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今日就《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營服務規範》(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擬要求網約車經營者對於約車需求100%相應,約車成功率大於或等於80%,乘客服務評價不滿意率小於20%。
編制說明中指出,《意見稿》規範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營相關的術語和定義,明確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的經營者、運輸車輛、駕駛員等的基本要求,對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者和駕駛員的服務流程分別進行了界定,對特殊情況的處理,以及服務評價與投訴處理進行了規範。
《意見稿》對於有關服務評價指標設置及計算方法規定如下:
一是“預約響應率”評指標及要求。要求網約車經營者對於約車需求100%相應。二是“約車成功率”評價指標及要求。參照目前主要平臺實際,約車成功率大於或等於80%。
三是“車輛相符率”評價指標及要求。按照《管理辦法》有關要求,網約車經營者應當保證線上提供服務的車輛和線下實際提供服務的車輛一致,即車輛相符率應達到100%。
四是“駕駛員相符率”評價指標及要求。按照《管理辦法》有關要求,網約車經營者應當保證線上提供服務的駕駛員和線下實際提供服務的駕駛員一致,即駕駛員相符率應達到100%。
五是“營運車輛保險購買合格率”評價指標及要求。按4照《管理辦法》有關要求,網約車車輛使用性質為營運,應當具有營運車輛相關保險,即營運車輛保險購買合格率應達到100%。
六是“乘客有效投訴率”評價指標及要求。側重於強調服務意識,指標設置要求參照傳統出租汽車企業。
七是“投訴處理率”評價指標及要求。對約車人或乘客投訴積極回複,認真處理,指標設置要求參照傳統出租汽車企業。
八是“乘客服務評價不滿意率”評價指標及要求。乘客更多是對服務不滿意時,才進行評價,指標設置參照目前企業實際,要求乘客服務評價不滿意率小於20%。
九是“第三方調查乘客滿意率”評價指標及要求。參照目前企業實際,要求第三方調查乘客滿意率大於或等於80%。
2016年6月25日,英國公投結果顯示,脫歐派略占上風。就這樣,英國把自己投出了歐盟,這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當日,全球股市、匯市暴跌,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時至今日,接近3個月過去了,英國尚未啟動脫歐談判,但各界頗為擔憂長期趨勢。英國經濟究竟是否持續受到重創?倫敦金融城如何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倫敦第二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是否會被削弱?
9月12日,倫敦金融城市長茅傑飛(Jeffrey Mountevans)訪問上海,並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
英國經濟持續複蘇
目前,各類經濟指標顯示,英國經濟從8月以來已經開始企穩向上。
“英國市場有所改善,英鎊仍然較前貶值,但已經在不斷收複失地,英鎊仍具備一定的避風港效應。此外,英國的監管制度、英國央行的統一監管、法治和司法制度也保障了市場合理運行。” 茅傑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截至北京時間9月12日15:20,英鎊/美元報1.3274。
此前,英國央行履行了7月的承諾,在8月啟動了七年來的首次降息,基準利率由0.5%下調25個基點至0.25%。同時,英國央行還擴大資產購買規模600億英鎊至4350億英鎊。
鑒於當前的經濟狀況,茅傑飛告訴記者,“此前是多年來的首次降息,但之後並沒有聽到更多的類似呼聲。”
本周四(9月15日),英國央行將公布利率決議,行長卡尼也將在利率決議後發表講話。近期英國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均顯示退歐對英國經濟造成的影響並沒有市場想象得惡劣,英鎊在此推動下,逐步反彈。市場預計,英國央行此次不會再繼續降息,而將觀察英國經濟的進一步表現。
就具體數據看,Markit/CIPS英國服務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已經從47.4上升至52.9,這是該調查進行20年以來最大單月漲幅。工業生產在7月上升0.1%,制造業下挫0.9%,但是8月制造業PMI的複蘇顯示了產出可能會反彈。
此外,8月新車註冊量同比上升3.3%,為過去5個月來的最大同比反彈。8月建築業產量與7月持平,此前預期會下挫。
牛津經濟研究所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英國金融市場目前相對比較平靜。英鎊和股市基本上維持穩定。但是金邊債券(英國國債)收益率小幅上升,這主要由於經濟數據好轉,央行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下滑。”上述研究所判斷,英國未來陷入蕭條的風險概率從30%降至了25%。
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不受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最為關心的無疑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近年來強勁增長,是僅次於香港的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交易市場。
然而,由於英國脫歐,英國金融機構面臨著失去“Passporting”(即歐盟的“單一護照”)的風險。在“單一護照”機制下,凡是歐盟以外的金融機構,只要在任何一個歐盟國家取得營業執照,便有權在其他成員國設立分公司並提供金融服務。
針對英國脫歐後,金融機構無法通過在英國設立機構獲得歐盟“單一護照”,導致部分銀行遷址巴黎、柏林和法蘭克福,茅傑飛對記者表示,“脫歐對於對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麽影響。”在他看來,有效的監管環境、大量金融人才、有利的時區條件以及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使得倫敦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
就時區優勢而言,倫敦處於0時區,在時差上比北京晚8小時,比紐約早5小時。因此,倫敦上午的交易時段正好是中國市場下午的交易時段,而下午的交易時段又恰巧與紐約上午的交易時段一致。有利的地理條件,使得倫敦在金融交易上具備獨特的優勢。
此前,中國銀行倫敦交易中心副總經理胡昆在接受記者采訪中也認為,因為中資銀行以分行形式開展業務,實際上使用所謂的“單一護照”制度不多,對現有業務開展影響不大。
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彪此前也介紹稱:“英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全球性的人民幣支付中心,除了有很多英國的銀行,還有很多在歐洲的銀行、南美的銀行、美國公司在這邊開戶,這些開戶實際上已經完全擴展了歐盟區的範圍,可以說這是一個支付的途徑和渠道。這個渠道可以在任何地方實現。因此,即使英國脫歐,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人民幣離岸交易也不會有什麽影響。”
