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趣BLOGBLOG:明年100港幣兌90人仔

1 : GS(14)@2016-10-13 08:07:21

伏,全部都係伏!十月開月至今,中港金融市場可謂危機四伏。內地多個城市出招壓樓市、港股近日亦於二萬四破關不果,掉頭急挫。或者最伏的,是人民幣月初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後,人仔就陰乾式向下貶值,在岸價(CNY)曾跌穿6.73兌美元,連續九日下跌,兩年來最長跌浪。截稿前,每百港元86.6人民幣,跌勢暫時喘定。年初至今,CNY跌了3.2%,離岸價(CNH)就跌了2.2%,原因只是追回CNY過去兩年跌幅。如無意外,人幣會連續三年錄得下跌,今年初承做人民幣定存,就算有三厘年息,隨時賺息卻蝕價。
CNY在2014年跌了2.4%,去年續跌4.5%,連同今天約3%,三年間累積貶值一成。而CNH在2014年跌了2.6%,去年續跌5.4%,今年跌幅略低於CNY,惟三年計同樣累積貶值一成。外滙儲備不斷流走、資金持續外流,人民幣貶值壓力有幾大,睇一組數字就知端倪。這就是人民銀行每月公佈的外滙佔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


內地走資持續惡化

簡單嚟講,外滙佔款是指中央銀行收購外滙資產,而相應投放在本國的貨幣。由於中國有外滙管制,人仔非自由兌換,當境外資金進入內地,須將外滙換成人仔才能使用,過程涉及人行及銀行購買外滙,投放人民幣,因而增加貨幣供應,從而形成外滙佔款。外滙佔款被視為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一個渠道,如果上升,意味流動性增加,減少最直接的解讀就是走資。去年外滙佔款減少2.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減少8.2%。今年走資情況持續惡化,首八個月外滙佔款已減少1.61萬億元,年內減少6.5%。外滙佔款跌得越快,人幣貶值壓力越大。內地人未能循正常途徑走資,唯有瘋狂買樓,某程度上就是要對沖人民幣貶值風險。


不過除非中共想加速敗走,否則絕不會容許人幣恐慌式下跌,今年跌幅最多亦與去年一樣。按過去三年、年均跌約3%推算,明年每百港元,可兌約90元人民幣。而套用波浪理論中的神奇數字,同樣也得出約90水平。一個升浪的回吐幅度,最常見的是0.236、0.382及0.5。以2005年CNY自106.6升至2014年初的77.8為整個升浪,回吐0.236,每百港元會見84.6 CNY。如回吐0.382及0.5,CNY會見88.9及92.2。近日再有銀行推出逾四厘的人民幣定存息計劃,聽落唔錯,但望吓過去三年經驗,隨時又係又一個伏!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3/197989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796

趣BLOGBLOG:核數師走佬

1 : GS(14)@2016-10-16 08:18:40

■14間核數師「唔撈」的牌頭,接近一半是big4會計師樓,其中包括德勤。 資料圖片





記得上個月,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網誌談及「老千股」,教投資者要躲避「老千股」,一定要買自己了解的股票,不要輕信小道消息,遠離誘惑。如果真的不熟悉市場,那就去人多、亮堂的地方,那裏壞人較難藏身。在資訊越來越發達且快速的年代,騙徒手法亦層出不同,他們曉得包裝、玩數字遊戲。財技可能花多眼亂,令人無法分辨真偽,但終歸最後,最快睇穿有問題的人,不是狙擊機構,而是負責check數的核數師。統計過去一年數據,合共有158間上市公司換了核數師,相當於港股約十分一股票。當中超過七成的原因,是雙方就審核費未達成協議/共識,包括上周股價急跌的虎都(2399),以及被證監勒令停牌的中國光纖(3777)。這個理由,是核數師或者可盡快跳船、上市公司亦有苦自己知的分手最好藉口。另外兩成,主要是大企業或國企等根據企業管治,隔數年要換核數師。另外約一成(14間),是核數師因為「一籃子」原因突然劈炮,在上市通告中,一般會標明是「核數師辭任」,而非「更換核數師」。「更換核數師」是新舊核數師同步走、同步接,舊核數師事前會讓上市公司有充足時間搵新核數師接手,務求大家無縫交接、和平分手,外界亦不會有誤解,以為純粹傾唔啱審核費而已。



