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札記【405】集中精力買入失寵的公司【雪球訪談】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8g.html
摘記: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一隻花蛤
雪球訪談:一隻花蛤談「我的投資理念」——集中精力買入失寵的公司
(對於訪談,我是第一次,由於在短時間內要回答的問題實在太多,像我這樣打字速度慢、思維較遲鈍的人,實在是勉為其難。因此今天只好重新整理一遍,可能與原文有很大出入,敬請諒解。)
問:看你的投資基本都是不太熱鬧的股票,人棄你取的公司。
答:我喜歡被人冷落的公司,熱鬧的地方不要去。事實上這樣的公司,因為無人問津,價值才會呈現,而價值投資的核心應該集中精力尋找失寵的公司。
問:您會投資高科技企業嗎?為什麼投或不投?
答:我不會投資高科技公司,原因是我看不懂,我在這個領域沒有任何優勢。並且,我以為高科技企業給人的印象是,在面對永無止境的科技變革的時候,它就像在
泥石流上求生,它必須永遠保持在泥石流的上面流動,稍微一停頓下來,就會遭遇滅頂之災的命運,而事實上能夠避免滅頂之災並保持「基業長青」的可謂鳳毛麟
角。
問:您覺得醫療商業和醫療器械的前景如何?
答:醫療器械我不知道,但如果是醫療服務我很感興趣,這個行業的前景大有可為。目前市場上就有這樣的公司,比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馬應龍等等,只是其中的一些公司有的價格已經不低了,因此應該謹慎投資。
問:如何應對買入冷門價值股,股價仍然不斷下跌的局面,這種承受的想法會隨著浮虧而動搖?有什麼資金分配的感悟嗎?
答: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
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它有可能會被冷落一年,甚至兩三年。因此對它們必須有極強的價值
感,否則當它繼續下跌的時候,最後可能會放棄。關於資金的分配,我認為經常保持20%-30%的現金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無法應付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比
如有的股票下跌了50%,你可能覺得它價值嚴重低估了,於是你開始買入,但是由於「市場先生」繼續發威,有可能繼續下跌了20%,這時候如果沒有現金那將
是非常難受的事情。
問:現在消費、醫療股票整體PE感覺比較高,是否可以投資?
答:並不是所有股票的PE都比較高。如果是熱門股堅決迴避,但如果仍然是冷門股,則應該可以投資。
問:詳細說說你如何去挖掘有潛力的公司吧?
答:真正能夠做到挖掘有潛力的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應該看懂這樣的公司,這是能力圈的問題,其次應當長年追蹤觀察。有潛力而未能表現出潛力的公司
一定有某種事件讓它無法表現出來。這裡舉一個例子,通策醫療。這是一家購買了人家的殼資源上市的公司,其股東又是從事房地產的,然而卻偏偏要深入到口腔醫
療服務領域,因此投資者有所疑慮。他們兼併了幾家醫院,開設了幾個門診部。有的做得不錯,有的做得很差。做得最好的一家醫院,其淨利潤佔據了公司80%的
份額。醫院是非常傳統的行業,然而卻能夠持續很長時間。醫院重在管理。如果能夠服務周到、收費合理,那麼前景可期。那時通策醫療的價格在11、12元左
右,2010年它的每股盈利0.31元。後來它上漲到14多元,然後又下跌到8元。看上去它的市盈率可不低,因此在9元開始購買,但卻不敢重倉。我買入的
價格大概是當年28倍的市盈率,2011年則下降至20倍。我的實際想法是,只要它的另一家醫院的盈利能夠直追盈利最好的那家醫院,價值就能夠得到呈現。
至於它後來的舉措,進入云南昆明、與英國醫療機構合作,更是增厚了公司的內在價值,這裡就不多說了。「挖掘有潛力的公司」講起來多少有點賭博的意味,如果
我能做得好,也只能說我的運氣不錯而已。
問:有沒有什麼先行指標去判斷企業未來盈利成長性?
答:可以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將過去7年或10年的盈利狀況,時間越長越好,把這些數據連接起來考察,一般可以做出一個判斷。
問:持續下跌的過程中情緒應該如何調整?
答: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種信仰。一般的投資者對價格太關注,而對價值又太漠視。實際上,股價下跌了,並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差,同樣的,股價上升了,也並不意
味公司做得很好。然而一般人卻無法抗拒價格的誘惑。事實上,如果你真正視股票為企業,你的情緒大概也不會隨著股價的上升或下跌而波動了。因此要永遠記住價
值,價值,還是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只有心中具有強烈的價值感,才能抵抗恐懼的情緒。
問:價值投資是企業的發展重要,還是企業的市值重要?銀行業績一直在增長,市值一直在下降,假如幾年錢買了銀行等於看對了企業看錯了市場,這是不是價值投資的尷尬?
答:如果價值投資者尷尬了,我懷疑他可能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銀行股是典型的失寵的公司。關於這一點,最近wjmonk先生寫了一封十分精彩的《致信璞
員工的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你們今天親眼看到銀行業的大明星被粉絲們拋棄的壯觀場面。如果你在幾年前告訴某人能以1倍淨資產買招商銀行的股票,那人
肯定說你瘋了,要不就是有特權。但今天,招行股票在淨資產附近的賣盤似乎是無窮無盡。要知道,2011年招行的淨資產收益率是25%,即使將來跌一半,也
有12.5%。作為中國最好的零售銀行,1倍多點的PB怎麼看也是有點過分了。……招行過去幾天劇烈的股價變化只能用專業投資者的情緒變化來解釋。他們變
心了。」
問:面對現在市況,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答:一個很好的問題,霍華德·馬克斯強調不要把事情做錯,而不是把事情做對。我的理解是,當市場極端下跌之時,萬千投資者逃離之日,此時採取的策略應該積
極進取,而不是小心謹慎。不要在應該積極進取時變成了小心謹慎,而在應該小心謹慎時卻變成了積極進取。那樣的話就把事情做錯了。
問:我們都在學習價值投資,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開始認可這種方法,我的問題是隨著價值投資的參與者越來越多或者說這部分人的資金量佔比越來越多,作為一個個人投資者要通過什麼方法保持自己的優勢呢?