在魯迅的《藥》一文中,深刻描繪了藥對疾病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藥在中國人的健康方面發揮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所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可回避,就是藥效。
“藥品生產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部分仿制藥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這句話被寫在2012年1月20日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中。
正是因為仿制藥質量與原研藥之間的差距,中國政府吹響了中國藥品自救之戰的號角,全面展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國辦發〔2016〕8號)(下稱《意見》)正式對外公布,標誌著我國已上市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全面展開。
這場戰爭進行的是否徹底,將直接影響全中國人用藥的安全。
仿制藥與原研藥的距離
仿制藥是與被仿制藥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劑型、給藥途徑和治療作用的替代藥品,具有降低醫療支出、提高藥品可及性、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等重要經濟和社會效益。
美國FDA有關文件指出,能夠獲得FDA批準的仿制藥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和被仿制產品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其中非活性成分可以不同;和被仿制產品的適應癥、劑型、規格、給藥途徑一致;生物等效;質量符合相同的要求;生產的GMP標準和被仿制產品同樣嚴格。
但在中國,仿制藥與原研藥有著不可跨越的距離。
“原研藥只需一片的量,我們中國卻吃5片,想扭轉這個情況,提高中國仿制藥的藥效,只有通過藥品一致性評價,而且這在國際上是通用的方法,也是必走之路。歷史上,政府給仿制藥開了口子,在沒有做藥品一致性評價實驗的情況下就上路了,到目前中國、企業都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時候,就不能再回避這個問題。中國藥品的質量和藥效必須進一步提高。”一位參與《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起草的專家表示。
仿制藥的現狀,我們無法去問罪歷史,在缺醫少藥、制藥行業基本空白的之下,仿制藥的出現,挽救了很多中國人的性命,對抗了很多的疾病,但走到今天,仿制藥不能再遺忘自己的本性。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藥品批準文號18.7萬個,其中16.8萬個藥號是2007年以前審批的。而在已批準的7000種、12.1萬個化學藥品中,絕大多數是仿制藥。
“與原研藥相比,仿制藥價格低廉,受到消費者歡迎。但是,中國的藥品審批僅進行‘質量標準’控制,未進行生物等效性驗證。也就是說,大部分仿制藥僅是化學成分相同,臨床有效性是否等同不能保證,造成大量‘合格的無效藥’占據仿制藥主體。國際上對產自我國的仿制藥基本不認可。”一位藥品行業專家表示。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巡視員範必在其《中國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研究報告》中提到,大量存在質量安全風險的仿制藥、中成藥甚至假劣藥品,通過地方保護、商業賄賂、虛假廣告等不正當手段進入正規渠道,包括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醫保報銷目錄。部分產品為了中標,價格降到成本之下,藥品質量缺乏保障。而療效確切、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藥品,如不適應醫藥行業的“潛規則”,很難推廣應用。出現了“劣藥驅逐良藥”的現象,浪費了大量的醫療支出。
中國當前這種只有質量保障,沒有藥效保障的藥,成為了中國仿制藥與原研之間的距離。
歷史的補課
沒有經過藥效評價的中國仿制藥們,在其生命之路上,必須要經過藥品一致性評價這道關。
在國務院發布《意見》中要求,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準上市的仿制藥,凡未按照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審批的,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準上市的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劑,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其中需開展臨床有效性試驗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種,應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註冊。
國家食藥監總局一位官員表示,“對已經批準上市的仿制藥進行一致性評價,這是補歷史的課。因為過去我們批準上市的藥品沒有與原研藥一致性評價的強制性要求,所以有些藥品在療效上與原研藥存在一些差距。歷史上,美國、日本等國家也都經歷了同樣的過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可以使仿制藥在質量和療效上與原研藥一致,在臨床上可替代原研藥,這不僅可以節約醫療費用,同時也可提升我國的仿制藥質量和制藥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保證公眾用藥安全有效。”
仿制藥不是中國的專有名詞,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包括美國、日本等,他們對自己的仿制藥都走過了一致性評價之路。
美國在過去進行了DESI-1(藥物有效性研究),研究對象為1938年~1962年批準的藥品,研究工作從1966年開始,至1984年結束,共對3443個品種進行了再評價,研究結果認定其中約1/3藥物無效。隨後進行的DESI-2研究中對1962年以前上市銷售的藥品中未列入DESI-1研究對象的全部處方藥進行再評價。雖然美國沒有再修改法律,但是要求在藥物批準後3年時間內,要求制藥企業每季度提交1次定期報告,3年以後每年提交一次定期報告。
而在著名的“酞胺哌啶酮(沙利度胺)事件”之後,促使日本在如何確保醫藥品安全性問題的對策上進行了改革,日本厚生省對藥物審批制度進行重新評估,並對藥事法進行了更為嚴格的修訂,啟動了日本的第1次、第2次藥品一致性評價以及新再評價。
“我們政府給予了藥品最低的入門門檻,在他們經營藥品很多年之後,每個企業都應該考慮去做藥品一致性評價,承擔起企業責任。一個90%以上都是沒有經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大國,有何理由不進行這項工作?前期錢也讓你們賺了,現在說做實驗沒錢,能說的過去嗎?”參與《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文件制定的專家表示。
