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貿易順差料蟬聯第一,或成特朗普收汽車稅新借口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對本國巨額貿易逆差耿耿於懷的當下,最新出爐的2018年德國貿易順差預測數據顯得有些紮眼:德國貿易順差將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第一。
根據德國權威經紀機構IFO經濟研究所的最新預測,今年,德國貿易順差將達到2650億歐元(約合2990億美元),其主要驅動因素是2000億歐元的貨物貿易盈余,其經常賬戶盈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8%,仍超過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規定的6%警戒線。
這一預測同德國聯邦統計局月中公布的上半年數據亦吻合:2018年上半年,德國全球貿易順差為1215億歐元,略高於去年同期,其中德國對美出口增長0.8%,至561億歐元。
在數據出爐後,德國經濟部發言人辯稱,高額貿易順差不是德國要刻意追求的“政治目標”,德國政府正在通過加強內需的方式降低外貿盈余,此舉無疑是為應對近年來國際上愈加嚴厲的針對德國高額貿易順差的批評之聲。
“ 匯率操縱國的標準之一是經常賬戶盈余超過GDP的3%。”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此美國對德國一直頗有怨言。美國財政部每隔半年會針對主要貿易夥伴發布匯率報告,在最新報告中,雖然沒有被視為匯率操縱國,但德國就在觀察名單中;而為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特朗普推出的汽車稅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擊德國以及日本。

德國:高順差是因為產品質量好
上述IFO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貿易順差前三名分別為德國(2990億美元)、日本(2000億美元)、荷蘭(1100億美元),可以看到盡管排名分居前兩位,但日本同德國之間的貿易順差差距足有990億美元之多。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產品出口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其他歐洲國家及美國的需求。不過德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出現了赤字,總量在180億歐元左右。
目前,德國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7.8%,與2016年的8.3%相比有一定回落,但仍高於諸多國際組織規定的上限。
譬如,IMF首席經濟學家奧伯斯法爾德(Maurice Obstfeld)就在近期批評德國高額貿易導致了貿易的緊張局勢,並有可能使全球金融穩定性受到破壞。
奧伯斯法爾德指出,在德國這樣的貿易順差國家,IMF只看到“猶豫不決的措施”。
在另外一篇《應對全球失衡,各方需要通力合作》的論文中,奧伯斯法爾德更進一步詳細闡述了對目前經常賬戶逆差過高國家不滿的原因。
他指出,“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經常賬戶的順差和逆差有所收窄,並在過去 5 年中保持相對不變,約為全球 GDP 的 3.25%。我們的分析表明,這些全球收支中約有 40%至 50%是過度的,並且越來越多地集中在發達經濟體。”
其中,在歐洲北部(德國、荷蘭、瑞典等)以及亞洲部分地區(中國、韓國、新加坡等),經常賬戶順差持續高於適宜的水平。低於適宜水平的收支則依然主要集中在美國和英國。奧伯斯法爾德指出,全球失衡持續存在,加之人們愈發感覺貿易環境不夠公平,這些都助長了保護主義情緒,但這些沖動是被誤導的。“保護主義政策升級主要會損害國內和全球經濟增長,但並不會對經常賬戶失衡產生多大影響。”
實際上,包括IMF等國際組織在內,一直都呼籲德國通過提高工資和投資來提振內需, 以減少全球經濟失衡的現象。
奧伯斯法爾德也在文章中要求德國增加政府支出,例如通過投資基礎設施或數字化,德國公司應該增加國內投資,而並非把錢投資到海外。
不過德國業界對於以上指責並不認同。首先,德國企業並不認為德國是在蓄意追求高順差,這只是德國產品質優的正常反映。
德國工商總會 (DIHK) 首席外貿分析師特萊爾(Volker Treier)即指出,德國的貿易成功值得慶祝,且“(貿易順差)是德國公司業績和產品吸引力的指標,而這一切都是在目前困難的國際環境下產生的”。

他並指出,那些對於德國產品正在全球泛濫的指責是膚淺的,事實上,德國公司正在全球使用其資本盈余進行投資,譬如德國公司在中國雇用100萬人,在美國雇用超過85萬人,換言之,德國企業以直接投資的形式將資本盈余用在了為全球創造就業上。
而為何能在全球投資,卻不在德國國內進行投資?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數位德國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都指出,德國是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投資完全尊崇市場行為,如果投資海外市場,一定是因為海外市場更有利潤可圖。
