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收購領英得借錢?為何放著海外大筆現金,寧願舉債? 《彭博》分析:美國有錢企業動不動就貸款,是吃定稅法瑕疵。 想像一下,你是一位超級業務員,可是薪資條上明載月薪二十二K,銀行戶頭時常只剩三位數,為了娶妻、生子,你還得向銀行或金主借錢應急。每年五月,你不僅不用繳所得稅,搞不好還能收到一筆退稅金。 那麼,你的千萬佣金都藏在哪裡? 原來你都把現金分別匯進國外的戶頭,拿來買股、債、玩外匯。只要國稅局查不到這些「業外收入」,在這個零利率時代,你幾乎可以一邊零成本貸款、一邊賺錢,而且政府看到你背負貸款,不僅不扣你稅,還拿錢補貼你。 這個簡單例子或可說明,六月十三日,微軟(Microsoft)決定舉債,以現金二百六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四百億元)天價收購領英(Linkedin)的主要動機:節稅。 借錢投資,比繳稅更划算英國《金融時報》估計,微軟的債信評等高掛AAA,是本土企業裡為數甚少的模範生,得以四%的利率發行三十年期債券,或以二%至三%的利率發行十年期債券。 表面上,微軟每年都要支付數億美元利息,負擔不小,但《彭博商業週刊》提醒,這家軟體龍頭存放海外市場的現金有一千零八十億美元,套一句南加州大學法學教授克萊巴( Edward Kleinbard )說法:微軟拿海外資金投資股票,只要報酬能高於貸款利息,遠比上繳財政部大筆稅款便宜、划算。 這道盤算,與其說是微軟狡詐,倒不如說是美國政府自作自受。 《彭博商業週刊》分析,一九八六年,美國制定一條獨步全球的稅法:不追討跨國企業的海外所得,轉回境內時才補繳外國稅與境內企業稅三五%之間的差額。以微軟而言,它得因此奉送政府近三百五十億美元,比收購領英的金額多出八十幾億美元。 反之,如果微軟繼續維持自家財庫外強中乾的形象,《彭博商業週刊》估算,光是今年完成領英的收購交易後,就可以合法節省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億元)稅款;不僅如此,它更指出,未來還可以透過利息減免抵銷應納稅收益,進一步抵減數百萬美元稅款。 還有,微軟也宣布,今年將完成近三年前啟動的四百億美元股票回購計畫,預計還剩最後一百億美元,但如今它的境內現金只有三十億美元,信評機構穆迪( Moody's )預估,微軟可能還得再多借一筆錢回購股票,以支持現有的資本分配計畫。 「這世界反了,一家現金多到爆的企業,竟還要一再舉債完成交易。」非營利機構稅務正義公民( Citizens for Tax Justice )執行董事麥因泰爾( Robert Mclntyre)批評,「這起新聞再次說明,美國稅法鼓勵自家企業避稅。」錢留海外,第一大戶是蘋果他還說,二〇〇O九至二〇一五年間,跨國企業持有的現金約莫翻一倍,達二兆四千億美元。錢留海外的第一大戶是蘋果( Apple ),超過兩千億美元,藥廠輝瑞( Pfizer)、設備商奇異(GE)、Google和高盛銀行( Goldman Sachs)都有數百億至千餘億美元之譜。「但去年蘋果卻還支借六十五億美元發放股息給股東。」難道政府只能眼睜睜看著跨國企業一邊避稅、一邊海外吸金嗎?《免費午餐》(Free Lunch )作者強森( David Cay Johnston )回顧,十二年前,跨國企業曾向政府輸誠:只要來一場「特赦」,把回流資金補繳稅率打個一折,馬上就把錢轉回境內,還會創造六十多萬個職缺。 隔年,美國國會火速將稅率下壓至五%左右,卻被擺了一道:避稅額逾一百億美元的輝瑞轉回三百七十億美元,是八百多家企業之最,但沒多久它卻裁員四萬一千名員工。更有研究指出,那批回送資金的企業中,九成把錢用在股票回購和獎勵高階主管,關閉生產線者更所在多有。 歐巴馬也不敢輕易打擊避稅 強森諷刺:「如果你是蘋 果、奇異、Google或微軟,高稅賦完全不是大包袱,反而是促進繁榮的類固醇。」因為政府會幫你想辦法少繳稅,甚至還把納稅人拖下水,平白提供賴帳企業更多福利補貼。 去年初,《華爾街日報》透露,歐巴馬審閱新一輪財政年度計畫時,有意參考當年做法,在修補漏洞後,重啟打擊避稅行動:針對跨國企業滯留海外的利潤,一次性課徵一四%稅率;同時也對這些海外經營所得利潤課徵一九%稅率。不過,總統選戰即將開打,稅法改革並未如計畫推行。 強森感嘆,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曾說自己繳稅太少,批美國稅務系統不公平,但他仍想出新方法玩弄稅法條文。在收購漢堡王的交易中,節稅近六〇%,速食套餐也沒降價,「最終,無法擺脫稅單的冤大頭只是上門光顧的吃客。」 撰文者邱碧玲 |
一項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未來物價上漲預期明顯回升,利率上調預期略有增強。
10月12日,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信息社和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發布包括2016年第三季度上海市消費者信心指數和2016年第三季度上海市投資者信心指數在內的“2016年第三季度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市社會經濟指數系列”。