答:我在學習價值投資差不多10年中,我到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價值投資者加人到我的身邊,「價值投資從未蔚然成風」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因此,如果真的
學習價值投資的話,你本身已經具備了優勢。如果你要保持自己的優勢,應該不斷地、有效地學習。賈森·茨威格認為成功投資需要依賴的四個支柱:對金融理論的
掌握、有關金融史的實用知識、對金融心理學的領悟,以及對金融業運作方式的理解,這是「小的思維格柵」。查理·芒格基於包含一些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學科如物
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哲學和文學的原理,則是「大的思維格柵」。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形成投資的全新思維方式,才能進而形成自己的優勢。
不過,看起來這也實在太難了,我也做不到,所以說,價值投資看似簡單,卻不容易。
問:投資中,您碰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從中收穫了什麼?
答:投資要不犯錯誤的話,那就是神了。我的股票不是做得很好,比如今年就有一隻股票創了新低,害得那些跟隨我買進股票的童鞋大吃苦頭。當然,投資是自負其
責的事,但我還是為之難過。這也是我現在不願意談股票的原因。我的最大的收穫是,通過10年來的從無間斷的學習,囫圇吞棗地苦讀了幾百本書,我終於能夠獨
立投資了。我不是一個聰穎的人,金融投資也不是我的專業,因此我需要大量的閱讀。也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改善我的人生。這個人生並非只有賺錢,它還包含了
志趣、理想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
問:醫藥股中片仔癀的市值將來能超過1000億嗎?
答:我一向對未來持不可知的態度,因此並不知道它的未來的市值究竟能值多少。
問:「頂尖的管理層是成功投資的保證。」這句話很在理,但博主認可的優秀的管理者有哪些特質,以及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判斷一管理層的品質(特別是無法面對面對管理者進行考察的時候)?
答:判斷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我以為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就如同判斷一個人,你可能會認為那個人很「優秀」,而對於另外一個人可能會覺得很糟糕。
如果說判斷一個人需要在較長的一個時間段,那麼,考察一個管理層是否優秀,也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然,很多的時候,我們判斷時,可能靠直覺就可以了。不
過,就是直覺可能也不會告訴我們什麼。還記得巴菲特和芒格的一個故事嗎?巴菲特曾經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於是巴菲特決定拜訪那家公司的CEO。當巴菲特與
那個傢伙共進午餐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人是混球!巴菲特跟芒格先生說了此事,於是他們悉數將其股票拋出。但是數年以後,這只股票上漲了好幾倍。據說,從
此以後,巴菲特便很少拜訪公司了。
問:最近與博友就銀行股的投資價值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博友認為:無論國內國外,其實銀行股很難看懂,其內在價值無法判斷,起伏很大;既然無法判斷,明智的選擇就是避開銀行股,即使可能有暴利。博友認為銀行股根本就不具備安全邊際,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答:先把銀行股的有沒有安全邊際放在一邊,因為wjmonk先生已經解說了這個問題,對此我深信不疑。我從投資成本的角度來問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生意讓你
去做,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你願不願意去做?銀行股現在就是,如果你把整個銀行買下來,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這還是靜止盈利狀態,是考慮增長率為零的
情況下。就算有一年它的盈利全部拿去填了死帳,也不過是多一年收回成本而已,但是這樣的概率有多少?
結束語:每個價值投資者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價值投資者並不需要我提出什麼建議。還是段永平先生說得好,「我覺得價值投資者不需要我建議,如果他不是價值投資者我的建議也沒有什麼用,其實也不需要。」
集中精力買入被拋棄的股票 基本面通訊社
http://xueqiu.com/3472847553/22483936重讀一遍,發現嘮嘮叨叨了不少話,說的似乎只是逆向投資的「知行合一」。
忘記標題的這句話是哪位大師說的。借過來用用,希望不被認為剽竊。
今年只有少數幾次增倉換倉,到目前為止收益率已不足5%。這點收益主要來自格力,其他的三隻票如工行之類基本保持著不賠的狀況。對自己的操作很不滿意,這幾天進行了一番反思。很嚴肅的反思,呵呵~
巴菲特曾公開表示,投資的秘訣有三條:第一是不虧錢;第二是不虧錢;第三是參照前兩條。俺理解的虧損指本金的永久性虧損,而不是說買了以後股價不會跌。神馬是本金的永久性虧損?前一陣碰到一位財務總監,和我說起他們公司去年的情況。由於行業形勢的風雲變幻,去年他們淨賺了3億,而在之前十年他們盈利也就在1000~1500萬之間。他感嘆說,去年那樣的情況,我這輩子再也看不到了。我說,投資時最怕遇到你們這樣的公司,因為發生重大分析錯誤的概率大。如果把3億作為這間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或者保守一點,認定3億的一半1.5億為其盈利能力。然後據此投資,用市盈率進行估值,那麼我面對的就是本金的永久性虧損。
對於本金的永久性虧損與股價波動帶來的虧損之間的差別,我的理解與許多博友大概是一樣的。但在實踐中能否做到真的不在意股價的短期波動是另一回事。我就很厭惡賬面的虧損,或者說,我對出現賬面虧損的承受能力很差。無論是分析出錯導致的虧損,還是市場先生情緒不佳導致的賬面虧損,我等而視之的厭惡。我沒有做到知行合一。根據明朝第一牛人王守仁先生的標準,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知道的採取行動,那麼就不能算是真的知道。這意味著俺根本不瞭解永久性虧損與股價短期波動之間的差別。想著想著,鬱悶了。
注重短期漲跌,厭惡賬面虧損,做不到知行合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操作。比如說俺選股過於保守,所挑的都是太不容易浮虧的股票。選股票膽子小點謹慎一些是好的,但象老同志大漢奸吳三桂那樣用兵就不好了。三藩戰爭的時候,吳三桂同志老了,有老年人最容易發生的過度小心保守的心理狀態,不敢採取冒險行動。他要求絕對的安全,但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安全。我現在的這些防禦性股票倒是不會怎麼跌,但回報的空間挺有限。如果未來股市轉牛,我的馬跑不贏大勢的概率有點高。
由於對短期的賬面浮虧的承受能力差,幾乎不可能進行「逆向投資」投資,即使這種方法被涅夫證明是有效的。《約翰·涅夫的成功投資》看過多遍,很傾倒,自己卻做不到。又一次不能知行合一。最近在研究一家會逆境反轉的股票,保守估計,未來5年中的某一天,它的股價將是現在的3倍。也許兩年就能達到,也許等待的時間要更長一些。但我不確定未來幾個月它的股價還會不會下挫20%以上,它不像我現在持有的票四平八穩。害怕虧損,哪怕只是短期的賬面虧損,捆住了我的手腳。
一名小散,不用像機構那樣,每季度公佈業績。只要向自己匯報就足夠了。這是咱很大的優勢。本來可以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佈局自己的投資,現在卻盯著季度的甚至更短時間的股價波動不放,是不是緣木求魚了呢?如果一筆投資,你不能承受50%的損失,那就不要去投資。這似乎也是巴老說的。下定決心,做好承受更大虧損的準備,集中精力買入被人拋棄的、少有人問津的股票。
關於買入中集集團的策略思考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k1r.html 這次買入中集集團,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天士力的擁躉們都持反對意見。呵呵!