初步統計,2007年10月前批準上市的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在基藥目錄中有289個品種、17740個批準文號或註冊證號,涉及1817家國內生產企業、42家進口藥品企業。
“一致性評價工作,對於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致性評價對企業是生死問題,是優勝劣汰的過程,文號多少沒有意義,質量療效與原研藥一致的品種才能有市場價值。”上述官員表示。
我國藥品產能嚴重過剩,企業數量過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合肥醫工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廣衛認為,中國90%的治療藥物都是仿制藥,由於沒有進行一致性評價,制劑水平落後,市場上銷售的仿制藥質量和療效參差不齊,醫院和患者對國產藥信心不足,使原研藥占據了約80%市場。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不僅能提高仿制藥質量,關聯提高藥用輔料、包材質量,淘汰落後產能,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可以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還能與原研藥相互替代使用,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還可以出口,進一步推動醫藥產業國際化,提高國際競爭力。
膠著狀態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文件發出之後,中國藥企一片唏噓。做還是不做?
“一些老的化學藥品現在已經找不到參比試劑,有的是不敢確認,有的是找到了也買不到參比試劑。另外,缺乏做一致性評價的科研能力,缺乏人才,此外時間緊迫,臨床機構出現擁堵。半年多時間過去,很多企業還沒有啟動這個工作。”一位藥品行業的專家如此描述這場戰爭的膠著狀態,也因為上述原因,很多企業也因各種自身原因在觀望。
在安徽,這項工作已經啟動。安徽省食藥監局局長徐恒秋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雖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致性評價的壓力較大,但是我們細化了工作,成立了工作小組,召開企業動員大會,大家產學研技術合作服務平臺,成立了安徽省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戰略聯盟,鼓勵制藥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等單位參與,整合產學研資源、提供技術服務,現在已經啟動了10個品種。”
無論是誰都清楚的知道,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不僅僅是藥品質量的再提升,同時也是藥品行業的一次大洗滌。在當前已經存在的18.7萬個藥品批準文號中,有多少是在睡大覺?這個數字一直沒有被人統計,但是在這次洗滌中,它們將永遠睡眠。
“我們有120多個藥品批號,在基本藥物的品種有19個,但是只有3個品種在產。所以這次我們只想做5個品種,目前啟動了2個品種進行一致性評價。其他都不做了。”合肥立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季俊虬對《第一財經》表示。
面對手中120多個藥品的批號,季俊虬進行了衡量。“做一個品種的一致性評價的費用是1000萬左右,如果全部都做,這個資金量對企業來講有壓力,但是事實沒有必要,有些品種沒有競爭性,甚至不在產的,就不用做了,只做有競爭性的在產品種。”
對於目前擁有研發能力的季俊虬來說,做一致性評價相對來說能力足夠,但是中國眾多的企業沒有科研能力來做這道實驗。“中國缺乏藥品一致性評價的人才,不過他們可以委托一些科研機構來做,並不是沒方法。”上述藥品行業專家表示。
對專攻新藥研發的何廣衛來說,無疑是一次機會。“為了接委托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我們的設備翻了一番,投入上千萬。目前已經接了20多個品種進行藥品一致性評價。”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是個非常龐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解決投資巨大的問題,還要解決做什麽(遴選品種)、和誰做(自主研究、委托研究、合作研究)以及怎麽做(參比制劑遴選、逆向工程研究、處方工藝改進、生物等效性研究等)的三大難題,影響因素眾多,情況極其複雜。
“很多企業糾結於如何選擇參比試劑,難道你仿的誰家的藥不知道嗎?雖然國家還沒有出來參比試劑的橙皮書,但是這不是阻礙一致性評價的理由。但是確實存在一個臨床試驗機構的不足問題,一家醫院一年也就做10-20個品種,因為臨床試驗需要每天抽血、給藥,程序比較麻煩。但是國家已經擴增了新的可以做實驗的臨床醫療機構名單。”上述藥品行業專家表示。
上述參與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方案制定的專家認為,“誰先做誰先通過,誰將受益。未來基本藥物招標會對同一品種的前三個拿到一致性評價的企業進行優先考慮,再以後拿到將不受到此優惠。其實很多大企業都已經展開。”
發改委今日在2015年度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評價結果中提到,發現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業務存在信用級別區分度不高、跟蹤評級不夠及時、內部治理水平和業務流程合規性有待提升等問題。
作為仿制藥大國,中國的藥品市場被進口藥侵蝕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隨著醫療領域的全球化,中國解決了藥品的“溫飽問題”之後,中國患者的眼睛開始盯上了進口藥,也就是原研藥或與原研藥等效的藥品,甚至包括一線的醫療人員在內都在推廣進口藥。
2016年2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直面了中國仿制藥與原研藥在藥效上存在的差距,並把一直躲在質量安全背後的仿制藥企業推到了臺前。
仿制藥與原研藥的差距
“仿制藥不是原研藥的山寨產品,而是原研藥的複制品,與原研藥在規格、劑型、用法、用量、質量可控性和療效方面一模一樣,可以完全替代原研藥。各國都普遍鼓勵和發展仿制藥,通過有效、安全、廉價的仿制藥,降低藥品價格,從而節省醫藥總費用,提高藥物可及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在第四屆中國東盟藥品合作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
