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8 21:44 編輯 車聯網創新井噴背後的機會:除了UBER還有誰 作者:格隆匯 左龍右鯉 估值超過特斯拉、小米的車聯網創業公司 過去三年中國最火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是哪家?過去三年全球最火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又是哪家?大家可以先思考一分鐘再往下看。 如果從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角度來看,左龍大叔的答案是:滴滴(合並快的後的滴滴)和UBER(優步)。滴滴就不說了,互聯網圈內沒有不知道這公司的,幾乎每天都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滴滴的紅包,騰訊、阿里都是他的幹爹。至於UBER,是一家總部在美國的私家車搭乘服務提供商,你也可以叫他是美國的滴滴。但實際上,成立於2009年的UBER才是滴滴們的老師,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滴滴打車是中國的UBER。 UBER 目前已經覆蓋全球50個國家250個城市,2014年進入中國,目前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成都、香港8個城市,今年全球營收預計超過100億美元,扣除80%的司機收入分成後,公司凈營收約20億美元。UBER的快速成長讓大量私家車進入了出租車市場,對傳統的出租車司機照成了很大的沖擊(至今年3月底,Uber令美國市場傳統的士、機場巴士業務量從85%降到了52%),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全球1000萬出租車司機丟掉飯碗並非聳人聽聞。 正是因為擴張範圍廣泛,Uber在不少國家和地區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困難,由於涉及當地法規、司機政策、安全問題,Uber一度麻煩纏身。就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Uber接連陷入各種被爭議、被譴責、被禁用的風波之中,其廣州總部在6月就被查封。但即便如此,Uber仍然獲得極高的市場認可。從2011年開始,Uber的估值快速翻倍,直到2014年12月,新一輪融資中Uber的估值達到了400億美元(超過了特斯拉)。要知道,2011年它的估值為3.3億美元,2013年8月達到35億美元,2014年6月其估值達到182億美元。 車聯網領域的創新正在井噴 400億美金估值的UBER在中國可以和京東、小米處於同一個梯隊。而UBER還不是上市公司,業務增速也高於京東、小米,未來晉身千億美金俱樂部也只是時間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幾年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多出自汽車領域:UBER、滴滴、快的、神州租車、特斯拉、元征GOLO、貨車幫等。這種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左龍大叔在《重新定義車聯網的一只港A100指數成分股》一文中已有闡述,車聯網作為互聯網3.0時代的代表正在向我們走來,那麽互聯網3.0時代汽車領域有哪些投資機會呢? 左龍大叔google了一下,發現這個話題討論的比較少,大叔經過一翻裝逼獨立思考後,決定拋個磚出來,大家一起挖掘車聯網領域的投資機會,你如果發現有好的標的,歡迎和大叔聯系。 1、車聯網——汽車硬件領域的投資機會 車聯網作為互聯網3.0的一個核心部分,發展路徑和PC互聯網、手機互聯網一樣,需要首先在硬件上取得突破(類似喬布斯推出了iphone)。最理想的狀況是推出互聯網汽車,也就是可以聯網的原廠汽車,這個事,蘋果、Google正在琢磨,樂視的賈老板也是磨刀霍霍和北汽集團正在勾兌之中,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團也在今年3月12日發起成立10億元互聯網汽車基金,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互聯網汽車生態圈。 ![]() 當然了,有馬雲的地方就有馬化騰,老馬出手了,小馬哥也不會閑著,今年3月23日(和阿里上汽合作相差10天) 騰訊和富士康科技集團及和諧汽車共同簽訂關於“互聯網+智能電動車”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共同跨界探索“互聯網+汽車”。 ![]() 國外,除了蘋果和google之外,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也同樣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電話會議上說,“我們把Model S設計成一款安裝在車輪上的計算機。” 想制造互聯網汽車的絕對不止這幾家巨頭,這是繼電動汽車後,汽車硬件的又一次重新洗牌機會,但,目前都還處於前期準備階段,大規模普及還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如果你是個超長線投資者,也可以考慮從中挑幾個買入並持有了:蘋果(AAPL:Nasdaq)、谷歌(GOOG:Nasdaq)、特斯拉(TSLA:Nasdaq)、樂視網(300104.SZ)、北京汽車(01958.HK)、阿里巴巴(BABA:NYSE)、上汽集團(600104.SH)、騰訊(00700.HK)、富智康(02038.HK)、和諧汽車(03836.HK) 以上這些土豪公司們都瞄準了前裝原廠汽車,也就是每年2000多萬臺的新車市場,至於什麽時候,能把每年2000萬臺新車都變成互聯網汽車,左龍大叔就說不準了。另外一個車聯網硬件方向是後裝市場,也就是針對1.5億臺存量汽車的市場,這個領域的左龍個人認為最佳投資標的目前是元征科技(02488.HK),理由左龍大叔在《重新定義車聯網的一只港A100指數成分股》一文中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元征GOLO6通過在汽車OBD接口裝個盒子(類似小米盒子和傳統電視機的關系)實現了汽車上網功能,還有語音控制,GOLO電臺等殺手應用。元征的GOLO6最近賣斷貨,光是和百度地圖合作推廣的GOLO百度版,一個月的預定量就超過6萬臺,今年賣100萬臺應該只是灑灑水而已。 2、車聯網——用車(生活)方式領域的投資機會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汽車+手機APP”如果結合完美的話,也可以算是車聯網的範疇,這個領域,主要集中在用車方式上,目前已上市公司中有:神州租車(00699.HK),元征科技(02488.HK)他們家也有APP的,榮之聯(002642.SZ)的樂乘盒子,金固股份(002488.SZ)的上海語境等,未上市的就多了,UBER、滴滴、快的、易到用車都是。 