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對2016年第三季度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市消費者信心指數的調查結果顯示,與上期調查結果相比較,消費者對未來物價繼續上漲預期和利率上調預期均有所增強。
本次調查中,在被問及未來半年物價走勢時, 64.1%的受訪者選擇了“會上升”,相對於上季度大幅回升8.8個百分點,同比亦上漲了3.2個百分點;選擇“基本持平”的受訪者占比為29.1%,比上個季度下降了6.4個百分點;而選擇“會下降”的占比為6.8%,比上季度下降2.4個百分點。消費者對未來物價上漲的預期是近三年來的新高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8月份CPI同比增長1.3%,而本季度上海7月份和8月份CPI同比分別上漲了3.4%和3.0%,高於全國水平,雖然食品和衣著類價格較為穩定,但醫療保健類和教育娛樂類上漲幅度較大,8月份同比分別增長了10.6%和4.6%,使得消費者對於價格上漲的預期增強。
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徐國祥教授、崔暢副教授和吳純傑副教授指出,當前經濟增長不夠強勁,總體上通脹壓力不大,但應該警惕的是新一輪“豬周期”的開啟可能會推動食品類價格的波動,尤其是8月份禽肉類價格的同比上漲幅度已達到6.4%,食品類價格的上漲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生活和對通脹的感知。
在對物價上漲預期大幅回升的同時,消費者認為未來利率穩定的預期在略有增加,認為未來6個月內利率“會上升”的受訪者由上季度的22.6%上漲到24.0%,幅度為1.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持“保持不變”看法的比例由上季度的40.7%上升到42.1%;而33.8%的受訪者認為未來6個月內利率會下降,下降了2.6個百分點。總體來看,對未來6個月內利率預期的變化幅度並不大,其中預期會下降的消費者有所減少。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徐國祥教授和崔暢副教授指出,當前貨幣政策確實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全國經濟處於低增長和低通脹的狀態,而另一方面上海等一、二線城市資產通脹有擡頭跡象,因此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適當加強靈活性和針對性,不會出現大幅波動。
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從主要指標數據來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於預期。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
根據公布的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299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與上半年持平;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
盛來運表示,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穩定態勢,積極變化在增多,穩的基礎有所加強。
從觀察宏觀經濟的增長、就業、通脹、國際收支這幾大指標的運行情況來看,穩的格局非常明顯,而且穩中有好。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增長趨穩。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與上半年持平。其中工業趨穩態勢更加明顯,上半年工業同比增長6.0%,三季度工業增長6.1%,且進入三季度以後,工業的用電量、發電量、貨運量這些指標都明顯增長加快,工業呈現出明顯的企穩態勢。
二、就業好於預期,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
三是物價漲勢總體溫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比上半年稍微回落了0.1個百分點。變化主要是在工業品價格上,PPI降幅不斷收窄,9月份首次由負轉正,結束了連續54個月同比持續下降的局面,這意味著工業領域的供求關系有實質性的變化。
四是貨物貿易繼續保持順差。盡管服務貿易是逆差,前三季度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凈的順差占GDP的比重初步計算在3%以內。