但中國仿制藥不僅僅是與原研藥之間存在差距,甚至於與其他國家的仿制藥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RDPAC( 研制開發制藥企業協會 )代表、阿斯利康中國總裁王磊在會上表示,我國仿制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仿制藥眾多、質量參差不齊、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品種在人體內生物不等效,與原研藥相比療效差異顯著。同時還存在產能過剩、無序及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讓患者和醫生對仿制藥的療效失去信心。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並非中國獨創,早在1984年,美國就發布了《Hatch-Waxman 修正案》,即《藥品價格競爭與專利期補償法》修正案。
美國FDA(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駐華辦公室副主任珍妮弗·梅珍博士表示,“對於FDA,藥物只有在治療等效時才是可替代的,治療等效包括藥物等效和生物等效性。”而這套修正案,不僅是給出了美國的仿制藥發展路徑,也給了其他國家啟示。
2007年,日本也啟動了《仿制藥放心使用推廣行動計劃》。
“2014財年,日本的醫療費用約為40兆日元,其中藥品費用占7.2兆日元,約占18%。政府需要壓縮醫療保險財政支出,患者需要減少自己的付費金額,保險承擔方需要減少支出金額,更多地使用仿制藥應該可以實現降低藥物支出並提高效率。”日本獨立行政法人藥品醫療器械綜合機構副執行總監佐藤嶽幸表示,“到2018年度,仿制藥的應用份額目標為達到60%(2014年11月為止其份額為57.0%)。”
在確定了目標之後,日本政府向患者發放了仿制藥使用需求卡,在替換使用仿制藥時,提示醫藥費的價格差額。之後,在日本的《2015年財政經濟經營與改革的基本方針》中,又確定了仿制藥應用份額的新目標:到2017財年中期,達到70%以上。在2018~2020財年末,力爭盡早達到80%以上。
隨著一致性評價在中國的開展,仿制藥的質量研究,正在從“仿標準”向“仿產品(原研藥)”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仿制藥的質量和療效與原研藥一致。
“2018年底前需完成一致性評價的289個品種,包括17636個國產批準文號和104個進口藥品註冊證,共涉及1817家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和42家境外藥品企業。截至2016年11月8日,已收到申請人BE初步登記115件,其中33件已完成全部備案程序。” 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化註冊司處長楊勝在會上表示。
但是對於一致性評價中生物等效性的臨床試驗,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將是更重要的一環。“目前最為著急的是找臨床試驗醫療機構,需要排長隊,但是時間很緊,很著急。”一位與會的醫藥企業負責人表示。
目前已經取得資質認定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113家,為了適應當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大潮,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啟動備案。
“但是現在臨床實驗項目多、時間緊、任務重、臨床資源緊缺,實施備案制以後,新的機構開展生物等效性試驗可能存在經驗不足、多學科聯系不夠,醫學人員參與時間太晚等問題,而一致性評價過程是系統工程,即使在國外的臨床試驗的成功率也不到80%。所以,臨床試驗的監察和質量控制更為重要。”北京世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副總裁劉亞利表示。
占據國際市場
“從國內來看,要鼓勵生產高質量仿制藥產品的企業在良性競爭中取勝加速行業分化,並提高仿制藥市場集中度,打破現存的‘多小散亂’狀態,恢複合理利潤空間。從國際來看,我國的制藥產業要滿足國際標準及要求,共享國際市場更大的蛋糕,將從仿制藥大國轉型為仿制藥強國。”王磊表示。
事實上,有一部分中國的藥企已經用自己的實力去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
“早在2007年,在修訂《藥品註冊管理辦法》時,中國藥品監管部門就要求:凡是國內市場有原研藥的,仿制藥必須與原研藥進行對比,否則不予批準。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的仿制藥產業也在逐漸得到國際認可,目前已有超過300個原料藥和40個制劑獲準在美國上市銷售,25個原料藥、17個制劑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中國制造的仿制藥正在逐漸步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吳湞表示。
而在東盟市場,中國更是占據了一定的位置。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介紹,2005年,中國與東盟的醫藥進出口總額16億美元,2010年32.7億美元,2015年72.66億美元,10年後貿易總額增長約4.5倍。在2015年的進出口比例中,西藥、醫療器械和中藥的進出口額分別為39.9億、24.8億和7.9億美元,且最多的產品是西藥原料,出口額為32.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44.8%。
在制藥工業領域,截止到2015年,中國共有制藥企業5065家,流通銷售企業46.6萬家,醫藥工業總產值2.8萬億元。目前,我國可生產全球2000多種化學原料藥中的1600多種,化學藥品制劑4500多個品種,疫苗年產量超過10億個劑量單位。在已批準的7000種、12.1萬個化學藥品中,80%是仿制藥,如果經過一致性評價獲得與原研藥等效的話,中國的藥品對於國際市場極具競爭力。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長王毅日前結束對非洲五國的訪問回到北京。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王毅此訪是中國外長連續第27年把非洲作為每年首次出訪的目的地,延續了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也表明加強同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關系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基石。
“無論中國今後發展到什麽程度,我們都會繼續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同非洲兄弟站在一起。”陸慷說。
2017年1月11日,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在阿布賈總統府會見外交部長王毅。
陸慷介紹,此訪期間,王毅外長與五國領導人及外長就深化雙邊關系,共同推進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成果和雙方領導人共識,推動中非合作轉型升級等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中非雙方均表示要緊緊抓住落實論壇峰會成果和雙方領導人共識這條主線,充分發揮政治互信、經濟互補和人民友好三大優勢,繼續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永做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
