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業部官員:中國⼤⾖自給率已下降到13%

4月15日舉行的第二屆“春耕論壇”上,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稱,當前農業的主要⽭盾由供給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面在供給側,有效供給跟不上消費需求升級。

具體來說,初級產品多、加⼯產品少;低端產品多、中⾼端產品少;⼤路貨多、精品名牌少;單⼀功能多,多種功能產品少;優質不優價的現象也很突出。

王小兵表示,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背景值得關註。

首先是資源環境壓力接近極限, 綠色生產跟不上。我國⼈均耕地、⽔資源分別只有世界平均⽔平的2/5和1/4,化肥、農藥的單位面積施用量遠⾼於世界平均⽔平,且有效利用率分別只有35.2%和36.6%,部分耕地、草原、畜禽養殖超過自身承載能⼒,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

其次,部分農產品大量進口,國際競爭力跟不上。比如⼤⾖去年進⼝了8391.3 萬噸,比上年增長2.7%,目前自給率已經下降到13%,又比如奶粉和鮮奶進⼝量分別達到84.6萬噸和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5.2%和37.8%,奶粉等母嬰用品成為跨境電商進⼝第⼀⼤類商品。

同時,王小兵說,目前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新動能沒跟上。2016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為12363元,實際增長6.2%,增速為近13年來最低。從內部看,受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雙重擠壓,持續增收壓⼒越來越⼤;從外部看,農民⼯外出務⼯數量和⼯資⽔平出現增速“雙降”,2016年比上年增速分別下降0.1和0.7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小兵認為,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已進入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信息化成為農業現代化制高點和新引擎,數據成為現代農業新型資源要素。關於農業發展的下一步總思路,王小兵表示,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驅動作用,瞄準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要在促進產銷平衡,資源節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上體現大數據的魅力和威力,在具體路徑上,要立足於發展單品種大數據解決農產品的市場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