打算在香港執業,例如只想在商業機構從事會計,財務或其他相關範疇,那麼不論是HKICPA還是ACCA都沒有多大分別。
有 人可能認為,雖然未知會否執業,但可以先考個執業會計師牌,好待自己日後有多一條路走。我不反對這個做法,但注意其代價不菲。首先,如果要考取執業會計師 牌,那就必需要在會計師樓工作,以拿取足夠的審計工作經驗。可是執業牌照是有條件的,倘若考取了牌照但又不執業的話,日後續牌時就有機會被拒。另外,執業 牌照的年費不便宜,而且在審計工作得太久,日後要轉到商業機構從事會計並不容易,所以最好還是及早選定執業與否為妙。
2)學位和非學位
有 學位的話,不論選擇考HKICPA還是ACCA分別不大。可是,如果是非學位考生,這個問題就必需要考慮清楚。以中五畢業的考生來說,要考取HKICPA 比較轉折,最快捷的方法是先考取HKIAAT,取得「認可財務會計員」資格後,再修讀HKICPA認可的Professional Bridging Examination(PBE)課程或Top-up Degree課程,成功完成後就可以合資格成為QP考生,去考取會計師資格了。不過需時較長,一般相信至少要約五年時間才可以完成。
中五畢業生的另一選擇是直接考取ACCA,因為ACCA沒有在考生資格上設有學位的限制。可是,考取ACCA並不比QP容易,除了需要自修外,也要有屢敗屢戰的心理準備。
3)進修時間的限制
考取QP,進修時間編配的自由度比較低,因為考生需要先參加Workshop才可以考試,而且Workshop不是聽聽課那麼簡單,考生事前必須要做足準備去備課,好待上課時舉手「搶答問題」以拿取足夠分數。否則的話,導師可以讓考生在Workshop部份不合格的。
相反,由於考取ACCA主要是靠自修,進修時間編配的自由度較高。不過也因如此,自律就很重要了。如果自問是屬於需要「鞭策」的類型,ACCA就未必適合了。
4)工作經驗
根 據QP的規定,工作經驗必須由AE(Authorized Employer)或AS(Authorized Supervisor)來簽。可是,相比香港的企業和會計師總數來說,目前AE和AS的數量不算多,而且當中很多是會計師樓,商業機構的AE和AS相對較 少。可幸的是,HKICPA有一個EAS(External Authorized Supervisor)制度,倘若最終找不到AE或AS的話,可以嘗試申請EAS。
雖然ACCA在工作經驗方面也有Approved Employer的制度,不過不是硬性規定。不論僱主是否ACCA的AE,只要他們是Qualified Accountant並且願意證明就可以了。不過,其規定也不簡單,考生需要完成13個工作表現目標(Performance Objectives),並且為每個目標撰寫一份包括3道題目約150字的報告,報告必須由僱主審閱及簽署。
5)認受性和知名度
我 個人認為,HKICPA和ACCA的認受性和知名度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不過,就我所知,在國內ACCA較為知名,可能是他們很早就已經在國內發展有關。 另外,倘若日後希望拿取其他國家和地方的會計專業資格,及早選定HKICPA還是ACCA也必須的。例如美國的AICPA以及英國的ICAEW,若果用 HKICPA會員身份來申請的話,只要通過相關的規定和符合某幾項特定的資格就可以了。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html
昔日有「發三師」之說,究竟是那三師?網上查看發現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醫師、會計師、律師」,也有人說是「醫師、律師、工程師」,更有人說是「律師、會計師、建築師」。