陸慷強調,五國領導人和外長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歡迎中國在非洲和平與發展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中方重申將繼續秉持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洲國家攜手推動中非合作轉型升級,更好造福雙方人民。
上市公司是我國發布環境責任信息報告比例最高的板塊,但總體來看仍處於發展階段,尚存較大上升空間,滬市總體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略高於深市。
22日,環境保護部所屬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2015年)》(簡稱《報告》)。《報告》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747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這些公司已發布了2015年的環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
研究人員分別運用三個一級指標(環境管理、環境績效、環境信息溝通)、18個二級指標(每一個二級指標又分別由不同的考察要點構成)進行了分析評價,並公布了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綜合排名前20名的企業。同時,報告還針對發布環境報告的企業和屬於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披露狀況進行了專門的評價分析。
《報告》稱,上市公司是我國發布環境責任信息報告比例最高的板塊。2015年發布環境信息報告的數量為747家,比2014年增加了39家,占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26.62%。
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總體水平與2014年相比基本持平,屬於我國目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領先的企業群體,但仍處於發展階段,整體水平尚存較大上升空間。滬市整體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略高於深市。
《報告》稱,行業間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其中,采礦業環境信息公開最好。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集體企業、公眾企業及其他企業六類企業中,發布環境信息相關報告最多的為國有企業,得分最高的為外資企業。
從區域水平來看,東部地區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最高,高於總體水平,西部地區高於中部地區。從得分率來看,環境績效部分的公開情況最差。很多企業相關報告中對具體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內容呈現模糊性、泛泛性描述,甚至有些企業對環境責任用幾句話一帶而過。
研究發現,第一二產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高於第三產業,在全部排名中前十名均為第一二產業,排名前20的企業占有16家。第三產業相關數據統計及披露嚴重不足。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樣本環境信息披露總體處於發展階段,披露水平逐年提高。披露水平平均分為32.86,高於總體水平(30.30),也高於第一二產業總體水平。經過第三方機構審驗的數量明顯不足,現有評價中接受第三方審驗的報告不到二成。
《報告》建議,完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相關法律法規及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盡快出臺具行業特色的環境信息披露撰寫指南;加強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行監管,引導更多企業采用統一標準發布環境信息,公平評價其披露質量,並加大企業信息公開的獎懲力度。
同時,借鑒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良好社會實踐,倡導更多企業按照環境信息公開的要求每年及時發布相關環境責任報告;企業利用多樣化的新媒體信息披露方式,充分展示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水平;各類投資機構加大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在投資風險管理體系中的權重等。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2017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表示,“要修訂《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完善企業信息公開平臺。”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秘書長劉國正對記者表示,2016年底,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信息公開,推進監管部門生態環境信息、排汙單位環境信息以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並明確提出要建立企業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對未盡披露義務的上市公司依法予以處罰。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為公民和社會各個利益相關方獲取企業的環境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
劉國正表示,今年,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將繼續開展2016年《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的撰寫與發布,希望通過報告的發布,推進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總體水平提升,促進更多上市公司及時發布環境報告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使其能夠不斷完善環境信息披露的體系和內容,為社會上所有的企業起到示範和引領的作用。並藉此引起全社會更多企業重視環境信息的公開工作,從而提升全社會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總體水平,並為社會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支撐,為政府部門、第三方機構和企業今後發布環境報告提供參考。
成功了,他固然是楷模;失敗了,他依然是梟雄!