資產管理公司荷寶的首席經濟學家柯耐力森(Léon Cornelissen)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則指出,無論哪個黨派當選,德國政府改變其財政政策的可能性都非常低,其原因在於對於德國的高順差問題,現在不應研究應該做什麽,而是思考德國會不會去做。但這並非黨派問題,最終還是德國在財政政策方面的文化傳統問題(註:即偏愛財政平衡和謹慎的財政政策)。
高順差容易成為美貿易保護主義目標
IFO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美國2018年將再度成為外貿逆差最大的國家,總額接近4200億美元。
奧伯斯法爾德則在前述文章中直言,高順差國家可能成為貿易夥伴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目標。
確然,時光回溯到2016年,德國貿易順差再次創下紀錄,接近2530億歐元,達到其GDP的8.7%,回歸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自此德國就因此備受外界批評。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就一再指責德國操控歐元,並以此方式實現對美傾銷。
同時特朗普還不斷威脅寶馬和大眾等德國汽車制造商,稱如不在美國建廠,而將汽車賣到美國的話,要征收高額關稅。
在此言論之後,彼時掌管德國經濟部的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回應道,如希望解決美系車與德系車銷量不對等的問題,“先把美國車造好點”。
IFO經濟研究所此前的研究數據顯示,若美國真開征汽車關稅,這將使德國產生大約60億美元的直接損失(占其GDP 0.2%)。
(本文實習記者林然亦有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吳將
日6年來首錄貿盈 對美順差4600億
1 :
GS(14)@2017-01-26 07:48:19【明報專訊】日本2016年貿易統計初值顯示,貿易收支為順差4.0741萬億日圓(約2781億港元),是自2010年以來6年首次錄得全年貿易順差,也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的首次。因原油價格走低等影響,進口額下滑,貿易收支較2015年的2.7916萬億日圓(約1906億港元)的逆差顯著改善。但日本商界憂慮對美的貿易順差,可能觸發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向日本採取貿易保護措施。
特朗普批日汽車市場封閉
由於用於火力發電的原油與液化天然氣(LNG)價格下跌,日本2016年的進口總額下滑15.9%至65.97萬億日圓(4.5萬億港元),連續兩年減少。油價偏軟帶動美國汽車銷量增加,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量增長7.7%。日本對美國的出口額為14.14萬億日圓(約9653億港元),超越對華(不包括香港)出口額,連續4年居首位。雖然對美貿易順差較上年減少4.6%,但佔比仍然最大,為6.83萬億日圓(約4663億港元)。對於美國新政府關注到日本出口額及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等問題響,日方強調今後「有必要切實關注是否會導致全球整體的經濟停滯」。
汽車市場勢被要求放寬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已批評日本汽車市場封閉,考慮要求日方糾正。美國政府擬向日本呼籲展開雙邊磋商,促進美國汽車對日出口、削減貿易逆差,有可能觸發以汽車為主的美、日新一輪貿易摩擦。
美國車佔日本市場份額不到1%。美國政府為應對美、日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可能會要求設立類似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美、日一攬子經濟協議」框架。當時美國政府暗示將大幅上調關稅,迫使日本開放汽車市場,最終使日本廠商主動購買美國製零件,或在美國生產汽車,日本汽車廠當時甚至主動減少對美出口。美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後,日本政府擬繼續游說特朗普政府改變初衷,暫不打算回應美國的雙邊談判要求。分析認為若重新談判,日本勢必被美國要求進一步開放市場。美國在農業方面可能要求日本增加大米、牛肉及豬肉進口,在汽車產業可能要求放寬環境標準。
出口15月首錄增長
12月日本出口錄得15個月以來的首次按年增長,是日本經濟前景正在改善的迹象。
去年12月貿易收支為順差6414億日圓(約438億港元),連續4個月保持順差。日經研究團隊公布的531家日本企業月度調查,73%受訪企業認為特朗普不會容忍每美元兌日圓超過120水平,不希望日圓大幅貶值,以免引發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報復。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03&issue=20170126
中國出口勁 對美順差擴大
1 :
