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三板企業沖刺6000家 股轉公司或將放緩掛牌節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1115.html

新三板企業沖刺6000家 股轉公司或將放緩掛牌節奏

一財網 周宏達 2016-03-13 21:19:00

今年以來,新三板新增掛牌企業數量已有860余家,多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由於市場體量日益龐大,股轉公司正在有意收緊掛牌的節奏

新三板掛牌企業在去年底達到5000家後,又馬不停蹄地沖破了6000家大關。不過,這時市場擴容已經不再是新三板的頭等要務,市場管理者甚至有意放慢掛牌的節奏。

盡管全國股轉公司公開否認了劃定企業掛牌申請紅線的傳聞,但是正在通過加強對主辦券商和掛牌企業的監管,間接擡高了企業掛牌的成本和門檻。市場人士指出,海量的企業數目和快速的掛牌節奏給市場監管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實際上,超過一半的掛牌企業都沒有發生過一筆交易,被稱作僵屍股,其中一半是因為股東數量少、沒有流通股,難以吸引投資者的關註,這些企業可能成為未來新三板退市細則的關註重點。新三板作為註冊制的試驗田,也要實現企業“大進大出”的數量平衡。

新三板掛牌節奏放慢

3月11日,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達到5990家,市場容量預計將在本周一突破6000家大關。目前,還有630家尚未掛牌但已經拿到股票代碼的企業,另外,有1500多家正在申報掛牌。

據股轉公司統計,掛牌公司中,中小微企業占比高達95%,高新技術企業占65%,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是24%,信息技術和工業企業最多,都分別接近掛牌總數的三分之一。

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快速增長,既與新三板不設盈利指標門檻、審核效率較高有關,也說明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需求旺盛,同時新三板越來越得到社會認可。“不上新三板,企業主都好不意思跟人換名片。”

今年以來,新三板新增掛牌企業數量已有860余家,接近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的兩倍,不過,這個數字卻與去年12月單月的掛牌數量相當。多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由於市場體量日益龐大,股轉公司正在有意收緊掛牌的節奏。

一位華南地區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原來企業從申報起算6個月就能掛牌,有時4個月就能拿到掛牌函,但是現在有的項目過了7個月還在等待,這是因為市場體量不斷增大,監管的難度和壓力也在增大。

“過去從業人員為了追求數量不斷出現低級錯誤。股轉公司審核申報材料時每天都會頻繁遇到寫錯股票代碼、填錯股票簡稱這樣的大量疏漏。”該華南地區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認為,現在股轉公司雖然名義上沒有提升掛牌門檻,但是對主辦券商和企業主體監管更嚴格了,券商為了防止後續持續督導出現問題,就會在前端把控時提升對公司的要求。

今年4月1日,新三板將開始實施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辦法,主辦券商在推薦掛牌、掛牌後督導等業務中的消極表現,都將被記入負面行為記錄,甚至可能到年終評級時被降級,影響到未來業務開展。

一位華東地區券商掛牌業務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現在所有券商的新三板業務對企業要求越來越多,收費越來越高。以前很小的企業要上新三板還有可能做,現在就要再三考慮,因為費用沒增加多少,監管環境比以前嚴格得多,性價比在不斷降低。”他表示,持續督導費用已經從每年5萬元左右漲到15萬元左右。

另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尋找項目標的時都不會按照去年的標準來做了。我們會著重看一些好的行業,比如TMT、醫療、文化。如果是傳統行業就要看到營運能力和規模,即使收入很高,也要看成長性。”

新三板智庫CEO徐舜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新三板掛牌速率更多是市場的選擇,而不是制度導致。她說,“券商的風險督導責任正在強化,這時券商肯定會選擇一些他認為風險較低的項目,因為券商的人手也是比較有限的。”

辯證看待僵屍股

盡管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正突破6000家,但是大部分企業並沒有發生交易。據統計,自掛牌以來未發生交易的股票占掛牌股票總數大約55%,被稱為“僵屍股”,由於沒有產生過交易,這些股票都將無緣今年5月推出的創新層。

民生證券新三板分析師喬誌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未來很多在基礎層經營不善的股票,如果一直沒有成交和融資,就需要掂量掛牌的收益和成本。掛牌企業不僅要繳納信息披露費、持續督導費等維持費用,還面臨經營業績公開、稅收負擔加重等成本,當收益不能覆蓋成本的時候就要考慮摘牌。

但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宋國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僵屍股在新三板呆久了不好,這樣比例大了以後會影響投資人對市場的看法。在一些企業猶豫掛還是不掛的時候影響他們的情緒。”他認為,新三板應該引入淘汰機制,不斷新陳代謝。

喬誌東還認為,也不能因為沒有成交就完全否定一只股票,由於不具備成交的條件,一些股票有可能被錯殺。據民生證券統計,在3100多只僵屍股中,公司股份改制未滿一年、沒有可流通股份的就占56%,這些股票在股改滿1年後即將解禁。

由於股東人數少、公眾化程度低,原股東不願意交易也是許多股票零成交的原因。據股轉公司統計,截至去年底,股東人數在10人以下的掛牌企業占總數的42%,有流通股但無交易的1268家公司平均股東人數只有15人。

不過,進行註冊制試點是新三板的主要任務,這要求新三板有更多的企業退市。目前,新三板沒有強制的摘牌制度,從股轉系統正式運營至今,有29家企業摘牌,並且絕大部分是因為轉板上市或者被並購而主動摘牌,只有3家公司因為信披不規範被被強制摘牌。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退市能夠倒逼掛牌企業的質量,強制摘牌的指標可以考察股票交易量、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等等。

去年11月,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曾表示,將建立常態化市場化退市機制,明確強制掛牌的標準,完善終止掛牌的信披制度,探索建立異議股東股份回購機制和相關責任主體問責和賠償機制,目標是實現市場優勝劣汰功能。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29

安徽銀監局:皖北銀行業信貸投放突破6000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6/1008074.html

5月26日,安徽銀監局副局長袁成剛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截至目前,皖北地區的銀行業信貸投放突破6000億元,較2015年初增加1211億元,增長24.85%。

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朱丹丹

5月26日,安徽銀監局副局長袁成剛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截至目前,皖北地區的銀行業信貸投放突破6000億元,較2015年初增加1211億元,增長24.85%。

“2015年前,皖北地區部分縣域存貸款‘剪刀差’逐年增加,存貸比較全省平均水平低10~25個百分點。為改變這一現狀,2015年,安徽銀監局選定皖北地區的‘2市5縣’開展落實信貸資金回流監測工作,引導地方法人機構認真落實新增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的信貸政策。”袁成剛坦言,這樣以來達到聚焦金融資源,堵“資金外流”之缺。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目前,皖北及大別山區的“兩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100多筆,貸款余額突破1億元。

據了解,該區域的金寨縣是安徽省唯一被全國人大確定的“兩權”(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縣。