你們提出的中集的問題我也認同,除了最鐵桿的一些粉絲外看好中集的也很少,所以中集才跌個不停。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企業身處寒冬就說他不是一個好企業了,也不能說他就沒有了再次爆發的希望。從各方面看,中集的業績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受宏觀大環境的影響,企業自身的發展還是良性的,企業的管理層面對困難依然是冷靜、堅韌和積極應對的,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不但沒有因市場低迷而喪失,反而很可能是更強了。那麼一旦市場好轉,中集的盈利能力迅速回升,就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件。
中集已經是一個週期性比較明顯的企業,這種企業的波動特性和天士力等成長性企業不一樣,買賣時機的把握也就不一樣。對中集來說,在景氣低谷的時候買入,我認為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從中集的業績看,今年三季度每股收益0.24元,不但環比增長15%,比去年三季度的0.19元也有26%的增長,顯示業績下滑的趨勢有可能已經結束,假定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是中集業績的低點,那目前12倍的2012年動態市盈率就已經具有相當好的投資價值,假如明年業績回升,那股價的上升空間就顯而易見了。當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跡象可以說中集的業務就要復甦了,他的業績很可能會在低位徘徊,甚至不排除有繼續下滑的可能,在股價運行上下行趨勢也尚未有效扭轉。所以不應該馬上重倉介入,而選擇了非常輕的倉位做試探性的介入,保持對這只股票的敏感度,如果時機成熟,再考慮是否增大投資的倉位比重。現在天士力依然是我的第一重倉股,有朋友擔心我是將天士力的籌碼換到中集集團上去,從持倉比例上看,還遠遠沒到這一步。
其實我十年前就開始投資中集了,可以說是看著他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的,對麥伯良為首的精英團隊充滿敬意。現在他們在集裝箱和專用車領域遭受行業整體性的低迷,在重卡、海洋工程領域以及在國際化擴張、國內收購企業的內部整合等方面也面臨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為這些困難,令人對中集的前景產生懷疑,我也因為這些困難,在去年賣清了中集的股票。一年過去,我發現中集人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海洋工程歷經千辛萬苦已經實現了交付並成功鑽出了石油,有了最寶貴了交付記錄,並接到了新的訂單;聯合重卡堅持高端產品的定位不動搖,逐步樹立了LNG重卡品牌,多次大批量交付新車;專用車業務在行業最高峰的時候就即使主動收縮產能,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新一代半掛車的研發以及新的運營體系的構建中去;國內最大的的冷鏈基地奠基;中集金融大步跨入船舶租賃領域,並以此開啟了中集對國內船舶設計、製造和資本資源整合的序幕;為了適應企業壯大後的管理問題,中集內部的升級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ONE模式已產生強大的作用力。對強者來說,市場寒冬並不意味著悲觀與消沉,也不意味著被動的等待,相反,這是他們新一輪成功的開始,他們在默默的準備著。
在某些方面,中集集團和天士力很像,例如遠大的願景、良好的治理結構、在業內都很有口碑的管理以及在遇到巨大困難時的堅持與執著等,只是中集集團在集裝箱領域已經登峰造極,需要在新的空間開疆闢土,而天士力的現代中藥發展卻依然在路上,未來空間廣闊,成長的確定性更高一些。與這樣的企業為伴,我覺得是人生中的幸事。
但是,喜歡企業和買入股票是兩回事。有朋友拿著中集,從28塊堅持到9塊,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即使是最後的結果是好的,他也承受了太大的風險,錯失了太多的機會了。或許有人會說我這是投機者的心態,但選強勢企業,買強勢股票是我最核心的理念,我並沒有與某隻股票廝守終生的打算,一旦發現股票的基本面或技術面出現了與我的要求不吻合的地方,我都會考慮先退出觀望,等時機成熟或者等我對相關問題重新確認後再重新介入,這一點,即使是天士力也不能例外。
買入白酒股,加入白酒黨!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5a.html最近流行喝白酒,我再不買一點來喝喝,就真落伍了,我絕不允許自己掉隊的。這個時候白酒股這麼熱鬧,絕對不能夠不買,還一定要買國企的,不然沒有話題了。
這只白酒股還真有點意思,關注有一段時間了,股價便宜也夠便宜了,它的庫存的問題還真有點像當年的茅台,當然沒有茅台酒好,但庫存也不至於會貶值。
這傢伙的白酒嘛,定價也夠一般了,估計銷售對象也就是一般人家。但是它也夠屌的,你在一般的小商店,一般的便利店,一般的小超市,還真買不到如此一般的酒。只有一些偏向中高端的超市裡才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喜歡以這種方式來顯示它的不一般!國企嘛,產品可以掉價,股價可以掉價,形象不能掉價!
對於這只白酒股,我考慮了很長時間,但是呢,我左找找右找找,負面問題倒是找到一大堆,就是找不到一個可以讓我下決心買入的理由。
一隻股票股價賤過泥,伴隨著一大堆負面消息,股價卻怎麼也跌不下去,卻又找不到買入的理由,往往這個就是買入的理由。在我的投資生涯中,太多這種情況了。來一個,找不到買入的理由,不買,股價翻番;又來一個,沒有買入的理由,不信,再翻番;再來一個,這次完全找不到任何一個會上漲的理由,不信,不買,翻番再翻番!去你媽的,全部都是今年發生的事情,這次我信了。
最近這家公司換了個頭頭,希望新人事新作風吧!