本文由劉興亮(微信 ID:liu_xingliang)授權i黑馬發布。
1
怎麽評價賈躍亭?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question.
從去年到今年,這是個熱門話題。一個飯局,避免冷場的最佳辦法就是拋出這個問題,不管是不是互聯網行業的,不管對樂視對賈躍亭有多了解,每個人都可以就這個話題滔滔不絕。
如果你是這個飯局的局長,這頓飯局就不用怕冷場了,剩下要擔心的就是維護好秩序。
從這個角度說,感謝老賈,給大家提供了那麽多茶余飯後的談資。
由於種種,這個話題我也經常被人問到。
真的挺難回答的,因為老賈還活著。有個成語叫“蓋棺定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
第一次見賈躍亭,是2005年的一個飯局。
那次,是體制內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鄉張羅的一個飯局,八九個人的樣子,名義是“春節前一些有意思的老鄉聚聚”。
去年在舊金山,我和樂視的另外一位創始人劉弘說起這事。劉弘挺驚訝的,他說老賈很少參加這樣的活動,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他不太喜歡也不太適應這樣的場合。
後來回憶那次飯局,老賈的印象真的很模糊了。那個飯局的局長已經退休,他回憶說,“好像躍亭加起來也沒說幾句話”。這個德高望重的老鄉還調侃我,“那時候你比躍亭有名。”
下次見到這位老哥,我得問問他,老賈這樣性格的人,到底是怎麽被他歸類成“有意思的老鄉”的?
3
去年的某個飯局,按照正常流程,大家又聊起對樂視對賈躍亭的看法。
互聯網行業的一個德也高望也重的老大哥這麽評價:“樂視,要麽終究成就一個偉大的神話,要麽成為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一個笑話。總之,不會成為一個普通的、平庸的公司。”
這個評價,我深以為然。
樂視這個公司,是以“笑話”進入大眾視野的。當樂視成為第一家在國內上市的視頻網站時,收到的更多是冷嘲熱諷。記得當時接受采訪時,我表達的,也更多是“看不懂”。
當時的我們眼中的樂視,是一個二流的視頻網站,之所以“看不懂”,因為對標的是,那些一流的視頻網站們。那個時刻,那麽一比,樂視就成了同行眼中的“笑話”。
沒想到,後來的樂視,走了一條和其他視頻網站完全不同的道路。更準確說,走了一條和全世界所有公司完全不同的道路。
用一位樂視高管的話說,就是一路吹牛逼,但把自己吹過的牛逼一個一個的實現了。
樂視,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個非典型樣本。這幾年,樂視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談資,也是飯局酒桌上一個常爭常新的話題。
當然,也是我這個互聯網老司機最看不透的一個公司。
4
樂視是依靠什麽達到今天的這個成就的?在一個微信群里,我拋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簡直太五花八門了。慢慢的,討論逐漸演變為正方和反方。
正方說:“靠的是生態系統。”反方說:“靠的是PPT和發布會。”
這些年,只要你有朋友在樂視工作,你就經常能在他(她)的朋友圈里發現新名詞,從“生態”到“化反”,不一而足。
這些年,只要你關註樂視的發布會,就會發現一個又一個新產品的PPT,當然,也有新名詞。
於是,有人調侃:樂視的產品,主要是精美的PPT;樂視的發布會,主要是推廣新名詞的。
5
2017年1月15日。樂視&融創戰略投資暨合作發布會。活動前我和賈躍亭打招呼時,我說還是咱山西人靠譜啊,他大笑。
他終於可以露出笑容了。
這個發布會,我得出幾點關於孫宏斌的結論:
第一個結論:孫宏斌是個段子手。第一次見到這個老鄉,就喜歡上他了,有著山西式的幽默,化身段子手,成為當天發布會絕對的主角。舉例如下:
①調侃自己的山西普通話,盡量說慢點。
②這段時間太辛苦了,問了十個大牛級的人物,樂視值得考慮嗎?所有人都說值得,但所有人都還有“但是”。但是都沒有顛覆自己對樂視的看好。
③從12月10日開始,30多天呆在樂視,比很多人都懂樂視,甚至比老賈都懂樂視的財務狀況,哪些錢,從哪來,到哪去,比老賈都清楚。
④佩服老賈,這麽點錢,幹這麽大事。
⑤精神感動我了。我也是一個有企業家精神的,見到老賈才發現有人精神超過自己。這是這個時代稀有的企業家精神。
⑥流言下,樂視團隊依舊狀態好,隊形不變。戰略好,團隊好,所以就投了。
⑦樂視如果缺別的就麻煩了,好在只缺錢!缺錢太好辦了!