值得註意的是,皖北地區普遍存在金融產品單一、唯抵押、擔保至上等現象。

對此,袁成剛亦介紹到,安徽銀監局與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提出並推動實施“4321政銀擔合作模式”,組織開展金融幫扶小微企業活動,引導銀行業機構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特點開發適合企業、農戶需求的金融產品,著力打破貸款投放“腸梗阻”,促進金融血液流向經濟末梢,推動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三農”和小微企業。

  • 每日經濟新聞
  • 張喜威
  •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48

全球首臺AP1000“心臟”起跳 西屋搶占中國超6000億核電投資先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220.html

全球首臺AP1000核電機組——三門核電1號機組首臺主泵首次點動完成

全球首臺AP1000核電機組的“心臟”——主泵——終於在中國跳動了。國內日後大量使用的AP1000機組核電項目有望提早啟動。

5月23日,中國三大核電公司之一的國家核電官網宣布,22日20時44分,全球首臺AP1000機組、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浙江三門1號機組全部四臺反應堆冷卻劑泵(下稱“主泵”)的點動操作順利完成。

“點動成功,通俗來講就是AP1000主泵初步啟動已經成功了。”國家核電一位內部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國家核電稱,三門1號機組全部四臺主泵首次點動成功,為三門1號機組“最終的並網發電,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持”。

業界普遍認為,一旦三門1號機組成功並網發電,其他使用AP1000機組的核電項目建設步伐也將因此而加快。

世界首批AP1000核電機組是中美兩國最大的能源高科技合作項目。目前,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各建2臺,作為實現第三代核電自主化的依托。而AP1000機組的誕生地——美國也在投入建設四臺這樣的機組。

“此次試點成功,是全球矚目的。”國家核電另一位內部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三門核電聯合調試隊連續作戰

AP1000依托項目的最大挑戰

主泵被稱為核電機組的“心臟”,在核電站正常運行期間為反應堆冷卻劑系統循環提供源動力,實現核反應堆芯與蒸汽發生器之間熱量的傳輸,屬於核電站的核安全一級設備。

三門AP1000主泵運輸、安裝、調試等各環節,是國家核電與AP1000技術的研發者美國西屋公司共同完成的。這四臺主泵是分別在2015年12月30日和2016年2月8日從美國運往浙江三門的,並於2016年3月1日全部安裝完成。

AP1000主泵作為重要程度與研發難度最高的設備,一直是核電業界關註的聚焦點。

國家核電在2015年公布的資料顯示,為了確保AP1000主泵60年安全可靠運行,西屋公司和AP1000主泵制造商EMD公司制定了極為嚴格甚至苛刻的設計標準和試驗驗證標準——無論是在主泵的設計、零部件材料還是制造精度、生產工藝方面,都突破以往的通用標準,提出了最高標準的要求,堪稱世界之最。這些高標準的要求給主泵的研發與制造也帶來了各種困難與挑戰,主泵之路歷盡艱辛與坎坷。

國家核電在2014年稱,AP1000“主泵的問題是當前工期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壓力”。官方資料顯示,三門1號機組最初計劃2013年建成發電,至今已經延期了整整3年的時間。

國家核電稱,從2007年開始,AP1000主泵的制造就經歷一系列的設計修改和試驗,最後“得益於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自始至終嚴格審評和監管,使得AP1000主泵最終完善並固化設計”。

官方資料顯示,2015年10月29日,國家核安全局組織的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就AP1000的設計、制造、試驗驗證結果、研制過程中出現問題的處理情況進行了綜合審查。審查認為,AP1000主泵性能滿足設計技術規格書的要求。

“AP1000主泵技術複雜、要求高、挑戰大。七年多來,中美兩國企業密切合作、努力攻關,在國家核安全局和能源局的嚴格監管和大力支持下,主泵研制最終取得了成功。”國家核電總經理王中堂在2015年10月29日說,“這次成功將進一步加快中國AP1000項目的建設進度,有力促進中國先進非能動三代核電的發展。”

國家核電此前向本報記者介紹,主泵設計制造技術是美國EMD公司對中國AP1000技轉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的沈鼓集團核電泵業公司、哈電集團動力裝備公司為主泵技轉的主要受讓方,同時也作為EMD公司的分包商,負責依托項目16臺主泵部分零部件及2臺追加主泵整機的分包制造。

國家核電稱,目前,上述國內兩家公司通過對技轉文件和相應軟件的消化吸收,派遣技術人員赴美培訓、接受技術服務,以及通過模擬件制造、分包制造實踐等形式基本全面地掌握了主泵的設計、制造和試驗技術。

3月1日,三門1號機組第二批反應堆冷卻劑泵熱交換器及管道安裝完成

國內核電項目將加快

AP1000被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三代非能動性壓水堆核電機組,是中國最主流的核反應堆型之一。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已經確定未來將把AP1000機組投入到更多的核電項目建設當中。因為這種技術在理論上安全性更高。

目前中國已經啟動了新一輪規模發展核電的計劃。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要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規劃提出,要開工建設一批沿海新的核電項目。

本報記者據此計算,到2020年之前,中國平均每年需要投入大約六臺百萬級千瓦的核電機組。這樣的六臺機組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從2016年開始,第三代核電機組在中國已經全面替代了第二代核電機組,而兩大核電巨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共同研發的華龍一號第三代核電機組則主要用於出口,這意味著AP1000機組未來將主宰幾乎所有的國內核電項目。

2006年,西屋公司擊敗法國阿海琺集團,奪得了中國第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的招標,從而終結了一場耗時2年多的世界最大核電合同競標戰。

成立於2007年5月的國家核電是AP1000型核電機組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形成自主核電品牌的實施主體。該公司成立當年即被視為中國核電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從美國引進該技術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當時正在運行和建設的核電站所使用的技術均是20世紀60~80年代開發的第二代核電技術,尚未形成自主化、標準化系列。2003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在杭州召開的全國核電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為擺脫“起步早、進步慢、差距大”的被動局面,要采用先進技術、統一技術路線、組織和領導,確保核電自主化各項目標的實現。

值得關註的是,本報記者從有關權威渠道獲悉,受AP1000主泵進展的影響,原本有望在2016年3月投入建設的CAP1400核電示範工程項目延遲至今。

CAP1400是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AP1000的基礎上,通過再創新開發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功率更大的第三代非能動性壓水堆核電機組。

位於山東石島灣的CAP1400核電示範工程項目屬於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由國家核電負責承擔研發。

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2月25日,國家核安全局組織召開專家委員會,審議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建造許可證申請的審評監督情況,建議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批複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建造階段),頒發CAP1400示範工程建造許可證。