這只股票叫王朝,什麼?管我財大忽悠?大哥,這家公司真的有賣白酒的......只不過不是純糧釀造罷了。
買入雙匯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9rws.html最近買入雙匯。
2010年也買過雙匯,當時56元買入,60多元買入,著眼點是56元的底線,總體成本60多,後來70元賣出,辛辛苦苦也不過賺了個手續費。
回顧當時賣出雙匯的原因:
「今日放棄雙匯,主要原因有幾個:
1.管理層誠信問題,始終無法說服自己
2.食品安全是一個幽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跳出來。
3.正如上面一直探討的一樣,過去幾年雙匯的高派息、高ROE有其特殊原因,個人預期整體上市後派息率會下降,ROE會下降。」
經過兩年時間,瘦肉精事件基本已經塵埃落定,整體上市也是圓滿結束。從而,投資者終於可以比較具體而完整地觀察這個肉類巨頭(三季報沒有太詳細信息,還需要等到年報,和追溯過去兩年的財務信息)。
先回顧一下當時的思考:
「1.都是非常賺錢的生意,如母公司的ROA長期穩定在13%以上,ROE接近30%,而什麼生物工程技術公司,ROA長期在40%左右,比什麼茅台還牛B。
2.再次印證張裕的研究中提到的一樣,什麼進入上游,上下游產業一體化都是屁話,河南的萬東牧業,過去三年的總資產基本沒有增長。同時,ROA也非常不穩定,是一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行業。因此,在「保障原料-豬肉安全」的長期股東利益和短期股東盈利的兩方面,管理層以後要更加慎重,從長遠來講,當然是要逐漸開始規模化養殖來控制品質,但是規模化養殖也有中國現實的困難(山多,面積小,污染大,與人爭糧等),同時短期對盈利也有影響。
同時岔開一句哈,有些朋友話,投資這些公司不如投資上游養殖的公司,個人認為就是錯誤的,這類養殖公司就是相當於原材料行業,毫無市場專利保護,每個養殖公司出產的雞鴨鵝,和其他的並無區別,收購公司不可能因為你出的雞鴨鵝而開高價,純粹的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就好像中國的鋼鐵行業一樣。規格型號和全世界一模一樣,只能在價格上打拚。
從上圖可以看見,過去幾年,雙匯的固定資產增幅很少,甚至有所倒退(04年增速出現峰值),由於雙匯的豬源是「基地型」,絕大部分豬不是屬於雙匯的,固定資產大部分是土地、機器,因此,過去幾年整體來講,雙匯的產能增幅非常少,基本上來講,過去幾年只是提高產能利用率。這個意味著,一方面隨著不斷折舊,機器的淨值不斷下降,同時產能利用率不斷上升,以及代銷集團的產品,營業收入不斷上升,因此,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ROE不斷上升(有些類似於維他奶的模式,生產豆奶的機器不斷折舊,在賬面上可能淨值都為零了,但是實際上還是在用,因為榨豆奶的設備不會過時),也就是講,雙匯的ROE不斷上升僅僅是由於淨資產的不斷下降。
另外一方面,可以思考,從雙匯下屬各個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業績觀察,都是一盤非常好賺的生意,ROA、ROE都是很高,那麼為何雙匯不擴張呢?反觀競爭對手---雨潤的表現,固定資產每年都是40-50%的增速增長,姑且不論雨潤的現金流是否能夠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擴張,那麼為什麼雙匯發展本身不擴張,直到最近才有所動作?觀察雙彙集團的資產和雙匯發展的資產,推測應該是在過去幾年中,雙匯發展固守原有陣地,產生巨大現金流(過去幾年的派息率都超過了50%,同時現金流遠超過資本開支),作為一個現金奶牛,支撐集團公司南征北討,直到現在集團公司內非股份公司的資產已經差不多相當於股份公司的資產,相當於股份公司幫人「湊仔」,因此雙匯的產能擴張也是非常快的,只不過它的產能擴張體現在集團層面,而從2010年開始推出方案準備購買該部分資產,以及真正實現MBO後,從2011年開始(2010年11月10日發佈對外投資公告),對外投資的主體基本又回覆到以股份公司,結合過去幾年雙匯的巨大關聯交易、管理層股權MBO,其中有什麼訣竅,還需要仔細思考。
-----------雙匯ROE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固定資產投資通過母公司;不斷折舊;派發高息;同樣的銷售渠道代銷母公司產品;
-----------雙匯派發高股息的一個重要原因:支撐股份外公司資產的擴張
觀察資產收購預案,雙彙集團08年、09年的ROE均在30%左右,和股份公司相差無幾,考慮到大部分擴張均是在集團層面進行,資產膨脹得很快這個情況,ROE高達30%是一個很厲害的數字。一方面,代表這些資產的確已經進入成熟期(怪不得,現在要整體上市了,當然,這個對於股份公司來講似乎也無損失),另外一方面,應該是集團公司借用了股份公司的銷售網絡,因此得以輕資產運營。
-----------股份外公司資產ROE高的重要原因:資產進入成熟期;不用自己建設銷售渠道,由股份公司代銷;
過去幾年雙匯的運營在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遊走,那麼整體上市後會如何呢(購買集團公司大部分資產,已經差不多相當於整體上市了,當然集團內還有部分與肉製品無關的產業)?由於一方面股份公司外的資產已經進入成熟收割期,參照股份公司內的子公司的財務情況,該部分資產的盈利情況還是相當理想的,另外一方面,過去幾年股份公司不用參與擴張,在折舊、高分紅等因素的影響下,ROE長期維持高水準的情況也將一去不復返。
但總體上,整體上市涉及方方面面,要預判將來表現的確資料不足,還是應該封存倉位,等到塵埃落定後觀察集團公司表現再講。
而現在塵埃落定後整理看好雙匯的理由:
1.這盤生意很好賺!根據三季報,雙匯106億的淨資產,賺了20億利潤,期末ROE為19.64%,ROA為12.88%。而且,現金能力強,三季度經營現金流28億,資本性開支用了大概9.4億,派發股息7.4億,還有資金還了債務7.35億。因此當時預期整體上市後ROE會回落的擔心不成立。
2.根據備考財務信息,2009年資本開支大概16億,2010年28.5億,2011年23.46億,2012年前三季度大概9.4億,非常明顯的回落,結合管理層MBO,可以預期公司大規模的資本開支增長已經告一段落,整體上市後有望繼續派高息。因此當時預期整體上市後會否繼續派高息的擔心也是不成立的。
3.根據雙彙整體上市時,對本次擬注入的資產有盈利預測補償承諾。2012-2014 年擬注入資產的預測淨利潤分別為191,215 萬元、248,495 萬元、314,697萬元;鑑於擬注入的淨資產和股份公司的淨資產相當,ROE也相差無幾,因此可以預期在2012-2014年間雙匯發展的盈利可以維持到25%的復息增長,2014年EPS有望突破6元。個人預計今年EPS大概在3元樓下,派息率50%左右,股票息率在2%-3%之間。按照林奇的講法,合理的PE大約27-28倍。由於目前已經接近年末,42-52之間都是非常便宜的。
當然,由於自己才疏學淺,非常有可能分析錯誤,因此控制注碼,等待明年一季報出來後再加倉是非常必要的。--------就算到時價格高於現價,也是值得等待的-------------------本人是向上加碼的支持者-------------就算股價大升,只要相對內在價值還有安全邊際(MOS),本人是非常支持「溝上唔溝落」。
也談「持有是否等於買入」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726170無意中看到雪友們在討論「持有是否等於買入」,貼主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等於」。在我看來等式是否成立是有許多假設和限定條件的,答案見仁見智,只是對各自投資理念的闡述。但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我覺得是不妥的。
1、答案和常識不符。對不符合常識的結論我都持警惕態度。
2、無條件認同「持有=買入」等式會對誤導其他投資者。很多人只記住了結論卻沒關注成立條件,這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好企業可以隨時買入(時間的玫瑰)
3、題目的描述有些誤導
於是這裡談談另一種可能,目的在於強調不同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並無標準可言。
原貼的問題和答案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4894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9948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從科學的角度看,持有肯定等於買入。換個角度說就是,如果你的賬戶不小心被清倉了,你是否會按原樣買回來(如果你「被清倉」後,做出了與之前不同的選擇,說明你自己的邏輯是矛盾的)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如果要賺,就必須面對問題1帶來的嚴肅挑戰。舉個例子,某股票,價值10元,5元買入,15元賣出(這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正常的盈利路徑)。這時的問題在於,如果15元賣出,那麼14元是否應該買入(持有=買入哦)?就算你不賺高估的錢,也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如果10元賣出,9.5元是否應該買入?