這些公司,都是通過APP和汽車的結合,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而且市值都不小,這批公司里面,左龍大叔最看好的元征科技反而是市值最小的公司,這讓大叔情何以堪阿! 3、車聯網——汽車金融領域的投資機會 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和金融產品有天然的結合點,汽車金融也是世界主流汽車廠商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汽車金融是由消費者在購買汽車需要貸款時,可以直接向申請優惠的支付方式,可以按照自身的個性化需求,來選擇不同的車型和不同的支付方法。目前提供汽車金融服務的主要有銀行、保險、汽車金融公司。 自2004年8月18日,《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起,我國汽車金融市場已經走過近11個年頭。在此期間,我國汽車銷量增長超過300%,但汽車金融的滲透率卻僅僅翻了一番,與國外70-80%的消費比重相去甚遠。 預計2015年,汽車消費金融市場金額將達6700億元。其中,通過商業銀行消費貸款的金額預計將達3250億元,占比49%;信用卡車貸分期余額將達1350億元,占比20%;汽車金融公司消費貸款金額將達1600億元,占比24%。其他500億,占比7%。 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汽車金融的總體滲透率不到20%(發達國家是70%+),而且主要集中在由銀行提供的個人消費信貸(汽車作為城市居民的消費品),而作為生產資料的商用車(貨車)信貸比例不到10%。左龍大叔發現:這里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商用車(貨車)信貸的巨大藍海市場 關於車聯網的投資機會,在汽車硬件和用車方式領域都有不少標的,不少研究員都有覆蓋,左龍大叔今天不作為重點來講,大叔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互聯網汽車金融這個藍海領域的投資機會。 汽車金融,目前80%以上在個人汽車消費貸款,這部分不能算藍海,銀行都在做這個業務。真正的藍海在商用車(以貨車、卡車為主)的汽車貸款。大家先看看下面這則新聞: ![]() 總理見證首家互聯網銀行第一筆貸款 李克強4日在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敲下電腦回車鍵,卡車司機徐軍就拿到了3.5萬元貸款。這是微眾銀行作為國內首家開業的互聯網民營銀行完成的第一筆放貸業務。該銀行既無營業網點,也無營業櫃臺,更無需財產擔保,而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信用評級發放貸款。 這是今年1月份的一則舊聞,當時的宣傳重點放在了首家網絡銀行騰訊的微眾銀行。但左龍大叔的觀點和角度和大家有點不同,大叔看到的是“卡車司機徐軍拿到了3.5萬元貸款”!大叔繼續發揚八卦精神,這個卡車司機徐軍是“貨車幫”(一家車聯網的創業公司,騰訊已入股)的合作司機,也是個體戶,沒有抵押、沒有擔保,想從傳統銀行貸款是非常難的,他們平時靠跑物流養活一個家庭,是家里的頂梁柱,一臺貨車+一個司機就是一個最小的創業單元,他們也是創業者,是一批非常難獲得信貸支持的小微創業者,但這也是符合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理念的一批創業者。這樣的貨車創業者,在全國超過1500萬人(2013年國家統計局網站私人擁有貨車的數據是1275萬),他們養活著1500萬個家庭。這大概就是中國第一筆網絡貸款會由總理親自發放給貨車司機徐軍的原因吧。 除了存量的2000多萬臺商用車,中國每年新銷售商用車超過300萬輛,其中60%是賣給了像貨車司機徐軍這樣的個體戶,他們中90%,在購買新貨車時是拿不到貸款的,因為是個體戶,同時,貨車屬於生產資料,不是消費品,所以也拿不到傳統的汽車消費貸款。 個體貨車司機拿不到貸款的核心原因是信用體系的缺少,貨車又是全國跑的,沒抵押、沒擔保的情況下,根本沒有銀行願意做這個貸款。那麽,有沒有一種互聯網手段,能解決這個藍海需求呢? 一則被市場忽略的新聞 你別說,還真給左龍大叔找到了這個解決方案!請看下面的新聞: ![]() 這是5月20號證券時報的一個新聞,元征科技(2488.HK)攜手汽車金融公司中聯廣通開拓商用車互聯網汽車金融。這則新聞出來後,市場反應不大,甚至可以說是被忽略了,原因可能是合作方中聯廣通的名氣不大,商用車領域又是大家不熟悉的。但對於左龍大叔這樣的研究型投資人,我是不會放過這種新聞的。經過百度+google多方搜索後,大叔發現,中聯廣通是一家專門做商用車金融業務的專業汽車金融公司,這次合作是中聯廣通主動找上元征科技的,看中的是元征科技3年前為濰才動力研發的一款產品——共軌行! 共軌行是濰柴動力(柴油發動機廠商)聯合元征科技,從2007年開始經過三年的研發,利用電控高壓共軌系統強大的控制功能,結合中國市場需求,推出的集車輛與發動機智能管理於一體的控制系統。這個系統包括軟件和硬件兩個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就是由元征科技提供的(元征科技是全球汽車診斷設備硬件領域最大的提供商,見下圖) ![]() 這個共軌行的功能超級強大,包括以下七大牛逼功能: 分期管理 油耗管理 車速管理 定位管理 車輛防盜 異常提醒 遠程診斷 ![]() 這些功能看起來是不是和GOLO很像阿,其實是差不多的,這是元征作為深耕汽車診斷設備20多年的看家本領,區別在於,GOLO屬於後裝產品,而共軌行這是原廠前裝(直接裝在柴油發動機上,原廠出品) 這七大功能里,大叔挑兩點來講: ![]() 第一個功能是“定位管理”,這個很好理解,貨車(貨車絕大多數是用柴油發動機的)是跑物流用的,全國跑,有了這個定位管理功能,控制中心向“共軌行”發出查詢指令時,“共軌行”硬件會瞬時反饋車輛的實時行駛位置。 第二個重點功能是“車速管理”,控制中心可以遠程監控車輛平均車速,並且可以向“共軌行”發出指令,通過控制發動機運轉來調節車輛的最高行駛速度。是的,大家沒有看錯,就是可以遠程控制車輛的最高行駛速度,比如不超過60公里/小時。 定位管理+車速管理,這兩點聯系起來就厲害了,第一我知道你的貨車在哪里,第二我可以遠程控制你的車速,有了這兩個殺手鐧,貨車的貸款就可以做了。如果貨車司機按時還款,那麽車輛是不受任何影響的,如果第一個月逾期不還,放款人有權通過控制中心把你的最高車速降低到60公里/小時,降低車速,對於跑物流的司機來說意味著什麽,相信大家都懂的。如果第二個月逾期不還貸款,車速將被降低到40公里/小時(還讓不讓人活了?),如果第三個月不還款,不好意思,車速降到0,動不了啦! 大家聽了,是不是感覺在看科幻小說?但這麽牛的功能確確實實已經被元征科技開發出來了,濰柴動力聯合元征科技研發這個系統的本意之一也是做汽車金融,但是由於2009年,中國大部分柴油貨車還是用的國2、國3的排放標準。