第二個結論:看過樂視所有的賬目,了解樂視,看懂樂視了。孫宏斌說見第一面是在2106年12月10號晚六點,當天共與YT談了六個小時。後來他們自己的團隊,加上借來的聯想控股與泛海投資團隊,以及普華永道的外援在樂視上了一個多月的班。訪談了高管、員工和要錢的供應商。後來孫總給賈總說我比你更了解公司的資金。
第三個結論:孫宏斌投資標準:我不看價格,只看價值。關鍵看商業模式是否前瞻,團隊是否義無反顧。
第四個結論:孫宏斌用150億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於樂視的評價,對賈躍亭的評價。
這個人很有意思。這是一個成功而又幽默的人,這是一個看了樂視所有賬目對樂視很了解的人,這是一個用150億來評價賈躍亭的人。
這個人,叫孫宏斌。
6
現場有記者問老賈:別人都說你是瘋子,你怎麽看待?老賈答:這個評價很客觀。
孫宏斌表示:有的人認識五年十年都沒感覺,認識老賈立刻有兄弟的感覺。他說,這是一種化反,和老賈發生了感情化反!
孫宏斌也被人稱作瘋子。這是兩個瘋子的化反。
這兩個瘋子,也是兩個稀有的企業家。兩個又瘋又稀有的企業家相遇,產生了化反。
發布會上,坐在我鄰座的劉朝暉先生扭頭問我,孫宏斌是不是又一個孫正義?我楞了下,馬上點頭。孫宏斌之於賈躍亭,不就像當年的孫正義之於馬雲嗎?
細細琢磨這兩組選手,很值得玩味。當年,馬雲得不到國內資本,從而選擇了國際資本。馬雲和孫正義化反之後,借助資本的翅膀,搭著中國互聯網的快速跑道,阿里很快一飛沖天。
和馬雲選擇國際資本不同,賈躍亭從一開始選擇的就是中國資本。選擇了國際資本的馬雲,國際化其實做的很不好,今天依舊是窩里橫。而選擇了中國資本的賈躍亭,卻開辟出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第三條道路。這個反差,刺眼。
從馬雲孫正義組合,到賈躍亭孫宏斌組合,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意義。這是不是一個拐點?這個拐點前,中國互聯網主要依靠國際資本;這個拐點後,中國互聯網將主要依靠中國資本?
希望,中國資本今後能夠湧現出更多屬於自己的孫正義!
7
事實上,賈躍亭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但是如果是四平八穩的人,能做出大事嗎?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從喬布斯到馬雲,從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到優步創始人卡蘭尼克,哪一個不是在質疑和批評聲中成長壯大的?
一生太順了只能說明心不夠大、閱歷不夠、所從事的事還不夠偉大!
在中國,像賈躍亭這樣為了夢想全力以赴、All In的人太少了。如果多一些這樣全情投入的企業家,中國經濟才有希望。
中國的企業家人群已經形成。胡延平總結說,這個人群的格局在變大,信心在增強,國際化水平在提高,技術和創新含量在提升,更具活力和拓新精神,但是,類似賈躍亭這樣搏命一般搏未來的企業家還是少數,因此在商業輿論中出現不被理解、難以理解的情況完全可以理解。
太多中國企業家盡管家業比過去更大、比賈躍亭更大,但意識上還處在守財為先、落袋為安、低頭數錢的“老板”水平,就像從饑荒年代走過來的人,溫飽問題即使早已解決,內心還是常年被無盡的安全感匱乏縈縈繞繞,加之既有的一點自信和成功感基本就是賬戶上的那點錢,怎麽可能搏命一般讓那點錢又雨打花落去,應該死死的抱住才對。
而生意實際上和創新時常不在同一個頻率上,所以選擇“現實”的路徑、嘲笑“虧錢”的買賣,是再自然不過的心理過程,都能理解。
去年在洛杉磯,我成為了FF91的第一批試乘者,當然還簽了保密協議。和傳統汽車相比,FF91給你的震撼無法用語言形容。不體驗,永遠不會有這種感受。樂視之於傳統企業,賈躍亭之於傳統企業家,就好像FF91之於傳統汽車。
這是一個“新物種”。新物種出現的初期,非議自然就是主旋律。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然而同一時代為什麽是這些人成而不另外那些人能成?所以,更準確的說,性格更造就英雄!