“大家(專家委員會成員)是支持的。”當時參與主持評審的國家核安全局原局長趙成昆對本報記者說。

與華龍一號一樣,CAP1400核電機組也是中國致力向海外推廣的另一項拳頭產品。目前,國家核電已經將其推向南非和土耳其等國家。

另外,受AP1000主泵進展的影響,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和公開資料中了解到,原計劃使用AP1000機組的中核集團旗下漳州核電項目與中廣核旗下的寧德核電項目5、6號機組,最後換成了華龍一號。

不少核電人士認為,這是因為AP1000 機組進展太慢導致的;與此同時,華龍一號在技術上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在國家核電看來,AP1000 機組“作為世界首堆,有諸多創新而無經驗可循”,而“安全和質量始終是第一位的,為此寧可犧牲工期也不能動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30

數字化交易漸成主流 全球移動支付規模將破6000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726.html

這是一個數字化融入人類日常生活的時代。在新生代人群行為模式升級、經濟體需求變革以及顛覆性技術革新的驅動下,數字化對當今商業模式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日益加深。

在日前德勤中國聯合金融技術服務提供商Visa在上海召開的一場名為“企業數字化交易”的研討會上,德勤中國合夥人張挺指出,當全球進入數字化時代,無論在零售領域還是對公領域,數字化交易日益成為主流趨勢。

如今在中國,智能手機的應用,讓支付寶、微信支付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支付方式。而在海外,數字支付的比例同樣不容小覷。

央行數據顯示,近年數字化支付的交易筆數以每年翻倍的速度持續攀升,2015年的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同比增長更超出200%。據美聯儲估測,2016年全球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將達到6169億美元,2010年這個數字還只有600億美元。

在瑞典,59%的消費者利用移動支付消費,使用現金的比例只占2%。德國則對於現金更加青睞,這可能是因為德國本身就非常厭惡債務和泡沫所致。德國只有33%的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消費,使用信用卡的消費者比例更是只有0.06%。

世界銀行發展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萊奧拉•克拉珀博士說:“數字化支付的好處遠遠超出發達經濟體的許多人所認為的技術帶來的便利。數字化金融服務可降低匯款、支付和收款的成本,提高其安全性,由此而增強金融包容性,對於婦女賦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張挺認為,零售領域由於多方競爭帶來了大量的金融創新,在數字化支付等某些領域,新興金融機構逐漸取代銀行成為最主要的服務提供者;而相比之下,在對公領域,金融創新遠未能跟上數字化交易的步伐,更不用談促進和引導作用,例如對公數字化支付仍停留在10年前采用的電子銀行、銀企直聯等水平。

在上述研討會上,德勤團隊展示了先期對近200家的客戶調研與訪談結果,並邀請現場嘉賓企業CFO參與支付管理、交易管理、信用管理及數據管理等四大典型財務場景的研討。

“在技術及供給激發需求帶來的叠代式創新的數字化時代,未來3~5年間,企業數字化交易領域也將面臨快速和劇烈的變革,銀行必須前瞻性地予以應對,包括對公數字化支付,也包括交易管理、信用管理、數據管理等衍生領域。”張挺稱。

Visa亞太區商務卡解決方案區域總監許琳秀(Stefanie Koh)提到:“作為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Visa在例如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發達市場的國家地區,已經和銀行一起開發了超過60個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其中包括賬戶持有人識別、由個人對個人支付延伸至公對公支付的能力、手機行動支付與芯片非接支付、安全的店內和在線支付服務、雲端虛擬賬戶支付和消費者交易告警等交易相關的技術與工具,為企業的數字化交易提供更加簡便、迅捷、安全的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43

關於VR的發展歷史和未來,這6000字長文梳理得夠清楚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3/156475.shtml

關於VR的發展歷史和未來,這6000字長文梳理得夠清楚了!
觀察君 觀察君

關於VR的發展歷史和未來,這6000字長文梳理得夠清楚了!

在VR大熱的今天,我們對它的歷史了解是不夠的,今天觀察君拿出歷時半個月的考據深度長文,從公元前427年的古希臘,到未來3500年的預測,囊括了所有VR發展的重要階段,意在給大家還原一個詳細的虛擬現實發展歷程!

今天我們談論虛擬現實,無法繞開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7年的古希臘時代,當時的哲學家柏拉圖在提出“理念論”時,講了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里,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墻,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墻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墻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這是目前業內認為關於虛擬現實最早的模糊性描述。但虛擬現實畢竟是一門技術,真正談它的歷史還得從20世紀初開始,大致分為6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夾雜著不同的內容。

第一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前):模糊幻想階段

關於“虛擬現實”這個詞的起源,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法國劇作家知名著作《戲劇及其重影》,在這本書里阿爾托將劇院描述為“虛擬現實(la réalité virtuelle)”。到了1973年,Myron Krurger開始提出“Virtual Reality”的概念。但牛津詞典列舉的最早使用是在1987年的一篇題為“Virtual Reality”但與今天的虛擬現實沒有太大關系的文章。上面這些都有待考證,目前公認的現在所說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80年代提出的,也叫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

filehelper_1465794732962_89

但在1962年之前,”虛擬現實“還是以模糊幻想的形式見諸於各大文學作品里。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英國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在1932年推出的長篇小說《美麗新世界》,這本以26世紀為背景, 描寫了機械文明的未來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的書,里面提到“頭戴式設備可以為觀眾提供圖像,氣味,聲音等一系列的感官體驗,以便讓觀眾能夠更好的沈浸在電影的世界中。”三年之後的1935年,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斯坦利·威因鮑姆發表了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書中提到一個叫阿爾伯特·路德維奇精靈族教授發明了一副眼鏡,戴上這副眼鏡後,就能進入到電影當中,“看到、聽到、嘗到、聞到和觸到各種東西。你就在故事當中,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你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這兩篇小說是目前公認的對“沈浸式體驗”的最初描寫,里面提到的設備預言了今天的VR頭盔。

filehelper_1465794955639_18

人類對科技的挺進,最先都是基於文學或者藝術作品體現出來。先由一個作家在一個作品提出,接著會有另外一個作家在另一個作品里完善,慢慢把大家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需求包裝成科幻作品提了出來,等待這偉大的科學家來實現。到了1950年的時候,美國科幻作家雷·道格拉斯·布萊伯利開始在小說《大草原》(the veldt)一文中提到VR旅遊的橋段了。說一所叫Happylife的房子,里面裝滿各種各樣的機器,能讓孩子置身於非洲大草原,並感覺一模一樣,就是今天所說的“沈浸感”體驗。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左右):萌芽發展階段