往後股價多冇運行

論嚴重性,「核數師辭任」就肯定要特別留神。事關舊核數師跳船即走,卻沒有新核數師即時填位下,難免令外間有眾多猜測。股價往後表現,亦大多數冇運行。撇除4間長期停牌,核數師走佬後,即使短時間內,上市公司能成功填補。十隻股票中,八隻由出通告後至今要下跌,當中中國環保(986)及長港敦信(2229)股價插逾五成,另有兩隻亦挫超過四成。另一個令我跌眼鏡的發現,是14間核數師「唔撈」的牌頭,接近一半(6間)是big4會計師樓(包括羅兵咸、德勤及畢馬威)。至於急急上馬、接手「核數師辭任」公司的核數師,屬big4的亦有三間,且是同一間會計師樓:德勤。對行內審核實際操作並不了解,但捫心自問,當一間公司被核數師質疑,另一間可以在翌日或者幾日後接手,好聽是人棄我取。說白點,是希望「執死雞」,搵錢至上。但事實係,很多時都「偷雞唔到蝕渣米」。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6/19802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210

趣BLOGBLOG:樓市見頂formula

1 : GS(14)@2016-10-24 04:13:52

■近月新盤開價相當狼,承接力開始力有不逮,以目前脫了節的樓價,恐怕也難消化大量供應。





分析樓市,同一組數據,可以演繹成不跌理據,但如仔細拆解,或者會有另一角度解讀。上周有專家以至外電,引述稅局9月份涉及雙倍印花稅(DSD)及買家印花稅(BSD)的數據,給出的結論是,投資者主導住宅市場,加上內地買家湧港掃樓,香港樓市易升難跌。稅局每月會向傳媒披露DSD、BSD連同額外印花稅(SSD)的資料。上月DSD成交個案有4,317宗,涉22.88億元,前者創15個月以來新高,後者更是兩年最高。有專家估計,如果收租佬持續在市場每月搶購3,000多個單位,每年將搶去4萬多個單位,等於每年新建單位數量的兩至三倍。礙於他們有充足現金搶細價樓,結果輕易就將年輕人K.O,將細價樓的樓價炒上去。向稅局找來詳盡數據,2014年下半年涉及DSD的宗數有1.9萬宗,去年全年有4.47萬宗,今年頭九個月就有2.33萬宗。不過,稅局今年4月開始,將DSD細分為住宅及非住宅,除了上月住宅跑出外,每月住宅及非住宅的比例,約佔一半半。以今年4至9月份涉及住宅的DSD,宗數有9,241宗,相比同期住宅樓宇買賣合約宗數約3.16萬宗,比例約為29%。要付雙倍印花稅的買家,不外乎兩種。一是投資者買來收租,二是換樓客,至於兩者的比例,稅局未有實際統計。但幾可肯定是,市場上最少七成買家,仍然是上車客的身份。至於內地買家比例增,由稅局數據驟眼看,暫未成氣候。去年繳交BSD的宗數有2,600宗,涉65億元。就當全部BSD都是內地客,佔去年住宅總買賣合約5.6萬宗,比例只是5%。今年頭九個月,BSD宗數1,479宗,佔同期住宅總買賣合約3.78萬宗,比例更只有4%。



貴價開盤不絕 恐消化力減退

近兩三個月樓市熾熱,很大程度是首季準買家等樓價跌放慢入市、一手未有推新盤,累積大量潛在購買力。這股力量一下子在第三季爆發,令樓價大反彈,惟近月新盤開價相當狼,承接力開始力有不逮,要消化緊隨而來的大量供應,以目前脫了節的樓價,慈父慈母縱多,也難消化。過去十年一手買賣平均約1.4萬宗,而運房局最新數據,未來3至4年間可提供的私宅單位數目約9.3萬伙,平均每年有逾2.3萬個單位,出現如此大量新盤供應,要數返2002至2004年,當年一手買賣分別有2.31萬伙、2.65萬伙及2.57萬伙。當七成購買力是上車客,某程度也就是慈父慈母的力量,未來一個月如果見消化不下,成交萎縮,今次這個反彈浪也到了強弩之末,估計中原指數將呈雙頂格局,見頂後急插。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3/198094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24