@微光破曉 的答案: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是的,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此處忽略ABH股那微不足道的摩擦成本)。這一點,是科學。......認為持有不等於買入的朋友,需要再好好思考一下。(我上篇文章的註釋中說,這兩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說錯了,問題2沒有標準答案,但問題1有!持有=買入,這就是標準答案。)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要賺。市盈率鐘擺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對高估的解釋。我們能理解低估的必然性,就能理解與之相對的高估的必然性。賺錢靠的是概率,不是價值。所以我的看法是,適度高估的錢可以賺,極度高估的錢要有風控、有策略地賺。......這裡囉嗦一句,不能為了賺高估的錢而傻等高估,投資中一切決策,要以機會成本為基礎。
持有=買入=賣出?
帖中認為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對這個推論我不做評論,但略作引申。假設我們持有60%股票X,和40%現金(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於是我們可以說:持有X=買入X,因為持有X和買入X(賣出現金)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但也可以說持有X=賣出X,因為持有現金和買入現金(賣出X)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即持有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買入的串聯,也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賣出的串聯。
所以如果推理成立,那等式應該是「持有=買入=賣出」,選擇性地只強調等式的一半可能會有誤導
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作為一個巴迷,下面來談談我的看法。原題目很多東西過度簡化,以致有些誤導,而巴迷是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的。因為股票的價值是無法精確得出的,以概率論來說,股票價值10元,是指其期望值是10,但實際值一定不是10(實際值落在任何一個點,比如10.00的概率都趨近於0),反而有較小概率其實際值是0或正無窮。如果談的是固定收益品種,那我認同原文結論,比如債券到期時值15元,那14元顯然是值得買入的;但如果是股票,結論未必成立。借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市場98%的時間是不可知的巴迷認為股市絕大部分時間是有效的,不可知的,只有極少部分是無效的,有確定性機會的。(
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下面是我的假設和定義(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和摩擦成本):
查看原圖股票價值10元(期望值是10,即落在10附近的可能性最大),最低到5元最高到15元的概率最大。
買入:增加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減少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有較大安全邊際,因此在5元附近(比如4~6)應該進行買入操作。倉位隨安全邊際變化。
賣出:減少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增加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導致股票被高估,因此在15元附近(比如14+)應該進行賣出操作。倉位隨危險邊際變化。
持有:維持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維持減少現金比例。在其他時候,我們不確定股票是高估還是低估(這是市場是有效的,或是不可知的),因此我們持有X不動,或是賣出X買入指數其效果大概率是一樣的。倉位隨預期估值變化。
因此可以看出,在巴迷看來,買入和持有是有較大差別的。有人會問弄這麼複雜有意義嗎?有。明白這點,你就明白在低點買茅台是價值投資,而強調隨時買就不是。
我的答案回到第一個問題,當投資組合有新增資金(比如「被清倉」後複製組合)的時候如何操作?很簡單,如果符合我上面買入條件的,則買入;符合賣出條件的,則持有現金;其他情況,隨便(買入X,或買入指數)。當然對最後一種情況,我會等比例操作並維持持股比例(比如60%的X和40%的現金)。這種情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買入,只是資金管理的調整,因為X的佔比沒變,整個組合的倉位,風險程度和投資風格都沒任何變化。
看了我畫的圖,第二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我前面說過,如果是固定收益,要賺;但對股票,合理到高估部分風險逐步增大,即使要賺,也要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比如倉位逐漸降低)。我的建議是不賺,這時還不如買指數。因為人總是容易高估自己。。。(
奧古斯丁法則:「90%時間事情比你預料的要糟,剩下的10%的時間,你無權期望太多。墨菲法則:如果事情既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又可以向壞的方向發展,那麼它多半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看多A股可適當買入2822的CALL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3mi.html月初我在鳳凰衛視的節目《A股在明年反彈後將長期低迷》裡,表達了A股中短期看多長期看空的觀點,老實說,當時我也沒想到接下來的一週A股就開始暴漲,我原以為要過完年才漲的。在量價齊升的逼空走勢下,A股已經開始中級反彈應該是非常確定的了。接下來的半個月,我因為心思都放在塑化劑上面,儘管自己略有加倉招商銀行,但卻沒想到要買些HK2822的CALL槓桿加倉,錯過了最好的介入時機。
