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部網站,2月8日,農業部組織部分省級農牧部門、奶業20強企業及其他奶業企業代表、行業協會和專家,召開專題座談會,學習貫徹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旗幟乳業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共商奶業發展大計,研究部署振興奶業“五大行動”,加快推進現代奶業建設。
圍繞“種好草”,開展優質牧草保障行動。實施《全國苜蓿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技術指導,每年建設50萬畝高產優質苜蓿基地。2017年以“鐮刀彎”和黃淮海等地區為重點,深入推進糧改飼補貼試點,將糧改飼規模擴大至1000萬畝以上。力爭到2020年,優質苜蓿產量達到540萬噸,奶牛用青貯玉米產量達到4000萬噸,滿足奶牛養殖的優質飼草料需求。
圍繞“養好牛”,開展健康養殖行動。支持養殖場改擴建、小區牧場化改造和家庭牧場發展,“十三五”期間創建300家標準化示範牧場,深入開展奶業生產性能測定工作,引領帶動生產技術水平提高。擴大奶牛養殖大縣整縣推進種養結合試點,按照“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原則,推進糧經飼統籌、種養循環發展。以養殖大縣為重點集中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處理和利用,以養帶種、草畜配套,推動生產生態協同發展。實現“十三五”末泌乳奶牛年均單產達到7.5噸,規模養殖比重超過70%,糞便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的目標。
圍繞“產好奶”,開展質量安全行動。2017年將連續第9年組織實施生鮮乳質量監測計劃和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整治行動,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全國6352個奶站和5366輛生鮮乳運輸車實現精準化、全時段管理,構建嚴密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持續強化嬰幼兒乳粉奶源基地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對嬰幼兒乳粉奶源相關奶站和運輸車進行全覆蓋抽檢。全年計劃抽檢生鮮乳樣品1.8萬批次,通過專項監測、異地抽檢、飛行檢查、省間互查等方式,對奶站和運輸車進行嚴格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嚴防發生重大生鮮乳質量安全事件。
圍繞“創品牌”,開展奶業品牌創建行動。組織中國奶業協會辦好奶業20強(D20)峰會,舉辦D20企業高峰論壇,展示D20企業的乳品品牌形象。指導完善中國奶業D20聯盟工作機制,推動D20企業履行《中國奶業振興宣言》,促進乳品企業大協作、大聯合,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實現“好乳品、中國造”,把D20打造成引領中國奶業的旗幟和標桿。
圍繞“講好奶業故事”,開展中國小康牛奶公益行動。組織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廣泛播發牛奶公益廣告,在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上開展牛奶知識競賽,邀請衛生營養專家、牛奶知識專家在主流媒體普及乳品消費知識,宣傳飲奶有益健康的理念,宣傳國產牛奶的優良品質,培養科學消費習慣,擴大消費群體。組織發起D20企業牛奶助學公益行動,向貧困地區學校捐贈牛奶,讓貧困地區學生喝上奶、多喝奶,提高身體素質。推介一批休閑觀光牧場典型模式,拓展奶業新功能,讓消費者切身感受牛奶安全生產的全過程,激發消費信心及活力。
據農業部網站,近期,部分地區持續發生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社會廣泛關註。農業部對此高度重視,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指導各地畜牧獸醫部門切實加大工作力度,與有關部門加強協作配合,加強監測剔除和應急處置,全面推進H7N9防控各項工作。
一是及時部署防控工作。近期,連續下發文件,對H7N9防控工作進行系統安排部署,指導各地進一步細化實化防控措施。
二是不斷強化分析研判。組織全國動物防疫專家委員會多次召開研討會,深入分析研判防控形勢,研究防控措施。
三是全面推進監測剔除。針對個別地區檢出H7N9變異病毒,印發了緊急監測方案,組織各地盡快開展緊急監測,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
四是切實加強活禽市場防控措施落實。指導各地畜牧獸醫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配合有關部門加強活禽市場監管,推動建立活禽市場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過夜零存欄制度(即1110制度),努力降低病毒由活禽市場向人傳播的風險,努力降低病毒由活禽市場向養禽場傳播的風險。
五是切實抓好防控技術研發。根據病毒變異狀況,組織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等單位及時建立新型病原學檢測方法,支持各地開展病原學檢測。
六是切實加強宣傳和信息發布。各級畜牧獸醫部門及時發布H7N9防控信息,普及H7N9防控和禽類產品消費知識,引導公眾科學消費,理性對待H7N9。
七是切實強化應急準備。按照有關預案要求,不斷健全完善應急防控機制,加強應急值守,充實應急物資儲備。一旦出現突發情況,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堅決防止擴散蔓延。
八是不斷強化部門協作。積極與衛生計生、食藥、工商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強防控會商、信息溝通和措施聯動。對出現新發人感染病例的地區,指導當地畜牧獸醫部門按照“三同時”原則(畜牧獸醫部門與衛生計生部門同時到達現場、同時開展監測排查、同時開展應急處置),有效開展監測排查和應急處置。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農業部28日對外公布消息說,農業部已對2017年中國的農產品轉基因監管工作進行部署,並指出,經過政府批準的轉基因農產品是安全的。