國2標準的車,大多數是沒有OBD接口的,國3標準的車,使用電控高壓共軌發動機的比例也不高,簡單的說,就是共軌行研發出來的時候,符合安裝條件的貨車太少了。但是,隨著國四排放標準在2015年1月1日的強制執行,可以使用共軌行技術的貨車比例將大幅提升,這真是一個歷史機遇,時間剛剛好!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聯廣通找到了元征科技,雙方一拍即合,攜手拓展商用車金融市場,通過自有互聯網平臺,有意購買新貨車的司機,可以申請貸款,甚至是0首付、0擔保、0抵押的新車貸款,而另一方面,通過與各大柴油發動機廠商(汽油發動機我們技術不行,但是柴油發動機,中國還是可以的,大部分都是國產)合作,原廠安裝貨車版GOLO系統,由於提供貸款後,有利於新車銷售,對各大貨車廠商百利無一害,相信推進起來會比較順利。 商用車貸款這個藍海市場有多大? 全國每年新銷售商用車超過300萬輛,目前汽車貸款比例不到10%,原因,之前已經說過了,不是不想做,是不敢做。但有了元征的共軌行技術後,原先90%不敢做的市場,現在可以做了,按20%的覆蓋率算(發達國家這個比例是70%),那麽每年就是60萬輛,每輛10萬元,這就是600億的新增信貸市場。按3%的純利率算,則有18億凈利潤。至於估值,大家自己算吧。 由於元征科技這個技術並不是為了迎合市場熱點而研發的,他們從2007年開始研發,2009年研制成功,有多年的技術積累,這個壁壘,不是新進競爭對手可以在短期內超越的。左龍大叔預計,三年內元征科技在這個領域沒有強大對手,是真正的藍海市場!同時,這也是利國利民,符合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號召的創新模式,大叔期待能盡快推進,每一筆商用車貸款,就意味著一個家庭創業的開始,這點,比股價的沈浮重要很多。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文章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硬件、傳感器的成本降低,加之給力的制造業供應鏈,再結合雲端服務,物聯網成了不少投資人眼中下一個“香餑餑”。
“物聯網有著非常大的發展前景。”光速安振中國創投董事總經理宓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其中硬件是觸及消費者最直接的入口,互聯網大佬已經介入,而對創業公司來說,則有著更大的空間。
“今天我們談物聯網和三年前非常不一樣,那個時候更多是在供應鏈,比較多談到RFID(無線射頻識別通信技術)這些。但是在過去一年里面,物聯網的投資方向和定義寬了很多。”
曾投資小米的啟明創投管理合夥人鄺子平說,他們在兩年前就看了較多可穿戴產品,現在這類產品其實都歸類到了物聯網這個領域里面去。
在前端,他們投資了上海一家做家庭監控攝像頭和一家做運動相機的公司。和過去單點的設備不同,這兩款產品都和手機都有很多互動。
而在鄺子平眼中,當下物聯網領域的投資主要有幾個方向。
一是解決智能硬件底層技術問題的後端技術。啟明創投在這一領域投資了一家人臉識別技術的企業和語音識別的雲知聲。這些技術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對於智能硬件來說需求越來越高。
二是雲存儲。物聯網的普及使采集的數據越來越多,這些數據都必須存到雲上面去。
曾經投資過美國智能家居設備商Nest的光速安振中國創投董事總經理宓群宓群對記者說,目前物聯網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他們看好那些有非常好應用場景和雲服務,而本身技術又非常領先的智能硬件。
他們曾經在A輪投資了一個叫做“小魚在家”的陪伴機器人。
“它的應用場景就是中國的老齡化,亞洲文化語境下,老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陪伴,平時老人可以通過小魚和子女溝通視頻。”宓群說,小魚在家其實是把商業級視頻電話帶到家庭里,軟件設計非常適合老人操作,同時還有雲服務,例如老人對機器人說,“明天天氣怎麽樣?”或者“我想聽歌”等,小魚在家就會幫到忙,此外還可以做遠程醫療,機器會進行自動語音識別,進行人機交互。目前很多公司包括專業醫院、教育機構都等希望和小魚在家合作。
宓群告訴記者,目前小魚在家有一半的用戶每天會用5、6次,比他們一開始想象得都好太多。最近這家企業在B輪獲得了創新工場、富士康等3000萬美元的投資,估值在1億多美金,
光速安振在B輪也追加了投資。
宓群認為,小魚在家做到最後可能就是家庭真正的入口,從戰略角度而言,智能硬件真正意義上的重要性就在此。
“小米為什麽發展那麽快?就是靠硬件。百度為什麽花幾十億元買91?實際上就買入口。這些互聯網公司意識到,對他們後面的發展來說,硬件非常重要,硬件是觸及消費者很直接的入口。”他說。
他同時對記者指出,這種軟硬結合需要綜合性的團隊。宓群說,團隊需要有互聯網、硬件、供應鏈等各種人才的結合。“硬件的叠代周期不像軟件這麽快,開始的時候這個事就要盡量做得極致,同時還要平衡成本和價格,否則市場有限。而後期通過軟件和雲服務可以做很快的叠代。”
“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一個趨勢,中國的科技公司,現在完全有能力做到世界級的技術領先的產品。這個數字不多,但在增加。”宓群表示,他們投了一家從事雲計算相關的硬件產品公司,其技術已經超過美國的一些上市公司的產品,目前已經是很大規模,全球客戶都是最頂尖的客戶。
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晶片廠的遊戲規則,過去只專注在產量大、大客戶生意的聯發科也不得不改變策略。去年九月成立創意實驗室的聯發科,搖身一變成了創業搖籃,搶先一步挖掘與鞏固物聯網時代的潛在客戶。 撰文•周品均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落幕,現場有一個以亮橘色為主色調的半導體廠攤位,是會場的亮點。它是聯發科攤位,但不同於過去低調保
守,只專注於晶片展示的風格,這次聯發科還搬來釀酒器、電動機車等,讓參觀者明顯感受到「聯發科似乎變不一樣了!」將新創團隊點子與產品搬上展場的幕後推
手是聯發科副總裁那馬可(Marc Naddell),他是聯發科「創意實驗室」掌門人。 那馬可曾是諾基亞與摩托羅拉大型開發者計畫的關鍵人物,過去諾基亞重要的Nokia Forum PRO就是由他打造。這也是不擅長開發者生態圈的聯發科,找來那馬可操刀的原因。
「就像智慧型手機的成功,背後推手是來自手機廠商以外,創造出各式各樣服務的App開發者。進入物聯網時代,要有平台的思惟,許多打造物聯網產品的創新想