趣BlogBlog:美元破頂的契機

1 : GS(14)@2016-10-24 06:09:29

人民幣上周五跌穿6.76(在岸價)及6.77(離岸價),除了是官方默許有限度貶值,某程度亦可歸咎於美元強勢的實況。綜合反映美元滙率變化的美滙指數(DXY),上周突破98水平,創今年2月以來最高。美元強,反映市場有共識月底美國會加息。哪裏有高回報,錢往那裏走,因此,美元越強,意味住熱錢由其他地區走向美元資產的機會越大。
DXY過去曾經是一個很好的指標,來判斷港股走勢的訊號。美滙越升,港股越弱;美滙走低,港股看漲。之所以說是曾經,是因為過去三年,DXY與港股的走勢脫了鈎,但未至於有同步趨勢。因此,初步判斷是若DXY再升,港股極其量只是橫行濕滯,難以上漲。彭博資料顯示,由2005年至2013年8年間,每當DXY跌,恒指往往掉頭上升,兩者相關系數為負0.72(數字介乎正1與負1;越接近負1,逆向關聯度越高),反映美滙指數與港股走勢多呈反比。2014年至上周五,兩者相關系數為負0.06,即兩者關係已經再冇關係。



出現如此情況,主因是2014年美國開始收水,停止QE,市場憧憬美息快加,令DXY一下子由80扯上至100水平。但美息上調原來只是美麗的誤會,收水不代表加息,直至去年底,美息才調高四分一厘咁大把,而今年恐怕只「調高一次」做畀你睇。美滙指數近兩年在94至100點浮沉,反映了市場對美國開展加息周期有保留。美元及美息何時有較明顯趨勢,毋須等到美國11月大選落幕後,未來一周可能已有訊號。事關OPEC與非油組國,已接近達成限產協定,外電報道,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稱,OPEC和非OPEC國家「非常接近」達成限制石油產量的協議。而上周沙特發行175億美元主權債,背後亦有寧舉債、不增產的邏輯。倘落實協議,油價將會有可觀的升幅,而隨後的結果,是美國通脹預期會隨之升溫,加快加強加息的理據。每年一次的加息的確不可慮,但只要加息預期成形,加息周期成為共識,這無礙是美元破頂的最強訊號。一旦美息上升周期堅開始,美滙急升,港股亦冇運行,連帶樓價也攬炒,這點大家不可不防。股榮
https://www.fb.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4/198103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80

趣BLOGBLOG:保險天與地

1 : GS(14)@2016-10-30 14:34:16

■銀聯禁止內地人透過碌銀聯卡買具有投資性質的保險產品,對保險界可謂斷了一條米路。 資料圖片





當零售旅遊數字過去兩年急速回落之際,香港有一個行業,生意卻應接不暇,人人想入行做百萬年薪Top Sales。所講的,是近年為「應付」內地客走資配資喪買保單的保險業。保險代理sale保單,最賺錢的是第一年。不同性質保單、年期長短都影響佣金比率。以人壽基金為例,第一年佣金可達保費超過五成,即首年繳費1萬元,保險代理收佣逾5,000元,第二年一般降至一成甚至更少,第三年及以後更只有約1至3%。至於投資連保險的佣金,首年約30%,第二年往後就跌至一成樓下。其他如危疾、醫療意外等保單,首年佣金比率亦通常是30至40%,翌年就急降。另一種單,就是一炮過(整付)繳清終身保費,而非逐年畀錢,佣金只有2至3%,當然保單額夠大,低佣亦相當和味。保費與佣金的關係,就好似供樓按揭般,年期越長,銀行所賺的利息越高,最終所付的保費越多。用坊間其中一間最大保險終身人壽計劃為例,一位30歲男性投保,保額為100萬元,每年需支付保費8,000元,以供款至80歲來計,總保費約40萬元。但若選擇一次過支付保費約12萬元,差不多是15年的保費金額,但終身繳交保費節省七成。三組數字,可見保險業的風光盛況。中國近年保險五花八門,保障範圍及賠償條款亦與國際接軌。2010年,內地客赴港承造新保單金額約44億元,佔當年整體新單(588億元)約7%。到了2014年,內地客新保單涉資已達243億元,四年間飆升超過四倍,佔比突破20%。去年8月人民幣突然急貶,令走資速度加快。去年第四季,內地客承造新保單達到105億元,佔比更突破30%。而今年第二季,本港整體新保單規模是430億元,內地客新單就超過168億元,佔比39%,相信第三季數字有機會超過四成,甚至五成。內地客湧港開單,保險代理數目由2010年底的35,581人,增至2014年底的48,559人,四年增加萬三人。及至今年6月底,人數再增逾8,000人,至56,809人。