無論是那三師,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受牌照管制的專業行業。但隨著專上教育普及,愈來愈多人能夠考取得到專業資格,現在不論那一師,要「發」就沒有從前來得容易了。就以會計師為例,95年人數才1.1萬,現在已經差不多3.1萬,於十幾年間增幅達180%。
會計師這一門專業,在當今一般人而言,靠它來發達不必去想,但要過些穩定的生活則不難。這就是所謂「餓你唔死,飽你唔親」。
有志於入行的話,首先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就是於企業內,會計屬於支援功能的其中一個後勤部門,這好比一枝足球隊,會計就是籠門。籠門有別於前鋒,我們經 常會聽到前鋒以天價轉球會,但就絕少聽到有籠門可以這樣。不過話分兩頭,前鋒當打的年齡有限,年過三十幾歲已經很難再在球隊佔一席位,籠門的當打年齡則比 較長,三十幾歲以後的名將屢見不鮮。
所以,不要期望企業會肯花資源在會計身上。經常聽到會計人抱怨,公司只著重營銷而忽略後勤,這是不可改變的實情,中外亦然,我們的選擇就只有接受和不接受。
以香港的情況,由於薪金水平較鄰近地區高,而且寫字樓租金水平之高也是名列世界前茅,所以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將後勤部門搬到鄰近地區去。但同一時間,因香港 是國際金融中心,而且又得到祖國眷顧,由自由行帶動的零售業欣欣向榮,所以愈來愈多企業在香港積極擴展銷售團隊以及前線人員。匯豐銀行就是一例,他們最近宣佈要在香港裁減三千個後勤職位,但同時卻又增聘大量前線人員。
可以預期在香港的未來幾年,前線職位將會愈來愈多,後勤職員將會愈來愈少。要在後勤方面發展的話,方法可有兩個,一是工作比別人有效率(即是鬥快),或者 是工作質量比別人高(即是鬥好)。我個人傾向鬥好,因為隨著年紀漸大,手腳必定不如年輕人快,而且IT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一味靠快並不是長遠之計。
要和別人在工作方面鬥好,除了要不斷吸收新知識,願意接受新事物以外,也要培養出良好的執行力。由於後勤工作不像前線般變化大,能有效而且快速地執行管理層所指派的任務就很重要了。
有志於會計專業發展的,最好現在就想清楚自己是否合適,以免最後浪費時間,在職場兜兜轉轉,害了自己。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1/staffmanager.html
Staff與Manager的最大分別,前者「管做」,後者「管人」。
認識一位IT人,最近業務部要求他編寫一個程式,以協助記錄報價和做一些管理報告。老闆傳話下來,因有實際業務需要,要求他於一週內完成。IT人認為不可 能,因為他預計要三個月,所以向業務部說不成。老闆得知後問為何,可是IT人認為老闆「無知」,既然不懂得IT,解釋也沒用,竟然懶得去理會,一派死豬不 怕滾水燙的樣子。
雖然很多老闆都是無理取鬧,經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但不少老闆還是肯講道理的,只要解釋清楚,並且建議些臨時措施去解決業務上的需要,很多老闆還是願 意接受的,而這位老闆就是一例。其實IT人可以先準備一份時間表,寫明各主要工序的預算時間,並以此來向老闆說明,這樣就比較容易爭取多些資源和時間了。 就算最後不成功,也是盡了力,好比甚麼都不做來得強吧?