法、新知識、新興資源也都從公司外部而來。」那馬可接受《今周刊》專訪說,聯發科現在的目標就是要幫助有創新想法、找到新需求的新創業者。 目的》創平台吸引潛在客戶聯發科借助那馬可在開發者生態圈的豐富經驗,從去年九月打造「聯發科創意實驗室」開發者平台,吸引來自全球具有創新想法的物聯網開發者,搶先布局物聯網商機。這次在聯發科攤位中的創意商品,就是由創意實驗室協助孕育。 國際研調機構顧能預測,到了二○一七年,將有五成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源自創業三年以內的新創公司。這就是為何這家過去從電視晶片,一路走到手機晶片,向來都是只做「量大」生意的台灣最大IC設計公司聯發科,這次竟然將目光掃向少量多樣的創客圈(maker)與新創領域。 「聯發科現在不這麼做,這些潛在客戶就會被其他人搶走。」IHS研究員張卓浩直言。物聯網時代來臨,導致生意形態驟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當然也看到了。 據點》中、英、美等六國 加入聯發科不到半年的那馬可,向蔡明介與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提出打造物聯網生態圈的想法時,蔡明介沒有多說什麼,「MK(蔡明介)和CJ(謝清江)都伸出手比了讚,告訴我『就去做』。」那馬可笑著描述當時的場景。
「這是一個以網路平台提供服務的計畫。」那馬可說明,創意實驗室不只提供硬體產品,還有模組化的協助與供應鏈服務。他透露,在這個網路虛擬實驗室的背後,
有六個聯發科在瑞典、英國、美國、印度、中國、台灣建立的團隊,就近支援當地需求,不過他不願透露創意實驗室究竟有多少員工,「因為商業競爭的原因」,不
難看出聯發科對於揭露這項祕密武器訊息的謹慎程度。 長期關注創客圈的自造者創業平台(Maker Pro)創辦人歐敏銓就觀察到,聯發科近期積極參與各種創客圈活動,同時也與創客合作進行聯發科產品評測等打底的工作,「聯發科有心、有資源打造這個生態圈,而聯發科採用的方式,也引發其他台廠的仿效。」他說。 事實上,不只有聯發科,全世界的晶片公司都在積極接觸創客圈、新創業者。英特爾、三星、博通,到台廠瑞昱等都來勢洶洶,紛紛祭出自家平台吸引開發者採用。所有人都想搶先找到物聯網時代的殺手級應用,以及培育這些個別產量雖有限,但數量卻大如螞蟻雄兵般的潛在客戶。 「所以,聯發科不僅僅提供硬體與軟體的協助,還有合作夥伴服務計畫(MediaTek Partner Connect)。」那馬可表示。
他強調,在合作夥伴服務計畫中,聯發科提供開發者與供應鏈對接的機會,「開發者不可能拿著他們的產品隨便找一家打樣廠生產。」也就是說,當一項新創產品從
概念走向商品化,聯發科將協助開發者找到量產產品的供應鏈夥伴,改變現在許多開發者新創產品難以達成量產目標的困境。
成效》吸引上萬人參與計畫聯發科創意實驗室去年九月成立至今,已吸引上萬名開發者參與這項計畫,也有不少新創團隊將進入商品化的階段。來自交大的
「Alchema智慧釀酒瓶」團隊就是一例,團隊成員張景彥指出,「聯發科除了提供好用的晶片開發版之外,在智慧釀酒器商品化的過程中,聯發科也在旁協助
設計,給予新創團隊許多實質幫助。」另一個由元智大學團隊開發,結合物聯網概念及機車租售的服務「SKUROMOTO物聯網電動機車租賃平台」,也在創意
實驗室的協助下成功量產,同時為聯發科創造營收來源。儘管營收規模比起聯發科整體營收,仍是冰山一角,那馬可對於創意實驗室將近十個月以來的成績仍舊相當
滿意。
「成立創意實驗室的目的不只是營收,還包括建立生態圈對聯發科的關注與吸引力,而這一切都才剛開始。」那馬可說。要在物聯網應用中有所斬獲,聯發科已經採
取更有彈性與創新策略來因應,而目前創意實驗室的成果,蔡明介也豎起大拇指。至於是否真能讓聯發科成功地在物聯網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家且拭目以待。 聯發科創意實驗室 成立:2014年9月 負責人:那馬可(圖) 主要業務:為開發人員、服務商提供軟硬體開發工具套件,以及技術等支援成績:協助SKUROMOTO物聯網電動機車租賃平台等 全球晶片廠 出招,打入創客圈 聯發科 成立創意實驗室,提供linkIt平台特色 除提供軟硬體技術協助,還會幫忙找到適當供應鏈夥伴 三 星 推出ARTIK平台 特色 通過Arduino平台認證推動計畫,吸引創客圈採用 英特爾 推出Edison與Galileo平台,並啟動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計畫特色 為創客和初創公司提供創投和產業孵化服務 博 通 推出WICED Sense開發平台、提供Raspberry Pi晶片特色 加快創客開發產品時程 瑞 昱 推出阿米巴平台,舉辦創客比賽 特色 晶片平台支援蘋果Homekit的開發套件
“互聯網+”成為熱詞以來,圍繞萬物互聯產生的創新與創業機會被人廣泛提起。但機會已經無處不在了麽?
7月3日,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財新傳媒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江南論壇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標準所副所長何寶宏表示:“互聯網+是大的趨勢。萬物互聯的方向沒有錯,但是有些可以做,有些現在做不了。現在萬物互聯實際上回歸到了具體的領域,比如車聯網和智能家居。”
提到車聯網,離不開國家相應政策的支持。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加快汽車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隨後在5月22日,工信部進一步發文對其進行詳細解讀,圍繞智能網聯汽車,將在以下幾個重點領域開展工作:一是基於車聯網的車載智能信息服務系統,二是裝備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汽車,三是裝備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汽車等。
據分析機構易觀智庫預計,到2015年中國車聯網用戶的滲透率有望突破10%的臨界值,屆時,中國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
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看來,智能汽車領域的機會更多地是來自於通用技術的集成。“汽車技術、包括互聯網產品,包含這些技術的產品擴散非常快。作為一種通用技術,如果我們沒有用到別的已有的行業當中,去改造這個行業,去提高別的已經存在行業的生產率,是浪費通用技術。”
智能家居領域也是類似的情況。無論其發展是傳統產品升級換代的必經歷程,還是一塊可供創新企業進入發揮的創新空間,現在的情況已經是創新企業與傳統企業一較長短。
根據萬得數據顯示,2014年,智能家居的市場規模達到了3億元,在2015年將會達到48億元,增長性預計到2016年、2017年它的複合增長數據將超過20%。
平安證券研究所電子行業高級分析師劉舜逢認為,智能家居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前景主要得益於四個有利的因素:第一個是居民消費升級,為智能家居產業提供了原動力;第二個是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為智能家居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第三個是活躍的資本市場為智能家居產業發展提供了潤滑劑;第四企業的參與為智能家居的發展提供了風向標。