內地禁碌卡走資斷米路

上周有報道指,內地豪客逼爆保險客戶中心,因為每次碌卡上限5,000元,有代理聲稱「50萬就要刷100次,基本上就是刷刷刷,有刷過四個小時」。近月內地客趁人民幣再貶,加快走資來港速度及規模,相信已超過中央容忍限制。銀聯前晚證實,將禁止內地人透過碌銀聯卡買具有投資性質的保險產品。政策落實的話,對保險界可謂斷了一條米路,專做大陸單的代理,或者由天堂跌落地獄。自由行令港零售風光變陰乾的故事,正正在保險業上演。Easy come,Easy go,當一切來得太容易,政策同樣會令行業由高峯跌落低谷。或者,新政策對保險界可有一種反思,就是集中做好本地客,一樣有不俗的增長。去年非內地客新保單,金額仍按年升11%,惟今年上半年卻按年跌約6%。當大家身邊年年搵你一次傾偈的代理,很久冇主動搵你,未來數月忽然來電噓寒問暖,請不要詫異,因為都係三個字:「搵食箒!」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30/19816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064

趣BLOGBLOG:新地跌夠未?

1 : GS(14)@2016-11-08 05:39:24

今年賣樓王兼龍頭地產股新鴻基地產(016),在辣招稅後首個交易日,股價最多跌10.4%至103.4元,收市報104元,跌幅9.88%,成交超過34億元冠港股。


地產股縱急跌,但恒生指數在騰訊(700)及匯控(005)護航下照升如儀,令市場輕視了他們急跌的意義。新地股價跌一成,印象中除了2012年因高層涉貪被ICAC拘捕後,為數並不多。翻查資料,不計今次,過去廿年裡,新地股價跌一成,只曾出現過五次。每次都大大鑊,短期是否輕言見底,我不樂觀。新地跌得最甘的一次,是98年1月20日,當時金融風暴令百富勤清盤,適逢港息即日調升四分三厘,港股狂瀉773點,新地亦暴挫16%。僅次之後,就是四年半前的郭氏家族成員被捕,新地復牌翌日瀉13%。其後三次,分別是97金融風暴,以及08年金融海嘯殺到,令流動性收緊,拆息扯高,銀行閂水喉拒借貸。辣招稅威力,令新地急挫一成,與其說新地股價跌得非理性,我反覺得港股升得太冷靜。港元一個月拆息已悄悄地升至八個月新高,個半月間由0.25厘升近至0.37厘,是危定是機,很快會有答案。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08/198263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82