有資料顯示,1956年,具有多感官體驗的立體電影系統Sensorama就被開發。但目前的多方面資料認為,莫頓·海利希(Morton Heilig)是在1960年才獲得Telesphere Mask專利的,這個專利圖片看起來跟今天的VR頭顯差不多。到了1967年,Morton Heilig才構造了一個多感知仿環境的虛擬現實系統,這套被稱為Sensorama Simulator的系統也是歷史上第一套VR系統。由莫頓·海利希(Morton Heilig)開始,虛擬現實繼續在文學領域發酵,同時也有科學家開始介入研究。

filehelper_1465794955669_27

1963年,未來學家 Hugo Gernsback 在Life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探討了他的發明——Teleyeglasses:據說這是他在30年以前所構思的一款頭戴式的電視收看設備。使得VR設備有了更加具體的名字:Teleyeglasses,這個再造詞的意思是這款設備由電視+眼睛+眼鏡組成,離今天所說的VR技術差別還有點大,但已經埋下了這個領域的種子。到了1965年,美國科學家LvanSutherland提出感覺真實、交互真實的人機協作新理論,不久之後,美國空軍開始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做飛行模擬。

filehelper_1465794955764_87

隨後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LvanSutherland在1968年研發出視覺沈浸的頭盔式立體顯示器和頭部位置跟蹤系統,同時在第二年開發了一款終極顯示器——達摩克利斯之劍(Sutherland)。從資料圖來看,達摩克利斯之劍跟今天的VR設備很像,但受制於當時的大環境,這個東西跟前面兩位的發明一樣,都分量十足,要鏈接的外部配件特別多。但不管怎樣,經過這幾個人的努力,VR終於從科幻小說走出來,面向現實,並開始出現了實物的雛形。

第三階段(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概念的產生和理論的初步形成

在1973年,Myron Krurger提出“Virtual Reality”概念後,對於這一塊的關註開始逐漸增多。關於虛擬現實的幻想從小說延伸到電影。1981年科幻小說家弗諾·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的中篇小說《真名實姓》和1984年威廉·吉布森出版了重要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都有關於VR的描述。而在1982年,由史蒂文 利斯伯吉爾執導,傑夫·布里奇斯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上映。該電影將虛擬現實第一次帶給了大眾,對後來的類似題材影響深遠。

filehelper_1465794955798_61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技圈開始掀起一股VR熱,VR甚至出現在了《科學美國人》和《國家尋問者》雜誌的封面上。1983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與陸軍共同制訂了仿真組網(SIMNET)計劃,隨後宇航局開始開發用於火星探測的虛擬環境視覺顯示器。這款為NASA服務的虛擬現實設備叫VIVED VR,能在訓練的時候幫助宇航員增強太空工作臨場感。1986年,“虛擬工作臺”這個概念也被提出,裸視3D立體顯示器開始被研發出來。1987年,遊戲公司任天堂推出了Famicom 3D System眼鏡,使用主動式快門技術,透過轉接器連接任天堂電視遊樂器使用,只要比其最知名的Virtual Boy早了近十年。

filehelper_1465794955853_77

但在80年代最為著名的,莫過於VPL  Research。這家VR公司由VR先行者Jaron Lanier在1984年創辦,隨後推出一系列VR產品,包括VR手套Data Glove、 VR頭顯Eye Phone、環繞音響系統AudioSphere、3D引擎Issac、VR操作系統Body Electric等。並再次提出“Virtual Reality”這個詞,得到了大家的正式認可和使用。盡管這些產品價格昂貴,但Jaron Lanier的VPL Research公司是第一家將VR設備推向民用市場的公司,因此他被成為”虛擬現實之父“載入了史冊。

filehelper_1465794955877_66

第四階段(90年代到本世紀初 ):虛擬現實理論進一步的完善和應用

到了90年代,VR熱開啟第一波的全球性蔓延。1992年,隨著VR電影《剪草人》的上映,VR在當時的大眾市場引發了一個小高潮,並直接促進街機遊戲VR的短暫繁榮。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Neal Stephenson的虛擬現實小說《雪崩》也在這一年出版,掀起了90年代的VR文化小浪潮。從1992年到2002年,前後至少有6部電影說到虛擬現實或者幹脆就是一部虛擬現實電影。1994年的《披露》、1995年的《捍衛機密》、2000年的《X檔案》、2001的《睜開你的雙眼》、2002的《少數派報告》......都或多或少帶有VR的橋段。而最為著名的,莫過於1999年上映的《黑客帝國》,被成為最全面呈現VR場景的電影,它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異常震撼的超人表現和逼真的世界一直是虛擬現實行業夢寐以求希望能實現的場景。

filehelper_1465794955907_76

除了電影的大熱,在這段時間,不少科技公司也在大力布局VR。1992年,Sense8公司開發“WTK”軟件開發包,極大縮短虛擬現實系統的開發周期;1993年,波音公司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設計出波音777飛機,同年,世嘉公司推出的SEGA VR;1994年,虛擬現實建模語言、建模語言出現,為圖形數據的網絡傳輸和交互奠定基礎;1995年,任天堂推出了當時最知名的遊戲外設設備之一Virtual Boy,但這款革命性的產品,由於太過於前衛得不到市場的認可;1998年,索尼也推出了一款類虛擬現實設備,聽起來很炫酷但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filehelper_1465794955940_11

整個90年代,基本跟VR搭上關系的公司都希望能夠”布局“VR,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原因主要是技術還不夠成熟,產品成本奇高。但這一代VR的嘗試,為後面VR的積累和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虛擬現實在全世界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盡管得不到市場的認可,但大大豐富了訊現實領域的技術理論。

filehelper_1465795705239_88

第五階段(2004 -2011):爆發前夜的靜默醞釀期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手機和智能手機迎來爆發,虛擬現實仿佛被人遺忘。盡管在市場嘗試上不太樂觀,但人們從未停止在VR領域的研究和開拓。索尼在這段時間推出了3公斤重的頭盔,Sensics公司也推出了高分辨率,超寬視野的顯示設備piSight,還有其他公司,也在連續性推出各類產品。由於VR技術在科技圈已經充分擴展,科學界與學術界對其越來越重視,VR在醫療、飛行、制造和軍事領域開始得到深入的應用研究。

filehelper_1465795719924_46

2006年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就花了2000多萬美金建立了一套虛擬世界的《城市決策》培訓計劃,專門讓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模擬迅雷,一方面提高大家的應對城市危機能力,另一方面測試技術的水平。兩年後的2008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利用虛擬現實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通過開發了一款“虛擬伊拉克”的治療遊戲,幫助那些從伊拉克回來的軍人患者。這些例子都在證明,VR已經開始滲透到各個領域,並生根發芽。

filehelper_1465795730994_90

在此期間,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文學作品在推動,比如美國著名小說家喬納森•艾倫•勒瑟姆(Jonathan Allen Lethem)的《久病之城》,這本被當年《紐約時報》評委十大好書之一的小說,就受到了“虛擬現實”的嚴重影響,書中大部分的真實其實是模擬日常生活,其實比日常生活更加糟糕。而2011年出版的《玩家一號》,則是美國科幻作家恩斯特·克萊恩關於虛擬現實的重要作品。由於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在這段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間里,VR的聲音一直若隱若現,等待著爆發的時刻。