GS(14)@2017-02-11 18:18:45【明報專訊】海關總署公布今年1月內地貿易數據,進出口數據均大幅優於預期,按美元計內地出口按年增長7.9%,終結九連跌,對美國仍維持逾200億美元高額貿易順差。經濟學家表示,為避免中美貿易戰,中國將以穩定匯率為首要任務,但美國總統特朗普行為難以預測,或成貿易回暖最大風險。
1月出口增16% 遠勝預期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月內地出口按人民幣計增長15.9%,大幅高於預期的5.2%;進口增長25.2%,高於預期的15.2%。按美元計,1月出口按年增長7.9%,結束連續9個月下跌趨勢;進口增長16.7%,預期為10%。其中,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按人民幣計,按年擴大8.2%至1478.9億元;撇除匯率因素後按美元計則微跌1.3%,但仍高達215億美元。
彭博:內地要企業評估承受最高關稅
雖然貿易數據喜人,但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對於中國傾銷與操控匯率的指摘仍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多個政府部門正向對美貿易與跨境收支較大的企業進行調研,要求企業評估一旦美國提高關稅對企業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能承受的最高關稅。
不過,據中國中央電視台報道,特朗普昨日在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時表示,美中作為合作伙伴,可以通過共同努力,推動雙邊關係達到歷史新高度;美方致力於加強兩國在經貿、投資等領域和國際事務中的互利合作。
瑞穗證劵:元首對話 釋出積極信號
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正呈回暖趨勢,特朗普昨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亦向外界釋出積極信號。
不過,他認為,特朗普行為不可預測,不排除中美會打貿易戰,中國或將通過維持匯率穩定來減少風險。
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認為,根據美國「301條款」等相關法律,理論上只要美國單方面認定貿易不公平或不合理,總統特朗普就可以藉此發動貿易戰,這將成為貿易回暖趨勢的最大風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34&issue=20170211
中國上月結匯8524億 結售匯順差183億
1 :
GS(14)@2017-11-19 14:36:24【明報專訊】國家外匯管理局昨公布,10月銀行結匯8524億元(人民幣.下同),等值約1289億美元,售匯8341億元(約1261億美元),錄得結售匯順差183億元(約28億美元),比9月份增加25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8184億元,售匯7683億元,結售匯順差501億元;銀行自身結匯340億元,售匯658億元,結售匯逆差318億元。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822億元,遠期售匯簽約1236億元,遠期淨售匯414億元。
外管局新聞發言人表示,10月份跨境資金流動延續基本平衡格局。銀行結售匯繼續呈現順差,境內外匯供求保持基本平衡;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更趨均衡,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扭轉至順差;國家外匯儲備餘額亦已連續9個持續回升。當前市場主體涉外收支行為更加穩定有序,推動外匯供求自主平衡。市場主體結售匯意願更趨理性,購匯意願進一步回落,而企業貨物貿易、利用外資、跨境融資等主要渠道外匯流入繼續增長,個人購匯更趨平穩。發言人又稱,近期,國內經濟穩中向好更加穩固,從而支持跨境資金流動更加穩定。
中銀監就商業銀行股權管理諮詢
此外,中銀監就商業銀行股權管理發表徵求意見稿,規管股權控制和關聯授信。文件要求,同一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作為主要股東入股商業銀行不得超過兩家,如果達到控股的程度,則不得超過一家,商業銀行股東不得委託他人或接受他人委託持有商業銀行股權。基金、保險資管計劃、信託計劃等金融產品,可以在證券市場通過公開交易購買商業銀行股份,但是受同一人控制的金融產品,不得持有一家商業銀行股份比例合計超過5%。文件又要求,銀行對股東及其相關單位、人員的合計授信餘額,不得超過商業銀行資本凈額的15%。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83&issue=20171117
中國11月出口增一成 勝預期 進口增15.6% 貿易順差收窄11.58%
1 :