IT人其實能力不差,但做了多年也無法「上位」,眼見工作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卻步步高昇,就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並且抱怨為甚麼天下所有老闆都不懂得用人。在職場上認識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精力放在「管做」,但卻不太懂得「管人」。
其實Staff與Manager的最大分別,是前者「管做」,後者「管人」。Staff甚麼也不用理會,只需要懂得「做」就可以了。相反,Manager不一定要做得出色,但卻要懂得管人,好待把工作完成。
要由「管做」升呢成為「管人」,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從老闆的角度去看和考慮事情。工作多年,絕少見到「只管做」的能夠成功上位。就算僥倖遇上,但由於無法駕馭下屬,唯有將所有工作攬上身,但一天只有24小時,最後把自己累倒收場。
上述說話已經講過,勸也勸過,不肯聽而且還要堅持和老闆搞對抗,我也沒有辦法。IT人年紀也不少,既然他這樣選擇,就由他吧。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一點不差。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1/audit-program.html
最近有朋友問如何去編寫Audit Program(APG),我將答覆用中文整理以及補充了一下作為日後參考。
就我以前所見,APG分General和Specific兩類。前者主要是根據Best Practice而寫成,一般比較「大路」,可以用於不同企業。雖則如此,但由於不是度身訂造,未必完全適合Auditee的實際情況,所以使用時要加倍 小心,特別是一些企業獨有的地方可能被忽略。至於後者,就是根據Auditee的實際情況而寫成,今天要講就是如何編寫這種APG。
先旨聲明,以下這個方法主要是Risk-based approach,經某大MNC的內審廣泛採用,我學了以後曾在幾家企業試用並改良而成。由於沒有跟教科書對照過,所以此法未必是最好,不過就頗為實用。
首先,我們需要為被審的範圍編制一下風險列表(Risk Chart),將當中涉及的主要風險主開列出來。由於風險可能會有很多,為免遺漏,最好是按照流程的順序找出來。例如審核倉庫流程,可以先由收貨 (Stock receiving)開始,將其風險列出,例如收錯貨、多收、少收、貨不對版等等。之後再將存貨管理(Stock maintenance),發貨(Stock issuing)等流程的風險詳細列出來。
在準備風險列表的同時,我們研究和記錄Auditee的現有流程和主要內部控制。我們可以透過Flowchart或Narrative note來做記錄。
完成上述兩個步驟以後,接下來為每個風險與相應的內控做配對。例如發貨單的其中一個風險是有遺漏,其相應的內控就是所有發貨單均有一個序號,而且有專人定 期檢查,以及跟進遺漏和跳號的發貨單。完成配對後,那些沒有相應內控的風險就是問題所在,之後尋找證據或實例,並訂出合適的改善建議。
對那些已配對上內控的風險,我們需要設計測試以證實相應的內控是否存在和有效。如上述發貨單的序號,我們可以利用審計軟件,去測試所有單號都是順序而且沒 有遺漏和跳號。另外,亦檢查是否有專人定期為序號做檢查。若果測試結果是合格,我們則可以相信相應的內控的確存在和有效。倘若結果是不合格,這就是審計發 現,找出實證後,就訂出合適的改善建議。
以下是一個APG的格式,我認為既簡單又實用,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30.html
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是當今企業的重要管理手段,但有多少人想過,為甚麼要分工?例如為甚麼硬要把銷售、採購、庫存、HR、會計等分別由專人負責?不分工可以嗎?
其實分工與否全看需要,因為過份分工只會適得其反,例如將一件工作斬件由多人同時處理,看似能加快完成,但若彼此欠缺溝通的話,通常事與願違的居多。所 以,分工要通過合作,才能做到「分工合作」,發揮其應有效果。那麼,怎樣才算是有需要實行分工呢?就我所知有以下幾個情況:
互補不足:很多工作,特別是比較複雜的,都需要依賴擁有專門知識和經驗的人才去完成。就以一般企業為例,通常是銷售管銷售,採購管採購等等,各自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互相合作把工作完成,為企業帶來利潤。
互相制衡:分工是重要的內部控制手段方法,通過它做出互相制衡或監督的效果。就以開支票為例,準備支票和做賬的人,不能同時是審批人去把支票開出。又例如醫院裡醫生只管開出配方,配藥則由藥劑師負責,這種分工安排就能減少用錯藥的機會。
加快速度:將工作分成很多不同的工序,可以同步進行的就同時進行,藉此縮短完成的時間。例如製衣廠縫製裇衫時,袖、領、衫身等會先由不同組 別的工人同步縫製,完成後才把各組件縫合成為一件裇衫。因為各組工人只專注於一個工序,不斷重覆下變成熟能生巧,效率因能提升。如果整件裇衫都由每位工人 負責去縫製,速度就相對比較慢了。不過,據說有研究指出,現今工廠的分工方法會對工人或多或少做成心理問題,所以有些工廠就推行一些措施來防範,例如在廠 房播放輕音樂,以舒緩工人的工作壓力。
如果沒有上述的需要,我認為就不必也不應分工了。
最後一提,要做到分工合作,彼此的權責必需清晰以及預先訂下來。不過,很多時問題都發生在未能預知的突發事件上,而爭駁也往往在這時發生,難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