複星互聯網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錢中華認為:“‘互聯網+’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互聯網融合,無互聯網,因為萬物互聯,因為所有人的工作狀態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互聯網+”沒什麽好說的。未來任何各行各業都要想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企業怎麽實現互聯網化生存?如何讓互聯網塑造企業形成新的業態?互聯網是摧枯拉朽的力量,各行各業被顛覆,無非早和晚的問題,如果你有堅實的線下的傳統的經營能力,同時又非常熟悉互聯網模式,都可以打開一片天,都可以摧毀一個行業,重建一個行業的秩序。”
可以不用換裝就能看到著裝效果的試衣鏡,不用花太多心思具備互聯網和計算功能的花瓶就能自動澆水,諸多新穎的可聯網設備勾畫出了一幅帶有科幻色彩的未來生活藍圖,而這也是諸多軟硬件巨頭盯上的“物聯網生意”。
正是基於各方對物聯網的戰略布局,讓以往關系並不緊密的英特爾和谷歌安卓,走得越來越近。
7月2日,英特爾在深圳首次召開基於英特爾架構的安卓平臺物聯網解決方案開發者大會,從系統平臺、開發工具、應用程序到參考設計等環節,英特爾毫不掩飾地展示了對安卓平臺的支持決心。
“原來的操作系統Windows和Linux比較多一點,安卓確實比較弱,現在安卓越來越重要,我們也很痛苦,客戶要(安卓平臺的芯片),我們又沒有。這兩天的開發者會給大家一個概念,大家想用安卓的時候,英特爾是很好的平臺可以支撐來做的。”英特爾中國區物聯網事業部銷售經理郭威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物聯網的碎片化對於英特爾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更是機會,在物聯網產品形態變化萬千的時候,英特爾可以通過和不同平臺的合作找到合適的商業機會。
2015年4月深圳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CEO科再奇介紹英特爾物聯網策略
加碼安卓
事實上,從芯片廠商到平臺供應商再到雲服務提供商,物聯網生態系統中的玩家眾多,但就像其他科技市場一樣,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玩家能夠主宰物聯網市場,這個領域仍然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
“現在看物聯網的形態,發現變化非常大,從小的、簡單的到大的、複雜的,各種產品層出不窮,各個行業的產品對操作系統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就拿內存來說,幾十K到幾個G的都有。”郭威對記者說。
他認為,從物聯網產品中適合的形態來說,安卓系統屬於比較“豐富”的形態,而這種豐富性建立在軟件生態系統的成熟基礎上,不過他也同時指出物聯網的系統不可能只有一家。
的確,面對這片藍海,谷歌、微軟、蘋果等巨頭正在將它們的想法付諸於實踐,以期重現在智能手機或電腦市場的輝煌。
以谷歌為例,從最開始的安卓手機系統和電腦系統ChromeOS,到之後的可穿戴系統AndroidWear以及車載系統AndroidAuto,再到現在的物聯網系統和可能同期登場的虛擬現實系統,這家公司希望安卓系統能應用於任何可以聯網的硬件設備。而通過大安卓的平臺,谷歌可以將不同硬件和軟件平臺的開發者納入自家陣營,並且成為這一生態體系的掌控者。
微軟也有類似的想法,它將為物聯網設備專門推出Win10forIoT,但微軟之前並沒有像谷歌那樣在智能家居市場廣泛而且深入地進行布局,Win10forIoT更像是微軟對於物聯網的試水之作。
這也被外界看作是英特爾轉身加大與谷歌合作的原因之一:處於發展早期的物聯網設備的確需要一個相對統一並且真正智能的操作系統,而安卓從數量上來看,最有可能成為“主流”。
英特爾的挑戰
目前PC上的芯片發展已經越來越緩慢,因為PC市場的萎縮,英特爾在芯片上的營收很明顯出現了下滑,芯片技術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再有革命性的突破。移動方面,智能手機目前已然是一片紅海,手機市場增加的空間會越來越少,移動芯片這種情況下能發揮的空間顯然也在變少。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在移動端遲到了兩年的英特爾不只在一個場合把物聯網的機會視為下一個“風口”,但在這個風口上,它不僅會遭遇到過往的勁敵——以高通為首的ARM架構芯片憑借功耗優勢幾乎壟斷了手機等移動設備市場,還需要在碎片化的物聯網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看上去並不容易。
“去年我們賣了大概4000萬臺平板,最早客戶的方案是規劃太高,成本更大,能配合你的元器件越小整合費用越貴,但後面我們在移動市場做得不錯。”郭威對記者表示,為了使平板銷量達標,當時英特爾的芯片價格大概只在5美元。
“而這次平板上的高投入實際上也為後續和安卓平臺的合作打下了基礎。”英特爾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安卓平板上的業務在過去一年中也加強了兩家公司的聯系。
面對碎片化的問題時,郭威認為物聯網的碎片化對英特爾是好事,而不是壞事。“針對每個市場的不同特點,市場碎片化越來越厲害,從成本上可能要再開一個芯片,通用芯片會有優勢。對於英特爾來講,怎麽進行更好的設計和參考方案能讓客戶使用,這是把雙刃劍,市場碎片化對英特爾是挑戰,也是機會。”
但英特爾也為碎片化做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選取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智能家居和樓宇四大行業為重點關註對象,提供相關行業的解決方案、服務管理、芯片網絡、數據中心以及安全管理,加速發展Quark處理器,用生態模式來吸引企業謀求合作。
|
||||||