HK2822南方A50,基本是A股最大的50家市值股票的ETF,只是它的權重與A股目前的市值排名不太一樣,它參照的英國富時集團制定的A50權重排名,目前2822對應的前10大權重分別是: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貴州茅台、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萬科、中信證券和五糧液,這前10大權重股合計佔48.79%,其中7家金融股佔了37%。所以如果我們強烈看好未來一段時間A股的走勢,特別是金融股的走勢,那麼就可以考慮A50的ETF,比它更激進的,就是它的CALL了。
我以21567為例,它是一隻2015年6月到期的2822即南方A50的認購證,2822正股價是10.24港元,21567行權價是8.5港元,行權比率是10比1,即現在的價值為(10.24-8.5)/10=0.17元。21567目前市價是0.26港元,即打和點為11.1港元,溢價8.4%,這個8.4%的溢價就相當於3年的利息成本。
如果我們預計未來3年內,滬指有機會上漲30%衝過2900點,那麼買入21567,在2900點時拋出,基本可以有100%的盈利,也就是3倍左右的槓桿。即2822從10.24漲到13.3元,21567的價值是(13.3-8.5)/10=0.48元,加上少量溢價,21567實際交易價格應該在0.5元以上。如果認為滬指有可能漲到4500點,那就能賺到300%。當然,這是近似的算法,因為也許滬指漲,大盤股不漲。不過我個人覺得大盤股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會跑輸滬指。
反過來,如果3年後,滬指仍然在2200點左右,中間可能漲到了2900點,你在浮贏100%時貪心不拋21567,或者未來3年滬指一直就趴著不動,那麼你的21567就會虧損33%。如果3年後,滬指跌到了1900點以下,或者中間漲了你不拋,那麼你的21567就會血本無歸。3年後的1900點,按目前的GDP增長率估算,滬指的PB大約為1.1倍,PE約為7倍。
買CALL的人,絕大部分不是衝著套期保值對沖之類的目的去的,而是看中了CALL的槓桿放大作用,想以小博大。而做為CALL的發行商(輪商),他們在賣出CALL時,基本是會進行風險對沖的,也就是說,發行商理論上沒有大的風險,他們賺的是發行手續費和交易差價,我們看一看匯豐控股的財報就明白了。當然,如果一個衍生產品,發行商能在不對沖或不完全對沖的情況下也沒有風險,那他們非常樂意撕破你的臉,因為完全對沖畢竟是需要成本的。
所以,儘管在理論上,買CALL的人可以與發行商共贏,因為發行商會對沖,但因為香港市場上大多數的窩輪,買輪人和發行商的資源和地位完全不對等,比如發行溢價過高、交易差價大(輪商耍賴)、輪商操縱到期時的個股價格等,所以實際上輪商並沒有完全對沖,一般來說,溢價輪他們基本不做對沖。也就是說,買輪的人和輪商總體上並不是共贏關係,而是博奕關係。我每年都要去輪商那吃幾頓免費的晚餐,每次輪商都會宣稱大家是合作其贏的關係,在吃肉喝酒時我會認同,但吞到肚子裡後我就不是這樣想的了。
要想平等的搞衍生產品,只能去做個股Option,但香港的個股期權標的實在太少,就50只左右的大盤股有,交投也不活躍。所以如果你看上了一些中小盤的股票,想賣PUT穩健的賺錢,在港股基本是不可能的。
整體而言,我認為目前階段買2822的長期輪,勝算還是非常大的。輪子的致命弱點是時間不永續,所以要彌補這個缺陷,從價值的角度就只能儘量選時間長且估值明顯處於歷史底部區域的指數輪,並且操作切入點要儘量偏右以節省時間損耗價值,否則就只能純趨勢交易當投機了。
聲明:以上分析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買CALL的風險非常大,要做好全部虧光的準備,我本人持有21567。
買入香港電視的比喻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6.html#more早前止凡出了文章談論有關香港電視 (1137), 再加上一篇討論其投資風險。但一些朋友的著眼點還是在發牌與否, 他們一般不太懂看公司年報中的財務數字, 所以習以為常地看一個投資只站在新聞、事件、概念、邏輯分析。
曾多次提過, 從日常生活發現身邊有值得投資的公司, 是可行的, 但這只是第一步, 不可以有個概念就衝過去投資, 最終只會頭破血流。例如自己日日到超市買東西, 不是百佳就是惠康, 這兩家公司佔去全港超市八九成, 即刻要投資嗎?
百佳是李嘉誠的, 就算百佳盈利可觀, 長實的一年盈利中百佳佔了多少呢? 你付出的本金有多少是買賣百佳的盈利能力呢? 惠康一樣, 母公司Jardine又是一間龐然大物, 業務種類繁多, 為惠康買入Jardine基本說不通。
還有很多例子, 某某飲料、便利店、交通、名牌時裝公司、金飾珠寶品牌等, 太多股民聽一點, 看一點, 明一點, 就說自己有分析過, 說自己是學Peter Lynch的方法, 從日常生活發掘投資項目, 是價值投資。靠日常生活及報章上的「認知」就作出投資決定, 其實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
今天香港電視又是一個例子, 全城都知道這家公司正在等待發牌。概念上, 是發牌成功就贏, 越遲發牌就越蝕, 投資時只著眼點在成功發牌的機會率。香港電視財務的數字我不打算再重複, 之前兩篇文章都大概分析了。
只想提出一個有趣比喻, 今天買入香港電視 (股價升至$2.5), 就好像買入一間店舖, 店舖內有一個裝有100萬元現金的夾萬, 但整個店舖只賣80萬元。為何一間店舖, 所有生財工具齊全, 再加送100萬現金, 但竟可以用80萬買回來呢? 原因就是這家店舖還未有做生意的牌照, 你覺得這個價格有趣嗎?
還是那句話, 個人認為發牌是遲早的事情, 我想不到政府有什麼原因阻止 (一般都是中央暗暗阻止, 但香港電視又不是走生果報的路線), 而且投資的重點並不是賭它發不發牌, 而是看見價值。
搜狗買入確定? 周鴻禕安心坐大佬交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333.html大家最近有沒有發現,互聯網鬥士周鴻禕有點變「性」了。他不怎麼強調自己的互聯網鬥士形象,而著重塑造青年導師和創業導師的形象。
兩件事可以佐證。
第一件,最近周鴻禕先後在博客、微博上推出了「與88後座談」三篇文章,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循循善誘,教導年輕人改如何面對工作和生活。對於初出茅廬的草莽少年們,這三篇文章就如一陣清風拂面,是的,渴望成功的後生們太需要指導了,尤其是這種在商海沉浮的大咖的指導。
第二件事情,6月29日由創業家傳媒主辦的黑馬大賽寧波半決賽現場發表了題為《中國創業者需要導師》的演講,周的這個演講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他的經典演講之一。在黑馬成長營裡,時常聽學員說,以前做企業毫無戰術思維,周鴻禕導師的講課,讓他們受益匪淺,讓草根創業者明白什麼叫做出奇制勝。
鬥完流氓軟件鬥殺毒行業,鬥完騰訊斗百度的周鴻禕怎麼不突出其「鬥士」形象了?