成功了,他固然是楷模;失敗了,他依然是梟雄!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之後,中藥註射劑也將啟動再評價工作。
“在中國的市場上仿制藥還是臨床用藥的主體,我們要擴大臨床試驗的資源,探索註射劑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方法,要啟動中藥註射劑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再評價工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在2月27日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
2015年,我國啟動了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目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已經接到參比制劑備案申請4000多件,備案品種700多個。
已經啟動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臨床試驗還僅限於口服固體制劑,那麽註射劑的一致性評價的臨床試驗如何做,將是註射液一致性評價的關鍵。
據2015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中描述,按藥品劑型統計,2015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的藥品劑型分布中,註射劑占61.3%、口服制劑占34.7%、其他制劑占4.0%。註射劑所占比例較2014年增加3.5%,口服制劑比例降低1.5%。
2015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中藥註射劑報告12.7萬例次,其中嚴重報告9,798例次(7.7%)。2015年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註射劑占比例為51.3%,與2014年相比降低2.1%。
其中,中藥註射劑嚴重報告主要涉及全身性損害、呼吸系統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等,包括過敏樣反應、過敏性休克、寒戰、發熱、呼吸困難、胸悶、心悸、瘙癢、皮疹、惡心、嘔吐等表現,與往年監測情況基本一致。
2015年中藥註射劑報告數量排名居前的類別是理血劑、補益劑、開竅劑、清熱劑、解表劑、祛痰劑,共占中藥註射劑報告的97.0%。報告數量排名前五名的藥品分別是:清開靈註射劑、參麥註射劑、血塞通註射劑、雙黃連註射劑、舒血寧註射劑。
此外,2015年中藥註射劑總體報告排名前20位藥品(占全年中藥註射劑報告87.6%)合並用藥情況進行分析,其總體報告涉及合並用藥占43.4%,嚴重報告涉及合並用藥占56.5%
透過這些數字分析,可見啟動註射劑的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存在其必要性。
畢井泉表示,“過去我們批準上市的藥品沒有與原研藥質量療效一致性的要求,不是強制性的要求,所以有些藥品在療效上與原研藥存在差距。開展仿制藥質量療效一致性評價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生產的仿制藥能夠在臨床上與原研藥相互替代。好處是可以減輕社會的醫藥費負擔,可以提高中國藥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也是促進醫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
此外,畢井泉表示,要建立藥品電子通用技術文檔系統(eCTD系統),爭取今年年底能夠實現按新系統實行電子申報和審評,這樣就可以減輕企業,特別是在境外申報的企業,到中國來申報基本上技術要求是一樣的,格式是一樣的,減輕大家的負擔。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將於3月7日10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張桃林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首次回落,但這也是第二歷史高產年。減的主要是玉米,這是主動調整的結果。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這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
第一財經記者邵海鵬:我的問題和糧食總產量有關。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首次回落,當然這也是我們第二歷史高產年,請問農業部怎麽評價這一回落的?今後是否會繼續加強對糧食生產的一些政策支持呢?謝謝。
韓長賦:農業是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糧食應該說是基礎的基礎。你剛才提的這個問題,我們的糧食生產增產那麽多年,去年確實減產了,大家有一些不太習慣,因為我們是“十二連增”,2016年糧食減少104億斤,但是我想說明的是,仍然是第二個歷史的高產年。而且減的主要是玉米,這是我們主動調整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這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比如玉米這些年確實產量增加,進口也增加,庫存也增加,三量齊增,供大於求,所以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去年,國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啟動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實行了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就是市場化收購,加上給農民補貼,這是我國糧食收儲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現在看,這項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理順了價格,激活了市場,提高了競爭力,帶動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結構調整。所以,我們去年玉米面積減少了近3000萬畝,那些停產、半停產的玉米加工企業都轉起來了。因此,對我們的糧食產量的年度間合理性波動,我們也要理性來看。
坦率來說,糧食生產是一個兩難,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所以,我們糧食生產沒有放松,也不能放松,作為農業部門來說,我們的第一位的職責還是要保障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
剛才你問到下一步的措施,我們將貫徹國家新的糧食安全戰略,首先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概括來說,就是“三個兩”:
一個是要保住兩大口糧。就是要保持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的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為此要完善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特別要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把口糧生產任務落到地塊,當然對此要有政策支持。
二是穩住兩個積極性。就是要穩住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要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給種糧農民以適當補貼。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讓種糧的人有賬算。同時,要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重點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讓地方發展糧食生產不吃虧。
三是實施“兩藏”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這樣的話,市場和年度產量有一些波動,這個沒有關系,只要我們有需要,就產得出、供得上。“藏糧於地”,就是重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末要確保達到8億畝,力爭搞到10億畝。“藏糧於技”,就是重點支持種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集成創新,還要通過機械化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總之,我們要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這三點是我們是下一步糧食方面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