當歐美時下最風行,專門開發物聯網裝置的「創客」(Maker);遇上台灣擅長接量大訂單的「電子五哥」,雙方該怎麼合作? 去年,因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登高一呼而炒熱的物聯網概念,在台灣,離一般人的生活卻還很遙遠,原因之一便是如何將物聯網,從點子轉化成產品,在供應鏈中有許多難關須克服。 尤其物聯網訂單少量多樣,許多產品初期出貨僅有數千個,跟台灣代工廠擅長的電腦、筆電與手機代工,動輒數十萬的出貨量完全不能比,一位電子五哥的副總直言,物聯網產品的訂單金額「連塞牙縫都不夠」。 但眼見PC、筆電市場已如一攤死水,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更已呈現負成長,這些大廠仍得轉頭迎向物聯網商機。 過去戰功無用拉攏創客,必須主動爭取 為此,許多廠商早已鴨子划水,開始布局。「從二○一二年開始,其實就有台灣廠商在接這一類案子。」專門替兩方搭橋的HWTrek供應鏈營運副總巫榮展透露。 科技大廠卡位的第一步,是把腰彎低,拉攏開發者社群。 「這次來台灣,這些廠商都比我想像中,還要有熱情跟興趣,」研發3D全像投影,讓你能像電影《星際大戰》一樣看到裸視3D,甚至像鋼鐵人用手觸控投影的 「H+ technology」技術長Dhruv Adhia表示,這次來台與供應鏈接觸後,讓他未來很有意願,跟台灣的代工廠合作生產。 但過去,這些創客的第一首選,其實是中國,特別是深圳更有創客天堂的美名,他們號稱,你只要帶著一個點子去,就能幫你把產品兜出來。 現在,台灣大廠們所釋出的誠意,讓狀況慢慢有了改變。 「台廠以前可能跟十個客戶打交道就好,但未來要跟一千個客戶打交道,」工研院IEK資深研究員葉恆芬比喻。 過去,台灣供應鏈面對的是戴爾、HP、蘋果這些國際企業,技術與產能,就是維繫客戶關係最好的武器。 但現在,對這些「創客」而言,根本不認得誰是電子五哥、誰是半導體大廠,過去的戰功一概無用。 產能與技術,面對量少、技術門檻低的物聯網產品也不再是關鍵,重要的,是誰願意跟我一起開發、一起長大?因此經營社群,變得格外重要。 聯發科設創意實驗室供免費工具還當媒人牽線 以科技業最上游,靠智慧型手機崛起的矽智財廠安謀(ARM)為例,去年底便發表物聯網專用的開發作業系統「MBed OS」測試版與許多免費工具,已經有超過七萬名開發者使用,希望在物聯網時代,開發者們也能靠攏ARM的陣營,與英特爾一別苗頭。 IC設計龍頭聯發科,則把腰彎得更低。 去年十月,成立聯發科創意實驗室(MediaTek Labs),不僅提供免費的軟體開發工具,更親自扮起媒人,協助媒合新創企業與硬體供應鏈,幫他們把想法變成產品。今年三月,並成立創投部門,準備三億美金,投資這些小型的開發商。 你很難想像,市值約四千億的聯發科,現在最新的合作對象,是開發「智慧釀酒器」、「電動機車租車系統」等物聯網應用的創客們。 面對這些人,聯發科並不強推晶片,也不主打公板,而是扮演孵化器,放眼未來的合作機會。 廣達調整接單模式量少也做,改變生產線 除了攏絡社群,台灣的組裝代工廠們,更早已實際調整生產線與接單模式,開始吃物聯網訂單。 廣達,早從三、四年前開始,就配合物聯網訂單較少的量,與較簡單的生產規格,調整生產線上的工站與工序。緯創也已經成立新事業單位「價值創新中心」,專門接物聯網訂單,連量只有數百、一千的單都接,「我們只要不虧錢就好,」一位內部員工透露。 物聯網訂單,毛利雖然至少是筆電、手機的兩倍到三倍,但因量小、整體營業成本高,因此各廠僅能勉強打平。如此紆尊降貴,不賺錢也做,就是寄望能壓寶到明日之星。 一位電子五哥的副總,說出代工廠的心聲:「大家都在夢想,(物聯網)有一天會變成大眾,不是小眾……,像買樂透,你每天買兩張、三張,金額不大,但中了就發了嘛。」 但,物聯網這塊寶,人人都想挖,尤其物聯網產品,其實不需要高深的代工技術,因此要將訂單從技術能力低但便宜的中國手中搶過來,台灣科技業得倚靠過去代工複雜的筆電與手機,所練出的軟硬體整合能力。 「台灣有一些優勢還是要保持,比如說接大單,接大單其實是一個優勢,有些東西量大到一個程度,良率就非常重要。」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 站在一個典範轉移的轉捩點,台灣科技業者彎下腰來傾聽這些小公司的聲音,正是面對轉型所需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緯創做智慧門鎖,廣達攻穿戴裝置 ●台廠:聯發科物聯網合作案例:智慧釀酒器、監測海洋環境的機器魚、電動摩托車租借系統 ●台廠:緯創物聯網合作案例:智慧門鎖、互動式販賣機、居家復健系統感測器 ●台廠:廣達物聯網合作案例:Apple Watch與其他穿戴裝置、無人車 ●台廠:富士康物聯網合作案例:空中簽名辨識系統 整理:吳中傑 |
|
||||||
當手機市場的成長趨緩,台灣電子五哥未來瞄準的生意,竟可能包含運動手環、腦波安全帽,甚至是寵物分析項圈。 台廠變主動20國開發商領隊:今年反應較好 八月十八日,在交通部某一間會議廳,開發虛擬實境的NU.I.ON團隊站在台上,向大家介紹如何透過手機,把眼中的景物3D化。富士康、廣達、聯發科、和碩等代表,坐在台下勤做筆記,台達電甚至派出超過十五名員工,連董事長海英俊都親自上陣考察。 「你不知道下一個Apple(蘋果公司)在哪裡!」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這些台廠來意。隨著PC、手機出貨量逐漸放緩,物聯網應用和裝置,成了台廠下一個瞄準的市場。 因應物聯網趨勢,Google前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的創新工廠,去年成立媒合平台HWTrek,負責媒合物聯網應用開發商和台灣、深圳供應鏈 業者。為時兩小時的交流會,不僅吸引二十國的開發商前來,更有高達三百家台廠派出代表參加,頓時變成台灣供應鏈業者的挖寶大會。 在交流會前的企業參訪會,廣達共同創辦人梁次震也親自與這群年輕開發者會面。 「今年(台廠)反應比較好,就會願意聊、願意談一些合作,」HWTrek執行長王仁中說。大家看中的是,五年後整體規模約五十五兆元的物聯網商機。 技術成熟3D食物列印機將少量生產 過去擅長接大單、與大客戶做生意的台廠,把目光轉向開發物聯網應用的新創團隊,並非巧合。因為眾多應用,預計在明年起陸續問世。 以MIT實驗室研發的腦波安全帽MindRider為例,一只嵌入兩個晶片的安全帽,藉由偵測使用者因路況不同產生的腦波變化,利用藍芽連網到手機,將專屬使用者的地圖記錄下來。 「我們現在和哈雷機車合作,將此應用做成安全帽;我們也和IBM合作,繪製雅加達、馬尼拉等城市地圖,」MindRider共同創辦人Arlene Ducao說。 對IBM而言,這些路況的資訊價值在於背後的大數據。Arlene Ducao說,有了企業的加入,產品預計明年在市場上亮相,類似的例子還包括3D投影機和食物列印機等。 喊了兩年之久的物聯網裝置,在今年底到明年,得以開始少量生產。第一個關鍵,在於通訊和平台規格的逐步統一。 「藍芽的技術一直不斷提升,」HWTrek專案暨行銷經理鍾御瑄說。藍芽升級推出低功耗版本,不僅解決使用Wi-Fi連網產生的耗電問題,它支援二十至三十公尺的通訊距離,讓各式各樣的硬體裝置,可以連網到手機。 市場到位腦波帽靠賣數據資料獲利 第二個關鍵是,大家開始找到獲利模式。 美國穿戴式廠商Fitbit,靠賣智慧手環,今年六月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創下目前今年全美第三大規模IPO案。上市兩個月至今(以八月二十四日收盤價計 算),市值約新台幣兩千億元。這給應用開發商莫大的鼓舞,因為它證明「新的這種穿戴式裝置可以賺到錢,」王仁中說。其他獲得肯定的物聯網裝置,還包括鴻海 投資的運動相機Gopro、Google旗下Nest收購的居家監控Dropcam。 過去,市場對於物聯網運用需求尚未明朗,如今,隨著第一波投入物聯網的新創公司嘗到甜頭,市場已經證明,業者除了賺低毛利的硬體裝置外,其背後的資料和數據,還能創造無限價值。 