一個女人突然性情大變,不是戀愛了就是分手了。一個創業家突然性情大變,必定有背後的原因。馬云今年一改2012年在媒體人、創投界「壞」形象,做公益、喊退休、戰略入股新浪微博高德地圖,重樹「偉光正」的形象,那是因為阿里集團要整體上市,馬云在下一盤千億美元量級的大棋。
那麼,周鴻禕從「鬥士」變「青年創業導師」,這裡面有著什麼樣的商業考量?
①搜狗併入360敲定?周鴻禕坐穩互聯網大佬地位
1998年周鴻袆創建3721,他的「中文關鍵詞搜索」服務覆蓋了當時90%以上的中國網友,佔據中國付費搜索市場40%的市場份額,居於絕對領先地位。3721的賣出一直是老周心裡的痛,他給了百度一統江湖的機會。
都說中國互聯網江湖目前是五位大佬坐著五把交椅:BAT(百度、阿里、騰訊)已坐定,雷軍和周鴻禕各佔一席。雷軍有「估值90億美元,超過黑莓的小米」作為根基,周鴻禕則有360殺毒這個殺器。雷軍靠著他在金山老部下(暴風馮鑫、藍港在線王峰、現在很火爆的手游《我叫MT》的創始人邢山虎)和他投資的人(比如YY李學凌、凡客陳年、UC俞永福、雷鋒網林軍等)構造了龐大的雷系。
周鴻禕雖然也依靠360投資部投了一堆公司,但給人的感覺還是有點「勢大但也勢單」,再加上他一再以鬥士的身份在攪局搜索市場,更加重了這種印象。
今年上半年都在傳搜狗出售的事情,i黑馬大膽猜測,搜狗很有可能會被周鴻禕收入囊中,搜狗+360,周鴻禕就佔據了整個搜索市場份額的30%,當年谷歌在中國也就這個水平了吧。再加上360安全衛士在殺毒界的龍頭地位,周鴻禕互聯網大佬的交椅可以坐得穩穩的。只有被壓制的人才需要去顛覆,草根才需要出頭,已經是大佬還需要天天出去打打殺殺嗎?不用了。
②變局時代,和下一代創業者在一起才能永立潮頭
在黑馬大賽上,周鴻禕賣力傳播「導師」的概念,團結下一代的創業者,因為他知道未來屬於年輕人。
移動互聯網時代,PC時期的大佬們慢了很多拍,他們都擔心時代的巨大變局會將他們拉下。BAT都通過數以十億元計的錢去砸去收購公司來維持其市場地位(參見《創業家》雜誌6月刊封面故事《大買家》)。
一個時代一代人,80後主導,90後橫行的時代,上一代的大佬已不能再拼在江湖一線了,他們的大佬地位除了靠收購來維持外,更希望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管理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像國外的導師們一樣,跟著一代代(扎克伯格等)牛的創業者始終走在時代之巔。
以下是I黑馬對周鴻禕的專訪:
I黑馬: 最近你寫了幾篇對話85、88後的文章,怎麼突然想寫這些文章?
周鴻禕:一方面,我感覺過去和人談商業模式、創新,很多做事方法,但是我感覺光談做事方法是不夠的,因為對很多年輕人它有沒有這種意義,我可能想從一個人為人處事的角度,分享我的經驗和教訓。
第二個,你必須要承認,我認為88後也好90後也好,已經馬上要變成主流,變成社會中堅力量。90後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95後已經開始上大學了。大家都在說90後是個特殊的人群,我認為應該學會去瞭解他們,去理解他們,把握他們的脈搏,怎麼樣跟他們去溝通,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通過寫這文章,也是一種嘗試,嘗試跟他們去對話,也可能他們聽不進去我說的東西,也可能有些觀點他們不認同。沒關係,我也可以通過這個反饋,來瞭解他們怎麼想的。我儘量說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我希望能通過這種對話,讓我能更好去理解90後。如果我能理解他們,能用他們所理解的方式去溝通的話,作為一個在這個行業裡做了很多年、比較多經驗教訓的人,包括我的閱歷比較複雜坎坷,可能能給90後更大的幫助。因為我相信互聯網下面是掌握在90後的,我們公司的主力是85後的,所以你做投資應該是85後或90後,他們是代表中國的互聯網和未來,一定要跟他們去相互理解和溝通。
I黑馬: 對年輕人、創業者的關注,對未來的關注,是你到黑馬大賽來參與活動的重要原因嗎?
周鴻禕: 你看美國互聯網,每隔5年到10年都有一波新的人粉墨登場,而且成為主流,這才代表美國創新的力量。但是在某些國家,我就不舉名了,比如東南亞某些國家,永遠都是那些老夫們在稱霸,沒有年輕人的機會,這樣即使出再多的富翁,有什麼意義呢?年輕人都沒有夢想,我們都很喜歡說美國夢的個人實現,白手起家,中國人現在也談中國夢。每個人對中國夢的理解也不一樣,我對中國夢的理解就是說,在互聯網這個領域一定是屬於年輕人,中國互聯網一定要打破現在這種壟斷、缺乏創新的格局。你看十年前,互聯網裡基本上就是這批公司,現在還是這批公司,過了10年沒準還是這批公司。那中國互聯網是沒有真正的競爭力的,真正的希望應該是在90後,無論是對我公司內部的員工,還是通過黑馬營很多創業者,我希望不斷去鼓勵他們去創業和創新。
I黑馬:大家都說你是互聯網鬥士,這個「鬥士」 形象是您自己想去塑造的還是潛移默化形成的?