filehelper_1465794963327_75

第六階段(2012年到現在):VR元年的井噴

2012年8月, 19歲的Palmer Luckey把Oculus Rift擺上了眾籌平臺Kickstarter的貨架,短短的一個月左右,就獲得了9522名消費者的支持,收獲243萬美元眾籌資金,使得公司能夠順利進入開發、生產階段。兩年之後的2014年,Oculus被互聯網巨頭Facebook以20億美金收購,該事件強烈刺激了科技圈和資本市場,沈寂了那麽多年的虛擬現實,終於迎來了爆發。

filehelper_1465794963357_23

在2014年,各大公司紛紛開始推出自己的VR產品,谷歌放出了廉價易用的Cardboard,三星推出了Gear VR等,消費級的VR開始大量湧現。科技記者柏蓉的一篇文章寫到:“得益於智能手機在近幾年的高速發展,VR設備所需的傳感器、液晶屏等零件價格降低,解決量產和成本的問題。”短短幾年,全球的VR創業者迅速暴增,按照曾經是媒體人的焰火工坊CEO婁池的說法,2014年VR硬件企業就有200多家。

filehelper_1465794979047_71

在中國,VR雖然在硬件圈一直很火,但在2015年之前,都還沒有進入主流的IT圈,以導致這段時間很多南方的硬件公司融不到錢死去了一大半。直到2015年年末,一份高盛的預測報告刷爆了互聯網從業者的朋友圈。主流科技媒體再次把VR扶到了元年的位置上,虛擬現實正式成為”風口“,由此拉開了轟轟烈烈的VR創業淘金運動。

filehelper_1465794990911_68

關於未來:一個哲學教授的時間表

基本所有的報告和調查都指向一個觀點,VR的普及只是時間的問題,快的話3年,慢的話五年,甚至有人認為,今年的VR就像2007年的智能手機,很快就會成為下一代計算機平臺。當然,面對這些充滿帶有爭議的觀點,沒有一個人能精準說出VR未來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後,給大家列上國內著名的虛擬現實理論先驅、《有無之間》作者、中山大學哲學系翟振明教授在《哲學研究》2001年6月號的《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對等性》這篇論文里提到的時間表,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2001年到2015年的時間表預測還是非常吻合的,接下來只需要時間來證明。

filehelper_1465795003901_93

下面為翟振明教授的時間表摘錄,可以方便大家對虛擬現實未來的思考:

第一階段: 從感覺的複制或合成到賽博空間中的浸蘊體驗。

2001年: 眼鏡式三維圖像熒光屏再加上立體聲耳機被裝在頭盔上, 用無線電波與計算 機接通 。

2008年: 人們戴上傳感手套後手臂、手掌、手指的動態形像在眼鏡式熒光屏上出現, 代替觸盤和光標 。

2015年: 傳感手套獲得雙向功能, 根據計算機的指令給手掌及手指提供刺激產生觸覺; 視覺觸覺協調再加立體聲效果配合, 賽博空間初步形成。

2035年: 壓力傳感手套擴展至壓力傳感緊身服, 人的身體的視界內部分的自我動態形 像在賽博空間中重現。人們感覺到自身進入了賽博空間, 此空間以自己的視界原點為中心。

2037年: 傳感行走履帶或類似的設施與人的兩腿相接從而給計算機傳送人的行走信號,從而給 “不出門而走遍天下”創造了一個必要的條件 。

2040年: 整個人體的動態立體形像與環境中的其他物體形像相互作用, 由此產生相應的五官感覺輸入。

2050年: 錄觸機進入實用階段, 利用壓力傳感服等裝備人們可以錄制、重放觸覺。

2060年: 賽博空間與互聯網結合, 上網即進入賽博空間, 與其他上網的人進行感覺、 感情的交流, 遠方的戀人可以相互擁抱。

2070年: 通過編程控制, 人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選擇自己的形像及環境的氛圍, 改變 感覺的強度 。

2080年: 通過感覺放大或重整, 人際交往的內容、感情交流的方式得到巨大的充實、 改善。

2090年: 在賽博空間中的交往成為人們日常交往的主要方式。

filehelper_1465795022052_92

第二階段: 從感覺傳遞的交往過程到遙距操作的物理過程。

2100年: 遙距通訊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相結合, 浸蘊在賽博空間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由遠方機器人提供刺激源。

2150 年 :機器人不但給遠方的浸蘊者提供感官刺激界面 ,而且重複浸蘊者的動作主動向 遇到的物體或生命體施加動作 ,完成浸蘊者想要完成的任務。

2180年: 遙距操作發展到集體合作的階段: 由不同的浸蘊者控制的機器人替身一起完成複雜的室內或戶外作業 。

2200年: 遍布全球的機器人替身可與任何浸蘊操作者一一接通。人們毋需物理上的旅行就可到達各個地方, 完成各種工、農、商業的任務。

2250年: 機器人分成不同大小和馬力的等級, 浸蘊者可在這些不同等級的替身之間自動換檔連接, 根據需要而達到功率或動作的放大或縮小。

2300 年 :人類的大多數活動都在虛擬實在中進行 。在其基礎部分進行遙距操作 ,維持生計 ;在其擴展部分進行藝術創造 、人際交往 ,豐富人生意義 ,通過編程改變世界的面貌 。

2600 年 :在虛擬實在中生活的我們的後代把我們今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當作文明的史 前史 ,並在日常生活中忘卻這個史前史 。

3000年: 史學家們把2001年至2600年當作人類正史的創世紀階段, 而史前史的故事成 為他們尋根文學經久不衰的題材 。

3500年: 人們開始創造新一輪的虛擬實在⋯⋯

(以上時間表引自中山大學哲學系翟振明教授在《哲學研究》2001年6月號的《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對等性》一文)

filehelper_1465795037166_3

翟教授的時間表從2001年到3500年,整個跨度有1500年,一般人很難想象1500年後的樣子,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站在15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思考今天一樣,一切已經面目全非,很多在當年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在今天一一實現了。不管我們能不能活到那一天,但面對虛擬現實,我們這一代人有我們這一代的使命,在風口之際,踏上VR浪潮,就有可能像幾十年來那些虛擬現實先驅那樣,開拓了VR的歷史,同時成就了自己。

filehelper_1465795948362_44

 

VR 歷史 發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34

Circle獲6000萬美元戰略融資 專註區塊鏈應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484.html

6月23日,美國消費金融公司Circle在北京舉行發布會宣布,獲得由投資合夥人IDG資本領投、布雷耶資本(Breyer Capital)參與投資的6000萬美元戰略融資。同時,在北京成立世可中國(Circle China),專註於將開放、全球化、區塊鏈技術推動的社交支付福利帶給中國的客戶。

Circle的CEO兼創始人Jeremy Allaire表示:“我們創立Circle的願景是讓所有人都能夠在網絡上以內容、信息和消息共享相同的方式來交換和傳遞價值。金錢運轉的方式應該與網絡一樣——即時、全球、免費、開放和有趣。”