盛來運表示,從觀察宏觀經濟的四大指標來看,GDP增長6.7%,CPI上漲2%,調查失業率5%左右,無論從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還是從國際層面來看,都是非常好的一個格局。經濟穩的態勢繼續保持,而且是穩的基礎加強。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的成效,而且是實效。從去產能看,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5%。從去庫存看,八月末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從降成本看,企業成本和資產負債率都是下降的。從補短板看,環境保護、農林水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投資增長速度都比較快。
二是產業結構繼續升級。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和3.1個百分點,占比分別提高0.6和1.2個百分點。
三是從需求結構來看,也是在繼續升級的。高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業投資占比也都在提高,同時高耗能行業占比在下降。從投資、消費、凈出口三大需求的貢獻率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的貢獻率是36.8%,略有下降。凈出口貢獻率是負的7.8%。從這個格局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繼續提升,這意味著需求結構也是在向好的發展方向。
第三,從新的動力的轉換角度來看,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新的動能在加快成長。
以新產業、新技術、新商業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今年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家,比去年同期每天提升2000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新業態方面,網上零售額前三季度增長26.1%。新產品方面,例如新能源汽車前三季度增長83.7%。這說明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中,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增長。
第四,節能降耗成效突出,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升。
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連續下降。工業生產企業效益明顯好轉,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4%,8月當月增長19.5%,所以經濟運行的質量是提升的。
第五,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民生事業持續改善。
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增長6.3%。有人可能覺得這是低於GDP的6.7%,但實際上6.7%是按GDP的總量來計算的實際增長速度,如果考慮人口因素轉化為人均GDP的話,人均收入與人均GDP增長是基本同步的。居民在消費領域的支出繼續增長,消費結構升級繼續加快。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前三季度居民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保障房建設領域等方面財政支出普遍增長在14%以上,民生事業繼續改善。
從以上五個方面看,無論是運行態勢、經濟結構,還是新動力的成長、運行的質量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於預期的態勢。如果說關鍵詞,關鍵詞就是這四個: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於預期。
11月8日,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廢除500及1000盧比兩種大額紙幣,這場“廢鈔運動”一下子讓占印度貨幣總流通額86%的現金變成“廢紙”,連日來大批印度民眾擠爆了鄰近的銀行網點,自動取款機的隊伍也排到了大馬路上。如今1個月過去了,印度經濟開始受到影響,在印度90%的交易都是通過現金完成的,現金/GDP比率達到了12%,是巴西、墨西哥、南非等金磚國家的四倍左右,由於新鈔兌換進度過慢,需要大量現金完成交易的房地產行業受到嚴重沖擊,而比特幣卻借此一飛沖天,創出近3年新高。周五,美國itBit交易平臺顯示,比特幣收盤報774美元,創2014年2月來新高,一個月間上漲9%。截止發稿時,周日印度最大比特幣交易所Unocoin的數據顯示,1比特幣可兌換57348盧比,約合850.1美元,較以美元結算的比特幣匯率溢價9.8%。而在9月初,比特幣兌盧比的溢價還只有3%。
廢鈔令讓比特幣成為印度新寵