MIT的腦波安全帽就是一例,其模式在於提供資料給哈雷和IBM等合作企業,而非靠賣硬體賺錢。因為對於這些開發商而言,「真正賺錢是它的data base(資料庫),」鍾御瑄說。 當技術和獲利模式陸續到位。台廠從過去「看不懂就不願意做,不願意做就不動」,如今嗅到商機,開始動起來。 「下一波的物聯網不管運用到哪裡,很多創新還是在小的startups(新創公司),你不知道哪一個東西會大紅,」簡立峰說。 一場歷時兩小時的挖寶大會,有可印出漢堡和披薩的3D食物列印機、遠端監控居家安全的攝影機,展出應用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層面,以每五分鐘 為一回合,二十家在台上強力推銷自己。3D列印商機四十億美元、智慧家庭二十億美元,他們要證明,這些產品都有市場。 然而,台廠並非沒有競爭對手。交流會隔天,這些開發團隊也飛往北京和中國京東商城、小米會面,找尋合作機會,之後再到深圳參觀相關製造廠商。 有意思的是,面對這群非常分散與年輕的創業者,電子五哥必須開始改變打交道的方式,「跟傳統坐在家裡等接大單不一樣,要主動去爭取,」簡立峰說。尤其,相 較於上一波智慧型手機,光是一個應用要產出,必須串聯平台、品牌和代工廠等,「它的複雜度牽涉比較高。」目前台廠找合作對象前,可先以投資形式先行布局。 而在找到「下一個蘋果」前,電子五哥們又要如何在海量的點子中,辨識出誰真正具有含金量,也考驗著大家的眼光。 【延伸閱讀】未來5年,物聯網產值破55兆元-物聯網10大炫產品 食物自製-Foodini3D食物列印機應用:依指示將原料放入列印機,做出麵包、漢堡商機:2014年3D列印商機1,200億元,估未來5年成長逾5倍市價:30,000元 馴獸導師-WUF寵物行為分析項圈應用:透過寵物行為、聲音,提供飼主培訓建議商機:未來10年寵物穿戴商機估破800億元市價:3,870元 遠端維安-Peeple影像監視器應用:手機遠端監控居家安全商機:2015年智慧家庭產值估破6,000億元 個人導航-MindRider腦波安全帽應用:沿途記錄車主腦波變化,數據可做貼近騎士需求的地圖,也可做為道路建設或都市規畫依據商機:未來5年智慧城市產值估破50兆 3D教學-Holus 3D投影機應用:將電腦、平板的影像立體化,可用於教學、遊戲等領域商機:未來4年3D投影產值估逾6,000億元市價:25,500元 虛擬光譜-FRETX智慧吉他教學器應用:利用光訊將樂譜顯示在吉他弦上,可提升教學互動性 身歷其境-NU.I.ON虛擬實境應用:把手機變成3D鏡頭,如戴著看電影,能有身入其境之效商機:2020年虛擬、擴增實境市場估值4兆5千億元 擬真訓練-Scoutee球速偵測器應用:測量棒球球速和距離,來提升投手技能,可用在專業訓練上 手感回饋-Sinister擬真遊戲桿應用:透過觸覺,回饋感受遊戲真實感 電子保母-Owlet嬰兒監測應用:遠端監測嬰兒身體狀況商機:5年內物聯網在健康照護產值估破3兆元市價:7,470元 整理:莊雅茜 |
||||||
一家連續虧損九年的矽智財授權公司,為什麼能讓蔡明介義無反顧地支持下去,因為它不但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中重要的突破,還是聯發科未來在物聯網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撰文•周品均 八月六日,興櫃市場的半導體族群又多了一家亮眼新兵,但早在它登陸興櫃前,就已經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這家僅有一百名左右員工的半導體公司,為什麼成為業界關注焦點?原因就在於它不但是台灣第一家成功商業化的處理器矽智財授權公司,全球市占率排名也躋身前五大之列;同時,它還是聯發科布局物聯網市場,最關鍵的一塊拼圖。 它是晶心科技,是聯發科過去十年來一直沒有放棄的轉投資公司。從事矽智財授權服務的晶心科技,如今已經是聯發科開發晶片時不能缺少的合作夥伴,晶心提供的 矽智財授權服務,就像是一輛車子中最關鍵的引擎,簡而言之就是幫聯發科設計好晶片的心臟,讓聯發科能更快速推出新產品。 「我們一直很認同打造『台灣心』的概念,這幾年公司與晶心技術合作的案子不斷。」聯發科代理發言人陳恆真直言,這也是為什麼不常擔任子公司或是轉投資公司董事長職務的蔡明介,卻罕見地在過去十年一直擔任晶心科技的董事長。 矽導計畫五團隊 目前唯一成功商業化公司 事實上,從二○○五年晶心成立以來,蔡明介就是創辦人之一。儘管歷經發展困境,連續九年的虧損,十年來減資了三次,蔡明介也從未放棄過晶心。十年間,每一 次晶心增資,蔡明介都出錢出力,從最早期投資的一億元,加上十年來每一次的增資,聯發科一共投資了二.六億元,是晶心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重一五%,第一 大則是國發基金。 說起這家蔡明介在物聯網的重要布局、十年來力挺的公司,必須從政府「矽導計畫」說起。 矽導計畫中的重要目標,就是要發展出台灣自主CPU、打造「台灣心」。而晶心科技就是當時國發基金主導成立五個「打造台灣心團隊」其中一員,由聯電集團的智原及聯發科共同提案申請。 「當時,我們和政府的協定就是,一開始是由智原負責協助晶心的技術開發。」晶心科技總經理林志明表示,當年除了他與同樣來自智原的晶心技術長蘇泓萌之外, 也從美國大廠AMD、戴爾找來不少願意回台灣開發CPU的人才。「大家都抱著開發出台灣心的使命感來到這裡。」林志明笑說。 人員到位,晶心從最基本的指令集開始做起,在打造晶片架構的同時,還要避開國際大廠已經布好的專利網,整整熬了兩年之後,「終於在○七年,我們有了第一個正式的客戶。」林志明說。 然而,儘管開發出了技術,比起ARM 、Synopsys、Cadence等幾家CPU IP授權領域的老大哥,毫無名氣的晶心在開發客戶的過程中總是踢到鐵板,「晶心是什麼公司?」這是他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最慘的一年大概就是公司成立第七年。」林志明說,受慘淡的營運成績影響,一二年晶心股票的價值掉到十幾塊錢,那一年大概走了五分之一的員工。 即使是最糟糕的時期,蔡明介參與內部會議時,也沒有責備的話,「他總是會挑出幾個晶心營運上的好消息,激勵士氣。」「那時候確實很辛苦,你的股東、同事們認購公司股票的成本都比股價高,覺得愧對他們。」林志明說。 苦熬十年出頭 市占率躍升全球第五 不過,也就是在那一年,晶心營運從谷底翻身,除了台灣的客戶以外,團隊帶著不輸給國際大廠的產品,一次又一次地敲門,並且總是在第一時間就為客戶解決問題,終於讓一家韓國廠商簽約,拿下第一張海外訂單,全球的知名度也逐步打開。 根據調查機構Linley、EE Times的研究顯示,一二年晶心的全球排名已經躍升至第五,市占率將近一%。 晶心全球能見度的提升,清大資工系教授李政崑都看在眼裡。他分享自己曾在一個國際論壇中,來自ARM的代表向他詢問「有沒有聽過一家叫作晶心的公司,聽說 做得不錯。」對方甚至表達了想要與晶心合作的意願,顯見晶心雖然規模僅有ARM的三十分之一不到,市占率也非常懸殊,卻已經用技術讓ARM這個產業龍頭感 受到威脅。 一位從事晶片設計的業內人士也表示,從技術來看,晶心的產品確實有幾款在效能表現上能與ARM相比,採用晶心矽智財授權的IC設計公司這幾年來也逐步增加。 