Circle願景:支付像信息傳遞一樣是免費的

“如果一個產品或者服務能在全球範圍內,以開放的方式把世界更緊密的鏈接在一起,那麽無疑會引起我的極大興趣。”Jeremy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描述他的創業初衷,“我們希望支付就像信息傳遞一樣是免費的。”

成立於2013年的Circle,是一家美國消費金融創業公司,主要提供以區塊鏈為底層核心技術的個人對個人支付轉賬服務。Circle於2014年底上線其第一款App,目前已吸引150個國家的數百萬用戶。去年年底,繼為美國用戶開通美元兌換服務之後,Circle目前正向歐洲擴張。通過Circle用戶能夠立即兌換美元和英鎊。

Circle伴隨著虛擬貨幣潮流應運而生。虛擬貨幣技術首次出現於2009年,現在已被提升為一種快速且廉價的跨境轉賬方式,且不需要使用到傳統的資金轉移服務。

作為一家快速成長的創業公司,Circle的長期目標是將公有區塊鏈作為後臺網絡來使用,這樣國家貨幣之間的資金轉移將更加便捷,資金成本也更低。

Circle的成長反映了新趨勢,也因此吸引了各路資本的青睞。作為Circle的重要投資者之一,吉姆•布雷耶以“2005年投資1200萬美金給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並加入其董事會”作為他投資成功的一個經典案例,來闡明其對創業公司及其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

“吉姆•布雷耶是IDG資本的長期合夥夥伴,也是一位親密的朋友。這一次IDG也是與布雷耶資本並肩作戰。”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說,IDG十分看好Circle的區塊鏈和社交支付願景。

區塊鏈的未來想象

事實上,Circle在美國和歐洲推出的基於社交支付的產品,背後最重要的是區塊鏈的技術,能讓各國的用戶用他們的法幣來進行全球範圍內免費的價值轉移。

對於區塊鏈的未來職能,Jeremy也有著清晰的認識:區塊鏈是要在全球範圍內培養一個信任的平臺和機器。在這上面有不同的應用出來,第一個應用是貨幣本身,區塊鏈也可以是紀錄存儲的平臺,如果需要長期存儲的平臺,區塊鏈可以發揮這一作用,這是數字資產能在全球範圍內起到存儲的功能。

如何對區塊鏈技術這類新生事物進行監管顯然是一個嚴肅而關鍵的問題。對此,Jeremy表示:“區塊鏈技術是在整個監管體系範圍之內的,我們跟監管部門合作來推進進程。技術本身不是被監管的,但技術在商業上的應用是要被監管的。”

“區塊鏈技術還是一個新趨勢,監管部門應該以一個開放的態度接納。”在Jeremy看來,區塊鏈技術最主要的場景,是如何讓貨幣進行實時的轉移,其他未來可能出現的場景,不同類型交易的監管部門會根據行業不同的情況進行分類監管。

在Jeremy看來,區塊鏈技術本身會為監管機構提供更多更新的能力,它本身是一個公共賬本,所有數據在公共賬本中存儲,公共賬本再加上Circle這樣的技術支撐,監管機構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和內容。

“當有越來越多的交易發生在區塊鏈上,對監管機構來說,他們可以在對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時候更好的實施監管的功能,會有更大的同步性和可實施性。”Jeremy補充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53

播出5集,全網播放量達6000萬,懸疑推理也能做成垂直社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30/157086.shtml

播出5集,全網播放量達6000萬,懸疑推理也能做成垂直社區?
dan dan

播出5集,全網播放量達6000萬,懸疑推理也能做成垂直社區?

從內容入手,一千靈二夜創始人黑小土真正想做的,是基於興趣的推理社群。

一個加班族猝死在自己的工位上,臨死前他留下一串數字:44358。嫌疑人有5位同事,到底是誰殺害了他?

以上是一千靈二夜公司微信號上的一則小解密遊戲,也是他們想要做的眾多與懸疑推理有關的事中的一件。當然,目前他們的重心全部在網絡互動懸疑新劇《真正的腦洞》上。

這個劇今年5月24日在視頻平臺上線播出,每集10分鐘左右,目前已播5集,累計播放量達6000萬。它采用柯南破案的方法,每次向觀眾呈現一個故事,而在案件往前推進的過程中,片中也會出現多條線索,引導觀眾展開推理,找出兇手,劇的結尾則是開放式的。真相會在微信公號上公布,觀眾的推理和觀後感也將影響到之後的創作。

從內容入手,一千靈二夜創始人黑小土真正想做的,是基於興趣的互動推理社群,《真正的腦洞》是他們初創業的第一個嘗試。“已經有很多粉絲和我們在訂閱號互動,參與到探案中來。”黑小土說。

為什麽要做這件事?同樣是基於興趣和經驗的嘗試。黑小土真名趙冀延,有四年半的土豆及優酷工作經驗,曾操盤過英劇《神探夏洛克》在內的社交媒體推廣項目。他也是懸疑推理愛好者,推崇東野圭吾的作品。2014年,他離開了平臺,選擇做劇切入推理迷市場。目前,團隊已有十幾人,主要是網劇制作團隊。做社交營銷出身的黑小土對市場反映很看重,他對於一部劇是否能火的判斷方式是,先出測試版,如果反饋不好,項目可能被砍掉。也正因如此,目前他們拍片成本也較低。

“成本低,對創業公司來說,才能快速試錯。”黑小土說,做劇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搭建推理粉絲的垂直社區,將有共同愛好的人聚攏。目前《真正的腦洞》的數據讓他們感到驚喜,超出了預期。黑小土告訴i黑馬,團隊已於去年拿到AC加速器的天使資金。

提到商業模式,黑小土態度比較樂觀。“看推理劇的一般是高智商人群。”營銷、電商、增值服務等都在計劃之中,而他們目前也與滴滴等達成了合作,會將一些解謎線索藏到打車軟件之中,並指導用戶尋找線索,完成推理。類似的嘗試也在他們之後的規劃中,黑小土想要的,便是推理加互動,最後抵達交易的閉環。

不過現在說這一切還為時尚早,他們計劃中的推理迷社群,正在養成中。做出能引爆話題和互動的好內容,不斷提高播放量,擴大精準人群,是他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i黑馬也獲悉,目前國內網劇市場主要以制作愛情、玄幻、古裝、武俠等為主,較少懸疑推理類,除了市場喜好原因,也和懸疑類題材電視劇在國內比較少見的歷來傳統有關。大部分劇迷所熱衷的,還是類似《嫌疑人X的獻身》等的日劇及《犯罪現場調查》、《神探夏洛克》等的英美劇較多。

而近些年來,國內網劇、電影及新綜藝也在涉獵懸疑推理市場,推出過包括《心理罪》(網劇)、《唐人街探案》、《十二公民》(電影)《明星大偵探》(綜藝)等的內容,成為行業新氣象——這一市場正在開墾中。