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與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機構發行,用戶通過用專業的計算機——俗稱“礦機”,以複雜算法“挖礦”獲得。為了控制比特幣的總體發行量,發明人中本聰當初在設計比特幣體系的時候,規定了在每產生210000個區塊後,比特幣產量減半。今年7月9日,比特幣宣布第二次產量減半,每一區塊的獎勵變為只有12.5比特幣。隨著比特幣總量的增加,新幣制造的速度減慢,直到達到2100萬個的總量上限。
印度貧富極端分化,由於大部分財務往來通過現金完成,這為偷稅漏稅提供了條件,助推了“黑色經濟”的增長,這也是莫迪決定“痛下殺手”的原因。同時為了斬草除根,印度還要求對無法證明收入來源的存款征收重稅。於是有不少印度人想到了有匿名、安全、難以監管等“優點”的比特幣。
比特幣是建立在區塊鏈(Blockchain)協議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如果把比特幣看作是貨幣,那麽區塊鏈就是銀行,保持絕對的公正。這種特性也決定了比特幣交易在全球數百萬個服務器上同步進行了備份,不可篡改。所謂匿名性,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錢包,相當於銀行賬戶,卻不需要留下個人信息,但這也讓它成為了販毒、洗錢等不法活動的最佳工具。
交易平臺風險不容忽視
雖然比特幣網絡相對安全,但比特幣交易平臺很脆弱。交易平臺通常是一個網站,而網站可能會遭到黑客攻擊,或者遭到主管部門的關閉,用戶資產則面臨巨額損失、甚至血本無歸的風險。2014年2月28日,當時世界最大規模的比特幣交易所運營商Mt.Gox宣布,因交易平臺的85萬比特幣被盜一空,公司已經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根據當時的交易行情,損失估計約4.67億美元。今年8月3日,位於香港的在線比特幣交易所Bitfinex遭到黑客入侵,交易所暫停所有交易活動,公司確認有119,756個比特幣被盜,價值7200萬美元,隨後公司宣布處理方案,損失必須分散到所有的賬戶,經測算客戶賬戶將失去36.067%的資金。
波動巨大從天堂到地獄
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波動在所難免,特別是對總市值僅百億美元級別的市場而言。2013年4月,塞浦路斯爆發債務危機,比特幣價格第一次突破250美元。2013年11月,美國首次公開承認比特幣合法性,月末比特幣攻破1000美元大關,並一度接近一盎司黃金的價格。2013年12月,中國央行封殺比特幣,國內三方支付機構開始不支持比特幣交易平臺的轉帳和提現,比特幣價格一度大跌近60%,最終當年還是上漲53倍(13.59美元-730美元左右)。
2014年比特幣市場崩盤,全年大跌57%,熊霸全球。2月主要比特幣交易平臺(Bitstamp、Mt Gox和BTC-e等)遭受大規模的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攻擊),比特幣春節期間下跌35%。4月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比特幣不像支付貨幣,談不上取締。5月10日中國舉辦全球比特幣峰會,此後比特幣在一個半月內成功翻倍,但在6月觸及年內次高點後出現一路陰跌,當時美國政府在網上拍賣查封世界最大網上黑市“絲綢之路”時繳獲的價值1800萬美元的2.96萬枚比特幣,此後戴爾、Paypal和微軟先後宣布接受比特幣交易。最終當年比特幣收報310美元左右。附圖節選自Coinbase的報告。
2015年比特幣市場先抑後揚,全年上漲近四成,反而領跑全球。進入新年不到半個月,比特幣遭遇當頭一棒,重挫37%,其中1月14日當天重挫20%,創兩年最大單日跌幅,2013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200美元關口。當時Bitstamp平臺遭黑客攻擊,近1.9萬枚比特幣被盜,市場陷入恐慌。巴菲特也建議遠離比特幣,認為比特幣只是一種傳遞貨幣的方式,內在價值幾乎為零。8月19日,比特幣交易平臺Bitfinex報價出現“閃崩”,比特幣的價格在30分鐘之內下跌了近14%。10月22日,歐盟法院裁定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的交易將免征增值稅(VAT),比特幣當月收複年內失地,並在11月觸及年內高點480美元上方,最終當年比特幣收報430美元左右。
2016年比特幣再現“瘋牛”。今年5月前,比特幣交投於450美元附近,走勢平穩。隨著5月13日在岸人民幣收盤失守6.50關口,中國買家開始入場,兩大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和OKCoin構成全球比特幣交易總量近90%,比特幣也在一個月內上漲近80%,逼近780美元。此後在英國脫歐公投、競爭對手以太幣的去中心化組織The DAO遭攻擊、Bitfinex近12萬比特幣被盜等事件影響下,比特幣9月底價格較高點回落1/4。10月起人民幣再次走弱,隨著人民幣/美元持續刷新六年低點,比特幣在中國買家的推動下再次走高,如今隨著印度“土豪”的加入,比特幣成功刷新年內高點,目前較去年收盤價已經上漲了75%。
友情提醒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句,比特幣交易風險極高,入市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