農業部27日召開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轉基因是一項新技術,也是一個新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科學嚴格的安全評價,經政府批準的轉基因農產品是安全的。發展轉基因是國家戰略,中央對轉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確的,也是一貫的,即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堅持依法監管。
會議對2017年中國農業轉基因監管工作進行了五項部署。
一是突出監管重點。繼續做好研究試驗、南繁基地(中國重要育種基地,位於海南省)、品種審定、種子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監管,強化番木瓜苗木生產和進口環節監管。
二是落實主體責任。督促研究試驗單位、種子企業、進口企業、加工企業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落實監管措施。
三是強化管理責任。加強屬地管理,繼續做好績效考核、約談問責、督導檢查,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
四是加大科普宣傳。拓寬渠道、搭建平臺、建好隊伍,科學發聲、主動發聲、經常發聲。
五是提升監管能力。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技術支撐能力,加大案件曝光力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將於3月7日10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張桃林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首次回落,但這也是第二歷史高產年。減的主要是玉米,這是主動調整的結果。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這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
第一財經記者邵海鵬:我的問題和糧食總產量有關。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首次回落,當然這也是我們第二歷史高產年,請問農業部怎麽評價這一回落的?今後是否會繼續加強對糧食生產的一些政策支持呢?謝謝。
韓長賦:農業是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糧食應該說是基礎的基礎。你剛才提的這個問題,我們的糧食生產增產那麽多年,去年確實減產了,大家有一些不太習慣,因為我們是“十二連增”,2016年糧食減少104億斤,但是我想說明的是,仍然是第二個歷史的高產年。而且減的主要是玉米,這是我們主動調整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這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比如玉米這些年確實產量增加,進口也增加,庫存也增加,三量齊增,供大於求,所以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去年,國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啟動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實行了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就是市場化收購,加上給農民補貼,這是我國糧食收儲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現在看,這項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理順了價格,激活了市場,提高了競爭力,帶動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結構調整。所以,我們去年玉米面積減少了近3000萬畝,那些停產、半停產的玉米加工企業都轉起來了。因此,對我們的糧食產量的年度間合理性波動,我們也要理性來看。
坦率來說,糧食生產是一個兩難,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所以,我們糧食生產沒有放松,也不能放松,作為農業部門來說,我們的第一位的職責還是要保障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
剛才你問到下一步的措施,我們將貫徹國家新的糧食安全戰略,首先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概括來說,就是“三個兩”:
一個是要保住兩大口糧。就是要保持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的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為此要完善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特別要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把口糧生產任務落到地塊,當然對此要有政策支持。
二是穩住兩個積極性。就是要穩住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要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給種糧農民以適當補貼。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讓種糧的人有賬算。同時,要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重點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讓地方發展糧食生產不吃虧。