網劇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32

財政觀察:6000億減稅費舉措落地 下半年財政政策更積極

今年下半年,隨著6000億元減稅費舉措落地,總規模約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置換債券繼續發行,財政資金撥付進度加快,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幫助經濟爬坡過坎。

而財稅改革也將觸及最後一大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地方債管理也將繼續被收緊,變相、違規舉債和擔保行為將被嚴懲。

6000億減稅費和5萬億置換債券發力

每年年中,財政部部長會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上一年中央決算報告,這是觀察財政部下一步工作動向的重要窗口。

近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作了《國務院關於2015年中央決算的報告》。他把下一步財政部重要工作,歸為四個方面: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規範和完善預算管理和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樓繼偉強調,下一步要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這體現在減稅降費、地方政府置換債券、加快資金撥付和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方面。

樓繼偉在上述會議稱,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增強企業發展動力。有序推進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幫助地方減輕利息負擔,騰出資金補短板。加快資金撥付進度,支持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規範推廣運用PPP模式,著力推進PPP立法,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促進更多項目落地。

今年5月1日,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全面推開,國務院估算此舉將給企業減稅5000億元,這是本屆政府最大的減稅舉措。同日,國務院再次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此舉將減輕企業費用負擔1000億元。

6月份的國新辦有關中國債務的吹風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王克冰在會上表示,今年地方政府可能會進行5萬億元的債務置換。這意味著今年置換債券額度將高達5萬億元,去年這一數字為3.8萬億元。

根據財政部此前數據,1萬億元的置換債券將給地方政府節約近500億元的利息支出。

另外,財政部也正加快花錢速度,化解一方面地方喊缺錢,另一方面錢又花不出去的怪狀。5月11日,財政部印發《關於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強地方財政庫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資金撥付進度,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對宏觀調控和穩增長政策落實的促進作用。

央地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試點將啟

除了5月1日啟動的營改增和7月1日啟動的資源稅改革等稅制改革外,財稅改革另一大重頭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也將啟動。

上述會議上,樓繼偉表示,下一步將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出臺改革指導意見,並選取部分領域率先啟動改革試點。

去年12月26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上表示,去年起草了上述改革指導意見,上報了國務院,征求了很多部門的意見。按照國務院的要求,這個指導意見還要進一步征求地方的意見。根據這個指導意見提出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6年將率先啟動國防、國家安全、外交、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改革。

樓繼偉曾表示,要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直接支出比重,將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系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的事項集中到中央,減少委托事務,提高全國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將區域性公共服務明確為地方事權;明確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在明晰事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責任,中央可運用轉移支付機制將部分事權的支出責任委托地方承擔。

財稅改革下一步工作還包括,進一步加強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和統籌使用。

本報記者了解到,去年中央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從2014年的150項減少為2015年的96項,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壓縮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規模,今年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長12.2%。

另外,樓繼偉在上述會議提出,組織實施資源稅總體改革及水資源稅試點,配合做好環境保護稅、關稅等立法工作。今年7月1日,資源稅改革和河北省水資源稅試點工作全面推開。

預算管理制度也將繼續完善。樓繼偉在上述會議強調,抓緊修訂出臺預算法實施條例。嚴格執行人大批準的預算,健全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強化預算執行主體的責任,推動資金盡快到位、政策盡快落實、項目盡快落地。

禁止地方變相違規舉債

加強地方債管理依然成為今年下半年財政工作焦點。

樓繼偉在上述會議強調,加強債務限額管理,所有地方政府債務都要納入限額並嚴格按照限額舉借債務,控制債務規模。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0.6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元,兩項合計,全國政府債務26.6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9.4%。加上地方政府或有債務(即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按照2013年6月審計署匡算的平均代償率20%估算,2015年全國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將上升到41.5%左右(低於歐盟60%預警線)。

樓繼偉也再次強調,切實履行政府債務償還責任,妥善處理存量債務,堅決禁止各種變相、違規舉債和擔保行為。

地方政府變相舉債屢禁不止。根據6月29日披露的《國務院關於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署重點審計了11個省本級、10個市本級和21個縣的地方政府債務時發現,至2015年底,浙江、四川、山東和河南等4個省通過違規擔保、集資或承諾還款等方式,舉債余額為153.5億元。

另外,審計署發現,有的地方出現一些隱性債務,內蒙古、山東、湖南和河南等4個省在委托代建項目中,約定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支付建設資金,涉及融資175.65億元;浙江、河南、湖南和黑龍江等4個省在基礎設施建設籌集的235.94億元資金中,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對社會資本兜底回購、固化收益等承諾。

“地方政府只能通過發行政府債券方式舉債和為外債轉貸提供擔保,除此之外不得以任何方式舉債,也不得為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債務以任何方式提供擔保。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或擔保,以及違反規定替企業償債的,責令改正,並嚴格按照預 算法規定追究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的責任,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樓繼偉在上述會上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13

一場暴雨南京6000多輛車被淹 哪些情況保險可以賠?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09/1020449.html

江湖告急!南方多地暴雨連連,城市車輛也因此出現大量損失。“天漏了”,車主內心“崩潰”:什麽樣情況保險賠?什麽樣情況只能自己“買單”?保險公司理賠專家為您支招。

3.thumb_head

 一場暴雨,讓南京不少車輛“遭殃”。揚子晚報記者據江蘇人保財險,平安產險江蘇分公司、大地保險江蘇分公司、紫金保險數據粗略統計,這場暴雨已讓南京至少6000多輛車子“趴窩”。“天漏了”,車主內心“崩潰”:什麽樣情況保險賠?什麽樣情況只能自己“買單”?保險公司理賠專家為您支招。 

  車子停放狀態被淹賠嗎?

  別擔心,絕大多數都會賠

  這次暴雨造成的車輛損失保險公司是否賠償?江蘇人保財險理賠事業部人士介紹,這次由於被淹,大部分車輛都存在內飾、電子零件、變速箱和發動機等損失問題。這些損失在車主投保比較充足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可以獲得賠償。該公司會在保險條款約定的基礎上,積極協調有關機構對受損車輛進行救援和維修,並盡量考慮客戶利益,快速合理賠付,絕不惜賠拖賠。

  大地保險江蘇分公司人士也介紹:只要投保了車損險後,車子停放狀態下被淹,都可得到理賠。

  “滅頂之災”車子怎麽理賠?