周鴻禕: 我從來不會刻意去塑造,我要是能刻意塑造自己我肯定把自己形象塑造得更符合大眾價值觀一點,溫文爾雅的。實際上我也不是說想跟誰斗。我跟大家講有三個原因,因為我從事的行業很特殊,我做網絡安全,我要保護用戶,我就勢必會得罪那些要禍害用戶的廠商,我查他流氓軟件,那流氓軟件的廠商,查木馬,那做木馬的群體又恨我,我們標出來的釣魚網站欺詐網站,就肯定又狠我們,你就不可避免跟別人會發生這種衝突,跟做其他生意是不一樣的,做安全是非常非常特殊的。
我們打擊的都是這些禍害用戶的廠商,那些沒有禍害用戶的廠商,比如中國很多做遊戲的廠商,做電子商務的廠商,都是我們的朋友,因為360讓互聯網變得更安全之後對他們的發展是有利的。第二個原因是我也不斷在鼓吹顛覆式創新和破壞式創新,中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壟斷了,對市場格局的比較穩定的劃分和割據,你只有打破這個格局,才能給這個行業新的力量,事實上我們做到了,我們像一個鯰魚一樣把這個水給攪活了,改變了一些格局。在這個過程中,得罪了一些巨頭,這些巨頭都是有錢有勢的主,自己本身又是很強大的媒體,他們可能就會用各種方法來打壓你,這點也在所難免。所以別人說跟我們發生衝突的也就這兩個互聯網巨頭,但是很多創業公司恰恰會因此感激我們,因為沒有360的衝撞,可能今天巨頭根本不會想著去開放,可能也不會說願意去收購一些公司,因為過去巨頭對這些小公司,能挖就挖,能抄就抄。
I黑馬:最近聽說您要敵人合作,跟雷軍合作「雷電搜索」,有這回事嗎?
周鴻禕: 我怎麼沒聽過這回事
I黑馬:你跟蔡文勝要合作是真的嗎
周鴻禕:我也沒聽過,蔡文勝也從來不是我的敵人,我們關係很好,雷軍也不是,只是去年他們做小米,我們想把中國互聯網手機的概念交給更多的手機廠商,大家有一個爭論嘛,為什麼大家都把這種爭論看得太重了呢,在商言商嘛,在商場上大家有個競爭,有個衝突,實際上過去了就過去了,幹嘛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變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呢
I黑馬:那你喜歡這種青年導師的稱謂?
周鴻禕:我也沒說自居這種青年導師,我也講有人做青年導師做得都比我好,我也不講成功學,我講的更多的是過去的教訓,另外我一直在企業第一線,做產品,做商業模式,做市場,包括管理,肯定有一些心得,我至少能做到我覺得比較真實,我願意把這些東西真實的分享給大家,我不會刻意的去包裝,因為你也會看到很多企業家把自己過去的成功包裝得特別神,包裝特別神的東西對年輕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都被神話了,所以我並沒刻意的去打造我的形象,大家願意覺得我是什麼就是什麼。
I黑馬:幫助年輕人,你接下來還有一些什麼樣的行動?
周鴻禕:
1、寫書:我想我有時間我要找人合作,抽空我想寫幾本書啦,講講創新,講講互聯網商上的一些案例,因為我覺得講再多的大道理不如就那大家身邊這20年來大家耳濡目染的一些互聯網的例子,來跟大家分享;
2、搞個「脫口秀」節目:如果有時間,我可以開一個脫口秀的節目,專門來系統的講一講。我剛才講了硅谷之所以很牛,是因為那裡面不但是錢在不斷的流動,那裡面很多的經驗在不斷的流動,就使得年輕人不用重複地去發明輪子,他們可以讓企業走得更快走得更穩,中國怎樣來推動這個,再追問你的中心目的是什麼呢,其實最後你想所有的人,做公司最後無非是第一,你總是希望有成就感。
我做事無非就是想有成就感
我做事最終目標一直都認為,我希望我能做一個產品,影響很多人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反過來,今天我實際上跟大家分享怎麼去創業,它也是一個產品,如果能影響到很多人,比如說更多的人學會我應該用免費的模式去顛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說我怎麼去設計我們模式,讓它跟巨頭打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顛覆性,甚至很多傳統行業的人會意識到,原來我們對互聯網免費的理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互聯網學習。我覺得這種思想傳播也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武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一直覺得,其實我也是到處在傳播一種價值觀。
中國需要新的價值觀,促進創新
我一直覺得中國沒有創新,或者中國的創新比較少,很重要的是我們的價值觀不對。價值觀實際上是比較害怕失敗,我們比較求同,不太存異,不是很歡迎少數派,就包括年輕人一方面說要去創新,但是他找工作的時候他都希望當國家公務員,包括進大的事業單位,進大的國企,說明他沒有承擔風險的這種勇氣。他都不敢承擔風險,不敢面對不確定性,那怎麼可能去創新呢?也有很多人問中國能不能出喬布斯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這樣創新的價值觀,中國有再好的種子,土壤不對,是長不出來的。
所以只有不斷的去通過這種演講、演出,去跟大家交流的方式,寫文章,其實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國需要一個創新的價值觀,年輕人要承認不要墨守成規,能夠和別人想得不一樣,有立場,我是一個少數派,容忍失敗,容忍多元化的價值觀,鼓勵這種打破既有的規則,也鼓勵小公司起來去挑戰大公司建立的規則,只有慢慢形成這樣一個價值觀,中國才能變得更創新。
五月美債兩重天:對沖基金瘋狂拋售,中國大幅買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148早在今年5月,全球對沖基金就站上了拋售美債的第一線,搶在了美債收益率上漲之前率先出售美債,而那時候各國央行還在堅定地購入。

根據美國官方數據,今年5月,位於加勒比海,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私人海外賬戶出售了總計達515億美元的美國公債。這些地區是對沖基金賬戶的大本營,可以反應出對沖基金資金流向情況。美國TD Securities的分析師評論,「我們認為來自加勒比海地區賬戶的大舉拋售代表了快錢正迅速撤離美債,預計這種趨勢會在六月延續並且加速。」
然而,根據美國財政部週二發佈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數據,同期,多家海外央行在5月大幅購入美債,總額達403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央行的購買力尤為強勁,中國5月增持美債252億美元至1.3159萬億美元,持有美債數額創歷史新高,為美債的第一大外國持有者。
法巴銀行外匯分析師評論,「雖然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的數據有些滯後,但也反應出在5月初全球私人和官方投資者對待美債的不同投資主題。」
各國央行在今年4月出售美債後,在5月因對塞浦路斯局勢的擔憂以及對美國經濟改善的信心,他們又將美債重新購入。然而美債5月份的表現卻令人失望,由於美聯儲表示考慮縮減債券購買規模,10年國債收益率大漲50個基點,價格下跌約2%。
遭受五月的投資失利,全球央行在六月上演「美債大逃亡」。據FT報導,在6月17日至23日的一週,全球央行拋售美國國債的數量創下了歷史記錄:外國機構持有的且由美聯儲保管的美國國債減少了324億美元至2.93萬億美元,這一拋售記錄讓2007年8月的240億美元相形見絀。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