三是實施“兩藏”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這樣的話,市場和年度產量有一些波動,這個沒有關系,只要我們有需要,就產得出、供得上。“藏糧於地”,就是重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末要確保達到8億畝,力爭搞到10億畝。“藏糧於技”,就是重點支持種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集成創新,還要通過機械化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總之,我們要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這三點是我們是下一步糧食方面的基本方略。
4月15日舉行的第二屆“春耕論壇”上,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稱,當前農業的主要⽭盾由供給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面在供給側,有效供給跟不上消費需求升級。
具體來說,初級產品多、加⼯產品少;低端產品多、中⾼端產品少;⼤路貨多、精品名牌少;單⼀功能多,多種功能產品少;優質不優價的現象也很突出。
王小兵表示,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背景值得關註。
首先是資源環境壓力接近極限, 綠色生產跟不上。我國⼈均耕地、⽔資源分別只有世界平均⽔平的2/5和1/4,化肥、農藥的單位面積施用量遠⾼於世界平均⽔平,且有效利用率分別只有35.2%和36.6%,部分耕地、草原、畜禽養殖超過自身承載能⼒,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
其次,部分農產品大量進口,國際競爭力跟不上。比如⼤⾖去年進⼝了8391.3 萬噸,比上年增長2.7%,目前自給率已經下降到13%,又比如奶粉和鮮奶進⼝量分別達到84.6萬噸和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5.2%和37.8%,奶粉等母嬰用品成為跨境電商進⼝第⼀⼤類商品。
同時,王小兵說,目前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新動能沒跟上。2016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為12363元,實際增長6.2%,增速為近13年來最低。從內部看,受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雙重擠壓,持續增收壓⼒越來越⼤;從外部看,農民⼯外出務⼯數量和⼯資⽔平出現增速“雙降”,2016年比上年增速分別下降0.1和0.7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小兵認為,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已進入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信息化成為農業現代化制高點和新引擎,數據成為現代農業新型資源要素。關於農業發展的下一步總思路,王小兵表示,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驅動作用,瞄準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要在促進產銷平衡,資源節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上體現大數據的魅力和威力,在具體路徑上,要立足於發展單品種大數據解決農產品的市場問題。
4月26日,在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茶博會組委會秘書長、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稱,舉辦茶博會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也是傳播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事關“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
茶博會組委會秘書長、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介紹首屆茶博會總體情況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由農業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茶博會將於5月18日至21日在杭州舉辦。這是我國首次舉辦的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茶葉盛會。
杭州是我國重要的產茶省份,茶產業基礎紮實,茶文化底蘊深厚,名茶歷史源遠流長,西湖龍井名揚海內外,“茶為國飲,杭為茶都”的理念已享譽中外。
茶博會組委會秘書長、浙江省農業廳廳長林健東稱,2016年浙江茶園總面積295.5萬畝,總產量17.2萬噸,總產值155億元,並已經形成了特色明顯、種類齊全的名優茶產業。浙江也是茶葉市場的集散地,甚至是世界茶葉市場的集散地。去年交易量近15萬噸,交易額193億。
浙江茶葉市場非常發達,現在全省有110家市場,呈現出全國性的流通業態。浙江還是茶葉互聯網市場的高地。阿里巴巴、網易總部都在浙江,極大地推動了茶葉電商發展,年交易量達上百億。這里的茶葉貿易已經遠遠超越了地域概念,真正實現了“買天下、賣天下”。
今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還要求農業品牌建設,鼓勵各地爭創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近年來,我國茶葉生產快速發展,2016年茶園面積4300多萬畝、產量達240多萬噸,分別占全世界的60%、42%,均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國已形成四大優勢區域,茶飲料、茶食品、茶健康產品等衍生產品日益豐富,茶葉綜合利用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同時也面臨著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等問題,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差距明顯,影響了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唐珂稱,中國茶葉確實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很多好茶只是作為原料出口,國外加工以後再返銷,人家賺大頭我們賺小頭。