趣BLOGBLOG:特朗普最大的炸彈

1 : GS(14)@2016-11-10 08:01:26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經濟學人》用以下三句形容:First it was unthinkable. Then it was highly improbable. Now it is reality。事實誠然不能改變,很多人對特朗普獲勝仍未能接受,但政局變天是否代表世界末日,大家可能將特朗普神化了。昨日全球股市被選情牽引,大波動是主要因為拆倉活動連同衍生工具平倉。午後選情大致落實,拆倉平倉亦都大致完成,全球股滙市場亦轉趨冷靜。投資市場,最討厭是不明朗因素(uncertainty),特朗普最大的uncertainty,不是政綱,而是將美國整體利益,視作為個人生意去經營,結果是沒有能幹的人幫手,或者就算有能者協力,恐怕亦被他經典名句「you're fired」而消失。最不幸的情況,是步梁振英後塵,「剛愎自用、冇人幫,冇朋友,以權謀私」,將美國經濟由復蘇,拖垮至衰退。狂人競選前的狂言,包括揚言一旦當選便馬上將中國列入貨幣操控國,認為人民幣最少被低估15%至40%,以及徵收45%的反補貼徵稅等。商人的本色,就是吹完水可以唔抹嘴。上月中國外滙儲備再跌456億美元,今年累積減了2,096億美元,去年則減少5,126億美元。人民幣貶不停,中國都唔想,但實情是實體經濟撐不住,走資停不了,每月要靠燒外儲頂住。特朗普指中國正在操縱人民幣,讓人仔貶值,目的只是收買人心,將失業問題,歸咎於中國,從而取得選票。在財經界打滾多年的特朗普,並不會不知道人民幣貶值的真相。人民幣越貶,人行便越要消耗外滙而阻止走資,而人行拋售美債的機會越大。全球最大的泡沫,並不是股市,而是債市。2009年初,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時,美國國債規模是10.63萬億美元,及至最近數字,美債規模已接近20萬億美元,持有最多美債的國家是中國,縱是三年新低,仍達到1.22萬億美元。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將中國列入貨幣操控國,狂加關稅,人民幣不會由貶變升,相反會越貶越快,資金流出會進一步加快,而中國沽美債也會越沽越快,越沽越狠。美債受壓下,不單對美債有衝擊,也令全球股債滙市場有深遠影響。距離明年1月就任總統還有兩個月時間,慣了輸打贏要、反口覆舌的特朗普死性難改,投資市場將繼續波濤洶湧。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0/198283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863

趣BLOGBLOG:踢走呃飯食強迫金靠呢招

1 : GS(14)@2016-11-13 11:27:55

■打工仔的MPF不妨換馬去盈富,踢走呃飯食的基金。 資料圖片





實行了接近16年的強積金(MPF),明年4月將推出俗稱「懶人基金」的預設投資策略,全港近半達400萬個強積金賬戶可能受影響,打工仔如果沒為MPF作出投資指示,供款會自動納入預設投資,總收費上限為0.95%。很多打工仔對強迫金無感覺,因為心諗要等到65歲先可取回,愛理不理的態度令他們對所揀選的計劃以至受託人回報,都覺得冇所謂。這種可悲的心態,供款人當然有責任,但一直倡導MPF的積金局,過去16年聲稱令受託人管理費降低、推出半自由行等措施,但最應該做的一項:直接買入盈富基金(2800)等ETF投資,至今仍然沒有寸進。原因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做。香港股票是港人最鍾意的MPF投資類別。港股主要分為兩種,主動式揀股及被動式買指數。主動式就是基金經理親自挑選具潛力股票,而被動式則按指數中成份比重而照單執藥。以盈富為例,就是投資在恒生指數50隻成份股。