GS(14)@2017-12-10 21:32:56【明報專訊】中國昨日公布11月進出口數據,勝過市場預期。受惠美國、歐盟和日本經濟增長、需求回升,以人民幣計算,中國出口總值14,342.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0.3%,大幅超過預期的2%,增速比10月份高4.3個百分點。進口總值為11,706.4億元,增長15.6%,高於預期的12.5%。進出口總值26,048.8億元,按年升12.6%;貿易順差為2636億元,按年收窄11.58%。分析認為,由於高基數效應,明年出口增長應不及今年。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以美元計算,出口總值按年上升12.3%,進口總值上升17.7%,進出口總值按年上升14.75%。11月份,中國對幾個主要市場按年增速達雙位數,對美國出口總值2775.67億元,按年升12.21%;對歐盟出口總值2237.08億元,按年升11.2%;對東盟出口總值1913.01億元,按年升16.69%;另外,對日本出口總值亦按年升7.41%,以上市場增速均高於10月份。工業原料進口同比增速亦比10月上升,其中鋼和鐵礦石進口按年升2.7%和2.78%,扭轉9月份按年下跌;原油和銅礦石進口11月按年增速,比10月分別提高6.72和0.4個百分點。
受惠歐美日經濟增長
近年國際經濟緩慢,影響中國出口,去年出口同比下降2%。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表示,對11月份進出口表現遠高於市場預期感到意外。
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幾個主要出口市場增長加快,幾種主要材料的進口價和數量均上升,造成進出口上升加快。不過,他認為,商品價格已趨向平穩未必能推高出口貨品價格,加上未見歐美復蘇加快,因此預期明年以美元計算的出口總額只有約5%至6%增長,比今年預期的7%為低。
美明年貿易保護出台 恐礙出口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認為,11月因為美國減稅法案開始提上日程,刺激市場氣氛好轉,美國、歐盟和日本今後幾年經濟增長比往年快,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需求。
不過他指出,今年出口雖按年增長平均12%,惟扣除由於去年出口負增長令基數較低的因素後,應只有8%,預料明年的出口增速按人民幣計算為9%。他又提醒,美國總統特朗普尚未推出貿易保護措施,明年或會有政策出台。如果措施過於嚴厲,會影響中國出口,需要留意這個風險。
外需市場依賴減弱 順差勢收窄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應堅稱,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經濟保持溫和增長,臨近聖誕假期進口需求增長,刺激內地出口反彈。11月份貿易順差按年收窄,他認為隨着去產能、去庫存逐漸產生效果,中國內地對外需市場依賴減弱,加上內地積極推動進口,順差收窄將會是趨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744&issue=20171209
中國進口意外增 順差大幅收窄
1 :
GS(14)@2018-02-12 07:16:22【明報專訊】中國海關總署昨公布,以人民幣計算,內地1月進出口增速均勝預期,進口按年大增30.2%,出口按年增6%(見圖)。該月進出口總值達2.5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上升16.2%,惟期內貿易順差1358億元,按年收窄59.7%,低於預期順差3300億元。
貿盈1358億 按年跌六成
如以美元計算,1月出口按年增11.1%,稍勝市場預期的10.8%及12月的10.9%;進口按年大增36.9%,遠勝預期的10.8%及12月的4.5%,由於期內進口急增,貿易順差大幅收窄至203.4億美元,低於預期的546.5億美元及12月的546.9億美元。
期內,內地對歐盟出口2228億元,按年增6.4%,自歐盟進口1567億元,按年增37.3%;對美國出口2484億元,按年增7.5%,自美國進口1036億元,增長20.5%;對東盟出口1746億元,按年增14.8%,自東盟進口1582億元,按年增43.8%;對日本出口822億元,按年跌3%,自日本進口918億元,按年增30.9%。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額為6948.8億元,按年增17.8%,高於整體增速1.6個百分點。
另外,期內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出口均見增長。貨品方面,機電產品出口有增長,惟紡織服裝等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下降。1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1.6,按月升0.5。
分析:春節因素 升幅超預期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內地1月進出口遠超市場預期,一方面與今年農曆新年較去年遲,因春節錯位令1月進出口數據較好,同時進口的大幅增長也顯示國內需求比較旺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認為,上月進出口優預期主要與春節錯位因素有關,世界經濟復蘇、國內需求向好等亦為進出口增幅超預期的原因。他又稱,雖外貿開局良好,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將增加外貿的不確定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011&issue=2018020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