他舉例說,前年曾去過一個集中連片的扶貧區,當地山青水秀,生態非常好,茶葉品質也很好,但是沒有一個叫得響的牌子。一個鎮、一個村都有自己的品牌,一個縣有上千種品牌,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賣出好價錢的。所以當時就建議要聚焦、要集中,塑造一個大品牌,而且這個品牌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因為品牌從微笑曲線管理來看是後端,品牌不強會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
此外,作為世界上唯一生產六大茶類的國家,中國培育了一批區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茶葉品牌,但實力總體不強。目前,中國茶葉的國際市場份額不大,出口效益不高,與消費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唐珂稱,舉辦茶博會,有助於把我國茶葉做成優質高效、品牌強勢、聞名世界、暢銷全球的大產業,有助於培育茶葉大企業,創建茶葉大品牌,有助於推進茶葉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融合,提升“中國茶”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中國雖然是茶葉故鄉,卻沒有孕育出類似立頓這一世界級的茶葉企業。
茶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宏稱,茶葉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在不斷地優勝劣汰,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好的企業在從事茶葉生產。但還要有一個發展過程,逐步整合,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不斷地提升完善。他表示,立頓紅茶經歷了上百年歷史已經成為一個世界著名品牌,它的經營方式、品牌保護意識值得學習。作為一個開放的國家、開放的城市,應該多學國外優秀企業的好經驗好做法,同時弘揚我國的產品優勢,把我國的優勢企業培育做強做大,形成中國特色有前景有潛力的茶葉企業。
5月5日,在2017年農業生物育種產業化高層研討會上,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知識產權處副處長張憲法稱,我國轉基因評價非常嚴格,經過安全評價上市的都是安全的。
他說,轉基因是給世界多了一種選擇,轉基因產品就是讓我們的貨架多了一種選擇,讓玲瑯滿目的商品又多了一種商品,其實沒什麽,關鍵是讓公眾有選擇,喜歡就買,不喜歡就不買。
在安全評價問題上,張憲法表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相關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轉基因評價標準。而我國的評價指標要嚴於國際標準,多於國際標準。轉基因安不安全不能籠統地講,要經過評價之後才能下定論,凡是經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品。
那麽,政府的嚴格評價是否會影響到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產業發展呢?
張憲法認為,“我們要樂觀度看待這件事情,在轉基因安全評價問題上,把關再嚴格都不過分,就是要嚴之又嚴,慎之又慎。我國政府對轉基因安全委員會的要求是,批準的任何一個證書都要經得住時間的檢驗、歷史的檢驗、科學的檢驗,所以,要堅持慎之又慎的原則來進行安全評價。”
在轉基因標識方面,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我國對轉基因產品或食品,實行按目錄定性強制標識制度。即凡是列入標識目錄的產品,只要含有轉基因成分或者是轉基因產品加工而成的必須標識。
2002年,我國政府出臺《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制定了首批標識目錄,對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類17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強制定性標識,其他轉基因產品可自願標識。
除此以外,政府還發布《農業轉基因生物標簽的標識》國家標準,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了標識的分段監管。
張憲法提到,雖然上市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有保障的,但是吃與不吃是自己的選擇,我國在這一點上尊重公眾的知情權、選擇權,對轉基因食品是有標識的。
除了定性按目錄強制標識這種標識管理制度外,還有定量全面強制標識,對所有產品只要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閾值就必須標識。如歐盟(0.9%)。定量部分強制標識,對特定類別產品只要其轉基因成分超過閾值就必須標識。如日本(5%)、韓國(3%)。
張憲法提到,歐盟1997年頒布的新食品管理條例(258/97),設立了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的最低含量閾值,即當食品中某一成分的轉基因含量達到該成分的1%時,需進行標識。到2002年,歐盟將這一閾值降低到0.9%。而日本等國家未批準轉基因國內商業化種植,把轉基因產品標識制度作為農產品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
至於美國,對轉基因產品加工和經營沒有特殊要求。轉基因產品可以采取自願進行轉基因標識,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要求轉基因標識必須真實、不能誤導消費者。但由於美國的一個州出臺了轉基因強制標識的法案,2016年美國聯邦政府緊急出臺《轉基因信息披露法案》,禁止各州私自制定各州轉基因制度,要求對轉基因產品成分進行標註,但是具體辦法正在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