ETF目前佔美股成交超過一半,但香港頭十個月,逾百隻ETF佔大市每日成交平均僅8.5%。越來越多人參與ETF,是因為主動式基金「高收費」背後,往往交不出成績,表現還不及指數基金,這個情況由過去五年港股MPF表露無遺。理柏資料顯示,歸類為香港股票的50隻MPF,今年表現最好的頭16隻,清一色是恒指基金及盈富基金。睇長些3年及5年,除了皇牌永明強積金香港股票基金能脫穎而出,緊隨其後的,就是多隻恒指及盈富MPF,跑贏大部份主動式基金,過去三年及五年回報約7%及30%。反觀最差的一隻主動式港股基金,友邦強積金優選計劃──香港股票基金,今年頭十月不但蝕1%,過去三年居然要蝕8%,五年亦賺不足9%,但每年管理費卻超過2%。多年來曾寫過N次、建議積金局要納入盈富等MPF直接投資選擇,但每次積金局聲稱坊間受託人都有類似盈富這類恒指基金,毋須直接引進。直接與間接,差別就在於管理費。目前透過受託人買入恒指基金或盈富基金,每年管理費介乎0.72%至1.05%,反觀盈富基金每年基金管理費只是0.1%,投資者透過市場直接買入,可免印花稅,就算計及其他買賣手續,開支亦不會超過0.3%。積金局拒納入盈富,最大原因是牽涉到業界每年100億元的大茶飯。截至今年6月底,MPF淨資產滾至6,073億元,以最新基金平均管理開支1.56%計算,基金公司每年收到的費用是95億元,而每季收到超過170億元新供款資金,油水會越來越高。試想像,當直接引入盈富等低收費ETF,對部份hea做、又收取高管理費的港股基金,無疑是致命打擊,但這其實亦變相刺激ETF成交及發展,產品會趨多元化,令主動基金要爭氣,為留客爭取更好表現,務求做到「跑贏指數」的基本要求。坊間仍有不少長期跑贏恒指的港股基金,但為數極少。如果打工仔仍有一段時間始退休,投資於恒指及盈富MPF,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當一大部份人由主動基金換入被動基金,這先會令受託人「醒覺」,踢走年年加薪、袋百萬花紅卻跑輸指數的芬佬。強積金發展至今,已經變成「強迫」受託人做又收錢、hea做又收錢、做得差都食硬你的可悲情況。靠積金局改革,大家註定退而難休,促使受託人「做好這份工」,大家不妨換馬去盈富,踢走呃飯食的基金。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3/198318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280

趣BLOGBLOG:香港即將加息?

1 : GS(14)@2016-11-16 05:39:49

全球債市經歷驚心動魄的一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股升債冧,短短數天,全球債市價值蒸發了最少1.2萬億美元,相當於9.3萬億港元。多年來低息環境令債市泡沫越滾越大,但市場相信,特朗普將大搞財政刺激,這對股市的利好不言而喻,但隨之而來的,是通脹預期激增,債券因此遭遇拋售,令債息抽升。美國30年期國債,是對通脹最敏感的債券。30年期債息由11月初約2.58厘,兩星期間抽升至3.02厘,某程度暗示了,美國中短期內加息次數最少兩次,每次0.25厘。十年期債息,昨日亦衝上了2.2厘新高的年初新高,且走出2015年以來最為陡峭的飆升曲線。債息升,何止是美國。日本10年期國債息脫離負利率,重上零,歐洲債市同樣一片血海。20年期英國國債息升破2厘,是公投退歐以來首次,德國10年期國債息率亦創8個月新高。下一個「黑天鵝」意大利10年期債息亦升至去年9月以來最高。意國與西班牙十年期國債之間的息差ES10Y,被視為政治風險的指標,亦迫近2012年歐債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資本逐利,萬劍歸宗,全球的資金似乎做好準備搬去美國。強美元背後,香港是利是弊,看看以下數字,可見端倪。三個月美元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息),由今年6月約0.6厘升至昨日的0.905厘,同期HIBOR(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則由0.52厘,升至昨日約0.65厘,兩者差息差距自0.08%擴闊至0.255%。在聯繫滙率制度下,港美息差擴闊,港息會有上升壓力。有一點外界忽視的,是香港銀行體系結餘,過去一年已經由高峰4,260億元,回落至最新約2,600億元。這個水平相對十年平均,仍屬偏高水位,但熱錢進銳退速,港滙近日仍處偏強水平(7.757),某程度是外資仍對港股或者深港通有憧憬,暫時未有動作撤離。如果下旬開通後,發現冇料到,停泊於香港千億計熱錢,很可能會另筧更好路數而撤離。美國下月中旬議息,加息機會甚高,如美國加、香港不跟,會引導資金流出港元資產,Hibor則會攀升,港息抽高最終令銀行資金成本增加,而銀行緊隨上調存貸息,機會甚濃,這亦解釋近日環球銀行及金融股強勢原因。08年海嘯後,美國經過數輪量化寬鬆,達至放水環境。美元強勢回歸,環境資金重新湧入美國,其實是收回全球的「水」,間接令自身的資金成本減低。全球國債市拋售潮持續,美元強勢、通脹回歸,港美加息周期亦將掀起序幕。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6/198352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755