  參考折舊率後一般會定全損賠償

  6日晚,家住南京某小區的照舊將車子停在小區地下車庫,7日早上一看,呆掉了:“滅頂之災啊!真的只能看到車頂了。”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報案後,保險公司經過查勘後建議他:“報廢吧,可以算車損險的全損”。4S店也打來電話表示慰問。

  像張先生這樣的“滅頂之災”,能獲賠多少呢?記者咨詢兩家保險公司理賠人士獲知:如果受災車輛車廂內水淹高度超過儀表臺以上,那麽即使修好了也沒啥意義,通常保險公司會建議車主采用推定全損方式處理。即按照實際價值(出險時的新車購置價扣除折舊)金額協商確定損失進行賠償,受損車輛由保險公司收回處理。

  一般小轎車的折舊率是每月0.6%、每年7.2%。舉例來說,車輛購置時花了20萬元,一年後折舊率為7.2%,投保時車損險保額就是18.6萬元了。也就是說,如果此時遭遇暴雨“滅頂之災”,最多可賠18萬多。“就算這樣也劃算啊。”家住西善橋的劉女士車子基本上全淹了,聽說這樣的賠付方案後願意接受。

  發動機進水完全不能賠?

  要看有沒有投保相關險種

  “我保了車損險,但沒有投保發動機特別損失險,這次暴雨中我的車發動機進水了,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賠了?”

  江蘇人保財險理賠事業部人士介紹,發動機進水造成的損失有很多種,本次暴雨造成的水淹車輛發動機的拆解費、檢測費、發動機油等檢修、保養的修理費用,可以在車損險項下賠償。如果投保了“發動機特別損失險”(即“涉水險”),那麽發動機因進水造成發動機連桿、活塞以及缸體等損壞配件的費用可以獲得賠償。

  因此,多家保險公司人士提醒,車子行駛過水過程中熄火被淹,千萬不要二次啟動。否則如果沒投保“涉水險”,保險不賠發動機受損情況;而且二次啟動造成的發動機受損,也會對車輛造成安全隱患。

  拋錨後自己聯系救援可否?

  保險公司認可正規救援發票

  “我的車在暴雨中拋錨,我緊急聯系了一家救援公司把車拖走,這些救援拖車費保險公司能賠嗎?”

   江蘇人保財險理賠事業部人士介紹,該公司鼓勵支持客戶及時積極施救,如果自行聯系施救單位進行施救產生的合理費用,可以在車損險項下進行賠付。在向保險公司索賠時,請提交正規的救援費用發票。

  另外,如果車輛陷入泥中、需救援方可脫險,無其他損失,所產生的施救費也可在車損險施救費中賠付。

  因暴雨在水中漂浮碰撞導致車輛受損,也是在車損險項下賠付。

  • 揚子晚報
  • 姚祥雲
  • 馬燕 沈春寧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13

陳冠希年賺6000萬元的公司 今天進軍電商了

Ray依舊清晰地記得,十年前自己在潮流雜誌上看到一個叫CLOT的品牌,一雙新鞋的發布,令人乍舌地引發了全城通宵排隊購買。這個牌子的創始人就是穿什麽火什麽的陳冠希(Edison Chen)。沒想到十年後,這一幕穿越到了線上。

7月15日,陳冠希帶著他的CLOT進駐天貓開設旗艦店。

無心插柳

人們已經習慣在八卦娛樂雜誌上看到陳冠希的花邊新聞。但也許鮮有人知道這個緋聞漫天飛的男藝人其實是個成功的生意人。

雖然當年父親給了他250萬港元作為啟動資金,但隨後立即潑冷水:“你應該用這些錢去買個房子,不要開店,因為一定會失敗。”

這個決定,連陳冠希自己都沒有想到過會成功。在設立公司的同年,他們在中國香港銅鑼灣開了第一家JUICE時裝店。這家店以銷售世界各地的潮流尖端貨品為主。第二年,又有了自己的產品線,開始推出自家同名品牌CLOT服飾,並經常與國際品牌合作推出創新產品,比如迪士尼(DISNEY)、COCA-COLA以及SCION等。

發展10余年,如今CLOT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擁有上新款必有死忠追捧排隊的潮牌CLOT,還在上海、北京、吉隆坡等幾個亞洲重要城市開設7家JUICE店。同時,公司業務一直不斷擴充,除了音樂、時裝及設計外,CLOT還經常參與一些公關顧問工作及籌劃活動。顯然,如今的CLOT已經從一個潮流品牌發展成了擁有多元化業務的集團公司。

陳冠希曾感嘆,“那件事”發生後,如果不是有這家公司撐著,自己就完蛋了。他說自己運氣不錯,當初開店全憑興趣,而現在的生意還真是做的不賴。

早在幾年前,集團年收入已經達到2000萬元。其核心業務潮牌服飾CLOT和JUICE時裝店占據了收入的近一半。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後,陳冠希在去年11月上線的一部關於自己的紀錄片《觸手可及》中透露過:“現在我們每年都有1000萬美元的營業額” 。

名人效應帶動銷售?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次入駐天貓的CLOT推出了28款獨家限定系列,由陳冠希親自參與設計。“這些衣服在線下買不到。”CLOT相關負責人表示,天貓為CLOT在中國除官網外的唯一授權電商平臺。

作為粉絲,Ray此前在CLOT的全球官網買過東西,但他表示,體驗目前一般,早年連中文都沒有,物流運費又很貴,上面的貨也不如線下門店。“現在有了天貓官方旗艦店,以後就能愉快地買到限量版了。”

“對於潮牌來說,品牌個性是極其珍貴的資產,所以開店都非常謹慎。天貓具備了用戶基礎、品牌生長環境和大量的需求,大批潮牌入駐表現驚人之後,CLOT不想錯過這個風口。”天貓服飾總經理劉秀雲認為,天貓品牌自營的模式能夠讓CLOT掌控自己品牌個性滿足現有粉絲消費需求的同時,又能為其拓展更多潛在的新粉絲,充分釋放潮流文化的影響力。而且根據天貓平臺上消費者的地域分布等大數據,又能指導CLOT未來在線下開店選址。

服飾行業觀察人士王旭章曾為不少潮流時尚雜誌撰寫專欄,長期關註潮牌文化品牌。“你不能把這些牌子和大眾的服飾品牌來做橫向對比。前者的受眾範圍相對較小,也比較固定。”他告訴記者,這些品牌定價通常不便宜,但從來不愁賣。“一款通常只做很少的數量,賣完就絕版了。粉絲排隊搶購都來不及。”

他曾在美國洛杉磯看到過CLOT限期店上新的情景,“那天老板(陳冠希)親自到店,門口都是在還在念書小孩排隊等進店,一件500美元的T恤買起來也不手軟。20歲的女孩子喊他‘男神’。”王旭章認為,很多潮牌起先出來是因為自帶明星效應,但要在眾多的同行中存活下來甚至做到前列卻是要憑借品牌創業者的經營能力。“這一點,CLOT做到了。”

周邊的人比如合作夥伴評價陳冠希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他跑去美國和供應商談合作,顯得信心十足,零售商渠道、名人明星資源、設計師資源,“我都有。”他說。於是雙方合作一拍即合。

“我是嗎? 別人都這麽說。也許吧。”他對著鏡頭露出標誌性地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