正是因為晶心國際知名度逐漸拓展,客戶數也不斷成長,目前全球客戶已經累積有超過九十家IC設計公司,「從一三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有五○%以上的營運成長表現。」林志明說,連續虧損了九年的晶心,已經在去年正式轉虧為盈,每股盈餘○.○二元。 對於未來,林志明很有信心,因為晶心開發的矽智財已經大量運用於Wi-Fi、藍牙等連線用晶片、觸控螢幕的控制晶片等,而這些晶片的特色都是高功率、低耗能,正是逐漸成長的物聯網市場最需要的功能。 「進入物聯網世界,我們很自豪產品性能足以和ARM這些公司比較。」林志明說,即使前方有現在還難以撼動的老大哥ARM,晶心憑藉著過去十年練的武功,也絕對能在物聯網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矽智財授權公司 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SIP,簡稱IP)授權公司,指的是沒有晶圓廠、也不生產晶片,單純出售電路設計架構的智慧財產權公司。矽智財通常已經通過了設計驗 證,晶片設計人員以矽智財為基礎進行設計,可以縮短設計所需的週期。 晶心科技 成立時間:2005年 董事長:蔡明介 總經理:林志明(圖) 資本額:3.56億元 主要業務:CPU矽智財授權 主要客戶:聯發科、群聯 近三年EPS:0.02元(2014年)、-4.1元(2013年)、-4.09元(2012年) 晶心全球市占擠進第五名 2012年CPU IP出貨排名名次 公司 市占率 (%) 1 ARM 73.70 2 Synopsys 11.00 3 Cadence 6.80 4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5.90 5 晶 心 0.80 |
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宣布四省區ETC入網開通。攝影/章軻
9月28日上午,隨著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宣布內蒙、黑龍江、廣西、新疆四省區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ETC)入網開通,至此,全國ETC聯網任務圓滿完成。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建成ETC專用車道1.2萬余條、人工刷卡(MTC)車道5萬余條;建成自營服務網點1100多個,合作代理網點約1.6萬個,各類服務終端約2.7萬個;ETC用戶已達到約2171.5萬,提前完成了“2015年底實現用戶數量2000萬”的目標。
四省區ETC入網開通現場視頻。攝影/章軻
縱貫南北、互通東西的聯網格局形成
當日召開的全國ETC聯網電視電話會議上,楊傳堂表示,全國ETC聯網目標成功實現,標誌著交通運輸部按時完成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工作目標,提前辦完了部確定的貼近民生的十件實事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全國ETC聯網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全國基本實現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聯網,使交通真正成為發展的先行官”。
全國ETC聯網工作於2014年3月正式啟動。交通運輸部介紹,由於各地技術規範不同、結算模式各異,部分省份基礎薄弱情況複雜,因此,把ETC系統統一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楊傳堂介紹,隨著ETC實現全國聯網,縱貫南北、互通東西的聯網格局已然形成,有效貫通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讓城際間交流貿易更密切,讓更多的經濟圈相連,貫通全國的大經濟格局,有效助推區域經濟騰飛,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智能化支撐、搭建創新性平臺,為促進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楊傳堂同時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公路網進入“網絡化運行”的關鍵階段。交通運輸部門將全面提升路網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確保聯網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采取有力措施擴展ETC用戶規模,同時做好ETC客戶辦理使用等相關服務。
ETC聯網電視電話會現場。攝影/章軻
有助節能減排 緩解擁堵
ETC全國聯網會帶來哪些好處?楊傳堂介紹,ETC全國聯網有助於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汙染。
實驗證明,ETC使車輛減少了因排隊而頻繁啟動、剎車的次數,平均每輛車通過ETC車道比通過人工收費車道的油耗節省量為0.0314升/車次,CH化合物排放量降低約0.7克/車次,CO化合物排放量降低4.7克/車次,NO化合物排放量降低0.3克/車次。
據此估算,我國ETC耗油節省量約為6500萬升,平均每年能源節約效益約為4.3億元;2015年治理汙染性氣體需投資1.3萬元/噸,以目前交易量預估,平均每輛車通過ETC車道比通過人工收費車道的環境汙染治理的投資建設費用可節約1.5億元/年。
“一棵成年樹木平均每年能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而以目前全網2000多萬用戶通行比例測算,年均減排量約為9600噸,相當於種植約52萬棵成年樹木。”楊傳堂說。
北京ETC通道。攝影/章軻
此外,采用ETC還可有效減少因停車收費造成的延誤及擁擠,提高高速公路收費效率、車輛運行效率。交通運輸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普通轎車通過人工收費站的平均時間為14秒,采用ETC繳費通過收費站的平均時間僅為3秒,即每車次可節約11秒的時間。
交通運輸部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主任李作敏介紹,目前在部分主線收費站,高峰時段ETC交易量占比已超過30%,極大緩解了收費站區的擁堵現象,隨著用戶量的持續增長,實際效果將越來越顯著,可極大程度解決收費站擁堵、節約出行時間。
李作敏說,為確保通行順暢,ETC用戶應遵守“一車一標簽一卡”的規定,保留唯一發行方的電子標簽和非現金支付卡,將多余的電子標簽和非現金支付卡分離放置且不隨車攜帶,並盡快到相應省市發行網點註銷,以免在聯網後被重複扣款、無法正常通行,給出行造成不便。另外,非經常使用電子標簽和非現金支付卡在聯網後將統一做禁用處理。