趣BLOGBLOG:粉腸驅逐腸粉

1 : GS(14)@2016-11-21 00:01:27

■強積金若不變革,打工仔只會繼續供死會。 資料圖片





上周寫了一篇題為〈踢走呃飯食強迫金靠呢招〉的文章,積金局回信指,股榮質疑該局為了維護基金受託人的利益而「拒納入盈富」,有誤導讀者。或者在此用比喻解釋直接及間接買入盈富的分別。讀者可自行判斷,究竟誰是誰非。


在街市裏,有很多食品出售、包括蔬菜水果及禽類,市民可在街市裏,因應個人需要而向「普通小販」作出買賣決定。有日,政府決定在街市外另闢一個市集,市民每個月,一定要在這市集向所謂「專業小販」購買某類產品。一位「普通小販A」在街市專賣橙,以市價十蚊向市民兜售,另收取多一仙行政費。市民在街市向「普通小販A」買橙,盛惠10.01元。「普通小販A」隨後在街市,亦用10.01元,向「專業小販A」出售一模一樣的橙。而「專業小販A」將橙放喺市集出售,除了橙本身價值10.01元外,另收取多一毫子的行政費。因此,市民如果在市集買橙,要付出10.11元。市民A不解,問市集負責人,點解相同嘅橙,喺市集會貴1%,我哋唔可以直接去街市向「普通小販A」買橙嗎?市集負責人話,我哋已經批准「橙」納入集體投資計劃,而你見到,有12個攤檔,已經出售緊「橙」,包括「專業小販A」,因此唔存在冇得買「橙」。至於價錢略貴,你知啦,我哋(市集)同街市唔同,又要投資管理、又要做行政工作,請專業人士計數,唔係你想像中簡單。沒錯,橙就係盈富基金(2800)。市民透過聯交所(街市)買盈富,管理費0.1%由「普通小販A」(道富環球)收取,反觀目前強積金計劃中,有12個成份基金是百分之一百投資於盈富基金,然後(12個專業小販、即受託人)每年收取0.72%至1.02%的管理費。冇得直接平買、只能間接硬食。強積金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劣幣驅逐良幣。強積金成立至今近16年,截至今年8月底,整體每年回報率只有3.2%,扣除通脹後,回報所餘冇幾。最大原因,是「受託人」愛賣粉腸、不賣腸粉的結果。受託人只愛提供「粉腸」產品,標榜優質揀股、收回高昂管理費,但出到來,食落去,先發覺未洗乾淨、打工仔最後捉蟲居多。反觀,很多平靚正猶如「腸粉」的指數產品,尤其是全球成交額最高的美股指數ETF,就算獲積金局核准,受託人都拒絕提供,原因是這些「腸粉」的出現,其實只會倒自己「粉腸」米。積金局核准的132個緊貼指數集體投資計劃,股榮看了一次,受託人目前可提供的只有6個,其中大部份是追蹤恒生指數的盈富基金,但有穩定回報且管理費低廉的環球指數基金,例如追蹤標普500指數的iShares Core S&P500 ETF、甚至是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iShares MSCI Hong Kong ETF,過去十年年均回報超過7%,前者管理費更只有0.04%。結果是沒有一間受託人提供。所提供的,是回報遠遜、管理費動輒2%以上的美國股票基金。
ETF已為全世界的投資主流,美國超過一半成交,屬ETFs,就連「國際大鱷」索羅斯掃港股,也是透過iShares中國大型股ETF,股神畢菲特曾建議其遺產受託人,將九成現金投資於標普500指數基金。如無意外,明年推出的懶人基金,受託人將買入低廉質優的本地或美國指數產品,成本極低(債+股可能毋須0.10%),但就肯肯定收取上限0.95%管理費。劣幣驅逐良幣,粉腸驅逐腸粉。強積金若不變革,打工仔只會繼續供死會。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0/198394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3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